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11 09:58:34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篇(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当代设计和设计教育获得了新的发展。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部分设计师没有重视传统文化对设计的影响,随着日本、韩国设计的影响,我国的设计师也开始探索在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当下,我国设计师对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的方式存在很多不同的看法,就目前而言,大都比较重视对传统纹饰、颜色的借鉴。但这显然是不够的,只有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形成我国独有的设计风格。

一、传统文化元素的资料性价值

当下,我国高校设计教育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在高校设计专业中,最基础的一门课程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但是该课程在课程安排上只占很小的比例。有的高校只安排了六十几节课时,甚至有的仅有三十几节课时。高校设计专业开展的专业历史追溯工作,大都讲述传统纹饰、民族色彩以及器物造型等内容。中国数千年的历史,给现代人留下了大量宝贵的艺术精华,对现今我国的产品设计和包装设计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非常有益的参考价值。当下,我国高校设计教育一直强调资料的重要性,很多教师也强调历史实物和文献对当今设计所带来的作用,但是,只是强调对历史实物的模仿是远远不够的,高校设计教育应该加强纹饰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在高校设计教育中,对设计理论的忽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分析和研究传统文化的能力。我国现代设计理论研究主要涉及西方艺术理论体系、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以及近年来的设计实践探讨。虽然一些固有思维会对学科建设造成负面影响,但是,几千年文化积淀下的精华可以为现代设计提供思想的源泉,我们应该对这一方面进行积极挖掘。设计相对于绘画和雕塑而言,虽有着相同的欣赏特点,但设计不仅需要美观性,更注重实用性。中国设计拥有自己的特殊体系,如年画、皮影、泥塑、窗花等,都是民间艺术的代表。我国高校设计教育应该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探索新的设计理念,这样不但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而且能让设计理论系统得到丰富和完善。

二、文化全息和设计泛化

综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之一,和西方文化注重分析存在很大差异,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大都是一体的、可以触类旁通的。高校设计教育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设计灵感,并运用到设计中,就需要对中国文化特点进行深入了解。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需要以全息论为基础,将各种知识的有机联合作为研究基础。天人合一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有些学者将这种观念分成三个层次:个体和社会之间、人的内心和身体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都需要和谐共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较为繁杂,但在繁杂的表象下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对这些文化进行分析,才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具有复杂性,要想从中挖掘设计思想,就需要高校设计教育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基础上,将切合自身的理论系统构建出来。当代高校设计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传统文化这个基础,激发学生的潜力。各大高校广泛设立设计专业,泛化的设计概念和逐渐扩大的设计行业是最主要的原因。传统的技术行业随着不断发展,逐渐重视设计的思想性。而逐渐扩大的设计行业则体现出受众人群的泛化,泛化的基础是历史积淀的影响。虽然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面对的是某个或多个群体,但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学生应该重点学习各类设计理念。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需要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对于广泛的知识背景也要关注。当下的社会需求和高校的设计教育存在一定矛盾,教师应该努力找出症结,解决存在的问题。

结语

当下,高校设计教育应重视传统文化的应用,不仅仅是积累设计资料,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对整体设计思维的把握,有利于学生迈向设计分析的最前端,在探索中实现发展。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篇(2)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With the "globalization" hit, landscape design China also presents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Whether it is are sidential area of the environment or large-scale public garden, western garden style become fashionable for a time is the imitation of the so-called "advanced model", the result appears deviates from the local culture and "abnormal" garden.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purpose of landscape design is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status reflect the environment and people's co - partnership. City landscape is the important carrier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show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has uniqueness.

关键词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a garden city landscape

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风格多样以及形式丰富。我们在对现代园林建设同时也要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文化,传统文化是很好的展现点。在设计过程中将中国元素带入并对其进行创新赋予新的理念。

1.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的、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构成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是针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中国文化的渊源和传承下来客观存在的文化遗产。而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出有代表性的东西我们就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元素。

2.文化的转化与运用

景观设计处理方法,就是对传统文化分析筛选的过程,是一种元素的重组与再创造。模仿并不是抄袭,而是取其“形”,延期“意”,从而达到传其“神”。中国园林区别于其他园林体系最大特点在于其追求“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即所谓“意境”。意境,是指造园主内心情感、哲理体验及其形象联想最大限度的凝聚物,又是欣赏者在联想与想象中最大限度的再创造过程。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中国文人性格和审美情趣的渗透,折射在园林风恪和景观意境的审美观念中。因此,无沦从园林内的物质内容到精神功能,从园林的立意布局到园内景区的主题分配,从景物本身的表义内涵到景物之间的符号关系都孕育着丰富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园林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文化精神和美学精神的感性显现,与中国园林的综合性分不开。首先,中国园林既具实用性,又具审美性,既具工作性,又具休闲性。中国园林造园一大原则是可游可居。“可游”是审美性、休闲性。其次,中国园林既具自然性又具人工性,它是国人为自己建造的比较理想的生活环境。再次,中国园林兼容各种艺术。正是因为园林具有这种综合性,使得园林有可能成为中华文化精神和美学精神的最佳载体。

在当今社会,城市景观是城市经济和城市文化的新的展现形式。城市发展的好坏以及城市的文化的展现,均在城市景观上体现。精神文化作为城市的灵魂,是城市景观设计的核心。景观的存在可以让生活于这个环境中的人通过感知其形式去领略其文化,进而产生精神交流,择其要领,将其纳人自己的生活而获得教益。而城市文化作为城市精神的要素是以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审美标准为主体因素的文化形态。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逐渐优越,越来越追求精神和内心的享受,在营造现代生活环境的同时,能强调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中国传统元素,将带给更多的民族归属感,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城市景观不仅是城市环境中的一种审美样式,更多表现出的是一个城市的内涵、品位。3.传统元素应用对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①城市景观是彰显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市景观大规模建设的今天,从中国古典的城市建设中汲取经验,集成和弘扬传统城市景观文化,同时也在不断地向国外学习先进的景观设计手法和经验,主动汲取西方艺术的表现手法,将其本土化。在城市景观建设中将所学加以应用并且融入本地的地域文化使我们本民族的文化不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有着相当重要的帮助。

②城市景观风格是体现传统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

现代意义上的景观产生于19世纪,已发展为同城市建设紧密结合并且包含环境艺术、风景设计、植物设计等多学科复合的设计体系。城市景观设计作为城市化建设的主要部分同样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传统元素用于景观设计中的种类很多,如象征民族特色的剪纸、祥云、太极等,如传统吉祥物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以及五行、十二干支记法、传统宝相植物等一些代表中国文化的传统元素。在城市景观设计中采用传统符号用抽象或简化的手法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其运用形式多种多样。如大门、廊架、铺装上的镶刻,或是雕塑小品、灯饰以及座椅等。可见要使传统元素现代化,必须对传统元素进行全面多角度的审视、理解和创新。以传统文化为本,现代思想为源,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艺术、现代设计的审美观念结合起来思考,才能对传统元素进行更加合理深入的再创造。

4.结语

传统元素现代化是在适当场合里变相应用。对于传统元素灵活应用则需要我们的深入研究和了解,才能用新的设计理念和新的展现形式将传统文化和现代造景相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现念的新中国园林,既有文化传承又具有跨时代性。

参考文献:

[1]孙晓毅.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艺术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吉林大学

[2]任军.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庭院[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3]周武忠.中国园林艺术[M].上海:中华书局,1991

作者简介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 教育

在一次针对小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按重视程度给传统节日排序的题,大部分学生按照春节、中秋、清明、端午的顺序排序。端午竟成了学生眼中相对不受重视的传统节日,而将圣诞节和端午节相比,一些学生更喜欢圣诞节。今天,部分年轻人不重视传统节日而喜欢过洋节,不重视传统手工艺而崇尚西方的科技产品。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困境。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笔者每每看到这样的现象或听到这样的报道便很揪心。笔者不愿看到漠视乃至忽视传统文化艺术的现象愈演愈烈,不希望传统文化艺术只能成为人们脑海里的模糊记忆,而人们徒留悲叹和深深的惋惜。笔者希望尽最大的努力通过美术课的教学传递重视传统文化的信息,感染、影响学生,让他们在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道路上有所作为。笔者认为,重视传统文化艺术应该从学校、从课堂抓起,让学生形成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识,尊重、呵护传统文化艺术。在美术课堂上,教师不应仅仅照本宣科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应该有所作为。中国的文化艺术博大精深,有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华被尘封在角落里。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些人更看重的是效率、品牌、时尚。而传统文化艺术很古朴、很稚拙、很耐人寻味,它才是真正的中国味道,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笔者认为,教育者有必要在课堂上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结合课本知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在长期耳濡目染的学习环境中提升品德修养,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艺术。如何在学校美术教学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笔者的看法如下:

一、在教师队伍中提倡再学习的必要性

现在一些教师从教后在具有压力的工作环境中,已无心继续学习以充实自己的学识,更谈不上在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再加上本身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难以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代表了强有力的文化力量,所以必须加强教师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再学习。现在很多外国人来中国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痴迷于中国的京剧、武术、书画、皮影、剪纸等文化艺术。一个伟大的民族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古人云“技进乎道”,对于教师来说,技就是教学技能,而道就是文化,教师的教学必须以文化为基础。教师学习传统文化迫在眉睫,只有这样,其才能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

二、在教学过程中让传统文化艺术与教材相结合

中国是礼仪之邦,这体现在方方面面。如,在建筑中我们看到故宫的布局严谨、左右对称、色彩绚丽、庄严神圣、前朝后寝等,处处体现了天子的威严和皇权的至高无上。还有民居,如北京四合院,通过体量、布局、空间、色彩等体现了自然、等级、内外有别、尊卑有序等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哲学观念: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比。而西方人在建筑中更多体现的是人定胜天,征服自然,具体表现有修剪得非常整齐、壮观的树木苗圃以及高耸入云的尖顶等,严谨的计算和度量也体现出他们严谨的思维与科学观念。这就是东西方人的思维差异。教师在关于建筑的课堂上向学生讲解这些内容,既让学生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及其对建筑的影响,又能深刻剖析教材、拓宽教材的知识面。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篇(4)

首先,传统文化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缺失。

1、不懂怎样尊重别人。

现在的学生,在平时的与人交往中就几乎不尊重别人的感受,用时髦的词叫“非主流”吧应该?在课上随意扰乱课堂秩序也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为人方式,歪风邪气盛行,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孔融让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尊敬师长”等许许多多的优良传统,都不复存在。

2、不知如何诚信待人。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而现在的学生对于诚信来说,越来越不在乎,越来越不当回儿事,小到上课迟到,旷课,作弊等,大到对人对事接物等,关于“诚信”二字,根本不放在心上,把这种最基本的传统文化内涵都抛之脑后,淡薄人性!

3、脆弱的心灵承受。

在我国计划生育的国策下,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都是“公主”“王子”,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自理能力太差,从小经受的挫折也相对很少,抗打击能力太差,如果脱离了自己的依赖对象,那么整个人都不知所以,脆弱的心灵让现在的学生更容易逃避现实,沉迷虚幻的网络之中。其实针对这种现象,也是说明现在的学生正缺少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气势。

其次,由于缺失传统文化教育而造成的问题。

1、文化素养不够造成的问题。

在现在的学生中,通过谈话交流发现,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素养略知一二,虽然稍作了解,但也只是表面上的,肤浅的了解,并没有真正领会到精髓所在,更没有真正把握传统文化的重点!因为学生不具备自信的原因,一般高职毕业的学生在面对就业择业的问题时,缺失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才使自己迷茫不前,搞不清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弄不明白自己的未来计划是什么,还有很多学生只会抱怨自己在学校学的知识太少,但他们不能明白的其实即使他们对传统文化素质的缺失。

2、缺少美德教育造成的问题。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在美德教育方面也是比较缺失,主要表现为现在的孩子感恩、诚信的思想较弱,很多孩子在与人交往中,造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不善听从他人的建议,与老师、同学之间表现极度冷漠;不懂如何尊重别人及其劳动成果;对自己的父母缺乏孝心等。人性淡薄,没有感恩之心。

3、对自己的生活思想错位造成的问题。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这是指做人应有的人生态度、生存理念。真正聪明的人应该学会如何在逆境中生存,不要总是依赖别人,要学会靠自己“自强不息”,面对坎坷的人生不断克服困难、超越自我,从而实现自身的目标与价值。在现在的高等职业院校中,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真正领悟到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从而让生活思想错位,造成不必要的问题。

再次,现在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应怎样看待传统文化教育。

1、让学生学会挖掘传统文化精髓,继承传统文化精华。

中华上下五千年,我国自古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宝贵知识,我们现在的年青一代有责任,有义务将我国的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培养学生学会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取精华,弃糟粕”,结合现代的文化素养,更好的梳理加固,认真的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永远传承下去。

2、让学生学会新旧结合,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历经千年传承,但对于时代的影响,我觉得我们一定要善于结合现代的实践,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做出有益的补充,不能原版原套,墨守成规,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进行有益的改革,结合时代气息,不断发扬光大!

3、让学生学会张弛有度,弘扬传统文化。

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每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础,是每一个人取得别人尊重,赢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对于目前的社会而言,假如我们都具有这种条件,那么我们整个社会的和谐也会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教育家孔子提出道德是立国之本,大学中也曾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千年前的中国人的祖辈们都能把个人修为与治国平天下相关,那么在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在高等教育职业院校中,更应该主张倡导学生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弘扬下去!

第四,利用传统文化对学生素养提高的具体办法。

1、创造古色古香的阅读氛围。

利用高等院校的各种条件设施,开展各种适合学生的阅读活动,“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阅读能力,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渗透优良的传统美德!

2、开设各种以渗透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

为了更好的让我们的高职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选用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方式方法,运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调动学生们参加的兴趣,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知识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区,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让学生自主形成优良的品质美德!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篇(5)

一、语文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作为汉语的整个学习过程而言,语文课程是我们母语学习的基础,也是我们了解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自古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中华大地上无数的文化瑰宝。而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则选择了自先秦时期开始的诸多优秀名家名篇,如《过秦论》、《论语》、《唐诗三百首》等,这些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不仅代表当时社会的思想潮流,更影响着一代代民族自身的精神面貌。

众所周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过去的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独领的,只是在晚清时期由于统治者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文化的发展,从而导致了我们国家在很多科技领域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优秀的民族文化是需要传承和发扬的,而面对五千年积淀下来的丰富的民族文化,我们不可能全盘吸收,也不能全盘接纳,我们需要汲取精华,去其糟粕,领悟其中所蕴藏的人文价值,一代代的传承和发扬,而在这过程中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我们的母语教育。我们从出生开始就拥有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但真正让我们系统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阶段还是学校教育阶段,这其中又以中学以后的教育最为明显,因为小学时期我们思维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有限,对传统文化只存在于了解阶段,并不能真正体会得到其中所蕴含的哲理思想,人文思想,道德价值,而中学阶段是我们个性和思维能力趋于成熟的阶段,在学习过程中开始学会独立思考,渐渐养成了自己的思维习惯,看问题的方式方法……此时老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个时段的学生犹如身处十字路口,稍微不慎就会使他们误入歧途。

二、传统文化中所蕴藏的文化精髓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才,古往今来对其的定义都是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有着其过人的一面。所以也才会有德才兼备者为极品人才的论断。《论语》的横空出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里程碑,它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其语录发人深省,见解深刻,充满哲理,而且朗朗上口,适用于各行各业的人,看似短短数百言,究其价值而言可以说是一部人类思想的鸿篇巨著。

而在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中,虽然小学生也时常能够背出其中的一些经典语录,经典名句名篇,但他们大多都是死记硬背,基本上没有理解其中真正的意义。真正对其学习还是在初中乃至高中大学阶段,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能够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中的要义,并会逐步的深入思考,从而起到了升华学生智慧的作用。启迪了他们内心对文化的认知,对世界的认知,以及自己对自己的认知!

传统文化里包含着对道德价值的阐释,对人生理想的追逐,对自身价值的告诫,对黎民苍生的拥戴,对功名利禄的认识等等。初中阶段正是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成型的启蒙阶段,因此,任何人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语文教学对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在我们国家小学阶段的教育过程中,语文课最主要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识字,如何运用拼音,声调准确地把一个汉字拼读出来。到了初中阶段基本就不在对这方面进行特别的要求,而是注重学习相应的课文内容,在学习中学会体会作家的思想情感,写作手法,以及整篇文章的艺术效果,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课本中,除了编排有一部分国外名家名作外,其余大部分还是中国传统文化升华出来的经典作品。语文课就像一个推开传统文化大门的一个工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步步的走进传统文化的环境里,不断得到文化精神的熏染,渐渐的找到自己的精神寓所,从而完善自己的灵魂。

通过语文课结合传统文化的教学能够帮助孩子们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发展历程,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秀传统的民族,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深入的感受仁、义、礼、智、信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语文课上学习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让学生们获得相应的语文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从小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为今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人文基础。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继承人和接班人,所以就必须带领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的发展历史,了解中国的民族背景……只有对祖国的了解越深,才能更加深刻的意识到自己肩上担负的理想和责任,也才能让他们从小树立起远大的人生目标,一步步的走向成功,成为国家和民族振兴的中流砥柱。

四、传统文化之于提高国民素质的意义

孕育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其饱满的精神力量。通过对其学习不仅能丰富自身的阅历,更能净化自身的心灵,让你从古人先哲的智慧中熔炼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你逐步了解和认识整个社会形态,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丑恶俗,有自己的道德标杆,能够清晰的认识自我,缩小与他人之间的距离,甚至超过他们。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精髓才能一代代的继承和发扬,作为一个从出生开始就埋下传统文化种子的初中生来说,此时经过老师的浇灌便开始生根发芽。一颗优良的种子今后将长成什么样的植物,一是取决于教师和社会的养分;二是取决于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二者缺一不可,缺少了养分,生长就会变得营养不良,从而朝着畸形方向发展;少了土壤那更是毫无立足之地,再优良的种子和富足的养分都是白费。

在物质文明如此发达的今天,无数人转而追求利益至上,速度至上,不论衣食住行,教育同样如此,因此,这些都很大程度阻碍了传统文化的发展。所以近几年我们的国民素质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触底危机。所以只有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教育,让国民更加深刻有效的意识到自身的不足方能改善当前道德滑坡的现象。

五、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展望

(一)学校的管理水平

教学质量的高低与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有些很大的关系,科学合理的管理是一个集体或者组织长期保持竞争力的先决条件。目前教学的发展有向商业化轨道偏离的趋势,受到利益心里的驱使,很多学校管理层的重心已经偏离了学校教育原本的初衷。希望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也得以进一步增强,只有实现管理的科学协调,对传统文化在学校的传播、传承才能得以更好的实现,师资队伍也才能更加良性的循环,尤其是在初中语文课上,它是接触传统文化最多,最好的舞台,只有学校合理的管理,教师合理的引导,之前深埋于他们内心那颗传统文化的种子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二)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古人对教师的看法之一,这体现了教师在学生面前的重要性;“良师益友,为人师表”,这是千百年来师生之间关系的代名词,一位好的老师也是一名好的朋友,老师要有自己的担当,给学生做好榜样作用,但作为一名学生,我们需要悉心接受老师的教诲,尊重老师观点和见解,多和老师沟通交流,有自己独立的思维,结合老师的观点,张扬属于自己应有的个性。

初中语文课上,由于学生的自制能力依然有限,所以在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依然是主导者,并且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在未来教育的改革里,教师职业能力的考核相信会更加严格合理,整个社会更多的投入到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中来,从小播种,初中阶段加以合理的灌溉,让其生根发芽,接受更多阳光雨露,风雨无阻的撑起自己的天空,只有这样一株又一株的培养,方能一片又一片的崛起,传统文化的森林方能覆盖整个神州大地,也才能变得郁郁葱葱。

【参考文献】

[1]杨瑞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题――学习同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几点体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47-53+136.

[2]吴汉东.论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为对象[J]. 中国法学,2010,01:50-62.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篇(6)

一、我国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和职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和适应社会需要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应用、实践操作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培养既具有基础理论知识又具备技术应用能力的职业型人才”。但是,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普遍偏低,即使学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类必修课程,对他们而言还是远远不够。而且,高职院校更为重视学生的高就业率,这也造教育在学生中的缺位,导致人文类课程被边缘化,加剧了大学生群体因人文素养缺乏而引发的矛盾。

高职院校中大都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这类思想政治课和文化知识性质的文化课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但这些课程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与写作能力,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更是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教育意义,这就造成了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中的缺失。

网络文化的兴起,给学生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它是一把双刃剑,一些不良信息在网络上传播,容易影响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学生容易沉溺于电影、电视剧、交友聊天、电脑游戏中,耗费大量时间、精力、钱财,甚至影响身心健康,导致心理疾病,比如自我封闭、孤僻症等。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注重学生的技能培训,校园文化建设也多是职业技能比赛,缺乏文化融合。校园文化建设应结合高职教育与高职学生的特点和现状,借助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平台,推动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促进高职学生健康成长。

二、高职院校理应承担传承传统文化之责

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创新和转化,高校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最理想的场所。一方面,高校的学术环境更适合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教师拥有教学自,其在授课内容、形式上有较大的自由,课堂气氛互动开放,为创新提供了环境。另一方面,高校有推动文化创新的丰厚资源。高校图书馆基本都有传统文化藏书,开设的传统文化类讲座等都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奠定了资源基础。再者,高校有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大学生,他们处于最具创造力的年龄段,在中学储备一定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再接受高校正规的学术训练,更容易传承和转化传统文化的精华。故高职院校应创建有关传统文化的研究机构,如国学院、思想文化研究所、传统文化研究院等;召开传统文化研讨会;鼓励教师发表学术著作及研究文章;鼓励学生成立汉服社、戏曲社、诗词社等传统文化社团,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在大学得到延续。

三、运用传统文化加强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1.学院重视,充分认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合理安排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针对目前很多高等职业院校没有开设相关人文素养课程,只开设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作为选修课程的状况,高职院校应该合理安排相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和系列讲座。如分学期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十讲、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素质修养等相关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机会接触与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邀请文化专家或学者举办相关优秀传统文化讲座,让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使中国传统文化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得以大力弘扬。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引入具有传统文化知识素养、注重个人品格修养的教师;另一方面,还需要鼓励本校教师去重点高校深造,以提高自身水平,并制订相关的激励政策与制度保障措施,从而加强对本校教师的培养。通过这两方面,使学校拥有一批文化底蕴深厚的专兼职师资队伍。

3.将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教育中,挖掘本土传统文化资源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丰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使得课堂生动有趣,学生易于接受。在讲授优秀传统文化时,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掀开传统文化的神秘面纱,让学生从身边浓郁的本土文化氛围中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力量,从而增强教育的现实说服力和感染力。

4.营造学习传统文化氛围,开展传统文化普及活动

校园文化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良好氛围,对高职学生思想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鼓励高职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深刻领会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价值取向。针对学生的特性,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将传统文化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营造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

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活动,校园内的公共报栏、张贴栏都要合理运用,做好文字和图片展览工作。邀请学者宣讲,张贴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标语,组织学生多进行普及传统文化的活动。利用现代传媒工具,打造网络平台、电台广播等媒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学生社团是高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应该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社团活动中,成立活动小组,这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融入学生之间,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建设具有高职院校自身特色的传统文化校园文化。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挑战。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蕴藏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充分挖掘利用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华.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边疆经济文化,2008,(10):20-23.

[2]田 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3]张 莉.我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思想教育的启示[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6,(3):56-67.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篇(7)

美国著名建筑家查理士摩尔认为,传统的、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蕴涵着一种人类赋予的“文化能量”,可使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地位,并熟悉喜爱属于自己的环境。任何“新的创造”都不可能割断与传统文化的联系。由此可见,要继承和发挥传统文化不能停留于形式的模仿,而是要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并加以现代体现,以求得当代创新。

一 室内设计的概念

所谓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这一空间环境既具有使用价值,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历史文脉、建筑风格、环境气氛等精神因素。上述含义中,明确地把“创造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作为室内设计的目的,即以人为本,一切围绕为人的生活生产活动创造美好的室内环境。现代室内设计是综合的室内环境设计,它包括视觉环境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也包括声、光、热等物理环境以及氛围、意境等心理环境和文化内涵等内容。

二 当代室内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辩证的、因果的、整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事物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强调“天人合一”禅宗理念,与中国民族文化中的和谐、转化、重整体的传统思维方式相吻合。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来做设计,往往更容易找到设计思维的灵感并且能够很好的促进人类之间的相互交流。

三 室内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1)传统文化影响了室内设计:设计不是人们随心所欲的施行自己的设计理念,一个好的设计作品必定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表现手法、空间语言到对设计认识的文化体系、审美观点等都影响这设计师,任何一个现代大师或者后现代大师都不可能完全抛弃传统文化。室内设计与传统文化是不可分割的。2)室内设计反映传统文化:不管是何种风格的室内设计,他都是用相应的文化来支撑的,作品在传达设计师的精神,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反映不同的价值观念,体现特定的文化风貌。所以说设计形式来源于文化,并且反映了一定的文化内涵。

四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室内设计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这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留给我们借鉴和传承的重要的精神财富。当代室内设计必然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中国先民对自然的关注表现出崇拜和信仰等情节,我们得到了先民传承下来的万物有灵论,在室内设计中表现为注重室内外环境及空间的对话,更好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室内设计集中表现为严格的等级概念。在室内设计中,空间划分形式为虚实结合,既隔又通。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就是对内开敞,对外封闭,厅、堂、廊、室等都是既隔又通,在空间表现形式上大多有制有序。强调布局的严谨性,按照辈份划分室内空间及结构形式。在色彩与室内装饰上例如屏风、雕刻、壁挂、钟鼎以及其他小的装饰品等,不仅形式多变,而且在内容上起到了烘托点题、教化等作用。

五 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

一方面在物质层次设计的方面上,指室内装修和家具的材料以及电器设备的选用必须以安全性、节能性作为选择标准。现在的装修材料正在实现清洁生产和产品生态化,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都不会对人体和周边环境产生产生危害,更新的旧材料也可以比较容易的自然降解并转换或作为再生资源投入再生产。如再生壁纸、无毒涂料等。使用清洁能源可以保证能源的可持续性,而且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如目前使用广泛的太阳能,这种清洁能源可以自然融入到建筑物当中,不会为室内设计的工程带来任何麻烦。但是我们要对太阳能的配套产品产生的污染做合适的处理,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另一方面体现在精神层次设计方面上,即室内的陈设和装饰应该有生态性等等。我们可以把绿化、庭园和植物装饰导入室内装饰,用来吸收二氧化碳,清除空气中的细菌,形成健康的室内环境。作为技术上的可行性,现在已经发展起来了无土栽培技术、防水处理技术等。

从精神享受方面来说,我们追求素雅、朴实和自然。民居中常用的竹藤家具、根雕家具,装饰中有石雕、砖雕和不设色的木雕。偏爱材料的本色和自然纹理等等。现在越来越多的民间手工艺品进入了现代家居装饰行列中,为钢筋混凝土的城市添了几丝乡土气息。将传统文化元素注入当代室内设计中,结合实用主义和功能主义,用现代的表现手法进行设计,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室内设计风格。当代的室内设计不是对传统文化形式进行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提炼并且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在对传统文化深深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使室内设计更富有时代特色。我们在做设计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到对传统文化的合理理解,最后做出有创意的作品让更多的人欣然接受。中国现代室内设计的重要源泉是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对先民为我们存留的不可再生的、博大精神的传统文化加以重视。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室内设计在心理上、情感上、造型上、寓意上、风格特征上才更符合中国人的需求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里历史的演化为我们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丰富资源。在当代室内设计中应该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这样才能在世界室内设计中展现出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篇(8)

大学生是中国青年中的优秀团体,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和精神生活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民族文化水准。但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以及网络文化、传媒文化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行为盲目从众、沉溺网络游戏;诚信意识缺失、道德防线下降[1]。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高等院校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源泉,是维系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纽带,更是全球炎黄子孙共有的宝贵财富。其精髓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中庸中正的处事理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诚实守信、尚礼重义的道德观[2]。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班会课程中的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资源,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最终归宿。[3]2013年8月19日,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深刻阐释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大意义,也明确回答了传统道德文化对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的价值何在以及怎样构建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与大学生道德建设有机结合的教育机制等问题。

班会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融入到课堂中,不仅能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还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培养新的历史条件下符合时展需求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极具现实意义。

1.传统文化思想融入班会课程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进取精神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中也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精神的高度概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4]这种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努力向上的开拓精神经过历代先哲志士的弘扬和身体力行,已然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向上,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具备了这种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克服一切艰难险阻,锲而不舍,勇往直前。

2.传统文化思想融入班会课程有助于促进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中孕育而成的精神样态,是民族文化的积累和沉淀,是整个民族前进和发展的动力,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的形成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著名史学家张岂之说过:惟有立足本土,拥抱世界,才能有辨别世界文化的能力,才能有更高度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感。[5]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感叹;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把“天下兴亡”看做“匹夫”之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仁人志士的所作所为是民族精神的经典写照,表现出了华夏儿女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渊源流传。将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融入到班会课程中,引导学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真正认识民族精神,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远大理想,做中国新时代的优秀大学生,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

3.传统文化思想融入班会课程有助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道德素质的培养,注重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形成了丰富的内容。《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浸透了怎样做人的伦理精神。所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有利于大学生优良道德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道德境界的提高,有利于大学生完善人格品质的培养。

4.传统文化思想融入班会课程有助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古人把诚信作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本原则,要求人真实无妄,诚善于心,言行一致。儒家经典《中庸》中对“诚”这样论述:“诚者,天下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论语・为政》中对信的描述为:“人无可信,不知其可也”;《荀子・不苟》也讲到诚信:“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北宋周敦颐在《通书・诚下》中,提出“诚,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可见,古人对“诚信”确有深刻的认识。当代高校大学生承载着艰巨的历史使命,将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融入班会课程,引导他们的行为,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传统文化思想融入班会课程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非常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对于君子的衡量标准就是与人相处时要有诚意,善于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本着诚意交流和沟通,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宁可负我,不可负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都是告诉我们应本着友善、包容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将这些思想融入到班会课程中,引导大学生学会关心人,理解人,帮助其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6.传统文化思想融入班会课程有利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五千年的丰富和发展,不断的创新和进步,逐步形成了丰富而有内涵的传统文化思想,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6]在班会课程中引导大学生接触、了解传统文化思想,让当代大学生能在古老文明的熏陶中诗意地栖居,扩展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笔极为宝贵而丰富的精神财富,在全面对外开放,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实现民族复兴和伟大的“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将传统文化思想融入班会课程,挖掘、借鉴其中的思想教育资源,对于构筑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底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内涵,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机制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作者单位:衡水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宗云.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8

[2] 许武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D].山东:山东大学,2012

[3] 罗洁.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政治研究,2009(208):96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篇(9)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1 目前师资培训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1.1 重视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师资培训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师德高尚、业务精良、专业水平扎实的教师队伍,为中小学提供优秀师资,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还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当前的培训大多非常重视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忽视了对教师传统文化教育的培养。我们做了专门的调查问卷,发放100份匿名问卷,75%的教师认为培训更重视专业知识教育,传统教育内容涉及却很少。82%的教师认为,应该在培训内容上加大传统文化课程的安排,这更有利于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升。95%的教师认为,他们非常希望在培训当中能安排一节国学课。从中可以看出,教师们希望通过培训来获取传统文化知识,丰富精神世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把中国传统文化转化为教育教学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但就目前来说,很多教师没有读过《孔子》、《孟子》、《韩非子》、《论语》等包含传统文化智慧的名著。对于很多历史典故知之甚少,大部分来自比较泛滥的古装剧,很多曲解了本来的历史真相,造成对历史的误解,对传统文化的缺失。一个具备丰富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师,自身就是一本内容深厚的书,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博大的胸襟、丰富的内涵,奋斗向上的精神。因此,我们需要在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同时,重视其人文素质的培养。

1.2 课程设置倾向性严重,传统文化教育缺乏

目前师资培训课程的设置,还是更偏重于专业性,对于传统文化课程的安排非常少。在培训课程的内容和总量上都存在着传统文化不足的问题。在认识上也缺乏对传统课程的设置的高度重视。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革新,加强传统文化的经常化、制度化、系统化建设。在培训中,教师们更注重专业理论的学习及教学技能的提升,忽视对人文素质的需求。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承载着升学的压力,加之有的教育局规定评优评职称要同继续教育学分挂钩,要求教师在年限之内完成规定学时和修满规定的学分,要完成集中培训、校本研修、远程网络等模式的学习任务,由此可以看出,教师不仅要完成工作,还要完成一定量的学习任务。在这种情况之下,有的教师将培训当作任务去完成,就是为了完成学时学分评职称,没有真正地把握培训的实质,让培训流于形式。

2 在师资培训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2.1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中华民族创造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渊远的历史、博大的哲学思想、伟大的科技发明、辉煌的文学艺术等给我们提供了精神的享受和物质的支持。中华民族的先辈给我们留下了诸多的宝贵资源,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

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感受祖国历史文化的悠久和深厚,更加激发我们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中华民族创造了璀璨的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出现了老子、孔子、庄子、韩非子等古代优秀的哲学家,用他们的智慧总结人类历史存在发展的精华,他们的哲学思想影响着至今的中国甚至世界。《诗经》、《楚辞》、《春秋》、《论语》、《道德经》等古代文学构成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凝结了古人智慧的结晶,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留给了我们诸多文学盛宴,让我们感叹古人的精妙,我们吸收其中的精华并将其不断地传承下去。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这不仅推动了我国科技的发展,也推动了世界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程。还有流传下来的音乐、舞蹈、雕刻、绘画、书法等各种形式的艺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对美的鉴赏能力。这都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让教师和学生们了解民族的发展史,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增进爱国主义情怀,为建设好祖国尽自己的力量。

2.2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承载教育兴国的使命。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更要具备强烈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素养。由于目前中小学教师平时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升学的压力,老师们一味地重视学科专业知识的讲授,却忽视了自身传统文化知识的累积。传统文化知识包含了语言文字、道德伦理、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广博的内容。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加深传统文化的积淀,可以让他们更好地驾驭课堂,让学生们接收不同角度的知识面,扩宽视野,提升认识高度,开发他们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所包涵的民族精神,激发教师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会在课程上将这种民族认同感渗透给学生,让学生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因此通过加强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教师的人文精神、人文素养,并将其转化为教育教学的能力,推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2.3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充分挖掘和利用教育资源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它是多种元素的集合体,我们将秉承前人的文明继续前行,完成我们的民族复兴之历史使命。传统文化内容包罗万象,值得我们学习、利用和挖掘。教育和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繁荣发展的根基。传统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价值,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师培训和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具有一般的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所不具备的教育功能,它对民族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育将有着与科学技术教育同样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成为具有活力的精神动力,推进学校的科学技术教育。①我们将充分利用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工艺、教育、民俗等多方面资源,加强对教师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为他们创造地去开发课程资源,教活课堂提供了先决条件。通过学习消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吸纳华夏民族和谐的文化精神,让教师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积极开展各类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活动,将传统文化成果以及民族精神传递给学生,进而培养出具有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的全面人才。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篇(10)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035-01

近年来,中国动画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相继出现了一些优秀作品,但是大多数作品缺乏内涵,无论是对动画剧本的理解、角色的塑造,还是对动画艺术本身的认知程度,大都浮在表面,角色造型模仿较重,一些单调而重复的造型充满荧屏。无论是动画片还是卡通动画形象,缺乏艺术生命力。在动画创作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设计的角色总是缺乏艺术生命力;对外来动画形象也只是局限于简单模仿,让观众难以接受和认同。

动画片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和艺术符号,势必承担着文化传播的功能,而我们每一代人身上又都肩负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期动画民族艺术形象的空白,将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是应该引起我们深入思考的。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科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们越应该重新估价传统文化艺术的价值,挖掘和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新塑造新时代的民族形象。所以在动画领域,我们呼唤从传统文化中诞生出来的真正意义的中华民族的动画形象,这已经不仅仅是动画产业的问题了,而是具备了一种文化上的战略意义。

中国老一辈的动画师相继退役,而年轻一代刚刚起步,面对动画技术的不断变化,如何在动画行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的确不容易。当今动画产业的一线人员,大多是从艺术院校走出来的毕业生,他们虽然掌握了动画制作的基础知识,但还是远远不够的。中国传统的艺术语言在我们这一代传播是很困难的。这是因为很多我们自己的动画片没有丰富的生活内涵,缺乏创新,缺乏民族文化的责任感。我们必须深刻的反思,动画作为现代科技与文化结合的产业,我们虽然暂时落后,但借助文化的优势和迅速增强的经济实力,应该有能力赶上动画大国的发展步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研究市场和观众的需要,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把握动画原创这一条生命线,中国的动画产业应该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动画艺术形象。为了占领中国的动画市场,除了日本大批量的向中国市场投放日式动画片外,美国的动画更是不断从中国文化寻找动画艺术语言,《功夫熊猫》和《花木兰》就是两个典型例子。为什么美国动画设计师能够从我们中国的文化中找到动画基因,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阐释中国的文化现象,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功。关键问题是我们没有重视自己文化,甚至瞧不起自己的文化传统,长期的西方文化中心观念制约着我们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认同,缺乏信心,缺乏责任感,缺乏原创性。

上一篇: 经济对社会的重要性 下一篇: 地形测绘培训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