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农田建设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10 14:57:35

高效农田建设

高效农田建设篇(1)

中图分类号:S1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033-1

1 项目区概况及土地限制因素分析

阜蒙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行政隶属阜新市,是以种植旱地为主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也是辽宁省商品粮基地之一。项目区位于辽宁省阜新市阜蒙县塔营子镇六家子村,地貌上属低丘平原,其土地利用类型以旱地为主,项目区建设规模内基本上没有灌溉设施可以利用,其排灌系统骨干设施不具备,局部地块土壤质地偏砂,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地产出率低,严重浪费了有限的耕地资源,所以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急需提高地力,提高单位耕作面积土地产出率。

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意义

高标准农田可以定义为:具有充足的水源保证,同时土地相对成片且肥力较高,排灌、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的稳产高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耕地[1-2]。而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3]。积极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按照辽宁省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的要求及《阜蒙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利用方向,选择阜蒙县塔营子镇六家子村的基本农田和一般耕地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申报项目。

3 建设内容

3.1 土地平整工程

项目区内分布19块其他草地,土地平整面积13.5168hm2,总平整土方量为:挖方3.3788万m3,填方3.3788万m3。

项目区需要客土1处,面积为0.1989hm2,根据现状客土地块与周边耕地的高差确定填土深度为0.6m,共需回填土方量为1193.4m3。

3.2 灌溉与排水工程

3.2.1 水源工程 项目区北部需打179眼机电井,井径0.4m;项目区以南实际打沉圈井93眼,井径1m。

3.2.2 排水工程 项目区地处绕阳河河谷平原,其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务欢池河和押京河形成天然的排水系统,承泄项目区的地面径流和外来客水。本次规划仅对部分水泥路布设土质边沟,边坡比1:1,上口宽1.6m,下口宽0.4m,沟深0.6m,规划19360m,采用机械挖土质排水边沟土方量11616m3。

3.2.3 渠系建筑物工程 (1)农桥工程。项目区内排水沟道与田间道相交时,均布设农桥,项目区共布设农桥5座。(2)涵管工程。为了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在道路与排水沟交叉处以及跨越排水沟下地共布设涵管34座。结构型式采用管径Φ=300mm。

3.3 田间道路工程

项目区修建水泥路6条,路宽5m,总长12595m,填筑30cm厚的碎石路基,铺设20cm厚的水泥混凝土路面;项目区修建砂砾石路18条,路宽5m,总长21138m,填筑30cm厚的山皮石路基,铺设20cm厚的砂砾石路面。

3.4 护坡工程

在通往下兴隆地的3号水泥路南侧规划护坡工程,长53m,采取浆砌石砌筑,坡面斜长2m,边坡比1:1,厚30cm。浆砌石工程量31.8m3。

4 效益分析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将新增耕地13.5168hm2,新增耕地率为1.65%。项目实施后土地垦殖率将提高0.92个百分点。

本项目总投资预算为1826.5900万元,按建设规模816.9867hm2(12254.8005亩)计算,每公顷投入量为22357.59元,每亩投入量为1490.50元。通过经济效益分析计算,项目区每年纯利润为1305.2521万元,扣除现状产值902.9546万元后,每年净增产值402.2975万元。按还本年限法进行静态分析,预计投资回收期为6年。静态投资收益率为22.02%。

5 结论

通过对阜蒙县塔营子镇六家子村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根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规划对其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主要采取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预计新增耕地13.5168hm2,新增耕地率为1.65%,每年净增产值为402.2975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参考文献

[1] 程炯,李新通,谢剑斌,等.丘陵地区人均半亩(333m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研究[J].福建地理,2000,15(4):10-13.

高效农田建设篇(2)

中图分类号:S60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有效缓解并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国家及各级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节水措施。本文就以农田的节水灌溉为例,全面剖析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解决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以确保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高效性。

一、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长远规划与建设

随着我国新疆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尖锐,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规模和速度都将有较快的增长。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实践发展,我国节水灌溉园区、农业高效用水工程建设在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在某些地区、某些工程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1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无长远目标、总体规划

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缺乏较详尽的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总体、长远规划。具体到每个大的行政区、乡镇、村也基本上没有长远的、具体的节水灌溉工程发展规划。多数地区是根据当年的节水工程投资情况,选择建设地点进行建设,这种发展模式带来的问题是重复建设、浪费投资和节水效果差。

1.2节水灌溉工程的设计没有建立在可靠资料的基础上

目前有一定数量的节水灌溉工程处于瘫痪状态或低效运行状态,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工程的设计没有建立在可靠基础资料的基础上。如节水工程设计中,供水水源井出水能力的确定,设计中往往根据估计的流量进行。估计值往往偏大,造成运行过程中的水量不足,有时造成部分喷头不转,有时造成喷洒范围小于设计范围,出现漏喷问题等。再如,低压输水管道灌溉灌水技术参数的确定中,以土壤质地单一参数选定土壤入渗参数,而后确定灌水畦田规格,造成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的节水效率下降。

1.3设计标准过低,节水效果过差

据某地区面积为6万亩的节水园区的详细统计,园区内低压管道输水灌溉节水灌溉面积上平均的管道密度仅有3.5~4.0米/亩,多数灌溉地块的输水管道仅在耕作条田的上游端进行了铺设,灌水畦田长度与条田的长度相等(150~200米),管道仅解决了灌水井到灌溉地块的输水问题,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由于管网密度不够,低压管道输水灌溉仅减少了灌溉水在输水过程中的损失,而田间水有效利用系数没有提高,因此节水效果并没有大的提高。有些地区的低压管道输水灌溉仅停留在合流调水远浇的水平上,其效果更差。如项目区某村通过管道将14眼井并联起来合流远浇,14眼井单井工作时的出水量总和是78立方米/小时,合流后,其出水量总和仅有14~20立方米/小时。合流一方面使井、泵效率下降,另一方面出水量减小,灌溉速度减慢,延误农时,至于节水效果更无从谈起。

鉴于节水灌溉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就节水灌溉工程规划与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各乡村应在地区农业节水分区规划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制定本乡村的整体、长远节水灌溉发展规划,并结合投资能力制定分期实施计划,使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在有序、无浪费、高质量、整体节水效果最优的条件下进行。做到长远规划,分期实施;建设一片,见效一片。

(2)节水灌溉工程的设计一定要在获取详尽、可靠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并要充分考虑未来条件变化对节水灌溉系统的影响。对于诸如供水水源流量、地下水动水位等关系到系统能否正常运行的设计参数应进行实测。

(3)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应坚持标准。在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中应按国家现行标准一次到位建设,分期达标的建设思路不宜采纳。

二、节水灌溉工程的类型选择问题

目前节水灌溉工程普遍存在着利用率低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喷灌设施的利用率低。喷灌、微喷以其其它灌水技术不可比拟的高的灌溉均匀度和灌溉水利用率达到节水的目的。因此,国内外很多国家把喷灌作为一种主要的节水灌溉工程类型进行推广应用,我国也不例外。近几年来,我国节水灌溉工程的投入大多数集中在喷灌工程的建设上,使我国的喷灌面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我国农村目前实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土地的种植过度分散,每户农民耕作田块的规模一般为2~7亩。这种分散的种植模式给喷灌(包括固定式和半固定式喷灌)的应用带来诸多不便。在这种种植模式下,作物不能实现统一种植,作物的需水时间和需水定额不一致,不能统一灌溉。喷灌系统灌溉时的喷洒宽度一般在20米左右,按170米的条田长度计算,喷灌单支管工作时,一次喷洒面积将在5亩以上,或许涉及到2~3户的土地,灌溉很难进行。所以使喷灌设施闲置,节水灌溉工程有投入无效益。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这种节水灌水技术在农村普遍受到欢迎,其主要原因有:①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可以很好地解决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高度分散种植管理模式下的灌溉问题;②灌溉水供水速度快;③输水工程中的输水损失小;④在合理的畦田规格和单宽流量下可获的90%以上的田间水有效利用率。⑤相对喷灌而言,灌溉水压力低,长期能耗少,

灌溉水成本低;⑥工程管理简单方便,供水可靠,农民的灌溉可按单用户进行,不涉及其他用户。

理论计算和灌水实际都表明,如果低压输水管道灌溉的畦田规格和单宽灌水流量设计合理,井灌条件下的低压输水管道灌溉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85以上是完全可能的,基本上达到了喷灌条件下的有效利用率。因此,鉴于我国目前农村的实际情况,除了应加快研制适应我国土地分散种植模式下的喷灌设施外,在节水工程的建设中,应坚持高标准低压管道输水灌溉优先的原则,在条件允许的地区和地块发展喷灌。

三、节水工程建设与农民增收问题

节水灌溉工程利用率低的另一原因涉及节水灌溉与农民增收的关系问题。节水灌溉工程的实施在带来节水效益的同时,或多或少要增加灌溉水的供水成本或劳务投入。如喷灌、微喷、滴灌,由于灌溉水为有压水,需消耗一定能量给灌溉水加压,使得灌溉水的成本提高;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条件下,需要增加修筑田埂的劳务输出等。农民并不关心节水带来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他们所关心的是如何能在他们经营的土地上,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净收益。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是农民宁愿多支付用水的水费,而不愿意投入时间去修筑高规格的田间畦埂,而把修埂的时间用于外出打工,以打工挣来的钱来抵偿超额用水的水费。因此,在节水工程的建设中,应充分把节水与农民的增收结合起来。可采取的措施有:

(1)提高节水高效用水工程供水的保证程度。通过提高节水工程的供水保证程度,为农民种植结构的调整创造条件,促进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增加单位面积的产值,激发农民发展节水灌溉的积极性。

(2)加强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降低节水灌溉工程的供水成本。通过引入现代化管理技术和到位的管理,降低工程的运行费,减少管理费用中的人工费比例,降低供水成本,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调动他们使用节水工程的自觉性。

(3)优先在水资源极度短缺地区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在水资源极度短缺地区一方面节水增效效果明显,另一方面群众节水积极性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节水灌溉工程对于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经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现在我国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高效农田建设篇(3)

中图分类号S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245-01

东港市地处辽东半岛东端,南临黄海,东依鸭绿江,隔江隔海与朝鲜半岛相望,土地总面积24.47万hm2,耕地9.07 万hm2。拥有水田总面积5.33万hm2。2008年粮食总产量47.37万t,是全国800个产粮大县之一。东港市作为国家和辽宁省重点产粮大县,粮食产量徘徊不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粮食成本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而粮食价格涨幅低于成本增幅,种粮比较效益长期偏低,影响未来粮食增产潜力发挥;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中低产田比重高,抗灾能力弱;粮食单产不稳定,年际间波动大;灌排设施老化失修、工程不配套,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项目区属老水田区,地方投资有限,与农业生产建设所需资金相比差距甚大,致使农田灌排能力较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因此,通过加大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粮食增产目标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1项目区实施内容

东港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从2008年开始实施,现已完成三期工程,主要针对中低产水田进行改造,采取渠道衬砌等节水措施,配套田间建筑物,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200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包括椅圈镇1个乡镇,涉及于家村、康家村等9个行政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1 333.33 hm2,计划兴建田间配套桥、涵、闸等建筑物549座(其中分水斗门26座,渡槽2座,分水农门248座,路涵265座,渠涵8座),灌溉渠道衬砌80.865 km(其中支、斗渠现浇砼衬砌25.165 km,农渠预制砼U型槽衬砌55.7 km),疏浚渠沟65 km。通过综合改造后,达到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强中低产田改造,集中力量打造高标准农田,真正做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示范效应[3-4]。

2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在项目区内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是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长久安全的物质基础,有利于解除制约该区农业生产的关键障碍因素,有利于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可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

项目区土壤肥沃,水质清澈,水源充沛,宜发展水稻生产和蔬菜种植及水产养殖业,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订单农业、观光农业前景较好;发展绿色无公害水稻栽植,发展稻田养蟹、虾、鱼等,农民积极性普遍较高。因此,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发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导向性、示范性和带动性作用,可以取得“建一点、带一片、成一线、富一方”的效应,把项目区建设成为增加粮食产量的支柱、标准化生产的楷模、现代农业建设的亮点。

3项目区节水措施

项目区节水措施主要是对现有斗、农渠进行硬化防渗;在农渠进口增设分水斗农门,在斗渠分水口处设置量水设施。渠道衬砌方案的确定:项目区水稻生产供水损失较大的环节是输配水过程中的渗漏损失。渠道的渗漏损失是渠系水利用系数不高的决定性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拟采用衬砌防渗技术对渠道进行防渗处理。采用衬砌防渗技术,可以大大减少渠道渗漏损失,提高渠系水利用率。同时,还可提高渠道的抗冲能力;减小渠道糙率,增加流速,加大输水能力。初步选择2个方案,即浆砌石防渗方案和混凝土防渗方案,现将各方案优缺点比较如下。

3.1浆砌石防渗

结构形式:500 mm厚浆砌石护坡、护底。优点:抗冲流速较大,浆砌石抗冲流速可达3.0~6.0 m/s;抗冻和防冻害能力较强。由于浆砌石衬砌厚度大,大于冻深,采用浆砌石衬砌等于基础采取了部分置换,且加大了抗力,从而减轻了冻害;具有较强的稳定渠道作用,浆砌石属刚性材料,本身即具有固渠和稳定渠道的作用。缺点:不易采用机械化施工,需要劳动力较多,施工质量较难控制;厚度大,方量多,劳动强度大,造价比较高。工程造价约为86元/m2。

3.2混凝土防渗

结构形式:面层为80 mm厚混凝土,下设400 mm厚砂石垫层。优点:混凝土衬砌强度高,耐久性好;混凝土衬砌能防止动植物穿透或外力破坏,在正常情况下,混凝土衬砌渠道可运用50年以上;过流能力强,允许流速大,一般为3~5 m/s。便于管理,渠道采用混凝土衬砌后,除解决渠道坍塌、冲刷外,还可防止杂草生长,减少淤积,便于管理,节省管理费用。缺点:适应变形能力差,易发生冻胀破坏,结构复杂,造价最高。工程造价约为95元/m2。

(下转第247页)

(上接第245页)

经方案比较,并考虑项目自身特点、该地区实际情况、工程造价及东港地区混凝土防渗技术的成功经验,该次施工渠道防渗采用混凝土防渗方案。

4综合效益分析

4.1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可改善水田面积1 333.33 hm2,可增产3 t/hm2,每年可增产粮食2 000 t,水稻及副产品的现行价格按2.0元/kg计算,则年可新增产值400万元;项目竣工后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3提高到0.53,节水量为3 420 m3/hm2,全区共节水456万m3,可用于椅圈镇居民生活和工业用水;项目竣工后,有利于形成稻养蟹、蟹助稻、稻增产、蟹丰收的稻蟹共生、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高效、立体、生态种养模式,成蟹平均产量为300 kg/hm2,每年可产河蟹400 t,按12元/kg计,每年可新增产值480万元。项目区新增农产品生产能力2 400 t,农民收入总额增加,纯收入增加400万元,项目区人均增收256元。

4.2社会效益

项目区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后,改善了灌溉渠道的输水状况,提高了用水效率,做到了适时、适量的计划供水,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有利于当地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可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

4.3生态效益

项目区开发后,营造防护林可增加林网覆盖率,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减轻了水土流失对土地的破坏,既减轻了对沟壑的割切,又避免了土地的石化和砂化,明显减轻河道的洪水、泥沙危害,减轻了风蚀和风沙的危害。同时可使农田防护林网内的温度、湿度、风力等发生变化,减轻了霜、冻和干热风的危害,更加有利于农、林、牧副渔等各行业的健康发展。

5结语

东港市水稻主产区为老水田区,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经过改造后综合效益十分明显。但是因资金有限,有部分水利设施尚未配套,不能充分发挥效益。建议在今后农业综合开发中加大投入,并且可以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多家单位紧跟开发步伐治理一大片的局面,开发和其他部门相互配合、联合治理,以创造更好、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参考文献

[1] 刘晓春.东港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策略[J].新农业,2010(11):60.

高效农田建设篇(4)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农村改革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越来越重要,其有效的应用可以对农田进行灌溉,可以实现水利发电,促使农民有充足的水源和电源应用,为提高农民的经济实力创造条件。在我国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科学、合理、有效的建设小型农田水利是非常必要的。对此,本文将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探究优化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有效对策,希望可以提高新农村建设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应用性。

1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分析

1.1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是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中要项目之一。在我国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当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其保障农民生活用水和农田种植用水的供给。但是因为我国各个地区的地理条件、经济实力、气候条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使得各个地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情况不同。但综合我国各个地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整体情况来看,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1.1 资金不足。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需要较多,雇佣施工人员、采购施工材料、选购施工设备等。但有些地区经济实力不强,当地政府拿不出足够的资金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这使得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迟迟不能落实。

1.1.2 小型农田水利站管理不善。小型农田水利站的有效应用,可以长期为人们提供水资源,促使人们合理利用水资源进行生活和农田灌溉。但是一些地区对小型农田水利站的管理比较疏忽,促使水利站的一些设备未得到良好的养护,在应用一段时间后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致使水利工程不能够有效的应用。

1.1.3 水利工程蓄水能力不佳。在建设农田水利站的同时我们要考虑它的装备,当下雨的时候要考虑它蓄水功能,不下雨的时候要考虑不让农田缺水,要选择好建站的地点和考虑周边环境,重工业和轻工业都要考虑周全。但一些地区所建设的水利工程蓄水功能不佳,不能够有效的应用,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1.2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供应的水的质量存在问题

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还有2.6 亿以上的人存在喝水困难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我国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当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并未到各个地区,为人们提供水资源。但需要更为注意的是尽管有些地区建设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然而所提供的水的质量并不过关,其中存在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饮用这种水会严重危害居民的身心健康。所以,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注意加强优化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2 加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

综合以上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来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还未达到新农村建设要求。对此,制定行之有效的优化对策,强化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非常必要,这可以大大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应用性,为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条件。

2.1 加强水利维护

为了可以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在优化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注意加强水利维护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促进水利建设补偿条例的建立、水利建设技术水平的提高、优化土地环境。

2.1.1 建立水利建设补偿条例。水利工程作为公共财产和设备,其使用遵循政府相关条例。为了能够保证所建设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以长期安全、稳定、高效的应用,需要建立补偿条例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予以保护。如此,在水利建设补偿条例的基础上,对水利工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促使其有效应用,为促进农民经济实力提高创造条件。

2.1.2 水利建设技术水平的提高。在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下,水利建设方面所以应用的技术也有一定水平的提高,将其科学、合理的应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可以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应用性,另外,水利工程使用的过程中,应用适合的科学技术对水利工程进行检测,可以及时发现故障或不足,并对其进行维修和养护,可以使水利工程长期有效应用。

2.1.3 优化土地环境。土地是一个复合体,它的构造是复杂的,因此农田水利站的建设也就成为了土地整治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俩是相辅相成的。加强土地环境优化,可以构建一个完善的、系统的水利工程,使其可以用于农田灌溉、输水、发电,这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有很大作用。

2.2 加强薄弱环节的建设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薄弱,如若不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建设,最终将会影响水利工程应用效果。所以,在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注意利用适合的施工技术,科学、合理的施工,完成薄弱环节的建设,并对其进行全面的、深入的、详细的检查,可以及时发现不足或弊端,在对其进行有效处理,将增强薄弱环节的建设质量,为使高质量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伫立在祖国大地上创造条件。

2.3 严格对农田水利项目进行管理

有关人员及部门应及时颁布与农田水利、节水相关的法规政策,使农田的水利建设工作趋于法律化。全面发挥农田水利项目的资金整合基础及指导作用,完善技术标准系统。创建用水效率、总量控制、污水责任制,管理责任制。基于水资源存储量明确的基础上,保证水资源利用的合理化。对于农民,应提高他们对建立农村水利项目的认知,提高节水观念,降低水资源的损耗及浪费。对于企业、项目,尤其是一些用水量较大的工程,需要创建相关的排污限定,明确净化排污标准,如果存在不足,责令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改正,同时大力提倡、鼓励新技术的应用,增强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另外,还需要与新闻媒体机构向联系,争取更多人的参与,更好的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加大水利的宣传力度,全面调动社会各界人士及人民群众对水利项目建设关注与及参与度。

3 结语

在我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情况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优化落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新农村的实现。因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有效应用,可以灌溉农田、提供生活用水、发电,促进农民经济实力提高的同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所以,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通过维护水利建设、加强水利工程薄弱环节建设等手段来优化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高效农田建设篇(5)

目前高标准农田尚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开展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有关的国土、农业、水利、农发办等部门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既有交叉又各有侧重。在地方层面,部分省份出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如四川、江苏省人民政府分别制定了《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广东省农业部门和国土部门联合制定了《广东省现代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综合看来,高标准农田应具备以下特征:水资源有保证,农田集中连片且单片规模较大,灌排等农田水利设施达到一定标准,道路通达率较高,林网健全,便于机械化操作、土壤肥沃、农业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突出等。多年来,通过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的连续投入,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优化了农用地利用结构,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耕地等级和产能。据统计,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1999年的0.53亿hm2增加到2009年的0.59亿hm2,节水灌溉面积从2000年的0.16万hm2提高到2009年的0.26万hm2,粮食单产从1999年的4687.5kg/hm2增加到2009年的4875kg/hm2①。1999—2010年,全国通过土地整治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0.13亿hm2,补充耕地的约340万hm2,农田产出率提高10%!20%,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2]。

2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亟须破解的关键问题

2.1资金投入与耕地资源禀赋不匹配当前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涉农资金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耕地占用税和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10%土地出让收益等,上述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土地出让收入。其中,除中央分成的30%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外,大部分资金由各地自行使用。据统计,2009年全国2/3的土地出让收入来源于沿海省份[3]。如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出让收入历年排在前列[4],这些地区耕地面积小,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粮食单产较高(表1),因此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少,资金富余。而河南、黑龙江、吉林、湖北、湖南、新疆等省份土地出让收入较低,耕地面积大或耕地后备资源丰富,农田水利和交通设施不健全,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粮食单产较低,这些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重,资金缺口大。由此形成了区域间的资金投入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倒挂”现象。

2.2田块破碎度大,权属状况复杂我国耕地形态细碎、零乱,田坎比例超过集约化水平中等国家一倍以上[2],耕地平均地块大小仅为0.087hm2,是荷兰平均地块大小的3.8%。如四川省金堂县的1个土地整治项目区,1农户家庭3口人,承包经营的土地共0.24hm2,却有37块耕地,平均每块不足0.0067hm2[5],不仅不适合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开展规模化作业,对于农户自身来说,由于其承包的耕地零星分布在不同区位,耕种起来也极为不便。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面临的巨大障碍。一方面,为减小田块破碎程度,提高灌溉保证率,确保道路通畅,则必须降低田坎系数、小田并大田,同时修建的灌排设施和道路要占用原有耕地,所有这些都涉及到权属调整工作,牵涉到农民土地权益,十分敏感和复杂,为避免产生纠纷,一些地方开展有关工作时,仅对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占用土地进行权属调整,项目区田块较为破碎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另一方面,一些地方通过土地整治完成了权属调整,形成了规范的格网条田,但由于农民承包的土地面积较小,户与户之间又重新筑田埂做界址,土地重新破碎化,有效耕地数量因此减少[6-8]。

2.3投资分散,综合效益难以发挥按照有关部门工作职责,开展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的工作,包括:国土部门开展的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以增加耕地面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主要目标;农业综合开发办安排的土地治理项目,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农业部门安排的高产创建项目,主要包括推广优良品种、集成高产技术、综合防控病虫草害、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和推进机械化生产等内容;水利部门安排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目前,除江苏等少数省份整合上述专项资金集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外,多数地区由各部门分别组织开展有关工作,投资分散,投资标准低,难以发挥综合效益。此外,近年来农民外出打工现象日益普遍,农村劳动力减少导致部分地区农民降低复种指数,或将原来的精耕细作改为粗放式经营,更有甚者撂荒耕地[9-10],这些地区农民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愿非常高,希望借此优化农用地利用结构,加大机械化作业,在有效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能够进行适度规模经营。但村集体等基层组织怕麻烦,意愿不大,没有及时争取相关部门资金。2.4与新农村建设协调不够多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将重心放在农田建设方面,对村庄整治、农村环境、交通建设等方面关注度不高。在一些项目区,常常能够看到农田配有建设标准较高的混凝土质田间道,而与田间道对接的村庄道路则高低不平、损毁严重,也常能看到杂树、杂草,垃圾乱倒乱堆等环境不良现象,与新农村建设不相协调[11],且长久下来势必对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造成不良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内涵需进一步丰富,有必要与农村公路、沼气建设、危房改造、农村清洁工程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统筹开展[12]。

3针对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建议

高效农田建设篇(6)

1高效节水灌溉概述

高效节水灌溉就是对土渠输水和地表漫灌之外的所有的输水和灌水方式的统称。高效节水灌溉对水的利用效率比较高,目前输水利用系数已经达到0.95,相比于之前的0.3有较大提升,灌水利用系数也在不断的提升,从0.3提升到0.98[1]。目前我国的水资源紧缺,作为农业大国,灌溉用水量非常大,尤其需要注意节约用水,采用高效节水灌溉的方式可以更有效的利用水资源。高效节水灌溉能够满足作物的需水要求,而且这项技术也比较容易掌握,设备投资比较少,适合在农业生产中推广。高效节水灌溉不仅能够促进农业生产,还能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使用。高效节水灌溉还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灌溉方式,降低了作业成本,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2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节水规划

在农田水利发展过程中,应该重视农业灌溉,而且还需要加强节水管理工作。但是在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中,对水资源的管理不足,而且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对周围环境和本身条件的考虑不足,盲目追求高技术,造成投入多而产出少[2];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对灌溉的规模、类型和标准等考虑不足。目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之前对农田的地质和区域水资源没有做好考察工作,在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中也没有全面的考察农作物的类型,工程没有联系实际农田情况,仅仅根据自身建设的经验来进行,导致其并不符合当地的农田水利建设需要。

2.2缺少统一的农业节水标准

我国缺少高效节水灌溉的标准,现在农田水利建设都是采用喷洒、微灌、渠道灌溉等方式进行,对水资源的输出并没有明确的计算,这就导致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无法计算,并不能确定水资源是否被高效利用。

2.3对综合技术的整体效益重视不够

在目前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往往是单项的工程建设,这就导致工程建设的综合效果无法发挥[3]。项目投入的资金虽多,但是功能比较单一,如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等,这些都没有很好地与农业增产措施配套,没有形成综合技术。

2.4灌溉水资源开发力度小,对高效节能灌溉利用不足

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灌溉水资源的发展力度并不大,目前农田灌溉需要的水资源量较大,虽然我国每年新增的农田灌溉水资源也比较多,但是仍无法满足各个地区的农业用水需求,我国的高效节水灌溉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3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

3.1加强节水管理

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首先应该明确灌溉的规模,并且加强灌溉管理。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之初就应该加强水资源管理,做好调查工作,了解周围的农田灌溉需求量,确定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类型和规模。其次,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也需要了解工程建设的基本要求,按照要求综合考虑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选择适合当地农田灌溉的工程类型。

3.2完善农业节水灌溉标准

我国应该建立完善的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标准,对于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农业灌溉的工程,采取不同的节水标准和定量的指标体系,对水资源的利用需要进行控制,如灌溉的流速、灌溉的时间、灌溉的最大水量等,这些都应该设定一个标准,对于不同地区也应采取不同的节水标准,根据地区和作物的需水量确定。

3.3加强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建设

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还应该建立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这样能够促进当地水利工程的建设,还能促进周边乡(镇)的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的进行。而有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中也需要了解当地的水资源情况,首先在缺水比较严重的地区进行建设,缓解当地的水危机,高效灌溉,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为其他地区起带头示范作用。

3.4引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高效农田建设篇(7)

1. 引言

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各地农田水利建设推进的力度、投入的力度都在加大,建设进度也在加快,总的趋势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站在全省水利建设的发展高度,特别是对照市政府下达给各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形势不容乐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认真分析我市农村水利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加快实施水利改革发展与规划细则制定。

2. 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2.1 水利建设是农业发展的基础

农田水利建设对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发挥着首要作用。我市是一个农业比重较大的地区,旱灾时有发生,农田水利建设又相对不足。近年来某些地区的旱灾频发,充分暴露了我市防灾体系的薄弱,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远不足以应对自然灾害的威胁,加强水利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因此,我们相关政府部门及广大农民群众要充分认识发展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务实加强农田实力建设发展。

2.2 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关键在于农田水利建设。

我市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水资源相对分布不均,导致我市水利建设任务十分艰巨。长期以来,干旱灾害一直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大隐患,洪涝灾害频繁一直是农业的心腹大患。从前年西南地区的特大旱灾可以看出,水利设施较好的地方远比水利建设落后的区域有更好抵御灾害的能力。为保障我市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应把农田水利建设摆在战略高度位置,切实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满足农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2.3 农田水利建设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

水利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是保障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素。近年来,在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农业科学技术、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有了较快的发展,而农田水利建设则明显滞后,成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短板。目前我市还存在大量缺乏灌溉条件或设施的“望天田”,半数以上的灌溉面积还在沿用传统落后的灌溉方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所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在于先实现农田水利建设的现代化。

3. 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困境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一定得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市的农业生产和地区经济的发展,但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和经济体制的影响,导致我市农田水利建设还存在一系列的现状问题与不足:基础设施薄弱、总体投入不够、管理机制不灵活等,严重影响了我市农田水利的发展,难以满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业的要求。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滞后,其主要原因表现为:

a. 农田水利建设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导致责任主体缺位现象严重,加之农田水利建设总体投入不足,"重建设轻管理"思想错误,部分水利建设工程带病运行,限制了使用功能的发挥。

b. 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农业技术与应用水平得不到有效推广;水利设施严重老化、不配套,效益下降严重,排灌能力不能满足要求。

c. 农民种田收益低,导致积极性不高,使兴办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有所下降。

4. 农田水利建设发展与规划策略

农田水利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我市地区发展的重要举措。深刻认识当前我市农田水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境,结合农田水利建设的自身特点,在通过认真分析和研究各种情况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影响的基础上与各级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下,认真做好新时期我市农村农田水利建设发展与规划,建立适合我市农业发展需求的水利管理运行体制,促进我市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1) 明确投入主体

目前,农田水利建设的影响因素较多,且情况相对复杂,干扰因素多。农田水利建设要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明确投入主体,建立以“国家为主、农民为辅”的农田水利投入机制。例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以政府投入各类农田灌溉工程建设为主导,农户投入灌区内的田间工程为辅的投资机制。在此同时,加快完善我市农田水利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依靠法律的手段来保障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农田水利的发展。

2) 完善投资渠道

水利建设属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来胜利实施。目前,农田水利建设“欠账”太多,水利建设基础薄弱,主要是缺乏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首相,有关政府要增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政府投资的比例,促使更多农村地区的发展。再此同时,要充分调动相关农户投资的积极性,利用“一事一议”、“一渠一议”制度组织群众做好农田水利建设,并为群众提供法律、政策及相关技术上的咨询和帮助。再次,农田水利建设还要善于吸收各类社会资本,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渠道,以解决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这一重大难题,促进农田水利的发展。

3) 加大科技推广与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与建设,采用先进技术(例如:滴灌、渗灌等),购买先进设备,提高农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加强对农田水利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建立一支专业的农田水利建设科技管理工作队伍,提高科学技术管理水平,为农田水利发展作支撑。

4) 强化基层政府的组织指导功能

农田水利建设具有面广量大、公共性强的特点,在建设的过程中离不开基层政府的指导和协调。要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充分发挥基层政府职能作用,强化村民的民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完善各类合作组织的参与管理。县级政府要认真落实上级有关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编制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实施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指导和监督检查农田水利建设的开展情况。要对各级基层政府的职能实施效果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避免出现政府缺位和行政不作为的情况,有效地保障农田水利建设的顺利发展。

5. 小结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化农业的过程中,农业基础薄弱和水利设施建设不足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加强我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是着眼全局、放眼长远的发展战略举措,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高效农田建设篇(8)

自2004年以来,党的连续9个中央一号文件,把重点聚焦在“三农”问题上,将农业基础建设、改革放在党和国家发展的突出位置。2013年进一步提出要强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落实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这个要求从政策上进一步落实了农田水利建设的要求,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湖南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和粮食大省,近年来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总体上还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田系统的排灌能力、涵蓄水能力下降,水旱灾害频繁交替发生,一些地方甚至重新出现靠天种粮的严重倒退现象,直接威胁着粮食安全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成效与挑战,如何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粮食大省粮食安全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1 湖南农田水利建设取得的成效

“十一五”时期,湖南农田水利建设明显改善,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水资源总量为2082.8亿m3,蕴藏量达到1500万kw。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190千公顷,完成375座大中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新建维修小型水库2345座,已初步形成蓄、引、提、井等多种形式的灌溉工程,防洪排涝、节水排灌能力全面提升。对抵御水旱灾害,治理河道、水污染、水土流失,有效调整区域农田保水、保肥能力,最大程度保障粮食安全起到重要作用,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1.1 防洪排涝体系初步建成,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逐渐改善

近年来,湖南省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投资规模和力度,建成大批节水灌溉新工程,在治理改善旱涝灾害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整体上看,大中小型水库数量和容积量呈稳步上升趋势,截止到2010年,湖南已建成的水库12092座,其中包括大型水库26座,中型水库281座,小型水库11785座(如表1),比2007年新增626座,增长5.46%,水库的蓄水能力从392亿立方米上升到402亿立方米,增长2.55%。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2899千公顷,新增43.2千公顷,其中水平梯田达到10千公顷,沟坝地淤地新增1.6千公顷。除涝面积达到486.3千公顷,已初步形成以水库为主体的防洪排涝体系。有利于农田基础排灌系统的改良,保证农田基本能够达到有排有灌的状态,整体上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2 农田灌溉面积稳中有升,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随着农田水利建设的日益发展,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日益增加,截至到2010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2825.6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达2243.9千公顷,基本上保持稳定或呈小幅上升趋势(如图1)。

机电排灌面积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06-2010年间增长4.35%。其中机电排灌面积和纯排面积分别增加41千公顷和8.5千公顷(如表2)。同时,农业经济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十一五”期末,农业产值达到2059.55亿元,年均增长4.4%。农业生产稳产增收,全省的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3000万吨以上,比2005年增产了150万吨,是“八五”以来增产最快的时期。通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田排灌系统改造,将农田区域内的旱地改成适合高产高效经济作物生长的土壤,增加农作物的品种类型和种植的灵活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经济的生产效益,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打下了基础。

1.3 节水技术逐渐推广,现代两型农业日益发展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规模化程度的提高,节水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当中。2006年全省节水灌溉面积291.97千公顷,仅占耕地面积的0.69%。喷滴灌、微灌、低压管灌等分别占节水灌溉面积的9.5%、0.2%、0.98%,而渠道防渗占到80.23%。到2010年,节水灌溉面积增加到312.7千公顷,增长14.98%,喷滴灌、微灌、低压管灌等节水灌溉面积同步上升(如表3)。节水技术在节水灌溉中的广泛应用,有利于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符合两型农业的建设要求。

2 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湖南省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尽管我省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发展,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化“三化”协调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以及作为粮食大省承担粮食安全责任的重大使命,农田水利建设还远不能满足农业经济发展尤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其建设和管理面临严峻的挑战。

2.1 排涝提灌抗旱能力弱,水资源利用率不高

目前,湖南水利工程建设水平仍较低,安全达标加固不足,防洪能力受到挑战。我省的水利设施绝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受当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制约,工程主要是依靠农民投工投劳而建,存在着标准低、质量差、配套不全等问题,总体上面临排涝能力下降和提灌能力减弱的双重困境。有效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特别是旱灾影响严重。据省水文部门监测,截止到2011年,全省有11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出现旱情,约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中度干旱和严重干旱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8%。全省856万亩农田受旱,其中作物受旱面积631万亩,轻旱456万亩、重旱140万亩、干枯35万亩,耕地缺水缺墒225万亩。此外,农田水利工程简陋,灌溉水的实际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2.2 资金投入不足,水利现代化进展缓慢

改革开放前,我省的农田水利建设主要依靠国家投入和社队自筹,维护主要依靠农民的义务工投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断弱化和恶化。中央政府趋向于将投资重点转移到城市防洪、水库发电和大江大河治理等经济效益明显的大型项目上,有关农田水利建设等经济效益不太明显但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项目逐步减少。虽然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政府日益加大对农田水利的财政投入,但由于投资主体单一,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依靠中央财政 ,导致投入不足。其次,随着水利建设模式逐步变化,机械投入使用量显著增加,农民投工投劳数量急剧减少;加之种粮效益不高使农民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降低,导致农田水利投入严重不足,制约着水利现代化进而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

2.3 投资管理机制不完善,水利可持续发展缺乏后劲

农田水利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可持续发展一是体现在投资决策机制方面,由于我国一直沿袭下来的自上而下的农村公共物品决策机制,导致农户需求很难得以满足,目前广泛使用的“一事一议”制度往往出现事难议,议难决而成效甚微。投资决策机制的无效或低效导致供求脱节,效率不高,无法满足农户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多样性、安全性、实用性要求。二是后期养护不到位,管理养护机制的不合理。多年来,由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体制不全,责任不清,客观上导致建设主体的缺位与错位。农村税费改革前,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管理实行“民办公助”的形式,政府投入较少;税费改革后,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市场原则进行建设管理,由于产权难以界定,造成建设管理主体责任不清晰,导致无人投入、无人管理。同时,由于部分农村地区经济落后,水费收缴困难,导致其管理和维护的经费无法落实,护养工作不到位,大大减少了其使用寿命和使用效率。

2.4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促进湖南现代农业发展

农田水利是农业和农村具有战略性、公益性、基础性的重要设施,但目前的建设的任务不仅迫切而且也很繁重。我省必须大幅度增加水利建设投入,用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利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提升水利设施的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当前,改善我省的农田水利建设应从以下四点着手:

(1)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更新改造,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加大农田水利设施的更新和改造,是提高排涝提灌抗旱能力和水资源利用率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现代物质条件的有效途径。首先,需在中型重点灌溉区的配套和节水改造上下工夫。加强重点治理,完善排灌体系,优先保障产粮大县的建设,促进旱涝保收高标准要求的实现。其次,由于我省主要以山地丘陵为主,这就要求各县乡因地制宜,兴建中小型农田水利,建立“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五小水利工程。再次,需在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合理规划,力争逐步增加有效灌溉面积。这是提高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能力的必由之路,

(2)鼓励农田水利建设主体多元化,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创新投融资机制,实现农田水利建设主体多元化,是拓宽资金来源,增强建设能力的关键,是提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基础。首先,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中央政府继续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地方政府应大幅度提高地方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其次,积极鼓励市场主体以独资或者融资的方式兴办水利工程,采取市场主体投资、政府补贴的方式来提高投资效益,逐步建立起中央政府为主,地方政府为辅,农民自愿积极参与,市场主体积极组织完善的多主体机制,实现农田水利建设主体的多元化。再次,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农民积极参与,村集体组织协调服务的投入格局和组织形式。从农民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农田水利建设为契机和基础,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生产、加工于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提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3)加强农田水利投资管理体制创新,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创新管理贯穿于农田水利建设决策、生产、经营、管护的整个过程,将现代化的理念用于投资建设中,有利于农田水利发展。首先,强化农民建设农田水利的决策权和选择权,着力改变农民在建设和管理上“失声”的窘况。只有农民的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和监督才更为有效,农户合作机制的重构才有可能实现。其次,政府引导农民将水利建设作为一种产业投资来参与,用现念引导农民投资投劳,并促进其建设逐步向规范化,高效化转变。再次,加强后续管护机制的建设,采用项目管理的理念,加强对建设后管理的投资和约束。最后,在理念、方式上引进国外先进治水经验并依据我省的具体情况进行创新改革。可考虑引入世界银行推荐的灌溉公司管理模式。灌区作为农业供水批发商并负责支渠以上工程的管理和维护,以保证老化失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重建和维护,增加抗灾减灾能力,提高其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俞雅乖.“一主多元”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体系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2(6):55-60.

高效农田建设篇(9)

中图分类号: F323.21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10(2015)11-001-83

前言

随着我国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国家加大了对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并建成一大批规模化的农田水利设施,但是在部分地区仍有大面积农田因农田水利设施的缺乏,而影响到当地农业的发展。另外还存在部分农田水利设施在建设后因无人维护,而导致在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就失去了应有的功能,这些问题都严重的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使农户蒙受损失势,不利于我国农业发展的产业化结构调整。通过分析以上问题,并制定出解决方案。对实现我国农业发展持续性提高有重大意义。

1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困境

1.1 缺乏切实有效的管理机制

在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发展过程中缺乏切实有效的管理机制,就会导致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出现一下情况。1)盲目建设,在没有对该区域的水文资料、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农作物种植种类及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建筑物需求进行研讨分析,就盲目施工,导致部分地区所建的农田水利设施成为摆设,不能发挥功效。2)建设设施不合格,农田水利建设有区别于水利发电建设。一般来说农田水利建设工程量较小,就导致在对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时,工程质量缺乏有效的统一监管,而导致工程质量地下,而无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3)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在对农田水利建设工程中,工程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对建设质量无法把关,工作态度懒散,都无法保障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

1.2缺乏对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管理

国家加大了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并建成一大批农田水利工程设施。但是建成后的设施管理责任不明确,就导致农田水利设施无人监管,会遭到人为破坏及因无人维护而导致设备锈蚀、堵塞等情况发展,使国家投入资金建设的农田水利工程,不能发挥有效功能服务农业发展,使国家资金投入蒙受损失。

1.3农田水利设施维护费用及管理费用不足

国家在对农田水利资金投入加大,但是农业水利设施依然不能有效的发挥功能,提高农业发展,其主要问题是,国家只注重农田水利建设,而不注重已建设好的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而导致的,因管理及设施维护资金不足就会导致以下情况的发生。例如,拦河闸和沟渠问题。拦河闸建设完毕后,因长时间无人监管,导致机械设备的锈蚀,而无法正常运转。不能保障汛期的开闸放水功能,导致出现漫滩。在旱期不能正常开闸发水,影响农户对农作物的灌溉等问题时有发生。沟渠因长时间无人管理,生活垃圾、杂草等冲淤在沟渠中,减弱沟渠的过水能力,在一定条件下会造成沟渠基本无过水能力,使其成为摆设,无法发挥功效。因管理费用的不足,而导致水利管理人员工作不认真敷衍了事,没有对出现问题的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监管,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我国农田水利的发展,影响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化提升。

2解决途径

2.1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为保持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可持续化进行,必须建立有效的农田水利建设机制。1)加强农业专家及水利管理部门合作,对需要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的地区,通过对水文资料、当地经济状况、农作物种植类别及农业生产需求进行细致分析,选择建设地点,保障该设施能够发挥功效,服务农业发展。2)对在建及准备建设的农田水利设施质量进行把关。通过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建设质量进行统一监管并备案入档,当工程质量出现问题时要予以重建,直至达到工程质量要求,并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3)水利管理部门通过引进新人才及对管理人员组织学习培训,提高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保障管理人员素质。

1.1 缺乏切实有效的管理机制

在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发展过程中缺乏切实有效的管理机制,就会导致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出现一下情况。1)盲目建设,在没有对该区域的水文资料、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农作物种植种类及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建筑物需求进行研讨分析,就盲目施工,导致部分地区所建的农田水利设施成为摆设,不能发挥功效。2)建设设施不合格,农田水利建设有区别于水利发电建设。一般来说农田水利建设工程量较小,就导致在对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时,工程质量缺乏有效的统一监管,而导致工程质量地下,而无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3)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在对农田水利建设工程中,工程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对建设质量无法把关,工作态度懒散,都无法保障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

2.2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管理

根据农田水利设施的大小、及乡镇区域的划分,明确农田水利设施维护责任。明确责任后,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不定期检查,发现出现问题不能正常运转的农田水利设施,及时向上级领导部门汇报,并督促开展对设施的维护。

2.3加大水利设施维护及管理人员资金投入

对农田设施的维护,需要国家做好预算,保障工程建设的同时,配置相应配套资金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维护。地方水利部门及地方各级政府可逐级向上汇报,争取国家对水利设施维护及维护管理人员的财政拨款。也可通过政府向社会争取民间资本,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资金注入。

3 总结

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各式各样的问题,都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长久性发展,只有国家、各级政府、及水利职能部门对水利建设达成统一认识,加强建设管理及资金的注入,满足农业水利建设发展最基本的需求,才是水利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高效农田建设篇(10)

在发展农村农业经济的过程中,要充分保证人民群众的正常用水,进而保证农业生产过程的顺利完成。与此同时,农田水利工程作为一项业务复杂和规模庞大的精品化建设工程,在实际的发展建设过程中,所要进行综合分析的影响因素是很多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结合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在本文中,将具体结合“十三五”期间高台县农田水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1农田水利发展建设作用分析

在进行农田水利发展建设研究的过程中,要充分的意识到,保证农田正常用水,不仅仅是保证基础农业经济合理用水的保证,也是建设农村经济生态发展体系,实现农业经济高效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考虑,可以认为,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是非常有必要进行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策略研究工作,就成为了当前水利管理领域关注的核心区域范围之一。结合高台县的实际案例,可以发现,当地生态环境系统比较脆弱,如果不能够建设完善的农田水利管理系统,就很有可能导致水土流失、生态系统崩溃等问题的产生。与此同时,通过不断完善高台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有助于当地区域利用现有的水资源和土壤资源,实现当地农业经济的完善健康发展。

2“十三五”期间高台县农田水利发展问题

2.1农田水利发展存在的系统性问题

从系统性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要求创设的农田水利建设体系能够结合“十三五”期间高台县的实际发展特点,系统性的进行相关政策、执行机构的建立,进而事半功倍的发挥出农田水利设施对于当地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但是,在目前的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并没有将政策的制定过程和执行体系和高台县的实际农业生产过程结合在一起。在这样的背景下,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也就难以形成一个系统性的应用架构,进而导致农田水利建设效率下降,农田水利发展和基础设施完善的作用也就难以真实的发挥出来。针对这样的情况,在后续的农田水利发展建设过程中,就要充分的考虑到十三五期间高台县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系统性的对农田水利建设体系的相关架构和政策进行完善,完备的进行研究设计,保证所优化设计出来的农田水利建设体系可以满足高台县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2.2农田水利建设的技术性问题结合

“十三五”期间高台县农田水利建设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由于高台县农田水利建设体系不够全面,这就导致农田水利建设的技术指标也难以满足实际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说,无论是引进水利保障技术、地下水保护技术、节水技术,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制约性问题。因此,在未来的高台县农田水利建设发展过程中,要不断的重视到对于先进的水利管理、建设技术的引进,以高台县农业生产过程、农田水利建设的实际特点为技术引进的根本性依据,全面的进行对高台县农田水利建设技术进行优化更新。持此职位,还要要从高台县农田水利建设体系的技术架构搭建层面,实现对于高台县农田水利建设技术平台的全过程掌控,保证高台县农民群众的正常农业用水。

3“十三五”期间高台县农田水利发展对策探析

3.1完善高台县农田水利发展建设体系

为了解决高台县农田水利发展的整体性问题,要以丰富农田水利建设体系的全局架构为研究突破点,实现高台县农田水利体系的整体性布局。一是根据高台县水资源分布、农田分布的实际情况进行整体架构的搭建,保证全局建设的农田水利建设体系可以满足高台县的实际农业发展需要。例如,在进行“十三五”期间高台县农田水利建设体系优化过程中,当地水利局就专门成立了相关的执法小组,并由相关领导担任骨干人员,进而组成农田水利工程督导的核心部分,保证所制定的农田水利正常可以得到顺利的推广应用。与此同时,为了保证该农田水利建设体系可以得到充分的应用,当地区域还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政策的实时反馈制度,并动态性的进行相关执行体系的优化设计。二是根据政策对于“十三五”期间高台县农田水利发展建设的指引情况,进行重点区域的在设计。具体的来说,相关主导部门就可以充分的对现有的农田水利建设体系进行布局设计。从基础性架构的层面进行分析,农田水利建设体系的优化都是从相关单位基层做起进行研究的。这就需要在进行高台县农田水利建设体系的整体执行架构应用过程中,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的做出改变,不断更新内部的执行管理体系,实现农田水利建设效率的快速发展。

3.2提升农田水利建设先进技术的应用针对性

高台县农田水利发展离不开对于先进技术的追求,建设完善的技术应用架构也是促进高台县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在十三五期间高台县农田水利技术引进过程中,完备的技术支持平台建设,也是不断进行农田水利技术更新的有力支撑。具体的来说,当前高台县农田水利技术更新过程就要充分的重视到对于农田水利建设体系存在问题的总结归纳,保证建立好的农田水利建设体系可以有始有终的坚持先进技术的指引。具体的来说,要围绕着十三五期间高台县农业经济发展目的进行相关的技术引进体系设计,保证所建设体系可以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上一篇: 工会涉及的法律法规 下一篇: 医疗行业财务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