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专业训练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15 10:04:12

语言专业训练方法

语言专业训练方法篇(1)

1更新教学理念,重视口语技能训练

普通话口语是一门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沟通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训练课程[1]。“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第十条、第十一条中明确规定:公共服务行业的解说员、导游员等特定岗位人员持普通话二级乙等证书上岗[2]。”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将普通话口语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技能之一,对学生进行普通话口语强化训练。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普通话口语表达是各项技能中的基础技能,是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在思想上要引起高度重视,在行动上要做到踏踏实实地投入学习。

2改革教学内容,提升专业口语技能

2.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普通话口语技能的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加上足够的实践训练,才能有效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普通话口语技能。学习普通话首先要掌握声母、韵母、声调的语音知识:掌握声母的发音部位及发音方法;掌握韵母的发音、开口度以及音位滑动的过程,并注意唇的圆展,舌的伸缩;掌握普通话四个声调的调值,特别是上声的调值。认真发好普通话每一个音节。其次要掌握上声的变调、“一”和“不”的变调、“啊”的变化以及轻声、儿化的音变知识。南方人说普通话没有音变规律,特别是轻声、儿化的音变知识在南方口音中基本不存在,对于南方学生来说不容易掌握,因此需要做较精心的讲授。有了一定的语音基础之后再进行实践训练,重点练“读”和 “说”。根据声母、韵母、声调的语音知识读好单音节词语;根据音变规律多读多音节词语;准确读好每个音节之后,进入到多读绕口令、经典诗文、优秀导游词等的朗读训练中,促使学生形成普通话语感;最后进入到说话训练,让学生完全脱离文字凭借,用标准的普通话边思维边流利地表达。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有效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普通话口语技能。

2.2注重学习方法

2.2.1提倡多读多练

提高普通话口语技能的最佳方法是多读多练,首先教师讲解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并做示范正音;然后让学生反复练读并相互听音、正音,相互点评;最后教师给予纠正,学生再读。直至字音规范。课后布置学生反复练读所学内容,加深印象,养成多读多练的好习惯。

2.2.2加强平翘舌、前后鼻音训练

广西大部分地区的普通话发音都不规范,就声母而言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翘舌音,或平翘舌音不分,或分不清哪些字是平舌音,哪些字是翘舌音;就韵母而言,广西人由于受方言区影响,大部分人说普通话或没有后鼻韵母,或没有前鼻韵母,或前后鼻韵母不分。针对这种现象,将平翘舌声母及前后鼻韵母的发音部位及发音方法做为重点讲清楚,指导学生对翘舌声母zh 、ch、sh、r,前后鼻韵母en-eng、in-ing逐一反复训练,然后带出相关字、词进行练习。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朗读短文、说绕口令等方式进行强化训练。

2.2.3增添趣味朗读与会话训练

朗读是从普通话训练到一般口语交际训练过渡的桥梁,对于逐步掌握普通话语音系统,形成熟练讲普通话的技能,具有重要作用[3]。在做好单音节和多音节词训练的基础上,进入朗读和会话训练。朗读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读书方式,要做到以下几点:1)正确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基调.读出真情实感;2)发音清晰、准确;3)语调朴实、自然;4)语速适中(3分钟左右读完400个音节);5)注意读好

转贴于论文联盟

具有区别词义、词性作用的轻声、儿化及其它音变现象,轻重格式的把握;6)注意停顿、断句无误,情感自然、真切,并能恰当处理语言节奏,力求以声传情,声情并茂;7)多读多练达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不回读的熟练程度。教师可指导学生练读一些趣味性较强的议论性、抒情性、叙事性的散文,也可以朗读报纸新闻。

会话训练作为常规训练的最终环节,是最能体现说话者的口语水平,要求说话者脱离文字凭借,用标准普通话准确流利表达所思所想。为体现专业特点,笔者认为必须增添旅游管理专业术语及有关当地著名景点导游词的训练,达到熟能生巧,学生能用标准普通话准确流利自主导游的目的。

3改革教学形式,拓宽教学场所

为了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觉地修正错误的发音,教师可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形势,利用绕口令、朗诵会、角色朗读、短剧、导游等多种形势对学生进行听音、辨音、正音的训练,让学生在具体语言情境中自觉学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也可改变教学环境,拓宽教学场所,将这门课程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语言训练要与语言环境结合在一起。教师可以利用语音室以及电化教学设备来组织教学,也可以走出课堂到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去进行训练[4]”。如导游专业的学生利用节假日到周边景点或农庄做临时导游员,利用“黄金周”或寒暑假期间做兼职导游,学生在讲解的过程中充分感悟语言运用的习惯,培养良好的发音方法,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4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据调查,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学习普通话积极性不高,一方面是学生认为普通话人人都会说,没什么学问,只要别人听得懂就行;另一方面,学校及专业老师重视程度不够,学校没有为旅游专业学生开设普通话必修课,学生只能在课程不相冲突的情况下选修,学习时间不充足,没有获得专业性口语技能指导。因此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普通话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

4.1用老师的语言魅力感染学生。老师在上课前可用3-5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语言熏淘,可通过标准语音、抑扬顿挫的声调、轻重缓急的语速,加上适当的眼神和体态语作声情并茂的配乐诗朗诵,也可作配乐导游词解说,或说一段绕口令,充分展示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2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使学生有新鲜感。在口语训练的教学方法上,可以改变传统单一的朗读模式,尝试让学生采用短剧、角色朗读、绕口令、朗诵会、讲笑话、排练小品、表演相声、开展演讲比赛和辩论赛、导游词比赛等方式,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自觉地修正错误的发音,提高学习普通话的兴趣。论文联盟

4.3教给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普通话口语教学中,学生很难丢弃原有的方言习惯,不能在短时间内牢记普通话的标准音。必需交给学生一套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

4.3.1记少不记多。广西人学习普通话最大的难点是发不出平翘舌音、前后鼻音,或分不清哪些字发平舌音、哪些字发翘舌音、哪些字发前鼻音、哪些字发后鼻音。可采用记少不记多的方法识记。即记住少部分的平舌音或前鼻音,当看到不在我们记忆当中的字就判断为翘舌音或后鼻音。转贴于论文联盟

4.3.2记声韵配合规律。根据汉语拼音方案,声韵配合是有规律可循的,如ua、uai、uang只拼翘舌声母zh、ch、sh,韵母ong拼s不拼sh。

4.3.3声旁类推。一个声旁是翘舌音,其带出的其它形旁的字大多是翘舌音,如主(zh)——拄柱注驻住蛀炷?疰。

4.3.4 对比练习。将读音相近或字形相近,平翘声母或前后鼻韵母不同的词作对比练习,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

4.4营造活泼、轻松、融洽的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选择尝试播放一些著名电影录音剪辑、经典电视节目解说词、优秀导游员现场导游音像、散文诗歌朗诵、名人演讲、辩论比赛、幽默小品等等,营造一种活泼、轻松、融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切地领略到普通话的美感。

4.5与相关的考试、比赛活动接轨。鼓励旅游专业的学生参加相关的考试,除了跟普通话等级考试接轨外,还可以跟全国导游员考试、森林讲解员考试以及演讲、朗诵、辩论等活动接轨。在今后的全国导游员现场考试中,还可以尝试适当提高现场语言表达的分数比例,在客观上使学习普通话、进行口语训练成为一种“必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5改革教材及其他相关内容

5.1教材的改革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普通话口语技能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普通话培训与测试》或《普通话口语技能训练》等,仅可满足公共课程的教学、满足测试使用。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特点的,真正能让旅游专业学生在今后生活中能经常运用上的教材还没有。因此应尽快组织人力编写生动有趣、实用的教材,教材编写时可增加:“乘客、风光、导游、餐饮、服务质量、旅游费、线路、行程、住宿、游览、购物”等旅游专业词汇,可选用《导游西安华清池》、《中国旅游胜地40佳》等旅游景点优秀讲解词及地方景点导游词,也可选取历史趣事、幽默笑话、中华经典诗文等作为学生口语技能训练的配套学习材料,以适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

5.2增加教学时数

据调查旅游管理专业的普通话口语技能课时数与公共课程时数相同,远远满足不了专业口语的训练。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应增加教学时数,从30课时增加为46课时,并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授课时数。笔者认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普通话口语技能课程的全部学时中,理论知识的讲授学时占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课时应留给训练,加大学生训练时间,确保训练效果。

5.3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语言专业训练方法篇(2)

一、情景模拟训练法与语言实训的涵义

基于情景模拟训练法下的语言实训是一种将角色扮演、对话练习和情景教学融为一体的、能够将语言学习和语言的实践运用结合起来的仿真模拟演习训练法,具有仿真性、互动性、灵活性、创新性、实践性、针对性和趣味性等特点,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引路和架桥的作用,把学生培养成语言理论的探索者和语言训练的参与者,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基于情景模拟训练法下的语言实训,对于解决课堂与社会分离、学与用脱节、理论与实践分离的问题,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情景模拟法在教学、企业招聘等方面运用广泛,如模拟商务贸易对话、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情景模拟训练法应用于外语教学中,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模拟语言交际活动的情景,使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去学习语言知识和语言的表达技巧、交际方法和相关理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主动性,发现自己的潜能;有利于让学生在角色演练中体会到某些角色的地位、作用,找准自己的定位。

语言实训以某种专业或职业为背景,在模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以语言为工具,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具有一定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情景模拟训练法下的语言实训,是在语言实训中运用情景模拟的训练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应变思维和快速反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言的学习效率。其任务和目标是在仿真的环境中综合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和专业职业技能,把学生所获得的符合一般标准的一般能力和符合行业标准的职业能力提升到符合岗位标准的岗位能力,从而实现教学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为学生的实习或就业做准备。

二、情景模拟训练法在语言实训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合作的不断扩大,社会对专业性英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在外语教学中,很多学校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就业形势而开设了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如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冶金英语等。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特定的社会和行业经济活动中,用英语从事服务和管理工作的能力。而情景模拟训练法下的语言实训在此类英语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仍然是以教师教授语言知识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多的理论分析,但是,语言的学习缺乏应用性,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在实际生活工作中的作用得不到发挥,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坚持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采取情景模拟训练法,实施语言实训。例如,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教师采取模拟商务谈判场景的方式,让学生以企业代表的身份参与到谈判中,以英文作为交际语言,营造出紧张而浓厚的英语学习和专业技能锻炼的氛围,不仅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也让学生商务方面的能力得到检验,效果十分显著。在旅游英语的教学中,教师模拟导游与游客的对话情景,让学生来扮演导游或游客参与其中,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应变思维能力,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情景模拟训练法可以通过创建一种环境氛围来进行外语的课堂教学。其真实化给学生提供了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这种教学方式具有参与性强、重视听说、表现力强等优势,可以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思考,同时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相对独立的状态进行一种有效的学习,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吸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活动,将所学到的英语知识运用于实际操作。

三、情景模拟训练法在语言实训中运用的现状

情景模拟的方法在外语教学领域已经有很长的应用史,例如,在电子计算机尚未在我国国内教育行业普及之时,在教学中,教师大多采取播放录音、使用投影和幻灯片的形式进行外语教学活动,效果十分显著。但是,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设备的更新也是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学生对于过去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产生厌倦,以往的设备也无法满足当代外语教学对于视、听、说、读、写、译等各个能力提升方面的需求,外语教学对新型的教学设备的需求也因此更加强烈。情景模拟训练法下的语言实训,无论是对于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的教学而言,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虽然我国英语教学积累了无数的宝贵经验,但是课堂教学效果一直不够理想,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这是因为我国尚未形成一种科学的\适应我国具体情况的语言实训方法,原因主要有:

(1)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语言类专业教学重基础知识、轻实践能力,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2)语言类教育缺乏职业向导性和方向性,教学中将外语教学与职业教学脱离;

(3)教师多注重理论教学,实际动手能力有限,综合型师资力量缺乏;

(4)教学设施投入不足,缺少实训基地建设;

四、情景模拟训练法普及的途径和方法

(一)合理利用现有多媒体设备和资源,达到合理配置。

作为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外语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主要应用在语音基础知识的讲解环节。但是外语教学的特殊性及教学目标在客观上要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因此在现有的设备和资源条件下,需要教师将多媒体设备和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

(二)构建新型网络化数字语言实训室,体现推陈出新。

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化数字语言实训室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设施开始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网络化数字语言实训室是建立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的,通过资源的共享和数据文件的快速传输,来满足外语教学的多样性需求。它不仅具备传统语言实训室的所有功能,而且在传统实训室的基础上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以及数据传输的速度和准确性,同时,还具有了音波对比、视频点播、对谈练习、电子阅览甚至是3D虚拟实景等功能。它拥有海量的资源,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和学习空间,并且以其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以及安全性、稳定性和准确性的特点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在网络化数字语言实训室进行的情景模拟,是模拟一个完整的过程,因此必须要有详细的计划和充足的准备:

1、所做的准备:首先是教师的准备,教师应熟悉相应的教学内容,明白教学的目的,设计好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需要的场景。再者是学生的准备。在实施情景模拟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既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又要在实施中让学生们积极参与。

2、建立一定的评估机制和奖惩机制,通过对学生的现场表现的观察,考察学生在语音、语调、表情以及语言运用专业、熟练程度等各方面的综合表现。

3、对情景模拟训练法下的实训进行总结,老师通过总结,可以从中得到经验,受到启发,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发扬优势,克服缺点,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而学生的总结有利于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优点和长处以及的缺点和不足,在以后的学习中取长补短。

4、通过以上情景模拟训练法的运用,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中摆脱出来,这样他们就对外语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并能够很好地把专业与外语相结合,并且能够知道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如何做。

(三)组建专业团队负责培训维护,实现术业专攻。

新型网络化数字语言实训室,作为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其正常运行是外语教学顺利进行的保障,然而其使用和维护的过程也是复杂和艰难的,因此需要一支拥有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团队来专门负责网络化语言实训室的运行和维护。运用网络化数字语言实训室进行外语教学有利于促进外语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然而,网络化数字语言实训室的应用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外语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又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及知识储存提出了挑战。网络化数字语言实训室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既有高水平的外语能力又有现代教育技术的复合型教师,因此,该团队需要负责为任课教师提供培训和指导,提升教师的操作能力。

网络化数字语言实训室的运行面临的有一个问题是,目前与大学英语教材相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相对滞后,与大学英语结合的优秀教学软件选择余地小,因此通过引进、自制、合作开发等途径来充实和完善外语教学软件尤其是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软件的配套,以实现多媒体组合教学的优化,是十分必要的。所以,该团队也需要负责软件的开发和测试,争取能够开发出更多更好的外语教学软件,例如外语学习的手机客户端等。

(四)有关部门增加教育资金投入力度,奠定物质基础。

新型网络语言实训室的建立、使用和维护,同样也离不开经济的支撑。新型网络语言实训室集合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对于外语教学的作用十分显著,但是要将其真正运用到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去,却需要较高的费用。无论是师资力量的加强还是专业技术团队的组建,都需要一定的经费作为后盾。因此,外语教学的效果和竞争力的提升,更加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优秀学子的培养,甚至是我国国际贸易综合实力的提升,是离不开政府和学校在经费方面的支持。

五、总结

“情景模拟式”教学法,是经典传统的英语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环境,以听、说、读、写的综合练习,达到提高英语水平的目的。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针对英语的学习内容和框架,将教学内容设计成特定的情景,运用集合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于一身的新型网络化数字语言实训室,营造语言氛围,创设真实语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活学活用书本知识,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的口语表述能力,培养学生的应变思维和快速反应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做后盾,又有灵活的形式为载体,这样的外语教学模式,必定能够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之路,从而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增强对市场需求的适应力和竞争力。(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语言专业训练方法篇(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3-0008-1.5

语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己推行十几年,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层而改革的成效有目共睹,譬如说,对话理论、三维目标设计、语文素养、独特体验等术语的提出与运用。这场改革己引起中小学语文教师智能结构的转变,从而给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培养提出更多的要求。与之相协调、相对应的培养中小学语文师资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亦当有所动作。必须围绕课改而调整其课程设置与建设、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培养途径、专业能力培养等等具体而实在的人才培养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培养什么规格的人,如何培养。基于此,探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内涵及其培养策略意义深远。下面结合实践,作些粗浅的讨论。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教师的专业能力可以划分为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辅助能力。基本能力包括语言能力、交往能力等,是教师完成工作不可缺少的能力,但这不是排他性能力;辅能力是教师为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需要的辅助能力,如利用信息化工作的能力,这些能力能够帮助教师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教师的核心专业能力是与现代学校教师的工作任务和对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具有排他性的能力,即教师的教学规划和课程开发能力。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合格的中小学语文教师。那么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的专业能力自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能力培养方向了。显然,语文教学规划和课程开发能力是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核心能力。这是语文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本质性标志。具体地说,就是“善读、能写、会教”。

善读,是指文本读解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能运用语言文字学、文章学、文学、社会学等知识解读文本,善于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作品的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赋予作品的思想情感。能写,即文学创作与应用文体写作能力。掌握较好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能熟练地创作文学作品和教师工作常用应用性文体,做到表意明确、文从字顺。会教,是指语文教学能力,将“善读、能写”的基本功综合运用、转化为教学能力。这里涵盖了教师处理教材能力、选择与整合教学内容能力、教学沟通能力、教学管理能力以及教学评价能力。“善读”是“能写”的基础,“能写”是“善读”的应用。“善读、能写”是“会教”的根基,“会教”是“善读”“能写”的综合运用。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构成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能力。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

专业核心能力是一个专业存在的灵魂。专业核心能力定位准确,一个专业的培养方向才能明确。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在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实践训练上下功夫,实现课程教学与实践训练一体化。

(一)构建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

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要以学科知识和教育实践知识(包括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为基础。如何奠定此基础,其主要着力点就在于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而目前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课程孤立、分散、断断续续,内在联系若隐若现,教师教育课程比例微乎其微。且所开设的独立的语言课程与文学课程事实上并不能直接作用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当然,这也是导致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佳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紧紧围绕“善读、能写、会教”这一核心能力设置课程,建立课程群,打破传统,跨越学科疆域,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尤其是专业核心能力整合课程,强化课程与培养目标、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限于篇幅,本文仅谈专业核心能力主体课程,其余将另文论述。

对应“善读、能写、会教”这一核心能力开设一门主体课程,实现“主次分工,相互扶持”的课程设置目的。如“善读”层而,开设语言的理解与表达、文本解读课等主体课程,辅之以经典诵读、小学语文课文解析等辅助课程,各类文学类课程、语言类课程等基础支撑课程。这些课程以日常生活语言、中小学语文选文为抓手,以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文本解读方法运用为宗旨,以实践训练为手段,致力于学生的语言读解能力的训练。在“能写”方面,设置写作课为主体课程,应用文写作、网络写作等为辅助课程。借助写博客、写各类文体文章、创作网络文学作品等实践应用途径,解决“写”的难题,贯穿“多写才会写,会写才写得好”的理念,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会教”层面,依托语文教学法课程,细化教师目语、课例观摩与分析、见习与实习、班级管理等课程,通过试讲、微格教学、说课练习、课堂观察师生评议等方式训练学生的教材分析与处理的能力、课题教学及教学评价的能力。

(二)多角度多途径系统化专业核心能力实践训练

课程是提供系统性理论支撑的平台,而课堂之外则是将理论化为实践,形成能力的最佳载体。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能力训练并抓,两手都要硬,两手平衡了,专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也稳固了。教育实践与反思是教师专业核心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教育实践内容包括教学实践训练、班级管理、教育教学见习与实习等。对师范生来说,教育实践是理论学习向教学能力转化的最佳载体,如何设计教育实践就显得极为重要。

语言专业训练方法篇(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38-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多层次、多领域的接触逐渐增多,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渐成为高职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新世纪,迅猛发展的酒店业在经济全球化、品牌国际化、竞争白热化的推动下,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语言表达能力必然成为酒店专业学生参与就业竞争必备的重要条件之一。酒店工作离不开语言表达,服务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人员运用和掌握语言的能力。如何提高酒店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是摆在高职酒店教育者面前的首要任务。

近年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逐步探索在“伙伴式”校企合作背景下学生语言能力训练的有效模式。

一、构建符合地方特色和行业发展的三维语言训练体系

大连是开放的海滨城市,经济发展、文化多元的现状决定了酒店专业的学生所掌握的语言不能是单一的。因此,我院酒店管理专业的语言课程设置一直是以普通话、英语为主,适当补充其他语种培训的三维语言训练体系。

(一)还原岗位服务场景的普通话训练

加强学生普通话训练是提高语言能力的前提。说好普通话也是体现酒店服务效果,传播先进酒店文化的前提和重要途径。酒店客人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有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这就更加要求服务人员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提供优质的服务。

(二)突出酒店情景会话的英语训练

有别于普通话,以酒店管理专业为背景设置的酒店专业英语是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应用型英语之一,有机地融合了酒店管理和服务的专业知识(包括服务技能等)和相关专业英语知识。因此,酒店专业英语具有特定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即在酒店这一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为客人提供相应服务)。因此,必须引导学生掌握酒店专业英语的基本规律和特征,增强和提高其运用酒店专业英语进行交际和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

(三)针对客源结构的日语训练

在学习普通话、酒店专业英语知识的基础上,鉴于大连本土酒店发展的自身特点以及大量吸引日本客人的独特区域优势,我院酒店管理专业还邀请日航饭店日籍客户关系经理带领学生进行日语日常用语的会话练习,全方位培养学生运用外语提供服务的能力。

二、以酒店情景会话(英语)教学为例,探析酒店专业语言能力培养的改革思路

我院于2002年正式设立酒店专业英语课程,定名为《酒店情景英语》,分两学期完成课程的学习任务。由于课时量有限,教学内容不能充分展开;教学方式上也一直延续只重视书面读写能力而忽视听说能力训练的传统方式,教师讲解多、学生练习少。因此,造成了酒店专业大部分毕业生的英语阅读水平一般都高于听说水平,形成了只会看、听不懂、说不出的“哑巴”式英语,不能全面、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针对教学的上述弊端,我们对酒店专业英语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现就改革的思路和特色做如下介绍:

(一)对应岗位的授课途径

我们的教学改革正是本着实用性原则,重新制订了课程标准和修改了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酒店专业英语教学的具体要求,进而适应实际岗位的需要,即对应岗位需求进行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授课。

(二)“双师交替”的授课模式

在授课模式上,我们的教学改革也体现出加强语言能力培养的创新性。一改以往采用“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压制学生积极性的单一传统授课模式而创新采用“双师交替”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资源多元化,教学方法复合化,突出“情景教学”

在教材体系建设方面,选用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目标相适应的优秀教材并结合酒店管理专业特点,以岗位服务为模块,以具体服务为技能,以酒店英语服务为知识载体,渗透多种英语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高,突出融基础服务知识于情景实训中的特点。

(四)考核方式多样化,侧重情景口语表达的考核

在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上,改变以往只注重考核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考核学生实际运用英语与客人沟通交流、解决问题和创新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考核。考核成绩由平时考核、写作考核、期末卷面考核和情景口语考核等部分组成,侧重情景口语表达的考核,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三、语言能力训练成果及教学心得

(一)实践教学及教学效果

我们对于酒店专业语言训练的探索并不只局限于课堂教学和课外企业公益课堂的培训,还延伸至达沃斯论坛及重要国际会议等的实践教学中,以检验课堂教学和企业培训的效果。学生在服务达沃斯论坛等国际会议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展示自身的语言能力,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服务外宾,获得了五星级酒店及与会外宾的好评,这也是对我们教学改革的最好评价。

(二)语言教学的心得

酒店管理专业语言课程的设置要以实际岗位需求为依托,以学习情境和工作情境为主线;以真实工作情境、真实语言人物为驱动,实现学生在语言沟通交流过程中的参与和体验;要打破教材的束缚,结合实际岗位培训资料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采用以具体实训项目为载体,任务训练为手段,基于行动导向的“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网络化和信息化;实施以考核学生语言能力为中心,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改革。

以上述改革心得为基础,我们会继续积极推动语言教学课程内涵建设与改革,构建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三维语言培训体系,使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曲伟.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高职生的口语表达能力[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2,19(10).

[2]陈丽芳.浅谈情境交际教学法与酒店英语教学[J].双语教学,2007,(12).

语言专业训练方法篇(5)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和市场上对口译人员需求的增大,口译教学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很多学校本科英语专业新开设了口译课程或增加了口译课课时。此外,2006年开始,部分院校开设了本科翻译专业,2007年开始,部分院校开设了翻译专业硕士课程。可以说,从本科到硕士多层次的口译教学体系的雏形已经形成。但是,跟翻译专业本科和硕士课程相比,本科英语专业口译课程缺乏专业指导和统一规划。加上师资不足、教学资源缺乏、经验有限、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等客观因素的制约,目前很多高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还处在口译教师“单枪匹马”、“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也有比较大的随意性。本文尝试从教学定位、内容和课程设置三方面探讨英语专业口译教学。

一、定位

在现行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中,口译和听、说、读、写等课程一样,被定位为“专业技能”课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口译是英语语言能力的一部分,口译教学是为了提高和检验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刘和平(2008:35-39)认为,作为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外语的口译教学,应该和帮助学生掌握口译技能、成为市场所需要的口译专业人才的口译教学区分开来。而无论是翻译专业还是非翻译专业的口译教学,都应该“根据职业翻译的内在特点和规律组织教学”,教授的内容都是“职业翻译技能训练”,不同点在于训练材料、主题难易程度和译文要求。鲍川运(2004:28)则认为,“大学本科口译课的性质是教学翻译,是外语教学的一个有益手段,但是大学本科口译课也可以为翻译培养作出贡献”。刘银燕和张珊珊(2009:117)提出了相似的观点,将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教学定位为“职业口译培训预科”。“该课程肩负口译基础知识简介、语言提高和初级技能训练这三重任务”。吴青(2010:39)也指出,“本科阶段作为高等教育的起点,应将兴趣的激发、意识的培养和潜力的挖掘作为重点,不能过分强调某种专项技能的获得或高估教育主题所能达到的专业程度”。我认为,考虑到三至四年级英语专业本科生实际语言水平,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教学不能单纯定义为职业口译技能培训,也不能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口译人员为目的。口译教学依然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提高英语语言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同时通过对口译理论和技巧的介绍,为学生进行专业口译训练或从事专业口译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

口译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那口译能力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呢?著名口译专家Gile认为,译员的理解=语言知识+言外知识+分析。也就是说,口译能力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语言能力、知识储备和口译分析的技巧(仲伟合2003:64)。在此基础上,仲伟合(2003:64)提出,译员的知识结构由三个板块组成,即语言知识板块、百科知识板块和技能板块。刘和平(2008:38)对此持相同的观点,指出无论哪个层次的口译教学都应该包括这三个板块的内容。具体到英语专业本科口译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处理好上述三者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口译教学将口译视为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学重点在于语言知识板块,主要讲解词汇、句子乃至语篇的双语转化。这一点从早期的口译教材中也可以看出来,一般教材按照主题分为若干单元,每单元列出词汇、语言点或翻译点,然后附有参考译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双语之间的转化练习。这样的训练方式类似于听说课和笔译课的结合与延伸,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也能为学生接受口译技能方面的训练打下基础。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口译技能的培训,无法根据口译的职业特点和内在规律给予学生指导。导致的后果是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了,但是由于缺乏短期记忆、整体理解、意义把握和信息重组等方面的技巧,无法真正从事口译工作,哪怕是初级的口译工作。

职业口译训练认为,技巧训练应是口译课程的核心。良好的语言能力是口译的基础,但仅有语言能力还不足以胜任口译工作。口译本质上是一种在特定时间和空间进行的交际活动,译员应具有多任务处理的能力,包括如何在短时间内理解并记忆信息、如何对信息进行重组转化,如何运用合适的声音和肢体语言将信息表达出来,等等。口译的内容和主题千变万化,但口译的方法是相同的,一旦掌握了口译技巧,学生就能胜任任何领域的口译工作。以巴黎释意学派会议口译办学模式(即ESIT模式)为例,其认为语言教学与口译训练无关,学员本身应已经具有相当高的语言能力,在口译训练中专门解决口译技巧的问题。不过这种观点在实践中遇到了挑战,因为不少学员的外语水平无法达到口译的要求,在教学中还是得帮助学员提高语言能力(张吉良,2010:34)。专业的口译学员(往往是已经本科毕业的学员)外语水平尚且如此,本科高年级学生的问题就更严重了。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的语言能力极大地降低了口译质量。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听力水平不足、词汇缺乏、英语表达能力欠缺。具体表现为英译中时存在较多的误译、漏译,而中译英时用词不当,存在时态、人称、句子成分缺失等各种语法错误。由此看来,在本科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中,语言能力和口译技巧同等重要,不可强调一个方面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另一方面。

口译能力还需要有广博的知识面,这也是英语专业本科的学生普遍缺乏的。口译课虽然不能将重点放在百科知识的讲解上,但有必要从题材的选择上体现口译内容的多样性,从而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的积累。此外,多种题材的口译材料也有利于学生熟悉不同领域的基本词汇和专业术语,为今后深造或从事口译工作打下基础。

三、课程设置

本科英语专业口译课程的内容包括语言能力和口译技巧两方面,同时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那口译课程如何设置才能满足上述要求呢?目前各个学校口译课程课时数不一,少的只开一个学期,每个星期2课时,多的开四个学期,每个学期2到4课时。笔者所在的学校目前在大三开两个学期,每个学期2课时,笔者将以此为例进行说明。

鲍川运(2004:29)认为,“以技能训练为主线,是初级口译的基本原则”。仲伟和(2001:31)也认为口译的训练应以技能训练为主。因此在第一学期,课堂教学以技能为主线安排课程。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方面:口译概念和基本原则、口译技能和口译职业准则。

首先介绍口译的概念、特点、标准、对译员的要求等,让学生对口译有整体的了解,激发学习的热情。然后是口译技能。口译技能大致分为口译理解和记忆、口译笔记、信息转化与重组、数字口译、应对策略、演讲技巧、跨文化交际意识等几个方面,每个方面对应相应的课时。口译技能应以理论讲解为辅,实战训练为主。比如短期记忆,老师告诉学生逻辑分析是加深短期记忆的有效方法,并罗列出因果、转折、并列、总分等各种逻辑关系。然后给学生播放几段逻辑关系清晰的录音,让学生不做笔记,完全通过头脑记忆并复述。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短期记忆的技巧,比纯理论性的讲授有效得多。最后是对口译职业准则的介绍,如职业道德、职业资质与证书、职业发展前景等,这能启发学生对口译职业的思考,并对未来的努力方向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学期按照主题内容安排教学,即每两周有一个专题,包括礼仪祝词、教育、金融贸易、环境、科技、旅游等。学生通过预习、课堂练习及课后练习,能掌握各个领域的基本词汇并拓展知识面。在这个阶段,学生在练习中也可以深化第一学期学习的口译技巧,不仅是单项的口译技巧,而且是口译技巧的综合运用。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两个学期的教学内容都没有专门的语言训练环节,但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比如学生在单项技巧训练中,肯定会出现各种语言上的问题,老师要给学生以指导和纠正。第二学期的专题翻译中,通过对参考译文的学习,学生也能提高语言水平。有不少学生反映,在记忆训练中,他们通过逻辑分析和复述,听力和口语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样的教学安排,既体现了口译教学的特点,又考虑到了本科学生语言能力不足的现实。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的教学内容形成了有机的整体,达到了教授口译技巧、提高语言能力、拓宽知识面的多重目的。

四、结语

考虑到学生的语言能力,本科英语专业口译课程不能单纯定位为职业口译培训,而是担负着提高语言能力和进行初步口译技能培训的双重任务。因此在教学中要处理好提高语言能力、口译技能培训和扩展知识面三个方面的关系,不能片面强调某个方面。在课程设置中,以技能为主线和以主题知识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可以互为补充。同时,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贯穿教学的每个环节。

参考文献:

[1]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J].中国翻译,2004:27-31.

[2]刘和平.再谈翻译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翻译,2008(3):35-39.

[3]刘银燕,张珊珊.英语专业本科口译教学结业测试设计与评估方法探索[J].外语研究,2009(4):74-78.

语言专业训练方法篇(6)

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今后就业、求职、工作,都需要掌握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但目前旅游专业的普通话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去解决。

一、旅游专业普通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问题突出

教材是教学改革的基础,现有的普通话教材大多局限在口语和普通话测试上,体现旅游专业特色的,真正让学生在今后从事旅游行业中能经常运用的教材缺少。在教材的选择方面,许多院校优先考虑选择本校编写的教材或者有一定关系的其他教材,很少考虑从普通话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真正恰当的教材,难以适应旅游专业普通话教学的实际需要。

(二)班级划分不合理

大部分学校都是以自然班级为单位进行普通话教学。但自然班级的学生常常来自不同的方言区,语音状况差别很大,即使同一个方言区的学生,普通话口语水平也不相同,以自然班级为单位进行统一的普通话教学往往导致教学难度大和效率低。在教学进度上,照顾了水平低的学生,则对水平高的学生造成时间上的浪费;照顾了水平高的学生,水平低的学生又感觉太难。在自然班级里还存在不同方言区语音训练的难点等问题,来自不同方言区的学生即使普通话水平相当,他们需要克服的问题、需要强化的训练也是不同的。比如福州方言区、湖北等地的方言n、l问题相对突出,而闽南方言区的学生i、n问题比较突出。同时,以自然班级为单位进行普通话口语教学还存在班级大小不一的问题。普通话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要突出个体口语训练,班级人数过多,个体练习的机会、接受老师辅导的机会必然大大减少,教学效果势必受到影响。实践证明,“大班”式学习只适合理论讲授,不利于个体口语训练。

(三)教师素质不理想

承担旅游专业普通话教学任务的教师不仅要掌握良好的普通话能力,而且要具有旅游专业的相关知识;不仅要有一定的语言正音能力,而且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要有语言训练的理论知识,更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训练的指导能力,能够具体地指导学生进行训练,直至使学生形成完美的表达能力。但是,目前各院校普通话教学的教师大多是毕业于中文专业,有较扎实的汉语知识和语音学方面的知识,而旅游专业的相关知识尚有待充实。要满足旅游专业的教学需要,还需逐步完善知识结构。

(四)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某些旅游专业的学生对学习普通话没有积极性,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有的学生认为普通话人人都会说,没什么学问。其实,要说好普通话,不仅有发音问题、变调问题,还有语调等方面的问题,普通话说得通顺、流利、悦耳实际上并不是轻易能达到的。另一方面,普通话教学还存在教材、教学方法等问题。特别是目前的普通话还无法根据旅游专业的特点进行教学,使学生误认为这门课程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和自身的发展没有多大的帮助。

(五)旅游专业特色不突出

大多数院校旅游专业都在大学一年级开设普通话课程,但基本上是为了参加普通话水平考试和获得普通话等级证书。普通话课程课时少,授课时间短,因此在教学中也就只能偏重语音训练教学,忽视语感教学,只是学习普通话的基础知识。这不仅难以向学生全面系统地介绍普通话口语表达的知识,提高普通话口语交际的能力,也难以根据旅游专业的特色进行专业普通话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

(六)重理论而轻实践训练

普通话教学中过分注重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训练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旅游专业的普通话教学应强调应用,应以实践训练为教学的主要环节,最终的目标是使学生达到能用清晰、流利和悦耳的普通话进行交流的目的。但目前旅游专业普通话课程的教学形式还是传统的课堂讲授,不能体现这门课程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

二、改进旅游专业普通话教学的对策

(一)编写和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作为旅游专业普通话口语的合适教材,需要符合以下几个标准:

1 有利于实现方言辨正和语感训练。普通话教学的关键是方言辨正,并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的普通话语感。旅游专业的学生将来在工作中可能会遇到操各种方言的人,因此,真正有利于普通话教学的教材就应以方言辨正、语感训练为中心并作为贯穿教学首尾的主线,以普通话交际能力的提高为目的来设计教学进程,这样才能从体系上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切实提高旅游专业普通话教学的效果。

2 突出时代特色。语言是随着现实生活而不断发展的,只有教材中的语言为当今社会所常用并具有时代感,才能成为与时俱进的教材,也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3 能够满足旅游专业的需要。在教材的内容中,必须主要选取旅游方面的素材,并针对将来工作的实际需要安排恰当的训练。比如,在口语训练方面,编写选择带有旅游专业特点的文章进行朗读,采用旅游景点优秀讲解词进行训练;选择全国导游考试的景点解说词进行训练,既培养学生的语感,又有利于参加导游员考试,可以在教学中实现“一举多得”。

(二)进行合理的班级和小组划分

在普通话教学中,必须采取适当的形式把学生组织起来。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措施:

1 根据学生普通话实际水平合理分班。新生入学之初,应进行一次语音摸底调查,建立学生语音档案,大致掌握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及普通话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再根据测试情况将学生分成基础班和提高班。由于普通话口语训练课有大量的实践内容,每个班级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教学进度,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重点讲授,加强训练,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 在分班的基础上设置5~10人的训练小组,由来自不同方言区的学生组成,主要针对声母、韵母、声调、变调、轻声、儿化、朗读、旅游情景训练等内容进行强化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不同方言区的学生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互相评价、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以达到共同提高的最终目的。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针对旅游专业普通话教学的特殊需要,迫切需要采取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1 通过学习或进修来提升自我。旅游专业普

通话教学的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旅游专业普通话教学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通过学习和进修等各种途径来提高自身的能力,尤其是旅游专业方面的知识。学校也要为教师能力的提高搭建平台,创造良好的环境。

2 掌握适合旅游专业的教学方法。旅游专业的普通话教学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堂讲授和自我训练相结合;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通过设置情境把旅游服务过程中的常用语收集起来,在学生掌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与模拟客人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做到语言准确,用语规范,吐字清晰,音量适中,语速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自觉体会普通话语音的美感,不断提高语言审美能力、表现力和亲和力;在表达训练中,学生要自觉地以声音圆润饱满、清晰明亮、抑扬顿挫、张弛有度、亲切朴实、自然和谐的标准来衡量要求自己。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普通话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 选用或编写生动有趣的辅助教材。可以选取历史趣事、幽默笑话等作为学生口语训练的配套学习材料供学生朗读,吸引学生进行学习。

2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使学生有新鲜感。在口语训练的教学方法上,可以改变传统单一的朗读模式,尝试让学生采用短剧、角色朗读、绕口令、朗诵会、讲笑话、排练小品、表演相声、开展演讲比赛和辩论赛等方式,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自觉地修正错误的发音,提高学生学普通话的兴趣。

3 激发学生日常使用普通话的自觉性。可以利用校报、宣传栏、学生社团刊物、校园广播和计算机网络等渠道宣传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在校园内张贴推广普通话的标语口号、宣传画,成立学习普通话兴趣小组,开展各种推普活动,营造浓厚的普通话学习氛围,使本来不愿学或学不好的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

4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逐步充实完善音像资料的储备,使其更适合教学的需要。可以选择尝试播放一些著名电影录音剪辑、经典电视节目解说词、散文诗歌朗诵、名人演讲、辩论比赛、幽默小品等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切地领略到普通话的美感,营造一种活泼、轻松、融洽的课堂气氛。

5 与相关的考试接轨。鼓励旅游专业的学生参加相关的考试,除了跟普通话等级考试接轨外,还可以跟全国导游员考试接轨。在今后的全国导游员现场考试中,还可以尝试适当提高现场语言表达的分数比例,在客观上使学习普通话、进行口语训练成为一种“必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五)体现旅游专业的特色

有特色才有魅力,旅游专业的普通话教学要充分体现旅游专业的特点。

1 充分挖掘旅游方面的素材。尝试在课堂上用普通话介绍旅游景点,可以按照文字进行朗读,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实训中心等场所播放旅游景点,让学生随着画面的转换进行播音。

2 邀请有实践经验的导游为学生进行普通话实践教学。针对旅游专业的特点,普通话教学应打破任课老师单一进行上课的模式,尝试在实践环节的教学中聘请一些有实践经验的导游穿插为学生讲授实战经验,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又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进取心。

3 突出人文和历史特色。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历史知识和人文素养是十分重要的专业素养。很多旅游景点都具有历史背景或含有人文因素,因此,在旅游专业的普通话教学中,可以紧密结合相关的历史史料和人文知识作为训练的素材,使学生在普通话训练中不仅提高普通话水平,而且提高历史知识和人文素养。

(六)实现理论与实训相结合

语言专业训练方法篇(7)

节目主持人专业的形体训练方法要有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和理论性,但目前在市场上找不到一套针对节目主持人或表演专业的形体训练教材和教学法。即使有一些学校开设了主持人专业,但形体课的授课内容也因教师自身学习经历的差异而各有不同。

在全国范围内,培养本专科学历舞蹈教育人才的院校只有北京舞蹈学院等几家,并且每年只有几十名舞蹈教育毕业生走向社会。但在各级各类中等学校、青少年宫及艺术文化馆等机构有成千上万,再加上各级高等师范中的音乐系科等,社会对舞蹈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极为庞大的,而北京舞蹈学院的这几十名毕业生相对来讲无疑是“杯水车薪”。虽然也有一些由专业团体“退役”下来的演员从事艺师教育工作,但是由于受到国家对从事教育工作人员学历条件的限制,他们在晋级与专业职称评定中容易遇到一些障碍。鉴于这种情况,一些学校就不得不启用高师音乐专科毕业,且有些舞蹈特长的人员来“替补”,又由于音乐专业舞蹈课程的容量极为有限,这些人在上岗后就普遍地显露出如舞蹈基本功底不扎实、编导与教学水平偏低等缺陷,使正常的教学进程与质量无法保障。

另一方面,社会和媒介对节目主持人的需要日益增多,高等院校的主持人专业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已有100多家高等院校设有主持人专业或专业方向,另有一些高校则在中文、新闻、大众传播和艺术类专业里开设主持人专业的课程。但是,节目主持人的专业教育是一个新生事物,不仅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尚在摸索之中,而且教材的建设相对滞后,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规格。

因此,形体训练要借鉴舞蹈基本功科学系统训练中的“法”,形成主持人形体基础训练法,即形体基本功。

1980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栏目播出时首次打出“主持人”字幕,以庞啸为代表的5位出镜记者以“主持人”身份出现于荧屏;1981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的《空中之友》节目出台,推出主持人“徐曼小姐”。这两个节目的相继面世,标志着我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诞生。

从宽泛的意义上看,节目主持人与记者、编辑、播音员一样都是隶属于广播电视传媒机构,服务于观众的传播者,而播音员与主持人又是直接面向观众,以有声语言及体态语进行传播的职业传播者。主持人是广播电视媒体中,集社会性与人际性于一身的最具亲和力的传播者。具体地说,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方面,从根本属性说,主持人是党的宣传工作者,党的新闻工作者,是广播电视媒体中以有声语言(含体态语)进行传播的人,此其社会性;另一方面,从特殊性说,主持人以观众信赖和喜爱的朋友身份,以与观众平等的关系,以“个性化”“人格化”及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是最具有亲和力的传播者,此其人际性。

据科学家的研究和统计表明:在传播信息的时候,语言(只是字和词)的作用仅占7%,声音(语言、语调及其他声响)占38%,而占55%的信息是无声的。从人们获取信息的角度来看,来自听觉的信息占11%,80%以上的信息则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这就告诉我们,在电视传播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受众的视觉需求,忽视了在言语播报中非言语信息传播的作用,就等于丢弃了应传递的大部分信息内容。这是不符合电视传媒基本特性和违背电视传播基本要求的。因此,要成为一名全才的电视记者、播音员、主持人,在提高播音水平与技巧的同时,必须努力掌握运用形体动作进行非言语传播的基本体能技巧,才能使电视传播达到应有的水平。

在视屏传播中,有声语言的播报和运用形体语言进行无声有形的信息传播,是完成具有视听特性的视屏传播工作的两大支柱。电视节目主持人传达信息、表达感情,不仅要运用口头语言,还要运用主持人的主体形象和体态语言。节目主持人的工作,从本质上说也是与受众之间的一种审美对话。优美而富有个性的主持人形象和得体而富有表现力的体态语,能增强受众的信任感,能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主持人所要表达的内容,同时也给受众提供了一种审美的享受。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体态语,是一种以主持人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空间距离及服饰等为手段传播信息、交流感情并诉诸观众的无声语言,又称副语言。体态语是形体语言,它的基础训练是形体的训练。然而,主持人的形体基本功训练与舞蹈专业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既有着相同之处又有着不同之处。

舞蹈是一门科学,它对人体有着科学的训练方法。每一个学习舞蹈专业的学生,在刚开始学习舞蹈时,都要接受正规的训练,从地面训练到把上训练再到中间训练。这个训练过程是在基本功课上完成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训练中掌握正确的用力方法,并充分地训练到身体上的每一块肌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形态、基本的舞姿,各种技术技巧及舞蹈专业人才所需的协调性、表现力、节奏感及对音乐的理解。

主持人形体的基础训练要借鉴舞蹈科学的训练方法,这样才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大学本科主持人专业的学生在入校以前基本上都是高中生,他们是一张“白纸”,可能什么都不会,既没有学过舞蹈也没有学过表演受过语言训练。有接触过的也是少数人,他们在小时候上过训练班,或者中专在某个艺校就读。但大部分学生因文化和生长环境的不同,在生活中形成了他们的自然体态。如扣胸驼背、斜肩脖歪、胯部松懈等毛病。那么,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耐心的把正确的用力方法和舞姿教给学生,如何肌肉用力,怎样让线条更长一些,怎样才有延伸感,怎样才能更加挺拔不松懈等。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严谨和规范化,要有阶段性地进行训练,要遵循从地面训练到把上训练再到中间训练这样一个螺旋式提升的规律。一、主持人和舞蹈是两个不同的专业,训练的时间是不同的

1.舞蹈专业有中专五年制或六年制的,大学是四年制,因为舞蹈的特殊性,所以舞蹈演员都要从小(11—13岁)开始培养,在这9到10年当中基本功几乎每天都在学都在练。

2.在大学4年当中,主持人形体课有一年或有两年的。在实践教学中,形体基本功应占一年,每周两次课,每次90分钟比较适合。特别对于17—22岁的播音主持专业的本科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形体发展成熟、日趋定型的阶段,这正是形体塑造的关键时期——形体可塑性大,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接受训练的愿望强烈。如能抓住这一特定时期科学、系统、有针对性的形体训练,并开掘、发展出他们对于形体美的自我意识,将正确的形体意识、形体状态和身体发展结合起来,对于今后从事播音主持工作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主持人形体基本功在借鉴舞蹈训练的过程中是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舞蹈演员所需要的技巧、旋转、大跳及软开度等,不适合主持人的训练。所以,形体在基础训练中做动作的要求上也要和舞蹈专业学生做动作的要求有一定的区别。

1.舞蹈中站一位脚,尤其芭蕾要求胯跟一定要开。主持人则可以站小八字步,胯跟自然。

2.舞蹈中擦地的要求,向前擦出去时脚后跟带动,胯跟要求打开;主持人训练擦地的要求,向前擦出去时用力点在脚掌,胯跟自然,或者在平行步上进行擦地。这样肌肉的线条、弹性、延伸感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而且走路时也不会像芭蕾舞蹈演员一样外八字脚。

二、主持人形体基本功的训练在音乐伴奏上与舞蹈的区别

1.舞蹈基本功在课堂上,有钢伴教师,是现场钢琴伴奏,好的钢伴还能根据动作的需要。

而弹性音乐,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动作。

2.主持人形体基础训练,一般没有钢伴教师,音乐也不是现场伴奏,因此,音乐大部分

是教师自己找的,且这些自己找的音乐很多都是学生们熟悉的,因此,学生会很有兴趣,在做动作时也会更加用心。这样在熟悉的音乐中做动作,可以提高他们的节奏感。

三、主持人形体基础训练与舞蹈基础训练的相同之处

1.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的物质载体都是人体。

2.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在没学本专业以前,都是一张“白纸”。

3.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在刚开始学习本专业时,都要进行基础的训练。

4.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都要求肌肉要有延伸感和挺拔感。

5.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都要求学生要有协调性和松弛感。

6.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都要求学生要有节奏感,要理解音乐。

7.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都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要遵循螺旋式提升的规律。

8.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都是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形体美的自我意识。

9.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都注重内涵外雅的气质。

总的来说,一个节目主持人如果缺乏良好的形体就等同于是缺少了表现体态语的“本钱”。主持人形体基本功必须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借鉴舞蹈基本功中的动作和方法,科学地进行训练,才能将身体各部位的柔韧性与协调性、内心节奏得到提高,使身体更加协调统一,达到形体挺拔、动作和谐的境界,并充分展示出人体内在与外形的完美结合,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美感。

参考文献:

[1]王鸿昀.对高师音乐专科舞蹈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舞蹈研究,1996年4月.

语言专业训练方法篇(8)

节目主持人专业的形体训练方法要有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和理论性,但目前在市场上找不到一套针对节目主持人或表演专业的形体训练教材和教学法。即使有一些学校开设了主持人专业,但形体课的授课内容也因教师自身学习经历的差异而各有不同。

在全国范围内,培养本专科学历舞蹈教育人才的院校只有北京舞蹈学院等几家,并且每年只有几十名舞蹈教育毕业生走向社会。但在各级各类中等学校、青少年宫及艺术文化馆等机构有成千上万,再加上各级高等师范中的音乐系科等,社会对舞蹈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极为庞大的,而北京舞蹈学院的这几十名毕业生相对来讲无疑是“杯水车薪”。虽然也有一些由专业团体“退役”下来的演员从事艺师教育工作,但是由于受到国家对从事教育工作人员学历条件的限制,他们在晋级与专业职称评定中容易遇到一些障碍。鉴于这种情况,一些学校就不得不启用高师音乐专科毕业,且有些舞蹈特长的人员来“替补”,又由于音乐专业舞蹈课程的容量极为有限,这些人在上岗后就普遍地显露出如舞蹈基本功底不扎实、编导与教学水平偏低等缺陷,使正常的教学进程与质量无法保障。

另一方面,社会和媒介对节目主持人的需要日益增多,高等院校的主持人专业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已有100多家高等院校设有主持人专业或专业方向,另有一些高校则在中文、新闻、大众传播和艺术类专业里开设主持人专业的课程。WWW.133229.cOm但是,节目主持人的专业教育是一个新生事物,不仅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尚在摸索之中,而且教材的建设相对滞后,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规格。

因此,形体训练要借鉴舞蹈基本功科学系统训练中的“法”,形成主持人形体基础训练法,即形体基本功。

1980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栏目播出时首次打出“主持人”字幕,以庞啸为代表的5位出镜记者以“主持人”身份出现于荧屏;1981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的《空中之友》节目出台,推出主持人“徐曼小姐”。这两个节目的相继面世,标志着我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诞生。

从宽泛的意义上看,节目主持人与记者、编辑、播音员一样都是隶属于广播电视传媒机构,服务于观众的传播者,而播音员与主持人又是直接面向观众,以有声语言及体态语进行传播的职业传播者。主持人是广播电视媒体中,集社会性与人际性于一身的最具亲和力的传播者。具体地说,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方面,从根本属性说,主持人是党的宣传工作者,党的新闻工作者,是广播电视媒体中以有声语言(含体态语)进行传播的人,此其社会性;另一方面,从特殊性说,主持人以观众信赖和喜爱的朋友身份,以与观众平等的关系,以“个性化”“人格化”及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是最具有亲和力的传播者,此其人际性。

据科学家的研究和统计表明:在传播信息的时候,语言(只是字和词)的作用仅占7%,声音(语言、语调及其他声响)占38%,而占55%的信息是无声的。从人们获取信息的角度来看,来自听觉的信息占11%,80%以上的信息则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这就告诉我们,在电视传播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受众的视觉需求,忽视了在言语播报中非言语信息传播的作用,就等于丢弃了应传递的大部分信息内容。这是不符合电视传媒基本特性和违背电视传播基本要求的。因此,要成为一名全才的电视记者、播音员、主持人,在提高播音水平与技巧的同时,必须努力掌握运用形体动作进行非言语传播的基本体能技巧,才能使电视传播达到应有的水平。

在视屏传播中,有声语言的播报和运用形体语言进行无声有形的信息传播,是完成具有视听特性的视屏传播工作的两大支柱。 电视节目主持人传达信息、表达感情,不仅要运用口头语言,还要运用主持人的主体形象和体态语言。节目主持人的工作,从本质上说也是与受众之间的一种审美对话。优美而富有个性的主持人形象和得体而富有表现力的体态语,能增强受众的信任感,能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主持人所要表达的内容,同时也给受众提供了一种审美的享受。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体态语,是一种以主持人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空间距离及服饰等为手段传播信息、交流感情并诉诸观众的无声语言,又称副语言。体态语是形体语言,它的基础训练是形体的训练。然而,主持人的形体基本功训练与舞蹈专业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既有着相同之处又有着不同之处。

舞蹈是一门科学,它对人体有着科学的训练方法。每一个学习舞蹈专业的学生,在刚开始学习舞蹈时,都要接受正规的训练,从地面训练到把上训练再到中间训练。这个训练过程是在基本功课上完成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训练中掌握正确的用力方法,并充分地训练到身体上的每一块肌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形态、基本的舞姿,各种技术技巧及舞蹈专业人才所需的协调性、表现力、节奏感及对音乐的理解。

主持人形体的基础训练要借鉴舞蹈科学的训练方法,这样才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大学本科主持人专业的学生在入校以前基本上都是高中生,他们是一张“白纸”,可能什么都不会,既没有学过舞蹈也没有学过表演受过语言训练。有接触过的也是少数人,他们在小时候上过训练班,或者中专在某个艺校就读。但大部分学生因文化和生长环境的不同,在生活中形成了他们的自然体态。如扣胸驼背、斜肩脖歪、胯部松懈等毛病。那么,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耐心的把正确的用力方法和舞姿教给学生,如何肌肉用力,怎样让线条更长一些,怎样才有延伸感,怎样才能更加挺拔不松懈等。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严谨和规范化,要有阶段性地进行训练,要遵循从地面训练到把上训练再到中间训练这样一个螺旋式提升的规律。

一、主持人和舞蹈是两个不同的专业,训练的时间是不同的

1.舞蹈专业有中专五年制或六年制的,大学是四年制,因为舞蹈的特殊性,所以舞蹈演员都要从小(11—13岁)开始培养,在这9到10年当中基本功几乎每天都在学都在练。

2.在大学4年当中,主持人形体课有一年或有两年的。在实践教学中,形体基本功应占一年,每周两次课,每次90分钟比较适合。特别对于17—22岁的播音主持专业的本科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形体发展成熟、日趋定型的阶段,这正是形体塑造的关键时期——形体可塑性大,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接受训练的愿望强烈。如能抓住这一特定时期科学、系统、有针对性的形体训练,并开掘、发展出他们对于形体美的自我意识,将正确的形体意识、形体状态和身体发展结合起来,对于今后从事播音主持工作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主持人形体基本功在借鉴舞蹈训练的过程中是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舞蹈演员所需要的技巧、旋转、大跳及软开度等,不适合主持人的训练。所以,形体在基础训练中做动作的要求上也要和舞蹈专业学生做动作的要求有一定的区别。

1.舞蹈中站一位脚,尤其芭蕾要求胯跟一定要开。主持人则可以站小八字步,胯跟自然。

2.舞蹈中擦地的要求,向前擦出去时脚后跟带动,胯跟要求打开;主持人训练擦地的要求,向前擦出去时用力点在脚掌,胯跟自然,或者在平行步上进行擦地。这样肌肉的线条、弹性、延伸感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而且走路时也不会像芭蕾舞蹈演员一样外八字脚。

二、主持人形体基本功的训练在音乐伴奏上与舞蹈的区别

1.舞蹈基本功在课堂上,有钢伴教师,是现场钢琴伴奏,好的钢伴还能根据动作的需要。

而弹性音乐,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动作。

2.主持人形体基础训练,一般没有钢伴教师,音乐也不是现场伴奏,因此,音乐大部分

是教师自己找的,且这些自己找的音乐很多都是学生们熟悉的,因此,学生会很有兴趣,在做动作时也会更加用心。这样在熟悉的音乐中做动作,可以提高他们的节奏感。

三、主持人形体基础训练与舞蹈基础训练的相同之处

1.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的物质载体都是人体。

2.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在没学本专业以前,都是一张“白纸”。

3.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在刚开始学习本专业时,都要进行基础的训练。

4.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都要求肌肉要有延伸感和挺拔感。

5.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都要求学生要有协调性和松弛感。

6.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都要求学生要有节奏感,要理解音乐。

7.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都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要遵循螺旋式提升的规律。

8.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都是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形体美的自我意识。

9.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都注重内涵外雅的气质。

总的来说,一个节目主持人如果缺乏良好的形体就等同于是缺少了表现体态语的“本钱”。主持人形体基本功必须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借鉴舞蹈基本功中的动作和方法,科学地进行训练,才能将身体各部位的柔韧性与协调性、内心节奏得到提高,使身体更加协调统一,达到形体挺拔、动作和谐的境界,并充分展示出人体内在与外形的完美结合,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美感。

参考文献:

[1]王鸿昀.对高师音乐专科舞蹈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舞蹈研究,1996年4月.

语言专业训练方法篇(9)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203-02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为了满足社会快速发展和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的各类学校均开设了双语课程,双语教学在我国呈现蓬勃发展的景象,作为提高大学生双语素质的双语训练活动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双语训练不仅为大学校园营造了双语氛围,而且为大学生自主锻炼双语提供了条件。

一、双语训练的含义

国外双语教育已经历了100多年漫长的研究历程,建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而我国双语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1]双语训练是针对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学习和辅导掌握两种语言的能力。在我国除少数民族外,通用的语言是现代标准汉语即普通话。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的日渐频繁,英语成为人们普遍学习的第二语言。这里所说的双语训练,是对普通话和英语的训练活动,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开展双语活动,学习者可以以多种形式参与双语练习,从而提高练习者的双语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使汉语更地道纯正,英语更流利准确。

二、当前大学生双语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以南阳师范学院的双语训练为例,主要采用观察法。选择了三个专业即教育学专业、数学专业、英语专业,各专业随机观察了50名学生的双语训练情况,即共对150个学生的双语训练进行调查。从训练语体、节目形式、节目内容、训练者的表现情况等方面,详细记录了每个训练者的实际情况。根据记录的结果编制数据库,采用教育统计中的卡方检验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以此发现双语训练中所存在的问题。

1.双语训练时所用语言种类的分析。针对大学生在双语训练中自主选择的语言类型进行分析,把所选择的语言分为三种:单纯使用普通话,单纯使用英语,同时使用普通话和英语。根据不同专业在双语训练中所使用语言的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单纯使用普通话的占47.3%,单纯使用英语的占44.0%,使用英语和普通话的占8.7%。说明单纯使用英语或普通话的占大多数而既使用英语又使用普通话训练的人较少。不同专业中,普通话的使用情况为:教育学中普通话使用进行训练的占78.0%,数学专业占62.0%,英语专业占2.0%。使用英语训练的情况为:教育学占4.0%,数学专业占32%,英语专业占96.0%,说明非英语专业使用普通话训练的人较多,而英语专业使用英语训练的人较多。卡方检验所得X2=92.6,P

2.训练者所选取的节目形式的分析。针对双语训练过程中,大学生选择的训练形式进行分析。通过观察记录,发现训练的形式多种多样,与在班级里举行联欢会的节目形式很相似,总体来说都是语言类的节目。具体包括朗诵、演讲、故事、小品、笑话、猜谜、话剧、杂谈等。根据所收集的观察数据,可以看出训练的节目组织形式共有13类,其中在训练中采取演讲、朗诵、讲故事、讲笑话这四种形式的人数较多,占观察总人数的67.3%。这四种训练形式也是所观察的三个专业中共同存在的形式。下面对这四种节目形式在大学生中受欢迎使用的程度进行数据分析可知,X2=9.535 P=0.023

3.双语训练在训练内容方面的分析。现代社会科技越来越发达,大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来源也越来越多。在所观察的对象中,大学生选取的训练内容大致有以下几类:生活方面、学习方面、娱乐方面、人生哲理方面、社会情感方面。经过数据分析得出,在选取学习方面内容的训练者占总的观察对象的24%,相对于其他方面的内容,选取学习类的人数较多。其次是娱乐方面、人生哲理和生活方面,而选取社会现象方面的训练者偏少。从各个专业的角度来看,教育学专业在人生哲理方面的选取比较多,占这个专业观察人数的32%,数学专业在学习方面和情感方面的选取比较多,各占此专业观察人数的24%,英语专业在娱乐方面的选取比较多,占此专业观察人数的28%。

4.双语训练者表现情况的分析。双语训练中,训练者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有声的口头言语之外,还有书面言语、伴随有声言语的态势语等。所以将大学生双语训练的言语按照表现形态可以分为有声言语和无声言语两大类。本研究主要对有声言语中发音标准程度,语速语调的把握和无声言语中姿态、手势言语、面部言语进行观察记录。①对训练者有声言语的观察分析。a:发音的标准程度分为普通话发音的标准和英语发音的标准。普通话水平在不同专业的差异分析:由卡方检验所得出X2=0.976 P=0.614>0.05,因此,普通话标准程度在不同专业差异性不明显。通过数据统计,教育学专业普通话标准的人数占60.3%,比其他两专业的人数多。英语发音水平在不同专业的差异分析:由卡方检验所得出X2=16.178,P≈0.0000.05。说明观察的150个人中,在语调语速把握上,表现为标准一的人数和表现为标准二的人数不相上下。②对训练者有形言语的观察分析。a:研究中将面部表情的观察指标分为两个标准。标准一是有适度的微笑,目光能注视台下观众,并有眼神交流。标准二是表情生硬、目光没有注视观众。在双语训练面部表情标准的差异分析中,P=0.027

势的配合。由所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得X2=15.307,P

三、大学生双语训练活动时效性对策

1.组织开展双语活动,转变大学生对双语训练的态度。高校进行双语训练,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英语口语水平,同时提供给大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参加各种演讲或朗诵活动的能力。为了转变大学生对双语训练的态度,高校应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双语活动。比如每年举行一次大型的双语朗诵比赛,或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双语寝室”活动。

2.不断完善双语训练的评价机制,促进双语训练进一步发展。为促进双语训练长远发展,高校要不断完善双语训练的评价机制,加强评价内容的系统性和具体性。要使不同专业的双语训练评价能够提供全面的信息,并建立不同专业方向、不同训练内容的评价指标。针对大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评价,要丰富其评价方法,完善评价内容。

3.不同专业相互借鉴,使双语训练形式更加多样化。双语训练多采用诗歌朗诵、演讲、讲故事的形式,这样的组织形式能够充分训练大学生普通话和英语口语的发音及表达能力,但长时间进行这几种形式的训练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提不起学生训练的兴趣。在观察和访谈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专业,在选取节目形式时有一些新颖和独特的地方,不同专业所发挥的特长不同,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4.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使双语训练内容更有意义。大学生在双语训练内容的选取中,多以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寓言性故事、人生哲理和诗歌散文等内容,而忽视了对社会现象、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关注,说明大学生的社会意识感不强。因此,应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加强道德教育,在思想上提高觉悟。学校应通过营造良好环境,在群体中创造氛围。[2]大学生责任感的提高,可以丰富双语训练的内容,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使双语训练更加有意义。

语言专业训练方法篇(10)

节目主持人专业的形体训练方法要有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和理论性,但目前在市场上找不到一套针对节目主持人或表演专业的形体训练教材和教学法。即使有一些学校开设了主持人专业,但形体课的授课内容也因教师自身学习经历的差异而各有不同。

在全国范围内,培养本专科学历舞蹈教育人才的院校只有北京舞蹈学院等几家,并且每年只有几十名舞蹈教育毕业生走向社会。但在各级各类中等学校、青少年宫及艺术文化馆等机构有成千上万,再加上各级高等师范中的音乐系科等,社会对舞蹈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极为庞大的,而北京舞蹈学院的这几十名毕业生相对来讲无疑是“杯水车薪”。虽然也有一些由专业团体“退役”下来的演员从事艺师教育工作,但是由于受到国家对从事教育工作人员学历条件的限制,他们在晋级与专业职称评定中容易遇到一些障碍。鉴于这种情况,一些学校就不得不启用高师音乐专科毕业,且有些舞蹈特长的人员来“替补”,又由于音乐专业舞蹈课程的容量极为有限,这些人在上岗后就普遍地显露出如舞蹈基本功底不扎实、编导与教学水平偏低等缺陷,使正常的教学进程与质量无法保障。

另一方面,社会和媒介对节目主持人的需要日益增多,高等院校的主持人专业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已有100多家高等院校设有主持人专业或专业方向,另有一些高校则在中文、新闻、大众传播和艺术类专业里开设主持人专业的课程。但是,节目主持人的专业教育是一个新生事物,不仅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尚在摸索之中,而且教材的建设相对滞后,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规格。

因此,形体训练要借鉴舞蹈基本功科学系统训练中的“法”,形成主持人形体基础训练法,即形体基本功。

1980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栏目播出时首次打出“主持人”字幕,以庞啸为代表的5位出镜记者以“主持人”身份出现于荧屏;1981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的《空中之友》节目出台,推出主持人“徐曼小姐”。这两个节目的相继面世,标志着我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诞生。

从宽泛的意义上看,节目主持人与记者、编辑、播音员一样都是隶属于广播电视传媒机构,服务于观众的传播者,而播音员与主持人又是直接面向观众,以有声语言及体态语进行传播的职业传播者。主持人是广播电视媒体中,集社会性与人际性于一身的最具亲和力的传播者。具体地说,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方面,从根本属性说,主持人是党的宣传工作者,党的新闻工作者,是广播电视媒体中以有声语言(含体态语)进行传播的人,此其社会性;另一方面,从特殊性说,主持人以观众信赖和喜爱的朋友身份,以与观众平等的关系,以“个性化”“人格化”及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是最具有亲和力的传播者,此其人际性。

据科学家的研究和统计表明:在传播信息的时候,语言(只是字和词)的作用仅占7%,声音(语言、语调及其他声响)占38%,而占55%的信息是无声的。从人们获取信息的角度来看,来自听觉的信息占11%,80%以上的信息则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这就告诉我们,在电视传播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受众的视觉需求,忽视了在言语播报中非言语信息传播的作用,就等于丢弃了应传递的大部分信息内容。这是不符合电视传媒基本特性和违背电视传播基本要求的。因此,要成为一名全才的电视记者、播音员、主持人,在提高播音水平与技巧的同时,必须努力掌握运用形体动作进行非言语传播的基本体能技巧,才能使电视传播达到应有的水平。

在视屏传播中,有声语言的播报和运用形体语言进行无声有形的信息传播,是完成具有视听特性的视屏传播工作的两大支柱。 电视节目主持人传达信息、表达感情,不仅要运用口头语言,还要运用主持人的主体形象和体态语言。节目主持人的工作,从本质上说也是与受众之间的一种审美对话。优美而富有个性的主持人形象和得体而富有表现力的体态语,能增强受众的信任感,能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主持人所要表达的内容,同时也给受众提供了一种审美的享受。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体态语,是一种以主持人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空间距离及服饰等为手段传播信息、交流感情并诉诸观众的无声语言,又称副语言。体态语是形体语言,它的基础训练是形体的训练。然而,主持人的形体基本功训练与舞蹈专业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既有着相同之处又有着不同之处。

舞蹈是一门科学,它对人体有着科学的训练方法。每一个学习舞蹈专业的学生,在刚开始学习舞蹈时,都要接受正规的训练,从地面训练到把上训练再到中间训练。这个训练过程是在基本功课上完成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训练中掌握正确的用力方法,并充分地训练到身体上的每一块肌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形态、基本的舞姿,各种技术技巧及舞蹈专业人才所需的协调性、表现力、节奏感及对音乐的理解。

主持人形体的基础训练要借鉴舞蹈科学的训练方法,这样才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大学本科主持人专业的学生在入校以前基本上都是高中生,他们是一张“白纸”,可能什么都不会,既没有学过舞蹈也没有学过表演受过语言训练。有接触过的也是少数人,他们在小时候上过训练班,或者中专在某个艺校就读。但大部分学生因文化和生长环境的不同,在生活中形成了他们的自然体态。如扣胸驼背、斜肩脖歪、胯部松懈等毛病。那么,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耐心的把正确的用力方法和舞姿教给学生,如何肌肉用力,怎样让线条更长一些,怎样才有延伸感,怎样才能更加挺拔不松懈等。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严谨和规范化,要有阶段性地进行训练,要遵循从地面训练到把上训练再到中间训练这样一个螺旋式提升的规律。

一、主持人和舞蹈是两个不同的专业,训练的时间是不同的

1.舞蹈专业有中专五年制或六年制的,大学是四年制,因为舞蹈的特殊性,所以舞蹈演员都要从小(11—13岁)开始培养,在这9到10年当中基本功几乎每天都在学都在练。

2.在大学4年当中,主持人形体课有一年或有两年的。在实践教学中,形体基本功应占一年,每周两次课,每次90分钟比较适合。特别对于17—22岁的播音主持专业的本科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形体发展成熟、日趋定型的阶段,这正是形体塑造的关键时期——形体可塑性大,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接受训练的愿望强烈。如能抓住这一特定时期科学、系统、有针对性的形体训练,并开掘、发展出他们对于形体美的自我意识,将正确的形体意识、形体状态和身体发展结合起来,对于今后从事播音主持工作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主持人形体基本功在借鉴舞蹈训练的过程中是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舞蹈演员所需要的技巧、旋转、大跳及软开度等,不适合主持人的训练。所以,形体在基础训练中做动作的要求上也要和舞蹈专业学生做动作的要求有一定的区别。

1.舞蹈中站一位脚,尤其芭蕾要求胯跟一定要开。主持人则可以站小八字步,胯跟自然。

2.舞蹈中擦地的要求,向前擦出去时脚后跟带动,胯跟要求打开;主持人训练擦地的要求,向前擦出去时用力点在脚掌,胯跟自然,或者在平行步上进行擦地。这样肌肉的线条、弹性、延伸感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而且走路时也不会像芭蕾舞蹈演员一样外八字脚。

二、主持人形体基本功的训练在音乐伴奏上与舞蹈的区别

1.舞蹈基本功在课堂上,有钢伴教师,是现场钢琴伴奏,好的钢伴还能根据动作的需要。

而弹性音乐,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动作。

2.主持人形体基础训练,一般没有钢伴教师,音乐也不是现场伴奏,因此,音乐大部分

是教师自己找的,且这些自己找的音乐很多都是学生们熟悉的,因此,学生会很有兴趣,在做动作时也会更加用心。这样在熟悉的音乐中做动作,可以提高他们的节奏感。

三、主持人形体基础训练与舞蹈基础训练的相同之处

1.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的物质载体都是人体。

2.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在没学本专业以前,都是一张“白纸”。

3.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在刚开始学习本专业时,都要进行基础的训练。

4.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都要求肌肉要有延伸感和挺拔感。

5.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都要求学生要有协调性和松弛感。

6.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都要求学生要有节奏感,要理解音乐。

7.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都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要遵循螺旋式提升的规律。

8.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都是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形体美的自我意识。

9.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都注重内涵外雅的气质。

总的来说,一个节目主持人如果缺乏良好的形体就等同于是缺少了表现体态语的“本钱”。主持人形体基本功必须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借鉴舞蹈基本功中的动作和方法,科学地进行训练,才能将身体各部位的柔韧性与协调性、内心节奏得到提高,使身体更加协调统一,达到形体挺拔、动作和谐的境界,并充分展示出人体内在与外形的完美结合,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美感。

参考文献:

[1]王鸿昀.对高师音乐专科舞蹈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舞蹈研究,1996年4月.

上一篇: 体育学科的概念 下一篇: 会计实务综合实训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