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15 06:53:41

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

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篇(1)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加快全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并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需要教育界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齐心协力、扎实推进,确保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为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本期《视界》栏目将为广大读者简述我国各省市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以便更好地了解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自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来,遵循教育部一系列工作部署,按照《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国各省市有力有序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现将各省市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整理如下:

北京

全面推进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工程,扎实推进“北京数字学校”体制机制建设,录制2000节高中阶段名师课程,更新20%义务教育名师同步课程。整合网络、热线电话、电视等教育信息资源,建设面向社会的信息服务平台,打造首都教育信息化服务品牌。启动数字校园建设二期,完成30至40所市级数字校园实验校评选。推动家长委员会建设,继续办好“网上家长学校”。

天津

完成校园网升级换代和高校无线漫游示范项目,启动各类教育数字化校园示范建设项目,加快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加快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初步建成教育机构与学生基础数据库。加强教育信息化制度建设,加快信息化管理机制体制改革。

河北

制定信息化相关政策制度,逐步建立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制定“三通”工程建设进度安排,加强督查和组织实施。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加强省教育资源中心建设,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中小学覆盖率达到国家标准。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内蒙古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配备标准(试行)》,指导推进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启动自治区教育数据中心和自治区教育资源公共服平台建设,整合学籍管理、学生资助、营养改善等信息系统,发挥综合作用,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开展中小学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高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科研和服务的能力。积极构建全区教育网络系统,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完成全区“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任务。

辽宁

实施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三通两平台”建设,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初步实现80%农村中小学宽带网络校校通,建立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中心;启动实施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教师率先使用、职教率先部署、发达地区率先示范;建设教育视频资源库,推进职教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数字化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评选50节中小学体育精品课、30节中小学艺术学科精品课;完成辽宁教育云库——辽宁教育数据中心(二期)10个系统特别是学生、教师、学校资产等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成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管理好门户网站,加强教育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定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和评估指标体系。召开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

吉林

推进各类教育基础数据管理信息系统整合与应用,完善省教育厅信息数据中心功能。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推动优质资源全省共建共享,逐步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校校通。进一步加强教育行政部门门户网站建设,加强网上政务信息公开,做好网上舆情研判及答复工作。

黑龙江

颁布《黑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年行动计划》。启动“龙学网”建设项目,实现“龙学网”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与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对接和省、市、县(区)、学校四级应用。依托“龙学网”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认真抓好教育信息化和现代远程教育等试点工作。引入“政府牵头,企业参与,学校使用”的机制,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实现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加强高等学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大力开展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加强教育装备和条件建设。

上海

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实施上海教育城域网提升工程,全面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推进上海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总结教育信息化重点示范项目建设经验,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绩效考核。继续开展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研究项目。推进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完善各类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探索教育教学手段和模式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江苏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三通工程”和“两大平台”建设。

浙江

全面建成省、市、县连通的浙江省教育计算机网,初步建成教育视频网络体系;加强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推出300门普通高中网络选修课;推进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教育管理与政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学生电子学籍系统拓展应用功能,扩大应用范围。

安徽

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实施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进一步加强校园网建设,完成40%以上尚未接入宽带的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工作。启动安徽教育云服务平台建设,为20万名中小学师生提供公共存储、计算能力及各种应用服务。制定教育信息化考核办法,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普遍应用,确保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覆盖60%以上的学校,46%的学科教师具备利用数字资源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

福建

完成全省2465个(不含厦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重点开发农村学校师资短缺课程数字化资源。建立健全全省学校、教师和学生信息数据库,加快建设完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管理系统等管理平台。制订实施《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五年(2013-2017年)行动计划》。推进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江西

加强和统筹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制订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组织实施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制订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推动教育信息化骨干示范校建设。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继续做好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继续推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组织实施省“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项目”。 启动教育系统网站评比工作。建设省级教育数据中心,搭建省级教育公共管理服务平台。启动教育省域网建设。制定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启动中等职业教育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大力推进优质数字化资源开发和共享,提升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山东

落实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方案,完成全省926个义务教育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与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建设。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启动建设教育管理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启动全省数字化校园试点工作。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推进社区教育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创建一批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建立全省继续教育信息化资源联盟。

河南

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以应用为导向,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推进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宽带接入与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建设,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建立“竞争提供、评估准入、择优选用”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广泛共享。选择若干所高校和中职院校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试点。完成全省教科网智能光网络建设任务。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和教育管理人员教育信息化领导能力的培训力度。筹备召开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

湖北

建设湖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规范教育统计,建立真实准确的基础教育学生学籍信息库。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启动实施“宽带网络校校通”,加快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湖南

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教育信息化从技术主导型向应用主导型转变,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围绕“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重点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与网络条件下教学环境建设,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推动各级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快构建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

广东

制定关于加快本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召开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推进省教育视频网建设和“粤教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深入实施“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推进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加强教育信息化试点试验工作,启动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推进教育装备改革与创新。

广西

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启动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分年度建设广西教育数据中心和广西教育云平台。启动建设适合广西实际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库。启动高校数字化校园和信息化促进实践教学试点建设。实施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计划意见。继续办好教师信息化大赛。

海南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对40%以上的农村中小学(1138所)扩容接入带宽到10M,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完成50%的农村中小学校园网、计算机网络教室及多媒体教室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班班通”;推进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增加功能模块,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配合国家数字资源中心和教育管理信息平台的省级部署建设,实现所有教学点优质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全覆盖,实施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对555个教学点采取接收卫星IP广播资源和将国家及本地特色资源制作光盘配送等多种方式实现全覆盖;完成教学点教师的全员培训及1138所实现宽带接入学校70%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组织开展“交互式多媒体设备应用年”活动,提升广大师生交互式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技能,推进交互式多媒体设备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重庆

制定完善教育信息建设标准及技术规范,推进“三通两平台”和“数字校园”建设,开展区域教育云建设试点,进一步改善教育教学信息化环境。加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着力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强化信息技术教学科研课题研究,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川

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实施《四川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行动计划(2011-2020年)》,推进“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建立一批教育信息化师资人员培训培养基地,建成一批教育信息化示范区域及示范学校。全面完成“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等重点工作,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应用与共享,提高教育管理和服务现代化水平。加强学生资助管理信息化建设。

贵州

推动“三通”工程建设,构建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完成3404个教学点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全覆盖,完成4316所乡(镇)所在地以上中小学校光纤接入和4000所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确保5000个班级实施“班班通”。建设省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中心和省教育管理数据中心,集中力量开发音乐、美术、英语、科学等农村校点短缺数字教学课件,抓好使用和培训。建成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成学前教育、全省中小学生学籍、中职学生学籍和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

云南

积极推进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机制构建和管理信息示范应用试点模式探索试点工作,加强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组织实施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加强优质教学资源信息化推广,大力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进一步改善全省教学点和农村学校的信息化能力和环境,全面建设数据中心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教育信息化专家咨询机制和督导机制。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应用,建设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加强教育装备和条件建设,深入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高教师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科研和服务的能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陕西

开展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标准化创建工作,理顺信息化管理体制。启动“班班通”建设项目,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做好教育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加快教育管理业务系统建设进程。加强电子学籍管理。建设教育教学与学习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和数字教育资源。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开展教育类网站前置审批和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

甘肃

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建立与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相衔接、符合甘肃实际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实施“优质数字教育建设与共享行动”、“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等专项计划。建立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网络系统,组织“三通两平台”试点工作。建立甘肃省教师信息管理平台和全省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继续做好全省14个市州教育城域网升级改造工作,完善甘肃教育卫星传输网和地面传输网络。

青海

召开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研究制定教育信息化规划,统筹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管理与信息资源共享。以实施“三通两平台”为重点,启动全省教育信息宽带网络建设。加快建设省级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加快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完成教学点资源全覆盖。加快教育管理省级数据中心建设,分步推进学生、教师、规划等五大类二十个业务管理应用系统建设。加大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全面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效益。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化装备条件。

宁夏

制订出台《宁夏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3-2017)》、《宁夏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2013-2017)》,更新和完善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实现中小学“三通”目标,加快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形成高效、开放、共享的信息化教育模式。开展“两平台”建设。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教育事业整体发展协调一致,建设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新疆

制订新疆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实施方案,统筹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全面覆盖农村中小学,80%的学校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班班通。争取社会支持,启动光纤入校园计划。建设自治区级教育数据中心,充实新疆教育信息网站群建设和功能服务,开通维文页面。推进四级专网与电子政务建设,加强网络安全。积极推进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

新疆兵团

研究制定《兵团教育信息化建设十年规划》。实施《兵团教育信息化建设两年重点工作方案(2012-2013年)》,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目标和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启动兵团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学生信息、教师信息及办学条件、学校资产入库并与国家平台互通。制定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规划,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普及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成果。加强教育装备和条件建设。

大连

编制大连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3-2020年)。扩大大连教育城域网带宽,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运行速度。实施市教育局直属职业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开展城乡学校专递课堂建设试点,将城市优质课堂教学资源传输到农村学校,实现资源共享。启动“人人通”建设试点,使全市中小学教师拥有个人网络学习空间。推进大连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信息化提升教育管理高效化。全面跟踪“班班通”工程和数字化校园建设质量、应用水平和管理制度建设,确保政府投入效益最大化。加大全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力度,开展信息化专项比赛、评比和应用成果展示活动,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创建大连职业院校招生就业网。

青岛

继续抓好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为200所中小学新建、升级校园网。制定规划,启动教育云系统建设,探索“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应用,开展数字化校园示范校创建活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效融合。全面实施教育装备现代化项目,加强中小学新“班班通”配备和现代化实验室、专用教室和图书馆建设,抓好培训、管理和应用工作。

宁波

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篇(2)

2021年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关于教育、科技和网信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深入实施高校科技创新“转学风、提质量”和推进教育新基建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攻坚行动为重点,求突破、建高峰、强基础、重服务,全面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高质量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网络强国贡献力量,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一、强化党建引领,加强党对高校科技和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全面领导

1.持续加强政治建设。牢固树立政治机关意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牢把握高校科技和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正确方向,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和网信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以迎接、庆祝建党百年为契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切实提高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

2.深入推进组织建设。巩固拓展“百年行动”建设成果,深化“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融通互促,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业务工作。以党建带动队伍建设,持续推进青年干部学习导师制,建好青年理论学习小组。通过“领导领学、集中研学、个人自学”切实提高党员队伍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关心爱护,积极营造担当作为、团结向上的奋进文化,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3.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的引领保障作用,推动“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开展经常性警示教育,做好节日节点、日常业务工作廉政提醒,进一步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强化党员干部的规矩意识和纪律意识。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整治“四风”,引导全司党员干部在业务工作中践行一线规则,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涵养担当作为、攻坚克难、团结奋进、严格自律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加强统筹谋划,建设高质量高校科技创新体系

4.系统谋划高校科技创新。制定新时代高校科技行动指南,印发《高等学校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高等学校“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新时代高校科技创新思路方针、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为“十四五”高校科技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加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构建高校高质量科技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聚焦打造国内一流思想库和智囊团的总目标,推动教育部科技智库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教育部科技委高水平智库作用,谋划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新格局。

5.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启动实施顶尖学科建设计划,组织高校锚定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关键领域,以补齐当前基础理论弱项和技术创新短板,锻造未来20-30年能够形成制胜能力的创新长板为目标,通过强化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实体化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在高校打造一批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目标、有长期稳定的大团队、有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支撑、有国家战略任务、能够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6.完善和优化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积极争取在高校新增一批部级创新基地,组织高校做好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优化整合工作,并争取新增布局;组织高校新建若干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国家野外科学观测台站等条件保障类平台。培育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完善教育部平台布局,围绕国家急需、重大战略、新兴交叉领域,建设布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

三、立足自主创新,加强高校创新策源能力

7.进一步强化高校基础研究。继续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围绕科学前沿和重大需求加快前沿科学中心的布局和建设。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在数学、物理等领域加快建设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启动医药基础研究创新基地建设,建立“医学+X”多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和机制。组织高校稳步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建任务,围绕设施组建研究中心,并积极争取承担“十四五”新项目。组织高校积极承担量子科学、脑科学等新启动的国家重大科技任务。

8.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实施“五五行动”,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建设,引导高校转变科研组织模式,着力汇聚高水平人才,组建攻关团队,力争在更多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练就更多独门绝技,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战。组织优势高校围绕产业链梳理“卡脖子”问题,联合龙头企业提出攻关建议并主动“揭榜挂帅”承担攻关任务,加快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结合。

9.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深入推进新冠疫情科技攻关,完成在研攻关任务,布局一批种质创新、病原微生物等长期跟踪研究项目。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组织高校服务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推进“四点一线一面”区域高校科技平台建设布局,服务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国家战略。

10.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升高校专利质量,指导高校完善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体系,加快探索职务发明披露制度和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高质量发展、专业化建设,总结推广一批高校成果转化典型经验。指导试点高校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推动国家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

11.提升高校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加强高校国际科技合作顶层设计,提升高校国际科技合作层次和水平,完善高校全球创新合作网络。组织高校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推动高校牵头组织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加强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推进高校国际科技合作交流。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12.推进高校科技评价改革。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推进《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 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深化落实,破除唯数量、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不良倾向,引导评价工作突出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推动高校科研人员回归学术初心。优化完善高校科技奖励工作。加快推进世界一流的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研究制定推进高校科技期刊建设指导文件。

13.加强创新生态建设。推进“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讲好高校科技报国故事,建设求真务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水到渠成的创新文化。完善科研诚信制度建设,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持续推进高校学风建设“三落实、三公开”。

14.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推进高校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抓好绿色通道和扩大自主权两个试点改革,充分尊重科研规律,引导高校科技管理战线作风转变,着力打造高校科技管理队伍的新风貌新气象,提高高校科技创新治理和制度执行能力。推进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等稳定支持机制,加大对创新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

五、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

15.加强教育信息化谋篇布局。《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系统布局未来5—15年教育信息化发展,明确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加快推进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总结过去10年教育信息化工作,面向“十四五”及2035年远景目标,统筹部署下一阶段教育信息化工作。

16.指导和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出台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总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经验,以互联网为动能,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破解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问题,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

17.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抢抓国家布局新基建的重大机遇,明确教育新基建的概念与内涵,谋划和提出“十四五”教育新基建体系构建的思路举措,以信息化为主导、以提高质量为目标,以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为重点,加快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包括技术、硬件、软件等在内的一套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撑体系,支持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

18.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启动教育专网建设,加快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建设“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完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探索教育大资源建设与应用,深化普及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提升教育服务供给能力。持续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和百区千校万课引领行动,试点开展信息化支持下的教育评价改革。深化“三个课堂”应用,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继续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提升信息化领导力和师生信息素养。加强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推进通用业务服务平台应用,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多方协同监管,持续引导教育App有序健康发展。修订并印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管理办法,完成教科网专家组换届。

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篇(3)

(一)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进一步确立。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教育规划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单独列为一章,进行专门阐述。刘延东同志也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进一步全面深刻地阐述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改革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深刻革命,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质量的有效手段,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国务院在《“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中,明确把“三通两平台”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去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和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成立了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部际协调小组。今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在“宽带中国2013年专项行动计划”、“信息惠民工程”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中,都把教育信息化列为重点建设内容。教育部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建立了由科技司、财务司、基础二司、教师司、中央电教馆、信息中心等多个司局和直属单位齐抓共管的协调工作机制。全国20多个省(区、市)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领导机构,明确各部门责任,多方协作,共同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二)“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顺利实施。

多年来,教学点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师资力量不足一直是基础教育难以攻克的薄弱环节。许多教学点教师对教育怀有极大的热情,对农村孩子投入了全身心的爱和关怀,但限于教学条件和自身水平,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好、更丰富的教育。去年底,财政部、教育部全面启动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由中央财政划拨专项资金,为全国6.7万个教学点配备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传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师应用能力培训,支持农村边远地区教学点利用项目设备和资源,至少开出1门之前无法开出的课程,满足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基本要求。9月2日,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通过教育电视台、卫星和项目网站传送到各教学点,标志着“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和资源正式投入使用。可以说,这个项目为教学点输送的不仅仅是教学资源,更包含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教学点孩子获取更多的知识、了解外面的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户。

(三)信息技术应用的沟通交流工作取得重要突破。

去年9月,在深圳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活动,遴选了各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优秀成果和典型案例,通过展览演示、论坛交流、技术讲座和成果体验等形式,多维度、多层面地集中展示了近年来中小学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搭建了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两天半展期,共吸引了6万余人次观摩,受到各界充分肯定。刘延东同志对展演活动高度评价,并做出了“切实做好推广工作”的批示。今年启动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成果巡展活动”,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优秀应用成果,展示给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校,让更多的中小学校长、一线教师和基层教育工作者了解、体验和学习这些优秀成果,推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各地也做了许多沟通交流,相互借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三通两平台”建设取得可喜进展。

有关部门对教育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视,相互协调配合,“宽带网络校校通”依托各类项目进展顺利。中国电信计划今年实现6万所学校接通宽带,工信部在“村村通”工程中支持5000所学校免费宽带接入,财政部、教育部通过“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配备电子白板。“优质资源班班通”通过“专递课堂”、“名校课堂”、“名师课堂”等三个课堂的建设和应用,典型引路,稳步推进。首批“优秀网络课程及资源征集活动”征集到的资源正陆续上线,第二批优质教育资源征集工作也已启动。“网络空间人人通”是在网络时代下对学生学习、老师教学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新模式的创新与探索。据统计,目前全国已建成超过300万个各级各类网络学习空间。去年底,“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开通运行,并面向全社会征集了近万条资源。“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已顺利投入使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 信息管理系统”也即将投入使用。

(五)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通过“国培计划”和各类专项,累计对600多万中小学教师进行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培训内容不断丰富,网络方式广泛应用,培训效果进一步增强,全面提升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今年,我部还组织了7期“教育局长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班”,对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信息化职能处室处长、地市教育局长、部分区县教育局长等近1000人进行了集中面授培训。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实现“十二五”教育信息化整体目标的坚实基础。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还处在起步阶段,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一是一些地方和学校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不够;三是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宽带入网率不高,同时也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四是不少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无法满足教育教学需要。五是统筹管理比较薄弱,重复建设、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比较突出,共建共享的良好机制尚未形成。这些问题亟待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下大力气解决。

二、坚持应用导向,明确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点任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要求教育发展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特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基础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化能力十分??要的时期,打好这一时期的基础,对于培养新世纪人才、增强国家软实力意义重大。现阶段基础教育的重点任务——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离不开信息技术。在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同时,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快速弥补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学资源和学校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差距,让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也能逐步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更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此项工作摆在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

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不仅要投入经费、配备设备、建设资源,关键是在教与学主战场的应用,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探索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要让信息化手段成为课堂教学的常规手段。如果仅仅是在教与学的搞点应用,或者是搞点展示性的应用,那绝不是教育信息化真正的应用,更不是发展的方向。应用既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和方向,也是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

去年,教育部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统筹规划部署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任务。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坚持育人为本,以应用为导向,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为此应明确以下几项重点任务:

(一)实施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

日前,中央财政已经下拨了项目2013年的补助经费,各地要加快实施进程,保证每个教学点设备接收到位。针对教学点选用教材不完全统一的实际,加快多版本数字教育资源的征集和开发。加强教学点教师应用能力培训。积极探索提高教学点教育质量的应用机制。一定要下大力气把这件事抓好,抓出成效,通过这个项目,改变教学点的教学面貌,使教学质量有个质的飞跃。

(二)加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

做好优秀基础教育资源的公开征集和遴选,通过整合、征集、购买、开发等多种方式,逐步建设完成符合新课标要求与新版教材相配套的数字资源,为农村教学点、义务教育学校、普通高中分别提供适用、实用、好用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多种应用模式,把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教研活动以及跨校教学的应用变成日常教学行为。同时,重点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的建设。资源建设一定要充分吸收学科专家、课程专家参加,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以提高资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应用。

探索建立“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建设机制。通过“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项目支持,为学校建设基本的网络教学环境。建设集空间建设服务与优质资源服务于一体,实名制、组织化、可控可管的网络学习空间,完善空间的改进、升级和服务能力。在现有数字资源建设的基础上,采取资源开发与征集遴选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形成“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资源建设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和各类资源开发者的积极性,逐步形成资源免费使用和有偿使用相结合的格局。按照“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部署,重点建设国家和省两级数据中心,为中央、省、地市、县、学校五级提供应用服务,建设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信息管理系统。

(四)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培训。

要把学科教学培训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结合起来。要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国培计划”要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作为一个重点,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针对教师不同教学水平和实际需求,结合网络学习环境与优质资源建设,以案例为主,开展分类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特别要按时完成教学点教师的全员培训和实现宽带网络接入学校40%以上教师的培训任务。

三、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

(一)统筹规划,协同推进。

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涉及面广、头绪多,必须充分发挥多部门的作用,在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的基础上协同推进。基础教育部门的同志要把握好应用方向,统筹各方力量,组织好信息技术企业、电教馆和信息中心做好技术支撑和应用服务,尤其是要服务好课堂教学。要协调配合有关部门探索基础教育信息化运维经费保障机制,研究制定好设备运维、网络租用、资源购置等相关费用的配套政策,探索通过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支付基础教育信息化经常性支出的办法。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起步晚,基础设施条件仍然不足,不同地区之间 更是存在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更加薄弱。因此,各地要在重点抓应用的基础上,按照教育信息化的需求,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不断充实硬件建设,逐步解决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更好地发挥整体效益。

(二)试点引导,以点带面。

通过“试点先行”的办法,探索机制、培育典型、总结经验。去年的深圳展演活动中已经涌现出许多典型案例,包括此次现场会上的香滨小学,他们已经探索形成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要注意及时进行总结和梳理,将这些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提升到可供学习、借鉴和实践的高度,通过试点培育一批骨干学校、骨干教师和骨干课程,探索信息技术在不同条件下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各地要在工作中积极推动本地区的中小学校,在各自的教学活动中学习、使用这些好的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在学习中体会,在思考中凝练,在实践中创新,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三)规范管理,强化指导。

各地要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领导,着眼长远、总体规划、系统设计,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和专业指导,切实将教育信息化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做到领导到位、任务明确、责任到人、统筹有力。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在硬件建设,推动的方式主要是项目驱动。随着中小学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工作重点也要适时予以调整,转向促进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主体角色转换等内涵发展方面上来,强调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各地要探索建立“强化应用”的新的管理模式,理顺各方关系,健全工作推进机制。

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篇(4)

同志们都知道,从“十五”到“十一五”,我市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先后实施的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等几大工程为各中小学构建起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信息化环境,大规模、有层次的教师培训为信息化应用提供了有力保障,重过程、求实效的信息技术应用课题研究和业务活动的有效组织为信息技术应用搭建了优良平台。目前,我市的信息化环境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均处于全省先进行列,全市教育网络建设年底前可实现万兆核心、千兆骨干、百兆到学校的连接带宽,在省电教馆系统组织的各项业务评比活动中,我市的参赛作品获奖比例连续几年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对于我们一个小地市来说是不容易的,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全市教师多年来的辛勤努力。

新的五年,我市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面临更加艰巨的任务。根据规划,到2012年底,我市将在全省首批基本完成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到2015年,我市将完成全国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试点任务。完成这些任务,既要有硬件设施的配备为基础,也要有软件资源的建设为保障,更要以高层次的应用为目标。从明年开始,我市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将逐步由环境建设转变为软件资源开发和信息技术应用。首先,市教育局将出台指导性意见,从环境建设、资源开发、教师培训、应用研究、机制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总体规划指导教育信息化工作,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向高层次应用迈进。另外,一直以来备受教师关注的资源建设问题将由市教育局牵头,县区教育局、胜利教育管理中心具体组织,集合全市优秀教师力量进行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目前,市教育信息中心的同志正在进行有关意见的起草和方案的制定,今天我们举办的这次骨干教师培训班就是这些工作的一个开端。

信息化硬件设施的配备主要在政府,只要资金到位,我们按照规划要求购进设备设施即可,而软件资源的建设和高层次的应用主要在教师。如何才能建设出适合教育教学需要的软件资源?如何才能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层次,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变革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这是每一个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更是我们教育信息化工作人员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希望通过这次培训,大家能够对这些问题有一个基本的思考,进一步明确思路,把握重点,更好的带动和引领我市的教育信息化工作。

下面我就本次培训谈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明确责任

教育信息化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助推器,是一项必须做而且必须要做好的事情。一个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早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对于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有很深刻的认识。教育信息化如此重要,是我们教育信息化工作人员的光荣,更是我们的责任。大家必须深刻的认识到我们所肩负的任务的重要性,要时刻牢记我们的职责,在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快速推进的进程中,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信息化工作出谋划策,躬身实践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诚心诚意为信息化发展做好技术支持和服务,努力使自己成长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规划者、引领者、践行者和服务者。

二、加强交流,共同研讨

教育信息化涉及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而我们每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各方面都成为专家,为了使自己的工作不受影响,真正担负起引领者的使命,我们必须学会交流与沟通,在自己遇到困难与困惑的时候,能够从同行那里得到启示与帮助。所以,大家要开放思想,学会分享,与别人分享你的成果,也分享别人的成果,不要在某一方面取得了一点成绩就固封自守。要知道,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就能够做好的事情,这项事业要发展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今天给我们授课的老师都是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取得过突出的成绩的专家,参加培训的各位同志也都是在学校的信息化工作中做出不斐成绩的骨干,大家要珍惜这次机会,好好地向授课老师请教,向同行学习,虚心求教,共同研讨,并以这次培训为契机,建立起交流与沟通的有效机制,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篇(5)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4-0024-03

信息化是世界发展的潮流,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办学竞争,各大高职院校普遍关注信息化在提升办学质量、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十年,我国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事业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行业的投入逐年增加,越来越多高职院校启动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面对教育信息化的新挑战,抓住机遇,推动职业教育思想、体制、观念、模式等模式的改革,是职业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任务。

一、近十年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2002年9月,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100周年校庆上指出:“要通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

2007年5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2010年7月,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

201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育优质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2011年8月,教育部成立了由袁贵仁部长任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下设“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具体负责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和信推办的成立,是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上的重大变革,在顶层设计、体制机制、重大项目和示范引导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

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近十年,领导的讲话、国家、教育部和省的文件精神,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如何充分理解和有效贯彻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教育界重点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对高职院校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规划

学校整体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在业务系统建设方面,学校现已建成图书馆管理系统、教务教学、财务系统、网站群系统和VPN等应用系统,一卡通系统也正在有序推进中,这些应用系统在学校的教学、管理等部门的应用,极大地推进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程,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各部门业务需求情况的复杂化,使得现有业务系统无法满足学校发展需求;已有应用系统对业务发展、新一代IT通信技术的应用上,缺乏应对能力;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阻碍了业务联动、信息共享和服务融合的进程。

面对这种情况,迫切地需要在传统校园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方向和新途径,坚持以服务为目标,以师生为核心,在“技术”与“用户”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打造一个既符合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又贴合用户使用习惯的新一代教育信息化校园。

三、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践

(一)加强组织领导,重视队伍建设,统筹规划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

信息化校园建设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统一规划。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涉及到每个部门和每位师生。信息化校园建设必定会引起管理机构的变革和工作流程的重组。

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把“信息化”作为学校四大发展战略之一,也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支撑。2013年12月成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育信息化中心。组建由部门信息化主管和部门信息员等组成的“纵向三级”和“横向三维”的信息化队伍。办公室负责统筹规划、部署、指导全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各部门积极支持,密切协作,共同推动。

1.全员重视,进一步明确应用需求是建设工作的动力源头

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各级部门要从源头采集信息化建设应用需求;全校师生要及时反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调研论证,进一步细化建设方案是建设工作的关键所在

精心谋划,拟定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同力协作,制定信息化项目实施方案;强化管理,紧跟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

3.服务引导,进一步强化系统应用是建设工作的最终目的

加强宣传,及时推广信息化建设成果应用;加强沟通,及时反馈信息化系统应用问题;加强培训,及时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加强服务,及时处理信息化建设应用盲点。

(二)完善基础设施,细化实施过程,搭建开放融合的基础框架和支撑平台

1.搭建基础网络平台。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是高职院校开展信息化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学校信息化应用平台的基石。学校的校园网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实现万兆主干,千兆接入,出口带宽为2.6G,基本满足全校师生的网络需求。加强校园网络统一管理、对运营商在校所有网络设备统一配置、对全校网络设备和配置进行清查、对部门楼宇信息点位进行梳理、对网络认证账号进行清查、对弱电间进行巡检整治。建立常规检查制度,梳理网络常规事务的处理流程,规范台账制度。推进无线网络全覆盖,满足各种终端的上网需求。目前,学校有线信息点达8500个,校园无线网络已完成一、二期工程,学校有线、无线网络已经覆盖整个教学办公及生活区,为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搭建了安全稳定的网络基础平台。

2.拓宽信息化合作渠道。学校成立“运营商信息化合作洽谈工作组”,与三家运营商开展信息化建设合作洽谈。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分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无锡分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无锡分公司签署“信息化校园建设合作协议”。探索深度多层次的新型信息化项目的合作,实现合作多赢。

3.建设集成数据中心。建设集中高效的数据中心是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重点。为了收集、处理和存储学校各类信息数据,实现存储集中、数据集成,提高数据的统一性、安全性和利用率,为全校提供信息共享服务,学校于2012年实施了数据中心项目改造建设,现已投入使用。

4.整合应用平台。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用基础平台建设至关重要,决定着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管理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十二五”期间,学校根据ISO9000的流程化管理理念,在综合分析、调整优化学校核心业务流的基础上,解决“信息孤岛”,实行系统整合,建立统一的校级管理信息系统。按需要建设部分新的应用系统(包括OA办公自动化系统、学生工作管理服务系统、学生宿舍管理系统、团委管理系统、就业管理系统、毕业离校系统、校友会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等),同期对图书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邮件系统及财务管理系统等原有系统进行整合。通过梳理各部门管理流程和业务数据,统一数据标准,重组业务流程,实现办公自动化,提高办公效率。为全校师生提供集中化的信息服务。提供应用集成与单点登录,相关应用数据实现一站式访问。

5.改善信息化教学环境。学校现有入网计算机6000多台,学术报告厅、多媒体会议室16个。近几年,大力改善升级教学设施,信息化、数字化的教学环境创建完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创新模式提供了良好地信息化环境。现已建成多媒体教室100多间,座位数达到8000多座。

6.增设数字资源制作设备。数字资源制作设备是资源开发的必要条件。学校现建有具备录播功能的教室25间,配备高清摄像机6台,有图形工作站、非编系统14台(套)。通过录播制作设备,实现教学、学习过程同步直播和摄制,为优质资源的智能化制作提供保障。做好录播教室使用规划,按照学院规模进行录播计划分配,做好微课大赛、教师业务能力大赛、市级以上精品资源课程建设的录课工作。

7.构建网络资源平台。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近年来,学校重点建设了网络学习平台、教学资源网、微课竞赛网、视频教学资源平台以及多个教学资源库。数字资源平台的搭建促进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基于网络与多媒体的教学和学习在学校渐成了主流。这些网络课程共享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全课程、全天候、全方位的学习空间。学习平台的使用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也为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互动教学、便利教学提供了可靠的环境。重点技术支持学校规划建设的百门精品资源课程,给予课程设计、微课录制、交流互动技术指导。

8.做实课程学习平台。教育信息化重点就是教学信息化,学校一直将教学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工作作为全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自2008年开始构建基于Moodle的网络学习平台,以Moodle平台为基础,进行二次开发,建立符合学校特色的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学习空间。现有网络课程834门,用31209个,日均访问量达2500人次。以Moodle平台为基础,进行二次开发,建立符合商院特色的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Moodle网络课程设计》培训课程,基本满足师生对Moodle平台的基础应用培训。同时开通在线互动,解决师生具体问题。

9.做好信息化保障。保障学校网络、设备等信息化设施的正常运转,配合教务处、招生办等相关部门和院(部)做好考试、录取、比赛等技术支持和保障工作。加强对学校多媒体教室管理,细化多媒体教室应用,满足不同专业信息化教学硬件设备需求。加强对学校公共会议室的协调、管理、保障功能。做好各级各类重大活动、会议等公务活动的录像保障工作。

(三)强化建用结合,普及信息化理念,将信息化建设成果普惠于全校师生,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全体人员所具有的信息素养决定了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效,决定了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程度。因此,做好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培训工作,提高广大师生和工作人员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意识,已成为当前信息化建设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基础性工作。

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篇(6)

近年来,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成绩显著,始终走在江苏省的前列。苏州市教育信息化以“城乡一体、整体推进”为导向,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为根本任务,基本形成以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新型教育体系的先进理念,在基础设施均衡建设、信息技术深入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教育e卡通、教师远程培训等方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是我省教育信息化的一面旗帜,在全国也享有较高的美誉。这是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成果,也是全市教育系统干部和广大教师辛勤耕耘的结晶,这些经验应当好好总结并推广发扬。新时期,苏州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全国和省教育事业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及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引领下,结合实际,创新思路,把握机遇,加快推进,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我就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工作和大家交流三点体会,供同志们讨论时参考。

第一,深刻认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党的十报告提出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建设,把信息化摆在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推进信息化,关键是提高人的信息化素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必须走在社会信息化的前列。加快教育信息化既是事关教育全局的战略选择,也是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紧迫任务。以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召开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颁布为标志,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建设,有这样几个鲜明特点,需要我们深入领会牢牢把握。一是高度重视顶层设计。教育信息化经历了从分散建设到整体推进、从各自为政到区域规划的过程,正是在这样不断整合的过程中,我省的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亮点,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时期的教育信息化,将是一个自上而下整体推动的建设过程。去年底,我省以省政府办公厅文件形式颁发了《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既是对国家信息化工作会议和规划精神的积极响应和对接,也是首次在省级政府层面对教育信息化作出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突显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意义。二是系统阐释核心理念。时任国务委员的刘延东同志明确提出并系统阐释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个当前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这一核心理念的提出,是我们更新教育信息化观念的关键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体现在信息技术必须更深地进入教育的主流业务,必须服务教育的全过程。只有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教育教学的过程才是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既要与教学相融合,推动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的创新,也要与管理相融合,实现监管模式的创新;既要与公共服务相融合,实现面向终身教育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服务创新,也要与科研相融合,实现科技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三是充分明确目标任务。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目标和任务,高度概括为“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与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就内容而言,“三通两平台”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整体,方向明确,任务清晰,便于落实和推动。我省教育信息化的工作目标,简单地说,就是到2015年实现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85%,到2020年实现90%,这个是我们年度计划中需要持续跟进的目标。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建设既要加快落实进度,形成阶段亮点,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建设,实现教育信息化机制创新,突破仅靠项目推动的旧有发展模式,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学校应用的建设新格局。

第二,进一步增强教育信息化统筹力、执行力。中央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主体,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是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主体。教育部从领导机构、工作机制等多方面进行了力量整合,全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领导工作。我省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厅际协调小组,每年定期和不定期召开全省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从教育改革和发展全局出发,统筹和部署全省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加强教育信息化统筹力和领导力,要着重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要进一步明确教育信息化推进责任。教育信息化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是简单的辅助教学,教育信息化是各级各类教育主流业务的一部分。因此,我们一定要改变以往认为教育信息化只是技术工作、推进教育信息化只是技术部门职责的陈旧观念。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政府的责任是,整体规划、统一标准、优化政策、统筹资源、争取投入、指导建设、督促检查、确保安全。学校的职责是,科学计划、积极应用、确保投入、组织研究、要维护安全。对于运营方,我们的要求是希望其能够服务教育、执行标准、有利于普遍应用、保证发挥最佳效益。二要进一步强化教育信息化应用。教育信息化必须坚持应用导向,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信息化能不能切实服务于教育改革和发展全局,能不能切实惠及广大师生,应用是关键,这是我们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各类业务部门和各级学校要知晓并研究自身在信息化领域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从自身的实际现状和需求出发,找准现阶段的重点任务,分阶段、分层次稳步推进工作,不断加强各类教育的内涵建设,不断提升教育管理的效益和水平。三要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机制。“政府引导、市场推动、教育需求、多方参与”是教育信息化的总体建设原则。教育信息化这样一个复杂过程,单靠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是难以完成的,要充分利用国家和社会方方面面已有的、能够支撑教育信息化的各种条件各种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特别是企业的力量,共同支持教育信息化发展。在基础设施、云平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等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要积极稳妥地与大型国有通信运营商展开合作,充分利用现有公共通讯、存储与计算资源, 形成社会共同关心、参与和支持的建设新机制。

第三,抓住机遇,继续扩大苏州教育信息化先行优势。苏州教育信息化在十多年的实践中,为全省乃至全国教育信息化贡献了很多智慧和经验,是我们进一步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实验试点区、成果孵化区、经验推广区。新时期苏州市委市政府对教育信息化做了科学的规划和部署,提出了“智慧教育”的核心任务,全面启动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历史征程。我们坚信苏州必将在新时期继续发挥和扩大先行优势,继续引领全省教育信息化进程,必将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和经验。在这里,我希望苏州能在三个方面为全省提供更多可供学习和借鉴的经验。一要坚持理念先行。先进的理念是苏州教育信息化取得丰硕成果的思想基础和保障。新时期对于教育信息化核心理念的阐述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理论前提。工作的差距归根到底是理念的差距。客观上,有些地方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还停留在辅助教学的阶段,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和内在规律还缺乏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影响还没有真正破题。苏州要继续提高认识,深入领会,进一步探索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路线,努力形成教育信息化理念高地。二要坚持教师先行。苏州始终坚持形式丰富、注重实效、关注体验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形成了一支素质均衡、技能优良、能有效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教师队伍,这是苏州教育信息化持续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三通两平台”建设是新时期教育信息化的标志性工程,其中“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意义更为重大,是一项较为长期的工作任务。本着“发达地区先行、教师先行、职业教育先行”的建设原则,我们希望苏州积极行动起来,在建设模式、应用类型、资源共享等方面努力探索,充分发挥发达地区的综合优势,为全省更好地推动“三通两平台”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三要坚持资源先行。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利用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优质资源的均衡化,不仅是教育的重要目标,更是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治要求。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来为诗书之地、人文之乡,拥有丰厚的优质教育资源。苏州应充分加强协作,探索和建立高效持续的资源共享合作机制,利用网络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势,有计划、有系统、高质量地做好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开发和开放共享,把体现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优质资源推广到更多地区和学校中去,在促进全省教育的区域均衡、城乡均衡、校际均衡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新时期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锐意进取,奋发有为,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篇(7)

    (一)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进一步确立。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教育规划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单独列为一章,进行专门阐述。刘延东同志也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进一步全面深刻地阐述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改革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深刻革命,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质量的有效手段,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国务院在《“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中,明确把“三通两平台”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去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和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成立了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部际协调小组。今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在“宽带中国2013年专项行动计划”、“信息惠民工程”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中,都把教育信息化列为重点建设内容。教育部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建立了由科技司、财务司、基础二司、教师司、中央电教馆、信息中心等多个司局和直属单位齐抓共管的协调工作机制。全国20多个省(区、市)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领导机构,明确各部门责任,多方协作,共同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二)“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顺利实施。

    多年来,教学点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师资力量不足一直是基础教育难以攻克的薄弱环节。许多教学点教师对教育怀有极大的热情,对农村孩子投入了全身心的爱和关怀,但限于教学条件和自身水平,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好、更丰富的教育。去年底,财政部、教育部全面启动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由中央财政划拨专项资金,为全国6.7万个教学点配备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传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师应用能力培训,支持农村边远地区教学点利用项目设备和资源,至少开出1门之前无法开出的课程,满足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基本要求。9月2日,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通过教育电视台、卫星和项目网站传送到各教学点,标志着“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和资源正式投入使用。可以说,这个项目为教学点输送的不仅仅是教学资源,更包含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教学点孩子获取更多的知识、了解外面的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户。

    (三)信息技术应用的沟通交流工作取得重要突破。

    去年9月,在深圳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活动,遴选了各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优秀成果和典型案例,通过展览演示、论坛交流、技术讲座和成果体验等形式,多维度、多层面地集中展示了近年来中小学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搭建了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两天半展期,共吸引了6万余人次观摩,受到各界充分肯定。刘延东同志对展演活动高度评价,并做出了“切实做好推广工作”的批示。今年启动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成果巡展活动”,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优秀应用成果,展示给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校,让更多的中小学校长、一线教师和基层教育工作者了解、体验和学习这些优秀成果,推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各地也做了许多沟通交流,相互借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三通两平台”建设取得可喜进展。

    有关部门对教育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视,相互协调配合,“宽带网络校校通”依托各类项目进展顺利。中国电信计划今年实现6万所学校接通宽带,工信部在“村村通”工程中支持5000所学校免费宽带接入,财政部、教育部通过“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配备电子白板。“优质资源班班通”通过“专递课堂”、“名校课堂”、“名师课堂”等三个课堂的建设和应用,典型引路,稳步推进。首批“优秀网络课程及资源征集活动”征集到的资源正陆续上线,第二批优质教育资源征集工作也已启动。“网络空间人人通”是在网络时代下对学生学习、老师教学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新模式的创新与探索。据统计,目前全国已建成超过300万个各级各类网络学习空间。去年底,“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开通运行,并面向全社会征集了近万条资源。“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已顺利投入使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也即将投入使用。

    (五)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通过“国培计划”和各类专项,累计对600多万中小学教师进行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培训内容不断丰富,网络方式广泛应用,培训效果进一步增强,全面提升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今年,我部还组织了7期“教育局长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班”,对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信息化职能处室处长、地市教育局长、部分区县教育局长等近1000人进行了集中面授培训。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实现“十二五”教育信息化整体目标的坚实基础。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还处在起步阶段,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一是一些地方和学校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不够;三是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宽带入网率不高,同时也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四是不少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无法满足教育教学需要。五是统筹管理比较薄弱,重复建设、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比较突出,共建共享的良好机制尚未形成。这些问题亟待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下大力气解决。

    二、坚持应用导向,明确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点任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要求教育发展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特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基础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化能力十分??要的时期,打好这一时期的基础,对于培养新世纪人才、增强国家软实力意义重大。现阶段基础教育的重点任务——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离不开信息技术。在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同时,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快速弥补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学资源和学校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差距,让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也能逐步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更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此项工作摆在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

    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不仅要投入经费、配备设备、建设资源,关键是在教与学主战场的应用,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探索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要让信息化手段成为课堂教学的常规手段。如果仅仅是在教与学的搞点应用,或者是搞点展示性的应用,那绝不是教育信息化真正的应用,更不是发展的方向。应用既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和方向,也是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

    去年,教育部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统筹规划部署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任务。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坚持育人为本,以应用为导向,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为此应明确以下几项重点任务:

    (一)实施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

    日前,中央财政已经下拨了项目2013年的补助经费,各地要加快实施进程,保证每个教学点设备接收到位。针对教学点选用教材不完全统一的实际,加快多版本数字教育资源的征集和开发。加强教学点教师应用能力培训。积极探索提高教学点教育质量的应用机制。一定要下大力气把这件事抓好,抓出成效,通过这个项目,改变教学点的教学面貌,使教学质量有个质的飞跃。

    (二)加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

    做好优秀基础教育资源的公开征集和遴选,通过整合、征集、购买、开发等多种方式,逐步建设完成符合新课标要求与新版教材相配套的数字资源,为农村教学点、义务教育学校、普通高中分别提供适用、实用、好用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多种应用模式,把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教研活动以及跨校教学的应用变成日常教学行为。同时,重点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的建设。资源建设一定要充分吸收学科专家、课程专家参加,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以提高资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应用。

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篇(8)

他强调,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工作,教育管理信息化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去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延东同志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之所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三部委又专门就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进一步进行部署,就是因为这项工作实在太重要了。目前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些瓶颈问题、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都迫切需要通过教育管理信息化加以解决。加快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好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准确地掌握全国学生、教师和学校办学条件的动态数据,对于加强教育监管、辅助教育决策和提高教育公共服务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他要求,要加快建成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教师和办学条件基础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服务平台。一要着力建好基础设施。这是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前提。要以国家、省两级数据中心建设为重点,逐步构建全国联网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

二要切实保障数据准确。这是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要在全国实行学生和教师“一人一号”、学校“一校一码”,建立学生、教师、学校经费资产及办学条件三大基础数据库,为每一名学生、教师和每一所学校及其资产建立全国唯一电子档案,确保数据准确,有据可查。

三要不断强化应用服务。这是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的主要目的,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作用,推动系统在国家、省、地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五级的应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教育经费预算安排,对学生资助计划、义务教育营养餐计划、学生异地转学流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等工作要以平台中的基础数据为依据。

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篇(9)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对我国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农商银行也不例外。在信息化背景下,银行员工的思想认识出现了新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鉴于此,本文对信息化背景下银行员工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展开探讨,希望能对银行思政教育工作有所启发。

1 信息化背景下银行员工的思想特点

信息化背景下,我国银行员工的思想特点集中表现为:

其一,重业务经营而轻思政教育。目前,多数银行在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时过于注重业务经营,致使员工受此影响,在工作中重业务而轻思想教育,出现了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之特点,有碍银行员工思想健康发展。

其二,思想波动大,过于注重个人利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银行员工的思想也因环境的变化而极易发生波动,主要表现为:个人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忽视国家及集体之利益;不关心党国大政方针,认不清社会发展形势;缺乏远大理想,唯利是图,以金钱为中心,贪图享乐。这些不良心态的出现,容易使银行员工在工作中缺乏自律意识,因受不良诱惑而犯下错误。

其三,信息化背景下,银行员工的思想观念更加多元化。在信息化环境下,银行员工可通过多种途径接触多样化的思想和观念,其主流思想观念容易受到挑战而变得越来越复杂。一些银行员工因受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而影响其工作、家庭和生活,有的甚至产生心理问题。

2 信息化背景下银行员工思政教育之机遇

信息化环境为银行员工思政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思政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主要表现为:

第一,信息化社会所带来的丰富信息为银行员工思政教育提供了充足的教育资源。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各种信息资源不断丰富,为银行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大量可供选择的资料信息。银行政工人员可根据本单位思政工作之特点合理选择所需资料,使之成为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以丰富教育内容,提升教育实效。此外,信息时代的到来还有利于银行思政工作人员及时了解党的最新方针政策,收集重大事件及前沿信息,并据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使思政工作能够有的放矢。

第二,信息化背景下,传统银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界限被打破,银行思政人员可通过各种方式随时随地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通过网络实现思政教育资源共享,使员工接触更多的教育信息;通过在线互动交流进行问题探讨,实现思政教育的及时优化。

第三,信息化背景下,银行政工人员还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思政工作之效率。传统的思政工作以说教为主,效率低下,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融于一体,能使思政教育更具生动性,更能吸引员工注意力,激发员工学习兴趣,使枯燥乏味的说教变得生动活泼,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效率。

3 信息化背景下加强银行员工思政教育之策略

(一)体现时代特征,创新思政工作方法

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云计算、网络社交广泛应用,人们逐渐步入数字化时代。在这一背景下,移动互联网日益渗入银行员工之生活和工作的各领域,并潜移默化地产生着深远影响,改变着他们的生活、工作态度。据此,银行思政工作者可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将网络变为加强员工思政教育的新阵地。一方面,银行思政人员可利用网络创建符合本单位实际的思政教育网站,鼓励员工在该网站上抒写自己对工作及生活的认识和心得体会,开展网络交流,从而对员工的思想认识和观念进行引导,展开思政教育;另一方面,银行思政工作人员应优化网站栏目的策划和设置,尽可能一些银行员工感兴趣的热点问题,以掌握员工思想动态,开展有针对性的政治思想教育辅导工作。例如,不仅要开设廉政教育类栏目,贪腐要闻,表彰廉政优秀人物,还可创建职业规划、生活答疑、婚姻家庭等栏目,尽可能多角度、多方面发挥网站思政教育作用,提升员工整体思想认识水平。

(二)利用信息化环境,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信息化时代下,银行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获得了拓展,教育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思政工作人员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获取多样化的教育内容,促进思政教育的深入进行。一方面,银行思政工作者应善于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收集网络教育素材,通过网络论坛、网站、数据库查找信息资料,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教学活动中,让员工对此开展讨论,使思政教育更具时代性,更加贴近员工的生活和工作,从而充分激发员工学习思想政治知识的热情。另一方面,银行思政工作者还可通过微博、微信上传各类思政教育资料,开展思政教育话题讨论,使思政教育深入员工的工作和生活。

(三)把握思政工作中心,丰富思政活动形式

对于银行来说,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应以银行建设发展为中心,以更好地开展业务服务。因此,银行思政工作人员应紧紧围绕银行的建设发展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党的十以来,金融行业发生了较大变化,对银行思政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银行思政工作者积极转变思想,调整工作方法,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强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还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资源,开展员工网络调查,了解员工思想动态,或开设在线课程、电教室,宣讲道德建设、廉政文化知识、党的政策方针,引导员工规范道德行为,端正工作态度,提升服务意识,为银行的发展作出贡献。

(四)加强思政学习教育,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人生观教育以及政治观教育多个方面。因此,在开展银行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把握好各内容之间的联系,分清教育的重难点,并针对员工的特点和需求“因材施教”,使思政教育深入人心。具体而言,应加强对银行员工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教育,提升其法律意识,使之奉公守法,廉洁自律,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此外,还要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对网络不良思想产生免疫力,端正生活和工作态度,培养爱岗敬业良好品质。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促进银行员工积极上进,形成良好工作氛围。

参考文献

[1]郭家珍.互联网时代金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5(28):156-156.

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篇(10)

[作者简介]邱金林(1972- ),男,广西昭平人,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广西 南宁 53002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科研项目“广西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信息资源的信息化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06LX813)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048-02

党的十吹响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号角,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部署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系列重要举措,职业教育发展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信息化是促进职业教育变革、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把握高职教育发展的新机遇,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必然是广西高职院校今后一段时期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信息化已成为当今时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鲜明特征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五项任务措施。同年6月23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两个重要文件,明确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总体部署、目标任务、重要举措,标志着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国家顶层设计已经完成,职业教育步入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

党的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将信息化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推动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技[2012]5号)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信息化战略发展规划,其中专门针对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了“2020年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框架”。2012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2]5号),明确了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任务和关键举措。2014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把“提高信息化水平”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已进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数字化生产与发展迅猛,产业更新换代加快,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教育已步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时期,提高质量,服务发展,促进就业,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有力支撑。推进信息化,不仅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职业院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时代职责。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是创新发展广西高职教育的迫切需要

创新发展广西高职教育,就是要打造广西高职教育升级版,适应广西经济社会新发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以信息化作为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发挥信息技术对高职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创新发展广西高等职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1.服务广西经济社会新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与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和带动了高职教育发展,同时,高职教育又反作用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广西经济社会已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总量已连续1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成功跻身全国GDP“万亿元俱乐部”。未来几年,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将是推进产业发展与扶贫富民。2014年,“珠江―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广西承接港澳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功能辐射和产业转移、沟通西南地区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联系通道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经济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带动经济发展模式将由“以物质生产、物质服务为主”向“以信息生产、信息服务为主”转变,推动传统产业逐步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产业聚集、调整与升级,以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信息技术逐步深度融入企业生产、服务和管理等各个环节,对高职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3年,广西贫困人口仍有634万人,贫困发生率14.9%,超出全国平均水平6.4个百分点,贫困人口规模较大。要增强群众脱贫致富能力,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加强高职教育信息化职业培训平台建设,将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快速便捷地向农村和边远地区传递,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低的成本加强进城务工农民、在乡务农青年的职业技能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培养大批新产业工人、新型农民和职业农民。

2.构建广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中,广西虽然有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院校入选“职业院校信息化试点单位”,但以广西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办单位的“省级教育资源及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探索”项目,由于没有开展实质工作,成为不被列为专项试点信息化试点单位的3个省份之一。一直以来,广西高职教育信息化水平不高,缺乏规划和措施,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不相适应。当前,广西步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时期。2014年1月召开的广西教育发展大会提出“要实现‘两个建成’目标,必须把振兴广西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优先位置”,部署实施了包括“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工程”在内的教育发展工程。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广西率先召开了全区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14]43号),把“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列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十大重点工程之一。因而,以信息化作为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发挥信息技术在产教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教普教沟通、增强活力、提高质量、服务终身学习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引领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是创新发展广西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支撑,也是构建广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迫切需要。

3.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近年来,广西高职教育通过职教攻坚和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就,在全国高职教育中具有广泛影响。但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从目前广西高职院校实际情况来看,还没有真正发挥引领教育教学变革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对信息化重要性认识不足,信息化政策环境与体制机制尚未形成,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非常匮乏,信息化共建共享与服务平台尚未形成,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高等。“信息贫乏”“信息鸿沟”已成为阻碍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等实践教学方面,缺乏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不能满足多元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以及强化动手能力培养的需要。信息化不只是一种技术工具和手段,更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在教育教学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职业教育的创新和变革,探索一种全新的培养方式和教学模式,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不仅是打造广西高职教育升级版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要求。

三、广西高职院校加强信息化建设的战略与策略

高职院校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践者,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力量,担负着为“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和“精品制造”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广西高职院校只有站在时代潮头,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引领区域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承担起高职教育的职责和使命。当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个春天,是广西高职院校深化改革创新、加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历史机遇期,必须紧紧抓住,有所作为。

1.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建议广西教育主管部门重视高职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编制高职教育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加强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高职院校要根据区域特点和学校实际,做好与国家、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等有关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内容相衔接,制定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建设性、可行性的信息化发展战略。要进一步厘清高职院校信息化发展的思路,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以更新高职教育理念为先导,以建设信息化环境和条件为基础,以加强信息化体系建设为核心,以创新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和管理模式为突破口,以健全信息化体制机制为保障,确立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列入学校中长期发展的阶段性奋斗目标,列入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列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点任务,认真组织实施。

2.建立信息化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科学、开放、高效的信息化工作机制,是高职院校信息化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对高职院校来说,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需要统筹考虑组织领导、部门协同、制度配套、技术服务等多方面的问题。第一,加强组织领导。高职院校要成立以学校领导为组长的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统筹、指导和协调,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成立信息化建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开展。第二,推进部门协同。信息化建设涉及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以及各系部等多个部门,需要加强统筹,协作推进,形成合力。第三,建立激励机制。建立信息化建设奖惩激励制度,支持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鼓励企业和社会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调动各方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信息化建设良性发展的环境和氛围。第四,做好技术服务。在信息化建设办公室下成立信息技术服务中心,负责信息化运行服务和技术支持服务;建立网络及信息资源安全管理规范,确保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等信息系统安全;建立信息化建设质量标准,确保数字化教学资源、软硬件资源、教学管理信息资源等各方面内容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上一篇: 信息技术调查报告 下一篇: 申请检察院抗诉申请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