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测新技术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3 16:22:01

食品检测新技术

食品检测新技术篇(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人们对于食品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食品安全也日益重视。但是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堪忧,有许多急需改善的顽疾。为了解决这样的现状,开发更为准确、快速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成为摆在相关部门面前的一大难题。而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们攻克这一难关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本文便基于此,对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的新技术的应用做一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如何更为准确地检测食品安全成为人们首先关注的问题。一般情况下,传统的检测技术需要的检测时间过长,并且存在着检测精度过差的问题,这就不能满足食品安全检测的真实需求。

1.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食品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物质,也是社会依赖的基础条件。食品的安全关乎人类的安全与健康,亦关系到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目前的情况是食品安全存在很大的隐患,法制建设和食品监督机制极为不健全,假、变、毒食品依然大量充斥在食品市场(变系变质食品),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食品安全的现状如此,原因可总结为以下:食品制作者在制作过程中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不自觉地忽视了食品的安全问题;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某些食品的制作者在经济利润的驱使下,违反现有的生产制作流程和技术,非法违规添加防腐剂等添加剂,使食物、食品质量大为降低。更有甚者,制作商非法使用劣质制作原料加工食品,对人民身体安全造成极大的隐患。另一原因可总结为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欠缺。基于我国既有的饮食习惯,我国消费者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既有生活习惯很不合理。例如我国传统的腌、烤、熏制法就缺乏基本的科学依据。这类食品的安全系数低,长期食用此类非健康食品将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综上所述,目前我们在食品安全领域急需采取措施以增强人们在食物制作过程中的安全意识,保障基本的食品加工安全。现代的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的产生与广泛应用无疑给我国食品安全现状的好转带来了福音,应用良好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基本手段。

2.食品分析检测技术的应用现状

目前,生物芯片技术是一种最广泛适用于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高新生物检测技术,其检测原理就是将待测的样品放置在芯片的表面,然后依据生物分子之间特异性的亲核反应,实现样品的分析及检测。生物芯片技术的优势在于,其能够进行批量的广泛检测,这就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检测中技术复杂,工作实效长,效率查,成本高,对工作人员要求高等问题。尽管该技术十分先进,但是成本高是推广的最大制约点,除此之外,其应用性能还没有达到检测部门的相关要求。因此,生物芯片检测技术在我国的普及率还很低。不过,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对该领域的深入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该技术势必会在全国普及。在以往,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大部分是使用在医学领域的。随着科研人员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日前已经可以应用于食品质量检测之中。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的优点较为明显:其操作过程简单、检测的时间短,效率很高。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检测过程之中其应用会进一步延伸。PCR指的是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在相关领域的解释中,该技术的主要功用就是分析生物体基因状况,进而对物质的结构及性质等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在实践过程之中,人们依据该技术的作用时间将之分别几类:传统PCR技术、实时定量PCR技术、PCR—GDDE技术,下面便对这几类技术做一简单介绍。传统的PCR技术(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该技术简称为PCR技术,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是一种在检测样本外增加扩展DNA的实用方法,一般情况下,该方法主要应用于病原微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检测过程中。在使用过程中,人们发现其具有准确度好、效率高等特点,近年来该技术也逐步被使用于食品检测。实时定量的PCR技术,该技术指的是在PCR反应过程中加入定量的荧光基团。其工作原理在于,通过检测荧光信号,记录其变化数据,继而对整个的PCR程式进行动态检测。在这之后,再通过标准数据曲线对未知模板开展定量分析工作,如此可以达到对GMO定量分析的目的。在现阶段,该技术已经被很多国家政府的实验室所采用。PCR—DGGE技术。该技术首次提出于1989年,主要是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技术与PCR技术相结合),分离出长度相同、碱基不相同的DN段混合物。酶联免疫吸附法指的是,在检测过程中,在特异抗体上覆盖上预设的霉菌进行标记,如此该标体便拥有了抗体抗原的反应,以及酶的底物催化性质。工作人员在掌握这些数据后,可以将之与对应的抗原进行化合,借以底物添加的方式,根据参考底物的颜色差异,继而开展定性定量的分析。该方法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于操作简便、快速。不仅如此,酶联免疫吸附法还具有灵活性高、特异性强的特点。最可观的是,这项检测方法还可以进行样品的批量检测,因此大大提升了检测效率,减少了时间和成本。基于这些优点,酶联免疫吸附法被广泛应用在食品的检测中,并且应用前景广阔。从以上的分析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令人担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对食品质量安全越来越重视,所以我们要不断地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的检测水平,为人们提供良好、安全、优质的食品。目前某些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受到技术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而没有办法被广泛地应用到食品工业中。但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我相信这些原因都会得到解决,食品工业也将进入一个智能化的时代。

3.关于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一些建议

3.1完善国家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根据农民的组织化现状及农业产业化水平,可以运用标准化手段引导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主体,在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等各个生产环节严格按照标准化规范作业,并进一步提出了运用标准化手段进行食品安全管理的建议和措施。其中包括:建立健全法制管理体系;运用标准化手段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加快推行并完善生产许可证及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认证管理体系。

3.2食品安全管理的趋势——实施HACCP体系

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和应用,是目前保证食品安全与质量的最佳方法。HACCP体系包括7个基本原理:危害分析及危害程度评估、关键控制点的鉴别、各关键控制点临界值的确定、建立HACCP监控程序;建立纠偏程序、建立HACCP验证程序、建立记录保持程序。目前,HACCP体系在我国已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品、冷冻食品、罐头食品、焙烤食品、发酵制品、饮料、奶制品、油炸食品、食品添加剂的加工操作过程中,实现从农场到餐桌的全过程监控,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3.3加强监督,坚决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

需要加大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整个市场方面的监管力度,无论是食品来源、生产、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控制食品的质量与安全,加大对涉及食品安全事件责任企业和责任人的惩罚和打击力度,健全市场管理和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制度、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不安全食品的强制返回制度,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各级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要经常对农产品和食品实行监督抽查,并增加抽查的次数和覆盖面。

4结语

通过上文的一系列论述,我们可以了解到,目前食品种类越来越多,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更加高效的食品检测方法成为迫切的需要,而在众多的食品质量检测方法之中,新的检测方法因为其高效简洁的突出优势被人们广泛应用。虽然这些技术仍然存在或多或少的缺点,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些技术一定会被加以改良,并广泛应用于检测之中。

作者:刘萍 单位:即墨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

食品检测新技术篇(2)

近年来,提取净化等检测前处理技术不断发展,许多优秀的样品制备新技术争相出现。这些新技术的共同特点是节省时问、减轻劳动强度、节省溶剂、减少样品用量、提取或净化效率及自动化水平高。目前已报道的新技术有很多,但较有应用前景,且已有定应用的新技术主要有: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固相微萃取技术、吹扫捕集技术、微波辅助萃取技术、快速溶剂提取技术等。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物质处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状态时,向该状态气体加压,气体不会液化,只是密度增大,具有类似液态性质,同时还保留气体性能,这种状态的流体称为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Ifluid)。超临界流体既具有液体对溶质有比较大的溶解度的特点,又具有气体易于扩散和运动的特性,传质速率高于液相过程。更重要的是在临界点附近,压力和温度的微小变化都可以引起流体密度的很大变化。因此,可以利用压力、温度的变化来实现提取和分离过程。

自从Zosel首次报道应用超临界流体萃取(SFE,supe rcnhcal fluidextraction)技术提取咖啡因以来,这方法已在食品、香料、农业等领域的分离提取上得到迅速广泛的应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利用超临界流体在临界压力和临界温度以上具有的特异增加的溶解性能作为溶剂,从液体或固体基体中提取出特定成分,以达到提取分离目的,能快速、高效地从固体样品中分离出待测物。超临界流体对有机化合物的溶解度的增加非常惊人,般能增加几个数量级。

虽然超临界流体的溶剂效应普遍存在,但实际操作中,由于要考虑溶解度、选择性、临界点数据以及化学反应的可能性等系列因素,适合作为超临界提取的溶剂并不多。常用的超临界流体有:CO2、NH3、乙烯、乙烷、丙烯、丙烷和水等。在各超临界流体中以CO2最受关注,它具有密度大、溶解能力强、传质速率高、便宜易得、无毒、易从提取产物中分离等优点,同时CO2的临界压力适中,分离过程可在接近于室温条件下进行(临界温度31℃)。因此,当前绝大部分超临界流体提取都是以CO2为溶剂。采用CO2提取,特别适于处理烃类及非极性酯类化合物,如醚、酯和酮等。但是,如果样品分子中含有极性基团,则需要在体系中添加助溶剂,以增加对极性物质的溶解能力。

固相微萃取技术

固相微萃取是一种在固相萃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前处理技术,1989年由加拿大Waterloo大学的Pawl iszyn等人首次提出,与液液萃取或固相萃取相比,具有操作时问短、样品量少、无需萃取溶剂、适于分析挥发性和非挥发性物质、重现性好等优点,常作为气谱(GC)或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的前处理方法。

SPME是利用固相提取的方式实现对样品的分离和净化,但所用的固相材料及其分离机制不同。SPME法不是将待测物全部分离出来,而是通过待测物在样品与固相涂层之问的平衡来达到分离目的。将涂有吸着剂的玻璃纤维浸入样品中,样品中的待测物会通过扩散原理被吸附在吸着剂上,当吸着作用达到平衡后将玻璃纤维取出,通过加热或溶剂洗脱使待测物解吸,然后用GC~HPLC进行分析测定。待测物的吸着量与样品中待测物的原始浓度成正比关系,因此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SPME可分为3种,一是直接法,二是顶空法,三是膜法。直接法是将涂渍纤维直接插入样品中,对待测物进行提取,适用于气体、液体样品的分析。顶空法是将表面涂渍纤维置于样品的顶端空问提取,不与样品直接接触,是根据气相中的待测物与涂层平衡分配而开发的

种顶空固相提取技术,适合于各种基体的样品,包括大气、水、土壤、动植物组织中挥发和半挥发性物质的分析。膜法是将石英纤维放在经过微波萃取及膜处理过的样品中,主要用于难挥发性复杂样品萃取。

对SPME过程的优化主要考虑提取用的纤维(吸着剂)类型、提取时问、离子强度、基体有机质及溶剂的含量、以及解吸温度和时问等因素。最早的涂渍纤维是用聚二甲基硅氧烷和聚丙烯酸脂(polyacrylate,PA)做吸着剂,现在又有聚乙二醇二乙烯基苯(ca rbowaxdivinylbenzene,CW DVB)等涂渍纤维面市,但它们存在稳定性问题,使用条件要求较高。涂层厚度可根据需要调节,涂层越厚固相吸附量越大,可提高检测灵敏度,但涂层太厚则挥发性有机物进入固相层达到平衡的时问越长,分析速度越慢。样品中加价或二价无机盐(如NaCl或Na2SO。)有利提高提取效率,但高浓度的盐对纤维涂层的稳定性有影响,

般认为低于20%的浓度最合适。SPME多在室温下操作,但有时为提高提取效率将温度升至60℃左右。

sPME操作简便、速度快,一般只需15min(固相提取需1h,而液液提取需4~18h):所需样品量少,所用纤维价格便宜且能重复使用(可用50次以上):其萃取过程使用支携带方便的萃取器,特别适于野外的现场取样分析,也易于进行自动化操作,可在任何型号的气相色谱仪上直接进样。随着固相新涂层的不断推出,如离子交换涂层(无机物提取)及生物亲和型涂层(生物样品提取),其应用范围将日益扩大。

吹扫捕集样品前处理技术

吹扫捕集技术适用于从液体或固体样品中萃取沸刺氐于200℃、溶解度小于2%的挥发性或半挥发性有机物。吹扫捕集法对样品的前处理无需使用有机溶剂,对环境不造成二次污染,而且具有取样量少、富集效率高、受基体干扰小及容易实现在线检测等优点,美国EPA 601、602、603、624、501.1、524.2等标准方法均采用了吹扫捕集技术。随着商业化吹扫捕集仪器的广泛使用,吹扫捕集法在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分析、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形态分析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微波辅助提取技术

微波能最早于70年代被用于分析化学的样品处理。1986年,匈牙利学者报道了将微波能应用于分析试样制备的新方法――微波辅助提取法(MAE,microwave assisted extraction)。MAE的

原理是利用微波能强化溶剂提取效率,使待测物从固体或半固体的样品基体中被分离出来。微波辅助提取法具有快速、溶剂用量少结果重现性好等优点,适用于易挥发物质的提取,且可同时进行多个样品的提取。

微波辅助提取法是在个不吸收微波的封闭容器内进行的,样品内部的温度(高出周围提取溶剂沸点几倍)和体系压力(般10-20atm)都较高。由于在密闭容器中,被提取样品与溶剂直接接触,只要容器能承受得了压力,就可以通过改变溶剂的混合比而在高压下将温度升得很高,使农药的溶解度增大,从而获得高提取率。该方法是由密闭容器中酸消解样品和固液提取两种技术组合演变而来的,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多种组分的提取。

微波提取装置目前已自动化,可自动控制提取温度、压力和时问等。但提取完成后,需等待提取溶剂冷却,然后倒出溶剂,进行离心或过滤等手工操作。微波提取目前主要用于固体样品的处理。

快速溶剂提取技术

食品检测新技术篇(3)

概述 

最近几年以来,人们经常会听到各种食品安全事故,这种不好的现象使得人们越来越注重食品的安全检测,从而推进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的迅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生物技术起到了极为关键的功用。同时,这些新型检测方法的运用会使得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按照检测技术基本原理,可将检测方法分为2大类,即化学检测方法和生物学检测方法[1]。这2种类型的方法均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化学检测方法在检测灵敏度以及准确性方面有着良好的表现,然而其所需要花费的时间比较长、样品处理比较麻烦,并且所需设备价格非常高,故无法在基层检测中被广泛运用。生物学分析方法比较常见的是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其与化学检测方法相比,灵敏度方面有所欠缺,然而其检测所需时间较短,且比较容易操作,往往不需要使用大型设备,故这种技术能够被广泛运用于现场快速检测过程中。 

1 生物技术的现状 

生物技术这种新型检测技术不仅能够减少检测所需的费用,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检测的速度。然而,各种新的食品安全问题经常被公布出来,从而导致单一的检测技术不再适用,比如灵敏度、准确性、高效性以及低成本等。因此,最近几年以来,很多研究者以生物学技术为基础,并综合考虑食品安全检测各项规范和标准,再参考其他技术方法的原理,最终提出了一些新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在检测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且可以被人们所广泛运用,文章将就这些新技术进行简要介绍。 

2 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最新运用 

2.1 FTA-PCR技术 

FTA卡是一种专门研制的棉纤维卡片,在制作过程中往往需将其放置于强力变性剂以及螯合剂中。这种卡片的表层包含有EDTA、SDS、石碳酸、聚丙烯酰胺、抑菌剂这些化学物质,在获得细胞之后,EDTA、SDS、石碳酸这些化学药剂会迅速将细胞分解开来,然后聚丙烯酰胺则会自动将核酸固定起来,从而确保样品的DNA不会遭受破坏,同时也能够很好地避免各种微生物的生长。这种方法能够使得DNA、RNA在室温下保存,对于PCR检测是极为有利的。在食源性致病菌、人畜共患病的检测过程中,FTA-PCR检测方面明显更适用。现如今,很多研究者采用该方法来展开各项检测,通过察看一系列调查材料,可以很好地看出FTA卡能够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展开高效的检测。 

2.2 生物传感器技术 

生物传感器是由固定化并具有化学分子识别功能的生物学科、换能器件以及放大装置构成的分析工具或系统[2]。生物传感器的构成部件分别是换能器、生物敏感元件与信号处理放大装置,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具体运用情况非常良好,其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有着诸多优势,比如响应速度非常快、所需样品用量比较少、操作过程易进行、能够持续进行分析以及自动化测量等。由于该技术具有这些方面的特性,使得其主要被运用于以下2方面:被用来获取鱼、肉以及乳制品新鲜程度情况;被用来测出食品的实际口味和熟度,这样能够帮助人们全程监控各种食品的烹制水平。 

2.3 基因探针法 

基因探针法又被人们称为分子杂交技术,该技術的主要对象是DNA,由于基因具有变性、重复性和碱基的精准互补配对这些特性,使得人们能够检测出DNA的序列。现如今,DNA探针杂交法可以细分为相杂交以及异相杂交这两个类别,该技术离不开基因探针的运用。近几年,基因探针杂交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运用非常频繁,其能够很好地探测出食品中所存在的各种微生物,如李斯特氏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等。与以往相比,DNA探针技术明显具有着更大的优势,其不仅操作简易,而且在特异性方面表现比较强,同时具有着较高的灵敏度,这些均使得该技术的食品安全检测效果极为准确。然而该技术仍然存在着局限性,还需相关研究人员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2.4 生物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是将大量生物识别分子按预先设置的排列固定于一种载体表面,利用生物分子的特意性亲和反应来分析各种生物分子的存在及其量的一种技术[3]。这种技术比较新颖,且其在高通量方面具有着突出表现,以前的基因检测方法往往需要进行多次实验才能达成,且需要人工进行,故不可避免会使得每次实验之间均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而基因芯片技术的运用正好能够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各种操作都能一次性完成,其检测过程能够自动进行,故所获得的数据是精确的。然而,该检测技术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其无法精准判定出多细胞组织类型中检测基因的位置。同时该技术无法运用于蛋白质调节功能的检测,故还很有必要去探究蛋白类芯片。 

2.5 免疫技术 

所有免疫检测技术的工作原理均是抗体和抗原的结合反应。免疫技术一般可分为3类:免疫标记技术、免疫沉淀反应和免疫凝集试验[4]。免疫检测在诸多生物学检测方法中是非常值得推广运用的一种,其除了具有其他几种技术的优势之外,而且分析容量比较大、检测所需费用比较低,在食品检测方面效果良好,主要是研究蛋白质的结构。现如今,免疫学检测技术中运用比较多的技术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这种方法已经被人们广泛运用于食品安全检测中。 ELISA的实际操作流程是把抗体和酶结合在一起形成酶标抗体,该酶标抗体不仅含有抗原抗体反应的功效,而且具备酶的底物催化特征,在遇到其它抗原之后,再配上相应的底物,则能依据底物显色的深浅程度对抗原做出定性或定量的评估。故ELISA分析法主要运用于对鲜活组织的探测以及对那些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生物体的前期检测。 

3 结束语 

伴随着食品种类的不断增多,人们对于食品检测方法的要求也愈加严格。由于食品安全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故应该重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开发,并还需不断对这些技术方法进行改进,从而确保食品能够符合各方面的安全要求。 

参考文献 

[1]刘道峰,邓省亮,赖卫华,夏骏.莱克多巴胺荧光微球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建立[J].食品与机械,2012(1):25-29. 

食品检测新技术篇(4)

中图分类号: TS213.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5.05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重视。国家对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也极为重视。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样品前处理,样品前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因此,在食品检测中使用正确的前处理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凝胶渗透色谱是最近十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样品前处理方法,因其对分子量大的杂质净化效率高,可重复使用,适用范围广,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在食品检测中应用广泛。

凝胶渗透色谱基于体积排阻的分离机理,通过具有分子筛性质的固定相,来分离分子质量不同的物质。凝胶渗透色谱还可以用于分析化学性质相同而体积不同的高分子同系物[1]。

1 凝胶渗透色谱(GPC)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新进展

1.1 GPC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新进展

GPC技术常用在食品检测中的样品净化,宋鑫等在检测螃蟹中19种有机氯农药残留时应用全自动GPC-SPE联合净化,样品用乙腈提取,凝胶渗透色谱和氨基固相萃取柱联合净化。用Bio-Beads S-X3凝胶为填料的净化柱,以环己烷―乙酸乙酯(1∶1)为流动相,泵流速为4.7 毫升/分钟,检测波长为254纳米。收集9.0分钟和15.5分钟的流出液,并转至SPE净化。在实验中,对经GPC净化的有机氯农药的收集时间进行了优化,在单独使用GPC时样品净化不完全,与SPE联合使用后净化效果和回收率较好[2]。马杰等建立在线凝胶渗透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蔬菜、水果中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GPC 弥补了QuEChERS 方法净化干扰物质不彻底的问题, 从而降低分析背景, 改善峰形, 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3]。黄武等在检测大豆中异丙甲草胺残留量时用在线凝胶渗透色谱法,进行前处理,简化了样品前处理过程,且对环境污染较少,具有高效、经济、快速及简便等优点,显著提高前处理效率,减少分析时间,提高农药残留分析的速度和灵敏度[4]。

1.2 GPC技术在食品检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GPC技术在国外已经普遍应用于样品的前处理,但在我国应用领域较少。GPC作为食品检测中的一种全新的样品前处理技术,能分离大分子类干扰杂质,有效地将大分子类物质从复杂的基质中提取出来。GPC技术优势是可大大降低大分子基质干扰,自动化和标准化程度高,且可以自动浓缩和定容,减少了人工带来的误差,显著提高方法的精密度和重现性。

但GPC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解决。由于GPC柱子内径比较大,连续处理样品的能力较慢,所需要的溶剂量较大。又因为所收集的样品体积大,对于实验室的浓缩装置要求较高,这大大减慢了实验分析的速度。此外,由于不同物质分子大小、形状以及凝胶阻滞作用的差异,可能会导致样品分离不完全,较大分子量的物质会提前流出不被收集而影响回收率,一些小分子干扰物会夹杂在样品中而影响净化效果。

2 凝胶渗透色谱(GPC)条件的选择

利用GPC技术进行样品前处理时,所需选择及优化的条件主要是色谱柱的选择,流速的选取以及收集时间的选择,溶剂的选取等。孙磊丽等在测定甘草中16种农药残留时选用填料为中性、多孔的聚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微球体的S-X3玻璃柱作为GPC净化柱,体积比为1∶1的乙酸乙酯―环己烷溶液作为流动相,流速为5毫升/分钟,前7 分钟收集1份样品,之后每1分钟收集1份样品,共收集28份样品溶液,分别进行质谱检测[5]。吕飞等在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17种农药残留时,在线凝胶渗透色谱:色谱柱为Shodex CL NpakEV-200 柱;流动相:丙酮―环己烷( 3∶7,V/V) ,流速0. 1毫升/分钟,柱温40 ℃,进样量10微升,检测波长210纳米,农药残留组分在线收集时间段:4.35 ~ 6.35分钟[6]。

3 展望

凝胶渗透色谱技术作为一种前处理技术已经普遍应用于样品的净化,S着GPC技术的不断优化应用范围越来越大,国外已经研究出很多种成熟的GPC前处理方法。随着国际形势发展,我国也应该对GPC技术进行研究开发。目前有很多研究都将GPC技术与QuEchERS 前处理等联合使用,使得现在的前处理可以联合处理较为复杂的样品,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度。现在的检测仪器的精密度较高,对样品处理较严格,GPC技术与其他前处理技术联合使用可以去除杂质的干扰,对于精密仪器是一种保护。如在线GPC与QuEchERS联合串联质谱检测可以去除样品里的干扰和基质效应,对样品分析更准确。因此,发展和研究凝胶渗透色谱技术在食品检测方面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栾玉静.凝胶渗透色谱在不同样本检验中的应用和进展[J].刑事技术,2014(04):41-44.

[2]宋鑫,杭学宇,等.检测螃蟹中有机氯类农药残留的全自动GPC-SPE联合净化气相色谱法[J].职业与健康,2016,32(04):483-486.

[3]马杰.QuEChERS前处理技术与在线凝胶渗透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蔬菜水果中20种农药残留[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6,7(01):21-26.

[4]黄武. 在线凝胶渗透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大豆中异丙甲草胺残留量[J].食品安全导刊,2016,64(03):126-128.

食品检测新技术篇(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但关注食品的多样性,而且日益重视各类食品的安全问题。在食品的安全检测中,传统的检测技术已经难以适应实际需求,必须及时研究和应用一种新型的检测技术与方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食品快速检测技术得以应用,而且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食品快速检测技术是以现代生物技术为基础,对于食品的安全性进行快捷、有效的检测,以进一步提升食品的安全性。

一、我国面临的主要食品安全问题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领域、各行业在发展中都面临了不同的缺陷和问题,其中国内食品生产领域现阶段首要解决的就是安全问题。由于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监管模式和力度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违法生产与经营食品的问题较为严重

由于受到我国现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影响,在国内大中城市的城乡结合部,以及部分乡镇、农村都存在较为严重的违法生产与经营食品的问题。部分食品生产厂的规模较小,缺乏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导致大量不符合安全检验标准的食品流入市场,这个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2.各类新老问题并存

目前,国内的食品生产企业普遍存在生产、加工与经营条件相对较差,以及食品生产工艺落后、卫生操作规程不科学、不合理、滥用食品添加剂等各类新老问题,导致流入市场的食品出现重金属污染、微生物数量超标、添加剂过量使用等问题。同时,随着我国食品生产的工业化发展,特别是各类生物技术、酶制剂、益生菌在食品生产中的大量应用,导致各类食品安全新问题的出现,必须引起国内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的高度重视。

二、食品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与传统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相比,食品快速检测技术具有检测时间缩短,以及在实验准备、样品制备、操作过程等方面尽量简化的特点,但是必须保证检测结果的精确性、经济性、可靠性。从技术的角度进行分析,食品快速检测技术主要具有如下优点:1)检测实验的准备过程较为简单,无需使用大量的化学试剂;2)检测中采集的各类样品仅需进行简单的处理,即可进行实验室测试;3)实验室操作过程具有简单、快速、准确的特点,并且在较短时间内出具专业的食品安全检测报告。综合分析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现状,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如下:

1.有害微生物的检测

在各类食品的安全检测中,有害微生物是重要的检测项目之一,也是确定食品安全性的重要指标。在食品有害微生物的检测中,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检测的实际效率,而且是限制有害微生物传播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主要应用生物技术进行食品有害微生物的检测,例如:田银芳等人应用“酶联免疫”快速检测技术,对于奶制品、果汁饮料、罐装咖啡等样本中的沙门氏菌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达到预期的目标,证明在食品有害微生物的检测中,应用食品快速检测技术具有敏感性、特异性的特点。

2.食品中药物残留的检测

在部分食品中含有大量的药物残留,其对于人体健康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我国加强了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药物残留检测中的研究和应用。国内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人员结合农产品检测的经验,将生物传感器技术、生物酶技术等新型技术应用食品中药物残留的检测。在1995年,我国开始应用快速检测技术对食品中的二乙基酚、硝基酚等进行了有效的检测,检测时间明显缩短,而检测结果却较为精确。

3.食品样本成分与品质的检测

在食品样本成分与品质的检测中,基于现代生物传感器的食品快速检测技术应用较早,但是实际可以检测的食品种类相对较少。例如:在早期的食品样本成分与品质检测中,快速检测技术仅适用于葡萄糖传感器,对于食品中的含糖量进行相应的检测。但是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多种样本成分和品质的食品快速检测技术逐渐被研发和应用。

4.转基因食品的检测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生产中应用的广泛,转基因食品的数量不断增多,但是对于其安全性世界各国、各领域的食品安全专家持有不同的观点。因此,我国在综合各种转基因食品安全检测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较为科学的快速检测技术体系,其检测项目主要包括:酸检测、酶活性检测、蛋白质检测等,通过多种要素的快速检测,以确保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否达标。

三、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途径

目前,我国在食品的安全检测中,已经基本形成了较为系统、科学的快速检测技术体系,但是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的食品快速检测技术与欧美、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相比,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是必须及时得到解决与处理的社会焦点问题之一。结合我国食品安全检测的现状,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应遵循以下两条途径:

1.扩大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范围

目前,快速检测技术在我国各类食品的安全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其实际应用范围相对狭窄,这也是制约其全面应用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我国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中,必须扩大检测技术的应用领域,以及检测产品的种类,进而才能促进我国食品行业的稳步发展。

2.提高食品快速检测技术对于复杂样本的检测能力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在我国食品行业的广泛应用,导致食品的生产过程更加复杂化,对于检测技术的要求也更为严格。在复杂食品样本的检测中,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必须做到快速显示食品的成分、添加或残留物质等,以便判断食品中各类物质是否超标,同时出具专业的食品安全检测报告。

四、结束语

在我国现代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中,食品安全不但是敏感的公共安全问题,而且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社会问题之一。在食品的安全检测中,加强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有利于提高实验室检测的效率和质量,而且是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另外,在今后的食品安全检测中,应注重快速检测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的有机结合,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快速检测技术体系,促进我国食品行业的健康、稳定、科学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邓平建,赵锦,刘建军.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检验的核酸检测技术研究[J].湖南卫生研究,2002,(01):37-40.

食品检测新技术篇(6)

Abstract: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food safety testing technology, and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get the maximum protection to promote food safety.Keywords: how to do a good job; food safety; detection work

中图分类号 TS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利益,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问题发展。所以我们要重视食物的质量,加强对食物的质量检查工作,通过科学技术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确保食品的安全,保障人民的利益。使食品能够放心的被人们食用。本文对食品质量的检测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现存的一些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1 目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现代科技发达,对于食品的安全检测有了更多更先进的仪器设备与技术,这些检测技术能够检测出食物是否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能够保证人类的健康,是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1.1 检测设备更新速度缓慢,无法满足检测需求

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由于资金的问题,无法经常性地对检测设备进行更新换代,而现代社会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落后的设备是无法满足人们对食品的高要求,使得检测工作充满了挑战。现代社会是个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但是经济和科学发达也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面对利益的诱惑,很多商家将违法的、新型的化学成分加入食品中,以提高食品的口感和新鲜度,对于这些层出不穷的新型化学成分,落后的检测设备由于不具备检测这些新型化学成分的功能,无法检测出这些新型化学成分,导致检测工作无法有效地检测出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1.2 检测标准更新缓慢,无法检测新型食品危害成分

面对越来越多的新型危害成分,要更先进、更为科学的检测技术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监测。而现在我国的检测机构仍在采用落后的检测标准作为检测依据,对于国外的先进技术不能及时引进,并且在研发新的检测技术上也跟不上市场的飞速发展,现实的检测工作无法面对市场商品的多样化发展。虽然我国目前采用的这些检测技术还可以应付检测食品安全的工作,但是对于那些需要新技术才能检测出来的新型危害成分,它们也无能为力,食品安全状况还是令人担忧,无法保障。

1.3 检测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无法保障检测数据的一致性

由于技术资金投入或检测条件的制约,检测人员学习水平及创新能力受到较大程度的阻碍,导致专业检测人员技术水平高低不一致。很多情况下没有一个良好的指导方法,检测人员自身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所学的检测技术的专业知识不够精,积累和经验不够丰富,还有在工作中灵活运用的能力还很欠缺,检测数据的一致性无法保障,成为了我国食品检测技术发展的一个很大桎梏。

2 做好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对策

2.1 增加对检测机构的财政投入,保障仪器设备及时更新

检测机构的检测设备的落后,不及时更新换代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资金的不准许。资金的缺乏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政府或者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食品检测机构的财政投入,保证检测机构有足够的资金来更新检测设备,用新型、科学的设备进行检测工作,更好地满足检测工作的要求。

2.2 及时更新检测技术,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研发部门对于食品检测技术的研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支持,不仅需要专业人才的努力,还要有良好的条件提供给研究人员工作,能够使专业研究人员专心研制出更符合时代要求的检测技术,保障食品的安全面面俱到。此外 ,对于国外先进的食品检测技术,要积极地引进和融入,结合他人所长,为自己所用,来满足社会的发展要求。

2.3不断提高专业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确保检测数据的一致性

首先,食品检测机构要对专业检测人员进行自身的专业知识的考核,成绩达标后才能从事检测工作。其次,对于检测人员还要不定期地进行专业培训,自我提高,以符合新的要求,能够更好地完成食品检测工作,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为人类的食品安全把好质量关。

现在我国出现很多食品安全问题,比如三鹿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等等。这些不合格的食物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不仅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而且也危害到了他们的生命安全,所以为避免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的再次发生,就需要加强食品质量检验的监管,提高食品质量检验的准确性。食品质量检验检测是判断产品质量是否合格的重要手段,为行政执法、市场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加强食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对保护消费者利益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都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3 结束语

由于经济的过快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很多商家被利益心所蒙蔽,为了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在食品中添加低成本的化学物质、违禁成分,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如“皮革酸奶”、“地沟油”、“苏丹红”、“三聚氰胺”奶粉等事件,这些事件都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检测的质疑。我国食品虽然要通过安全检测,但是在技术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我国的食品安全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这些技术上的问题对于我国食品安全存在制约作用,需要尽快解决,以避免不安全的食品流入市场,危害人类健康。

参考文献:

[1] 魏建峰.浅析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J]. 中国科技纵横,2011(10):105.

[2] 朱艳俊. 应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J]. 科技资讯 ,2009(24):214.

食品检测新技术篇(7)

近年来,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浮出水面,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们越发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还有转基因食品,产生了很大的需求度。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当从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推进入手。

1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发展现状

(一)传统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传统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主要有三种,感官评定、化学方法和微生物分析。其中,感官评定是一种古老的方式,最主要依赖的是化学分析和微生物分析。传统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具有一系列的缺点,比如耗时较长,准确度低,局限因素多,步骤繁缛,污染环境,等等。当今各种产业纷纷兴起,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传统的检测技术已经不适用于现代产业的发展。

(二)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就目前来说,主要采用三种方式,分别是近红外光谱技术、免疫分析技术和原子荧光技术。

(1)近红外光谱技术

近红外光谱技术(NIR)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间接分析方法,它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人们所忽视,其方便快捷,准确高效,污染力小,成本较低的优点,使得该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当然,应用前景也是相当广阔的。

近红外光谱区是人们在吸收光谱中发现的第一个非可见光区,区域定义为780D2526nm的区域。NIR技术包含着丰富的物质信息,主要测定有机物和部分的无机物,其应用原理是不同的物质在近红外区域会有不同的吸收特征。

(2)免疫分析技术

免疫分析技术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和挑战性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主要应用于农药残留方面,为食品安全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

免疫分析法是一种集生物酶技术、荧光光谱技术、辐射技术、免疫分析技术于一体的新技术。该方法作为农药残留快速筛选检测方法,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免疫分析法检测食品的范围很大,包括水果、蔬菜、肉类、谷物类等,具有很高的适用性。

(3)原子荧光技术

原子荧光技术,其所具有的灵敏度高和检出限低的特点,使得该技术被广泛应用。原子荧光是光致发光,也是二次发光。当光源停止照射时,再次发射的过程也会立刻停止。其分为三种类型,共振荧光、非共振荧光和敏化荧光。

原子荧光技术,谱线简单、受外界干扰小,适用于非色散检测。食品安全中,测定汞和砷物质,都会用到该技术。

2 关于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未来展望

(一)由人工化转变为智能化

传统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主要是人工化,操作效率低下,主客观影响因素比较多,而且检测结果也有一定的出入。

在新时代的各项潮流引领下,食品安全检测将进入智能化,全面提升检测效率,缩短检测时间,将检测准确率扩大到最大化。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由人工化转变为智能化,食品安全检测将登上一个新台阶。不仅节约了劳动力,而且有效地减少了人工操作的很多限制性因素,同时提升了经济发展速度,增加了我国的物质积累,促进了市场经济的繁荣。

(二)加强技术的综合性特征

就单项技术说,技术中有优势,有劣势。加强技术的综合性特征,不仅可以发挥所长,也可以尽可能的规避所短。这并不是对资源的浪费,而是有效发挥技术的综合功效,最大程度解决问题。

免疫分析法,作为集成性新技术,解决了很多问题,但依旧存在问题,对其发展,形成一定的阻碍和限制。例如,小分子农药不易合成,抗体的获得周期较长等等。在此后的研究中,如何增强抗体的稳定性,合成仿生抗体代替传统意义上的生物抗体,等等,将成为一门交叉学科的研究热点。

(三)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就目前来讲,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发达国家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随着我国国力的强盛,对科技的重视,对人才的培养,这种差距将逐渐减小。

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机构,可设立学历门槛,对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研究人员要对学术有严谨的态度,对知识进行不断的探索。还与发达国家可以展开各种合作,进行学术交流,这对于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是有极大的好处的。

3 合理化的可行性建议

(一)加大科技投入

国家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给予高度重视,财政拨款,加大科技投入,成立专项研究小组,有针对性的解决技术中本身存在的漏洞和检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鱼类会将水中的Hg转化为甲基汞,该物质毒性大,迁移性更高。人们常说的汞中毒,其实大多数就是甲基汞中毒。甲基汞测定可采用GC,但是此方法的操作性比较差。

(二)增强监管机制

增强监管体制,是很有必要的。食品安全问题关系众大,不可有任何的马虎。国家要从以下两点入手,监管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研究行为和检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形成一定的规范性、制约性。(2)对食品安全进行严格审查,设立严苛的检测标准,同时设立相关的惩罚制度,形成一体化的监管体系。

经营者一时的利欲熏心,研究者对学术的不作为,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低下,等,都会对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形成了隐患。只有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上下齐心,才能有效遏制问题。

(三)培养高素质人才

高素质人才是技术腾飞的翅膀,虽然食品安全技术发展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还是有很多问题需要优化解决。

在砷形态测定中,有两种检测方法HPLC-HGAFS和ICP-MS。ICP-MS有快速测定和极高的灵敏度,但是成本较高,修理费用昂贵,很难在常规分析中推广。因此,只有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探索新型检测方法,降低检测运行成本等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四)设备及时更新

鉴于食品安全检测过程的操作性特点,检测设备及时更新,是必不可少的。关乎检测的效率、检测的准确性、检测时间的周期性,由人工操作到智能化覆盖,设备是重中之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在不断进步中,对新技术的应用,对设备的改造,都是所带来的变化,对设备进行及时更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4 小结

加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推进,为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上一把锁。只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才能保障党和政府的形象,才能推动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笔者工作于相关C构,致力于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愿献出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夏静,张敬轩,李挥,杨岚,吴春敏;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酱油中7种防腐剂[J];食品科学;2011(14)

食品检测新技术篇(8)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749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988-02食品检验检测是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食品的质量、卫生安全进行检验检测,系统评价食品的安全及卫生质量水平,对稳定食品市场监督、促进食品贸易、改进食品生产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国民关注的焦点,也是国家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

1食品检验检测的重要价值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繁曝光,比如苏丹红辣椒、三聚氰胺奶粉、工业明胶、硫磺大米等食品安全事件引发人们对食品安全深度热议,食品安全问题一度成为重大民生问题。当前我国经济贸易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食品出口安全问题关乎国家贸易经济,食品检验检测是监督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为国家经济和人民生命安全起到保障的作用,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因此,建立完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严格监督食品安全生产、安全流通、安全食用,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保障广大食品消费者的利益,实现国家经济稳定发展。

2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2.1食品行业迅速发展,体系建设不完善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食品行业呈现多元化发展,各种新加工食品层出不穷,食品检验检测体系更新和完善的速度远远不及食品行业的发展,检验检测体系涉及食品产业范围不全面,导致各种新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发生,危害范围越来越广,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极大的损失。此外,当前食品检测体系侧重对最终出厂成品的检测,忽视对食品加工原材料、中间产品、市场流通及食品消费过程的安全检测,极易造成过程环节导致的食品安全事故。可见现有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已经不能有效的满足当前食品安全检验的要求,不利于食品安全生产的监督。

2.2检测标准制定不健全,检测实施缺乏科学依据在2000年以前,我国对食品制定了食品工业国家标准1070项、食品工业行业标准1164项、食品进出口标准578项,形成我国食品生产标准的主要依据[2]。但对于大部分的食品缺乏明确是国家或地方标准,不利于地方食品的管理、监督、检验,造成食品检验检测工作的极大困扰,加大食品检验检测标准贯彻化实施的难度。

2.3我国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水平总体落后,技术发展不平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水平也获得很大的提高,但是当前我国食品检测技术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经济发达地区掌握先进技术,经济落后或偏远地区技术革新速度慢,检验设备老旧,设备不完善,技术水平与发达地区相差甚远,无法满足当前丰富的食品市场安全检测需求,不利于国家检验检测整体水平的提高。检验技术落后不仅表现在检测设备落后,同时也表现在检验方法的传统、单一,比如筛选技术不成熟、速测法灵敏度不高、检验结果准确性差等方面,极大的限制了食品检测更新。

3建立完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有效措施

3.1依据食品行业发展需要,完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当前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呈现“重尾轻头”的现象,对于食品加工源头和过程中间产品缺乏有效的监督,未形成食品加工全过程的监督体系,极易造成过程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当改革食品检验检测制度,开放竞争式食品检测市场,大力引进民间资本的投入,介入民间检验检测机构,刺激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完善和改革形成食品加工从原材料到消费者食用全过程的监督体系,扩大食品监督涉及面,建立完善的科学合理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

3.2健全各级检测标准,促进食品检测有效实施国家或地方各级相关部门应当依据行业的发展趋势,制定和完善各类食品的检验标准,为食品检验检测实施提供有效的依据,促使企业食品加工的自觉按照标准进行监控,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可以通过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成功经验,充分融合先进检测技术,充分考虑食品行业的发展需求,以食品安全为主导,研究或制定符合我国、地方实际情况的食品标准,促进食品加工行业安全稳定发展。此外国家应当加强重点影响食品安全因素的检测标准,比如农药、兽药、食品添加剂、生物化肥等,建立严格的检测标准,强化食品加工源头的监督工作,有效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效率[3]。

3.3创新食品检测技术,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对于经济技术比较落后的地区,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大扶持力度,引进国内外先进检测技术,并有选择性研制部分先进的检测方法,加快食品检测技术朝高端、精准、创新、先进的方向发展,全面提高食品检测技术。同时政府相关部门或检测机构应当加强检验人员专业素质的学习和培训,包括食品加工行业法律法规、食品安全法律等,并制定相关岗位安全操作规程,规范食品检验检测行为,确保食品检验检测的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全面提高检验人员专业能力。此外国家还应当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借鉴发达国家相关食品法律制度,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行业法律法规,规范我国食品检测标准,促使我国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快速发展。

总之,食品检验检测体系是监督食品安全生产的必要手段,对保障我国食品安全供给,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应当借鉴国际先进检测技术,加强各级食品检测标准的制定,创新检测技术,形成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对于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食品检测新技术篇(9)

为了加强食品安全保障,国家食品质检部门加大了食品检查力度,运用高标准食品检测技术保证食品安全。食品企业选择应用快捷、高效的检测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本文对食品检测中快速检测技术的运用进行分析。

1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类型

1.1现场快速检测技术

在食品加工行业,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有效保障了食品生产安全。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基本原理为:基于传感器的信息传递作用,获取食品成分结构信息,通过数据模型转化,将食品成分信息输出,并保存在电子计算机中[1]。运用现场快速检测技术,食品检测方可以快速分析出食品内所含的有害物质。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具有定量检测的特征和广泛的应用空间,是目前食品快速检测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食品检测人员在运用现场快速检测技术时,需要对大量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因此食品检测人员要提升检测效率,简化操作流程。由于现场检测工作涉及不同的食品生产车间,所以现场检测技术需要运用轻便的设备,以便检测人员能够在不同的条件和空间下进行食品安全检测。

1.2实验室快速食品检测技术

食品检测工作开展的主要目的是确保食品安全。实验室快速检测技术为食品检测工作提供了优良的检测资源和检测条件。在这一环境下检测人员开展食品快速检测工作,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检测方式[2]。定量检测要求检测人员确定目标物质含量,定性检测要求检测人员分析样品内不同物质构成。为了提升检测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检测人员需要依据实际情况选取食品检测样品,一方面要保证待检样品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能够满足所有食品的检测需求;另一方面,样品的选取要充分反映食品的质量。基于实验室环境开展实验室快速识别检测工作,检测人员可以运用先进的检测方法和设备,使检测的专业性和精准度大大提升。针对食品检测部门提出的高要求检测任务,经常会用到实验室快速检测技术,对食品的结构以及物质含量进行分析。

1.3远程快速检测技术

在食品检测工作之中,部分检测无法在食品生产的现场进行,此时检测人员就可以通过远程快速检测技术实现对食品进行检测。远程快速检测技术依托无线网络展开,通过无线网进行信息传输,终端设备运用了便携式光谱技术,确保现场检测信息可以快速发送至远端处理中心,待远端处理中心接收到数据信息后便可及时对检测样本的物质构成以及数量级别进行分析。远程快速检测技术具有完备的系统,其终端设备携带较为方便。激光是远程快速检测技术的重要手段之一。检测人员不需要与被检测食品进行亲密接触,检测期间不存在食品污染问题。诸多食品生产厂商以及质检部门均运用了远程快速检测技术,提升食品检测的效率。

1.4免疫分析技术

在进行免疫分析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检测人员主要根据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特异性来进行有效识别,将此作为主要的依据来进行日常检测。在实际检测时需要利用这一技术来放大其中的结合体,通过肉眼或仪器设备来观察最终的检测结果,这项技术主要应用于蔬菜和水果等食品的检测,尤其在农药检测方面的应用优势较为突出。免疫分析技术具备较强的灵敏度,可有效地提高整体检测效果。在实际检测过程中需要做好数据的记录工作,不仅使整个技术方案具备较强的稳定性,还能快速发现在检测中所产生的问题,从而全面提高整个检测工作的效果。检测过程中无需使用特殊的仪器设备就能够完成检测任务,并且可以通过标记抗原抗体来进行日常的检测,得出最终的检测结果。

1.5免疫标记法

免疫标记法本身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强,主要是利用荧光素和电子致密物质来进行有效检测。在抗体反应之后,能够通过肉眼来进行识别。目前较为常见的方法为荧光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选择,避免对后续检测工作造成影响。

1.6化学比色法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是利用仪器设备和判定试纸按照不同的颜色进行样品的定性分析。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先让食品样品接触试纸,然后根据试纸的变化来判断食品中的相关成分。在现阶段进行蔬菜水果检测时能够通过这一方法检测其中是否含有有机磷等相关物质。在实际检测时还要配合微型检测仪器来进行日常操作。该方法灵敏度较高,可以有效提高整体检测效果。

1.7酶抑制技术

这一技术方案操作非常简单,整个检测时间较短,具有成本较低的优势,可以快速检测出食品中是否含有农药残留物。该技术是利用氨基甲酸酯和有机磷物质能够产生一定反应的原理而实现对农残的检测。运用这项技术能够检测洋葱和大蒜等一些有刺激性气味的食品。在检测之前需要进行科学处理,减少假阳性问题的出现,并且还需要筛选高素质人员来负责日常的检测,避免各种干扰问题的发生,从而使最终结果能够得到充分保障。

1.8生物传感技术

生物传感技术在当前快速检测中也是较为常见的一项技术,其应用范围较广,具有较高的精准度,通常用来检测食品中是否含有重金属和亚硝酸盐等。先将检测样品和相应的分子识别元件进行特异性结合,之后再根据最终的放大反应转换成电信号,得出最终的检测结果。整个操作非常便捷,并且节约了大量时间,是最佳的快速检测技术。

1.9纳米材料检测技术

纳米材料检测技术主要是利用纳米材料来检测食品,凭借纳米材料本身的优势快速完成当前的检测工作。由于纳米材料具有体积小和声光电等众多的性能优势,所以该检测技术成本较低,适合于大规模的检测。在实际检测过程中要选择正确的纳米技术以及纳米材料,并且配合纳米材料本身的碳纳米管完成当前的检测任务。通过胶体金试纸条和电化学传感器进行检测时,可以配合传感器的应用功能检测食品中的生物酶素以及违禁添加物等。该技术在当前食品检测工作中的应用优势较为突出,并且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1.10电化学传感器检测技术

电化学传感器技术是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而衍生的新型技术,其有效提高了整体检测效率,并且还有助于充分发挥电化学传感器技术本身的特异性以及敏感度完成当前的检测任务。电化学传感器的类型丰富多样,其中纳米材料传感器的技术模式应用最为广泛。在实际工作中结合了纳米技术和电化学技术研发出多种类型的传感器,有效地提高整体检测效果。电化学传感器可以完成化学信号和电信号之间的相互转换,实现了免疫学检测技术和电化学技术的相互融合。这一技术方案具有高效性和特异性,其在我国食品检验中的优势已被充分证明,并且被逐渐推广成为新型的技术方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掌握该技术方案的应用要点,根据食品检测的相关要求进行日常检测,并且做好数据的记录工作。但是这一技术方案在实际检测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该技术还有待完善。

2食品检测中快速检测技术的运用

2.1食品快速检测技术工作原理

在实际食品检测工作之中,检测人员需要了解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的工作原理,明晰检测技术的具体操作流程。依托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可以对食品进行检测,并对食品进行分类,运用分类检测的方法可以提升食品检测速度。分类检测工作对检测设备以及仪器的性能具有较高的要求。常见的检测仪为小型质谱仪,这类仪器具有体积小、便于携带、精准度高的特征[3]。小型质谱仪因其多样化的检测功能,在现场食品检测工作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进行食品快速检测时,检测人员还可以运用生物传感器分析方法。生物传感器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以及灵活性,常被用于蔬菜、水果等食品中农药含量检测。生物传感器技术主要通过酶传感器或免疫传感器实现对食物农残的检测。酶传感器工作原理是通过检测标靶酶活性,明确食物内农药残留含量。随着技术不断更新,研究人员现已研发出光导纤维免疫传感器,通过这一传感器检测人员可以对全类型农药残留含量进行检测。

2.2食品快速检测技术具体操作

针对食品内药物残留,食品检测人员需要运用快速检测技术明确药物成分,分析药物含量,可以选择免疫分析法或仪器分析法[4]。通过免疫检测技术检测食品中药物残留量,按照检测项目可分为荧光免疫法、酶免疫法、放射免疫法。其中酶免疫法在食品农药类检测方面保持了较高的精确度,而仪器分析法则要求检测人员运用专业设备检测食品农药残留量,其检测效率高,但检测设备携带困难,不利于现场检测工作的开展。随着食品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检测人员还可以结合分光度计使用酶抑制法。根据检测环节颜色的变化分析计算食品酶抑制率,获取食品农药残留数据信息。该检测方法不会被食品所含水分及碳水化合物影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在传统食品检测工作中,检测人员对食品内微生物的检测是通过富集培养微生物鉴定样品生化指标,了解食品内微生物种类以及含量。这类检测方法耗时较长,而且会产生检测误差,在实际应用中效率较低。随着技术的发展,检测人员运用快速检测技术,包括显微镜观察法、电镜染色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这些快速检测技术的检测效率高、检测质量高,其中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运用最为广泛。检测人员还可以运用扩增核酸技术检测食品内微生物含量,该技术耗时较短,依托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提升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在一些食品中通常会添加添加剂,以此来达到提味和增色的效果,但是如果食用过多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针对食品中的添加剂含量可以选择快速检测技术对食品中的添加剂含量进行有效检测,从而使食品安全能够得到充分保障。在具体检测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气相色谱检测法或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该方法检测效率较高,但是在实际操作时对检测人员的操作技术要求较多,因此需要选择高素质人员来负责现场的检测,保证得出结论的精准性。但是这一方法在实际检测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例如,无法检测出多成分的食品添加剂,应用范围较为狭窄。因此在实际检测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检测方法,避免对后续检测工作造成干扰。

3结语

食品安全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食品生产企业需要运用科学检测技术,保证出厂食品的质量安全。监管方需要运用快速检测技术,避免不合格食品进入市场。食品技术科研单位以及企业研究部门通过技术研发,创新食品快速检测技术,提升检测效率。

【参考文献】

[1]马巧玲,马文萃.浅谈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检测中应用[J].食品安全导刊,2016(18):37.

[2]杨丽兵,韩业祥.浅谈快速检测技术在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设备工程,2021(15):160-161.

食品检测新技术篇(10)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2.034

Rapid Detection Technology in Food Analysis Teaching

YAO Xiaolin, ZHAO Meng, Zhang Weiqi

(Food and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College,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8)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importance of rapid detection technology in food safety analysis and implementation necessity of food analysis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teaching reform of food analysis teaching content is made some discussion.

Key words food analysis; food safety; rapid detec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reform

食品分析是国内各大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必开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包括食品各组分的标准分析检测方法,内容主要涉及食品营养成分、食品风味成分以及有毒有害成分等的分析与检测。①目前食品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两个方面:污染物或毒素等安全卫生控制指标的限量值在逐渐降低;检测方法和手段日趋高科技化、便携化和系列化。为了追求灵敏度和效率,检测方法的更新和提高十分迅速,如固相微萃取技术也正在逐步向食品安全检测领域过度,如用于酱油中致癌物2,3-二氯丙醇的分析检测。②因此,将快速检测技术引入食品分析课程中,使学生了解并掌握食品安全分析检测的实用知识,是目前食品分析内容的有效补充,可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范围,提高教学质量,增进学生的综合技能运用能力。

1 快速检测技术的定义③

快速检测技术是没有确切定义的,是个通俗概念,即在短时间内(通常为几分钟或十几分钟)采用科学的检测技术和手段检测出被检物质是不是有毒有害物质、被检物质是否处于正常状态以及得到的检测结果能否满足标准限定值,上述检测行为称为快速检测。

2 在食品分析与检测中快速检测技术的重要性

在食品安全分析检测工作中,快速检测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已造成食品行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公信度下降。究其原因,不仅仅是由于食品监管执法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存在不足需要不断强化外,还包括一些客观条件的不足。如专门用于食品安全检验的实验室数量较少,在一些农村地区条件更加落后;检验成本较高,导致应送检的样品未能及时送检;实验室的检测周期较长,如食品中的微生物检测,微生物生长至少需要18~24小时,该类食品没等检测报告出来食品就已经销售完毕了。为了弥补实验条件落后及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因素造成的不足,降低食物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全方位地保障食品安全,一个便捷高效的解决办法就是普及快速检测技术。

为了保障食品的卫生安全,需要采样检测的食品产品和食品生产各环节的半成品众多,采集各级样品并送到实验室检测的工作量巨大,可实施性不强。采用快速检测技术,可在销售现场或生产线上对食品取样进行初步筛查,提前发现问题食品及生产环节的漏洞,可扩大食品安全控制范围。对有问题的样品在必要时再送达实验室进行具体精确的分析检测,可有效提高食品安全管理的效率,使现场快速检测技术成为实验室常规检测的有益补充。对于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在日常食品安全监督工作中,在初步感官检验筛查的同时,辅以快速检测,能在现场及时发现可疑问题食品,并采取相应管理措施。这对提高食品监管人员的监督力度和工作效率,保障食品卫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快速检测技术的主要检测形式

快速检测技术的检测形式包括以下几种:(1)试纸法,利用试纸显色或不显色来判定被检物质如农药、鼠药是否存在或是否超标,根据试纸层析技术观察显色与否来定性判断或作为限量指示违禁添加物,如苏丹红、瘦肉精等,或依据试纸显色的深浅来对如食用油酸价、过氧化值等指标进行半定量。(2)试管法,可用速测管显色来定性如毒鼠强、生豆浆等,用速测管显色的深浅半定量如亚硝酸盐、甲醇、二氧化硫等有毒物质。(3)滴瓶法,将被检物质溶液滴入装有标准溶液的滴瓶中,根据消耗的体积来推算被检物质含量,如酱油中氨基酸态氮含量等。(4)光度计法:用于快速检测的光度计实际上是一种微型分光光度计,将用比色定量测得的检测项目的线性斜率和截距作为参数预先设定,可省去标准曲线,现场检测时直接读数得到样品结果。目前,还开发出一些用于现场快速检测的仪器,包括用于油脂品质检测的食用油极性组份测定仪、蒸馏酒甲醇速测仪、农药残留速测仪、环境温度瞬间测定仪、电导仪、食品中心温度计、肉类水份测定仪等。目前已开展的快速检测技术包括:亚硝酸盐的快速检测、真菌毒素的快速检测、生熟豆浆的快速检测、乳品中三聚氰胺的快速检测、油脂酸价和过氧化值的快速检测、瘦肉精的快速检测、苏丹红的快速检测、变质肉制品的快速检测、掺水牛乳的快速检测、酱油总酸和氨基酸态氮的快速检测及有毒豆角的快速检测、生熟豆浆的快速检测、谷物中生物毒素的快速检测、蜂蜜中淀粉和糊精的快速检测、食醋感官和游离矿酸的快速检测等。④这其中采用的检测方法都是基于食品分析的基本实验方法,结合当前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设计提出的。快速检测技术是食品分析基本实验方法的综合性应用,具有便捷性、时效性和实用性。

4 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分析教学中开展的意义

针对我国当前国情的需要,对市场和超市等食品零售网点需进行食品安全监督,包括食品销售商自身管理,均需要配以方便快捷的现场抽样和快速检测。尽管快速检测技术由于灵敏度和特异性方面的限制,不能作为判定样品安全性的最终依据,但作为发现问题的第一步,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食品分析课程讲授的检验方法多为经食品标准委员会认可并形成的国家标准检测方法, 但是这些金标准会随着食品质量安全日益严格的新要求和新的检测手段的出现而不断发生变化。因此高校教师的教学内容应与新出台的食品检测国家标准相对应,在强调更新测定方法的同时,还要提及食品质量安全有毒有害残留物质的最新标准。食品课程教学应从实际出发, 突出重点。目前世界各地都普遍面临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变得日益严峻。⑤因此,高校食品专业的食品分析教学应将重点放在食品中农药兽药残留的检测、生物毒素和激素的检测、食品中重金属污染检测、食品中违法添加物如三聚氰胺的检测等内容上面,而快速检测技术恰恰是主要针对食品安全问题设计提出的综合型实用性方法。

食品分析教学大纲要求本专业学生在学习中注重国家标准测定方法与现代分析技术的应用相结合, 在掌握传统分析原理的同时, 熟悉现代先进分析仪器的使用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增加本学科发展的科学进展与动态,并融入国内外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的检测手段与方法,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从事食品生产和分析检测方面的工作,食品分析课程仅仅能提供给学生一些常规食品组分及食品添加物的标准检测方法,在实际工作应用中往往可利用度不高。目前快速检测技术在在食品分析检测中主要用于食品中的农药兽药的残留、重金属污染、生物毒素,致病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的快速筛查与分析,其检测领域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食品中有毒有害组分的便捷快速的筛查手段。但在高校本科教学中较少开展该方面内容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学生对快速检测技术了解很少。引入快速检测技术的内容,可提高学生对实用型分析技术的认识,并了解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分析领域应用的优势及重要性。学生通过掌握食品检测的技术方法和操作规范,明确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有利于其培养良好的食品质量安全分析控制的意识与素养。

5 结论

为了保证人们安全消费食品,新的分析手段和分析方法应运而生,这要求我们本科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食品分析课程的目前的教学内容仍停留在现有传统的国家标准分析检测方法的讲授上,这在检测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是远远不够的。作为高校食品专业教师,必须及时关注食品分析领域中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使知识体系不断更新完善,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更新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学习到最新的更实用的知识,培养为社会所需的实用型人才。

注释

① 聂瑾芳,张云,李建平,陶慧林.浅议食品分析课程体系教学改革[J].广州化工,2011.39(22):109-110.

② 沈玉栋,李瑞婷.酶联免疫吸附分析实验在食品分析教学中的实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3.13:149-151.

上一篇: 绿色交通行业研究 下一篇: 投资学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