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建议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09 10:40:15

课程设计建议

课程设计建议篇(1)

中图分类号:J61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226-01

引言

音乐,是触及人类灵魂的艺术形式[1]。音乐可以抚慰人类的心灵,保持身体的放松和心情的舒畅,从而提高人们的艺术水平,塑造独特的气质。因此,我国教育部门加强了对音乐教学的重视,开展了“音乐进校园”、“音乐课堂”建设等音乐教育的普及工作。为了促进该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我国教育部门适应了时展的要求,开始了计算机教学应用于音乐课程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技术的限制,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的建设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为此,本文从当今社会的热点出发,介绍了现阶段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建设的现状,并通过分析该项研究的必要性,从而探讨出加强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建设的的现实途径,为“音乐课堂”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指导性意见。

一、我国现阶段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建设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教学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已经成为了一个必然的趋势[2]。尤其是近几年,国家的教育部门加强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努力完善教育制度,增加音乐、美术等课程的课时量,创新教学方式,并积极开展了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的建设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学校以及学生本身对音乐的轻视,以及国内的计算机教学技术相对落后,导致目前的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建设工作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1.我国现阶段缺乏完善的计算机音乐教学系统,以及先进的技术支持

现阶段,仍然有大部分学校采取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音乐教学。由于此类学校,多处于偏远的不发达地区,学校基础设施差,缺乏完善的计算机音乐教学系统,并且由于条件艰苦,导致该类学校缺少音乐教师,以及懂得计算机教学的技术人才。

2.学校以及学生本身缺乏对音乐的了解和认识,不能正视音乐对人的重要影响

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长期存在,导致学习成绩占第一位的观点深入人心,根深蒂固。于是导致一部分学校,尤其是高中,为了减少学生精力的分散,提高学习成绩,撤去了音乐、美术等与高考无关的教学课程。另外,还有一些学校已经开设了音乐课程,并且有比较完善的计算机教学系统,但是学生缺乏对音乐的了解和认识,不能正视音乐对人的重要影响,片面认为学习成绩最重要,于是导致音乐教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 现阶段进行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建设研究的必要性

1.现阶段进行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建设研究是激发广大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其音乐艺术水平的必然要求

计算机音乐教学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能够很大程度的激发广大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从而在音乐教学的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艺术水平。

2.现阶段进行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建设研究是促进教育制度改革的需要

如今的应试教育已经逐渐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要求,当代教育,应该努力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因此,必须加强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建设的研究,努力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

三、 加强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建设的几步建议

1.加大对该项工作的投资力度,努力建设完善的计算机音乐教学系统

完善的计算机音乐教学系统,是加强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建设必不可少的基础性设施。为此,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建设工作的重视,加大对该项工作的投资力度,为学校配备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积极推动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建设工作的今一部开展。

2.努力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技术水平,为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建设培养新型技术人才

当前大部分学校,已经基本上实现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体系的完善,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相应的保管和维修,造成了大部分设备没有使用几次,便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另外,最重要的就是当前的大部分音乐教师,采用的都是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缺乏计算机教学的经验和技巧,尤其是使用计算机制作音乐教学课件的技巧[3]。因此,我国的教育部门应该积极组织教师尤其是音乐教师,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在职教师计算机教学的技术水平,同时,也要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相关兴趣和能力,为将来的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建设培养新型技术人才。

3.加强音乐教学理念的宣传,大力推动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建设工作的普及

我国的相关部门应该做好音乐教学理念的宣传,大力推动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建设工作的普及,努力使学校及教师认识到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并激发广大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从而为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的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群众基础。

四、结语

目前,我国现阶段有关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建设的研究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成绩,但由于其本身的发展还处于初步探索的阶段,再加上该课题需要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一定的音乐素质,而且工作团队缺乏创新的意识和先进的技术经验[4],最重要的是国家政府部门资金支持的力度不足,无法为该项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基础,所以该项研究工作,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的问题。因此,我国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现阶段有关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建设的研究工作的重视,继续加大对该项工作的人才支持、技术支持与投资力度,努力为该项研究工作建立一个良好的研究基础,从而加快该项研究工作的研究进程,争取早日探索出加强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建设的现实途径,推动“音乐课堂”建设的进一步开展,提高当今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新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梦晓,赵铁柱. 中等职业学校《影视广告设计与制作》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 课程教育研究,2013,11(2):26-28.

课程设计建议篇(2)

第一,相对过时的教学观念制约了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在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用过去的经验来指导教学的情况。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多数课堂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关注“教”而忽视“学”,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仍然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而很少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师进行的教学创新,也大多集中在“如何讲”的层次上,而极少有人会注意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创新。这些事实的存在或许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们暴露出来的正是我们教学观念普遍滞后的严酷现实,而这才是更深层次更本质的原因。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教师认为教学观念的问题都很虚不实在,对指导具体的教学工作没有多大意义,其实这种理解是十分片面的。笔者认为,只有在先进的教学观念指导下,教师才能具备进行教学创新的内在动力,教学创新才会有存在的土壤和空间,教学水平才可能获得整体的跨越式提高。没有先进的教学观念,推动教学水平提高必定举步维艰。

第二,相对陈旧的知识结构限制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从表面上看,过去形成的知识结构好像完全能胜任现有的教学要求。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就笔者自身而言,大学时代教师的授课模式以及当年的学习经验就对笔者现在的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教学设计到习题布置,处处都能看到这种影响的存在。这种建立在相对过时的知识结构上的教学活动其实已经不太适应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时代要求了。例如,当笔者继续用“求圆的面积”这一经典例题讲解编程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学生的兴奋感与当年的笔者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一类的“继承”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还可能造成学生的反感和抵触,对教学产生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当我们固守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时,我们的教学也必然会被限制在一个过时的年代与相对狭小的空间里面。只有及时更新我们的知识结构,才能使我们的教学符合时展的需要。

第三,会考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新的积极性。会考作为一项重大考试,它不仅有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情况的作用,甚至还关系到学生的高考资格。任何一个教师都不敢忽视它的存在。但是,当我们看到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在教学创新上的积极性。首先,会考挤占了教学课时。备考和考试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课时,这无形中挤压了正常教学课时。其次,会考的指挥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要求。会考的难度较低,考查的大多是知识性内容,对能力的考查较弱,这无形中为教师降低教学要求提供了借口,降低了教学难度。第三,会考制度和评价制度的不完善也制约了教师创新的积极性。会考的成绩经常成为学校之间评比和教师考核的标准,无论从学生还是老师都不愿意出现补考的情况。这就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舍本求末,以全员通过会考为目标,用应试的方式进行教学而不注重教学的创新。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要改变目前的现状应该从教师自身素养和教学过程两大方面入手。

一、就教师自身素质而言,教师教学观念和知识结构的更新是当前最主要的问题

只有教学观念更新了,教学方式和方法才有可能取得大的突破,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才有可能达到新的高度。而更新教学观念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研读课程标准。课标不仅能帮助我们在更高层次上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且还提供了认识教学过程的全新视野。即便是课标中提供的活动建议也有助于我们突破传统的定势思维,打开教学思路。课标虽然很简练,但每次阅读课标总能有所收获。读的多了,思想就解放了,思路就打开了。第二,多交流,多学习。比如,可以多参加一些培训活动,多听一些讲座,特别是专家的讲座对于新课程理念的解读往往是十分详细和到位的,可以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更新观念。另一方面就是要多听课。不管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都要创造机会多听课,看看别人是怎么上课的。不仅要听本专业的课还要听其它专业的课。以笔者的经验来看,在听课的过程中往往更容易受到启发获得对新课程理念的领悟,同时还能发现不少好的经验为我所用。第三,要改变对会考的认识。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注意平时多做些功课,深入了解会考,掌握其考试规律和复习规律,从对会考的过分担心甚至恐惧中解脱出来,洒脱地面对教学与考试的关系。要相信,只要扎扎实实地搞好教学,通过会考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就知识结构的更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及时阅读并收集有关程序设计信息。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当今程序设计的最新潮流和发展方向,为知识结构的更新指明方向并为丰富课堂教学准备素材。笔者建议,教师应经常去大型图书城和图书馆看一看。图书的上架情况和借阅情况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除此之外,经常上网并与专业人员进行交流也非常重要。第二,有必要掌握一门其它的程序设计语言。就目前的情况,掌握一门其它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格外必要。虽然VB是教材指定的教学语言,但在现实中它已经不是当前的主流语言了,它所体现的程序设计的思想也日渐被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所取代。作为教师应该紧跟时代和发展变化,及时做好知识的更新与储备。就当前的形势来看,笔者认为可以从、C#、JAVA、C++等这些语言中选择一二进行学习。学习它们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本模块内容的理解,让我们在教学中做到既以VB为主又能突破VB的限制,这对开阔学生视野以及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是非常有好处的。第三,了解其它学科特别是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在新课程体系下,各学科的教学内容都十分丰富,信息技术在各学科的涉透也越来越深入。就本模块的内容而言,它在数学学科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其中,数学必修3中关于算法的内容就直接与本模块的内容相关。而数学课程中的其它内容,如函数图像的绘制、求方程的近性解、概率与统计中的相关计算、函数图像作图、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等均为程序设计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

二、就本模块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而言,笔者亦认为应当有所改进

在教学内容上,笔者认为应该认真研究一下数学必修3中算法部分的教学内容,将部分算法知识转移到数学课的教学中去,而让本模块的教学能够更好地专注于学生编程能力的提高。否则,很容易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在本模块的教学中还应该特别注意借鉴数学课程中的特别是数学必修3中算法部分的例题、习题。两方面结合,使两个学科的教学各取所长,互相促进,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这一想法,笔者曾做过一些尝试。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尝试着压缩了算法基本概念和VB语句教学的课时,结果发现并未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又比如,笔者在教学引入“秦九韶算法”,“割圆术算法”等作为示例进行编程示范,学生对此十分感兴趣。虽然笔者进行的这类研究还不够深入,但笔者相信还是有一定意义的。(需特别提醒的是,做这类尝试之前一定要多与数学教师进行沟通,在教学进度上做好衔接。)关于教学内容的第二条建议是,注意在教学中贯穿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虽然教材对这一点体现得并不充分,但是课标中却明确要求“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思想与方法,熟悉对象、属性、事件、事件驱动等概念并学会运用” [2 ]。所以,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强调这些概念。有了这些知识后,学生对VB的学习也就不会局限于VB,而是能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关于这一点,笔者甚至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能适当引入JAVA或C++的示范,以便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笔者的第三条教学建议是,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良好的编程习惯的养成。在VB中,变量的定义较为随意,数据类型也不严格。这让初学者可以忽略编程形式上的问题而将注意力集中到编程的过程上来,在短时间内获得初步的编程体验和知识,这是VB这种处理方式的优越性之所在。但是,随着所编写的程序越来越复杂,VB的这些特性就会日益成为编程的障碍。正因为如此,绝大多数程序设计语言都不具备这些特性,就连VB6.0的升级版本也放弃了这些特性。所以,从长远来看,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应该成为教学中常抓不懈的内容。这里,所谓的养好的编程习惯主要是指:1.变量的先声明后使用;2.变量命名时“见名识意”的原则;3.数据类型的明确定义;4.缩进式的书写风格等等。

对于教学过程,我们一贯的做法是“统一的进度,统一的要求”。对于有天赋的学生来说,这只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而对于另一部分同学来说,又让他们觉得十分吃力。这样的做法获得的是相对整齐的教学效果,却也是一种整体平庸的结果,难以培养和造就真正优秀的人才。事实上,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该尊重这种差异性。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有必要打破单一的“演示+上机”的教学模式,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模式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力性和学习潜能。而程序设计最重要的特点是可以上机实践,通过不断调试、修改程序来学习,这就为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提供了条件。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一定天分和强烈学习兴趣的学生来说,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更有利于他们成才。笔者相信,多种学习方式的引入是达到课标中关于“教师要注意发现对程序设计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根据具体情况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 [3 ]的必然要求。

笔者认为,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课是信息技术课程中具有鲜明课程特点同时又符合高中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深受学生喜爱的一门课程。然而,真正要教好这门课程却并不容易。以上所述就是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对本模块教学的反思与建议,希望能与广大同行共同分享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注释:

课程设计建议篇(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2-127 -02

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愈加注重对职业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审计实训课程是以高职教育目标为导向设置的,将审计理论与实务相融合的专业实践课程,在掌握审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避免了审计教学的过于理论化,使学生能在实践中升华对审计的认识,提高运用审计的技能,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拓展其就业平台。因此,高职院校的审计实训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如何建设好审计实训课程,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真正实现校企零距离,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审计实训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审计实训课程是在学生相继掌握了财务会计、审计、经济法、税法和财务管理等相关学科知识后所开设的,从企业实际出发,让学生根据财务资料,选择审计方法,实施审计程序,完成审计工作底稿并撰写审计报告,其宗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计工作技能,为其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开设审计实训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审计学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实训课程大大缩短了理论和操作的空间距离,使学生能感受到审计的真实环境,作为职业人来行使审计职能。同时实训课程还拉近了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距离,使课堂教学和实际工作相接近,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开拓学生的就业平台

审计实训课程的设置实现了让学生加深对审计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熟练掌握审计技能的双重目的,使学生熟悉实际的审计工作情况,而不是只看到审计模糊的“海市蜃楼”的景象,更能适应从学生身份到企业人身份的转变,从而提升了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开拓了学生的就业平台。

(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审计实训课程模拟了开展审计业务的全部流程,在训练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是通过对企业各类财务报表的分析整理,提高了学生的全局意识和整理观念;二是通过设置审计方案,实施审计程序,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审计实训软件的操作,提高了学生电算化操作的能力。

(四)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按照实际审计业务开设的审计实训课程是以审计小组为单位的模式实施,从制定审计计划开始,到选择审计方法,实施审计程序,填写工作底稿,得出审计结论和撰写审计报告都离不开团队的协作,不可能依靠个人的力量完成,这样使得学生在团队过程中要认真完成各自的工作,发挥各自的作用,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二、高职院校审计实训课程建设的现状

高职院校的审计实训课程属于专业实践类的课程,这类课程应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紧密结合,企业的用人标准就是课程的教学标准,但目前的高职院校,由于其认识程度和教学资源等的缺乏,制约了审计实训课程的建设,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一)教学方法落后,缺少配套教材

审计实训课程是高职院校专业核心实训课程之一,目前,其教学改革力度不够,仍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当前,许多审计实训教学仍然采用“从书本上来,到书本中去”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也是教师提供企业财务情况,学生开展审计,教师解答问题,以固定的答案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与审计过程中的所需要的“职业判断”是大相径庭的。整个实训过程,学生觉得无趣,教师也缺乏激情,一切都是按照既定的模式去完成。致使许多学生在完成审计实训后,对审计过程仍是一知半解,甚至连审计工作底稿都不会填写,远远达不到与企业“零距离”接轨的要求;二是实训岗位模糊。审计岗位如项目经理、审计专员、审计助理等等,这些岗位对学生的素质能力有个侧重,然而,高职院校当前的审计实训课程并没有根据不同的用人标准制定详细的实训教程,而是将学生放到审计大平台中,把所有的岗位的全部工作都机械似的完成,没有侧重,也不能全面掌握具体岗位分工的特点,对他们的权限、职责和工作内容都是一知半解,致使审计实训和实际工作偏离甚远;三是信息手段落后。随着经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快速准确简便的财务软件来代替传统的手工做账,为与之相适应,许多审计部门也开始利用软件来实施审计工作。但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审计实训课程明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仍以手工审计为主,如审计工作底稿等都是手工编制,学生进入企业后所学用不上,却需要花大量的精力重新学习审计软件。

目前,高职院校的审计实训所使用的教材基本是市场上统一购买的,这类教材多是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目的是验证理论的正确性,而不是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一个实训配一套准确答案,学生没有发挥的空间。同时,真实的审计资料应来自于实际的企业,而不是教师随意编写的,然而要得到这样一套实属企业商业秘密的全部财务信息的资料却是十分有难度的事情,让学生使用严重与实际相背离的财务资料开展审计实训,根本达不到审计实训的目的。

(二)教师偏重理论,实战经验缺乏

当前高职院校的审计实训教师多为由“从学校到学校”的人员担任,这些教师虽然拥有较高的会计和审计理论知识,却缺少实际的审计经验,导致了在指导学生进行审计实训时,也是书上怎么讲,我就怎么教,严重照本宣科,使审计实训效果大打折扣。实训教师没有中肯的指导意见和好的教改思路,长此以往,不但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还会造成审计实训课程走入瓶颈,难以顺利完成。

(三)课程安排滞后,学生素质较低

审计实训课程必须在学生掌握了会计、审计、税法、经济法和财务管理等多门学科知识后才能开设,因此许多高职院校将审计实训课程安排在学生离校实习之前的那个学期,学生面临企业面试、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等,已无心在校上课,对于审计实训更是提不起兴趣。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学习兴趣普遍偏低,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依赖于教师的传授,对于审计实训课程只图完成任务,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完善高职院校审计实训课程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为使学生系统高效地掌握审计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真正实现审计教学和审计工作无缝对接,高职院校应高度认识审计实训课程的重要作用,围绕现有的教学模式和环境,探索完善审计实训课程的改革之路。

(一)改革教学方法,完善实训教材

实施审计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是达到实训目的的必经之路,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将实训课堂与岗位要求紧密结合。审计实训课程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实训乐趣带入枯燥的审计课堂,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审计环境中去探索和创新,升华对审计理论的认识,加深对审计程序的理解,提高对审计技能的掌握,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进入实习工作岗位后能极快的满足岗位的需要;另一方面将实训任务与岗位角色密切联系。实训教师应根据真实的审计工作环境,指导学生理清企业的财务资料,设计审计思路,按照审计工作的难易程度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审计小组,在审计小组中分设项目经理、审计专员和审计助理等,同时在实训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审计小组中轮流扮演各个岗位的角色,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审计小组各个岗位的特点和需要完成的工作,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根据不同的岗位各有侧重地开展工作。

好的实训教学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教材,如果审计实训教材能与审计实务相似度高,具有实际操作性,就能更好地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高职院校应加大这方面的投入,组织相关的专业教师深入审计一线开展调研,收集审计实训所需要的真实的一手案例,并与审计部门的专家一起结合实际来编订审计实训课程的教材,使得实训课程的安排不仅满足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还能满足学生专项技能锻炼的要求。

(二)多途径培训锻炼,提升教师综合能力

审计过程中无论是审计风险大小的确定,审计计划的制定,还是审计程序的实施、审计报告的撰写等,都离不开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审计实训中,这些职业判断大多依赖于教师的指引,教师的水平决定了实训课程的效果。针对现在高职院校审计实训教师缺乏实务经验的情况,学校应制定措施,鼓励教师带薪下企业工作,可以到审计单位或会计师事务所进修锻炼,实实在在的开展审计工作;或者为教师提供与审计人员交流沟通学习的机会,邀请事务所和审计单位的审计专家来校指导讲座等等。

(三)更改课程设置,引入审计软件

为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审计实训的效果,高职院校应将审计实训课程开设在第四个学期末,为时至少一周时间,这时财务会计、经济法、财务管理和审计等课程刚刚结束,学生掌握程度较高,对知识的记忆较深,使得审计实训更容易达到预期目标。同时,为适应信息化的要求,高职院校应加大审计实训所需软硬件的投入,在传统的手工审计之外,引入与财务软件处理财务信息相适应的审计软件,让学生熟练掌握,不管是面对手工做账的企业还是面对软件记账的企业都能顺利完成审计工作。有条件时,还可以同相关部门合作,从实际出发,共同研发适合审计实训的课程软件,把我们的审计实训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总之,高职院校的审计实训课程是实现审计课堂与岗位无缝对接的桥梁,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手段,要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从教学方法、实训教材、教师素质、课程设置和学校投入等各个方面不断进行完善和改进,让学生能真正置身于真实的审计环境中,全面提高审计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全面实现高职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春静.审计模拟实训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课程设计建议篇(4)

新课程改革方案实施后,我辈同仁进行了诸多探索与实践,在“教”与“学”上可谓全国上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我们这些初涉者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但有一点我们都很清楚,“教”与“学”的改革,其目的是培养创新性人才,其中归结点无可厚非是质量问题。就现行的人才选拔机制来说,就是高考考得好与坏,才是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以下就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与做法与大家讨论。

一、理解新课程改革目标要求,树立新课程的作业观念

新课改的三维目标中“情感与价值观”是无从考量的,应着重考重一个目标:知识与技能。要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学“有用的地理”。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是什么?作为一个理论学科,要求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知识以及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对图表和数据阅读与运用的技能;作为一个实践性的学科,我们要求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学习“有用的地理”,地理理论来源于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与规律的总结与发现,反过来又指导人们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应关注身边地理环境与社会变化。因此,在作业的设计中应体现基础性、实践性和应用性。

二、关注新旧教材的变化,处理好课后作业

新课改教材在内容、结构上都有较大的变化,体现感性地理材料偏多,而理性的基础知识偏少,内容跳跃性大,思维要求高,一段文字一张插图都是一个知识内容。在某一些概念、原理、规律的叙述和要求上与新材料也有差异。如“人口增长模式”取代“再生产模式”,影响人口容量因素由“五个”变为“三个”等。这些变化体现了什么?对以后的考试方向有没有影响?现在市场上的资料还能不能适应教材在理念、内容、结构、形式上的变化?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课后作业一般学校使用的都是资料,因此,我建议应对资料的作业题慎重处理,最好选、创、改,重新组织设计,量度上要处理好。

三、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作业的设计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接受能力、知识的难易程度等。不同学校的学生处在不同的环境中,接触、感知的地理知识不同,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基础智力存在差异,理解、接受地理知识的水平差异也很大;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对处在不同认知发展阶段应有不同层次。因此,在作业的设计与处理上首先应考虑高一学习阶段的认知水平,应以基础性、应用性为主,切忌综合性过大、过多。再次应考虑学生在不同生活环境感知地理知识的不同,应多设计他们能接触、能感觉的身边的地理现象与规律,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热情。最后还需考虑学生的层次差异,作业设计要体现层次性,一般可设三个层次,体现由基础知识掌握到能力提高要求,而第三层次作业不做强制完成要求。

参考文献:

[1]朱振松.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地理作业的布置技巧[J].学术研究周刊,2010(6).

课程设计建议篇(5)

关键词 中职;计算机专业;Flash课程

Flash是美国Macromedia公司推出的一款优秀的动画设计软件,它是一种交互式动画设计工具。中职毕业生就业从事的主要工作有网站制作、平面设计等,这其中都会有Flash动画的应用。所以,目前在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开设中,Flash是一门单独的专业课程,是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笔者从事了十多年的职业教育,任教Flash课程多年,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中职学校Flash课程开设和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一、课程开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调查和走访了本地区的多所职业学校,在Flash课程开设中普遍存以下问题:

1.课程定位针对性不强。在调查的几所职业学校中,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开设了Flash课程,但是开设的随意性较强,Flash不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有的学校竟然在学生刚进校的第一学期就开设这门课程,这显示不符合学生学习规律。

2.课时安排不合理。合理的教学课时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符合学生认知的课时安排会使学生在上课时精力难以集中,特别是中职学生,老师讲太快他们听不懂就直接不听了,逐渐就会放弃这门课的学习,学习的疲劳感让学习效率低下。通过走访了解到多数职业学校对于Flash课程只有60个课时,多的有72课时,而相同学校的大专的学生此课程设置了120课时,从课时的设置就发现,大多学校课时设置不合理是造成中职学生只能学到皮毛的主要原因。

3.实验条件不够完善。评价一个职业学校,首先考察这个学校的实验室。有的学校机房整洁、明亮、井然有序,有的学校对机房管理松散、机房设备配置不完善,比如说这一门课程里会用到音频资源,机房里却看不到一个耳机,教材选用的是FlashCS5的软件,学生机上装的却是Flash CS3或者更低的版本,学生需要的素材不能即时上传,学生完成的作品没办法提交等,这些问题会干扰学生的学习,严重影响了课程的开设效果。

二、Flash课程开设的思考与建议

1.科学制定教学大纲,保证实验设备条件

从学校层面来说,课程大纲的制定要经得起论证,要考虑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这门课程对学生将来就业的影响。例如,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熟练使用Flash软件进行常用动画效果的制作,要求学生能够完成简单故事动画、电子贺卡、网页广告条、简单互动网站等动画作品的制作,围绕这个目标明确理论课和实践课分别安排多少课时才能保证目标的完成,安排在第几学期是合理的,大纲不是一个人能制定的,至少应该一个教研组讨论决定,一旦制定完成就要认真执行,不能这个年级放在第一学期上,下一个年级又放在第三学期上,随意性太强。另外,因为计算机专业的特殊性,保证实验设备条件的完善是这门课得以正常开展的前提,所以各学校一定要重视实验室的管理,再好的大纲、再好的老师、再愿意学习的学生,没有实验条件的保证,所有都变成了空谈。

2.因材施教,多元化考核

由于学生大多学习基础薄弱,教材选择时应该难易度适中,另一个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相比大专、本科学生而言,中职生自控自学能力偏低,钻研能力不足,往往经常出现看书不久就心浮气躁的现象,所以中职学校在选择Flash教材时不宜选择理论性太强的教材,应该选择易学实用、循序渐进的实例教程。

很多教材,包括很多的老师以前的教学方法都是先把所有的工具菜单讲完一遍再去做实例,学生哪能一下子把所有工具都记住,第一次课就从实例开始,讲到哪个工具,讲到哪个知识点再把具体的理论知识讲透,比如某个实例里要用到Flash中的“钢笔工具”这时候先把钢笔工具使用一遍,再把关于钢笔工具理论的知识融入进来,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又能让学生掌握,学生第一次课就能制作实例,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的时候把实例教程中的例子做一些调整,让实例跟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对教材中的电子相册这一实例,书里用的是风景照片,我就让学生制作学校的风景相册或者是自己的个人相册,现在学生都有手机自己拍摄喜欢的照片作为素材来制作,他们制作相册的过程会很愉快,同学之间还会相互讨论,整个过程都是积极主动的。

多元化考核促使学生勤奋学习,让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激励学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个学校主要培养的是学习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社会、学校、老师、家长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激励他们,让他们产生学习的主动性;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职业学校的相关比赛日渐丰富,学好Flash这门课程可以参加每年“全国文明风采大赛”,这个大赛专门就有一个动漫设计的类目要求用Flash软件完成,还有职业学校全国技能大赛中的电子商务项目中商品的、广告的制作,影视项目里片头的制作都需要有扎实的Flash基础,学习了这门课程我会鼓励我的学生积极的参加到这些比赛中去,这样既能充实他们的学生生活,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综合能力也随之提高,综合能力高的学生毕业后也会受到各用人单位的欢迎。

总之,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是我们教育的宗旨,也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作为学校、作为老师的我们要多想办法、多动脑、寻找更好的方法来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创新,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职业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春锋.中职学生 F L A S H 动画的教学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2.12

课程设计建议篇(6)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3-0059-01

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在园林、园艺、风景园林、环境艺术等专业中都作为专业主干课。课程范围包括各类公园、小游园、道路绿地、工厂区绿地、居民区绿地、农业观光园等[1]。由于该课程综合技术、工程、艺术等内容,因而要求学生具备精湛的技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严谨的科学设计精神和创新精神。目前,在园林规划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对设计任务难以下手,对所学的理论无法运用自如,给实际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为此,结合园林规划设计的专业理论,对其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1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传统授课模式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仍然是以理论课时为主,授课的模式都是先讲理论,而抽象概括的理论不免空洞,缺乏感染力。尽管目前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大量图片加以说明,但学生单从图片仍难以理解和掌握重要的知识点,在实践中比较盲从,无法将理论知识与设计实例相结合,由此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造成学生缺少主动思考、探究、创新的能力。

1.2 实践课程虚拟化

在实训阶段,所给的设计任务大多是虚拟的,与现实联系不紧密,学生无法到真实环境中去体会,没有体验设计过程,也无法掌握实践设计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设计作品过于理想化,脱离实际。实践课程也出现诸多问题,如建筑小品的尺度把握不当,植物、建筑材料、铺地的选材没有考虑到经济实用性,主题的表现抽象等。一些学生也反映学校的实践实习课程缺乏实用性,与社会脱节。

1.3 考核形式单一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是理论试卷和图纸形式,考核方式单一。理论考试通常是临考前背诵,考试结束后也很快忘记理论知识。图纸形式的成果也不明显,学生经常套用其他的优秀设计作品,或没有章法的随意“填充”,缺乏创新,学生的潜能没有完全发掘。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很难准确有效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削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 园林规划课程改革的建议

2.1 构建新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以现代认知心理学为基础,达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目的[2]。在园林规划课程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即教学过程全由学生自主设计、实践、操作,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直接传授知识的方法。新型教学方法的授课地点不再局限于教室,将组织学生在外界环境中实地调查、测量、拍照、记录,由此做到按需教学。学生可以亲临设计作品中,分析设计目标的整体布局、景观小品、综合规划、造景手法等内容,通过亲身感受空间尺度,客观评价园林设计的优劣。最后学生可以实际测量设计,绘制平面图,结合自己的观点和知识进行创作。

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明显增强,发挥的空间也明显扩大;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者的身份,将以指导、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同时教师要制订设计项目的整体内容,设计任务的每个细节均由学生操作,由教师管理和调控整个动态教学过程。项目教学的初始阶段,学生对设计项目的整体操作制订计划,然后再思考、建构知识体系,最后组织小组交流,每个组对负责内容要作最终总结、演示和答辩,最后由师生研讨评价小结等自主过程。

孝感学院项目教学法课题组在教学中实施了项目教学法,以校园内生态园景观规划为题,以实际项目为例进行教学。首先,分析项目设计的知识点,明确教学目标,确定具体任务,分发设计任务书,监督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核对、补充所收集的图纸资料。如:现状的建筑、树木等情况,水文、地质、地形等自然条件。同时,带学生到现场,可以根据周围环境条件,进入艺术构思阶段。项目设计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场地及环境行为分析,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将所收集到的资料,根据设计的布局、设计的原则以及苗木的情况,确定全园的总构思,经过分析、研究,着手绘制图纸。学生有差异,进展有快慢。教师要巡回,了解、检查、督促、指导学生操作项目进程,把握教学动态,掌握全局,帮助后进,解决困难,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各小组完成初步方案后,组织一次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其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各小组将方案以多媒体演示的形式,派1名同学讲解,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适当指导。教研结果表明:该方法明显提高了学生参与整体设计活动的效率和综合能力。

每个组的设计任务完成后,由组员代表在30~40 min内向其他小组展示规划设计成果、阐述构思、叙述过程,由教师主持、引导、鼓励。其他学生可针对项目作品提出问题,由主讲人解答问题。通过小组式交流讨论,对设计项目的每个步骤均获得比较清楚的认识和理解[3]。

2.2 与设计公司合作

设计公司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且具有一定的市场导向,便于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岗位。学生首先对设计任务书解读、分析,与甲方面对面地交流沟通。带领学生对现场进行勘测、记录,对相关项目进行市场调查与研究。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再结合各类城市园林绿地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充分发挥创意思维,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形成符合设计任务要求的创意构思。创意构思成熟后,运用图形语言,将创意构思形成设计方案。获得甲方签字确认后,进行施工图设计,将方案具体化。依据国家相关设计标准,用规范的图形、符号语言对设计方案进行深入具体的图形表达。配合施工单位进行设计交底,协助甲方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有效监督,选定各种面材的样式、质感、色彩。通过引入典型设计实例,使学生最直观地接触到实际的设计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可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使学生掌握园林景观的设计方法和原则,效果较好[4]。

2.3 建立多层次考核体系

实施项目教学改革后,检验教学成果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过程,考核体系是考查学生的课程学习成果的标准和依据。传统的考核方式比较重视教学结果,不仅容易造成设计的形式单一和抄袭风气,还无法培养学生独立创作的能力和思维方法[5]。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主要传授设计过程和思维方法,教学过程不仅重视教学结果,还应更加重视教学过程。实施项目教学法后,在考核方面,将教学内容分解,每个小节由具有专业优势的教师担任指导者,即节点教师。每个节点的教学中,由指导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考核依据包括学生的调研报告、基址分析、课堂陈述、课余讨论、方案生成、最终的表现图纸、小组合作及社会实践能力等。当结束一个设计项目后,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结果包括多名教师的考评,可有效降低教师的主观性对学生成绩的影响,而且便于因材施教,能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优势和缺点。该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观念和意识,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设计潜力[6]。

3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改革的目标

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增强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能够有效激励与刺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欲望,使学生增加学习的兴趣,提高就业意识,明显提升了教学质量[7]。通过明确设计任务,基于专业的理论知识,构造以设计过程为主的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实践,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项目设计教学”[8]。通过设计和实施每个项目,力争使学生的设计思维建立在对现场的理解和地形尺度的把握之上,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景观规划的原则和理论,最终使其设计的作品具有可实施性。另外,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与教师的互动,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胆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从而增进其对社会现实的了解与认识。

4 参考文献

[1] 赵丽艳,汪殿蓓,李国元.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1(11):214-215.

[2] 焦泽昌,李艳.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的实施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3(4):44-46.

[3] 陈建新.项目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实训》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6):199,201.

[4] 罗德泉.以项目为核心的室内设计教学法――室内设计课程改革探索[J].天府新论,2008(6):245-247.

[5] 李春梅.21世纪园林专业面临的新形势与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园林,2001(4):13-14.

课程设计建议篇(7)

近年来,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倡导“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进行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作为热门专业之一,从师生规模到教学质量都有了很大进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职业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也在高职高专会计实训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有效的探索与创新,高职高专会计实训教学课程体系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际工作中,已经初具规模,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高职高专院校为中小企业培养了一批实际应用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实行实践教学改革以来,以实现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改革、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满足中小企业需求为目标,增加了以《出纳实务实训》《会计手工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ERP手工沙盘实训》等为代表的专业实训课程,以提高学生会计核算技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深得企业好评。

在取得的成绩的同时,通过这几年的毕业生就业调查反馈和与相关中小企业的联系,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毕业生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和企业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需求和变化,从中反映出我校现有的会计实训教学课程体系中存在很大的尚需进步的空间:

第一、多数小企业在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后,随着企业业绩的提升,公司的成长速度要求企业必须改善管理,以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管理层会重视企业管理体系尤其是财务管理体系的建设,用财务手段来管理企业。不仅仅只通过产品盈利,还有通过加强管理:如成本控制、流程优化、资本运作等带来的利润。通过管理为工资创造的利润是和会计人员的能力水平息息相关的。因此,中小企业更需要综合素质强的人才,包括个人能力、成长性以及管理才能。

第二、我校以及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现有的实训体系更注重学生核算型技能的培养以及相关课程的实训体系的建设,而忽视了管理型技能的相关课程的改革,管理性质的课程理论性太强,加深的学生的理解难度,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培养。需要对管理型技能相关课程做实训实验的设计和改革,以进一步完善会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

第三、会计专业学生就业普遍存在就业率高,但质量不高的现状,学生在毕业头几年内换工作的情况十分常见,但在职业发展上,没有对自己有很好的规划,究其原因,是局限于核算型会计工作,没有形成管理型会计的思维,不能达到更高层次的岗位能力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会计职业发展路径,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

实训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所在。对学生管理型技能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实训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掌握,满足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关注学生管理型技能的培养,同时也是对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学生的后续职业发展的关注,帮助他们形成提升自身价值的意识。因此,我们建议以专业培养计划为依据,设置增加以下两门实训课程,并对已有的ERP沙盘实训课程进行调整,进一步完善会计专业实训课程建设。

一、审计实务实训课程

审计实训的单纯性和实际审计业务的复杂性使给我们的实践教学带来挑战,课程目标不能单纯定位在胜任审计实务工作,而是让学生熟悉审计工作流程,培养学生针对企业经营管理流程、财务和业务数据中的问题进行搜集材料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其初步建立审计职业判断的思路。

审计实务实训分为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两个阶段。单项实训采用手工实训方式,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审计实践内容。结合教师的讲解,加深对审计实务的关键知识点的理解。综合实训在审计实务理论课程和单项实训之后集中进行,教师提供被审计的仿真案例公司的财务和业务数据,要求学生运用审计软件完成审计程序。在审计综合实训的组织实施上,可以将学生分组成为各个会计师事务所部门,分角色以审计小组的形式展开,设计业务承接、编写审计计划、审计过程实施和审计终结四个情境,以及委托事项沟通、业务承接评价、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编写总体审计策略和审计计划、评估审计风险,进行内部控制测试、货币资金审计、销售预收款循环审计、采购预付款循环审计、存货与仓储循环审计、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复核审计工作底稿、编制试算平衡表和调整分录汇总表、编写审计报告十四个工作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相互沟通协调与合作的意识,形成职业思维。实训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在实训中遇到的问题为例 进行讲解 、分析知识点;注意对学生实训过程的引导 ,要求学生总结审计工作基本流程中,所需证据获取的手段、形式、内容以及要达到的目标等,减少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盲目随意性, 推进实训教学管理规范化 ,达到综合实训的目的 。

二、财务管理实训课程

校内财务管理实训室的建立需要复杂的实验模型和巨额投资,短时间内难以实现,财务管理的实训课程应结合已有实际条件,从会计专业学生角度出发进行设计。

实践课程内容设计以创业计划书中财务部分的撰写和答辩工作为载体,围绕设定的虚拟行业、产品和典型工作任务而展开,学生自由组合成为几个模拟的处于创业初期的企业,设置企业财务总监、预算会计、成本会计等岗位,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工作情景,涉及财务预算、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分配管理等多个工作任务,推演出企业创办前五年的财务报表并进行财务分析,教师扮演创业投资公司和金融机构,对学生完成的创业计划的财务部分进行提问和审核,公开讨论,最终评选出最为完善和合理的创业财务构想。

实训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财务管理等相关理论知识去搜集支撑企业的财务信息,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挖掘和发现复杂工作环境中的各种可能情况,想法设法找出相关的财务指标,从而使自己的报告更真实有说服力。教师应将实训过程分解成一系列层层递进的任务,让学生一步步思考和完成,有益于发挥自身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在实训过程中,尽可能鼓励学生使用Excel完成相关财务指标的计算,报表的编制,使用PowerPoint做展示报告和工作方案等,培养学生利用办公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的能力,学生在分组讨论过程中,广泛吸收不同的意见和方法,锻炼思维,开拓思路,逐渐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决策体系,提升职业能力,对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

我校现采用ERP手工沙盘教学模式,沙盘模具的使用具有直观性和趣味性的特点,是学生能够很快投入企业经营的过程,保持学习热情,增强主观能动性。但ERP手工沙盘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师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盘面监控得不到保障,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学生更多的关注盘面操作,经营流程表和财务报表的编制,起不到促进其思考和总结的效果。而ERP电子沙盘操作方便,软件自行监控,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ERP手工沙盘的缺陷,每个操作步骤的不可逆转使得学生在操作前更加谨慎,决策分析更加到位。教师从繁杂的监控和记录中解放出来,在课堂教学组织上更加从容。与ERP手工沙盘相比,电子沙盘的运行规则和可变参数的设置等更加灵活和全面,使得实训内容更贴近实际,全面考察学生决策能力,加深对企业经营的理解。

ERP手工沙盘和电子沙盘在运行流程,运行规则和角色分工上的相似,使得我们在教学组织上可以将其有机结合。让学生先在手工沙盘上运行一年,使学生充分熟悉和掌握运行流程和操作规则,小组成员经过磨合,合作更加顺畅。在此基础上,引进电子沙盘,在分析手工沙盘和电子沙盘的差异性后 ,让学生用电子沙盘重新操作,完成电子沙盘六个年度的经营。教师在实训过程中,需做好充分的资料和信息准备,对于遇到的专业知识及时讲解,鼓励学生成为沙盘模拟课程的主角。每年经营结束,教师应结合现场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从企业经营的战略战术的高度对学生普遍困惑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思路,以此打通学生的知识脉络,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四、进一步完善会计专业实训课程建设需要注意解决的问题

(一)会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以核算型会计实训课程为基础,管理型会计实训课程及相关理论知识则本着理论够用原则,注重运用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的培养。

(二)针对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建议学校鼓励和支持会计专业的教师学习进修或到企业实践学习,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积极开发配套教材和实训指导书,将学习的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内容转化为相互衔接环环相扣的工作任务,对在实际工作中应用频率高的知识和技能强化练习,实现会计专业学生工作能力与企业工作需要之间的平衡,提高实训教学质量。(作者单位: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冀祥.关于会计专业实训课程建设的实践与创新[J].经济师,2014(12).

课程设计建议篇(8)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061-02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和国务院近期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随着北京对非首都核心功能的疏解,以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将成为未来北京发展的重点。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各层次审计人才。

但是,目前北京地区高职院校审计专业的设置并不普遍。鉴于此,北京地区部分职业院校开始尝试建立审计相关专业,以培养具备专业实践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基础审计人员。因审计专业的开设不具普遍性,可借鉴的经验有限,所以,如何合理设置审计专业课程,成为北京地区高职院校开设该专业所需解决和探索的首要问题。为此,针对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笔者设计了专项调查问卷,进而对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本文拟通过对问卷结果的系统分析,在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课程设计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北京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设置情况

为了解审计专业设置情况,笔者对2015年全国高职院校审计专业招生情况进行统计发现:2015年,全国共有166所高职院校开设审计专业,其中,辖内仅有1所高职院校设审计专业的省市为北京、海南、宁夏、天津;其余省市均有2所以上的高职院校设审计专业。尤其是江苏省,有22所高职院校设审计专业,为全国最多。

综合上述招生情况分析,与国内其他省市相比,北京高职院校设立审计专业较少,仅北京科技职业学院一所高职院校招收审计专业学生。可见,较少的审计专业设置将无法满足未来可以预期的巨大的审计人才需求。所以,增加设立审计专业具有极大的可行性。由于设置审计专业高职院校少,在审计专业设置方面的各项经验较少,因此,如何合理设置审计专业课程,成为北京高职院校开设该专业时所需解决和探索的首要问题。

二、北京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设计

为研究如何合理设置审计专业课程,本文对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并对问卷结果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完善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课程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1.调查对象。本次调研于2015年11月开始,12月完成调查问卷发放与收集,2016年2月完成数据整理和统计。因本次问卷拟对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课程设计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具有一定的专业度。为提升调查的可靠性,调查对象选取高职院校会计等相关专业教师,共计25名,其中,教龄15年以上的占60%,15年以下的占40%;硕士学历占60%,本科学历占32%,博士学历占8%。

2.调查内容与方法。围绕审计专业课程设置,调查问卷主要集中在审计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框架两个方面,分别向25名高职院校会计相关专业教师发放问卷,并于后续全部收回问卷。

三、北京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

1.北京高职审计专业培养目标。高职审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容取决于审计专业培养目标。因此,问卷调查首先集中在高职审计专业培养目标。

调查结果显示:将注册会计师和企业内部审计助理作为高职审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占比分别为76%和88%,而将政府审计助理作为高职审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占比仅为36%,与前两者相比,差距较大。可见,绝大多数教师认为:高职审计专业培养目标应该侧重培养注册会计师和企业内部审计的助理人员。

2.高职审计专业课程框架。为研究如何合理配置审计专业相关课程,本次问卷将审计专业课程划分为会计知识相关课程、其他知识相关课程、审计主干课三类,并针对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调查。(1)会计知识相关课程设置。会计相关课程是审计课程的基础,那么,对于审计专业学生,怎样合理设置相关课程是本次调研的重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高职审计专业会计知识相关课程框架应包含会计基础课程、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初级)、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级)的人数最多,占比分别达到总人数的100%、88%和72%。另外,仅有8.00%的教师将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列为高职审计专业会计知识必备课程。可见,绝大多数教师认为:高职审计专业会计知识课程框架应包含会计基础课程、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初级)、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级)。(2)其他知识相关课程设置。审计工作需要具备多方面知识,所以,其他方面的知识也十分重要。其他知识的课程设置,也是本次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3)审计相关课程设置。审计专业的主干课是审计专业设置最为重要的一环。因此,审计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是本次调研的重中之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0.00%的教师认为高职审计专业审计主干课程框架包含应包含审计基础课程和审计实务课程,占比最大;20%的教师认为除上述两项课程外,还应增加内部审计课程;其余选项较少。可见,审计主干课程框架最重要的内容应是审计基础课程和实务课程,在此基础上,应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开设专项教学课程。

四、对北京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本文在进行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分析了教师对高职审计专业设置的意见,从而,明确了高职审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审计课程设置方面的相关内容,具体为:

1.以注册会计师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为高职审计专业培养方向。目前,审计专业培养方向主要有注册会计师审计、企业内部审计、政府审计三个。高职院校设置审计专业,须首先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此次调查分析得出,高职审计专业培养目标应该侧重培养注册会计师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的助理人员。传统审计专业强调注册会计师审计方向的培养,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内部审计作为加强单位内部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手段,必将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内部审计也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培养方向。

上述培养目标的设立,一方面与未来北京地区加快发展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目标一致,可以为区域发展提供有效人才;另一方面与高职审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一致。目前,高职审计专业学生预期就业岗位为会计师事务所及各类企业。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分别是会计师事务所及各类企业的重要业务内容。

2.建立以会计、审计课程为主,兼具信息技术等其他课程为辅的审计专业课程框架体系。明确审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后,就应科学设置审计专业课程内容。审计是一项综合性学科,需扎实的会计基础,也需其他学科知识的支持。所以,本次问卷对审计、会计、其他三类课程内容的设置进行调查。调查分析得出三项结论:一是高职审计专业会计知识课程框架应包含会计基础课程、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初级)、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级);二是高职审计专业其他知识课程框架应包含财务管理课程、风险管理课程、信息技术课程;三是审计主干课程框架首先应包含审计基础课程和实务课程,在此基础上,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开设专项教学课程。

审计工作既与会计信息紧密联系,又与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和控制息息相关,同时,又具有操作性、逻辑性强的特点。这就要求课程设置方面,首先要加强学生对会计、审计等学科的学习和实践,为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同时,风险管理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学生未来从事审计工作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应建立以会计、审计课程为主,兼具信息技术等其他课程为辅的审计专业课程框架体系,为社会培养审计方面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颉茂华,刘冬梅.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基于教师、学生与用人单位的三维调查问卷分析[J].财会通讯,2013,(1).

[2]杨东平.高职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08).

[3]张天舒.我国财经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浅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08).

[4]商思争,李学岚,周雯.我国高校审计学专业发展现状分析[J].财会月刊,2013,(02).

The Analysis and Advice on Curriculum of Auditing Major in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s

JIA Xin-Miao

课程设计建议篇(9)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全部课程的总和称之为该专业课程体系,它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体,也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义。专业课程体系比单独的一门课程更加重要,因为它是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全局性”问题。 当前的现状是,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多数是从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照搬过来的,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与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有显著差异,它培养的是“做事”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营销策划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宣传组织和营销管理能力,这与本科院校中要求的学科体系构架能力、大型营销项目设计能力、逻辑推导能力、抽象演绎等能力有很大区别。既然培养目标不同,那么高职和本科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就不应该相同。对高职学生的培养应突出职业能力的训练,教学内容应以营销任务和营销项目为主要载体。学生应该成为课程实施和教学评价的主体,在课程的设置上应做到“理实一体化”和“教学做一体化”。 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公共基础课、专业群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集中实践课程、选修课程、拓展课程等几十门课程之间是一定有逻辑结构的,而不是随意拼凑,胡乱搭配的。既不能根据师资条件决定课程开设,也不能根据实习实训等教学条件来决定课程的开设,而应在对企业、行业、专业、毕业生等充分调研基础上,运用系统的,科学的方法对所有课程进行策划和设计,组织团队,积极研究国家、省、市职业教育文件,以前沿的职业教育理念做引导,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纵横整合,彻底改造或者是重新构架,是从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全局的高度必须要做的一件很迫切的事情。

一、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原有的课程体系无法真实地反映高职教育的特点,难以实现专业培养的目标,严重制约了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反映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亟待出台。笔者从事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和管理工作多年,并参与山东省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工作。通过深入调研,发现目前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先进的职教观念引导

专业教学管理者和主要任课教师缺乏对国家、省、市职业教育政策的研究,对产业需求把握不准确,对生产过程缺乏了解,对现代学徒制等新的培养方式缺乏认识。职业能力导向、工作过程中导向、产学研结合、工学交替、项目化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等重要关键的职教指导原则缺乏重视,仅凭个人经验和主观判断来对课程体系进行简单的罗列和增减,无法开发科学的课程体系。

(二)缺乏对学情的判断,对学生的认识规律把握不准

高职学生文化基础差,但是动手能力强,学习兴趣需要培养和调动,这是一个重要而基础的学情。原专业课程体系管理者对建构主义学习观和行动导向教学缺乏整体认识,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认识规律。

课程体系的设置往往按知识本身的逻辑进行安排,而不是尊重由微观到宏观,由个案到一般,由感性至理性的认知规律,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只是概念和理论的位移。

(三)管理者缺乏责任和担当意识,缺乏打破原有课程体系结构的视野和魄力

囿于原有的课程体系,只见课程不见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和整体优化,删减课程随意性大,课程管理者求安求稳、缺乏整合原有课程体系的魄力等问题普遍存在。

(四)囿于课本,缺乏高质量校企合作开发的教材

根据图书市场上课本供应情况来修订课程体系,缺乏对能力目标主导地位的认识。按照课本上的内容和顺序来教学,职业能力导向和工作过程导向被抛之脑后。

(五)因人或因教学条件调整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上,不能做到科学分类,过于强调师资和教学条件等客观情况,开了不该开的课,缺了不该缺的课,甚至有的院校为了教学管理方便,长期不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做不到与时俱进。

(六)实践教学体系缺位

没有意识到在专业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体系的极端重要性。要么就是没有单独设计实践教学体系,要么就是在专业群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中未设置足够的实践课时,导致理论和实践的割裂,“教、学、做”的人为分离。

二、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造设计建议

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就是以新的职教理念为指导,运用区别于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思维和路径,建设符合高职特色的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如下:

(一)准确地进行人才培养定位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应有清晰的定位,不能与本科院校比“科研能力”,不能与中职学生比“基本操作技能”,也不能与短期培养班比考试分数。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更加突出职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以临沂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人才培养的定位是: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德智体全面发展。熟悉经济、管理、法律等基础知识,市场营销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终端推销、渠道销售、客户服务、网络营销,市场分析和预测、营销策划、营销管理等职业能力,面向临沂及周边的经贸公司、医药公司、电子商务公司等生产型和贸易型企业、商务行业及相关行业企业的销售部、市场部、客服部等部门,能从事销售、营销、客户服务工作和自主创业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创造新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既不进行毫无实际意义的“增增删删”,也不进行有所保留的“修修补补”。勇敢的打破原有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公共课―专业核心课程”的“三段式知识体系结构”,从营销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实际出发,构建“三平台+三模块”的课程体系。三平台为“公共课程平台、专业群课程平台、专业核心课程平台”;“三模块”为专业方向课模块、选修专业课模块(含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拓展学分模块(含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课外学分)。同时,专业课程体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共同支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三)专业课程体系目标的重点是能力培养体系。使学生通过完成某个营销项目或任务,综合运用营销知识,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做某单项或综合的营销职业工作。

(四)专业课程的学习模式是“在做中学,边做边学,在做事中学做人”,而不是现在教室里学习理论知识,“先讲后练,先学后做”。

(五)采用“开放式”校企合作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式,为保证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营销职业能力进行有效的迁移,也为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在进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改造时,从调研到实施都要有开放的心态,全程引入企业、行业专家,校企双方通力协作,共同完成改造任务。

(六)“有计划、有布置、有调度、有执行”地改造专业课程体系,分阶段,按步骤,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造工作。

1、为了市场营销专业的中长期规划,同时也为专业课程体系提供参考信息和数据支撑,要进行深入而细致的行业、企业和专业调研。行业调研可了解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和毕业生就业情况,企业调研可了解毕业生就业岗位群、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以及企业对毕业生的职业道德和素养要求。企业调研可为我们改造课程提供对比参考。以上调研还可以对企业的功能和结构、基于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职业岗位群进行分析。

2、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阶段。精心设计市场营销专业整体和单元教学项目,以这些核心教学项目为抓手,采用“整体―局部―整体”的专业课程体系。这种专业课程体系精确描述了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向,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的能力、知识、情感目标;明确了实践教学在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占比,合理安排并进行了大型综合营销实践项目的设计。对新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检验和验收,将人才培养特色凝炼于教学文件当中。

课程设计建议篇(10)

电子商务是当今中国社会的重要潮流和经济增长点,也日渐成为各阶层人士的一种生活方式;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借鉴电商行业运作的思维来建设和提升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内涵,是与潮流接轨的一种新尝试。在电商活动日益深入生活的背景下,笔者有幸参与了一次赴几家知名电商公司的进行考察调研的活动,对电子商务及其运作模式有了一个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在考察调研的过程中笔者见到、听到了许多,有很多想法和念头都随感而发、随口道出,然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和反复思索,又可提炼出不少观点并引申为今后对待教育教学的清晰思路。基于职业敏感,笔者认为电商行业的平台化模式和平台化思维,对于高职层面的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有一定借鉴意义,因此笔者以自己常教授的包装设计课程为例,浅要分析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平台化建设思路。

一、平台化思维下的艺术设计课程建设思路

在几家知名电商公司的参观考察中,笔者被告知电子商务活动其实是一个在不断建设和维护中的平台,是在不断地互动运作中的媒介,这可算颠覆了笔者对电商的粗浅认识,因为绝大多数普通人都认为电商就是上网购物、谈生意再交易就算完事。而事实上,电子商务活动包含运营、客服、推广三大部分,电子商务公司的业务本质是基于平台的综合运作;电商公司首先运用相应技术建设好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平台空间――这个空间本身也在不断修正和改进甚至升级中,之后充分运用平台来承接其他各种企业的不同产品或服务的推广业务,通过运营和客服两部分的通力协作,在企业产品和终极顾客之间构建一座桥梁。

在高职层面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笔者与同事多注重视觉传播设计和营销(推广)的教学,也就是说注重引入实训项目进行策划和设计,却容易忽视对设计实训整体工作的筹划(运营)和互动沟通(客服)工作的引导;那么今后我们是否可以运用电商平台化的思维来启发和借鉴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呢?具体说来就是将课程和实训项目分为基础能力、整体筹划、沟通交互过程等三部分,课程以基础能力的培养来构建平台框架,以整体筹划和沟通互动等各种可变性强的因素来充实和完善;这样在为每次、每届不同班级的授课中,都可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课程准备和教学过程中,教学双方都需积极发挥主动性,教师备课自不必说,但还需引导学生在课前课中进行准备和筹划,并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甚至直接面对客户进行沟通协调,来让自己的设计过程和成果得到一定检验,只有为公众所认可的设计方具有生命力和推广价值。

二、包装设计课程的平台化建设思路

以笔者教授的包装设计课程为例,绘制包装纸盒平面图、编排图像和文字的装潢设计能力是包装设计的基础技能,是课程得以建立和支撑的平台;课堂实训虽然可以导入实际设计项目,但学生缺乏对设计进行整体筹划的机会,也缺乏直接面客户和市场并与之沟通的机会,因此在学校里、在老师指导下反复修改所做出来的设计成果多为闭门造车,虽然视觉上不乏优秀作品却没有经过客户(市场)的检验。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发挥课程的平台化效应,笔者将尝试在课程基础知识授课阶段用时最短、学习包装基础并定下(导入)实训任务;设计中的大部分时间将用于调研,即离开教室去市场收集和观摩同类产品的包装――以前也是如此,但调研的重点不在是市场上流行的包装设计风格套路以便模仿,而是何种风格的包装产品销量好及其原因,并与市场销售人员沟通、学会了解不同顾客的心理,有了这些准备后,包装设计的目的性将更加明确。学生的设计作品完成后,还应有沟通推广的过程,教师可带领学生将所有作业进行展示,自由发言,让每个学生都从公众的态度中获取对自己设计的改进意见。

电商从业者的工作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是不断与不同人进行沟通,艺术设计行业的工作也是如此,而且这也是当今社会商业设计的发展趋势之一。以笔者的个人经验来看,笔者曾在工厂的设计部门从事过平面设计工作、后又在专业设计公司从事平面设计,在工厂里所做的设计都是本单位所需的,内容单一、工作轻松;而在设计公司工作则每天面对不同行业不同要求的客户,不同客户的要求也各有不同,平台的挑战有所增强,自己在专业上的成长进步也快些,这也是电商的平台化运作对笔者的启示。

三、结语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本文在实际考察调研的基础上,以包装设计课程为例,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平台化建设做出了浅要解析。笔者看到、想到了很多,或有待进一步提炼和检验,但所看所想的都不会转瞬流逝或仅存于照片中供人想象,而是会融入笔者今后的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工作中,创造新的价值。

上一篇: 固定资产评估值 下一篇: 对学校英语教学的建议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