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活动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09 04:36:53

小学生心理活动

小学生心理活动篇(1)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小组活动不是教师简单地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让小组开展活动,而是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小组进行精心管理,才能保证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产生亲和力,使小组活动的参与面广、讨论质量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管理与学生的自我管理相结合,可以使每一位学习小组成员都能积极投入到小组活动中,使小组活动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养成倾听他人见解的好习惯,使得学生会为完成小组的学习任务而共同努力。那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管理小组活动呢?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给小组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对学生提出恰当的问题,让学生明确相关要求,使各学习小组成员清楚要做什么。给小组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提出一些恰当的问题。提出恰当的问题是小组学习活动有效进行的前提。一个好的问题,可以使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在既定的目标下积极合作,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使合作效果达到最佳。在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要让学生能够达到,又要有一定的难度,而不能轻易达到,即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同时,设计的问题还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让学生觉得讨论这样的问题有趣味、有意义,并且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七色花》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前,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珍妮用七色花分别做了哪几件事?”当学生读完了课文,先是自己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接着,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提出了下面的问题:“在这几次使用七色花的过程中,珍妮有快乐也有烦恼。说一说哪几次给她带来烦恼,哪几次给她带来了快乐?”学生积极合作,又很快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读懂了课文内容,了解了珍妮是怎样使用七色花的。在精读课文的过程中,我又设计了以下问题:“在什么情况下珍妮想到了要将最后一片花瓣为别人做事的?她是怎样做的?你读了课文的最后四个自然段想到了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学生懂得了在生活中应该多为别人着想,培养了学生遇事多为别人着想的品质。

二、给小组留有充分的活动时间

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小组活动的时间太短,就很难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完成任务,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小组活动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独立思考阶段和小组合作探讨阶段。小组合作探讨前,小组各成员必须要独立思考,即各成员应该在自己原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之上感知新知,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讨,小组成员交流各自的思考结果,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小组共识,并整理汇报。由于学生活动小组是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进行划分的,即指小组内成员在性格、成绩、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家庭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而各小组之间则尽量减少差异,使其各方面情况相当,特别是学业成绩方面,尽量使各小组之间的竞争公平。因此,在学生独立思考阶段,教师必须考虑到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差的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要照顾到这些学生,使得这些学生能真正进行独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此外,教师还必须给学生充足的交流时间,让他们尽情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形成统一的意见。有时遇到一些小组没有及时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轻声地提醒,也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明由于时间的关系,下课后可再与同学或老师交流探讨。这样既顾全了大局,没有浪费大家的时间,又没有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所以,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探讨这两个阶段,教师都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使学生参与讨论,解答疑问。

三、重视培养小组自我管理的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虽然采用了小组活动的形式,但教师承担了小组管理的全部任务,如小组的纪律由教师管理,小组讨论结果的汇报人也由教师指定,使得教师对小组的集体意见关注不够,也导致小组活动的优越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为使小组活动有效进行,就需要充分地发挥小组自我管理的职能。教师应该注意的是,完全把小组管理的任务交给学生也是不现实的,容易出现小组活动偏离主题甚至学生纪律混乱的现象。所以,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应把教师的管理与学生的自我管理相结合。教师对学习小组的管理主要是宏观管理。即教师给小组布置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并提出时间上的要求以后,教师可以在小组讨论期间巡视各学习小组的活动,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在必要时解答学生讨论过程中的疑问。学生的自我管理主要是学习小组内部的组织管理,这种管理对于小组活动很重要。对于小组内部的管理,首先,小组成员应该有明确的分工,明确自己所担任的任务,发挥小组中各角色的作用,形成小组的工作机制。具体来说,一个小组由组长、副组长、发言人、组员组成。组长主要负责组织小组活动,明确组员分工及任务,督促所有成员参与活动,各抒己见,并控制时间以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讨论任务。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整理记录小组讨论结果,并将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反馈给教师。发言人则是在小组汇报时,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在全班进行交流。其次,要让学习小组成为自主学习的组织,在小组内营造民主平等、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善于合作的学习氛围,建立小组的自我管理机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理解他人的见解,学会互相赞赏、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互相帮助,不断改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技巧。在小组管理中,教师的宏观管理与小组的内部管理缺一不可,只有二者结合,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最大的效果。

四、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

小学生心理活动篇(2)

小学阶段是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个健康的心理状况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及生活,因此,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学校环境及老师的引导对他们的心理变化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肩负重任,不仅仅是授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健康的人格和心理素质。以下谈谈我对如何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一些看法。

一、了解、尊重学生,为心理健康教育垒实基础

陶行知先生在《儿童年献歌》中写道:“不要你哄,不要你捧,只要你懂———懂得我们还是小儿童,不要教成小老翁”。所以,了解学生,知道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基础。低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小学阶段,对外界充满探求欲,虽然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是时常会有不稳定的情况出现,当遇到学生冲动、烦躁不安的情绪时,老师应当及时了解原因,善加引导,帮助学生走出不良情绪。中高年级的学生虽然情感更为稳定,但他们对外界的情感需求也越多,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他们渴望得到同学及老师的尊重,也需要老师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小学阶段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时候的孩子可塑性很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性格、习惯渐渐开始稳定,也就很难改变了,所以,在这至关重要的时刻,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与引导,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垒实基础。

二、创设优雅的环境,陶冶学生的心理素质

校园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其实就像一个小社会,学生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他们在这里学会人际交往,养成习惯,形成性格。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有益的影响。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近年来,我校加强了校园改建,美化了校园,并在校园的走廊、楼道口、教室内贴上名人、名言、名画;学校面积虽然不大,但是奇花异草样样俱全,高大挺拔的树木像一个个卫士保卫着我们的校园,花草树木的旁边还写了形式各样的标语,提醒学生保护花草树木;书法是我校的特色,除了建立专门的书法展览室外,校园的每一面墙上都有我校师生写的书法作品,让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中自觉唤起了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养成人人爱清洁、个个讲卫生的好习惯。学校还在橱窗开辟了“心理B超”、“学子心声”、“心理辅导”等栏目,向学生、家长普及心理知识,沟通家长一起关注少年儿童的心理成长,正确引导帮助少年儿童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三、开展丰富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近年来,中小学生人群中违法犯罪率逐年上升,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学生病态的心理和错误的人生价值观引起的,这样的现象值得每一位老师和家长引起重视,因为不健康的心理不仅会严重摧毁了学生的个体发展,甚至对家庭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实践证明,让学生参与活动,亲身感受和体验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活动的内容以改善心理环境、训练心理品质为目的,注意渐进性、序列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也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例如“亲师友,习礼仪”的主题活动,通过了解父母、老师一天工作,好朋友一天的学习生活,讲述古人、名人尊师爱友的故事等等,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处处懂得要敬老幼、尊师长、讲文明、懂礼貌,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活动的形式很多,我们不局限于教室和学校,可以通过春游、夏令营、智力游戏等课外活动,不断增强学生团结协作、不怕挫折、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开展的“爱心手拉手”活动、到镇敬老院慰问活动等等,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的责任感与义务感。让学生在参与中、在活动中得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升华、行为的矫正。总之,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可以教会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使学生从小拥有一颗纯洁、友爱、乐观向上的童心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小学生心理活动篇(3)

Elementary student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activity design

Lu Qin

【Abstract】The effective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teaching activity, may let the student understand that any present love heart, feels, no matter is a perfect person is a body remnant person, so long as has the firm and unyielding will, some healthy psychology, lives in teacher in schoolmates’ this big family, can joyful, the health growth!

【Key words】Psychologically healthy; Love; Active design

活动主题: 献给残疾学生的爱

活动目标:

1. 让学生懂得怎样关心别人,帮助同学,特别是对残疾同学不要歧视和嘲笑,要给与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2. 鼓励邓帅同学怎么去战胜病魔的痛苦和身体缺陷,让他有一个和健全人一样的健康心理好好学习。

教学重点:怎样关爱残疾儿童

教学难点:培养残疾生承受力和意志力

教学过程

一、 用实例引导思考

1. 老师带着同情惋惜的感情讲述一个小故事

从前,我的一个同学在一次课外活动中,因不听老师的指挥,在玩登山游戏时,想抄近路,不小心掉下悬崖,把腿摔坏了,从此成了残疾,他非常痛苦,后来他怕同学们嘲讽他,经受不起成了残疾这一事实的打击,竟然不来上学了……

2. 引导学生思考下面问题

(1)他摔残的原因是什么?

(2)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3)后来为什么不来上学?

(4)该同学残疾后有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这种心理健康吗?

3. 全班交流

4. 老师小结(略)

二、 拿镜子对照自己

1. 假如你摔伤了或者残了是什么感受?

2. 假如你家里的亲人病在床,无法医治你有什么想法?

4. 假如你是邓帅,你怎么办?

5. 同学们交流

6. 让同学上台讲述自己的小故事

7. 老师点拨小结

三、 看录象

1.让地震中发生的故事来激发同学们的热情

2. 问:为什么那武警战士不去救自己的儿子,而去救别的人?难道他就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儿子压在教室垮塌后的水泥板下,露出一只手不停地抓着地面,嘴里喊着“爸爸,快救救我呀……”的话,难道是他不担心不爱自己的儿子吗?(关心别人比关心自己为重,替别人分担痛苦的教育)

3. 分组讨论

4. 今天,面对邓帅同学这种无法医治的“先天性肌肉萎缩症”,我们该对他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5. 我们要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我们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打击和挫折呢?

四、找茬

1. 给同学找茬经受打击

2. 以后你遇到别有用心的残疾人应该怎么辨别真善美呢?你们还会讥笑那些先天不足的残疾人吗?

3. 老师指导总结(略)

五、 观看现场表演:

1. 情感舞

地点:爱心舞台

歌曲:《爱的奉献》

2. 扮演老师的一学生推残疾学生邓帅上场

第一场景画面:播放《爱的奉献》第一段音乐,从音乐舞姿中,反映出老师和同学们在平时对残疾学生邓帅同学在生活上的关爱和呵护,对他学习的帮助和鼓励。

第二场景画面:接着是残疾学生邓帅讲演: “病魔无情,老师有爱,而这种爱胜过母爱,正是有了这种伟大的母爱和同学们对我的关心鼓励,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老师这一职业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她有一颗无私奉献,不图回报的美的心灵。因此,长大后我也要当这样的老师!”

第三场景画面:歌伴舞《爱的奉献》一群小扮演者上场,反映出扮演老师的一学生推着残疾学生在同学中间,在《爱的奉献》的歌曲声中,享受着老师和同学们带给他的开心、快乐,让他健康成长,做一个身残志不残的优秀学生。

3. 表演完后活动结束。

六、 活动小结:

这次活动反映了我班残疾学生邓帅同学平时在老师、同学们的关爱和呵护下,克服了学习中的重重困难,战胜了因下肢完全瘫痪而与病魔作斗争的真实故事。他真正做到了一个身残志不残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他自己的节日里,和同学们同台表演了这一节目,让他感受到了生活在老师和同学们中间是最开心、最快乐的日子。他还畅想了:20年后――也要当这样的老师的感人场面,让全场观众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结束时掌声雷动。

小学生心理活动篇(4)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247-01

小学生正处于一个好玩好动的阶段,课外活动是他们所喜爱的一门课程,可以让小学生通过实践来改变自己对知识的认知,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一、小学数学课外活动的作用

1、有利于发现学生的不同

小学数学课外活动可以让小学生获得更多表现机会,在课外活动中他们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解决出现的问题。这时候教师可以发现优秀学生对其进行培养。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层层深入,我国对小学的教育也更加重视,小学是人成长过程中的基础阶段[1]。所以,小学数学课外活动,对于提早发现优秀学生,提高小学生自信,进而促进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都有所帮助。

2、提高教师素质

数学课外活动课中会出许多数学思想、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方法。如果教师对于这些解释不清或知之甚少,那么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又如何去教学生,如何取得学生的信赖?所以数学课外活动可以促使小学数学教师对课外知识进行钻研,增加自己知识量,提高自身素质。

二、小学数学课外活动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

1、解决好智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

小学数学课外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在课外活动中不但要注意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解决好趣味性与知识性之间的关系

在小学数学课外活动中,如果课外活动中只是一味对数学知识讲解那么势必会造成学生厌倦心理的产生;而如果只有趣味性没有知识性,那么,也就失了课外活动的最初目的。所以,小学数学课外活动要将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

三、小学数学课外活动对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影响

1、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外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一种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方式开阔视野、增加其经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课外活动与课堂不同,不受时间、地点约束,灵活性高,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3]。因此,我们在确定课外活动内容要根据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力求课外活动要新颖和具有吸引力,提高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比如,一些学生喜欢游戏活动那么就可以让他们参加智慧迷宫、猜数学谜语等数学活动。一些学生组织能力强,那么就可以让他们参与活动的组织,通过课外活动增加同学之间的友谊,对学生智力进行开发,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

教学并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使学生成为一个学会生活,懂得生命真正意义的人[4]。在小学数学课外活动中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在活动中,用脑思考、动手操作、用嘴陈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表现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

3、激发学生进取心理

数学课外活动的全面化和多元化,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充满自信。学生在对数学学习中追求的不仅仅是分数,同时他们更希望得到认可。被认可的心情往往会起稳定兴趣的作用,它会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了,焦虑消失,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数学课外活动在考核阶段也不同于课上考核,它通过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收获,对成果的呈现和交流。不像课堂教学仅仅是卷面上的一个分数来判定学生成绩。课外活动更加注重对学生智力的开发、注重对学生创超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意志、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态。使学生做生活、学习中的强者。

4、磨练学生的学习意志

数学是一门具有一定难度的学科,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同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也会经常遇到问题,这时候学生需要具有迎难而上,解决困难的勇气与信心,进而达到学习目标。在这过程中则需要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许多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都是因为缺少坚定意识而失败的。而小学数学课外活动恰好可以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而设计不同的课外活动。数学课外活动将知识教学和思想教学进行良好结合,学生在教学教导下,在课外活动中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钻研精神,对学生的意志进行磨练,坦然面对困难与失败,这会使学生信心百倍的面对一切困难,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定的学习意志。

小学数学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合作精神、耐挫性等良好品质,这些品质都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所以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应该大量开展课外活动。

参考文献:

[1] 田红梅.小学数学课外活动的理论和实践[J].河南省新野县朝阳小学.2011(1).

小学生心理活动篇(5)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190-01

如今英语教学活动在解决小学生的自卑心理问题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老师和教育专家们也正在不断的研究和改善这一方法,使得利用英语教学活动来更好的解决小学生的自卑心理。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形成原因及表现

小学时期是小孩从幼儿到少儿的一个过渡时期,是非常重要,且又非常不稳定的一个时期。因此在此过渡期,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至关重要。一旦教育中出现偏失,对小学生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其中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就是自卑心理的出现。在生活中小孩所遭遇的一些挫折和失败是使小学生造成心理自卑的主要原因。在经过多次打击后,孩子的自信心被自卑感占据。生理条件的差异也是小学生自卑感产生的原因之一。有的孩子长得黑,有的孩子长得矮,有的身体有一些缺陷。这些人便会在自身的缺陷中产生自卑感。例如,有的学生很胖,就会被同学取笑,他们慢慢认为自己是不被人喜欢的,慢慢的会认为不如别人。性格差异也是一部分原因。有的人内向,有的人外向;有的人善于沟通,有的人沉默寡言,其中某些性格就会让别人远离自己。因此,就慢慢产生了自卑感。

1、教育方法不正确也能导致学生自卑感的产生。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一直让他们处于独处的学习中;有的家长一直说别人家的孩子好,孩子也会产生自卑感。有些老师会打骂孩子,或者使用一些侮辱性的语言来教育孩子,让学生不敢举手发言或者参与讨论。

2、家庭原因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外因。家庭经济条件差,父母离异,家庭暴力都会导致学生出现自卑感。小学这个阶段的孩子心理是非常脆弱的,家长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对孩子做出好的或坏的指导作用。

二、自卑心理的危害

自卑心理是学生性格中的一种缺陷,与自满是相对的。自卑心理会对学生的将来产生很负面的影响。严重的自卑心理会让人失去理智,做出伤害自己和别人以及伤及财产的事情。例如,有新闻报导一个收废品的人将小区内十几辆车烧毁,这就是一个自卑心理的表现。自卑心理还会造成人身体机能的下降,导致一些疾病的产生,所以说,情绪影响健康是有一定道理的。有时自卑感也会影响和阻碍学生的社交能力。自卑的学生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怕被人瞧不起。久而久之,同学就会疏远他,这是一个沟通的死循环。因此,要重视自卑心理对学生造成的严重后果。

二、英语教学活动在小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积极作用

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都在用英语进行交流。随着我国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的联系也日益密切,英语在学习中占有的比例也在逐渐增大。有些自卑心理的同学在接触到一个新的语言和新的环境时,他们认为自己和其他人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小学生处于一个好玩、好动的时期,在英语教学中使用游戏教学是最能带动学生学习的方法之一,让学生在玩中学习,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灵活的。自卑的学生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找到了乐趣和平等,自卑的学生更愿意在玩中来进行学习。根据调查显示,有些学生从零岁开始学习英语,有些从幼儿园开始,有些从小学开始,从调查统计来看,越早学习英语的孩子更愿意与人沟通,而学习英语晚的相对来讲比较内向。英语是所有孩子的一个零起点,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自卑心理会大大减少。

三、英语教学活动的举例

第一,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是目前最受欢迎且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在玩中学习,使学生更加灵活的运用学到的课本知识。第二,交际法。自卑的小学生主要的表现就是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不敢和其他人进行交流。交际法能在课堂上很好的锻炼学生的交际表达能力。第三,情景模拟法。在英语教学生将学生放置于一个模拟的情景当中,让课本上的知识变得“动起来”。第四,合作学习法。自卑的学生一般不愿和人接触,合作学习法是通过以团队合作的的方法来完成课堂上的知识点学习的。增强学生与其他人的亲密度,让他们知道自己也是很重要的。

四、如何克服自卑心理

自卑感的产生和克服都是一个内外因相结合的产物。首先,家长和老师要进行正确的教育,通过不断的暗示来诱导自卑学生的自识意识。要告诉他们“你能行!”“你是最棒的!”;其次,老师应做到以情、以理、以德育人。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轻视、歧视或者放任任何一个孩子。抓住孩子的闪光点进行培养;最后,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老师和家长要尽量以灵活的教育方法来传授学生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人是一种情感动物,以心换心,把学生当做是朋友,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小学生心理活动篇(6)

一、加强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生命在于运动。在小学阶段,进行有计划、有组织,针对性的开展体育锻炼,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和身体各机能的发育,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人体在从事体育活动时,各器官系统的新陈代谢得到加强,这对儿童身体各器官是很好的促进。小学生能经常到户外参加体育锻炼,紫外线照射增加,可以使皮肤中的麦角固醇转化成维生素D,有利于钙和磷的吸收,保障制骨原料的供应,有利于骨骼发育。而跑步和跳跃活动能使骨骼受到一定的刺激,促进血液循环,促进骨质的发育。经常锻炼,人体肌肉组织的纤维会变粗,肌肉中的血液循环和供应较好,肌肉会越来越粗壮。肌肉活动增加,能对神经系统起到一定的强化和促进作用,使神经系统发育更为完善。体育锻炼还使身体各器官与神经系统联系加强,改善肌肉与神经系统之间的协调能力,不断增强神经细胞的活动灵活性、均衡性和活动耐久力,能为儿童少年的身心发育打下坚实基础。

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健康的身体是健康心理的基础,健康的心理也能促进身体的健康,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体质得到增强,这是身心发展最坚实的基础。

二、参加体育活动,将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发展中日新月异的变革和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价值观的冲击等,人们普遍存在着各种心理压力。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社会因素的错综复杂,家庭因素的点滴变迁,都容易使他们产生各种心理动荡。特别是“独生子女”、“富二代”、“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群体,尤为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困扰着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例如,自我、自私、自卑、缺乏信任和安全感,个性情绪化、交往障碍、青春期困惑和升学焦虑等问题,都需要应广大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通过开展体育锻炼,可以很好的调节和培养学生心理品质,促进心理健康。

(一)体育锻炼是培养小学生意志品质的有效内容

体育锻炼时,往往伴随着紧张、激烈、对抗、疲惫等情绪体验。这些情绪体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勇敢顽强、不怕劳累、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特别是耐力练习尤为明显。在参与一定难度和险度的体育活动中,学生勇敢、机敏、果断、顽强的个性会得到发展;体育活动中的竞技意识能激发学生不甘落后、勇于进取的拼搏精神;集体项目还可以强化团结协作、集体主义意识。“炼其身,修其志”正是体育锻炼育人的生动写照。

(二)参与体育活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是心理调适和维护的重要条件。人际关系良好的学生,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很多事物都充满兴趣;人际关系差的学生,容易表现得无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乐趣。体育锻炼就是能改变这一现象的有效措施。在体育活动中,学生不知不觉的增多直接或间接的沟通和交流,自然产生亲近感、安全感和互信。体育运动中的遵守规则、服从裁判,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及尊重观众,团结同伴等,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约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自身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培养和提高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体育活动在保持积极心态、调节情绪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

体育活动往往伴随着强烈而深刻的体验和感受。例如,成功和失败感、积极进取和挫败感、欢乐喜悦与懊恼遗憾、忧伤和憧憬等感受相互交融。这些丰富的情感体验,在促进学生情感成熟、情感的自我调节等方面作用不可忽视。

体育活动经常能让学生直接的获得喜悦和愉快的感受,能舒缓人的紧张、压抑、不安等心理,有时候还可以减缓某些心理疾病,让人消除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情绪,达到调适心理的作用。体育活动的娱乐性、趣味性,能让人心情轻松愉悦,经常获得并保持这种良好的情绪和心态,可以使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情绪和樂观开朗的心态,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利用学校体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策略

首先,要树立全员心理观念,学校教育必须通过每位老师去贯彻实施落到实处,因此,教师要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养和心理辅导能力,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关注每位孩子的心理感受,引导孩子们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其次,优化心育环境。一是,物质环境的优化。人在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的环境中锻炼,会让人精神爽朗、心情愉悦和舒畅;在宽敞的场馆中,专业的仪器中运动,会充满激情、活力。因此,教师要通过文化氛围布置、场地规划和器材设置,让活动环境充满和谐、自然而舒适。二是,人文氛围的营造。人在一个和谐、互助、礼仪相待的群体中活动,会提高人的活动积极性、使人乐于参与,避免焦虑、自卑、紧张的心理问题。例如,每天大课间体育活动,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在严谨的组织和团结协作中,听着优美韵律的音乐进行体育活动,让人心情舒畅、活力四射、朝气蓬勃。

再次,通过不断丰富学校体育内涵,深化心育教育。不断丰富体育内容和形式,推陈出新。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保持着浓厚兴趣、良好人际、积极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追求。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内涵深厚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快乐参与中的到心理滋润和培育。

小学生心理活动篇(7)

在众多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有目的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形成心理技能,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课程,其总目标是培养学生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它要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需要。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更要紧紧地以活动为中心,开展一些适合小学生,又能真正起到教育作用的活动。结合理论及实践的一些经验,笔者下面就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途径、方法和外部条件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1.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途径

1.1 利用童话、寓言故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童话、寓言故事通俗易懂,其中的人物生动活泼,富有童趣,深受儿童喜爱。另外,童话、寓言故事能把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和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用肯有代表意义的形象(如灰姑娘、天线宝宝等)传递给儿童,可以使儿童开阔视野,丰富情感。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价段学生的特点,选编培养学生同情心、毅力、乐观向上、诚实、独立等心理品质的国内外优秀童话、寓言故事,推荐给学生阅读,并鼓励学生每学期利用班队活动课和校园艺术节的机会,选取喜欢的童话故事自由组合进行编排和表演。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剧中的表演,来判断学生的心理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

1.2 利用录音、录像、碟片等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

由于小学生天真活泼,乐于接受鼓励,乐于参加活动,能大胆地与教师、同学交流,有的同学甚至还把心中的秘密告诉大家。

1.3 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

教师要善于观察,在生活中汲取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在课程中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计论、思考,培养学生优良品质。

2.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其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活动"二字。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上应当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的手脚和大脑都动起来。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源泉于学生的主体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当采取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等多种方法,把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能促进小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内容等融入到各种活动之中,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心理素质、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能。

2.1 角色扮演训练法

角色扮演训练法,就是由学生扮演各种角色,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来调节、变换自己的角色,适应不同社会环境,学会社交技巧。在角色扮演中,学生通过扮演某一特定的角色,模仿现实生活情景,可以宣泄和释放压抑的情感,达到排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目的。

2.2 游戏法

将游戏寓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让学生在娱乐中领悟心理体验,克服自卑、自私、嫉妒等不良心理,养成真诚、宽容、谦让、合作、自律等良好心理品质,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提高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2.3 情境创设法

通过问题的创设,使学生置身其中,如身临其境,形成情感互动、感悟体验的氛围,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就是要提供创设和模拟学生的生活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去锻炼,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2.4 求知法

认知法即依靠学生的感知、想象和思维等认知活动来达到活动目标,因为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感性思维丰富而缺乏理性思维,年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形式多样,轻松活泼。在活动中,尽量融入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让学生不会感到厌倦、枯燥。

3.开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外部条件

3.1 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提供必要的时间

既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就要保证开课时间。一般每周安排1课时,或者每两周安排1课时。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排进课程表,无特殊情况不得侵占,学校要根据本地、本校教育教学实际,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间,课时在地方课程时间中安排。

3.2 给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以活动为主,对场地、设备等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如有些学校设置了专门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使用的小班化教室,以保证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活动教室内的桌椅、环境等都进行特殊布置,以保证活动的有效性。

小学生心理活动篇(8)

其中比较常用的就是开展劳动竞赛,使劳动实践过程带有适当的竞赛因素,以激起学生在劳动中获得愉快的情感。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上进心较强,他们的主导性劳动动机是取得优秀成绩,争戴小红花,争当优秀生,以博得老师、家长的赞扬和同学们的尊重。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倾向、可以在中低年级学生的劳动实践中、适当安排一些小竞赛活动、给优胜者以适当的表扬与奖励,使学生的劳动兴趣和动机始终处于极佳处况,一定会增强教学效果。

二、发挥学生之间的互相协作,促进学生对劳动技能的掌握在劳动课教学中,学生是劳动实践的主体。发挥学生之间的互相协作,乃是组织学生更好地实践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教师应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为他们创造一种协作环境,引导他们互相帮助,彼此取长补短,共同协作完成任务。这样往往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劳动实践中,组织学生互相协作的形式较多,常用的大体有这样几种:分工性协作。几个人或一些人共同完成一个任务,每个人负责劳动实践中的一个环节。这样,每个学生在劳动实践时,就会体会到自己同他人,同整个集体之间的关系,考虑到这个环节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别人或整个劳动过程,影响到整个任务的完成。小学生普遍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要强心理,在劳动实践中,恰当地组织好学生的分工协作,会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劳动动机,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刷书包》和《洗衬衣》等课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在劳动实践时,?教师可以将每个学生安排在整个劳动过程的某种环节中。如每组的1号同学打水泡书包或衬衣;2号同学打肥皂,揉搓书包或衬衣;3号同学进行漂洗。

辅助性协作。在劳动课教学中,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形:教师讲解演示得十分细致清楚,但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就是学不会,掌握不了,但往往经过同学的指点帮助后,他们很快就掌握了所学劳动技能的要领。例如一次某校上《学针织》一课,在学起头技巧时,尽管教师讲解,演示的很清楚,甚至配上幻灯录像增大了演示的可视度,但仍有一些同学掌握不了一手挽线,一手挑线的技巧,但经周围同学稍一指点,他们“顿开茅塞”,很快掌握了起头的技巧。

互助性协作。有些劳动课的实践内容较为复杂,环节较多。由于小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较差,加之缺乏锻炼,在从事劳动实践时,有时会出现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的情形。在进行这方面的实践时,应让学生结成对子或分成小组。当一人实践时,他人可以在旁提供帮助或照顾,以保证劳动实践有条不紊地进行。

三、以集体形式组织劳动实践,提高学生劳动技能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在劳动实践中,不同的劳动组织形式,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影响也有区别。不同的劳动情境和条件,需要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学生个人单独实践的形式,可以锻炼其独立的品质,培养其创造精神。但也容易产生单纯计较个人实践效果,炫耀自我思想倾向。而以集体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实践,劳动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每个人在劳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他们能灵活地运用劳动技巧,又能协调动作,搞好配合。同时,这种劳动集体本身就是一 个有力的教育因素,学生在集体劳动中,会更多地想到集体的劳动效果,集体的荣誉,看到集体的力量。一般来说,小学生都比较向往集体活动,有较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所以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要求,组织好集体形式的劳动实践,通过它促进学生集体主义意识的形成。转贴于

教材中的《建立校外服务站》和《帮助军烈属和残疾人》等课,如果以集体形式组织学生劳动实践,每个同学都要发挥其作用,还要注意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比如会修自行车的主动去修车;会洗衣服同学认真洗衣服,即使劳动技能较差的学生,也会努力寻求动手操作的机会,发挥作用。这时学生的主导性劳动动机就是怎样提高集体的劳动效果,怎样为集体争取荣誉。实践证明,这种集体形式的劳动,对学生的劳动技能和集体责任感的形成,都有较好的作用。

四、努力创设愉悦的情境,增添劳动实践的乐趣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小学劳动教学也同样是如此。如果单纯地让学生机械的模仿、操作,课堂气氛就会枯燥乏味,从而会使学生感到烦燥、厌倦、劳累。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兴趣的不稳定性,运用多种形式,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劳动环境,使学生的劳动情感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让学生在一种美的艺术享受中来学习掌握技能技巧。在这方面通常有这样一些做法:角色游戏。例如在指导学生实践“摆放收拾餐具”、“泡茶”等,教师可找几个学生分别扮作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客人,然后让学生按一定要求模拟摆放餐具或端茶敬客。再让同学们检查评论。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会感到生动有趣,乐意参加。

现场实践。经验证明,小学生比较喜欢新鲜的场景和新奇的活动内容。现场劳动实践,身临其境,会使参加劳动的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积极、主动、兴奋的精神状态,教学效果较好。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好这种形式的劳动实践。

例如,教学《给小树浇水》和《小树的养护》等课,一定要到实地进行具体劳动实践,而不要在课堂上搞模拟实践,纸上谈兵。

实地参观。有些教学内容,由于劳动实践的局限性,课堂上只能指导学生做部分实践。如学《灭鼠害》一课,消灭老鼠的方法很多,课堂上只能做几种灭鼠工具的模似操作,在课堂上根本不能捉到老鼠。对于这一类教学内容,教师如能领学生亲自到粮库、仓库等地去参观,请有关人员介绍实际灭鼠情况,学生会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更会加深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

音像配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无疑会大大提高劳动课的教学效果。

在小学劳动课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都在这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比如用幻灯、录相演示劳动技能的操作过程,或在学生动手实践时播放一些符合劳动气氛的音乐等。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及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在充满美感的环境里得到缎炼,受到熏陶。

小学生心理活动篇(9)

教育部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其中,在小学生综合实践课程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原因在于,综合实践课程是一种以直接经验为主的学习方式,打破了学校、教室的框束,融生活于教育,融教育于生活,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的体会,在该课程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润物细无声,比单纯课堂中的理论说教更容易被小学生接受。

例如,“我的生命”一章教学内容就非常容易润物细无声地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首先,教师让学生带着“我的生命从哪里来?”这一问题进入学习,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察视频教材中主人公生命过程的各个阶段,感受生命的奇特和差异,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翻阅自己从小到大的影集,获得生命成长的直观概念。并在翻阅影集的同时思考以下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变样了么?”“我长得像妈妈还是长得像爸爸?为什么呢?”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获得生命概念的认识,学会了尊重生命,正视成长,心理健康教育中尊重生命这一主题就这样通过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润物细无声地根植到学生心中。

二、综合实践课程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引导学生学会接纳别人

综合实践课程中有不少小组合作的实践教学活动。教师要善于利用这样的教学契机,让学生学会接纳别人。一般小组活动都是自由分组,教师可以适当采用指定分组的办法,让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在指定小组活动中去直面矛盾冲突,进而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改变自己。例如,一个女孩聪明能干,成绩优异,是老师身边的得力助手,但同时她很霸道,以自我为中心,若同学中有人得罪了她,她会号召全班其他同学孤立那位得罪了她的同学。鉴于这样的情况,笔者有意采用固定分组的活动方式,让其学会和不同性格的同学合作。一开始她因为分组没有分到和自己关心好的女同学一组而不高兴,甚至不参加小组活动,这时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她,“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必须要学会和每一个同学相处。”她想通这个道理后,很快地融入到小组中并在小组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组织领导能力。

2.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心灵净化

学校活动中有不少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教要善于抓住这些点点滴滴的教育机会,促进学生心灵的净化。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与实施中,有的学生外出体验生活,卖了一天的报纸,吃了无数闭门羹,变得心灰意冷;有的查找资料时,一时没找到就情绪低落、灰心丧气……遇到这些情况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抓住点滴细节,引导学生知道“一针一线,当思其来之不易”,引导学生读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鼓励学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要气馁,要勇于面对困难,时刻保持自信心,教育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无惧困难考验,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3.爱的教育促进学生心灵健康成长

小学生心理活动篇(10)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日益受到我国教育界的重视,为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心态的改善,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干预发挥了积极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生存在心理困惑和问题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干预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处于萌芽阶段,自身对于善恶美丑的分辨能力还不强,学生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等身边环境的不同影响,容易因为学业、生活、情感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心理不健康情况的出现。积极开展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索性的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力求营造良好而轻松的育人氛围,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打好基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带有明确教育目的的,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问题,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内容与形式

心理健康活动课目前大多由班主任进行,因为班主任作为跟班老师最熟悉班级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助于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干预。随着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展,在课程的内容与形式上,也逐渐形成了突出活动形式创新,引导学生心理状态的基本模式,让学生能够拥有积极、正面的学习与生活观念,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度过小学阶段的教育。

三、重视学生积极心态的引导

小学生的心理状态易受到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学等因素的影响。由于近年来社会环境趋于复杂,学生接触到很多不良的社会现象和信息,对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培养造成一定影响。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过程中,就需要特别重视学生积极心态的引导,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竞争意识进行合理的引导,避免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这个过程中,交流的重要性十分突出,教师可以开展“说说你愿望”、“说说你的困难”等活动,让学生与教师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与同学们一起帮助小伙伴出出主意,帮助同学更好的实现自己的愿望或者解决碰到的困难,形成一种班级内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调整班级内部的学生心理状态。

四、心理健康活动形式多样化

心理健康活动课突出了活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教师应避免说教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不强,实践中说教式的心理教育也难以得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学设计中,突出活动设计的教育性,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活动融合起来,让学生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心理健康状态得到改善。在特别受到学生欢迎的室外活动设计上,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同手同脚”、“合作运球”、“拔河比赛”等一系列的户外拓展性活动,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户外集体活动,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关系,通过集体活动在潜移默化间向学生传递团结、集体、竞争的观念,促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拥有更强的竞争意识与主动性。

五、注重家校合作营造良好环境

在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展中,教师也许注重家教合作的独特作用,设计合理的活动内容将家长也纳入学生心理健康环境的营造中,向家长传递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家长呵护的理念。在实践中,可以邀请部分学生家长,在心理健康活动课时进行旁听,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让学生家长知晓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的重要性。也可以要求家长更多的给予学生激励式教育,避免家庭教育给学生带来挫折感,影响学生的健康心态。

六、发挥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核心作用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课,在开展的过程中要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团结、向上的良好品质。心理活动的课程内容,需要教师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起来,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等方面寻求突破。紧紧把握新时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脉搏,让心理健康活动课真正的围绕学习的心理困扰与困难展开,发挥实际作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也要更多的以各类活动的形式来开展,教师通过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保持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期待感,避免出现抵触情绪。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所提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说教式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掌握和了解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发挥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肖新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状况调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22:17-20.

上一篇: 实习综合内科自我总结 下一篇: 教师和教育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