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的主要观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02 15:43:52

科学管理的主要观点

篇(1)

一、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1)是高校发展和国际接轨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是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校发展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国际化视野,在人才、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与国际开张广泛的合作。高校要具有国际竞争力,就必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高校国际化的发展形势。(2)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之举。科教兴国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要做好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的高校,加强我国的创新能力,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只有不断贯彻落实科学发观的基本要求,才能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人才优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驾护航。(3)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高校最为我国人才的培养基地和科技的前沿阵地,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仅是促进高校发展的捷径,更是保证我国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的有效措施。

二、科学发展观与高校教育管理的有机结合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也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高校是教育机构,教师是人的事业,人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它的归宿,高校管理工作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因此, 高校教育管理要始终以人为本,回归师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的工作重点就是要以全体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宗旨,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作为最终落脚点。充分尊重学生的各项权利,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民主的学习空间,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建立现代化管理体制,实现协调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高校以前一些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了,加强高校管理体制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首要内容之一。高校管理体制的创新包括对教学模式、行政管理、后勤管理、人事管理等一切学校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这些常用的制度有利于高校节约管理成本,建立节约型高校。同时能够调动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做到相互促进,相互配合,整合各种有利资源,形成整体合力,最终促进高校的整体协调发展。(3)提高管理队伍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由于高校历来存在重学术轻管理理念,这就使得学校对于管理队伍的建设是远远不够的。一些高校由于不重视管理人员的培养,导致了管理人员缺乏长远观念和监督机制,往往只顾眼前的利益,这就造成了高校管理队伍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不高等现象,从而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4)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全面发展。校园文化是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能够对高校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整个学校的教育管理和教育思想的变革,所以对于高校来说,校园文化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构建健康向上和谐的校园文化是高校管理者应有的职责。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能够促进良好校风、和谐校园的形成,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尤为重要的,是实现高校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更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之一。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根据新时期的时代特点,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制定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目前我国一切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因此,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要不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基本要求,将其真正用于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当中去,促进我国高校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顺应时代潮流的合格人才。

参 考 文 献

[1]卓雄.科学发展观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高教探索:中国高教研究.2009

[2]陈发瑶.科学发展观对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指导意义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

篇(2)

任何一门学科的构建都要经历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通常借助其它学科应用、证实科学合理的方法和工具,汲取相关学科的研究精华,方能自成体系,对本学科要解释的现象和事实言之有道。否则,必定独木难支,经不起推敲与论证。管理学科也不例外。从20世纪初泰罗开创科学管理以来,各种管理理论纵横交织、竞相绽放,一直处于"管理丛林"状态,没能像自然科学或经济学一样形成统一的研究框架体系。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有自身特点;二是管理学科中应用的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从两方面原因的关系来看,前者决定后者。也正因为如此,对于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自身特点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般而言,对管理科学问题的研究可以通过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属类进行梳理,从管理学科与自然科学、人文学科不同研究内容和方法出发,探讨管理研究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区别主要在于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不同。基于这种不同引述了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科学研究和思辨研究。科学研究是运用客观、实证和规范的研究方法获取知识的过程,研究对象要求具有可直接测量、重复出现和便于验证等特征,研究结果推崇精确性和有效性。思辨研究是研究者运用直觉判断和个人洞察力获取知识的过程,研究对象不易直接测量,研究过程难以清晰表达,研究结果不便于检验,主要靠切身体会。

从管理科学问题研究涉及的对象特点看,科学研究和思辨研究不可替代。因为我们已经十分清楚的是,管理问题既有科学性,也有艺术性。但是也正是基于“科学研究与思辨研究究竟孰轻孰重”的问题的争论,产生了管理学科长久以来百家争鸣的格局。这其中,管理科学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一直以坚持管理研究工作中的科学性作为解决管理问题的核心手段。自20世纪开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伴随科学研究中实证主义思潮的延伸,管理科学已经发展形成为以实证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以问题为基本导向,遵循由“假设检验、建模分析、实验模拟再到对策建议”这一基本流程的体现科学命题的管理学研究方法。

可以说管理科学以实证主义为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完全符合学科背景特点的。归结起来,实证主义有如下特点:实证主义有下述几种基本特征:(1)以现象论的观点为出发点。现象即实在,是有用的、确定的、精确的、有机的和相对的,与现象的这些属性相对应,“实证”一词也具有同样的意义,一切知识都是对这些现象的共存和相继的描述。实证主义者把现象当作一切认识的根源,要求科学知识是“实证的”。(2)对经验进行现象主义解释,主张从经验出发,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强调经验上的实证对科学理论的重要性。(3)把处理哲学和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带有一定程度的科学至上和科学万能倾向。实证主义者认为,唯有确实根据的知识者是科学的;科学即实证知识,它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最高阶段;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社会大辩论况都要靠实证的科学方法;科学和科学方法使哲学也成为实证的。

然而,近年来,对于采用实证主义对管理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受到了一些质疑。大体上,多数反对用实证主义研究管理问题的人士认为管理科学和实证主义缺乏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他们认为管理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的主观问题。某著名行为科学研究学者认为:"作为管理研究对象的管理者和企业成员是生活在现实中有各自价值观念、个性、偏好和情感的人。管理研究就是旨在发现、辨识和解决管理领域中烙有人的活动烙印的各种问题。所以,无论采用何种研究方法,对在不同的管理情景中带有人的主观倾向活动进行适当归类和处理是任何一中研究方法都不可回避的问题。要梳理、辨析各影响因素的关系和影响程度,不是设上几个变量,引证几个模型就可以讲清楚的。需要从全方位、多角度动态的审视管理系统。如果只是为了给文章增加点“科学”的味道,便于求证而使复杂的管理系统归结为几个单薄的变量关系,这就有点削足适履、牵强附会了。“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否定管理科学遵循实证主义为指导思想,运用定量方法分析管理问题的研究思路。事实上,半个世纪以来管理科学在管理研究领域的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国内外大型企业对管理科学的日益重视,已经说明管理科学在处理复杂的管理问题特别是系统集成问题上的不可取代的无限潜能。管理科学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管理科学是万万不能的。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管理科学遵循的一套从假设到求证的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其实,对于管理科学研究的研究问题,最后的结论部分才是问题研究的重点。这里与科学研究区别最大的即是人的主观因素的整合。可能一个被认为是最优解的结论实际上在受到组织结构和领导者偏好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而这些主观的非结构化的约束往往是很难在一开始就能够考虑进入模型的约束条件中的。

基于以上讨论,我们会发现实证主义对于管理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影响。当然,我们灵活运用实证主义思想,将实证主义与人为因素进行综合考量,避免单纯注意管理问题的科学与艺术性的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特别是通过加强对人为主观因素的考量,将使我们能够以更全面的观点看待管理问题,利用定量方法的结论更好地为管理决策服务。

参考文献:

篇(3)

任何一门学科的构建都要经历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通常借助其它学科应用、证实科学合理的方法和工具,汲取相关学科的研究精华,方能自成体系,对本学科要解释的现象和事实言之有道。否则,必定独木难支,经不起推敲与论证。管理学科也不例外。从20世纪初泰罗开创科学管理以来,各种管理理论纵横交织、竞相绽放,一直处于”管理丛林”状态,没能像自然科学或经济学一样形成统一的研究框架体系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管理学科的研究埘象和内容有自身特点;二是管理学科中应用的研究方法的多样忡。从两方面原因的关系来看,前者决定后者。也正为如此,对于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自身特点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般而言.对管理科学问题的研究可以通过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属类进行梳理,从管理学科与自然科学、人文学科不同研究内容和方法出发,探讨管理研究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区别主要在于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不同。基于这种不同引述了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科学研究和思辨研究。科学研究是运用客观、实汪和规范的研究方法获取知识的过程,研究对象要求具有可直接测量、重复出现和便于验证等特征,研究结果推崇精确性和有效性。思辨研究是研究者运用直觉判断和个人洞察力获取知识的过程,研究对象不易白=接测量,研究过程难以清晰表达.研究结果不便于检验.主要靠切身体会。

从管理科学问题研究涉及的对象特点看,科学研究和思辨研究不可替代。阂为我们已经十分清楚的是,管理问题既有科学性.也有艺术性。但是也止是基于“科学研究与思辨研究究竟孰轻孰重”的问题的争论,产生了管理学科长久以来百家争鸣的格局这其中,管理科学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一直以坚持管理研究工作中的科学性作为解决管理问题的核心手段。自20世纪开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伴随科学研究中文证主义思潮的延伸,管理科学已经发展形成为以实证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以问题为基本导向.遵循由“假设检验、建模分析、实验模拟再到对策建议”这一基本流程的体现科学命题的管理学研究方法。

可以说管理科学以实证主义为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完全符合学科背景特点的。归结起来,实证主义有如下特点:实证主义有下述几种基本特征:(1)以现象论的观点为出发点。现象即实在,是有用的、确定的、精确的、有机的和相对的,与现象的这些属性相对应,“实证”一词也具有同样的意义,一切知识都是对这些现象的共存和相继的描述。实证主义者把现象当作一切认识的根源,要求科学知识是“文证的”。(2)对经验进行现象主义解释,主张从经验出发,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强调经验上的实证对科学理论的重要性。(3)把处理哲学和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带有一定程度的科学至上和科学万能倾向。实证主义者认为,唯有确实根据的知识者是科学的;科学即实证知识,它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最高阶段;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礼会大辩论况都要靠实证的科学方法:科学和科学法使哲学也成为证的。

篇(4)

重点学科是大学发展的龙头,对重点学科建设实施有效管理,已经成为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函待解决的问题。创新重点学科管理,构建长效机制,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科建设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全面实现。

一、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机制

1.重点学科与管理

重点学科是高等学校重点建设的学科,按批准立项权限分为国家重点学科、省(部、自治区、直辖市)级重点学科和学校重点学科。自1987年由原国家教委组织开展第一次国家重点学科评选工作以来,高等学校逐步完善了三级四类重点学科体系,重点学科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重点学科已成为我国高等学校重要的具有骨干和示范作用的教学科研基地。

在重点学科建设过程中,重点学科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为加强对国家重点学科的管理,保证建设成效,自首次评选国家重点学科后,原国家教委和教育部开展了一系列重点学科的制度建设、制定规划、中期监控、监督与检查工作,同时结合1993年启动的“211工程”建设,以“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形式,加大了对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资金投人,使国家重点学科管理逐步迈人健康、规范的轨道。2006年10月,教育部颁发了《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高等学校,根据实际制定了具体实施办法,国家、省(市)和学校三级管理体制基本形成,并建立健全了管理规章制度,有效地保障了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2.重点学科管理机制

所谓机制就是指管理系统内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式及其运行原理和内在的、本质的工作方式。从重点学科管理的角度,重点学科管理机制应该理解为:重点学科建设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彼此作用的关系,是对重点学科建设过程属性的抽象概括。由此可见,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学术队伍、科技信息、科研成果和实验设备等人、财、物诸要素构成重点学科管理机制调整的主要内容。机制的建立,一靠体制,二靠制度。所谓体制,主要指的是组织职能和岗位责权的调整与配置;所谓制度,广义上讲包括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以及任何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机制只有在实践中通过与之相应的体制和制度的建立,才能得到体现,因此,高等学校应该在适应国家学科建设体制条件下,合理调整和配置学科经费和学术力量,在规划管理、组织结构、团队建设和经费等方面建立约束机制、激励机制、流动机制和效率与公平机制,提高重点学科建设效率。

3.创新机制是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内在需求

重点学科管理机制要调整的是重点学科建设的人财物,其中,最大限度提高人的积极性,是学科管理机制设计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重点学科管理机制创新的主要内容,因此创新机制是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内在需求。在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中,尽管影响和制约学科建设内在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人是最主要的,要确保重点学科建设效率,必须具备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优秀的学科建设团队和高素质学科管理队伍。重点学科管理机制创新,就是通过目标管理机制,科学确立个人与团体的目标、责任与利益,实施有效的约束与激励,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保障他们合理的利益诉求,确保重点学科建设速度和质量。

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机制都起着基础性的、根本的作用。在理想状态下,有了良好的机制,可以使一个社会系统接近于一个自适应系统—在外部条件发生不确定变化时,能自动地迅速作出反应,调整原定的策略和措施,实现优化目标。例如在重点学科的学科经费、学科组织和学科政策三方面,当学科经费一定时,学科组织和学科政策调整得比较好的单位,就比经费差别不大而组织和政策环境欠缺的单位,学科发展要快些,成效要显著些。如果学科组织和学科政策虽然能够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但经费缺乏,学科发展也会受阻。因此,在学科建设上,高等学校对这三个方面都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学科经费普遍不足的情况下,注意更好地发挥学科组织和学科政策的效应,同时也应注意到,并不是学科经费充足,就能弥补学科组织的缺陷和学科政策的失误。可见,重点学科管理机制创新对重点学科建设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重点学科机制创新原则

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管理艺术,因此,机制创新必须遵循重点学科建设和管理的客观规律。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国家和学校都非常重视,投人很大,成绩斐然。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在学科运行、目标管理和激励监控等方面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机制。重点学科机制创新就是要在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与时俱进求实,精细和谐管理,提高效率创新。因此,遵循客观规律,确定科学的原则是重点学科机制创新的基本前提。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科学发展观是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高校要确保重点学科建设效率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全面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科建设全过程,自觉遵循高等教育和学科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科建设服从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的主潮流,是学科建设效率的集中体现。学科建设和管理要始终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大学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思想,因此,重点学科管理机制创新必须重视人的因素,正确认识、评价和充分发挥人的价值和主观能动性,使人有充分的发展空间。赋予重点学科管理机制之人情味和人性化,创造良好的人文氛围,让规章制度充满“人文性”,使教师和学生成为学科建设的主人,成为重点学科建设内在的强大动力。

2.公平与效率

效率与公平是指学科管理活动从价值取向上必须注重经济效益,同时兼顾公平,避免两极分化。核算投人成本,讲效率,是现代经济环境生存的基本规律,成本管理是高校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重要保障。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要投人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重点学科管理机制建设,必须坚持效率原则。如果管理成本太高昂,好比砍了一颗参天大树只为做一根牙签,投人大,产出少,效率低,将影响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影响高校的竞争能力。

重点学科机制建设在讲效率的同时必须兼顾公平。不讲效率的机制没有生命力,但是,如果效率失去公平也不会长久。管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第五分粥法”案例,深刻地伺述了管理工作中责、权、利和公平与效率有机统一的原理。在学科建设中,学校领导、学科管理人员、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团队成员都应当树立公平效率意识,在经费安排、资源配置中体现公平,实现学科建设及其管理工作低消耗和高效率。

3.民主与精细

学科建设与管理牵涉到许多部门和环节,要确保效率,管理工作必须做到精细化,按照学科建设目标,科学合理地将责任和权力分配到各部门和环节,甚至每个细节中去,形成一个管理处处见、权利层层有、任务个个当、责任人人负的运转机制。这种运行机制的建立依赖于学科建设客观环境的保障,但更取决于学科管理机制的决策方式。优秀成功的管理实践表明,随着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民主决策可以使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有机统一,使管理的过程和结构有机统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如果“规矩”采取与下级商量、与专家商量的方法,使上下都有一种责任感和整体观念,就更容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执行时也更容易得到下级支持,阻力少,失误少,效果好。

三、重点学科机制的创新

重点学科建设能否取得明显成效,管理至关重要。完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加强对重点学科的全过程管理,是重点学科建设卓有成效的重要保障。重点学科管理机制主要包括重点学科管理运行机制、重点学科管理激励机制和重点学科建设监控机制。重点学科管理机制建设的关键是创新,通过创新不断完善机制,激发和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和制度条件。

1.理念创新,确保机制的先导性

管理制度创新是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保障,创新理念确保管理机制的先导性,则是管理制度创新的源泉。目前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一般都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收到了一定成效。南京大学对国家重点学科实行学科特区管理模式,他们的经验是:要实现学科创新,首先是理念的提升和建设思路的创新。南京大学结合并把握学校现状,以国际一流优势和特色为日标,积极探求新的学科建设思路,采取超常规措施,通过学科特区建设,在较短的时间内建设成国际一流的学科,实现异军突起,并带动相关学科发展。而实际情况是有高校没有用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科建设的问题。比如有的认为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于钱,只要有足够的经费投人,学科建设就会得到快而好的发展,所以一味等着政府拨款或学校投人,而不是用学科建设来发展学科。有的只关注在校内争取经费投人,不关注或者放弃校外资源的争取;有的忽视学科团队的培养和建设,仍然习惯于“单打独斗”的方式,造成学科间壁垒森严,严重阻碍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既不利于形成学科群体优势,又不利于一些大型仪器设备的资源共享等等。重点学科管理机制创新的先导性,首要的是要解决思想观念问题。通过重点学科管理机制的创新,让人人都明白重点学科建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地位,人人都明白在重点学科建设的责任。

2.强化管理组织协调,创新学科管理运行机制

篇(5)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5-0090-02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千问题的决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拓展了新思路、取得了新突破、打开了新局面、形成了新的科学发展观。全面、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对于实现“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事实证明,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除了宏观环境要为企业创造必要的条件外,就企业本身而言,应当根据现实环境和客观条件,以管理创新为重点来完善经营管理机制。从某一程度上来说,深入研究这个课题,对管理工作都是极为有益的。

1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的时代意蕴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认真分析世界经济、政治发展趋势、着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方针和总原则,是生产实践的总结和发展历史的进步。它多蕴涵的时代意蕴主要有以下几点。

1.1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在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特长和潜能,依靠恰如其分的统筹陇调,以充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内在价值理念,就是强调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2科学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它不同于片面发展,而是以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根据,制定科学的奋斗目标,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实现科学发展将会推动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灵魂。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主题,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它的形成是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中国现代化具有不同于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这种特殊性将直面中国发展中的共同性、以及世界性问题。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在传统发展观基础上的升华,它是时代向前发展的必然灵魂。

2科学发展观指导办公室工作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一种宽阔的视野。它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指导方针。各级党委办公室作为党委的综合办事机构,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科学方法,并与时俱进地创新工作理念,对于进一步提高管理工作的指导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2.1倡导人性化管理,增强党委办公部门的凝聚力科学发展观倡导以人为本,正是办公室倡导人性化管理的具体体现。倡导人性化管理,从人的情感角度来说,它是是情感的客观需求。只有营造和睦共事、和谐相处、宽容和解的工作环境,办公室的员工才能保持平和而又积极的心态,这将最大程度减少情绪上的激动。在坚持以制度建设为规范的同时,进一步密切党委同员工的联系,努力营造相互理解的工作氛围,将会提升办公室的凝聚力。

2.2发挥党委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在发展主体上,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挥群众作用的统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党委办公室管理工作,有利于发挥党委与人民群众的沟通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办公室的管理工作也将会逐步放大,立足更长远,决策者的思考难免要放到工作的大局中。在形势变化的大环境中,谋划和定位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建立起桥梁作用,不断的加强办公室对人民的服务,群众才会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3发挥坚持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科学发展观是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它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进一步发挥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具体体现,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它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对于办公室的管理工作而言,它是需要充分认识到其目的性,不能去盲目的指导实践工作,必须把科学发展的长期性与实

践性相结合,这期间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本着务实的态度,落实党委的重大决策部署。

3对办公室管理工作进行创新的思考

3.1办公室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理念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管理者作为一个决策者,它的价值观念和决策态度是占据着实施管理活动的主要成分。因此,作为办公室的管理者,首先必须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在常道的基础上,多对管理观念进行换位思考,建立了正确的管理理念。理念的创新,既是一种新颖独特的思想创新,也是一种理论观念的精神活动。对于一个企业,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理念就是一种发明创造物质活动。所以只有对管理理念进行创新,才能有效地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和方法。

3.2办公室管理组织的创新组织管理是保证决策实行的重要依据。工作效率的高低,与办公室决策者的组织管理是密切相关的。如果组织得好,会出现井然有序的工作氛围,效率大增。倘若组织得不当,企业可能面临着潜伏的危机。管理组织创新的内容是多方面的,现代企业应由通过完善企业内部的服务体系,变被动为主动。

3.3办公室管理方式的创新传统的管理方式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在现代社会,科学管理方法认为只有当下属心悦诚服时管理才会有效地发挥作用。这就涉及到了管理者的个人素养品质。只有具备良好的内在素质,下属才会产生一种向心力。所以,领导应改变权力观念,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从而推动办公室管理工作的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就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好最直接、最现实、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如果我们运用历史的观点来分析办公室管理工作,不难发现它同其它客观事物一样,也是由一系列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构成的。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背景,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能掌握其内在的规律,切实做好办公室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傅兆宝.论管理创新[J].华东经济管理,1995,(4).

篇(6)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也是指导我国中学管理活动的基本思想,本文在把握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现代中学学校管理中以人文本的基本内涵并明确了中学学校管理中以人为本的具体要求,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学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代中学学校管理中“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

以人为本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对人的本质属性和价值需求的科学界定,它要求任何工作和实践都以从事实际活动的有生命的个体的人出发,将人的价值、人的发展作为任何实践活动的根本价值。在科学的以人为本理念中,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二者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需求、人的价值、人的发展为本,其理论基点就是对作为主体的人的重视,人不再是单一的客体性存在,而是主体性存在,人的存在、发展和价值是第一位的。在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坚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本。

以人为本作为具有整体指导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仅适用于指导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国的教育管理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人为本是中学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现代中学学校管理而言,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对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确认。在中学管理中,需要正确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学生既是学校管理的对象,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因此,实现现代中学管理的以人为本,首先要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学校的教育方针、政策制定都要从学生的需求、发展出发,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生命和价值,有教无类,从而提升每个学生的生命质量和价值,在学校管理中全面树立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学校管理的目标在于实现学生的发展。

第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价值的尊重。对中学学校管理中的以人为本,更深层次的内涵在于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将发展学生的体力、智力、个性、兴趣等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尤其是中学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生理、心理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时的学校管理应该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是现代中学学校管理的核心价值目标。

第三,对中学教师的客观需求的满足。我们在探讨中学学校管理中的以人为本时,必须对教师主体做出科学的认识和分析。中学学校管理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学老师,因为任何学校管理理念的落实都离不开教师。对教师主体而言,以人为本首先意味着对教师客观需求的满足,包括基本待遇、教育培训、职称晋升及发挥教师才能等方面,其次在“人尽其才”上,根据教师的学识个性、学历特点、爱好特长、主观愿望、能力水平不同而配置不同的岗位和任务,使之能够通过不断努力而成为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等,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位教师的聪明才智,使教师主体能够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并为这一地位的巩固而努力进取、努力工作。

总之,在现代中学学校管理中的以人为本理念要求管理者将学生和教师都视为学校发展的主体,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二、现代中学学校管理中“以人为本”的具体要求

在明确了中学学校管理中的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之后,中学学校管理的以人为本理念对中学学校管理者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作为核心领导者的中学校长应该加强学习,努力成为学者型、专家型校长。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它必须以科学精神做支撑。这里的科学精神,就是保证以人为本理念得以实施的具体的科学方法和措施。中学校长应该自觉学习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认真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努力成为专家型、学者型校长,通过科学的措施和方法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

其次,全体管理者团队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理念,这是中学学校管理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灵魂。办学理念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办学理念中是否能够渗透以人为本精神,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育人理念是学校教育质量的灵魂,育人理念中能否包含以人为本,直接关系到受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关系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声誉。因此,学校管理者在制定、实施办学理念和育人理念时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最后,学校管理制度和机制要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这里主要指的是在制定教师管理制度是要尊重教师的需求、心理、工作特征和人格,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教师管理制度要在全体教师参与、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增强学校管理制度的认同度,提高教师遵守制度的自觉性。

三、现代中学学校管理中实施的“以人为本”对策

任何理念的贯彻落实都离不开具体的对策,在现代中学学校管理中实施以人为本理念,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坚持科学的育人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始终是学校的主体,学校的管理活动应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只有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和进步,学校才算完成了使命。学校管理中的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是学校科学育人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坚持科学的人才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的目标、计划、愿景都是通过教师实现的,学校管理中做到以人为本,尊重教师的需求和发展,教师才能发展,教师发展了,学生才有可能发展。因此,尊重教师的需求,发挥教师的潜能,促进教师的成长,是中学学校管理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和必然要求。

中学学校管理中的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还需要政府部门、社会部门对学校工作的支持,这些宏观环境和政策对于学校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也具有重要意义。

篇(7)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其实是对传统发展观的修正,是对以往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总结和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只有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改革才能有新突破,开放才能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才能有新举措。每一个企业的迅速发展,均得益于正确的战略选择,得益于科学发展观的积极探索,得益于企业远景的部署和推进过程的美好实践。就是解放思想、科学发展的实践过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企业科学化管理,用科学的方法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推动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基本方针

企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繁多,包括资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市场开拓、企业文化等,可是,为什么在同一个国家、同一种制度下、不同的企业发展水平常常会有天壤之别呢?原因可以有多种,比如说地域不同、行业不同等等,但是导致企业发展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这里,而是科学化管理,有了科学化的企业管理,没有技术可以创造技术,没有人才可以吸引人才,没有市场可以开拓市场。而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企业的科学化管理。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是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的。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企业管理水平很人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内容、企业管理的理念、企业管理方法,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企业管理的基本方针,就能敏锐地把握时展热点,紧扣企业当前面临的质量成本的竞争或新产品等竞争的中心任务,有针对性地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从而克敌制胜、做大做强。此科学发展观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不仪用科学发展指导企业内部管理,而且可以把科学发展指导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在企业发展战略一以贯之,尤其是在围绕如何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化解发展难题,以顾客和全体员工的需求和期望为主旨,为企业和市场贴得更近一些,更好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取得政府和顾客的支持,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只有这样,我们企业管理工作,才能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二、科学发展观是企业管理科学化的精髓

时代在前进,科学在发展,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滞后是对企业发展最要害的制约。因此,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路,寻求在努力适应市场的同时,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管理的体系,确保以管理科学和管理实践推动企业科学发展。一是在建立管理科学化体系中注重坚持“以人为本”,抓好人才培养,注重调动人的聪明智,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因素。把抓好人才培养和管好职工队伍作为企业管理体系的核心,使管理体系既科学化又人性化。_=是科学建制、合理规范、高效执行,实现企业在更高层次上的科学管理和持续经营。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完整的管理制度。要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出发,一切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管理制度要体现严密性,完整性,可操作性,易考察性。企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管理制度也要系统化,哪一处存在管理漏洞都可能导致企业全盘失利,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完全能够闭合的“制度环”。三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好的制度能够得以落实,必须要配套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就是要鼓励全体员工照章行事,全面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度要求内充分发挥其才智,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对遵章守纪,对企业发展有重大贡献的职工要给予表彰、奖励、重用的激励。约束机制就是要对那些不执行制度,不照章行事的职工实行纪律约束。激励和约束要形成规范的机制,体现公平、公正、合理性。四是大力加强管理监督机制的建设,建立机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大力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证党和职工群众赋予的权力真正用到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和企业全面发展来。从而建立起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为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三、科学发展观是管理科学化的行为动力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企业管理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是企业通过科学管理逐步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奋斗目标。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管理科学化的动力,辨证地认识和处理与企业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关系,运用科学管理的手段改革创新,企业发展才会有新思路和新突破,才能打开新局面,使企业在管理科学化的作用下走出低谷,迈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篇(8)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大精神,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的重大举措,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深刻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城市管理工作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中的地位、功能,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作为市容城管工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的难得机遇,在全市总体贯彻科学发展观中担当重任,在优化城市环境、推进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中作出积极贡献。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中央、省委、市委的统一部署,围绕“坚持改革创新、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主题,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行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适应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城市管理新机制,切实提高领导行业科学发展、打造和谐发展环境的能力。坚持把建设一个适宜居住、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大城市,服务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构建和谐发展环境贯穿学习实践活动的始终,把党员干部积极性进一步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城市管理的各个层面。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解放思想。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创新管理思维,更新管理观念,转变管理思路,破解管理难题,完善管理机制,使城市管理工作更加符合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需要,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2、突出实践特色:将学习实践活动与贯彻党的*大、*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市委的要求结合起来,与实现“保增长、促发展”结合起来,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市容城管成功经验结合起来,以学习推动工作,在推动工作中深化学习。

3、开门学习实践: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吸收群众全程参与,虚心向群众学习,真诚接受群众监督,努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把群众满意作为评价活动成效的重要依据。

4、正面教育为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产生的原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

(三)目标要求

学习实践活动以局领导班子、直属单位领导班子、机关为重点,全体干部职工参加。

1、在解放思想上有新飞跃。进一步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始终把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追求,把服务发展作为第一责任,全面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学习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大局意识、机遇意识,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敢于担当、敢闯新路、敢挑重担。

2、在解决问题上有新成效。依据全年的工作要点和重点工作责任分工,全面打基础,重点求突破,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行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强化党风、政风、行风建设,着力解决自身建设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城管为民的理念,拓展和放大网格管理责任制功能,健全城管应急投诉处理机制,妥善化解执法和管理中的矛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城市管理方面问题。

3、在改革创新上有新突破。适应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要求,正视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推进行业科学发展的各项政策规定和体制机制,各处室、各单位着重建立健全体现行业科学发展要求、促进工作落实的规章制度。

4、在发展能力上有新提高。坚持务求实效的原则,切实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破解城市管理难题的能力,应急处置问题的能力,服务广大市民的能力,推动长效管理的能力,提高党性修养的能力,要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推动行业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行业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行业发展的对策措施,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自觉行动。

二、解决的重点问题

把重实践、重实效贯穿于学习实践的全过程,紧密结合实际,明确用力方向,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一)迎接挑战,着力解决城市管理面临的新问题

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首要任务,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给城市管理工作带来的新压力、新挑战,妥善处理好维护市容秩序与“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的关系,切实做好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摊点管理、违法建设查处、困难企业生活小区环境卫生、“门前三包”管理、工程渣土运输工作。

(二)转变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行业科学发展的思想与能力问题

把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能力素质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关键,深刻研究和准确把握城市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敢于怀疑,重新定位、重新评价现有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敢于否定,摒弃影响行业科学发展的条条框框和不良工作习惯、思维模式;敢于超越,创新思维,推动思想观念更新和工作思路出新。大兴实干之风、负责之风、创新之风,敢于为行业科学发展担风险、尽责任、作奉献,乐于为群众和企业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三)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把群众最关心的城市管理问题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重点。全面完成中博会市容环境卫生保障工作,展示*形象、推动*发展。以攻克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居民小区、城市出入口环境卫生为突破口,推行生活垃圾一级收运方式变革,规范社会公司垃圾转运车辆管理,实行渣土运输车辆密闭运输,全力推动环卫作业机械化、垃圾运输密闭化、垃圾处理无害化和环境卫生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全面推进户外广告规范化管理为重点,依法开展户外广告、店招设置规范管理工作,积极探索“牛皮癣”治理的新机制,实现市容市貌由治乱向提升品位转变。以推进大队、中队标准化建设为保证,规范摊点管理,严查违法建设、损绿毁绿、商业促销噪音污染、偷倒乱倒垃圾、渣土运输泼撒、侵占市政设施等行为。以国家扩大内需为契机,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加快公厕、中转站、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龙泉山生活垃圾处理二期、渗滤液处理和城乡垃圾收集系统等建设工程项目进度。

(四)大胆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城市管理体制机制问题

以进一步明晰市、区、街三级管理职责为基础,继续推进属地管理、重心下移、强化区街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市级的宏观管理职能;以健全完善城市管理网格化责任制为抓手,进一步明确网格管理标准,严格考核奖惩,实行末位管理,推进城市管理的精细化;以城市管理指挥中心为平台,实行城市管理高效调度,及时高效处量城市管理中各类事件,增强城市管理的实效性。以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为支撑,推进管理手段现代化,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以建立新型的督查考评结合体系为核心,强化督查,完善考评办法,建立城市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并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实行高位监督。

(五)大力提升形象,着力解决党性、党风、党纪问题

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要求,着力解决好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能力、作风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问题;强化党员意识,严格党的纪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三、方法步骤

2009年3月开始,2009年8月基本完成。全面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召开动员大会,成立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组建指导检查组。在此基础上,学习实践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学习调研。(3月初--5月下旬)

重点环节:学习调研、解放思想讨论

主要工作:开展学习培训、深入调研、围绕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讨论。

工作目标:进一步学好理论,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转变观念。

1、学习培训。制定学习计划,认真学习市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合学组发〔2009〕1号文件规定的学习内容。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带头作学习报告,通读有关学习材料,精读重点篇目。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不少于3次。采取个人自学、集中交流、网络论坛、主题征文、邀请专家作辅导报告等形式,组织党员干部进行学习,党员集中学习不少于20学时。机关处室、直属单位干部职工写心得体会。

2、深入调研。局领导班子就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一系列决策部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改进作风等方面,结合全年工作要点,确定调研课题,率领机关处室和直属单位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和群众调查研究,查找影响行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形成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的调研报告,局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写调研报告,带头交流调研成果。

3、开展大讨论。以“千方百计谋发展,万众一心图跨越”为主题,以先发地区为参照系,以解决“发展理念、发展主体、发展路径、发展动力、发展环境、工作作风、工作效能、体制机制、服务群众、社会稳定、政治生态”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引导广大干部党员切实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机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第二阶段:分析检查。(5月中旬--7月中旬)

重点环节:专题民主生活会、分析调查报告

主要工作: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撰写分析检查报告、组织群众评议等工作。

工作目标:进一步征求意见,找准问题,分析原因,明确方向。

1、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局领导班子召开检查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情况的专题民主生活会,领导班子成员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对照检查自身存在的不足,撰写参加专题民主生活会的发言材料。以支部为单位,组织党员开好专题组织生活会,局领导班子参加双重组织生活。

2、形成分析检查报告。对初步查找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归纳筛选,找准问题。深入分析形成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原因,理清科学发展思路,组织专家对事关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科学论证,形成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检查报告,局党组书记全程主持报告的起草工作,报告形成后,召开党组扩大会议,充分讨论,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

3、组织群众评议。采取座谈会、评议大会等方式,组织党员、群众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评议,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分析检查报告和评议结果。

第三阶段:整改落实。(7月中旬--8月底)

重点环节:制定整改落实方案、集中解决突出问题

主要工作:制定整改落实方案、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等工作。

工作目标: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扎实整改,取得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

1、制定整改落实方案。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主要依据,针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制度,明确整改落实的项目、目标、时限、具体措施和责任领导、部门,做出公开承诺。形成整改落实方案后,以适当的方式向党员、群众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2、切实解决突出问题。把影响和制约行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群众最不满意、最希望解决的问题切实查找出来,作为整改的重点认真加以解决。采取集中攻坚行动,集中推出一系列有效举措,千方百计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城市管理问题,让群众直接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的效果。

3、建立完善体制机制。把建立健全保障和促进行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作为整改落实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深入调研、分析检查的基础上,局机关制定和完善促进行业科学发展的政策,各处室和各直属单位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制度,确保整改措施落到实处。

学习实践活动基本结束时,做好总结工作,采取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通报。开展满意度测评,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测评结果。根据测评情况,进一步完善整改措施,确保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尚未解决的突出问题继续得到有效解决。

四、组织领导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我市当前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统筹安排,精心组织,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一)落实领导责任。市市容局成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在局党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建立局党组成员联系点制度,加强对联系点的指导检查,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对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指导。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将派出指导检查组,负责指导和督促检查各支部、各直属单位的学习实践活动,防止活动走过场。各直属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落实领导和指导责任。

篇(9)

科学发展观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党的事业,把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事业引向成功,是我们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意义所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立足本部门实际,全面理解和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并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转化为促进本部门发展的科学思路。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根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内容,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精神实质是要实现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发展是第一要义,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思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省工商局党组提出的“五摒、五树”即:摒弃“管”字当头的强势执法思想,树立人性化执法观念;摒弃“执法就是执罚”思想,树立“先教后处”的执法观念;摒弃“限制为主”的把关思想,树立“非禁即允”的准入观念;摒弃“监管就是查案”的思想,树立“适度监管不扰民”的观念;摒弃“随意执法”倾向,树立“全面履行法定职责,规范执法行为”的观念。这一全新理念的提出,是立足贵州“欠发达、欠开发”的基本省情,总结工商系统在市场监管中存在的问题,站在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创工商行政管理新局面,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提出来的,是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成果转化为促进工商事业发展的新思路,是全省工商系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在市场监管、行政执法领域中的具体运用。“五摒、五树”内涵丰富,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树立“人性化执法”、“先教后处”、“适度不扰民”等观念。“五摒、五树”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发展是第一要义,发展是硬道理,树立“非禁即允”的准入观念,凡是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就要准入,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特别是贵州“欠开发、欠发达”显得更为重要,更迫切。“五摒、五树”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树立“全面履行法定职责,规范执法行为”,其目的就是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促进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因此,全省工商系统“五摒、五树”思想的树立,从本质上讲,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树立,“五摒、五树”是工商系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工商行政管理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对此,全系统干部职工必须自觉地把行动投入到当前全省深入开展落实“五摒、五树”主题实践活动中来,更加自觉地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为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二、“五摒、五树”是工商系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举措

“五摒、五树”是全省工商系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场监管、行政执法中的具体实践。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责是市场监管、行政执法。就是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依法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保障市场消费安全和公平竞争,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立足本职,切实履行职责,在“五摒、五树”上下功夫,求实效。

1、要摒弃“管”字当头的强势执法思想,就必须在树立人性化执法观念上下功夫,求实效。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执法行为中,要注重落实人性化执法理念,尊重管理相对人的人格,维护其权利,顾及其感受,在刚性执法中坚持柔性说理,做到以理服人,施法育人,对违法者不能因其违法而漠视,剥夺其应有的权利,真正做到知民性、察民意、体民忧、保民利,不断提高执法为民水平。

2、要摒弃“执法就是执罚”思想,就必须在树立“先教后处”的执法观念上下功夫,求实效。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的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社会公正,而不是追求部门利益,把执法变成了“执罚”,甚至以身试法,是与执法目的背道而驰的。然而,在工商队伍中还有不少同志的意识里存在“执法就是罚款”的倾向,必须禁止。在日常监管工作中,既要规范市场经营主体行为,又要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依法维权,对市场主体不规范行为,要分析原因,依法区别处理,在以规范为目的的前提下,对那些无主观恶意的轻微违法行为采取批评教育,实行预警制、告诫制,在帮助其规范后,减轻处罚,做到柔性管理,在执法中构建和谐,禁止不教而罚。

3、要摒弃“限制为主”把关思想,就必须在树立“非禁即允”的准入观念上下功夫、求实效。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而言,由于长期受市场准入监管最后一道防线的影响,“限制为主”的把关思想根深蒂固,在市场经营主体准入方面,往往是“原则有余、灵活不足”,“非禁即允”的准入观念还没有普遍树立。为此,必须摒弃“限制为主”把关思想,树立“非禁即允”的准入观念。具体讲,就是牢固树立发展的观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处理市场经营主体准入问题时,先决条件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特别是有利于科学发展。凡是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就要准入。再就是要树立服务理念,把为市场主体和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投资软环境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摆正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位置,真正做到服务为民,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加快由“审批”向“服务”转变。全省各级工商机关注册登记部门,要从促进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大局出发,凡法律法规未明令禁止的经营领域和项目,都应最大限度地放宽准入,放宽经营范围,打破经营限制,积极主动地支持、引导经营者依法经营。同时,对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高污染、高消耗行业,要严格控制,并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淘汰浪费资源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要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优势,积极引导和支持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地方经济协调发展。

4、要摒弃“监管就是查案”的思想,就必须在树立“适度监管不扰民”的观念上下功夫、求实效。监管与查案都是一种行政执法手段,最终目的就是预防不法行为产生,对已产生的不法行为依法进行追究,以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市场监管并非仅仅是查找经营主体的问题,并非仅仅是揪企业的辫子,更重要的是引导和帮助企业设立自律防线,把引导市场主体自律作为规范市场秩序的基础工作,使监管工作由事后惩罚向事前规范转变,最大限度防范和减少市场不规范行为的发生。因此,要求工商机关和执法人员站在建立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统一开放的现代市场体系的高度,牢固树立服务第一意识,切实做到服务人民,便利群众。要充分发挥监督管理的作用,增强市场经营主体守法经营意识,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同时,要通过加大对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震慑违法经营者,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

5、要摒弃“随意执法”倾向,就必须在树立“全面履行法定职责,规范执法行为”的观念上下功夫、求实效。当前,“随意执法”和“不全面履行法定职责”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在少数地方甚至较为普遍。究其原因:一是我们工商部门的行政法律体系存在缺陷,一些法律规范较为笼统且弹性大,给个别工商干部在实施行政行为中提供了“随意执法”的空间。二是工商干部在行政执法理念上存在偏差,轻事前监管,重事后处罚,以罚代管、以罚代法。三是执法人员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如何摒弃“随意执法”倾向,树立“全面履行法定职责,规范执法行为”?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要始终心存公正,秉持法律的精神和价值来适用法律,保持对公正的追求。其次,就是要廉洁,廉洁与公正一样,是执法者必备的品德。每个执法者都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这样才能坚持原则、执法如山。尤其要消除执法中存在的霸道作风、特权思想。其三,就是执法者将正义、公平、公正等观念信仰化,成为指导行为的自觉意识。执法者要在思想上真正认识法律的最高权威性,把公正正确实施法律作为自己的唯一天职。要敢于同一切破坏法治的行为和现象作斗争,始终坚持法大于权,要能够顶住压力,有捍卫法律尊严的勇气和为法律献身的精神。

三、树立和落实“五摒、五树”与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树立是为了落实,但落实起来难度大,主要表现在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必须认真着力解决。

1、主体,主要表现为认知障碍,态度障碍,能力障碍三个方面。

(1)认知障碍。即对“五摒、五树”与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一是对科学发展观理解不深入、不全面。二是对科学发展观误谈、误解。三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认识不足,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党委、政府的事或者是领导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与自己离得远,没有真正意识到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发展的科学思想,是我们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没有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贯穿于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的全过程,这种思想在基层干部身上较为突出。对“五摒、五树”的认识:一是没有真正意识到“五摒、五树”是工商系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思路、新举措。“五摒、五树”涵盖了工商行政管理主要职能,是工商系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履行市场监管、行政执法的具体运用和实践指导,没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两者割离开来,讲科学发展观就谈科学发展观,讲“五摒、五树”就谈“五摒、五树”,没有真正把两者的精神实质溶为一体。

(2)态度障碍。即对“五摒、五树”与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两者的价值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服务群众、爱岗敬业,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说与做往往相背离,一些干部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往往以管理者自居,对待工作责任心不强,应付了事,作风不实,脱离群众,“懈、散、惰”较为突出,个别干部甚至不愿干、不想干、得过且过。

(3)能力障碍。从总体上看,工商系统干部的能力相对偏低,并呈塔形状,越往基层面越大。从领导干部到一般干部,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务实创新的能力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一些领导干部的能力甚至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一些干部职工连最基本的工作能力都达不到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写作能力差,干了工作反映不出来;二是依法行政能力差,甚至不会办案;三是计算机应用能力差,甚至不会操作和录入,从而导致了无法干事,完成不了工作及想干事、愿干事,但能力差,而干不好事、力不从心。特别是现在停止两费收取后,原来只熟悉收费,不会办案或不会计算机的同志,对能力的提高就显得更为迫切。能力的强弱,决定了落实的效果和工作的质量。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落实又主要靠基层局或基层所来完成,而越往基层相对能力越弱,这种能力现状,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五摒、五树”是极不相称的,必须加大培训力度解决,是当务之急。

2、客体障碍。主要表现在体制、机制障碍,科技手段落后,考核体系三个方面。

(1)体制、机制障碍。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还未完善,尤其是市场经济的诚信机制和依法管理的有效机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尚未健全。这给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一些行业、领域新出现的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老法不适用,新法又不配套。三是行政管理体制还未完全理顺,机构重叠、政出多门、职责交叉,有利争着管,无利不愿管。垂管部门与地方政府关系还未完全规范,在监管与发展、监管与服务、经费与福利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在执法经费保障及地方政府解决的医保、公积金、抚恤金等问题上,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2)科技手段落后。一是市场主体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手段落后。经济增长是以巨大的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损害为代价,经济增长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全面可持续发展难度大。二是工商行政管理运用高科技手段实现高效能监管的装备落后,办公现代化、监管科技化还未完全解决,特别是在网络监管、食品检测、广告监测等方面科技含量低。

(3)考核体系。就目前工商系统考核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及“五摒、五树”的要求来看,仍存在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绩效考核内容设置指标过细、过繁,并且有些指标已不适应、不符合,必须着手修订。二是绩效考核方式“重形式,轻实效”。主要以文字材料考核为主,文字材料印证了的,就“视”为工作开展,反之,文字材料印证不了的,就“视”为工作没有开展。这种考核方式虽取得一定效果,但不一定真实、客观、合理,易造成形式主义、玩文字游戏、纸上谈兵、弄虚作假,造成人、财、物浪费。考核指标过细、过繁所造成的文字资料就越多越厚,并组织一定的人力集中力量“编”辑。这就导致了文字功夫好的、“编”辑水平高的单位相应考核分值就高,反之一些干了实际工作,但文字功夫差,不会“编”辑的单位相应考核分值就低。

当前,着力解决的重点是主体障碍,难点是客体障碍。要按照十七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的要求。

首先要加大对全系统干部队伍教育培训力度,制定长期、中期、近期培训计划,采取多形式、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培训。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五摒、五树”重要性、实践性、指导性的认识,坚决破除一切阻碍科学发展观落实的观念,坚决纠正一切偏离科学发展观的行为,真正把思想方法转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切实解决主体障碍,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工作,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的全过程。

篇(10)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其实是对传统发展观的修正,是对以往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总结和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只有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改革才能有新突破,开放才能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才能有新举措。每一个企业的迅速发展,均得益于正确的战略选择,得益于科学发展观的积极探索,得益于企业远景的部署和推进过程的美好实践。就是解放思想、科学发展的实践过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企业科学化管理,用科学的方法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推动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基本方针

企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繁多,包括资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市场开拓、企业文化等,可是,为什么在同一个国家、同一种制度下、不同的企业发展水平常常会有天壤之别呢?原因可以有多种,比如说地域不同、行业不同等等,但是导致企业发展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这里,而是科学化管理,有了科学化的企业管理,没有技术可以创造技术,没有人才可以吸引人才,没有市场可以开拓市场。而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企业的科学化管理。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是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的。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企业管理水平很人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内容、企业管理的理念、企业管理方法,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企业管理的基本方针,就能敏锐地把握时展热点,紧扣企业当前面临的质量成本的竞争或新产品等竞争的中心任务,有针对性地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从而克敌制胜、做大做强。此科学发展观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不仪用科学发展指导企业内部管理,而且可以把科学发展指导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在企业发展战略一以贯之,尤其是在围绕如何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化解发展难题,以顾客和全体员工的需求和期望为主旨,为企业和市场贴得更近一些,更好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取得政府和顾客的支持,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只有这样,我们企业管理工作,才能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二、科学发展观是企业管理科学化的精髓

时代在前进,科学在发展,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滞后是对企业发展最要害的制约。因此,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路,寻求在努力适应市场的同时,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管理的体系,确保以管理科学和管理实践推动企业科学发展。一是在建立管理科学化体系中注重坚持“以人为本”,抓好人才培养,注重调动人的聪明智,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因素。把抓好人才培养和管好职工队伍作为企业管理体系的核心,使管理体系既科学化又人性化。_=是科学建制、合理规范、高效执行,实现企业在更高层次上的科学管理和持续经营。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完整的管理制度。要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出发,一切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管理制度要体现严密性,完整性,可操作性,易考察性。企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管理制度也要系统化,哪一处存在管理漏洞都可能导致企业全盘失利,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完全能够闭合的“制度环”。三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好的制度能够得以落实,必须要配套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就是要鼓励全体员工照章行事,全面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度要求内充分发挥其才智,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对遵章守纪,对企业发展有重大贡献的职工要给予表彰、奖励、重用的激励。约束机制就是要对那些不执行制度,不照章行事的职工实行纪律约束。激励和约束要形成规范的机制,体现公平、公正、合理性。四是大力加强管理监督机制的建设,建立机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大力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证党和职工群众赋予的权力真正用到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和企业全面发展来。从而建立起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为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三、科学发展观是管理科学化的行为动力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企业管理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是企业通过科学管理逐步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奋斗目标。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管理科学化的动力,辨证地认识和处理与企业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关系,运用科学管理的手段改革创新,企业发展才会有新思路和新突破,才能打开新局面,使企业在管理科学化的作用下走出低谷,迈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上一篇: 银行相关金融知识 下一篇: 优秀的商业模式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