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与政治的关系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21 16:44:02

思想与政治的关系

思想与政治的关系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学 关系

一、 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区别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永恒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却是历史的。绝不是有了思想政治教育就必然会产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只是在比较进步的历史阶段才会出现。从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发生发展的历程就可以看出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实践活动,自国家产生以来就存在了,经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将它演变为自己思想政治教育。从“宣传”、“政治教育”、“思想工作”、“政治工作”、“政治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到“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内涵得到不断的丰富。党的十报告也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而一门新的学科,是为了适应该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为了适应我国改革开发的新形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水平,培养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而创立的。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初,思想政治教育学创立了,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活动、实践,而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总结与反思,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二者分属于不同的“场域”,有着不同的场域逻辑。根据布尔迪厄关于“场域”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的实践逻辑强调针对性、灵活性、操作性,注重实践,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逻辑则强调普世性、适应性、学术性,注重理论,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由于二者场域逻辑的不同要求,因而导致了我们今天所谓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一直分属于不同的“场域”,因而要理解两者的区别,也要从起现象入手。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看,这种脱节也使人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在联系中的区别。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联系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孕育了思想政治教育W。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核心,而思想政治教育学也是在总结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其次,这种理论体系反过来也会促进实践活动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知识体系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它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最后,在两者的相互促进下,思想政治教育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知识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也使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实践活动更加科学。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出现之后,有了一套科学的学科制度去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使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系统,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进行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问题。运用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的正确性,使教育对象在实践中加强对理论的理解,从而增加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理论,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如果理论永远停留在脑中想,而不付诸于实践,那么这个理论也是没有效力的,因此,就不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同时,在这种指导的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实践经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并不是形成学科之后就结束了,它仅仅标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科学化的开始,而整个世界就是变化发展的,随着环境的变化,实践活动会改变,如果理论还是停滞不前,便会遭到淘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在发展的过程,会不断汲取实践活动的原理、方法论,将其扩充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从而维持思想政治教育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导作用,而不是使真理在实践的检验中被抛弃。

三、 思想政治教育学只是人们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式

学科的合法性来源于自身特殊的研究领域,既与其他学科想区别的研究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之初,便已经确立了自身特有的研究对象,用于区别不同类别的学科。所以说,一直以来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学研究经济,历史学研究历史,学科与研究的主体成了一一对应的关系。从以前的环境来看,不进行跨学科的研究是由好处的,可以培养重视的研究者,从而出尽该类学科的深入发展,不然没有忠实的研究者专注,那么学科很难发展下去。可是,如果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还保持这样的观念,则会造成学科发展的落后。首先,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学者就要改变这样的观念,必须要有开阔的胸怀,容纳更多的学科,承认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专有的研究领域。更重要的是在培育下一代接班人时,更要多学科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形成一个合力。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将其他学科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对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因此,必须要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关系”,对其作出一个新的回答,即思想政治教育学只是人们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式,而非唯一的方式。将微观思想政治教育学向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学中转变,不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细节问题,更应该从不同角度去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这就要求我们要将眼光放在不同的领域,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既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也拓宽了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方法。同时,随着时代的复杂化,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也是错综复杂,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也难以使这些问题得到很好的完善,因此,我们要打开思维,积极探索其他的优秀资源与自身学科结合,来解决问题。

思想与政治的关系篇(2)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性教育活动,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内涵,包括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等多个方面。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就是建设人本身与探究人存在的意义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对创造人的精神家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是人文关怀的表现。另外,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来说,无论是受教育还是教育者都是人,换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育德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并相互影响,因此,思想教育本质上也是一种人文关怀。

2.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主要内容

2.1关心并满足人的需要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包括生理、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另外,马斯洛认为只有低级的需求被满足后才会想要满足高级的需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需关心并满足人的需求。人的需求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人文关怀关注更多的是精神需求方面。

2.2提升精神文明

社会的迅速发展让人的需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地转变,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后,精神需求就会日益增加。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人们会存在多种多样的精神需求,同样是精神方面的需求,有些人会追求道德情操,有些则会追求低俗趣味。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不单单只停留在物质需求方面,更多的是注重提升人的精神文明,帮助人们从物质利益方面上升到塑造理想人格等精神方面。

2.3创建精神家园

由于社会处于转型的特殊时期,部分人无法适应社会的转型,从而产生迷茫,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最终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创建精神家园。创造精神家园是人文关怀的最终关怀,最根本的是让人们认识到生命的意义,达到精神自由与心灵自由的境界,同时也是是现代化教育的最终目标。

3.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的策略

3.1加强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与方法

思想政治课程无论在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较强的针对性,当出现不同的论点时,学习的要点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与方法,形成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例如,教师在讲解三个代表思想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针对核心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对三个代表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在分析和讨论过后,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三个代表思想的看法,从而让学生养成关注社会主义建设的习惯,对我国的国情有进一步的了解。

3.2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更早地对社会有一定的认识。在开展思想政治实践活动的同时,让人文关怀内容渗透到活动中,积极开展相关的志愿者活动。例如,开展下乡支教的活动,让学生亲自感受贫困山区的教学环境以及山区孩子对学习的渴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3教师加强人文关怀内容的引导

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师所具备的要求更加高,需要有更高的职业素养。学生的学习最需要兴趣,教师应当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人文关怀内容的引导。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发言或判断存在一定误差时,教师尽量避免正面的批评。高校学生最大的特征是自尊心较强,教师充分地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才会虚心接受教师所提出的建议与批评,并主动改正。另外,教师对于成绩比较落后的学生要适当地进行鼓励与肯定,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上所讲述地内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归纳与总结,创建轻松的学习环境。

3.4不断地完善精神文明建设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推进,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心灵世界变得越来越空虚,甚至有少数人的社会道德观念都令人堪忧,因此,需要不断地完善并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从而提高道德水平。精神文明的建设是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在完善精神文明建设上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第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学生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

思想与政治的关系篇(3)

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政治学的关系极为密切,政治学是关于社会公共政治权力形成与发展规律的科学,其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则着重从意识形态方向研究政治斗争规律,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服务。在政治思想领域里,政治学揭示了人类历史上各个阶级政治思想产生、发展和更替的规律,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则着重研究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两者之间有相当密切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总是为一定的政治集团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运用政治学原理研究政治斗争,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特点和规律,对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大有裨益。

思想与政治的关系篇(4)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411-01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同属上层建筑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都是企业软管理方式的范畴,都在企业的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确把握两者关系,在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中探索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子,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相互促进,是所有企业管理者都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含义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倡导、积累、筛选与提炼形成的人本管理理论,它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价值观为核心,以企业最高目标、企业精神、优良作风、礼仪风俗、行为规范、标识、英模、环境、传播网络等为主要内容,能够激发和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法宝,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它既要为党的政治路线和社会政治制度服务,服从于党的路线和社会制度的要求,又要通过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来推动企业生产的发展,使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得以实现。鉴于此,在理解处理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体论”、“替代论”、“排斥论”都是片面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如同两个相交的圆,既有互相渗透影响的相同部分,也有本质不同独特互补的不同之处。

二、正确把握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关系

当今,是企业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任何经济的发生与发展,已不再是单纯的经济活动,而是经济、文化的一体运作。要正确认识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关系,不断提升企业的文化内涵,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外延,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融为一体,创建独具特色的企业精神,形成企业整体的道德观。

1.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其主题是人。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这与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企业管理新的理论,其本质是一种经济文化,即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员工素质,创造企业最佳效益,促进其发展。

2.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是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避免企业员工出现“精神危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谋划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形成,并为员工所认同的一种先进群众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企业个性。因此,企业思想道德政治工作必须切实以企业经营为中心,渗透到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才能做到有为、有位、有成,才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引导力和约束力,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感、自豪感和荣誉感。

三、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突出表现在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队伍构成多元化,二是员工收入多元化,三是信息获取方式多元化,四是价值观念多元化。如何将不同身份、不同收入、不同文化知识、不同价值取向的员工思想意识统一起来,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面对的一项新的问题和紧迫任务。

1.借助企业文化,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经营生产的融合。企业的目标、精神、理念、使命和宗旨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反映了企业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具体的企业目标,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感到只有企业的价值实现,才能实现自身价值。这种价值取向的一致性,正是思想政治工作所要达到的目的。因此,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落实到企业的具体工作中去。

2.借助企业文化,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企业文化的价值首先在于它能够使全体员工得到价值认同和统一,由此形成核心竞争力。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一旦形成并成为全体员工的物质意识,就会转化成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无尽资源。因此,我们要把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3.借助企业文化,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企业文化建设倡导的企业精神、构筑的发展目标,使员工看到了企业发展的希望,不仅给思想政治工作增强了新的活力,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而且在倡导企业道德、规范员工行为中,将思想政治工作延伸到8小时以外,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平台,同时也为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旧观念、旧模式、旧方法,实现创新发展提出了要求,创造了条件。

4.借助企业文化,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性。全体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企业文化建设的全员参与,从真正意义上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性。

四、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保证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因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要靠思想政治工作去强化;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等共同价值取向的培育、提炼、升华,要靠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去保证;企业文化的发展进步,要靠思想政治工作去推动促进。

1.建设企业文化,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对员工进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用科学理论武装员工,坚决摒弃低级趣味、腐朽庸俗的世界观、价值观。

2.建设企业文化,要突出社会主义党建特色。建设企业文化必须发挥其党建优势,这是坚持党对企业政治领导的基础,是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

3.建设企业文化,要着眼于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员工队伍的素质决定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一个思想、文化素质都不高的企业团体,是不可能产生优势的企业文化的。

总之,只要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坚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努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探索,就一定能找出更多的、富有时代感、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新途径,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就会有一个新的提高。

参考文献

思想与政治的关系篇(5)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新形势下又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的课题。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只是讲精神,不能讲物质利益,使思想政治工作脱离了经济工作,变成与实际现实相脱离的“两张皮”。在新形势下,如何把握有利时机,找准思想政治工作切入点,以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了一个时代的问题。基于此,选取利益与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的现代审视为主题,探讨利益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及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在当代获得有效性,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提供强有力提供保证。

一、利益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

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资本主义社会是这样,社会主义社会也是这样。这是研究这一问题的逻辑基础。

1、思想政治工作本身需要利益的支持

中国古代大历史学家司马迁有一句名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就说明利益是人们为之奋斗的重要基础。人们在进行社会的探索,各种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的创新中,都隐含着利益实现的追求。可以说,追求利益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构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与重要基础。

人们要在自然社会里生存,要进行新陈代谢,必须要解决衣食住行问题,这就有了物质利益的要求。人们的行为是由动机驱动的,而动机又是由需要决定的,需要是人们行为的原动力。在人类社会里,人们有生理、安全、社交、尊严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作为有意识的存在物,有认知的欲望和真善美的向往,有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理想追求,有物质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的需求。由于主体的条件不同,因而利益需要的结构也就不同,有的偏重于物质利益,有的偏重于政治利益,有的偏重于文化利益。纵观如此,可以说思想政治工作本身也需要利益的支持。

2、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对个体利益的关注

思想政治工作不是空对空的叙说,其本身要增强实效性,就必须引导人们通过正当渠道获得个人利益,必须从个人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中寻求切入点,在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基础一致的情况下,通过讲物质利益的原则,鼓励通过竞争和诚实劳动取得合法需要和合法权益,以此来启动人们的内在力量,强化人们的立业意识、奋斗热情和奉献精神。

1979年1月,党中央颁发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纠正了过去农村中“左”的错误。提出保护生产队的自,实行包工到组,联产计酬的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劳动和经营的自,将农民的生产成果和利益直接挂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迅速解放了长期被压抑的农村生产力,成为我国农村改革的突破口。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之所以能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无非是它能最大地增进人们的利益和幸福。因此,利益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利益与思想政治工作是相互相成的,不可分割的。说过:“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思想政治工作不讲物质利益,只搞精神奖励,政治挂帅,采取“空对空”的模式,这样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干巴、乏味、空洞、无意义的,既失去原动力,又没有吸引力,会严重挫伤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

3、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在于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

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现实物质利益关系的科学反映,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三者的利益都是劳动人民的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则在于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而不是一谓简单的否定不同利益之间的关系。

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首先要认清三者之间的关系,摆正各自的位置。所谓国家利益,是整个社会的根本利益,是保证社会扩大再生产,保证国防、行政、文教、卫生等事业正常开支的必要条件,是社会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根本保证。所谓集体利益,是指相对独立的法人组织的利益,它是每个单位获得发挥劳动者积极性的物质条件。所谓个人利益,是指直接满足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生活的必要因素。没有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就不可能满足个人利益,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保证。离开了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论任何时候,人们在谋取个人利益时不能忘记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三者利益从根本是一致且紧密相联的。

二、思想政治工作是利益实现的根本保障

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社会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尤其是这样。”这是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几十年经验的概括和科学总结。

1、思想政治工作是发展生产力的杠杆

从生产力的角度来分析,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生产者和管理者,他们是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他们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高低决定其自身的基本素质,关系到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用,一是通过做思想政治工作,在工作对象身上不经过其它渠道表现形式就显示出来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二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从其它渠道和表现形式反映出来的效果,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作用于人的思想,而人又通过思想支配行动来创造财富。三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潜藏在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处对长期的行为起指导作用。实践证明,思想政治工作是通过意识的能动作用,反作用于生产力,是发展生产力的杠杆。

2、思想政治工作是凝聚利益共识的重要法宝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与其说人们是从理论上认识世界,不如说是从现实的利益关系中去认识世界。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人们切身利益来开展,与解决群众的具体问题相结合,使人们从思想政治工作中得到实惠,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奏效。

早在井冈山时期,就要求关心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把这作为参加革命的最好动员。1927年7月,持续了三年的大革命失败后,周围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的情况下,井冈山的斗争不仅能坚持下来,并且能得到很大的发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红军切实为井冈山农民谋利益。红军在井冈山根据地建立的初始阶段,发动群众打倒土豪劣绅,分田地。广大贫苦农民因为分到了土地,从事实中认识到红军是为他们谋利益的,就从各方面支持根据地的发展,这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能够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当前国有企业在经历改革的改组甚或吞并的情形下,思想政治工作就已更为重要。党委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凝聚利益共识的重要法宝,诚然,思想政治工作并非仅思想的灌输,而要从关心群众的现实入手,切实解决职工生活和工作上实际问题,使广大职工振奋精神,增强斗志,勇于创新,形成“人心聚、干劲足、企业兴”的良好局面,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得到新的发展。

如部分国有企业在改革中面对职工下岗分流的情况,党委应围绕职工切身利益开展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对终止、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在经济补偿上按政策就高不就低,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3、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中心工作顺利开展的“红线”

强调,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思想政治工作从机理上讲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产生并反过来服务于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调节系统,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离开了这一点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并为之服务。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把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凝聚到实现十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思想政治工作既需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也是在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时代面对各种风险与考验下党的中心工作顺利开展的“红线”。

三、利益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良性互动――坚持“两手抓、两手硬”

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坚定不移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利益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关系也表明当前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战略方针。

1、物质利益的一维伸张导致路线偏轨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一些部门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重视了经济工作,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只强调物质利益,一切向“钱”看,只顾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国家和集体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甚至以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来满足个人的利益,以牺牲长远和根本利益来换取眼前利益。

一些企业为了追求高额利润,进行伪造和假冒知名产品的商标、商品名称、包装和产地等,他们只强调物质利益,放松世界观改造,对财富贪欲过度,成为金钱的奴隶。由此不难看出,由于忽视了世界观的改造,迷失了方向,最终走上了路线的偏轨与人生的迷失。

2、思想政治工作与利益的良性互动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说明,人们的思想产生、发展和变化离不开物质基础,这是存在决定意识,是物质利益本源规律,要使人们思想稳定,必须打牢这个基础,我们的一切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企业要以获取最大的利润为目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为此尽心竭力。

党的十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要实现新时期的奋斗目标,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不断创新。

强调,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是做好今后工作的重要遵循,一定要认真总结、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贯彻求实、民主、与物质利益相结合、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从解决广大职工最关心的、切身的利益问题为切入点,为广大职工服务,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由此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就有坚实的保证。

[参考文献]

思想与政治的关系篇(6)

中图分类号: 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6-0087-03

2004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标志着加强对高校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已明确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职责。在具体工作中如何做到领导有力、管理有度、既不僭越又无疏漏,以确保二者有效融合就成为最棘手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和前提就在于:如何准确定位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学生社团的关系。单纯认为高校学生社团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难免会导致工作的形式主义倾向;而仅把学生社团看成是必须占有的领地则可能导致工作方法的简单和粗暴,最终不利于彼此的发展。因此,全面、辩证地定位二者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学生社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以及青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青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青年所在领域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覆盖的重点范围。青年大学生更是国家与民族未来发展的决定力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新世纪,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与个性心理的发展,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校园中的非官方组织类型、数目众多,以其影响的广泛性、内容的直接性、参与者的自愿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以及活动效果的有效性,越来越为广大学生所认同,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有资料显示,我国各高校的学生社团大都在20个以上,多则上百个,有80%以上的学生加入过社团或参加过社团组织的活动。[1]例如,陕西师范大学的社团数量有近百个,其类型大致可分为理论学习型社团、文学艺术类社团、志愿服务类社团、体育健身类社团等。据统计,有超过一半的在校生属于一个或几个学生社团,大约有90%以上的学生参加过社团举办的活动。[2]天津师范大学截至2005年年底全校共有学生社团278个,注册会员达4.3万人次,学生人均参加4个不同类型社团活动,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超过在校学生总数的95%。[3]如果主流的意识形态不去积极主动地占领如此广阔的精英领域并加以引导,那么,非主流的意识形态就极有可能趁虚而入、后患无穷。2004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帮助大学生社团选聘指导教师,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4]我们要居安思危,牢固树立“防患于未然”的思想,把高校学生社团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中的重要阵地来引导和规范。我们不仅要用科学理论、正确思想占领社团这块阵地,而且要占住这块阵地,占好这块阵地。

二、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并能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信息的形式。它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必须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二是必须是联系主客体的一种形式,主客体可借助这种形式发生互动。[5]高校学生社团是通过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动来发展和展现大学生个性、兴趣和爱好的组织。高校学生社团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完全具备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条件和要求,在实践中确实能够起到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作用。

1.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具备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条件

高校学生社团是通过开展系列主题活动来展现社团风貌和实现创社目的的。一方面,学生社团活动是在高校党委、团委的领导和管理之下进行的,这为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团奠定了可能性前提,使得社团活动能够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管理、引导,从而在活动中融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另一方面,社团活动的主体尽管是大学生,但是社团活动的进行离不开指导老师的方向把关和意义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形成指导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即高校学生社团活动能够为相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把握、与学生进行互动并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从而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和载体。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都着重提出:“要通过创新工作内容和形式,适应学生要求,增强学生社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努力形成新形势下通过学生社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手段、新方法”。这充分显示国家高度重视社团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作用,肯定社团活动是新形势下以班级年级为主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

2.高校学生社团活动能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隐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其一,社团活动的自发性和自主性能有效发挥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具有共同或相近的志趣和理念的学生,基于某一宗旨而自发组织、自愿参加的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为目的非正式组织。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使社员们自发地结成一个整体,共同的理想和目标使社员们产生了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着共同的信念,社员们彼此信赖、团结合作。与此同时,社团活动也实现了激励功能。在社团活动中,学生既是发起者、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因而,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强化。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展示和表现了自己的才能,也发现了自身价值,于是自信心倍增,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从而激发出学生无穷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其二,社团活动的实践性和多样性能生动地发挥导向功能。社团活动总是向人们传递着一定的价值观念和理想目标。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示范,起着倡导和传播的作用。我国的学生社团是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建设的,从社团创办、策划章程、组织活动都有相关部门和指导教师的层层把关,因而其传播的思想与渗透的理念必然是与四项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一致的,必然是追求真、善、美的,必然是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的。其三,社团活动还能发挥调节功能。主要表现为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状态和人际关系的调节。在现实生活中,既定的学习生活条件并不能满足每个大学生的个性心理需求,一些大学生常会产生矛盾心理和愤懑情绪。社团为学生转移心理不适、郁闷情愫以及发泄冲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社团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调整自身心态,改变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品质。社团活动也是学生抒发感情和调整自我的有效途径。社团成员来自不同专业、不同院系甚至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彼此不存在利益竞争,也不会长时间在既定的狭小空间共处。这就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广泛的人际交往空间,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增进了人际沟通和交流,也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学生社团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高校学生社团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管理的阵地,也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为提高实效性可以凭籍的手段,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且应该扶持的对象。换言之,从高校学生社团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它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实介入以及各方面的帮助和扶持。

1.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社团保持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思想动力和政治支持

正确的发展方向是高校学生社团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特别是正确的政治方向更是一个学生社团能否存续的必要前提。我国的高校学生社团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接受社会主义思想原则、集体主义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指导,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要求,从而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为高校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在政治方向和发展方向上与国家要求总体保持了一致。但是,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体制转换、思想多元化和高校学生社团蓬勃发展的形势下,由于学生社团成员认识水平的限制和学校指导机制的不完善,以及社会各种思潮交织出现的影响,学生社团活动有失去正确方向的可能性,严重的甚至背离党和人民的要求。有鉴于此,2005年、教育部强调各高校要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培育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确保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学生社团的有机融合的实质就是要加强学校党团组织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引导,政治上定向,干部上把关,工作上监督,从而为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组织保证。[6]这样就可以通过理论指导和政策把关提升社团成员的政治理论水平,使他们明辨是非并能有效抵制腐朽、庸俗、不健康的以及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的渗透,确保社团正确的发展方向。任何排斥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社团都会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也不可能实现其自身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社团保持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思想动力和政治支持。

2.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社团保持强大生命力提供内在支撑和外在保障

学生社团的强大生命力表现为组织的稳定性和凝聚力、社团活动的实效性和吸引力、社团影响的广泛性和持久力,它依赖于科学的内在支撑和可靠的外在保障。内在支撑包括高素质的负责人、正确的创刊理念、科学合理的活动章程、积极上进的社团精神以及成员间的人际关系等;学生社团的外在保障包括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健全的政策体系、必要的活动场地和相对充足的活动经费。目前,高校学生社团普遍存在着缺少活动场地和经费的问题、活动重形式乏内涵的问题、成员队伍松散的问题,甚至有些社团名存实亡的问题等。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社团的有机融合,就是要建设一支既有专业优势又有良好政治思想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使其参与相应的社团,成为连接学校党团组织与学生社团的桥梁,为社团提供内在支撑和外在保障。一方面,指导教师利用自身专业优势,通过参与社团建设,准确把握社团的特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生社团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入了解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理论指导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为社团提供内在支撑;另一方面,指导教师利用组织优势如实向党团组织反映社团需求和状况,以获得场地和经费等外在保障,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社团的凝聚力、吸引力和生命力。

3.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社团更好地发挥服务功能提供合作机制

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服务功能。但这种服务功能是学生社团整体合力的结果。而要发挥好社团的作用,高校不仅要有高水平的社团,而且更要有合理的社团结构和科学的合作机制。只有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结构合理、既独立开展工作又相互合作的社团结构体系和运行机制才能在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综合效应,而这些工作是单个学生社团自身根本无法解决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团的有机融合,还要做到通过学校党团组织运用多种机制和措施使各种层次和类型的学生社团得到发展,如政策号召机制、荣誉激励机制、资金扶持机制、专业协助机制,把社团工作作为院系年终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以督促学院重视社团建设,把学生社团活动表现作为年度综合测评的指标之一以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协调学生社团间的交流与合作,党团组织可以让一些专业相关度强的社团共同举办综合性的活动,使其相互学习、帮助以利于各社团的纵深发展,从而为学生社团更好地发挥服务功能提供合作机制。

全面辩证地定位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社团的关系不仅有利于高校及时有效、恰到好处地开展社团领导管理工作并施之以科学化、人性化,更具亲和力、感染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而且有利于学生社团正确看待这种领导和管理,使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而不是把受教育者当作“灌输容器”、当作“物”对待,作为国家“驯服工具”来培养,[7]从而以一种更积极主动、心悦诚服的心态来接受和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取得双赢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望梅.大学生社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70.

[2]赵安民,张国飞.高校学生社团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青年科学,2010(5):143.

[3]石凤妍,徐瑛,周红蕾.大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J].求是,2005(23):57.

[4]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中发[2004]16号,2004.

思想与政治的关系篇(7)

企业文化建设在我国经历了近三十年,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价值现金为核心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任务是培养企业精神,确立企业目标,建设企业道德,规范企业行为,建立企业制度和企业经营理念,树立了企业形象。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都属于意识形态领域范畴,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在实际工作中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许多方面都是相同相通,相融的,它们工作目标相同,工作的对象相同,工作的方向一致,工作的内容相似,工作的途径相同,它们都是以遵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为共同的出发点,以激发人的工作热情,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为促进有效发展,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和为社会做贡献为目的,在工作途径上,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创建良好人际关系,开展评先创优,走访慰问和各项劳动竞赛等来教育和培养职工的良好道德和优秀工作作风。

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这是因为企业文化思想视角广泛地放在人的思想素质,智力和思想上,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则是更多的把视角放于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上。

1、范畴不同:企业文化属于管理范畴属企业管理中的“软管理”是一种经济文化,是把现代企业的一种管理科学,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融合为一体而形成的文化管理,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理论的升华,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属于政治理论教育范畴,是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2、内容不同: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是根据企业内外条件选择经营哲学,确定管理信息,培养企业精神,确定企业目标,建设企业道德,树立企业形象等具有鲜明的企业个性特征。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对党员干部和全体员工进行系统的路线政策是思想政治,基本理论,精神文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形势任务教育和三德一法(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道德和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对员工在企业具体生产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思想认识,情绪行为等问题,进行疏通引导和有效化解,具有较强的社会性特征。

3、主导力量不同:企业文化在很大强度上是企业家文化,也叫“一揽子文化”,往往一些企业文化的源头,就是这个创业者文化思想的体现,企业文化的优劣及建设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主要领导人的素质,而思想政治工作是当对企业领导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一般说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现着党的执政能力和党建水平。

二、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辨证关系。

当今是企业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任何经济的发生和发展,已不再是单位的经济活动,而是经济文化的一体运作,只有正确认识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辨证关系,不断提升企业内涵,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外延,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融为一体,创建具有特色的企业精神,形成企业整体的物质观、道德观。

1、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核心是企业精神,其主题是人。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这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企业管理新的理论,其本质是一种经济文化,即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员工素质,创建企业最佳效益,促进其发展。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注重发展社会事业,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和谐文化,思想政治工作是基础,是前提条件,因为企业文化和新价值体系都是依靠人来体系的,人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基础。

2、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相互促进竞相生辉。

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密切相关,企业文化可以在更大的领域里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观念、价值,精神表现的形成与截体,可以通过政治工作来不断丰富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借助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有效发挥作用,企业只有在文化的涵盖下,把生产经营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和思想政治结合起来,才会增强凝聚力,措施强大生命力,才能彰显出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取得的成绩。

三、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由于市场变化,竞争不断加强企业在经营管理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企业内部改革也没停止,职工肩负着繁重的生产和改革的艰巨任务,这些都给职工带来实际问题和思想困惑,给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新要求,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更加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1、找准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

企业的良好发展,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支撑,找准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成为思想政治工作成功的关键问题之一,“企业的兴衰在管理,管理的工作在班组”,企业文化建设要深透到班组,才能顺利实现各项管理,才能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

2、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密切结合。

找出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点,让两老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3、加强班组的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

思想与政治的关系篇(8)

我们知道在一个企业的建设中。除了硬性的条件,“软件”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软件”的重中之重。如何将两者有效的链接起来,有效的助力企业的经济发展,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是当前所有企业的管理者都应当认真考虑的问题。本文就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建设间的关系。做简要分析。

一、政治建设与企业文化的内涵

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的经营管理中探索,提炼出来的精华,是企业所有员工的共同认知,共同价值,是企业为了实现最高目标。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与使命感。推动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柱。思想政治工作则是我党和国家的制胜法宝,并且屡经考验,在经济工作与其他一切工作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利器。它既是传承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秉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又是关于人的思想道德的培养。帮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奉献精神。所以。这二者既是有不同的,也有相同的。缺一不可。只有将两者很好的交融发展,才能最大限度的获得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

二、正确区分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异同之处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相同点。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有着许多的共同点,两者的内在联系非常紧密,主要表现在两者工作目标的一致性,创造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是两者共同的目标。其次是两者实现目标的方式相同。就是用同一的价值观,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凝聚人才的向心力,共同为企业发展服务。还有就是工作对象是一样的,都是以人为本,以人才为核心发展要素,通过对人的思想意思,道德素养的提高。共同提高生产力,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不同点。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不同也是非常明显的。重点在于前者着重于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后者在于人的理想、智力。素质的培养上。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其主要区别:1)所在的管理范畴不同,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也是政治理论教育的工作,是通过提供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等提高员工的政治素养,提供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而提高人的思想文化水平。企业文化则是从西方传来的一种管理理论,归根结底是经济管理的理论。2)两者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企业文化主要是通过一些经营管理的哲学、管理信条等作为依托进行员工的共同认知的培养,而思想政治工作是通过对党的政策方针的传导,进行政治理论、思想道德教育等具有社会性较强的内容。3)工作部门不同,企业文化主要是企业的行政部门负责。对企业的思想、信念等进行传播,而思想政治工作主要由专门的党委、政工等部门负责,对党的路线、执政理念进行宣传。

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中,单纯的企业经营已经不再现实了,只有经济文化共同发展,才是企业的持久生产之道。而将思想政治建设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认清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加以有效利用,才能增强企业的生命力。

三、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基础,努力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已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特别是一些国企或较大的民营企业,面对不同价值观,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身份的员工,改如何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认为可通过以下四个途径来改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1)以企业为桥梁。有效连接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企业文化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所以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与可操作性,让员工更能发现自身价值的体现。而将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企业的文化中,让员工感到其可实现性,从而将其落到具体的工作中去。2)以企业为依托。使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企业的文化都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而党的思想政治理论似乎一直是没有改变的,从而易让员工感动老旧落后,缺乏学习的动力,若将思想政治建设以企业的核心精神、统一的价值观为依托,增强其感染力和吸引力,则可将各项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四、站在思想政治建设的“房上”,让企业文化健康发展

(一)在建设企业文化中,思想政治建设必须放在首位。

企业文化的概念的是由西方传来的,它强调个人主义。突出自我,功利性很浓,我们必须时刻把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的政治教育放在首位,不能仅仅为了经济利益,而让庸俗的世界观、价值腐朽沃恩的员工。

(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党建特色。

在企业的内的党组织对企业的政治领导有着不可替代的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不仅可以为企业输送一大批思想道德水平先进,政治理论扎实、同时具有较高管理素质的领导干部,还可以在员工中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团结性。

(三)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重点在于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人才决定生产力。要想企业整体向前推进,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同时凝聚所有员工的工作热情,才能真正建设好企业文化。

(四)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建设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载体,代表着企业的前进方向。而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作为员工中的先进分子。无疑应当作为先锋模范的作用,做好表率,只有党政工共同发挥作用。才能真正建设好企业文化。

总之。在企业的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紧抓思想政治工作不放松,同时,坚持党的思想政策方向,坚定信念,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方向,改革工作方式,解放老旧的思想,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依托企业文化的有效平台,丰富思想政治建设的内容和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科学的管理工作方法。将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建设有效连接起来,使其互助互利,就一定能建设一个优秀的企业。拥有一群优秀的员工,推进中国特色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爱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J],上海企业,2010(04)

[2]康建华,浅析民企的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J],中国金属通报,2010(11)

思想与政治的关系篇(9)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3―0056―03

改革开放以来,公民教育研究历经艰难的复苏期、现实的诉求期和道德化时期,现处于精细化发展时期。公民教育是一个论域还是一个学科?如何处理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现行学界主要有“转型说”、“融合说”等。这是一个学理研究不足的课题。本文认为公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一个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属性的重要部分。这要从国民教育和国民思想政治教育说起。

一、国民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部门

当代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诸多部门,如党内思想政治教育、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等。国民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所有部门,面向全体国民,是一种重要的基础性部门。

1.国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

以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标志,西方结束了三十年战争,形成了近代民族国家体系,民族国家间的竞争将主要采取和平的手段。国民教育成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基本手段,各民族国家纷纷诉诸国民教育提高国民素质。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在论述经济学说的同时细致地探讨了国民教育问题。他认为国家应当提供面向全体国民的教育。他在阐述社会分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时,指出分工带来的弊端,论述了实施国民教育的必要性。其国民教育思想中较有特色的部分是主张国家强制性地开展国民教育,为实现这一教育目标,他主张国家必须在各教区、各地方设立实施儿童教育的小学。斯密的国民教育说在一定程度上为受教育权,尤其是为义务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与英国国民教育理论发展同时,法国的国民教育理论也伴随其国民教育实践发展起来。拉夏洛泰、杜尔阁、米拉博等相继对国民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主张建立一个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为法兰西国家的强盛培养合格的国民。这些作者都主张学校由国家办理,对所有国民实行一定程度的免费教育,按国家的智力和道德标准塑造国民。

国民教育理论是一系列教育思想和观点的总称,它包含了政体教育论、人的性格形成论、国家教育论、民族教育论等观点。从这诸方面的内容来看,国民教育的特征主要有普及性、民族性、世俗性、基础性、时代性。由于近代工商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国民教育的内容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既包括德育、智育、体育,还包括一定程度的美育和劳动教育。但这些教育的灵魂是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目的是培养资产阶级统治所需要的管理人才和劳动工人。一开始的思想政治教育蕴含在国民教育其他内容之中,具有潜隐性,但随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成熟,思想政治教育从国民教育的其他内容中相对独立出来,进行单独实施、集中进行,这就是国民思想政治教育。

西方国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形态是宗教教育、道德教育、政治社会化等。在有着基督教传统的英国,宗教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最有特色的部分。1944年教育法规定,学校有义务实施集体礼拜和宗教教学,宗教课的时数在不同学校有不同要求,小学的宗教课时数比算术课时还多,比自然课的时数甚至多3倍。随着宗教影响的减弱,英国思想界和教育界中“由道德教育解决道德问题”的观点逐渐确立,一些大学相继成立专门性的道德教育研究机构,如牛津大学的“道德课程发展课题组”、莱斯特大学的“社会道德教育中心”等。德国的政治养成教育十分典型,受到德国社会的大力支持,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均设有政治养成教育中心机构,“联邦德国从事政治养成工作机构的名册足有五百多页”。美国的政治社会化在西方政治教育方面独领。西方的国民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分门别类的形式进行,与我国的整体性进行有别。

2.国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部门归属

中国近代也有国民教育及国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及实践,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揭开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一页。基于当时的国情以及党成立初期的情况,党不可能在全国展开面向全体国民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从党内思想政治教育开始。伴随第一次国共合作,黄埔军校思想政治工作展开,我党有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在以后的岁月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在军队中展开,形成军队思想政治教育部门;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我党在解放区还进行了动员农民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从建国开始,我党才有面向全体国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当前学界对部门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归类,张耀灿教授认为主要包括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军人思想政治教育、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职工思想政治教育、非公经济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和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等部门。这些部门还可继续拓展,但这种列举式的做法很难穷尽思想政治教育的部门,这些部门之间关系也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如同法律的部门有刑法、民法、经济法、诉讼法、国际法等部门一样,在这些部门之上有一个总揽所有部门法的母法――宪法一的存在,否则这些部门法很难构成一个内部和谐的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也一样,有一个贯通所有部门的国民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存在,国民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部门统一起来,并赋予新的精神。

国民思想政治教育部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部门,这个部门的特点主要如下:第一,国民思想政治教育面向所有国民,培养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一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不同的受教育者有不同的层次要求。对统治阶级的先进分子要求系统掌握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培养统治阶级的接班人;而对本阶级的普通成员则只要求形成基本的阶级意识,达到阶级自觉;对于被统治阶级则只要达到认同现有阶级统治即可,这是最低层次的要求。第二,国民思想政治教育用统一的思想政治观念整合所有思想政治教育部门。一国思想政治教育有诸多部门存在,但统整这诸多部门的是国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这些教育内容对所有其他部门都是通用的。不论哪个部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些都是统一的要求,也正是这些基本内容为各部门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基础。第三,国民思想政治教育弥补部门思想政治教育列举式的不足。当代中国的部门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党内、军队、学校、职工、农村等领域。而国民思想政治教育则具有弥补这一漏洞的作用,它面向所有国民包括流动人口、留守儿童甚至乞丐等,把难以列举的领域涵容进去,确保思想

政治教育覆盖整个社会。

二、公民教育是国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的确立是国民思想政治教育走向成熟的标志。当今世界各民族国家普遍确立了公民教育目标模式,但这一目标模式的确立却经历了艰苦的探索。

1.西方国民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模式的确立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模式即培养目标的具体展开,它具有价值性和可操作性。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在确立其目标模式过程中做出了积极探索,也付出了惨重代价。英、法、美诸国还较顺利,其中“美国从建国之初就十分重视公民教育。公民教育是支撑美国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石,承载着培养美国民众国家精神、民主价值观念和公民意识的历史使命。”德、意、日三国的国民思想政治教育却走上了弯路。近代德国建立了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联合的德意志帝国,民族主义教育得到推崇,后来进一步发展成为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教育。直到二战后,德国国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才重新确立为公民教育。日本的国民思想政治教育从明治维新始,1890年,明治政府以天皇的名义颁布《教育敕语》重申日本的教育是把培养忠顺天皇的臣民作为首要目标。昭和前期(1926-1945)日本帝国主义法西斯化,国民思想政治教育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日本政府和军部为加紧向外发动侵略战争,把国家置于军事控制下,其国民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为培养“尽忠报国”的忠良国民。二战后,针对日本侵略战争的起因,美国和反法西斯盟国责令日本禁止军国主义教育,强令教改。1945年9月成立公民教育刷新委员会,以公民科代替修身科,从此日本的国民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走上培养公民的轨道。

2.公民教育的现代属性

各国国民思想政治教育经过长期探索普遍把培养现代公民作为目标,这是由公民教育的价值属性决定的。这一目标确立的过程就是一个价值选择的过程,这个过程使国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属性日益彰显。这种现代属性主要表现如下。第一、人之主体性的张扬。公民概念产生于古希腊,但近代对公民概念的使用不是对希腊城邦国家那种“公民”称谓的简单重复,而是有了质的飞跃,体现了对人的发现、尊重,人之主体性得以觉醒。法制教育是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是法律关系的主体,既是宏观主体又是微观主体。公民一出生就有了公民身份,这是一个法律事实。在此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公民教育,公民身份向公民意识转化,人成为能动地维护自己权利的主体。成熟的公民并非伴随公民身份自然诞生,要经过长期教育生成公民意识之后公民才真正生成。第二,权利意识的发展。所谓公民教育实质上就是为现代社会和国家培养现代公民的教育,权利观念与责任观念相比是首要的。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理论主要基于民族主义立场,是一种国家本位的公民教育,强调个体对于国家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随着人权意识的普遍兴起和现代国家职能的转变,公民教育观念由国家本位转向公民本位,从单纯强调义务,走向权利和义务相结合。现代公民教育就是要塑造现代社会的权利主体。第三,类意识的觉醒。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如何培养适应全球化进程的具有国际观念和类意识的公民成为各国面对的重大课题。世界公民概念的提出要求现代公民教育不但要立足于本国而且要有全球意识。这种教育的实质是以“个人――社会――国家――世界”四者关系为中轴的教育,体现时间演进与空间扩大的一致性。

3.我国公民教育目标模式的确立

我国全面系统的国民思想政治教育从建国开始。其目标演进经历了几个阶段。在谈到教育方针时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表述实际上形成一个目标模式,提出了“二有”问题,即“有社会主义觉悟”和“有文化”,但这“二有”限定的是“劳动者”,而不是“公民”。“培养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是建国后又一常用的提法。这里提出“红”和“专”的问题,但限定的是“接班人”,仍然不是“公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邓小平提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目标,这一目标实质上构成新时期国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目标模式。这里的“四有”是在前面的“二有”基础上发展而来,但从“新人”到“公民”的演化仍然需要一个过程。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提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是我国首次明确提出把培育“四有”公民作为目标模式。1995年2月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指出“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此乃“四有”公民目标模式在中学的具体化。2001年2月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使公民教育目标模式在公民道德教育领域进一步具体化。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使公民教育目标模式在公民意识教育方面得到深化。总体来讲,自1986年确立公民教育这一目标模式以来,这一模式伴随时展,逐步走向具体化,可操作性愈来愈强。

三、考察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意义

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无论在实践领域还是在学术领域都还未理清。把二者关系梳理好,让二者各就其位,不但有利于教育实践运行,而且有利于学科建设。

1.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公民教育的实践运行

如何加强公民教育?这在实践上是一个难题。学界对此已有论述。第一,转型论。有论者在借鉴德育向公民教育转型的基础上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向公民教育转型,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在公民教育上。论者认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定位已显了其局限性。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转变理念,确立‘公民教育’的基本定位,实现向‘公民教育’的转轨。”本文认为,中小学德育的对象是没有职业定位的学生,培养“四有”公民是中小学德育的基本目标,但大学德育的对象是将要走出学校的准职业人员,把大学德育的目标定位在公民教育上就不妥,如军校学生的德育目标就是培养军人,公民教育不能涵盖。社会上的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很多,不是公民教育所能涵容,如党内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党员。故把“思想政治教育”定位在“公民教育”上,促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是不妥当的。第二,融合论。该论认为应该把公民教育内容融入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灌输为特征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遇到了挑战,因此,必须推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新的方向发展。而现代化的公民教育构成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内容。”公民教育应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这是一定的,但如何融入则是一个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

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公民教育显然与这五项教育内容不能并列。

本文认为,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公民教育构成思想政治教育一个基础性部门,与党内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等部门相同。但这是一个特殊的部门,公民教育的要求贯通所有部门,又是这些部门思想政治教育展开的基础。也就是说,中小学德育应主要进行公民教育,目标就定位在公民教育上,但高校德育的对象是处于学生与职业者的过渡阶段,公民教育仍然是基础,但应分学科、分专业进行职业定向的思想政治教育(比如法学专业的学生应接受司法职业道德教育,师范院校的学生应接受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等)。社会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分部门进行(如党内、军队、农民、企业等),同时还应以全社会为范围进行公民教育,向诸部门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公民教育精神。在部门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覆盖的社会领域,公民教育应查漏补缺,覆盖全社会。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公民教育部门的基础性。

2.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分支学科建设

按照张耀灿教授的规划,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分为基础理论分支学科和应用理论分支学科,而应用理论分支学科又可按不同职业群体划分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军人思想政治教育、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职工思想政治教育、非公经济思想政治教育、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等等。按职业群体来划分的分支学科很难穷尽所有职业,且现代社会职业部门十分繁多,应用理论分支学科也不可能把每一个职业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建设一个分支学科,需要一个统领这有限分支学科的学科,它就是公民教育学科。但公民教育的研究现状如何呢?它的学科归属是什么?学界仍未成定论。黄崴、黄晓婷认为我国学界从不同角度开展研究,形成了哲学、法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全球化视野的公民教育观。m哲学视野的公民教育观受其哲学思维影响,不同的哲学观形成不同的公民教育观;法学视野的公民教育观对公民提出的是基础性的要求,即作为个体的人成为公民的基本条件和底线要求;伦理学视野的公民教育观强调增强公民道德意识,成为积极意义上的好公民;政治学是最早开展研究公民教育问题的,其研究成果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社会学构成公民教育研究的一个现代视角,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公民社会;从心理学角度看,现代公民意识的产生体现了人们由传统性人格向现代性人格转变的过程;全球化的推进,要求培养适应全球化社会的公民,故全球化也是公民教育研究的现代视角。总体来讲,多学科领域展开公民教育研究,形成了多元的公民教育观。

本文认为,公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个应用性分支学科,这个学科的名称可以命为“公民教育学”。这样的定位理由如下:第一,这种定位解决了公民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问题。我国的公民教育研究不同于西方的公民学,由于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必须寻找它的理论基础,只有这样,学科才有坚实的根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公民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其中,中国马克思主义关于公民教育的理论构成其直接理论依据。而当前中国学界关于公民教育的研究尽管形成了多学科视野,但由于理论基础的不自觉,造成公民教育很难作为一个学科而成长起来。第二,这种定位解决了公民教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公民教育研究需要而且已经形成多学科视野,它的学科性质即综合性应用学科,这种学科性质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样的。当前学界形成的多学科视野并不能说明公民教育没有自己的学科归属,而只能说明公民教育学科性质的综合性。第三,这种定位也解决了公民教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公民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公民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公民教育规律。公民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也是一致的,即以阶级分析法为统领的社会科学方法与以人学辨证法为统领的人文科学方法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刘争先.改革开放以来公民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科

学研究,2009(12):23―26.

[2][美]贾诺威茨等.军人的政治教育[M].北京:出版社,

1987:191.

[3]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发展创新探析[J].学校党

建与思想教育,2007(5):9-12.

[4]陈正桂.美国公民教育的特征及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131―134.

[5]伍柳氏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定位[J].邵阳学院学

报,2009(2):27-30.

[6]李洁.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内容[J].教育研究,

思想与政治的关系篇(10)

企业文化建设不仅是谋求企业生存发展,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需要,还是拓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和渠道,展示思想政治工作新作为的需要。

一、正确认识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含义。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倡导、积累、筛选与提炼形成的人本管理理论,它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以企业最高目标、企业精神等为主要内容,能够激发和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法宝,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二者之间的关系如同两个相交的圆,既有互相渗透影响的相同部分,也有本质不同独特互补的不同之处。

二、正确区分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异同点。

( 一)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相同点。

1 、工作目标相同。企业文化的直接目的是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2 、工作对象相同。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思想政治工作强调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对象都是企业的全体员工。

3 、工作方向一致。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都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思想政治工作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4 、工作内容相似。一是在经营行为方向,建立和坚持行为准则、企业道德,维护企业信誉,树立良好形象,遵守法律法规,履行合同。二是在价值观方面,注重企业经济效益与企业社会责任感的统一,注重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

三是在企业精神方面,强调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激励员工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保持旺盛的劳动热情。

( 二) 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同点。

1 . 内容不同。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是根据企业内外条件培养企业精神、确定企业目标、树立企业形象等,具有鲜明的企业个性特征。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对党员干部和全体员工进行系统的路线政策、形势任务教育等方面的教育。

2 、主导力量不同。企业文化的优劣及建设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主要领导人的素质。而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对企业领导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体现着党的执政能力和党建水平。

三、正确把握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关系( 一) 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这与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企业管理新的理论,其本质是一种经济文化,即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员工素质,创造企业最佳效益,促进其发展。

( 二)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思想政治工作是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避免企业员工出现“精神危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谋划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形成,并为员工所认同的一种先进群众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企业个性。

四、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1 、借助企业文化,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经营生产的融合。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发展为出发点。因此,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落实到企业的具体工作中去。

2 、借助企业文化,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一旦形成并成为全体员工的物质意识,就会转化成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无尽资源。

上一篇: 初中语文教学难点 下一篇: 中级审计知识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