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审计知识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21 16:44:02

中级审计知识点

中级审计知识点篇(1)

一、县级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现状

县级审计机关是最基层的审计组织。目前我国的县级审计机关的主要任务是行使法律规定的职能,即上级审计机关统一安排的指令性任务、本级政府安排的任务和临时安排的任务。这些任务通常要求县级审计机关人员按时保质完成。目前县级审计人员的现状是知识结构单一,没有掌握现代审计手段,审计方式严重落后,审计质量很难快速提高,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审计业务知识培训刻不容缓。具体表现为:

1.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宏观意识。现阶段,基层审计机关工作人员大多是财会类专业出身,通晓财会知识,而对宏观经济运行管理、统筹发展等相关知识缺乏,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缺少训练有素、能运用绩效审计知识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例如我县审计局现有人员14人,会计类职称7人,占50%,工程预算员1人,只占7.14%,严重缺少既懂经济又懂管理的综合性人才。

2.审计人员没有掌握现代审计手段,审计方式落后。当前县级审计人员掌握的计算机技术知识严重缺乏,利用计算机开展审计还处在起步和摸索阶段。现代审计手段和技术明显滞后,审计效率低下,缺少一批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审计业务的复合人才,审计信息化水平较低。计算机运用能力成了提高审计业务水平发展的“瓶颈”,制约和阻碍着审计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县级审计局疲于应付繁重的政府交办的审计任务和上级部门安排的审计项目,这就使审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受到限制。加之对审计基础理论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现代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审计的效力得不到提高。

3.审计人员年龄渐趋老化。多年以来,由于编制和专业的限制,原来的人渐渐老化,想进入的人调不进来,人员几乎是一潭死水,难以及时补充新鲜血液。以我县为例,全局现有工作人员14人,35岁以下仅2人,占14.3%,35岁至40岁4人,占28.6%,40岁至45岁5人,占35.7%,45岁以上3人,占21.4%。审计年龄大了就求安稳,接受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差,习惯按经验、按传统模式做事,一夜之间要提高业务素质,难度可想而知。

4.审计人员审计理念滞后。县级审计局人少任务重,平时忙于应付,重点不够突出。长期以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都是重在揭露问题,查处违纪违规行为。而在理论上的探索工作没有跟上。多数审计人员习惯于从财务收支报表和凭证中获取信息,发现个别的、微观的经济问题。传统的审计思维、审计模式、审计思路狭窄,现代的审计观念上跟不上也打不开,总以为审计就是“查账”,就是发现会计的财务问题,没有审计转型的现念。审计工作习惯停留在发现问题上,对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没有思考习惯,久而久之也缺乏思考能力。更谈不上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从宏观角度在完善管理机制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

二、如何提高县级审计人员的素质

如何提高县级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一个客观存在、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为了摆脱过去封闭式的审计模式,县级审计机关应该结合审计署提出的“审计转型”理念,采取多种方式切实提高审计队伍综合素质,牢固树立“人才强审、质量第一”的科学意识,继续拓展现代审计方式,转变工作方法,提高审计质量,为此提出了以下具体措施。

1.牢固树立“人才强审”意识,切实提高审计队伍综合素质。县级审计机关要加快人才培养,搞好现有在职人员培训工作,使审计人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法律法规、审计工作业务知识以及其他综合知识的学习培训,加快自身人才的培养;更新知识,优化专业结构,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合理搭配审计力量,发挥整体优势。调整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培养更多适合审计转型的复合型人才,形成技术创新团队,促进审计人员增强分析问题、创造性开展审计工作的能力;实行较大的审计项目打破科室界限,打破专业分工,集中调配力量,发挥规模优势效应,积极探索利用内审、社会审计力量,逐渐形成审计资源成果共享的路子。每年安排好审计项目的计划,争取每年有一个以上的优秀审计项目得到县领导、上级审计机关及群众认可;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也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县级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的提高工作,真正承担起对县级审计机关的人员培训工作,坚持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有计划、分步骤地安排一线审计人员到上级培训基地和相关院校参加学习,积极鼓励审计人员参加多个在职学历教育。同时,要积极向县里争取,有计划地招收综合素质好的各种专业人员进审计队伍,以适应现代审计工作的需要。

2.牢固树立创新意识,继续拓展现代审计方式方法。信息化的发展对计算机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县级审计机关要针对审计干部计算机运用能力较差的问题,领导要压担子、创机会、花大力气组织培训,努力提高现有审计人员运用计算机审计的能力。同时,引进既懂计算机又懂审计的专业人员,以推动计算机审计工作上一个新台阶。全面推行以运用计算机管理为特征的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和审计管理系统,把现代化、信息化的最新成果引入审计管理,依靠信息化手段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审计人员要切实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审计创新水平,审计工作除了要在审计理念、审计手段、审计方式方法上创新外,对审计报告的形式也要进行创新。依据审计反映的问题,区分不同对象,确定不同的角度,有针对性地向有关部门和领导提供不同形式的审计结果报告,以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率。按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积极探索县级部门单位经济责任审计中采用绩效评估审计,树立“一把手”的正确政绩观。要稳步推进审计公告制,逐步提高审计透明度。审计公告既要发挥审计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合力作用,又要对审计人员具备高素质提出更新要求。要创新方式,充分发挥好审计公告这一“双刃剑”的作用。适时公告一些政府和群众关注的审计项目,提高审计公信力。

3.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摆脱封闭式的审计模式。县级审计机关除了按审计法、审计规程、准则等规定程序审计外,还要重点开好“四个会”,突破过去封闭式的审计模式,不断提高审计质量。一是要开好审前调查会。审计前要先走访有关单位,请教相关业内人士,确定审计重点,拟定有针对性的审计方案。二是要开好审计进点会。要求分管副局长带队与审计组人员一起进点,到被审单位召开进点会。20人以下的单位要求全体人员参会,20人以上单位要求单位中层以上人员参加会议。会上讲清审计的目的、方法、步骤等,要求有关人员提供资料、线索,以便相互监督。三是要开好整理汇报会。审计项目实施工作基本结束后,审计组人员要向局领导汇报审计情况,一起整理、分析,形成审计报告框架。四是要开好沟通反馈会。审计报告初步形成之后,到被审单位征求意见,要求和进点会一样的参会范围,开好沟通反馈会,便于查漏补缺,使被审单位干部共享审计成果。在开好“四个会”,突出抓好审计质量的同时,逐步深化绩效审计。绩效审计是现代审计发展的趋势,是审计转型的重要标志,也是审计人员主动适应发展需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服务理念的具体实践。审计人员在审计掌握第一手材料后,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加强对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将有情况分析、有对策建议的成果和信息及时提供给县领导,督促有关部门及时纠正与整改并不断规范。要把上级审计机关以及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审计项目,从审计服务的角度,尽可能使上级审计机关、县领导、被审计单位对我们的审计报告满意,逐步提高绩效审计能力。

4.牢固树立“审计转型”意识,挣脱传统的审计模式。县级审计机关要提高审计质量,做服务对象满意的审计。常言道: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氛围中,审计转型既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基层审计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加快审计转型,才能使审计工作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深刻变革,更好地为改革和发展大局服务,为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升执政能力服务,为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服务。因此,审计转型“倒逼”基层审计机关更加关注宏观层面的审计监督,更加关注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审计监督,更加关注提高绩效审计的水平,从而全力加快审计转型,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不转型审计就“进不了门、打不开账”,不转型就要被审计队伍淘汰。全体审计干部都要思考怎么加快转型、自己在加快转型中如何开展审计工作。要引导审计干部跳出审计看审计,突破过去“封闭式”的审计模式,抓重点,破难点,创亮点。要围绕加快审计转型目标,理清工作思路,确定审计重点,制定相应措施,确保审计转型工作落到实处。要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结合审计工作加快转型的要求,对以前的内部管理考核制度进行梳理,参照上级审计机关的考核办法,结合本地的工作实际,制定相应的加快审计转型的综合考核办法。从认识到体制上初步“洗脑”,促使加快审计转型。

通过以上几项措施,切实增加县级审计人员的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技能,充分发挥基层审计人员在具体工作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中级审计知识点篇(2)

1、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效益审计的良好环境尚未形成。一是“狗拿耗子”的思想认识普遍存在。因种种原因造成社会对审计发展趋势认识不清,多数人(含相当一部分领导,甚至审计机关人员)认为审计部门能够做好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监督就不错了。绩效如何是人家的业务,应该是人家主管部门去考评,审计部门去搞是否有点太平洋警察的味道。二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及部门)办事业,融资渠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给效益审计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难度。三是地方法规建设相对滞后,科学规范行政程度不够高。表现在一些部门审监督意识不够强,对于一些有意识的回避审计监督的缺乏有力的责任追究机制。如重点建设项目未经决算审计即办理资产移交现象还普遍存在,待审计机关知晓,往往是蛇过后打棍――已过时。四是审计成果不易引起重视。首先,这些地方本身大项目就不多要出一鸣惊人的重大成果的客观机遇较少;其次,建设项目因地方配套资金不足,项目资金出现问题,往往被冠以“争资争项目”需要成为正当理由;再次,一些重要工作重点项目往往是出政绩的地方和政绩工程,审评价及问题的难披露都存一些客观困难。

2、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差异性较大。因审计对象千差万别,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既有定性的又有定量的。一定程度上定性的多于定量的,定性的因工作性质责任目标来分析,而这些被审单位肯定比审计人员熟知,这就使审计人员就衡量标准要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协商,以达成基本共识。衡量标准的不确定性,增大了该项工作的难度。

3、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审计机关效益审计操作规范尚需探讨,相关条件存在较大差距。因评价对象不同,不能为效益审计提供一个统一的审计规范和操作规程,对审计调查,审计目标的确定,审计范围的确定,审计方法等都需要在实践过程探讨,审计人员必须灵活地选择与被审事项相适应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审计。很多要依据经验判断,技术方法的不确定性,加大了审计风险。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审计因客观条件的制约查询和咨询体系不完备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操作难度。

4、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审计机关自身主客观条件不完全适应效益审计。效益审计不仅涉及财政财务知识,还涉及与之相关的经济知识,管理知识,甚至相关的金融投资,工程建筑专业技术知识,它还需要审计人员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而复合型人才,非财会专业人才偏少是普遍现象。另外,效益审计作为一项高层次审计工作,需要充足的力量,工作时间及必要的设备等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个过程。

二、积极稳妥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审计机关效益审计的路子

1、以宣传贯彻新《审计法》为契机,加强效益审计宣传,积极营造一种良好氛围。《审计法》的修订是宣传审计的一个大好机遇,作为基层审计机关应当抓住时机,扩大宣传面,让社会更了解审计,各级领导更关心审计,各部门更支持审计,使效益审计深入人心。要不失时机地把效益审计开展起来,用审计成果来赢得各方的理解,社会的关注,党政的重视。可以从与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投资审计、专项资金等相结合开始,逐步增大效益审计含量扩大效益审计面。

2、加快效益审计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开展效益审计不同于财政财务审计,面对效益审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较宽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判断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必须对审计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一方面要有审计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宏观经济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并关注经济体制改革信息和决策信息,培养一支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

3、积极稳妥地探索效益审计的路子。县级审计机关要量力而行开展效益审计,规范效益审计的操作,加强效益审计的管理。在一些财政基础工作比较好的部门,选择一些项目开展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完全不同类型的效益审计,重点揭露体制不顺、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并及时更新、调整审计理念,转变原有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由单纯审计财务账簿逐步转向审计单位业务资料,由单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逐步转向系统审计。要突破传统查账的技术方法,应用研究调查和社会调查所用的方法,运用现代化计算机辅助手段,使效益审计方式、方法更加科学化。

中级审计知识点篇(3)

一、审计人员现有知识结构

当前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深刻影响着信息化条件下审计工作的深入、快速发展。

一是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审计工作发展的进程。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主要是以财政、会计、金融和经济类等专业构成,计算机知识则主要体现在能够进行日常的文字处理和简单表格处理上,不能满足审计发展而带来的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特别是年龄偏大的审计人员。因此增加了审计人员将传统审计方法转变为计算机审计方法的难度,进而影响了审计的质量,增大了审计风险。

二是既精通计算机应用和软件编程又熟悉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匮乏。经过近十年来各级审计机关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借助于审计署组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考试、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培训认证考试和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考试等一系列的培训考试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计算机审计能力。同时,为了改善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现在审计机关在新录用人员方面已经加大了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根据审计署的统计,截止2012年9月,全国共有4580人通过审计署计算机审计中级水平考试获得合格证书,仅占全国8万余审计人员的5%左右。通过审计署计算机审计中级考试的人员在经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分析和软件开发的培训后,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有效地运用计算机相关技术进行审计工作。但是,由于大部分审计人员均不是计算机专业人员,缺乏对计算机系统及技术的深层次掌握,同时加上计算机技术的更新较快,从长期来看审计人员运用掌握计算机技术的能力与审计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是计算机审计专家型人才还没有形成。被审计单位分散的财务、业务、管理等系统逐渐被集中式的信息系统所代替,数据大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仅从财务数据上已经很难发现问题,审计工作范围必须拓展到被审计单位的各类业务系统,通过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的对比才能发现问题。同时,为确定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人员还有必要针对被审计单位承载业务的信息系统进行信息系统审计工作。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应用综合体,以现有通过培训的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技术能力还不足以保证信息系统审计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效率效果性,以及对信息系统审计质量的要求。

二、审计发展对审计人员科技技术知识更新的要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审计环境的变化,被审计对象技术的更新,以及审计自身发展对审计范围、质量和审计效率效果的要求,都对审计人员的思维方式和自身素质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审计署提出的“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审计人员将失去审计资格”、“审计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审计效能、丰富审计手段、推动审计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必经之途、必奠之基”、“不发展信息化审计事业就没有出路”等论断正是审计发展对审计人员提出的技术知识更新的最直接的要求。

一是提高审计机关日常管理能力、建设高效审计机关对审计人员知识更新的要求。刘家义审计长讲到“没有审计监督的信息化,没有审计管理的数字化,无异于新形势下的‘刀耕火种’”。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能够处理日常的公文流转和必要的数据管理及分析处理,实现机关日常办公电子化,建立高效的审计机关。

二是审计环境变化导致的审计作业方式转变对审计人员知识更新的要求。随着被审计对象环境的改变,要求审计人员适应这种变化,从审计项目立项、方案编制、审计实施、证据获取、资料汇总整理、撰写审计报告等方面,改变传统的审计作业模式,逐步探索、建立和完善信息化条件下的计算机审计作业模式。

三是审计资源的有限性与审计范围逐步扩大对节约审计资源的要求。审计机关、审计报告的公信力在社会中的地位,信息化的发展和人们对信息渴求度的提高,使社会对审计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加上审计本身所承担的维护经济社会秩序、保障国民经济运行的职责,越来越多的被审计对象被纳入到审计的视野中,审计的范围和数量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而审计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必须通过审计手段和方式的创新,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审计需求和审计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四是消除审计风险,提升审计能力的要求。审计风险从客观环境上说是一种必然的存在。审计作业模式从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到风险基础审计的过程,既是人们对风险认识从人们的潜意识、明确意识到自觉意识的渐变过程,也是审计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审计方式、方法,提高审计工作能力,规避消除审计风险的必然要求。

三、加强审计人才队伍计算机审计能力培训

中级审计知识点篇(4)

1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的内涵

现代商业社会的本质以及企业作为知识管理主要领域的现状使得人们对知识的价值和效能愈加重视,促使知识资本审计概念的出现。知识资本审计被视为系统化探究、分析、量度和评估组织知识资本的过程。通常所指的知识资本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与社会资本。知识资本实际上是知识内嵌于各类客体内,从而内化为客体的能力而形成的。知识内化为员工能力即形成人力资本,内化为组织知识流程即成为结构资本,内化为跨组织关系即成为社会资本。由此可见,知识资本的本质属性仍是知识,是知识的资本化,是从资本运营和价值增值角度,对知识所能发挥的效能的一种概念描述。

本文认为,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是图书馆组织相关专业人员或机构,运用特定的审计方法、工具,依据标准的审计流程,对图书馆拥有的以图书馆知识资本形态出现的各类显性和隐性知识进行评价,为图书馆知识管理战略制定提供依据,根据评价结果中指出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图书馆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升图书馆社会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由上述定义可见,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与企业类组织的最大区别在于最终目的不同,企业知识资本审计的最终目的是追求经济效益,而图书馆是为了追求社会效益。需要指出的是,正是图书馆作为非盈利公益性组织的性质,决定了其在所拥有的知识资本结构以及组织目标等方面,与企业等盈利性组织的差异,进而影响到知识资本审计内容、目的、方法上有所差别。

2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的意义

2.1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是图书馆开展知识管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企业的知识管理实践已经证明,如果组织没有在开展知识管理前对其所拥有的知识资本进行审计,将会导致知识管理项目的失败。因此,图书馆开展知识管理前,同样有必要对自身的知识资本进行审计,并将其看作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第一步。通过知识资本审计,图书馆可以识别自身所拥有知识,核实其利用状况,评价对其的管理是否得当,为下一步的管理提供必要的基础。同时,知识资本审计具有制度性的特点,因而还可以被用来监督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成效。

2.2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是图书馆资产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升图书馆管理水平

以往图书馆资产评估往往局限于对图书馆有形资产的评估,随着知识的价值和效用日益得到重视,要反映图书馆资产的真正价值,则不仅应计量图书馆的有形资产,也应计量图书馆的无形资产,而图书馆无形资产最主要的部分即是图书馆的知识资本,因此,对知识资本的审计也成为图书馆资产评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完整正确的资产评估,图书馆可以全面了解其自身价值、竞争优势和不足,以正确制定管理策略,提升管理水平。

2.3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为外部管理者对其实行监督和考核提供依据,有助于图书馆对外树立良好形象

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的结果使得图书馆外部利益相关者得以对图书馆知识资本利用和管理状况有了清晰的了解,增加了图书馆管理的透明度,便于管理者对图书馆的监督和考核。同时,审计结果可作为评判其管理成果标准,好的审计结果有助于其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3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对象和内容

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对象因审计目标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基本要素则可归结为三个,即人、知识和知识环境。以图书馆知识资本构成角度来划分,具体内容则应包含图书馆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结构资本。

3.1图书馆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人这一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图书馆无形资产的创造者、收集者、组织者、管理者,在图书馆知识资本结构中是最活跃、最积极、最具创造潜力的活动要素。它维系图书馆运转(亦即图书馆知识资本运营)”它包括图书馆员工的知识、能力、经验等。其审计内容主要包括:

(1)员工学历、年资、流动率、经验与技能:即员工平均受教育年限、高学历(大学以上)员工比例、员工平均工龄、专业人才流动比率。

(2)员工态度:工作满意度、责任感和忠诚度。

(3)员工在职培训费用和天数。

3.2图书馆社会资本

对图书馆来讲,人的要素还包括信息供应商、用户、战略伙伴等外部知识主体。这部分主体在现代社会强调竞合的大背景下,其重要性日益凸现,图书馆与上述主体形成良好关系的能力称为图书馆社会资本。对该部分资本审计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图书馆用户,二是除用户外的其它图书馆利益相关者,具体内容有:

(1)用户信息了解程度:图书馆是否了解和保存用户利用图书馆有关的个人信息,如用户受教育程度、潜在用户群等。

(2)用户满意度:用户对图书馆服务的满意程度。

(3)用户维系度:成为图书馆长期用户的平均时间是多长,每年的用户成长率和流失率。

(4)图书馆与信息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伙伴形成关系网络的连接度和紧密度,即双方是否有深人广泛的合作关系、关系紧密程度如何。

(5)图书馆与信息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伙伴的认知相似度,即双方是否有共同语言、共同价值观等。

(6)图书馆与信息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伙伴的关系,即双方是否有高度的信任感、义务感和认同感。

3.3图书馆结构资本

图书馆结构资本主要涉及三个要素中的知识和知识环境。图书馆结构资本的主体是图书馆拥有的信息和知识资源。有学者认为“它不仅包含各类文献的库存量、数据库资源量等信息量的账面价值,而且还包括网络资源使用权、特许经营权、信息资源专有权、图书馆知识产权、图书馆声誉等无形资产价值量”。这部分结构资本中的绝大部分明显具有公有性的资产,而非企业机构所指的“具有私有性”的知识资产,因而也被称为“社会无形资产,这也是图书馆在结构资本构成上与企业等组织之问的一个重要区别。参考已有研究对“社会无形资产”的界定,对其审计的内容应主要包括:

(1)图书馆通过自建或外购等方式拥有的各类数字化和非数字化资源的数量、质量、利用率和资金投入。

(2)图书馆所拥有的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版权等的数量和价值。

(3)图书馆特许经营权和网络使用权的大小,如是否享有出版物呈缴制度收藏书刊的特权等。

(4)图书馆声誉,即图书馆在同行业中同级别馆间的知名度或等级的高低。

图书馆结构资本的另一部分是知识环境。知识环境包括技术环境与组织环境。图书馆技术环境主要是指图书馆IT设施。图书馆组织环境包括图书馆组织设计和组织文化,其中图书馆组织设计指图书馆的流程和结构,图书馆组织文化指图书馆的知识共享的文化和价值观。对上述对象审计的内容应主要包括:

(1)图书馆IT设施:图书馆信息化网络化的资金投入、水平及其在读者服务和图书馆管理两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图书馆采用新的信息技术的效率和能力、图书馆IT设施的利用率和普及率。

(2)图书馆组织流程和结构:图书馆核心业务所涉及的价值链系统,如采编系统等的效率与贡献;图书馆管理能力的高低,如图书馆管理费用占全部经费的比例;图书馆组织结构是否支持知识创造、利用和共享。

(3)图书馆文化:图书馆是否有促进其知识共享的主流文化,如英雄文化、家庭文化、创业者文化、授权文化、权力距离小文化等。图书馆文化对图书馆发展的促进程度、图书馆价值观与员工个人价值观的融合程度等。

4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步骤

从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概念来看,它不仅仅是一次评估,而是更全面、综合复杂的活动。它不仅要对知识资本的目前状态、价值、效率和效果进行全面的考察、评价,为开展知识管理提供必要的依据,还要基于审计结果,撰写审计报告,提出改进建议,促使组织提升管理水平,鉴于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开展,知识资本审计也应是一个动态的流程。可见,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具有系统性、专业性、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特征。因此其流程和步骤也应系统、规范,可简要划分为下列步骤:

(1)组建知识资本审计团队

鉴于知识资本审计的专业性特点,审计团队应由不同领域专家组成,包括图书馆管理战略制定者、图书馆财务人员、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者、图书馆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等,在对审计目标、原则、方法取得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分别负责审计中的不同部分。此外,也可以聘请专业知识资本审计机构开展审计。

(2)知识资本审计的准备和计划

包括确定审计目标、范围和对象,制订审计计划和协调机制,选择审计方法以及指标体系。在审计时可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一个或多个目标开展审计,并在计划制订中根据目标侧重不同,对审计对象、范围、方法和内容做相应设定和选择。

(3)知识资本审计的实施

包括数据收集和分析。数据收集方式因审计目标、方法而异。可采用查阅图书馆管理中累积的资料和数据的文献法,还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法等调查方法。

数据分析阶段则是对上一步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选择、提炼与处理,运用各种审计方法审查被审计单位知识资本的状况,既可通过与以往审计数据比较,衡量管理方法或方案的效果;也可与理想目标作比较,找出存在的差距,为作出审计结论,提交审计报告提供依据。

(4)提出知识资本审计意见,提交知识资本审计报告

审计的最后步骤是形成审计的结论和建议,撰写审计报告。审计报告中可依据数据分析阶段的结论,识别图书馆在知识上存在的优势与劣势,提出适合的知识管理战略规划;也可分析图书馆知识资本存在的问题,给出适当的建议。图书馆管理者应当追根寻源,采纳好的建议,调整管理政策。值得注意的是,知识资本审计报告应予以保存,作为与下一次审计比较的依据。

上述四个步骤中,组建审计团队和审计准备应是图书馆初次开展知识资本审计中要完成的步骤,一旦团队、目标、对象、方法、指标确定后,除因需调整外,应保持相对稳定。而实施和报告提交则可依据前两个步骤确定的团队、目标等,定期开展,形成一个不断反馈、循环的完整流程。

5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方法

目前,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还没有一套完整、规范的方法。可行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选择现有的知识资本审计方法。现有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审计知识资本的作用效果,如市场附加值MVA方法,Tobin’sQ方法等。一是该类方法须衡量企业市场价值和账面价值,对公益性组织——图书馆并不适用。二是审计知识资本的构成,如无形资产监视器、斯堪地亚导航仪等。该类方法虽被认为是“衡量知识资本的基本方法”,但其具体指标面向企业的问题仍然存在,因此需要根据图书馆的组织业务特点加以调整。另一途径是图书馆制订符合自身业务特点和知识资本构成的审计指标和审计方法。笔者认为,可根据上述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对象和内容确定其审计指标体系,通过各指标数据对其知识资本水平作综合评价。由于多数指标难以进行精确量化评估,各指标量级和单位存在差别等问题,因此,该方法需要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笔者提出采用适用于多属性决策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uzz—Y和A法作为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的方法。该方法步骤如下:

(1)将前述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对象和内容列为审计的指标体系。该体系结构可按层次分为三级。图书馆知识资本综合水平为第一层(A),对该层的审计由下一层的三个指标来评价,即人力资本(B1)、社会资本(B2)、结构资本(B3)。上述三个指标又可由下一级的具体审计内容指标来评价。如人力资本(B1)的下一级具体审计指标包含:员工平均受教育年限(C1)、高学历(大学以上)员工比例(C2)、员工平均工龄(C3)、专业人才流动比率(C4)、员工工作满意度(C5)、员工责任感(C6)、员工忠诚度(C7)、员工在职培训费用(C8)和员工在职培训天数(c9)共9个指标。

(2)对上述层级式审计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确

定权重。由审计团队中的专家,采用1—9标度构造各层的判别矩阵,进而采用幂法得到各判别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和单排序向量。对每层计算结果计算一致性指标,查找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计算一致性比例,进行一致性判断。如不符合标准,则需审计团队对判断矩阵作适当修正,直至符合一致性判断为止。

根据上述单排序结果,计算C层各指标相对于顶层指标A的总排序权重w,并再次计算各一致性指标,判断一致性是否合格。

(3)对图书馆知识资本综合水平作评价。

通过各种调查方法获取指标体系中C层各指标实际数据。确定评语集E,该集合中的等级可按需确定,如可包含从水平较低(e5)直至水平很高(e1)共5级,并加以量化,如采用由低到高1—9来代表各等级。由审计团队中的专家用评语集对上述c层各指标实际数据进行评定,评定结果用隶属度矩阵R表示。矩阵中元素的取值区间为0—1。进而,计算知识资本综合水平评价向量S=W·R,可得到知识资本综合水平在各评语等级上的隶属度值,按最大隶属度原则可判断出图书馆知识资本水平属于从很高至较低的哪一级水平。如需要具体评价值,可依V=E·ST计算得出。

6结论

中级审计知识点篇(5)

一、指导思想和培训目标

20*年度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进培训方式,强化务实培训,增强培训实效,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

二、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

(一)进一步加大计算机技术培训力度,推动计算机审计工作的开展。在6、10月份分别举办1期计算机中级知识培训班,对市局及区县审计局计算机审计骨干人员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业务处室和区县审计局具备计算机审计中级水平人员比例;在4季度举办1期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班,对全市尚未通过审计署第二轮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考试的审计干部开展培训。

(二)开展全员集中培训。在8月份为全局干部举办1周集中培训。通过审计案例展评与计算机审计案例展评,聘请专家讲授宏观经济知识、法制知识等方式提高全局干部的整体素质。

(三)加强法制培训。5月为全局干部举办1期新《会计准则》学习班、1期《物权法》学习班;按照市法建办和审计署要求组织开展“五五”普法的学习和干部法制理论学习。

(四)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业务培训及调研。1月份举办1期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业务培训班,组织市局和区县(市)审计局有关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人员结合审计案例学习探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工作的程序和方法、审计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基本建设审计准则、基建工程造价审计方法等知识。

(五)结合市局统一组织审计项目的开展,利用以会代训方式开展财政预决算审计、医保、农业、移民、社保资金等专项资金审计培训,明确工作目标、统一审计标准、促进提高全市审计工作质量与水平。

(六)继续搞好中、高级审计师考前培训。根据全市报名参加中、高级审计师考试情况,按照中、高级审计师考试科目指定内容继续举办中、高级审计师考前培训班。

(七)继续搞好领导干部学习培训。按照《中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关于大力开展党政干部培训工作的实施方案》确定的内容和方式,继续搞好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统一组织的市管领导干部、处级领导干部、处级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集中培训。3月份结合区县换届,举办一次区县审计局长学习培训会。

(八)切实组织好外出考察培训。为开拓视野,拓宽工作思路,学习借鉴其他省市与发达国家先进的审计质量管理、审计成本控制、效益审计、财政预算审计、计算机审计等知识,促进加强我市审计工作管理,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继续组织好审计系统领导干部赴市外与境外审计考察学习。

(九)开展宏观经济知识培训。邀请专家、学者就宏观经济知识、审计科研等作专场学术报告,提高审计干部的宏观意识与学术素养。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与协调

中级审计知识点篇(6)

【关键词】

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一、引言

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国办48号)中提出“强化审计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建立审计人员职业保障制度,实行审计专业技术资格制度,完善审计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作风过硬的审计队伍。”新形势、新任务下,政府审计工作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充,不仅仅局限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越来越多的是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贯彻落实情况,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开展工作。审计任务的日益重大与审计队伍青黄不接的现状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因此,对于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专业胜任能力的概念

早期的一些文献将专业胜任能力写成胜任力或者胜任能力。国外对于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较早,一些文献给出了专业胜任能力的定概念。DavidMcClelland(1973)将胜任力表述为:与工作或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99)指出,专业胜任能力指以一种能干、高效和恰当的方式履行高质量职责的能力。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2000)认为,专业胜任能力包括技术知识、一般管理、领导能力、职业观。这三个定义都没有针对政府审计人员给出相应的定义,而是一种通用胜任能力的定义。随着胜任能力问题研究的深入,近几年,国内的一些文献给出了针对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定义,宋夏云(2006)认为国家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是指,在既定的标准下,国家审计人员担任某一角色,并顺利完成某项法定任务的综合能力。这个概念缺乏对既定标准的解释,过于空泛。宋夏云(2007)完善了国家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的概念,给出了可行的既定标准,比如责任、目标、任务、角色,并指出专业胜任能力的强弱高低关乎国家审计功能的发挥程度。宋艳(2011)认为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是指,从事政府审计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政治素养、职业道德、专业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等特征。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是指,从事政府审计的人员应当具备的,在职责、目标、角色或者任务的专业标准下,合格胜任工作的综合能力,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

三、专业胜任能力模型的构建

自DavidMcClelland提出胜任能力这一概念以来,许多学者提出了胜任能力模型,大致有以下几种:上述的几种模型不仅列示了包含的要素,也体现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比如,冰山模型是按照要素的显隐性划分的,行为表现是显性的能力,能力和职业素质就是隐形的能力;洋葱模型是按照培养的难易程度一层层划分的,处在的知识、技能最容易培养,中间层的态度、自我形象、社会角色和价值观次之,内层的个性动机是最难改变的;再比如陈佳俊的飞机模型,就指出职业道德是基础,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作为飞机两翼在职业道德的约束下发挥作用。各学者的模型虽然在构成上不尽相同,代表着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但各要素大抵可以包含在知识、技能、品质这三类。随着通用专业胜任能力的深入研究,国内一些学者开始对各领域的专业胜任能力进行探究,其中不乏学者对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宋夏云(2006)通过能力要素法构建了一个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三个一级要素的国家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模型。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又对每个一级要素包含的各二级要素进行罗列与分析,再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各一级、二级要素的重要性,统计问卷调查的结果得出,一级要素中专业品质最重要,各二级要素中,会计与审计知识和政策与法规知识属于核心知识,逻辑思维能力和技术运用能力是核心技能,独立、客观和公正属于核心品质。上海市审计局的黄莺(2009)对审计人才评价和能力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又利用SPSS软件对各要素进行因子分析以及因子差异分析,探讨了首席主审、高级主审、主审和助审的测评指标体系并构建了评价与分级的能力模型。对不同层级审计人才需要具有的能力素质作了分析,建立了审计人才能力素质模型,自下向上分别是审计人才特质、审计基础能力、审计工作能力、审计领导能力。对于不同层级的审计人才来说,级别越高,较上层的能力相对来说就越重要。宋艳(2011)认为政府审计人员基准胜任力是多维的,政府审计人员胜任力水平受现实个体水平差异的影响。在关键事件访谈、审计案例分析以及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利用方差分析的方法验证了政府审计人员胜任力水平受现实个体水平差异的影响。

同时,分别分析了职称、职级和学历的不同在个体胜任力水平上出现的明显差异。最后得出结论在遴选审计人员进入审计项目的时候,应考虑不同层级的小组成员间能力上的搭配与互补,使得在审计工作过程中能够配合默契。黄子明(2015)从审计的范围和对象、内容、审计的评价及责任界定、审计的手段和方法、审计实施的组织方式五个方面分析了得出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挑战,从而突出提高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重要性。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理论上审计人员应该具备的专业胜任能力,包括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工作经验和职业道德素养。其中,专业知识包括会计、审计等专业知识,宏观经济管理知识,经济法、商法等法律法规,环境保护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知识等。职业能力包括审计查账能力,对经济活动与经济决策的审计能力,良好的表达与人际沟通协调能力等。职业素养则包括保持审计的独立性,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和职业谨慎等。最后结合审计人员能力现状,提出提升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对策和途径。结合前人的研究不难发现,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构建不外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这三个要素,审计人员完成审计工作的基础是专业知识,核心是专业技能,专业品质也必不可少,是完成审计工作的保障,这三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至于详细的二级要素,各位学者的研究虽略有不同,但是由于审计工作的专业性,也是大同小异。目前的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得出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中比较重要的要素;第二类是建立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框架,用软件分析框架中的要素指标,研究要素指标的对不同层级的人的差异性。目前对于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文献比较少,建立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也多用于分析要素的重要性、差异性,缺乏系统地建立量化的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框架。

四、发展方向

对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深入研究可以在五方面推进审计职业化,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保障更好的审计质量。第一,有助于审计教育的课程设置。很多审计专业的学生入职后,需要经培训才能胜任审计工作,可见审计教育课程设置缺乏实践,过分偏重理论,对于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可以为审计教育的课程设置提供建议。第二,有助于审计人员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完善。专业胜任能力模型的构建界定了审计人员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品质,为审计人员的自我完善、平衡发展指明方向,更易找到自己从业的薄弱点并加以学习完善。第三,有助于优化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可以为审计人才的教育培训指明方向,使得审计教育更有专业性和针对性,也使得教育更贴近实际工作,更加关注实际工作中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教育,为将来的政府审计部门提供更优秀的审计人才。第四,有助于建立审计专业技术资格的相关认证。审计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目前缺乏审计专业技术资格的相关认证,或者说是准入标准,会阻碍推进审计人员的职业化,专业胜任能力模型的构建可以为准入标准的制定、资格考试的内容提供指南,优化审计人员的选拔。第五,有助于遴选适合的审计人员。因为审计人员在知识、技能、品质等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各审计项目差异也很大,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对政府审计项目的人员选择也有益处,可以帮助遴选出最适合该项目的审计人员。所以,对于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非常重要,后续的研究应该联系理论与实践,拓宽关于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不再仅仅致力于分析重点要素,建立一个有指标、有测度的系统化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给政府审计人员的学校教育提供课程设置方面的建议、为政府审计人员的自我提高指明提升的方向、使得政府审计人员的工作培训更加有专业性和针对性、为政府审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认证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以及辅助政府审计项目人员遴选。

参考文献

[2]黄莺.审计人才评价与分级的能力模型———一项探索性研究[J].审计研究,2009(1):27-31.

[3]黄友,周海彬.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和审计效用均衡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4(5):62-68.

[4]黄子明.试论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J].商,2015(22):136、138.

[6]刘成立.专业胜任能力、独立性、法律风险与审计质量[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3(3):48-55.

[8]宋夏云.绩效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研究———基于江西政府审计机关的调研证据[J].财会学习,2010(11):44-46.

[9]宋夏云.国家审计目标及实现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64-66.

[10]宋夏云.国家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研究———基于国家审计人员的调查证据[J].财会通讯,2007(11):17-20.

中级审计知识点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3-0099-02[ZW(N]

[作者简介]高景丽(1972―),女,四川大邑人,硕士,绵阳师范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会计教育。

审计学是会计、审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会计专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审计课程教学中很大程度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传统的审计教育在教学计划上一贯重视理论性教学,轻视实践性教学,很少安排甚至没有安排实践性教学课时。教学内容上以理论为主,少有实务技能的传授,很少甚至没有专门的实践基地。然而,审计学又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学科,其特点是实践性、操作性强。市场要求的会计、审计人才是应用型人才,他们不仅要牢固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较强的业务操作能力。如果学生只接受单一的审计理论教育,而忽视实务技能的培训,则难以在毕业后很快适应工作需要。针对审计教学改革的需要,一些专业软件公司已开发出一系列审计教学软件,促进审计教学贴近实务。高校会计专业的审计课程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引入审计教学软件,开设实验课,增强审计教学的实践性。本文以青蓝公司审计教学软件为例,探讨审计教学软件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的运用,提出思考和建议。

一、青蓝公司审计教学软件的设计思路和功能模块

为进一步促进信息化条件下“会计实验”教学的发展,中国商业会计学会与长沙青蓝软件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了《会计综合实验(实训)系统软件》,其中包含审计实验系统软件初、中、高级实验。初级部分的设计是按课程知识点设计题目,分练习和考试部分。系统支持可按照《审计》教材中的各个实验单元、章节任意开启练习或考试模式,教师可实时了解学生的实验进度以及考勤状况。这部分是理论与实验的衔接,强化实验前所必备的知识。

中级实验是对审计课程知识的全面、综合、直接的实验,该部分以某一个上市公司两年的财务数据为背景,结合该企业背景资料、财务制度、人力结构、公司政策以及三年的各类账、证、表等,让学生根据这些详细资料进行“现场审计”。按照审计准备、实施实质性程序、终结审计的程序进行,最后出具审计报告。教师可实时控制实验进度、最终的审计实验结果能提供教师人工评分和系统自动评分两种模式。主要模块为:审计准备阶段、控制测试、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生产循环审计、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货币资金与特殊项目审计、审计终结工作。高级实验则是提供一套数据实现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跨课程综合实验。

二、审计课程中增加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及课堂设计

会计专业的审计课程教学内容加入围绕审计教学软件设计的实验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认知和专业技能。审计实验课的开设需要一定的课堂学时,需纳入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学分等总体考量。一种方式是开设单独实验课,与理论课同一学期开设。另一种方案是实验课作为理论课一个环节开设,这样审计课程的总学时适当增加,同时适当精简理论课内容。

下文以青蓝软件为例阐述审计实验课堂设计。利用该软件开设的实验课既可分小组进行,也可由每名学生独立操作。初级实验适合独立操作,中高级实验适合分组,每组学生人数5名以下为宜。例如,在审计证据这一部分讲授基础知识后,学生对形式多样的审计证据并没有形成直观认识,可以开设2学时的相应内容的初级实验课,由每名学生独立操作。教师课前登陆系统进行初始设置,导入学生学号,选定实验内容、级别、班级等,并开启实验。学生通过电脑登陆服务器,进入教师所选定实验,同时系统在教师端生成考勤数据。初级实验的内容是题库,以选择题为主,在操作界面上可点击调出相关的仿真原始凭证。学生可在完成题目的过程中调出相关各种单据,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条件下这些单据形成证明力,成为审计证据。做完十几题后,实验系统给出自动评分,作为实验成绩的参考,实验结束。教师要求学生课后写出实验报告。这堂实验课的主要目的并非完成几道题,而是在实验过程中使学生通过调阅凭证单据获得对审计证据的直观认识,为实务学习打好基础。这堂课教师引导的关键在于围绕系统提供的单据,让学生认识具体的审计证据,这也是理论课不能达到的效果。

上述实验课的设计实施中,我们看到实验课能够与理论课形成互补,巩固知识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学习兴趣。

三、审计实验的教学效果反馈及初步评价

作者使用青蓝审计软件,在会计专业学生学习审计的时候,同步开设审计学理论部分初级实验3个、审计实务中级实验2个。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比较高,通过实验能很快发现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欠缺,主动地去巩固和提高。从课后的实验报告中看到:几乎全部学生认为实验课是有用的;有的学生认为审计的应用性很强,仅从书本学习还远远不够;很多学生从查找错账的过程中认识到审计工作需要耐心细致,也需要技巧和团队合作;有的学生认为基础知识扎实是开展工作的重要前提,实验课可以推动自己进行主动学习。有学生写道:“你说了,我忘记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理解了。”

从实验课的教学反馈信息中,我们认为学生都能在实验课上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实现从记忆到理解应用的深化。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够找到自身欠缺处,由被动式学习变主动式学习,有的学生认为找到了学习的感觉。审计课程本身难度较大、枯燥,实验课对突破课程教学难点有所助益。学生通过实验课初步体会到审计工作的开展思路,认识到基础知识包括先行课程的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会反过来促进理论知识学习,知道理论知识为什么而学,怎样才算牢固掌握。

总体而言,恰当运用审计教学软件开设审计实验课程,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学生的满意度较高。

四、对审计教学软件教学运用的思考和建议

从青蓝软件的教学运用及反馈中,可以获得对审计教学软件设计和使用的一些思考和建议,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在软件设计上,侧重审计学原理和实务的结合。青蓝软件中有些倾向于理论的初级实验可以精简省略。现代审计是风险导向审计,软件设计应该进一步突出风险导向思维。

在综合性实验的设计方面,引入更贴近实际案例的数据,增强实验的仿真性。综合性实验的难度较高,在进行实验时由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完成,并引导学生通过分工合作提高效率,体验合作对审计工作开展的重要性。

课堂学时有限,审计教学软件的实验实训开展的时间应不受限于课堂学时。通过校园网络建设提供的技术支持,学生在寝室利用课外时间也可进行审计实验操作。审计实验的时间地点扩展到课堂内外,学生方可获得充分的练习,而不是匆匆进行,草草结束。

软件设计中增加审计工作底稿填写的练习内容。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工作的重要文档,是审计证据的载体。青蓝软件的中级实验包含工作底稿的填写,但工作底稿的形式还比较单调,应该结合实验内容设计更多样的工作底稿让学生填写。当学生结合实验动手填写工作底稿后,就能理解工作底稿的重要性,并获得填写工作底稿的技能。有的实验报告可以采用审计工作底稿的形式。

审计实务工作中使用的是通用审计软件,通用审计软件按经济业务的共性设计,具有强大审计功能。国产的审计软件正在发展中,如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审计之星、用友审易等软件已有广泛应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选择具有较好代表性、较强通用性的审计软件进入审计教学,从而使学生“一通百通”,将来能够迅速使用其他审计软件。将通用审计软件作为教学软件使用,要通过实验模块的设计体现其教学功用,与教学需要和教学条件衔接。

参考文献:

中级审计知识点篇(8)

同级审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同级审计内容不完整。审计内容包括本级财政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但在审计实际操作过程中地方财政收入中增值税属国税部门征收,而地方审计机关不能对本级国税部门进行审计,国税征管及入库、退库等情况无法核实。即使中央审计机关对基层国税部门实施了审计,也因为审计结果不沟通,造成基层同级审计的内容不完整,影响了对整个预算执行情况的综合评价。

(二)基层同级审缺少创新意识,审计层次不高。目前,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大多数仍停留在合规性审计上,涉及效益审计的内容不多。审计报告关于预算管理体制中的深层次问题反映得不够透彻,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对加强预算管理的指导作用不大,审计的角度和层次有待提高。

(三)对同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认识趋于淡化。近年来,上级审计机关对基层同级审指导较少,基层审计人员感觉到年年审,年年老一套,思想上产生了一种疲惫感。被审计单位也认为年年是老面孔,审计反映的问题纠正落实与否,对自己没有很大的影响,带来了一种麻痹情绪。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财政审计工作的质量。

(四)同级审处理难度较大。按照《预算法》的规定,各级预算由本级政府组织执行,具体工作由本级财政部门实施。审计发现财政预算执行中的问题,其实质是政府在财政管理方面的问题。审计机关在对问题的处理上有一定的难度,只能依据现行的法规,提出纠正性建议,即便如此,财政部门也很难以对问题进行纠正落实。

对形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综观基层同级审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既有政策、法规、制度方面的原因,也有实际工作中上下级审计机关缺少协调配合的影响,更有基层审计部门自身工作能力较低、工作方法落后等因素。第一,审计工作缺乏相对“独立性” 。按照《宪法》和《审计法》的规定,各级审计机关作为本级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对本级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因此对有关审计发现问题的处理和上报不得不考虑政府的意见,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取决于地方领导的开明程度。财政审计完全脱离本级政府是不现实的,审计客观反映难度较大,对查出的问题不能完全依法作出处理,致使许多问题屡查屡犯,特别是地方政府本身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整改和纠正,发挥不出应有的审计效果。久而久之,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只能是摸清家底,很难体现审计的监督职能。第二,上审下与同级审没有达到有机结合,财政审计缺乏上下联动机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上审下与同级审两项工作的脱节。两者的审计内容实质上是相通的,而目前两项工作实际上是脱节的,同级审代替不了上审下,上审下也不能对同级审发挥指导作用,这种局面浪费了审计资源,增加了各级审计机关的工作压力,更重要的是带来了财政部门对同级审工作的消极麻痹心理。二是上对下的业务指导不够。多年来上级审计机关安排同级审工作时,已不再制订统一的审计方案,审计内容和重点主要靠基层审计人员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把握,加之各地党委政府和人大所要求的内容不一致,预算审计内容和重点不统一,难以从宏观上对财政资金运行进行深刻的评价和分析。三是上、下同级审工作没有进行统一的协调。基层上报数据不能达到统一和规范,发现的问题得不到很好地汇总,难以对上层财政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依据,审计成果得不到充分利用。第三,审计调查深度和广度不够。从近年基层同级审工作情况来看,基本上以预算执行为主,换言之,主要以财政和税务部门为主,受审计时间、人员等方面的限制,很少安排审计调查项目,即使进行部分审计调查,也仅限于与预算执行有关的资金使用情况的初步调查,审计深度、力度及覆盖面不够。审计汇总上报也只是调查发现的问题,而对财政政策或财政资金运作机制缺陷等深层次方面的问题缺乏调查、归纳和分析。第四,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和落实缺少法制的保障。很多单位对审计发现预算管理、财政支出等方面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整改和纠正,有些问题年年审年年有,除了少数单位的主观原因外,关键是没有将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法制化,在操作上没有规定的程序,随意性较大,影响了审计效果的发挥。目前地方人大、政府越来越关注审计发现问题的跟踪整改情况,由于没有建立审计发现问题跟踪整改的法规制度,发现的问题又要由审计部门去督促整改落实,并向人大报告,使审计工作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第五,审计人员缺乏知识更新和培训。公共财政职能的转变,给基层审计机关开展同级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财政审计人员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目前基层财政审计人员缺乏系统培训,学历低、专业知识贫乏、知识更新不够。比如,在业务知识方面, 2007年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由于没有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学习,只能在审计过程中进行学习和摸索。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审计面临的是各行业不同的财务和业务管理系统,急需培养能掌握计算机审计技术的高级人才,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做好同级审工作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开展基层同级审,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予以强化。

一、上级审计机关应加强对基层财政审计工作的领导。制定统一审计方案,确立审计重点,利用计算机网络扩大审计成果。在审计形式与方法上进行不断创新,上审下与同级审相结合、财政审计与县(市)长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交叉审与异地审相结合等,在审计内容上始终围绕财政改革来进行,使财政审计站在一定的高度,为宏观决策服务。

二、基层审计机关应注重改善同级审的外部环境。同级审特别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及时向政府汇报,得到政府领导进一步支持。在开展同级审的事前、事中、事后,审计机关都必须将有关情况特别是同级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和审计中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及时向地方政府汇报。应努力争取上级审计机关的支持。上级审计机关不但要在政策法规、人员培训等方面给县级审计机关提供业务指导,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加大上审下的力度,抽查和考核县级审计机关的业务质量。

三、转变传统财政审计思路,重点开展效益审计。实行部门预算后,审计监督的领域进一步拓宽,由过去预算执行、决算向预算编制、预算审核拓展,逐步实现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前、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相结合,审计的重点应向资金使用效益评价延伸。县级审计机关每年在开展同级财政审计时,应最少选择一至二项对社会效益有影响的项目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项目进行效益审计。不仅要关心财政资金的真实合法,而要更多的关心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效益怎么样,把财政资金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起来,提高财政审计的层次和水平。

中级审计知识点篇(9)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7225

2014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指出,我国经济未来发展方向将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中国仍然处于向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之中。

在中国经济进入到新常态的背景下,各个行业在谋求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要认清自身在这一经济发展时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特征,找准定位,提升自身价值,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各个方面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新环境。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更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职业胜任能力,适应新环境。提升内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是确保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高校内部风险的重要基石。

1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及现状分析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是指,在高校中,内部审计人员为按照《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框架》和国内相关规定,完成各项本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个人技能、审计工具和技术以及职业道德的总称。

目前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普遍存在领导不重视、审计机构不独立,审计人员缺乏、审计人员素质相对不高的现象。即使有的高校有独立的内审部门,但内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参差不齐,据笔者了解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都是财务部门调转或是财会专业的留校毕业生。对学校内部审计的工作性质认识不清,忽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不能使内部审计更好地服务学校的改革发展。而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要求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不仅应具备审计、会计、财务、税务、内部控制、经济、金融、统计、管理等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风险管理、法律、工程建设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与高校业务活动相关的高等教育专业知识。

为更好地了解当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情况,笔者以辽宁省为例,对56 所普通高校、内部审计人员182 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

11审计机构的设置情况

调查显示,在辽宁省56所高校中,审计机构独立设置的有21所,占375%;审计机构与纪检机构合署办公的有28 所,占50%;审计机构设置在财务部门,是财务部门的一个科室的有7所,占125%。总地来说,较大的院校基本上独立设置了审计机构,而规模稍小的院校大多实行审计与纪检合署办公,基本符合“规模较大的高校应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的规定。

12审计人员的专业背景

从表1中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背景来看,会计、审计等相关专业人员共50人,占274%,根据数据显示,高校内审人员的专业背景还过于集中在会计、审计等专业,像管理、计算机、法律等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相对较少,这不利于高校内部审计由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绩效审计转型。

表1以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背景为依据的数据统计专业会计审计管理计算机法律经济其他人数人数331715532386182比例181%93%82%27%16%126%475%100%

13审计人员专业技术职称情况

从表2中专业技术职称来看,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7人,占203%;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7人,占203%;初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61人,占335%;无专业技术职称人员47人,占259%。

表2以专业技术职称为依据的数据统计职称高级中级初级其他人数人数37376147182比例203%203%335%259%100%

根据调查的数据来看,我省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集中于会计、审计专业,中等以上职称人员较多,从业人员基础较好,提升潜力较大。但与企业相比,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还存在审计理念滞后、人员不足、专业结构比较单一、综合技能较低等问题。现代审计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要求很高,在掌握审计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还需要掌握相关财务、管理、法律、计算机等专业知识,要具备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准确判断、良好的交流沟通等多种能力。从总体情况来看,当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明显不足,亟待进一步提升。

2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结构

21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一个职业能够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本要件,从业人员如果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则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更无法产生工作成果。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基础是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进一步探讨个人技能、审计工具与技术和职业道德。

国际内部审计协会曾经提出,一名称职的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具备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包括专业知识、审计准则、现代审计技术等。就高校内审人员而言,除了应该掌握的审计、财务会计、经济管理、审计理论与实务、计算机等方面知识;应遵循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内部审计操作指南等内部审计准则;还要了解会计法、税法、合同法及审计工作中经常接触到的其他法律、法规。此外,高校内审人员还要学习现代审计理念,掌握先进的审计技术,以便适应现代审计发展的要求。

22个人技能和审计工具与技术

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利用专业知识完成审计工作的各种能力,即是审计人员的职业技能。如我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准则具体准则中,第11 号《结果沟通》提到了交流沟通技巧,进行平等、诚恳、恰当、充分的交流; 第20号《人际关系》提到了人际交往方式,化解人际冲突的方法,如暂时回避和适当地妥协。就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而言,主要包括持续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等。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技能是顺利开展审计工作、确保审计质量的重要保障。

内部审计工作复杂性的特点,决定了个人技能和审计工具与技术对内部审计人员的重要性。个人技能的高低对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沟通、对最新审计知识的学习或对上级机构的工作汇报都具有重要影响;审计工具与技术的掌握程度则直接决定了内部审计人员能否运用适当的工具或技术进行正确而高效的审计工作。因此,无论是缺乏个人技能还是审计工具与技术,都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可以说,这类职业胜任能力是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必需素质,也是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主体部分。

23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对于所有内部审计人员在整个工作中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一直是各个国家重点强调的内容。个人技能的发挥和审计工具与技术的使用都是贯穿整个内部审计工作过程的要素。《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七条规定: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执行内部审计业务。”“内部审计职业道德是在长期的内部审计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内部审计从业人员应当遵守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对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道德意识、道德修养等所作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包括:独立、客观、正直和勤勉;保持职业谨慎,合理使用职业判断; 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遵循保密性原则等。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同样也必须以这些道德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3提升高校内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正面临三大挑战:第一大挑战是内部审计机构隶属关系复杂,独立性差;第二大挑战是对内部审计职能认识模糊,观念落后;第三大挑战是内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亟待提高。提高高校内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有以下几个途径。

31建立高校内部审计联席会议制度

高校内审联席会议制度能够及时帮助学校优化内部控制体系,使各部门之间有效地联系起来,整合内部资源,这就需要内部审计人员提升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及工作创新能力,以完成高层次的确认和咨询活动。

32严格控制高校内审人员的职业准入制度

以往对于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不像会计师事务所那样严格,对高校内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相对要求不高。但随着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设置,学校高层领导对内审的重视,对内审人员的职业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为审计部门选择合格的审计人员,对内审人员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要进行严格考评。

33持续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后续教育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9 号――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2008〕,以规范后续教育,保持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内审人员也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要求内审人员严格遵守后续教育制度,持续学习,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相对于其他组织的内部审计,具有学历层次高和知识基础较好的特点,可以依托高校这个有利的平台更便捷、更有效地进行后续教育,以适应这个学习型的社会,最大限度地提升高校内审从业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

34定期开展高校间审计业务交流培训活动

高校上级管理部门应定期对高校内部审计共同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研,定期或专门开展专题业务学习研讨班。通过相互交流、学习、沟通,相互借鉴好的经验、做法,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

35建立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评估体系

为确保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具备完成内部审计任务所必需的职业胜任能力,应建立起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评估体系,制定绩效标准,定期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进行评估。对在评估中未达到要求的,要及时采取培训、后续学习等方法来提高其职业胜任能力。

参考文献:

[1]齐建国,王红,彭绪庶,等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J].经济纵横,2015(3):7-17

[2]李寿喜,张佳春转轨经济下中国公立高校内部审计目标探讨[J].内部审计,2008(11):28-29

中级审计知识点篇(10)

二、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情况调查与分析

(一)在审计人员所学专业与所从事审计工作相关程度上,88.1%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相关的,只有11.9%认为不相关。

(二)在以往的审计工作中,关于专业胜任能力,90.3%的被调查者认为能够胜任,只有9.7%认为比较吃力;但与审计发展要求相比较,只有6%的被调查者表示其专业能力完全能够胜任发展的需要,34.3%认为比较能适应需要,36.6%认为其适应能力一般,23.1%认为比较吃力。在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专业要求上,有高达97%的被调查者认为作为专业审计人员,其知识结构应该宽广,具有复合型从业技能。

(三)在解决专业与岗位不对口的问题上,43%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进修培训,29%认为请求领导派出去学习,只有19%认为应该抓紧时间自学,补充知识。这说明审计人员对培训的要求非常迫切。

三、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情况调查与分析

(一)从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上来看,89.6%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非常重要,9.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比较重要,只有0.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一般,没有人认为不重要。另外结合访谈情况,我们可知,整个审计系统的人员对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从思想上来看还是很重视的,都认为审计领域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带领,从而推动审计系统的发展。

(二)在如何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的问题上,58.96%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培养出的复合型人才应该知识结构宽广,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知识,还要具备各种技能,比如外语能力,法律知识,计算机知识等,能够适应各种审计环境,能够处理各种突发状况和一些陌生的领域。20.90%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培养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做到一专三复即可,即专业知识扎实,懂得三门其他相关技能,这样就可保证审计效果又快又好。

(三)在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方式的选择上,85.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人才的培养应该以工作锻炼为主,以培训为辅,只有14.2%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应该以培训为主,以工作锻炼为辅。在对当前审计干部培训的满意度调查方面,只有24%的被调查者满意,36%的被调查者比较满意。通过以上对审计培训情况的调查,可见当前的培训还不能完全满足审计发展的需要,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还有一定距离。

(四)在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上,41.8%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实务中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应该根据审计人员的需要,不分行业来做。在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的依据上,52%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按各职能部门工作需要来选择,37%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由个人根据自身情况申报,并且基于岗位的需求,系统地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只有11%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以上级机关要求为主。

(五)在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对象的确定上,52.24%的被调查者认为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审计内容等方面都不尽相同,故应分级分类地来确定,35.82%认为应该根据个人需求自愿报名,32.84%认为有各部门推荐优秀的人员参与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只有14.93%认为应全员参与。可见在调查中大部分人不倾向于全员参与,因为人才队伍的培养不仅需要培养对象有一定的专业素养,还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可能做到全体人员都参与。

(六)影响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的困难有很多,但根据调查显示,有39%的被调查者认为最主要的困难是审计人员人数过少与繁重的审计任务所产生的矛盾,审计人才都在忙于日常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培训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有31%的被调查者认为审计工作与学习的矛盾是最主要的困难。

四、审计复合型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分析

在对审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目前对这项有重要意义的工程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大部分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做到常态化、科学化,在实务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人才培养工作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知识结构较单一,缺乏“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审计人员所学专业主要是会计、审计,而金融、法律、计算机、工程预算等专业人才很少。业务单一、观念陈旧、手段落后、知识更新慢、综合分析能力偏低是审计队伍人员现状的软肋。特别是,现阶段我国缺乏大批既掌握现代审计理论与技术又精通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二)审计机关内部机构专业分工过细,使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审计人才的成长和培养受到制约。目前审计机关的内部业务分工是按照部门和专业分工相结合来确定的,这种模式直接导致了审计人员在业务上隔行如隔山,综合分析能力偏低。

(三)工学矛盾突出。根据调查资料,有39%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现阶段影响审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困难是审计人员少与审计任务重的矛盾。相当多的审计人员都想接受业务技能、知识更新等方面的培训,但繁重的审计任务与审计人员少的矛盾比较突出,导致审计人员不能有较多的时间去接受培训。

上一篇: 思想与政治的关系 下一篇: 资产证券化的起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