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语言学概论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教学任务在于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并具备运用语言学方法分析语言现象的初步能力。实际教学中,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函授学员,普遍认为该课程比较抽象,素有“文科中的理科”之称。课程伊始,感兴趣、愿意学的学生比较少;教师多局限于概念、术语的讲解和语言实例的分析,扣纲扣本,对教材的生发、拓展有限。尽管人们历来都承认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但是能否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引领学生去探索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对这一点教师往往缺乏足够的认识。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摆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然后以此为指导和出发点,在语言学概论教学中(其他语言学科比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演讲与口才课的教学亦如此),选取鲜活、有生命力的文化材料为佐证,充分发挥它们在语言学概论课堂上的潜能。
二、语言学概论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
美国社会学家G·R·Trucher和W·E·Lambet针对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的现象认为:“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语言符号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语言的基础。”这一观点虽是针对外语教学而提出,但它反映了语言教学的一种普遍性:语言课堂是联系语言和文化的场所,一个语言教师同时也应是一个文化教师,应将文化因素渗透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提高语言教学的文化含量;让学生亲身体味到语言的精妙之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此为突破点,让学生全方位、立体化的理解语言,最终提高语言教学的质量。相反,“采用只教语言不教文化的教学法,只能培养出语言流利的大傻瓜。”应注意的是,文化教育必须适度,不能脱离语言教学,必须为学生形象地、深刻的理解语言理论服务。
(一)引用现代汉语方言资料,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
1.结合方言区的生活习俗
每一个社会都有专属于自己的语言符号系统.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靠语言的联系才能共同生产、共同生活,因此语言是组成社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标志性因素。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语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会中断,社会就会自动解体。“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宁卖祖宗坑,不忘祖宗声”,是我国客家人之间广为流传的一句谚语,是说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顽强地使用自己语言的情形。在四川客家方言区,他们的保守力是很大的,虽然都会说普通的四川话以为对外之用,可是一进入自己的范围,就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使他们非说自己的话不可。客家人历代相传的祖训就是“不要忘掉祖宗的话”,小孩如果在家里说句普通四川话,便会遭到大人的训斥。方言学家的调查表明,客家人在家里严格要求讲客家话。民国时期,客家人娶进门的非客家媳妇不会说客家话的,婆婆强制媳妇学,认为不说客家话是卖了祖宗。据四川青龙场苏文聪回忆,有一次放学回家不小心说了句四川话,被祖婆听见,当时就打了一耳光,说“你把祖宗都卖了”。嘲由此看来,“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祖训不仅表现了客家人忠诚于母语的深厚语言情感,而且他们把自觉、顽强的维护母语看作是维护自己族群存在的强有力的武器。古语说,欲灭其国,先灭其史;欲灭其史,先灭其言。母语的丧失或被剥夺,意味着一个民族将从此失去各成员之间赖以联结为一个整体的、最为致命的基因:失去了母语这个纽带,一个民族就会失去生存的最后一道防线,它就会自动解体。由此我们认为,语言是衡量一个民族是否存在的最终意义上的标准,可以说.语言——是一个民族听得见的民族魂。客家人的例子很好的说明了语言和民族之间的依存关系,鲜活新颖、贴近生活,学生理解得形象、深刻;不仅如此,还把单纯的语言理论提升到民族生存的层面,唤起学生的民族情感,达到语言教育和情感教育并举的效果。
2.引用方言区的语言实例
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两个重要特点。不平衡性不仅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部分的发展速度不平衡,就是在一个部门内部,同样的语言现象由于所处的条件不同,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如山东曲阜方言,语法系统与普通话语法系统大部分相同,而句法部分保存着古汉语特有的状语后置现象,此处我引用湖北民族学院语言文字网《方言随想》中的例证:一位著名的话剧艺术家在曲阜游览孔府时向路边一位老大娘打听路,先客气地打个招呼:“大娘,您吃饭了吗?”大娘回答说:“食久矣。”艺术家一时没反应过来,不知老人说什么。后来经本地人点拨,才知道是“食久矣”,就是“早就吃过了”。这位话剧家感慨万分:“曲阜真不愧是圣人的故乡,连老太太说话都是先秦的古汉语,透着有学问哪!”其实,并不是圣人故乡的老太太有多深的学问,而是各地方言都或多或少保留着一些不同历史层次的古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痕迹,这些古代语言的“活化石”,成为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的强有力证据。它是产生地域方言或亲属语言的语言内部原因。这个例证体现了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同时代语法系统内部的表现。这一事实证明在语言理论教学中辅以平白、有趣的语言实例.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语言的奇妙,进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二)利用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
1.汉民族文化重直觉、悟性的整体思维模式对语法的影响
汉语语法作为汉民族思维的成果和工具,必然反映了汉民族的深层文化特征。史前汉语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化进程之后,一旦成形为一种较稳定的语言符号系统,便形成了独具汉民族文化特色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比如具有汉民族文化特色的主客一体的哲学观念——“天人合一”思想.促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直觉、悟性的整体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从直觉的体验、瞬间的顿悟中把握认知对象。研这一深层文化特征反映在汉语语法上,便形成“人”支配规则的现象:不求有形(“形”指外在语言形式),但凭心意,注重联想,以达意为目的,也就是淡化语法形式,重视整体的意合。
(1)诗词中的超语法现象。这里所说的“超语法现象”,是指汉语古诗词中超越语法规则、不受常规语法规则支配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比如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夔,尘遁,直堕亘堕。”陆游《书愤》:“蕉监雪,垂。”如下划线所示,每句诗都由三个名词并列组成,中间无其他词语(如动词、连词、助词)连接。然而这样超语法的表达方式非但没有影响读者对诗歌意境的感悟,反而给读者极大的想象和审美的空间。这种散点跳跃式的形象思维,完美地实现了诗人想要的意中之境,“形”虽散,然“意”达矣。
(2)句法同义现象。如果说“整体意合性”体现的是汉语语法的内在特征,那么表达形式的灵活性则表现了汉语语法的外在气质。因为有意合的统摄.汉语语法在句子的结构形式上,有了很大的灵活性。比如句法同义现象(几种句子格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结构意义)就突出表现了句法位置的灵活性。
看下面一组句子:
a他打破了花瓶。b他把花瓶打破了。
C花瓶被他打破了。d他花瓶打破了。
e花瓶他打破了。
这五个句式之间变换时同一个词的位置非常灵活,可以占据不同的句法位置。如以上几句都是“花瓶”做受事,但在不同句子格式中承担的句法成分不同,构成不同的句式:在a句里作动词谓语句的宾语;在b句里作“把”字句中的“把”的宾语,和“把”一起充当状语;在C句里作“被”字句中的受事主语:在d句里作主谓谓语句中谓语部分的受事主语;在e句里作主谓谓语句中的受事主语。这五个句子的共同特征是:外在结构形式不同,但都表示“施事(我)——动作(打破)——受事(花瓶)”这样的结构意义。形虽异,然“意”(结构意义)同矣,句法同义现象也反映了汉语“淡化语法形式、重整体意合”的特征。
(三)选取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社会现象,进行文化渗透
不同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等各种形态的接触,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由于中国及亚洲“汉语文化圈”国家和地区的巨大市场及其经济发展前景,目前国外的“汉语热”不断升温。据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官员估计,“目前全世界有3000万人正在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希望到2010年这一数字能够达到1亿。创办孔子学院就是中国政府旨在推动汉语文化传播的重要项目之一”。
孔子学院不是开设孔子思想课程,而是把孔子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在全世界推广汉语。从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正式揭牌以来,截止2008年8月7日,全世界共“262所孔子学院,其中有二三十所是孔子课堂(孔子学院是在大学的,孔子课堂是在中学的)”,分布“在75个国家和地区”。这部分内容,学生既掌握了当代最新的汉语发展趋势,同时激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语言;同时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结合,二者达到互为促进的作用——学习语言为获取文化知识服务,文化知识反过来促进对语言本身的领悟和掌握。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有一桶水是不够的,还要指给学生一条河,为学生未来职业和知识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利用各种现代化科技手段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使教学富有鲜明的时代感;教学内容中包涵的语言之外的思想内容对学生的心灵还能起到无形的浸润作用,影响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四)引用早期教育实例,进行文化渗透
语言习得是指以获取信息或以交流信息为目的的无意识地形成语言能力的过程,其中“获取信息”是指语言信息输入的过程,即“听”。事实证明,儿童掌握母语的过程是一种自然成熟的过程,只要有适当的语言环境给孩子输入语言信息,他就无需要任何外在的力量和有意识地学习便可顺利地掌握母语。
根据语言习得理论我们认为,人类口语的学习从听开始,听力在婴幼儿的语言习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听力的顺利实现需要语言环境,因此必备某种语言环境是语言习得的重要特征,儿童可以从父母那里,从所有可能接触的环境那里接受全方位的语言信息输入,这种输入无时无处不在。而通常人们认为口语学习从说开始,为了让学生接受这一与日常生活经验向悖的理论,笔者引用了下面的实例:1994年至今,台中师大王财贵教授正在全球的华人社会推广一项文化运动——“儿童读经运动”。一对台湾夫妻听了教授的讲座很用功,每天早上都读半小时《论语》。这位妻子怀孕后照常每天读,就这样读了十个月。孩子从出生到一岁,父母继续给他读《论语》,孩子无论醒着、睡着都在听。等这孩子到一岁、其他小孩子刚学说话的时候,他就会背《论语》了。㈣这对父母并没有有意识的教孩子学习语言,只是单纯的给婴儿输入语言信息,孩子竟然自己掌握了语言。这一现象充分证明,儿童母语的习得过程从听开始。听是个信息输人的过程,当语言信息的输入积累达到某种临界点的时候,就会量变成为质变,自然爆发成为口语。据此我们认为,人类只要从有听力开始就可以通过给他输入语言信号的方式学习口语了。有研究资料表明,“从胎龄6周听力即开始发育,24周左右耳蜗的形态和听神经的分化基本完成,15—20周开始有听觉,至25周几乎与成人相等。”In]因此从理论上讲,最迟在胎儿六个月时就可以进行语言教育了。美国“胎儿大学”的一个“小学生”在妈妈肚子望经过“胎儿大学”的语言学习后,出生仅仅9周居然能对录像机放映的节目说“哈罗”。㈣这一实例更说明胎儿已经具备了语言学习的能力。根据胎儿这种潜在的能力,只要母亲不失时机对胎儿进行耐心的语言训练,等胎儿出生后在听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将会大大超过未经语言训练的孩子。
[关键词]
独立学院;语言学概论;教学改革
语言学概论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培养学生语言素养使学生掌握基本语言理论的课程,在语言类课程中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独立学院的语言学概论课程在教学设计方面,与普通高等院校有很大的不同。目前的教学远不能令人满意。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与方法。
一、独立学院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语言学概论课程内容同相关课程重复从目前的教学设计来看,语言学概论课程开设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之后,这三门课程都是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同属语言类课程,于不同的年级开设,知识有一定的层次性,但是从教学内容设置来说,特别是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内容重复现象明显。从我们学校选用的教材来看,现代汉语课程选用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课程选用叶蜚声、徐通锵主编的《语言学纲要》。通过对比发现,这两种教材在很多地方存在着重复。正如有学者分析的“:语言的性质、音位理论、义素理论、语义场理论、层次分析法等部分基本上是重合的,有的甚至连章节的小标题都一样。”[1]虽然两门课程的开设间隔了一年,但对学生来讲,依然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失掉了教学内容的新颖性特征;对老师来说,不过是“炒冷饭”的活动。不具备新鲜感的知识内容,必然会使得语言学概论课程在讲授时丧失应有的吸引力。
(二)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方法亟待改进现行的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方法仍然是讲授法占据主导地位。因为语言学概论课程的理论性较强,讲授法能够以教师为中心,在讲课时使教学内容的呈现具有条理化、系统化的特点。教师全程讲解知识,忽略了学生的参与。而独立学院的学生具有较为强烈的主体意识,愿意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教师只用讲授法教学,势必造成一种“满堂灌”的客观效果,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难以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有学者说:“在讲授的基础上,尝试课堂讨论、学生做专题综述等教学形式。”[2]因此需要认真考虑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活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来。
(三)语言学概论课程内容缺乏应有的人文内涵索绪尔把语言作为一种抽象的符号系统,因此大多数的语言学概论课程重点讲授的是抽象的语言系统问题:语言构成、语法规则等,缺少对人文精神的足够关照,使得语言学概论课程缺少应有的人文内涵,只是简单地把语言看成是一种交际工具。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人文内涵更不能忽视。语言符号的意义正是体现了它的人文内涵。每一种语言都是一种文化的结晶,要想理解一种语言,离开文化怎么能行?我们语言学概论教师应该着力思考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如何融入丰富的人文内涵。
二、独立学院语言学概论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一)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1.学过的知识灵活处理。如前所述,已经在现代汉语课程中讲过的知识,在语言学概论课程中重复讲授,首先会造成教学时间上的浪费,其次会造成学生兴趣不足。为此,我们首先进行的改革探索就是把在现代汉语课程中已经讲过的知识点简化处理,正常讲课需要45分钟的,我们只用10分钟时间进行要点回顾。这种回顾省时,但容易流于不细致,为此我们补充练习题,即通过练习巩固学过的知识。2.强化学生的课堂活动。不仅是略讲已学过的知识,还可以设计学生课堂实践环节,由学生来试讲在现代汉语课程中学过的知识点。我们在开课之初就布置了课堂讲课实践内容,学生复习及预习,通过讲课的方式进行呈现,巩固了知识体系。由老师讲变成学生讲,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也是内容与方法的变化。从学生的素质来说,智商方面没有本质的差异,但是情商方面差异较大,特别是独立学院的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特别高,这也符合现代教育中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与时间的要求。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的实践环节,我们设计了30个问题作为课堂讲课的基本题目,让学生有丰富的选择。
(二)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1.采用寓教于乐的例证法实施课堂教学。讲授法在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但是,现代的教学模式不能还停留在传统的讲授法一种方法中,要积极探索其他的教学方法。我们积极探索如何把理论知识的讲解融进对现实的语言现象的分析当中。在讲到语音部分的知识时,学生对于发音原理不能透彻理解,特别是发音部位的问题,看起来是现代汉语课程曾经讲过的知识点,但是语言学概论课程要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站在普通语言学的角度进行思考。我们采用了电视剧《乡村爱情》中的一个角色———王木生———进行例证分析。根据剧情的设定,王木生的舌头短了一截,舌面前音会发成舌面中音。舌面中音在汉语普通话中不是标准音位,但是是可以发出来的。通过移动舌位让学生了解发音的原理: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的配合。当学生也能发出来时,都觉得好笑,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明白了发音的原理,就不觉得国际音标的辅音表是难以捉摸的“天书”了。本来枯燥的理论课程马上转变为饶有兴味的实践课。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授课热情自然也就提高了,教学效果必然是锦上添花。2.恰当运用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手段。打字机的键盘与打字机打出来的文章一直是经典教材中对语言和说话关系的一个经典比喻。可是学生对打字机基本上没有什么认识,教学效果不是很好。我们选用手机这个学生熟悉的移动设备进行比喻:手机的键盘乃至手机的型号都可能是一样的,可是用手机键盘编辑出来的短信内容则是千变万化的。这样一来,贴近了生活实际,理解起来效果更好。如果沿用打字机的比喻,就需要教师对打字机进行必要的说明,一般会在多媒体PPT课件中展示一张打字机的图片。恰当使用PPT课件,能够有效改善传统“讲授+板书”的授课模式中信息传输量不够大、花费时间多等问题。特别是在课件之中插入音频、视频等内容,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化为形象的影音片段,学生的感知效果必然超越以前。3.布置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作业。“语言学概论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语言理论方面的专业素养。”[2]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学术研究上的能力并不突出,但其动手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很高。独立学院的学生迫切地渴望通过实践活动证明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讲到“语言符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这节内容时,我们进行了教学思路的改变,布置作业让学生思考:如果其他动物能够掌握人类的语言,这个世界将会怎样?我们提示学生可以联系影视作品进行分析,比如电影《人猿星球》(1968,2001)、《猩球崛起》(2011,2014)等,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语言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性。4.有效延伸学生的课堂学习与课后实践。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特别是在现在的教学改革的背景之下,很多理论课程的教学时数一减再减,教学内容却没有办法进行大刀阔斧的删减。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完成原有的理论讲授,还要保证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就要求我们任课教师有效延伸课外学习与实践,课堂讲授与课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我们在讲授语言学经典导读、汉语词汇学、文字学等课程时,就已经开始向学生传递写作语言学方面的论文或从事语言文字方面社会调查的信息。配合学校组织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了对语言文字现象有兴趣的学生进行项目的论证与申报,项目获得了省教育厅的立项批准,已经顺利结项。项目的顺利开展与成功结项,为学生创作毕业论文提供了有力的前期调查基础与论文创作实践训练。目前,完成项目的学生正在以项目内容为选题方向进行毕业论文的创作。能够参与到项目中来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我们还有其他方式强化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比如我们以学科作业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语义内容的调查。2014年有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作了自己调查内容的汇报。有些调查报告已经接近毕业论文的设计要求。
(三)充实、丰富语言学概论课程的人文内涵作为语言学概论课程的专业教师,只是通晓课程教材上的知识是不够的,还应该有深广的知识背景。1.语言学概论课程主讲教师应具备多语言背景。讲授语言学概论课程,需要对教材内容全面与深入的把握,但只是把握这门课程的内容还是不够的,虽然我们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课程教学,教学语言以汉语为主,并不是表明对其他语言的需要就等于零。目前大多数的语言学概论教师是出身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熟悉的外语基本上都是一种,而且精熟程度很低。而语言学概论课程要讲授的是关于人类语言的普通知识,只懂一门外语,是难以驾驭这门课程的。我们的对策之一就是选择有多语言背景的教师进行课程的讲授。一位主讲教师有四年英语本科学习经历、三年汉语言文字学硕士学习经历。该教师本科时期主修英语,第二外语是俄语,硕士阶段第二外语是日语。这样的多语言学习经历,对于语言学概论课程来说,是非常适合的。2.语言学概论教学灵活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解析与阐释。教师对于语言现象的认识、对于语言理论的理解,不能流于表面,而是要对语言生活有着深入的接触,能够把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联系。专业教师的学习、工作、生活经历,都是与学生的现在、过去及将来有着密切的联系的。用个人经历也即教师人生体验引导学生思考正在发生的或曾经发生的语言事件或现象,必然有着强烈的说服力。比如,我们在处理句式变换的时候,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肯定句变否定句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否定词的位置问题。我们举出儿童在造句时出现的否定句格式上的偏差,如“你不能看到见我了”“你不能找到我了”等。这样的句子是怎样出现的,成人为什么没有使用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讨论,拉近了理论学习与语言现象的关系。通过这种引导,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很多语言现象都是可以研究的,这也为他们将来写作毕业论文提供了方向与具体选题的范例。3.积极探索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没有一门课程是独立存在的。任何一门课程都与其他课程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体到语言学概论课程来说,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大学外语等课程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实际上,不仅仅是这些课程与语言学概论有关联,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各门课程之间,都有着丰富的联系,只是由于授课老师的不同,造成了课程之间的隔阂,学生在学习时是分散进行知识建构的,难以把学到的各门课程中的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文学类课程与语言类课程很多时候是被看作两个方向的,但实际上,这两类课程也是有相通性的。以古代文学课程为例,我们讲古诗词意象的问题,其实就是语言符号的问题。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学生理解不好,主要就是不了解“征蓬出汉塞”中“蓬”的意义。如果弄懂了这个符号的意义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价值,同类的诗歌就可以触类旁通了。有很多诗歌写“孤蓬”“飞蓬”“飘蓬”“转蓬”等,具有相同的符号意义与价值。文学概论课程也是一样,不仅仅是由于两门课都是概论课程,还在于两门课程讲授的理论中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比如结构主义,文学课要讲,语言课也要讲,又怎么能截然分开呢?
【参考文献】
就我国民族院校的教学现状来看,由于语言学概论以人类的一般语言为考察对象,而现行教材通常以汉语和英语为主要语料,这一方面给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纯粹的理论教学也实现不了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难以培养起来。
那么,怎样才能改变现状,实现教学创新呢?
结合笔者近三年来的教学实践来看,只有充分考虑民族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提升学生理论运用实践的能力,才可能有所创新。民族院校拥有大量的熟练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学生,这一优势,成为许多民族院校发展的重要策略。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为吸收更多具有民族语言基础的优秀生源,将一些本科计划单独用于该专业民族语测试考生录取,要求考生必须有一定的南方民族语言基础,云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地处多民族区域,设置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对熟练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考生进行民族语言测试或民族语言口试,测试合格则优先录取。这些举措使民族院校少数民族生源的特点更为突出,也为民族院校语言学概论的教学创新提供了良好条件。基于上述理由,我们认为,从实践教学出发,围绕语言学概论的教学内容,结合民族院校的学生特点,探寻创新路径就有章可循了。
一.构建语料库:以少数民族语言为特色
“语言学概论”作为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语言特点,选取合适的语料对理论加以阐释与分析非常重要。而目前教学过程中语料的收集与整理相对单一。发掘民族院校的特有资源,组织学生收集与整理民族语言的语料,建立少数民族语言特色的语料库,既可解决当下语言学概论教学的语料问题,又为民族院校的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创新提供了基础。
作为民族院校,有很多学生来自少数民族,也有不少学生的母语就是少数民族语言,利用学生的母语作为语料来讲授抽象性较强的语言学基本理论,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容易,丰富的语料活跃了教学气氛,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笔者的教学实践而言,针对语言学概论不同章节不同内容,我们让学生利用录音软件自主收集民族语言语料,采集语料的过程中,对这些语言现象加以分析与整理,主动运用语言学相关理论来解决实际的语言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深了相关语言理论的理解与认识,同时提升了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进而达到教学目的。在语料采集中,教师须对采集对象作详细说明,对语料的整理方法与格式作统一说明,比如语料采集者、采集语言的类别、采集语言(如果是少数民族语言)汉语对译与翻译、采集语言所属具体地点、采集语言对象的说明等内容均须作详细说明。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为叶蜚声、徐通锵著《语言学纲要》,根据每个章节的需要,我们设计了语料采集内容。
如语音部分,学生较难掌握的某些元音与辅音存在于某些同学的少数民族语言及方言里,通过这些同学的现场发音并对这些同学的发音进行采集,可以提升学习效果。比如颤音的学习,对于民族语言及方言中没有此辅音的同学来说,学习起来难度较大,而维吾尔语、撒拉语、蒙古语等北方民族语言中存在,这些同学的现场发音,让其他同学真切地感受到这个音的发音特点,同时我们将其采集下来,整理到教学语料库中,为教学服务。
又如语法部分,语法的组合规则中讲到述宾结构,这种结构是人类语言中普通存在的结构,但两个成分的排列次序不同语言各不相同,汉语中宾语在述语之后,而傈僳语、彝语等少数民族语言中宾语在述语之前。我们通过对傈僳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同学的语言资料进行采集,丰富教学语料的同时更好地加深同学们对这一语言现象的认识,并引导同学们去留意与思考这种语言现象。
再如语义和语用部分,关于词的象征意义,我们在教学中举出同一词,在英语、法语、日语等语言中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学生对自己懂得的语言能自然接受,但对自己陌生的语言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那么在讲这一知识点之前,可要求学生去收集自己少数民族语言或汉语方言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词,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讨论,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积发,课堂气氛得以活跃,相关的理论知识大家也很容易接收。
作为教师,如果针对不同章节,组织学生有意识地收集相关的语料,建构属于自己院校的语言学概论教学语料库,那么长期积累下来就是非常可贵的民族院校语言学概论教学素材。
二.分组实践:基于调查与报告相结合的教学互动
民族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少数民族或汉语方言区域,他们的母语大多为少数民族语言或汉语方言,这是民族院校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的优势所在。
近三年来, 我们给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开设语言学概论,对所有学生进行细致调查,收集学生掌握语言的基本情况,并建立学生语言基本信息库。这个基本信息库包括有学生的姓名、学号、民族、籍贯、掌握民族语言及汉语方言情况、掌握文字情况等内容。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拥有不同的母语,涉及不少民族语言,如壮语、黎语、藏语、苗语、白族语、畲语、蒙古语、维吾尔语、彝语、侗语、水语、锡伯语、哈萨克语、撒拉语、珞巴语、土家语、傣语、朝鲜语、布依族语、仫佬语等,还包括不少的汉语方言,遍及各大方言区,如赣方言、粤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及东北、西北、西南及江淮等方言。基于学生语言基本信息库,按掌握民族语言及汉语方言的情况进行分组,这就形成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的基本组成单位,大部分的调查与报告均以小组进行安排。
语音部分的教学历来是语言学概论教学中的难点。语音部分要求明确认识语音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初步掌握人类发音、准确掌握普通话发音的基本原理和常用国际音标。这些教学内容本身就有较强的实践性,如果单纯从理论着眼,讲授发音相关原理,学生接受效果就很差。讲语音的物理属性,涉及语音四要素音高、音长、音强、音质等,讲其生理属性就会涉及发音器官、发音部位,这些内容倘若抽象进行讲解,学生难于理解,就需要借助一些实物、运用一些仪器来进行讲解,让学生实际去使用浪纹仪、语图仪等,通过亲自去实践加深对语音四要素的理解与认识。对于常用国际音标的掌握,除了课堂上通过录音与教师的实际发音,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发音要领去体会外,还需要课外的练习与辅导。民族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少数民族或汉语的不同方言区域,对常用国际音标的学习自然会呈现出个体的差异性。针对这一点,我们对所有学生掌握民族语言及方言情况进行了统计,建立了数据库,根据不同民族语言及汉语方言,对学生进行了分组,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加强了分组的课外辅导。在学习了语音部分后,让同学们根据给定的语料运用录音软件对自己的民族语言及方言进行了录音,鼓励学生运用国际音标进行基本的记音活动。在记音过程中,同学们会自觉地运用国际音标,遇到问题也能通过查找相关资料、与老师同学讨论的方式来解决,在这种实践教学形式中,学生加深了对常用国际音标的认识与运用,进而达到相关的教学目的。
语法部分的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如何让学生去理解语法结构的基本规律?如何去理解与分析语法现象中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怎样理解语言的普遍特征?如何分析语言的结构类型?这就需要在讲授理论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我们将这些问题细化,例如语法的组合规则中语素是怎样构成词的,结合自己的母语来谈谈这个问题。学生会首先想到自己母语的情况,对自己的语言进行调查,不得其解时,到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补充,在课堂上也能将自己的思考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语言的结构类型可按构词法与句法的不同角度进行划分,让学生首先去考察自己母语的结构类型,并进行论证,形成研究小论文,分组进行讨论,并请每组代表在课堂上将小组讨论的重要观点进行陈述,这种研究报告的教学形式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习的效果。
再如,语言的演变与分化规律性较强,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及亲属语言的关系如何?这一部分的内容实践性较强,可组织学生深入不同阶层、各行业调查语言使用情况,对社会方言的形成及特点有更深入地认识;按所属方言不同进行分组讨论,各地方言有何特点;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查找亲属语言的相关资料,了解其研究的历史、方法及重要观点。
三.学生本位:引导民族视野下的语言学创新项目
立足民族院校特点,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学创新项目研究,在项目的申报与研究中将民族性、现实性与专业性三者融合在一起,在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之下,将民俗与语言结合在一起,拓展学生视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将语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调查与现象分析的能力与水平。
在进行语言学概论教学时,我们将所有学生掌握语言及方言的情况作了细致的统计与调查,由于学生人数过百,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种类及汉语方言较为丰富,我们按其所掌握语言的情况对学生进行了分组,我们开展的所有实践活动均以小组形式进行,在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中,每个小组内部通力合作,有些作业是单独完成,但有些作业如研究报告之类,我们要求以小组形式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内容成员之间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加强,成员之间加强讨论与交流,学生在此过程中自主创新性得以提升,在老师的适当指导下可申报创新项目,进行深入研究。目前我们指导学生成功申请了与语言学相关校级、省级、部级创新项目,在项目的申请与完成过程中,学生们对语言学概论的学习热情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实践的调查过程中,不断地加强语言学概论基础的学习,尤其是其中较难的语音部分,这部分在实践调查中显得格外重要,是语言实践调查的前提。在此阶段,这种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转化为一种主动的需求,学习的内容也不仅是课堂上的有限知识,而是调查实地的鲜活而丰富的生活体验。
少数民族民歌以少数民族语言为载体,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以此作为研究对象,让学生深入关注自己的民族文化的同时,又能运用语言学概论的相关理论对民歌的语言载体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研究。比如有学生是畲族的,会说畲语,对畲族山歌很感兴趣,我们指导学生收集与整理传抄及口头流传的畲族山歌,从语言的角度,对山歌中的韵律、词语及修辞手法进行研究。又如有学生来自蒙古族,会蒙语,对鄂尔多斯准格尔旗漫翰调很感兴趣,我们引导学生收集与整理这种民间山歌,对其中存在的方言词、蒙语词进行探究,考察漫翰调变迁的历史。再如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调查与研究、对土家族哭嫁歌的田野调查与研究等等,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民族,以语言为载体的民歌、传说、谣谚等又是如此的丰富,为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创新项目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极为有力地提升了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的效果。
语言学概论教学历来重视理论课程教学,没有专门的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教学活动一直处于附属地位,流于形式而没有实质效果。为有效地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我们制订了相应的实践教学方案,围绕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安排好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对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做出细致安排,对实践活动的成绩评定做出详细的说明。学生实践教学成绩的评定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通过学生书面作业评定成绩;一部分是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评定成绩。这两部分的成绩占学生课程总成绩的40%。书面作业可以是通过文献调查完成的相关教学练习,还可以是通过社会调查形成的书面调查报告,通过研究某一论题完成的研究报告等等,根据其完成的情况评定等级。按学生所属民族语言及汉语方言的不同,将所有学生进行分组,尽量每个小组内部成员所属语言一致,选定组长,有系统地组织实践活动,采取同学互学互评制度,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将理论运用实践能力的同时,加强团队意识。
笔者结合近三年来的实践教学,探索了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即,构建民族特色的语言学概论教学语料库、开展基于调查与报告相结合的分组实践教学、加强民族视野下学生本位的语言学创新项目研究,对于推进民族院校语言学概论的实践教学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彭泽润,“语言学概论”和语言政策,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3.张先亮,关于“语言学概论”内容与方法的再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第2期;
4.黄育红,语言学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的“瓶颈”及对策探讨,教育探索,2010年第10期;
5.谢荣娥,语言学概论教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文学教育,2012年第8期;
一、引言
Lakoff &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首次提出了认知隐喻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概念系统(思维过程)是被隐喻性地建构的,因此,作为语言表达的隐喻来自于具有隐喻性的概念系统本身。概念隐喻理论的具体内容是指隐喻是人类对其某一领域的知识和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统一理解,即理想化认知模式,隐喻是源域到目标域的直接映射,在映射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意象图式结构,即“衡定性假说(invariance hypothesis)”。
概念隐喻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常规隐喻,根据源域的不同可分为空间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三大类别。无数的概念通过“隐喻化”的过程加入我们的概念系统中,成为我们概念系统的一种固定模式。这些纵横交错的隐喻关系构建起一个协调一致的隐喻概念体系及相应的隐喻表达体系,发展了我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我们的语言,帮助我们共同完成对抽象事物和概念的较为深刻、全面、完整的认知和理解。
二、隐喻理论与语言教学
将隐喻理论与语言教学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对于隐喻学研究、教学法研究及认知语言学都有重要的意义。与语言知识相关联的认知理论认为,语言知识与其他类型的知识并无不同,用于发展语言知识的策略与其他学习是相关联的。Lakoff认为,概念隐喻是普遍存在的。那么,中国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概念隐喻作为学习者的内在规则集的一部分,应该有助于目的语的学习,即应该以正迁移为主。这也意味着对英语学习者来说,隐喻理解能力的提高应着眼于概念隐喻的理解,而不是单纯隐喻表达式的理解。外语教学既要剖析隐喻的美学价值,又要关注隐喻的教育价值,注重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探讨了隐喻式的英语学习策略[4],尝试着把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机制和隐喻认知相结合进行语言教学。
1.利用隐喻概念理论总结相关概念域的共同词汇
Lakoff等学者们从认知角度探讨了概念隐喻和语言形式的内在联系,认为隐喻思维可以解释大多数词汇的多义性及构词方式。因此,隐喻理解对词汇教学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将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英语词汇教学,可以使得词汇教学方法更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更为有效的词汇学习方法。例如,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隐喻概念理论引导学生总结有关两个相关概念域的共同词汇。以“Money Is Water”为例,可以对两个概念域的相关词汇做如下总结。
表一 water概念域与money概念域相关汇总结[7]
这个表格清晰地展示了由“water”这个概念域向“money”这个概念域映射在语言上的表现。水是人们所熟知的概念,对于描绘水的各种性质的一系列英语词汇,学生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当通过隐喻思维把水的各个性质的一系列词汇便同样可以用来描绘货币这个概念的相关方面。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将这两个概念域联系起来,并通过表格的形式将两个概念域的词汇进行总结对比。这可以使得学生们更为轻松地掌握相关概念各个方面的一系列词汇,从而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特定概念的一个全面、系统的词汇框架。
2.利用文本自主构建概念隐喻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地构建概念隐喻时,由于概念隐喻是系统的跨域映射,具有系统性,所以可对其进行分析和构建。大学英语课本选材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语言贴近生活。许多词语、习语都有隐喻意义。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文本理解自主地构建概念隐喻有助于养成隐喻思维的习惯。
例如《大学英语》全新版第三册第七单元课文文本“Life of a Salesman”中出现了这样的表达:“the battle field where he fights for his independence and dignity;And his enemies――a crippled body that betrays him ... ――are gaining on him;he assembles his weapons;another bus that drops him off a mile from his territory.”[2]很明显,文章描写的是一位身患残疾的销售员如何艰辛工作,而这些语句似乎让人无法将其与销售员联系起来。教师在讲授时可以把“battlefield,fight,enemies,betray,weapons,territory”列出来,使学生意识到这些词语都是用来描述同一概念WAR。根据概念隐喻的认知机制,教师可引导学生构建出概念隐喻LIFE IS WAR,并找出两个概念的相似性。
3.加强英汉概念隐喻文化内涵的认知
跨文化交际是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外语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力图解决目的语的文化差异。外语学习的最终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目的语语文化的掌握水平。隐喻作为语言现象,产生于体验,是储藏、传承、发展文化的载体,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文化的内容,如生活方式、价值观、信仰态度等。此外,隐喻还具有文化传递性,学习者可以通过理解隐喻概念来学习目的语的文化。所以,外语教师在文化教学中可借助隐喻的认知理论来解释英汉表达方式的异同,启发学生更系统地认知各种目的语的文化现象。
隐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从中可探得英汉民族在认知方式和文化观念上的共同点和特异性。比如,对句子“She spoke with a touch of vinegar.”的理解。关键在于vinegar的隐喻含义。汉语中“醋”的隐含意义是“忌妒”;而英语中vinegar的隐含意义却表示“尖酸刻薄”或“不高兴”。另外,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汉中有关颜色的隐喻理解也不一样。汉语中嫉妒别人常表达为“得了红眼病”,而英语中则说green-eyed。这些隐喻语言基本上已经成为语言中相对固定的概念隐喻。
三、结语
隐喻概念和隐喻语言都是一定文化语境中的人在历史进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也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被接受和定型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英汉语隐喻语言中蕴藏着的文化共同性和差异,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隐喻中的文化联系,增强学生掌握英语词汇和习惯表达,以及对于帮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减少因为对于隐喻意义的误解而造成的语用错误,有着相当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Lakoff,G.&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19.
[2]Lakoff,G.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New York:Basic Books,1999.
[3]马瑞贤,李佐文.隐喻认知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136-139.
[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06.
《语言学概论》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其课程目的是介绍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并初步具备运用语言学科学方法和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所以《语言学概论》兼有理论和能力两方面性质,是必教、必学的,是提高语言理论能力的重要路径。
相比文学课程而言,语言学类课程无论对教师上课还是对学生听课都是一种挑战,语言学课程以《语言学概论》为最难教、最难学。主要因为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容决定了该课程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普遍反映内容枯燥、术语偏多,难理解、难记忆和关联性不强等。需要任课教师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目前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陈旧,理论性强。
现行教材普遍使用徐通锵、叶蜚声的《语言学纲要》,教材成书于80年代,基本以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为理论框架。内容比较陈旧,不能反映新的语言学研究成果,缺乏创新性。有的高校使用60年代初高名凯、石安石的《语言学概论》,理论框架有长处,但时代局限性是很明显的,受前苏联语言学观点的影响较深。对语言社会属性、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阶级语言的关系等论述,都带着前苏联语言学理论的痕迹。
这门课是介绍人类语言普遍规律的,是一门理论课,必然是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系统性等很强的。加上很多理论基本来自国外,不一定适用汉语,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二)与《现代汉语》内容有重复和交叉。
《现代汉语》分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而《语言学概论》有语音、文字、词汇和语法部分,在内容上出现重复和交叉。当然《现代汉语》讲的是个别语言,《语言学概论》讲的是语言普遍的结构知识,二者讲授角度不同。实际上《语言学概论》主要以汉语为材料,而《现代汉语》的理论部分具有普通语言学的性质,如语言性质、义素理论、音位理论层次分析法等,有的章节甚至连小标题都一样,如语音性质部分,《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都是从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社会属性三个方面讲解。内容的重复必然带来“炒冷饭”的感觉,学生和教师都不可避免地产生厌学、厌教情绪。
(三)教材涉及语言材料单一。
《语言学概论》以全世界语言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上讲,语料选择应该是丰富的,有助于对普通语言学理论的理解。但是《语言学概论》教材中,所举语言材料大部分还是以汉语为主,印欧系语言中主要是英语,很少涉及其他语种,不太利于对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学习。
(四)教学方法比较传统,师生互动性不够。
《语言学概论》课程现行的教学方法仍然以讲授为主。讲授以教师为中心,可以使教学内容条理化、系统化,对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来说是必需的。传统教学方法缺乏激情,沉闷的讲授置学生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满足不了他们的“参与”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大学课程不必像中学课程那样刻意追求活跃,但是要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方法变换还是有必要的。
(五)考核方式比较单一。
课程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目前《语言学概论》教学的评价体现主要是期末考试的笔试评价。评价体系比较单一,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法体现。传统考查学生的闭卷模式虽然具有可操作性,但是往往禁锢学生能力全面发展,诱导学生进入机械背诵、生硬记忆的误区。
二、教学策略
(一)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以能力培养为任务,让学生参与教学,改变传统“满堂灌”式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明确对象,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讲授过程中,注意采用启发式语言,让学生思路跟着教师讲解思路走,同时注重用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师生互动起来。
2.讲练结合法。练习环节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消化所学理论知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程度得以反馈,以便教师做出进一步解释和补充。练习方式主要有:(1)课堂提问。针对具体问题提问。(2)课堂小测验。进行单元小测试,以便对一个阶段的学习内容进行练习和归纳。(3)学术小论文。以训练学生科研能力为目标。走“讲、练、研”的路子。在研究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达到加强学生能力训练的目的。
3.课堂讨论法。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些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打破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活动方式。如“人类语言和动物语言的区别”、“怎么从聋哑人现象看人类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汉语作为孤立语与印欧语相比具有哪些特点”等,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实现师生良性互动,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分析运用语言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效果。
(二)改革教学内容。
1.注意与《现代汉语》内容对接。两门课在内容上有重复和交叉,如语言、词汇、语法等章节。可以旧知识引出新知识,而不是简单地重复旧内容。同时因为两者讲授角度不同,《现代汉语》讲的是个别语言,《语言学概论》讲的是语言普遍的结构知识。因此《语言学概论》应避免过多地使用汉语言语料,与《现代汉语》课堂区分开来。
2.增加计算机语言学、语言语用等知识。教学内容巩固并丰富原有内容,扬弃旧知、兼容新知,增强趣味性、实用性。将与《现代汉语》内容重复的部分压缩讲解,增加计算机语言学、语言语用等方面的知识。
3.充分利用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教师的外语语料。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必然以一定语言材料说明问题。充分利用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以及外语语料,会更有利于语音规律、语法范畴、语言不同类型等内容讲解,使教学生动而有说服力。
4.作业讲评和考研试题讲解。课后作业在评阅后应该在课堂上进行讲评,从总体到具体,优点和缺陷及出现的问题,应该对学生有一个反馈,有利于指导学生下一次作业高质量地完成,有利于语言实践能力提高。在练习环节适当引进一些考研的试题题目,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研题目往往以基础知识为生长点,对这些试题的讲解,提高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解答能力,有助于学生考研,促进教学教育活动深入开展。
(三)改革多媒体教学课件。
传统教学以粉笔和黑板为主要工具,多媒体教学运用文字和动画结合,将教学内容更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起到很好的作用。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学设计,如果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仅仅将板书内容全部搬到电脑屏幕上,眼睛只盯着屏幕念,不顾学生的反应,这样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说毫无意义。但是画面精美、动静结合的课件,加上良好的教学方法,会给教学效果锦上添花。多媒体教学课件质量对教学还是很重要的。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1.内容简化。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为了更好地把教学内容展示,如果内容过于详细,就成了信息的海洋,让学生目不暇接,课堂笔记更无从下手。内容简化、详略得当的内容有利于教学。
2.添加图片设计。课件中适当添加一些图片,不仅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还是文字外的一个必要补充,如一些语言学家的头像,语言学名著的封面照片等。
3.增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语言学概论》的术语偏多,理论性强,教师一味讲解必然会令课堂沉闷和枯燥,而利用一些视频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提高学生兴趣有利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讲解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时,可以放一段车祸病人语言发生变化的视频;动物语言和人类语言的区别,可以放一段动物语言的视频;讲文字时,可以放一些古文字起源的视频等。
4.加强艺术性设计。多媒体课件设计中,大部分还是文字排列,但是文字大小、底纹颜色、字体的选择、文字外图框类装饰的使用与否、动画方式都影响课件质量。艺术性强的课件让人赏心悦目,不易疲倦,自然对教学效果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教学评价的改革。
课程的期末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书本的记忆情况,这种考僵化的东西,轻源头活水,导致有些学生仅凭借绝好的记忆能力,通过考前突击复习,就能获得高分。单纯依靠期末考试评定学生的成绩,未免缺乏公平性和灵活性。
公平的考核评价可以采取平时和期末相结合、知识和能力并重的方式。这种方式重视过程评价,强化过程考核,重视学生实际能力发展。主要考核从以下部分进行:
1.期末考试占70%。课程基础理论知识作为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成果,要占据较大比重,但是考核主要内容不以记忆为主,而以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命题者将从试卷内容和题型设计上进行改革。
2.课堂互动评价,占10%。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并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质疑,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按照参与积极性和表达流畅程度给予考核评价。
3.课程论文评价,占20%。要求学生发现问题,广泛阅读相关文献,独立完成小论文写作,体现较强的研究能力,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
三、结语
《语言学概论》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理论课程,是语言学理论的入门课,具有专业性、基础性和理论性的特点。在学生学习《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语言课程的基础上,将学过的语言概念、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语言理论水平。其学科地位是很重要的,但因内容抽象和缺乏趣味性,加上教师没有采取有效教学策略,导致现在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多媒体制作等各方面做出改革,相信会改变这门课程的教学状况。
参考文献:
当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母语语言能力培养和母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对于中文院系发展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中文专业是基础专业,普遍分布于各类大专院校,而各类学校对中文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都有自己的特点。如在师范类院校中,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目的比较纯粹,一般是培养中学语文教师。综合性大学文学院中文学科人才培养更为多元化,就业去向不一,课程体系设置需适应由此带来的复杂性。目前中文教育和人才培养面临一些问题,亟待研究解决:一是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期望逐步上升,但在校大学生实践经验欠缺,应用能力低下,成为目前整个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的矛盾焦点之一。随着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文学科发展迅速,在原有基础上产生了诸多交叉学科,各校也纷纷开办了新的专业如汉语国际教育等。二是中文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如中文院系各专业特色如何进一步凝练,如何克服新兴专业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瓶颈等。三是中文专业教育与整个大学教育的协调发展。目前不少综合性学校纷纷筹建本科生院,大力推行新的培养方案修订,拓展通识教育,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机会,力争向国际化规范化靠拢。如何协调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培养高素质、宽口径的中文人才,成为大学中文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中文教育中,汉语言文字类选修课体系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在中文类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目前已有不少文章探讨国内课程体系建设,如计算机类、人文地理类等等。包括理论探讨和实践教学讨论,还有中外大学课程教学评估差异等,这些思考给我们很大启发。但是对于新形势下语言文字类选修课程体系建设一直鲜有探讨。特别是教育部把对外汉语专业更名以来,新兴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更是引人关注。因此,我们选取新形势下综合性大学文学院语言类课程体系建设作为研究课题,此课题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先进性。
一、国外知名大学语言类课程概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课题组对美、英、日、韩、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地十余所高等学校语言类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考察(所调查课程是该国语言学系所开设的母语语言及普通语言学课程,一般不涉及外语课程)。
美国是当代语言学的学术重镇之一,学术理论更新快,影响广泛,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都风靡一时。故而美国大学语言学专业课程多而新,既有基础课程,也有前沿课程,既有本体研究课程,也有应用实践课程。不过各学校由于语言学的学术传统和学术兴趣不同,课程的设置也带有本学校的特点。我们以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耶鲁大学语言学部等几所学校为例来加以说明。麻省理工学院语言与哲学学院语言学课程有:语言学概论、语言及其体系Ⅰ:语音、语言及其体系Ⅱ:语法、语言及其体系Ⅲ语义和语用、语言习得、语言心理学实验室、双语语言研究、异态语言、克里奥尔语和加勒比特性、语言学实地调查法、语言分析的高级主题、黑人问题黑人研究概论、语言与科技、语言变异与变化、语音学、语言研究讨论会、语言学自主研究、语言学专题。哈佛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所开设的课程有:英语语言文学、非洲语言和文化概论、语言和文化、拉丁美洲的语言和身份政治学、诺姆・乔姆斯基和语言学、语言和史前史、语言的科学:概论、句子结构、语言的声音、语义、历史语言学概论、句法理论(1)、音位理论(1)、语义理论(1)、历史比较语言学、日语的历史和史前史、南岛民族语言学问题、语言、结构和认知、指导阅读和研究、古代末期拉丁字母、语言心理学。此外,哈佛大学开设了大量的外语训练课程,如希伯来语、韩语、尼泊尔语、巴利语、葡萄牙语、俄语、西班牙语、土耳其语等。反映出该校对实际语言能力的重视,而普通语言学学者最好的学术训练之一是实际掌握多门语言并学会语言调查和比较。斯坦福大学语言学系开设的课程除了多门理论语言学的课程外,还包括很多应用语言学方向的课程,如语言信息处理、语言教学、社会语言学等,涉猎十分广泛。如:语言学概论、语法的魅力、你的口音是什么?(声学语音学调查)、实验语音学、阿拉伯语言与文化、双语生活、语言,方言,说话者、性取向话语:语言和性的社会建构、漫画的语言、非裔美国黑人英语、白话英语和阅读、翻译、英语口语教学、语音学、言语感知概论、语音学和音韵学概论、音韵学研讨会、形态学、语法概论、跨语言语法、词汇功能语法概论、语义学和Z用学概论、词汇语义学、逻辑实验室、话语结构:理论与应用、语言习得(1)、语言与手势、传统语言、手语、认知科学和信息科学概论、社会语言、社会语言学和洋泾浜克里奥尔语研究、语言,权力和政治、语言接触、嘻哈――青年认同和语言政治、语言与性别、社会语音学、语言流变概论、语言成就历史、英语史、世界语、伊比利亚语言:结构,变异和语境、俄语的结构体系、从语言到信息、语法工程、语法的计算理论、自然语言处理的编程和算法、数字时代的书写系统、自然语言理解、语言学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本科生研究讨论会、本科生研究概况、荣誉研究、自主学习。耶鲁大学语言学部的课程设置也很有特点,如分内外,内有语言学课程,还有的相关课程。语言课程又分层级:入门――中级――高级――高级研究课程。IntroductoryCourses入门课程:世界的语言、第一语言习得、语言:语言学概论、历史语言学、入门梵语(1)、语言认知科学、语言和心智、入门梵语(2)、语言的进化、中级梵语(1)、中级梵语(2)、意义Intermediate Courses中级课程:美式英语的语法多样性、语言变化、希伯来语和闪米特语语言学、手语和心灵、普通语音学、语言学理论的形式化基础、语言与计算、优选论和认知科学、神经语言学、语音分析概论、音位理论、实地调查法、印度雅利安语言、语法(1)、语法(2)、语义学、语言的哲学、形态学(词语形态学)。Advanced Courses/Seminars高级课程/研讨会:语音专题感知、大脑读写、音韵专题韵律接口、音韵专题:底层陈述、语法专题:心理词汇库、祈使句和礼貌、案例和话语、否定和极性、语义学问题:量化、古英语语言与文学概论、贝奥武夫和北方英雄传统。Advanced ResearchCourses高级研究课程:特别项目、语言学研究方法、高级论文。Related Courses相关课程:认知科学导论、语言,读写和玩耍、形式语义学、盎格鲁一撒克逊文学、希腊语语法和文体、拉丁语语法和文体、音乐认知、一阶逻辑、数理逻辑、可计算性和逻辑。
美国各类学校的定位可以从其语言课程体系中看出来。如有的学校注重理论研究,强调厚基础,有的学校还强调应用,关注社会现实,与社会需求、国际政治联系紧密。有的学校注重美国本土语言学传统。不一而足。但是他们的普遍特点是基础课一致,选修课灵活、趣味性强,比较注意突出本校的语言学传统或研究特长,注重教授和训练学生具体的研究方法,强调研讨。
我们对英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语言类课程开设情况也进行了调查,总体上它们不如美国大学语言课程门类丰富,看来美国在语言学研究的领先地位对于大学课程开设还是有重要影响。不过这些国家和地区有着自己的语言学传统和优势,在所开课程方面也体现出这些特点。英国语言学具有欧洲语言学传统,并注重本国语言学研究的优势领域,开设语音学、音位学、历史比较语言学、语义学、语言与文学、语言与社会、语言与心理等专门课程,关注多种欧洲语言结构及其用法的研习,对语言之间的比较、语言翻译等技能的训练也颇重视。韩国和日本的大学在语言本体研究和应用方面开设了基本课程,尤其注重亚洲语言的研究,对当代语言学流派及其理论也设有专门的课程。
二、比较与分析
中国语言学学者一直致力于走学术自主创新之路,中国境内有丰富的语言资源,同时拥有浩瀚的古代典籍,这些都是语言学研究的良好基础。遗憾的是从现代语言学时期,中国语言学发展缓慢,逐渐与西方语言学的发展拉开了差距。当代中国学者努力融合古代语言学传统与西方语言学理论方法,逐步发掘真正的汉语特色,为当代语言学的发展贡献新材料、新观点和新方法。这是语言学课程开设的专业背景。
从目前中国大学的课程开设情况来看,基本上是遵循中西结合,传统和现实并用,有条件的学校基本上都开设语言学调查研究方法和专业外语课程。以北京大学语言学课程为例,北京大学语言学专业研究实力很强,有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等教研室,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课程开设较为全面丰富,兼顾汉语语言学传统学习和普通语言学训练。如汉语学包括传统的音韵、训诂、文字,还有现代的语音、语义、语法、词汇,语言学包括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北大对语言学经典的重视是其特点,有大量的原典阅读课程,既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既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以中国古代经典为主,反映出其重视夯实基础的考虑。
根据各校传统优势特色和现有科研力量的区别,各校在课程设置上既体现出普遍的共同性,也还有点个性,如北大的语法学、浙江大学的文化语言学、中山大学的文字学等等。
我们把中美综合性大学语言课程设置情况进行比较后,发现我们目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丰富课程知识内容,建构完整的语言学课程知识系统。我们目前的课程知识结构不够全面,语言学理论方面高级课程较少,如历史语言学几乎是美国大学语言学必设课程,但国内高校并不普及。而历史比较语言学在语言学史的发展上是一个重要阶段,是现代语言学的先声。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221-02
《隐喻复合理论:关联理论和认知语言学》一书是德国多特蒙德大学英美语言学系的学者Markus Tendahl的著作,2009年由纽约Palgrave Macmillan出版社出版。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关于隐喻理解和在线言语处理模式的一种新的复合理论。这个理论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发现上下文异形隐喻,而且在没有预知隐喻的任何特殊的或被标记处理情况下,可以详细解释特别概念产生机制。这本著作共分为六个部分,下面对各个部分内容作简要介绍和简评。
一、内容简介
该书第一部分是本书的简介。在简介中,作者指出这本书创作的目的是为隐喻研究做新的贡献。作者认为在标准的语用学隐喻模式中,把推理和讲话者的意图作为隐喻理解的关键,但是其忽略字面意义处理和隐喻语言之间的区别。而隐喻的关联理论弥补了这一不足,被认为是隐喻研究的进步。通过简洁阐述的方式,Tendahl介绍了隐喻的基本结构和主要意义,从而确保他自己和读者之间互明的充分程度。
本书第二部分是作者对隐喻的语用学理论的评论。关联理论模式重新定义交际为明示推理交际,交际中认知努力和认知效果之间不变的协调能帮助听者在读心术和上下文中寻找最佳关联。作者通过批判性的评论得出了一个结论:对于交际的认知解释,我们语境的本体论只是次要问题,重要的是事物的认识论(P. 21)。
作者总结出作为交际前提,相互认知语境的建立依靠其他人认知语境合理假设的形成。由于讲话者有代表性的公开想法证据不足,人们只有通过直接处理最佳关联信息来减少付出的努力。结合新信息和存在的假设,可推论的语境效果可引起先前假设的增强或消除。
Tendahl定义了构成隐喻复合理论的以下四种基本假设:第一是推断非字面解释之前,字面命题不必推断;第二是言语理解应该在线分析,而且在成分的基础上;第三是我们的心理词汇是个网络,由于很多原因,词条相互编织,比如嵌入、共现等逻辑关系; 第四是上下文和决定连接其他词条的语境被激活。
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在特定情况下人们对隐喻尤其警惕,丰富的背景能帮助理解隐喻。作者用心理语言学相关的文献中证实了这个观点。为了使关联理论的预言与相关期望值相符,句子生成了认知效果,比如明显的假设之间的强化或矛盾。隐喻的复合理论一项重要的发现就是通过实验研究发现隐喻解释不是可选择的,而是出现在任何可能的地方。实验的结果表明在处理隐喻句子上,语境比常规的比喻解释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也就是说,在丰富的背景下,隐喻能被直接理解,并不需要字面理解的前两个步骤。
作者关注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在关联理论框架下如何处理隐喻句子中的概念,就是Carston(1996,2002)的“特别概念”。这就引出了一个结论:字面意义和比喻义的区别只停留在成分层面上。Tendahl的结论是字面意义的判断是以解码的语言学意义和特别概念有序的字符串之间的关系为基础的。这个结论虽然揭示了本质上隐喻不是主要的命题,但是表明了意象主义的性质常常忽视隐喻关联理论解释。
第三部分作者陈述了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复合理论。概念隐喻理论指出隐喻根本上是想法和行动,只是衍生出了语言。在对这两个熟悉的模式的评论中,Tendahl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不变性假说的断定只局限于喻体中隐喻映像生成的结构中,而不强加限制跨域映像转换的元素。作者认为关联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的改进,因为它提供了为什么有些元素会被投射的原因,而其他理论仍然根据相关预期来抑制元素实体化。作者准确地解释了在喻体阻止元素实体化的能力中隐形的循环性,这意味着我们依照本体拓扑结构保存的要求,而没有按照本体和喻体之间本体论一致性的要求,理解了一些它的结构和重新解释了不变性假说,然后完整的不变性假说将在隐喻映像作为概念化喻体唯一的方法的情况下起作用。当我们已经有一个喻体的独立的结构概念化,而且喻体因为某些原因表现为隐喻,改进的版本在这种情况下有效。在后者情况下,隐喻导致替代喻体结构是不常见的。
作者通过概念复合理论,寻找一个更动态的模式来适应所有关于理解隐喻的上下文敏感度的问题。复合理论能够解释非现在时刻在任何输入空间意外发生的认知结构。不同的本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复合过程中不是单向的,而是允许新的结构出现,不仅仅是修改现有的结构。作者认为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复合理论在结构上是互补的,它们的结合提供了一个似乎合理的后台认知操作模式,而这种后台认知操作是由隐喻表达创造的。
在第四部分中这两个理论的联合发现是和关联理论并列的。关联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第一个区别在于前者关注理解隐喻句子的研究,而没有把隐喻构思或隐喻使用作为一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工具。Tendahl得出:对人类认知来说,隐喻构思的存在是关联理论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理论的第二点不同在于隐喻构思或语言中隐喻等级的判断,不论是约定俗成的还是新奇的隐喻。关联理论研究的不是常规的隐喻,而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正是常规隐喻。
对于如何在关联理论和认知语言学阐述隐喻意义,存在着截然相反的观点。关联理论以命题的形式描绘隐喻。而认知语言学主张大部分隐喻以意向图式为基础。二者都认同用标准的语义学模式来解释如何在线处理隐喻是不完善的。关联理论解释了在隐喻和字面句子解释中等级的不同,这些不同建立在“特别的概念”的概念上,而关联在线构建以放松或紧缩为基础。认知语言学另一方面不提供任何明确的在线隐喻理解的程序上的解释,但是在心理映像关系结构方面心理语言学有建议的优势,而且推理模式从一个本体映射到一个喻体。
两种结构并列的最后一个问题是隐喻的习得问题。在关联理论中,隐喻的习得与儿童元表征能力和思想理论的发展有关。在认知语言学中,早期的隐喻发展起源于具体的经验。
第五部分Tendahl陈述了他的隐喻复合理论,包含了前面几个部分所有的基本观点。这个理论以词汇处理开始,这个处理涉及言语理解。单词定义为一个为进入概念领域而产生的指导性提示。它以作为词汇概念的可确认的不变语境部分和包含空位的上下文相关部分为特征,而且这些空位能用外面的知识结构填满。在关于上下文已调的特别概念的创造方面,没有语用学修改作为交流关键,就没有词条能活动。隐喻概念只是特殊种类的特别概念,并没有不同的本质,不要求特别的解释和理解过程。单词或许与词汇概念有关,或许与特别的概念有关,而后者关于特殊语境的更稳定的概念域是自发的修改。外部的知识结构可以是概念域、隐喻、转喻、意式图示或脚本。概念域是直接关联交流的结构。关联分类过程决定了概念域的哪一部分知识保持在详尽的特殊概念里。准备好的上下文关联的思虑决定外部知识结构的哪一元素将被映射到概念域的空位上。
在这样的框架下,当一个单词详尽的特别概念被规律地描绘成已知的知识结构,而且这个已知的知识结构可能成为这个词概念域的本质时,多义词就产生了。随后这个单词指向新的概念域,即多义词后面的认知机制。而基本上外部知识结构的补充在特别概念里是最佳的,它是隐喻性看法的必要先决条件。频繁循环的外部知识引起了元素从词汇概念到外部知识结构的转变。当一个到关联概念隐喻的环节丢失时,语境通常提供一个外部知识结构来反对描绘概念的东西。句子结构中,词条的结合用复合理论的分析工具来解释,比如心理空间的联网模式适合捕捉到语言学和语境信息相互作用的动力。词汇处理和句子处理以这样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以至于经常一个特别概念的性能分析的完成,只能在句子已经获得了随后的词条提供的更多明显信息之后。通过分析内在知识结构,分析外在概念域,和经过外部知识结构与活动的空位获得巨大的充实,描绘的模式足够强大来辨别普通的特别概念加工,修改范畴隐喻和跨范畴隐喻。
最后第六部分,作者简要的总结了本书,并说明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其中最重要的观点是研究应该关注在不同的语境中,特别概念在相同的概念域怎样加工和加工什么。而另外一个研究重点是测试什么程度的语境和关联预期能指导句子理解。
二、简评
《隐喻的复合理论》这本书不但对语义学和认知语言学这两个领域的大部分著作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评论,而且还论述了隐喻处复合理论。这个理论不仅是心理事实,而且与现阶段心理语言学、心理学和神经学所研究的重大发现相一致。Markus Tendahl能够明确地表达许多认知语言学潜在的或假定的观点,与交流的明示推论模式建立联系。
然而这本书也有不少问题,首先有一些印刷上的错误,这些错误可能阻碍读者的理解。比如在72页中写到“讲话者首先发觉错误和一些不恰当的地方……”在语境中,异常的发现取决于听话者。文中对讲话者认知努力行为的描述严重阻碍了读者的理解。或许由于交流是个共同的活动,听者承担了大部分理解活动,这是个严重的歪曲。另外,在第98页,作者再次在比喻句处理中,赋予认知努力的责任交给了说话者,“当说话者假定刻意的成分组成了句子,他们将愿意赋予……”说话者和听话者的概念是不可区分的,它们的任意使用对初学者有很大的迷惑性。
另外一句有争议的话是102页的“甚至新奇隐喻不排除在外用于特殊原因”。普通原因和特殊原因的区别更含糊。毕竟“隐喻是很重要的,因为它的功能包括解释、说明、描绘、表达、评价和娱乐。在会话和写作中我们有很多原因使用隐喻,因为有时没有其他词来指代一件特殊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用隐喻来表达我们想说的,对事物的感觉,解释特别的事情,用更有趣的方法表达意义等等”(Knowles and Moon 2006: 3)。
除了以上印刷问题,我还有其他一些看法。复合理论中句子理解的关键性假设在于句子理解是逐渐增强的,然而由于没有足够的神经学或心理语言学的证据来支持这个论点,这个观点没有被充分地证明和很好地讨论。
尽管有一些次要的错误,《隐喻的复合理论》一书揭示了作者如何合并关联理论模式和隐喻的认知心理学处理。在概念整合过程中,通过概念隐喻和特别概念构建之间强大的相互作用,Markus Tendahl展示了普通交流中貌似合理的隐喻结构。
三、结语
总之Markus Tendahl建造了连接语言、认知的不同理论和思想之间的桥梁,创造了一个有重要意义的语言研究模式,这是现代语言研究发展中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通过这本书读者学习到了在线交流中研究充分、令人信服和切实可行的隐喻理解理论。
2015年10月内蒙古自考科目安排
专业代码及名称 10月17日上午 10月17日下午 10月18日上午 10月18日下午 不考外语加试课 00000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 07673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学 05828 自然科学基础(二) 00822 计算机文化基础 05829 金融(本) 020106 保险学原理 0007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4183 国际金融 00076 金融市场学 00077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线性代数(经管类) 04184 英语(二) 00015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1 经济管理(本) 020125 西方经济学 0013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电子商务基础及实务 0349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生产运作与管理 08920 英语(二) 00015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43财务管理 00803 工商企业管理(本) 0202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4183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49 质量管理(一) 0015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线性代数(经管类) 04184 英语(二) 00015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1 会计(本) 020204 会计制度设计 0016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4183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49 高级财务会计 00159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线性代数(经管类) 04184 英语(二) 00015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1财务报表分析(一) 00161 市场营销(本) 020208 国际商务谈判 0018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4183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49 市场营销策划 0018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线性代数(经管类) 04184 英语(二) 00015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1国际市场营销学 00098 旅游管理(本) 02021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导游学概论 06123 客源国概况 0020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旅游景区管理 06153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1旅游企业投资与管理 00198 人力资源管理(本) 02021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工作分析 06092 劳动关系学 03325 基础会计学 0004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06093 英语(二) 00015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1管理思想史 06088 物流管理(本) 02022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4183物流企业财务管理 0537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线性代数(经管类) 04184 英语(二) 00015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43 公共事业管理(本) 020230 人力资源管理(一) 00147公共政策 003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公共事业管理 03331 公共管理学 0333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管理信息系统 02382 劳动与社会保障(本) 020232 人力资源管理(一) 0014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劳动关系学 03325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0332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1 采购与供应管理(本) 02028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物流企业财务管理 0537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销售管理(本) 02031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4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43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1 法律(本) 030106 中国法律思想史 0026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公司法 00227票据法 00257西方法律思想史 00265 劳动法 00167保险法 0025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婚姻家庭法 05680 英语(二) 00015 社会工作与管理(本) 030203 个案社会工作 0028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社区社会工作 00281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 00284 人口社会学 0030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中国福利思想 00285 行政管理学(本) 030302 公共政策 003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行政组织理论 00319 西方政治制度 00316中国文化概论 0032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中国行政史 00322 公安管理(本) 030401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警察伦理学 0036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犯罪学(一) 0023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大学语文 04729 英语(二) 00015公安决策学 00371涉外警务概论 00373 教育学(本) 040108 中外教育简史 0046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教育学原理 00469 比较教育 0047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课程与教学论 00467 小学教育(本) 040112 中外教育简史 00464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0332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03330小学艺术教育 06230 比较教育 0047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课程与教学论 00467 汉语言文学(本) 050105 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0081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外国文学史 00540 语言课综合考试 05577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0539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中国文化概论 00321 语言学概论 00541英语(二) 00015 蒙古语言文学(本) 05010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美学(蒙) 05571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 00553民俗学与蒙古民俗(蒙) 05570 蒙古族方言学概论 0055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外国文学(蒙本科段) 04276 英语(本) 050201 高级英语 0060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现代语言学 00830英语科技文选 00836 语言与文化 0083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写作 00603 新闻学(本) 050305 传播学概论 0064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新闻摄影 00659 中国文化概论 0032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经济法概论 00244外国新闻事业史 00660 公共关系(本) 050309 公共政策 003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现代媒体总论 03300 中国文化概论 00321国际公共关系 0329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环境艺术设计(本) 05041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装饰材料与构造 00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艺术概论 00504 视觉传达设计(本) 05043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广告策划 0063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生物科学(本) 070406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生物技术概论 06250 分子生物学 02087免疫学 05135 生物教育学 0208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进化生物学 02081 机电一体化工程(本) 08030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2197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0224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计算机软件基础(一) 0224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电厂热能动力工程(本) 080502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0219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热力发电厂 02266 锅炉燃烧设备 0226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工程热力学(二) 02258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本) 08060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2197计算机软件基础(二) 0236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高等数学(工本) 00023自动控制理论(二) 02306 电力系统分析 02310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发电厂动力部分 02311 计算机及应用(本) 08070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219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 04747 高等数学(工本) 00023数据库系统原理 0473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C++程序设计 04737 英语(二) 00015 计算机网络(本) 080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 04747 高等数学(工本) 00023数据库系统原理 0473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通信概论 04742 计算机应用软件(本) 080762 计算机设备原理 0135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算法设计与分析 0134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建筑工程(本) 080806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2197混凝土结构设计 0244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流体力学 03347 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 0227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 02447 道路与桥梁工程(本) 080807 道路勘测设计 0240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交通工程 00365 测量学 0011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道路建筑材料 06280 建筑学(本) 08081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建筑设计基本知识 06554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 0655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中外建筑史 06216 英语(二) 00015建筑构造 06563 营养、食品与健康(本) 08131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营养学(一) 05760 中医营养学 0576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流行病学 05757新型食品概论 05766 英语(二) 00015实用卫生统计学 05755 食品加工与检验(本) 081313 乳品加工工艺 0327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食品卫生与安全 09005 食品工程 0326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肉类食品生产工艺 03270 交通(铁路)运输(本) 081711 路基路面工程 0240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交通运输经济法规 0711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隧道工程 06081 英语(二) 00015桥梁工程 02409 铁路运输(本) 08172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铁路运输能力计算 07115 交通运输经济法规 07111 线性代数 0219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汽车服务工程(本) 08223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汽车节能技术 06895 汽车运用工程 06898汽车智能化检测技术 0689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汽车鉴定与评估 04444 英语(二) 00015汽车维修工程 04447 农学(本) 090102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农业推广学 02678 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 02677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作物栽培学(一) 00130 园林(本) 0901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园林景观设计 07902 园林测量 0789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园林植物遗传育种 07894 畜牧兽医(本) 090403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经济动物生产学 06775 农业推广学 02678 动物遗传育种学 0279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家畜饲养管理学 02797 护理学(本) 100702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护理管理学 03006外科护理学(二) 0320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精神障碍护理学 030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老年护理学 04435 英语(二) 00015社区护理学(一) 03004妇产科护理学(二) 03010 药学(本) 100805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有机化学(五) 05522 分子生物学 02087 物理化学(二) 0205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会计(专) 020203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09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0065 基础会计学 00041中级财务会计 0015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大学语文 04729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43企业管理概论 00144 旅游管理(专) 0202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09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饭店餐饮管理 00201 饭店前厅与客房管理 0020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大学语文 04729 英语(一) 00012内蒙古民俗 05587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 02023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就业与培训 03314 公文写作与处理 00341 工伤保险 03319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医疗与生育保险 03318 法律(专) 03011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宪法学 05679 刑法学 00245 刑事诉讼法学 00260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大学语文 04729 经济法概论 00244 行政管理(专) 030301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人力资源管理(一) 00147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现代管理学 00107公文写作与处理 0034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大学语文 04729 英语(一) 00012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43工商行政管理学概论 00108企业管理概论 00144 公安管理(专) 03040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宪法学 05679 刑法学 00245 刑事诉讼法学 00260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刑事侦查学 00358 学前教育(专) 040101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幼儿园课程 0039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00388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0039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大学语文 04729 英语(一) 0001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00390 小学教育(专) 040103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小学教育心理学 00407 小学数学教学论 0041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大学语文 04729 英语(一) 00012数论初步 00418 汉语言文学(专) 050114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现代汉语 0053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00530 外国文学作品选 0053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英语(一) 0001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00533 蒙古语言文学(专) 050115 蒙语写作 0054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文学概论(二) 00542汉语文 00549 蒙古族古代文学 0054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语言学概论(蒙) 05572 英语(专) 050207 英语阅读(二) 0059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综合英语(二) 0079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大学语文 04729 综合英语(一) 00794 公共关系(专) 050303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传播学概论 0064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现代管理学 00107 公共关系策划 0064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大学语文 04729 英语(一) 00012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43 新闻学(专) 05030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00530新闻心理学 00657 中国新闻事业史 0065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大学语文 04729 英语(一) 00012 视觉传达设计(专) 0504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设计概论 00688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大学语文 04729 机电一体化工程(专) 0803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高等数学(工专) 00022 机械设计基础 0218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大学语文 04729 英语(一) 00012电工技术基础 02232 房屋建筑工程(专) 080801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工程力学(二) 0239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高等数学(工专) 00022 土木工程制图 0238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大学语文 04729 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 00170 交通运输(专) 081701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高等数学(工专) 0002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大学语文 04729运输市场营销 07269 英语(一) 00012运行组织 02570 铁道工程(专) 08170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铁路桥梁 05592 高等数学(工专) 00022新技术混凝土结构 06937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运输市场营销 07269 铁路现代企业制度基础 07141 机车车辆(专) 081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铁道机械设计基础 06354 高等数学(工专) 00022计算机在机车车辆中的应用 0714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机车构造原理 06357运输市场营销 07269 铁路现代企业制度基础 07141 畜牧兽医(专) 090414 兽医学 0171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家畜解剖及组织胚胎学 0276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牧场设计与管理 08771 兽医药理学 02787 护理学(专) 100701 病理学 0290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药理学(一) 02903护理伦理学 02996 医学心理学 0211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大学语文 04729 英语(一) 00012外科护理学(一) 03001妇产科护理学(一) 03002说明:
本表第一栏“不考公共外语顶替课程”为各本科专业的考生可从中选三门课程顶替所报专业中的“英语(二)”及英语本科中的“第二外语”,各专科专业的考生可从中选两门课程顶替所报专业中的“英语(一)”。
垂询电话0471-3261107。
专业 课程及代码 使用教材 不考公共外语顶替课程使用教材 05830 公民道德与修养 新伦理学教程(第二版) 05828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学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02126 应用文写作 应用文写作 0767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第二版) 00822 自然科学基础(二) 自然科学基础 05827 内蒙古民俗与文化 内蒙古民俗概要 05829 计算机文化基础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一至五章)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兴起,其研究定位和理论思想在随后的语言研究中产生了强大和深远的影响。认知语言学旨在语言、心智和经验三者之间建立内在关联,提出“体验认知”的核心论点。这一论点强调人类心智和概念构成与其身体和周围环境的互动作用存在正因果关系,对于决定意义建构的真值条件论说和内省主义论说均给予了驳斥。作为新近崛起的学科和思潮,认知语言学指出,语言使用实现两种功能:(1)语言形式和意义彼此匹配的象征功能;(2)语言形式和意义匹配体在交际行为人之间相互识别、作用的互动功能。该两种功能的实现都与语言的意义发生关系,且这一关系反映出语言使用之于客观世界表达、传播意义的本质。在此理念下,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意义建构的过程。
语言的意义自古以来是语言学领域各方论争的焦点。真值条件学者眼中的意义强调语言与客观世界的对应关联,而内省主义学者笔下的意义突显概念在连接语言和客观世界之间的重要作用。作为语言科学的一个分支,认知语言学试图对语言的意义给予新的解读。为此,框架、心理空间、概念合成等理论构念相继出现。本文拟以认知语言学的最新发展成果一概念合成理论一为视角,探讨在该理论框架下语言使用中意义建构的特征和过程,进而对合成理论之于意义建构的阐释进行一定的审视。
一、合成理论简述
合成理论也称为概念整合或概念合成理论,其重要创见在于明确提出,语言使用中的意义建构不是各构成单位的累加,而是各构成空间的跨域合成,并据此产生语境条件下的特定语义。合成理论与认知语义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和心理空间理论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尤其是心理空间理论更是直接给合成理论注入了思想构念的精髓,以至于部分语义学者将合成理论视为心理空间理论的扩充和延续。
合成理论的首创者是引领当代认知语言学学科思潮的两位重要学者Fauconnier和Turner。Fauconnie创建心理空间理论,试图依据对心理空间中概念化的阐释来解决意义建构中的诸多久而未决的问题。Turner研究领域的重点是文学文本中的概念隐喻,他旨在揭示语言隐喻在人类概念认知中的过程和特征。两位学者致力于语言研究的认知导向,探寻人类认知在语言使用中的具体表征和体现。然而,在具体实践中,Fau-connier和Turner都感到心理空间和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在阐释意义建构中的问题和不足,在所谓的输入空间语义引发的新增意义面前无能为力。例如:
例(1)That surgeon is a butcher
例(1)展现给受话人的是一幅充满隐喻意义的意象。该意象表征出surgeon和butcher两个概念空间,其中,每一个概念空间类似于一个集合体,分别由下属的多个子集构成。根据概念隐喻理论,例(1)反映上述两个概念空间之间的映射(mapping),其整个语句的意义为surgeon和butcher两个概念构成(conceptual struc-ture)的相加之和。可是,例(1)的意义远不是其构成概念空间的简单映射。无论是心理空间理论还是概念隐喻理论,对于该例所隐含的“那位外科医生的技术像屠夫一样的粗劣”这一层意义都没有办法给出解释。
鉴于上述问题,Fauconnier和Turner于2002年发表论著,提出概念整合或概念合成理论,简称合成理论,意在对例(1)中出现的及其他心理空间和概念隐喻理论无法解决的语义问题予以阐释。
合成理论构建的是整个语句的整合网络,这一整合网络建立起解释新增意义的机制。合成理论认为,整合网络由下列空间构成:类空间、多个输入空间和合成空间。类空间对输入空间起着连接和制约作用,具有抽象属性。多个输入空间与生成的语句直接发生关系,决定整合网络的概念构成。合成空间是整个整合网络的关键所在,标志着合成过程的完结及新增意义的产生。
合成理论综合了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思想,成为该学科领域的新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这一理论对语言使用中隐喻、反事实句等现象的新增概念构成,即意义建构,提出了新的解释。
二、意义建构的概念性
在认知心理学中,对“概念”一词的解读具有典型的抽象特征。概念的抽象性体现为客观世界的人、事、物经人类的感知系统,在其心智中生成特定的感知表征单位,并最终内化为具有意义的概念构成。作为抽象的客体存在,概念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它却在人类的思维和语言之间搭起了桥梁,成为语言使用的意义单位。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概念一般表征为特定语言中的词汇、短语和语句。例如,现实生活中,“狗”这一客观世界中的客体存在与人类发生关系,对其感知系统造成刺激,形成感知表征单位。该感知表征单位在人类的心智中固化为一个有关“狗”的概念,具有原型(prototype)属性,产生典型差异效果(typicality effect),指导人类对于不同种属的“狗”的认知。现实中,有的狗距离原型较近,狗的特征明显;而有的狗离原型较远,所具有的狗的特征模糊。但是,无论距离原型近或远,特征明显或特征模糊的狗都归于“狗”的种属。人类所取得的“狗”的认知原型,即有关“狗”的概念,因人类使用的不同的语言,分别为汉语中的“狗”、英语中“dog”和德语中的“hund”等语言表现形式。鉴于上述讨论,概念,作为客观世界作用于人类心智而产生的抽象客体存在,具有两个根本属性:
首先,概念是认知的,人类之于客观世界形成的概念离不开心智这个认知系统。所谓心智,从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观点看,指的就是人类的头脑,即支配和制约人类一切思维和行动的身体器官。常言道,“头脑主宰人的一切”,就从一个侧面道出了头脑在人体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研究发现,人的头脑共有五个部分组成:大脑、小脑、脑干、脑下垂体和视丘下部。这五个部分中,大脑占据头脑总重量的约85%,在整个人脑构造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它控制着人的各种思维、语言等活动的能力。因此,如若大脑丧失了功能,人脑将失去工作的可能,人类也就不再具有认知意义上的思维、语言等能力。在人脑中,主导大脑认知能力的是构成其内部结构的神经系统,即人脑内的脊椎和众多的神经组织。大脑的神经系统包括许多盘根错节的神经元,其主要功能是在人脑和身体之间传导信息,支配、引导人类的行动。
以上论点揭示出这样一个事实:人类的心智认知能力具体体现为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感知、概念能力,换句话说,人类在认知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所产生、内化的概念是人脑中的大脑组织与客观世界具体的人、事、物发生某种关系,进而由神经系统的神经元构成特定的表征意象。这一意象反映出表征对象的典型特征,形成人对于该对象的认知和认识。所以,概念是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心智表征单位,它的根本属性无疑是其所具有的认知性。
其次,概念具有意义的根本属性,且概念的意义性是通过语言等符号来予以表述的。从交际角度看,语言是人类赖以相互沟通思想、传递情感、施为行事的工具。而且,语言使用的核心在于意义的建构,也就是说,语言使用的根本特征是其所具有和传递的意义。
概念与语言体现出相互依托的关系。概念,作为人类思维的形式和表征的单位,需要语言予以承载、表达和传播。相反,语言也离不开概念的充实和丰富。没有了概念,语言将成为空洞的、没有任何意义的语音和文字等符号,无异于人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随口发出的声音或涂写的符号。语言使用过程中,真正使概念和语言发生内在关系的是两者所具有的意义,也就是说,语言使用实现了概念的意义性向语言的意义性的对接和转化。在语言研究中,意义是一个传统的课题。对于该课题,各方学者争论不断,各执己见。Chapman指出,以真值条件论者来看,意义体现为语言和客观世界的指称对应,只有对应,意义才能够产生。因此,如果说出Zebras have wings这个包含“zebra”和“wing”两个概念的语句,那么,人们就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长有翅膀的斑马”和该句所陈述的命题相一致。如此,整个语句所表达的意义才能够成立。认知语言学认为,意义建构是语言对复杂的意义进行编码和表征的过程,意义建构的本质是其认知层面上的概念性而不是对意义进行编码和表征的语言性。这一论点引出的结论无疑是,意义产生的根源是人类认知系统所形成的概念,而不是交际层面上所使用的语言。意义是概念的内涵,而语言则是概念的载体。鉴于意义和概念之间的这种内在关系,意义建构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概念化的过程。从这一点上讲,意义体现为概念的根本属性。
转贴于
三、合成理论对意义建构的范式建构
在认知语言学中,框架、域和心理空间等术语相继出现。这些术语虽然出处不一,但互相十分相似。框架是框架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们心智对客观世界建构的知识构成。 根据Fillmore的观点,框架是人类图式化的经验,这些经验具体表征为概念并储存于人的长期记忆中。人类现实经验衍生出各种各样的概念构成,而这些概念构成分别在人的心智中形成不同的框架,支配并影响着人的思维和活动。Fillmore指出,语言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相对于人们心智中的框架而存在。因此,具体语境中,如要理解词汇和语法结构的意义就不能脱离与其相联系的框架。Langacker的域理论,如同框架理论一样,目的在于对语言的意义问题进行阐释。他提出“域”这一术语,用来指称人类心智中建构的知识构成。Langacker指出,域指的是人类的认知实体,具体为心理经验、表征空间、概念或概念复合体。另外,Langacker把概念的域分为基础域和抽象域,认为概念的构成不只涉及某一个域,而往往包括多个域。这些多个域组成特定的关于该概念的域矩阵,制约着人们对该概念的应用和理解。心理空间始于Fauconnier创建的心理空间理论。该理论是概念合成理论的前身,主要研究意义构建这一语言使用中的核心问题。根据心理空间理论,意义建构涉及两个过程:心理空间的建立和各心理空间之间的映射。Fau-connier指出,所谓心理空间是指“我们思维和说话时不断延伸、扩展的概念构成,这种构成不具有全面性,允许话语和知识构成分成不同的部分”。心理空间构成包含特定信息的概念空间区域,在语言使用形成特定的语义单位。另外,各个心理空间之间在具体的语境中发生映射关系,其映射关系便决定着语言使用的意义建构。在认知语言学中,真正的意义建构指的是词汇层面之上的语句和语篇的意义构成。
认知语言学强调概念在意义建构中的重要地位,认为意义建构的表征单位是概念,并且概念的形成,或称概念化,与人类的亲身经验有着密切关系。语言使用是人类运用语言进行的一种意向性活动,体现为人的一种具体亲身经验。故此,以认知的观点看,概念化来自于特定语境下的语言使用。
概念合成理论是Fauconnier和Turner在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旨在阐释意义建构的语言学理论。这一理论反映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所取得的最新成果。下面,本文依据该理论对意义建构这个语言使用中的根本问题作一简要探讨。参见下例:
(2)In France,the Lewinsky affair wouldn't have hurt Clinton
例(2)中的虚拟句法结构表明该句命题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反事实性,而整个语句命题的意义建构绝非该句各个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合成理论认为,语句的意义建构是其组成部分(心理空间)的概念表达经过合成,产生新增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本质是认知的,意义建构的关键在于其概念的形成,语言仅仅是表达概念意义的符号载体。
从合成理论的观点看,例(2)的意义建构始于语句的整个整合网络,该网络共包括四个心理空间:类空间、输入空间1、输入空间2和最终产生新增意义的合成空间。类空间位于整个概念整合网络的上端,对各输入空间起到连接作用,制约并影响着语句的意义建构。例(2)建立的类空间包含“Country,politics,head of state,morality”等。整合网络的中部分别由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组成。其中,输入空间1提示的是有关美国政治的一个空间域的概念构成,具体有"US,Clinton,President,Lewinsky,extra-marital relation-ship,hurt"。输入空间2的概念构成是"France,presi-dent,extra-marital affair,not hurt"。居于整合网络的底部便是整个语句在特定语境下意义建构中的新增意义所在,即所谓的合成空间的概念构成,具体由"France,Clinton,President,Lewinsky,extramarital af-fair,not hurt"组成。
例(2)中,介词短语In France在合成空间的建构中起着重要作用,建立起整个空间的概念构成。
因此,Fauconnier的Turner称之为空间建立成分(space build-er)。例(2)的整个语句分别包括American politics和French politics两个域,组成整合网络的两个输入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之间发生映射关系,并最终促成合成空间的形成。合成空间的成立标志着语句意义建构的完成和实现,含有输入空间并不具有的新增概念构成信息,也就是语句表达和传递的意义。
四、从语用学角度看合成理论的不足
所在院(系):xxxxxxxxx
专业:xxxxxxxx
指导教师:xxxxx
职称:xxxxxx
论文题目: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一、英文题目: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and english vocabulary acquisition
二、国内外关于本选题的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词汇习得能力是外语学者最重要的语言能力之一。语言研究者提出多种词汇习得理论。从传统的翻译语法教学法到结构主义指导下的词汇习得方法,比如根据构词法学习词汇、组块法学习短语与习语,再到语境理论指导下的词汇习得方法。在这些方法的指导下,国内大多数英语教师只注重词的音、形、义的介绍和分析,却忽视对词语认知理据的考察与讲解,从而导致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词汇,事倍功半。因此只有少数学习者能够恰当的运用所学单词,用地道的英文表达思想。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国内外不少学者认为大部分词汇都是通过隐喻方式获得学习者的单词量有了很大提高。
关于隐喻的研究: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隐喻这一概念。传统的隐喻理论普遍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修辞手段,主要用在文学作品中。浪漫主义诗人认为隐喻是诗歌的灵魂。长期以来人们主要研究隐喻的诗学功能与修辞功能。lakoff和johnson在1980年发表的隐喻学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了隐喻研究的认知论。lakoff认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无处不在,语言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是隐喻的。lakoff运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以及意象图式来解释隐喻现象。束定芳和汤本庆指出:语言教师可以利用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意义的变化发展过程,解释词汇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还可以利用概念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中各种不同形式的隐喻之间的系统性和相互关系。蔡龙权认为:隐喻过程中的语义转移为语词的意义扩展提供了平台。隐喻、认知和语言的这一密切关系为词汇学习等外语学习找到了依据,这为我们研究词汇习得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关注隐喻的应用语言学研究,包括隐喻的实际应用研究以及隐喻与语言教学之间关系的研究。隐喻理论研究将继续进行理论探讨,随着隐喻研究与运用的不断深入,人类对隐喻的认识不断加深;结合人类学、神经理论等学科进行隐喻研究。隐喻研究历史的研究;传统文化的隐喻学研究;隐喻的跨文化对比研究;隐喻理论的应用研究。
三、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词汇习得理论及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及前景的分析,发现以往的词汇习得理论有其不足之处。而概念隐喻理论为我们研究词汇习得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鉴于此论文将研究概念隐喻理论在词汇习得中的应用,以期对英语词汇习得与教学有所启示,提高学习效率。
四、研究的理论和依据
本论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根据,以词汇习得理论的历史研究及其不足之处为依据来探讨概念隐喻理论在词汇习得中的应用。
五、选题的特色及创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