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7 10:31:37

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篇(1)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210-01

传统的教育方法主要注重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体会到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的教育。心理素质培养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是培养其它素质的前提和保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研究,以学生心理特点为依据,进行备课和教学。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将有助于学生的素质培养。那么,怎样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呢?

1 利用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中学生对物理实验特别感兴趣,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特点,投其所好,组织好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1 巧设实验,激发兴趣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一部好戏,往往拉开序幕就能引人入胜,一堂课,开好头,就很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我们尽可能用“新、奇、惊”的物理实验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讲“升华与凝华”一节给学生演示“人造雪景”的实验,既让气态奈在枯枝上凝华,结成雪花状的图案,让学生觉得在气温较高的情况下,也能看到雪景,觉得惊奇、新鲜,然后顺势引入新课。在讲“二力平衡”时,用一根透明不显眼的胶线,一端拴在茶杯柄上,另一端拴在教师手指上,在讲课前,故意“不小心”让茶杯从手中落下,学生满以为茶杯落地被打破,发出“啊”的惊讶声,但结果却是茶怀在空中荡了几下就静止了,针对此现象进行分析、设疑,引出本节课要讨论的问题“二力平衡”。这些出乎学生意料的惊奇现象,在瞬间可刺激学生大脑,对实验产生深刻的印象。像这样“新鲜、新奇”的物理现象一定会使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为新课的顺利进行,创设了良好的开端。

1.2 改进实验,培养兴趣

物理学中的许多规律来源于实验,因此,物理课堂上不仅要多做实验,而且要进一步改进实验。中学生有“好动”的特性,可在“动”字上下功夫。如:教师演示实验,尽可能改为学生演示或变为课堂上分组实验。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演示教材上的实验,教师还可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改进物理实验。在学习平面镜成像一节时,我改进了一个演示实验:在玻璃板前方点燃一只蜡烛,后面放一个烧杯,当向烧杯中倒水,出现了蜡烛在水中燃烧的新奇现象,这样学生就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如讲“摩擦起电”一节,学生对“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电了”这一结论困惑不解,针对这一问题,可用悬挂的羽毛靠近感应起电机的金属球,金属球产生火花放电,自然就说明金属球带电,吸引了羽毛,从而验证了上面的结论,也解开了学生心中的疑团。

1.3 自制教具,提高兴趣

根据“有趣―兴趣―志趣”的规律,教师可采用自制教具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利用火柴盒,可指导学生制作“小孔成像”或远近可调的“小照相机”。首先让学生将火柴盒做成暗箱,在火柴盒黑色一侧开一个1~1.5毫米的小孔,再将火柴盒的抽屉正面、侧面糊严,一端去掉堵头,糊上一层薄白纸,另一端割开,当成小拉手。这样一个屏幕远近可调的小照相机就制成了。它既可作小孔成像实验,又可当照相机使用。这种既不花钱制作又简单的实验很受学生的欢迎。

又如开展课外自制喷泉实验:学生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将装有半瓶水的烧瓶加热至沸腾,用带有细玻璃管的橡皮塞塞紧瓶口。细玻璃管口用有弹簧夹的橡皮管塞紧,再将烧瓶倒置在铁架台上,向烧瓶上泼冷水,将橡皮管伸入有色液体中并取下夹子,此时有色液体迅速沿玻璃管上升,在烧瓶内形成美丽的喷泉。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培养了独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了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更调动了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 利用情感教育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学生如果对物理这门学科没有爱好,没有情感,那他们的学习始终是被动的。

如何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情感呢?首先教师应以满腔的热情,扎实的专业知识,幽默风趣的语言在学生头脑中产生良好的印象,赢得广大学生的欢迎。教师还应以灵活的教学方法,广泛的爱好,良好的气质、品德等个性心理素质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头脑中对教师产生好感。这种好感久而久之就会变成情感。同时,教师就应抓住学生对教师的情,以教师对物理的爱好,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对物理教学的认真负责的态度,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去感染学生,并以良好的个人心理素质去影响他们,使其对老师的情感潜移默化到对物理的情感,从而爱上物理学科。学生对物理课光有情感和兴趣还不够,因为每个学生学习方法、智商、爱好不同,因而在学习中还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中存在不同差异,对症下药。对学习态度不端正的“调皮学生”,要晓之以理,加强在学习目的和思想行为上的帮助,平时要“严之以爱”。在学习、生活纪律中严格要求,同时处处关爱他们,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体会到“严师出高徒的道理”。从而使教师对学生的关爱转化为学生的自觉学习的心理动力。对待学习方法有问题的后进生,要“导之以法,助之以成”。帮助他们认真总结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成绩不理想的根源。同时教他们如何认真听课、做笔记、课后消化知识、总结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定理、定律的含义及其适用条件,掌握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等。学习中缺乏信心和决心的后进生,教师不能歧视他们,而应满腔热忱地关怀他们,在学习中“晓之以理,行之以励”,给他们讲述认真学习的道理,利用中外科学家艰苦奋斗,执着追求科学知识的典型事迹,唤起他们学习的信心与决心。在平时教师应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他们,以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及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去影响、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抽课余时间主动找他们谈心,谈自己读书时的心得,特别是当学习上受到挫折时,自己内心的体会,感想及其处理方法。总之,通过谈生活、学习、理想、谈人生等等进行“动之以情”的帮助,使他们体会到温暖,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从而激发学习的信心和毅力,增强自觉学习的动力。不仅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更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

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篇(2)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的作文教学也同阅读教学一样,缺乏对心理素质培养的要求,仍然是以培养学生语文表达能力为目标,只强调对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培养,缺乏对心理素质培养的要求,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写作除了交流思想,训练语言表达能力以外,还有另一个功能——宣泄情绪,以求心理平衡,发展健全的人格。生活是复杂的,人在生活的过程中总会有喜怒哀乐,尤其是青少年,他们的情感丰富,情绪具有强烈的冲动性和不稳定性,但他们又缺乏自我心理调控能力。生活给他们带来的郁闷需要宣泄,一吐为快;同样,生活给他们的喜悦也需要宣泄,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比较隐蔽,不喜形于色了。而作文,包括写周记、日记和心理随笔,正是他们宣泄情绪情感的好渠道。

要全面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对写作知识的传授、写作技能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但不能只抓这些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

过去的“应试教育”忽视了素质教育。在作文教学中只传授“套题”功夫,考试前让学生背熟一些优秀例文,考试时便按作文题“移花接木”,把内容搬进试卷,抄袭现象严重。片面追求分数,忽视了素质教育,培养的学生只是高分低能,缺乏必要的过硬的心理素质。

在作文教学中要重点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1.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1.1 多写观察日记

我认为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不失为是一个突破口。所谓观察日记,就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将观察所得印象如实用文字记录下来,这是练笔的一种好方式。观察日记不是一种文体,记写形式比较灵活。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爱玩昆虫,喜欢写观察日记,《昆虫记》便是他的杰作,他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这种训练,指导学生多写观察日记。

在观察日记写作中,学生们只需要把自己在大自然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自由地表达出来,而不用考虑作文要求中的许多条条框框。这样,学生写作少了一份约束,多了一份自由,这样,学生所写的东西也是不拘一格,丰富多彩的。长期以来,孩子对作文自然会变“惧”为“喜”。所以,语文教师应重视这种训练,指导学生多写观察日记。

1.2 独立完成作文

一般作文课给学生的时间是充足的,所以要培养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快速完成作文。每次作文可以让学生作好充分准备,争取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积极对待学习的良好习惯,学生便能潜移默化地养成实事求是的品格,自己应该做的事自己做,并把它做好。

2.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兴趣,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坚持做好几点:

2.1 愉染学生

情绪是可以传染的,教师良好的情绪会给学生春天般的温暖,然而如果教师心情不好,对学生总是板着一副冰冷的面容,班上就会笼罩着一片抑郁的空气。教师要用快乐的情绪去影响学生。这是教师在生命状态下爱的教育,教师要认识到"爱"是一种品质,是一种能力,更是生命力旺盛的表现。教师要用快乐的思维方式和乐观向上的性格,融入到学校和学生中。做一个自己快乐并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善于把教师的思维过程显现出来也有助于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感情渠道接通了,教学情景也就得到了优化,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从而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感场,不断迸发思想的火花,使学生思维自然得到发展。

2.2 诵读品味美文

让学生欣赏优秀的作品,经常挑选好文章或诗词,有目的地进行朗读,那谢些深情的诵读,激情的表演,把一段段优美的文字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一曲曲悠扬的歌,一幕幕感人的景。孩子们在诵读古诗词中陶冶情操,汲取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营养。在诵读中品味优美词句,体会美的含义、美的写作方法和美的精神境界。这么美的文章,学生又这么喜欢,他们自然就有了想写的冲动。

2.3 精心评讲

习作讲评是师生之间交流思想,及时反馈习作的指导结果,是提高批改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在学生完成习作并经过教师批改后进行的,是对学生一次作文训练的二次指导。

作文评改一直是压在语文教师肩上的重荷。精批细改,费时多而收效甚微。指导学生自改作文改变了作文教学中背靠背的现象,实现了教师教育行为的变化,即教的本质在于帮助、引导。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修改作文中的错误,从错误中认识正确,从改中掌握方法,不断检视和反思自我。在这样一个改改写写,写写改改迂回曲折的过程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了提高。从一点一滴的修正积累中,学生逐步完善了自己的作文能力,真正达到以改代导的目的。

3.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写作教学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涌,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第流个不歇。”叶老的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

首先,要立足于学生生活,少写或不写那些让学生无话可写的命题作文。教材中的作文联系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就写,远离学生实际的可以不写。

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篇(3)

学生要想学好英语,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一个关键。学习要有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要很高。在实际英语教学中,我们应向学生介绍英语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地位,并常见到一些日常生活中英语中鲜活的英语。如CCTV,UFO,WTO,AD,ANC,BBC,VOA等。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到英语离他们并不遥远,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学习英语是为了自己将来更好地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此外,我们还要尽力挖掘教材,在课后让学生收集生活物品的英文商标,并好好地感受英语的无处不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渐渐认识到英语的社会效应,认识到学好英语的重要性。

在培养学生动机时,我们应注意内外在动机的相互结合。内在动机指人的内在心理因素,具有持久性与强有力性。外在动机指通过分数、竞赛、奖励等的做法。在实际学习中,教师要注重交替使用,主动去鼓励、刺激、激发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性。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从一开始接触英语,就有了一定的新鲜感,但他们逐渐发现它并不那么简单,于是就开始退却,英语成绩慢慢就不理想了。教师应学会多鼓励学生,哪怕是一点点细微的学习进步,教师应努力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自信心的另外一个要素,取决于学生知识的掌握积度。一个学生知识掌握得越多、越好,自信心就越强。教师要努力运用多种生动的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去影响学生。对学生的困难用心地去讲解,去辅导,让学生逐步尝到求知的喜悦,努力使学生克服羞耻感,不怕犯错误。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有义务去培养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使之终身受益。新课标要求学生注重学习方法与策略的形成,因为学习策略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学习策略是多种多样的,学习策略的使用要因人、因事、因时而异的,掌握它有利于学生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决定着教学的成败,缺一不可。教师应该对学生一视同仁,尊重每一位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与积极性,同等对待,不偏不向。实施愉快教育,不要使学生整天处在惊恐之中去学习。教师要有爱心,关心爱护学生,经常与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使其健康成长。

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篇(4)

物理教学的目的,除了培养学生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外,还应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发现,学生对于现今的中学物理教科书,普遍地感到头痛,似乎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甚至有学生惊呼:我在物理上花的时间和精力最多,而收获最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不是他们智力低下,而是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物理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兴趣、唤醒情感、锻炼意志、发展个性,对学生的动机、兴趣、能力、情感、意志和性格等诸方面进行培养,才能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愉快的情绪而变得感知敏锐、想象丰富、思维活跃,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一、创设求知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学习动机是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力量,它是由学生的学习需要所引起的。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无限的热爱,并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这一心理现象,创设求知情境,把教学内容变成切合学生心理水平的问题,转化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需要。

例如,在讲“电功率的计算”时,选两个规格不同的小灯泡,额定功率均为1W,甲的额定电压为3.8V,乙的额定电压为2.5V。问:“这样的两个灯泡接在电路中,哪个较亮”?有些同学说“甲亮”,有些同学则说“乙亮”。然后我把两只灯泡先并联在电路中,发现乙亮;后来又串联起来,发现甲亮。这时我说:“你们都说对了,有时甲灯亮,有时乙灯亮,这是为什么呢”?这样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惑、惊讶从而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向。又如,讲“家庭电路”时,问学生:“为什么人触电会有生命危险,而鸟落在高压线上却安然无恙?”创设问题情境,深深吸引学生探索,有效地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精神动力,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强烈追求,学生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动机。

让学生获得成功,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有很大促进作用。在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把知识的坡度放缓一点,速度放慢一点。每讲到重点内容,围绕重点内容提出针对性、启发性、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能跨过新知的门槛。根据学生实际要让好学生吃得好,让差生吃得饱,跟上队伍。在留作业时区别对待,让学习程度稍好的做难度稍大的习题,而学习程度稍差的做难度小点的习题。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受,才能有真正的内在的高层次的愉,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更大的成功,特别是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成功的积极意义远大于失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给学生表现才华、体现自我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尝到学习的甜头。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积极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利用学科特点,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当中最活跃的部分,它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全神贯注地学习,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成了享受,所以人们在浓厚的兴趣下所获得的一切,常常会掌握得迅速而牢固。物理是一门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不仅对提高实践能力,而且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在讲“生活中的透镜”时,我让学生在课堂上制作照相机模型;在讲“温度计”时,让学生制作简易温度计。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寻求物理规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尝试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实验中,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进行一些创新设计,可以将一些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索性实验。例如,教师给出以下器材:天平、量筒、烧杯、弹簧秤、水、细线和一块矿石,启发学生设计出几种测矿石密度的方法,并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又如,在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利用现有仪器测出未知电阻,并进一步启发学生设计几种测电阻的方法。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实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三、营造师生关系,激发学习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爱是教育的基础,情是心灵的钥匙,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当一些学生学习中不能领会教师所讲知识,作业频繁出错、提问回答不上来、测验得不到满意成绩时,教师要帮他们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寻求解决的方法。教师要正确理解“师道尊严”的内涵,清除盲目的“惟我独尊”的心理,主动积极地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每次上课前,我都要提前几分钟到教室,坐下来跟学生们聊会儿天,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到浓浓的师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因材施教。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保持良好的合作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状态中学习物理,增强求知兴趣与学好物理的信心,使创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四、独立克服困难,磨砺坚强意志

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离开困难,磨砺意志、提高素质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在教学中,当学生学习发生困难时,教师应积极启发诱导,通过学生自己的能力,独立探索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根据心理发展的情况,初中生的独立意识很强,肯于独立钻研,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自信心,尤其是九年级学生,他们能看懂的内容,不喜欢别人再讲,自己会做的题不想再问别人。为此,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给他们提供独立活动、克服困难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激励学生探索,磨砺他们的意志。例如,在讲“串、并联电路”时,先给学生两只灯,将它们以不同的形式连入电路,并画出电路图;再给学生三只灯,将这三只灯以不同的形式连入电路中,并画出电路图。这时学生可能和刚才一样只画出了串联和并联两种情况,教师适时激励学生跳一跳,看能否摘到更好的桃子,结果很多学(转下页)如何培养学生化学学习的探究能力

张勇

(重庆市江津第二中学校重庆江津402284 )

【摘要】新课改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在化学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可以采取如:创设化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建立合作小组,加强合作学习等途径。

【关键词】化学新课程改革探究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学生不能生动、活泼、主动和自然地发展。教师上课习惯了“一堂灌”,偶有讨论,也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种陈腐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改进实验教学,激发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方法,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提高探究能力。那么应该怎样来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呢?

一、创设化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人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好奇心是产生兴趣的最初根源。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可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我们教师经常无意识地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化学是揭示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合成的自然科学。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不断激发新的好奇心以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化学本身蕴涵着丰富的素材,有着大量和生产生活、社会、化学实验、化学史以及新旧知识的矛盾等方面的问题情境。例如,从化学与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景,烧水的壶中的水垢怎么除去?化学与生活联系密切,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从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景,容易引起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即可以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化学与社会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景,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化学与社会生产及生命、环境等问题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可以以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为素材,设计成相应的教学情景。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情景能在实验室中再现各种化学变化,便于人们观察、学习和研究,一个精心设计的化学实验不仅可以包含丰富的化学知识资源,而且可以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发现的探究过程。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

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创造探索解决问题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苯、乙醇、苯酚时,我引导学生做了苯与液溴在催化剂铁粉作用下的取代反应、无水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苯酚的浑浊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以及苯酚稀溶液与浓溴水的反应。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有些学生就提出醇羟基与酚羟基、苯与苯酚的活泼性比较等问题,我进一步引导他们分析探究这些问题并帮助他们总结规律。又如:在讲碱金属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将钠、氧化钠、过氧化钠、氢氧化钠露置在空气中,最终的产物是什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把学生探索的热情激发出来。

设置问题时一定要抓住教材的重、难点,问题的内容应密切的和教材的内容联系,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环环相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有所发现和创造,都有成功探索的体验和感受,增强他们学好化学的信心。

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篇(5)

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身子女,家庭条件优越,孩子就是家中的小太阳,小皇帝。家人精心呵护的独苗没受过挫折,遇到困难,缺乏信心,缺少勇气,感情脆弱。因此,教师在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要努力挖掘教材中意志品质教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锤炼。

如《爱迪生》一文中,讲爱迪生为了做实验,想方设法克服困难:没有实验器具,就从垃圾堆里拣来瓶子罐子代替;没有实验室,就在火车车厢里占一个角落……不料,一次做实验时,不慎失火,做实验的东西被车长全扔了,耳朵也被打聋了。在如此巨大的打击下,他专研科学的决心没有动摇,他省吃俭用,重新做起了化学实验来。实验中,他经常遇到各种危险,硫酸烧毁了他的衣服,硝酸差点弄瞎了他的眼睛,但他还是顽强地做实验。这些正是爱迪生顽强意志的体现。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这些内容,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细细品味,通过角色转换想象主人公当时的内心,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唤起学生向文中人物学习的愿望,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意志品质也受到潜移默化地锤炼。

二、在教学中陶冶学生思想情感

语文学科内容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情感发展特点,在对课文语言准确生动的分析,对文章内容意境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把学生领入一个广阔的情感天地。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正义与非正义,矛盾与非矛盾,从而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陶冶学生爱憎分明,明辨是非,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操。

如在学习寓言故事《会摇尾巴的狼》一文时,学生对狼和老山羊的情感体验是通过分析狼和老山羊的五次对话逐步体验的。五次对话中狼的假意、欺骗、说谎、诡辩、凶恶随情节的推移触动着学生厌恶、憎恨的情感,而老山羊的善良、聪明、正直也拨动着学生喜爱、愉悦的情感。尔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让这种情感更为丰富。学完课文回归总结时,进一步提问:学了课文你有什么体会?学生抑恶扬善的情感自然迸发,有的说:像狼一样的坏人我们不能相信他”;有的说:“我们要像老山羊一样善于观察分析、识破换人的诡计”等等,显然,心理教育中情感熏陶的效果已自然达成。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

现代社会需要人们有良好的交往能力,而良好个性是人际交往中的剂,是形成融洽人际关系的保证。所以,从小培养积极、宽容、善良、正直的良好个性至关重要。

语文教材中,有一大批具有鲜明个性的榜样群体。如《将相和》中宽容大度的蔺相如,《小珊迪》中诚实善良的小珊迪等。在教学中通过形象展示、朗读体味、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鲜明个性,受到人物的感染,在生活中自觉参照榜样矫正自己的不良个性,形成良好的个性。

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

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篇(6)

心理学告诉我们:认识是心理 反映的基础,良好的心理能力和道德素养应当建立在善于对事物客观、全面的认识能力上。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时候会遇到许多问题,迫使你去做一些选择,如果一个人不具备良好的认识能力,那么他就回举棋不定;相反,如果他具有良好的认知能力,那么就会很快对每个条件进行完整的考察,肯定合格的条件,否定不合适的条件,迅速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在教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数学教学尤是这样。在解习题时,让学生面临诸多的已知条件,根据题目要求,有选择地运用一些条件来导出结论,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能力,养成全面、深入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认识社会、处理多种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我在讲授“排列组合”时,让学生试着解一个习题:先在写有1,2…9的9张卡片中,任意从中抽取2张,说出它们的积是偶数的个数。我请两位同学上黑板来解,同学甲求的是:C+C;同学乙求的是P+P。请他们各述理由,有同学发现乙错了,因为他重复计算了两个偶数相乘的个数。同学们一个个恍然大悟,心服口服。在这个习题中,学生更深地理解了组合和排列的不同,通过知识的运用,加深了对知识的领会和巩固。

这种对知识的领会虽然只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但是教育学生自己去懂得领会知识,却可以让学生在无形中培养出一种能力。当生活中遇到困惑时,应该仔细考察所有的情况,进行认真思考,果断地做出一个正确的决断。

二、情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能满足或符合人的需要事物,使人产生一种肯定的情感,如愉快、满意、喜爱等;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或与人的需要相抵触的事物,就会引起人消极的态度,使人产生一种否定的情感,如嫌恶、烦恼、憎恨等。兴趣是我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事物的倾向,对一些学生而言,学数学是一件害怕的事,还没做题,心理就觉得紧张,认为自己数学是不会学好的,没有办法了。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应该慢慢地进行正确诱导,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在我读初中时,曾碰到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位同学其它学科都不错,就是数学很糟糕,数学成绩每况愈下,她越来越害怕数学,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抄袭作业也就成了家常便饭。在初三那年,换了个新数学老师,老师对她讲了许多事例,鼓励她不要灰心,相信她只有用功就能把数学学好。听了老师的话,她将信将疑,但她也希望自己真的能学好。于是,她开始上课认真听讲,作业独立完成。自己做作业,对于一个习惯抄袭的人来说是件难事。开始几天,作业错了很多,但老师没有批评她,而是耐心地指导她,帮她分析错误原因,直至她搞清楚。终于,在老师的帮助下,她的数学有了进步,由此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在初三毕业考试时,她总成绩名列全班第一,而且在考大学时,她选择了数学专业。这件事让我明白,学生对所学的学科本身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去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否则,学生就可能只是形式地、勉强地去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篇(7)

一方面,良好的情绪对于成功是很重要的。人在愤怒时往往会失去理智,很难判断正确的人生方向,而小学生正处于心理不成熟的发展阶段,对许多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心态。教师要加强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学习意识,用积极和全新的态度对待生活,用积极的心态解析心理现象,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理智地判断正误,找到解决方案并努力解决问题,并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看周围的世界,端正学习态度,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心态,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和质量。

另一方面,情绪能影响周围的人。小学生正是锻炼交际能力和交往能力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做好引导教学工作,让学生明白一个拥有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人,往往有广泛的交际圈,大家都喜欢和他交朋友。正确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勇于挑战当前学习困难和生活中的难题,发展自己。教师要注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全方位发展,并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了解语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快乐、寻找乐趣、感受到幸福感和满足感。

二、强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提高学生的心理学习素养

课堂教学结构对于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强化语文课堂的教学结构,提高学生的心理学习素养,让学生养成爱学习、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并适当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融入情感的同时,引入多元化、多方面的教学内容,能让生活的实际情感丰富语文教学课堂,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也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正视语文科目的学习,加强自学能力。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积极的正能量,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培养,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并在生活中积极、乐观地帮助他人,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心理健康的学习中,正确地培养心理健康意识和理念。并注重交往技巧,把宽容、勇敢、自信、乐观的中华名民族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融入心理教学的课程内容能提高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心理健康”的正确含义。语文既是一门可以灵活运用的学科,又是一种情感丰富的语言,所以教师要多和学生进行心灵沟通,明白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动向,让学生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融入到语文课的情感交流中。

三、完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锻炼学生的心理学习能力

要完善语文课堂的心理素质教学内容,教师就要抓住积极心理学的知识特点,结合语文课堂授课内容,在教学好语文知识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学习。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发展潜能和培养人性美德的一门学科,是新时代小学教育的重要教育理念,要想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就要让他们先明白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为了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全身心地融入社会中,积极地面对生活,教师一定要严格教育学生,让学生懂得,一个人的健康状态往往和心境密切相关,人的情绪会影响人的行为和生活状态,积极的心态能让人充满活力,从而以健康、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

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篇(8)

        人们常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多从学生身上寻找闪光点,对他们多表扬、多鼓励,使学生受到鼓舞,心理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在愉悦的状态下更容易接受新的东西。实际上,学生往往特别注重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平时上课时如果我们在课堂多说上两句“不错、很好、有进步”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的成绩有了一点进步时多说两句“你很有潜力”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考试前多说两句“你能行,你一定会成功”之类的话,学生就会因此产生信心,而自信就是力量,就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这样就有可能后进变先进、失败变成功。 

        二、通过情感投入,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健康发展

        有一广告词:“双赢源于沟通。”这句话富有哲理,它告诉了我们沟通的作用与重要性。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体育教学中同学生思想情感的沟通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的“思想感情”教育制约着学生的求知心理,能变被动为主动,让消极转化为积极,让学生沿着教师正确思想感情的线索去修养品德、学习知识。我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浓缩了以创设情境来启发思想感情、用体育明星激发思想感情、拿体育项目来抒发思想感情。

        三、加强意志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篇(9)

体育老师要在理论和实训教学任务中不断努力,要牢记“教书育人”的宗旨,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掌握扎实的专业功底,并针对体育课程和学生的特点,利用学校资源,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并逐步形成自己的课堂风格。我的课堂风格就是让学生在乐中学习,在乐中体验生活,在乐中培养心理素质等。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学习的榜样。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心灵塑造心灵,以人格造就人格。我首先利用自己多年教授体育知识的经历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如体育可以改变我的一生,我之所以能够在这方面有所发展,正因为我对体育的爱好和个人心理素质比较好,再加上一点天赋,所以我才有机会从一个农村学校进入人人梦寐以求的湛江一中就读,才考上大学,才有幸在湛江机电学校教书,才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然后展开教学,为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我在教学中坚持爱心、细心和耐心,并结合一些生活的事例进行说教,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比较,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由于学生不良习惯形成已久,要从根本上改掉非一日之功,错误总有反复性,所以我要求自己有耐心,正确对待学生重犯的错误,注意采取正确态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师生步调一致,使体育成为学生向往的课程,教育学生为锻炼身体而努力,鼓励学生主动、大胆、有效地参加校、班组织的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爱学、会学、求学的精神,带领学生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夺标愿望,有足够的拼搏和奉献精神,有不计个人得失、谦让、宽容的高尚风格。

心理素质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它直接影响个人发展,直接影响成绩,如在体育跳远比赛中,助跑是跳远技术中一个较复杂又容易变化的环节,运动员试图凭借快速、稳定、准确的助跑获取起跳时的最佳水平速度,以创造优异成绩。但是,比赛时,由于运动员助跑技术的不稳定,速度控制能力差,时间、空间节奏感不强,再加上外界条件及运动员情绪、身体状况、心理活动的影响,致使助跑节奏和步长较易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助跑的准确性。有关数据测定世界上高水平男子跳远比赛中的助跑成功率为75%左右,而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在国内和国际一些重大比赛中,助跑成功率不到70%。有些优秀运动员正因为此影响技术的正常发挥,失去创造纪录、夺取冠军的机会。最典型的是前国家队跳远运动员刘玉煌在一次比赛当中仅因犯规1cm而痛失破亚洲纪录的机会。根据上述现象。可知,正因为心理素质不过关,所以才发挥不出最佳状态。

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不但要教同学们锻炼身体,更要培养他们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细节决定成败”,我认为这句话用在学生心理教育方面同样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做好学生心理教育要从细节抓起,从小处抓起,让学生在细微处做得更好,更明确自己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心态,下面是我几点不太成熟的看法和建议。

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155-02

关于心理素质对于声乐教学的重要性,很早就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注意。早在17世纪,意大利波伦王学派卓越的歌唱家和教师培特罗•托西在《古代及近代歌唱家的观点以及花腔唱法的见解》中写道:“教师应当使学生习惯于当着显赫要人和艺术家的面而演唱,使他们逐渐不再怯场并且获得勇气。”18世纪的声乐教授吉•曼契尼的卓越论著《关于花腔唱法的一些想法和实践体会》中也提到他的老师对自己的忠告:“当众表演的时候,永远不要胆怯、畏惧和软弱无力。”在《十几年来音乐院校教学中的几个问题》一书中喻宜萱教授也着重指出:“要重视教学中学生正确心理的培养,这是声乐基础训练之一。”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必须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帮助学生正确把握了心理、情感与发声技巧的完美组合,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心理训练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心理训练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歌唱者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为演唱做好心理准备。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培养歌唱者善于控制和调节自我心理状态的能力。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常常可以发现这样的例子,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歌唱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发声技巧,但在演出、比赛和观摩考试等场合却频频出现诸如气息上浮、心跳加快、双腿发软等情况,这都是因为心理活动的失常给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歌唱是生理的,更是心理的。从生理上看,歌唱的实质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自然的肌肉运动过程,器官在运动协调中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只有在精神放松的状态下,才能使与歌唱有关的肌肉处在平静自然的状态中,可以根据训练与歌唱的需要进行调控。而如果心理上出现负担,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正常的器官协调运动及歌唱发声,导致诸如上述等失控行为的出现。可以说,歌唱时学生心理素质的好坏,对声乐的训练和学习,对临场发挥的优劣,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二、学生在声乐学习中产生心理状态不佳的成因分析

影响学生声乐学习的因素很多,其中除有生理性、技术性的因素外,还受心理素质、客观环境、情感表达及其他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根据笔者自身教学实践的经验和体会,大体而言,学生在歌唱中心理状态不佳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歌唱的表现欲不强

歌唱的表现欲是指演唱者是否有歌唱及表演的强烈意愿,是一种歌唱心理的外在表现。由于先天遗传条件和后天性格培养的不同,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心理特质。有的学生性格开朗外向,一站到舞台上就状态兴奋,表现欲望十分强烈。这种情绪可以调动他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参与到歌唱中去,使其水平发挥到最佳状态。而有的学生性格很内向,少言寡语,缺乏或者没有表现的欲望,导致歌唱状态不够兴奋,身体机能不能很好地调动,歌唱的水准也会随之受到影响。

(二)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或过于盲目自信

现代社会多是独生子女,有些学生由于在成长过程中与他人的接触不够,缺乏与他人沟通交流的勇气和对自身能力的自信,在课堂上不愿开口大声歌唱,对作品缺乏感情上的表达,甚至不愿去表达。这类学生比较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有时候无法承受观众、考官以及演出气氛等心理上的压力,表演时不敢与观众交流,歌唱声音过小,表情呆滞,无法顺利完成对音乐的表现。还有一类学生则因为家庭的过度溺爱而产生盲目自信,在课堂上、考试或演出时过分想表现自己,同样容易引发过度紧张的临场情况,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三)对歌唱技巧的掌握不够

在声乐学习的初、中级阶段,有的学生因为歌唱技巧还不够成熟,对发声器官的协调控制能力不到位,无法自如调配各发声器官。这时学生往往会对自己的演唱缺乏自信,在演唱中的顾虑太多,导致歌唱中出现紧张、焦虑、无法放开等心理障碍。

(四)过于片面追求歌唱技巧

有些同学喜爱声乐艺术,对歌唱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练唱时总试图将其所知道的所有发声方法统统用上,或完全去模仿歌唱家们成熟并具有高度技巧的声音,结果却是“贪多而嚼不烂”。在实际的演唱过程中往往由于选择过多而导致心理状态的紊乱,精神高度紧张,最终是什么方法也没用上,只好扯着嗓子拼命地喊叫。

(五)与伴奏的配合不够默契

对歌曲伴奏谱不熟、进拍出拍和延长拍的位置长短不清楚、与钢琴伴奏者双方配合不默契等,也是影响学生临场发挥的重要因素。常可以看到,在训练时有些学生因不熟悉钢琴伴奏谱或是与钢琴伴的配合不好,进拍或是伴奏的速度与歌唱者的速度不一致,直接影响到歌唱者的心理状态和表演的情绪与欲望,从而影响歌唱效果。

三、声乐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针对声乐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心理素质和情感表达的因素,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做好声乐基础知识技能教育的同时,要着手培育学生健康的歌唱心理状态、坚强的意志、沉着自制的心理素质,培养和锻炼他们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从而克服情绪的波动,逐步提升艺术涵养。

(一)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和爱好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整和调动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首先应着重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和爱好。“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①古往今来,但凡在自己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都有着强烈的爱好和情感,从孩提时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到随着对这一事物的不断深入了解,兴趣得以升华,最终发展成对某一事物的执著追求和毕生信念。这种由低到高的情感层次发展,正是人们在认识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对于一个声乐学习者来说,这种情感层次的发展也是相当重要的。只有当你真正爱上这门学科,你才会排除一切外界干扰,坚定执著地去追求其中的真谛。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于声乐艺术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加强艺术修养、陶冶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演绎一首好的音乐作品,需要演绎者健康良好、端正平和的心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主动的歌唱态度。所谓的积极态度,是指当一个人对某事物发生兴趣或者是明确事物的重要性的时候,乐于并主动参与该事物的态度。心理学上认为,一个人的态度对他的行为具有指导性的或动力性的影响。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主动积极的态度很大部分确实是会影响到演唱者的演唱水平。

二是引导学生以想象的思维方式体验和融入作品。很多教学实践都证明,想象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活动,丰富歌曲的形象,加深对音乐作品背景和内涵的理解。

三是勤于实践,通过模拟演练,帮助学习消除和克服外界的压力和影响。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经常性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包括戏剧、演讲、诗歌朗诵、合唱演出等,增强学生的舞台感受和舞台经验;也可以在课堂上模拟演出时的各种场景,包括应对一些突发状况等等,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演练和演出中吸取经验,使舞台真正成为他们真正挥洒才华的天地,从而建立良好的舞台心理素质。

(三)培养学生的自信

由于先天遗传条件和后天性格培养的差异,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质,做到因材施教。对于那些上课参与情绪高、反应快、接受能力强、有强烈表现欲望的学生必须严格要求,让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帮助学生稳定心理状态,从而更高效地学习,让学生对学习更加热爱和充满信心。而对于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同学,则应采取多肯定、多鼓励的方法,培养其自信心,消除对声乐学习的恐惧感和自卑感,逐步喜爱声乐艺术。

(四)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声乐演唱技巧的训练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歌唱活动时发声器官的生理活动将对心理因素产生直接影响。心理的充分放松,可以促进学生更快地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声乐技巧,增强自信心。同样,歌唱时良好的心理活动也能促进发声器官更好、更积极地运作。

(五)提高与伴奏者的配合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读谱和与伴奏者相互配合的能力,除强调读谱的准确性、严谨性和配合的重要性外,笔者也常常采用小组课、小型音乐会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之间相互伴奏训练,使学生在读谱能力、学习的严谨性以及与他人的协调合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空前高涨。

四、结论

歌唱表演的时候,心理无时无刻都在发挥自动调节的作用。通过实践发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锻炼的。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如能对学生的心理状态给予足够的重视,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声乐教学的最终目的。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年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赵伯梅著.歌唱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

[3]沈湘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

上一篇: 对非遗的传承和创新的建议 下一篇: 东方插花与西方插花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