计算机教育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计算机教育杂志 部级期刊

Computer Education

  • 11-5006/TP 国内刊号
  • 1672-5913 国际刊号
  • 1.03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计算机教育是清华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3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计算机教育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专题报道、思维碰撞、名师讲堂、为师心语、教材园地登

计算机教育 2008年第17期杂志 文档列表

计算机教育杂志权威数据
中国计算机教育现状8-10

摘要:调查研究是谋事之道,成事之基。微软亚洲研究院在与高校合作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从了解现状、了解需求出发,并在中国计算机教育的宏观数据整理方面开展了一些探索。在策划专刊之际,我们也欣喜地邀请到教育部高教司相关领导亲自撰文,来分享中国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微软亚洲研究院与中国高校的合作正是在本文所提及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希望能够与大家共勉。

计算机教育杂志对话
与中国学术界共同成长——访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宋罗兰女士11-13

摘要:《计算机教育》:从1998年进入中国,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十年也是微软亚洲研究院与中国高校携手走过的十年。您如何评价微软过去十年的高校合作?

我所见证的微软与中国高校合作——访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院士14-16

摘要:张尧学院士是教育部高教司的司长,负有推动更多企业参与教育、探索产学研结合的义务;同时,他也是清华大学的教授,自己的实验室也需要在产学研的大潮中寻找立足点。这种双重身份使他对中国的教育有了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实践。在教育部与微软公司的合作中,张尧学司长代表教育部出任“教育部微软合作项目协调委员会”项目协调委员会联合主任,这样的身份让他对微软亚洲研究院十年来的高校合作有了更深的了解。《计算机教育》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成立了十周年之际专访了张院士,希望通过对话,让大家对大型跨国企业与高校合作有一个更宏观的了解。

计算机教育杂志亲历高校合作
构建长久坚实的“长城计划”——微软亚洲研究院高校关系部中国区经理张高博士谈高校合作17-19

摘要:《计算机教育》:微软与中国高校的合作,得到了中国教育部的高度认可,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和互信。与高校合作不同,和政府的合作有哪些独特的方面呢?

访周明博士 解密微软客座教授20-23

摘要: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研究员受聘于高校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博士生导师,是微软亚洲研究院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该项目促进了研究院与高校之间长期共赢的合作关系,双方以客座教授为纽带在学术领域开展深入的合作,联合培养了高素质的研究生、博士生。截至2007年,共有24名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研究员在31所高校担任客座教授;其中15位被13所高校聘任为兼职博士生导师,他们已培养了六十余名优秀的博士生。周明博士现任微软亚洲研究院自然语言组的主任研究员,同时他也是哈工大和天津大学的兼职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的客座教授。在微软,还有很多像周明博士一样的研究员,他们用“专业”的水平不遗余力地做着“业余”工作,他们是学生们最喜欢的“微软形象代言人”,他们串起了高校与企业最直接的交流与合作。

聚集优秀人才,共创未来创新之路——傅育熙教授谈微软高校联合实验室24-26

摘要:自1999年起,微软亚洲研究院与中国高校陆续成立了10所涉及多个领域的联合实验室,包括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香港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和西安交通大学。微软联合实验室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和高校在基础研究方面长期合作的平台。依托联合实验室,微软亚洲研究院每年资助一定数量的研究项目。多年来,联合实验室不断聚集优秀学者,整合优势资源,构建合作创新平台,联合培养人才,分享科研最新成果。可以用“广纳精英,共同创新”形容联合实验室多年走过的道路。日前,《计算机教育》杂志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计算与智能系统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主任傅育熙教授,虽然不能在一篇文章中对10所实验室进行全面介绍,但通过一个实验室,我们可以感受到微软实验室在合作理念、共同创新、团队构建、前沿项目研究、人才培养方面的新模式和新思路。

创特色工程中心 领嵌入行业风骚——访“微软——同济大学移动及嵌入式中心”主任蒋昌俊27-30

摘要:通过与高校多年来的合作,微软公司启动了“软件工程中心”项目,和高校共同致力于培养软件产业人才,促进软件产业发展。软件工程中心为探索软件工程在项目背景:不同应用领域下的研究课题,设立软件开发案例与软件工程理论相结合的创新课程,开展真实实验环境下的学生创新实践提供了平台。目前微软公司已与同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联合设立了软件工程中心,开展在汽车电子领域、通信领域下的软件研发合作项目,并开设了移动计算、软件测试等课程,由微软资深工程师参与授课,指导学生们项目实践。软件工程中心将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努力成为软业人才培养创新基地,与全国高校分享创新课程实践和课件资源,共同推动软件产业发展。

计算机教育杂志项目聚焦
用技术追寻“浑然天成”的世界——从eHeritage看微软主题研究支持计划31-34

摘要:项目背景:为支持某个专门领域的基础研究,微软亚洲研究院定期推出针对不同主题的研究支持计划,教师们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公布的主题中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和研究题目,并提交项目计划书。通过评审的教师会得到一定的资金支持。微软亚洲研究院会对所有的项目提交人提供技术资料、培训等支持,并通过组织研讨会的方式推动教师们形成围绕某一主题的研究社区。从2004年开始,微软亚洲研究院先后推出了Windows嵌入式技术、图形与游戏、高可信度计算、互联网服务、教育中的移动计算、Windows内核、机器人等主题。

消除数字鸿沟,实现无障碍沟通——微软亚洲研究院西部支持计划之新疆“数字包容”项目纪实35-36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移动电话和掌上电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通讯工具。在现代化大城市的人们对使用移动设备打电话、收发短信、收发电子邮件习以为常时,远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少数民族却由于与汉民族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和技术上的限制,只能将这些高科技的产品功能锁定在拨打和接收电话上。于是,为了帮助新疆地区的人们更好地利用现代化移动通讯设备获取网络世界所能提供的服务,消除数字鸿沟,实现无障碍沟通,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新疆“数字包容项目”就此展开了。

计算机教育杂志合作故事
“种子基金”,助我播种APPLE——我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创新研究基金37-40

摘要:项目背景:为稳定地支持信息领域基础科学的前沿性探索,鼓励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和群体,微软亚洲研究院设立创新研究基金。基金资助对象为以优秀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科学家为骨干的研究群体,他们围绕某一重要研究方向提出项目计划书,研究院提供相应的支持,并指定研究员与高校教师联合开展项目工作。微软创新研究基金设立以来,已经支持上百个项目,涉及近40所高校或研究机构。

从“智能信息检索”看微软前瞻性课程41-44

摘要:项目背景:为帮助高校讲述最新业界技术等,依靠高校现有师资力量难以在短期内开设的课程,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员工组成教学团队,直接参与授课。微软员工义务授课的课程,由双方联合制定教学计划,微软公司员工负责完成课件制作和讲授,而学校相关教师作为教学协调人,全程跟踪课程,参与课程设计和实验指导。

探索操作系统实践教学45-47

摘要:项目背景:微软亚洲研究院支持经典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革新。帮助老师们引入最前沿的信息领域技术、创新的教学理念到教学实践中。例如将Windows内核引入操作系统实验教学;将最前沿的互联网搜索技术与数据挖掘、信息检索等传统课程相结合;以及融入微软技术、理念基于案例的软件开发课程等。通过研究人员、开发工程师、一线教学老师的紧密合作为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教学内容做到了与时俱进,学生们获益匪浅。

从一门课程到一个专业——同济大学移动与嵌入式课程经验谈48-50

摘要:课程内容建设 2004年Windows CE操作系统在国内嵌入式行业中已经逐渐开始普及,但是高校中并没有相应的课程设置。这个时候,我们学校与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成立了“微软——同济大学移动及嵌入式中心”,依托中心的资源,我们开始了基于Windows CE的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2004年,我们首次面向大三本科生开设了选修课“Windows CE嵌入式系统”。这是一门三个学分的专业选修课,主要以WmdowsCE为载体,向学生介绍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

湖南大学软件学院微软精品课程建设纪实51-54

摘要:项目背景:2005年微软亚洲研究院和教育部高教司共同发起了“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计划,成为教育部和企业在精品课程建设领域的第一个合作项目。该项目以推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为目标,支持计算机类相关课程的课件资源、课程网站的建设,鼓励同类课程任课教师的沟通与交流。从“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立项开始至今,该计划已支持近30余所高校的63门课程。其中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C语言程序设计、编译原理以及计算机系统结构5门课程成为国家精品课程。出版教材近20余本,同济大学张晨曦老师的《Windows CE嵌入式系统》是国内第一本基于Windows CE的嵌入式系统教材。在《计算机教育》、《高校计算机教学与研究》等期刊上发表十余篇教学论文。微软亚洲研究院将持续通过该项目支持精品教学资源共享、教学理念的创新。

一项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启示(九)55-58

摘要:《计算机教育》从2008年第一期开始,在“人物对话”栏目中,特别安排了主编专访,报道一项历时八年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这门课程于今年4月被评为“2008年教育部一微软精品课程”。本刊主编奚春雁(以下简称奚)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成立10周年纪念之际,针对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一些问题,与这项改革的主持者天津师范大学王立柱教授(以下简称王)进行了探讨。

计算机教育杂志人才培养
我与“微软青年教授奖”——访第一届“微软青年教授奖”获得者李三江59-61

摘要:作为教育科研、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中坚力量,青年学者的成长和发展始终受到各界关注。他们在工作中投入极大热情,一部分人正在迅速成长为科研教学骨干,然而在取得足够的学术名望之前,他们又面临着学术资源、国际交流和研究资金不足的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微软青年教授奖”于2006年应运而生,旨在支持那些在计算机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极富创新精神和具有巨大潜力的青年学者,以帮助他们平稳度过职业生涯的起始阶段,尽快开创自己的发展舞台,迎来事业的辉煌。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研究员李三江博士以其在人工智能理论和空间推理方面的研究潜力和创新性成果,赢得了评审委员会的青睐,成为第一届“微软青年教授奖”获奖者之一。本刊就此事采访了李博士。

情系“微软学者奖学金”——访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周志华教授62-64

摘要:“微软学者奖学金”的竞争以其“各高校没有保底名额,评审严格”而显得异常激烈,然而在这样的高手较量中,也饱含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在采访周志华教授之前,我们只知道他是首届“微软学者奖学金”的获得者,是一位在学术上颇有建树的青年科学家,从破格被提拔为副教授,到29岁成为最年轻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及32岁就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他的四位博士研究生也先后获得“微软学者奖”(2004年“微软学者奖学金”获得者张敏灵、2005年“微软学者奖学金”获得者黎铭、2007年“微软学者奖学金”获得者刘胥影、俞扬)。

PORT:储备知识和能力的港口——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生培训深度报道65-68

摘要:微软亚洲研究院1998年启动了面向亚太高校的微软实习生项目,与其说微软启动了一个项目,不如说微软向亚太高校学生敞开了大门。走进这扇大门,学生得以分享开放、平等和自由的学术环境,与高级研究员探讨问题,与“大牛”零距离接触;并有机会接受包括人际沟通、法律、礼仪诸多方面的培训,通过系统的实习生培训,学生的综合素质迅速提升,为从“学校人”到“社会人”转变打下了基础,这也成为一种微软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