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5 10:34:20

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篇(1)

理解能力能反映学生科学能力好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学习、消化知识,不断扩大知识范围和增大知识深度,以及提高自学能力所必不可少的能力。在中学化学的教学实际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应帮助学生和要求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能做到:① 掌握所学化学概念和规律产生的背景或实验条件和现象。② 掌握所学化学概念和规律的确切含义,会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的原因。③ 掌握所学的化学知识和其他化学知识的联系、区别。④ 掌握所学的化学概念和规律的成立条件和应用范围,且会依据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解释作出正确的推断。

二、思维能力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包含的范围很广,化学学科知识的特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也非常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事物进行对比、类比、逻辑推理的能力。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利用有关化学知识的特点,进行相关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进行碱金属族元素教学时,利用该族元素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特点,在已知钠元素的性质后,可以演绎推理出其他元素的性质,培养学生演绎思维能力。同时,利用它们具有不同的电子层数,又可以进行各元素性质的对比,找出它们性质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对比能力和分析能力等。

三、实验能力

观察与实验能力是科学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一种全面的综合能力,包含相当高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把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具体化为以下几个方面:① 按一定的认知目的安排观察或实验的活动。② 让学生独立地完成观察与实验。③ 使学生学会如何记录、分析、观察和实验所得的资料及数据,导出正确合理的结论并进行报告。

四、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力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未来社会需要更多的创造型人才。人人都具有创造能力,只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创造能力能通过教育和训练予以提高。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 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有意识地使用创造教育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从而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② 注意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特点,培养学生善于对已知事物进行怀疑和再思考,能够打破习惯性思路,提出几种另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③ 注意联想能力的培养。由于化学学科知识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能力。④ 注意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中,让他们有机会充分施展才能和创造性。

五、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一种较高要求的科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理解、思维、记忆等能力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使学生具有自学能力,能独立地获得和探求新知识,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可以具体化为以下两个方面:① 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② 着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训练。

另外引到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无论从学习知识的角度或者从发展能力的角度来看都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学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是有一定难度,但教给学生普通的自然科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下列程序来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1) 搜集有关资料、文献和数据:观察,实验,条件控制,测定,记录。(2) 分析、研究和处理有关资料、文献和数据:资料和数据的处理(表格化、方程化和图线化),分类。(3) 得出规律性结论:科学抽象,发现规律,模型化,提出假设,验证假说(得出结论、形成概念)。

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篇(2)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普遍较为薄弱。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提问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因此,中学生物学教师在教学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逆向思维、敢于提出问题。

一、培养中学生提问能力对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课堂上的主动提问能力能充分体现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能显著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2.突出重点知识,强化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提出往往集中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方面,这样有利于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深入分析整理和加工归纳,达到深度理解、系统掌握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学效果

根据学生对问题提出的数量和质量可以体现出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对基础知识的认知情况,对基本技能的把握程度,从而形成科学的依据来评价教学效果,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手段和学时安排,更好地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

4.提高学生对学好生物学知识的信心

对生物学知识的主动提问和思考答案的过程可以强化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关注和兴趣,而在得出正确的结论后则能大大提高中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信心和自尊感的满足。教师的及时鼓励也使学生对下一个问题的提出和思考充满了期待。

5.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交流和合作

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普遍意义或难度较大时,可以由学生进行集体探讨、互相交流,展开想象的翅膀,提出多种假设,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结出正确的答案,既让学生交流了各自的认知,又培养了学生间互相合作、取长补短的精神。

二、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1.鼓励学生树立敢于质疑的精神

创新思维一般都伴随着质疑产生,没有质疑,就不能发现问题,就谈不上创新。因而,教师在上课时首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无论是学习课本知识,还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都要不受已有结论的束缚,多问几个为什么。敢于逆向思维,在从问题的提出到答案的形成过程中努力发现各种“蛛丝马迹”,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疑点,留住“一闪而过”的困惑。同时,常怀好奇之心,带着问题与老师、同学共同探讨。

2.营造轻松良好和民主的课堂氛围

在轻松良好的状态下,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完全打开,才能有丰富、自由的想象,才能有发现问题的灵感。在民主的课堂氛围里,才能消除学生的担心和压力,产生和激发提出问题的信心和勇气。

3.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始终与学生保持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不应凌驾于课堂和学生之上。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独到的见解,更要允许学生有与教师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贯彻教学相长的宗旨,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勇敢地提出教师意想不到的、有价值的问题。

4.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

中学时期正是学生个性特点的养成阶段,教师在上课时应特别注意了解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对于一些因怕同学笑话而不敢提问,对自己的问题没有把握或缺乏信心而没有勇气提问,以及找不出问题或不善于表达问题的学生要有充分的耐心,适时进行诱导和鼓励,克服怕问错问题、被同学笑话等无谓的担心,以养成敢想、敢问、敢说的风格。相反,一个班级里常常也会有一些思维活跃,个性较为突出,敢于标新立异,有些与众不同的学生。对于这种性格特点的学生,教师则应给予民主、宽松的环境,以理解甚至是欣赏的态度来鼓励思维多样性、特别爱提问、问题特别多的学生。

5.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

实践证明,在中学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适时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能有效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特定的问题情境可以是声音、图片、动画、实物等多种形式。同时,注意问题情境应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程度相适应,能引发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并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恰当的思维难度。在学生初步提出问题后,教师还可以将问题一步一步地引向深入或进行扩展。

6.合理安排学生的提问时机

一般情况下,让学生提问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初始或最后十几分钟。若安排在上课初始就让学生提问,则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充分做好课前预习,带着问题来上课。由于学生提问是在教师讲课之前,所以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知识结构较为简单,易于自学的内容。教师则可以在解答学生的问题中展开课程的讲授。大多数情况下是安排学生在课堂的最后十几分钟提出问题,让学生大胆地向课本知识和教师讲课内容质疑。由于提问是在讲授之后,所以学生提出的问题常常比较有针对性,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并具有明显的代表性,教师也易于判断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7.要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和充分的交流

在学生提出问题前要有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特别是刚开始的几次课堂教学,要用较多的时间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只有充分的思考,才能拓宽学生的思路,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学生思考时间不够时,也可以留待课后由学生自己分析并准备好问题,下次上课时再提问。同时,对每一个问题都要力求在学生间进行充分的交流、讨论,互相取长补短,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成这全班学生共同学习进步的机会。

8.及时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

学生在提出问题后,除了希望得到正确的答案外,还期待教师的肯定和表扬。教师的鼓励不仅可以让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还能激励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踊跃提出下一个问题。即使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属于无中生有或不着边际,教师也应和言悦色地给予合理的评价,并尽力找出其中的长处给予肯定。教师的表扬和肯定,对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学习和探求的积极性、主动性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篇(3)

数学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通用语言和数学思维的最佳载体,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叙述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其特点是准确、严密、简明.此外,数学语言还具有高度抽象性的特点.许多学生惧怕数学,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数学语言的生涩难懂.另一部分原因则在于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忽略了日常语言能力的训练,使学生难以驾驭数学语言.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强调数学语言的学习,丰富学生的语言词汇,又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语言的运用技巧.语言能力是数学能力中的一种基础能力,加强数学语言能力的训练,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在讲“空间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时,教材上有相关的文字概念:异面直线定理:连接平面内一点与平面外一点的直线,和这个平面内不经过此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已知两条异面直线,经过空间任一点作直线,所成的角的大小与点的选择无关,把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叫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或夹角).这些都是数学语言.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这些概念呢?需要让学生了解空间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了解空间中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根据一定的数学概念、法则和定理,由一些已知量得出确定Y果的过程,称为运算.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对高中生的运算能力的要求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进行:1.计算的准确性.计算的准确性是运算能力中最基本的要求.众所周知,计算就是为了得到准确的答案,因此准确性是非常关键的特性.2.计算合理、简捷、迅速.这是三个较高层次要求.在准确的基础之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追求计算的合理、简捷和迅速.3.计算的技巧性、灵活性.这两个要求则是相对于那些数学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讲的,可以说是高标准要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并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的计算水平上升到技巧性的层次.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呢?笔者有两点建议,一是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二是加强基本技能训练.理论是运算的基础.只有在正确的数学逻辑关系下,才能正确进行运算.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打好学生的高中数学基础,才能为计算指明道路.数学运算的基本技能训练,也需要在日常学习中进行巩固.一般来说,运算的基础技能包括提高计算速度、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和结论等,养成验算的习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会学到许多有趣的二级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熟记这些结论,在做题时提高效率,缩短计算时间.比如,椭圆〖SX(〗x2[]a2〖SX)〗+〖SX(〗y2[]b2〖SX)〗=1与直线Ax+By+C=0相切的条件是A2a2+B2b2=C2.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二级结论.

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篇(4)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139-01

新世纪以来,我们面临的问题很多,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怎样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在这方面起重要作用是人才。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专家们指出主要需要以下四种素质的人才:第一,要有新的理念;第二,能够不断从事技术创新;第三,要有过硬心理素质;第四、有团队精神。为此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这四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表现对问题寻求新的解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以教材为载体,以改革教学方法为突破口,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和再创造。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它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趋向。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往往只需要一些方法途径而已,而提出问题是人思维活动的进行,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活动的运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问题的提出,往往可以有效的唤起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探索,使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研究问题,学会探索。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使他们尽量向探究性理解型发展。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敢于善于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条件与机会,让学生确实意识并掌握到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的方法,形成富于联想的思维习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过硬的心理素质

教学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它不仅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极其有利,而且对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特征和自尊、自强、乐观、进取的精神也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对学习兴趣的动机、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两个方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我们可通过介绍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介绍数学在生活、生产和其它科学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动机。通过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还应当注意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和训练。如注意力的培养、长期反复思考同一问题的意志品质的培养、独立思考精神的培养等。使学生形成不怕困难、坚忍不拔、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优秀品格。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切实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工作中去,为培养振兴中华的高素质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篇(5)

一、自学能力概要

所谓自学能力,就是学生独立地通过各种渠道获取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的能力,它包括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独立动手实验操作等能力。

自学是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自觉地从信息源获取信息而内化的过程,需要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进行看、听、问、想、思、议等活动,在自学中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了认识能力和认识方法,培养了主动探索、感受和欣赏的能力。

自学能力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具有多因素、多层次的一种综合能力,在化学学习中主要体现为以下3种能力:①独立获取化学知识的能力,即发现、咀嚼、消化、吸收知识的能力。②系统整理化学知识的能力,即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理清教材中各单元之间的知识顺序及网状结构,使学习的知识逐渐由点到线到面到立体。③科学应用知识的能力,即能够独立地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所给问题中的化学状态、化学过程和化学情境,找出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的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灵活地运用化学知识综合解决所给的问题。

二、自学能力培养的意义

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大约只占他一生的1/5,人们只靠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无论是质还是量远远满足不了未来的需要。一个人仅靠学校的“一次教育”已远远不够了,要接受“终身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埃德加・富尔先生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说:“教科书上的知识是很有限的,所以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要鼓励孩子自己学习,在课堂之外学习,锻炼观察本领,思考、试验的本领,创作的本领,还要让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学,有滋有味地学。”他还说“自学的本领是用之不竭的能,储能就要储这样的能。”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理科)明确指出:“自学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即能够敏捷地接受新知识,与已学过知识结合、重组、转换、迁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学能力旨在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转变成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主体。

国外学者调查表明:在一个科学家和工程师一生所运用的知识总量中,通过学校获得的知识仅占25%左右。这意味着,人的知识大部分是在实际工作中取得的。其中,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通过阅读自学。因此,无论从素质教育对人们的要求,还是高考对考生的要求,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显得十分重要。

反思我们的化学教学,“对学生教育主体性的忽视影响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创新力发展、民族科技发展的成绩。”

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按中等程度的学生的水平备课、讲课,不能照顾和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从而形成“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后进生吃不了”的不良局面。对成绩好或成绩较差的学生除了进行补课以外没有更好和更有效的解决学生学习困难的方法。

课堂教学活动主要以教师的讲授活动为主,学生处于客体地位,参与学习的机会有限,成了盛放知识的“容器”和“书橱”,制约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削弱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教学将课堂教学的重点只瞄准升学、考试的目标,只注意书本知识及要点的传授忽略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化学教学中,认识学生的主体存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三、自学能力培养的三个层次

“学会学习”现已成为所有教学工作者的共识,特别是在今天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指示精神,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在学习阶段注意分层培养,形成习惯。这比多解几个题更重要,有了它,学生就有了独立获取知识和进行探究的可能。笔者认为在化学教学中自学能力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时间不超过25分钟,对当堂课的内容或下一节课的内容的自学过程中获得的自学能力,如课前的预习或课堂上按提纲的自学等教学形式。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会阅读一课时内容教材,养成独立作业习惯,学会整理,加强个体学生主动性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第二层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知识的系统性对章节的内容自学过程中获得的自学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阅读一个章节或更多的教材内容,学会总结,学会交流,学会探索,能突出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具有一定的迁移能力,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

第三层次:学生在无教师指导或教师很少指导下,对某一章或某一本书的内容的自学过程中获得的自学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具备了很强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程度的进入社会的后续学习能力,能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特征;能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常明《谈自学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教学通讯2008.9.

[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化学第三册 2006年6月第1版.

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篇(6)

传统教学观念让学生思维与个性发展受到限制,而现代教育理念就是要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在中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为学生创设平等的教学氛围,学生能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另外,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学会质疑,深入地思考中学数学知识。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只要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参与学习之中,所以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方法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从中学生善于思考的特点入手,正确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学生只有对数学充满兴趣,才会主动思考。所以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另外,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也要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学生通过提问,会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也会提出更加有价值的问题。

(三)创设良好学习环境

在中学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态度要和蔼、动作要细微、眼神要亲切,要多给学生一些赞扬,从而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而学生也能更加愉快地进行学习,并在教师的鼓励与关爱中,坚定学习的信念,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增加自身的求知欲。这样学生才能放下在教师面前的拘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对学习充满自信。因此,教师要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逐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较好地完成中学数学教学任务。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一)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尤其要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有效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让学生乐于学习。另外,教师也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不怕难题,这是启迪学生思维的关键。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对某一问题的讲解过程中,首先应该为学生说明该问题的重要性,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要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才能产生学习的兴趣。最后教师要用充满情感的语言为学生讲解,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都能有试一试的想法。同时教师也要为学生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为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

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激发出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要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都能够提出问题,并通过对学生的引导训练,为学生创设出主动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怀疑,并能够发现问题。教师要为学生传授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让学生形成创新性的思维能力。当然,学生一般难以单独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适时加以引导。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要求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要认真仔细,要有目的、要步骤地进行观察分析,并且还要对观察的事物展开联想,深入思考,反复质疑,这样学生才能发现问题的存在。

(三)启迪学生思维

一是教师要大胆处理数学教材,要抓住其中的关键点,重点内容要突出,要有针对性地指引学生对数学教材进行精读,尤其是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教师也要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并为学生提供各种感性材料,让学生以这些感性材料为支撑,逐步完成由表象到抽象的目的。二是教师要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逐步实现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语言作为思维的外壳,是进行正确思维活动的根本。教师要指导学生能够完整表达出数学知识点的含义,从而促进自身思维能力的发展。三是根据数学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提问,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要注意的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备思考价值,并为学生安排思考的时间,让学生主动深入思考问题,从而逐渐形成多向思维能力。四是教师要充分运用讨论式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有着大量的题型都必须要学生展开讨论,并通过有效地讨论,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在讨论中,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培养,就能够通过观察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从而挖掘自身潜力。

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篇(7)

1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生物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

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要目标。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传授生物知识、训练技能、进行方法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进行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是基础生物学的主要目的,也是当今生物教学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学活动。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并自觉地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个目标来组织教学。

2 明确创新内涵,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那么何谓创新能力呢?创新能力就是通过对已经积累的知识经验进行科学地加工和创造,以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和新产品的能力。广义的创新能力还包括利用现有知识去重现前人已经探索的发现过程的能力。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同于科学家、艺术家的创新能力。学生创新,多数是学会意义上的创新。中学生的创新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进行发明创造,而是要求学生具有批判性的思维品质,能进行独立思考,进行自主的、个性化的创造性学习。

3 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教师自身创新能力。

中学生具有极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生物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成为学生榜样。教师可以通过对生物学史和著名生物学家及其科学研究方法的分析,通过关注或亲自进行教学研究工作,体会创新的思考过程,从而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由教材的忠实复述者转变成教材的再创造者。由单一的传授知识向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的方向转化,由注重结论向注重过程转化,由单一的评价方式向多元评价方式转化。将创新意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处处显现出教师创造的痕迹,让学生深受感染,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功效。

二、如何在生物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式,设计合理的课堂结构。

课堂教学是一项十分复杂、自由度极大的创造性劳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教,学生背”,这种僵硬、单一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必须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方式要有启发性和多样性,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对于“神经调节,,、“免疫调节”等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可采取“定向质疑――引导探索――反馈运用”的探索式教学法;对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分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一些结构性、过程性的教学内容,可采取“观察探究――分析思考――归纳总结”的引导发现教学法;对于“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环境保护”等一些浅显易懂、内容生动的教材,可采取“提问激趣――自学阅读――引导归结――补充评讲”的读书指导法。

2 调动学生创新激情,营造创新课堂氛围。

创新氛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活动场所的布置如课室、实验室;另一方面是教学活动中要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及教学互动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轻松、愉快的良好情绪,不仅能使人产生超强的记忆力,而且还能活跃创造性思维;而焦虑不安,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则会降低人脑的智力活动水平。因此教师在过程中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异议要鼓励和表扬,形成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如:教师在课堂上组织一些生活垃圾如何处理、克隆及珍惜动植物的保护等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或辩论会,师生随意交流辩论,在这种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进行交流,常使学生超越教师,对某些问题产生新的观点和,这些观点和想法对专业人士来说也许是陈旧的,甚至有时还显得幼稚,但是对学生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创新的“火花”。

3 重视直观教学,开发右脑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称,他提出狭义、广义相对论的思维方式不是语言,不是数学符号,而是图像。脑科学告诉我们:人的右脑是对具体信号发生反应的神经中枢所在,是形象思维等生理结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应特别注意加强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注重直观教学,开发右脑潜能。

直观教学可分为直接直观和间接直观两种。直接直观包括活的生物体、标本、生物学实验等;而间接直观则包括挂图、图表、模型、黑板画以及电化教学所用的幻灯、投影机、录相、电脑等。

4 训练和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

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而百见不如一“做”。创新能力不是靠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得来的,而必须通过学生的“练”和“做”养成。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不可缺少的一环。作为生物教师,应教学生在生物环境中如何发现问题,怎样提出新的问题和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发展其创造性和想象力。如:在讲《细菌》一课时,提出这样的问题:(1)新鲜肉放几天就会腐烂,而在同等条件下为什么腌肉却能保存较长时间?(2)为什么不用糖腌肉而用盐腌肉?首先让学生思考、讨论。学生兴趣大增,有的认为,糖腌肉没有盐腌肉好吃。有的认为糖是有机物,可促使细菌生长等。讨论气氛热烈,最后由老师点拨引路,启发释疑,得出结论,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教师要开动脑筋,多一些变式训练,多出一些开放性的题目,鼓励学生作答的时候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充分的放开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之个性化,具有发散性。

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篇(8)

力学知识是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但中技《工程力学》教学中面临着学生学习兴趣减退,学习效果欠佳,实践操作中难以抽象出力学模型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通过多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人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分析课程特点,引导学生科学思维

《工程力学》课程内含大量的基本概念、基本术语如约束与约束反力中就有很多易混淆的名词,概念性强是力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如果死记硬背,必然会东挪西借,一团雾水。讲解每一概念时,科学分析,实物举例加以正确引导。抽象性强是本课程的又一特点,尤其在材料力学篇,如材料的拉伸、剪切变形等内力的概念,学生中有很多疑点,必须给予明确而有说服力的解释,否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实践应用性强是它的第三个特点,各种起重装置的设计、减速器中传动轴的设计等都离不开力学知识,都需要经过周密的科学的计算才能设计尺寸选取材料。教学中根据课程的这些特点,运用科学的方法,模拟教学情景,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启发学生科学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如学生能用拉伸强度计算的方法,经过自主学习学会扭转强度计算,将他人的方法原理正确合理地应用于不同的问题上或是生活实践中就是创新。

二、变换课堂教学方式,促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应富有伸缩性、灵活性,多样性,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趣味性,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多给学生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多给学生相互评价的机会,机会中有所发现和有所创造,促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一)营造开放式课堂,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开放式课堂是针对过去教学的封闭性而言的,包括空间上的灵活性,能传授知识的地方就是课堂。静力学中为使学生了解某些机构运动、梁的受力,机械装配车间就是一个生动的的课堂,学生通过对机构运动的过程,理解构件的受力,对构件的力学模型自然产生,并形成自己的思维。开放式课堂还包括学习材料的丰富性,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从课堂题材及学习材料来说,它不仅可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生活,来自学生。在讲约束与约束反力时,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后准备些约束装置,结果学生从家带来了铰链、三脚架、皮筋、彩色玻璃球和竹签等等,课堂顿时丰富活跃起来,自主讨论相互合作也积极起来。

(二)创设情境式课堂,启发吸引学生,激发创新能力

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想象,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创设问题情境,能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好奇心。材料力学中,内力、应力的概念非常抽象,学生对空洞的讲授很是费解。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取出杆件实施拉压,问学生:杆件有否变化?学生回答否。取出弹簧实施拉压,问学生:弹簧有否变化?学生肯定。继而要求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弹簧、牛筋做拉压动作,问学生:弹簧拉压时是否产生抵抗力,阻止拉压?学生肯定。从而阐述拉压时产生的抵抗力就是内力。弹簧有,一般的杆件在拉压时也产生内力。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实践、感受、启发层层深入帮助学生理解创新内力的概念。另外加强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学习和利用,创设虚拟的教学情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服务。

3、开展引导型、讨论式课堂,发挥学生主体,培养创新意识

行为引导、讨论式课堂与以往单纯的课堂传授式教学不同。组织教学前,教师分组选组长,列提纲布置任务书,周密地考虑课堂中学生可能提问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胆讨论。

如:学完弯曲变形章节后,将全班分成四组,将扭转和弯曲强度计算的过程进行课堂讨论。从两种变形的内力名称着手布置任务:⑴两种变形中内力名称分别叫什么?用何种符号表示?与拉压变形中的轴力有何区别?要求学生每组派代表提问回答。⑵如何计算得到它们的内力?每组学生自行精选不同生活实例抽象出力学模型进行内力计算,选两组代表在黑板上画图演示计算方法、计算过程并分析讲解。⑶请代表讲出扭矩图和弯矩图的作图步骤指出它们的异同处,在例题中作出图形并演示。⑷寻找危险截面。⑸得出强度条件,请学生代表上台书写并讲解。⑹教师点评,鼓励优胜组。两堂课学生讨论、交流、互助,教师仅是一个导演,巡视于课堂间帮助理思路、释难点、抓重点。这类课堂形式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导向,改变了教师单向教学的陈旧模式,让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师生共享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发现。

三、情感激励,合理评价,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打开学生创新之门

建立新颖的师生关系,多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情感及成长规律,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管理策略,多渠道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树立一种成功的心理定势,鼓励他们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创新。

教师的有效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成长。如力学单元测验、作业评价等,可以让学生知晓自己学习付出的结果,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成就和不足,明确下阶段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当学生的情感受伤或出现缺点、错误的时候,教师中肯的评价能使学生学会如何认识、调整自己,形成及时的自我评价和心理疏导;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尊重、期待;学生也会认识到教师的认真负责,从而融洽师生关系,使评价化为成长的动力,促进学生学习。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和发问,教师应作出恰当的评价,以规范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不仅是认知层面的,还涉及到师生间的情感、态度、品性等成长性需要。除了教师的评价,在教学中同样开展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课堂讨论中学生的互评可以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学会评价别人,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相互质疑,敢于创新的能力。

评价不是将学生评出好坏,是使评价对象在得到肯定或否定中探究问题的实质,明确成长的方向,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我们要强调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态度等“立体”评价,评价项目多元化,方式多样化,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获得全面、真实、客观的学生信息,提高教学水平,打开学生创新之门,使学生跨入创新成才之路。

面对学生的需求、时代的特点,教师应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改善力学抽象、枯燥的负面特点,探讨适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多种教学方式,多方面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篇(9)

二、中学生物教育的一些现状

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影响,中学教育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比较严重.学生只会被动接受知识,课业负担越来越重,教学效率低下.这种做法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新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那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会适应新世纪.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做的关键是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不断获取和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几点作法

1.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预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因为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不是靠一次听讲就能做到的,而要通过多次强化.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主动学习的好习惯.预习阅读是学生在教师未授课时事先阅读相关课文.为了提高预习阅读的有效性,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指定的课文,并要求阅读后(或教师)提出疑难,列出提纲.如《人体废物的排出》一课,可以设计以下提纲:①泌尿系统的组成器官有哪些?②尿液是如何形成的?③尿液是如何排出的?④人每天少喝水好吗?⑤人体内废物排出体外的方式一般有几种?看似一个个问题,实是一环又一环,相连相接.在指导阅读时,应先纵览全文,了解梗概.然后再精细阅读,对课文中的重难点用笔圈点勾画,也可以在课文空折处批出自己的问题、感想,设置自己认为是疑点、难点的地方,做到重点落实.

2.培养专心上课的习惯

教学的核心环节在课堂.学生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在课堂完成,课堂一分钟胜于课下十分钟.

首先是培养专注听讲、积积极发言的习惯 . 针对那些活跃发言的学生,提醒他们要静心多思,培养其思的习惯;针对少数不太愿意发言的学生,教师应主动邀请,积极鼓励,降低问题难度,为其发言铺设阶梯,培养其说的习惯;针对个别分散注意力的学生,教师可以改变语速、语调、节奏或用突作停顿的方法,暗示或直接提醒的方法,让学生思维回归正题,表扬注意力集中的学生,以培养学生的专注听课的习惯.通过这样分别对待,在课堂上形成专注听讲,积极发言,争相参与又能深入思考的良好的听课习惯.

其次是培养认真做笔记的良好习惯. 笔记要注意有选择地做,对于课本中已有的重点内容可直接标注在教材中,教材中未涉及的而教师又强调的内容则要记录下来,这样可节省动笔的时间,增加思考问题的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培养复习归纳的习惯

要求学生对刚学过的知识,要及时“趁热打铁”,学过即习,方为及时.忌在学习之后很久才去复习.这样,所学知识会遗忘殆尽,就等于重新学习.及时复习的优点在于可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

每天尽量把当天的东西都复习一遍,每周再做总结,一章学完后再总的复习一下.对记忆性知识的复习,每一遍的用时不需多,但是反复的遍数要多,以加深印象.每章每节的知识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有小结归纳.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对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每学习一个专题,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篇(10)

以新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为依据编写的高中生物新教材,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要树立创新意识,初步形成思维的独特性、新颖性等创造性思维品质,进一步形成应用生物学知识解决某些问题的能力的要求。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目前,我国的教育正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深化时期。这种转变,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生物学,不仅仅是记住生物学中的知识点,更要理解生物学中所提到的现象和规律。由于生物学科的特殊性,许多内容都是生活中不常接触到的东西,并且许多知识比较偏,比较难以理解。很多知识学生只是听说过,而没有亲眼见过。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就会对某些内容充满疑问,但是苦于没有见过直观的解析方法,所以只能靠死记硬背来记忆这些内容,以便应付考试。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正在进行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统方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社会的需求。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懂得照本宣科,不懂得用创新的思想去解决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全面的培养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下面就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质疑,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有疑才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路,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质疑”体现出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一种积极参与,标志着学生由被动学变成主动学,从学会走向会学。在讲细胞分化及其意义时,这样引导学生,早春季节,我们会发现池塘、河沟水面上漂浮着许多蛙卵,几天后,他们都变成了一只只活泼的小蝌蚪,三星期左右,它们又都变成了有成千上万个形态结构不同的细胞组成的“五脏俱全”的小青蛙,在这个过程中,从细胞水平看,细胞发生了哪些变化,使一个蛙受精卵发育为青蛙呢?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不过我们今天的课堂,更多的是让学生理解、认识和接受现有的科学结论,忽略了引导学生对现有知识的再认识、更新与创造。此外,有些老师不仅不鼓励学生有独到的见解,还强制他们接受标准答案,因为这样可以考高分。实际上这样做,使得学生宁可一知半解,也不愿意提问题,久而久之,他们就不再想提问题,也提不出问题了,只是老师灌输多少知识,就接受多少知识。这样下去的严重后果,就不要说是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好习惯了,即便连学习兴趣,他们都不会有了。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假如学生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只有让学生有“问题”,甚至在课堂上解答完旧问题的同时,还有新问题涌现出来,这才是真正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记得我曾经问一个学生,为啥不学呢,他说不会,我说咋不问呢,他说不会的太多,没法问了。其实他当时也很无奈,无助。我也很感谢他说了实话,我也要不断学习,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让他爱上学习,爱上生物课堂。

二、利用直观图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接受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已经由传统单一的文字形式向图像、影音等形式进行着多元化的转变,而他们喜欢的形式之一就是图像。把学习资料变成学生感兴趣的图片,利用图像来解析知识内容,要远比只靠文字解析内容容易得多。图像及其蕴涵的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爱上课堂,爱上学习。多媒体教学进入了课堂,为我们在课堂上运用图片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们可以借助更多的图像,解析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学习效率。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网上好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们展示出来,像生物上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遗传物质的转录与翻译,很多的实验过程与现象都可以给展示出来,学生很感兴趣,很容易记住。

三、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这就是说,只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让他们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反之,只会让学生感觉到课堂学习味如嚼蜡,毫无趣味可言。课堂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参与意识的重要场所,我们应想方设法地使课堂激情四射、学生兴趣盎然。这样,学生就会因为课堂的异常精彩而产生强烈的参与愿望,倾情地投入到课堂听讲中去,进而长久地保持认真听课状态。我也曾尝试让学生自己讲课,学生都很认真的查找资料,轮番上课,结果学生也锻炼了胆量,内容记得也非常牢固。学生不一定会按照老师的思路走,他会自己考虑该怎样做,用他们的思维考虑的解决办法,可能更适合学生之间的沟通。这样做可以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参与意识、求知心理等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自制教具,多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有这样一句话:听到的你会忘记,看到的你会记住,做过的你会理解。它强调的就是动手操作的重要性。生物是个重实验的学科,动手能力有时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程度,也会影响到学生对规律的把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做模型,多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学习细胞结构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细胞生物模型,可以了解细胞的结构,以及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进而理解各个细胞器的结构与作用等。通过做实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鉴定蛋白质、脂肪,提取DNA的实验等,可以让学生养成科学的严谨态度和追求真理的锲而不舍精神。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积极动手的习惯。

五、让生活溶入生物,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和规律。

上一篇: 宏观经济走势 下一篇: 艺术空间文化设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