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教育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17 09:40:23

高等教育教育学

高等教育教育学篇(1)

现代形态的数学,在各个领域及学科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着与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息息相关的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大学里的数学课程授业效果低下,甚至有些班级大学数学的及格率仅仅在30%左右徘徊。大学数学教学的低效,与数学在当今社会科技和文化领域中的重要地位适成反照。许多大学生视数学为畏途,这种状况也极大地制约了大学生们的后继学习和专业上的发展。如何改变大学数学教育的这种现状,我们就下面提出的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纯粹的数学,粗略地说,乃是一种无任何物质内容的抽象符号系统,在一定逻辑规则(公理)下的推演技术,它的内容,距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感觉所及的直接经验,相距十万八千里。因此很多学生从一开始就对数学学习充满畏惧,如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学生能够自主自觉地进行数学学习,是数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数学的发展是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很多都是由通俗有趣的实际问题来的,比如概率的起源“赌徒分赌本问题”,像这样的问题学生都非常有兴趣。所以在给学生传授基本知识时,从问题出发,研究学科的历史、现状、发展动态,将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对数学就会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不再认为学了无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兴趣。

质疑高于聆听,疑问驶向确信。并非总是确定性比模糊性强,事实上,由模糊而达的精确更好。教学中可以通过“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打破教师“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观念,营造一种互动的、无权威性的教学环境。数学对很多学生来说是非常难学的,一些概念根本搞不清楚,一些重要的公式不容易记住,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一些和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数学问题,适当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设疑与讨论锻炼学生积极探索的能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和思考,发现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促使他们像科学家一样研究,同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欲望,给思维以动力;而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得到了新的知识,给思维以创新。偶尔一次的成功会使学生欣喜若狂,不断的成功则使学生渐渐养成严谨治学态度和积极探索的习惯。二、数学课程的建设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功能强大、交互效果很好的数学软件的出现,数学在实际中越来越不可忽略的作用,使得改革陈旧的数学教学模式,调整学生知识结构,增加应用能力的训练,拓宽专业口径,是成为当前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首先,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数学选修课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硬件条件。其特点是单位课时内涵盖信息量大,自然压缩了课时;编排自由,可做成适应各专业学生使用的电子教案,开设成网上课程,使更多的学生接触数学,了解数学,从而喜欢数学。

其次,积极开设数学建模课程。在数学建模课程中,针对教学内容,逐步引入数学软件,通过生动具体的例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迅速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等科技手段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认识,培养学习兴趣,开阔视野,为数学在各门学科中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数学建模的过程既能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分组合作、团队协作的素质。数学建模的过程要求学生不但要独立思考、自主分析寻求解决方案,又要使学生根据兴趣和能力相互合作、激发灵感讨论探索寻找较佳的解决方案。数学建模课程帮助学生知道如何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各方面的问题,而学生借助软件平台(Matlab、athematic、Sas、Lindo、Lingo等软件),应用并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对学生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建模能力的提高有重大的作用,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大提高。

三、多元化考核方式的建立

教育的目的不是考试过关,而是使年轻人学会思考。要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人才,必须给予学生更多创造性思考和表达的机会,而不应该是一考定乾坤。首先,增加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近年来,一些大学规定任课教师在开学初就向学生公布本课程的成绩评定办法和成绩结构。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确定,其中,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上升为40%—60%,期末考试成绩占 40%—60%。这一规定重点在于强调学习过程,把期末的考试压力转化为平时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努力和积累,同时期末考试压力减轻相应降低了学生作弊动机。其次,鼓励教师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采用多种考试方式,比如闭卷、开卷、口试、笔试、小论文、小设计、读书报告、调查报告、文献综述等等。大部分同学平时往往对于自己的能力认识不足,不清楚自己到底能作哪些事情,能做到何种程度。通过查阅文献,组织内容,制作小论文、小设计、读书报告等,以及面对全班同学和老师进行讲解过程的锻炼,使同学对于自身的能力有了较为客观的了解,增强了自我认识的能力。另外,通过这种“展现自我”过程的锻炼,可使同学们的自信心大大提升;鼓励学生在对基础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大胆质疑、探索,表达一己之见;真正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考试模式改革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考试模式的改革在促进教学上,可能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温家宝总理指出:“有一句哲言: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温总理这段情真意切的话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表达的不仅是对青年学生的关注和希望,而且指明了教育的最终方向,教育应该是体现个性化培养、研究性学习和自我学习能力养成,是以培养身心协调发展。既是“有教养的人”,同时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具有发展潜力的人,而数学教育作为高校教育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则更应该承担起这样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意大利)卡尔丹.游戏机遇的学说.1663.

高等教育教育学篇(2)

一、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从学科的角度来说,任何一个学科都必须有其特殊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的把握直接影响着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而在一门学科创生之初,人们对它的研究对象的认识往往并不十分明确。对于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在几部高等教育学着作中,分别是这样论述的:

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以揭示高等专业教育的特殊规律,论述培养专门人才的理论与方法为研究任务的高等教育学新学科。

――潘懋元着的《高等教育学》(1984)

高等教育学是研究高等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研究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科学。

――田建国着的《高等教育学》(1990)

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既不是泛泛的高等教育,也不是高等教育规律的应用,而是高等教育的特殊矛盾和发展规律。

――胡建华的《高等教育学新论》

上述关于高等教育学研究对象认识上的差异,必然会导致不同内容的高等教育学的产生。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是次要的,关键的问题是每一种高等教育学是否揭示出了高等教育的特殊矛盾或特殊规律。我们所要探讨的是关于作为基本的一门学科的高等教育学的问题,以及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关系的确定

长期以来,受教育学局限性的影响,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高等教育一直没有引起传统教育学者的关注。传统的教育学固守其普通教育的“地盘”。但是,我国的普通教育学却又以中小学教育为研究对象,对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其他教育现象关注不多甚至视而不见,那些对教育学感兴趣的学者也主要是关注中小学教育而不关注高等教育,其结果是高等教育不但被社会科学家忽视,而且被教育领域的研究者所忽视。因此高等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中找不到理论根基,在传统的“教育系”或“教科院”这些教育学的组织建制里高等教育研究难有安身之地。

在这样的情况下,高等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如果要健康发展,就必须构建自身相对独立的逻辑结构。在这个逻辑结构中,由高等教育学承担理论建设的任务,以人类一切高等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在实践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的方法,探索和揭示高等教育活动的规律,反映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定性和本质属性,并对现存的高等教育概念和原理进行制度化梳理,为人们提供一系列由概念、原理、原则、规律等构成的具有逻辑性的知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据笔者分析,无论是在学科建制方面还是在研究对象方面,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并列的兄弟关系。

但是一般人却认为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既然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为什么高等教育学研究还要进行学科化的探讨;为什么长期以来,教育系(学院)里面一直没有开设高等教育学方面的研究,而是以中小学教育为研究对象呢。因此,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问题,我们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我们可以通过对教育学学科演进历程的客观分析,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以及高等教育学自身的建制的问题。

三、教育学的演进过程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兴起了国民教育运动,伴随着国民教育运动的展开,中小学的师资培养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此情况下,进行师资培训的师范院校应运而生,为了满足中小学师资培训的实践需要,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便诞生了。

赫尔巴特之后,教育学的进展一直不大,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名不符实,名为教育学,实为普通教育学。其二,由于教育学以师资培训的课程形式存在,因此其内容主要关注教学的方法、原则、程序、规律等问题。这种传统的沿袭,教育学就成了研究“教什么、怎么教”的学问或艺术,而非研究“教育是什么”的科学。其结果是“当固定化的学制、教科书和班级授课制这“三位一体”的学校体制形成的时候,当以学校为中心,教科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三中心形成的时候,大规模的培养人才的本质在教育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传统教育学本身,却走向了衰微。

总之,由于历史的局限,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无论是在研究对象的界定上,还是在研究方法的选取上,一开始就是不完备的,而且一直没有完备起来。可以认为,历史上的教育学只能相当于普通教育学。

四、高等教育学自身的建制问题

历史上,高等教育的兴起远远早于普通教育。自古希腊起,接受教育就是少数统治者子弟的特权,因此,在古代,教育一直就具有高等教育的性质,教育的理论就是高等教育的理论。但是等到近代民主思想勃兴,接受教育成了每个人都该有的权利之后,普及的全民的教育理论才应运而生,教育讨论的也就多集中于中小学教育的问题上,似乎并未注意到高等教育所独有的问题。换言之,就教育研究的历史来看,整个教育研究一开始就是以高等教育的研究为开端的。

以中国为例,20世纪中期潘懋元先生首倡加强高等教育研究,建立高等教育学。分析当时形势,高等教育研究毫无基础,要建学科谈何容易,但是不建学科,高等教育研究又无从谈起。当时的情况,就学科的合法性而言,在教育系里谋求高等教育研究的建制,借助教育学的名义开展高等教育研究较为有利。但当时的教育系由于对高等教育毫无研究,因此对于高等教育研究一直持排斥态度。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便依托综合大学成立“高教所”发展起来。不过,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虽名为“学科”,但经典的成果不多,学科的含义并不强。而且由于历史的局限,我国高等教育学的草创基本延续了教育学的体系,重走了普通教育学的老路。

因此,必须突破普通教育学研究定势的束缚,尽快摆脱高等教育学对普通教育学的依赖,站在高等教育学立场上,以自身的逻辑为线索进行学科的研究和建设。那么,既然高等教育研究在大学里获得了独立的建制,高等教育进行学科诉求,就成为了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应有之义。事实上,就学科本义而言,学科就是独立学科,二级学科进行学科诉求的意义不大。因为在学科的含义里,一个重要的内含就是学科建制。可以想象,如果教育学是完备的,那么,高等教育学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在教育学的门下开展研究,就好比经济学门下的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一样。但由于教育学不完备,高等教育学在教育学门下既无法建制,又无法利用它的学术资源。高等教育研究不得不另立门户,重新创业。那么,既然是重新创业,“名正言顺”则尤为重要。事实上,既然高等教育研究有了自己独立的建制,那么证明自己是独立的学科便显得尤为重要。但是,高等教育学明知逻辑上不可能取得与教育学并行的独立学科地位,却又不得不努力地去证明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高等教育学的诉求经历告诉我们,高等教育学实现学科独立的历史还很漫长。近年来,教育学重建思潮的兴起提示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学,即完备的教育学,也许将会出现,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独立问题可能自动消解,高等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将不再成为问题。那么,教育学应如何进行重建呢?通过教育学的重建,教育学将成为真正完备的教育学科,这样,高等教育学的学术研究才会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等教育学.1984.

[2]王道俊,王汉谰.教育学,1999.

高等教育教育学篇(3)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社会格局的发展,高校的法学教育开始朝着素质教育方向迈进,这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我国法学教育开始走向成熟。然而,目前的法学教学体系相对来说还不够成熟,它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学改革的顺利实现,不利于实现对于优秀法学人才的培养。只有从根本上来对教学体系进行完善,才能够实现法学在新时期的不断发展。

 

一、高等法学教育的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全球化文化的发展,高等法学教学改革已经有了较大的进展。法学素质教育观、开放教育观、国际教育观已经初步确立,从而对高校法学教学改革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受我国传统教育的文史哲主导模式的影响,我国传统的法学教育定位为一种精英教育,侧重理论型人才的培养,过分强调法学教育的理论基础,很少考虑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主要局限于被动式的案例讨论、无声的审判观摩、程式化的模拟法庭和断裂式的毕业实习等四种形式。法学教育的基本职能和根本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法律人才,以上问题的出现不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但是总的来说,我国的法学教育存在着巨大的改善空间,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集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一体的法学教育模式。

 

二、高等法学教育的发展方向研究

 

目前高等法学教育的发展方向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国内教学与国际教学的相互交融;其二是理论教学与教学实践的互相作用。这两个方面是目前法学教学中最欠缺的方面,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法学教育的改革方向。对于实现国内教学与国际教学的相互交融来说,就要善于从国外发达国家教学体系中抽离出适合我国高等法学教学的元素,多吸取教学的经验,引进先进的教学内容,以此来缩短我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其次,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相作用中,应该不断地创新法学教学的实践方式,可以通过模拟法庭、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来实现,并在教学评价中增加实践考察的比重等。这两大方面是今后高等法学教育的指引,对于实现素质法学教学改革创造基础,对于优秀人才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意义。

 

三、高等法学所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探析

 

我国法学教学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其主要问题主要体现为教学体系不健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形式化过于严重、教学环境闭塞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从根本上降低了法学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对优秀人才的培养。

 

(一)法学课程设置趋同,内容较浅

 

法学课程设置趋同化明显,内容较浅是目前法学教育的主要问题。我国缺乏悠久的法律传统和法律体系,尽管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旧的法律体系依旧存在,而新的法律体系尚未构建。相比国外发达国家完善的法律体系来讲,我国的法律无论是从法律内容、法律体系、法律制度等方面来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我国高等法学教育缺少了应有的理论支撑。在目前高校法学教学中,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形式呆板,仅仅拘泥于对目前先行法律体系的解读和诠释,缺乏创新精神。此外,在高校法学教学设置上,除了政法类学校对于学科有细致的分类和下设,其他的一般高校都对法学没有明确、详细的学科分类,让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都呈现出单一化的特点,缺少特色化教学。这些问题对于实现法学教学改革是极为不利的。

 

(二)教学方式形式化严重

 

教学方式过于形式化是目前高等法学教学中出现的重要问题。在提倡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教育理念中,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法学教学的方式。但是其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首先,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很多教师过分依赖这种教学方式,实现完全地信息化教学,从根本上缺少人文精神的渗透,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其次,多媒体课件是内容较少,都是经过书本教材简化之后的,缺少必要的引入和分析过程,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和认识。总之,在法学教学课堂上,教学形式化严重,一味地追求新颖的形式,缺少为教学服务的意识,阻碍了法学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教学环境闭塞,国际交流较少

 

我国高等法学教育与国际交流较少,长期以来我国法学教学环境闭塞、教学内容落后,不利于实现法学教学改革。其主要表现在很大方面,首先,法学双语教学体系还不够健全,在双重文化背景下,如何实现国外法学内容与中国法学教学的结合,使之被更多的学生所接受,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其次,双语教学师资力量还不够强大,很难实现本土化的翻译,加上长期以来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环境的影响,不利于实现学生对于法学的充分认识和提升。此外,在对于法学教材的选用上,如果选用国外教材,版权问题可能会带给高校过多的经济负担,如果是通过高校教师自行编写,师资力量不够,无法真正契入法学教学的本质。总之,这种互相矛盾的现实不利于教学实践的正常进行。

 

四、高等法学教育的对策和实践途径

 

实现高等法学教育的发展和实践,对于实现法学素质教育改革、增进优秀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法学教育,需要从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引进国外优秀教学模式、实现法学教材的改革、案例教学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实践,以此来构建完善的法学教学系统,提高法学教学效果。

 

(一)实现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改革

 

实现法学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的改革至关重要。第一,增加国外法学教学研究,进行对比教学,实现国外教学思想在国内教学中的引入,为法学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创造基础。第二,开设人权课程,提升大学生的人权观念,强化个人的使命感和崇高的理想,不断地促进法学教学中人格的树立。第三,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对于历史、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学科都应该有所渗透,这些在将来解决具体的法律问题上有很大的帮助作用。第四,建立有效的学习评价机制。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情况,从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两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评价,强化对于他们思维能力、法律素养的考察,减少单纯理论知识的测评。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起完善的法学教学体系,不断地提升教学效果。

 

(二)充分借鉴国外优秀的法学教学模式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善于充分地借鉴国外优秀的法学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德国的Seminar模式,强调师生的双向互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课堂讲授内容的消化、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研究的能力;美国的“法律诊所”模式,让学生在一个真实或虚拟的“法律诊所”中“诊断”法律问题,开出“处方”,采用多边教学互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法律实践能力、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很好地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对接。具体到实践中,应该给增加这些先进教学模式的引入,来提升学生的法学素质。此外,还可以实现教学分流,按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个人特长对他们进行分流,实现有效的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实现多渠道、多方位的人才培养。

 

(三)实现法学专业教材编写的改革

 

实现法学专业教材编写的改革。首先,要从整体的编写风格和编写内容上进行改革,强化案例教学,不断借鉴国外优秀的教学材料进行改革,不断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法学素质,将他们培养成为人格独立的个体。其次,要将法学教材的编写与社会市场经济规律结合起来,从而保证法学教学有更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能够解决更多的现实问题。最后,实现课程教材的英文编写,不断地促进法学教学国际化,以此来不断地提升法学素质教育改革的实现。

 

结语

 

高等教育教育学篇(4)

一、瑞典高等教育教学的主要特色

瑞典高等教育为学生长久的职业生涯打基础,主要体现在新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知识体系,并与很多企业和世界的大学建立广泛的联系和合作。"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适应性"等是其办学宗旨,其教学模式具有可操作的独有特色。

1、可持续发展理念氛围

瑞典政府把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瑞典国家教育局每5年就要对国家核心课程和教学大纲进行总结、修改,提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阶段性目标。在教材改革中,曾经焦点集中在对一些公式、定律、定理提出少讲,不必花时间再推算讲解,直接认可,因为前人已证明了的知识。学什磨知识,怎么学,怎么教必须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一致,渗透给学生和教师。

2、以学生为本氛围

瑞典大学教育的方式多元且丰富。老师们运用讨论、体验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学的效果也非常明显。体验式教学也是瑞典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例如在吕勒奥大学里就有一个科技馆,里面有各学科的实验器材、实验小课题供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员自由参与,让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感受理论与实际的距离,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热爱学习的情感。这种校园课堂、实验室等地方,是瑞典教学模式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角,老师只是一名指导者。这种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适应和沟通能力。这种看似简单的教学体系,其实蕴含着深厚的教学理论和心理学原理,教育实践环节受到特别重视。

3、课堂作业,课外完成氛围

瑞典的教育尤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校会开展丰富多彩且独具特色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们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开阔眼界。比如在生物作业中,学校要让学生直接去超市选购出富含蛋白质、维生素C、脂肪等不同的食物,这种作业非常形象化,改变了死记硬背,学了就忘的被动局面,同时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

4、合作学习的氛围

合作学习的形式就是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是和国内教育最大的区别之一。成绩都是按小组算,不算到个人。小组通过研究、调查、讨论等环节完成老师布置的内容,各小组推举一个代表,汇报几周的学习研究成果。大家的交流能力、学习能力、演讲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锻炼。对于学生来说,小组学习也是一个交朋友、提高演讲和报告能力的好机会。

5、工作场所实践氛围

大学四年期间,每年都必须进行为期不少于两周的工作场所训练,即社会实践。训练课程主要是专业实践性的,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职业经验,主要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较高职业能力。

6、教师授课氛围

课堂上,老师们诙谐幽默、表情丰富、热情激昂的授课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听课兴趣。教师的授课风采没有一统的规定,但常常能博得学生们的好评,教师们利用夸张的肢体语言、形象的教具、甚至实物来解读课堂内容,使学生有了深刻的感官认识,课堂气氛活跃而生动。

7、学生考试氛围

瑞典大学生的考试,既严谨又轻松。严谨的是可以没有监考老师,但绝不会有学生作弊,因为有严格的考试作弊惩戒制度约束着,轻松的是考试时间为四个小时!即使题目很少,对中国学生来说,也许一个小时就能答完的试卷。考场上,学生可以带食物、饮料,边吃边答是瑞典考场的一大特色。究其原因,其考试不是为了分数和名次(从不排名),只是起督促学生学习和了解知识掌握程度的作用。

二、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1、我国高等教育定位

一些大学的教育定位不太明确,造成了大学教学的盲目与社会需求脱节。实际上,我国高等教育将定位在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特别要求高等学校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也就是特别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这是国外经验的吸收很好的例子。同时重点扩大高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

2、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认真研究和分析瑞典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对于研究和认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颇具意义。

(1)加强大学教育中的实践环节和实践技能

对教学实践的重新审视乃至高度重视,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走向,强化实践环节主要通过加强教育实习工作来进行,教育实习被看成是提高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基本途径。在我国,目前教师教育仍旧没有成功解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严重分离的问题,在具体实现途径上,我们不妨借鉴瑞典的教育实践方式,即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工作体验--调查报告--实结一条龙的安排,使之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2)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1]。特别要关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本专业领域技术的发展趋势,努力使教学计划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实训课程可单独设置,以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因此,实践性强的、操作性强的课程科目应当占课程体系的主要部分,并使课程体系的结构有利于教学过程从以课堂讲授为主转变到以实验、操作为主的方式上来,通过校内外实习职训基地,让学生能在更多更好的实践环境、动手环境中完成课程学习。

(3)特色教学

知识的种类可以包括:实验研究、市场调研与开发以及劳动者的实际经验性知识。而只有那些"有效"知识才能称之为工作过程知识,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在大学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必须基于工作过程知识是一种"有效"知识这一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教授给学生的知识都必须以工作过程知识为基础。应该强调的是在大学课程设计过程中,把工作过程知识作为一种概念性工具,设计一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大学课程。

(4)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工学结合校外实习基地是校企双方合作,利用企业生产与经营资源建立的用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实践教学场所。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顶岗操作,在实际工作情景中教育自己,掌握未来就业所需知识和职业技能。根据学生实习的情况,及时调整学生的实习内容;对校外实践教学的情况进行总结,找出问题,提出建议与改进的办法。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能解决高等教育仅停留在教学改革的表面层次,缺乏实质性和融合性这一被动局面。

三、结语

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体系,是我国发展高等教育的一个关键因素。中西方大学的毕业生所具有的实际运用能力存在差异,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势在必行。在吸取经验同时,更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引进与创新结合,实效与发展融合是学习国外的最终目的。在就业竞争更加激烈的情况下,使毕业生更好地具有适应社会需要的真正本领。

高等教育教育学篇(5)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02

一、高等教育收费的理论分析

(一)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理论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教育成本即“社会为完成教育服务活动而耗费的资源的经济价值”,[1]划分为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两者均包含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一般情况下只探讨高等教育的直接成本,即政府经费投入和学生学杂费等。高等教育需要通过配置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以反映并代表社会上先进的科学文化水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等教育是一种成本高且不断递增的产业。

美国经济学家约翰斯顿在《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英国、联邦德国、法国、瑞典和美国的学生财政资助》一书中最先把教育成本与学费联系了起来,并对两者关系进行了考察,从而创立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理论。[1]约翰斯顿教授认为:高等教育成本至少包括教学成本、科研支出、学生生活支出、放弃的收益四个方面;高等教育是有收益的活动,它满足了多个主体的需要。其中,受益人包括了政府、企业、家庭、雇主和个人,所以政府、企业、家庭、雇主以及个人等应该共同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约翰斯顿的理论为高等教育向谁收费的问题提供了经济学依据。高等教育的成本补偿是高等教育学费标准确定的依据之一。[2]

(二)高等教育收益率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因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了著名的“人力资本理论”,即教育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具有较高的收益率,无论是对直接接受教育的个人还是对社会而言。相关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存量相对较小的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收益率通常是社会收益率的两倍。[3]“谁受益谁付费”,受教育者通过接受教育使得自身资源配置能力得以提高,预期收入和福利增加,职位晋升机会增多,流动机会也相应增加,甚至产生代际效应等,作为受益者的个人应该支付投资成本,即缴纳一定的学费。约翰斯顿教授也提出,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过程中应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利益获得原则,即谁从中获益,谁支付经费,受益多者多负担,受益少者少负担;二是能力支付原则,能力强者多负担,能力弱者少负担。[4]

(三)高等教育的性质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逊于1954年创立了公共产品理论,依据产品或服务在消费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分为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高等教育既不是在消费上具有完全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产品,也不是在消费上完全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它兼有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成分,属于准公共产品。政府与消费者(受教育者)应共同负担其成本。学费从性质来说就是准公共产品――高等教育的收费,受教育者直接负担的形式就是学费。

二、学费标准现存问题

高等教育的成本―收益规律未能很好地体现在高等教育学费标准上,在高等教育总成本逐年增加的情况下,接受高等教育的预期净收益却没有增加,部分家庭投资于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受挫,贫困地区中低收入家庭子女选择放弃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总体来说,目前高等教育学费标准较高,没有完全考虑到高等教育的成本、学生及其家庭支付能力和高等教育预期净收益等方面。

(一)高等教育的成本

教育成本,指培养一名学生所需的费用,高等教育成本一般体现为高等教育生均成本,即高等学校为实现教育的基本职能,并达到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在一定的会计期间(一年)所必须发生的,平均用于每个学生的直接支出和应计费用的总和。[5]高等教育成本是影响高等教育收费标准的主要且直接的因素。高等教育成本越高,收费标准就相应越高,反之亦然。一般理工类高等教育的成本比文史类高,其收费标准也理应比文史类高。

从理论上来说,高等教育成本是高等教育学费的最低经济界限,高等教育价格与成本之间呈正向变动的关系,即高等教育学费随高等教育成本的升降而涨跌。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观点是:高等教育价格为学校运行成本的25%-30%。我国大多学者也认为:确定学费标准是将高等教育生均经常性成本的20%-30%由受教育者分担,据此计算出的学费应是3000元左右。而目前我国高校除师范类院校外,基本学费都在5000左右,民办高校更是突破10000元,明显高于3000元的标准。

(二)学生及其家庭支付能力

对受教育者来讲,高等教育投资是一种教育消费,是家庭消费的一部分。这意味着传统的消费结构需要调整,居民要牺牲一部分其它消费所带来的满足。对于很多家庭来说,高等教育投资会影响其生活水平和质量。因而,收费标准的确定需要建立在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基础之上,在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范围之内。1989年国家教委、国家物价局、财政部联合下发的32号文件,明确规定了高校收取学费的基本原则,即高校“学费、住宿费标准应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群众收入水平和经济承受能力以及学校条件等实际情况研究确定”。[6]文件表明:家庭年收入和经济承受能力应是影响学费标准的主要因素。

近年,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尽管如此,城乡居民间收入仍然存在显著差异,且生均学杂费标准仍然占据普通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就世界范围来看,学费占人均GDP的比例一般在20%左右,而我国学费占比标准早已超过这个数字。相对于居民的收入水平,高等教育学费标准已经偏高,对普通城乡居民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压力,尤其是对占中国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村居民家庭就是否接受高等教育进行抉择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高等教育的预期净收益

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产业属性,人们之所以愿意投资高等教育,愿意缴纳学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接受高等教育后所能带来的个人收益,即个人未来收入的增长以及接受高等教育后性情修养的改变、价值诉求的重新定位以及社会地位的提升等一系列的变化。从理论上来讲,个人投资于高等教育的根本动机在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实现,[7]个人通过接受高等教育给自己及家庭带来较高的预期收益。

如果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与高校毕业生的起薪水平这两个因素联系在一起分析,可以看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预期净收益与家长和个人的就业期望值有所差距。经典人力资本理论认为高等教育具有投资性,一个人是否接受高等教育主要取决于教育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只有当接受高等教育所带来的收益不低于接受教育所产生的成本时,才选择投资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总成本逐年增高而接受高等教育的实际收益无法满足个人及其家庭的就业期望时,部分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的付费意愿将会有所降低,个人及家庭投资于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受挫。

(四)政府、社会责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不是一种完全经济型的行业,而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具有投资数额大、周期长和非盈利性的特点,而且注重无法用货币来衡量的社会效益,必须保证国家财政拨款的主渠道地位。高等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这意味着高等教育不是纯粹的公共利益,也非纯粹的私人利益,而是被看作是一种半公共利益。这也意味着政府要对高等教育进行投入。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水平是确保一国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为确保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国家曾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确定了“三个增长”和“两个比例”的原则,即: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性收入的增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各级政府财政性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达到15%以上。[8]由于受到教育管理体制分权化和政府分税制改革的影响,一些地方政府推卸了本该承担的教育职责,致使我国教育投入水平整体投入不足,但这是政府本身的责任,不应转移到学生及其家庭身上。高等教育的正外部性也同样需要社会对此进行相应的资金投入,实际上,社会企业和校友也正在通过募捐和捐赠为学校的运营投入了大量资金。学校运营资金不足有部分责任是政府和社会的,而不能一味地把责任全部通过高学费标准转移到学生及其家庭身上。

三、结论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希望提高收费,这样就有足够的资金改善公用设施,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从学生及其家庭的角度来看,他们不愿看到高校收费上涨,高校收费越高,学生及其家庭的支付能力就会越弱,会更难接受高等教育;从政府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政府有提高收费水平,减轻财政拨款压力的愿望,另一方面,政府又不能放任收费上涨过快过多,以免危及社会公平和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可见,学费标准不是越低越好,也不是越高越好,合理的学费标准有利于社会、高校、学生个人三者利益的均衡。

高等教育成本、学生及其家庭支付能力、高等教育预期净收益以及政府、社会的责任等都影响到高等教育学费标准的制定,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学费标准需要以此为依据,并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从而实现社会、高校、学生个人三者利益的均衡。

参考文献

[1]肖如恩.中国高等教育成本补偿与分担途径研究[D].南昌大学,2007:1-49.

[2]林艳丽.高等教育学费的准价格机制属性的经济学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6):506-511.

[3]闵维方.论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的理论基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2:181-185.

[4]吉宏,解云燕,肖琼等.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机制的内源性及实施策略[J].生产力研究,2008,(18):70-71,142.

[5]戴罗仙,伍海泉.高等教育生均成本:界定、测算与运用[J].教育与经济,2005,(1):19-22.

高等教育教育学篇(6)

2成人高等教育中教学督导的职能

(1)监督

在教学过程中,督导人员要对成人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即使用各种方式(如随堂听课、随机抽查等),对教学管理、教学组织、教学实施、教学保障等进行监督,以减少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

(2)检查

检查教师的授课计划、教案讲稿,以及课堂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设备使用等情况。通过定期与不定期检查,了解情况,发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评估

教学督导人员要能够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教学水平进行科学的评估,能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出有益的教学经验等等,为成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

(4)反馈

教学督导人员要能够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反馈给相关教师与管理部门,从而不断提升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5)指导

教学督导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能够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师提供相应的指导,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督导

3.1成立专门的督导机构

(1)成立专门的机构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很多高等院校开展的成人教育中,还未开展教学督导,教师的教学工作只是根据任课老师的个人经验开展,要开展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督导工作,就需要成立专门的机构,专门负责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督导。

(2)配备专职的督导人员

成立专门的督导机构,还需要配备专职的督导工作人员,督导队伍应该按照合理的专业结构、经验水平来组建,一般情况下督导队伍在专业水平、经验水平、年龄、职称等方面都要有一定的优势,能够发现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能提出改进意见,以便能够充分发挥督导的监督、检查、评估、反馈、指导等职能。

3.2督导的工作内容

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大多数为成年人,他们大都有自己的工作,主要以自学为主,集中课堂学习为辅,并且集中教学也多在业余时间进行,因此,督导工作人员除了日常的听课、评课,还要根据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方式,不照搬普通高等教育中督导的工作内容。

3.2.1对教学的督导

督导人员一方面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进行监督和指导,具体的形式则通过听课、评课,检查教师教学计划、教案、讲稿、教学总结等来开展。另一方面,还要了解课程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作业完成、老师的任务指导情况进行监督与检查,以保证学生在业余时间的学习效果。

3.2.2对考试的督导

(1)考试的形式

对考试的形式进行督导,改变以往成人高等教育考试中考试形式单一的情况——即无法对学生学习过程、操作能力、职业素养进行考核,更多的是考查成人学生的记忆力,通过督导,促进成人高等教育考试形式的多样化,使考试内容、方式更加符合课程标准、成人学生的特点等。

(2)考试的内容

对考试的内容进行督导,改变以往成人高等教育考试中考试内容片面的情况——即无法对学生操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进行考核,更多的是考察理论的知识点,死记硬背的知识性内容偏多,通过督导,促进成人高等教育考试内容的丰富化,如依据不同课程对人才培养所起的不同作用、目标不同,有的放矢地选取恰当的考试内容。

高等教育教育学篇(7)

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在思想观念方面的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先在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上进行改革,转变以往的传统高校的教学模式,明白自己所培养的是哪方面的人才,对于自己教育教学的目标有清楚的定位。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并不是关于学术型、研究型的人才,而是面向于生产生活、机械建设、管理服务、创新创造等第一线需要掌握高级技能的人才。在进行教学时并不能像以往对待普通学生一样,只注重于知识的传播而忘记了关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思想要进行改革,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关、教学观,将教与学完美的结合起来,将理论联系于实际使学生们加深对于所学职业技能的掌握,这时候教师已经不在是以往的知识传播者,而是引领学生如何去学习的引领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需要去主动的学习知识、独立思考完成对于知识的接受,然后进行动手实践来验证所学知识技能。课程体系的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所培养的人才并不同于普通高校,他所开设的课程应该要与现实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他所培养的人才应该强调突出的是实用性、实践性,他们应该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知识掌握的较深,并且能够将其转化为动手能力落实到实处来。所以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实用性,实践性来重组课程的具体结构,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在进行基础理论教学内容时突出知识的实用性与实践性,在进行专业技能的教授时加强针对性与实践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类型也在逐渐的发生着改变,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开设则要与社会的需求保持接近,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技术型人才。现在的高等职业院校关于课程专业单纯的划分已经明显无法满足要求了,学科结构必须要进行调整,对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变的刻不容缓。在进行课程改革时要记得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并不是相关专业课程知识的简化版,而是基于此门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与学生所需职业技能相关的知识,联系应用于实际的能力重新组合架构出来的新的课程模板。它注重的是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以及实践操作性,将理论联系与实践,将所学知识落实到现实的操作实践中来。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

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还是沿袭着传统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的还是知识的传输,老师是知识的主动传输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教学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与高等职业院校所想要培养的人才是不一样的,它所培养的是能够适应于生产生活、机械建设、管理服务、创新创造的掌握了专业技能的高级技术人才。所以它的教学模式必须要进行转变,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按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为主,基础职业技能知识的掌握为辅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教师这时候只是学生的引领者,而学生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来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知识,这样才能够达到院方所期待的教学效果。

高等教育教育学篇(8)

关键词:

MOOC;中医高等教育;改革

中医高等院校有推进中医现代化和国际化的使命。培养适应未来中医事业发展的人材,要求学生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医学有更深的了解,有文化思考的能力和国际视野,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不断追求卓越的理想。我们面临中医高等教育的困境是如何培养人材,培养什么样的人材,如何保持和发展传统文化,如何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如果继续开展应试教育,继续功利化短视野培养,将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不利于中医事业的创新和发展。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推动高等育发展和改革,2012年来成为国内外教育界的热词,国内处诸多一流大学相继推出一批面向全球的在线教育课程。MOOC的开发实践,成为高等教育、远程教育和教育技术等领域的研究者需要正视的教育现象[1],作为中医院校如何借助MOOC的发展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中医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现状

纵观当今中医高等教育,一方面,从学校层面,中医院校间教学水平差距大,发展中的中医院校在校学生多、教学资源相对不足、优质教学资源少;高水平中医院校,不同学科间的教学资源也不均衡。另一方面,从教学层面,在教学形式上,师资水准参差不齐,部分课程内容陈旧,方法简单;从课程开设上,大部分医学院校开设的选修的课程有限,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选课需求;从教师对教学投入上,没有全身心投入教学研究,不注重知识的更新和发展。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不注重临床思维的培养,不鼓励学生创新的发展;从学生角度看,应试教育使他们只注重课本内容,习惯在规定时间、地点学习规定的内容,应付规范化考试。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缺乏创造性思维和激情。因此,中医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二、MOOC与传统中医教学

MOOC的核心是大规模(Massive)、在线(online)和开放(Open),既提供视频、教材、习题集等传统课程材料,也提供交互性论坛,并为学习者、教师和助教者建立学习社区,将数以万计的学习者,为共同学习目标、学习兴趣联系起来。传统的中医教育是分学校分专业课堂教学。

1.组织形式。

MOOC课堂借鉴了传统课堂的组织模式,如按学期开课,按周上课,学生须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与进度,在开课周期内按时完成作业、通过各种测验后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等。传统中医教学是课堂授课为主,为教师灌输式教育,这样的组织方式,学生被动的学习课本知识,应付考试,而MOOC的目的是知识传播,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但学生完成课程相对少,流失率高。

2.教学模式。

“微课”是MOOC的基本教学单元,即视频在l0~20分钟内完成对某个知识点的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一堂课通常为40~50分钟左右,往往连续两到三节。国家网络精品课程时间也是如此。据调查,学习国家精品视频课程的人群,有规律地使用(平均每周一次及以上)的学生只有16.4%,教师只有7.8%[2]。2013年4月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短视频学习,有效减少学习过程中发生“走神”的现象,帮助学生保持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

3.学习视角。

MOOC的学习内容除微课视频外,还包括音频、参考书,学习资料链接、测验、作业、交互讨论等。学生可随时随地提交在线“练习”,机器提供即时反馈和评分;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互动交流,增强学生和教师间的互动。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情况,指导学生对海量学习内容进行合理选择,增加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拓展内容少,建议的课后学习资料没有具体的监管。MOOC学生在消化吸收知识的基础上整理、创新、分享知识,形成动态发展的开放式学习资源,使他们不仅是知识的消费者,也是知识的创新者。

4.教学评价。

在MOOC课程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所有学习行为会都被系统“忠实”的记录下来。数以百万计的学生在线学习的相关数据汇集起来,形成了庞大的“学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分析,揭示学习者的学习规律,使教师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方式,实施“因材施教”式的个性化教学服务,传统教学通过网络进行教学评价,内容统一无个性化特点,结论单一,对教学指导意义不大。

5.能力训练。

MOOC注重自主学习及个性化发展培养,但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中医教学来说有着明显的不足。一是缺乏实践操作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及临床思维等能力的培养;二是过渡依赖网络,依靠学生的自觉性、独立性。缺乏约束性,缺乏人文关怀、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等情感的培养。学习者的社会性没有充分体现和发挥。而中医教学有很多实践教学环节,训练学生操作技能、临床思维及团队配合。这是MOOC无法实现的教学环节。

三、MOOC对中医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与探索

(一)中医院校如何应对MOOC教育

1.认识MOOC是中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中医教育要改革、发展走向国际,首先要从教育方式上与国际接轨,抓住MOOC的独特优势,接受其新型的教育技术理念。其次要突破传统教育方式的束缚,进行技术化教学、个性化教学。要转变意识,将开放的教育资源引入到学校的教学中。

2.加强合作与联盟。

目前我国中医院校优质教学资源存在差异,要充分发挥资源共享,打破优质资源的壁垒,实现公平教育。首先要加强政府与学校间的合作,加强校校间的联盟,政府、学校共同开发优质的中医教学资源,通过MOOC课程联盟使所有中医院校共享;第二加强技术研发与合作,学校与社会教育服务软件公司合作开发课程应用,与门户平台合作开发交互动学习平台,与基础网络运营商合作实施存储服务以满足高频的视频访问;第三建立学分认定制度,课程的学分认定是中医院校和各类学习平台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志。只有共同认定,才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业。

3.加快信息化技术的普及。

MOOC是基于网络在线的学习,关键是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学校要大力开展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的教师培训。同时,政府还要加大对学校的网络设施设备的资金与技术投入力度。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够真正的信息化,也只有这样MOOC发展才具备条件。

(二)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中医课程

1.构建中医特色结构化课程平台。

在课程平台建设上,改变以课堂内容共享的精品课程开放模式。制作课程视频时,依据知识块的特点采用动态、片段、分立的方式。在知识块视频之间,可以插入练习,以强化学习内容[3]。同时增加虚拟实验、实训以及在线病例讨论等内容,以加强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训练,提高教学效果。

2.建立友好的中医式交互平台。

MOOC平台重要的环节是交互功能。交互不足、界面不够友好是影响学习者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轻松友好的课程交互界面、先进的学习辅助工具,是网络学习者的需求,也是优秀课程平台的重要组成。考虑中医类学生感受的课程平台,如名医导读,名医在线交流、名医案例分析等,才会受到最大程度的欢迎。

(三)中医传统教育与网络教学的融合

1.课程教学与MOOC相结合。

中医是实践性较强的高等教育,MOOC模式中,学习者可以用较高的效率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主动研究探索的能力能得到良好的锻炼。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少,没有实践机会。结合开放课程在线学习,增加课堂讨论,课外实践以及翻转课堂等手段,弥补两种教学模式的不足,是高校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方式[4]。我校开展的中医课程校内SPOC教学。对传统课堂教学与SPOC学习进行了比较,两者课程考试成绩相近,但SPOC学习者学习思维活跃,知识面广,创新意识要更强一筹。

2.转换教师角色,促进信息化教学。

传统的教师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在MOOC教学中三者之间比例发生了变化。开放性教育资源减轻了教师“授业”的工作,但它替代不了教师的解惑作用。研究式教学、知识的更新、新教学模式的实施,都依赖教师的不断学习,教师应该转变传统课堂教书先生角色[5,6]。中医院校教师应研究MOOC形式与中医课堂教学联系,在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的教学体系中,改革教学方式,促使信息化教学。MOOC的出现敲响了传统中医教育封闭的大门,大量优质的教学资源丰富了教师和学生的视野,推动了中医高等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推进了中医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步伐。

作者:文红艳 刘平安 张国民 贺圆圆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2]张振虹,刘文,韩智.从OCW课堂到MOOC学堂学习本源的回归[J].现代远程教育究,2013,(3):20-27.

[3]王颖,张金磊,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67-74.

高等教育教育学篇(9)

2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措施

2.1探索综合性大学医学学科的发展

前一段时期,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相当一批医学院校合并进了综合性大学。高校合并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推动学科的发展,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合并之中,人们往往热衷于把规模做大而忽视了把学科做强。尤其是一些医学院校被合并后,学科建设出现了停滞甚至休克现象。现实一再提醒人们:一所大学不会因为合并进来一所医学院,其办学水平即刻就有大幅度提升;医学院校也不会因为进入综合性大学,其学科实力马上发生质的飞跃。这里,有一个互相整合、渗透、融合的过程。要深入探讨医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关性、相融性和互补性,尊重医学学科自身的内在规律,认真研究医学学科在综合性大学中应有的位置,积极支持优势学科,扶持薄弱学科,在多学科的融合互动和多向交流中,促进医学科学发展和学科的繁荣。

2.2制定长远规划,积极推进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基本保证。积极探索既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又有助于发挥研究人员创造力,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新路子;对学科建设要制定长远规划,不急功近利;引入以绩效评价为基础的拨款机制,鼓励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提高院校的综合实力。

2.3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综合化,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院校要培养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有为人类提供综合化服务的知识和能力。由此,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综合化趋势已成为当前高等院校改革的重头戏。教学改革必须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注重整体优化,注重课程结构渗透、交叉、衔接和合理分工;人文学科课程的比重将大大加强,课时比例将逐渐增加,其内容也将扩大,更加注重培养医学生同社区、家庭、居民的联系,以便于多角度考察病人。

2.4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战场,是创新教育体系中最直接、最具体、最重要的一环,亦是现代医学教育改革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思路,参照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和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医学教育标准,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是培养新世纪医学人才的关键所在。规划设计新的医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形成与科学技术发展、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现代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目前各医学高校在教学研究和改革中面临的共同课题。

2.5加强校际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医学院校要形成开放式的办学格局,加强与其他院校教学与科研的双向交流,以互通有无,了解医学、医学教育发展的最新进展,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通过组织正规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注重校内群众性学术活动的开展,组织专家举行学术报告会、座谈会、学术沙龙等,以促进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交叉,提高科技人员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与国外医学院校建立友好往来关系,互派访问学者;聘请知名教授和医学界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等方式增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高等教育教育学篇(10)

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都具有其独特的功能与长处,也都存在着内在局限性。一般说来,在记忆性政治课教学中,只要求达到识记,了解知识的层次,教师可选用讲授法,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有教无学”的弊端,让学生对本门学科中基本概念有一个明晰深刻的把握。在思维性的政治课中,教师可选用讨论法、探究法等新型的教学方法,此类教学方法,往往费时费力,用的太多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基本知识的掌握,过分追求这种新颖奇特的教学方法会适得其反。因此,方法只是学习知识的手段和桥梁,有时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是教师教学的基本方法。

2、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拉近学生与政治课的距离。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政治课脱离实际,导致学生不会用所学哲学、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形成了一种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上的一些误区,认为政治课就是讲大道理,说空话,没有学习的必要性,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仅仅是考试前死记硬背突击一阵。因此在高等教育教育中政治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就应从理论联系实际入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把复杂的社会问题变为简单的做人道理。例如,在讲《思想概论》中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时,让学生联系生活中好人坏人,朋友、敌人,深入浅出,使学生能够深刻把握为什么把区分敌我的问题上升为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又如讲统一战线理论,让学生联系实际对自己有何启示,使学生对学习马克思主义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激发起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

3、实现教学内容活动化,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活动。

(1)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培养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好奇心,大胆使用质疑,把质疑作为学习政治课的一种有效方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信仰思想、邓小平理论。

(2)培养学生探究式的思维方式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象央视节目《面对面》那样精心设计问题,层层追问分析、归纳判断推理,透过事物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例如在讲《思想概论》中中国革命道路时,先引导学生分析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现状,然后让学生以分析归纳起来作为前提对中国革命进行推论,得出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的道路。然后把它作为原理,讲述如何用这一伟大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3)突破学生探究思维的障碍。

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会运用知识。重要的概念,往往死记硬背,似懂非懂。教师应针对这种状况循序渐进,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打破高中政治课的学习模式,按照问题的难易,使学生于困惑中有顿悟,在教与学中能碰撞出学生思想的火花,做到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加强课件的设计和运用。

随着电脑在学校的普及和学生年龄的增长,同时为了避免政治理论的枯燥抽象,加强课件的设计和应用已势在必行。

(1)文字、图片的设计。

凭借电脑的优势,对需要的板书图片加以美学表现,突出教学重点,又清新悦目、色彩鲜明。既便于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又给课堂平添了生趣。

(2)动态设计。

动态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课件中插入富有动态美的文字图片,将枯燥的内容形象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从而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3)情境设计。

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相联系的,因此教师应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运用电脑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运用形、声、色的调控给学生感官多种刺激,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求知心理。

二、高等教育“政治课”教学内容改革

高等教育“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但随着形势变化和实践的发展,“政治课”教学内容不能“万古不变”、“一劳永逸”,必须不断改革,那么如何改革高等教育“政治课”教学内容呢?

1、改革高等教育“政治课”教学内容必须坚持三个原则。

(1)高等教育“政治课”教学内容改革必须符合党中央和国务院文件精神的原则。

“政治课”是社会主义大学区别于其它社会性质的大学的标志,其内容是党和政府的主张,我们改革“政治课”教学内容不是否定党的指导思想以及科学世界观、价值观,而是在坚持其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有选择地挑选一些内容进行阐述,因此,不管教学内容怎么变、怎么改,仍然要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大政方针服务,否则就与其宗旨背道而驰了。

(2)高等教育“政治课”教学内容改革必须符合现实社会实际的原则。

“政治课”内容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它来源于实际生活,但实践是发展的,实际情况是变化的,因此必须改革“政治课”内容,然而这种改革主要是回答现在提出的问题,让人能走好现在的路,明确未来方向。

(3)高等教育“政治课”教学内容改革必须符合高职学生思想、文化基础的原则。

高等教育学生有自己的特点,对高等教育“政治课”内容进行改革不能脱离高职学生情况,改革不是内容变“多”,不是内容变“深奥”,不是内容变“遥远”。

2、改革高等教育“政治课”教学内容必须坚持三个方法。

改革高等教育“政治课”教学内容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多门学科,如果对某一方面不熟悉,改革的效果都会欠佳,如高等教育“政治课”教学内容“多”、“少”为宜呢?如何具体把握?关键就是坚持什么方法改革。

(1)实事求是方法。

改革“政治课”教学内容要尊重客观实际情况,以对学生有用为准。根据学生学习时间有限和学生兴趣特点,对“政治课”内容该简化的一定要简化,要“忍痛割爱”,必须突出“精简”与“管用”的标准。“政治课”内容改革有三个方面必须考虑:一是考虑学生基础差,理论不能太深;二是考虑学生重专业学习,缺乏理论思维习惯,理论不能太多;三是考虑学生实用主义思想严重,因此理论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理论不能离学生太遥远。对学生讲些什么东西,哪些详讲,哪些略讲,哪些内容放在一块,以一个什么样的逻辑和思路进行讲解,这些都是“政治课”教学内容必须涉及的。

(2)综合方法。

上一篇: 保护眼睛的正确方法 下一篇: 微电影行业现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