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测绘培训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11 09:58:34

地形测绘培训

地形测绘培训篇(1)

海洋测绘是指以海洋水体和海底为对象所进行的测量和海图编制工作。主要包括海道测量、海洋大地测量、海底地形测量、海洋专题测量,以及航海图、海底地形图、各种海洋专题图和海洋图集等的编制。顾名思义,海洋测绘人员就是完成这些工作的人员。海洋测绘技术是融合多门学科的具有较强专业性的技术,而且,随着近几年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以及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海洋测绘技术逐步受到重视与发展,国内外新技术日新月异,新设备的研发突飞猛进,因此,如何有效提升海洋测绘人员的技术能力,更好的让海洋测绘人员掌握最新的科技装备,做好培训与开发工作显得尤为关键。

一、海洋测绘人员的职业特点

第一,海洋测绘是保障航运安全、维护海洋清洁、促进港航发展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前期性、基础性、公益性工作,具有国际性、唯一性、安全性、专业性和整体性等特点,是履行国际公约、体现海洋的重要内容。

第二,海洋测绘工作流动性强、工作艰苦;受气候、环境影响大,安全风险大。海洋测绘人员长期在海上或港口航道测量工作,无法经常回家,工作压力大。并且海洋测绘是一个高风险行业,由于测绘的主要载体是船舶,且基于海洋测绘的特殊技术要求,必须经常在航道中穿越、掉头,并在岛礁、浅滩和沉船等危险区域进行测量作业,从而给海洋测绘作业人员、船舶和仪器安全带来了困难和风险。

第三,海洋测绘工作技术含量高,涉及多个专业,人员成材周期长。海洋测绘技术是融合多门学科的具有较强专业性的技术,国外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速度突飞猛进,并且人员成才周期长,除了必须的专业知识以外还需要一些重大工程的实践锻炼,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为技术能手与尖兵的。

第四,海洋测绘工作对质量要求高,对高精密的技术设备依赖性强。海洋测绘的质量往往决定港口航道通航的安全问题,因此质量要求十分严格,海洋测绘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多属于高精尖的精密海洋工程设备,多依赖进口,因此价值较为昂贵;且由于长期处于海洋潮湿和高强度工作环境中,较易受损,使用寿命短,维修困难且周期长,价格高,投入大,因此对测绘工作人员的使用与操作要求变得更高。

二、目前海洋测绘人员培训与开发存在的问题

1.片面强调完成培训任务,培训效果欠佳

目前海洋测绘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存在为了培训而培训,不注重实际需求,没有充分考虑他们的职业特性,一味追求理论知识的灌输,缺少实践锻炼的过程,培训时间短,测绘一线人员往往疲于应付工作,不能充分利用工作忙闲时段进行培训,培训效果欠佳。

2.培训方式滞后,缺乏科学有效的需求分析

在组织相关的培训前,鲜有进行相关的培训需求调查,也没有充分考虑岗位差异,培训工作与海洋测绘人员的岗位匹配度较低。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理论知识或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不注重测绘人员的潜能开发;培训方式上,主要以传授讲课式的教学为主,培训教师与培训学员的互动,学员之间的互动较少,现代的培训方式运用程度较低,培训工作的开展与海洋测绘工作的实际存在差距。

3.培训评估不足,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

从实践来看,较少有针对海洋测绘人员培训效果的考核与评价,评价主体方面,主要是以“谁培训谁评估”为原则,使评估结果缺乏公正性和客观性,评估结果往往流于表格形式之上,难以对提高海洋测绘人员培训质量产生实质性的约束和激励效果,培训效果评估结果信息尚未建立双向信息沟通反馈机制,培训结果较难与海洋测绘人员的考核与晋升挂钩。

4.培训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现阶段,海洋测绘单位仅仅将教育培训工作列为单位日常管理中的一部分,并没有与激励机制相互渗透,致使海洋测绘人员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敷衍了事。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导致培训组织困难,考核反馈以及评估结果没有整改。

三、提升海洋测绘人员培训与开发效果的对策与思考

1.结合职业特性,合理安排培训任务

针对海洋测绘人员的职业特性以及季节性等特点,合理安排培训任务,坚决摒弃为了培训而培训的思想,注重培训实效,而不是为了完成培训任务与课时,利用好忙闲时间段,克服“工学矛盾”,利用一线重大工程以及通过流动课堂的现场教学与实践提高测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可以利用部分大学测绘专业的实训基地,与相关大学达成合作协议分批分段安排部分海洋测绘人员“回炉”学习最新测绘科研技术与装备。

2.进行科学的培训开发需求分析,合理选择培训开发内容与方式

要基于单位目前及未来长远发展的需求,准确把握海洋测绘单位的工作特性,既要保持适当超前的原则,合理把握培训开发的速度,又要考虑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合理规划和安排职工的培训工作,制定差异化的培训课程与内容。在方法的选择上,注重培训与开发过程的互动性和双向交流,积极采用企业的优秀培训方法和模式,如案例教学、主题研讨、角色扮演、现场模拟、情景模拟教学、拓展训练等较为新颖的互动性、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可以尝试YY语音、QQ视频等培训新形式,把握测绘技术的前沿发展,提升受训人员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提高培训质量。

3.重视培训开发效果的评估和考核工作

培训评估和激励需要从培训过程和结果两大方面统筹进行,建立培训过程及结果并重的评估、激励机制。在培训过程的评估方面,可以考虑一定周期,由人事部门及时对培训进展及学员意见反馈进行了解和征集,通过访谈、问卷、信件回收等形式向培训组织者、培训主体、培训对象等了解各自对培训工作的组织、效果的评价、结合大家的反馈对培训工作进行适度修正。在培训结果的评估方面,要对当期培训的结果进行考察衡量,评判培训工作的总体感受及评价、培训对象的培训收获,培训工作对培训对象的能力提升的效用,培训对象的个人绩效的提升程度等方面。在培训开发工作完成后,要及时做好培训工作的考核,根据内容不同,选择不同的考核方法,调动员工参与培训并将成果积极转化的主动性,认真总结和归纳取得的成果,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吸取经验教训,用以指导下一轮培训工作的开展。

4.充分发挥单位内部海洋测绘技术骨干和专家型人才的引领作用

要充分重视单位内部海洋测绘技术骨干和专家型人才的引领作用,树立榜样带头作用,对于技术高、能力强的员工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奖励,将其树成标兵,模范。实现单位内部海洋测绘技术骨干和专家型人才的引领效果,完善师徒带教模式,提升海洋测绘技术人员的整体水平。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海洋测绘人员的培训与开发,提高培训质量,除了上述方法之外,单位管理人员除了提高重视外,还需明确人力资源教育培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教育培训观念,合理运用培训新手段新技术,完善激励措施,全面调动海洋测绘人员学习新技术、新设备的积极性,提升海洋测绘人员的专业素质,有效提升单位的整体技术水平,实现单位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地形测绘培训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214-02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测绘市场越来越成熟。测绘的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对测绘产品的需求逐渐加大。测绘生产的产品几乎遍及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除传统的测绘、公路、铁路、市政、国土资源、城建、水利、煤炭、石油等部门外,环保、公安、电信、金融等行业对测绘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显示了测绘行业为民众、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和政府服务的行业目标,测绘行业变得越来越重要。现在从事测绘生产的单位在增加,测绘规模发展很快,从事测绘工作的人员素质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基本可以适应现代测绘生产的需要。近几年,随着GPS、GIS、RS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测绘格局有了很大转变,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较快。地理信息采集取代了大量的外业测量,数字形式成为测绘生产的主体模式。采集、存贮、加工和分发地理信息已成为测绘的一种全新概念。随着规范市场操作,大型的工程项目都需进行公开招标,很多项目也引进了监理机构,监理机构负责检查验收和监督。

二、“测绘类专业发展趋势”要求测绘类专业进行教育改革

测绘学科在构建“数字地球”的过程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培养测绘人才的高等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测绘高校承担着测绘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的任务,也需要适应这种发展趋势,需要对原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细致和深入的改革,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要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测绘事业对专门人才的需要,培养的学生要能为“数字地球”的建设做出必要的贡献。于此同时,“数字地球”的构建也为测绘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首先,构建数字地球需要基础测绘数据。地球的地理坐标框架是数字地球概念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数字地球的基础设施主要是NSDI,它能提供包括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大地测量控制框架(国家定位网和重力控制网)、道路、水系、公共地籍、行政境界等基础地理数据集的空间数据框架。在把各类地球自然信息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等人文信息加载在此框架的基础上,测绘行业本身的基本工作就是为数字地球提供上述地球空间数据框架。其次,在构建数字地球的过程中又促进了测绘类专业的发展,也对测绘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字地球”是在应用现有的技术、理论、数据和能力的基础上,在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卫星定位技术以及Internet网信息和数字通讯技术支持下,从系统论和一体化的角度,从更高的层次向社会提供最新的、全面的测绘类产品,也包括地球静态和动态信息。因此,“数字地球”和“数字中国”的构建给测绘类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更多的发展前景,也对负责测绘类人才培养的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的测绘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如何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技术要求的高级专业人才,也就要求对传统的测绘类专业进行必要的改革,来满足新的要求。因为测绘的任务、服务的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承担测绘类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的高校就必须适应这种趋势,在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测绘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更加深入、更加细致的改革,以培养出更多适应测绘事业发展的专业人才,进而满足测绘行业在“数字地球”建设中的需求。为“数字地球”和“数字中国”的建设做出必要贡献。

1.人才培养模式概述。当前,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有机融合,知识面广、能力强、基础扎实、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业人才是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共识。把这个培养目标具体到测绘类专业,需要做到以下两点。①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测绘专业的发展对测绘人才的专业能力和个人素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除了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外,较为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能力、处理公共关系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都要求测绘专业人才具备;素质能力方面既要发扬测绘传统的吃苦耐劳、认真细致的工作品质,也要求测绘专业人才具备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执着的敬业精神和善于协作的意识。测绘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应当积极创新地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②拓宽测绘人才的知识面。测绘类人才不仅在专业方面要做到精测量,对测绘专业所能服务和发挥作用的其他领域的知识也要了解,拓宽知识面,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需求和快速发展的测绘科技进步。

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为了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现代高等教育对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与本科教育不同,要求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就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所以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要求理论知识不宜过深,只要求学生掌握测绘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而重视和强调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更深的理论知识可在未来的继续教育中根据工作需要进修、培训。改革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改成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任务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关键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主要是教会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采用“启发式”、课堂“讨论式”的任务教学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放在首位。以主动创造性学习取代被动继承性学习,改变传统的注重基本知识考察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测量专业课程考核时注重过程考核,增加“答辩式”、“项目设计书”等多种考核方式,把专业课程的期末考核转变成为在教学过程中促进专业知识、测量技能、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的课程掌握情况评价更科学。将现代化教育手段引入教学过程也是教学方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测绘类专业的许多专业课程(例如GNSS测量技术、数字化测图技术、工程测量技术等)都可通过CAI软件来达到更形象的教学效果。测绘专业应该加大与课程配套的CAI软件的开发投入。为了加速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提高教学效果,测绘课程需利用可视化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制作CAI软件。测绘类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对动手能力要求很高,在设置课程内容时,不追求系统性,更应注重公式、定论的实践应用,理论上做到“必需、够用”就可以,不求面面俱到,不片面追求后劲,职业课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为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需要做到与理论教学体系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尽量改变过去实践教学依附理论教学的现象。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增加了顶岗实训,每个实践教学环节都需完成一个具体任务,使实践教学体系相对独立;增加校外实习基地的数量,使学生在工程实际中完成实践教学的目标。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采用现场专家指导、综合顶岗训练等教学方式,通过边学边练、讲练结合等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理论教学方面充分利用各合作企业优势,对于地形测量、公路施工测量等实践性较强的知识内容,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把实践教学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到企业或工地通过“实战”方式进行生产实践,完成实训。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进行案例教学和讲座。

3.实践教学改革。测绘类专业更强调实践教学,学生测量技能和创新意识都需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测绘类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占专业课程学时的较大比重。但是现在测绘类专业实践教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①学校的测量仪器相对落后,受高校资金等因素的限制,学校的电子全站仪、GNSS接收机、数字化测图软件、数字摄影测量系统、GIS系统、数字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等先进设备数量不足,使得学生实习达不到预期效果,与工程施工单位的实际脱节。②课间实训主要是认识和熟悉仪器,综合性与系统性实习或实验较少。因此需要进行测绘类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改革,可以采用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改革传统的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模式,开放实验室。实验室的硬、软件设备全天向学生开放,在课间实验、实训课程外,学生可以更多使用所有设备、软件系统,才能使学生能更熟练地掌握这些设备、软件系统。②以校园为中心建立永久性校园实习基地。为了更好完成实验和实训任务,需要在校园建立一个仿真的实训基地作为保障,为了完善与建设实习基地,达到实习、实训仿真,在校园建立控制测量和地形测量永久实训基地,埋设多个首级平面和高程控制点,可满足多个班级的控制测量和地形测量实训需要,对测绘类专业的学生益处很大。③采取建立固定的校内教学实习基地与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相结合的方法。完善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与测绘院和其他路、桥、隧道施工单位合作,利用他们的先进仪器设备开展实践教学,由他们提供基地来满足工程测量岗前实训的需要。

三、结语

作为培养测绘类专业人才的测绘类高校应当抓住“数字地球”战略的实施为测绘行业发展提供的契机,多方面、多层次进行教育改革。发展高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为“数字地球”建设培养测绘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的测绘学科和测绘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42.

[2]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03.

地形测绘培训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065-02

随着中国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各行业对测绘专业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面对测绘人才需求旺的形势,如何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技能型测绘人才是开设测绘类专业的高职院校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本次调研以陕西省开设测绘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为对象,采用走访调查、问卷调查等调研方法,了解了各高职院校的测绘类专业建设的基本情况,并对高职院校测绘类专业建设提出了建议,对各个高职院校测绘类专业的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一 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目前,陕西省有10所高职院校开设有测绘类专业,现将各高职院校测量专业建设的基本情况汇总如下。

1.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设有交通与测绘学院,开设有工程测量技术、工程测量技术(测绘与地理信息方向)2个测绘类专业,在校生约600人。有专职测量教师15名,外聘教师6人。校内建有测绘综合实训基地,拥有多品牌全站仪、GPS接收机等测量仪器设备。在太白、杨凌建立了3个校外实训基地,与测绘局等企业合作建立了2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

2.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设有土木工程学院,2012年开设有工程测量技术1个测绘类专业,在校生200人左右,有专职测量教师4名。校内建有测量实训室3个,拥有电子水准仪、全站仪、GPS接收机等测量仪器。校外建有1个蓝田汤峪测量实习基地。

3.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设有测绘工程系,开设工程测量技术1个测绘类专业,现有在校生1200人左右,测量专兼职教师40余人。校内建有测绘综合实训基地,有多品牌全站仪、精密水准仪、GPS接收机等,建有控制测量实训场、土木工程施工测量实训场等实训设施。校外建有1个测量实习基地,与中铁等40家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

4.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设有土木工程系,开设有工程测量与监理1个测绘类专业,现有在校生150余人,专职测量教师4人。校内建有测量实训室,与大地测绘等10家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

5.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设有公路工程系,开设工程测量技术1个测绘类专业,现有在校生300人左右,测量专职教师5人。校内建有测量实训室,校外建有1个太白实训基地。

6.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设有地质测量系,开设工程测量与监理1个测绘类专业,现有在校生240人左右。专职测量教师9人,其中双师素质教师6人。校内建有测量实训基地,设有普通测量实验室、GIS数据处理中心等,拥有全站仪、GPS接收机等测量仪器设备,与西安煤航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

7.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设有建筑工程学院,2012年开设有工程测量技术1个测绘类专业,共有在校生约100人,专职测量教师4人。校内有建筑测量实训室和测绘实训室,与陕西建筑总公司等80余家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

8.榆林职业技术学院

榆林职业技术学院设有矿业工程系,2012年开设有矿山测量1个测绘类专业,共有在校生80余人,测量专职教师3人。校内建有矿山测量实训室,拥有陀螺全站仪(1台)、全站仪等测量仪器,与榆林市有色有限公司、杭来湾煤矿等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

9.西安科技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西安科技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民办高职院校,设有交通工程系,开设有工程测量技术1个测绘类专业,现有在校生200人左右,测量兼职教师4人,校内建有工程测量实训室。

10.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设有建筑工程学院,开设工程测量与监理1个测绘类专业,现有在校生100人左右,测量专职教师4人。校内建有测量综合实训基地,设有导线测量实训场、数字测图实训场、测量软件应用室等,拥有全站仪、二等电子水准仪、GPS接收机等测量仪器设备,与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了15个校外实训基地。

二 测绘类专业建设的思考

高职院校的测绘类专业以培养合格的测绘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三个基本方面,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

1.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

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首先要有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两者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型测绘类人才也是这样。理论课程体系应围绕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以专业技术课为主体来设置。如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构建以地形测量、控制测量、工程测量等项目为主体,开设测量学基础、控制测量、数字测图、工程测量、测绘CAD等课程。

测绘类专业人才最基本能力是测、算、绘,必须建立与

理论课程体系相互交融的实践课程体系。该体系要以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为主线,以技能操作性、技能应用性实训项目为主。针对测绘行业不同岗位的技术,结合理论课程体系,确定实训项目及其内容,制定实训环节或方式,如课内实训、集中实训、现场教学、毕业技能考核、顶岗实习等,并建立考核制度,制定考核标准及评分办法。

2.完备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实训条件是实施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的基础保证,对于培养测绘类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来说,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合格技术技能型测绘人才的关键因素。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应按照足够、先进、共享的原则,即测量仪器种类和数量足够,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测量仪器先进,与测绘行业现行仪器设备同步,新技术新设备及时可以在教学中使用;资源共享,在满足测绘专业教学的同时,为相关专业的测量基础教学提供公共实训平台。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校园内建立各种实训场地,如导线测量实训场、水准测量实训场、数字测图实训场、工程放样实训场等,把校园建成一个综合的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可以按照两种模式:(1)学校筹集资金在校外建立一个综合的测量实习基地,基地尽可能创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如长安大学太白山实习基地、太原理工大学地学实习基地等;(2)学校与测绘类企业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结合的实训基地,形成学校和企业共同育人的局面。

3.高素质的教学团队

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强化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教学水平,又要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需要建设一支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以利于人才的培养。

目前,高职院校中有许多测绘专业的专职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的测绘生产经验。为了建立一支既专业实践经验又丰富的教师队伍,必须加强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如定期安排教师去测绘企业进行生产实践,积累生产经验,使其逐步成为“双师型”教师。在培养专职教师的基础上,积极与测绘企业联系,从企业聘请一些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承担实训课程的教学,建设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最终形成一支具有“双师型”素质的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教学团队,为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

地形测绘培训篇(4)

中图分类号 G642.3;P2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4-0150-02

测量学是规划设计类、土建工程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这些非测绘类专业的学生后期专业课程学习中,所掌握的测绘技能将成为专业学习与专业实践的有力辅助工具。测量学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除讲授必要的理论外,教学上更应注重知识的实用性与技能的熟练性。测量学的实践教学被认为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巩固课堂理论教学成果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是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如何在测绘技术、设备快速更新换代的今天,提高测量学实践教学效果,很多教学一线的教师进行了总结和创新[1-3]。其中,教学与行业需求关系的研究是热点之一[4]。根据近年来在测量学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改革实践,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特点,本文总结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之间的联系、结合形式与存在问题,希望为测量学课程标准的制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及高校服务社会能力的提升提供借鉴。

1 教学内容应与行业需求结合

测量学作为部分非测绘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目前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其知识技能的基础性,而忽视其专业的方向性[5]。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测量学课程对不同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测绘理论及实践能力要求不一样。测量学课程如果按照相同课程标准来培养学生,显然不能满足各专业后期专业课程的要求,测量学也就起不到专业基础课程对核心专业课程的支撑作用。因此,测量学课程在教授通用性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根据各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增加与专业实践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在测绘基础与专业应用之间搭建通道。搭建通道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测量学教学与这些专业所属行业的人才需求结合起来,让行业需求来指导教学的方向和深度,而不是站在远离社会行业需求的角度上臆断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们在测量学教学内容上采用了模块化的教学内容构建。在讲授传统测量学内容,如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导线测量等基础模块后,根据行业不同,构建了不同的专业模块。比如,对规划设计类的专业,规划设计的对象是土地,学生掌握的测绘知识与实践技能是为了解土地的地形地貌特征服务的。因此,学生重在制图用图,需重点掌握小区域大比例的地形图测图,以及如何利用地形图进行景观分析。土建工程类专业的测绘对象主要是建筑、桥梁等工程实体,如果还是以测图作为其学习的重点的话,将会严重阻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6]。因此,土建工程类专业在测量技能训练上侧重于坐标放样、土方计算、变形监测与竣工测量等内容。

2 测量学实践教学中行业与教学相结合的形式

2.1 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人才培养方案都是由教学方来制定的,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的联系度不够,培养出的人才难以直接满足企业的需要。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应改变这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模式,将人才培养规格的决定权归还给企业。对于非测绘类的专业的学生,今后在本行业中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测绘技能,企业最具有发言权。组建由企业、行业协会、专业教师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一起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一起制定课程标准,以明确通过教学过程后,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将具体的行业要求与教学过程相统一起来,真正提升教学效果。

2.2 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通常非测绘类专业测量学实践教学场所多限于校园。由于校园地形简单,建筑布局工整,与城市、乡村的实际地物地貌有较大差距。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测量学的实习实训并不能达到效果。但是,仅依靠学校在校外建立固定的测量学实习实训场所,对于一门课程而言,从成本和效率的角度而言是不合算的。近年来,我们通过与当地测绘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既解决了学校测绘设备陈旧,数量不足的问题,又帮助企业解决了测绘人员不足的问题。对测绘企业而言,由于某项工程的需要,在特定时间段内需要大量的具有一定测绘技能的工作人员,难度较大。这个时候可以利用学生实习实训的时段,让其参与到实际工程项目中去,帮助企业完成项目。在帮助企业完成测绘项目的同时,学生得到了锻炼,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校企双方实现共赢。

2.3 校企合作举办测绘技能竞赛 通过测绘技能竞赛,可以提升学生参与测绘工作的兴趣,获得成就感。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升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能力的目的。在竞赛组织上,企业的参与不仅是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最重要的是可以把先进的测绘技术手段传递给高校。对于学校而言,技能竞赛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有益的补充。一方面是对学生测绘技能的检验,提升了学生今后就业的竞争力,另外也为行业与学校之间搭建了教学交流平台。

2.4 将教学与学生创业培训结合 测量学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到实际的测绘项目中,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激发。他们不仅提高了运用测绘理论的能力,也提高了操作技术及解决测绘问题的能力。同时,测绘项目管理能力也有了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上,部分学生开始转变就业观念。有一些学生在毕业后选择自己创业,开办测绘公司。目前,安徽科技学院已经有学生成立了自己的企业,并申请测绘资质,开展测绘业务。在开展业务的同时,开始为低年级的学生提供培训实习的机会。这种“传帮带”的形式要比形式单一的创业培训生动得多,有更好的说服力。

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认识上的问题 “应用型”的本质就是职业,应用型本科教育就是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7]。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必然刻上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烙印。教育部《关于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坚持需求导向,推进需求传导式的改革,深化校企合作,促进高校科学定位,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之一。这就要求我们摆脱过去那种定势思维,转变教育观念和办学理念,将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从传统的本科学术型人才培养,转变为高素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

3.2 实习计划安排上的问题 工程项目在时间安排上,通常具有急迫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项目少则几周,多则1~2个月,而且项目工期不确定。因此,学生参与到企业项目中,势必会造成工程项目时段与教学时间相冲突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制定动态的教学计划,合理安排实习周的办法予以解决。将多门课程的实习加以集中,形成具有1~2个月的综合实习期。根据学生在企业从事实际工程项目的时间长短,在校内实习任务的安排上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构建企业实际工程项目与校内实习相结合的,具有动态特性的,内容上互补的实习实训方案。

3.3 实践教学考核问题 实习实训效果的考核是测量学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实验课程的考核不同,实习实训更贴近实际工程项目。因此,实验课程注重的是过程性考核,实习实训则是要注重成果性考核。在企业中完成的实际工程项目,可以将工程验收的情况与企业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作为测量学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标准。这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这是在课堂教学中无法教授,而只能通过自身参与体会的“软”知识技能。

参考文献

[1]马俊海,李秀海,冯守良,等.测绘工程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测绘工程,2010,19(6):73-74,78.

[2]雷勇,王泽成.非测绘专业测绘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1(6):95-97.

[3]董春来,焦明连,周立,等.基于卓越测绘工程师培养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测绘通报,2013(11):117-120.

[4]李莉,强跃.校企合作模式下《工程测量》课程改革与实践[J].科学咨询,2014(1):104-104,105.

地形测绘培训篇(5)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是测绘类高职专业的核心专业,主要培养面向专业测绘、建筑、水利水电、国土资源、城市规划、市政工程等行业的工程测量岗位,从事地形测量、工程测量、变形监测等工作,为各项工程顺利实施提供空间位置信息与测绘技术保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而工程测量技术是其发展的基础、信息框架和技术支撑,因此,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

基于行业背景调研和人才需求调研,枣庄科技职业学院的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定位为“以鲁南地区为中心,辐射全省,服务区域测绘行业发展,培养能够从事工程测量、国土资源测量等测绘生产和管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测绘职业道德、熟练的专业技能、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面向测绘、建筑、国土资源、城市规划和市政工程等行业测绘生产第一线,培养能够从事工程测量、国土资源测量等测绘生产和管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公共事业服务提供可靠测绘技术保障的技术技能人才。

该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有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经过10余年的建设与多方调研,逐步探索形成“四部融合、岗课证相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1.“四部融合、岗课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1.1四部融合

“四部”即为信息化课堂教学、开放式实验实训、学生技能大赛和企业顶岗实习四个部分。

1.1.1信息化课堂教学

在数字化资源教学平台(泛雅)上传课程资源,利用课堂管理工具(课堂派)检查学习进度及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情况;使用三维模型、仿真模拟软件等教学资源,用以教学观察、分析与处理,实现虚拟现实交互式教学,打破传统课堂学习“看不见、进不去、生产与安全”的难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拓展和交流;将专业课程知识进行碎片化处理,形成以单一任务为核心的微课视频,录制以提升学生实践技能为目的的规范操作视频。信息化课堂能够有效拓展教学活动空间,扩增教学时间,解决由于实训设备昂贵、生产环境安全、实训师资短缺带来的教学难题,实现“做中教”与“教中做”和“做中学”与“学中做”的有效教学。

1.1.2开放式实验实训

“开放式”主要体现在:一是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教师公布各实训室开放的具体时间,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时间进行实验实训,达到熟练仪器、熟知教学难点的目的;二是实验内容的开放:教师根据各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具有关键知识点的实验项目,学生根据知识掌握情况自行选择,这种方式有益于学生的个性发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能力;三是教学环境与资源的开放:将教学资料、测量仪器、实训场地等资源向学生开放,保证学生必要的实验环境。

1.1.3学生技能大赛

技能大赛促进教学内容和赛项内容紧密结合,营造竞赛与教学、竞赛与职业技能培养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推动课程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枣庄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学生首先开展专业社团活动,根据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以比赛形式展开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又有利于选拔优秀选手参加省市比赛。

1.1.4校企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检验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提前接近工作岗位,实习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1.4.1参观生产认知:熟悉测绘企业基本工作内容和流程、各项技术规范。

1.1.4.2岗位责任认知:学习企业内部的相关生产规章制度,了解工作岗位职责及相关岗位工作内容。

1.1.4.3仪器设备操作:掌握各种测绘仪器的工作原理与维护方法;熟悉测绘仪器的具体操作和检验。

1.1.4.4顶岗锻炼:将所学的测绘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了解相应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贴近岗位工作,提前步入工作岗位。

1.2岗课证相通

通过多方调研(测绘企业、行业部门、同类院校、已毕业学生),探讨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工作岗位及工作内容,并归纳得出相应的工作领域;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邀请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企业专家和一线技术能手到学校进行工作过程分析,确定工作任务及其所需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重置专业课程,主次分明,实践合理。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在课程安排上将我院工程测量专业职业技能认证的高级工程测量员的职业标准,根据其对应的课程,采用“项目―任务”形式,与相关课程内容相融合,做到职业技能考核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有效融合。如下表所示。

表 技能等级证一览表

2.“四部融合、岗课证相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组织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四部融合、岗课证相通”人才培养模式,将高职三年的学制分成六个学期,其中第1学期主要学习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包括文化基础课、测绘基础课程,使学生基本了解本专业的特点和本专业的一些常识,学会一些基本的仪器操作和使用;第2至4学期在前面基础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数字测图、控制测量、GNSS测量等相关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使学生基本具备相应生产实践的能力和素质,并且在每门核心专业课配备1至4周的单项技能训练和课程实习实训;第5学期除了学习职业拓展能力课程外,还将进行高级测量员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和综合实训,在综合实训阶段,将由专业指导教师联合企I兼职教师,带领学生贴近真实测绘项目,进行生产性实习,主要针对测量的某些单项技能进行练习和提升;第6学期进行顶岗实训。在整个实习实训过程中,企业不单纯作为生产单位,而以培训教育为主,根据企业生产项目的不同,专门为每个生产项目量身定制学生培训计划和内容,由企业现场的项目负责人或技术责任人作为学生的师傅,带领每个小的团队进行项目的组织实施,并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签订学院、学生、企业三方协议,明确规定各方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实习实训效果。

3“四部融合、岗课证相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工作过程式教学,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把学生的专业能力、技术能力、社会能力作为考试标准。

根据不同学习项目、学习任务的需要,以现场教学为主,辅以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求形成最佳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3.1案例教学

通过典型测绘案例,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测量方案,小组团队设计测量流程,从而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现场教学

随着课程的深入学习,简单的实训环境满足不了学生的认知需求,需要学生到真实的工作情境中体验工程测量的作业过程。在测绘工程现场,教师针对具体工程任务展开教学,边讲边练,解决学习重难点,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3.3情景模拟

通过CAD三维虚拟动画、仿真认知软件等模拟工程现场,引入数据进行教学情境设计,使学生在直观、生动的教学情景中领悟现场测量过程,为学生创造仿真施工现场。

3.4任务驱动

在进行项目教学时,教师先给出任务书,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学生根据任务书完成任务计划书,经教师认同,逐步完成任务分解,最后进行成果考核,教师跟踪评价。由于教学任务明确,学习方法具体,考核严格,而且整个学习过程几乎由学生自己设计和执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拓展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组织、策划、协调及协作能力。

3.5示范教学

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强调每一个环节操作的规范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现场示范规范规范性操作,突出重点,讲解难点,使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

3.6启发引导

对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尤其是重难点,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再通过分组讨论,确定主流方案;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得到问题答案,启发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四部融合、岗课证相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四部融合、岗课证相通”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采取三证(职业技能证书、顶岗实习合格证、毕业证)毕业的方式,保证学生学有所成。在保留传统教学模式优点的基础上,突出高职教育特点,更注重学生独立的测量方案设计和小组技能协调能力。在课程设置上,专业核心课程采用“教、学、练、做”一体化的项目―任务“课程教学模式开展教学,针对专业技能培养设置的实习实训教学采用“实习・生产一体化”的生产性教学模式开展教学。

4.1“教、学、练、做、证”一体化项目课程教学模式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思路,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在项目化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练、做、证”一体化的项目―任务课程教学模式,使教师的讲、学生的学、练、做及最后的知识考核和职业技能考核融为一体,贯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具体实施时,将授课教室与实训教室合为一体;将重点内容与实训内容合为一体;将训练内容与考核标准融为一体,采用“边教边学、边学边练、边练边做”的方式开展教学,同时严格考核方式,保证“教、学、练、做、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4.2“实习・生产”一体化的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实践性很强,要求实验实训内容需与测绘生产实际相贴合,枣庄科技职业学院与多家测绘、建筑企业合作,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将学校的实训教学与企业的生产项目有机结合,与合作企业共同实施“实习・生产”一体化的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结合真实的测绘生产项目,由专业指导教师负责生产现场指导,企业兼职教师负责质量监督,学生自主完成生产任务,达到校企双赢、学生受益的效果。在具体实施时,要求实训项目必须是实际生产任务;生产任务需由学生为主体完成;学校、企业指导教师需要全程参与生产过程;学校、企业、学生一定要签订三方协议,指导过程计划和考核标准。

5.结语

测绘产业发展迅速,对人才的需求逐年扩大,因此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迫在眉睫。本文以枣庄科技职业学院为例,针对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就业岗位和职业特点,提出“四部融合、岗课证相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践证明,有利于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潘宏雨,杨丽坤.“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郑州工业贸易学校工程测量专业为例 [J].职教研究,2015(02).

[2]黄伟,邵琨.基于职业能力和岗位需求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宜春学院W报,2016,38(6).

地形测绘培训篇(6)

测绘系统“五五”普法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密切结合测绘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所确定的目标,深入开展测绘系统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积极推进依法治理,进一步完善测绘法律法规体系,为测绘事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测绘系统“五五”普法规划的主要目标是:要通过深入扎实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进一步提高测绘系统全体职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增强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公务员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增强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依法治理的自觉性,提高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水平;进一步扩大面向全社会的测绘法制宣传教育,促进测绘法律法规知识的普及。

测绘系统“五五”普法规划的工作原则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以实现测绘“十一五”规划为目标,安排和落实好法制宣传教育各项任务;坚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突出重点,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坚持立足系统,面向社会,做到宣传教育与其他工作相结合,使法制宣传教育融入管理和服务全过程。

二、主要任务和要求

(一)深入学习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知识,进一步提高测绘系统全体职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深入学习宪法,是法制宣传教育的基础性、根本性工作和首要任务。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贯彻实施宪法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宣传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要围绕学习宣传宪法这一主题,继续组织开展好“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通过广泛深入学习领会宪法,使得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在测绘系统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形成一个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良好环境。

在学习宣传宪法中,要适应测绘系统职工学习和运用法律的需求,加强契约自由、公平竞争、诚实信用等市场经济基本法律原则和制度的宣传教育,开展以打击规避招标、假招标、转包和违法分包为重点的法制宣传教育,促进依法经营和管理,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结合广大测绘职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开展安全生产、知识产权、保密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测绘职工在工作中自觉守法的意识。开展劳动和社会保障、信访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促进广大测绘职工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结合测绘工作,大力开展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活动,培养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二)深入学习测绘法及配套法规规章,提高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水平。

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测绘法是进行测绘统一监督管理的基本法律规范,是各类测绘单位及其从业人员从事测绘活动的行为准则,要始终把学习宣传测绘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国家测绘局要继续举办全国测绘系统主要领导干部学习培训班,分期分批完成甲级测绘单位负责人的培训工作。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工作实际,举办市、县级测绘主管部门的领导干部学习培训班,分期分批完成乙级以下测绘单位负责人的培训工作。通过认真组织测绘法及地图编制出版管理条例、测量标志保护条例等法规,特别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等新修订的法规的学习,深刻把握测绘法律法规规章的各项制度和法律条文内涵,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全面推进统一监管,加强基础测绘工作,大力提高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水平。

(三)大力开展面向全社会的测绘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专题活动,促进测绘法律法规知识的普及。

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担负起面向全社会宣传测绘法律法规的职责,结合测绘工作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宣传教育对象,要大力推进测绘法律法规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在全社会掀起学习和宣传测绘法律法规的热潮,促进测绘法律法规知识的普及,为测绘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办好“8.29”测绘法宣传日等各项活动,突出宣传教育重点,抓好宣传教育的“亮点”。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测绘事关国家安全,了解测绘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和服务取得的突出成效,使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进一步关心测绘、支持测绘。二是利用地图的大众性、互动性和趣味性,在全国范围内举办“爱我中国—国家版图知识竞赛”大型活动,大力宣传地图知识、地理知识及与地图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使公民认识到国家版图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正确使用中国地图的社会氛围,从而自觉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办好测绘成果成就展览,宣传测绘成果管理与应用法律法规知识。三是运用现代媒体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宣传效果。组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求是杂志等媒体,办好测绘成果成就展览,大力宣传测绘法制建设成就,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在中国测绘报等报刊、网站上开辟普法专版、专栏,对测绘法律法规进行宣传。将法制宣传与法律服务结合起来,尽快建立开通测绘部门的法律咨询热线,为需要相关法律信息的群众提供服务。

(四)加强测绘系统领导干部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高依法执政能力。

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树立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观念,树立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观念,树立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提高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规范决策、管理和服务行为。要大力推进领导干部法制教育制度化、规范化,继续坚持和完善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制度、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法律知识年度考试考核制度,并把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的情况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和任用考察时的重要内容。要把法制教育纳入培训规划和年度学习计划,加强法制教育工作。

(五)加强测绘系统公务员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要在全系统广大公务员中尤其是测绘行政执法人员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使他们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理念;认真组织测绘系统公务员学习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行政赔偿法、行政监察法等通用法律知识以及与工作有关的专门法律知识,树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观念,提高依法行使公共权力的能力,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确保测绘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在公务员录用中,要注重测试应试人员掌握法律知识的水平和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要继续推进公务员年度法制学习培训考试考核工作。加强廉政法制教育,促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六)加强测绘单位经营管理人员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高依法经营、依法管理能力。

开展以测绘法、合同法、安全生产法、保密法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培养测绘单位经营管理人员树立诚信守法、依法经营、依法测绘的观念。采取多种形式,结合测绘单位工作需要,开展经营管理人员法制教育和法制培训。要将法制教育纳入甲级测绘单位负责人培训纲要,把依法测绘、依法经营作为资质考核的重要依据。要建立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考试考核制度。

加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测绘单位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加大与测绘单位经营管理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不断增强这些测绘单位依法测绘意识、合同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

(七)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工作,推进依法行政,提高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法治化水平。

按照《全国测绘系统推进依法行政五年规划(2006年-2010年)》的要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加强测绘法制建设,提高测绘立法质量;规范测绘行政许可行为,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测绘行政执法,推行测绘行政执法责任制,做好测绘行政执法人员上岗培训工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深入开展行业专项整治工作。要加强对地理信息产业监督管理,整顿和规范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市场秩序;加强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继续加大地图市场监管力度;抓好治理商业贿赂等工作,通过深入开展一系列专项依法整治工作,不断完善依法行政体制与机制,使依法治理贯穿测绘法治实践全过程,提高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法治化水平。

三、工作步骤和安排

本规划从2006年开始实施,到2010年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宣传发动阶段:2006年下半年。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据本地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统一部署和本规划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制定本单位的“五五”普法规划。

组织实施阶段:2007年至2010年。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本规划和本单位制定的“五五”普法规划的要求,制定好每年的工作计划,注意突出年度工作重点,认真组织实施,保证实效,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检查验收阶段:2010年下半年开始。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对本单位“五五”普法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自查。国家测绘局将组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的“五五”普法规划进行全面考核和验收。组织召开总结表彰和经验交流大会。

四、组织领导与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要充分认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将其纳入测绘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建立健全普法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加强监督和指导,进一步落实领导责任制,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汇报,研究解决好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二)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要安排相应的法制宣传教育专项经费,列入年度经费预算,专款专用,确保落实到位。安排专人负责法制宣传教育的日常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有人抓、具体事情有人办。不断改善基层工作条件。

地形测绘培训篇(7)

0 引 言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测量工程专业办学已经走过50余个春秋。1954年(学校前身昆明冶金工业学校)开始举办中专“矿山测量专业”,1978年在学校尚未升格为专科学校的情况下,试办了第一个大专班。1985年学校整体升格为大专后,该专业连续招生至今,已经培养了2000余名大中专毕业生,为云南的专业测绘和需要测绘保障的相关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从1994年开始,测量工程专业进行改革,对应用性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模式做了10年的探索。

1教学内容改革和办学模式探索

1.1外部环境和内在原因推动了第一轮改革

20世纪90年代,云南矿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低谷,矿山测量专业的办学受到挑战,同时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测绘技术人员的需求不断上升。激光测距技术和电子计算工具的使用,使得测量工程专业的改革己势在必行。1944年学校将“矿山测量专业”改为“测量工程专业”,同时确定它为学校的第一个改革试点专业。按照“拓展知识面,拓宽服务面,利用好计算工具,渗透到相关领域”的思路展开了第一轮改革。主要加强测、绘能力训练和计算机工具的学习使用;提出一年级学会计算器(以CASIO fx—180P为主)、二年级学会BASIC语言,三年级将计算机(PC—1500)用于专业,强化测、绘、算三项基本能力。在提升测绘必需的业务能力和质量的同时,为延伸职业能力,结合规划、工程设计等岗位的实际,大家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通过改革,拓宽知识,让测量技术人员既能测绘,还能渗透到相关领域,拓展职业岗位群,拓宽就业面。按照这样的思路,第一轮改革主要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如地籍测量、土地管理概论、工程施工管理概论、规划概论等相关专业课程。

改革方案实施了一个培养周期,1997年的总结中认为改革的目标部分实现,其中“拓展知识面”、“利用好计算工具”两个目标得到较好的实现,毕业生知识面宽了,可以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岗位并在相关的领域扩展工作。但“渗透到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延伸这一目标未能得到较好的实现。原因之一是设置的相关专业技术内容过泛、过宏观,每一个方向开设的课程不能自成体系,学生知识和能力不足以胜任现场岗位相关专业的技术工作;原因之二是有限的学制制约了研究方向的自成体系和向相关专业进行课程拓展的可能性。

1.2第二轮改革,进行培养模式探索

1)针对第一轮改革的问题,我们学习了北美职教模式(加拿大的能力本位个性化培养模式CBE),对学生毕业服务岗位进行分类和岗位群的职责分析,以逆序法从主要服务的岗位群职责开始,反向确定所需的知能结构,再确定需要支持的知识点,技能点。按照认知的规律,对知识点和技能点组织教学。通过理论教学、课堂实习和综合实习来构建知识点、技能点和综合能力培养体系。为加强产学结合,组建了我校第一个由生产单位高、中、初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务管理中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参加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改革方案由委员会制定并论证审查,报学校研究同意后从98级开始实施新方案。该改革方案正好赶上国家教育部遴选“高工专第一批产学结合改革专业”而得以上报,教育部派专家组1998年对学校实地考察后,于当年将我校测量工程专业批准为教育部“全国高工专(第一批)产学结合改革试点专业”。

2)1998年测量专业第二轮改革和建设的思路是:按照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兼顾传统测绘技术及工程环境实际,结合现代测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跟踪地理信息(GIS)技术和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发展,贴近云南及西部的工程现场实际,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确定了面向基层需求测量技术保障的岗位群,突出基础技能达标训练及工程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的、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方向办学体系。测量专业的教学和教改工作在我校先行一步,发挥了带头示范作用。

3)设计改革方案、探索“一平台多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测量工程专业在第二轮改革建设方案中,设计培养人才的服务目标瞄准西部大开发中云南省现阶段大力发展的有色金属、磷化工、公路、水利水电和小城镇规划建设等工程建设。确立了测量工程专业“一面对,一主线、一突出;两体系、两兼顾,多方向的灵活办学”的应用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其中,“一面对”是面向基层需求测绘技术保证的岗位群,以此体现高职高专办学层次和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特点;“一主线”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线;“一突出”是以突出专业技能达标训练及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两体系”是分别构建相互关联但相对独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两兼顾”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相互关联,确保理论基础够用,强化能力训练,做到二者兼顾;“多方向灵活办学”是主动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在构建专业培养方案上,把基础课模块和测绘专业课模块作为必选模块,体现测量工程专业的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以服务建设工程、土地管理、城镇规划,保持作为有色金属王国的云南的特色,以矿产开发服务为目标建立四模块方向(测量与工程施工、测量与土地管理、测量与城镇规划和测量与矿业开发),在二年级下学期,在对专业和服务方向有足够的了解,并有一定的就业信息支持的情况下,依据自己的就业意向,选择相应的模块。根据云南和

西部专业测绘队伍也需要补充人才的实际,又增设了测绘与基础测绘模块。

在操作上,考虑办学成本,确保教育教学运行,每年招双班。学生根据就业信息选择模块方向。在做好宣传的基础上,学生进行方向选择预报,结合就业信息和学生预报统计,每年开设2至3个模块。对少于20人的方向,当年度不开设,与学生进行协商,劝其改报其它专业方向。

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思路清晰,可操作性强。主要体现在面对岗位群,培养目标针对性强,突出岗位工程技术能力的特征。避免了“宽基础”存在的宽了基础不会做事的弊端,还有效地拓展了知识和技能,注意到在非基础测绘的测绘基层岗位工作不仅仅依靠测绘学科的知识和测绘技术的能力支持的特点,有效地解决原来专业面窄的问题,并进行职业迁移能力培养的试验。

4)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制定的培养方案,注意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着眼于职业能力的提高;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基础课以“够用为度”整合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课设置和安排上,在保证测绘科学基本原理与应用的同时,围绕现代测绘新技术的应用,重点突出了面向岗位的模块化教学,加强课程系统性、应用性和实用性教学。

在面向岗位群的方向模块教学设置上,注重立足于测量学科,找准测量与相关专业工作模块方向的结合点,科学合理地设置方向课程。在测量与土地管理方向模块中,设置了“土地管理学”、“土地规划学”、“土地经济学”、“建设用地管理”4门限选课程;在测量与矿业开发方向模块中,设置了“采矿工艺学”、“矿山测量”、“矿山地质”、“地表与岩层移动”4门限选课程;在测量与城乡规划方向模块中,设置了“美术与色彩”、“区域规划概论”、“建筑设计及表现”、“城镇规划原理”、“城镇规划设计”等5门限选课程;在测量与工程施工方向模块中,设置了“建筑工程预算”、“土力学与地基基础”、“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组织与管理”4门限选课程。以确保学生通过学习,建立为相关专业工作更好服务的基础,并具备一定的职业迁移能力。

注意知识的链接,一方面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延伸性,另一方面则注重该课程的服务性和目的性。例如在测量专业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方面,形成了以“计算机文化基础”“算法语言及程序设计” “数据库系统” “CAD技术应用” “测量数据处理” “数字地形图测绘” “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相关课程的有机的链式结构,有效地结合了计算机课程与测绘新技术课程的开设和应用。

实践教学突出基本技能、作业方法的训练,利用综合实习,重点培养学生面对工程实际,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测量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分为:基本作业方法实践、仪器设备操作技能实践、工程(课程)设计技能实践、工程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计算机应用能力实践。加大了实验教学环节的比例,使实践教学周数与理论教学周数的比例接近1:1,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结合国家劳动准入制度。自2002年开始,要求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取得“双证”书(毕业证及职业技能资格证)。

5)强化产学结合,营造良好的工程教学环境。培养应用性人才,产学结合是途径。为加强实践教学,学校建立了现代测绘技术中心(2003年获云南省普通高校示范性实验室称号)。我校现代测绘技术中心是按照我校测量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要求,紧密结合测绘行业技术应用现状以及测绘新技术发展方向,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工程综合应用能力,也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综合机构。该中心包含数字化成图室、风雨实验室、测量队、综合仪器室、5个自建野外实训基地;并与云南各测绘单位建立了良好的产学合作关系,在有关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实训基地,可满足测量工程专业相关课程的实践实训教学,以及各种测绘技术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要求。现代测绘技术中心要推进产学结合,必须使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共赢,这样才能使企业、学校和学生的产学结合有内在动力。

首先,利用功能齐全、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营造贴近工程实际的实践教学环境,按生产技术要求模拟生产实际,实现教学方式上的“产学研”、结合。强化基本技能和工程能力训练,为学生参加实际生产作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主动加强与企业合作,互通有无,共享生产与教学资源。学校聘请协议单位的资深专家和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各种形式参与教学活动;学校根据协议单位工程任务的需求状况,选派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弥补生产单位生产力量的不足,教师和学生得到实战中的训练;学生在参与生产获得专业技术能力训练的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报酬。

6)专业改革建设已见成效。专业改革和建设,使我校测量工程专业较好解决了原来教学内容与生产现场应用技术实际相比落后、培养的人才服务面狭窄等问题,形成了符合云南测绘技术实际应用水平并将测绘新技术引入课堂教学,面向岗位群、产学研结合的专业教学体系。主动适应云南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从反馈看形成了较成功的专业办学模式,形成了在专业改革建设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培养计划的机制。专业改革和建设全面提高了毕业生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形成了毕业生就业时自己挑岗位的良好局面,体现了办学模式探索的成效。我校测量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和面对岗位群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成功起到了示范作用,带动了其它专业的改革。

2新的冲击和挑战,必然推动新的改革

在信息化浪潮之中,测绘技术正全面跨人数字化平台,3S技术的广泛使用,特别是3S技术的集成,将推动地理空间位置信息采集平台的提升,数据采集精度的提高使数据处理的重心向数据可靠性偏移,测绘成果从单一点位数据成果和地形图,向全面数字化发展,服务面从原来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的专业部门,拓展到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空间位置信息服务。面对发展趋势,测绘学科和测绘专业教育又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1)新技术的应用,使学科和技术从概念、作业技术平台、作业模式上都发生新变化,新跨越为引子,推动相关研究。比如由于GPS-RTK技术的应用,特别是GPS台站网主辅站技术的应用,在控制范围之内,可提供m级精度的导航,到cm级精度的定位,而且精度均匀,误差无明显传递积累,因此测绘工作的原则“从高级到低级,先控制后碎部”的作业方式,已经受到挑战;精化的大地高基础上,3S集成使三维坐标测量成为现实,从平面坐标加高程,相互衔接的控制布设的方式也由于向数字化三维坐标测量而受到挑战。机载激光扫描和陆地激光扫描,将使地形测绘的作业模式也发生新变化。

2)利用计算机虚拟现实,以其直观和方便利用,将测绘成果原来仅对专业人员提供服务拓展到为全社会成员服务,从仅为相关专业服务延伸到全方位定位需求的满足。这样的发展趋势,将使测绘提供的地理空间信息成果价值倍增,从而强化周边技术向测绘技术的关联,引发周边学科利用地理空间信息成果推进自己发展。

面对这样的机遇和挑战,有必要推进下列工作:

①需要对测绘科学的理论内涵进行梳理,从理论体系上确立测绘科学的不可替代的学科地位;进一步梳理测绘学科的学科属性,准确定义学科归属,阐明和周围各学科的关系。

②从技术的层面上,对定位技术进行梳理。从传统的定位方式到3S集成,定位技术有了新发展和跳跃。需要明确的是,一切定位技术都可为测绘学科所使用,才有利于专业技术的发展。地理空间位置信息,具有信息的属性。信息的处理、传输、分发和显示技术也都可为我所用。用学科理论和专业技术来支撑专业的发展,应体现出学科理论与专业技术之间的差异。

地形测绘培训篇(8)

Abstract: The work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is a complex and large workload of the proje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3S techn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dustry grow with each passing day pressur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dustry, we must constantly strengthen quality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ystem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Key words: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quality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的重要意义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不仅关系到测绘工程建设的质量与安全,而且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科学决策,还对顺利推进我国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不仅是促进我国信息化建设重大战略的基本保证而且是提高测绘工程单位管理决策与控制能力的关键措施,更是实现测绘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此外,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作为测绘单位统一管理、统一监督、统一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测绘事业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因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是《测绘法》赋予测绘工程生产单位及其主管部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职责,也是测绘行业依法开展测绘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标准,还是提高测绘行业管理能力、控制能力、监督能力以及服务能力的重要条件。对此,测绘工程生产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要切实把测绘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作为加强测绘管理、监督、控制的重要内容,逐步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强化管理与监督,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全面推进工作创新,强化测绘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测绘事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整体质量与水平。

二、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

1.测绘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的系统功能,在于沿着科学的工作程序和管理程序,及时地获取各种应有的质量信息,进行判断、加工、储存、传送,最后以指令信息作为反馈加以输出,通过改善体系的要素,实现体系应有的控制状态,求得需要的质量保证。质量保证体系的构成要素有目标值系统,程序标准,工作标准,组织系统,管理点,信息管理,体系评价。

2.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系统要素

质量管理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称为质量管理系统要素。根据国家相关标准提供的质量管理系统和质量保证的通用模式可以看到,质量管理系统包含四大过程要素,即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

3.质量的系统控制

质量管理是由一系列系统的特定的概念组成的一个合乎逻辑的理论的概念体系,它包括质量、质量环、质量方针、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审核、质量成本及质量体系等。

(1)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

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应分别设定在人员、设备和数据采集过程上。人员的质量管理点主要是人员的能力水平能够胜任工作岗位,应达到一定的学历、职称、工龄、业绩、培训等。设备的质量管理点是年检和使用前的检校,以确保设备工作正常,满足工程使用。

(2)测绘工程的数据检查

测绘工程数据的质量检查,是保证地形建模和数据库数据正确性的基础,这里的检查包括图形数据、属性数据、风格检查、拓扑检查这几个方面。

(3)测绘工程的过程控制

测量是测量人员进行的一组操作。测绘工程中的各项任务都是一个过程,所以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关键是对测绘过程的控制。每个过程有三个阶段:输入、操作、输出。因此一个合理的质量管理就是输入无误、操作正确、输出合格。所有《测绘记录》均应按照表格栏目规定执行。

(4)记录和标识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有关的记录应进行控制并编制相应的记录控制程序文件,确保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和处置。所有记录表格,包括操作记录、检查一记录、质量管理记录、测量设备的测量能力和测量结果的记录均按统一规定的系统进行统一编号。与质量管理有关的记录应由一记录的部门或个人保存,特别是书面记录应确保记录不丢失、不受潮、不损坏,保证记录的完整和清晰。计算机硬盘和光盘贮存的记录在备份好的同时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通过采用科学分类的统一编号或编码或计算机软件储存,确保在需要时能够迅速及时查找到所需要的记录。根据记录的用途,规定各类记录的保存期并由文件作出规定。

三、如何加强对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做好制度保障

加强对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首先就是有关部门要根据目前的形式要求,制定测绘质量的专项法规,以法律为根本准绳,并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制度保障。其次,行政测绘的主管部门要严格依法办事,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惩处严重违反质量管理法规的单位及项目;第三,加强行政测绘部门的监管工作。设立测绘质监部门,不断增强各级测绘质监部门的地位,做好监管工作。

2.加强领导及员工的质量意识

领导重视,是质量管理水平提高的主要动力。质量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此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做好测绘产品质量提高的的基础工作。要提高领导和员工的质量意识,就要不断加强领导与员工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通过学习,不断加强员工的质量意识教育,同时,也可以通过各种经验交流会、业务培训班等方法,增强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让质量意识深入人心。

3.重视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

地形测绘培训篇(9)

首先,开展了2012年1∶10000地形图基础测绘的前期工作,包括申请航摄计划,协调落实国家对我区航摄任务项目经费计划申报,实施1∶10000地形图测绘的基础控制测量;安排鄂伦春自治旗1∶10000基础测绘扶贫项目经费537万元,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更新地形图项目经费458万元;第一季度完成鄂伦春自治旗400多幅1∶10000地形图的喷绘任务,完成乌审旗500多幅1∶10000地形图喷绘任务。

其次,全面推进了“数字城市”的建设。已完成了“数字呼和浩特”、“数字满洲里”项目技术设计书的评审、审批、备案及共建共享合作协议的签订工作;完成了“数字鄂尔多斯”、“数字阿拉善”项目技术设计书的评审工作。启动了已立项9个盟市“数字城市”的项目,并拟开展二连浩特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数字城市”的建设项目。

地形测绘培训篇(10)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在办学方针的指导下,高等职业教育不能照搬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探索符合高职教学特色的办学方式,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这三个方面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随着社会对各种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结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及交通行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技术型、实用型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高职工程测量人才的培养工作。

一、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近年来,随着测绘新仪器、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广泛地应用于工程测量,高等职业院校工程测量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以传统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测绘技术为手段,注重对学生基本功的培养,选择适应现代需要的来源于科学实践和生产第一线,且内容精练、鲜明准确、针对性强、通俗易懂、具有宽领域的使用价值和参考价值的教材;必须及时更新与调整教学内容,根据工程测量专业培养综合能力的要求,修订教学大纲和实验、实纲,合理调整课程内容的结构,精简过时的内容,使测量的新知识、新技术、新仪器、新方法及在测、记、绘、算等方面向自动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另外还要减少理论教学的时数,以够用为度,增加实践性教学的课时及工程实例,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根据教学需要,结合多年开设测量课程积累的经验,我们补充和完善了实用测量技术,构建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内容:

①测量学基础知识(包括坐标系统知识概念);②基本测量方法与常规设备(包括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测量误差基本知识,现代化工程测量的常规设备);③导线控制测量(包括坐标计算、坐标系转换、导线布置与计算);④道路坐标计算方法(包括道路路线基本概念、道路坐标计算方法、计算软件运用);⑤全站仪在道路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包括全站仪使用基本方法、道路勘测及坐标放样、地形图测绘及软件运用);⑥GPS卫星定位测量技术应用(包括卫星测量基本原理、导线控制测量及软件运用);⑦监控测量(包括路基、桥梁、隧道监控测量实施)。

从工程测量基础理论到坐标计算应用程序,从先进测量设备到数字测量软件运用介绍,构成了完整的现代化工程测量基础理论和实用技术运用知识体系,满足了工程实践的需要。把工程测量理论方法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学习,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加强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是教与学互动的过程,必须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自身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着教学质量的好坏,更维系着教学改革的成败。

①教师应对待学生细心、耐心和热心,在此基础上推进课程改革、进行课程专业建设无疑是积极的、向上的,从而更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

②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应该拥有丰富的本专业知识和宽泛的相关专业知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灵活的教学组织能力,同时,教师应积极投身科研、生产。教学、科研和生产三者是相辅相承、互为促进的。教师应该在搞好教学的同时,不断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承担科研课题,从事生产项目,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同时,教师还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性学术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广泛获取信息,提高专业技能,拓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三、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测量仪器也在不断地更新、升级,全站仪、GPS等都广泛地应用到工程中,但目前很多的实验设备却还停留住光学仪器上。虽然使用光学仪器不影响学生掌握常规的测量方法和技术,但是在工程实际运用中,基本上全都使用全站仪,传统的光学仪器已基本被淘汰,固其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测量专业毕业生大多从事现场工作,实际动手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动手能力的培养又主要靠平时的实习与实训,因此,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测量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当前面临的一项迫切的任务。

1.GPS技术实训中心

实训基地包括GPS实训基线网的建设和GPS内业数据处理实训中心的建设。基线网的建立,能够提供学生进行GPS静态、动态实训观测及成果检核;GPS内业数据处理实训中心可提供GPS基线处理实训、GPS网平差实训、GPS成果转换实训。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能够开发仿真实训软件进行模拟练习,通过网络进行GPS接收机的操作和数据处理训练。

2.现代测绘实训中心

现代测绘实训中心既是多媒体教室又是实训场地的多功能实训基地。教师在上面教授相关知识和仪器操作的时候,学生可以在下面对着仪器操作,讲完一节课,下一节课就可以在实训基地实训。这样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地结合,教学效果会得到很大加强。

3.工程测量实训基地

工程测量实训基地主要是满足工程施工放样、建筑物变形观测、工程纵和横断面测量等,使学生在学校内部就能进行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测量,竣工运营后的变形观测。

4.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校外实践教学的基础,通过让学生走出校门到校外实习基地,亲临测绘生产第一线,能够锻炼和培养学生从事测绘岗位的能力。选择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实训基地能够使学生进行具体的测绘生产实习,增强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联系。利用毕业生在企业的良好表现,与其单位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实现实习基地承担实习与就业的双重角色,能够减少学生就业成本,同时实现双赢。

四、结 语

工程测量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通过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及测量的教学质量,拓展测绘实训基地建设,能够将测绘企业引进学校,营造真实的职业氛围,融“教、学、做”为一体。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和实训基地建设,能够真正实现把高职工程测量人才培养成既有专业知识又能熟练运用专业技能的人才,使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现代测量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下一篇: 中西文化的差异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