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节能减排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5 17:08:04

中小企业节能减排

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篇(1)

能源是中小企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整个社会得以发展的基础。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中小企业占据重要的地位,在他们的发展过程中,节能减排的意识十分薄弱,能耗的水平偏低,这种增长方式不仅给环境带来压力,也阻碍其自身的发展。

一、原因分析

中小型企业的能耗水平低,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落后,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节能减排的意识薄弱

因为中小企业自身的短视以及发展观念的饿不合理,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式以及能源的利用状况不清,所以降低了企业的环保投资以及减少能耗的行动。

(二)产业布局、结构不合理

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不完善,还处于相对低的水平,企业之间缺少合作和配合,专业化的水平比较低。大部分的中小企业追求的是多而全,满足于自给自足的模式。这样的产业分布,造成了规模经济不能产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以及成本的增加,影响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进而不利于其发展。

(三)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

对于新技术和产品的贡献,中小企业较少,并且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没有自己独立的科研部门,更不用说什么专门的科研投入了。即使有的企业有研发的技术和产品,但是也没有专利的意识。中小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使其仅仅充当一个组装、加工的角色,不但加剧了能源的消耗,同时也使自己的发展没有明确的定位。

(四)管理者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的中小企业大都是民营企业,大多的管理者是白手起家,习惯于一个人做决定,并且因为自身管理才能的匮乏等原因,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并没有一个长久的规划。因而他们的思想观念、责任意识等决定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对节能减排不感兴趣,往往只注重短期的现实利益,这就影响了节能减排上的发展。

二、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的节能减排策略

中小企业要想在节能减排上有所突破,长久持续的发展,必须进行技术上的创新,具体而言,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提高面向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意识

中小型企业可以组成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从而转向循环经济。在联盟内,循环经济的实施将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企业品牌形象。这将可以提高联盟内企业的技术创新的意识,提高循环的利用效率。因此,循环技术的更多投资,也将影响该地区的产业发展,迫使更多的设备的企业,重视回收技术的重要性。

(二)建立循环经济综合利用项目的集中地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一方面由于较高的污染控制边际成本,另一方面是政府难以在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经济战略,倒是谁付费谁污染在实践中更为适用。在这之中,我国政府应该引导企业相同污染物排放的企业相对集中建设;指导具有环保设施运营资质的专业公司负责污染的集中管理,解决中小企业污染控制设施困难,工艺技术落后,经济规模要求高等方面的问题。

实践证明,这种操作不仅降低了企业治理污染的成本,还可以使排污企业可以集中精力关注在市场上的主要行业的发展。鉴于中小企业的特点,以及他们对市场的依赖。只要政府提供适当的指导,完全有可能使有关中小企业相对集中在某些专业领域或工业园区。集中管理是一种解决中小企业的污染,提高节能减排的有效办法。

(三)通过合作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节能减排问题

节能减排中的资金和技术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对要降低能耗,首先就是人才问题的解决。中小企业可以合作,建立自己的联合组织,使组织内的企业能够实现人才资源的共享。同时组织也可以组建专门的节能减排的技术研发队伍,通过促进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来为节能减排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最重要的是,一定制定一个保护人才、尊重人才、使人才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的有效机制。使人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价值。

这样通过合作,单个中小企业不仅可以降低研发的风险,而且能够节约培养人才的费用,从而使管理成本得到合理控制,这样有利于解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能够有效的解决节能减排的问题。

(四)选择合适的节能减排技术

在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尚未完善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应该依靠运营灵活,和消费者联系密切的优势,优先巩固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因而,出于创新资金的短缺以及技术力量薄弱方面的考虑,中小企业节能减排技术的采用和创新一定是立足于绿色消费的理念,以及降低成本。大可不必追求最先进的技术,只要能够满足自己的实际需要即可,初期应该以技术的模仿和跟随为主。在取得一定的发展之后,在循序渐进的追求技术上的领先地位。

三、结语

节能减排是中小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工业化的必然选择。因此,中小企业一定要认识到自己在节能减排方面的问题根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善。通过相互合作,技术的创新等手段来实现自身发展的转型,创造更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篇(2)

一、引言

中小企业节能减排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节能减排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和环境战略,“节能”是指在生产的过程中保持产能不变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资源的投入,“减排”是指企业在产量一定的情况下减少排放物,降低“外部性”。近年来,一方面,我国企业节能减排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对企业节能减排的监管措施也日益完善;另一方面,大多数中小企业管理者对节能减排并没有足够重视,只是消极遵守环境管制,有的甚至将节能减排管理视为负担,偷排偷放逃避环境管制。那么为何中小企业不主动实施节能减排活动,有没有办法使中小企业主动节能减排呢?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阐述企业环境战略与企业竞争优势关系,分析中小企业节能减排问题的根源及其促进方式。

二、企业环境战略与竞争优势

就战略角度而言,企业节能减排是企业环境战略或是绿色战略。企业环境战略是企业为遵守环境管制,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自愿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实施环境战略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些研究者认为环境管制会迫使增加用于污染治理和预防的投入,包括缴纳环境税费、购买治理污染设备、支付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等,这些投入不仅不会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反而会挤占提高产出的生产性投入,在企业资金紧缺时由于环境保护的投入,造成企业生产资金缺乏,而影响企业生存;而以波特为代表的另一些研究者认为,高能耗、高排放实际上是由某种形式经济浪费和资源无效利用造成的,严格环境政策可以激发创新、促进节能减排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的研发,提高投入产出率,使资源高效利用所产生的收益超过执行环境政策的成本,为企业带来净收益。率先实施环境友好项目的企业比竞争对手能获得更多的青睐,建立良好的声誉,进而建立先发优势。表1对国内外学者就环境战略与竞争优势关系的观点进行了归纳。

企业战略是企业根据环境的变化,自身的资源和实力选择适合的经营领域和产品,形成竞争优势而采取的行动方案或对所需资源的配置决策,其目的是低成本、高质量地生产产品,快速有效地适应市场变化,提高企业经济绩效。企业环境战略是企业在日益严格的政府环境管制和市场压力下作出的战略选择(Porter),其目的是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企业环境绩效。显然,企业生产经营战略会影响其环境绩效,而企业环境战略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负面的,只有当环境保护所产生的收益超过投入时,才能对经济绩效产生正面影响,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实现环境保护和竞争优势提升双赢发展成为可能,企业才有节能减排的主动性。

一些研究者根据企业对环境管制的反映程度把环境战略分为两类,反应型环境战略和前瞻型环境战略。反应型环境战略是指对环境采取被动反应的战略,而前瞻型环境战略表明企业自愿、积极地处理环境问题。企业污染消减可以通过两种主要方式实现:一是污染控制,通过污染控制设施对排放物进行存储、处理;二是污染预防,通过更好的管理,选用替代材料,回收和流程创新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前瞻型环境战略采取污染预防方式减少污染,反应型环境战略采取的是污染控制。反应型环境战略(污染控制)需要购入昂贵的废弃物处理设备,对已产生的废水、废气、废物进行处理,以达到环保标准,这些投入并不能提高生产效率;前瞻型环境战略(污染预防)通过污染预防不仅能节省安装和运作末端处理设备的成本,而且它还有助于提升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公司可以实现较大节省,相对竞争对手取得成本优势。

三、扩展资源观下的中小企业环境战略

资源缺乏、规模不经济性是中小企业不实施积极环境战略的根本原因。前瞻性环境战略的实施要求企业通过更好的管理,选用替代材料,回收、流程创新等方式,在产品生产或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这都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源。对于大企业来说,它们规模较大(市场占有率高或多元化),实施节能减排活动的成本被较大的产品基数所分摊,成本较小。中小企业缺乏资金和环境技术人才,无法依靠自身资源和能力进行技术升级与设备更新,技术的垄断性又使其难以从外部机构获取技术。大多数情况下单个中小企业污染排放的规模与处理设施的经济运行规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废弃物再生利用方面,中小企业缺乏规模经济,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而且,中小企业平均生存期短,转产频繁,节能减排设备折旧成本高,在污染治理方面边际控制成本远低于边际破坏成本,治污缺乏效率导致其有强烈的偷排和超标排放动机。

随着研究的深入,战略管理学者认为资源外取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Timmons(1994)指出企业成长是应用资源追寻机会的过程,而不管资源的来源和所有权。Jarillo(1989)实证研究表明高成长的中小企业采用了更多的外部资源,这些资源可以被称为网络资源(共享资源),该资源能拓展公司所能利用的机会。Lavie(2006)正式提出了扩展资源观理论,认为资源的所有权或控制权不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我们不必完全占有资源,只要能正确利用并分享其能所获得的收益就足够了,通过联盟等形式从外部获取的资源也是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并认为联盟网络关系本身比从网络中所获得的资源更重要。国内一些学者也对扩展资源观问题进行了研究。例如,耿帅(2010)认为共享性资源同样具有因果模糊、路径依赖、历史作用以及社会复杂等能够产生并维持竞争优势的各种特性,这些特性相互耦合帮助集群企业产生竞争的不对称优势进而提升整个集群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国内外学者从实证角度证实资源共享有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西班牙学者F. Xav-ier Molina- Morales(2001)对西班牙瓷砖业集群企业与非集群企业绩效进行了统计分析,认为共享性资源与集群企业竞争优势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耿帅(2005)采用数理统计研究方法,验证了共享性资源的存在性及其与集群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而支持了共享性资源是集群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这一论断。因此,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与外部主体建立并维持良好的关系,有效地获取外部资源并与已有的内部资源相整合,实现节能减排的规模经济,降低环境成本,最终提升企业竞争优势。考虑到扩展资源观视角,我们又将环境战略与竞争优势关系及代表学者进行了梳理,如图1所示。

四、外部组织模式与中小企业节能减排主动性

资源外取是中小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中小企业与外部组织的合作能够实现资源互补、规模经济,使环境保护所产生的收益超过投入,最终带来各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我们对国内外学者就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的外部合作模式进行了梳理,大致可以分为供应链模式、生态工业园模式和网络组织模式,并对各模式优劣势及其适用范围进行了分析。

1、供应链模式

Malmborg(2007)认为中小企业主要为大型工业公司提品或作为它的分包商,随着客户对环境要求的提高,大企业也要求这些配套中小企业向环境友好型企业转变,并为它们提供相应帮助。例如,从上世纪90年代,通用汽车开始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内容列入供应商培训计划,并且对世界范围内的140多个供应商进行了培训,与供应商组成环境咨询小组,开拓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途径,包括如何把环境因素融入设计、制造等过程,使合作伙伴掌握节能减排的相关知识,提高了供应链企业节能减排的主动性。在国内,学者也呼吁供应链上各企业展开合作,李向东等(2001)研究提出,通过供应链上战略伙伴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实行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以及利益共享,各企业能做到在经济利益及环保效益上的双赢。孙秀梅等(2007)结合ISO14000标准,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模式进行研究,主张企业构建从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供应、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到逆向物流的全面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并认为该模式有利于消除绿色壁垒限制,有利于提升供应链上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此外,学者还对原有供应链向绿色供应链转变的条件、绿色(生态)供应链绩效评价等问题进行了分析。Harrie(2010)认为压力和激励机制的相关性、焦点公司的创新特点以及供应网络中的合作特性都会导致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形成。张成考(2007)构建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设计了包括三废处理率、物料能源使用再利用率、废弃物排放达标率等指标的生态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

2、生态工业园模式

生态工业园模式是各国探索节能减排活动的重要举措,在国内外都得到了长足发展。生态工业园根据生态系统结构进行设计,一个流程的废弃物将成为另一个流程的投入要素,这不仅能使企业获得廉价的原材料和能源,而且能降低企业处理废弃物的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除此之外,生态工业园内的企业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包括信息中心、环境中心等,这减少了企业在这些方面的重复投资,节约了生产成本。因此,相比园区外企业,园区内企业更愿意实施节能减排活动。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是目前国际上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该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四个厂为核心,通过贸易的方式把其他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生产原料,建立工业横向耦合和代谢生态链关系,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我国也建立了一些运行比较成功的生态工业园,比如广西贵港生态工业园区、包头国家生态工业(铝业)示范园区等,成为我国实施节能减排的重要模式。

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工业园的研究还涉及生态园区的运作机制,园区运作效率评价等方面。Robert(2002)建议利用物质代谢分析方法研究园区内企业之间的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王兆华等(2003)将生态工业园中的要素分为公共设施类、企业和支持服务链三大部门,并阐述聚变活性因子和裂变活性因子在生态园区所发挥的作用。元炯亮(2003)从经济、生态环境、管理和生态网络方面建立了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为生态工业园区的评价提供了依据。

3、网络组织模式

网络组织是实现中小企业实施节能减排的一种新模式,国外学者对该模式研究较早。Friedman(2001)认为网络组织能提高中小企业实施环境战略主动性。Malmborg(2007)就当地政府扮演“教师”和“指导老师”角色的两类网络进行了分析。在政府扮演“教师”角色的网络中,政府部门处在网络的核心位置,它们不仅负责组织改善环境管理的相关会议,而且积极参与知识的创造和转移,为那些发展环境管理能力的公司提供知识、信息和观点。在政府扮演“导师”角色的网络中,当地政府主要扮演项目管理者(网络协调者)角色,政府和一些咨询机构签订协议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加入该网络的公司可以向最能满足其需要的咨询机构寻求合作。这两种节能减排网络都为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活动提供了外部支持,使外部相关资源、技术、经验等为企业所用,降低了企业节能减排的成本,提高了企业实施节能减排的主动性,并最终达到了节能减排的预定目标。

另外,学者还就节能减排网络中的一些具体合作机制进行了研究。Fresner(1998)主张各公司定期讨论环境管理问题,并邀请专家咨询团参加公司之间的研讨会,并提出他们的观点,以此来发现新的解决方案并发起新的思想。他还主张创建一个网络或在一个地理区域内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俱乐部。Manring等(2006)强调网络经纪人在环境管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网络经纪人熟悉各利益相关者所具备的资源和能力,他们会设计一条协调和整合各利益相关者为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而采取行动的价值链,推动谈判进程中问题的定义、行动规范的协商,并加快网络成员间的合作。

4、各模式优劣势比较

供应链模式、生态工业园模式和网络组织模式都能促进中小企业节能减排,但此三种模式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如表2所示。

基于各企业间的长期经济活动,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供应链合作形式。供应链中的企业彼此比较信任,关于节能减排的相关技术、信息、经验能进行充分交流,甚至一些企业会为其合作伙伴提供人力、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但是,一些中小企业主要为大的工业公司提品或作为它的分包商,市场力量不强,虽参与节能减排活动的实施,但不能充分分享节能减排活动所带来的收益。而且,供应链中合作企业数量有限,不能实现物质、能源的闭路循环,单一供应链模式带动效应较小。

国内外政府都对生态工业园节模式比较重视,在各地新办生态工业园,对原有工业园进行生态化改造。生态工业园基于生态性、循环经济学、系统科学等理论建立,园内企业可大致分成生产型企业、消费型企业和分解型企业(静脉型产业),各企业能共享信息、技术等资源,实现物质、能源的闭循环。但是生态工业园大部分是基于政府政策而非市场机制建立,生态工业园动态演化发展能力弱,致使园区系统稳定性不强;生态工业园多样性不足,园内企业间合作比较脆弱;生态工业园系统产生“锁定效应”和“路径依赖”,导致技术与制度创新不足,但其带动作用较供应链形式大。

网络组织模式在国内应用较少,但也必须受到我们的重视。它将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众多中小企业整合到一起,共享节能减排相关技术、信息、人力等资源。而且,基于松散耦合的合作形式,各企业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能避免企业间的“锁定效应”和“路径依赖”,更容易实现节能减排技术和制度的创新。但是,网络组织形式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网络组织形式参与者众多,各企业目标不同,协调困难;各企业间存在信任危机、机会主义行为,难以实现信息、技术等资源的充分共享。但网络组织模式突破了特定地域的限制,参与者不仅包括具有业务往来的各企业,还包括非业务往来企业,以及政府、科研机构、公众等主体,节能减排带动作用较大。

(注: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组织理论与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研究”(11BGL061);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以体制创新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研究”(14SZB024);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新常态下江苏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2015ZDAXM004)。)

【参考文献】

[1] Sharma,S.:Managerial interpretations and organizational context as predictors of corporate choice of environmental strateg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

[2] Gingrich,N.:To renew America[M]. New York:HarperCollins,1995.

[3] Porter Michael E.:America’s Green Strategy[J].Scientific American,1991,264(4).

[4] Porter Michael E,van der Linde C.: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 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9(4).

[5] 韩瑜:我国中小企业污染治理的经济学分析与财税政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2007(11).

[6] 耿帅:资源观视角下的集群风险成因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0(8).

[7] 耿帅:共享性资源与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关联性分析[J].管理世界,2005(11).

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篇(3)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02

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节能减排正在逐渐成为中央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2011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指出到2015年,万元GDP能耗将比2005年下降32%,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各种所有制类型企业中,中小企业节能减排任务更重、压力更大,保证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目标实现对于“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实现影响重大。

一、嘉兴地区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现状

1.样本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开始于2011年7月,考虑到嘉兴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调查选择了嘉兴中小企业中比较大的行业,最终调查样本企业25家,其中皮革行业6家,水泥行业5家,电镀行业7家,化工行业7家。调查样本基本情况如下表。从样本可见,25家样本企业年均产值为1653.30万元,企业职工为70人,其中化工企业年均产值和职工人数最多。

样本基本情况表

2.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现状

皮革行业是嘉兴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污染比较严重的行业之一。该行业的主要污染物有鞣剂(含铬)、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硫化物等,主要消耗的能源为水电等。2010年通过引进循环用水系统,调查企业的单位耗水量大副降低,目前为2007年的90%,COD排放也降低了10%,调查样本中,50%的企业引进这一系统。调查企业中的废气和废热则提供给供电厂,实现了资源的重复利用,同时也降低了污染,但其他污染物调查企业进行处理的并不多。

电镀行业也是嘉兴中小企业集中的主要行业,该行业排出的主要污染物有金属氧化物、酸雾(如氰化物、硫化物、磷酸)、氮氧化物(酸洗时)等,消耗的主要是水电。2010年通过技术改造样本企业的污水污水排放量减少66.7%,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都得到一定程度降低。目前调查企业的额定污水排放量和COD排放量分别约为每年78.5万吨和65万吨,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预计每年将以5%的速度递减。

水泥行业在中小企业中也占有很大比重,其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等。资料显示,目前每生产1吨水泥熟料,约排放1吨CO2,平均消耗100kwh电能(将煤燃烧产电所生成的CO2算上,每吨水泥约产生0.12吨CO2)。若用废气的余热烘干原燃料,生产每吨水泥熟料烘干用煤可减少0.02吨, CO2排放减少0.0476吨。目前样本企业约有60%采用了废气余热烘干原燃料。

化工行业是污水排放的大户,污水中含有的主要污染物有COD、生化需氧量(BOD)、硫化物、氮化物、有机废气等。目前我市废水处理主要采取集中治理的方法,将排入管网的废水集中到海盐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废气方面,企业通过与附近的供电厂合作,将废气、余热传输给供电厂,以此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同时也降低了污染。据了解,化工行业原料利用率极低,一般约为30%~40%,大部分以“三废”形式排入环境。

二、“节能减排”制约因素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有21家受访企业(占全部样本的84%,样本总数25)指出了政府部门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不足,但他们认为“节能减排”落实难的最大制约因素仍源于企业自身,还有一些企业从其他方面分析了原因。

1.政府因素

本次调查中,在政府因素方面选择“相关政策支持不足”的受访企业有2家(8%)。其中认为“政策实施困难,阻碍多”的有21家(84%),认为“节能减排项目申报,审批程序冗杂”的有19家(76%);认为“后续政策跟进缓慢,整体性差”的有18家(72%),认为“政策调整不够灵活”的有17家(68%);认为“政策实际优惠普及性差”的有4家(16%)。

据了解,目前现已实行的节能减排政策有:排污收费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治理污染费返还和低息贷款制度,以及一部分减免税制度等。其中,使用最广泛的仍是排污费收取制度。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发现大多数受访企业认为相关政策整体性不强,灵活度缺乏;企业绿色项目审批程序冗杂,惩罚性制度尚不完善;且实际操作中,有关部门调控力度不强。从而降低了“节能减排”有关政策的实施效率,常使好政策难以落实。

2.企业因素

本次调查中,在企业因素方面选择“融资困难,融资成本高”的有21家(84%),选择“当项目的高投入与企业的少资金矛盾时,会选择放弃项目”的有23家(92%);选择“职工受教育程度低,科研力量不足”的有19家(76%);选择“技术缺乏,科研能力又不足”的有18家(72%);选择“设备淘汰、工艺更新进程缓慢”的受访企业有16家(64%);选择“管理模式落后,节能减排工作落实”的有15家(60%);选择“企业内部有关意见不一致”的有3家(12%)。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发现中小企业“节能减排”意识普遍淡薄。此外,中小企业设备淘汰不及时,工艺更新缓慢;职工受教育程度低,科研能力不强;技术信息获取困难,且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较弱等因素也正阻碍着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的步伐。

以上这些制约因素存在的最大原因就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长期以来,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违约风险较高,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又不规范,使得银行对其的监控困难。因此,中小企业贷款信用度低,融资成本高。而节能减排项目的投资回收期长,迫于资金压力企业家们只能放弃绿色项目。

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许多受访企业职工职责划分模糊,重职或缺岗现象严重。致使企业管理模式低效、管理成本高昂。这种现象在一些职工人数在50人以下的企业中表现更明显。这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落实。

3.其他因素

本次调查中,在其他因素方面选择“相关项目评估分类标准、效益测算方法不一致,数据信息不具可比性”的有22家(88%),选择“节能环保型设备、技术的供方市场信息不对称,交易制度混乱”的有19家(76%),选择“相关信息、技术获取困难、渠道窄”的受访企业有16家(64%),选择“缺少行业交流平台、企业间合作难”的有2家(8%)。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发现,除去政府和企业因素,中小企业“节能减排落”实困难还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目前国家对于“两高”(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统计尚不明确、统一。针对节能环保项目的贷款统计、环境效益的评估由于项目分类标准以及效益测算方法不一致,使得所披露的数据信息不具备可比性。因此,有关部门难以借助这些数据落实相关绿色信贷政策。

其次,节能环保设备、技术的供方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交易制度混乱,产品鱼目混珠等问题。导致需求方难以获得准确信息,又缺少专业的技术鉴别团队,企业很难从市场中获得适合自身的节能减排技术。

最后,中小企业数量庞大、地处分散,客观上也影响了规模效应的产生,带来了资源能耗浪费、污染无法集中处理等问题。

三、具体措施与建议

中小企节能减排至关重要,但实行起来又困难重重。如何使企业以更积极的方式落实节能减排工作,本文提出以下解决措施和建议。

1.政府层面的措施

(1)政府可适当实行税收“减法”措施。如,企业购买已列入“绿色名录”的设备可享受增值税抵扣政策。或在一定年限内(根据该设备所带来的节能环保效益来设置年限)减免企业所得税。(2)支持企业分期付款。购买已录入节能环保设备的企业享受较低利息,较长期限的“绿色贷款”。以加快淘汰中小企业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3)完善排污权融资体系。政府可以通过设立排污权抵押贷款制度、提高排污权交易效率等方式来完善排污权融资体系。这将有效帮助企业克服因购买排污权使资金短缺的问题,从而推进这种新制度更广泛的流通。(4)组建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基金。政府可将对罚款和有关税收所得注入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基金,用以保障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5)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建立国家排污权交易中心,发展排污权交易市场。

2.企业层面的措施

中小企业实施以下措施,一方面,有利于节能减排工作的落实;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实力,降低经营风险,规范财务信息从而增加贷款信用度,以解决企业融资渠道“窄”和融资额度“小”的问题。

(1)更新设备工艺,引进人才技术。以行业内筹资或获取政策优惠等方式获得资金支持,加快淘汰旧设备和落后工艺,引进创新技术。同时,通过改善职工待遇和福利,以及工作环境等方式吸引人才。(2)规范财务制度,升级管理模式,重视职工素养。首先,企业要重视财务管理,规范财务制度。中小企业经营利润少,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外部借贷。因此,企业财务信息有效透明不仅利于企业控制成本,为决策提供参考,更是降低了借贷成本,利于融资。其次,企业内岗位设置合理到位,职务划分科学明确。同时引荐先进的管理模式,从而更有效地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管。最后,企业应当定期组织培训,加强员工对节能减排的认识,提高员工技能素养。这些都有利于中小企业更好地落实节能减排工作。

3.社会支持措施

(1)发展多元化的机构间合作形式。09年数据显示,开展银政合作以来,兴业银行共向嘉兴企事业单位投放节能减排贷款1.85亿元。银政合作只是多元化合作的开始,政府应当积极引导更多金融机构参与到其中来。(2)有效利用行业组织平台,加强企业间、行业间联系。如,针对重污染行业在工业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泥,我市已启动建设新嘉爱斯热电有限公司“污泥焚烧综合利用热电联产技改”项目和浙能嘉兴发电有限公司“污泥焚烧项目”,预计项目运行后,每年可节约标煤22.41万吨,节约用水1000万立方米,减排二氧化硫521.9吨。(3)在政府和主导企业的支持下,发挥节能减排服务产业的作用。特别是节能咨询服务和节能量监测机构的政策,以便建立一批技术全面、专业能力强的机构来帮助企业进行能效诊断、优选技术和提供节能项目服务。(4)加强典型事件曝光力度,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体曝光典型的环境违法案件。以舆论的力量迫使企业绿色生产,促使中小企业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曹艳.创新金融产品,推进排污权交易――嘉兴市排污权抵押贷款制度透视[J].科技创新导报,2010(36):206.

[2]张琦弦,等.我国中小型企业节能减排情况现状分析[J].化工进展,2009(28):10.

[3]高志新,秦欣.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开展缓慢的原因探究[J].中国经贸导刊,2009(20):49.

[4]张宝利.节能减排:中小企业任重道远[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8(03):83-84.

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篇(4)

近年来,我省中小企业暨民营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增收的重要来源和城乡就业的主要渠道。但也应该看到,我省中小企业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体现在总体素质不高、增长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等方面,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工艺和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重。如,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的建材行业,落后工艺的80%集中在中小企业;化工、纺织、造纸以及服务业等行业中小企业也存在用水浪费及超标排放等现象。

做好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是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方针和紧迫任务。做好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有利于改进工艺装备、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加快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有利于引导中小企业尽早走上科学发展之路;有利于增强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省中小企业系统干部职工和广大中小企业要从战略高度认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积极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走投入小、产出多、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提高能源利用率为核心,以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根本,坚持节能减排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技术进步相结合,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综合运用经济、技术、法律和行政手段,推动节能减排工作深入开展,努力实现全省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完成“十一五”全省节能减排目标奠定基础。

(二)工作目标。

中小企业能源消耗、用水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达到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的要求。使中小企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达到预期目标。

(三)主要工作任务。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要结合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增强全系统干部职工和广大中小企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部门联合行动、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营造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良好舆论氛围。各市(州)、县(市、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组织宣传发动。要充分利用信息网和主流媒体,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基本知识和先进经验,广泛开展节能环保科普宣传活动,开展针对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相关培训,切实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观念渗透到广大中小企业及职工心中。

2、淘汰落后产能,控制“两高”行业的发展。严格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相关法律法规淘汰中小企业中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重点是能耗高、污染大的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电力等行业。密切关注落后产能转移趋向,防止以招商引资、产业转移等形式新增落后生产能力。各市(州)、县(市、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搞好规划,按照相关要求,有步骤、分批次实施淘汰“两高”、“五小”企业及落后产能企业。

3、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加快开发节能减排共性、关键和前沿技术,培育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采取多种方式加快高效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设备的推广应用。落实全省循环经济“十一五”规划,深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工作。鼓励重点行业中小企业使用“零排放”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循环经济发展的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和再循环技术,推动企业实现内资源闭环流动。

4、搭建要素服务平台,健全节能减排服务体系。各市(州)、县(市、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强化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咨询诊断功能,积极鼓励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中小企业开展服务;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为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开展政策性担保业务,为创新成长型企业、清洁生产企业、节能降耗改造项目、整体实施节电企业搞好融资扶持;着力破解人力资源约束矛盾,加强企业节能减排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提升企业整体素质。要及时总结和推广企业节能减排的好做法、好经验,推进工作开展。

5、强化工业中小企业管理,促进节能减排增效。工业中小企业是我省能源消耗的重点领域,加强工业中小企业节能管理势在必行。中小企业必须严格遵守节能和环保法律法规及标准,强化管理措施。各市(州)、县(市、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引导企业加强管理,夯实节能减排基础;引导企业完善产品质量监测管理制度,加入国际质量认证体系;引导和督促企业依法获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须的产品质量资格和许可。加强计量管理,完善计量器具和检测手段,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节能减排的激励机制,动员全体员工参与节能减排活动。

三、加强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

(一)要高度重视。节能减排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节能减排工作纳入重要日程,抓紧抓好。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建立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领导挂帅,指定处(科),落实专人负责。要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保证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开展。认真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吉林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地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

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篇(5)

一、充分认识中小企业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着总体素质不高、增长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工艺和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重。在一些规模经济要求较高的资源型产业,中小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工艺水平落后。如,黑色冶炼及加工行业中小企业数量虽占全部企业的74%,但其总产值规模仅占全行业的20%;在安全和技术要求较高的采矿业,中小企业占采矿企业的96%;在建材行业,落后工艺80%以上集中在中小企业。服务业中小企业节能减排任务也十分艰巨。如,洗车行业用水浪费、超标排放现象较为突出。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需要广大中小企业和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也是每个中小企业和职工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迫切要求广大中小企业从主要依靠数量扩张转变为更加注重质量提高,从主要依靠粗放型增长转变为更加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走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当前,中小企业在节能减排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是:不少中小企业科学发展、节能减排意识淡薄,思想和认识还不到位;一些企业工艺装备落后,有些落后生产能力在产业转移中没有依法淘汰;节能减排投入不足,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措施缺乏,违规排放现象时有发生;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应用不够,节能减排中介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污染治理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在产业集聚区内还难以做到统一排放、集中治理等。这些问题迫切需要研究和着力加以解决。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推进中小企业节能减排

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为根本,全面调动中小企业和职工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依法淘汰落后产能,推广先进适用节能减排技术,健全节能减排技术服务,加强企业管理,力争使中小企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以及安全生产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一)广泛宣传发动,提高思想认识。结合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增强广大中小企业和职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各级中小企业部门充分利用信息网和各种媒体,宣传节能减排的重大意义、方针政策、基本知识和先进经验,要将节能减排纳入年度培训重点,利用电视、网络以及集中面授等方式开展针对中小企业的节能减排相关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资源警示教育,增强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选择确定若干节能减排示范单位,宣传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

(二)淘汰落后产能,控制“两高”行业发展。严格按《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淘汰中小企业中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对不按期淘汰的企业要依法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和排污许可证,依法停止供电。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的相关政策规定。密切关注落后产能转移趋向,坚决制止落后装备设施外流,坚决防止以招商引资、产业转移等形式新增落后生产能力。

(三)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大力推广共性节能减排技术。针对中小企业特点,加快开发节能减排关键和共性技术,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在冶金、有色、石化、化工、电力、煤炭、建材、轻工等重点行业中,鼓励使用“零排放”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循环经济的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和再循环技术,推动企业内循环经济发展。各类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要将中小企业节能减排作为支持重点,促进中小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推广使用,提升中小企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水平。

(四)促进服务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大力鼓励在信息技术、工程及科学仪器、生物工程、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环境保护新技术等领域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生产服务业的产业档次和现代化水平。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特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

(五)健全节能减排服务体系,探索污染集中治理模式。组织专家队伍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咨询和诊断,鼓励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中小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咨询,并提供设计、培训、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选择若干地区和机构先行开展试点。完善相关政策,大力发展产业化、社会化、专业化的中小节能减排技术服务机构。对于排放集中、污染严重的产业集聚区,探索集中治理模式,促进公共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设施建设,重点支持一批产业集群环境治理建设项目。支持在产业集群内发展热处理、电镀等工艺专业化企业。鼓励发展生态型工业和生态型工业园区。

(六)引导企业加强管理,夯实节能减排基础。企业(单位)是节能减排的主体,职工是节能减排的主力军。中小企业必须严格遵守节能和环保法律法规及标准,强化管理措施。引导中小企业完善产品质量监测管理制度,加入国际质量认证体系。引导和督促企业依法获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须的产品质量资格和许可。加强计量管理,完善计量器具和检测手段。引导中小企业认真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支持中小企业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积极帮助职工掌握节能减排技能,不断提高职工节能减排能力。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节能减排的激励机制,动员全体员工参与节能减排活动。

三、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一)各级中小企业部门要把节能减排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国务院和各省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和全民行动实施方案,结合本地区实际,抓紧制定本地区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方案,尽快确定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目标、重点和相关措施,加强对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协调。

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篇(6)

一、建立健全全员、全面、全过程节能组织体系

为加强节能管理,健全节能管理体系及机构,企业成立能源管理委员会及节电、节水领导小组,充分发挥三级能源管理网的作用,将节能降耗贯彻到生产的全过程;制订、完善能源管理制度,同时制订了能源管理奖惩办法,对在节能降耗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予以奖励,对浪费能源的予以重罚,提高职工的节能意识;形成节能管理与其他管理相结合,纵横联络,互相配合的能源管理体系。

二、加强基础工作,制订节能规划

为把节能管理工作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企业狠抓节能管理的基础工作。建立能耗统计报表和能耗分析台帐,配备专职或兼职统计员,做到按时按质上报;实行万元产值能耗和产品能耗定额管理;坚持定期考核评比,根据各车间耗能实际情况打分做到多节多奖,浪费处罚,对贡献大、效益好的技术措施实行重奖。对每一个生产车间、每一台用能设备逐个进行检测和热平衡核算,找出进一步节能所在,并据此制定了详细节能方案。

三、依靠科技进步,挖掘降耗潜力

依靠科技手段改进冶炼炉、溶铸炉、锅炉、合成塔、渡槽等技术装备,发展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开发利用低温余热,实施优化生产。同时定期对耗能设备进行节能监测,了解设备运行及耗能状况,根据监测结果,制定出设备节能整改方案。

四、避峰填谷,降耗节能

为最大限度地节能降耗,企业采取了合理安排生产,实施避峰填谷措施,使峰谷电费差降到最好水平。同时采用电脑智能分析仪,准确地分析出高压外转用户的用电情况,做到有的放矢,促进了用电负荷率和峰谷差的根本好转。

五、环保与节水并举,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水资源的日益匮乏,水价的不断上涨,节水工作迫在眉睫,企业将水资源视为发展的战略资源,努力把节约用水与降低成本、环境保护及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加大节水设施的投入,对外排水进行回收利用,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节能减排工作方案(市政府节能减排工作方案)

一、明确目标和要求

(一)主要目标。到2010年,万元gdp能耗由1.067吨标准煤下降到0.853吨标准煤(按现价计算),下降20%;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由1.26万吨下降到1.11万吨,下降11.6%;氨氮排放量控制在2541吨,削减18.1%,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6800吨。

(二)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突出抓好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监测体系、考核体系和责任体系,着力形成集约型的增长方式和节约型的消费模式,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法规和标准为规范,以监测中心等服务机构为依托、以统计和计量等为基础的节能减排协同推进机制,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着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三)制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按照“管住增量、调整存量、上大压小、扶优汰劣”的思路,制定《市工业领域产业结构调整意见》及淘汰落后产能的年度工作方案,将节能减排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刚性指标。

(四)淘汰和改造升级落后产能。在巩固关闭新老“五小”成果、防止反弹的基础上,加快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和改造升级。,关停并转立窑水泥生产线1条(县龙山水泥厂),淘汰落后产能7万吨,节能1.5万吨标准煤。“十一五”期间,完成对3台热电机组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预计年节能2.2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4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8万吨。

(五)择优发展节能环保型产业。大力发展低能耗、轻污染的先进制造业和面向生产的服务业,积极发展生物质能包括秸秆气化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同时,建立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档案,取消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及企业实行的优惠政策,实现我市产业结构向节约型、环保型转变。

(六)从源头控制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项目,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严格执行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项目核准程序,建立相应的项目审批问责制。对未进行节能环保审查或未通过审查的项目,审批部门一律不得审批、核准或备案,土地管理部门不得通过土地预审,不得批准用地,银行不得提供贷款,规划、建设和安全监管等部门不得为其办理相关手续。

三、加快以节能减排为重点的技术进步

(七)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建立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项目库,制定分年度实施计划。通过实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以及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节能工程,实现节能12万吨标准煤以上、节电近1亿千瓦时。组织实施8个重点节能示范项目,开展电机改造节能专项行动。

(八)实施污染治理重点工程。到2010年,累计建成4个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全市污水处理能力17万吨,预计削减化学需氧量1.1万吨;全市25个重点工业废水治理项目按计划建成投运,预计削减化学需氧量0.21万吨。

(九)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组织产学研联合,开展重点行业节能减排等攻关研究。在电力、化工、建材、纺织、造纸、建筑等重点行业,推广一批节能减排技术。加强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及农业节水、节肥、节药技术推广。

(十)多渠道扩大投入。建立以企业自筹、金融机构贷款、社会资金投入和财政资金引导为主的节能减排投入机制。从起,市财政设立节能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补助以节能降耗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等为主要目标的节能示范项目、技术与产品的推广等,并将根据财力增长情况逐步扩大资金规模;从市级排污费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装置建设。同时,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落实市内配套资金,并引导企业、金融机构及社会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投入。县级财政也要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投入。

(十一)加强国债项目监管。督促项目承担企业认真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质量领导责任制以及国债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国债资金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继续做好新的国债项目争取工作。

四、抓好重点企业和领域的节能减排

(十二)抓好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对列入全国千家、全省百家和全市节能行动计划的14户企业开展能源审计,编制节能规划,实施对标改造,确保“十一五”期间14户企业节能10万吨以上标准煤。对污染物超总量排放和超标排放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十三)引导商业节能。组织实施零售业节能行动,在全市大型商业场所推广使用节能设施,推行节能标签制度。督促和指导批发零售业实现万元营业额能耗降低5%的目标。

(十四)抓好农村节能。加快淘汰和更新高耗能落后农业机械,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推广省柴节煤灶。加快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合理使用农药、肥料,减少农村面源污染。

(十五)加强交通运输节能。强化营运车辆技术状况的监管,禁止油耗大、不符合运输条件的车辆、船舶进入运输市场。大力宣传和应用道路运输节能技术,鼓励运输企业淘汰老旧汽车。

(十六)推进建筑节能。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50%的设计标准,达不到标准的不准开工建设和销售。新建筑设计要体现优先利用太阳能的原则。做好建筑节能专项示范工程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试点。鼓励采用高效照明电器和变频节电技术,实施“绿色照明”工程。

(十七)推动政府机关节能。政府机关发挥表率作用,培养节能习惯。推进政府机构优先采购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严格机关公务用车管理。研究制定机关办公用房用能设备运行标准,对达不到节能标准的办公用房分批进行改造。规范办公用品的采购、配备和使用,大力推动节能产品采购。市直机关率先使用节能灯,设定空调温度。

(十八)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积极探索节能减排的新模式,并及时总结推广。全面培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体系。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县级以上城市(含县城)要建立健全垃圾收集系统,全面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

(十九)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煤矸石、大宗工业废弃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动新型墙体材料和利废建材产业化示范。城市建设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确保从1月1日起市城区和县城区实现“禁实”目标;1月1日起蒙城、利辛城区实现“禁实”目标。拓宽散装水泥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水泥散装量和预拌混凝土使用量。

五、加强节能减排监管能力建设

(二十)加强节能监测监察机构建设。加强市节能监测与技术服务中心建设,组建市节能监察机构,为节能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二十一)加强环境监测及环保执法能力建设。加强环境监测和应急管理机构建设。2010年,市、县级环境监测站达到国家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能力要求,市环境监察机构达到一级标准化建设要求,县达到三级以上建设要求。

(二十二)加强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到底,国控、和省控重点污染源以及所有城市污水处理厂全部完成自动监测设备安装与联网任务,基本建成市级环境监控中心,初步实现网络上报污染物排放数据和调度减排措施。城市污水处理厂在线自动监控系统与建设部门联网。

六、加强监督检查执法工作

(二十三)加强节能监测、监察和重点污染源巡查。每年抽查2-3家用能在1000吨标准煤以上的耗能企业,对其设备耗能情况进行监测。同时,加强节能监察,对严重违法或突破能耗限额标准的企业实行处罚,并限期整改。对国控4家、省控9家重点污染源实施每月一次的巡查制度。

(二十四)严把节能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关。把节能、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性条件。禁止新上不符合国家节能环保法律法规的建设项目。对不履行节能环保“三同时”的,责令停止生产;对节能及污染防治设施不同步运行或运行不正常的试生产企业,责令停止试生产并限期改正。严格执行环评审批向上级报告备案制度和向社会公示制度。落实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规划环评。推动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项规划的环评工作。

(二十五)建立节能减排工作督查制度。市每年组织两次节能减排工作督查,重点对建设项目节能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及“三同时”执行情况、节能和环境违法案件、媒体曝光案件及重点案件的查处与落实情况等实施督查,重大问题及时向市政府专题报告。建立环境后督查制度和市直单位包干督查制度。扩大重点监控污染企业实行环境监督员制度的试点范围。

(二十六)实行区域环评限批制度。对没有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目标、重点治污工程未达到目标责任书要求和落后产能淘汰任务未完成,以及区域内出现2起以上严重违反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县区,实行区域环评限批,直至整改到位;对没有完成总量削减目标的企业,暂停审批新项目环评,直至整改到位。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不落实收费政策、污水处理厂建成后一年内实际处理水量达不到设计能力60%的,以及竣工污水处理设施无故不运行的地区,暂缓审批该地区项目环评,暂缓下达有关项目的国家建设资金。

(二十七)加大执法力度。对重点环境违法案件实行挂牌督办,限期整改。对于恶意排污和屡查屡犯的企业,从严进行处罚。

七、建立健全节能减排考核体系

(二十八)实行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将节能减排目标分解落实到县及重点用能企业,并将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市政府每年向市人大报告节能减排进展情况,在“十一五”末报告5年两个指标的总体完成情况。各县区政府每年向市政府报告节能减排工作目标责任的履行情况。

(二十九)实行节能减排“一票否决制”。对没有完成节能减排目标、重点治污工程未达到目标责任书要求和淘汰落后产能任务未完成的县区,取消当年各类集体和个人的评先竞优资格。对行政不作为、执法不力、徇私枉法、权钱交易等行为,依法追究有关主管部门和执法机构负责人的责任。

(三十)建立评估考核和奖励制度。制定全市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办法和节能减排奖励办法。对各县区政府和14户省重点耗能企业和重点排污企业节能减排目标进行评价考核,评价考核结果经市政府审定后向社会公布。对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和取得重大节能减排效益的单位和个人,市政府给予表彰奖励。县区政府及企业也要对本地、本单位节能减排工作进行表彰和奖励。

八、落实节能减排政策

(三十一)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合理调整各类用水价格,加快推行阶梯式水价、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对国家产业政策明确的限制类、淘汰类高耗水企业实施惩罚性水价,落实支持再生水、矿井水、雨水开发利用的价格政策,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按照补偿治理成本原则,提高排污单位排污费征收标准,严格执行国家二氧化硫排污费征收标准。加强排污费征收管理,足额征收排污费,杜绝“协议收费”和“定额收费”。全面开征城市污水处理费并提高收费标准,吨水平均收费标准不低于0.8元。提高垃圾处理收费标准,改进征收方式。

(三十二)落实国家、省促进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各级财政要采取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高效节能产品和节能新机制推广、节能管理能力建设及污染减排监管体系建设等。进一步加大财政基本建设投资向节能环保项目的倾斜力度。继续加强和改进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和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管理。

(三十三)充分利用国家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积极研究利用节能环保项目减免企业所得税及节能环保专用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对节能减排设备投资给予增值税进项税抵扣;对废旧物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实行优惠政策;对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在计征企业所得税时实行减计收入的政策;实行鼓励节能环保型车船、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税收优惠政策;实行鼓励先进节能环保技术设备进口的税收优惠政策。每年分两批对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认定进行初审上报,根据《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目录》和《节能产品目录》,对列入目录的产品按规定给予税收优惠。

(三十四)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搭建银企对接平台,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优先为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项目、循环经济项目提供直接融资服务。探索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建立环境信息通报制度,将企业环境违法信息纳入金融部门企业征信系统。

九、加强统计、计量等基础性工作

(三十五)加强统计工作。加快建立能够反映全市及各县区、重点企业能耗水平、节能目标评价考核制度的节能统计体系及能耗季报办法。建立节能减排公报与报告制度,推进节能减排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定期公布节能减排等指标完成情况。实行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污染物排放等信息向环保、建设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季报制度。建立重点污染源排污总量控制台账,实施点对点的量化管理。

(三十六)加强计量管理。按照《加强能源计量工作的意见》和《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的要求,质监部门依法监督检查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管理情况,组织计量技术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能源检测、培训等服务,帮助和引导企业全面加强能源计量工作。

十、提高全社会节能和环保意识

(三十七)统筹和深化节能减排宣传教育。制定节能减排宣传方案,将节能减排宣传纳入重大主题宣传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节能减排宣传。继续办好节能宣传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及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日等宣传活动。开展征集、节能减排公益广告活动。在大中小学率先开展节能和环保教育,并把节能减排纳入干部培训内容。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节能机关”等创建活动,并选择若干节能先进企业、机关、商厦、社区等,作为节能宣传教育基地,面向全社会开放。

十一、加强组织领导

(三十八)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分管环保工作的副市长、分管工业工作的副市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减排工作办公室和节能工作办公室,减排工作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节能工作办公室设在市经委。建立节能工作联系会议制度,统一协调部署全市的节能工作(名单附后)。各县、区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各级政府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对本地节能减排工作的领导,统一协调部署节能减排工作,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级节能和环保主管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监督、管理和协调职责,主动争取社会各方面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支持。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和支持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形成工作合力。

节能减排工作方案(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方案)

节能减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做好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通知》精神,为切实做好我省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充分认识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省中小企业暨民营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增收的重要来源和城乡就业的主要渠道。但也应该看到,我省中小企业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体现在总体素质不高、增长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等方面,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工艺和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重。如,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的建材行业,落后工艺的80%集中在中小企业;化工、纺织、造纸以及服务业等行业中小企业也存在用水浪费及超标排放等现象。

做好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是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方针和紧迫任务。做好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有利于改进工艺装备、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加快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有利于引导中小企业尽早走上科学发展之路;有利于增强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省中小企业系统干部职工和广大中小企业要从战略高度认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积极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走投入小、产出多、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提高能源利用率为核心,以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根本,坚持节能减排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技术进步相结合,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综合运用经济、技术、法律和行政手段,推动节能减排工作深入开展,努力实现全省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完成“十一五”全省节能减排目标奠定基础。

(二)工作目标。

中小企业能源消耗、用水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达到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的要求。使中小企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达到预期目标。

(三)主要工作任务。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要结合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增强全系统干部职工和广大中小企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部门联合行动、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营造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良好舆论氛围。各市(州)、县(市、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组织宣传发动。要充分利用信息网和主流媒体,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基本知识和先进经验,广泛开展节能环保科普宣传活动,开展针对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相关培训,切实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观念渗透到广大中小企业及职工心中。

2、淘汰落后产能,控制“两高”行业的发展。严格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相关法律法规淘汰中小企业中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重点是能耗高、污染大的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电力等行业。密切关注落后产能转移趋向,防止以招商引资、产业转移等形式新增落后生产能力。各市(州)、县(市、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搞好规划,按照相关要求,有步骤、分批次实施淘汰“两高”、“五小”企业及落后产能企业。

3、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加快开发节能减排共性、关键和前沿技术,培育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采取多种方式加快高效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设备的推广应用。落实全省循环经济“十一五”规划,深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工作。鼓励重点行业中小企业使用“零排放”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循环经济发展的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和再循环技术,推动企业实现内资源闭环流动。

4、搭建要素服务平台,健全节能减排服务体系。各市(州)、县(市、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强化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咨询诊断功能,积极鼓励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中小企业开展服务;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为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开展政策性担保业务,为创新成长型企业、清洁生产企业、节能降耗改造项目、整体实施节电企业搞好融资扶持;着力破解人力资源约束矛盾,加强企业节能减排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提升企业整体素质。要及时总结和推广企业节能减排的好做法、好经验,推进工作开展。

5、强化工业中小企业管理,促进节能减排增效。工业中小企业是我省能源消耗的重点领域,加强工业中小企业节能管理势在必行。中小企业必须严格遵守节能和环保法律法规及标准,强化管理措施。各市(州)、县(市、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引导企业加强管理,夯实节能减排基础;引导企业完善产品质量监测管理制度,加入国际质量认证体系;引导和督促企业依法获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须的产品质量资格和许可。加强计量管理,完善计量器具和检测手段,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节能减排的激励机制,动员全体员工参与节能减排活动。

三、加强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

(一)要高度重视。节能减排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节能减排工作纳入重要日程,抓紧抓好。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建立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领导挂帅,指定处(科),落实专人负责。要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保证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开展。认真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吉林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地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

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篇(7)

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发展规划,这不仅关系到了民生,更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企业作为节能减排参与者中的中坚力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企业由于经济效益的考虑和对节能减排认识的不足,常常忽略了节能减排的建设。这为我国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带来了阻碍,也让我们有必要深刻探讨一下,作为节能减排的引导者――政府,究竟该如何建立有效的节能减排激励机制,来鼓励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一、影响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因素

1.经济效益

企业作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个体,在节能减排工作方面投入资金所带来的成果的多少直接决定了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成效。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增加的企业成本是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企业能否继续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本质问题。

2.政府的监管和扶持

节能减排法规执法力度以及督促力直接影响着企业对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程度。如果政府对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企业给予丰厚的奖励措施,反之,则加大惩罚力度,那么企业一定会积极地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二、节能减排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1.忽略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

在我国,政府把绝大数的精力用于高污染、高耗能的国有大企业。而我国的中小企业却在数量上占有不可轻视的地位,中小企业如果想要更新设备开展节能减排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对他们而言是风险巨大的,所以,没有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中小企业没有动力和能力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2.激励机制的吸引力较弱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主体,它与政府所追求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存在目标上的偏离。目前政府出台的激励机制大多为通报表扬,给予荣誉勋章,这种行政范围的口头性激励政策对企业的吸引力十分有限。企业投入资金进行节能减排,消耗物力人力,也希望在资金等方面得到多元化的激励,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节能减排有效的结合到一起。

3.激励机制的执行力较差

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方式是由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然而,由于政绩考核和地方GDP挂钩,为了在同级地方政府中胜出,基层政府只能大量的进行招商引资。但地方政府的整合资源有限,所以,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往往被招商。因此,当中央政府下达节能减排指示时,地方政府由于自身利益和经济资金的考虑,往往行动滞后,激励机制推行力度较弱,节能减排工作进行缓慢。

三、完善节能减排激励机制的途径

1.将节能减排列入政绩考核

重视科学发展观,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民生。为了改善基层政府的不作为,应该建立节能减排与干部业绩的挂钩,进一步规划地方政府的环境责任,把环境保护、资源消耗等福利民生问题与政府干部的业绩考核相结合。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对按时完成资源和环境指标的地区给予相应的财力补助和奖励,对没有完成资源和环境指标的地区,扣减相应的财力补助和奖励。

2.利用财政政策对节能减排进行激励

基于企业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可以考虑给节能减排达到一定目标的企业提供物价补贴、财政贴息等。对于生产节能减排产品的企业实行低税率扶持,主动帮其引导新的技术和设备,反之,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征收高赋税,引导企业采取节能减排行为,变压力为动力,利用节能减排获取绿色效益。从而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生产。

3.加强对绿色消费模式的引导

为了在全社会树立节能环保意识,政府要深入广泛的宣传绿色减排,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自觉的履行节能环保义务。政府的采购也要绿色环保,这不仅可以扩大绿色采购的社会效应,同时还能促进绿色消费市场的形成,引导企业生产绿色产品,降低碳排量,努力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积极进行高效节能产品的开发。

面对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实施有效的节能减排激励机制刻不容缓。要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和谐,政府就必须形成引导资源合理配置的激励机制。将激励机制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相联系,推进企业自觉地形成节能减排意识,这样节能减排的工作就能顺利开展,获得成效。

参考文献:

[1]欧阳培.节能减排的现状分析及路径选择[J].行业交流,2008,11(8):18-21.

[2]赵阳.关于我国企业节能减排的问题和建议[J].管理纵横,2009,5(3):123.

[3]张煜.建立中小企业节能减排激励机制[N].中国电子报,2008-3-20(004).

[4]陈志兴.如何提升地方政府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J].财政金融,2011(6):73-77.

[5]黄永忠.基于政府和市场的视角,用激励和约束机制助推节能减排[J].专论与综诉,2009,12(6):3-6.

[6]苏立阳,汝醒君.新形势下中国节能减排的动因与对策分析[J].关注中国,2009:15-19.

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篇(8)

中图分类号:F27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2)06001407

我国节能减排目标通过自上而下的层层分解,最终落实到各个企业,企业会在内外驱动力的综合作用下进行相应的行为选择,自主决定是否采取相应的节能和(或)减排行为及相应措施,企业采取的节能减排行为对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研究既具有学术价值又有现实意义。

一、 文献综述

(一)节能减排政策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节能减排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1)节能减排的意义,Smyth等[1](P547-555)、杨同宇等[2](P273-276)、肖元真等[3](P4-9)、Yan等[4](P658-668)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析了节能减排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公众福利等方面的重要性;(2)节能减排政策的设计与实施,郑言[5](P57-59)、王凤艳[6](P57-59)、周勇[7](P13-18)分别介绍了欧盟、中国台湾以及荷兰有关节能减排政策,进而提出我国可供借鉴的政策设计,马中等[8](P20-22)、Hu 等[9](P373-382)、吴舜泽等[10](P26-29)、谢浩[11](P32-34)从目标制定、指标选取、监督检查、管理手段等角度提出节能减排政策设计的思路;(3)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度保障,肖坚[12](P9-14)、Li[13](P2113-2118)、Zhang等[14](P439-449)提出了补贴和优惠贷款等经济政策和财政制度对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性;(4)节能减排政策评估,Wang等[15](P1879-1889)、何建武等[16](P31-44)、Yuan[17](P2475-2480)、张雷等[18](P42-51)运用不同的模型和方法评估了节能减排政策对我国能效和污染物控制的效果和影响;(5)节能减排的行业和地区差异性,史丹[19](P49-58)、高振宇等[20](P47-56)、刘畅等[21](P34-42)、韩一杰等[22](P287-298)利用聚类分析和变异系数等方法分析了我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以及主要影响因素。由此可见,现有关于节能减排政策的研究多集中于国家和省级层面,而且多集中于节能减排意义分析和宏观政策制定等方面,缺乏对节能减排微观主体——企业的系统分析,如企业的节能减排意识、行为和政策需求等。

(二)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的研究很少[23](P15-16)[24](P111-122),有些学者研究了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企业环境行为。企业环境行为是企业面对来自政府、公众、市场等方面的环境压力,而采取的宏观战略和制度变革以及生产过程的调整等措施和手段的总称[25](P601-608)。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Delmas[26](P91-119)、Christmann等[27](P439-458)、Dasgupta等[28](P39-66)的研究表明政策规制、市场和社区压力等是促使企业改变环境行为的重要外部驱动力,Hayami[29](P337-353)、Henriques 等[30](P381-395)、张嫚[31](P35-40)认为企业自身属性,如规模、行业类别、技术水平等是对企业环境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的内部驱动力。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因素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缺乏对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然而,企业往往受到多重压力影响,需要综合考虑各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企业行为反应。

企业节能减排行为是企业环境行为的具体形式之一,专指企业在节能减排约束下采取的环境行为。借鉴企业环境行为的定义,本文认为企业节能减排行为是指企业在国家推行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背景下,在内外压力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的行为选择,包含不采取节能减排行为、采取节能行为、采取减排行为、采取节能和减排行为四种形式。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和问题,本文以企业节能减排行为为研究对象,借助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基于对D市68家样本企业的实证分析,对企业的节能减排意识、行为及绩效进行深入的分析,识别影响企业节能减排行为选择的关键因素,对“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改进建议,以期促进“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在企业层面能够得到低成本、高效率的执行和完成。

二、调查设计与数据

案例城市D具备工业企业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包括行业、所有制性质、规模等)、重工业比重大、节能减排任务重等方面的特征,具有研究的代表性。2010年,D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 000亿元,位于国内大中城市的前10位,人均国内生产

总值超过7万元,财政收入近2 000亿元。电气机械制造、电子及通讯设备、化学原料及制成品制造、石油加工等行业是全市工业的支柱行业。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长期占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支撑了D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但同时给其带来了沉重的资源紧缺与环境污染的压力。为了完成“十一五”期间的约束性节能减排目标,D市发改委牵头制定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节能减排目标:与2005年相比,2010年全市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2%左右;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26.32%,化学需氧量削减18%。统计显示,“十一五”期间,D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2.02%,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减少19.49%和27.41%,基本完成了节能和减排目标。因此,D市是政府主导推动,自上而下分解到各个企业,以企业为责任主体的节能减排模式的一个缩影,对于研究企业节能减排行为具有较强的典型性。

在D市环保局和发改委的协助下,本研究利用企业数据库(包含5 000余家企业),按照2%的抽样率进行随机抽样,对100个企业进行了问卷调研和面对面访谈。调研对象为企业中熟知问卷所需信息的主管或工作人员,调查人员由受过培训的高校学生和当地环保部门工作人员组成。结合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目的,调查问卷由5部分构成:企业基本信息,如所属行业、所有制性质、规模、上市情况;企业节能减排意识,如企业对节能减排重要性及其影响的认识;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的实施情况,如节能减排的主要驱动力、采取的节能减排措施、投资额及资金来源;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的绩效,如能耗强度和污染物排放量的下降幅度、投资回报率;企业节能减排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政策需求,通过面对面访谈的方式深入了解 “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洞悉企业的政策需求,为“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提出合理化政策建议。

经过2011年4月和5月的调查走访,除去部分处于停产状态以及拒绝调研的企业,最终获得了68份有效问卷,问卷回收率为68%。68个有效样本涵盖了石油加工与炼焦业、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业、化学工业等13个行业,企业的所有制性质、规模、产品市场和上市情况各不相同,对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图1所示)。

(一) 企业节能减排行为

节能和减排的投资需求和边际成本不同,导致企业节能和减排的具体措施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分别对企业节能和减排行为进行分析。在68个有效样本中,51个企业(占75%)采取了节能和减排行为,7个企业(占10.3%)只采取了减排行为,2个企业(占2.9%)只采取了节能行为,8个企业(占11.8%)未采取节能和减排行为。即53个企业(占77.9%)采取了节能措施,58个企业(占85.3%)采取了减排措施,企业减排的积极性更高。

对比企业节能行为与减排行为的主要驱动力、投资来源等发现,二者具有诸多共性:(1)企业采取节能与减排行为的最主要驱动力是政策压力,39个企业(占73.6%)和49个企业(占84.5%)是在国家约束性节能和减排目标的压力下被动采取的节能和减排行为。(2)企业节能与减排投资呈现偏正态分布的态势,且投资的最主要来源为企业自筹,政府资助的力度相对较小,形式单一,分配不合理(主要流向大型国有企业),无法起到调节企业行为的作用。53个采取节能行为的企业中,31个(占58.5%)的节能投资完全来自企业自筹,22个(占41.5%)的节能投资来自于政府资助和企业自筹,其中14个的企业自筹资金所占比重高达80%以上;58个采取减排行为的企业中,22个(占37.9%)的减排投资完全来自企业自筹,36个(占62.1%)的减排投资来自于政府资助和企业自筹,其中20个企业的自筹资金占的比重高达80%以上。(3)8个既未采取节能行为又未采取减排行为的企业均为未上市的小型企业,且绝大部分为私营企业,其弱势地位导致这些企业认为自身对全社会节能减排目标的影响微乎其微,没必要采取节能或减排行为。这说明政府应该发挥对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的引导作用,加大对小型私营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增强其节能减排主体意识。

企业的节能和减排行为也存在一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企业节能与减排行为的主要措施不同。企业节能行为的主要措施是改变能源供给结构和效率(占81.1%)、改进生产工艺(占56.6%)和提高管理水平(56.6%)。这3种措施的共同特点是投资需求较少,对正常生产的影响较小。企业减排行为又可以分为二氧化硫减排和化学需氧量减排,二氧化硫减排的主要措施是增加环保措施(占94.1%)、改善能源效率或结构(占73.5%)和提高管理水平(占52.9%);化学需氧量减排的主要措施是增加环保措施(占96.4%)和提高管理水平(占43.6%)。与企业节能行为不同的是,企业减排行为的最主要措施是进行环保设施投资,主要原因是企业希望在较小影响企业生产过程的前提下采取减排行为,末端处理设施恰好能够直接又有效地减少污染物排放,并且基本不影响企业的产量。需要注意的是,企业节能和减排目标有时可以同时实现。例如,调查结果显示59%的企业通过节能措施减少了二氧化硫的排放。基于节能和减排行为的协同效应,企业为了实现节能和减排目标,应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边际成本较小的节能和(或)减排措施。

(二)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的绩效

企业节能绩效是指单位产值能耗下降幅度;企业减排绩效是指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或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下降幅度。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自主选择采取节能行为和/或减排行为以及污染物减排的种类。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十一五”期间,53个采取节能行为的企业单位产值能耗平均降低13.1%,对于国家提出的20%节能目标,仅完成65.3%,对于D市设定的22%目标,仅完成48.9%;55个采取化学需氧量减排行为企业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平均下降9.5%,基本完成了国家提出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10%的目标,对于D市设定的化学需氧量削减18%的目标,仅完成一半左右;34个采取二氧化硫减排行为企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平均下降8.7%,对于国家提出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10%的目标,完成了86.8%,对于D市设定的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26.32%的目标,完成了不到1/3。

由此可见,调研企业未完成国家和D市的节能和减排目标。本文68个有效样本的节能和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与国家和D市节能和减排目标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是:(1)抽样误差,即抽样的随机性引起的样本结果与总体真值之间的误差。本文按照2%的抽样率进行随机抽样,选取了100个企业作为调查对象,这些样本的特征不一定和总体完全一样,导致样本企业的节能和减排绩效与总体的节能和减排绩效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2)调查误差,即统计调查过程中由于调查者、被调查者和问卷设计等因素产生的误差。本文选取的100个样本中,有部分被调查者没有对调查做出反应(或回答),存在未响应误差;本文得到的68个有效样本中也可能存在一些被调查者并未真实反映企业节能和减排绩效的情况,存在响应误差。(3)统计数据误差,即D市节能和减排目标完成情况的统计数据可能存在误差。

与节能行为相比,“十一五”期间D市企业减排行为的积极性更大,绩效更好。这与吴国华[32](P7-11)、邢璐等[33](P465-470)、李惠民等[34](P31-33)的研究结论相同,他们都认为国家节能目标的实现难度大于减排目标。事实也正是如此,“十一五”期间,我国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节能目标通过“拉闸限电”等方式才基本实现。主要原因在于:(1)二者的执行监督部门不同。节能工作由发改部门负责,而发改部门本身不具有执法权,难以定期检查企业的节能工作进展;而污染减排工作由环保部门监督执行,并且和企业定期的排污费密切联系,企业完成减排指标就可以降低企业的排污费和罚款。(2)二者产生的收益不同。企业通过节能行为获得的主要收益包括节约能源支出、获得政府奖励、提高生产效率等。然而,能源价格呈现波动变化的趋势,企业在此背景下进行节能行为的积极性不大。企业通过减排行为获得的主要收益包括减少排污费支出、改善企业社会形象、减少污染处罚等。显然,企业作为追求成本最小化的典型经济人,会积极地进行减排行为。这不仅会直接减少企业的排污费,还能减少企业的环境纠纷,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减排行为中,与二氧化硫减排相比,企业进行化学需氧量减排的积极性更大,原因在于本研究调查的样本企业中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的数量更多,因此这些企业根据自身特点自主选择进行化学需氧量减排行为。

(三)企业节能减排的政策需求

通过对企业的面对面访谈,了解到现行节能减排政策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节能减排优惠政策太少。调查中超过 80% 的企业表示在节能减排指标执行过程中面临着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困难,而相关政策的支持却极为有限。现有节能减排政策主要依赖于命令控制手段,环境税费、金融信贷等经济刺激手段尚未充分发挥作用。而且,仅有的优惠政策及政府补助的主要受益对象为大型国有企业,对资金缺乏的私营企业以及环境意识更高的独资、合资企业积极采取节能减排行为的激励作用乏力。(2)节能减排的指标分配方式不合理。“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指标采取“一刀切”的平均分配方式,由上到下层层分解最终落实到企业。约75%的受访企业反映,现有指标分配方式忽略了企业的行业属性、规模、所有制性质、能耗物耗水平等方面的异质性,不符合效率原则,对于企业也缺乏公平性。(3)节能减排政策的信息不公开。47%的企业认为节能减排政策的信息不够透明,特别是资金支持的信息。众多企业不知道“十一五”期间,政府对企业节能减排的相关资金支持信息,从而不利于调动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

[JP3]四、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篇(9)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6-0160-02

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含义是指所有能够节约资源或者是提高环境质量而从事的技术创新活动。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主要是从节约能源、资源到减少环境污染的新产品或者是工艺的设计到应用于市场的完整过程。在节能减排技术中,不仅需要对人才进行储备、对知识进行积累;更需要运用新技术来刺激和推动这些因素。所以对私营企业的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1 节能减排提出的涵义

节能减排从字面上的意思来看的话,它的意思主要指的是在生产的过程中通过较少资源以及能源的消耗来降低“三废”的排放,这里的三废指的是:废水、废气、废渣。从科学的发展方面来看,节能减排的主要含义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传统的粗放扩张模式向内涵转变最快捷的方法。节能主要包括对替代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使用;减排主要是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进行处理的过程。节能减排工作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工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节能减排技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2 私营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现状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传统的粗放的发展方式的影响给我国的能源带来严峻的问题,这样的条件下,我国推出了实施节能减排工作。但是,目前我国的节能减排技术转让的可能性很小,所以自主研究节能减排技术势在必行,但是由于私营企业普遍缺乏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积极性、金融支持上的不足以及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大等多种因素限制了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发展。

3 目前私营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私营企业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跟节能减排实现的最终目标和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创新节能减排技术还有很大的空间。当前我国的资源的环境形式很严峻,节能减排技术任务比较艰巨,制约私营企业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节能减排政策宣传还没有深入到中小私营企业

虽然我国的相关部门对节能减排政策做了很多的宣传,但是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导致这些宣传没有深入到中小私营企业中。部分私营企业对节能减排认识不高,认为那些都国家和政府的事情,跟自己没有关系。

3.2 私营企业的分布特点制约节能减排的推进

我国的私营企业分布不集中,一些企业分布在偏僻的乡镇上,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正式由于缺乏一套环保设施,导致部门私营经营者只顾自己的利益,将三废任意排放。这些小而散的私营企业,增加了节能减排工作的难度,也严重阻碍着节能减排工作的发展。

3.3 搬迁改造污染私营企业的政策还不规范完善

私营企业在发展的最初阶段,由于资金、实力等方面的限制,为了生存就减少了在环境环保上的投资,有些私营企业甚至不惜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绝大部分的私营企业走的是粗放的经验路线。

3.4 监管工作还不到位激励政策仍不完善

虽然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环境污染以及排放的处罚措施,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没有实现处罚的公平、公正,从而没有将惩罚措施的最大效应发挥出来。对于在节能减排上做出突出贡献的私营企业,相关部门也没有给予有力的奖励或者补贴。

4 创新技能减排技术的措施

4.1 提高能量,转换设备的工作效率

在我国,以发电锅炉、工业窑炉、各种发动机为代表的通用能源转化设备每年消费的能源在我国几乎超过一般,导致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的50%以上。可以通过技术创新,研发出现役机组整体上减低消耗达到节能的关键技术,提高及其运行的经济性以及对环境的友好性。

4.2 强化污染控制技术,实现资源的循环使用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在不同的阶段产生的生态以及环境问题在短时间集中体现和爆发出来。这就需要私营企业强化污染控制技术,实现资源的循环使用。

4.3 加大科技投入,全面支持节能减排工作

根据我国的国务院的相关部署,我国的节能减排相关部门先后制定并公布了《节能减排专项行动方案》以及《节能减排科技行动任务分解方案》,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项目,将实施的重点放在“四大节能减排科技工程”上,也就是攻克一部分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工作的的持续支撑能力。

4.4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首先应该加强对气候变化的基础学科的研究,为以后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其次是加强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然后是在企业内广泛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措施和政策的研究;最后是加强人才的培训和引进,促进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

4.5 不断深入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工作

节能减排工作作为私营企业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私营企业的科技部门应该不断深入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工作。

1)应该加强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的研究,尽量采用清洁能源。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出可以提高生态效率的生态产品和技术。

3)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为特征的前言技术。认真落实国家相关部门的节能减排目标,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5 总结

私营企业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工作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任务。作为私营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应该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通过几个大的工程改造就可以实现的,这需要各个领导、各个员工团结一致,提出更多更创新的点子,推动私营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私营企业应该加强对节能减排方法的关注,任何一个行业节能减排的好方法,都可以拿来参考和借鉴。

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篇(10)

一、节能环保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节能减排对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相当程度的提高作用,这是当前企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企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是节能减排实现的前提,这对于节能减排技术以及排污权交易等市场制度的完善具有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1、企业节能减排管理制度得到创新

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一直持续努力的重要目标就是,提高对节能减排的认识以及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管理。投资不多,见效速度快,发展潜力大是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管理的重要特点。在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工作过程中,其管理层次主要有两个方面,企业经营管理以及宏观调控。在工作的过程中做好计划及时分析总结,找出不足的地方进行改正,使企业中节能减排管理机制中的科学性以及活力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企业主体责任得到强化

在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管理措施进行强化。分解节能减排排工作目标,进行层层落实,保证其制定的实施计划切实可行;对计量管理进行加强,对其所需要用的计量器具以及检测手段进行完善更新,促使职工节能减排能力不断提高。

3、推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相当可观,更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在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实施过程中,坚持对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把节能减排工作作为主要导向,对其措施进行持续实施,使节能减排工作穿插在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促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4、结构调整以及技术改造力度得到加强

在技术创新上增加投入,促使生产研发部门对节能减排研究改造的节奏加快;推动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以及以企业为主体的成果转化体系的建立,促使社会力量的整合,是其为节能减排工作提供智力保障。在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过程中,应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积极更新相关设备,注重先进技术和设备的采用,从而使节能技术得到更好的改造。

二、电力企业节能减排成效分析

2010年,全国6000KW及以上火电机组平均供电标准煤耗在下降,排放在减少。除了通过节能,还要采取环保的措施,电力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总量达到了控制到1000万吨的目标,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一五"末总量控制目标。燃煤电厂烟气脱硫装机超过5.6亿KW,约占煤电机组的86%。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发电装机、发电量的增长速度是比较快的。

在人均电力、电网发展水平、煤电结构不断优化方面,我们都取得了很多的成效。比如在电源结构方面,60万千瓦以上的机组,占全部火电装机容量的36%,30万以上的机组达到72%。这说明大机组占的比例不断提高,能耗水平就在不断下降。"十一五"我们实行了一个很重要的政策,即关停小火电,5年一共关停了7600多万千瓦,相当于标煤5800多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其他污染物的产生都有了明显的下降。

以2013年为例,我国发电装机容量比2012年增长9.25%,达到12.47亿千瓦,发电量增长7.52%,达到5.4万亿千瓦时。同时特高压输电能力不断增强,如2013年新增±8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3644千米,新增100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1298千米。另外,大气污染物减排能力继续增强,排放总量持续下降。截至2013年底,具备脱硫能力的燃煤机组比例接近100%,脱硫设施运行可靠性水平进一步提高;近2亿千瓦火电机组完成烟气脱硝改造,全国脱硝机组投运容量接近4.3亿千瓦,煤电脱硝机组比例接近55%;煤电机组除尘改造力度加大,高效电袋除尘器、袋式除尘器的应用比例进一步提高。

三、做好节能环保,促进电力企业效益最大化

对于电力企业而言,节能减排促发展是工作重心。对于已颁布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政府对于电力企业的节能减排继续提出了全新且更加严格的执行要求。即在高质量、超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实现“十二五”的节能减排目标。面对即将结束的“十二五”,可以说电力行业的节能减排已进入到了关键期,这就需要电力行业要按照国家关于电力节能减排的相关规定,进一步执行规范化的节能管理标准,进一步进行自身约束,严把节能关,因此,电力节能减排依然任重而道远。

1、进一步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

加强企业节能减排的组织领导力度,是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前提。在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中,首先要成立各个级别的领导小组,把任务进行明确的分工,明确小组成员每个人的职责,确保节能减排工作能圆满完成。其次,还要在企业中增加节能减排制度,从而达到情况出现时能及时通报,使节能减排的工作得到全面的部署,让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能够及时的协调解决;同时,还能对节能减排的先进经验进行及时的总结、分析以及推广,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节能减排任务目标的完成。

2、强化基础管理,保障政策实施

在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时,要稳定而全面的开展,杜绝保守或是冒进的情况发生。企业节能减排的目标对其工程所具有的价值性和可行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如果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目标太高,在浪费资源的基础上还会使员工的积极性遭到打击,很可能使企业与其生存发展中存在的机遇失之交臂;相反,如果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目标定的太低,不能为企业带来什么利益,根本没有实施的价值。

3、加快科技进步,大力推广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实施科技应用,紧密围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主题,加大科技投入,推进自主创新,加强技术攻关。大力推广应用特高压输电、同塔多回线路、串联补偿、大容量变压器等先进适用技术,全面提升公司技术水平,实现节能减排工作的新突破。

另外,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人们迫切呼唤建立以清洁、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逐渐取代以污染严重、资源有限的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太阳能热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生物质能发电技术、地热发电技术、潮汐能发电技术和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等作为新能源的代表,将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详见图1)。

 

4、加快小火电机组关停,完善技术改造

按照国家针对于电力企业节能减排相关规定,积极主动开展公司所属小火电机组的关停工作;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脱硫工艺,优先安排地方政府已列入脱硫整改及“两控区”内的机组、燃煤硫分较高的机组进行脱硫改造。

  5、改进发电调度方式,优化电网运行方式。

有针对性地制定电网应急预案,确保新旧调度方式的平稳过渡和各项工作的有序衔接,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在非试点地区,按照节能、环保、经济的原则,改进发电调度方式,对不同能耗、排污的发电机组安排差别电量计划。优先调度可再生能源和高效、清洁的机组发电,限制能耗高、污染重的机组发电,促进小火电机组关停,积极优化电网运行方式。 

上一篇: 医药产业调研 下一篇: 生态农业市场前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