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走势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5 10:34:20

宏观经济走势

宏观经济走势篇(1)

时下,许多人都在讨论和关心的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热点问题是通货膨胀。尤其是今年上半年股市几度下跌,使得投资者和股民一度对市场失去了信心,再加上近一段时期食品、铁矿石、原油价格持续上涨,很多人把这些与通货膨胀联系在了一起,甚至有人提出现阶段我国的通货膨胀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在此,我想就这些问题发表一下我的观点,以及我对中国现今的宏观经济形势的看法,希望与大家一起讨论。

通货膨胀是由于社会中流通的可用于投资和消费的货币总和超过其对应的全部社会生产商品的总数,从而造成的不同程度的物价全面持续上涨的过程。对于通货膨胀应维持在何种程度(通货膨胀率)的理论已经有了许多。我认为通货膨胀有利有避,至于是利大于避还是避大于利不好说,这要看通货膨胀的程度与经济发展的对比关系。其实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可以促进其经济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一定会产生通货膨胀,这就是为什麽会出现经济周期的主要原因之一,即通货膨胀与经济发展总是成不同比例增长。如果控制好这个比例协调发展的话,我想或许可以减缓经济周期的到来。

据新华社资料显示:今年虽然经历了诸多磨难像1月中旬到2月上旬,南方地区连续遭受四次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过程袭击,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516.5亿元。3月14日,一群不法分子在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区的主要路段实施烧,焚烧过往车辆,追打过路群众,冲击商场、电信营业网点和政府机关,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以及五.一二纹川地震和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但一季度经济增长速度仍然达到10.6%,这一速度虽比上年同期有所回落,但依然与近五年来平均高增长速度相当,高于过去30年经济增长速度平均水平。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课题组的预测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的GDP增长率将达到10.7%左右,增长速度与上年相比出现回落,但将继续保持10%以上的快速增长势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2008年将达到170260亿元左右,实际增长率和名义增长率分别为19.1%和24%左右。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将继续比上年有所降低,同时又仍然保持一定的较快增长速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仍然明显高于GDP增速和消费增速,使得投资占GDP的份额上升。

上周全国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作客央视二台经济热点问题的讨论时说,08年前五个月统计出的的通货膨胀率为4.8%,预计今年下半年可能超过4.8%,但增速会控制在0.5%以内。

尽管受一些因素的影响今年中国经济的增速会减缓,通货膨胀率会继续升高但两者对比而言前者的增速远远大于后者。况且今年全国会增加生猪及一些肉类的供应相信不久食品的价格会稳定下来,而且诸多资料显示我国的通货膨胀的增速已经基本上控制住了。这就说明中国的经济还是有利可图的。

再者,现阶段并未爆发全面通货膨胀只是部分东西受其供求变化的影响而出现的价格上涨。对他们适当的加以调整,并加强对煤碳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相信价格是可以稳定下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国际经济环境因素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稳定性的影响越来越大,需要我们密切关注、谨慎对待。目前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粮食和食用油价格上涨对我国国内市场价格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造成国内市场相关商品价格上涨不可忽视的因素。这种输入型成本推动造成价格上涨的影响,将随着我国对国外石油等重要资源性商品依赖程度的上升而变得越来越大,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它可能成为价格上涨原因的长期因素。所以我们在调整国内供求结构的同时应该适当关注一些国际因素。

其实就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和诸多的问题。从全球范围内来说,受美国次贷危机和国内房地产市场不景气以及全球油价飞速上涨的影响,美国和欧洲主要发达国家都出现了经济下滑的现象,因此而导致了全球房产价格爆跌和世界经济衰退的现象,今天美国道琼斯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和伦敦原油期货价格同时大跌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发动机中的重要一员给中国经济发展带了机会。就国内来说,再有8天就要举行北京奥运会了,此次奥运会的开办将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深远的影响。

为了这次奥运会,所有的奥运城市都加强了奥运场馆的建设和环境的美化。所有设施的建设都向着国际化、标准化、新颖化的方向发展。这次奥运会不但带动了奥运城市乃至整个中国各大城市的城市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和城市环境的极大改善,还提升和带动了奥运城市的影响力和国际地位。通过这次奥运会会让世界更多的了解中国和中国的奥运城市并且促进了中国与各国的交流,也会让世界更多的了解中国的文化。这会吸引和带动大批的国外游客来中国旅游,同时也将会带动大批国内游客到奥运城市的旅游。这将会带动中国旅游业和中国服务业的发展以及景点旅游区的建设从而提高整个中国服务业和国际服务贸易的水平,可能会给相关行业带来可观的收入。

奥运会对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也会产生拉动作用。据资料显示:在未来5年中,北京市将创记录地对城市基础建设投入1800亿元人民币,重点建设142个项目,以全力缩短与国外同等地位大城市的差距。其中900亿元用于修建地铁、轻轨、高速公路、机场等,450亿元用于环境治理,300亿元用于数字化建设,150亿元用于水电气热等生活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因奥运而产生的巨大的基础设施投入,将使北京的城市面貌和居民生活条件得到彻底改善,城市竞争力大幅提高。北京环境的巨大改善,尤其是空气质量,1135公顷的国家奥林匹克公园和13000亩的国家森林公园的建设,将使北京亚北地区成为北京重点建设区域和最适宜居住的地区,奥运村将成为北京住宅建设新的亮点和里程碑,4~5星级酒店得到巨大发展。

纵观前几届奥运会举办城市,房价都在奥运期间大幅上涨,所以预计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价格将会以北京为中心,并辐射周边城市进行一次较大的上调。就短期来看2008年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增幅仍将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房地产投资继续平稳增长,需求结构基本稳态发展,供给结构调整进程缓慢,供需不平衡矛盾继续存在。从长期来看,我觉得奥运会带动了奥运城市和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这些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地位,相信这些地区在未来几年内会增加对城市用房和各项设施包括旅游景点在内的建设并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这些设施楼宇建设的国际化、规范化程度,给房地产市场带来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奥运不但带动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也会带动金融市场的发展,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各种理财产品也搭上了奥运的快车。许多银行在此前一两年里发行的多款奥运概念理财产品以及奥运纪念币(章),在发行时便受到百姓热捧。据四川信息网成都商报资料显示:2006年9月推出的第一组北京奥运会贵金属纪念币,其中,由2枚金币与4枚银币组成的金银套币发行时的价格为8316元,目前的市场价格已涨到1.7万元。而同时推出的普通纪念币的价格从发行初的28元上扬到目前的79元,涨势喜人。去年,央行发行第29届奥运会普通纪念币、贵金属纪念币(第2组)各一套。普通纪念币一套3枚,发行量各1000万枚,其面额均为1元,目前已经大幅升至70元附近,涨势十分明显。还有像光大银行、中国银行等都推出了与奥运有关的纪念品和理财工具收益率甚高。

随着奥运的到来股市行情也出现了好转,这也极大的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股市行情形其实是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由于举办奥运会给中国部分实体经济带来的发展动力和发展空间必然会促进带动中国部分实体经济的发展,这个发展带有一定的长期性。这又势必会反映在股市行情上,从全球范围内来说,美国经济增速深受次贷危机和原油价格下降以及国内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的影响开始出现下滑导致欧洲发达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出现衰退现象。发达国家纷纷把目光转向了新兴国家市场以期把新兴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而中国正式作为这发动机中的重要一员。因此这会吸引大批投资者前来势必会造成需求的增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带动证券市场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发展和完善。尤其对未来房地产和旅游板块的行情充满信心。还有,随着奥运的临近各国运动员代表团、政府官员、旅客会纷纷来到中国会使得人民币兑换业务变的红火起来,不但可以增加中国的外汇储备而且可以带动中国的人民币自由兑换业务和汇率体制的发展和完善。

此外,奥运会还带动了中国食品行业、交通运输行业以及医疗行业的发展和完善,带动了食品的供应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尽管今年我国遭受的几次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给我国经济和人民造成了重大损失和伤害,但是我想这增加了全国人民的凝聚力,相信通过灾后重建活动在四川以及其他严重受灾地区会诞生出新的面貌、新的气象。灾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克服灾难的勇气!可贵的是由于灾难而激发的全国人民的凝聚力正是祖国建设所需要的,也正是一个大国崛起所需要的。这次中国为成功举办奥运会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以及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将会被全世界铭记和赞叹。这是一个经济政治大国所应具备的素质!同时此次奥运会也会促使中国人的素质得以提高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宏观经济走势篇(2)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宏观经济的调控是以间接调控为主,以计划经济为指导,以经济手段为主要调控方式的综合调控,其调控的经济手段主要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伴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宏观经济的发展更应该站在世界化、全局化的角度进行了。因此,就需要把握宏观经济发展规律,不懈地探究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势。

一、 我国宏观经济的走势

我国宏观经济总体上就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运行的,逐渐形成了以市场经济为主,宏观经济为辅的经济现状。因此,根据现状,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走势进行探讨。

(一)促进我国宏观经济与环境效益和谐统一。

据以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来看,经济发展速度都超过了百分之十,在这样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下,我国宏观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当我国一心关注于经济效益时,却忽视了环境效益。又随着人们经济实力的上升,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追求。因此,我国宏观经济的走势就逐渐由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转变为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经济重任上。促进我国宏观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不仅是人生追求更好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是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大力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

一个国家合理的经济结构应该是第三产业最为发达,其次是工业,最后才是农业。然而,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结构的发展相对来说具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因此,为了使得我国宏观经济未来长远健康的发展,就需要改变我国工业最为发达,第三产业发展比较落后的现状。构建一个新型的、合理健康的产业结构。

(三)发展资本型的产业经济。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我国在国家竞争中一直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只能够凭借密集型的劳动力占据廉价优势。因此,在未来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就需要转变为资本混合型经济发展模式,促进高新科技的研究,培育新时代科技人才,使得我国的经济不仅能够发挥廉价优势,还能够以高质量、高技术站在世界经济舞台。

(四)平衡东西部经济发展。

现阶段我国经济整体发展不平衡,东部经济比较发达,西部经济比较落后。然而,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严重背离了我国社会主义理念的本质,严重阻碍了中华儿女共同富裕的宗旨。所以,在我国未来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就迫切需要变革这种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促进经济的全局、全面发展。

二、针对宏观经济未来发展的调控政策

促进我国未来宏观经济的合理健康、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还需要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节。下面笔者就根据未来我国宏观经济的走势,对相关的调控政策进行探讨。

(一)有效进行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进行宏观调控政策的两种主要手段。合理利用财政政策就需要发挥财政收支的功能。为了使得我国未来经济能够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那么就可以对具有高污染的产业进行更高标准的税收,达到抑制该产业更大规模的污染。针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就可以利用财政补贴与减少第三产业的税收进行,从而使得第三产业在政策的支持下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属于第三产业,所以,在促进第三产业的同时,也能够促进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平衡东西部发展就需要通过财政资金的扶持,可以通过财政收入,把东部的税收用到西部的基础建设等,使西部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经济力量,从而转变西部经济落后的现象。

(二)合理进行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执行一般是通过银行实现。所以,为了改变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弊端,规范未来经济的走势,就需要合理的进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就可以让银行对政府需要扶持发展的对象,放低贷款要求,降低贷款利率,从而缓解其资金不足的现状,促进其长远发展。就拿为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为例,为了使得第三产业能够大力发展,就可以对从事第三产业的企业降低贷款要求,放宽还款日期,使该产业能够在经济运行中具有勃勃的生命力。

(三)完善宏观调控中监督职能。

发挥调控监督职能是使得宏观调控政策保质保量的有效途径。质监部门发挥监督职能就应该严格审核各种制度实行标准,严厉打击财政支出不落实处的现象,并以身作则。完善质监部门的监督职能,才能够有效反馈调控政策的实施结果,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宏观经济未来走势的正确方向。

在推进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具备长远性目光,准确把握我国宏观经济的未来走势,并采取相关的调控政策,才能够更好的使得我国经济更健康、更合理、更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贺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处)

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走势篇(3)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2001701

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运行状态以及其经济活动的总体活动简称为宏观经济,简单来说也就是整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总体活动。然而,由于一个国家内外经济状况的不断变化,并为了能够实现国民经济活动与发展的稳定增长的态势,就需要采取宏观经济政策,也就是以政府为主体,采取相关的政策措施,对整个市场经济的运行进行调节,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的国民产出水平、稳定物价、低失业率等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是针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发展形势而采取的相应的对应措施,因此,下面笔者就根据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对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进行相关分析。

1对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下的经济形势进行探讨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相对健康,主要在于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一直处于长期平稳且快速发展的状况,这种经济发展状况也正好符合了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准。具体来看,我国的GDP、财政收支、投资于对外贸易等实现了长期的快速发展,且从增长数据判断来看,其增长的速度也较为合理,也形成了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市场经济国家。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后革命时代”。所谓“后革命时代”,指的是未来的经济革命时期。“后革命时代”首先表现为以“和平、和谐、共同发展”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题,强调经济发展为时展的主旋律。其次,“后革命时代”着力于生产关系的转变,提高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适应性,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创新与优化。因此,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已经做好准备,逐渐走向经济发展的“后革命时代”。

当前的“后危机时代”即将过去,从当前的国际经济发展形势来看,全球的经济复苏的势头仍在持续,基本上已经实现了金融危机的渡过,虽然目前也存在着一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风险,但从整体的发展形势来看,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后危机时代”也即将过去,逐渐开始走向新的宏观经济发展道路。

步入了经济发展的“双重并存”阶段。一般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要渡过三个阶段:首先是建设阶段,其次是发展阶段,最后是消费阶段。然而,当前的“双重并存”阶段指的是我国的东部地区已经发展到了“发展与消费并存”阶段,而我国的中西部地区仍处于发展的“建设与发展并存”阶段。也就是说,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存有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没有实现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并伴有其他的经济问题。

2简要分析我国目前经济状况存在的问题

虽然从我国宏观经济的总体发展来看,我国经济处于平稳持续快速发展时期,并逐渐走上“后革命发展”时期,但在这些良好的经济信号下,仍存在着一些经济问题。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实现优化。从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来看,主要依赖于我国的外贸出口与投资,也就是说,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实现根本性的转变。经济增长依赖于外贸出口则体现了我国国内的消费不足,尤其其个人消费,而较大数量的投资就会造成本国的货币供应量增加,从此以往,就会造成外汇积累较大,国际收支与国际贸易出现双顺差,从而增大了我国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因此,这两种经济增长方式存有不利于我国经济长期性发展的弊端,需要通过调控手段,逐渐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健康化。

当前我国的经济调控政策存有局限性。宏观调控主要是在市场经济中,通过政府采取经济、行政以及法律手段来对经济的运行进行有关调节,该手段主要是为了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从而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然而,从我国具体的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的经济调控政策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在某些领域难以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其次,宏观调控表现为对市场经济的干预,且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最后,宏观调控需要较为专业的知识作为基础,一旦调节出现错误,就使经济出现更为严峻的问题。就业率低与通货膨胀形势严重就业率低、通货膨胀形势严重是目前我国人民能够切身感受的经济问题。就业率低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据调查显示,2009届大学生的就业率仅仅只有百分之二十三。而目前我国出现通货膨胀与经济过热的经济状况主要原因在于“流动性过剩”,也就是“钱多资少”,人民币的投放速度过快。这种情况不仅对造成劳动成本上升,物价上涨,还会使人民财产流失,从而造成更大的经济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发展不平稳问题凸显。正如前文提及,我国目前处于“双重并存”的经济发展阶段,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中西部。另外,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协调问题也十分严重。总的来说,在这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我国的经济发展依旧面临着许多挑战欲风险,且伴随着诸多不确定的、不稳定的国内、国外因素。

3就我国经济形势的宏观走向进行相关探究

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是推进我国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我国经济结构优化,改善目前经济形势的重要措施,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防线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以下笔者就我国经济形势的宏观走向进行有关探究。

以积极态度逐渐走向“后革命时代”经济发展道路。“后革命时代”是以和平发展、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是逐渐完善市场经济发展与提高生产力的时代。所以,为了走向“后革命时代”就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抓住当前的和平时代,努力将中国经济推向未来,推向现代化。其次,注重经济发展途径的创新型,转变滞后的、不合理的经济发展结构,不断加强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与改进,并实现市场经济主体的生产要素的创新,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未来经济的健康、稳定增长。最后,合理利用投资、消费、出口三个经济拉动力,通过调整投资、消费、出口的比例从而利用者“三驾马车”拉动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步上“后革命时代”健康发展的路子。

合理利用宏观调控政策,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宏观调控主要依赖于三种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行政手段。为了使我国走上健康、稳定发展之路,就需要合理利用这三种手段,借助于价值规律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不平衡的经济发展区域予以调解。首先,要推进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一方面不断将城市的有力资源注入乡镇发展,另一方面乡镇应该不断优化农业的生产要素,实现产业的规模化经营,从而在加强城乡联系的基础上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另外,对于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也应该遵循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将东部的技术、资金资源引入中西部,带动中西部的经济发展,从而使我国经济发展实现协调、平衡。

坚持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由的经济体系,其主要是指在这种体系下的生产、销售等市场经济活动完全主导于市场的价格机制,并通过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的作用力来实现资源配置的效果。因此,在我国政府调节经济走向的同时,还应该利用市场经济这双无形的“手”,将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整形结合起来,从而在这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共同的作用力下,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完善与改革,推进我国经济走向有活力、有生命力的未来经济发展之路。

总的来讲,目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存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在不断完善与调整的过程中,仍面临着国内、国外的不确定性的影响因素。所以,为了能够推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与健康发展,就需要立足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不断探究目前存有的经济问题,以实现我国宏观经济走向的准确判断,从而在政府为主导的前提下,借助有行与无形之手,推进我国经济发展走向新的健康、创新发展路程。

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走势篇(4)

一、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分析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有哪些因素推动了消费增长?一是政策因素,它还会成为一种动力而继续支持消费增长。我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调控宏观政策的重点工作,依旧是提高消费对增长的贡献度,同时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二是进一步落实措施,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以此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三是继续完善节能产品、汽车及家电的消费政策。

(2)有哪些因素抑制了消费增长?一是国家近期内已经出台或即将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它会减缓和住房有关的建材和家具的增长速度。二是由于过去的一段时期内,房价的大幅增长,相应的会制约已购房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三是国家近年来连续发生的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会造成局部地区消费能力的下降,同时也使当地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降低,实际收入减少。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加大。经济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开始逐渐复苏,引发国际上大宗商品价格的巨幅增长,也进一步增强了物价对我国的传导影响。二是由于近几年来华北地区低温、西南地区干旱,这些异常的天气变化造成农产品的产量大幅降低。三是原材料及生产资料购入价格的提高,会进一步向下游传导。四是在一些沿海地区,例如珠三角,尽管“招工难”问题已经通过提高工资而得到解决,但相应的也会提升劳动力的成本。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将导致我国成本推动型物价的上升压力进一步加强。

3、通货膨胀压力增大

尽管我国经济已经从过去强劲的复苏转变为现在稳定的复苏,但依然存在着经济下行的风险。并且通胀和下行的风险并存,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速减缓,通货膨胀的压力增强,投资驱动模式作用减弱。在短期内,经济的发展需要靠经济、消费及进出口三个方面来带动。

二、我国下一步宏观经济政策调控

1、调整财政货币政策、预防通货膨胀

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宏观调控的矛盾已经发生了改变,同时要面临经济下滑和价格上升两种压力,现在的焦点问题是通货膨胀的压力,已经基本上代替了经济下行的压力。目前的状况,造成了财政货币政策陷入无法选择的境地。

消费者物价指数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例如,在过去12个月,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2.3%,那表示,生活成本比12个月前平均上升2.3%。当生活成本提高,你的金钱价值便随之下降。也就是说,一年前收到的一张100元纸币,今日只可以买到价值97.75元的货品及服务。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我们过去的政策目标是稳增长,下一步的政策目标是,即要稳增长、又要防通胀,中间的目标是调结构。这样的一种背景,需要我们及时的调整财政货币政策,进一步深化经济财政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动力。下一步的宏观政策可以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扩大需求,应对国内的内需不足的现状。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而央行近期降息27个基点,正是政策宽松信号。

2、加大政策力度,提高支出结构

我们财政政策必须把握四大投资支柱,一是民生的投资,二是结构调整的投资,三是创新的投资;四是三农的投资。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对农场品生产供应方面,没有提供相应的保障体系。水利设施方面,包括农村的灌溉设施和水库,已经遭到严重的损毁。在农村的公共服务和农村道路方面,都有明显的先兆。所以为调动农村生产的积极性,我们就要建立长效稳定的农产品供给机制和价格保障机制,而不应该仅仅是一些短期的、临时性的措施。

3、改革税制、推动结构性减税

结构性减税并非是单一的减税,在税收上存在着有增有减,但总量上是在减少。目前我们的消费呈现升级的趋势,前一阶段消费升级主要是依靠政策扩大消费,而我们下一步的政策目标是推动消费升级,将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作为主攻方向。因此,扩大内需和治理经济萧条的可行的政策选择是改变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财政向贫穷阶层的转移支付力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其具体举措如下几个方面。(1)认真贯彻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在适当时候取消农业税。(2)公平税负,对高收入者征收超额累进所得税、财产税、利息税,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分配。(3)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加大政府对低收入阶层的转移支付。

4、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

加大政府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力度,减少权力对国有资产的侵蚀,建立起抑制不法侵占国有资产和谋取非法收入行为的监管机制,同时建立对非法收入攫取者的惩戒机制,从制度上限制和减少因“灰黑色收入”大量存在而导致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悬殊现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司法体系和民主法律监督体系。在财政体制改革上,应该进一步调整中央和地方的财权,给地方正常的融资渠道,以便于地方政府控制土地价格,使房价得到有效打压。

结语

今后经济工作的重点,即要适度、适时的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同时还要在经济稳步运行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改革措施,不断建立和完善健康的经济体制,以迎接未来不断出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俭贵.劳动与资本市场的双重过剩.宏观经济形势的新概括.经济学家,2002.

宏观经济走势篇(5)

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经济在2010年呈现强劲增长态势。但是到了2011年以后,就开始逐步走下坡路了,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经济的回调以及欧洲国家债务危机的影响波及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到了2013年经历了上半年的经济滑坡以后,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稳增长”的政策措施扼制住了经济的进一步回落。数据显示,在2012年滑坡最为厉害的当属第三季度,到了第四季度以后已经开始逐步回升,国内生产总之反弹到百分之七点八。2013年的情况与2012年也是呈现同样的态势。值得注意的是,到了第三季度以后,工业增加值增长了9.6%,这对全国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工业企业的利润增长值达到13%;外贸进出口业务在前三个季度同比增长8%,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政府出台的“稳增长”政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在2014年宏观调控的主旋律是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

事实证明,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走势并不是完全取决于本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运行规律,它还会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在2014年通过经济运行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取决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如何制定。鉴于此,为了有效避免我国的经济再次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取而代之的是能够一直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一定要注重宏观经济政策的科学和理性,切莫出现重大失误,因为那将会给我国经济造成灾难性的损失。以以往制定宏观调控政策的经验来看,我们再选择上应当以本国经济增长的适度区间作为重要的客观依据。据相关资料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率的最佳区间通常都是在9%-10%之间徘徊,换句话说,我国在现阶段的经济如果能够保持在这个区间内的话,就可以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能够抑制通货膨胀的发生,而且还可以大量的解决失业问题。但是经济增长速度低于9%比较多的话,那么势必会导致大面积的产出负缺口,换句话说,就是说明了我们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并未将经济资源的最大功用发挥出来,这个时候会出现企业产能过剩,产品滞销,有些实力不是很强的企业甚至会出现倒闭和破产的情况出现,与之对应的就是大量的人员失业。如果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高于百分之十比较多的话,在经济运行中会出现大面积的产出正缺口,意味着资源的利用已经过度,这样会导致通货膨胀以及资源的严重短缺。因此,我们再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这一点。事实表明,只要我们能够有效避免认识上的误区,制定政策时保证宏观经济的力度,让经济的增长速度保持在这个区间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2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宏观管理理念

事实已经得到充分证明,还是过去那种纯粹拉动内需增长,从长远来看并不可取。在以往很多年里面,我国一直都是着重于出口、投资和消费三者的协调,出口不行就投资,投资不行就看消费,消费不行反过来继续看投资,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行性,但是我们却很少关注供给端带来的影响,也就是考虑资本、劳动、技术的组合。随着十改革以来我们在这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仅仅依靠改革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应当在新阶段对原有的经济治理框架进行创新,从以往的需求管理朝着供给管理方向转变,一次升级中国经济的战略转型,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2.1着重培养本国的跨国公司。

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长远目标来看,同时结合国家的“十二五”计划大力扶持跨国公司的政策,我国跨国企业应当抓住这个契机,最大限度的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值得注意的是,政府不仅仅需要在金融、财政上提供便利,还应当在全球的主要出口市场上组建专门为我国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贸易促进机构以及综合平台,既能够及时的了解我国跨国公司的具体情况,也可以与之对应的给这些企业提供帮助。

2.2构建政府价值体系,切实提升国际分工水平的参与度。

由于我国一直以来在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加工贸易方面都是极其依赖进口,加上这些加工贸易在国内的价值链比较短,因此无法很好的带动配套产业的发展。鉴于此,我国政府机构必须要想方设法来调整它的结构,拉长国内的价值链条。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以最快速度提高加工贸易原料供应的本土化进程,还需要提高加工贸易与本国原有产业相互结合的程度,同时对于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加工从过去那种从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传递的速度也需要进一步加快;(2)这些企业自身应当着重从内部的实力进行培育,尽可能的将跨国企业的设计、生产、服务等放到中国来完成;(3)通过财政、金融等手段适当延长产业链条,努力提高增值含量,并且在有效促进内贸和外贸加工贸易协调发展的前提下,明确限制类产业类型并建立针对性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2.3以金融转型为契机大力推进我国经济转型

以目前的局势来看,未来几年里很有可能会保持货币政策的中性化,金融改革的重点战略取向应该主要围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及促进服务经济转型来开展:(1)大力发展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等市场体系来加快推进本国重工业化进程;(2)大力促进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发展,提高实际利率和汇率至能够真实反映外汇和资本的情况。

3总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今年宏观调控的主基调就是促进经济的增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当根据我国经济的走势来正确的选择宏观经济政策,在制定政策过程中,一定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有效利用国内外的一切资源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连城,郎丽华.中国经济走势与宏观经济政策取向[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05).

[2]陈乐一,粟壬波.当前中国经济周期阶段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3,(05).

宏观经济走势篇(6)

一、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分析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有哪些因素推动了消费增长?一是政策因素,它还会成为一种动力而继续支持消费增长。我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调控宏观政策的重点工作,依旧是提高消费对增长的贡献度,同时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二是进一步落实措施,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以此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三是继续完善节能产品、汽车及家电的消费政策。

(2)有哪些因素抑制了消费增长?一是国家近期内已经出台或即将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它会减缓和住房有关的建材和家具的增长速度。二是由于过去的一段时期内,房价的大幅增长,相应的会制约已购房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三是国家近年来连续发生的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会造成局部地区消费能力的下降,同时也使当地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降低,实际收入减少。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加大。经济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开始逐渐复苏,引发国际上大宗商品价格的巨幅增长,也进一步增强了物价对我国的传导影响。二是由于近几年来华北地区低温、西南地区干旱,这些异常的天气变化造成农产品的产量大幅降低。三是原材料及生产资料购入价格的提高,会进一步向下游传导。四是在一些沿海地区,例如珠三角,尽管“招工难”问题已经通过提高工资而得到解决,但相应的也会提升劳动力的成本。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将导致我国成本推动型物价的上升压力进一步加强。

3.通货膨胀压力增大。

尽管我国经济已经从过去强劲的复苏转变为现在稳定的复苏,但依然存在着经济下行的风险。并且通胀和下行的风险并存,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速减缓,通货膨胀的压力增强,投资驱动模式作用减弱。在短期内,经济的发展需要靠经济、消费及进出口三个方面来带动。

二、我国下一步宏观经济政策调控

1.调整财政货币政策、预防通货膨胀。

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宏观调控的矛盾已经发生了改变,同时要面临经济下滑和价格上升两种压力,现在的焦点问题是通货膨胀的压力,已经基本上代替了经济下行的压力。目前的状况,造成了财政货币政策陷入无法选择的境地。

消费者物价指数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例如,在过去12个月,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2.3%,那表示,生活成本比12个月前平均上升2.3%。当生活成本提高,你的金钱价值便随之下降。也就是说,一年前收到的一张100元纸币,今日只可以买到价值97.75元的货品及服务。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我们过去的政策目标是稳增长,下一步的政策目标是,即要稳增长、又要防通胀,中间的目标是调结构。这样的一种背景,需要我们及时的调整财政货币政策,进一步深化经济财政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动力。下一步的宏观政策可以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扩大需求,应对国内的内需不足的现状。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而央行近期降息27个基点,正是政策宽松信号。

2.加大政策力度,提高支出结构。

我们财政政策必须把握四大投资支柱,一是民生的投资,二是结构调整的投资,三是创新的投资;四是三农的投资。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对农场品生产供应方面,没有提供相应的保障体系。水利设施方面,包括农村的灌溉设施和水库,已经遭到严重的损毁。在农村的公共服务和农村道路方面,都有明显的先兆。所以为调动农村生产的积极性,我们就要建立长效稳定的农产品供给机制和价格保障机制,而不应该仅仅是一些短期的、临时性的措施。

3.改革税制、推动结构性减税。

宏观经济走势篇(7)

    一、中国经济的运行规律是决定未来宏观经济走势的基础

    一国的宏观经济走势首先取决于本国的经济运行周期情况。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体上完成了三轮周期运动。经济运行周期的波峰年依次是1978年、1984年、1992年及2007年,GDP增长率分别达11.7%,15.2%,14.2%,14.2%。经济周期的平均长度是9.67年。从波谷年来看,如果假设2009年是本轮周期的波谷年,那么经济运行也已经完成了3次周期运动,周期的波谷年分别是1981年、1990年、1999年、2009年,GDP增长速度分别为5.2%,3.8%,7.6%,9.2%。周期的平均长度为9.33年。可以说,无论从波峰年还是从波谷年来看,周期的平均长度都是9年~10年。

    不同经济制度条件下,经济的周期性运动具有不同的特点: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经济周期一般具有扩张期短(从波谷到波峰)而收缩期长(从波峰到波谷)的特点。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周期则具有扩张期长而收缩期短的特征,这是由两种经济体制中固有的推动经济增长的不同力量和机制决定的。[1]例如,在前两轮周期中,扩张期分别为3年(1982-1984年)和2年(1991-1992年),而收缩期却分别长达6年(1985-1990年)和7年(1993-1999年),这体现了计划经济的特征。而在最近一轮的经济周期中,扩张期则长达8年(2000-2007年)。根据我国以前经济周期的波长规律,2009年就应当完成筑底。如果把2009年定义为本轮经济周期的波谷年,那么,本轮周期的收缩期只有2年的时间(2008-2009年)。显然,这体现了市场经济的特征。①根据经济周期的市场制度特征,从2010年开始,我国经济运行应当进入新一轮的扩张期,排除未来发生突发重大事件的外部冲击和经济政策重大失误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未来的扩张期也应长达7年~8年之久。

    图1显示,在最近的一轮经济周期中,2007年是波峰年,2008年和2009年经济出现逆转,开始掉头向下运行,并进入了本轮经济周期的收缩期。2010年,经济开始向上运行,当年实现了10.4%的经济增长率,但进入到2011年,经济又开始向下运行,全年的GDP增长率为9.2%,与2009年的经济增长率持平,2012年还有向下运行的可能,这显示出了经济运行的复杂性,并引起了人们对中国经济是否会出现二次探底的担忧。

    

    图1 1978-2011年的中国经济运行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公告。

    由前述中国经济周期平均9年~10年的波长规律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扩张期长但收缩期短的特征来看,2009年就应当完成了筑底,那么2012年就不应当出现二次探底。然而,规律并不是绝对的,规律仅仅表示一种趋势。并且,经济运行周期的规律性不仅取决于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周期性运动,也受世界经济运行状况以及经济政策等多种外生变量的影响和冲击。

    怎样看待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走势?如果以年度为单位,2008年和2009年是中国经济的收缩期,这不仅是经济总量失衡造成的,而且与结构失衡相关。在经济的周期运行过程中,经济收缩(包括经济衰退和萧条)实际上是经济体自身的一种修复与调整。只有经过充分的修复与调整,经济体才能进行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并在结构优化和更高增长质量的基础上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此外,在经济运行的萧条阶段,也正是结构优化与质量提升的最佳时期。这是因为,在经济繁荣期,由于几乎所有企业都有获利可能,赚钱效应使优胜劣汰的结构调整难以实现。结构调整不仅包括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包括经济结构的调整;此外,结构调整既包括了存量调整,同时也包括增量调整,这将意味着效率低下的企业倒闭破产,同时也将有大量效率较高的新企业诞生并进入垄断程度较高的行业。但是,在我国本轮经济周期的收缩期,经济调整并不充分。这不仅表现为周期谷底的经济增长率过高,更重要的是实际的调整期只有5个季度(见图2),②产业结构未能实现优化和升级。这就为2011年和2012年经济运行可能出现再次探底埋下了伏笔。

    图2显示,2008年各季度GDP的增长率分别是11.3%,10.8%,9.7%和7.6%。2009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更进一步下跌到6.6%,为本轮经济周期的季度谷值。在经济增长率持续下跌了5个季度后,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经济运行又呈现强劲回升的势头,GDP增长率分别为8.2%,9.7%和11.4%,2010年第一季度最高达到了12%。随后又持续走低,到2011年第三季度、第四季度,GDP增长率分别下降到9.1%和8.9%。至此,GDP增长率已经连续7个季度出现下降的态势。图2显示,从2009年第一季度到2011年第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长走出了一个倒“V”字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经济走势?

    经济出现倒“V”字型的走势,首先是因为在经济下滑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在2008年末决定增加投资支出4万亿元,用于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这一举措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经济下滑的态势,并实现了2009年第二季度到2010年第一季度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由于这4万亿元的投资在支出时间上过于集中,因此这一期间的经济增长具有“激素刺激型”的性质,难以具有持久性,当这4万亿元投资拉动经济的效应消失以后,经济增长速度再度回落也是必然的。客观地说,4万亿元刺激经济增长的计划,一方面遏制了经济持续下滑的态势,减轻了经济衰退给人们带来的痛苦,避免了更多的企业破产和更多的人员失业,另一方面,由于巨额投资集中在一年内支出并把下滑的经济迅速拉起,从而也造成了经济调整的不充分。

    其次,经济运行呈倒“V”字型走势 的另一个原因是始于2010年央行实行的从紧的货币政策。在我国,通货膨胀一般滞后于经济增长1年~2年。从2009年第二季度到2010年第一季度,在4万亿元投资的刺激下,经济加速增长,GDP增长率一度达到12%,这就对日后的CPI构成了巨大的压力。2009年,我国的CPI全年同比上涨-0.7%,是本轮经济周期的年度谷值。2010年价格指数开始上升,全年同比上涨3.3%。进入到2011年,价格指数开始加速上涨,四个季度的CPI同比增长率分别为5%,5.7%,6.4%和4.6%(见图2中的CPI曲线)。从月度数据看,2011年7月份最高,CPI同比上涨6.5%。由于通货膨胀日趋严重,央行开始收紧货币信贷。从2010年1月到2011年6月,央行对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总共上调了12次,其中,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由15.5%上调至21.5%,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由13.5%上调至18%。客观地说,从紧的货币政策一方面抑制了通货膨胀,但另一方面,也无疑抑制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这是自2010年第一季度后经济增速持续回落同时也是经济运行出现倒“V”字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图2 中国GDP和CPI季度增长率(2008-2011年)

    资料来源:同图1。

    此外,笔者认为中国经济自2010年开始就已经进入了扩张阶段,并不是意味着经济的扩张是直线上升的。事实上,无论是经济扩张,还是经济收缩,一般都是在波动中完成的。因此,在未来几年的经济扩张进程中,并不排除个别年份的经济增长速度出现回落。因此,2011年及2012年经济增长出现下滑,亦属正常现象。

    综上所述,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果以年度为依据,2012年的年均GDP增长率有可能低于2009年,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经济有可能出现二次探底;但如果从季度GDP增长率来看,2012年则没有可能出现二次衰退,即GDP增长率下跌到6.6%或低于6.6%的可能,即不可能出现2008年到2009年第一季度那样的情况。③这不仅是由国内经济运行规律决定的,而且世界经济运行规律也不支持中国经济出现二次衰退。

    二、世界经济运行对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的影响

    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国已经是一个高度外向型的经济体,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经济依存度日益提高。在此情况下,中国的经济运行状况不仅受世界经济运行的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世界经济的运行。

    从1982年到2009年,世界经济已经完成了3个运行周期,周期的平均长度为9年。如果以波谷年为依据,从1982年到1991年为第一个经济周期,谷底的GDP增长率均为0.8%。1991年到2001年为第二个经济周期,其中2001年的GDP增长率为1.5%。2001年到2009年为第三个经济周期,其中2009年的GDP增长率只有-0.6%。2010年,世界经济开始复苏,GDP增长率达到了3%。因此,无论是从经济周期的波长规律来看,还是从经济运行的实践来看,2010年世界经济已走出衰退和萧条的阴影,步入了新一轮的扩张期。目前,在全球经济中,美国是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2010年美国的GDP是14.6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3.6%。[2]显然,美国经济的运行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世界的经济运行。世界经济运行的实践表明,世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与美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基本上是同步的。这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周期的平均长度相同。世界经济周期与美国经济周期的平均长度都是9年。第二,经济运行在波谷的年份一致。美国经济周期的波谷年为1982年、1991年、2001年和2009年,GDP增长率分别为-1.9%,-0.2%,1.1%,-3.5%,与世界经济周期完全相同。第三,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开始复苏的年份基本一致。2010年美国经济实现了3%的正增长,表明美国经济也已进入新一轮的经济扩张期。图3描述了世界经济和美国经济的运行周期。

    

    图3 世界经济周期与美国经济周期(1978-2010年)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WEO数据库和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USA)。

    2011年,尽管因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蔓延和美国经济复苏迟缓延缓了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但从经济运行规律和经济实践来看,世界经济在总体上进入扩张阶段已是一种必然趋势。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前所述,经济扩张一般都是在波动中完成而非直线上升的,并且,在经济扩张阶段的前期,经济复苏一般都比较缓慢,只有到了经济扩张阶段的后期即繁荣阶段,经济增长才会呈现出加速度的特征。同时,也应该看到,在本轮经济周期中,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衰退,都是1978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不仅经济跌幅最深,而且GDP增长率均为负值。因此,始于2010年的世界经济复苏,将比1978年以来的任何一次经济复苏都更为艰难。尽管如此,从总体上看,在未来几年,世界经济将继续扩张态势,如果不出现突发重大事件的外部冲击,应当不会出现二次探底或二次衰退。从目前的经济走势来看,2011年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增长率均可能在2%左右。2012年尽管“欧债危机”对世界经济增长还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由于美国经济在2011年第四季度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2012年将延续2010年以来的经济复苏,并将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因而对世界经济增长将做出贡献。

    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中国的对外贸易传导的,并且中国的对外贸易也存在明显的周期性。中国经济周期和世界经济周期决定着中国的对外贸易周期。其中,世界经济周期与中国的出口周期高度正相关。[3]既然未来几年世界经济总体呈现扩张趋势,必然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产生正面影响。2012年欧债危机可能还会继续蔓延,但由于中国国内金融市场规模较大且相对封闭,因此通过金融渠道传导损害中国实体经济的可能性不大。从贸易渠道的传导来看,由于受欧债危机困扰的几个国家并非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这些国家的经济不景气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是有限的或者说是非实质性的。因此,总体而言,在未来几年,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应是正面的。

    从以上的分析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是根据中国经济自身的运动规律来判断,还是根据中国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来判断,未来几年中国和世界经济增长在总体上都将呈现向好的趋势。退一步说,即使世界经济出现二次衰退,中国经济仍具有保持强劲增长的可能,因为我国当前具有保持经济强劲增长的条件和实力:这就是中国广阔的国内市场和雄厚的经济实力。 广阔的国内市场足以化解由于世界经济衰退对中国外贸出口的负面影响,强大的经济实力不仅为实行扩张性的经济政策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而且可以抵御通过金融渠道对中国经济增长负面影响的国际传导机制。

    三、保持适度经济增长是2012年宏观调控的主旋律

    一国的宏观经济走势不仅取决于本国和世界经济运行规律的影响,同时也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取向和政策力度,在我国更是如此。2012年我国经济将如何运行,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有重大关系。科学而有效的宏观调控,是我国经济保持强劲而稳定的增长,避免大起大落的重要保障。要避免我国经济出现二次衰退,保持经济强劲稳定增长,重要的是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不出现重大失误。

    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应当以一国经济增长的适度区间为客观依据。笔者曾经运用HP滤波和经验分析的方法证明,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率的最优适度区间为9%~10%,次优增长区间为8.5%~10.5%。[4]这就是说,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只要运行在最优适度区间内,就不仅可以保持经济的强劲增长,同时还可以避免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和出现大范围的失业。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低于9%的最优适度区间的下限,特别是低于次优适度增长区间的下限即8.5%的增长率时,在经济运行中就会出现较大的产出负缺口,这意味着经济资源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经济运行将会呈现所谓“冷”的状态。尤其是在经济出现“过冷”的状态下,产品滞销,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破产,并导致大量工人下岗失业,农民工返乡,甚至还会伴随通货紧缩。1999年前后和2008-2009年所发生的那种情况就会重现。与之相反的情况是,当GDP增长率高于10%的最优适度增长区间上限,特别是经济增长率高于次优适度增长区间的上限即10.5%时,经济运行则会出现较大的产出正缺口,产出正缺口的出现意味着资源已经被过度利用,与之相伴随的情况是资源短缺和通货膨胀,1992年和2007年前后所发生的经济“过热”就证明了这一点。因此,经济增长率保持在最优适度区间应是最理想的选择。

    能否把经济增长速度控制在最优适度增长区间?只要避免认识上的误区,确保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政策具有前瞻性并保持适当的力度,实现经济的最优增长是完全可能的。

    从我国近两年宏观调控的实践来看,2010年1月开始实施的从紧的货币政策对于抑制当时过快的经济增长及之后的通货膨胀无疑是一种正确的选择。但是,当2011年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已经下降到9.1%,并且第四季度已经跌破9%的增长速度时,特别是当众多中小企业已经陷入资金困境时,过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就应当淡出,至少政策紧缩的力度应当放松。尽管目前的通货膨胀率依然很高,但应当看到,CPI已经连续下降了5个月,从2011年7月份的6.5%,下降到2011年12月份的4.1%。另一方面,由于CPI是经济增长的滞后指数,2009年第三季度以后一路上升的价格水平实际上是对2009年第二季度到2010年第一季度经济高速增长的滞后反应,不具有持续性。只要观察图2给出的CPI季度增长率曲线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因此,即使现在终止了从紧的货币政策,由于经济增长率从2010年第二季度开始持续下降,作为滞后指数的CPI也将会继续回落,并将一直延续到2012年。因此,抑制通货膨胀已经不是当前最重要的调控目标。假如当前过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继续实施的话,2012年的经济增长率就有可能逼近次优适度区间的下限,届时,大批中小企业将会濒临倒闭破产的边缘,失业会明显增加,届时,经济增长率“保八”的呼声和政策将会再现,这显然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因此,保增长、调结构应当是2012年宏观调控的主旋律。

    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我国政府通常只是设定最低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限,但却从来没有明确界定经济增长速度的上限。例如在经济处于萧条时期的1998年和2008年,政府都明确提出了要确保经济增长速度不低于8%,并采取了相应的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即使在2007年,当经济增长速度已经高达14.2%时,仍然没有认为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只是把增长速度定义为“偏快”而已。这说明我国在经济适度增长区间的认识和界定上还存在着“盲区”,显然这是必须要改进的。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之所以只设定经济增长的最低下限而不明确设定经济增长的最高上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无论是政府还是百姓都不能容忍经济增长速度过低所带来的大批企业倒闭破产和大量劳动者失业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不稳定的压力和后果。同时,在我国现阶段,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业还都存在追求高经济增长的动机,部分领域仍然存在预算软约束的条件。相比之下,对于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通常具有较高的容忍限度,因为高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提高各级政府的业绩和财政收入,而且还可以扩大就业和增加劳动者的收入。至于经济过高增长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例如环境污染,不仅不直接影响政府的政绩,而且人们也往往感受不到。即使感受到了,但由于大多数人仍然处在追求较高的收入水平而没有达到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对此往往采取容忍的态度。只有当过高的经济增长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才不得不紧缩经济,抑制过快的经济增长。实际上,经济无论是出现过冷还是出现过热,都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和社会成本。因此,要在我国实现经济稳定、较快增长的同时避免通货膨胀的发生,政府不仅要确保最低经济增长速度,也要确保经济增长速度不越过最高边界,即保持经济增长在适度区间内。

    如果把2012年宏观调控的主旋律确定为保增长和调结构,有可能会引起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担忧。毋庸讳言,在经济扩张期,物价水平始终会有上涨的压力,但是,从短期的经济增长状况看,由于GDP增长率已经回落,物价水平作为经济增长的滞后指标,必然也会出现回落的趋势。图4显示,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呈现高度相关性,但物价水平的波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图4 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公告。

    在图4中,横轴表示以年为单位的时间,纵轴表示的是用CPI代表的通货膨胀率和以GDP为代表的经济增长率。图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变动轨迹。从图4不难看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具有高度的相关性:高通货膨胀率发生的年份通常滞后于经济周期 的波峰年1年~4年;如果排除由于价格体制改革所引发的1988年的高通货膨胀,最高通货膨胀率发生的年份(1980年,1985年,1994年,2008年)也要滞后于经济周期的波峰年(1978年,1984年,1992年,2007年)1年~2年。即使是2011年5.4%的高通货膨胀率,在很大程度上也不过是2010年高经济增长率(10.4%)的滞后反映。与此不同的是,由于每轮经济周期的最低通货膨胀率滞后于波谷的期间比较短,通常只有一到两个季度,因此以年为单位表示的最低通货膨胀率几乎与经济周期的波谷年同步。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尽管价格水平的变动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但其波动的总趋势主要取决于经济波动的总趋势,也就是说,通货膨胀周期取决于经济运行周期。[5]同时,由于价格的变动具有黏性特征,因此通货膨胀总是与上一期而不是本期的产出水平相关。

    可见,从物价水平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来看,在2012年,伴随上一年经济增长速度的回落以及2012年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的继续回落,通货膨胀率将会继续自然回落。因此,对当前抑制通货膨胀的“过紧”的货币政策应进行适当调整,适度放松紧缩货币政策的力度,不仅不会引发更严重的通货膨胀,而且有利于经济增长。

    但如果从较长的时间来看,由于未来几年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总体处于扩张阶段,价格水平也会相应进入一个新的上升周期,即进入了一个新的通货膨胀周期。即是说,在未来几年,价格指数将始终存在上升的压力。因此,防止经济过热和抑制过高的通货膨胀仍然是未来几年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同时,避免由于政策失误造成的人为的经济衰退,也是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之一。

宏观经济走势篇(8)

随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立中国对外开放,2015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立了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体制,中国经济投入了世界的怀抱,与世界经再次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也面临这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从2008年美国华尔街爆发的金融危机就可以看出,中国经济严重依赖外国市场而显现出来的下滑趋势已经日趋明朗。怎样面对困境,迎难而上,快速发展,实现中国梦,是我们每过中国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不断展现出其脆弱性,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成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但我国经济形势仍不容乐观。总所周知,出口、投资和消费是拉动经济的三家马车,近年来,三家马车都放慢了速度。投资出口增幅都不断下降,消费速度虽然保持快速增长,但考虑到同期超过8%的CPI,消费实际增大大打打折扣。这不仅与来自美国金融危机而引发的经济危机有关,也与政府在短时间内出台的一系列加重企业负担但有益于企业发展的的政策有关。为防止经济由偏快变成过热,防止通过膨胀过高,中央明确宏观调控目标,交叉利用财政手段和货币政策,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但从目前的形式看来,经济过热的情况已经微乎其微。

中国经济发展预期

通货膨胀继续增长。根据统计局的资料,今年前6个月,我国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仍然大于8%,国际油价不断下降,国内油价经调整后,下降幅度仍与国际油价有较大差距。电价和暖气费调整后,相关企业依旧不能转负为赢。据专家预计,明年能源价格仍有进一步调整的可能,同时由于能源价格的带动,粮食价格很有可能也持续上涨。这两个因素大大加重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今明年CPI增幅极有可能超过8%。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随着前几年,我国GDP增速达到经济扩张的峰值后,今年来,GDP增速连续回落,预期已低破7.5%。经济增长过热的风险基本消除。基于2014年的经济走势,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较2012年和2013年明显减速。首先,由于能源和原材料的价格持续上涨,导致相关企业的收入增速开始下降,导致企业对筹措投资的需求下降,同时,中央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导致企业资金成本增加,两者共同导致需求下降;其次楼市价格的大幅下降和股市财富的缩水加上负利率的延续,居民未来消费增长堪忧;最后,虽然人民币近期略有贬值,但增值的累积效应影响依然较大,劳动力、环保和能源等社会资源成本总体上升,导致出口快速下降。

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型。世界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生产力水平相对均衡的时代,随着工业技术、军事技术、信息技术的普及,中国迎来了一个宝贵的机遇期。要打破这种平衡,关键是要坚持自主创新的科技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我GDP增幅不断下降的同时,我们逐渐趋向于重视GDP的单位资源消耗量,开始注重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质量。未来几年,高新技术企业会慢慢壮大,依靠科技带动的经济发展模式会不断增加,依靠劳动力、能源、资源的消耗性企业会逐渐被社会淘汰。

拉动经济的三家马车会找到新的奔跑的东西。大力投资新兴技术和环境保护产业,形成一个良性经济发展循环。我国出口虽然持续出于顺差,但口出商品大多数是依靠低廉的劳动力和原材料,在国际市场上依靠价格优势所创造出来的。加强依靠科技,增加出口商品的附加值,扩展新的国际市场,加快出口商品结构和国际市场的转型已成为必然。扶持中小企业,充分利用020、B2B等网络销售模式,依靠技术创新科技进步,拉动消费,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是促进经济发展必经之路。

宏观调控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采取的宏观调控取得了巨大成就。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对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财政政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了防止经济增长下滑过快,同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促进消费、投资和出口,扩大内需;在结构上对节能减排和产业升级提供政治倾斜和更大的支持,从而转变增长方式。

宏观经济走势篇(9)

与会专家对通货膨胀的根源问题有不同看法,但都认为目前的物价管制很难长期持续,价格由市场决定是必由之路,但在推出相关举措时需要慎重。

王建(中国宏观经济学会):自2003年以来经济增长与通胀的运行轨迹已经发生了三次转变,2003~2006年是高增长、低通胀,四年平均的经济增长率是11%,CPI年均上涨率是2.1%,这是第一阶段;2007年经济增长率为11.9%,通胀率上升到4.8%,开始转入高增长、高通胀,这是第二阶段;2008年初以来,通胀率最高已达8.7%,经济增长率则出现了走低的趋势,一季度同比回落了1.1个百分点,同期内实际投资从2003~2006年平均的25.3%下降到15.9%,开始显露出低增长、高通胀的趋势,这是第三个阶段的开始。

从增长与通胀的运行轨迹不难看出,经济增长率是一条从高到低的曲线,而通胀率是一条从低到高的曲线。

张蓓(中国人民银行):我认为宏观经济的基本面还是比较好的,走弱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判断这个问题无非是看三大需求,投资、消费、进出口。从一到四月份的情况看,投资虽然没有06年那么高的增长率,但实际也在25%左右,消费也达到了22%以上,即便扣除了价格因素,增长还是比较明显的。如果看进出口,我们前四个月贸易顺差同比是少增的。但是贸易顺差仍然维持在比较大的规模上。

目前来看,经济增长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有多大概率衰退是看不出来的,但这个概率不会很大。相反,灾后重建、政府换届效应,都会使得经济继续快速发展。从概率角度来看,还是增长比较快,宏观经济基本面还是比较好的。

江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现在的经济困难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的综合症,单纯从某一个角度来解决问题,恐怕不行。很多该在成熟市场出现的,在中国出现了,说明了中国经济的特殊性。

缓增长和高通胀并不可怕,它实际给未来中国经济的顺利成长带来契机。我们可以借此机会解决一系列的社会经济矛盾。原有的高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资源消耗、环境消耗、劳动者健康的消耗都太严重。有数据说,如果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我们近年来经济的巨大增量部分可能是一个负值..

钟伟(北京师范大学):通货膨胀的根源是由于粮价和油价的上涨,而粮价、油价的上涨根源又是弱势美元。这种情况下通胀在欧洲和美国已经将近4%的水平,南非的通货膨胀已经10%,我国香港、澳门地区通货膨胀在去年是将近8%。中国在“金砖四国”中的通货膨胀水平最低,也是全球通货膨胀浪潮中比较低的水平。现在唯一可做的是逐步释放通货膨胀压力,而不是加强通货膨胀的管理,使其保持在我们无力达到的水平。

杨冠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中国今年的通货膨胀和前几年不一样,主要是外部输入。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只能靠输出通货膨胀来解决,让市场决定价格。现在问题严重,这跟美国的次级债关系不大,跟中国的价格体系紊乱有关系。这种价格扭曲还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

对付通胀有三个办法,第一是“吃库存”。第二是牺牲企业利润。第三是财政补贴。如果只是国内通胀,先进地区补贴贫穷地区、工业补贴农业等等都无所谓,是中国人补贴中国人。最要命的是拿中国人的钱补贴全世界,而且受补贴最多的就是美国人。现在全世界的航空公司设计航线时全部以到中国把油耗尽为准,在中国加满油再飞。

赵晓(北京科技大学):高增长、低通胀是很好,如果通过人为管制,能够把通货膨胀维持在4.8%,皆大欢喜。但问题在于,能否控制的住。

如果价格不市场化,无论是价格跟国际接轨,跟国际保持同步,还是体制变革成本正常化,都意味着隐藏着巨大的物价压力。

石小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如果放开物价,就要有配套措施。其实最重要的是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补贴有很多措施,比如在征地过程中给农民更多的份额。比如提高50%就会大大缓解粮食供应的问题。再比如资源税,收益要给地方财政,地方维护油田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煤炭也一样。

余永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希望所有的社会阶层都满意,这在治理通货膨胀中是不可能的。必须有些价格涨,有些价格不涨,或者有的涨得快有的涨得慢,必然有些人生活水平受到影响,有些人受损,所以想大家都满意做不到。这里面有一个政治承受能力的问题,还有制度设计的问题。如果全都放开的话,通货膨胀可能会超过预期,会重复1988年的问题。

要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

美国次贷危机及美元贬值给世界经济造成了很大冲击,如何看待美元的优势地位,如何判断目前的国际金融形势并防范金融风险,是讨论的热点。

张岸元(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货币体系将进一步呈现出多种货币竞争的格局。我国适应新的国际货币环境尚存在困难:一是我国对外经济活动多用美元结算,汇率决定、清算体系依赖于美元的中间地位;二是政府和民间累积了大量美元资产,头寸调整困难,潜在汇率损失巨大;三是本币区域化处于起步阶段,我国未必能够填补美元退出本区域后的货币真空;四是若香港联系汇率制变动,内地恐要承担调整责任。

鲁政委(兴业银行):在目前情况下,需要对我国发生货币危机的可能性进行评估。中国的不利条件有很多:(1)越南、阿根廷、韩国等所显示出的金融脆弱性,显示我国货币危机外部输入的风险大大提高;(2)我国国际收支的周期性波动特征现实。我国在短短三五年时间就积累起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其兴也勃焉,难保不会出现短期内快速下滑的局面。(3)在计算了隐含财政负担后,可能财政收支形势并不乐观;(4)人民汇率弹性节奏如何把握和控制?既要有效控制,又不至于造成外部预期的恶化。

袁绪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金融危机往往是突如其来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法治不健全、市场体系尚未成熟、监管缺少力度的新兴市场国家更是如此。现在国际金融形势比较严峻,有必要采取各种措施防范金融危机:(1)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堵死热钱流入的人民币升值预期。(2)管住资本的跨国流动和热钱的进出。(3)继续保持一定程度的“双顺差”,以防美元升值后外资大规模流出。(4)适当提高利率。然而只有管住热钱,提高利率才能产生抑制通胀的作用。(5)有计划有步骤地放开和调整某些产品的价格。此外,活跃和扩大国内外汇交易市场,开辟和扩大包括金融期货在内的期货市场以及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各种措施都应给予重视和考虑。

武建东(《中国改革》杂志学术顾问):国际货币体系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基本成熟。美元纸币体系产生了最重要的概念,就是美元不是财富,也不是资产,是一种债务凭证。

余永定:美元实际上就是一种借贷凭据,就是你给我实物,我给你一个凭据。我们现在攒的这个凭据多的不能再多,美国利用美元在全球的霸主地位,赚钱赚的太多了。美国入不敷出,补充者无非就是产油国,东亚国家。

陈兴动(法国百富勤):去年10月份以前,美联储、美国的财政部加上欧洲央行以及日本,基本把次贷危机爆发后的股市大跌看成美国次级债导致的流动性危机问题。认为中央银行往市场里“注水”,扩大金融的流动性就能解决问题。但是随后他们马上认识到远比流动性严重。

现在美国人,特别是在投行界里很担心出现1992年的日本状态。美国人作出了一个令全世界非常惊讶的事情,就是美国的国债与次级债相调换。这是一个大胆的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结合的办法。

人民币汇率升值见仁见智

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根源是没有形成真正的外汇市场。目前中国汇率改革政策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不断完善。如何看待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还存在很多争议。

向松祚(华友世纪通讯有限公司):2000年以前中国从金融层面上说,是比较封闭的,一是因为严格的固定汇率,二是因为资本账户的管制也非常严格。

人民币不应该升值,允许人民币缓慢升值也许是中国货币政策史上最大的错误,这个错误所造成的货币升值的持续预期,实际上就把真实经济和虚拟经济背离的效果很快的引入到中国来。远在2003年就有大量的热钱开始进来,但是直到2007年初国家外管局才开始严厉查处,我认为是比较松懈的。

张平(中国社科院):我一直持很保守性的观点,即人民币汇率不应当超升,而是应当把浮动幅度从5‰回降到1‰,以降低对汇率的压力。靠货币政策解决不了经济增长问题,反倒会造成严重的通货紧缩。

余永定:十多年来,中国有大量的双顺差,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外汇储备增加又加大了通胀的压力。对于一般国家来讲,让市场发挥作用,人民币升值就可以了,早升早完事,中国一直不做这种调整,错过了许多时机,所以积累的矛盾和压力越来越大。既然不升值,又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我们推出“严进宽出”的政策。这个政策说不好听,叫“开门揖盗”,告诉他进门之后随时可以走。这样政策的结果,没有达到使资金不进来的效果,因为进来了之后随时可以出去。

钟伟:从汇改以来到现在,每年流入的所谓长期投机性外汇占GDP占比连续三年超过4%,这已经是非常高的比例了。因为在亚洲金融危机时,流入亚洲地区私人部门的,在危机爆发前三年平均是3%多一点。

目前我们所选择的渐性升值是各种汇率升值方案中最糟糕的,私人部门在损失、央行也在损失,更严重的问题是把微观的汇率风险放大成宏观的汇率风险。如果人民银行仍把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加息、升值、窗口指导等方式作为主要调控手段,这样很难维持超过三年,甚至两年都很困难。

怎么去解决它?在政策方面具有可执行性的有两种方式:第一是用特别国债置换外汇,第二是一次性升值调整。

张蓓:汇率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实际也是政治问题。在汇率上实际是一个两难的抉择,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压力,怎么走很难说。汇率问题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重要的问题,谁都不能让汇率对自己形成任何损失,这个问题中国要谨慎。

关于一次性升值和渐进升值,渐进升值存在很多的缺点,但是一次性升值怎么做,如果升不到位,以后再升,也会给投机者一个机会。现在谁也不知道最后的汇率在哪里,唯一的办法是形成一个机制,让市场说了算,就是汇率有一定的市场作用,现在只能说是有这么一个机制,不断的扩大浮动幅度。这个过程中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谁也不能说了算。但是一次性升值,我们能不能承受,这一定要做测算和收益比较。

谭雅玲(中国银行研究中心):香港和内地的组合,一国两制是其他国家没有的,香港市场的开放度和自由度,可以作为内地金融改革的平台,包括汇率、很多产品和政策,都可以跟香港市场组合得到实现。金融是要有过程、经验、经历、阅历积累的,包括在目前的中国金融管理、金融政策把握上也应该遵循金融特殊的高端专业、行业来把握。

放开价格,管住货币

中国政府管理经济的能力值得肯定,但还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就目前而言,政府应逐渐放开价格、加强资本流入的管制、放宽对内资的限制。

崔立如(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现在决策难度比以前增大了,第一是争议特别大,第二是矛盾特别多、特别复杂,第三是不确定性特别大。国外非常认可我们的经济宏观调控,尽管我们自己说问题很多。

中国的政策多方面来讲就是取中。但是去年有一个很大的转向,我们考虑越来越多的问题,原来是被动型反映,现在议论非常多的是要主动策划、前瞻,要自己谋划,这是非常大的变化。经济方面大概也面临这样的问题。

王湘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关于通货膨胀,能控制也好,不能控制也好,它肯定会成为中国今年经济的重大问题之一。在策略上,政府不要过多的强调4.8%,把这个余地留的大一点,这在政治上是比较有利的。

杨冠三:怎么解决现在即将到来或者已经到来的危机?我认为,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放开价格、管住货币。

江涌:我认为把中国所有的产业向内资开放,这样可以大大地解决经济缓增长的问题。中国这么大的市场,不需要对外资有那么大的依赖,除个别产业以外,都可以对民营开放。对民资开放的时候,要减少约束。因为现在对民资是歧视性的政策,工商、质检、税务各方面都是这样。

王信(清华大学):资本管制整体来讲是有效的,因为现在对很多证券的投资,对外债的利用等等,还保持比较严格的管制。为什么次贷危机对中国的直接影响不是太大?就是因为我们相应的管制还是存在的。

宏观经济走势篇(10)

由于国际经济及国际贸易增长迅速减缓,21年中国外贸进出口增长速度将比 2年大幅下降,降幅将达2个百分点以上。在外需增长受到严重制约的情况下,21年中国继续实施的“扩大内需”为主的政策将对拉动全年经济增长起着关键的作用,内需增长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外需的不足。21年,中国投资增长迅速,特别是由于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国有投资增长强劲,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5.8%,高于上年同期4.4个百分点,高于上半年.7个百分点,增长率大大超过上年;消费前三季度同比增长1.1%,增长将与上年基本持平,这是一个在2年较高基数上来之不易的较快增长。21年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是相当可观的,尤其在美国、欧盟、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速普遍下降、且下降幅度超过预期的外部环境中,更显得“一枝独秀”。可是,21年内需的超额增长并没能完全抵消外需增长的猛降,从而使全年的增速低于2年的水平。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长7.6%,据预测,21年我国GDP将达到7.5%左右。

目前看来,今后一段时期国际经济环境仍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最近美国遭受的恐怖袭击事件将加深景气低迷,发达国家内部面临的结构性调整还需时日。国际经济波动所给予中国经济的影响,滞后期大约是半年。在外需不太稳定的情况下,21年宏观调控的着眼点还必须更多地放在扩大内需上。从长期看,由于中国有12亿多人口,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坚持以内需为主无疑是正确的选择。

坚持以内需为主意味着一国的需求结构偏重于内需,并要有一个适当的外贸依存度。在人口众多、内需为主的大国,外贸依存度一般不会过高。经济最发达的大国如美国,外贸依存度为2.7%,日本为2.1%(2年,根据联合国LINK网站资料计算)。这一年,中国外贸依存度为44%左右,高于美国、日本等许多经济大国一倍多。不过考虑到汇率等因素,中国的贸易依存度有被高估的可能,且再考虑到中国加工贸易的较大规模,该数值似乎也还可能有合理的成分。但中国人口为12.6亿,大大超过美(2.73亿)、日(1.27亿)诸国,其依赖国内市场的份额理应更大。为适应我国这样一个人口特多、国内市场潜力特大的大国特点,实现以内需为主的长期方针,减缓国际经济波动所给予我国经济的影响,有必要慎重考虑适当调整我国需求结构中的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的比重。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对外贸易还会有很大的发展,必须坚持对外贸发展的政策支持,但不可一味追求过高的外贸依存度。从中长期看,今后为了稳住、不致升高太快太多或者适当降低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宏观政策的着眼点应通过更积极地扩大内需、促进国内的消费与投资来实现。

二、关于积极的财政政策

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连续几年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显着的成效。1998年到2年,三年国债投资36亿元,据测算,国债投资对1998、1999、2三年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1.5个百分点、2,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21年国债规模15亿元,对拉动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利用国债资金进行重点建设,不仅有力拉动了经济增长,抑制了通货紧缩趋势,而且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同时,积极财政政策在扩大消费、促进出口和支持改革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过,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存在各种各样的消极方面,长期使用国债投资手段,一方面,会增强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作用,与改革的目标相抵触;政府投资一般效率也比较差,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债项目逐步倾向于低收益或无收益的项目,出现国债投资效用递减现象;政府工程质量难以保证,而且容易产生腐败。另一方面,国债承受能力总是有限的。但是,中国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否可能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我在21年中国社科院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春季座谈会上说过,银行存贷差大,谈不上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最近,财政部长项怀诚也说,这种有“挤出效应”的观点在中国还没有证据支持。基本原因一是银行存贷款差规模一直很大,财政投资在资金上挤出不了民间投资,我国目前老百姓的储蓄存款已超过7腕亿元,21年1月末达到7.18万亿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4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9万亿元,存贷差额3万亿元多,社会资金绰绰有余。民间投资不畅不足,不是由于财政挤出,而是由于体制和制度等方面的原因。二是财政投资的投向大多数为公路、供水、机场等基础设施,属于公,共支出领域,在项目方面也不会挤出民间投资。一般来说,在供大于求的总格局下,有大量闲置的生产能力、生产要素可供利用,而民间投资又不能有效吸收、消化这些闲置的经济资源时,政府支出规模包括投资规模的扩大,不但不会导致“挤出效应”,不会产生由于供应失衡而诱发的通货膨胀,而且还将对闲置资源的利用,促进和带动民间投资的增长,引导社会资金的流量与流向等产生积极作用。

目前情况下,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消极作用主要反映在其他方面,而不在于挤出效应上,当然,随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效果的显现,民间投资的扩大以及闲置资源的消失,瓶颈的出现,这种挤出效应也会逐渐显露出来,而此时积极财政政策的退出问题也会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判断是否需要以及是否能够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看三条:一是看国际经济形势何时能够好转,外需增长势头能否恢复,而这在当前看来是不确定的,目前世界经济放慢的趋势,有说是周期性的,有说是结构性的,加上“9·11”事件的影响,国际局势的动荡,对今后走势众说纷纭,难于肯定。二是看社会投资何时能够上去,而21年社会投资,1—3季度,集体与个人投资增长9.1%,低于国有及其他类型投资增长18.2%的水平,这也与外需不足情况下为外需配套的社会投资受到抑制有关。三是看财政指标离警戒线的距离,国际上常用财政赤字占GDP比率不超过3%、国债余额占GDP比率不超过 6%这两个指标来衡量,目前中国的这两项指标离国际常用的警戒线都还有距离,我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由1997年的1.2%上升到2年的2.9%,接近欧盟规定的 3%警戒标准,仍在公认的警戒线内;从债务角度看,我国国债负担从1997年的7.3%上升到2年的14.6%,远远低于欧盟规定的6%的警戒线。

看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淡出时间要推迟,至少21年还要继续实施。但在国债使用方向上要有所调整,要加大

企业设备和技术改造的使用比例,加大国债分配给地方使用的部分,加大对西部的投资。据国家经贸委的材料,国债专项资金技术改造贴息项目,近3年共安排了265.4亿元,拉动投资281亿元,拉动银行配套贷款1721亿元,就是说1元的国债资金带动了1元的社会投资、6元的银行贷款。 诚然,我国能维持7-8%的增长速度也不算低了,问题在于这个速度在我国现时还难以解决就业问题。在中国,就业问题应主要靠结构调整来解决,要靠大力发展民间中小企业,靠发展服务行业,靠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解决。而结构调整又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一下子完成,因此现阶段增长速度还很重要,从这个角度来说,财政政策力度还应加大。在外部需求进一步下降的背景下,扩大内需显得越发重要,据此,如果全球经济继续放慢的话,积极财政政策不仅不能淡出,力度还应有所加强。

此外,货币政策在配合财政政策方面还应多发挥作用。近几年来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挥了比较好的相互作用。过去3年金融机构共贷款7亿元配套资金,有力地支持了国债投资项目的实施。目前情况表明,货币政策的补位作用有待加强,近期货币供应量减速,9月末狭义货币M1比2年同期增长12.3%,增幅比2年同期低8.5个百分点,比2年年底低3.7个百分点,比21年上半年低2.6个百分点。1-9月份货币流动性比率(M1/M2)为37.12%,比年初低1.37个百分点,表明货币的流动性也在减弱。如果再考虑到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因素,进一步加快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显得十分必要。现在物价形势较稳,目前通胀压力不大。前三季度消费品价格指数同比上升1%,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下降.6%,金融货币政策可适当放松,这个“闸”还可以运用,保持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支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防止经济出现进一步减慢趋势。不过货币政策的松动要相当谨慎,一是由于加入了WTO,要考虑金融风险的问题;二是要防止出现通货膨胀。

积极财政政策能否淡出,不仅取决于财政自身的状况,还要取决于货币政策的状况。如果不及早为货币政策作用的正常发挥创造必要的条件,当积极财政政策的空间越来越小时,有可能货币政策仍然发挥不了作用,陷入日本式的财政货币政策困境。为此,需要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为货币政策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三、关于需求政策与供给政策

前几年实施的政策,是以扩张性财政为主的需求方面的政策。我国经济学界最近有人提出,还应当采取供给方面的政策,主张今后更多地从供给方面着眼,实施一些可能的政策,把需求方面的政策与供给方面的政策结合起来,这个意见是值得注意的。

强调供给方面的政策,最先是英美供给学派经济学家的主张。他们认为,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好坏,并不是象凯恩斯主义所认为的那样,主要取决于需求是否充足,而是取决于“供给方面”,即企业和企业家方面是否有活力。因而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也不应该是运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去增加需求,而是向“供给”方面倾斜,使企业提高竞争力和投资的积极性。

上一篇: 管理会计和核算会计 下一篇: 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