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交通行业研究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3 16:22:01

绿色交通行业研究

篇(1)

30年前的昨天,深圳,拉开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序幕。

30年后的今天,前海,深圳再次起飞的新画卷将从这里展开。

前海,一个伟大的蓝图从这里起步。前海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为能源发展构思新未来,为中国经济转型注入新动力,为未来的国际竞争提供新思路。

前海,一个强大动力的引擎澎湃启动。前海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以提升能源利用率为基础,以整体区域节能为载体,以国际科技水平为基准,打造外化科学发展张力、内涵自主创新基因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链。

激情成就梦想,创新铸造未来。以低碳领域的行业领军企业高灵能源为龙头,引领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凝聚有志企业精铸产业链,高度融合海内外精英低碳技术,为中国绿色低碳产业提供强劲的动力。

低碳创新发展,绿色创造文明。前海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将成为深圳建设低碳型城市的重要载体,成为自主创新城市的首选平台,成为绿色中国生态文明的先行典范。

30年前,中国看深圳。

20年前,中国看上海。

10年前,中国看滨海。

未来,前海绿色低碳集群将立足深圳,以生态文明的宏大抱负引领世界新能源新经济步伐,实现中国绿色低碳产业的整体腾飞。

前海,低碳产业和金融结合释放出新的能量,催生数万亿能源金融产业,一个世界绿色金融中心在中国悄然升起,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引擎!

前海,创造绿色低碳的崭新价值体系,创造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理念,将迎接全球瞩目与美好追求!

站在前海的滩地上,我们能近距离望到毗邻的香港。前海因其位于深圳西部、珠江口东岸,与港澳毗邻,是深圳难得的战略性发展空间。这片得天独厚“黄金宝地”,也引起中央高层的重视,2010年,国家批复同意《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前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是迄今为止国家批准的地域面积最小的区域规划。2012年12月,第一次外出视察,就选择了这一片神奇而充满广阔前景的土地。

中国绿色发展、能源独立应从节能开始,即以区域整体节蓄能为核心,从设计、技术、金融创新到新材料、新能源的产业链条,配合科研、交易平台,依托于前海的高端服务配套与国家扶植政策,发挥聚合效应,打造依托市场的可持续成长绿色低碳产业有机体。

作为绿色低碳产业国际潮流的领导者,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将以深圳前海为土壤高起点规划布局,大战略谋篇布阵,高标准项目建设的国际生态城典范亮相世界,成为中国转型发展关键时期战略布局中的最具爆发力的核心增长引擎。

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以提升能源利用率为基础,以整体区域节能为载体,以国际科技水平为基准,打造具有高速发展功能和自主创新基因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链。利用前海新区独特的综合影响力完成产业聚集,进而成为推动全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

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在前海落地,要彻底改变目前整体节能市场组织松散、效率低下等问题。现状急需形成技术组合、资本组合、市场融合的有机体,从而集成具有规模化、层次化、系统化效应的绿色低碳系统服务机构。

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的内容以绿色低碳技术和装备、高效节能产品、节能服务产业等三个领域为主导,其产业核心是一批我国区域整体节蓄能三联供能源供应的龙头企业。因其成熟的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卓越的市场组合能力,在区域低碳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他们在区域节能贡献中的权重(建筑能耗占到发达国家总能耗的30-50%)与产生的绿色价值和与其他产业链条各环节的紧密对接决定了它的领导者地位。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内又涵盖了区域规划结合气候、环境、设计、材料、循环、生活模式的综合规划建筑设计企业;新材料、新能源的制造企业;综合监测,动态管理实现能源高效利用的信息结束管理服务商;自然能如电梯势能,人体活动动能的收集利用类企业;区域内结合气候地貌特点的立体绿化,无碳交通运营商。产业伴生企业还覆盖了研究机构、技术快速市场化、专利化、金融保险等高端专业服务配套;绿色低碳产业技术孵化、融资、交易平台;绿色低碳量化研究、区域低碳测评标准研究、符合我国产业升级和缓解不均衡发展状况的政策研究等绿色低碳智库;新一代绿色生态城市文化内涵,包括绿色建筑、绿色城市标准化体系建立和绿色生活的意识形态推广等文化企业。

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是凝聚产业链精英企业总部共同生长的基石,主要包括产业平台:

(1)低碳能源规划研究院。利用现有顾问联盟与科研联盟资源,搭建产学研平台,以研究院的名义设立平台。研究院将重点围绕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深入开展战略方向研究、产业政策研究、新技术创新研究、低碳城市建设规划研究、低碳标准研究、实施监督办法研究等六个方面的研究。收集和掌握国内各部门、各行业的信息和资料,积极为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有效的平台,积极发展与各级政府机构、科研教育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多方向合作。

以低碳绿色实用科学研究为主,配合产业发展进行委托技术开发,低碳绿色技术的产品转化,低碳绿色技术储备及升级,低碳绿色技术顾问服务,设计服务,及应用方案研究等。成为真正的绿色低碳技术转化中心,以产业发展方向为研究核心的科技机构,吸引相关院士在此设立及组建国家实验室,能够获得国家相关课题的基础上具备行业技术权威领导力。目前已启动的独立实验室有:分布式能源技术研发试验中心、可再生能源开发应用研究所、移峰填谷技术产业中心、蓄能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2)以绿色低碳产业基金为核心的绿色金融服务平台。金融服务是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绿色金融服务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内容:第一个层面是业务层面,针对绿色低碳企业的绿色低碳业务提供金融创新产品,使业务能够快速推广与复制,占领市场,形成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第二个层面是企业金融服务层面,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重心,低碳创新技术企业是金融服务行业比较青睐的对象,扶植并推动这些企业的资本化进程是产业发展壮大的巨大推动力。为此以中国绿色低碳产业基金等一系列基金和相关金融机构、银行相关产业部门为核心的绿色低碳金融服务集群会为产业聚集、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等区域经济的良性运行带来不可替代的推动力。确保绿色低碳产业聚集区企业继续发展的步伐,为绿色技术企业提供高效畅通的融资渠道。

(3)绿色低碳技术产业化、专利转让及交易中心。依托产业技术优势及技术联盟的信息共享平台,完成专利的收集整理,完善中国本土的绿色低碳专利产业链条,提供专利的转移、转化、咨询顾问等服务,并常年开设技术交易中心,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交易交流平台。

(4)绿色低碳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及产业链聚集中心。

(5)国际展示及交流中心。作为具有国家形象展示要求的绿色产业聚集区,势必需要开发国际交流及会议展示区域,常设国际绿色低碳论坛等国际会议机构,协同高灵能源的协会组织资源开发绿色低碳高端会议,政府相关产业会议等,形成一个国际交流、政府与企业政策互动、协会等非盈利组织常设的行业自律管理平台,培育绿色低碳企业行业形象,形成国际间、政府与企业间、行业内的多重良性互动。此平台的运营利用市场手段,配合政府、行业协会的安排。保证良性运行。积极发展与国际组织和国外企业的关系,开展各种学术交流、国际论坛、配合研究院联合攻关等工作。

(6)碳权交易中心及相关衍生业务。碳权交易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的一部分,作为国家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其国际碳权的交易平台成为产业发展重点,相应的评估、鉴定、实验等顾问服务机构全部依附于其上,形成完整的碳权交易产业链,是国家在国际碳权交易中掌握主动权非常重要的工具。打造国际有影响力的碳权交易平台,制定我国适用的气体排放交易方案,通过对特定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认定和监测,允许减排补贴进入市场,从而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掌握碳主动权,并使国内企业从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中获取巨额利润,建立碳排放信用认证机制,并与国际碳交易接轨。积极开展与碳权相关的衍生业务,促进国家节能减排和全球减排。

篇(2)

信息化发展使当今社会进入大数据时代,充分认识和利用大数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如何借鉴大数据知识服务做好交通管理平台设计和研究,以及提高执行力,是各级党政、交通、经济管理等相关部门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目前,我国交通运输部发表相关的文件也明确了道路交通管理技术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1 系统建设的背景与需求

1.1 绿色交通成为新常态

近年来我国对绿色交通的研究成为了新的热点问题,但研究的技术和理论正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国家对绿色交通管理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交通工具、绿色交通理论、节能减排政策、交通路径选择等方面,而对绿色交通管理系统的结构及评价体系的研究比较少。绿色交通综合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要完成把绿色交通的理念进行实践到具体交通操作层次的各个环节。再者,绿色交通管理系统的评价体系和指标也尤为重要,如果没有城市绿色交通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模型,那么绿色交通的理念也只能停留在理论上,不但没有科学统一定义,而且没有指导实际的作用。另外,如何进行绿色交通发展的规划,特别是对系统建设方案是否满足绿色交通的发展目标提供研判依据,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2 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

当前形势下,工业、建筑和交通是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的三大主战场,交通排放成雾霾重要来源。目前,相关部门提出了交通现代化重点发展“四个交通”的基本思想,把综合交通作为绿色交通发展的核心,把智慧交通作为绿色交通发展技术的关键,用绿色交通理念来引领交通的发展,把平安交通作为其他思想的一切基础,为其保驾护航。绿色交通的全局角度出发又提出了绿色交通发展核心。把资源环境的保护为绿色交通发展的基础,对所有资源有效节约,以保护自然环境各种资源为主要目标,促进绿色交通基础设施进行有计划性建设,推进绿色交通运输装备的应用,发展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2 系统设计框架与大数据支撑

大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支撑下,绿色交通管理的相关理论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对城市绿色交通的系统和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系统建设的目标是满足绿色交通规划编制、实施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的模型工具、数据资料与成果共享等需求,核心功能是绿色交通的政策分析、指标设计、评估诊断、方案优选、影响分析、监测预警等,最终目标是实现“数据、模型、知识与软件”的一体化管理平台。主要功能有:满足绿色交通规划编制、实施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的模型工具、数据资料与成果共享等需求;核心功能是绿色交通的政策分析、指标设计、评估诊断、方案优选、影响分析、监测预警等;“数据、模型、知识与软件”的一体化管理。因此,基于大数据知识服务支撑下的绿色交通管理平台主要内容包括数据模块、功能模块、软件支持等,结构如图1所示。

大数据知识服务支撑内容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政策综合分析、节能减排数据分析计算、能源经济政策知识分析等。其中,政策综合分析是支撑平台的关键技术,利用政策法规数据库和政策分析主题库形成项目案例库和研究文献库,同时形成政策分析指标体系。能源经济政策和节能减排数据库主要功能是用大数据分析平台评价车辆路径综合管理指标。大数据分析平台需要法律政策数据库系统和统计数据库系统的支撑,主要包括评价指标库、标杆库、空间数据库、政策法规库等,实现指标库管理、指标体系管理、标杆库管理、指标查询、指标体系查询、指标对标评价、达标率统计、报表统计等功能,这些法律法规数据是车辆路径调度管理决策依据。节能减排分析计算主要解决数据来源于交通运输部公路网交通量实施监测、参数库的选择等重要问题;能源经济政策知识分析主要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对宏观经济背景统计数据分析。

3 结论

绿色交通已经成为国内对城市交通管理研究和实践的热点,目前已经研究出许多相关理论和实践成果。本文从大数据知识资源服务支撑的角度出发,根据当前绿色交通发展的相关理论,提出了绿色交通系统发展的需求和结构功能,对于系统的实际应用是未来可以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分析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白雁,魏庆朝,邱青云.基于绿色交通的城市交通发展探讨[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10-14.

[2]蒋育红,何小洲,^秀成.城市绿色交通规划评价指标体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9):1399-1402.

[3]陆化普.城市绿色交通的实现途径[J].城市交通,2009(06):23-27.

[4]潘慧,黄美庆.大数据构建绿色城市交通体系――走访中山大学智能交通研究中心[J].广东科技,2017(02):41-45.

作者简介

篇(3)

6月7日,在峰会召开期间,一份由保尔森基金会、能源基金会(中国)和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共同撰写的《绿色金融与低碳城市投融资》最新研究报告。报告预计,未来五年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所需投资总额将达到6.6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万亿美元),用于低碳建筑、绿色交通和清洁能源三大行业。该研究由彭博慈善基金会和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提供支持,是建立中国可持续城镇化发展的投融资方案的一项探索。

联合国城市与气候变化问题特使、彭博有限合伙企业和彭博慈善基金会创始人迈克尔・布隆伯格表示:“中国已提出了使全国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的宏伟目标,并认识到实现经济增长和应对气候变化必须齐头并进。中国的引领促成了《巴黎协定》的最终达成。而现在,中国正在寻找用于低碳基础设施建设的创新投融资途径,以达成其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表示:“城市的绿色发展战略离不开绿色金融支持。交通、建筑和能源作为城市最主要的排放部门,其绿色化进程也成为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

据了解,《绿色金融与低碳城市投融资》报告共分为三篇,分别聚焦三个关键领域――建筑、交通和能源。研究探讨了诸如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产业基金、碳融资等不同绿色金融工具、机制以及相关政策的潜力,从而推动民间资本进入低碳城市基础设施领域。

根据由保尔森基金会负责撰写的建筑篇的计算,“十三五”期间中国需要投资1.65万亿元人民币(约2540亿美元),用于支持新建绿色建筑以及对现有住房和商业建筑的进行大规模节能改造。

建筑篇作者、保尔森基金会北京代表处执行主任莫争春表示:“政府已经承诺通过实行更完善的建筑标准和提供公共补贴提升建筑能效,同时我们看到民间资本对这些项目也表现出了日益浓厚的投资兴趣。我们正在开发创新的节能建筑投融资机制,比如结合第三方评级机构体系建立绿色建筑政府担保机制,那么绿色建筑领域的经济增长潜力将是巨大的。”

篇(4)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当前世界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从20世纪至今,全球城市化水平从世纪初的15% 飙升到世纪末的50%。21世纪更是被誉为“城市的世纪”城市发展趋势不仅会对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由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改变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类也带来了巨大负担[1]。近50年来,中国GDP增长了10多倍,但矿产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40多倍。[2]

基于上述问题,各国学者和科学家积极地研究如何高效节约的利用能源,保护生态环境,让人类和城市的未来永续发展。这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以减少碳排放和以生态足迹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的一系列研究。绿色GDP理念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绿色GDP也称为可持续收入(Sustainable Income-SI),,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就是绿色GDP,其基本思想最早是由希克斯在其1946年的著作中提出的。[3]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中国做出了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碳的排放量降低40%的承诺。[4]

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许多中小城镇缺乏系统科学的长远计划。首先未对自身,历史基础,资源禀赋考虑很多。贪大求洋,不顾经济实力盲目拉大城镇框架。[5]一些中小城镇忽略了城市化与工业的协调发展。大肆圈占土地搞新区开发。导致大量土地长期搁荒浪费,本来具有优质绿色本底的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绿色GDP理念通过以下几点改善城市:

(1)研究城市总体生态格局,对城市用地的开发进行控制,使城市集约高效的利用土地,防止造成摊大饼的现象。

(2)大力发展绿色循环产业,以减少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加强建设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是城市具有完善的网络生态系统,加强城市抵抗环境污染和吸收碳排放的能力。

(4)改善路网体系,建立以公交系统和绿色慢行系统的为主导的绿色出行方式。

2 琼中县发展现状分析

琼中县位于海南省中部,正处于海南岛的“生态绿心”,境内森林覆盖率高,拥有良好的生态本底。2010年县域人口21万、县城城区人口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75%[7]。

表1 琼中县城市发展的SWOT分析

3 发展策略

营根镇不仅被琼中县域范围内四大旅游片区所包围,是黎苗文化风情带的重要节点,而且其自身有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规划以旅游为导向,带动相关产业群。在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把旅游开发与饮食业、商贸业、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和其他服务产业共同规划发展。

3.1 产业发展策略

继续发展优势产业,推广特色产业。琼中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是琼中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呈现出了特色化的趋势。围绕着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琼中提出了“山水优势互补、山区特色鲜明、民族风情浓郁”,琼中作为海南岛三江源头的生态中心,黎族苗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地以及宜居的生态胜地的旅游特色,旅游业将成为琼中发展的新的方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扶贫开发,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由粗放低效的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发展,科学发展水果种植业。初步创建“五月荔枝,七月龙眼,九月绿橙”的特色农业产品品牌;重点建设绿橙基地,突出“绿橙节”品牌效益。(图10)

基于绿色GDP理论下的产业应该是把生态因素考虑进来。不能再继续以往的发展道路,片面追求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那样的结果可能会换来短期的“繁荣”,但却很可能永久失去可持续发展所赖以存在的基础。

发展资源型精、深加工业,包括南药、竹藤、茶叶、橡胶、 水果、木薯等加工,从中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发展高科 技绿色产品加工业与环保产业紧密结合,高度强化生产与消费领域的环境无害化处理,发展生态产业,提高聚集效应。(图11)

现代物流业是计加工、运输、仓储、信息、金融等服务功能为一体,运用先进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技术,进行高效率计划管理、配送的新型服物业,成为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竞争力的基础性支撑产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先导性产业。(图12)

3.2县域体系发展战略

生态本底县域范围以生态为建设本底,强调琼中海南生态中心的地位。优化交通县域范围以贯穿全县纵横交通为交通骨架,发展遍布全县的支状交通。中心突出强调营根镇在全县区域、交通、产业等各方面的中心作用。合理布局各乡镇沿主要交通网络沿线发展,优化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在整体上认清了生态本底和山水格局,通过对区域内山体,水体,植被等场地要素的解读和生态敏感性分析,构筑以“十”字型生态内核和城市生态屏障。以紧凑城市和田园城市理论为依托对城市进行合理布局。形成土地高效混合利用。(图13)

3.3 绿色基础设施和绿色开放空间发展战略

营根镇地形起伏较大,主要为丘陵地貌,山清水秀,空气质量上佳,是理想的生活环境居所。通过对规划区内水体、山体、植被等场地等景观要素的解读和生态敏感性分析,构筑以“X”字型的绿色开发空间。将水系、农田、森林、绿地等生态开放空间联系起来,并且与城市建设空间协调发展,形成生态宜居的城镇空间。(图14、图15)

4 总结

琼中县城概念性总体规划的过程紧扣绿色GDP理念,深度发掘海南省琼中县低碳策略对我国小城市生态城市的发展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由于各项低碳策略的实施均考虑了与现状的密切结合,并且注重规划理念贯穿在规划的始终,从而确保了各项略能够落到实处,是生态城市研究的一种新的尝试。对城市规划的科学性。研究是有益的补充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我国中小城镇循环经济之路探索王玮2005年中国环垅资派法学研讨会(年会)( 2005. 8. 5}9.江西枯州)论文集

[2] 生态小城镇建设的循环经济思考赵恩超 包景岭 土小春

[3] 长沙市宜居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系统耦合研究胡伏湘

[3] 绿色GDP的认识误区及其辨析高敏雪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4年第3期

篇(5)

当今社会,环境己经日益成为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该战略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看成是一个互为因果的有机整体,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发展战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考虑到自然生态环境的长期承载能力,从而保证环境和资源既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又可以满足人类长远生存的需要。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我国企业长期运行的传统管理模式必须转变――实施供应链管理,即在不断完善企业生产管理的同时,进行全面优化,将客户需求、对原材料生产、供应、加工、包装、物流、营销、消费及回收服务等一系列过程进行整合。

供应链上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是传统企业供应链所追求的目标,其对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十分有限,因为它只顾及企业的成本和企业内部环境的改善,而其在制造和流通过程中对周围环境和人员所产生的影响及所使用产品的废弃物和排放物如何处理、回收与再利用等问题并没有考虑到。新的形势下,企业所面临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我国企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与环境的矛盾问题必须有效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绿色供应链内参与的行为主体之间的物流、信息流于资金流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协调与控制等,其目的是通过优化与提高相关活动的速度、准确性、与环境的友好程度等途径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增进福利、实现与环境相容的目标[1]。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综述

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国外学者对此研究的较多,研究的成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从环境法规角度研究绿色供应链(Webb,L、Steve Lippman、Geoffrey J.L.F.Hagelaar、Jack 、Steven V. Walton);从环境绩效角度研究绿色供应链(Porter,M.E、 vander Linde,C.、Sinding,K、Beamon,B.M);从绿色合作角度研究绿色供应链(Hall、Jeremy、Ken Green、Barbara Morton)。在我国,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重点在于概念介绍、集成特性、体系结构、主要研究内容等方面,主要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绿色供应链概念及内容研究(但斌、刘飞、时炎、侯先荣、郭素金、武春友、朱庆华、汪应络、王能民、蔡舜山、李庆涛);基于绩效的绿色供应链研究(周勇、郑任、郭婷婷、孙晓博、刘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模型及成员间的合作研究(曹杰、廖媛红、王洪刚、李向东,阎洪、窦一杰、朱庆华,田一辉)等。

尽管国内外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时间较短,但是已经得到了学术界与企业界在内各个领域的关注。在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比较认同王能民对绿色供应链界定:绿色供应链是指在以资源最优配置、增进福利、实现与环境相容为目标的以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为原则的从资源开发到产品的消费过程中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销售、使用到报废处理、回收等一系列活动的集合,是由供应商、销售商、零售商、消费者、环境、规制及文化等要素组成的系统,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等运动的集成。从绿色供应链的定义来看,其具有不同于传统供应链的内涵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1)绿色供应链运营的目标是自愿的最优配置、增进福利以及实现与环境相容,三者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关联。(2)从系统构成来看,其成员较传统供应链要广。(3)绿色供应链的运营是建立在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运动的基础上的[2]。

二、实施绿色供应链的重要意义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保护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提高企业竞争力

首先,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减少对企业流动资金的占用并降低库存成本。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组成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包括原料供应商、生产企业、中间商、零售企业等)建立良好的供需关系,减少各环节的信息不对称,使得需求信息能够准确快速的传递,从而减少盲目生产和库存。其次,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少流通费用,产生规模效益,提高企业的价格竞争力。供应链中各结点企业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为了使共同体的利益最大化,各结点企业将相互合作、协调,减少不必要的时间耽搁,并对市场需求作出快速准确地反应,促进各结点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最后,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将提升各接点企业的美誉度及品牌形象,从而赢得市场。绿色供应链在节约能源和原料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成本,而且减少了环境的治理费用,使企业的利润空间得以扩大。另外,随着国际上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在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而且可以促进我国企业更大限度的参与国际竞争[3]。

2、实现供应链各结点企业之间的多赢

为了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经营效率,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建立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是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各结点企业的共同选择。绿色供应链把原料供应商、生产商、中间商、零售商紧密联系在一起,之间相互协调,使需求信息得以快速正确的传递、流通渠道保持通畅,从而提高服务质量,赢得市场。

3、提高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的适应性

我国加入WTO已有十余年,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新月异。市场化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多元化竞争加剧了竞争的白热化。另外,国际化大型企业不断进入我国市场,国际化竞争使得我国企业面临着世界范围的竞争。因此,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我们必须实施科学合理的的绿色供应链管理。

4、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绿色供应链管理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绿色供应链内各结点企业进行管理,在追求资源的最优配置、增进福利的同时,努力实现与环境的相容。这对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目前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

1、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推广尚浅,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起源于国外,且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绝大部分的研究成果也基本上都局限在概念提出阶段,实际应用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基本上局限在一些国际型大企业,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还未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宣传与推广。另外,作为发展中国家,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为了发展经济,依旧遵循先发展后治理的旧观念,依然将经济发展作为第一位,甚至不惜牺牲环境为代价,还没有形成绿色生产的观念。

2、法律法规不健全,宏观环境急需改善。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很多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还需不断的完善。例如我国法律法规对企业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较轻,监督的有效性得不到体现,致使很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选择直接交纳相应的费用与罚款,而不是治理其污染。诸如此类的情况提高了制造商的收益,使制造商的成本外化合法化,而导致供应链各结点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时,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不一致,造成环境恶性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各结点企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追求整体利益与环境相容,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建立健全我国的法律制度,改善宏观环境刻不容缓。

3、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忽视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依据传统理念,企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设计、生产和销售。供应链各结点企业过分强调消费和需求的主流作用,甚至为了降低库存,不惜夸大和炒作虚无的概念,而实际上并无任何创新,致使消费陷入误区,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不仅不能够提升环境社会效益和企业内部效益,还将削弱企业的竞争力和战略管理能力。各结点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自身引导和宣传健康消费、绿色消费的责任,没有考虑供应链对社会和环境带来的负而影响,为了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势必以牺牲外部的利益为代价,最终将不可避免地影响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策略

1、企业转变传统环境观念,确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地位

企业必须主动提高社会责任感,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供应链,在将环境纳入到成本控制的同时,着眼于长远利益,明确企业在绿色供应链中的位置,分担风险并致力于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使个体的行为符合整体环境价值最大化要求。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把绿色供应链管理提高到战略层次的高度。高层领导作为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和制度的制定者,他们的价值观对于成功的实施绿色供应链战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转变高层答理者传统的观念,使其树立新的“绿色”理念,从而提高全体员工的可持续发展意识,通过营造和宣传企业的绿色文化,使企业内部形成强大凝聚力,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创造企业的“绿色品牌”[4]。

2、谨慎选择供应链成员,加强供应链成员间的信息与知识的交流与管理

核心企业首先应慎重评估和选择合作伙伴,因为只有供应链上所有结点的上、下游厂商及最终用户遵守同样的环境标准,才能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绿色性。核心企业不仅要考虑合作企业的生产能力、生产成本、产品质量、交货期、服务和信誉等传统因素,还需要通过采取适当的绿色指标体系对潜在的供应链成员进行综合评价,并在绿色供应链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对合作伙伴进行有效的管理,将环境管理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一部分,全面了解供应链成员的环保执行情况,将环保质量监督与合作厂商资格认证结合起来进行评价。另外,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强调信息的沟通与实施的合作。制造商、供应商与销售商不仅要能敏锐捕捉市场的绿色需求,还要及时通过有效的信息传播宣传其产品的绿色性,改变消费者的消费偏好。供应链成员间及时、有效地共享相互的知识创新也尤为重要,因此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供应链的管理信息系统,把环境信息加入到公司的日常交流中,加强供应链成员间信息与知识交流,从而实现绿色供应链的高效率运行十分关键[5]。

3、进行全方位的过程管理,全面贯彻“绿色”理念

按照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要求,同样也是为保护人类的健康生话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均需要实施绿色管理。全方位的绿色管理包括绿色设计、绿色原料、绿色生产、绿色营销以及废弃物的绿色回收。通过全方位的过程管理,供应链上的各结点企业可以实现从源头控制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通过技术、管理为手段的清洁生产,达到节能、降耗、减污的目的,从而最大限度的防治污染、提高效益,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全方位的过程管理是以全面贯彻“绿色”理念为基础的,没有“绿色”理念的支撑是不肯能实现这一目标的,而“绿色”理念的全面贯彻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

4、建立学习型企业,不断完善绿色供应链管理

作为一种比较前沿的理论,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在其模型设计、信息管理系统、绩效评估等方面理论研究尚待完善,所以,我国企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关注理论界相关的新成果,并通过实际调查研究,解决企业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将自身企业建设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发动员下的创新精神,不断完善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在企业实际运作当中,企业可以组织相应的学习小组,激励小组成员积极相应企业需要,关注并学习最新的有关绿色供应链的知识,小组成员之间可以定期相互交流相互所掌握到的信息,努力使信息共享,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另外,根据自身企业的情况,要能够及时的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企业成长的动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5、完善相应的宏观环境,为绿色供应链运行提供法制的规范和保障

为了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政府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法制建设,制定并实施严格的环保政策,将环保审查与质量监督结合起来,提高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的惩罚标准与打击力度,在法规与制度上降低传统供应链模式的利润率,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6]。通过制定、实施、执行严厉的法律法规,营造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法治环境,正确引导企业的绿色行为。例如,政府环保部门应当加大环境污染的处罚力度,发现违反相应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要给予严厉的打击,使其接受处罚的成本要极大的高于其治理污染物的成本,或者一经发现类似行为,立即使其停止生产、营业,直至其生产、经营行为达到相关标准为止。

参考文献:

[1]付磊,海鹰,孙承志.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综述[J].中国集体经济,2008(3):53-55.

[2]王能民,汪洛应.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

[3]刘利利,汤少梁.我国医药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初探.[J].药业论坛,2009(10):12-13.

[4]黎继子.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实施途径的研究[J].节能与环保,2003(1):14-16.

[5]李玲.新时期企业管理理论研究.[J].绿色供应链管理.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 (3):55-57.

[6]蒋雯.绿色供应链在我国实施的阻力和对策[J].北方经贸,2004(2):29-31.

篇(6)

“本次指数研发坚持单一的中国标准,其标志着由中国机构编制的绿色金融‘价值标准’,首次被境外资本市场交易机构采纳。”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债券通”等新政策、新通道的红利作用下,该指数将作为国内与国际市场同时参考的重要指标,真正作用于资本市场决策与行动中,提升中国绿色金融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胡浩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2016年进出口银行、农行、工行、浦发银行等多家银行机构积极参与绿色债券的发行。截至去年末,我国在境内、境外发行的绿色债券已经达到2200亿元人民币,占到全球同期绿色债券发行量的42%,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银行业金融机构已经成为我国发行绿色金融债的主力军。

篇(7)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恶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作为经济活动的一部分,物流活动同样面临着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形成绿色物流管理系统,这是物流管理新的发展趋势,针对这一趋势,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物流的同时,创建我国的现代绿色物流,提倡高效节能,绿色环保,不仅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一、绿色物流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绿色物流(Environmental logistics)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它要求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系统。它的理论基础有:

1.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威胁。由于物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消耗能源和资源,产生环境污染,因而为了实现长期、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自然环境。现代绿色物流管理正是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物流与环境之间相辅相成的推动和制约关系,进而促进了现代物流的发展,达到环境与物流的共生。

2.生态经济学理论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再生产过程中,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和价值增值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物流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它既包括物质循环利用、能量转化,又有价值转化与价值实现。因此,物流涉及经济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理所当然地架起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联系的桥梁。为了克服传统物流管理过多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效益的缺陷,绿色物流以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为指导,以生态学为基础,对物流的经济行为、经济关系和规律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以谋求在生态平衡、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生态与环境的最佳结合和协调发展。

3.生态伦理学理论

生态伦理学迫使人们对物流过程中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义务感。为了人类自身更健康和安全地生存与发展,为了千秋万代的切身利益,人类应自觉维护生态平衡。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人类对自然应尽的权利与义务。绿色物流正是从生态伦理学中得到了道义上的支持。

二、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现状

我国物流业的起步较晚,绿色物流还刚刚兴起,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在绿色物流的服务水平和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观念上的差距

一方面,领导和政府的观念仍未转变,绿色物流的思想还没确立;另一方面,经营者和消费者对物流绿色经营消费理念仍非常淡薄,绿色物流的思想几乎为零。经营者展现给我们的是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绿色营销和绿色服务,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消费、绿色享用和绿色保障,但其中的绿色通道――物流环节,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心。

2.政策上的差距

绿色物流的实施不仅是企业的事情,而且还必须从政府约束的角度,对现有的物流体制强化管理,构筑绿色物流建立与发展的框架,做好绿色物流的政策性建设。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在绿色物流的政策性引导上,制订了诸如控制污染发生源,限制交通量和控制交通流等相关政策和法规,而且还从物流业发展的合理布局上为物流的绿色化铺平道路。尽管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一直在致力于环境污染方面的政策和法规的制订和颁布,但针对物流行业的还不是很多,从而容易导致物流行业的无序发展,造成资源配置的巨大浪费,也为以后物流运作上的环保问题增加了过多的负担。

3.技术上的差距

绿色物流的关键所在,不仅依赖物流绿色思想的建立,物流政策的制订和遵循,更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而我们的物流技术和绿色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如我国的物流业存在着行业内部的无序发展和无序竞争,从而对环保造成很大的压力。

4.专业人才上的差距

物流产业需要大批人才。相比较而言,我国在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还非常落后,从事物流研究的大学和专业研究机构还很少,企业层面的研究和投入更微乎其微。物流教育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缺乏规范的物流人才培育途径。在高等院校中开设物流专业课程的大学数量有限,研究生教育刚刚起步,物流职业教育则更加缺乏,企业的短期培训仍然是目前物流培训的主要方式。现阶段大部分物流管理工作者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学习。我国高校对这方面关注程度不高,绿色物流人才缺口达百万左右,这从根本上影响绿色物流的实施进程。

三、导致环境污染的物流因素分析

物流活动离不开交通工具的使用,交通网的新建和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无疑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物流能力,提高了全社会的物流速度,但作为物流的载体之一,这些交通工具本身也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①噪声污染。公路运输网络的发达所产生的噪声污染几乎影响到了社会的每个角落;铁路及水运线作为一种移动点污染源,随着运输工具频率的增加,已经逐步转化为线状噪声源;飞机起降时的噪声对机场附近的居民更是有害至深。②大气污染。汽车尾气对大气环境的毒害众所皆知,尤其是在汽车数量不断增加的城市区域,城市空气长期处于污染状态。③其他污染。汽车的废旧轮胎大量堆积将是环境污染的潜在隐患;废弃的机油、柴油经常渗入到土壤和水体中,也不可避免地造成环境污染;物流空中运输,特别是货物的装载和卸载、航空器的运行、设备维修、燃料加注、解冻和清洗等,都会造成环境污染。

有毒有害物质,如酸液、有毒类药品等对环境构成威胁的物质,在物流过程中如果因储存和运输不当而发生泄漏,将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而且有时这样的污染常常是致命的,在很长时期内都无法恢复常态。另外,废旧物质排放到环境中会对环境造成全方位的污染。例如,城市生活垃圾所产生的渗沥水携带各种重金属和有机质,严重污染水体和土壤,并影响地下水质。工业废旧物质由于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且相对集中,因而,一般来说企业愿意回收。但由于大多数工业废旧物质的利用既存在经济和技术上的难点,也存在管理上的种种不足,使许多经营者忽视了其利用的价值。有些经营者过分关注废旧物质回收的成本,往往将环境污染产生的成本外化为社会成本,转嫁到公共利益上,引起区域环境质量恶化。

四、建立绿色物流的必要性

绿色物流适应了世界社会发展的潮流,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净化地球环境,保护大自然是世界各国和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引致环境受污染,资源受破坏的又涉及到人类生产经营和社会消费等多个方面,作为生产和消费中介的物流,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仍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伴随世界大市场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物流的作用日益重要,绿色浪潮惠及的不仅是生产、营销和消费,物流的绿色化也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物流绿色也是物流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物流作为现代新兴行业,有赖于社会化大生产的专业分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而物流要发展,一定要与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紧密衔接,人类的经济活动绝不能因物流而过分的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以至造成再次重复污染。可见,绿色物流是物流发展的必然。

绿色物流还是最大限度降低经营成本的必由之路。据统计,产品从投产到销出,制造加工时间仅占10%,而几乎90%的时间为储运、装卸、分装、二次加工、信息处理等物流过程。因此,物流专业化无疑为降低成本奠定了基础。但当前物流基本上还是:高投入大物流,低投入小物流的运作模式,而绿色物流强调的是:低投入大物流的方式。显而易见,绿色物流不仅是一般物流的节约和降低成本,更重视的是绿色化和由此带来的节能高效少污染,它对生产经营成本的节省可以说是无可估量的。

绿色物流的建立,更有利于全面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物流作为生产和消费的中介,是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基本环节。而绿色物流则是伴随着人民生活需求的进一步提高,尤其是绿色消费的提出应运而生的。试想再绿色的生产和产品,如果没有绿色无污染物流的维系,绿色消费就难以进行。同时,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意味着生活的电子化、网络化和连锁化,电子商务、网上购物、连锁经营,无不有赖于绿色物流。可以说没有绿色物流,就没有人类的休闲自在。

五、发展绿色物流的策略分析

绿色物流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1.政府积极引导

在发展绿色物流中,政府的最重要职能是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①控制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发生源。例如,治理车辆的尾气排放、限制城区货车行驶路线,并发挥经济杠杆作用,收取车辆排污费、促进低公害车的普及等等。②限制交通量。通过政府引导作用,促进企业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发展共同配送,统筹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中心,最终通过有限的交通量来提高物流效率。③控制交通流。通过道路与铁路的立体交叉发展、建立都市中心环状道路、制定道路停车规则,以及实现交通管制系统的现代化等措施,减少交通阻塞,提高配送效率。④加强对物流绿色化的研究和人才培养。我国物流发展滞后,物流运行与绿色理念相悖无甚,除了与认识有限、科技水平落后有关外,也和相关专业人才的缺乏有关。绿色物流作为新生事物,对营运筹划人员和各专业人才要求面广,层次高,亟需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有针对性地培养,才能为绿色物流业输送更多的合格的绿色物流人才。

2.企业发挥主体作用

绿色物流对中国物流企业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发展绿色物流,必将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因此,物流企业应审时度势,发挥其主体作用,促进绿色物流的实施。①选择与优化运输策略,实施联合一贯制运输,从而可以削减总行车量,提高运输效率。②积极开展共同配送,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货流,有效消除交错运输,缓解交通拥挤状况,另一方面还可提高市内货物运输效率,减少空载率。③系统地实施绿色经营策略。物流企业实施绿色经营策略,必须构建绿色物流系统。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物流效率,还必须与供应链上的其他关联者协同起来,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来优化与组织物流,最终在整个经济社会建立起包括绿色供应、绿色制造、绿色分销和绿色消费在内的绿色物流循环系统。

3.建立废弃物循环物流

大量生产、流通、消费的结果必然导致大量的废弃物,从而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枯竭及自然环境的恶化。因此企业要从整个供应链来组织物流,最终在整个经济社会建立起包括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在内的循环物流系统。

4.提倡绿色消费

消费是物流的重要导向,对物流具有重大的影响与促进作用。全社会要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并以绿色消费需要引导企业实施绿色物流管理,以绿色消费行为促使企业实施绿色物流管理,以绿色消费舆论要求监督企业绿色物流管理。

5.加快发展速度,形成合理的绿色物流发展规模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绿色物流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走兼并、联合、重组之路,尽快把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定合理的经济规模,增强竞争优势,提高现代物流的社会化水平,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在竞争中谋求发展。

6.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不断提高技术应用能力

绿色技术创新主要包括投入的节约和原材料的替代、污染控制和预防技术、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系统、清洁生产等方面的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绿色物流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不断改造现有物流装备,调整物流经营结构,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实现物流现代化发展。

7.增强市场开拓能力,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

面对更为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绿色物流必须把提高开拓市场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有强烈的品牌意识,运用多种形式树立我国绿色物流的国际形象。要学会运用现代化的营销手段,强化物流信息网络,搞好物流服务。要积极发展海外市场,在国外建立自己的物流服务网络,更好地拓展国际国内市场。

8.积极探索物流管理方式,提高绿色物流整体素质

绿色物流要大胆探索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要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针对当前物流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正确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着重抓好成本管理、财务管理和质量管理。要严格管理,科学管理,建立健全明确的责任制。绿色物流要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要广泛采用现代物流管理方法和手段,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物流管理经验,使我国绿色物流整体管理素质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8)

绿色公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公路行业,可实现公路建设外部约束条件与内在供给品质之间的协调,成为当下公路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1]。目前,中国已成功修建生态型绿色公路[2]、景观型绿色公路和低碳环保型绿色公路等示范工程,相关部门和公路界学者也提及了一些绿色公路的本质特征[3],但对绿色公路的定义尚不明确;同时,已建的绿色生态公路工程质量大多良莠不齐,缺乏客观、系统的评估方法及评估体系,尚未对绿色公路建设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要求。因此,明确绿色公路内涵、建立绿色公路评估标准体系对于规范绿色公路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在全面梳理现有绿色生态公路内涵的基础上厘定绿色公路的定义,系统分析绿色公路的建设概况及评估现状,指明当下绿色公路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绿色公路评估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希望能为绿色公路的评估研究及绿色交通行业发展提供借鉴。

1 绿色公路理念

1.1 绿色公路内涵

《关于实施绿色公路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绿色公路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了五大措施来保证绿色公路建设的顺利开展,任务涉及资源利用、自然生态保护、科技创新、品质优越和功能多元5个方面。同时,相关部门和公路界学者也提及了一些绿色公路的本质特征,如生态、安全、便捷、美观及节能等,但对于绿色公路的定义不尽相同。

彭波、陈红等人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为目标,将公路的设计、建设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安全舒适、高效便利、景观完整和谐的带状公路交通生态系统和区域交通生态系统[4-5];秦晓春等倡导运用绿色技术及环保手段保证绿色公路全寿命周期内的经济、环境效益[6];郝培文等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要求,将一系列优良的可持续性实践技术运用于道路设计和施工过程[7];蔡洁等借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绿色公路定义为:在公路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提供高效、适用的运输条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公路[8];李祝龙等认为绿色道路就是在满足基本路用功能的前提下,环境优美的一类公路的统称[9];欧阳斌等人以节能、环保为核心价值理念,通过新能源、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应用实现公路的绿色效益;贺宏斌等提及一种集生态保护、资源节约、技术创新、便民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公路建设理念;王朝辉提出在道路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提供健康、舒适、高效使用环境的生态型城市道路[10];马军等认为绿色公路就是将绿色、低碳理念运用到公路建设、使用过程中,形成安全舒适、高效便利、景观完整和谐的公路[11]。

笔者认为绿色公路是在公路全寿命周期内,能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注重智慧化管理与服务品质提升,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美观的公路使用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公路。

1.2 绿色公路建设概况

修建绿色公路是绿色公路理念的实践和落实,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世界各国都加强绿色理念的贯彻实施,将绿色公路建设推向一个新高潮。中国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力求2020年基本建成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对各国绿色公路建设情况梳理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各国在绿色公路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中国亦开展了相当数量的绿色生态公路工程,且有诸多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材料应运而生,但绿色公路的定位多为景观公路、生态公路、低碳环保公路等单一方面,未能全面、综合地诠释绿色公路。目前中国正处于建设“双型”道路的关键时刻,规范绿色公路建设标准、加大绿色公路评估和监管力度尤为重要。

2 绿色公路评估的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绿色公路的快速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盲目跟从、资源利用率低及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也逐渐显现,所修建的绿色公路难以满足环保、景观、人文、创新、舒适、便捷等多方面需求。因此,提出针对绿色公路特性的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形成覆盖公路建设全寿命周期的评估体系,加强绿色公路建设的监管力度势在必行。

2.1 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交通行业在便民出行、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给自然生态带来了巨大负担,面对交通行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日益加剧,交通行业应加快绿色公路建设,以公路绿色发展促进交通行业发展的绿色化。而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绿色公路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更缺少全面科学的评估体系对所建绿色公路进行系统评估,以致无法确定绿色公路建设全寿命周期中各关键控制点,无法判断公路是否达到绿色公路的建设要求,难以使绿色公路建设理念完整合理地应用于实践。因此,亟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全面的能贯穿于公路建设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公路评估方法及评估体系,提高公路建设各阶段的现代化和标准化,增强公路交通网体系的自我调节能力,为现代化公路建设指明方向。

2.2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充分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绿色公路建设全寿命周期各个阶段,建设低耗能、绿色环保、低碳、舒适的绿色公路[12]。绿色公路规划阶段应侧重新科技的运用、综合效益的提高;设计阶段需注重线路的合理性,避免不必要的资源和能源消耗,重视生态恢复以及道路沿线美化设计;施工阶段加强新工艺、新材料、节能机械、废旧材料的再利用等,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运营养护阶段在利用节能技术、废旧材料的同时应进行智能化交通建设。上述绿色公路建设的各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评定方法及评定标准,难以使绿色公路高效、高品质地完成,因此,制定并实施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公路评估体系成为绿色公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

(3)缺乏系统全面、覆盖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公路评估体系。现阶段绿色公路评估主要用以满足工程项目需要,针对绿色公路全生命周期的某些阶段和常规指标进行评价研究,如何形成科学全面、覆盖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公路评估体系,仍需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

5 结语

本文在全面梳理绿色公路内涵、厘定绿色公路定义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绿色公路建设及评估现状,指明了当前绿色公路评估中存在的问题。随着绿色公路建设的发展,以明确绿色公路建设关键指标、规范绿色公路建设技术标准为目标的绿色公路评估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建议绿色公路评估中应注意几点:第一,结合中国交通发展特性和公路工程转型需要,形成具有不同类别指标评价、定量或定性指标评价等多功能的绿色公路综合评估方法;第二,严格控制绿色公路工程质量,避免绿色公路评估中主观因素的影响,建立客观、统一的绿色公路评估标准,为绿色公路建设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第三,将绿色公路理念贯穿公路建设全寿命周期,从设计、施工、养护、运营管理、资源节约、生态环保、功能路面、交通设施等方面全面分析绿色公路建设关键因子,形成系统全面的绿色公路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 丹,方元务,王 超.基于“低碳”理念的公路建设环保策略[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0(7):280-283.

[2] 谭洪河,段跃华,章 玉.绿色公路的发展政策探索[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5 (12):43-45.

[3] 张 琴.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绿色公路评价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1.

[4] 彭 波,李文瑛.道路绿化美学在高速公路中应用[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2(2):28-31.

[5] 陈 红,梁立杰,杨彩霞.可持续发展的公路建设生态观[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4(1):69-71.

[6] 秦晓春,沈 毅,邵社刚,等.低碳理念下绿色公路建设关键技术与应用的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0(10):94.

[7] 郝培文,蒋小茜,石 载.绿色公路理念及评价体系[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1,28(5):29-35.

[8] 孙 磊,蔡 洁.绿色公路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信息,2012(3): 491-492.

[9] 李祝龙,王艳华.绿色公路的建设要点[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6): 207-208.

[10] 李满良,郑 晨,王朝辉,等.绿色生态型城市道路评价指标体系[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5,15(2):10-21.

[11] 马 军,王 晋,马壮林.绿色公路客运站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公路与汽运,2016(3):68-71.

[12] 张兴凯,任智刚,曾明荣,等.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安全生产战略影响量化分析简[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7):5-9.

[13] 袁 冰.住宅建筑节能综合评价体系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篇(9)

微观、中观动力机制与内部创新能力

内部动力是创新的主要动力,来自制造产业内部的微观动力和中观动力,通过拉动力和推动力的共同作用促进了制造业内部绿色工艺创新能力的增强。

(一)微观动力要素1.绿色效益。绿色效益主要指由绿色工艺创新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它在创新中发挥核心和枢纽作用。这不仅由于制造企业创新的目的是实现效益最大化,还因为制造企业内外部的各种动力要素最终都将转化成企业效益驱动力而发挥作用。各制造企业一方面通过绿色工艺创新提高产品质量、节约要素、降低成本,冲破绿色壁垒,使资本增值并扩大企业规模,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满足其投资者的追求;另一方面通过绿色工艺创新减少能源使用、降低污染,提升企业形象和地位,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满足其社会成员角色需求。2.绿色战略。“低碳、节能、环保”的绿色战略是推动制造企业绿色工艺创新的不竭动力。绿色战略通过制造企业的创新管理制度为绿色工艺创新活动提供思想观念上的动力;为培育员工绿色创新意识创造良好氛围;规定了绿色工艺创新的战略方向和范围,从而促进制造企业绿色工艺创新激励机制的形成;推动企业增加绿色工艺创新投入,提升绿色工艺创新能力。制造企业绿色战略的制定,主要立足于全球和我国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是制造企业乃至整个制造业产业绿色工艺创新的重要驱动力。3.员工绿色创新意识。员工创新是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的基础和出发点,是员工个体受到企业效益拉动、绿色战略引导和绿色创新管理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里所指的员工不仅包括绿色工艺创新的专业研发人员,而且包括生产第一线的普通工人,尤其后者在产品制造中更有可能擦出创新的火花。在企业中员工作为理性经济人期望通过绿色工艺创新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劳动收入、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基于此,在企业绿色战略的宣传、倡导和绿色创新奖励制度的激励下,员工为达到个人效用最大化会积极寻求、摸索、创造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工艺技术、设备和流程,这个过程实质就是绿色工艺的渐进性或根本性创新过程。4.绿色创新管理制度。绿色创新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企业对绿色工艺创新成果的奖励制度,对绿色工艺创新人才的选拨、培育、使用和挽留制度,服务于绿色工艺创新活动的企业组织机构设计、有利于绿色工艺创新活动开展的职能部门划分及职能分工等系统性和专业性相统一的规定、条例和准则。完善的绿色创新管理制度有利于形成绿色工艺创新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绿色创新意识、吸引企业外部创新人才的加入。

(二)微观动力机制微观动力中,绿色效益是创新的发动机;绿色战略是创新的方向盘;员工绿色创新意识是创新的油门;绿色创新管理制度是创新的变速器。

(三)中观动力要素由于绿色工艺创新是从特定制造企业内部展开的,没有员工创新就不会有整个制造业的创新,但员工创新不能代表整个制造业的绿色工艺创新,如果要使员工创新带动制造业创新就要发挥企业之间的交流和竞争的作用。1.企业间交流。制造企业之间的交流是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资源转移的最直接、最重要形式,也是创新的基本支撑力。制造企业之间绿色工艺创新资源流动的方式和途径主要有绿色工艺技术许可转让、绿色工艺技术引进、绿色工艺设备和软件购置、研究开发的合作、创新人员的流动、知识和信息的交换传播等。其中,创新人员不同企业间发生的劳动力流动以及知识信息交换中的相互学习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当前,技术创新不仅产生于正式的研发活动,而且产生于包括学习在内的各种非正式研发活动。有研究显示正式的研发支出只占到创新费用的35%[12]。在学习过程中,工程师、科学家、技术人员以及工人的集体创新能力对绿色工艺创新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此外,工艺创新人员的非正式交流对创新具有正向的驱动作用。如创新人员在研发混沌阶段就创新试验中的疑问向外部专家咨询;产业内部创新人员在业余时间、非工作场合的沟通等,这些行为加速了创新的产生,缩短了创新周期。2.企业间竞争。制造企业之间创新利润和人才等竞争压力,迫使制造企业不断发掘潜在的市场需求、提升绿色工艺创新能力。当绿色工艺创新的市场需求出现、但却不能及时得到满足的话,市场就会形成一段时期的需求空白,从而使进行绿色工艺创新的制造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并可能垄断绿色工艺方面的技术和设备[13]。在市场中率先取得绿色工艺创新效益的制造企业打破了原来的市场竞争格局和企业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对尚未创新和落后的企业造成巨大的竞争压力。因此,各绿色工艺创新的先进者为获得效益不断创新,以此保持竞争的主动地位,而后进者也会迫于压力积极开展创新,追求创新带来的效益。制造企业之间的创新竞争推动了制造产业的绿色工艺创新的发展。

(四)中观动力机制塑造产业绿色工艺创新能力依靠的是企业创新,企业间交流加强了产业内部创新资源的交换,促进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企业间竞争迫使企业为获取市场主导地位不断进行绿色工艺创新。上述微观和中观动力要素相互作用、不断循环,形成了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的内部动力源。

宏观动力机制与外部创新环境

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与产业外部环境的关系日益复杂,一方面从创新的过程看绿色工艺创新离不开产业外部环境的参与和配合;另一方面绿色工艺创新的内在机理决定了外部环境必然会带动创新的开展。这些来源于制造产业外部并对绿色工艺创新产生较大影响或组成“动力场”的各种要素组成了绿色工艺创新的宏观动力。

(一)宏观动力要素1.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制造产业外部绿色工艺创新的根本拉动力,与制造企业之间的竞争成正相关关系。绿色工艺创新是制造业对国际贸易中的碳关税、碳壁垒和技术壁垒的一种本能反应。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后国际启动碳揭露项目要求对产品的碳足迹进行检验和标示[14];欧盟2003年出版的《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与2011年7月的新版《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要求电子电气产品制造企业提升研发水平、改进工艺流程;2005年欧盟《用能产品生态设计要求框架指令》要求制造商在产品从设计到回收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控制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上述市场需求为制造业的工艺创新指引了绿色的方向。2.科技进步。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和2010年G20峰会形成的共识就是人类进入了低碳经济时代,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低碳经济对我国制造业提出了低碳技术创新和绿色工艺创新的重大要求。因此,全球低碳环保的科技进步一方面为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也呼唤制造业顺应历史潮流,增加绿色工艺创新投入并推动其实施。3.政府支持。政府运用制度、政策调节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相关主体的行为发挥调控、导向和服务的功能。第一,调控功能。通过颁布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来协调、规范绿色工艺创新相关主体的运行。第二,导向功能。各级政府出台有利于绿色工艺创新的规定和政策[15],创造由环境污染奖惩、财政税收激励、金融扶持、知识产权保护等组成的制度环境,构建绿色工艺创新法律保障机制,完善税收、财政和金融激励机制等。第三,服务功能。通过提高技术创新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为绿色工艺创新提供条件,营造有利环境。4.平台支撑。平台支撑主要指参与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中介机构对创新的动力作用,主要包括:第一,高等院校承担培育绿色工艺创新科技、管理人才的责任;通过创造创新理念和学术氛围营造创新的文化环境。第二,科研机构可以提供绿色工艺成果、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咨询;直接进行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应用性、综合交叉性的绿色工艺研究;为政府制定创新政策提供决策依据。第三,科技中介机构主要开展绿色工艺信息交流、咨询,绿色工艺评估与鉴证,绿色工艺设计、试验和检测等活动,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5.文化环境。这是指产生于制造业外部、对绿色工艺创新活动具有外驱力的绿色科技竞争意识、消费者的绿色环保观念和绿色组织的社会监督。它能够通过媒体宣传引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倾向、培养公众的绿色创新意识,促进制造业增强环保的生产意识;引导制造企业的创新思想和行动,监督制造企业实施绿色工艺创新的活动。自1970年以来各国成立了许多绿色组织并产生了重大影响,如“绿色和平组织”,它致力于气候与能源、污染防治等项目,倡导推动清洁生产,呼吁政府通过立法,并让公众了解和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

(二)宏观动力机制在宏观动力中,市场需求作为创新的根本拉动力为其指明机会和方向;科技进步作为创新的外部基础动力和压力为其提供技术保障和技术导向;政府为创新提供制度和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环境;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中介机构作为平台支撑不断满足创新的技术、设备、知识信息和人才等资源及相关服务需求;文化环境为创新提供文化氛围、监督其运行。五种动力因素分别发挥机会导向、技术支持、基础推动、资源提供和氛围影响等功能,促进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升。

基于协同论的微观、中观和宏观动力相互作用关系

“协同”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一种相互和谐与正向匹配的关系[16,17]。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是由微观、中观和宏观动力要素共同作用产生的,各动力要素之间相辅相成、融合组成绿色工艺创新的动力机制。当动力机制处于无序的初始状态,则微观、中观和宏观动力机制之间相互独立,无法构成协同关系;而当绿色工艺创新具备充足的资源和激励条件并达到一定阈值时,创新系统的微涨落或巨涨落出现,微观、中观和宏观动力机制就会形成极为复杂的非线性协同作用,推动创新发展。绿色工艺创新中各动力间的协同关系如图6所示。

(一)微观动力和中观动力对宏观动力的作用微观和中观动力要素对宏观动力要素的作用是绿色工艺创新动力机制运作的一部分。第一,绿色效益驱使制造企业迅速确立绿色战略,获取利润、打破目前竞争格局[10],这些行为导致企业间竞争愈发激烈,从而加速绿色工艺创新。第二,低碳经济下,制造企业致力于寻求生产工艺过程中资源节约和污染减少的方式和方法,这些探索活动推动了制造产业乃至更大范围绿色技术的发展。第三,绿色工艺创新是一项具有很高经济外部性的活动,它会引发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中介机构的支持;而且制造业的绿色工艺创新能力直接体现了我国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所以为提高国家创新实力政府会积极支持制造业开展绿色工艺创新。第四,当员工具备了绿色创新意识并进行创新活动,企业就能逐步形成绿色工艺创新的文化环境,进一步也有助于整个社会绿色文化环境形成。

(二)宏观动力对微观动力和中观动力的作用外因常常通过内因发挥作用。尽管宏观动力要素对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但它们只有通过引导、诱发、唤醒微观和中观动力才能发挥功能。具体表现为:第一,市场需求是激发制造业追求效益最大化的主要动力,只有当社会对绿色工艺有需求且这种需求能够创造绿色效益时,企业才会为争夺市场展开竞争,从而推动绿色工艺创新。第二,低碳技术和绿色技术的进步引领制造业采用能够带来超额利润的绿色工艺,形成绿色战略。第三,政府支持会引导制造企业形成绿色战略,直接推动绿色创新管理制度的形成和完善,为绿色工艺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第四,平台支撑会为绿色工艺创新提供充分的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使制造企业具备创新资源。第五,文化环境会作用于创新主体,有助于员工绿色创新意识的形成,进而影响整个创新活动。五案例分析———以家用电力器具制造行业为例家用电力器具制造行业指使用交流电源或电池的各种家用电器制造业。据统计2009年1-11月整个行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3051家,实现累计资产总计4556亿元,利润总额2949亿元。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的发展为中国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动力机制的研究带来了启迪。现在“低碳环保”成为制造业工艺创新的现实追求。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企业纷纷制定绿色战略,培育员工的绿色创新意识,完善绿色创新管理制度,以此推动绿色工艺创新。以海尔为例,它历来重视绿色工艺的研发与应用,其中节能、环保、低碳工艺技术是其中央研究院着重进行自主研发和创新的技术领域之一,其绿色工艺创新的动力机制如表1所示[18]。技术创新是点燃绿色引擎的火种,唯有绿色工艺创新才能彻底实现制造业的低排放和低污染,引领整个制造业的技术升级。当前,制造企业在绿色工艺创新方面的突破成为制造业环保趋势的焦点所在,在洗衣机、电冰箱、空调和热水器等市场,海尔、格力、美的、美菱、华帝等企业积极开展低碳的绿色工艺创新,它们之间既有频繁的创新信息等资源的交流,也有创新技术、设备和人才等的白热化竞争,这些无疑构成了家用电力器具制造行业绿色工艺创新的中观动力机制。同时,行业外部存在来自五个方面的宏观动力机制。上述微观、中观和宏观动力机制的协同作用将绿色工艺创新运动趋势联合并放大,成就了家用电力器具制造行业的绿色工艺创新,不仅带来了绿色工艺的升级,也带来了绿色效益的增加,实现行业飞速扩张,为其奠定了“全国工业增长拉动者”的地位,成为中国少数几个具有国际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行业。

篇(10)

绿色创新是指为了避免和降低环境损害,企业采用新的或改良的流程、技术、实践、系统和产品。它涵盖了与绿色产品和绿色工艺相关的硬件或软件创新,包括能源节约、污染预防、污染回收、绿色产品设计及企业环境管理上的技术创新。但是,绿色创新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如绿色创新扩散不足等的问题,需要我们予以关注。在九十年代后期,外国学者提出了一种以新的绿色小生境管理为基础的战略小生境管理理论。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对具有突破性的创新技术进行选择、繁殖,直至将其孵化为稳定成熟的技术,并最终顺利地将它推向市场的过程。这对我们研究绿色创新的发展和解决绿色创新扩散不足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

一、战略小生境管理的基本理论

(一)理论背景

战略小生境管理这个概念最早由Schot、Hoogma和Elzen以及Kemp、Schot和Hoogma提出。Schot、Hoogma和Elzen将战略小生境管理定义为,通过社会实验的方式,为绿色创新创建一个保护空间,并通过对该保护空间的管理(发展与退出管理)来促进绿色创新的发展与扩散。目前,战略小生境管理理论在国外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生物质能、交通、能源、材料、农业等新兴产业的应用研究中,用以解决许多重大的绿色创新领域内的问题。

战略小生境管理理论中有以下两个重要的概念:一是绿色小生境。绿色小生境就是一个"受保护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生产者、研究者、使用对象和组织机构进行不断深入的学习和探讨,对萌芽的新技术进行培育繁殖,最终能成功直面市场的竞争压力并能实现产业化。二是社会实验。绿色小生境需要建立一个承载平台,各个相关的对象例如用户、生产商到有关机构以及政府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一系列与新技术的紧密互动和交流,通过这种活动逐步全面地了解到有关这项绿色创新的所有内容。这个承载平台就是社会实验。

(二)小生境的内部活动过程

在绿色小生境内部,相关的活动者进行着三种类型的活动。

1、表达期望和愿景。预期对小生境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为学习过程的进行吸引更多的关注,为持续的保护和培育提供了较明确的目标和期望。

2、社交网络的建设。制定一个广泛的网络,包括所有相关的行动者,如行业角色、用户、科学家、社会组织和有关政策制定者,并促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提供必要的资源。

3、多个维度的学习过程。具体包括技术方面和设计规范、市场和用户的喜好、文化和象征意义、基础设施和维护网络、行业和生产网络、法规和政府政策和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二、战略小生境理论在绿色创新中的应用价值

(一)战略小生境理论为绿色创新提供了一种管理思想

绿色创新的发展过程主要强调的是运用价格机制进行调节,但是由于价格机制需要拥有完全的信息和在完全竞争的环境中,还要进行客观的理性计算等条件,而绿色创新中的技术作为新事物具有不稳定性、同时还面临着传统技术的挑战、并且新技术发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等原因,使得价格机制实际上很难行得通。战略小生境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在绿色创新活动时,针对新技术的具体情况可以通过构建绿色小生境,通过一系列的小生境管理培育来促进绿色创新的发展与扩散。

(二)战略小生境为绿色创新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法

战略小生境为绿色创新提供了一种方法,即采用绿色小生境培养并保护绿色创新的生长和扩散。战略小生境管理提到市场的形成通常涉及到要探索小生境的市场,这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新技术发展的已经比较成熟的市场。这些市场可能是商业性质的,但是某种程度上没有一定的选择标准,并涉及到政府补贴问题。这种为了新技术的"受保护的空间"成为了一个"培育市场",在这个市场中,更容易发生学习行为,新技术也更容易得到提升,新的消费爱好也会形成。这种受保护的空间不仅仅指的是最初的小生境市场。一项创新技术的扩散可以被看做是从小生境到规模市场的一种探索,这种保护是必须的,受保护的空间从市场中获益,并成为通往规模市场之间的桥梁。这种"桥梁市场"需要更大的技术产量和一系列的再创新,这些都是在一项新技术成为商品之前就必须的。

(三)战略小生境为绿色创新政策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战略小生境思想对绿色创新政策的制定及在创新政策中的实际应用具有重大的实践指导作用。一方面,战略小生境管理研究提供了一些政策建议,虽然这些建议主要是关于社会技术实验的动态研究,并没有明确的指出具体的方法,但是有助于解决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会面临的某些政策困境。当前这一方法成为一些国家创新政策研究的重要内容,例如德国、荷兰、坦桑尼亚和南非,主要涉及农业、能源、交通、通信等部门。另一方面,战略性小生境管理思想强调绿色创新政策制定的持续动态调整性。根据新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政策的内容应有不同:在技术的初期成长阶段需要的政策是基础的资金支持、制定战略计划等等,创造有利于研发的环境;在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不完全成熟的阶段时,政策应着力为其的改进发展构建市场小生境,并能减少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的成本;在技术已经成熟的阶段,政策应着重于如何逐渐减少保护而将新技术推向市场,与已占主导地位的技术抗衡。

参考文献:

[1]Marten J,Witkampa,Rob P.J.M.Ravena,Lambr M.M. Royakkersa. Strategic niche management of social innovations:the case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J].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2011,(6).

[2]Tae-hyeong Kwon.Strategic niche management of alternative fuel vehicles:A system dynamics model of the policy effect[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2,(9).

[3]Kemp R,Schot J,R Hoogma.Regime shifts to sustainability through processes of niche formation:The approach of strategic niche management[J].Technology Analysi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1998,10(2).

[4]Rob Raven,Suzanne van den Bosch,Rob Weterings.Transitions and strategic niche management:towards a competence kit for practition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0,51(1).

[5]胡隆基,李彩霞,密启慧.战略小生境管理理论研究综述[J].湖北社会科学,2011,(11).

[6]杨燕,邵云飞.生态创新研究进展及展望[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8).

上一篇: 轨道交通前景分析 下一篇: 食品检测新技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