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对学生的影响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05 11:33:14

网络时代对学生的影响

网络时代对学生的影响篇(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从中央的文件及相关规定可以看出,在移动互联时代,如何将网络自媒体与传统教育相结合,研究如何利用好手机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模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 网络自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德国社会哲学家霍克海默的“人以技术理性赢得的胜利,常常以人本身的异化为代价”这一观点,媒介不仅通过它的内容作用于人的意识,它的使用与普及所产生的媒介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改变人的性格,对使用者产生异化作用。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们注重理性与逻辑思维,称之为报纸人。伴随电视媒介成长起来的一代则称之为电视人: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沉溺于狭小封闭的观看空间,使他们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电脑与手机可以看做是电视的延伸,并且随着移动网络时代的到来,手机人的概念越发清晰[1]。手机人与电视人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不认同任何的强制与权威,更容易接受媒介的影响。网络时代的到来,克服了电视媒体无法互动的弊端,为使用者提供了进行互动的可能。然而这种互动是在虚拟的网络化环境中进行的,使用者注重自我意志的表达,从而漠视其他的外在声音。

从报纸人到电视人,再到当下的手机人的出现,无不证明了媒介依存症的存在。这一普遍的现代社会病理现象,在大学生之中尤为严重和明显,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已经影响了其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学生在休息和学习期间使用手机,影响正常的作息时间和降低学习效率;手机上网的隐匿性增加了大学生浏览不良信息的可能性;过度沉溺于虚拟网络社交,缺乏现实的交流以及产生孤独自闭的性格,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着消极作用。

2 网络自媒体时代创新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2.1 网络自媒体时代下高校学生自我认知的缺失

自媒体以其主体的平等性、平台的开放性、信息的虚拟性、传播的互动性、即时性等特点,让每一个人都加入到网络社交中来自由表达,通过他人的评价与互动,进行自我认同。然而由于自媒体本身虚拟性、自发性、隐匿性的特征使得大学生的自我认同陷入困境。

存在于社会中的个人就像舞台上的表演者,他们的行为会向社会认可的价值与规范靠拢。正是基于自媒体信息的自由性,使得信息的过程中“把关人”的缺失,造成大学生在自媒体中为了获得更多观众的认可,运用文字及图片进行“表演”,向观众呈现出更符合大众审美与大学生形象的“表演形象”[2]。有时会随着自媒体受众数量的增多从最初的个人表演形象转变为迎合更多大众的群体表演形象,并在此过程中放大,甚至虚构自我的生活片段以及自我特点,以求得自我角色的认可与肯定,

2.2 网络自媒体时代下高校学生社会认知的偏差

调查显示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社交平台了解信息,由于自媒体信息的随意性,信息内容的碎片化以及网络的隐匿性的特点,容易造成信息失真、可信性差、信息呈现散漫无序的状态。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尚未健全,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缺乏对信息的判断能力以及对不良信息的抵制能力,从而容易使得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产生偏差。并且过度的沉溺与网络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

3 构建网络自媒体时代的学生工作模式的措施

网络自媒体与传统行业的结合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当下的学生管理也应应用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实现“互联网+教育”的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网络自媒体时代的学生工作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学生自我认知

媒介素养是指媒介的使用者在媒介使用过程中面对海量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批判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信息制作与的能力。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引导学生理性对待新媒体,并且强化大学生作为网络信息的者、使用者和传播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3.2 整合网络资源,发挥网络优势

海量的网络信息使人们的信息搜集变的无从选择,并且网络信息的碎片化更是难以找到有深度的内容。大部分大学生的网络信息收集处在简单的查找资料上,获得的知识零散,难以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将零散的、片面的、缺乏系统性、分散的学习资源进行整合,成立网络课堂,让学生进行观看学习。通过网络信息的监管与引导,一方面,提高学生利用网络收集有效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改善网络专业学习资料少、专业性不够、过于分散的现状。

3.3 利用网络教育渠道,扩大教育效果

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构建网络教育新模式。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就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文教育、诚信教育等,在网络平台中增设相关板块,发挥网络教育的“微力量”,使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

将微信平台作为重点的网络宣传教育阵地,并结合特定的时间节点进行相关的网络教育,开展相关的网络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人文教育、诚信教育等融入到学生的点点滴滴。例如,结合感恩节进行感恩教育,网络征集“五个一”:一个感恩瞬间、一份爱心、一张卡片、一个爱心包裹、一个相册,发起微信投票,让感恩教育受众最大化;结合“一二・九”运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微信、微博发起“国家概念”微征文活动;结合国家的政策进行创新创业的教育,开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优秀大学生创业事迹”专题,进行网络推广。与此同时充分利用自媒体网络的服务功能,整合多方资源学生关心的最新资讯:考研信息、就业信息等,建立系统的校园自媒体工作网络,有效地起到把握学生舆情热度,控制校园舆论导向的作用。

“互联网+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学生管理时代。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才能在时代下打造高效、合理的教育格局,切实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网络时代对学生的影响篇(2)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与建设者,具备健康的心理对未来社会有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因此心理健康在大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处在网络社会发展前沿的各高校,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教育方式正以自身独特的魅力冲击和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而大学生作为接受网络信息最快的群体,其目前所面临的网络生活对高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同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造成了一些影响。

一、网络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一)帮助大学生求知或者学习

网络犹如浩瀚的知识海洋,为大学生展示了广阔的学习天地,引领其遨游,探寻,并不断激励其树立求知的学习理念和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网络信息容量之庞大,传播速度之快,覆盖面之广等,已日渐成为文化传播活动、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这方神奇的天地引领着大学生不断地去接受新知识,分享新成果,远眺世界,纵观历史,开阔新思路,尝试新领域。他们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书本这一唯一的渠道来获取知识,而是主动地学习新知识,选择信息、接受信息。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的不断发展无疑为他们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最佳途径。

(二)丰富大学生的个性心理

网络内容的丰富多彩,表现手段的独特性和视听的强烈冲击,激发着大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并促使其不断丰富自己的个性心理。网络以其特有的方式创造了越来越逼真的网络环境,色彩绚丽的图片,悦耳的音响,活泼的三维动画和仿真的多媒体画面,渲染了一个神奇无比,其乐无穷的世界,激发大学生产生了广泛的兴趣爱好,并促进了各种网络行为,进而带动时尚的形成。据近几年来国内的调查显示,通信、获取信息、学习、娱乐、交友等是大学生网上行为的主要内容,这些在现实社会里难以全面有效兼顾的行为活动,在逼真的网络社会中得到了充分的认知和享受,正是这种虚拟自由的轻松环境氛围,充满了许多不确定因素,给大学生提供了充分施展的机会,促使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个性心理世界。

(三)加强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网络的“虚拟现实”环境和充分的自我发展空间,有利于突破传统思维约束,富有创新精神,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人口政策,在校的大学生大多都为独生子女,长期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的大学生,难免会产生一个问题,即缺乏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进而变得孤僻和偏激,甚至存在人格分裂的现象。但网络的存在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缓解了这一现象,大学生通过QQ空间、论坛、微博、微信等方式与他人交流和沟通,改善了自己的人际交往。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隐蔽性,使得网上交流变得既方便又轻松,即使是性格内向的大学生也会乐于参与其中,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二、网络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不可否认,网络为大学生展示了一方美好的数字化天地,丰富、开拓了大学生日益广阔的精神世界,但同时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一方面网络网住了更多的知识技术、信息资源、时尚潮流,另一方面,它也网住了大学生的时间、情感、思维和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力,并在部分大学生心理世界中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日渐凸显。具体分析可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网络容易使大学生患上“网络成瘾症”、“网络孤独症”等网络心理障碍。由于网络上丰富的资料、刺激动感的网络游戏、以及扮演虚拟社会成员的成功感觉,无一不对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和无法抗拒的诱惑力,这种诱惑力往往会导致大学生极度迷恋网络,并进一步发展成为病态的网络沉溺。具体在行为上表现为极不情愿离开计算机,整天沉溺于网络社会,最终导致了“网络成瘾症”心理障碍的发生。

(二)网络的发展容易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生偏差。由于网络的迅猛发展,一些初次接触网络的大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网络知识,因而常产生一些自卑心理,他们往往怀着兴奋与好奇的心理上网,但由于相关知识的缺乏和操作不熟练,使他们与那些熟悉网络知识,操作熟练的同学相比差距较大,从而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了某种无形的压力,长此以往会发展成为自卑心理,他们常常会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过低的评价自己,缺乏自信。

(三)网络使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力降低,容易诱发大学生的破坏欲望。网络的特征之一即隐匿性。由于他们的自控力和责任感都较弱,因此他们在网上往往按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想做的事,充分暴露其长期压抑在心底的需要和欲望。加上当前社会舆论对于网络犯罪案件的大量宣传,使他们认为网络犯罪是一种英雄式的壮举,而不是伤天害理,凶狠残暴的行为,这就使大学生挑战自我的心理极度的膨胀,致使他们大力施展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术,并把破译别人的密码、进入禁止一般网民进入的社区偷阅机密资料、制造病毒、修改他人网页等等破坏行为看作是一种对自我智力的挑战。许多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长期在这种心理环境下生活,会使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下降,激发他们破坏欲,使其走入破坏性的心理误区。

(四)网络使大学生出现人格异常。其主要表现有:一是多重人格障碍。由于一些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扮演着与自己的实际身份和性格特点迥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角色,拥有多个网名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和性格特点,扮演多种角色的冲突,容易使他们产生角色认同错误,诱发心理危机,出现多重人格障碍。二是人格异化。由于网络具有隐匿性,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对自己的言行无需负责,因而,他们往往会散布一些虚假、不负责任的信息,对别人进行谩骂和人身攻击等一些反常的极端事件,同时网络游戏大部分都充斥着战争、暴利、凶杀等血腥内容,长期痴迷于此的大学生容易出现人格异常,表现为冷漠、无情、自私,既不关心集体、也不关心他人。

针对以上问题,各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打造绿色校园网站,同时加强与社会联系,逐步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

网络时代对学生的影响篇(3)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0) 01-0122-02

Net Time’s Effect 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Liu Xiaoxia1、2

(1.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266100,China;2.Qingdao Hismile College,Qingdao266100,China)

Abstract:At the age of Internet,network culture is becoming the dire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there is a challeng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is hoped to apply the network technologies to communicate with student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ensure the effect of the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Campus network; Quality education

随着各高校网络的普及,校园网络文化也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发展方向。校园师生通过校园网络实现资源共享,进行交流学习获取知识。校园网不仅为高校自身的建设、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为参与校园网络工作的教师学生,提供着丰富的综合素质教育资源和实践锻炼空间。

一、校园网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推动作用

在信息化社会环境中,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老化和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新知识不仅是大学生获得就业机会的手段,而且还是提高其生活品质的保证。这就要求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学生是校园网络文化的主体,也是校园网络文化的参与者。因此我们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参与校园网建设与维护的机会。让学生制作自己的网页,维护学校的网站,通过网络自己的信息。作为老师也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实现网络课堂,把自己的课件和教学资料上传到网上,供学生们在课下参考查阅。在课堂上,老师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实现教学创新,可以让学生自己搜索相关问题的正确答案,然后汇总总结,得出一个完整正确的答案。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学生参与其中,也获得了学习的乐趣和方法。从而实现教育的创新实践和教育的多样化。通过校园网络我们可以组织各种网络大赛、让师生感受网络文化的丰富多彩。这些网络活动对于营造和谐校园网络文化氛围,推动网络文化的新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网络时代对高职学生的负面的影响

网上流传着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观点,这些观点中存在着大量不良的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冲击着大学生既有的思想、价值观念。由于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和内容不断增大,大学生对信息进行选择的自主性比以前增强了许多,德育教育传统的主导性权威地位受到削弱,给德育工作者们带来了新的难题。学校德育教育很容易受到来自互联网的其他文化的冲击。大学生不能有效的避开大量的信息中混杂着的那些色情暴力信息、宣扬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生活方式的信息。长期沉迷于网络的大学生,很容易受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转向盲目追求享乐、奢侈、刺激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随着现代信息的迅速发展,网络越来越普及,上网成为大学生日常活动的一部分。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越来越普遍。在虚拟开放的网络社会里,存在人格的虚拟性、道德人格缺失、人格的封闭性等现象。校园网络在带动高校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大学生网络用户在借助网络获取信息、增强学业、休闲娱乐等正当使用之外,沉溺网络、“游戏人生”,更有的甚至在网络道德失范的情况下发生网络犯罪事件,这些都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损害高等院校声誉的不良网络行为。过渡沉迷于网络的学生甚至缩小了自己的生活圈。因此,如何趋利避害、使网络文化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文明得问题,也就摆在了高等教育着面前。

三、对校园网络文化的一点思考

现代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影响,重复利用校园网络,过滤清除校园网络的各种不良信息,正确引导学生在分析、评判中正确选择并合理吸收。同时,建构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优良网络德育大环境。指导和鼓励大学生参与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在认知与实践层面正确有效的规范大学生用户的网络道德和网络行为,进而助力网络文化和信息文明建设,发挥校园网的积极作用,形成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享共荣的机制和格局。学校有关部门工作者应注重在网上和大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最新的思想动向和心里需求,进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校园网络上建立讨论区和聊天室,将思想政治教育由原来“灌输”变成现在的“互动”沟通,在平等、信任的情境中,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思想情况,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经常开展各种有趣的网上文化活动,将党建知识、校园文化、娱乐信息、法律知识、时政信息等内容引入校园网站,创建各种特色栏目,使校园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高职院校师生和校园文化,从而提高学生访问校园网站的数量,利用网络比常规办法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解决大学生因各种原因而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创建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提供相关就业政策、就业需求的信息,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拉近学校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

开展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充分认识到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校园网络文化其有清醒认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优势,在主体互动过程中可以不断扩大彼此互动的幅度和频度,有利于互动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和提高。在新的形势要求下,我们要加强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深入研究。正确理解校园网络文化的丰富内涵,把握新形势下校园网络文化的特征,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在高职学生德育教育中重要作用。

作为现代教育工作者,要把握时代潮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网络德育课程的研究和网络德育课程的教学工作。发挥高职院校校园媒体运作的教育潜力,拓宽大学生素质教育途径。

四、结束语

学校的教育管理者,特别是学生工作部门的工作人员和从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要高度重视网络的育人和教育功能,坚持正确的引导方法与教育方法相结合,引领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良好育人功能,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保障校园网络文化和大学生心里素质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丽萍.高校网络德育创新及路径选择[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2]闻永江.高校红色网站建设与管理中的几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12):47-49

[3]王力尘.构建红色网站的探索和研究[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0-63

网络时代对学生的影响篇(4)

德育内容的滞后,会导致高校学生在面对学习、交际、爱情、就业等方面德育问题时茫然无措,从而降低学生接受和实践德育的兴趣与热情,导致高校德育有效性降低。

首先,网络时代到来后高校德育内容的滞后主要体现在内容仍然偏重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是对于诸如亲情教育、公德教育等关注不够,更加缺少对大学生自主意识的教育和创新意识的教育。这使得大学生对于如何树立远大人生目标和崇高的理想能够侃侃而谈,对于日常文明修养不够重视,对于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仍缺乏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高校德育中,崇高的品德教育虽然重要,但基础品德教育同样重要,没有基本的品德作为基础,其他品德教育也难以建立,只会成为一句空言和口号。这样的德育不能适应网络环境需要,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

其次,“两课”教育方法单一。所谓“两课”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课。这是目前高校德育的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近现代史三门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包括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两课”是高校德育的主要途径,是实现高校德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学生自主意识的提高,高校在进行“两课”教育时,仍然采用老一套,只是注重单纯的灌输,而忽视教育对象的感受。同时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时与实际脱轨,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忽视个体实践教育。

再次,目前的高校德育虽然已经开始利用网络手段,对方法和内容进行了创新,但总体而言,内容和形式仍然比较单一,教学方法的趣味性仍有待提高。不能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只以灌输为主也严重削弱了“两课”的实际效果,甚至导致高校学生对于“两课”产生一些偏激情绪和错误看法。学生在“两课”教学活动中普遍采取被动应付的学习态度。面对新的网络环境,在方法上,传统德育方法已经逐渐失去吸引力。网络环境的特点决定其需要高校德育的内容更加充实更加丰富,高校德育的方法更加注重吸引力。网络环境下的受教育者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教育客体角色,他们的个体意识和自主意识越来越强,他们需要的教育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教育。

网络时代的迅速发展,是德育走向动态化、形象化和立体化,面对新形势,采用网络平台拓展德育教学方法势在必行。面对网络时代对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我们需要认清形势,合理运用网络平台创新德育教学方法,紧随时展的脚步。

一是加强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发挥其德育功能。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校园网络同样是高校德育网络平台的重要阵地。加强校园的网络建设,首先要建设网络德育队伍。一方面,培训出一批懂得德育专业知识的网站管理人员,另一方面,提高专职德育队伍人员的信息技术,使这两支队伍均参与到校园网络的建设中,使网络德育平台既具有专业性,又具有技术性。其次,建设校园德育网站和德育论坛。校园德育网站和论坛的建设是校园网络建设的核心,这些网站既要充满吸引力,又要充满德育气息。最后,加强校园网络管理。校园网络平台需要一个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这是确保校园网络平台实现德育效果的重要保障。

二是发挥社会网站的德育功能。社会网站是网络中最主要的力量,它的信息技术非常成熟,拥有巨大的信息资源和娱乐资源,对学生具有很大吸引力。因此,发挥社会网站的德育功能无疑对于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具有重大意义。社会网站拥有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信息资源优势,但是,社会网站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以实现商业价值为最终目的,所以其德育功能并没有发挥出来,甚至一些网站为了经济利益散布虚假广告、垃圾信息,对大学生的道德培养造成很坏的影响。因此,政府应加强社会网站管理,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社会网站只有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加强对主流价值观的宣传,才能使得其内容更加积极和健康。这无疑对于培养高校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道德素养有极大作用。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社会网站的舆论引导和法律监督。一方面,政府官方媒体要加强与社会网络媒体的合作,对他们进行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在这方面,国家网络媒体应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网络监管。网络具有非常大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如果放松对他们的管理,则必然导致社会网站的失范行为增加。

三是加强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德育工作者是高校德育的实施者,德育队伍建设对德育效果具有重大影响。网络的迅速发展及其深刻影响力对德育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的环境下,应结合网络环境的新特点创新德育队伍建设,以适应高校德育的发展。新的网络环境,创新高校道德教育队伍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是实现德育效果的重要保障,只有这样,才能给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相对较弱的大学生以正确引导。

四是提高德育工作者的德育理论素养和信息化素质。德育理论素养是德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提高理论素养首先要做好选择德育工作者这一关。只有高标准地选人,才能保证德育队伍的质量。我们要根据新环境下德育发展的需要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制度。其次,要建立相应的考核和激硕士学位论文激励机制。这是促使德育工作者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同时网络的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新环境下,做好高校德育工作,德育工作者必须对网络的特征、功能有一定了解,对网络对大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影响有一定认识,懂得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网络时代对学生的影响篇(5)

网络文化是现代社会标志性的革命成果,是通过当下的科技手段来认识和改造世界,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不仅创造了现代化的教育方式,更创造了现代化的教育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内容正伴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而创新,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网络文化凭借着丰富而又全面快速的文化信息影响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网络文化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衍生并传播着一些负面的信息,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诱导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因此,网络文化的发展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网络文化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不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也有着很高的覆盖面,让大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获得大量信息,了解最新的时事新闻,最前卫的文化思想,也可以对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进行改良变迁,从而使大学生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的提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作用转变为互补与补充的作用。

(一)网络文化为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素养提供了动力。新时代网络文化的快速更新与发展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其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单纯的图片、声音完美的结合,构造出一幅幅形象的画面,让高校学生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精彩而完美的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大学生群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主体。与此同时,网络文化凭借着多种多样的传播渠道引导着高校学生,这让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无可比拟。

(二)网络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它不但为高校学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信息,同时也为高校学生带来了沟通上的方便,由此出发,介于网络文化的交互性、隐蔽性和开放性,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有利于高校师生之间进行双向交流。网络文化的隐蔽性和开放性往往可以促进高校学生坦率的去吐露真心,将自己的见解、情感以及诉求真实而有力的吐槽出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观察及了解学生的这些诉求,借助网络工具进行交流引导,在沟通中鼓励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有针对性的对那些消极而悲观的思想状况进行疏导,及时了解与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关心的问题,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联系的实时性和高效性。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网络文化的发展是对高校主流文化的一种挑战。网络文化的发展丰富了高校学生与外界联系沟通的路径,是校园文化变得更加有趣充实,而网络世界的绚烂多彩极大地诱惑着高校学子的好奇心,这种无拘无束的网络文化满足着高校学子的各种兴趣和爱好。从而导致传统校园主流文化的内容和传承的载体受到极大地冲击,加之西方文化思想的大量掺合,使得东西方文化进一步融合,高校校园主流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受到从未有过的威胁。因此,高校学子对网络文化的支持与参与同网络文化对高校学子思想政治状况形成冲突,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二)网络文化的发展是对高校思想政治观念、行为价值取向的一种挑战。网络文化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时空概念,让传统意义中空间和时间所涵盖的文化、经济、政治概念发生转变与偏移。西方意识形态与西方社会价值观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极大地冲击,同时也对我国高校社会主义德育观念产生极大地影响。导致高校学子在思想观念上有所懈怠,以及在道德观念上和行为规范上产生懈怠。同时,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与现实生活形成鲜明的差别,让高校学子沉溺于网络文化,而网络文化中不健康思想的趁机而入,让缺乏自律性的学子对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冲击,从而导致高校学子的社会意识、集体意识下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极大的挑战。

三、加强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补

(一)从思想上疏导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认识。当代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思想活跃,有着较强接受力的群体,对社会新事物、新思想充满着好奇心。随着新时代网络文化的发展带动了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凭借着各种媒介的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要从根源上认识到新时代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信息化与现代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领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让高校学子从思想上去认识区分网络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学会如何汲取网络文化中积极向上的思想来武装自己,也要学会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中探索和学习。

(二)借助网络文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网络文化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同网络文化有效的结合起来,探索发现适合现代教育模式的授课方式方法,让高校学子在不排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可以很好的汲取现代网络文化,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把新时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结合网络文化推广到高校学生群体中去,从而有效的减少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被网络文化阵地侵占或者取代的危险。

新时代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而网络文化的丰富性与实时性对于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网络文化日新月异的发展,对于加强对大学生正面思想的引导与构建新时代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既有着良好的机遇,也带来了许多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引导的同时也要加强学习,主动的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开展富有成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参考文献:

网络时代对学生的影响篇(6)

近年来,“微”事物如雨后春笋般地占据了整个网络平台.我们已悄然进入了一个“微生活”的时代。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型媒介,因其即时互动、内容简洁、信息共享、彰显个性等优点,现如今已经成为人们发表个人见解、沟通思想、分享情感体验的主要平台,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无微不至”的时代氛围与环境特色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活、思维方式。“微时代”在当下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学术用语,而是一个蕴涵着生活方式、文化传播、社会心理、人际交往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当代“90后”大学生更是“微”网络平台的主要使用群体,“微时代”在给大学生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也对他们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微博中存在着内容狭窄、互动交流不够、更新缓慢的问题。如何创新“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之符合网络时代和青年大学生的特点值得研究和探讨。

一、网络“微时代”的概念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等新型的网上交流工具以迅猛的发展态势席卷了人们的生活。“微时代”在当下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学术用语,而是一个蕴涵着生活方式、文化传播、社会心理、人际交往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以"微时代"为特征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必然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带来深远的影响。如何充分利用这个新媒体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话题。

二、网络“微时代”对大学生的影响

2.1网络信息的丰富多彩为为大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网络“微时代”为特征的新媒体环境是一个多元化的信息平台,丰富的信息资源、快捷的传播速度、轻松自由的氛围契合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渴望成长的心理特征,在丰富知识储备的同时,有效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使其思维更加活跃,视野更为开阔,有利于大学生丰富内涵,基于更充分的信息背景下多元思考和决策自我发展。

2.2“微时代”的平等性、交互性可以满足大学生的情感需要。

大学生在新媒体中拥有控制权,可以自主选择信息,自主表达信息,满足大学生平等、自由的心理诉求。而且新媒体使得个体之间的交往可以摆脱时间、地域、语言和文化的限制,不仅相识的人之间交流更迅捷,更拓展了大学生的社交范围,可以更充分满足大学生渴求关心、理解、尊重的情感需求。此外,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不良情绪也可以在新媒体中可以通过倾诉、交流得以释放,有利于心理健康。

2.3“微时代”改变大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

有别于传统大学生在教师主导下进行课堂学习,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可以轻易从互联网获取海量教育资源。大学生主动探索未知世界,自主选择和接受新知识,这有利于其养成主动探索的自主学习方式,真正“学会学习”。

三、网络“微时代”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网络“微时代”在提供丰富信息的同时也考验着大学生选择、判断、处理信息的能力,在纷繁、多元的信息面前,大学生可能沉溺其中无法自拔,也可能束手无策或是缺乏理性思考而盲从,使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更加复杂化。

3.1网络“微时代”虚化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造成交际受阻。

90后的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而他们作为新媒体的主力,容易受到微媒介上多重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在认知方面,新媒体中真假难辨的海量信息会冲击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造成认知混乱。在人际交往方面,大学生由于自控能力不强,容易沉迷于新媒体中的虚拟人际交往,依赖虚拟世界带来的自我满足感,从而放弃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追求,造成交际受阻。

3.2新媒体的过度使用会影响身体健康带来心理扭曲

过多地沉溺于新媒体,人与人之间会越来越冷漠、关系越来越疏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能力下降,会产生孤独、苦闷、郁闷、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等现象。过分依赖新媒体就会造成大学生的性格压抑、自私冷漠、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下降,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会寻求虚拟的慰藉,逃避现实、脱离现实,长期下去,会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

3.3新媒体下网络骗局让学生受害或影响人生观

新媒体传播的信息难辨真伪,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较大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一些不法分子和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新媒体的虚拟性乘虚而人,他们以完美的形象赢得大学生的充分信任,大学生又缺乏充分的真伪辨析思维,不法分子从学生口中套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进而进行敲诈、勒索的行为近年来屡见不鲜。互联网上大量存在的色情、暴力、、欺诈信息,给心理尚未成熟的高校大学生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他们甚至会因为受到这些信息的引诱而犯罪。

面对以微博、微信等新型网络交流工具的迅猛发展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带来了影响和挑战,如何突破“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创新“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之符合网络时代和青年大学生的特点,使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就业等环节都能受益,可以说很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靳博.新媒体下大学生的“心”变化.人民日报,2014-8-7(14)

[2]罗贻琳.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9).

网络时代对学生的影响篇(7)

一、网络时尚的内涵

时尚是社会大众为了满足与社会保持一致或追求个性的欲望,在某个时间段里对某种事物、行为、观念或人物的追随和模仿。时尚追随者依靠追随时尚获得社会和他人的认可,时尚的创造者通过创造时尚来彰显个性,引起他人的注意。

网络时尚是指在网络上流行的时尚,是人们在一段时间内对网络上的新奇事物、观念或行为等的追求与膜拜。网络时尚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

由于互联网普及的广泛性与网络的时效性,网络时尚具备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新颖性。新颖性是所有流行时尚的最主要特征,网络时尚流行的内容一定是现实中或还未在现实社会中出现的最新的事物、行为和观念,或最新出名的人物。(2)丰富性。网络时尚突破了传统时尚集中于服饰、发型等表象文化的表象性,在内容上具有极大的丰富性,与人们生活相关的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教育的、文化娱乐的等等都能在网络上找到相应的内容。(3)实用性。前面说过,传统时尚多集中于表象文化,网络时尚却具备了时尚性。比如在政治上人们加强了网络监督;经济上,每年的“双11”的成交额远远高于现实中的商场等等。(4)反传统性。网络时尚一方面鼓励人们关注自我,鼓励人们面对现实社会,剖析社会弊病;另一方面却教导人们不迷信权威和传统,希望在批判中促进发展。因此具有发传统性。(5)传播的快速性。网络的传播速度和传播优势是报纸、广播、电视这三种媒体无法比拟的。网络是与现实同步的,以最快的速度把时尚内容呈现在追随者前。

二、网络时尚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影响

大学是大学生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大学生不可能离开社会确立自己的人生观,必须通过社会互动和社会交往来实现。网络的普及把网络时尚从社会的边缘带到了社会的中心,介入了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网络使人们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能够便捷地交流思想,交换商品和服务。基于网络技术蓬勃兴起的网络时尚给大学生的世界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一)网络时尚对大学生人生观的积极影响

首先,网络时尚对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具有积极影响。人生的追求目标,人类的生存意义,这些问题的答案在网络中会有丰富多样的解答,网络上传递的最前沿的知识会在大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促进他们科学人生观的形成。在对网络时尚的追随过程中,激发了他们爱学识的兴趣,多媒体的形象化的深刻印象胜过了说教的苍白无力,在润物无声中影响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目的和人生理想。网络上的英雄事迹和前沿人物也积极引导着大学生树立宏伟的人生目标和为社会作贡献的雄心壮志。

其次,网络时尚对大学生人生价值的积极影响。网络时尚人物的榜样作用和网络时尚行为的带动作用对大学生人生价值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校大学生的人生经历类似于空白,除了人生观知识,他们更需要榜样的示范。网络中的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引导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第三,网络时尚对大学生人生态度的积极影响。网络时尚的新颖性和丰富性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电子书籍、影视音乐等网络时尚给大学生提供的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给他们的生活以愉快和美好的享受,使他们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网络时尚具有的快速传播性和交互性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网络的平等和自由,网络交流的通畅和无阻碍不仅能使大学生的情感得以正常的宣泄,更是使大学生能够与别人分担痛苦、承受责任,对未来充满信心。

(二)网络时尚对大学生人生观的消极影响

科学是把双刃剑,网络的自由也必然会使一些消极信息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首先,网络物质时尚的消极影响。网络物质时尚容易导致大学生注重感官享受,忽视内心素质的提高。由于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生活深层的把握和透彻的理解,在面对消极的网络时尚时往往来不及做客观详细的判断便被裹挟着盲目跟随。从这个角度看网络时尚不利于大学生内在素质的提高,更不利于人生观的正确树立。

其次,网络观念时尚的消极影响。20岁左右的大学生思维不仅不成熟而且也不稳定,网络上多元观念的冲击容易导致他们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能稳定自己的人生观。网络时尚中自由思想的泛滥、享乐和拜金主义的蔓延、色情和暴力信息的无孔不入都在不断地销蚀大学生的人生理想,甚至滑向犯罪的深渊。

最后,网络人物时尚的消极影响。这主要表现在网络负面时尚人物的影响。网络时尚中总是良莠并存,既有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写下辉煌历史的时尚人物,也有不择手段为了出名的“风云人物”。由于大学生还不具备正确和成型的审美能力,容易受到表象文化的诱惑,因此可以说网络时尚人物世俗的一面给大学生人生态度的确立带来了消极影响。

网络时代对学生的影响篇(8)

v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的学理形态》,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版,p199.

【参考文献】

[1]董胜.论网络文化视野中的穿越小说[D].苏州大学,2010.

[2]景志萍.论网络文学的通俗化特征[D].山东师范大学,2009.

网络时代对学生的影响篇(9)

④百度百科“装B体”http:///linkurl=3LWgqB15-OTsgQ0ygUa

YisP9uZj5Wj8KXiVR5xiY51GtWRTI_t8nchf6k7

y8ZODraHOKkni-VOaE9NL9p4z46_

网络时代对学生的影响篇(10)

[3]陆玉林,常晶晶.我国青年文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简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

[4]石书臣,唐海玲.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影响及应对[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03)

上一篇: 对碳中和的认识 下一篇: 规避市场风险的对策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