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行动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02 08:50:12

心理学的行动

心理学的行动篇(1)

怎样走进学生的心灵不仅要有教育智慧,还要有生活的智慧。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打开孤僻学生的心扉,我尝试在每个学生生日那天送他一张生日卡。一个学年下来,在学生周记中我常看到“没想到老师会记住我的生日”“那激动人心的话语令我……”“这是人生中的第一次”等真诚的话语。在用生日卡表达情感的同时,我有意识地注入教育的内容,如写上一段话激励他们。至今,已有5位弱势学生的成绩有明显的进步,逐步融入班集体,有25位同学向我倾诉烦恼并寻求帮助。

二、主题班会

班里的篮球队员多次代表学校在区篮球比赛中获得第一名,但他们的学习态度散漫,时有欠交作业的现象。为了扭转他们的思想,我先在全级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收集整理学生们对体育运动和学习两者关系的态度,而后,我在班内安排了一场关于“体育运动和学习谁更重要”的辩论赛。这次班会课是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的,大家达成了共识,小学阶段学习和体育运动都很重要,合理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做到双赢。这种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结合特色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心理教育

四年级的陈同学是个“肥胖型”的学生,行动不灵活、协调性、耐力差导致他不喜欢体育运动。他常说:我不想参加体育大课间活动,自己技不如人不想现丑。但在大课间活动中他感受到老师同学的鼓励,终于不再抗拒,逐渐体验到运动乐趣,还喜欢上体育。他主动参与校田径队并在区运动会上获得第三名。自信起来的陈同学在舞蹈《我们的大课间》中担任主角,并在市舞蹈节中荣获一等奖。

四、团队拓展,告别孤单的阵地

学校以团队奋进为主题开设劳动实践活动,把班里的学生随机分成6人团队,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合作完成野炊、搭帐篷等任务,并利用篝火晚会进行节目表演及活动分享。由于随机分组打乱了学生友好组合,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学生的默契程度,加强了学生沟通难度,有两组同学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全部任务。在分享会上,学生们说:“我们根据每人的长处做好分工,所以我们最快完成了。”“还有互相帮助,我们先协助生火,再分开人员搭帐篷。”“我们没有谁愿意听别人的意见,争吵时间太多了。” 学生的讨论越来越热烈,我在最后的总结中点出活动的主题:信任是合作的基础,沟通是合作的纽带。

五、开设心理咨询室暖化学生

部分学生缺乏关爱,与他人的有效沟通减少,使其更需要在学校里有一个发泄的场所和倾诉的机会,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能得到一份心理的支持和安慰,从而避免问题的积压与严重化。学校开设了心灵花园聊天室,让学生在温暖的环境和信任的氛围中,敞开自己的心扉,接受心理教师的辅导,缓解压力,正确面对困难,树立自信。

心理学的行动篇(2)

近几年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开发学生潜能,已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并日益受到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充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则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无锡市教育局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扎实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开展了五届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会课活动,为深入推进全市心理健康教育作出贡献。宜兴教育局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视,专门组织大规模的培训,培养了一批专业的部级心理咨询师担任各校的心理咨询工作。本人十分有幸,参加了第五届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的会课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更有幸的是,我也参加了部级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培训,了解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这一系列的活动,使我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思考。

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势在必行

躯体无疾病,心理无疾病,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内外公认的全面健康三要素。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是人们智力发展和脑功能健全的重要标志,是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从小学到中学,正是长大成人的重要时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学生极易形成许多不健康的心态。近一段时间全国就发生了好几件令人震惊的事件,9·19江西九江小学生相约跳楼事件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例。2011年9月19日下午2时10分许,九江市庐山区人民医院急诊中心送来了3名小学生伤员,她们脸色惨白,不断,一名小学生脸上还有明显的擦伤,嘴巴在不断出血。据了解,这三名女学生都是10岁左右,相约跳楼后被送往医院急救的。跳楼原因居然是:“跳楼死了就不用写作业了。”“死了就不用写作业。”这让我们教师情何以堪?这又留给了我们一个怎样的思考?当所有人都在批判教育制度的时候,当所有人的矛头都指向学校的时候,我们是否更该思考怎么才能让我们的孩子——祖国的花朵、未来建设的栋梁拥有一个更加健康的心理?面对学习、面对成长,学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新奇和压力,在青春期的起步阶段,学生在与异性接触中感到一些困惑与好奇,在家庭生活中,常常有一种莫名的叛逆,所有这一切,一旦把握不住,便有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心理健康需要老师、家长的指引,也要靠我们的学生自己主动参与、自觉领悟。

二、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应该是多样的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需要多样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活动的方式也适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因此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经过理论分析、问题诊断,找出对策,能够有效地实施自我心理感悟和调节的训练。正如五年级的《联合舰队》中,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画《三个和尚》引出主题,使学生了解到团结的重要性;又通过“火山脱险”“同舟共济”等一系列游戏,让学生亲身感受团结的力量,学会与人合作的方法;最后结合生活实例,放飞心语,在富有童趣、轻松欢快的歌声中结束学习,将收获内化为行动。《心理健康教育小学活动读本》的前言中也讲到,要“用富有感染力的实例来培育自我发展的心态,用富有科学哲理的方法来明确自我发展的方向,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来点燃自我发展的火炬。”

心理学的行动篇(3)

我校是一个小县城的三类学校,学生基础普遍不好,在遭受中考的挫败后,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如何将他们重新拉回课堂,恢复他们的自信,重新投入到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当中,这是最为紧迫的问题。

成功教育理论让我受到启发,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的“冷场”、“局外人”现象正是由于缺少成功的体验,缺少参与的热情。因此高中物理课堂要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站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上,激发他们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畅所欲言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

一、运用新颖的导课方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小魔术、小实验、讲故事、说新闻、看图片、幻灯片及多媒体等手段,引导学生从情景中进入角色。

[案例1]大气压强――小魔术引入

一进入课堂老师手拿着一个碗问学生,谁能够用手掌把碗吸引住而不往下掉呢?学生都摇头表示不能,此时,老师右手拿碗(事先把碗底弄湿),往左手手掌心上用力压一下,排除碗底里面的空气,慢慢地转动左手手掌,使手掌心朝下,然后松开右手,看到了碗被左手掌心吸住了而不往下掉。学生惊叹之余,再引出大气压强,学生兴趣倍增。

[案例2]惯性――小实验引入

在引入惯性新课时,老师可用这样一个实验来引入。在一个盛有半杯水的烧杯口上放一块硬塑料片,塑料片上放一个鸡蛋,用不锈钢尺(相当于弹片)与塑料片垂直后拉开,问学生,“放手后,鸡蛋会怎样?”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鸡蛋上,有的说鸡蛋会随塑料片飞出来,有的说不会。这时,老师把变弯的钢尺一松手,“啪”的一声,塑料片飞出去了,只见鸡蛋稳稳当当地落在水中,学生紧张而专注地目睹了这一切,此时,再问“为什么呢?”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盎然。

[案例3]磁现象――故事引入

在讲授磁现象这一节时,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入。秦始皇在建阿房宫时,为了防止刺客进入宫内,在进宫大门的两边放置两块大磁石。此时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

[案例4]乐音三特征――视频引入

在引入乐音三特征这一节时,首先让学生观看《交响乐音乐会》录象片段,让学生感受到乐音的高低起伏(音调),轻重大小(响度),和不同乐器声音的差别(音色)。这样的视频引入,把平淡的文字表达演化为生动直观的形象,把抽象的知识演化为具体的可以感受到的东西,能迅速抓住学生的眼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导入新课时提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压强时问:为什么我们坐在沙发上比坐在子上舒服一些?磨刀不误砍柴工的物理道理是什么?在讲摩擦起电时问:油罐车为什么拖一条尾巴――铁链?冬季晚间脱毛衣时往往看到火星闪烁?在讲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问:为什么生饺子或元宵沉在水底,煮熟后浮在水面之上?

二、新、奇、悬、趣、迷的实验,使学生见之生趣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对于中学生来说,新、奇、悬、趣、迷的实验,会使他们感到新鲜和好奇,可以给他们带来饶有兴趣的乐趣,在此基础上,才能使他们有效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使之逐步取得探索物理知识的主动权,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案例1]学习“功”这一章时,对功、功率、机械效率三个概念容易混淆,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可以设计一堂比赛形式的实验课,比比谁做的功最多,谁的功率最大,谁的机械效率最高。每个同学都抱五块砖以最快的速度从一楼跑上四楼,设计方案,测出自己做的功,功率、机械效率。然后集体讨论评选出四个“全班之最”。上楼最快的,做功最多的,功率最大的,机械效率最高的,四项冠军分别由四位同学获取。这一结果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了同一个焦点上,为什么做功最多的,功率不是最大?机械效率也不是最高?为什么上楼最快的,做功却不是最多?通过这样生动有趣的实验课,把本来混淆不清的概念变得简单易懂,把理论知识转变成了亲眼所见的事实,使学生在欢快的“游戏”中,学到实在的知识。

[案例2] 例如讲“热传递”时,演示“开水煮活鱼而鱼不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惯性、惯性定律”教学中,装满水的杯子,当水杯突然向左运动,杯内的水会从杯口溢出来吗?杯内的水是向什么方向溢出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教师在讲台前认真演示,请同学回答现象,这样引入新课,也能激发学生学新知识的欲望。除演示实验作为引子外,还可以讲述物理学史的内容,来开阔学生眼界,了解物理学家及其思想工作、方法,来增强物理教学的魅力;而讲述一些有趣味的小故事,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

[案例3]给学生适时讲授有趣味的故事是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补偿方式。例如在讲到玻意耳――-马略特定律的时候,介绍定律的来历以及不同国家对定律的不同称呼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进一步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当讲到历史上曾有一位学者叫赫曼,为了验证天电(闪电)与它电是否是同种电,竟被雷电击死在实验台上时,课堂一片寂静。当讲到秦始皇在建阿房宫时用磁石来防刺客时,课堂上又是一片活跃气氛。

[案例4]举例寓趣,置疑设趣,习题融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穿插一些日常生活中富有趣味性的例子,来说明物理原理。例如讲授“声音可否在固体中传播”时,举例:“伏地听声”的故事,人可以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蹄声。在进行液化教学时,举例: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鸡蛋会“出汗”,用此来说明液化原理,就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设疑”也是教学中一个重要手段,它可以开发学生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使其主动去学。正因为如此,教师不仅善于释疑,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例如:鸡蛋握在手心中不容易捏破,而放在桌上,只要一个手指往下一按,就压破?为什么热粥要一面搅拌,一面吹气,才使稀饭凉得快?象这类设差别,既贴近生活,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兴趣。

三、努力提供“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的行动篇(4)

赢未来关于利他行为,有许多心理学研究。利他,究竟是本能行为,还是人类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

袁荣亲利他行为不是人类独有的,许多动物也会做出利他行为。动物的利他,是一种生物的本能,有研究称之为“进化的利他行为”,这种行为对于个体及种群的发展是有利的。人类的利他行为,有的源于生物本能,也有些是在后天习得的。无论哪种利他行为,都有利己的成分。

赢未来如果大多数利他行为最本源的动机是利己,那是不是意味着,贴不贴上道德标签,对这些行为影响不大?

袁荣亲利他行为,在技术上,复杂程度是不一样的。对于举手之劳式的利他行为,贴不贴道德标签差别不是很大。例如,很多人在公交车上给长者让过坐,但他们自己并没有考虑这样做的意义,也拒绝被贴上学雷锋的标签。但对于难度大的利他行为,实施者就有非常复杂的内在权衡过程:计算是否利己。有人非常在意外界对他的道德评判,这时,道德标签的牵引作用就非常明显。

赢未来现实中,利他行为的直接动机非常复杂。比如同样捐1000元,甲是为了获得捐款证明;乙想捐更多,但手头只有1000元;丙仅仅是参考了甲和乙的捐款数额;而丁,本来不想捐,但迫于群体压力,就跟着捐了。如何分辨行为者的动机呢?

袁荣亲其实,直接的行为动机,是一个黑箱,如果行为者自己不说,外人不可能真正知道。

赢未来陈光标,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做了大量善举,甚至被称为“中国首善”。然而,伴随赞许的,还有质疑:有人认为他作秀,太高调,他的行为是一种商业投资,甚至投机。您如何评价陈式善举的?

心理学的行动篇(5)

一、什么是行动导向教学法

20世纪90年代,德国著名的职业教育研究专家劳耐尔(Raune)教授和他所领导的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系统的理论研究.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以行动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该理论对德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职业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

行动导向是一种以职业行动或工作任务为主导的职业教育思想,它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行动能力与全面素质。行动导向是以行动为导向,这里的行动本质上是工作,即通过学习情境中的行动(任务)来学习。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协调者,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通过“行动”来学习,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中实现“心、脑、手”的统一。

行动导向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体验式的学习方法的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法不是一种具体方法,而是由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构成,其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引导文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消费心理学》中的应用

《消费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基础知识与市场营销理论的有机结合,是心理学一般原理在市场营销活动中的延伸和应用。对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来说,掌握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和消费行为规律并有效运用于市场营销实践中,是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之一。基于《消费心理学》这种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尝试采用了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三种具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法。

(一)案例分析教学法。

案例分析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具体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从中学习相应的知识点,它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首先引用相关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教师进行引导、总结,最后把案例中相关理论知识系统梳理;另一种是先讲理论知识,接着引出与之对应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最后对案例总结点评。第一种笔者认为通过案例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不会受先入为主的理论知识的束缚,但要求教师问题设计合理,引导能力强。第二种能使学生更好的把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案例分析中,加强了理论知识的掌握,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差,分析案例时发散思维容易受到束缚。

如果教学时间允许,可以把两种形式结合起来。例如,在教授商店选址的心里分析时,我先让学生看了“家乐福的选址”案例,提出问题“家乐福商场选址有哪些要求?”学生们纷纷说出了一些要求,然后让学生讨论“家乐福这些选址的要求体现的了消费者什么消费心理?除了这些要求,商场的选址还应注意些什么吗?”通过引导、归纳、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商店选址的心里分析的理论知识。最后再展示“万客隆选址策略”案例,让学生分析该案例中选址的优缺点。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定某种情境与题材,让学生扮演在此情景下的不同角色,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充分体会角色的情感变化和行为模式。情景模拟结束以后,请学生对参与演练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看他们是否真正参与其中,是否有意识关注消费者的心理和需要,是否有意识塑造自己营销素质。最后,让学生写一份结论分析。

例如在讲解商品定价与消费心理时,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挑选四人参加表演,第一组四人扮演服装商店的店员,第二组扮演四个大学生,第三组扮演四个农民工,第四组扮演一家四口——爸爸、妈妈和两个孩子。每组没有参演的学生负责评价自己组员和别组组员的表现。通过店主和不同的顾客之间议价的过程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商品定价与消费心理的关系。

(三)头脑风暴法。

采用“大脑风暴”教学法时,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地发表意见,在发表意见时,教师不对其正确性或准确性进行任何评价。学生不需要为自己的观点陈述原因,其他学生也没有必要立刻对某个学生的观点加以评价、开展讨论或提出批评,最后所有意见均放在一起统一进行整理和评判。通过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促使学生对某一教学课题产生自己的意见,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引起连锁反应,从而获得大量的构想,经过组合和改进,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如在提出“遗憾消费形成的原因?怎样有效防止遗憾消费?”这个问题时,一边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一边做记录,学生发表完意见,大家一起总结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消费心理学》中的应用注意事项

1、积极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刚开始时部分学生参与较少,可能因为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或者觉得自己的想法不好,不敢表达;还有可能是有些学生已经习惯了“填鸭式”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对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不适应。这时教师要积极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

2.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或咨询者或主持人,以达到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效果。行动导向教学法是用行为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团队中自主地进行学习,达到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目的。然而,目前多数教师由于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思路或做法与教学内容出现偏差时,往往对学生进行单独或团队的暗示、指导,甚至以教师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强调,严重遏制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违背了行动导向教学的初衷。

3、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教师的前期策划与过程调控提出了更高要求。不管是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还是头脑风暴法,一般持续时间长,这对教师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要求更高;另外如何使学生在比较自主的状态下保持学习的自律性和主动性,保证教学效果,要求教师对行动导向教学的过程有更强的控制能力。这也是今后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壮国桢.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1 9.

[2]薄跃萍.德国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研究.天津大学,201 0.37.

[3]尹金金.浅析行动导向教学中激励机制的运用 .当代职业教育,2 011,34.

心理学的行动篇(6)

一、什么是行动导向教学法

20世纪90年代,德国著名的职业教育研究专家劳耐尔(raune)教授和他所领导的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系统的理论研究.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以行动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该理论对德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职业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

行动导向是一种以职业行动或工作任务为主导的职业教育思想,它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行动能力与全面素质。行动导向是以行动为导向,这里的行动本质上是工作,即通过学习情境中的行动(任务)来学习。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协调者,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通过“行动”来学习,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中实现“心、脑、手”的统一。

行动导向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体验式的学习方法的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法不是一种具体方法,而是由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构成,其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引导文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消费心理学》中的应用

《消费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基础知识与市场营销理论的有机结合,是心理学一般原理在市场营销活动中的延伸和应用。对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来说,掌握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和消费行为规律并有效运用于市场营销实践中,是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之一。基于《消费心理学》这种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尝试采用了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三种具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法。

(一)案例分析教学法。

案例分析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具体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从中学习相应的知识点,它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首先引用相关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教师进行引导、总结,最后把案例中相关理论知识系统梳理;另一种是先讲理论知识,接着引出与之对应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最后对案例总结点评。第一种笔者认为通过案例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不会受先入为主的理论知识的束缚,但要求教师问题设计合理,引导能力强。第二种能使学生更好的把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案例分析中,加强了理论知识的掌握,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差,分析案例时发散思维容易受到束缚。

如果教学时间允许,可以把两种形式结合起来。例如,在教授商店选址的心里分析时,我先让学生看了“家乐福的选址”案例,提出问题“家乐福商场选址有哪些要求?”学生们纷纷说出了一些要求,然后让学生讨论“家乐福这些选址的要求体现的了消费者什么消费心理?除了这些要求,商场的选址还应注意些什么吗?”通过引导、归纳、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商店选址的心里分析的理论知识。最后再展示“万客隆选址策略”案例,让学生分析该案例中选址的优缺点。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定某种情境与题材,让学生扮演在此情景下的不同角色,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充分体会角色的情感变化和行为模式。情景模拟结束以后,请学生对参与演练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看他们是否真正参与其中,是否有意识关注消费者的心理和需要,是否有意识塑造自己营销素质。最后,让学生写一份结论分析。

例如在讲解商品定价与消费心理时,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挑选四人参加表演,第一组四人扮演服装商店的店员,第二组扮演四个大学生,第三组扮演四个农民工,第四组扮演一家四口——爸爸、妈妈和两个孩子。每组没有参演的学生负责评价自己组员和别组组员的表现。通过店主和不同的顾客之间议价的过程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商品定价与消费心理的关系。

(三)头脑风暴法。

采用“大脑风暴”教学法时,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地发表意见,在发表意见时,教师不对其正确性或准确性进行任何评价。学生不需要为自己的观点陈述原因,其他学生也没有必要立刻对某个学生的观点加以评价、开展讨论或提出批评,最后所有意见均放在一起统一进行整理和评判。通过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促使学生对某一教学课题产生自己的意见,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引起连锁反应,从而获得大量的构想,经过组合和改进,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如在提出“遗憾消费形成的原因?怎样有效防止遗憾消费?”这个问题时,一边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一边做记录,学生发表完意见,大家一起总结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消费心理学》中的应用注意事项

1、积极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刚开始时部分学生参与较少,可能因为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或者觉得自己的想法不好,不敢表达;还有可能是有些学生已经习惯了“填鸭式”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对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不适应。这时教师要积极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

2.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或咨询者或主持人,以达到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效果。行动导向教学法是用行为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团队中自主地进行学习,达到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目的。然而,目前多数教师由于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思路或做法与教学内容出现偏差时,往往对学生进行单独或团队的暗示、指导,甚至以教师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强调,严重遏制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违背了行动导向教学的初衷。

3、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教师的前期策划与过程调控提出了更高要求。不管是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还是头脑风暴法,一般持续时间长,这对教师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要求更高;另外如何使学生在比较自主的状态下保持学习的自律性和主动性,保证教学效果,要求教师对行动导向教学的过程有更强的控制能力。这也是今后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壮国桢.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1 9.

[2]薄跃萍.德国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研究.天津大学,201 0.37.

[3]尹金金.浅析行动导向教学中激励机制的运用 .当代职业教育,2 011,34.

心理学的行动篇(7)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被俗称为多动症,主要是指发生在儿童时期,与同龄的儿童相比,其表现为明显的注意力集中困难、活动过度或者冲动、注意持续时间短暂的一种综合征,此种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活动过度、注意缺陷、学习困难、认知障碍等,对于患儿的正常生活和学习有着较大的影响,并且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1]。此种疾病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儿童障碍性疾病,需要进行及时的对症治疗,以促进患儿病情的改善。多动症患儿在学龄期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导致其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从而使其不能够接受正常的教育,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和接受新知识[2]。对此,对于此种疾病的儿童在学龄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行为问题应当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不同患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症处理,以有效预防和干预,从而实现患儿病情的改善[3]。现在选取我院收治的多动症患儿,对其在学龄期表现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预防和干预的情况回顾性分析,同时将回顾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06年7月-2011年1月间到我院门诊诊治的118例多动症儿童,其中,男性70例,年龄在6-1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8.4岁,女性48例,年龄在7-1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8.8岁,所有患儿均经临床确诊为多动症,对其正常生活和学习造成影响,需要进行及时的对症治疗。对所有患儿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在学龄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行为问题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以有效改善患儿的各项身体指标,并促进患儿病情的改善。

1.2 方法 首先对门诊以“学龄期出现的多动,冲动,学习困难等为主诉”,由专业医生通过询问病史、详细的体格检查、神经系统和精神状况检查,根据DSM-Ⅳ诊断标准做出拟诊断。应用Raven联合型测验进行智力评估,排除精神发育迟缓。

并根据患儿的心理行为问题,对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以期对患儿起到病情改善的作用[4]。

通过对患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可知,多动症儿童学龄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对立违抗、态度低落,学习问题突出、情绪困扰、人际关系差等[5]。对立反抗,有四成的多动症患儿会在学龄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行为规范障碍,比例较高,出现此种疾病的患儿会表现出攻击行为和违规行为,如固执、过度反抗、违反校规等,即使很小的事情也会导致其失去控制,从而与父母和老师发生争执,长此以往,导致患儿的性格越发难以控制,从而做出更加过分的事情,对社会及其家庭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6]。态度低落,出现多动症疾病的患儿往往会表现出明显的自卑心理,自我满意度较低,如气愤自己学习不专心、闯祸、与同学及老师的关系差等,从而导致其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甚至导致患儿由此引发更为严重的不良行为,对其学习和生活造成更大的影响。学习问题突出,多动症患儿由于疾病的困扰,导致其在学习上较一般儿童困难,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差,从而导致其难以快速吸收新知识,长时间的学不会,会对患儿的自信心造成严重的打击,使其产生抑郁心理,最终会导致患儿选择放弃学业,性格更加古怪,容易发生暴力行为。情绪困扰,患儿会表现出脾气暴躁、不听话、闹别扭等一系列的情绪,但是由于其年龄的限制,导致其不会有效表达自身的感受,从而导致患儿与父母及同学之间的关系不断恶化,对其产生影响。人际关系差,患儿由于疾病的影响,导致其脾气暴躁,从而难以与其他同学和平相处,这样也就导致患儿的人际关系较差。

1.3 预防干预措施 首先,针对患儿的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冲动等行为,给予其惩罚或者奖赏的信号。可以在家中贴一张纸来记录活动过多次数,对于表现良好的患儿,给予其奖励,使之保持好的行为,给患儿确定1-2个行为作为矫治目标,以逐步的促进其病情改善。其次,改变患儿家长在教育上的错误态度和观点,并改变其体现在患儿身上不适当的交流方式,以通过与患儿商量的方式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最后,要呼吁全社会给予患儿更多的关心、爱护、鼓励和帮助,不能够做歧视、损害其自尊心等造成精神创伤的行为。

1.4 疗效标准 显效: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缓解,注意力能够有效集中,时间延长,各项身体指标有较大程度的恢复,对于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仍有轻微的影响,生活质量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好转: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缓解,注意力有所集中,时间又一定程度的延长,各项身体指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对于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有一定的影响,生活质量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无效: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没有消失,并呈现出加重的趋势,对患儿的正常生活和学习造成了更大的影响,严重制约了其生活质量的提高[7]。

1.5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对于所有患儿的年龄、性别等一般指标进行统计学检验,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所有患儿在采用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措施前后的情况进行统计学检验,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 果

上述心理问题对于患儿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于这些心理问题,应当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以有效解决患儿的心理行为问题,缓解患儿的心理压力,从而实现患儿病情的良好改善,以提高其生活质量。通过实行有效预防和干预,患儿的治疗效果如见下表:

3 讨 论

多动症是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和多发的一种儿童障碍性疾病,对于患儿的正常生活和学习有着较大的影响,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患儿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对于此种疾病,医生及患儿家长都应当给予其更多的关心和帮助,针对患儿在学龄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及行为表现进行分析和研究,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以有效改善患儿的病情,实现生活质量的提高。在本文的研究中发现,患儿在学龄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对立违抗、态度低落、情绪困扰、学习问题突出、人际关系差等,对此,医生应当指导患儿家长给予其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使家长和教师对于多动症患儿的心理行为问题有充分的了解,改变家长在教育上的错误态度和观点,及不适当的交流方式等,更要呼吁全社会给予患儿多的关心、爱护、鼓励和帮助,不能够做歧视,损害其自尊心等造成精神创伤的行为,逐步的改善其病情,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核心信息和知识要点》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报,2007,41(07):101-102.

[2] 梁茂萍,陆琼超,陈玉翠,李美清.儿童语言发育迟缓94例临床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2,62(04):36-37.

[3] 刘海玲,赵国祥,李浒.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儿童情感行为障碍临床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2,89(16):98-99.

[4] 师翠云.小儿多动症的致病因素及治疗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65(20):36-37.

心理学的行动篇(8)

1.1 一般资料

2010年3月~2013 年3 月在我科住院接受PCI 治疗的老年心肌梗塞患者28 例,年龄70~83 岁,行PCI 术后患者症状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缓解。入选标准: 缺血性胸痛持续30 min 以上, 心电图至少两个以上相连胸导联ST 段抬高2 mV 以上或肢体导联抬高1 mV 以上, 心肌损伤标记物异常升高, 发病12 h 以内并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冠状动脉造影能确认梗死相关动脉, 并且梗死相关动脉适合行PCI, 无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禁忌证。

1.2 结果

28例均通过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连续实时监测得出心脏功能的各项指标,医生通过各心脏指标参数值综合分析,对早期病情判断、病程进展适时分析、预后状况及时评价,监测得出同步、连续、即时的生理数据对心、肺、组织灌注和氧合三大功能完整而系统地进行诊断。该组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低氧血症,根据无创血流动力学提示TFC增高,CO下降,SVR增高,经利尿、扩血管等处理,低氧血症改善,血流动力学各指标好转,说明应用系统于此类患者可以代替普通监护仪的作用,而且可以及时反映老年心肌梗死术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经我们早期的处理,防治了心衰、肺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

2 护理配合

2.1

BiozCom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仪是一项新开展的技术,监测指标达16项,操作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测量结果。因此,必须在使用血流动力学监测仪设备之前,护理人员应该接受培训,并且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考核合格者方能胜任,而且备有正确使用、校准、维修故障的资料随时供医护人员查阅。医护人员培训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监测是必需的。

2.2 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

由于高龄心肌梗塞患者基础病情复杂,合并症多,如多合并有高血压病、糖尿病、慢支肺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慢性疾病,因而,老年患者年龄越大,冠脉介入手术不仅风险越大,预期效果也可能难于完全达到,术后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明显较高[3]。因此护理人员要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正确应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发现细微异常变化,做好预见性护理,及时和医生沟通,做出正确的处理。

2.3正确监测

按照系统操作说明,按方向把8个电极粘敷于颈部和胸部(如颈部或胸部有手术伤口可向前或向后平移),接触部位要充分导电,有污物可先酒精擦净。 ①将主机固定放置好,接通电源,开主机,用75%的乙醇纱布将贴电极片部位皮肤擦拭干净,并保证干燥;贴电极贴片,连接导线,白色电极放置在两侧颈根部,黑色放置在白色稍上方位置,红色放置在两侧腋中线剑突水平,绿色在红色稍下位置。注意观察,有脱离时及时更换,以免影响监测结果,尤其出汗较多患者要注意。②输入正确的性别、身高、体重等,包括其单位,若可测CVP或PAOP时,输入实测值,若无,则结合临床进行分析。③注意使用专用的血压袖带,测量中确保袖带管路不受任何挤压,充放气过程中,患者胳膊应保持静止放松状态;测量血压时应采取平卧位,以免造成误差。

2.4监测重要指标

在应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过程中护士需重点观察记录CO(心输出量)、CI(心脏指数)、SV(每搏射血量)、SI(每搏射血指数)、SVR(外周血管阻力)、TFC(胸液体容积)、PEP(射血前期)、LVET(左心室射血时间)、STR(收缩时间比率)等多项参数。随时观察监测参数,一旦出现异常数值,及时汇报医生作出相应处理。

2.5监测护理注意事项

妥善固定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各根连接导线,预防移位、脱出,随时观察监护屏上的波形变化,当波形改变时及时调整其位置,分析原因,做出相应处理。在进行监测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发生传感器脱落,定期对传感器进行检查。电极位置安放合适,防止电极松脱影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注意观察患者皮肤有无电极过敏现象,一旦出现,及时更换贴电极位置,保证皮肤的完整性。本组3例电极过敏,患者出现局部红肿、痒感,予及时更换电极位置,将过敏部位贴水胶体敷料保护,一周后电极过敏致破损的皮肤基本愈合。

3、小结

由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急、危、重的特点,病情变化快,且合并症及并发症多,急诊PCI 手术危险性增加,手术并发症明显增大,术后必须制定周密的护理措施,才能保证手术的最终成功。且部分患者年龄较大,合并高血压病、心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术后盲目继续补液,往往导致低氧血症、心衰、肺水肿的出现。如果能及早阶段认识到循环异常,并且用客观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作为治疗的标准,那么治疗就会比出现临床症状后容易得多。另外,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能提供持续动态的监测指标,安全、便捷、能指导适当的补液,减少了并发症,减少PCI后住CCU时间,减少了住院费用。尤其是对于高龄患者,手术创伤大、合并有高血压、心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患者,更有指导意义。要求护理人员不但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而且要具备较强的综合技能,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早期发现隐患,及时反馈,及时处理,避免恶性事件发生;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因此,术前护理是基础,术中护理是关键,术后护理是保证,作好三个环节的护理对提高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心理学的行动篇(9)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增添了无比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与此同时也给人们的选择性与适应性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人们需要不断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大学生正处于青年生理心理发育及适应社会的关键时期,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由此产生了诸多思想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失衡现象,在校园内常见的表现形式是逃课、作弊等消极行为,近年来因压力问题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或导致休学甚至自杀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教育部的一份报告指出: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因心理压力产生心理障碍的比例高达20.23%,全国大学生中因心理精神疾病退学的占退学总人数的54%。

压力在日常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一定程度的压力对人是有利的,有助于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学习、工作的效率, 但过度的压力则会影响到个体的身心健康。积极的应对方式是缓解其压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处于心理冲突和压力高发期的大学生而言,其对于压力的应对方式如何,不仅关系到个体的适应与成长以及自身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大学生压力现状及其应对方式有密切联系,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现状和应对方式的差异研究,来促进大学生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来缓解压力,为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江苏省某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116份,有效回收率为97%。

1.2 研究内容

(1)大学生日常压力的程度

在参考松浦弘子的量表的基础上自编制《大学生日常压力量表》,该量表共26个项目,分为人际交往,家庭关系,将来前途/就业,学业,恋爱5个纬度。采用4点式记分方式,对所问事项感到的压力程度为“经常有”的记4分,“有时有”的记3分,“偶尔有”的记2分,“完全没有”的记1分,各问的合计得分为压力程度。量表的总体a信度系数为0.84,及其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0.75- 0.82,重测信度为0.75-0.87,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均为满意以上,效度可靠。

(2)应对行动方式

《应对行动方式问卷》由积极应对,被动应对和逃避应对3个维度组成,分别为,积极应对3项目,被动应对2项目,逃避应对2项目。采用4级评分,对所列举的应对行动方式,回答为“经常采用”的记4分,“有时采用”的记3分,“偶尔采用”的记2分,“不采用”的记1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重测信度系数为0.81,积极应对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消极应对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说明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1.3 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日常压力的状况

在《大学生日常压力量表》所列举的26个选择项目里,根据统计表明被选择频率超过50%以上的项目共有6项。按从高到低的顺序分别为,第一位是「关于将来是否能较好的就业63.3%,第二位是「即使能顺利就业,也没有自信做好62.5%,第三位是「关于自己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58.3%,第四位是「不能做合适的职业选择55.6%,第五位是「必须学习55.8%,第六位是「要照顾周围各方面彼此的需求时51.2%。其中第一位至第四位都是“个人前途/就业”因子内的项目,第五位至第六位是“学业”因子内的项目。

由此可看出“个人前途/就业”因素是目前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压力的最大影响因素。高校毕业生一直是当今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但随着高校大规模的连年扩招,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 2010年的结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结业生数目之大可想而知,整个宏观层面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不得不面对就业过程中残酷的竞争压力,以往热门专业的学生担心自己是否有足够的竞争优势,冷门专业的学生担心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前途与就业问题始终是大学生承受压力最大的问题。

“学业”问题是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压力影响的第二大因素。在经历了高考的难关进入大学后,与中学相比,学习环境与方法差别大,学习课程多,难度大,要求高,学习压力和竞争加重,特别是如今学分制的普遍实施,重修成为了广大大学生谈虎色变的问题,学习好的学生要争取奖学金,要不断的赶超自我赶超别人,不断地给自己制定更高的要求,学习不好的要为考试通过60分而努力。再加上随之而来的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等各种资格考试,现在已演变为今后就业的必要条件,成为众人追逐的目标,本科就业前景不佳,考研热的不断升温更加重了的大学生的学习压力。

2.2 大学生日常压力的年级差异

不同年级间压力程度的平均得点如表1所示。t检验的结果表明, 从年级组合的比较来看「家庭关系,「将来的前途/就业,「学业,「恋爱这4个因子存在显著差异。1至3年级同4年级相比,在「将来的前途/就业,「学业方面存在较强压力感。2年级与4年级相比为更加为「恋爱问题而烦恼。4年级与1年级相比在「家庭关系方面更多的感觉到压力感。

2.3 大学生日常压力的性别差异

不同性别的压力程度的平均得点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男女之间在「人际交往「前途/就业「恋爱这3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女性与男性相比在「人际交往,「前途/就业,「恋爱方面存在较强的压力感。男女双方都在「恋爱方面感到较强压力。另外,对于同样的压力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感知到痛苦。

性别角色理论认为,人格特质是指在某种文化价值观下,男女应具备的行为及心理特征。传统的性别模型把男性描述为具有攻击性的、独立的、非情感化的;女性是被动、依赖和富于爱心、情感化的。因此,女生比男生更加敏感和依赖于他人,也更容易陷入人际、适应性等问题之中。而对于前途/就业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 其中女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凸显, 出现了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歧视。使得女大学生产生了自我歧视, 进而使在校大学生主观上夸大了性别歧视对就业的负面影响, 最终影响其就业预期,增加了女大学生的前途/就业压力。恋爱是健康人生的必要内容,尤其是目前大学阶段恋爱已被大多数人接受与认可,所以恋爱学生对恋爱人生目标而言可能会表现出一定的满足感,而未恋爱学生的可能体验的是任务感,进而导致为压力感。

2.4 应对行动方式的年级差别

不同年级间的应对方式的平均得点如表3所示。所有项目在不同学年的组合上都有显著性差异。首先,随着年级的上升,采取「找出问题原因,直接处理的积极应对方式的倾向有所上升。1年级·3年级同其他年级相比较多使用「与朋友商量的积极应对方式。3年级·4年级与其他年级相比多采用「尽量不放在心上的被动应对方式。3年级与4年级相比多采用「做些与压力源无关的事,如饮酒等来摆脱压力的逃避的应对方式。人们受到压力事件的影响,表现出的不仅是压力反应,同时也会采取不同的对应行动。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关于压力的应对方式,随着年级的上升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的倾向有所上升。这说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能力有所提高。

心理学的行动篇(10)

从而使得现有管理心理学各个理论知识部分之间因缺乏必要的内在有机理论联系而显得“支离破碎”或“杂乱无章”,难以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的完整理论知识体系,不利于管理心理学的学习和研究,也不利于学科自身的积极健康发展,更不利于更好更有效地发挥其在现实和未来社会管理实践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及科研实践中,我们认为应把激励作为现代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核心。这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一对现行管理心理学理论知识体系中所存在的缺陷的认识分析的结果表面上看,在现有的各种管理心理学教科书和著作中,一般都把管理心理学理论划分为四个部分,即个体心理管理、群体(或团体)心理管理、组织心理管理和领导心理管理等,其理论依据是,个体构成群体,群体构成组织,而领导则在组织中发挥关键作用。这似乎给我们一种印象,即管理心理学理论体系就是围绕着由个体到群体再到组织和领导这个中心建立起来的。

其实这完全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或者是一种误解。一方面它只能说明管理的组织构成,即组织是由群体组成的,群体是由个体构成的,但是它却难以或不能说明管理的心理构成,即个体心理怎样构成群体心理,群体心理又怎样构成组织心理,以及领导心理和个体、群体、组织心理之间的互动等问题,同样也不能解释说明管理中的行为构成,即由个体行为怎样构成群体行为,由群体行为又如何构成组织行为等。道理很简单,群体绝不等于个体的简单相加,组织行为也绝不是群体行为之和。而如果我们把激励作为现代管理心理学理论的核心,并把它贯穿到管理心理学的各个理论知识部分之中,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即无论是个体、群体、组织还是领导者,其心理和行为都需要激励,也正因为这样,通过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激励,才会使个体心理和行为更好地向群体转换,再通过群体心理和行为的激励使个体构成群体,只有个体和群体的行为都得到激励才有利于其向组织心理和行为转化,并最终为组织心理和行为的激励创造条件或打好基础。

而且,不仅领导者个人和集体的心理和行为需要激励,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管理中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心理和行为积极性的调动而言,领导心理和行为特点也是一个重要的激励因素。

在这里,激励不仅是调动管理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积极性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个体、群体、组织和领心理和行为之间相互转换的枢纽或重要的先决条件。

这样现行管理心理学各个理论部分之间就由人的心理和行为激励问题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的整体,既有外部的组织构成,又有内部的心理和行为构成,成为一个成熟的、有自己理论特色和核心的管理心理学科,即管理心理学是以研究管理活动中有关人的心理和行为激励的有关理论和方法为核心的一门管理学分支学科和心理科学体系中一门应用学科。

另一方面,现行的管理心理学理论体系也难以明确回答为什么管理活动中只有个体行为需要激励而群体、组织和领导行为不要激励?(绝大多数的现行管理心理学教科书中只讲个体行为激励问题,或者说只在个体心理管理部分讲激励问题,而不讲群体和领导行为激励问题)或究竟怎样去激励?为什么只讲个体心理特点而不讲群体、组织和领导的心理特点?

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等等。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和研究解决都只有在我们把激励作为现代管理心理学理论核心之后,才能更好地促使人们去思考、去研究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有效方法。因为要调动个体、群体、组织和领导的行为积极性就必须认真研究他们各自的心理活动特点,并按照其不同的心理活动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方法来激励其行为,而由于群体心理和行为特点与个体的差异,以及组织和领导的不同心理和行为规律,所以不仅要研究其心理差异,而且要探讨其不同的行为激励方法。

总之,正是由于现代管理心理学理论体系中存在以上主要不足或缺陷,所以应把激励作为现代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核心。

二符合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本质特点,和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学和管理心理学思想尽管在我国目前的各种管理心理学教科书中,关于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表述各不相同。如俞文钊教授认为管理心理学是研究企业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一门科学。

再比如程正方把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表述为: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社会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通过协调人际关系,满足职工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管理效率与效益的科学。但是在这些表述中却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认为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都把人作为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那么,究竟什么是人?人及人性的实质是什么呢?管理活动中的人有什么特点呢?怎样才能在管理活动中体现出人的本质特点呢?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一系列科学论述,人是具有自我意识、思维、情感、意志等主观能动性的社会性高级动物,也就是说人作为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既不同于一般的动物,也不同于那些无生命的各种人机器。

因此在管理活动中对人的管理就决不能像对待动物和机器的管理那样,仅把人看成是一个可供驱使的工具,而要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的心理活动特点放在一个优先需要认真加以考虑的重要地位,在管理活动中按照人的人性特点和心理规律来实施对人的科学有效的管理。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把激励作为管理心理学理论的核心,因为在管理的诸多要素中只有人的因素或人的行为积极性是需要激励的,激励也是最能体现出管理对象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管理活动。而且在管理活动中不仅个人的行为积极性需要激励,而且群体、组织和领导者等的行为积极性都需要充分调动,因为他们也都是管理活动中人的不同存在方式。人的行为积极性在管理活动中并不是自发的和自然而然地产生的,它往往会受到许多主客观条件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在管理活动中往往就要通过各种手段方法,按照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来激发、调动人的行为积极性。

心理学的大量实验研究都证明,人只有在被激励的情况下,他的心理的巨大潜能和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充分发挥,即工作绩效!"(能力#激励水平)。那么什么是激励?它的管理心理学本质何在呢?

所谓激励,简单的说,就是激发、调动和鼓励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指在管理活动中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充分地或最大限度的激发、调动和鼓励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行为积极性,以更好地实现管理目标的管理活动。这里需要说明的,一是在一般的管理心理学中讲到激励主要是讲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激励,或者是仅仅把管理者如何调动被管理者的行为积极性作为激励的重点,我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

理由是在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实际上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整体,因此其行为积极性的调动也就应该是互为前提的,即必须同时调动双方的行为积极性,才能使其中的一方更具有行为积极性,否则,如果在管理活动中只有被管理者的行为积极性而没有管理者的积极性,或者只想要被管理者的积极性而不要或不重视管理者的行为积极性问题,那么就都是不可想象的,或者就只能是一厢情愿的。

二是关于心理与行为的关系问题,严格地说激励主要是对人的心理活动状态的激发、调动。但是,由于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密切关系,即心理支配行为,行为表现心理,所以我们也就可以说管理心理学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激励也就是对人行为的激励,或激励行为即激励心理,二者也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是把激励看成是一种管理活动的问题,即我们不把激励简单地看成是管理活动中的一种手段、方法或途径,而是把它看成是管理活动本身,因为激励是一个既有主观的思想观念又有实际的实施环境、设施等的涉及诸多管理要素的复杂问题,而决不可能是简单的一种操作方法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总之,正因为激励的以上特点即激励是对管理中人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行为积极性的激发、调动;激励是心理和和行为的统一;激励本身就是管理活动等,所以激励就成为了最符合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本质特点的一种管理活动,成为了最人性化和科学化的管理活动中对人进行有效管理,充分调动人的行为积极性的唯一正确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把激励作为现代管理心理学理论核心也完全符合和适应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思想,即在管理活动中真正做到对人的因素的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去认真对待。

换句话说,只有激励才能更好更有效地科学地实现对人的理解、尊重和发展等管理心理学研究的终级目的,即帮助我们不断地加强对管理活动中人的认识了解或理解,从而更好地尊重人,促进人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更充分地发挥和实现人的潜能、理想、个性、及人生目标价值等。把激励作为管理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正是从实际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这种现代化管理思想,道理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只有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的重要地位,才会认真积极地去调动激励人的行为积极性,而不可能是为了激励而激励。

三是管理心理学历史发展的必然和由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现代管理心理学是建立在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学科发展基础上的一门综合性的边缘科学。人类的管理虽然有着一个非常悠久的历史,但是现代科学管理的思想和方法的产生却只是近一、二百年的事情,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产业革命尤其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生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体系。

现代管理心理学就是在管理学和心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它反映了管理学为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新的努力方向,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人们对管理活动中人的理解和尊重。因为在传统的管理中人只是被看成管理中的一个普通要素,是与其他要素没有多少差别的生产工具而已,而当心理学研究进入到了管理活动领域中并产生了管理心理学之后,人的要素才逐渐被放到了管理活动的核心位置,从而开始了对人及其心理活动特点的研究,并按照人的心理规律进行科学管理。

其中一个重要而明显的标志就是在管理活动中开始重视和研究人的行为激励问题,而不再把人看成是一个完全被动的管理要素。也就是说,从管理心理学的这种学科性质,我们深深认识到,只有把激励作为管理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管理活动中对人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对人的因素的重视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否则就会与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发生矛盾,即如果把人看成与其他管理要素相同的普通要素,那管理活动中就不需要激励,而如果不需要在管理活动中激励人的行为的话,那么管理科学就不需要和心理学研究相结合,管理心理学也就无从产生。实际上这也不符合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从历史上看,最初人们只是把心理科学研究得到的知识结果简单地运用到管理活动中去,用来解释说明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从而产生了最初的工业心理学,后来随着人们对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特点的不断深入了解,尤其是对一些具体的管理心理问题如人事心理、组织心理、消费心理、工程心理等的科学研究,才逐步过渡到从管理的角度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并最终产生了管理心理学,形成了一套以激励为核心和特色的理论知识体系。可见,把激励作为管理心理学理论的核心也是管理心理学历史发展的结果,因为自从有了激励的思想观念之后,才使人们认识到了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不同特点,也正是随着人们对管理活动中激励问题的不断深入研究,才最终形成了管理心理学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

此外,从管理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来分析,我们也可以发现把激励作为管理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有助于更好地区别其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对象、内容和目标任务的不同,并建立起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良好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完善的关系。如管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二者虽然同样都研究人际关系或人群关系问题,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社会生活中人际之间的互动及其方法,而管理心理学则把建立管理中的积极人际关系看成是一种群体行为激励的措施或途径、方法等;再比如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二者虽都要研究管理活动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但组织行为学是从管理的宏观角度来研究组织中的人的作用及其相应的科学管理方法,而管理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目的则在于从微观的具体操作的角度来更好更科学地激励人的行为积极性,其侧重点和研究方法等都各有不同;此外,从管理心理学与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相比较,尽管他们都重视管理中人的因素和作用发挥,但它们的差别同样在于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是把人作为一种珍贵的和有待不断挖掘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资源来研究,而管理心理学把人的心理和行为看成是一种需要不断激励的重要管理要素来进行深入的理论实验研究,等等。这些都说明了一点,即激励才是构建管理心理学理论的核心。超级秘书网

四有助于在社会管理实践活动中更好地发挥管理心理学理论的重要指导作用无论是从西方管理实践活动的发展还是从我国现行的管理实践来看,如果说管理实践活动最缺乏的是什么,或者说影响和制约管理实践活动水平不断提高的最大困难和障碍是什么的话,我认为就是对人的理解和尊重问题,即如何在管理活动中通过对人的研究了解来更好地理解人、尊重人、发展人和实现人等

实践证明,任何一种管理活动如果离开了这一点或缺乏这种思想观念和精神的话,就都不能顺利进行并取得好的积极的管理目标结果。而如果我们把激励作为现代管理心理学理论的核心的话,那么通过对激励问题的重视和不断深入地科学研究,以上这些困难和障碍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得到有效解决。而且也只有把激励作为现代管理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才能更好地对我国现行和未来的管理实践活动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因为现实的管理实践活动最需要的并不是对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的描述,而恰恰是对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激励的理论和方法等。

总之,通过对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的正确激励,可以使人们更好地沿着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发展人和实现人的正确方向开展管理活动,推动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促进管理活动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否则,任何一种缺乏以人为本和对人行为激励的管理心理学理论都可能在今天和将来的管理实践活动中显得空洞乏力。

参考文献:

〔1〕万顺福现代管理论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萧宗六学校管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 区域经济情况 下一篇: 畜牧业市场规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