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工作的价值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30 16:38:13

行政管理工作的价值

篇(1)

政府绩效管理,也被称为目标管理、目标考核、效能建设等,它是政府进行管理的“最有效的工具”。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取向是政府绩效管理中对不同绩效管理价值的选择与认可,“价值取向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影响和制约着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构成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绩效评估行为的深层结构,是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之魂”[1]。基层政府是政府绩效管理价值取向实现的“最后一公里”,基层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取向体现度是政府绩效管理价值取向的体现基础。

关于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取向,理论界论述众多,分析论述视角涉及颇广,笔者认为可以从政府绩效管理的宗旨价值取向、维度价值取向、要素价值取向三个方面,构建成相互关联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取向体系,综合思考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取向。

一、政府绩效管理的宗旨价值取向

政府绩效管理的宗旨价值取向是指政府绩效管理的最根本的目的选择。一些学者认为政府绩效管理要体现公众至上、服务公众[2] 、担负公众责任、赢得公众的支持和理解[3]、满足公众需求等价值取向。我国政府以“为人民服务”作为执政的根本理念,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一)重要性

政府绩效管理的宗旨价值取向反映了执政党执政的根本宗旨,是执政党执政地位稳固的根本,这一执政理念的彰显也是社会稳定和公众幸福安康的根本,强化政府绩效管理的宗旨价值取向有利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二)现状

1.“承天风”有余,“接地气”不足

在基层政府绩效管理的文件和绩效考核体系中,其宗旨价值取向毫无疑问的是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种对公众需求的满足是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考核指标的上,是体现在对上级工作任务和目标的分解、承应上,体现在“争先创优”、完成县(市)委、县(市)政府的“统一工作部署”上,体现在对宏观和顶层设计的执行上,即“承天风”;同时,基层政府绩效管理的宗旨价值取向还要体现在“接地气”上,要改变“县里领导是坏人,镇里领导是敌人,村里领导是仇人”的调侃。这种调侃反映了社会公众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变化的“获得感”不强,基层政府绩效管理在得到社会公众理解的“接地气”方面不足。

2.满足“实质性需求”,公众的直接话语权不足

政府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业发展、国力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公众的物质、文化等一些“实质性需求”得到很大的满足。但公众中却有些声音在“不满足”、“不满意”政府。同时,在另一方,公众对政府工作的评价,主要通过间接话语权来实现,是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代表、社区(村)干部等公众代表,代表公众评议政府。而间接评议对公众来说其获得感是有限的。近年来,秸秆禁烧是基层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和头疼的工作,是对基层政府绩效考核的环境保护指标中的一部分,有的地方还列入了“一票否优”、“一票否决”指标之中,政府为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在当前的对基层政府工作的考核评估体系下,基层政府的环境保护的考核得分似乎没受到太大影响。对此,普通公众对政府禁烧工作成绩的公信力、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绩的公信力是有质疑的,但他们基本没有什么直接话语权去表达质疑。

(三)措施

1.有序推进公众的直接话语权,增强公众的获得感。

在基层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普通公众的直接话语权的权重一般较低,甚至根本没有。公众直接话语权是公众行使参与、批评、建议、监督的权利的体现,是对政府工作成绩的认可、评价,是“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的直接体现方式。近年来,“万人评议政府”、网上评议政府、网上民意调查在多地实施。2016年1月1日生效《杭州市绩效管理条例》就充分体现了公众参与的原则,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杭州市在市直单位综合考评中,社会评价的权重占50%;在绩效管理全过程中,杭州市注重吸收和应用公众意见,积极回应公众诉求,通过“评价-整改-反馈”推进政府工作绩效的改进和提升,使公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有序的加大公众对政府工作评议的话语权,并把这种话语权有序纳入到政府绩效管理中,列入评价、监督性指标中,让这样的社会公众的“口碑”成为金杯银杯,让政府的工作不仅给社会公众带来物质的丰富,也带来主人翁的“获得感”。这种“接地气”的获得感如果能有序推进的如同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稳定、党风廉政建设等指标一样“一票否决”、“一票否优”,对于社会的进一步良性运行,进一步疏通公众的诉求渠道都会有很多益处。

2.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明示的写进考核文件的指导思想和考核指标中,使之入脑、入心、入行。

在一些县级政府的考核文件的指导思想、引语中多数是在说根据上级工作部署、完成各项目标任务,而制定本考核方案,等等。其中,明示提出落实考核方案时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不多,这也使政府的工作虽然在实质上是为人民服务,但工作的表现形式成了是在完成工作部署、工作任务,甚至在具体工作中遇到公众不理解、不接受、与公众冲突时,也是将完成工作任务、完成考核指标放在现场公众意愿之上,不求现场公众的理解支持,忽视了公众的口碑、公众的评价,却是在搞“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这样的工作结果很难得到老百姓的很好口碑,使为人民服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忘掉”,为此,考核指标体系设计时,不仅要将普通公众的直接话语权有序推行,还要将“满足公众需求”、“为人民服务”明示化到考核文件的指导思想、引语,以及考核实施方案的指标等相关位置,时刻提醒广大的基层国家工作人员,使基层政府绩效管理的宗旨价值取向明示地时时处处讲,时时处处见,时时处处成为考核标尺的重要一部分,使政府绩效管理考核的宗旨价值取向成为政府工作人员的执政信仰、价值信仰,入脑、入心、入行。

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政党层面、国家层面对宗旨价值取向的巩固、深化,作为直接面对公众的广大基层政府的宗旨价值取向状况如何是群众路线的最直接、最直观的成效,也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根本落脚点、决定因素。再好的宏图设计,如果在施工者那里不能理解到设计者的意图,而是在表面上按程序施工,实际上,不顾使用的材料的质量,不严格按要求按程序施工,这个大厦最终会因为这样那样的质量、细节等问题,以及对设计最终意图的不顾及而使大厦的最终建设结果和设计宏图偏离。

二、政府绩效管理的维度价值取向

政府绩效管理的维度价值取向主要是指政府绩效管理考核评价的一级指标的选择及其权重。在一些阐述政府绩效管理价值取向的理论观点中,有的以服务取向、社会取向、市场取向作为基本的政府绩效管理价值取向;有的认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可以分为目的取向和工具取向两个层面[4];有的从“内部控制型”和“外部责任型”的角度来研究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取向[5],等等。笔者认为这类观点都是从不同的维度对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取向进行的研究。同时,在这类观点中,有的认为社会基础、政治基础、文化基础是政府绩效评估价值确立的依据,有的从经济、社会和政治层面建立一套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有的从经济成长与社会和谐来阐述政府绩效管理。

而从实务上来看,一些基层政府绩效管理的一级指标基本各不相同,比如,在安徽省的一些县级行政单位中,2014年利辛县对乡镇考核的内容分为综合实力提升、民生改善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耕地保护工程、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工程、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工程、社会事业提升工程、计划生育工作、招商引资工作等十项。

结合理论界的一些观点和我国基层政府绩效管理实务,以及我国中央相关文件精神,笔者认为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维度来研究基层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取向,是对当前政治语境和媒体语境的承应,有利于在当前政治语境和媒体语境下研究基层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取向,有利于较为系统的研究顶层设计在基层的执行情况,有利于对基层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进行梳理、比较,发现它们在价值取向上的维度变化与异同,有利于普通公众了解基层政府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重心、工作中心,便于普通公众对基层政府工作的监督和评价。

三、政府绩效管理的要素价值取向

有学者认为,绩效的要素包括经济、效率、效果等。作为政府绩效的要素则应该包含有经济、效率、效果、质量、公平、责任、回应性等。政府绩效管理的要素价值取向就是在政府绩效管理中对不同的政府绩效要素的选择及其权重。这种政府绩效管理的要素价值取向是建立在政府绩效管理的维度价值取向基础之上的,在不同的绩效维度上,政府绩效要实现一定的绩效要素,而且在不同的绩效维度上这种要素价值取向可以是不同的,比如,在经济建设维度上,可以将经济、效率、效益、质量、公平、责任等作为其要素价值取向,通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经济建设基础上对不同的要素选择及赋予其不同的权重,来体现经济建设发展要的是“多快好省”,还是“又快又好”,还是“又好又快”;是要数量、以增长率论英雄,还是要质量和效益,还是要以上各个要素的协调等。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政府决策与绩效偏好是不同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收入状况、不同的阶层的公众需求也会是不同的,这些“不同”,应该引起不同的基层政府的绩效管理的维度价值取向和要素价值取向各不相同,具有各自的独特性。同时,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各地的地方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对不同的主体功能区设计的不同的绩效评价项和主要考核项,也说明了不同的基层政府的绩效管理的维度价值取向和要素价值取向应该有其独特性。

在政府绩效管理的“三个价值取向”中,宗旨价值取向是政府绩效管理的核心价值取向,维度价值取向和要素价值取向是实现宗旨价值取向的途径和手段,是为实现宗旨价值取向服务的。只有因时因地权变的设计和构建政府绩效管理的维度价值取向和要素价值取向指标体系,使用好这根绩效“指挥棒”,才能更好地通过政府绩效管理提升政府效能,完善政府职能,实现政党执政宗旨,实现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价值取向是一种无形的控制力量,决定着政府绩效评价的构建,具有决定性作用。政府绩效管理价值取向的最终目标是基层政府,是区域性政府绩效评价的灵魂。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政府绩效管理价值取向的构建基础,是政府管理工作中的一种有效职能。本文重点论述了价值取向的意义、地位及作用。

一、政府绩效管理的特点

(一)注重多元服务主体

在行政管理中,政府是社会公共服务的核心,是组织者和生产者,而绩效管理理论研究者则认为:政府是社会的组织者,以及少部分生产者,涉及技术性、具体工作事物需要政府组织执行,政府实质上是一种国家性的非盈利组织,也是社会中介组织。

(二)政府绩效管理技术方法的管理

行政管理中注重分析、行政、经济、教育的方法适应。而绩效管理中注重方法和目的的统一,进而找到适合的管理方法,提升管理绩效,更是一种实现目标。政府绩效决定着政府管理方法的有效性。绩效评价指的是:制定管理目的,根据目标选择最佳的评价指标,进而对政府人员的工作状况进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政府工作人员形成工作动力,进而提升管理绩效。

(三)政府管理中心为绩效

当然,这还需要政府员工注重管理的价值取向以及社会发展,对管理中的变化进行考量,在评价中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相融合。绩效管理理论认为:注重绩效才能提升政府工作人员的责任感,确保评价的公正化,进而得到社会民众的支持。

(四)制度创新

一直以来,我国行政管理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发展,但其创新只是建立在制度创新、机构创新、领导体系创新中。而政府绩效管理以政府管理为核心,注重怎样管理的管理范围中,找到创新管理模式的方法,是一种创新型的管理制度,以便为政府做出正确的决策、宏观控制等,为社会更好地服务,绩效提升为政府管理目标取向,掌控好上级领导同基层政府的关系;决策、执行的关系,领导、下属关系等,做好社会监管、民众服务等工作。

二、政府绩效管理的目标价值取向构建

政府绩效管理的目标价值取向可以解释为:政府绩效管理的基本选择。有人提出政府绩效管理需要表现在:多元服务主体、机制创新、服务为民、获得民众的好评等。其中服务为民是基层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以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物质文化要求为目标。

(一)政府绩效管理目标价值取向的必要性

绩效管理的目标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出党的执政目标,也是我党执政的根本基础,以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政府绩效管理目标对政府在民众心中的信誉有着决定性作用,由此可见,政府绩效管理目标价值取向构建的必要性所在。

(二)政府绩效管理的目标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

(1)民众缺少话语权

现如今,通过政府绩效管理的构建,基本满足了现阶段民众的物质文化需求,社会政治、经济等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仍然有一些民众对政府管理工作怀有不满意的情绪。的确,民众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对政府工作给予评价,其途径主要是乡镇干部、企业家、政协等相关民众代表,间接性地评价政府工作。但是这对民众而言,其获得感也是间接的。

例如,目前秸秆禁烧工作成为政府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政府绩效考核中生态环境构建的目标之一,一些基层政府将其划分至一票决定指标中,为了构建健康的生态环境,各基层政府付出了较多的经济支持、人力支持,尽管付出众多,但并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在政府考核评价中,生态环境保护评价体系并没有显著的变化。于是,民众开始对政府工作怀有质疑态度,但是民众没有直接的话语权对政府工作进行评价。

(2)没有真正走向民众中

政府绩效管理在绩效考核中,其根本价值取向目标是:走进群众中,解决民众所需,全心全意为人民着想,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建设、文化塑造、生态环境考核中,也是表现在上级领导工作目说闹葱猩希患热皇俏人民服务,民众对于政府的工作态度有着一定的决定权,但是目前一些民众对政府为民众创造的生活条件依然不满意,因此,基层政府人员在民众工作中有待进一步提升。

(3)解决政府基层绩效目标管理价值取向方法

第一,给予民众直接话语权。政府绩效考核中,一些地方给予民众的话语权较为形式化,或者说民众这一权利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民众话语权主要是对政府工作的评价、参与、建议等,简而言之,民众对政府工作是否满意。针对民众话语权问题,一些地方政府相继开展了相关调查活动。例如:网民政府工作意见调查、万人评价政府等。同时将民众话语权划分到政府绩效管理工作下,给予民众十足的成就感,也为社会主义发展做出贡献,并且充分体现了政府为民众着想的工作目标。

第二,将为民服务理念列入考核评价。在一些地方政府考核工作中,主要强调领导工作任务完成效率,对为民服务指导思想涉及较少,也正是由于涉及较少而造成基层政府人员工作重心的偏移,为民服务工作目标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得到民众的“差评”,针对这一问题,需要从根本问题入手,从考核指标入手,提高为民服务思想地位,在强调完成上级任务时注重为民服务工作的落实。政府绩效管理的目标价值取向也体现在实际工作中,构成考核评价体系的核心部分,可以将绩效管理目标价值取向深入工作人员思想意识中。

现阶段,政府和党的目标价值取向是:民众教育的深化,政府目标价值取向也是民众教育的落脚点。这还需要政府能够根据民众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管理工作,就像施工建筑一样,只有根据实际场地情况进行方案设计,施工过程中注重质量管理,才能确保整体施工质量。所以,政府管理过程中需要立足于民众,注重管理质量,进而获得民众的好评,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确保基层政府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三、基层政府绩效管理维度价值取向构建方法

所谓的绩效管理维度价值取向指的是:执政绩效管理考核评价中的最高指标的选择。不同的人对绩效管理价值取向有着不同的态度,一些学者认为:绩效管理价值取向以社会服务为取向;另一些人认为:政府绩效考核为两方面,即:工具取向、目标取向;第三种人认为:需要立足于内控、外部责任中。对此,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不同的思想认知,主要是由于不同的人选择的维度思想不一,一些人从社会文化、政治等角度出发;一些人从经济发展角度出发。

从实际工作中而言,不同的基层政府的绩效管理指标不同,其工作维度自然不同。例如:在某地区政府机关中,2015年工作考核目标是:整体工作效率的提高、民众工程建设、乡镇环境保护、计划生育等众多考核内容。而另一个地区工作考核目标会从经济发展上入手。

对此,笔者认为:根据现阶段我国政府综合工作情况看,政府绩效管理价值取向需要立足于社会文化、政治、环境治理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便于政治语境、媒体语境对政府绩效管理价值取向的认定,进而凸显政府价值取向中维度的不同,便于民众掌握政府的工作内容,以更好地配合政府工作开展。

四、政府绩效管理要素价值取向方法

政府绩效管理要素价值取向指的是:在绩效管理工作中,政府绩效要素的选择,当然,不同的区域政府其绩效管理要素的选择不一。要素价值取向需要在绩效管理维度价值取向中凸显。不同的绩效维度,政府需要完成一定的绩效要素。一些人认为:政府绩效要素包含:效果、效率、经济。例如:在社会经济发展维度中,绩效管理要素体现在:效果、效率、责任中。要素的选择变化与社会阶段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变换要素选择,进而凸显社会发展的快速增长。

不同的发展阶段政府绩效、决策是参差不齐的,民众的需求也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使得不同地方政府的绩效管理维度,以及要素价值不同,有着明显的特点。并且,社会对于不同地方性质的规划、设计的考核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不同政府绩效管理维度价值取向,以及要素的不一致性。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基层政府绩效管理价值取向中,目标价值取向是其中心,维度取向、要素取向是其构建方法,是为目标价值取向奠定基础。根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变化,构建正确的政府绩效管理维度价值取向,以及要素取向,才能做好政府绩效目标价值取向。笔者分别从:政府绩效管理的目标价值取向构建、基层政府绩效管理维度价值取向构建方法、政府绩效管理要素价值取向构建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有利于政府绩效管理的提高,提升民众的满意度,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篇(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在“文化制胜”的时代里,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应对激烈交锋的思想文化态势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形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民族文化纽带和振奋时代民族精神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理念,需要通过包括工商行政管理在内的国家具体治理行为来实践。工商行政管理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面向现代、面向治理的转型与突破对国家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工商行政管理文化的论争

 

西方虽然没有工商行政管理文化这一概念,但西方对行政伦理和行政文化的研究积累对理解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内涵很重要的启示意义。自1887年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提出政治行政两分法以来,行政文化成为研究者的关怀对象。1926年,怀特提出行政管理不是政治问题而是科学问题,它应该维持价值中立,以追求经济与效率为目标,这就是著名的“行政原则”。1948年,德怀特·沃尔多(Dwight Waldo)在《行政国家》一书中对怀特的行政中立原则进行挑战,他认为公共行政不应该为了寻求效率而只关心技术与科学问题而回避价值和道德问题,公共行政既是一种伦理道德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因为这是“为更广泛的全体居民而不是为自我、家庭、小集团或一帮人的利益服务”的公共管理。亚伯拉罕·卡普兰(Abraham Kaplan)认为,(政治道德)内在于所有政策之中,这些政策的决定明显影响着人们对各种事物的价值观,公共道德是公共政策的道德。[1]罗伯特·登哈特(Robert B.Denhardt)也认为,行政管理对组织内制定的决策和决策依据的道德标准负有个人和专业的责任。阿尔蒙德(Almond)等人研究发现,各国所特有的社会文化以及历史等诸因素是影响并塑造该国的公共行政的重要因素。 Clyde Kluckhohn 和 E. Adamson Hoebel 研究发现,行政问题的背后其实都隐藏着文化问题,解决行政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解决文化的冲突。oseph G. Jabbra 和 O. P. Dwivedi 在南亚和中东政治考察中发现,要解决全球化过程中后发型国家出现的饥饿、暴力、文化冲突等问题,实现善治和民族发展,就必须改变固有的价值系统。

 

新世纪以来,我国一些实践工作者从内涵、特征、影响因素、建设路径等角度对工商行政管理文化进行探讨。戴宝德、赵大兴认为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分为外显文化、制度文化和内隐文化三个层次。[2]闫光舰认为工商行政管理文化是存在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这一特定的组织中,由工商行政管理干部所创造的以特定主体(工商行政管理干部)为载体的文化总和。[3]王时泽认为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具有政治性、历史继承性、基础一致性、管理两重性、内容综合性等特征。[4]郑方认为对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的物质与精神满足程度、工商行政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领导者的才能与艺术、对人的重视程度是影响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的基本因素。[5]刘玉亭认为工商行政管理在新时期面临新的机遇挑战,建设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必须建设科学、健康、开放的先进文化;必须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必须立足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体现部门特色;信用、法治和信息科技观念,是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必须充分尊重基层。[6]乔俊智认为新时期的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要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体现时代性;要根植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的交易环境,注重实践性;要注力于创新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富有创新性。

 

工商行政管理文化是工商行政管理主体在履行国家赋予的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职权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淀、培育起来的,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导向的工商行政管理的价值理念、职业精神、思维方式、行为准则、执法习惯的总和,工商行政管理文化是中华文化生态、政治意识形态、行政职业道德、行政执法效应共同酿造而成的特殊文化形态,因此它具有政治性、科层性、使命性、职业性、社会性等特征。工商行政管理文化是行政治理工商的文化,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在引导、约束、规范、评价工商执法过程中对执法对象乃至整个社会有着重要的引导规训作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商行政管理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它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动力,体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要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商行政管理文化的关系既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又是价值与路径的关系。

 

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它是社会主义国家建构的在社会精神生活领域占主导和引领地位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与中国优秀文化相结合的先进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反映着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和社会全面进步,是国家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是民族凝聚团结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工商行政管理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外,工商行政管理文化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为依托,以刚性的工商法定职责为载体,通过职业价值、执法理念以及社会形象展示等,以无形的文化力量对职业对象以及社会形成强大的感召力、说服力和影响力,使职业对象受感染、受启发,主动修正自身行为趋合工商行政管理目标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对内,工商行政管理文化也以一种示范、催奋、警醒的柔性感染力凝聚人、激励人。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塑造的共同信念和共同价值观,有时能够比刚性的行政指令更能协调工商工作者的行为习惯,如同无声的命令,使工商工作在柔性压力感下迸发出超强的积极性、承受性与创造力。它能为所有的工商工作者明确奋斗目标和行为准则,增强全体工商人的凝聚力、归属感和使命感;它具有超强的潜移默化特性,能使工商工作者自我塑造心理认同和行为习惯,自觉朝着同一目标迈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通过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培育和发展。习近平在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主题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7]工商行政管理是党和国家治理工作的重要方面,加强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自觉贯穿于工商行政管理的各项工作,对内通过加强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荣誉和职业习惯养成,对外加强文明执法、规范执法、公正执法、信用建设、行业自律,在维护市场竞争环境中向社会弘扬文明和谐、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理念,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就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文化软实力建设增砖添瓦。

 

三、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在政务院之下成立了中央私营企业局,以制定工商政策法令和调整公私关系。1952年11月,中央私营企业局与外资企业局合并为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专门负责调整公私关系、工商企业登记、商标注册、发明审查、矿业管理、度量衡管理等,工商行政管理文化随着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而萌生。“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被撤销,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也几乎中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重新成立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恢复地方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局。1982年,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在国务院机构改革中更名为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其下设有企业登记司、市场管理司、经济合同管理司、经济合同仲裁委员会、个体和私营经济管理司、商标局、经济检查司、广告管理司等11个职能机构。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面向市场、面向现代化不断推进职能转型,在履行办理个体和企业登记、管理经济合同、打击投机倒把行为、商标管理、广告管理、查处假冒伪劣商品、反不正当竞争、维护消费者权益等职能同时,也创造出符合国情、符合市场、符合工商行政管理特点的现代工商行政管理文化。虽然如此,由于工商行政管理转型尚未完全到位,建设时间不长,我国的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仍存在官本位主义、部门主义、行政中心主义、社会化作用有限等问题。

 

1.官本位主义。“官本位”是一种以官为尊、以官为贵、以官为本的价值观。官本位主义在工商行政管理中对外常常表现为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不给 “好处”别办事,对内则表现为等级分明、官样十足,上级颐指气使、下级阿谀奉承。这不仅严重毁坏国家形象和损害群众利益,还严重诋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社会造成恶劣的负面影响。清除官本位主义,除了深化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推动行政管理的治理转型外,还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推进面向服务、面向治理的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

 

2.部门主义。 部门主义又被称为部门本位主义,它是指行政部门在行政思维和行政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部门本位”或“部门中心”倾向,看问题、办事情更多从部门利益角度而不是从全局或整体高度出发,导致部门与整体缺少协同性与系统性。当前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普遍存在“为工商而工商”的趋向,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缺少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协同,致使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在缺少社会主义文化大系统支持下严重边缘化、碎片化,这既严重影响其社会化功能的发挥,也使其难于适应时代与现实发展。

 

3.行政中心主义。这里的行政中心主义是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把行政职能的履行看作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重心甚至全部,认为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对完成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意义不大,不必花大力气推进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实践中,个别部门、个别工作者认为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无关紧要,他们在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中敷衍塞责、搪塞了事,殊不知它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完成密切相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密切相关,对重要性与必要性重视不足将会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

 

4.工商行政管理文化的社会化作用有限。文化一旦成为文化,就会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与环境,会成为一种制约或激励的力量,制约或推动人们某种行为活动。工商行政管理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行政文化,在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活动中对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社会发展、公共管理、文化教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具体来说,工商行政管理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分为向社会塑造公平正义、文明执法、服务为民的工商行政管理形象,向社会辐射传播奉公守法、公正廉洁、程序正义的清风正气,向社会建构民主平等、公平公正、文明和谐、爱国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但是从目前来看,由于种种原因工商行政管理文化“红盾”品牌效应还不是很强,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影响社会的方式方法需要进一步改善。

 

四、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的转型与突破

 

党的十八大高瞻远瞩,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高度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宏伟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我国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党和国家的这一战略要求落实到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上,要求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必须立足局部、观瞻整体与长远,切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推进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实现面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转型与突破。

 

1.加强政治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在新常态下,加强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要抓住有利政治学习契机,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按照服务型政府要求,坚持以人民为导向,争取利用三到五年时间建立起体现时代主流、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工商行政管理发展要求,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商行政文化。

 

2.领会核心价值,打造工商精神。加强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要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要以民主、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理念打造“秉公执法、廉洁高效、团结奋进”的时代工商精神,移除职业陋习、改造落后文化,以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增强工商行政管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要立足小局、服从大局,既要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高度推进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也要进一步增强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3.加强道德教育、提升职业修为。工商行政管理职业道德是以工商行政管理职业为基础、在工商行政管理职业生活中形成的职业理想、职业信念、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工商行政管理职业规范的总称。加强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工商行政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狠抓工商行政管理的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升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者的职业修为,打造一支“政治坚定、忠于职守;执法为民、高效服务;依法监管、公正维权;严守禁令、廉洁勤政”的工商行政管理队伍。

 

篇(4)

一、价值观概念及取向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评价和看法,也是人们对社会、政治、经济、道德和金钱等方面所持有的总体看法。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各自的价值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价值观取向是指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任何事件所持的立场、态度的方向。不同层次、不同地位的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

价值观是支撑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它决定着人类行为的取向,决定着人们以何种心态和意图去开创自己的价值,实现自我的奋斗目标,因而它对人类的生活、工作起着根本性的引导作用。价值观作为人对自我生活意义的反思和追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

二、价值观形成及转变

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根本反映。价值观是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以及对事物的评价和态度反映出来的,是世界观的核心,也是驱动人们行为的精神动力。价值观支配和调节着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价值观是随着知识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形成的。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并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价值观的变化是社会变革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价值观念是通过社会发展变化而培养形成的,家庭培养、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作用对个人价值观念形成的影响较大,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价值观不仅影响到个人的行为,还会影响到群体行为和整个组织的行为。在相同客观条件下,对于同一个事物,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言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相融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的价值取向及追求目标,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对于公民的道德要求以及公民应该具备的道德属性。

三、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价值观取向研究

(一)行政管理人员价值取向状况

价值取向表明对价值所选取的方向,也就是价值观的取处流向。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三大重任。同时,高校要为引领社会文化发展,公民道德提升做出表率。高校的主要群体为教师与学生,行政管理人员是保障学校教学研究工作正常运行所配置的管理、服务及辅助人员。这一群体的综合素质和技能低于教师群体,其价值观、价值取向也有别于教师群体。作为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但是作为基层管理人员,由于日常工作上接触的事务就是办好服务流程中的琐碎和繁杂事务,所以工作上一般不具备什么特定的远大志向,只是按部就班,做好手中的日常工作或完成岗位任务。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新常态的脚步已持续迈进,对高校各项工作的发展与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顺应时展要求的新任务已经提上工作日程,完善和提升管理、监督质量已成为行政管理工作的首要目标和任务。

随着高校新老人员的更替,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结构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的人员占管理人员的85%~90%,低学历的老同志即将退休完毕。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创新建设和完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行政管理人员的发展与完善应该要有新的起点和标准。首先,行政管理人员要培养自主创新意识,努力提升个人价值观和思想境界。对年轻同志来说,除完成基本工作以外,还应该提高工作标准和要求,特别是在理工科院校,正规管理专业的行政人员较少,应该进行岗位培训和进修,充实这批管理人员的理论基础,以便完全适应工作的需求。其次,对于少数老员工来讲,应该尊重他们的长期工作努力和经验,尽可能提供学习现代管理知识和理念的机会,为单位或部门发挥积极作用,站好最后一班岗。总之,高校对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与发展要明确新的目标,制定新的规划,并力争落到实处,使行政管理队伍发展迈出新的步伐,更好地适应时展的需要。

(二)行政管理人员价值目标完善

高校行政管理岗位肩负着学校各项政策、制度和规则的执行与落实,代表一所大学管理队伍的管理实力,反映出学校的综合管理、治理水平和能力。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价值目标高低,对学校的综合影响较大。目前,高校的行政管理能力及水平还没有达到真正的规范化、合理化的程度。这其中的主客观因素较为复杂,在现有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中,具备管理学背景的管理人员为数不多,理工科院校更为突出,不懂管理学的人员在管理岗位上行事,很难做到科学规范、理性管理,只能按固有习惯行事。同时,行政管理人员大部分长期在基层部门工作,升迁或提拔的机遇较少,工作中个人奋斗的意愿不强烈,积极M取精神不显著,做事只图应付了事。

然而,新常态下的高校各项工作要全面创新发展和综合治理,就必须率先提升学校内部管理、治理能力和水平。首先,学校要设置内部管理目标,制订周密可行的计划,针对学校内部管理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方法和解决途径;其次,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管理人员参加理念创新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学习,把培训学习要求与个人年度考核标准相结合,使之成为常规化工作;最后,行政管理人员要学会自觉完善自我、坚持学习,努力完善和提升个人的价值目标,提高自己的工作要求,创新自己的工作思路,力争在本岗位工作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

(三)行政管理人员价值层次提升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承担着学校日常事务工作的运行和落实,是学校日常工作联系内外各部门的窗口和形象,代表着整个学校的管理、治理能力和水平。因此,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作风,办事风格及管理、治理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影响和声誉。高校要更好地适应社会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求,就必须更新观念、创新变革、完善发展、抓好落实,力争在管理工作和治理能力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和提高。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肩负着学校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重任的实施、执行和落实,其日常工作中的言行均代表着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因此,时展要求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或更高的个人综合素质及修养,而高校的“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也需要行政管理人员提升素质和层次。因此,高校要积极营造“双一流建设”的氛围和风气,强化理论学习,开拓思维视野,努力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价值层次和思想境界。首先,学校相关部门要制订出提升行政管理人员层次的具体计划或方案,提升计划可与党团活动、政治学习、教研活动、工会活动等有效结合起来,充分运用高校的文化资源优势,寻找这类活动的共同点及兴趣,从而推进提升个人层次活动主题的完善;其次,作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对本职工作有新的要求,爱岗敬业,逐步提升个人的价值层次,努力做好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心理准备,并逐步在日常工作中提升自己的价值层次和综合管理、治理能力。同时,在日常工作中行政管理人员还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和研讨交流,积极思考工作中的新问题和新方法,努力完善或尝试新方法,只有在个人心目中设置目标,才能在日常工作中有所作为。

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价值观层次及思想境界,是一项持续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级各层领导班子拓宽视野、创新思维、学好理论、研究实情、真抓实干、落到实处。要按照同志“四大治国理念”的要求,全面贯彻执行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指示,以党的十以来的各次重要会议精神为引领,同心同德、努力奋斗、完善发展、抓好落实,努力使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价值层次提升到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篇(5)

本文作者:公善临工作单位: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高分子研究所

价值观是人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形成的对客体价值的认识、态度和观点,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在实践中的决策过程和行为选择。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在正确价值观的塑造上还面临着许多现实困难,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加大了践行核心价值体系的难度改革开放,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建立,不仅带来了经济运行模式的变化、社会结构的变迁,也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受到一次巨大的冲击。传统的价值观在与西方思想观念的碰撞下,做出了适应性调整。其中既包含一些进步的、理性的因素,也包含了一些负面效应的产生。在经济蓬勃发展与当前社会分化严重的矛盾下,价值观的迷失或信仰缺失问题日渐突出,这一点在高校行政人员中也有所体现。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个体本位主义日渐凸显,更加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忽视了其对社会的贡献。此外,在价值取向上,注重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错误地将人生理想、价值理想代之以具体的现实目标、物质目标。现实社会的竞争和生活压力,使部分的高校行政管理者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诱惑,使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发生严重扭曲,甚至出现利用特权谋取私利、利用公款铺张浪费、私拉关系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往往好大喜功、急于求成,缺少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与以科研成果和教学质量为评价标准的教师不同,行政管理人员缺少合理的工作评价尺度,他们的工作经常得不到认可,晋升机会相对较少。客观地讲,他们付出的劳动有时并不比教师少,但在职称评定、住房分配、经济收入等待遇方面无法做到与科研教师“平起平坐”。管理人员由此产生的不平衡心理,直接表现在其服务性理念缺乏、工作态度浮躁,急于突出自我,以追求所谓的工作业绩来开展工作。在此动机下,工作往往流于形式,敷衍了事,对提高工作质量和行政管理效率并无益处。工作中因循守旧、随波逐流,不能从教学实际出发,大胆突破,勇于创新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的确是有章法可循的,长期的管理经验无疑会对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可以因循守旧,固守章法。近几年来,信息技术已广泛普及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这就加大了管理人员确保信息处理的时效性的难度和管理过程的复杂程度。部分工作人员学习和创新不够,加上全局观念、超前意识缺乏,工作缺乏热情,安于现状,不求有功,只求无过,导致行政工作处于消极低效的状态。

管理人员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思想道德水平和价值取向在高校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可以说,管理人员不仅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者,而且是核心价值体系的促进者。切实提升学校党政管理人员的思想修养、道德水平以及服务性理念,对于在实际工作中营造高质量的育人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保证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高校行政管理,就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将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精髓内化为行政管理人员的基本价值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概括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其思想精髓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提供了更有力、更全面、更系统的思想武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推进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先进性建设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居于最高层面,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正确认清经济社会发展大势,辨别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要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保持思想的先进性,从而指导实际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开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明确行政管理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集中代表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成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克服困难的强大精神动力。高校的行政管理者,要坚定不移地为这一理想、信念奋斗终生。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坚持个体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同时,要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为指导,不断创新行政管理的工作形式、方法管理工作中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就要求行政管理干部对事物的观察要敏锐、思考问题要周密,善于发现问题。社会的日新月异和教育的长足发展,还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必须随时代的变迁不断树立新的管理观念,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新形势下的新任务。当前,要树立管理上以人为本的观念,开拓创新的观念,竞争的观念,超前服务的观念,讲效率、效果、效益的观念以及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观念等。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道德修养、服务理念和职业道德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加强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坚决抵制一切向钱看、唯利是图等腐朽文化的侵蚀。在管理人员中要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道德规范,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实现人生的价值。要引导管理人员树立公仆意识,逐步淡化职位身份,强化岗位服务宗旨。在处理教学与管理二者之间关系时,行政管理人员要明确自己的服务性地位,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一切为教学科研让路。我们要提倡主动服务,要有服务的意识,同时要有超前服务的意识,不能互相推诿。只有实现教学与管理的良性互动,协调和谐,才能推动整个高校综合实力的提高。

高校行政管理“价值导向”要落到实处,必须调动行政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包括认识上的重视和行为上的践行,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和途径:坚持个体价值与核心价值相协调的理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不意味着否定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相反,要给个体价值追求一定的表达和存在空间。个体价值具有多样性,有的与核心价值相契合,有的与核心价值相违背。要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最根本的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地引导个体的价值取向,以主导价值对多样价值形成良好的控制力。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奖励制度和监督制度建立健全合理的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能够为价值体系的实现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和精神动力,能够更好地体现行政人员的自我价值,从而激发广大高校行政人员对自己思想进行改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将重塑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此外,要建立和健全监督制度。高校行政人员的价值观是否科学和合理,可以通过其行为表现、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得以体现。除了传统的对上级负责,受上级监督外,应进一步开辟多种监督渠道,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网络,使行政人员思想上不懈怠、行动上不含糊,使一切不符合职业要求的行为得到及时的发现和纠正。价值观的塑造与业务素质的提升并行如果说高校行政人员的价值观是指导管理工作的方向标,那么这一群体的业务水平就是管理工作走远、走好的持久动力。行政管理人员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才能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导下开展高效率、高水平的工作。业务素质的提高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强化:一是进行严格和高质量的招聘;二是要有针对性地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在岗业务培训和进修;三是组织和鼓励行政管理人员参加各种研讨会及管理技能会议。确立学习和践行核心价值的长效机制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为了应付上级的一纸文件,而是要将核心价值体系日常生活化,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高校应丰富学习和践行核心价值体系的形式,如党史历程的学习、先进典型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服务活动的开展等。当然,将核心价值为我所用,融入个人的价值观中,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自律能力,坚持长期的学习机制。总之,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导向,通过脚踏实地的学习和实践,增强行政管理者的社会责任感、服务理念、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才能使行政管理者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更加优越和便利的条件。同时,将核心价值生活化,行业化,营造高校从行政管理者到学术建设者,从教师到学生主动审视和塑造价值观的校园氛围,才能为高校的长远发展和中心任务的完成指引正确的方向。

篇(6)

行政管理中的德性是指工作人员的道德品性,即对于工作、生活以及价值观念判断的基本准则要求,良好的德性可以提升个人素质进而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水平,并起到防止工作人员腐化堕落的作用,因此,在行政管理工作中注重人员德性的养成与提高,对于行政管理工作本身的提升有着显著的意义。

1行政管理工作中德性的价值

行政管理工作中德性的培养与提升的前提是认识德性的必要性或者作用,因此,文章在本节对行政管理中德性的价值做详细的分析,以为文章研究的必要性提供相关的支持。

1.1德性的导向价值

德性是工作人员本身的道德品性,因此,德性对于一个人的行为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品性优良的人员能够积极的对待工作,在行政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无私的奉献自己,进而会以客观的工作标准以及热情的服务态度开展好整个行政管理工作。因此,德性的导向价值会使得国家职能部门的管理与服务水平得到提升,企事业单位的日常运转更加高效化,从而以个人的优良品德促进社会的高效发展以及居民生活的便利化。

1.2德性的规范作用

无论是国家职能机构还是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工作往往会涉及到权力的实际运作。如果个人的品性存在问题,即使有相关的规定来约束行政管理工作,个人也会寻找漏洞,进而进行的行为或者是造成行政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低效率。而德性的规范作用可以以个人的高尚品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遇到腐化问题时,能够以清醒的头脑及时的拒绝,或者是在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保持自己积极热情的工作态度,进而保持行政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以及个人在组织培养下的快速成长,促进相关组织的有效运行。

1.3德性的促进作用

如果只是从德性的基本角度来看,德性可以起到导向或者是规范的作用,但是如果利用好德性的作用,德性还能够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发挥其促进作用。促进作用即通过品德的培养,提高员工对于行政管理工作的责任心,进而使得员工以对自己的高要求不断的促进行政工作的进步。由于行政管理工作掌握着组织内部许多权力的运用,并且肩负着提高组织运行效率与服务水平的任务,因此,如果员工没有良好的责任心,行政管理工作很难发挥出其管理、或者是服务的水准,也很难为服务对象带来便捷化。因此,以德性的促进作用来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的责任心进而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服务水平,可以将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职能和优势有效的发挥出来,以促进组织的高效运转与服务对象的便利化。

2行政管理中德性的生成路径

由文章前段的分析,德性的价值能够被充分的挖掘出来,因此,根据德性的价值,德性培养的必要性显而易见。文章在这一节探讨德性的生成路径,进而为德性作用的发挥提供更好的保障。

2.1道德教育是行政管理中德性生成的最佳路径

道德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道德教育的目的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等。而现阶段我国道德教育主要由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组成。道德教育是行政管理工作德性形成的最佳路径,一方面,行政管理工作的政治性和行政化的特点为道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性;另一方面通过道德教育的开展,获教育对象往往能够直接在道德层面得到有效的提升,进而以较高的觉悟、高尚的道德情感、坚定的道德意志与道德信念来促进个人道德品性的提升,以此来形成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德性,促进个人更好的为行政管理工作服务。

2.2制度约束是行政管理中德性生成的保障路径

制度往往是对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行约束或者是起到相关的威慑作用,以防止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退步腐化。制度约束虽然不能以直接教育的形式来提升员工的个人素质,但是其规则制度或者是处罚措施往往能够对工作人员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进而以规范的工作来促进员工德性的逐步形成或者是保障德性的不断保持。因此,制度约束是行政管理中德性生成的保障路径,行政管理工作仍然要坚持制度的建设,以发挥其保障作用。

2.3环境建设是行政管理中德性生成的必备路径

环境是对人发展变化影响最大的外部因素,积极的环境对于个人的发展与进步的作用不亚于一堂有效的教育课程。因此,在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管理者也要注意为员工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一方面,以国家或者是组织内部的文件材料来组织员工经常性的进行学习交流,为员工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另一方面,要以榜样为载体,带动组织内部行政管理人员共同学习榜样的精神,以榜样的力量和组织内部学习的气氛,来让员工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品性,进而促成高尚品德与积极态度的形成。

3结束语

行政管理工作的权力运用以及服务性的特点,使得其工作本身对于员工的品德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而德性的本身具有导向价值、规范价值以及促进价值,对于工作人员自身的提高以及行政管理工作的良性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了能够培养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员工德性,一方面要以道德教育为载体,直接培育员工的道德素质。另一方要以规章制度为约束,规范员工工作的积极开展。最后,在组织内部,管理者可以借助对资料媒介或者是生活榜样的全员学习来为整个行政管理工作者营造良好的氛围,进而帮助人员德性的形成。只有明确德性的价值以及对于行政管理工作开展的必要性,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德性的形成,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服务水平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员金松.行政管理中德性的价值与生成路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4):44-46.

篇(7)

(1)国有企业的概念内涵

“企业”一词原意为“冒险事业的经营者或组织者”,而国有企业是政府政治指令、政权意志的载体和执行者,既不需自负盈亏,也不愿意、不需要、没必要参与风险投资。我国的国有企业除中央政府投资参与控股的企业外,仍包括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股企业。国有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织部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其重要地位将维持不变。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其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根据国有企业股份归属主体属性,国有企业从广义上可分为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国有独资企业由中央或地方政府全额出资创办,企业以社会公共服务定位为主,经济定位其次,其典型代表为资源垄断型企业。国有控股企业由中央或地方政府出资控股,并以社会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兼顾为定位标准,以经济定位支撑社会公共服务实现。

(2)国有企业的性质目标

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掌控国家资源安全。此外,国有企业在一些重点行业、支柱产业及关键领域处于经济支配地位,关系着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繁荣。可见,国有企业不仅具有一般企业的性质,又具有其特殊性,即国有性,为政府实现政治、经济、社会目标而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受市场因素与政府行政倾向影响,根据科斯的企业性质理论,“企业可以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同时亦可节约政府交易费用,国有企业可充当市场与政府的双重替代物。”[2]因此,国有企业的根本性质在于国有性,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经济领域的重要载体和典型体现,国有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其企业文化的根本性质。国有企业国有性具体表现为:一、国有企业是政治职能与经济职能的双重融合体;二、国有企业是政府施政的载体和工具;三、国有企业是社会性和企业性的统和体。总之,国有企业的性质、使命与特征决定了其奋斗目标兼具社会性和企业性。

(3)国有企业的价值追求

国有企业兼有国有性质和企业性质,兼具“公共性”与“盈利性”双重诉求。“国有企业不仅要在诸如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公共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作为独立的企业法人,也要通过‘盈利性’来实现其创造财富的功能。”[3]国有性质决定了其价值追求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相统一。通过对国有企业主体分层,其价值追求也分为不同方面。包括企业自身的价值追求,企业员工的价值追求以及企业管理者的价值追求。不同主体,其价值追求亦不同,同一主体的价值追求亦分主次,不同主体之间的价值追求往往存在矛盾与冲突。因此,只有将企业、员工与管理层的核心价值追求协调统一于某一平衡点,才能真正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形成国有企业发展合力,促进国有企业的稳定发展与长足进步。

二、国有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特征

(1)强调贡献国家

国有企业的两大典型特点:盈利性和公益性,决定了国有企业必须通过生产经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甚至增值,以及国有企业服从与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协调好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国有企业在全面建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国有企业承担着为社会主义国家作出更大贡献,在国家经济、社会关键时期承担更大公共责任的特殊使命。”[4]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国家财政“一体两翼”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翼,其所掌控的国家资产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综述,国有企业价值观不仅在于夯实国家经济基础、实现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亦在于践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核心价值观文化建设等多维层面。

(2)突出服务人民

国有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职工普遍认同的主体价值观,其是维系企业团结稳定的精神纽带、推动企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以及指引企业跨越前进的精神旗帜。宏观上讲,国有企业通过夯实国家经济基础、践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等国家和社会宏观功能,继而服务人民。同时,国有企业通过生产经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或增值,实现国家财政收入增长与提升,进而提高国民整体收入。微观上讲,国有企业服务人民体现为其对自身员工的关怀与服务,国企员工不仅是国有企业的“雇佣者”,更是国有企业的主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培育到践行,需要企业上下积极探索、不断普及、全面覆盖,直至干部职工思想高度统一、行为高度协调才能发挥作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干部职工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5]

(3)注重社会责任

国有企业作为社会一员,是一种特殊的经济组织形式,其核心价值在于对社会责任的履行与肩负。“企业社会责任实际是企业与社会的生存关系,隶属经济范畴和道德范畴,深受国家文化影响。”[6]在国有企业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逻辑起点,是国有企业区分于一般企业的核心。此外,社会责任建设本身就是国有企业战略的一部分。国有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度以及社会对企业的美誉度是衡量国企是否和谐的重要指标。国有企业在支撑、引导和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同时,需更加强调坚持和深化对社会责任的认同,提升履行社会责任能力,结合企业实际,找准履行社会责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有效地贯彻落实社会责任,不断培育和提高“责任竞争力”。

三、国有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表征

从企业主体来看,企业员工是企业的“主人翁”。国有企业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并非“老板”与“打工仔”的单纯雇佣关系,而是“共生共荣”的共同体关系。因此,国有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应从国有企业不同主体层次角度进行解读与剖析。

(1)企业本身的核心价值观

国有企业作为政治职能与经济职能兼备的统和体,其核心价值观是围绕政治和经济职能而展开。国有企业核心价值观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生产经营和目标追求以及自身行为的看法和评价,它解释了企业秉承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追求什么等本体诉求。

国有企业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可概括为“经济利益,社会效益,文化建设和民主管理”。国有企业的经济目标来源于‘国有’这一制度属性,即“一般企业是天生逐利而国有企业的逐利动机是其非逐利天性的衍生物。”[7]“社会效益”是国有企业在使用一定数量国家信用、资本或其他社会资源后,在可计量的时间段内无法获得与这些资源的市场价值所匹配的经济收益。但国有性决定了其更多承担社会责任,更倾向于为国家、社会与人民服务。“企业文化是以企业成员共有价值观为核心而形成的一种群众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物化的精神环境或文化氛围”。[8]企业文化是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特色是思想政治建设,具有民主特色与风采,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独特优势,保证国有企业管理在思路、内容与形式上都时刻渗透民主色彩。具体表现为倾听广大职工的声音,为国企职工谋福利、促发展,将时代内容注入企业管理之中,把刚性约束与柔性导向相结合。

(2)企业管理层的核心价值观

企业管理层即企业“领导”、“干部”,其实质是企业员工的代表者、倾听者、服务者。其具有双重性,即管理层为“党政”领导的统和体。国有企业管理层不仅为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层,亦为国有企业的党组管理层,即为政府与党的双重代表。国有企业管理层的核心价值观可概括为“党组领导,思政引导,人文关怀,创新管理”。

“党组领导”是从国有企业管理层性质出发,抓住思想政治工作之根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引领企业职工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凝聚共识,形成力量。“思政引导”是以国有企业党组为核心,向广大国企员工辐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先进的社会主义思想、理念与理论成果武装国有企业各层面,增强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能有效解决工作问题,提高国企员工满意度,是充分调动广大国企职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战略,有利于国企员工逐步形成和增强“主人翁”意识,更好地服务于国有企业战略发展。“人文关怀”是指国有企业管理者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作为国有企业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国有企业员工面临的最紧迫、最现实、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创新管理”是新时期国有企业管理者的价值诉求,不仅包括创新国有企业的管理理念与模式,还包括创新管理方式方法、管理实施方略等内容。国有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理念要实现从“制度管理”向“人本管理”的演变,实现从人出发、依靠人、为了人的管理模式。因此,人本管理理念下,国有企业管理者须在实际工作中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嫁接员工与企业沟通之桥梁,努力将国企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与企业发展目标统一起来,实现共生共荣。

(3)企业员工的核心价值观

从关注“中国经验”到关照“中国体验”的转变,以人为本的“中国体验”强调中国人本的价值观念、社会心态等微观精神或社会心态的嬗变。借鉴“中国体验”的思维方式,国有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不仅应重视企业自身的价值追求与经验鉴诫,更应从企业员工视角出发,注重企业员工的价值追求与发展倾向,彰显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特色。

篇(8)

先锋队打造成效显著。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主线,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建设。各单位党的组织机构健全、制度完善、载体丰富,较好地发挥了“参与决策、带头执行、有效监督”的政治核心作用,成为凝聚党员完成中心任务的坚强战斗堡垒。广大党员立足岗位学本领、讲奉献、做表率,成为推动公司改革发展的优秀人力资源和中坚力量,为公司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企业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南方电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具体为“万家灯火,南网情深”,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创新政治工作的管理策略,通过文化领先战略,促使体现公司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网文化,提高了企业软实力,实现员工良好习惯持续养成,文化贡献率持续提升,发挥了文化软实力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党团共发展工作格局形成。按照“服务公司中心工作,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总体思路,将分类引导青年、树立正确思想价值导向贯穿所有活动载体,增强团员意识,活跃团的阵地,锻炼团的干部,有力促进了公司改革发展稳定。一是加强团组织建设。二是加强青年思想引领。三是把各种“青”字号和创新创效活动作为主要工作载体,树立公司团青工作品牌。

南方电网十年政治工作的思考

盘点过去十年的工作,可以看出:南方电网政治工作承接中央精神和要求,结合企业的实际,各项基础工作思路清、工作实,创造出许多工作亮点和经验,为南方电网企业战略的落地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战略管理思维的审视下,南方电网的政治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功能定位不够明确。南方电网的政治工作一直没有清晰的功能定位。因此,工作抓得实,点上有创新,但政治工作的理论性和科学性明显有所欠缺,缺乏清晰明确的功能定位,着力点有时比较分散,活动化倾向明显,管理思维不足,工作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科学体系有待完善。国有企业政治工作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整体性概念,应该有一个科学的体系,这恰恰是南方电网政治工作的一个短板。虽然南方电网党建思想政治研究成果比较丰硕,为南方电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但是,这些课题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政治工作中的某一个或某一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和理论研究,缺乏高屋建瓴的全方位的政治工作科学化体系的构建,实现横向打通和纵向贯通。

科学机制不够清晰。南方电网在政治工作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虽然并没有很清晰地进行工作对象群体的划分,但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基本上都是根据不同工作对象群体(共产党员、团员和全体员工)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也存在比较明显的不足;一是有分类管理的自觉但没有分类管理的机制;二是有分类管理的实践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的分类管理的工作机制。在三类工作对象群体的日常管理中,以“先锋队打造”成果最为显著,“南网人塑造”独具特色,“生力军培养”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协同机制也未有效形成。

科学方法有待加强。在政治工作的工作方法方面,更多沿袭的是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理论和方法,没有系统地把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融入到现代企业管理中去,使工作显得比较零散和不系统,同时在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和新手段上受到较大局限,相应地工作成效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南方电网政治工作科学化的

理论框架研究

有了过去十年的实践、探索和积累,南方电网政治工作具备了理论化、科学化和体系化的坚实基础。课题组通过梳理、总结南方电网十年政治工作经验和成果,运用管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和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先进思想、先进理论和先进方法,进行理论研究,搭建科学的政治工作理论框架,谋求南方电网政治工作的开拓和创新。

科学定位

价值观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和实践逐渐成为可持续、富有竞争力和更加人性化的文化驱动力。政治工作通过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灌输和教育,为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供理论基础和价值评判准则。从世界观、方法论和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层次上引导企业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认为:南方电网应该把政治工作的功能定位于价值观的管理。一是因为南方电网公司的理想、理念或价值取向决定其相应的制度、流程、规范或标准;二是因为通过行为准则构建、文化习惯养成等方式,能够将公司“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全力做好电力供应”的使命,“万家灯火、南网情深”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公司在战略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其他价值信念,深刻烙进每位职工的脑海,从而间接地塑造与南方电网公司战略、使命和责任相适应的个体行为和组织行为。

南方电网价值观管理,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挥价值观思想引领和行为引导的功能和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南方电网公司的价值观结合起来,实现思想的内化于心以及外化于形的问题。南方电网政治工作的价值观管理定位,在本质上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南方电网的核心价值观,通过目标管理、程序管理、行为管理和自我管理的途径,实现对南方电网全体员工的思想引领和行为引导,是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政治工作科学化的目标和追求。

科学机制

根据南方电网的实际,为了使政治工作更有针对性和更好地发挥各个群体的先锋模范作用,南方电网应该形成一个政治工作分类管理的科学的工作机制,让价值观管理立足于分类管理。把政治工作的对象划分为党员、共青团员和普通职工三个主要群体,形成了政治工作价值观管理的三个专业化的路径。三个群体的特征和特点不同,政治工作的内容、重点、方式和方法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

南方电网政治工作的科学化机制最终体现在实现价值观管理的“三个专业化路径”上,即通过党建打造先锋队、通过团建培养生力军和通过文化建设塑造南网人这三个专业路径,实现对南方电网全体员工的价值观管理。

先锋队打造――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实施党员先锋队打造工程,就是要提高党员能力素质,把党员队伍打造成为推动公司改革发展的优秀人力资源和中坚力量,并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和带头表率作用。

生力军培养――团员青年是朝气蓬勃、富有创造力并掌握先进科技知识的一个群体,是公司改革发展的生力军,是党的预备队,应通过党建带团建的方式充分调动团员青年的积极性。

南网人塑造――南网政治工作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对南网人的思想、行为和精神的引导和塑造,全面提升南网人的职业素养,让每一位南网人快乐地工作、开心地生活,让“南网人”成为每一位南网干部职工的身份认同和角色认同,成为每位南网干部职工的骄傲和自豪。

科学方法

政治工作中的价值观管理涉及企业管理中与“人”有关的多项职能,必须充分吸收和借鉴企业管理的科学方法,不断丰富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来源,才能确保价值观管理取得理想的效果。为此,本研究重点借鉴企业战略管理的有关方法,按照战略管理框架对南方电网公司政治工作进行梳理,并借鉴现代管理学的系统理论、目标管理理论和闭环管理理论,明确价值观管理的功能定位,并通过先锋队打造、生力军培养和职业人塑造三个专业化路径,科学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政治工作,促使每一位南网人都由衷地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并外化为日常行为。

系统理论。系统理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其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是指导开展南方电网公司政治工作科学化研究最重要的一项理论基础。因为,政治工作具有内涵丰富、工作量大、政策性强等特点,提高该项工作科学化水平必须注意把握其系统性,考虑其主要工作内容之间的关联性、逻辑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通盘考虑。因而,本研究将以系统理论为指导,构建南方电网公司政治工作科学化研究的整体框架,把政治工作看成一个系统,分析其结构和功能,研究其要素及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动规律,并寻求系统优化的方案。

目标管理理论。目标管理强调对目标进行有效分解,把组织目标转变成各个部门以及各个人的分目标,并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相应的考核、评价和奖惩,它是南方电网公司通过提高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推进公司中长期战略落地的一项有效指导。这是因为,提高南方电网公司政治工作科学化必须注重有效性,必须围绕政治工作总体部署,着眼于做实做好每项工作,着眼于激发基层积极性,着眼于提高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因而,本研究将以目标管理理论为指导,结合战略管理的思维,把政治工作价值观管理的功能目标分解为先锋队打造、生力军培养和职业人塑造三个专业化路径的具体行动,通过有效的目标管理措施全面推进公司中长期战略落地。

闭环管理理论。闭环管理是综合闭环系统、管理的封闭原理、管理控制、信息系统等原理形成的一种管理方法,它可以指导南方电网政治工作流程逐步实现标准化,并通过各个环节之间的不断循环持续提升科学水平。实现流程标准化是提高南方电网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它能帮助明确每项政治工作的具体内容、执行方式、绩效标准、质量监控和改进途径等,是实现南方电网政治工作体系化建设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重要理论基础。

科学体系

为了与南方电网公司中长期战略一脉相承,我们借鉴公司战略管理的体系框架,按目标、路径、方法和基础四个层次梳理南方电网政治工作思路体系,构建了南方电网政治工作的科学体系和实践模型(见图1)。

一是确立政治工作价值观管理的功能定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南方电网的核心价值观,通过目标管理、程序管理、行为管理和自我管理的途径,实现对南方电网全体员工的思想引领和行为引导;二是打通实现政治工作价值观管理功能定位的专业路径,通过先锋队打造(党员)、生力军培养(团员)和南网人塑造(全员)三个专业化路径,科学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政治工作,促使每一位南网人都由衷地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并外化为日常行为;三是形成每条专业化路径的工作框架,包括先锋队打造的一条主线、三个层面、五个建设,生力军培养的一个目标、三个转化、五个系统,南网人塑造的一个使命、三个提升和五个载体;四是加强价值观管理的过程管控,完善四本手册、三个测评和一个考核,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将价值理念贯穿到具体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中去,形成体现价值理念的制度体系,实现价值观固化于制;五是加强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建设,通过人才保障、理论支持和制度建设等各方的协同与相互配合,发挥政治工作的最大功效;六是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网络技术的优势,开发、完善现代化网络系统,在整个南网信息化系统的基础上重点打造和完善政治工作管理信息系统,形成南方电网思想政治工作价值观管理坚实的支撑平台和有力的宣传阵地。

政治工作:全方位立体闭环管控

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南方电网公司通过提高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推进公司中长期战略落地的一项有效指导,理应处于政治工作的核心地位。在实践中,南方电网政治工作必须在价值观管理的统领下,构建整体目标和各层次子目标纵横交错、相互沟通和协调的工作目标体系,使公司总目标成为政治工作的引领和组织员工行为的引导;使公司从上到下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的子目标都与公司的整体目标保持方向上一致和内容要求上的相互配合与统一;使自觉管理和自我管理成为管理的常态;使检查、考核和奖惩相统一。

程序管理。政治工作要虚功实做,就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体系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政治工作程序的管理,从管理对象的思想品德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逐步深入、循序渐进,进行政治工作的有效管理。一方面可以把握思想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反馈四个环节,增强科学性,减少盲目性;另一方面可以把政治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实施管理,对各个管理要素、各个要素及整个系统的运行状况和发展趋势作及时分析和调控,增强工作的全面性,减少片面性。

行为管理。政治工作的行为管理,就是探讨和研究行为过程的规律,对受教育者的行为目的、行为手段和行为结果进行指导、评价、矫正和控制,使之产生正确积极的行为,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行为管理的内容包括引导和规范政治行为和思想行为、引导和规范道德行为和法纪行为,关键是要制订和严格执行完备的制度和行为规范,要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要加强舆论的引导和监督。

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管理对象通过自我意识内化后,又外化为行为自塑的活动过程。自我管理有三个条件:自我意识成熟、提高自觉性和增强自主性。政治工作自我管理的内容包括自我强化、自我激励、锤炼意志和自我调适几个方面。因此,政治工作要加强指导和帮助,要发挥群众组织的功能,个体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自觉学习理论和知识、坚持做到“慎独”。

过程管理。现代管理在强调目标管理的同时,也强调过程的管理,即过程的管控。要实现预期目标,个体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管理水平不能被过高地估计和预期。我们必须加强过程的管控。而过程管控最重要的就是强化制度建设,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

信息化管理。政治工作信息化有两个基本维度:一是依托现代网络技术,实现政治工作方法的信息化。在网络时代,覆盖时空和人群的信息网络,使舆论导向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也成为了思想引领的制高点,通过有效地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可获得巨大的宣教力量。二是依托企业信息系统,实现政治工作管理的信息化。集成、共享强大的员工基础数据,基础业务管理与流程植入信息系统,实现将关键的准确的数据及时传输给决策者,提供的不仅仅是管理工具,而是具有价值的管理思想。

理清路径:坚持“三个专业化路径”

实施长效化精细化管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政治工作也应该走精细化管理之路,在不断推进“三个专业化路径”时,更注重工作的长效性和精细化,重具体、重落实、重成效,变被动为主动、变短期为长效、变粗糙为精细、变虚功为实干,强调以人为本,讲究细节控制和过程管理,重视“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强调过细工作,重视每一个环节创最佳、争一流,有效改进政治工作内容过于宽泛、考核难以量化、成效不好检验等现实问题。

如何做到“虚”功实做,一直是困扰企业政治工作的一大难题。政治工作实做的“实”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看政治工作的载体是不是更加实在。二是看政治工作的落实措施是不是更加实在。三是看管理层和执行层落实的行为是不是更加实在。四是看工作考核是不是更加实在。五是看对服务对象产生的作用是不是更加实在。如:企业对政治工作是否满意;政治工作是否对经营管理产生积极推动作用等。

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政治工作对象群体的划分是为了使政治工作更有针对性,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不同群体在组织中的作用和影响。三个专业路径必须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才能发挥最大的协同与联动效应,才能有效实现对南方电网全体员工的价值观管理。

党员先锋队打造的“一条主线、三个主体、五个建设”在南方电网的政治工作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党员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先锋”者,即先进、先行、走在前列的意思。青年尤其是团员青年是充满朝气、活力、智慧与创新精神的群体,是南网的未来与希望,发挥他们的生力军作用是实现南网梦和中国梦的关键。南网人塑造在南方电网政治工作中居于基础地位。作为南网的干部职工,首先必须做一名合格的南网人,才谈得上成为生力军和先锋队。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幸福南网建设等旨在南网人塑造的工作路径是南方电网政治工作的基本着力点。

全面落实工作框架。在实践中,南方电网公司的政治工作要不断发展和完善“三个专业化路径”的工作框架和工作模式。根据南方电网的实际,我们完善了“三个专业化路径”的“一三五”工作框架(见下表)。“一”主要体现的是该专业化路径的目标和宗旨;“三”主要概括该专业化路径的实现方式;“五”则主要是该专业化路径的具体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

先锋队打造。一条主线: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三个主体:党委、支部和党员。五个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

生力军培养。一个品牌:万家灯火,青春点亮。三个提升:团员青年综合素质提升、幸福感提升和战斗力提升。五个载体:主题实践活动、传帮带活动、双争双创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幸福南网建设。

南网人塑造。一个目标: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公司文化软实力。三个转化:核心价值观得以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五个系统:文化识别、文化传播、文化转化、文化保障、文化评价。

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同频共振。联动性是公司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和各项工作的根本要求。从政治工作的角度来说,联动性不仅体现在“三个专业化路径”之间的联动以及“一三五”工作框架和工作思路的联动,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公司政治工作与公司生产经营业务之间的联动与配合。要着力提高政治工作与公司生产经营业务之间的联动性,提高政治工作引领企业科学发展能力,支撑人才强企战略、营造和谐稳定发展环境、促进生产经营和科学管理、保证企业科学持续发展。

三个专业路径的“一三五”工作框架表

动态监测:做好动态化过程化管控

在南方电网政治工作理论模型与实践框架中,价值观的管理是通过“三个专业化路径”和“一三五工作框架”来实现的,但实现的过程和最终的成效都需要通过过程的管控来管理和检验。过程管控必须是动态的、持续的、闭环的。对南方电网而言,政治工作过程管控的重点是进行政治工作制度的建设、政治工作成效的测评以及政治工作责任制的考核,明确目标和绩效量化标准,能够量化的必须量化,无法直接量化的应当通过建立考核评价体系,运用综合、全面、科学的考核指标达到间接量化的效果。

南方电网政治工作在实践过程形成了一套过程管控的体系和方法,包括“四本手册”(南方电网公司基层党委工作手册、南方电网公司基层党支部工作手册、南方电网公司青年思想引导手册、南方电网公司团支部工作手册)、“三个测评”(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党组织先进性测评办法、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党员先进性测评办法以及幸福南网测评)和“一个考核”(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党建责任制考核实施办法)。其中,“四本手册”主要是相关的政策、依据、标准和流程,承担的是基础规范化的任务;“三个测评”承担的是动态性监测的任务;“一个考核”承担的是结果性考评与闭环化控制的任务。

“四本手册”,解决政治工作的基础规范问题。“四本手册”是南方电网公司政治工作的作业指导书,其目的是对政治工作基础业务工作的制度依据、工作标准和操作流程作出明确的规范,根本任务是通过“四本手册”的严格执行,实现政治工作管理的一体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三个测评”,解决政治工作的动态监测问题。承接南方电网政治工作三个专业化路径的动态测量需要,公司需要完善三项动态测量。一、二是党组织及党员的先进性测评。以年度为周期,对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力、推动发展力、改革创新力和凝聚保障力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测评。三是幸福南网测评。测评办法涵盖单位和个体两个层面的幸福指标测评题目,体现了公司对幸福南网建设工作成果的全面要求。

强化考核,解决政治工作的目标导向与闭环管理的问题。责任制考核制度是政治工作的绩效动力机制,它以政治工作管理目标为导向,以政治工作责任制为基础,通过定期检测各级党组织及政治工作部门的工作行为,并运用到班子考核评价中。按照科学性和适应性的原则,在科学化的命题下,公司党建责任制考核尚需重点思考以下问题:

一是分类分层考核问题。虽然在公司党建责任制考核办法中提到“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原则,但在具体的办法中并没有真正实行分类考核。要定出分类的方法,然后根据不同“类”的具体职责和客观条件设置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防止“一刀切”。

二是科学设置考核内容。政治工作客观存在基础工作、重点工作和创新工作。基础工作是已经固化的重复的可量化的工作内容,这类考核内容需要加强的是日常的过程考核,需要充分运用信息化的平台进行有效管控。

三是科学选择考核指标。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考核指标的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这不仅表明重视什么、提倡什么,引导下级单位和干部的工作方向,而且还关系到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和公平性。

四是加大考核的量化度。定性考核指标如果比较模糊,可操作性不强,考核人员的主观因素就会占相当大的比重。如:党建考核办法中的“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的”“企业内部没有形成良好的学风,职工精神状态不好的”等,都是难以量化、难以搜集、难以检验核实的指标。

五是推动考核的信息化。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遍使用,给责任制考核提供了新的路径。通过电子化考核,使考核过程方便,结果准确、公正,不会出现人为的情感偏差。电子考核为自行申报制,不申报者不得分,这样改变考核的传统逻辑,变被动考核为主动考核。

六是加强考核结果反馈。建立考核反馈机制,对结果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找出工作的差距不足及其产生原因,科学制订对策,使考核的过程成为调查研究、工作指导的过程。通过绩效沟通,能够建立共识,发挥责任制考核的最大效用,再完美的考核制度都无法弥补上下级缺乏沟通带来的消极影响。

协同支持:完善人才机制、理论支持和制度机制

管理的实现,不可能依靠单一的支撑来实现,需要各方的协同与相互配合和支持。政工队伍建设、政策研究和制度建设,分别从人才、理论和制度三个维度,构成政治工作的协同机制,发挥政治工作的最大功效。

人才保障。政工队伍的素质、能力和水平是政治工作最重要的前提和保证。胜任力模型作为人才评价、人才甄别和人才选拔的管理工具,在管理科学领域被广泛应用。胜任力和胜任力建模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人才测量方法和人才甄选机制所存在的缺陷,能够比较有效地预测从业人员的工作绩效。因此,开发南方电网政工队伍专业化胜任力模型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首先,在已有政工人员胜任力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提取该职位或者岗位最关键的能力要素,分层分类甚至分岗开发更实用、更具操作性、更具区分度的政工人员的胜任力模型。其次,配备相应的胜任力测评指标和测评办法,作为政工人员评价、考核、选拔、培养和任用的依据和工具。再次,开发政工人员培训课程体系,让政工队伍的培训常态化。最后,完善政工队伍培养机制,尤其要重视实践培养,即给政工人员提供实践的机会。

理论支持。南方电网政治工作的开拓和创新需要加大理论研究的力度,对政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员工思想和心理的新问题、对政治工作自身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等,都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把研究的成果应用到政治工作的实践中去,指导政治工作的实践,真正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要注意处理好继承传统研究与现实创新研究的关系、当前研究与超前研究的关系,还要注重本学科研究与借鉴相关学科知识的关系。以深入开拓本学科领域为基础,同时,积极借鉴吸收有益成果,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使政治工作科学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在人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百花园中,蓬勃生长,竞相开放,为南方电网政治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

制度保障。政治工作领域制度建设要按照公司一体化业务管理体系建设要求,充分借鉴公司前阶段工作成果及经验,以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全面梳理政治工作领域业务工作和具体流程,通过流程节点建立起组织架构、管理制度和作业标准的相互关联关系,落实管理制度、作业标准的具体要求,形成能直接指导政工干部按步骤开展工作的规范,使政工干部既能按规矩干活,又能实实在在减负,实现一体化管理的真正落地。

制度建设要秉承科学分析的理念,分步骤进行。第一步是编制政治工作领域一体化业务管理体系框架,将各专业领域管理业务分类划分为一级业务、二级业务和业务事项三类。第二步是梳理业务流程关联关系,有效识别政治工作各核心业务流程及相关联的各业务之间的协同关系,与其他专业领域达成职责界面、管理策略、流程衔接和相关标准的协同一致,打破目前的政工领域与其他专业领域间的壁垒和重叠,完善政工业务拓扑图及关联关系表,实现同质业务的统一规范。第三步是明确管控策略,根据网公司经营型管控的定位,将各专业领域业务管控按照“负责型”“审批型”“指导型”“报备型”分别对号入座。第四步是制订统一规范策略,将业务事项的业务输出、流程步骤与要求及涉及的组织或人员职责按照“全网统一”“省内统一”“地市内统一”和“地市内不统一”四种策略进行分析。第五步是编制政治工作一体化业务管理规范性文件,即编制制度及业务指导书。

保障平台:科学搭建信息化系统

以信息化为手段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构建现代化的党建系统。当前,南方电网公司已经全面推广应用党建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由基于Intranet技术的“1+2”工作板块构成,整个系统以一个党建信息平台为核心,辅以党建带团建、党建带群建两个专业平台共同构成。

篇(9)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固定资产是政府机关开展相关职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实行科学管理和正确核算固定资产,既有利于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也有利于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固定资产管理一直是政府机关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各级政府机关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固定资产管理日常管理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固定资产的账存与实存不符;政府机关清查盘点存在难度;固定资产没有将收支纳入财务统一核算,固定资产的处置缺乏明确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没有从整体上考虑;采购过程中规避政府采购政策时有发生;会计核算方法滞后。针对上述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如下手段予以改进:政府机关应对固定资产日常管理进行严格的要求;政府机关应强化固定资产验收入库及投入使用流程;严格落实固定资产按时盘点工作;加强固定资产收益的管理;综合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加强培训,掌握固定资产的计价方法;完善固定资产核算方法。

一、政府机关固定资产概念

1.政府机关固定资产的定义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政府固定资产通常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种类:房屋及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及陈列品、图书、运输设备、机械设备、其他固定资产。

2.政府固定资产管理的特点

政府机关的固定资产管理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固定资产的实际成本在当期支出中反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两个帐户一齐反映原始价值,一般来说,二者的金额相同。(2)政府机关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一般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需要计提折旧,同时还会考虑减值风险,但是政府机关固定资产管理不计提折旧,也不考虑减值风险。(3)政府机关出现固定资产盘亏现象时,不会在固定资产净值项目中反映,而是直接在固定资产或者固定基金项目中冲减。(4)固定资产大部分价值较高,维修费用较多,这一特点在政府机关固定资产管理当中体现较为突出。

3.加强政府固定资产管理的意义

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将有力保证政府固定资产的完整、保证政府职能的实现。具体体现在:(1)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政府能随时快速地了解每年购置的全部资产状况。(2)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将有利地避免重复购置和浪费。(3)对闲置资产和使用效率较低的资产进行处置(如调配、变卖、出租等),提高资金使用效率。(4)行政人员离职或工作变动时,可以快速、完整地进行资产交接,避免不必要的资产流失。(5)在进行核查、盘点以及折旧计算时能够快速且准确。(6)为政府的资产评估、决策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避免政府在固定资产管理环节上造成遗漏和隐患。总而言之,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对于提高行政资源和工商财力的使用效率,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等意义重大。

二、政府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日常管理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

资产的过程控制、资产状况动态监管等资产管理功能较弱,帐和实物的管理往往是由不同的部门完成的,一旦出现帐实不符的情况,很难查找原因;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资产实物的日常管理手段,即使单位花大力气进行了资产清查,没多久,帐实不符的情况又会重新出现,因此,必须有一套有效的管理手段对事物进行管理。

2.固定资产的账存与实存不符会计信息反映的不及时造成了固定资产的账存与实存情况不符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无法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实物状况,没有对固定资产的数量变化进行有效记录,导致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要么高于实有固定资产价值、要么低于实有固定资产价值。

3.政府机关清查盘点存在难度资产清查是资产管理中一项重要工作,资产清查中最重要、最困难的是要对大量的资产实物进行清查

4.固定资产的处置缺乏明确的管理较为常见的是出租收入的核算没有按照规定核算,常常在帐外游离

出租收入有的直接冲抵单位的招待费,而招待费通常是在帐外反映的。还有一种做法是冲减用于职工的补贴、福利或者奖金等非公分性质的支出。

5.固定资产管理没有从整体上考虑单个部门购置固定资产时,通常随意编制预算,缺乏合理性

6.采购过程中规避政府采购政策时有发生由于审批手续复杂

在购置固定资产时未履行政府采购程序,很多单位图省事,直接与供货方商定,常以维修费等出具发票,如:购买电脑常常开具配件或维修费发票,将达到政府采购金额标准应进行政府采购的商品,更换名目,金额大的化小,从而规避政府采购,这样的发票交核算会计记账时,无法在账面上反映为固定资产,导致固定资产游离在账外。

7.会计核算方法滞后,现行核算方法对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价值损耗如何核算没有明确规定

固定资产以历史成本计价入账,不计提折旧,仅设置“固定资产”、“固定基金”两个对应的会计科目核算,其账面价值除了清理报废外,入账后数据一直不变,而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自身价值却会发生减损,尤其是电子产品,如:电脑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几年内就会淘汰,这部分损耗价值使账面与实际价值相去甚远,从而导致虚增净资产,不能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状况。这样不但造成机关单位会计信息失真,也容易掩盖国有资产流失的真相。

三、加强政府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1.政府机关应对固定资产日常管理进行严格的要求,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政策,落实责任到人、物尽其用的原则

从编制固定资产预算、计划采购、验收入库、登记入账、领用发出到维修保养、处置等各个环节的实物管理和财务核算,财务部门负责按固定资产的价值分类核算,审核固定资产预算对固定资产进行监督检查;主管部门负责预算编制、计划采购、验收入库、登记保管、领用发出、维修保养、调拨处置等具体管理,并负责分类进行实物量核算,技术部门参与专用设备的维修保养和技术鉴定;使用部门负责合理、有效使用和日常维护管理,杜绝浪费;必须完善固定资产账、卡、领用、处置、清查盘点等日常管理制度。使用部门须指定专人负责办理本部门固定资产和其他物品的领用、保管、清点等工作。

2.政府机关应强化固定资产验收入库及投入使用流程

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并计入固定资产明细账,按物登卡、凭卡记账;已入库存的固定资产,要按照各类资产的使用说明和存放要求进行保管,填写保管单并定期检查,库存固定未经管理人员同意,任何人不准领用或调换;处置固定资产须填写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或固定资产调拨单,据单入账;使用部门领用固定资产须填写固定资产领用单,经主管领导同意后,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凭单填写固定资产使用记录卡并计入固定资产卡片。任何个人在不经批准的条件下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固定资产。如需借用固定资产,须经主管领导同意后,办理借用手续;对配备给个人使用的固定资产或物品,要建立领用交还制度,并督促使用人爱护所用资产。工作人员工作调动时,应在其办理所用资产交还手续后,方可办理调动手续。

3.严格落实固定资产按时盘点工作政府机关对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使用部门应每半年对账一次,使账实、账卡、账账保持一致;每年对各部门的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盘点工作

在以往手工方式下,要进行实物清点、账务核对、编制报表等工作,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完成该项工作。不可避免的出现错盘、漏盘、重复盘现象。使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提高清点实物资产的效率,完全避免上述现象的产生,大大节省时间。实现账务查询、核对、编制报表工作等的电算化。并将固定资产的盘点工作落实到人,使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与政府机关人员工作任务审核相联系,提高政府机关人员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积极性。

4.加强固定资产收益的管理一方面,将固定资产处置收入纳入财政专户进行管理,收支分开,使管理更加精细化

使固定资产账上价值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避免帐外小金库的产生。具体操作上可以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进行资产处置相关事项的录入,进行动态监管。另一方面,加强对政府机关固定资产的监督。对于违反固定资产收益管理规定的行为,如实追究相关行政人员责任。保障固定资产有关收益管理规定的落实。

5.综合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政府机关首先应当对固定资产进行彻底清查,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单个部门的购置计划应综合考虑,而不是对于其提出的要求一律予以满足。合理的固定资产配置要综合考虑政府职能需要、资产占用情况、部门的实际需求。当部门需要购置固定资产时,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考虑调用其他部门的固定资产,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资产配置标准、程序等应与预算管理相适应,整体上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6.加强培训

掌握固定资产的计价方法现行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计价、增加、转出、报废与毁损、盘盈盘亏等会计事项规定了详细的核算方法。但在实际核算操作中,固定资产不入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账务人员不清楚资产是不是要入账,要按什么价格入账,因此需要强化培训,让他们掌握固定资产计价方法。

7.完善固定资产核算在现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可借鉴企业会计制度,建立固定资产管理辅助账簿,设置累计折旧和减值准备科目

定期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情况。定期检测固定资产减值情况,若有较大减值情况发生,即作减值处理。同时,编制行政机关会计报表时,在附注中反映累计折旧和减值准备情况,从而为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加真实的会计信息。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依法加强对固定资产购置、记账、日常保管及处置等各个环节的管理,认真负责,严谨细致,提高全体机关工作人员的节约意识,自觉维护固定资产管理秩序,杜绝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创建节约型机关。

参考文献:

[1]倪年绪,罗维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消费导刊,2009,(22):083.

[2]王纹.政府固定资产的“全生命周期” 管理[J].中国财政,2008 (10): 42-43.

[3]任全会.县级机关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探讨[J].交通企业管理,2008,23(11):38-39.

[4]孙方凯.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和应对措施[J].青春岁月,2012,8(01):45-51.

[5]段俊梅,田晓强,马伯永等.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2(8):14-16.

[6]王海燕.对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设想[J].经营管理者,2011,24:090.

篇(10)

不同的学者从各种角度对公共价值的内涵进行了阐释。我国学者胡敏中认为,公共价值是指同一客体或同类客体同时能满足不同主体甚至公众需要所产生的效用和意义[2]。汪辉勇指出,公共价值的含义包括客体的公共效用,主体的本质或尺度的公共表达及规范的公益导向三个方面[3]。Alford和O’Flynn认为公共价值是一种“伞概念”——它将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不同的元素和现象集合在一起John Alford and Janine o’ Flynn者《Public Value: A Stocktake of a Concept》Paper presented at the Twelf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for Public Management. Available online:http://Public/uploads/literature/alford—and—O—flynn————Public—value—stocktake———irspm—2008.pdf.。Benington认为 公共价值超越了市场经济的范畴,是一个集合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概念,应该包含如下内容:经济价值、社会和文化价值、政治价值和生态价值[4]。

虽然以上学者从各种角度对公共价值进行了界定,但目前这一概念仍然模糊不清。概念的模糊性一方面使得一些学者对这一概念产生了质疑,认为公共价值仅仅只是公共部门获取更多政府补贴的噱头[5];另一方面,由于公共价值的无形性、复杂性和相互关联性,难以用传统方式来衡量其投入产出,因而公共价值的测度尤其困难。目前有一些研究者将他们的注意力放在公共价值产出及其度量上。我国学者王冰、董晓松、樊胜岳、彭向刚等人对政府绩效、生态建设、政府采购等进行了基于公共价值的实证研究[6-9]。国外学者Sherman对美国俄亥俄州奇利科西镇镇长进行了以公共价值为导向的绩效评估[10];Moore设计了用公共价值记分卡来衡量非盈利组织的绩效 [11]。这些学者研究的关键在于将公共价值视为一种衡量工具,以此来评价公共组织及公共管理者是否能够有效地将已知的公众偏好转化为体现公共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是对公共价值研究的有益尝试。

目前对公共价值研究最为深入的是Beck Jorgensen和Barry Bozeman的《Public Values:An Inventory》,他们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有关公共管理的所有重要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公共价值相关概念进行全面的梳理,列出了公共价值清单[13]。本文正是在公共价值清单的理论基础上,深度挖掘中央与地方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蕴含的公共价值,并对结果进行对比,试图证明公共价值的多元化、差异性及阶梯性。

二、研究方法与结果分析

(一) 研究方法与对象

文本挖掘法(text-mining)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从海量文本数据中抽取隐含的、以前未知的、潜在有用的信息的方法。它是一个通过分析文本数据进而发现文本知识的过程。

本文选取2000-2013年国务院和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挖掘公共价值类词频来对报告进行分析。政府工作报告是各级政府对其过去和未来战略的全面总结,具体体现了公共政策的结果与导向,因此我们推测其中必然包含着各种公共价值。虽然这种价值追求未必会成为现实,但价值转型却是政策转型的前提。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文本,其中任何一个关键词的变化,都体现了政府关注点和价值导向的改变。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目前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8,并超越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是我国人口最多,经济规模最大,经济综合竞争力最强、文化最开放的省份。因此广东省极具样本价值。国务院与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体例基本一致,都包括上一年工作总结、形势分析、来年工作安排等内容,具有极强的可比性。

(二)研究步骤

1.关键词提取。 根据Benington将公共价值分为经济价值、社会和文化价值、政治价值和生态价值几个维度,以及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化五位一体发展战略,参考Beck Jorgensen和Barry Bozeman的公共价值清单,采用ROST分词软件和人工选取的方式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关键词进行提取,剔除如“提高”“增强”“完善”等无意义词,再将提取出来的词分成五类,具有综合性质的词另外归为一类,如表1。

(文章或许不完整,如果需要相关服务,可以联系我们网站客服)

三、结论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及不同的地区,公共价值具有多元化、差异性及阶梯性的特征。首先,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情况下,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所重视的公共价值有差异,公共价值呈现多元化状态,若要求所有地区按照同一价值取向制定公共政策,则极有可能遭到消极应对;其次,在经济发展程度较低时,对于经济价值的重视程度最高,当经济及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价值开始让渡于生态、政治及社会等其他价值。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当能够明确表达和体现公共价值的这些特征。本文的研究基于政府工作报告,虽然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体现政府的公共价值,但仍具有一定局限性:除了公共价值外,报告文本受到如行文风格、领导要求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会从不同程度影响词频的计量,进而影响结果的科学性。在后续研究中,应进一步探索衡量公共政策中公共价值的方法。

参考文献:

[1]Moore M. Creating Public Value: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Government [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17-28.

[2]胡敏中.论公共价值[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9.

[3]汪辉勇.公共价值含义[J].广东社会科学,2008(5):56.

[4]Benlington J. From Private Choice to Public Value[M].London: PMPA, 2005:5.

[5]何艳玲. 公共价值管理——一个新的公共行政学范式[J].政治学研究,2009(6):68 .

[6]王冰,樊梅.基于公共价值的政府绩效实证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3):52.

[7]董晓松. 公共部门创造市场化公共价值的实证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09(10):1-8.

[8]樊胜岳. 基于公共价值的生态建设政策绩效评价研究[J].行政论坛,2013(4):34-39.

上一篇: 社会治理工作机制 下一篇: 工程合同管理措施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