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育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计算机教育杂志 部级期刊

Computer Education

  • 11-5006/TP 国内刊号
  • 1672-5913 国际刊号
  • 1.03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计算机教育是清华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3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计算机教育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专题报道、思维碰撞、名师讲堂、为师心语、教材园地登

计算机教育 2007年第06S期杂志 文档列表

计算机教育杂志专题
在中国共同创新——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实验室(上):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实验室3-4

摘要:北京西郊的中关村一直是大学城的代名词,也是科研院所和人才的聚集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一批高校聚集于此。时代更迭,过去环境宁静的大学城,现在已成为充满活力的“新硅谷”,而她始终承载着一种学术和创新的精神。1998年11月5日,微软不失时机,在大学城腹地选址,成立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开始了与中国的密切合作,而从1999年起,微软亚洲研究院与中国高校陆续成立了9所联合实验室,它不断聚集优秀学者、构建合作创新平台、联合培养人才、并分享科研的最新成果。

打造学术一流的联合实验室——浙江大学视觉感知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5-7

摘要:“浙江大学视觉感知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是微软亚洲研究院与国内高校成立的第一所联合实验室,实验室中不仅有潘云鹤院士等知名的学者,也有青年一代的学者,刘利刚教授就是其中之一,他毕业于浙江大学,后加盟微软亚洲研究院,而最终他又回到母校开始了教学和科研工作,在这里我们通过他的特殊背景,了解他们如何——

学术大师聚集地,人才培养典范——清华大学媒体与网络技术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8-10

摘要:为了了解清华大学联合实验室的情况,《计算机教育》杂志拜访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党委书记兼常务副主任、“华大学媒体与网络技术教育部-微软联合实验室”主任杨士强教授,在百忙中,杨教授就联合实验室的情况作了介绍,从他的介绍中,我们可以感到这里始终是

创新微软的动力引擎10-10

摘要:2007年3月7日,在美国雷德蒙,一年一度的微软技术节(TechFest)在美国微软总部开幕。微软亚洲研究院带着“中国制造”的40余项最新技术参展,并将通过向微软产品部门展示这些新技术的特性,促进它们向微软产品的转化。此次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最新技术占所有参展技术的三分之一,成为微软技术节研究成果最多的研究院之一。今年微软技术节的主题是“微软=创新”——作为微软在海外最大的基础研发机构,坐落在北京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已成为微软这架创新机器的重要动力引擎。

世界最大的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技术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语言语音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11-14

摘要:哈尔滨工业大学语言语音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以哈工大计算机学院语言技术研究中心为主要依托,由机器智能与翻译实验室、智能技术与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信息检索实验室和语音处理实验室联合组成,由教育部和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支持并资助。到目前为止,先后有200多名教师和学生加入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技术实验室。

跨时空的“链接”——香港科学技术大学信息技术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15-15

摘要:香港科技大学(HKUST)位于香港九龙环境优美的清水湾半岛,背山面海,景色怡人:而微软亚洲研究院则位于北京中关村充满学术氛围的大学城,两者虽然千里之遥,但其相似的学术理念和创新精神,让两者在这个超级链接的信息时代,可以忽略距离的存在,实现科技研究领域的真正“链接”。

“种子”与“桥梁”——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厚强副教授16-17

摘要:微软亚洲研究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实验室多年来的合作成效显著,特别是在年轻教师和学生培养方面建立了全新的模式,新的教育观念不仅影响了一批学生、也启发了年轻教师,它起到了“种子”和“桥梁”的作用,这使我们对人才培养有了新的理解……

计算机教育杂志学科建设与教学研究
关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18-20

摘要:本文针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新形势,从构成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教学评价)出发,来讨论和研究如何构筑良性的要素运行方式,促使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并研究了“先基础,后应用”和“直接从应用入手”等几种不同的教学模式的适用范围、主要特点和实施情况等。

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改探索21-24

摘要:本文根据“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体系之中,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多个方面,探索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努力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25-27

摘要: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分析了实践教学环节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阐述了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和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途径。

本科信息安全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28-31

摘要:本文分析了信息安全专业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我校该专业建设的实践提出了相关建议,对信息安全学科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提高高职毕业实践质量的探索与实践32-34

摘要:毕业实践是高职教育中强化综合能力培养与训练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最能发挥个性潜能的环节。为了切实提高毕业实践质量,必须对高职毕业实践环节中能力的定位、能力的表现形式、以及能力的评价方式等进行研究、探索与实践。本文结合我们在IT高职毕业实践环节中的初步研究和尝试,对这些问题略抒已见。

计算机教育杂志环球IT
透视中澳教学模式 思考IT专业教学改革35-36

摘要:在当前中等职校IT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现实问题:一是书本的知识永远跟不上时展的步伐;二是一方面IT人才紧缺,另一方面每年却有大量的IT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岗位。究其原因,一是计算机知识更新太快,书本的知识远远跟不上计算机的发展速度,知识更新太慢;二是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中职IT专业人才规格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导致了人才供需的严重脱节。

从“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评审看大学对多核技术的课程改革37-39

摘要:一、精品课程设计背景 从1998年至2006年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基本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促进了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高等教育面临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与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目前教育投入不足,教育基本设施和教师队伍还远远不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

多核课程建设40-43

摘要:众所周知,微处理器向“多核”的转变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历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也是处理器技术继续良性发展的新开端。INTEL、AMD等通用处理器生产厂商对“多核”技术的倡导和支持,以及新产品的不断推出,使得“多核”计算的时代已经提前到来。

“浙江大学-英特尔技术中心”成立43-43

摘要: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长期从事嵌入式系统和多核领域的研究,在嵌入式领域研发的SMARTOS,具有细粒度构件、任意剪裁等优点,在移动通讯与汽车电子领域得到推广应用;在多核软硬件协调设计方向研究了异构多核芯片设计、数据库处理器核、信息检索IP核以及多核操作系统内核调度。

“2007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春季交流会”在京成功召开44-44

摘要:4月11日,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推广应用组和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指导,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赛迪集团)主办,中国计算机报社承办的“以用立业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2007年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春季交流会”在北京京西宾馆成功召开!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新华社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马胜荣、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杨学山等受邀参会,并就中小企业及其信息化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信息产业发展作了精彩发言。

计算机教育杂志职教视线
职业教育——“计算机课堂教学典型课例交流”:单元格地址引用45-48

摘要: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计算机学科还没有被充分重视,可能被看作小学科。在职业教育领域中,计算机既被当作“应用基础”,又是重要的专业课程。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计算机是用科学、文化和艺术共同塑造的有灵魂的机器,它汇集了数学家、哲学家、电子学家、医学家和化学家等众多科学家的知识和智慧,是永恒的前沿学科,是人们接受全面素质教育的良师益友;计算机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明显的差别,它通过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模式和目标,最终能够实现获取知识(技能)、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这样的三维教育目标,充分地体现了一种大文化观和大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