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教育的意义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13 17:10:06

校园教育的意义

校园教育的意义篇(1)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但由于社会认识存在偏差,录取分数线较低等原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且普遍不高,职教生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目前在校的职校学生,年龄大都在15岁至20岁,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方面,他们都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处于未成年到成年的过渡期,这一时期,他们的思想、情绪等都较为活跃,可与全日制高校大学生相比,还显得相对弱势。在传统的追求学历的思想影响下,上大学、上好大学、上重点大学是家长和学生们的追求。学生们选择高职院校,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学习成绩较差,文化基础薄弱。但成绩差,并不是说他们的智力存在缺陷,而是因为他们身上带有种种不良行为,如:缺乏自我约束能力、胸无大志、情绪不稳定、学习习惯差等等。但职业院校学生大多具有良好的先天条件,他们聪明、敏捷、反应快、沟通能力强、接受能力强,并具有大胆创新的精神。可以说,职业院校的学生具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而全日制高校大学生具有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职业院校校报与校园网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针对上述职校学生的特点,校报与校园网担负着重要的理论宣传、理论武装、理论传播和培育人才的功能。二者的宣传报道和刊登的各类作品必须弘扬党的创新理论,必须体现正确的政治方向、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高雅的文化品位,必须以理论宣传、服务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出发点。与社会媒体相比,作为校内媒体的校报与校园网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二者既是学校进行宣传的阵地,又是师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又是教学、科研、管理等全方位信息传播的有效工具,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舆论导向作用校报与校园网是学校党委领导下的一种宣传媒介,一般情况下,较之校内其他部门主办的刊物、简报、网站等更具权威性和导向性。校报与校园网传递信息也更加迅速、快捷,更加贴近学生,学生可以通过校报与校园网了解校园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所以,二者应该在校园内拥有主流话语权,它们应是校园各种宣传媒体中的主导媒体,是校园中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是联系各系部和广大师生的重要纽带,是展示学校形象的重要平台,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

    2.思想引导作用校报和校园网与校内外其他宣传媒体相比,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在理论宣传方面占有明显优势。它们在宣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方面、在对广大师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方面、在推动学校党建和引导学生思想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二者在积极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和学术环境建设方面,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校报与校园网对校园、社会问题的反映,要落实在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发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这个工作大局上;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弘扬主旋律和主流意识,用党的创新理论占领学校意识形态主阵地,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文化宣传和美育作用校报与校园网不同于其他媒体,发表的大多是在校师生的文艺作品,如新闻、小说、散文、诗歌、评论、观后感、书法、绘画、摄影等。通过歌颂真、善、美,对不良现象和错误思想进行批判,从而引导学生端正态度、规范和调整好自己的行为,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从而达到提高职校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目的。二者的内容大多以学生为主,这使得它们与读者的心理距离较小,较易将有关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意识等方面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校报与校园网互补将在职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传播媒介的多样化,校报与校园网的校园媒体主导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优势互补,实现校报与校园网的协调发展,是当前职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校报和校园网有各自的优势,同时也都存在一定不足,必须辩证地运用二者的优势,并化劣势为优势。

    1.在时效性上互补,提高校报与校园网的质量校报出版周期较长、难免出现报道滞后等现象,不少新闻早在未见报前就已通过校园网等方式传播开来,这就使得“新闻”变成了“旧闻”,而校园网则可以随时更新新闻,以最快的速度为师生们提供信息,满足师生们对信息时效的要求。可是,校园网有时为了抢“新闻”,报道内容不能兼顾思想深度,在文字上也不太修饰。但校报的出版流程需要层层把关、反复核对,并对文章字斟句酌,在质量和深度上均可弥补校园网的不足,使内容更加严谨可靠。

校园教育的意义篇(2)

培养讲文明懂礼仪的高素养大学生,是社会主义高校开展德育教育的要求。但有些大学校园里常有不符合文明礼仪行为的现象发生,一些因大学生不文明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甚至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因此,在大学校园里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校园常见的不文明现象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家里,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在学校,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在单位,领导是员工的榜样;在社会,如果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青年大学生能带好头,毫无疑问,我们的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一定是有序的、和谐的。然而,大学校园总会出现一些不文明现象,总结了一下,主要集中在以下15个方面:乱扔垃圾;随处乱贴;穿拖鞋;宿舍里夜半歌声,卫生差,使用违规电器;教室座椅乱涂乱画,带早餐进教室,接电话,穿奇装异服,穿暴露衣服;不诚信,考试作弊;公共场合过于亲密秀恩爱;不节约用水,浪费饭菜;不文明语言随口而出;抽自己的烟,让别人忍受去吧;沉迷网游,看黄色网站;插队,影响他人休息浑然不觉;碰到老师、家长不打招呼等;换位思考意识差,随意揭他人短处;感恩意识不足等。不文明现象无处不在,注意场合、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大学生安心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魅力的基础。在学校没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同学就可能无视纪律,不讲卫生,扰乱校园、班级的学习环境。相反,如果养成了文明有礼的行为习惯,校园的学习环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和谐的。这也就能构建出优良的学习环境,创设出优良的学习氛围,为创建高校和谐文明的校园创造条件。

二大学生文明礼仪养成的重要意义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说,你不学“礼仪”,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身。那么,对于我们社会中的一分子来说,礼仪就是规范自己、尊重别人的为人处世方式。讲文明懂礼仪,不仅体现自身修养,同时也是良好社会公德心的集中体现。教育工作者传授受教者以礼仪,不但提高了受教者的个人素养,也让受教者在人际关系改善方面受益匪浅。在多种场合要求高校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文明礼仪教育纳入学校办学理念之中,融入每位师生员工的言行中。因此,在大学校园开展文明礼仪行为养成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党的十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对公民个人层面要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要求,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来说,就是提倡大学生用文明的合乎礼仪的道德表现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重视社会群体意识行为上的公德心,使文明礼仪行为渗透到大学生活、学习、实践的各个方面,有利于青年大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更快地被认知和了解,从而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道德新风尚。2.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现在的大学生有不少是独生子女,在父母亲朋的呵护下,总是争强好胜者多,谦虚有礼者少,以自我为中心的理念意识强,换位思考理念意识弱,这往往容易在新的环境中伤害他人自尊,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大学校园里,从个人层面上来说,每一个大学生都必须面对自己的老师、同学、室友;从集体层面上来说,大学生离不开各类社团、不同班级、不同寝室层面的集体活动。与自己的辅导员、专任课老师、同学建立友好关系,在各类集体活动中锻炼能力、展现自我,离不开文明礼仪、相互理解和支持的行为。说文明话,做文明事,行文明礼,弃高傲、冷漠、脏语,创造团结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使大学生在校园里更快地成长,得到师生的称赞与支持。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获得社会、他人的尊重和认可是我们人类普遍的心理需求。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教育成长环境的不同,大学生进入校园后,所表现的适应环境的心理、生理特点不尽相同。有的性格内向,不善交流;有的喜欢表现,自我意识强烈;还有的规则意识淡漠,自我约束能力差等,但大学生希望获得社会尊重和他人认可的心理需求具有普遍性。这就需要在大学校园里大力开展文明礼仪教育,通过文明礼仪来预防师生间潜在的矛盾和抱怨,从而催促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友好的友谊,为将来的社会实践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打下良好基础。3.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是塑造良好职场形象的需要青年大学生毕业后都要走上工作岗位,从事自己的职业。人们的社会交际,常常与其职业联系在一起,职员文明礼仪素养的高低一定程度对某个企业或团体发展有重要影响,很多企业对新入职员工必须进行培训,其中文明礼仪的培训是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刚入职的大学生来说,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为人处事彬彬有礼,乐于助人,必定会能够更好地融入新的环境,为周围同事所接受和认可。语言刺耳,行动粗鲁,不懂得换位思考,不分场合地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到身边的同事,甚至上司身上,必然得不到同事的认可和领导的信任。失去了同事的支持和上司的信任,又怎能创造和谐的职场环境,从而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呢?因此,青年大学生具备文明礼貌意识,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素质修养,也体现了一个大学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也就能够更快地在未来的职场环境中占得先机,获得成功。

校园教育的意义篇(3)

一、从“虚拟农场”到“校园农场”

当前,虚拟农场如QQ空间农场、校园网农场和人人网农场等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所谓“虚拟农场”,就是用电脑技术来模拟农作物生长,玩家扮演一个农场的经营者,完成从购买种子到耕种、浇水、施肥、除草、收获果实再到出售给市场的整个过程。虚拟农场的客观存在犹如一把双刃剑,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许多难以回避的问题。从积极面来说,它可以提供一个游戏空间来释放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心理压力,以游戏的方式来认识自然、感受与体验生活。从消极面来看,它也会严重影响到游戏者的睡眠质量和学习状态,甚至会影响到良好价值观念的形成。

就中小学生群体而言,很多学生都会玩虚拟农场,特别是在城市生活的孩子。他们在与同学交往中,自己的“农场”如何也是一个经常谈论的话题,甚至彼此相互攀比。很多学生一上网就习惯性地打开自己的“农场”,虚拟农场也就自然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可以上QQ农场,但不要被农场给上了”。对此,学校老师、学生家长都需要积极、正确引导,改变学生错误的思想观念和做法。

当然,针对虚拟农场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有人尝试性地提出要走进孩子心灵,将虚拟农场和学科学习链接。根据这个建议,有的学校就仿照虚拟农场在校园里开辟出一块土地,然后让学生自己种植、自己管理、自己收获,许多中小学甚至把它作为一种校本课程或者课外兴趣活动来开设与管理,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它被称之为“校园农场”。这种形式在中小学里得到了很多教师与学生的喜爱、支持和肯定,为此,我们需要充分发掘校园农场的潜在价值和教育意义,更好地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中小学举办校园农场的教育意义

在教育实践中,举办校园农场的学校也是很多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在青岛杭州路小学的操场上,学生们将一块阳光直射的空地改造成“农场”,播种白菜种子。据学校老师介绍,由于不少学生迷恋上网偷菜游戏,老师们专门购买了生菜、水萝卜和苦菊等植物的种子,让学生在生活中种菜,并将花草种植增设为学校的一门课程。青岛杭州路小学校长郑巍巍说,学校还把科学、美术、动漫、作文课等课程搬到了“动漫农庄”,同时学校在活动中渗透了劳动教育、情意教育、挫折教育、理财教育等,让孩子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增长见识,同时也拓展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劳动中,他们不仅收获了快乐,也收获了自信。那么在学校教育中,校园农场到底具有什么教育意义呢?

(一)它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能力的养成

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特别娇生惯养。他们所看到的蔬菜、水果等各种食物,都只是在菜场、超市里销售的,或者是书本中的,甚至不知道草莓是长在地上的,分不清葱和韭菜的区别。而在校园农场里,学生可以通过自己亲手种植、管理和收获,知道了一些基本的农业生活知识,改变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现状,来形成和丰富自己的生活认识。

我们知道,知识源于实践,书本上的知识是前人通过实践经验总结、用抽象的文字符号记载下来的。我们的教学更多的就是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但如果能够创设一种教育情境从而让学生直接从实践中探索和习得知识,效果更佳。校园农场的开展正是对新课改精神的一种积极响应,它要求打破原来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亲身实践结合起来,从“学什么”转变为“怎样学”,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更加轻松、愉悦。举个例子来说,义务教育阶段自然课会学到花的结构,书上配有图片和注解,这样安排比单纯的文字说明更加容易记住知识。然而图片毕竟是平面的,学生在头脑中很难形成完整的立体的形象,缺乏更为明晰的感知。这时候如果把学生带到校园农场去,让学生自己直接观察农场的花,同时老师利用农场里的自然课程资源来讲解知识点,学生既记得牢固,教学气氛亦和谐,使所学的知识“活”了起来。

在实践中,有些学校的校园农场采用班级承包制,让每个班的学生自己决定种什么,自己去劳动去种植去收获。例如浙江湖州中学在荒芜的后山开辟了一块田地,给每个班分配一块土地,让班级同学自己决定种什么。这种做法被央视报道,在面对升学压力的背景之下,在家长学生卯足劲的情况下,学校能顺应教育改革的潮流,开展校园农场来缓解学生学习压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这种具有开创性的做法得到教育界的推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中小学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动手能力。”校园农场的开展可以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学生在校园农场的劳动中会无形之中,获得一种自己动手、自我生活的能力,这种能力也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逐渐显现其重要性。

(二)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郑州市优胜路小学为了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学校专门“开辟”出一块块快乐农场基地,“承包”给孩子们自己动手播种,让学生自己真正成为“承包户”体验当土地主人的快乐和当农民的辛苦,学生家长反映,孩子参加这项“承包”后,学到了很多,好像一夜之间“长大了”。市教育局有关人士认为,学校开辟校园农场的做法,充分利用了既有资源,将虚拟的“开心农场”搬到现实当中来,让学生们从中收获劳动的快乐,这对孩子们的成长十分有利。

在一些学校实施校园农场之后,学生玩QQ农场等之类的虚拟农场的现象少了很多。相比于虚拟农场,现实生活中的农场更加真实和贴切。这种真实生活让学生自己有效地认识到网络的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网络的沉迷,使自己更加关注于现实生活。

当学生自己亲身体验之后,也能体会到农民劳动的辛苦,真正明白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从而逐步形成节约珍惜的意识。通过劳动收获,使学生们认识到成果的来之不易,想要好的结果就必须勤奋工作、脚踏实地,因为劳动的付出和产出是成正比的。而且,大自然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它能够教会我们很多知识,如潜在的管理智慧、哲学智慧等等。校园农场的开展使现今呆在居室里的孩子,尤其是钢筋水泥中的孩子能够有机会在校园里接近真实的生活,接近自然,使他们身心得到放松、陶冶。

作为独生子女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很容易养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不愿意与他人分享和合作,这是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全发展的。校园农场在包班管理的过程中,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共同目标,全班每个人各司其职,共同努力,共同收获,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相互分享与彼此合作。因此校园农场的开展能让学生养成合作精神和主体意识,促进孩子人格的和谐发展。

(三)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生活

校园教育的意义篇(4)

关键词:高校教育 校园音乐 文化建设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校园音乐文化的地位也随之不断得到提高、巩固。在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把素质教育中的美育正式列入国家教育方针,明确了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实施美育教育,最根本的就是实施艺术教育(包括音乐、舞蹈、戏剧和美术等),艺术比其它学科的审美含量充盈而集中,而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由于它独特的情操陶冶、深化认识、智能开发和心理平衡等功能,是其它类教育不可比拟的。校园音乐文化恰恰是这些功能的综合体现,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确立了校园音乐文化在培养全方面发展人才中的重要地位。

    加强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校园音乐文化是一种独特鲜明的多样性文化。相对独立的校园环境、深厚丰富的学术理论以及优秀传统的历史积淀,是发展先进校园音乐文化的重要资源。利用校园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的特点,发展出有特色、个性化的先进校园音乐文化,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及综合素质,而且对实现高校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教育领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教育,是培养全面素质人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校园音乐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种,特指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学校音乐文化形态的总和。

    我们认为,校园音乐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内、课外音乐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的一种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音乐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学校实施美育最重要的内容和途径。校园音乐文化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美育的实施,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校园音乐文化是素质教育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全方面发展人才,是普通高校的目的,而校园音乐文化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校园音乐文化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独特作用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非常重要,具体可从其作用中体现出来:

    首先,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

校园教育的意义篇(5)

关键词:高校教育 校园音乐 文化建设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校园音乐文化的地位也随之不断得到提高、巩固。在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把素质教育中的美育正式列入国家教育方针,明确了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实施美育教育,最根本的就是实施艺术教育(包括音乐、舞蹈、戏剧和美术等),艺术比其它学科的审美含量充盈而集中,而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由于它独特的情操陶冶、深化认识、智能开发和心理平衡等功能,是其它类教育不可比拟的。校园音乐文化恰恰是这些功能的综合体现,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确立了校园音乐文化在培养全方面发展人才中的重要地位。

    加强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校园音乐文化是一种独特鲜明的多样性文化。相对独立的校园环境、深厚丰富的学术理论以及优秀传统的历史积淀,是发展先进校园音乐文化的重要资源。利用校园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的特点,发展出有特色、个性化的先进校园音乐文化,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及综合素质,而且对实现高校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教育领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教育,是培养全面素质人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校园音乐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种,特指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学校音乐文化形态的总和。

    我们认为,校园音乐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内、课外音乐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的一种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音乐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学校实施美育最重要的内容和途径。校园音乐文化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美育的实施,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校园音乐文化是素质教育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全方面发展人才,是普通高校的目的,而校园音乐文化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校园音乐文化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独特作用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非常重要,具体可从其作用中体现出来:

    首先,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

校园教育的意义篇(6)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校园音乐文化的地位也随之不断得到提高、巩固。在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把素质教育中的美育正式列入国家教育方针,明确了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实施美育教育,最根本的就是实施艺术教育(包括音乐、舞蹈、戏剧和美术等),艺术比其它学科的审美含量充盈而集中,而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由于它独特的情操陶冶、深化认识、智能开发和心理平衡等功能,是其它类教育不可比拟的。校园音乐文化恰恰是这些功能的综合体现,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确立了校园音乐文化在培养全方面发展人才中的重要地位。

    加强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校园音乐文化是一种独特鲜明的多样性文化。相对独立的校园环境、深厚丰富的学术理论以及优秀传统的历史积淀,是发展先进校园音乐文化的重要资源。利用校园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的特点,发展出有特色、个性化的先进校园音乐文化,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及综合素质,而且对实现高校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教育领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教育,是培养全面素质人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校园音乐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种,特指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学校音乐文化形态的总和。

    我们认为,校园音乐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内、课外音乐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的一种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音乐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学校实施美育最重要的内容和途径。校园音乐文化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美育的实施,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校园音乐文化是素质教育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全方面发展人才,是普通高校的目的,而校园音乐文化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校园音乐文化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独特作用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非常重要,具体可从其作用中体现出来:

    首先,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

    校园音乐文化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校园文化形式。大学中,开展什么样的审美活动,倡导什么样的审美情趣,如何使音乐更好地为审美服务,直接涉及到一个学校的风气乃至社会风气的形成。因此,在校园音乐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充分发挥音乐在美育中独特的作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达到自我塑造、自我完善,乃至塑造完美的人格,促进精神文明素质的不断提高。音乐通过其优美的旋律,和谐的音调,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我们在欣赏贝多芬的《英雄》时,听到的不是别的,而是我们伟大时代精神的召唤,是我们自己的觉醒,是我们自己的英雄气概,是我们这整整思考的一代所深深感受到的人生使命,民族使命,时代使命,以及落在我们肩上的历史责任。这是对音乐内在美的感知。音乐的审美优势在于培养人的审美情感,学生之所以从音乐作品中感受到政治、道德、伦理方面的影响,主要是音乐中的情感对他们发生了巨大的作用,而审美情感往往和人们的道德情感相联系。

    我国从古就有“闻其乐而知其德”、“以乐观德”的论述,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的相通、互融,可以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丰富和高尚,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审美能力,培养了其高尚的人格。这正是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的体现,也是审美教育发挥作用的表现方式。

    同时,音乐修养高的人还能更好地洞察、感悟、理解人类的生活本质,能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从现实生活中获得超功利的审美情感体验。美国音乐家雷默教授认为“领会艺术作品这种有意义的审美特性的结果,便是更深刻地理解人类生活的本质。”而“如果艺术的体验对生活有意义,则艺术的体验必然是审美的体验。”作为审美教育的音乐教育,其目的就是要让人们在享受到审美体验所获得的那份快感,这种快感也就是人们在更充分的理解了人类的本质后所得到的快感。由于只有具备一定审美能力的人才有可能获得审美体验,因此,音乐文化教育的任务理所当然是“提高每个人在他一生发展的每个阶段的审美素质。”

    其次,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美育的中心是情感教育,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音乐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美妙动听的音乐,能消除、缓解外界及心理因素对人造成的紧张状态,保持愉悦的心境。热情欢快的音乐可以使人心胸开阔、精神焕发;安谧宁静的音乐可以使人心平气和、安定沉静;深邃、博大、宏伟的音乐可以使柔弱的心灵变得刚毅和坚强;抒情温暖的音乐可以改变人烦躁与孤寂的情绪;气势磅礴的音乐则可以鼓舞人的斗志,产生向上的力量。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的青春期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基本确立。一部好的音乐作品不仅对他们紧张的学习起到缓解作用,而且对于身处他乡孤独的心灵,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再次,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开拓性的建设人才,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历史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中,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重要因素。音乐可以激发和强调人的创造冲动。

校园教育的意义篇(7)

关键词:高校教育 校园音乐 文化建设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校园音乐文化的地位也随之不断得到提高、巩固。在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把素质教育中的美育正式列入国家教育方针,明确了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实施美育教育,最根本的就是实施艺术教育(包括音乐、舞蹈、戏剧和美术等),艺术比其它学科的审美含量充盈而集中,而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由于它独特的情操陶冶、深化认识、智能开发和心理平衡等功能,是其它类教育不可比拟的。校园音乐文化恰恰是这些功能的综合体现,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确立了校园音乐文化在培养全方面发展人才中的重要地位。 

加强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校园音乐文化是一种独特鲜明的多样性文化。相对独立的校园环境、深厚丰富的学术理论以及优秀传统的历史积淀,是发展先进校园音乐文化的重要资源。利用校园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的特点,发展出有特色、个性化的先进校园音乐文化,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及综合素质,而且对实现高校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教育领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教育,是培养全面素质人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校园音乐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种,特指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学校音乐文化形态的总和。 

我们认为,校园音乐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内、课外音乐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的一种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音乐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学校实施美育最重要的内容和途径。校园音乐文化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美育的实施,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校园音乐文化是素质教育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全方面发展人才,是普通高校的目的,而校园音乐文化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校园音乐文化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独特作用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非常重要,具体可从其作用中体现出来: 

首先,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 

校园音乐文化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校园文化形式。大学中,开展什么样的审美活动,倡导什么样的审美情趣,如何使音乐更好地为审美服务,直接涉及到一个学校的风气乃至社会风气的形成。因此,在校园音乐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充分发挥音乐在美育中独特的作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达到自我塑造、自我完善,乃至塑造完美的人格,促进精神文明素质的不断提高。音乐通过其优美的旋律,和谐的音调,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我们在欣赏贝多芬的《英雄》时,听到的不是别的,而是我们伟大时代精神的召唤,是我们自己的觉醒,是我们自己的英雄气概,是我们这整整思考的一代所深深感受到的人生使命,民族使命,时代使命,以及落在我们肩上的历史责任。这是对音乐内在美的感知。音乐的审美优势在于培养人的审美情感,学生之所以从音乐作品中感受到政治、道德、伦理方面的影响,主要是音乐中的情感对他们发生了巨大的作用,而审美情感往往和人们的道德情感相联系。 

我国从古就有“闻其乐而知其德”、“以乐观德”的论述,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的相通、互融,可以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丰富和高尚,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审美能力,培养了其高尚的人格。这正是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的体现,也是审美教育发挥作用的表现方式。 

同时,音乐修养高的人还能更好地洞察、感悟、理解人类的生活本质,能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从现实生活中获得超功利的审美情感体验。美国音乐家雷默教授认为“领会艺术作品这种有意义的审美特性的结果,便是更深刻地理解人类生活的本质。”而“如果艺术的体验对生活有意义,则艺术的体验必然是审美的体验。”作为审美教育的音乐教育,其目的就是要让人们在享受到审美体验所获得的那份快感,这种快感也就是人们在更充分的理解了人类的本质后所得到的快感。由于只有具备一定审美能力的人才有可能获得审美体验,因此,音乐文化教育的任务理所当然是“提高每个人在他一生发展的每个阶段的审美素质。”

其次,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美育的中心是情感教育,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音乐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美妙动听的音乐,能消除、缓解外界及心理因素对人造成的紧张状态,保持愉悦的心境。热情欢快的音乐可以使人心胸开阔、精神焕发;安谧宁静的音乐可以使人心平气和、安定沉静;深邃、博大、宏伟的音乐可以使柔弱的心灵变得刚毅和坚强;抒情温暖的音乐可以改变人烦躁与孤寂的情绪;气势磅礴的音乐则可以鼓舞人的斗志,产生向上的力量。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的青春期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基本确立。一部好的音乐作品不仅对他们紧张的学习起到缓解作用,而且对于身处他乡孤独的心灵,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再次,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开拓性的建设人才,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历史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中,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重要因素。音乐可以激发和强调人的创造冲动。 

校园教育的意义篇(8)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校园音乐文化的地位也随之不断得到提高、巩固。在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把素质教育中的美育正式列入国家教育方针,明确了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实施美育教育,最根本的就是实施艺术教育(包括音乐、舞蹈、戏剧和美术等),艺术比其它学科的审美含量充盈而集中,而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由于它独特的情操陶冶、深化认识、智能开发和心理平衡等功能,是其它类教育不可比拟的。校园音乐文化恰恰是这些功能的综合体现,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确立了校园音乐文化在培养全方面发展人才中的重要地位。

加强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校园音乐文化是一种独特鲜明的多样性文化。相对独立的校园环境、深厚丰富的学术理论以及优秀传统的历史积淀,是发展先进校园音乐文化的重要资源。利用校园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的特点,发展出有特色、个性化的先进校园音乐文化,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及综合素质,而且对实现高校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教育领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教育,是培养全面素质人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校园音乐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种,特指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学校音乐文化形态的总和。

我们认为,校园音乐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内、课外音乐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的一种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音乐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学校实施美育最重要的内容和途径。校园音乐文化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美育的实施,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校园音乐文化是素质教育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全方面发展人才,是普通高校的目的,而校园音乐文化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校园音乐文化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独特作用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非常重要,具体可从其作用中体现出来:

首先,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

校园音乐文化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校园文化形式。大学中,开展什么样的审美活动,倡导什么样的审美情趣,如何使音乐更好地为审美服务,直接涉及到一个学校的风气乃至社会风气的形成。因此,在校园音乐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充分发挥音乐在美育中独特的作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达到自我塑造、自我完善,乃至塑造完美的人格,促进精神文明素质的不断提高。音乐通过其优美的旋律,和谐的音调,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我们在欣赏贝多芬的《英雄》时,听到的不是别的,而是我们伟大时代精神的召唤,是我们自己的觉醒,是我们自己的英雄气概,是我们这整整思考的一代所深深感受到的人生使命,民族使命,时代使命,以及落在我们肩上的历史责任。这是对音乐内在美的感知。音乐的审美优势在于培养人的审美情感,学生之所以从音乐作品中感受到政治、道德、伦理方面的影响,主要是音乐中的情感对他们发生了巨大的作用,而审美情感往往和人们的道德情感相联系。

我国从古就有“闻其乐而知其德”、“以乐观德”的论述,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的相通、互融,可以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丰富和高尚,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审美能力,培养了其高尚的人格。这正是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的体现,也是审美教育发挥作用的表现方式。

同时,音乐修养高的人还能更好地洞察、感悟、理解人类的生活本质,能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从现实生活中获得超功利的审美情感体验。美国音乐家雷默教授认为“领会艺术作品这种有意义的审美特性的结果,便是更深刻地理解人类生活的本质。”而“如果艺术的体验对生活有意义,则艺术的体验必然是审美的体验。”作为审美教育的音乐教育,其目的就是要让人们在享受到审美体验所获得的那份,这种也就是人们在更充分的理解了人类的本质后所得到的。由于只有具备一定审美能力的人才有可能获得审美体验,因此,音乐文化教育的任务理所当然是“提高每个人在他一生发展的每个阶段的审美素质。”

其次,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美育的中心是情感教育,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音乐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美妙动听的音乐,能消除、缓解外界及心理因素对人造成的紧张状态,保持愉悦的心境。热情欢快的音乐可以使人心胸开阔、精神焕发;安谧宁静的音乐可以使人心平气和、安定沉静;深邃、博大、宏伟的音乐可以使柔弱的心灵变得刚毅和坚强;抒情温暖的音乐可以改变人烦躁与孤寂的情绪;气势磅礴的音乐则可以鼓舞人的斗志,产生向上的力量。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的青春期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基本确立。一部好的音乐作品不仅对他们紧张的学习起到缓解作用,而且对于身处他乡孤独的心灵,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再次,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开拓性的建设人才,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历史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同志多次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中,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重要因素。音乐可以激发和强调人的创造冲动。

校园教育的意义篇(9)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校园音乐文化的地位也随之不断得到提高、巩固。在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把素质教育中的美育正式列入国家教育方针,明确了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实施美育教育,最根本的就是实施艺术教育(包括音乐、舞蹈、戏剧和美术等),艺术比其它学科的审美含量充盈而集中,而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由于它独特的情操陶冶、深化认识、智能开发和心理平衡等功能,是其它类教育不可比拟的。校园音乐文化恰恰是这些功能的综合体现,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确立了校园音乐文化在培养全方面发展人才中的重要地位。 

加强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校园音乐文化是一种独特鲜明的多样性文化。相对独立的校园环境、深厚丰富的学术理论以及优秀传统的历史积淀,是发展先进校园音乐文化的重要资源。利用校园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的特点,发展出有特色、个性化的先进校园音乐文化,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及综合素质,而且对实现高校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教育领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教育,是培养全面素质人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校园音乐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种,特指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学校音乐文化形态的总和。 

我们认为,校园音乐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内、课外音乐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的一种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音乐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学校实施美育最重要的内容和途径。校园音乐文化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美育的实施,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校园音乐文化是素质教育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全方面发展人才,是普通高校的目的,而校园音乐文化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校园音乐文化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独特作用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非常重要,具体可从其作用中体现出来: 

首先,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 

校园音乐文化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校园文化形式。大学中,开展什么样的审美活动,倡导什么样的审美情趣,如何使音乐更好地为审美服务,直接涉及到一个学校的风气乃至社会风气的形成。因此,在校园音乐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充分发挥音乐在美育中独特的作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达到自我塑造、自我完善,乃至塑造完美的人格,促进精神文明素质的不断提高。音乐通过其优美的旋律,和谐的音调,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我们在欣赏贝多芬的《英雄》时,听到的不是别的,而是我们伟大时代精神的召唤,是我们自己的觉醒,是我们自己的英雄气概,是我们这整整思考的一代所深深感受到的人生使命,民族使命,时代使命,以及落在我们肩上的历史责任。这是对音乐内在美的感知。音乐的审美优势在于培养人的审美情感,学生之所以从音乐作品中感受到政治、道德、伦理方面的影响,主要是音乐中的情感对他们发生了巨大的作用,而审美情感往往和人们的道德情感相联系。 

我国从古就有“闻其乐而知其德”、“以乐观德”的论述,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的相通、互融,可以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丰富和高尚,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审美能力,培养了其高尚的人格。这正是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的体现,也是审美教育发挥作用的表现方式。 

同时,音乐修养高的人还能更好地洞察、感悟、理解人类的生活本质,能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从现实生活中获得超功利的审美情感体验。美国音乐家雷默教授认为“领会艺术作品这种有意义的审美特性的结果,便是更深刻地理解人类生活的本质。”而“如果艺术的体验对生活有意义,则艺术的体验必然是审美的体验。”作为审美教育的音乐教育,其目的就是要让人们在享受到审美体验所获得的那份快感,这种快感也就是人们在更充分的理解了人类的本质后所得到的快感。由于只有具备一定审美能力的人才有可能获得审美体验,因此,音乐文化教育的任务理所当然是“提高每个人在他一生发展的每个阶段的审美素质。”

其次,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美育的中心是情感教育,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音乐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美妙动听的音乐,能消除、缓解外界及心理因素对人造成的紧张状态,保持愉悦的心境。热情欢快的音乐可以使人心胸开阔、精神焕发;安谧宁静的音乐可以使人心平气和、安定沉静;深邃、博大、宏伟的音乐可以使柔弱的心灵变得刚毅和坚强;抒情温暖的音乐可以改变人烦躁与孤寂的情绪;气势磅礴的音乐则可以鼓舞人的斗志,产生向上的力量。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的青春期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基本确立。一部好的音乐作品不仅对他们紧张的学习起到缓解作用,而且对于身处他乡孤独的心灵,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再次,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开拓性的建设人才,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历史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中,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重要因素。音乐可以激发和强调人的创造冲动。 

校园教育的意义篇(10)

二、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影响

高校校园文化指在高校校园区域内,遵循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宗旨,由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活动中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及其创造形成过程的总和,其核心内容在于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高校校园文化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在社会主流文化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其开放性的特点引领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良好的校园文化为学生营造了优雅的校园氛围,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面对自己的学业和生活,保证大学生健康发展;同时,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教育和引领学生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时效性。

校园文化以课余活动和课堂文化为主要内容,在校园中形成特有的人文环境,在这种特有文化的熏陶下,能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使学生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与价值标准,进而激发其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校园文化是依据校园实际发展需要而进行的,以锻炼和培养优秀人才为目标,所以文化活动的设定应采取大学生普遍能够接受、直观易懂的形式。例如,开展大学生演讲和辩论赛,让学生对高校或社会出现的热点问题进行辩论,不仅使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多样化,还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吸引力,更容易被人接受。所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校园文化的内容和精髓被学生理解、吸收,必将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产生深远影响。

三、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加强对校园文化的价值引导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遵循正确的发展方向才能引导学生的发展。大学生是一个具有强烈求知欲的群体,对文娱活动与文化艺术具有很强的兴趣,高校要对其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良好的群体意识,使他们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行为与思维方式。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大学生的行为倾向以及价值观形成一种较强的导向作用,而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

上一篇: 人文地理的问题 下一篇: 发育生物学研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