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产业调研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5 17:08:03

医药产业调研

医药产业调研篇(1)

根据县委批转的《县政协常委会2018年工作要点》安排,县政协常委会组织调研专班,于2018年9月中旬对全县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和协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巴东县中医药产业现状

(一)资源和种植情况

我县地处神龙架、武陵山、大巴山交汇地,属于“华中药库”、世界硒都主要地区,全县12个乡镇分别适宜不同品种的药材生长,是全国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境内野生、半野生、人工种植的中药材品种达1200多种,其中植物类1170多种,动物类30多种,国家保护收购和市场需求旺盛的品种达352种。

我县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品种丰富,总面积形成了较大规模,少数品种不仅形成了较大的单品规模,且品质优势独特,在全国中药材市场形成了较大影响力。据统计显示,全县常年种植中药材50多个品种,截止2017年总面积23.8万亩,产量5万吨,产值4亿元。

据调查,我县中药材种植区域广泛,每个乡镇均有种植。道地药材种植成为全国主产区,水布垭镇清江以南的蛇口山等高山村种植的巴东独活,野三关镇的耳乡湾等村种植的皱皮木瓜,绿葱坡祁家坪等村种植的巴东玄参,都形成了区域性规模。皱皮木瓜发展较快,特别是受退耕还林、产业扶贫的推动,全县实际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可采摘面积近1万亩。巴东独活因其独特的品质优势,市场一直看好,种植面积得到一定巩固和扩大,现已超过2万亩。巴东玄参面积虽然萎缩,但实际面积仍接近2万亩。三木药材种植历史悠久,这几年市场疲软,但面积仍保持在9万亩左右。贝母,近几年种子炒作诱导种植面积较快扩张,实际已经超过2万亩左右,在清太坪等乡镇已经出现贝母专业村。药食两用的葛根在深加工的带动下得到很大发展,其他如大黄、云木香、天麻等品种也有一定规模。

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取得了突破。今大药业、时珍堂药业、福硒康农业等部分企业、少数药材专业合作社在主产区办了规模不等的示范基地和试验基地,一定程度带动了药农的规范化种植。玄参GAP种植试验示范于2011年底通过国家认证。巴东独活、巴东玄参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商标。

中药材种植正在成为全县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产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企业和经营情况

我县中医药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药材购销到产品加工,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果。全县现有中药材企业8家,规模以上企业4家,其中有1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州级龙头企业。同时,中药材新型农民合作组织较快发展,目前全县共有中药材专业合作社140余家,其中县级示范社9家。药材专业种植大户达到260多户。

中药材市场营销取得了较好成绩。我县特色优势产品特别是道地药材,不仅在全国几大知名中药材市场有很好的知名度,而且有少数产品已经获得国内大型制药企业青睐。巴东玄参、独活、皱皮木瓜等主要产品在亳州、安国、禹州等药材市场都有很好的声誉和稳定的销售客户,今大药业和南京金陵药业合作,在我县每年采购价值800多万元玄参,时珍堂药业借助对口支援在北京市场销售中药饮片3000多万元,福硒康农业借助本地皱皮木瓜在产量和品质上的优势,基本上掌握了市场主导权。

品牌打造和精深加工取得突破。巴东今大药业公司经营的巴东玄参已获得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时珍堂巴东药业公司2015年被认证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具备年加工中药饮片400多个品种、产量1500吨。药业企业从药材购销开始探索精深加工,今大药业已经研发出元参含片。福硒康公司在自己院士专家工作站等专家的指导下开发皱皮木瓜功能食品,目前木瓜果脯已经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投入生产。晟美康药业中药材提取物加工项目已经完成企业重组,厂房和设备改造基本结束,多功能植物提取车间年可生产中药材中间提取物150吨,年产值过亿,年内有望投产。

二、中药材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

(一)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规划指导不足。各级党委政府对发展中医药产业的认识不统一,没有充分认识巴东中药材的资源优势和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巨大前景,信心不足,力度不够。导致我县中医药产业发展上,战略目标不明确,计划不具体,指导乏力,政策支持持续性不强,基本处于自发式发展状态。

专业队伍力量弱。我县虽然在农业局设有中药材产业办,但只有1人专职,专班力量与产业发展工作量明显不协同。面对农业局职能限制,相对于同设在农业局的茶叶办、柑橘办、蔬菜办,中药材办处于弱势。恩施州在发展四大产业集群时,在州食药监局设生物医药办,只对口县食药监局,县食药监局没有明确相关职能,导致我县和州委州政府在发展中医药产业上不能有效对接。目前,我县中医药产业在发展规划、技术服务、市场信息预测、品质检测监控、品牌打造等方面指导和服务缺位。

项目扶持力度不足。这几年我县对中医药产业发展项目谋划和争取过少,县级财政很少投入,项目储备不充分。目前仅省农业厅每年支持20至40万元的中药材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300万元产地初加工专项资金支持。相对于其他产业,财政投入明显较少。导致我县中医药产业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支撑乏力。

(二)种植基地规模小标准化低

由于中药材种植技术推广体系和质量监控机构缺失,中药材种植总体上散、小、杂、自由化,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集约化生产比例不高。我县中药材产业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化程度低。中药材企业与种植基地关联程度不高,多是松散的购销关系。主产乡镇虽然有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但组织化程度还很低。产业缺乏龙头引领,中药材种植多数处于自由化状态。

栽培技术标准化程度低。中药材基本上以千家万户的传统种植为主,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普及率不高,标准化技术应用率低,加之农药化肥的过度施用,导致进入市场的中药材产品品质参差不齐,目前生产基地达标的仅绿葱坡镇玄参基地获得GAP示范种植认证。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我县中药材特别是道地药材的种植品质。

良种选育滞后。目前,药材种子种苗以农户自繁自育为主,没有专门的良种繁育基地,良种培育、选育和推广比较落后。多数药材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品种,特别是我县有着比较优势的道地药材,由于种子种苗退化品质受到严重影响。

没有形成规模效益。种植品种多,初步统计达50多个品种,除巴东玄参、巴东独活、皱皮木瓜等有一定规模外,其余单品种植没有规模,少数品种达不到基本收购量。而且优势品种滑坡严重,获得地理保护商标和GAP种植认证的巴东玄参由三年前3万多亩下滑到不足2万亩。多数品种种植零星分散,产量小,产品缺乏市场主导权。

(三)品牌缺位,交易平台缺失

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品牌意识不强,没有品牌战略目标、计划、措施。中医药产品目前就取得玄参、独活两个地理保护商标,一个湖北名牌产品称号,一个皱皮木瓜商标,商标注册少,著名、驰名商标为零。经营中没有品牌意识,已有的品牌没有发挥作用,就连获得地理保护商标的巴东玄参也贴其他产地品种销售。这个现象反映我县中药材经营的不是产品,基本停留在原材料购销层次。

专业中药材市场缺少。由于交易信息平台缺少,企业、药农和基地供需信息失真,处于产业链底端的种植农户和市场缺乏对接,中药材发展导向无法深入。农民销售以小商小贩收购为主,中间环节多,利润空间压缩,种植农户缺乏市场预测和抵御风险能力,药农利益难以保证。

主产地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在中药材主产区现有少数专业合作社建了仓库,但标准不高,总体容量不足,仓储能力有限。仓储规模和经销企业调控能力弱,导致中药材结构性过剩和季节性卖难问题存在,流通对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强。

中药材宣传推介缺位。没有实体经营场所、专门网站和新闻媒体宣传推介巴东中药材产品,在众多各种规模的中医药展销等活动中缺席,中医药文化没有挖掘弘扬,中医药电子商务没有发展起来。

(四)市场主体发展不足

龙头企业少而小,市场主体发育不足。统计显示中药材企业虽然是8家,调查情况看,只有4家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医药企业,1家因为多方原因一直没有生产,常年正常生产经营的3家企业规模不大,销售额达亿元的仅1家,而且主要以外购为主,过千万的企业2家。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大多数有名无实,或者“僵尸”或者没有开展中药材生产经营。正常生产经营的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仅20多家。其他中药材新型农民组织没有发育成熟。

中药材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力的产品。现有的中药材企业经营品种杂、小、粗,除福硒康农业皱皮木瓜单品药材形成了规模购销,其余在单品药材上都没有规模,没有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主打产品,严重影响了企业对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

精深加工企业缺失,产品加工层次低,转化增值能力弱。目前中医药企业基本以代加工、仿加工、初加工、作坊式生产为主,产业层次低、工艺水平差、产品附加值低。目前有一定规模的中药材企业时珍堂药业、今大药业、福硒康农业等,仅开展少量饮片加工,产量不大,对本县中药材消化量有限。产地少数专业合作社也能就地清洗切片,但是加工场所不达标,工艺落后,效率低下,不能直接进入终端市场,而且产品质量难控制,给市场销售埋下隐患。

三、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建议

国家将生物医药产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我国中医药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规模增长机遇和政策支持机遇。要抓住机遇,发挥我们的优势,把中医药产业发展成强县富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一)强化中医药产业在我县产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按照恩施州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部署,进一步确立中医药产业在巴东县主导产业中的地位,提升信心,明确目标,追加措施,持之以恒抓落实。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将中医药产业发展真正当做主导产业纳入议事日程,明确有人分管有人专抓,有发展目标,有具体措施,有经费保障有项目投入,有工作考核有成效奖惩。

制定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充分研究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前景和上级鼓励、扶持政策,结合我县实际,借助国家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中医药振兴、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大好环境和机遇,把我县的中药材资源优势转换成产业优势,力争三至五年时间,形成强县富民的中医药产业集群。为此,建议县政府科学制定全县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出台《加快巴东县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决定》。

建立持续有效的投入机制。加大项目投入,整合各部门产业发展、设施农业、基础设施等项目资金,要把中医药产业纳入我县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同等地位进行立项支持。充实中医药项目库,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争取力度。加大金融支持,融合扶贫相关金融政策,把中医药产业纳入产业扶贫主导产业进行金融扶持。加大财政保障力度,保障中医药产业发展中科研、技术服务、品牌创建、质量检测、营销宣传等各项工作和活动经费,设立中医药产业发展奖励基金。

建立绩效考评和奖励机制。把中医药产业发展纳入县委政府年度综合考评内容,对发展成效大的乡镇给予奖励。对发展好的专业村、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和中医药产业发展中有贡献的科技人员等进行奖励。

开展中医药文化挖掘和弘扬,营造中医药产业发展氛围。支持和鼓励社会组织在挖掘弘扬中医药文化中的主导作用,支持成立中医药文化研究协会、中医药产业协会、中医药学会等社会组织,并指导和支持社会组织开展活动。

(二)完善中医药产业发展工作机制

完善县级工作机制。调整明确县中医药产业领导小组,加强对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领导。由县相关领导挂帅,整合农业、林业、食药监、财政、发改、扶贫、卫生和医疗机构、宣传部门等部门力量,形成抓中医药产业的合力。

建强中医药产业办公室。提升我县中药材产业办的格局,增加力量,赋予与其对称的更多职能。建议改原中药材产业办,设中医药产业办,挂靠县政府办公室办公。选配精通或熟悉中医药业务方面的同志2至3名充实中医药产业办力量。明确中医药产业办在产业发展上的规划、指导、协调、工作督导考核,以及项目申报和实施、品牌创建、资源保护、信息等职能。

乡镇落实分管领导和工作专班,专抓中医药产业工作。

(三)培育市场主体推进中医药产业化发展

鼓励多元化市场主体发展。重点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推动中药材精深加工,提高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整合力量培育龙头企业。通过扶持本地企业发展壮大和招商引资等策略,力争三到五年时间,培育出一到三家集“产学研”一体化,真正带动力强、辐射面广、有科技创新能力和终端产品的中药材骨干企业。

扶持适应市场需求、有生命力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小微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种经营主体发展壮大。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帮助、政府服务等措施,在药材主产区扶持各类中医药产业市场主体、药材专业村村委会建设小型中药材仓库、冷冻和初加工等标准化设施。支持多种市场主体开展中药材基地种植、药材购销、初级加工。发挥他们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产业链上的中间作用。

强化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在巴东县经济开发区建设巴东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结合各主产区的卫星仓储和初加工基地,把专业市场建设成集交易、展示、仓储物流、质量检控、电子商务、行业交流、信息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的中药材综合贸易基地。

扶持中药材营销电子商务,扶持中药材流通企业、经销大户及农民经纪人,多渠道拓展中药材及其精深加工产品的营销渠道。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抓住中医药健康养生正快速发展机遇,融合我县生态旅游,推进“中医药+旅游”发展模式,在观光、避暑、休闲度假等目的地,鼓励多元投融资主体建设中医药养生、疗养基地、中药材植物科普体验园等,发展中医药养生产业, 探索中医药文化休闲旅游。

(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发展质量

整合品牌资源,创建名优道地药材公用品牌。通过联合、兼并、收购、转让、有偿使用等经营手段,整合全县现有中药材优势资源,对取得地理保护商标的“巴东独活”、“巴东玄参”,统一使用地理保护商标,其他产量和品质优势的道地产品,可由县中药材协会等组织加大商标注册力度,统一有偿使用。做到统一品牌,统一质量,统一包装,扩大市场影响力,逐步形成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带动全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和提升。

强化生产经营的品牌意识。指导企业、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创自己品牌,争创部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驰名商标,提高巴东中药材产品的知名度。重点打响“巴东独活”、“巴东玄参”,巴东木瓜等道地中药材品牌。尽快淘汰我县中药材统装统货销售、贴牌销售等情况。

加快推行标准化生产创建名优产品。依托重点龙头企业和基地,尽快建立全县中药材标准体系,在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上下功夫。在推广巴东玄参GAP种植经验基础上,开展巴东独活GAP种植示范和认证工作,力争三年时间使巴东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普及率达90%以上,并带动其他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建立以生物防治为重点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大力推广普及有机无公害种植技术。建立健全中药材基地种植监控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建立企业产品质量检测与控制系统,严把产品质量关。

加大中医药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通过各类媒体,以新闻、专题、广告等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地宣传巴东中药材,提升知名度。开辟专门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在主流新闻网站开辟专题专栏,宣传推介巴东中医药产品。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展销活动、经贸洽谈会等营销活动和专业论坛、学术交流等社会活动。积极宣传弘扬巴东中医药文化,巴东不仅是神农氏发现茶的地方,更是神农氏采药的地方,要用中医药文化助推中医药产业发展。

(五)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中医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培养。通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实行人才本地培养和人才引进“两条腿走路”,做到在中医药产业发展中,政府有明白人指导,农民有行家服务,企业有科研人才攻关,实现从基地种植、企业生产到市场营销各个环节都有专业人才队伍。针对政府、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等各层次的不同需要,利用雨露计划、扶贫和移民培训等培训项目支持,开展有针对性的深度培训,更新提高从事中医药产业工作的各类人员的知识,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培养企业科研人才。支持鼓励企业引进各类专业人才,支持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到我县种植基地、企业开展技术交流、科研和试验示范等科技活动。

建立健全技术服务推广体系。构建队伍精干、分工明确、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基层中医药产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激活乡镇涉农服务部门活力,充分调动乡镇涉农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培养提高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水平,发挥农民身边“土专家”作用。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医疗卫生机构的作用,有效集成各方面中医药人才要素,逐步形成以各级农业技术员为保障,以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为基础,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专家为依托,上下贯通、左右联合的中医药技术服务推广网络。

建立良种繁育推广基地。采取项目投入引导、企业主办政府奖励、市场运作政府监控等形式,开展以道地药材品种为主的中药材种子种苗选育、引进培育、繁殖推广等工作。

建立标准化种植科技示范基地。采取专业合作社、药业企业等市场主体投资主办,政府奖励的形式,在各中药材主产地开展标准化种植示范工作,开展GAP示范种植认证工作。利用资源优势、创造政策环境,引进国内制药企业来巴东发展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多种形式引领示范,逐步提高我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水平。

支持企业开展科技攻关。支持和鼓励企业在中医药产品开发上开展攻关,力争三至五年时间取得专利20个以上,在中成药等精深产品生产上实现零的突破。

政策参考:

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物产业加速发展的若干政策》

《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医药产业调研篇(2)

目前,##工业区园区先后引进医药加工项目28个,医疗器械、医药设备、医药物流、医药包装等关联项目6个,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医药产业集群,突出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产业链条长,产品门类多。医药企业产品涵盖了中药、西药、生物制剂、医疗器械等多个门类、千余品种,山东步长制药和**睿鹰制药跻身全国制药企业百强。在##工业园南部形成了以山东步长制药、山东丹红制药、**步长制药、山东健民药业、山东华信制药、山东天草药业等中西药制剂为主的中医药工业组团,形成了从中药材种植、饮片加工、制剂生产到市场物流的中成药生产体系;北部形成了以睿鹰制药、睿源制药、金翼生物制药、中亚制药为主的医药工业组团,形成了从优质产品种植、生物发酵、化学合成到无菌原料药的生产体系,成为目前国内规模较大、技术先进、产品纯度高、产业链条长的头孢类、大环内酯类医药中间体、原料药生产基地。

二是企业膨胀快,带动能力强。近年来,园区的医药企业发展迅速,效益良好,实现了连续投入,快速膨胀。**睿鹰制药集团先后和上海新先锋药业、美国辉氏、富莱汶等知名公司合作,三年累计投资近10亿元,新上高新技术项目10个。陕西步长集团在4年内连续投资建设山东步长、山东神州、**步长、步长中医药工业园四个项目,步长集团计划再用2年时间,在园区建设成一个涉及天然植物药类、生物药类及保健食品类三大领域,以心脑血管病药为主的口服固体制剂、注射剂及抗癌药注射剂,以妇科药为主的口服及外用药制剂、口服液制剂,及保健食品等生产基地和一个医药研究所,形成一个多领域、剂型全的现代化步长医药工业园。

三是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园区积极鼓励和引导医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有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睿鹰制药集团有20多项科研成果获山东省科技成果奖,8项为国内独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医药中间体gcle的研发生产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步长制药集团的产品稳心颗粒是国内第一个批准治疗心律失常和室性早搏等病症的纯天然植物药,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丹红注射液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中药”,得力生注射液是目前国内唯一批准的二类抗癌植物类新药,是世界首创复方抗癌中药注射剂。中亚制药采用国际上先进的无高压加氢还原装置,建成了全国较大的大环内脂类原料药生产线,新研发产品乳糖酸卡拉霉素解决了大环内脂类原料药不溶于水的难题,填补国内空白。

二、发展医药产业的主要做法

##工业园区的医药产业从一个企业到形成集群,主要得益于 “建平台、优服务、重招商、强科技、壮龙头”五项措施。

一是建平台。重点在##工业园区南部和北部的两大优势区域规划了中药加工、生物制药两大医药工业区,在投入上重点配套,先后投资7亿多元,确保了区域范围率先实现道路、供排水、通讯、电力、燃气等“七通一平”,打造了项目落地建设的优质平台。目前,在园区南部形成了以中西药制剂为主的中医药工业组团,北部形成了以生物制药为主的工业组团。

二是优服务。为进一步加快医药产业发展,营造医药企业聚集“洼地”,园区管委会实施了客商来访首问制、工作落实目标制、联系项目责任制、反映问题备案制等,设立了企业服务“110”,为客商提供“全天候、零障碍”服务,形成了高效快捷的创业服务和支撑体系。对医药项目坚持“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特事特办”的原则,给予投资者最优惠的政策。提出了“只要项目区中建、一切手续我们办”的工作承诺,做到所有入区项目均由工业园管委会“一门受理”,各项手续由管委会结合有关部门联合审批 “一站式办结”。陕西步长制药是园区的大户,当初步长集团看重的是原**制药厂的一个药号——稳心颗粒,企业落户园区后,当地优质的环境、优良的服务、优惠的政策使山东步长制药集团迅速崛起,集团董事长赵步长坦言自己是在被感动之后才做出这么重大决策的:“在其他地方跑手续一年时间也不一定够用,在**园区建厂,从动议到施工不到两个月。”他力排众议把原本计划在上海、西安等地投资的项目转移到园区。

医药产业调研篇(3)

一、山东华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型基因工程抗菌肽项目(以下简称该项目)。该项目用地面积43.5亩,总投资1.1亿元,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主要建设2个GMP生产车间、实验室和研发中心,购进8条生产装配线、研发实验设备和检测设备等。产品规模化生产后,预计年产3000吨,实现销售收入27000万元,实现利税7700万元。

二、山东航维骨科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骨科内植入物生产项目(以下简称该项目)。该项目用地面积38.4亩,总投资1亿元,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主要建设两个联合生产车间、实验室和研发中心,购进11条柔性生产装配线、研发实验设备和检测设备等。产品规模化生产后,预计年产万向锁定金属接骨板5万块、金属带锁髓内钉3万支、三维多功能骨科外固定架2万套、金属骨钉50万支,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实现利税1亿元。

三、潍坊祥维斯化学品有限公司L-半胱氨酸及其衍生物产业化项目项目(以下简称该项目)。该项目用地面积58.7亩,总投资1.5亿元,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主要建设两个联合生产车间、实验室和研发中心,购进四条柔性生产装配线、研发实验设备和检测设备等。产品规模化生产后,预计年产2000吨L-半胱氨酸,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实现利税1.5亿元。

医药产业调研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B?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145-02

医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是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也是我国主要的国民经济增长点。自1997年以来,随着医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占全部工业总额的比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是我国实现经济效益的稳定来源产业之一。医药行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为人民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提高民族素质的特殊产业。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保驾护航”作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中国巨大的医药消费潜力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球制药行业的广泛关注。医药行业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一般受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相对较小,全国药品工业企业利润率水平保持稳定发展。因此,国际上知名的医药企业纷纷抢滩中国的医药市场,我国的医药产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一、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形成与发展现状

我国市场营销专业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起步虽晚,但发展势头强劲。自上世纪90年代市场营销作为一门课程传人我国后,国内各大学已普遍开设了该专业。目前国内本科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概括为四种:综合性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模式、财经类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模式、理工类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模式和医药类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模式。各个模式特点各异。医药类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模式开设课程除了经济管理类之外,还涉及医药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对医药市场调查、分析、预测能力的医药行业营销人才。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应强化医药营销方向,突出医药行业特色,但由于医药院校设置市场营销专业时间较晚,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无法达到医药企业用人要求。中国加入WTO后,医药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又有医药企业营销及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会逐渐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医药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要求从事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人才必须是医药专业知识和营销技能双方面的行家。但作为新兴产业,一方面由于准入条件较低,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整个医药企业的薪酬水平和其他行业相比没有明显优势,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学科教育的交叉性不强,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对医药产业的流程“一窍不通”,而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在营销及管理方面的技能又不过硬,因此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也浮出水面。据最近的调查,目前国内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达到600余万人,其中医药企业营销人才又成为行业内最紧缺人才。

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层次是为适应我国医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而兴起的,学制四年。该专业主要培养能系统掌握管理、营销理论知识及一定的医药卫生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医药市场营销工作的中高级专门人才。它要求学生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与医药卫生科学管理有关的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及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以及与医药企业管理有关的经济学、营销学、管理科学基本理论,初步具有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研究的能力。长沙医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设在管理系,开设于2008年,属于本科专业,由于起步较晚,在该专业人才能力结构培养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

二、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能力结构问卷调查

1.问卷调查的背景及可行性分析。从长沙医学院背景看,市场营销专业开设较晚,该专业在培养学生能力结构和课程设置方面还不是很完善,因此很有必要对这方面进行调查。长沙医学院地处湖南省府长沙,因此,就业单位的调查选取为长沙市的一些医药企业。本论文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一份是对就业单位的调查问卷,调查对象选取为长沙市的一些医药企业;另一份是对长沙医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调查问卷。对上述两方面的调查对象,本调查分析对于他们都意义重大,保证了这两项调查的可行性。

2.以“本专业学生”为对象的问卷调查的实施。当今医药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其中在竞争中胜出的关键就是需要好的医药管理人员。因此,好的经济市场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密切关注市场需求,以能力培养为突破口,按照知识经济发展趋势和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发展规律,进行改革与创新。为此,笔者对长沙医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在校本科生进行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

3.以“就业单位”为对象的问卷调查的实施。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笔者又对长沙市的一些医药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发现目前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处于“大一统”的状态,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培养的毕业生“千人一面”,与市场需求存在着较严重的错位现象。医药企业普遍存在着人才匮乏的问题,目前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人才的短缺,并不是总量上的短缺,而是懂得建立在企业管理平台上医药供应链管理的综合性人才的短缺。

4.问卷调查的可信度及评价。在开展本次调查时,笔者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查询等方法收集相关资料,并通过对调查问卷等方法获取的资料进行统计,为使制定的探索结果更加切实有效、具有可操作性,广泛征求各医药企业管理人员和教学管理岗位人员的意见,尤其是征求教务处、高教研究室等部门的领导意见,然后对前期获得的资料进行总结,最终得出了上述结论。

三、问卷调查的统计与分析

1.调查问卷的统计。按照科学的方法挑选了一部分长沙市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从业人员,医药企业的所有者或高层管理者为代表填写问卷,本调查以不记名的方式进行,然后收集调查资料并且严格按照统计原则对结果进行综合、比较与分析,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280份,答卷的有效率为95%。

2.调查问卷的综合,比较与分析。通过对本次“本科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调查资料的综合、比较,发现普通高校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在长沙市场上工资水平普遍偏低,多为2500~3500元,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较为扎实,但对医药卫生管理方面的流程“一窍不通”,而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在管理方面的技能又不过硬。湖南省内目前很少有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层次的毕业生。而通过对“医药企业对本科市场营销类专业人才能力结构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尚不科学,人才培养处于“大一统”的状态,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培养的毕业生“千人一面”,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与市场需求错位的弊端。作为培养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医药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传统教育模式遗留下来的问题,如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许多院校不能清晰地界定所培养人才未来的就业方向,多数院校培养目标宽泛,不符合中国目前市场对专业人才的专业性、实用性需求。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是现代市场营销专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医药企业的很多高级市场营销人员没有接受过市场营销专业系统的知识学习,做市场营销完全靠经验的摸索,市场运作的科学性、系统性不强。这种状况已经难以适应国内、国际不断提高的市场竞争水平。因此,医药企业急需具备系统营销知识和医药医学背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四、结论与展望

当前,世界著名的医药公司已纷纷进入中国,并增大在中国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试图抢摊中国市场。与国际大型医药企业相比,我国的医药企业不仅表现为规模小、数量少,产品技术含量、研发能力、管理能力低,经济效益不佳等,还表现为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一批高素质的营销及管理人才。因此,加强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医药企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措施与手段。培养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复合型能力的创新人才,这既可以满足医药市场对人才的特殊需求,充分发挥医学院校的资源优势,增强专业竞争力,还可以促进医药院校的持续发展。

总之,医药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自中国加入WTO以后,医药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企业现有人才流失的问题,在医药企业各方面人才普遍缺乏的前提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对医药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关系着我国医药企业能否在与国外知名医药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医药企业对既有医药知识背景,又懂得营销售及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是非常旺盛的,这无疑为医学院校大力发展市场营销专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人才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参考文献:

[1]耿冬梅,谭巍,汪晓凡.高等中医药院校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调查研究[J].中医教育,2008.

[2]董圆圆.医学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管理素质培养的研究[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09.

[3]潘金云.论我国医学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D].沈阳:东北大学,2006.

[4]刘振华.提高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5]刘颖,贺加.探讨医学本科教育开设管理课程的必要性[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3).

[6]洪炎生,王春雷.论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

[7]戎华刚.新时期地方医学院校的定位与发展战略[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9,26(6).

[8]岳海玉,商广喜.浅谈医药企业中高层管理人才的培养“新战略”[EB/OL].中国医药营销网,2006.

[9]傅兰英,左玉华,林克明,朱小平.高等医学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

[10]陈洁.高等医学院校创新教育现状及主要制约因素的研究与干预[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08.

[11]林超岱,陆建伟.美国高等医学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特点[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3,(1).

医药产业调研篇(5)

关键词: 中国医药城;医药知识产权;现状

Key words: China Medical City;pharmaceutic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situation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7-0307-03

0 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已使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由传统生产要素演进为以知识资源为主导的要素,国家的竞争力更依仗于知识资源的有效配置,表现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营能力。知识产权在当下及未来国际经济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医药是一项特殊而重要的技术领域,对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利于激发医药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提高医药市场竞争力,推动整个医药产业的发展。医药知识产权,是指一切与医药行业有关的发明创造和智力劳动成果的财产权,这种财产权通常被称为无形资产,与动产、不动产并称为人类财产的三大形态。医药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和技术秘密;商标和商业秘密;涉及医药企业的计算机软件;与医药相关的著作权;[1]同其他单位合作中涉及研究开发、市场营销、技术转让、投资等与经营管理有关的需要保密的技术和产品信息[1]。

目前,医药领域保护知识产权的手段主要有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而专利保护又是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类型中最为彻底、最为全面的保护方式。

1 调查结果

1.1 资料来源与方法 数据源自两部分:一部分是2013年3月-4月作者对江苏省泰州市中国医药城地区80家医药相关企业知识产权运行状况的问卷调查的数据;另外一部分是通过检索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信息服务平台(截止日期为2013年5月1日),获得相关企业的专利数据。选取中国医药城园区内的80家医药相关企业,先后采取发送电子邮件和上门实地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发放80份,收回有效问卷66份,问卷有效率82.5%。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调研单位信息、知识产权工作现状、知识产权实施情况、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和服务等四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信息服务平台,以申请人(专利权人)为关键字,依次检索了园区内各家企业的专利申请状况。

1.2 调查结果 此次参与调查的药品生产企业40家,新药研发企业10家,科研院所5家,医药相关企业11家。

1.2.1 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和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被调查单位中,制定规划或者专门规章制度的有15家,占被调查单位的22.7%;正在起草相关规划和管理制度的有30家,占被调查单位的45.5%;没有涉及到知识产权的规划或规章制度的单位有21家,占31.8%。

1.2.2 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设立专门知识产权部门的企业有10家,占被调查单位的15.2%;知识产权事务由其他部门兼管的企业有41家,占被调查单位的62.1%;没有设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企业有15家,占被调查单位的22.7%。

1.2.3 知识产权管理人员 由专人负责知识产权事务的单位8家,占被调查单位的12.1%;由(兼)职人员从事知识产权事务的企业有31家,占被调查单位的47.0%;没有从事知识产权事务人员的单位有27家,占被调查单位的40.9%。

1.2.4 知识产权战略的负责人 被调查单位中,有20家单位的知识产权主管领导为单位正职领导,占30.3%;有30家单位的知识产权主管领导为单位副职领导,占45.5%;有10家单位的知识产权主管领导为部门领导,占15.2%;有6家单位的知识产权事务由一般人员进行管理,占9%。

1.2.5 专利的数量 拥有10项以上专利的企业有2家,占被调查单位的3%;拥有5项以上专利的企业有6家,占被调查单位的9.1%;拥有1项以上专利的企业有33家,占被调查单位的50%;有25家企业尚未申请专利,占37.9%。被调查单位的专利总数为131项,其中发明专利104项,实用新型专利24项,外观专利3项,各自所占比例为79.4%、18.3%、2.3%。

2 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医药城作为部级的医药高新区,云集了一批高科技医药企业和科研院所,知识产权越来越受到重视,申请数量在不断的增长。但是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2.1 部分企业知识产权观念淡薄,认识上存在偏差 尽管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如《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已经实施数十年的时间,国务院早在2008年就颁布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把知识产权工作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统筹部署。但是部分被调查单位尚未对自己企业进行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甚至个别企业管理人员没有知识产权的概念,对知识产权工作了解甚少,没有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作用,认为知识产权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不能够给企业带来效益。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科研人员普遍存在着重技术成果,轻专利的现象,相当部分技术成果未能及时进行专利申报。医药企业由于受到计划经济条件下过分依赖行政保护的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使部分企业负责人,担心申请专利泄露其技术秘密而使自己受到损失[2]。

2.2 知识产权数量少、质量低,普遍存在核心技术发明专利少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医药城医药企业的新药创新基础比较薄弱,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机制还尚未完全形成。被调查单位共有131项专利,按照园区内有80家企业来计算,平均每家企业拥有的专利数量不足2项,这与国际同台竞争对手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这些数据中,药品生产企业上市的品种大多属于非专利药,自主研发的药品数量很少,化学原料药主要以仿制和二次创新为主,部分企业通过外部途径获取知识产权。园区内的生物技术企业大都拥有专利技术,部分企业甚至拥有十几项专利技术,显示出了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是通过深层次的研究发现,这些专利多是制备、提取方法或者工艺方面的改进,真正的原始创新很少,核心技术发明的创造性和申请质量与国外同类申请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数据显示,园区内的部分企业开始注重知识产权的国际化,专利国际化意识初现,但整体水平不高,有企业进行PCT(国际专利)申请,但尚未检索到授权的PCT专利。

2.3 企业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 从园区企业专利总量可以看出,专利总量尚不能跟一家知名的大型药企相比,现阶段各企业进行创新的动力不足。新药研发具有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的特点,据统计数据显示,每开发一种新的化学药物,平均耗资10亿美元左右,筛选出一种有效并能上市的药物,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新药研发的成本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园区内的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主要的投入用于生产经营,维持自身的正常运转,尚不具备条件投入大量财力和人力进行研发和创新。调查中,大多数企业对于职务发明的有关规定并不明确,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人员进行创新的积极性。

2.4 知识产权机构不健全,人才缺乏 我国的知识产权工作开始较晚,加之中国医药城园区企业正处在起步阶段,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不够强,使得部分企业没有建立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或者没有专门的知识产权工作部门。目前,对知识产权工作专业人才的重视和培养不够,医药知识产权教育不够完善。除个别高校专门开设知识产权专业,大多数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是作为法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设置,医药院校开设知识产权专业的更少,使得医药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全国取得专利资格的人员不超过1.5万人,医药城园区内具有专利资格的人才少之又少,严重制约了医药知识产权工作的发展。

3 建议

3.1 加强医药知识产权战略研究,构建医药技术创新政策与知识产权法律的协调机制 随着我国知识产权相关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已逐步与国际接轨,已基本符合TRIPs协定及相关国际条约的规定,但从保护意识和保护手段上看,与国外医药企业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实施医药行业战略规划。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一个涉及政策、法律法规、科学技术、管理科学的系统工程,在充分考虑世界医药知识产权发展变化趋势的同时,及时的修订我国的医药知识产权政策和法律法规,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3.2 完善医药知识产权专业教育,加快医药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 医药知识产权的运作是一项高度专业的行为,只有进行专业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医药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医药知识产权专业教育是多学科的复合教育,在专业课程设置时,既要进行医药学的系统培训,还要开设法学、经济、管理等专业必修课,使学生同时具备医药学相关知识和知识产权运作技能,大力培养医药知识产权法律和医药知识产权经营管理专门人才。重点培养企事业单位急需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中介服务人才,完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评价和管理机制。同时,可以针对非医药知识产权专业开展医药知识产权通识教育,将医药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列入医药及其相关专业学生的必修或专业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医药知识产权意识,激发起创新的热情。

3.3 建立医药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医药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是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关键环节,在医药知识产权发展的各个环节,无论是技术扩散、成果转化、价值评估,还是资源配置、创新决策与管理咨询,都需要相关的医药中介服务平台来提供专业化、市场化的配套服务[3]。该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以下几大功能:①法律政策服务;②产权交易及转化服务;③信息咨询服务;④融资、资助等金融服务。

3.3.1 法律政策服务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被调查单位具有较强的知识产权法律培训方面的需求,服务平台可以成立法律政策宣传组,深入园区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法律、政策讲座,侧重医药知识产权国内外最新动态、药品注册与申报程序、知识产权申请与保护措施等,解答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提供法律诉讼和维权援助服务。同时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构筑知识产权保护预防体系,规避知识产权风险。

3.3.2 产权交易及转化服务 要加快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的建设,对专利、商标、版权、计算机软件等进行评估,提供固定的场所和交易平台,为医药知识产权贸易服务,提供市场供求信息,促进知识产权的流通,扩大技术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使医药知识产权能够及时地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好地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

3.3.3 信息咨询服务 利用专利文献来关注药品知识产权动态[4],在制定专利策略时,检索专利的国内外信息和有关文献资料,了解该专利和相关专利的发展过程,从而帮助企业缩短研发周期,减少研发成本。通过信息检索,了解相关专利的从属状态,还可以为企业制定具体的策略,例如设立专利网、专利联盟等。

3.3.4 融资、资助等金融服务 设立创新基金,为研发能力较强的企业提供科研启动经费,从而鼓励创新,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参考文献:

[1]王明旭,刘家全,秦正.医药知识产权战略研究[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4:165.

医药产业调研篇(6)

中药产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与创新,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医药经济中发展较快、较好的现代新兴产业之一。而中药大品种是支撑中药产业高速发展的关键,是决定企业生存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中药大品种培育与产品的政策及市场准入情况、产品的独特性、企业销售团队建设、产品安全性等方面因素密切相关,企业人员作为产品一线工作者,活跃在产品的生产、研究、销售等各种方面,对影响企业产品做大、做强的因素有深刻体会,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他们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收集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也为企业开展大品种培育策划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共同承担中华中医药学会的中药大品种培育策略与路径研究课题(CACMRE2014-A-02),潜力中药大品种评价指标体系是课题的重要研究部分,拟在中药企业、医疗机构、科研单位调研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及专家论证,从政策及市场准入、产品独特性及研究支撑、市场及销售能力及产品资源保障及安全性4个方面遴选出评价指标并进行赋值,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为企业遴选、诊断产品提供重要依据。为了解企业人员对中药大品种培育影响指标的重视情况,本课题设计了“构建潜力中药大品种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抽取全国各地部分企业人员进行认真负责地填写问卷,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实施

1.1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问卷主要包括:①基本信息的填写,②对大品种培育影响指标进行评分,③大品种培育制约因素和潜力大品种关键指标的填写。最后一部分为开放性自行阐述部分,答案无法统一,因此采用前两部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1.1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姓名、从业时间、职务、职称、部门、电话、联系邮箱等。

1.1.2大品种培育影响指标评分部分为确保问卷内容覆盖全面,笔者采用德尔菲法,通过大量的文献检索、药物政策梳理和调研分析,从众多中药大品种培育的影响因素中,遴选出涵括政策及市场准入、产品独特性及研究支撑、市场及销售能力和产品资源保障及安全性4个方面影响指标共46个,由企业人员对影响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打分。

1.1.3问卷主要内容《“构建潜力中药大品种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包含4个一级指标和46个二级指标,见表1。

政策及市场准入对大品种培育的影响国家基药目录;地方基药目录;国家医保目录;地方医保目录;新农合目录;医保分类(甲、乙类);西医临床诊疗指南;中医临床诊疗指南;西医临床路径;中医临床路径;地方招标准入;优质优价;单独定价;低价药相关政策;二次议价

产品独特性及研究支撑对大品种培育的影响独家品种;独家剂型;创新的理论支撑;独特作用机制;顺应疾病谱变化趋势;符合医疗模式的改变;组方、治则较竞品具备明显的独特性;临床定位、介入时机、治疗结局;明确功能主治的合理表述(如:明确西医病名);开展国际注册试验;高级别循证证据;新的工艺及质控方法;构建技术壁垒;知识产权保护

市场及销售能力对大品种培育的影响销售网络建设;专职学术推广队伍建设;与社团、学会、协会合作推广;专家团队支撑;差异化推广策略;推广材料的研究水平;客户及患者满意度;推广费用的设定与控制;销售市场费用结算政策;企业的社会责任活动

产品资源保障及安全性对大品种培育的影响自建重点、主要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基地;濒危及贵重药材构建相关的繁育技术;原药材建立道地性及地理标识保护;所需原辅料渠道、价格稳定;临床安全性研究和毒性评价;风险预警体系;改造与升级研究;说明书规范表述“不良反应”

1.2问卷的实施

1.2.1问卷发放本次问卷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研究与评价办公室发放。

1.2.2调查范围对30家中药企业的企业人员进行抽样调查,包括:陕西摩美得制药有限公司、陕西健民制药有限公司、广药集团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众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邯郸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工作人员。

1.2.3抽样要求按照简单分层随机抽样的原则,将调查问卷分别发给企业的高管、销售、研发、市场等相关人员2~3份,也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2问卷的收集、录入及基本信息分析

2.1问卷的收集、录入

在规定时间内,将各个企业的调查问卷统一收集到中华中医药学会研究与评价办公室,录入到SPSS文件中保存。为保证调查问卷的真实性,对调查问卷的填写内容不允许做任何改动。

2.2基本信息分析

2.2.1问卷数量共发放调查问卷350份,涉及30个中药企业,收回问卷315份,有效问卷289份。

2.2.2从业时间从业时间≤10年98人,占33.91%;10~20年90人,占31.14%;≥20年92人,占比31.83%,未注明9人,占3.12%,见图1。

2.2.3层级分布高层管理人员70人,占24.22%,中层管理人员124人,占42.91%,普通职员78名,占26.99%,未标注17份,占5.88%,见图2。

2.2.4企业分布上市企业21家,占70%,非上市企业9家,占30%。地域分布:华南地区7家,占23.33%,西南地区5家,占16.67%,华北地区5家,占16.67%,其他区域共13家,占43.33%。

3结果与分析

3.1对调查问卷的总体分析

3.1.1最重要的影响指标有5个通过对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显示,企业认为与大品种培育关联性最高的影响指标依次为:①国家医保目录准入;②产品独家性;③销售网络建设;④国家基药目录准入;⑤学术专家团队支撑,见表2。

3.1.2影响力较大的指标有24个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显示,企业认为对大品种培育影响较大的指标共24个,其中,政策及市场准入方面共9个,占37.5%,企业的关注度最大,产品独特性及研究支持方面共8个,占33.3%,市场及销售能力方面共5个,占20.8%,产品资源保障及安全性方面有2个,占8.4%,企业的关注度最小,见表3。

3.1.3企业最关注政策及市场准入机会问卷统计结果显

示,政策及市场准入方面的满分样本数及8分以上样本数均高于其它要素,影响力较大的因素有9个,占比较其他方面大,说明企业在大品种培育工作中对政策及市场准入机会很重视,关注度高,见表4。

3.2对调查问卷的亚组分析

3.2.1不同受访者对中药大品种培育的影响指标认识不一通过对不同层级、不同从业时间受访者进行亚组分析,不同受访者对中药大品种培育的影响指标认识不一,见表5。主要表现为:①企业高层管理者对药品价格政策的关注度明显高于其他层级人员,说明高层管理者对药品价格政策对大品种培育的影响理解更深刻;②企业高层管理者和从业时间20年以上的受访者对临床指南、路径的关注度高于其他层级或从业时间人员,且重点关注西医临床指南、路径,这可能与临床诊疗规范化,医保报销标准化有关;③针对中药大品种培育的重要影响指标,从业时间10年以上的受访者较10年以下的受访者观点更聚焦,重点关注20~21个影响指标,说明从业时间较长的受访者对中药大品种的认识更清晰、明确;④从业时间10年以上的受访者及中高层管理者,对安全性研究及资源保障类因素的关注度反较从业时间10年以下或基层员工低,说明企业领导层及骨干对中药品种的安全性和资源保障认识不充分。

3.2.2不同类型企业对中药大品种培育的影响指标认识不一通过对不同类型企业进行亚组分析,不同类型企业对中药大品种培育的影响指标认识不一,详见表5。主要表现为:①上市企业对大品种培育的关注更聚焦,对核心要素的把握能力更强;②上市企业对价格政策的关注度明显高于非上市企业。

4讨论与建议

4.1产品进入医保目录对产品的发展至关重要

医疗保险制度实施是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手段,通过调节收入差别,体现社会公平性,维护社会安定,提高生产效率[1]。伴随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必然产生相应的医疗保险药品报销目录,而随着全民医保的实施,国家相关的医疗保险机构成为药品市场最为主要的购买方,直接影响药品的市场价值。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企业受访者认为中药大品种培育核心基点是医保目录准入,与上述产业环境分析一致。一方面说明在现行医药政策环境下,医保目录准入对药品招标、销售等环节的影响重大;另一方面表明,中药临床一线用药仍然不足,导致受政策影响极大。企业在进行大品种培育工作中,应积极了解药品进入医保目录的相关要求,收集整理产品资源,把握产品的医保目录准入机会,为产品做大、做强奠定基础。

4.2产品进入基药目录是产品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基本药物是适应我国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2]。国家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降低个人自付比例,用经济手段引导广大群众首先使用基本药物。因此,随着基本药物系列制度实施,基本药物目录内的中成药临床应用明显较其他药品广泛。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企业工作人员较关注基药目录准入机会。企业在培育大品种时,应更多关注基药目录的有关文件,了解产品进入基药目录的意义及影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实现产品进入基药目录。

4.3产品的独家性为产品发展提供天然优势

中医药由于悠久的历史,多数经典名方处方早公开,很难按照现代的知识产权保护思维进行排他性保护。而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3]颁布和一系列药品注册管理制度的实施,特别是药品审评机构对中成药仿制和改剂型技术审评标准的提高,部分中药制剂或中药新药获得市场独家垄断的机遇,避免了中成药招标长期存在的恶性价格竞争,获得一定的市场议价权和垄断利润,反作用于产品研发,提高临床价值和科技内涵,形成相对良性的循环。但是,随着医保支付方式变革,谈判机制引入,中成药独家品种的市场议价权和垄断利润会受到一定的挑战,企业应给予重视。

4.4学术专家团队建设对产品发展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随着医药界反商业贿赂的进一步推进,价值营销和学术服务逐渐成为主流,中成药销售转型和学术推广对多数企业已经迫在眉睫,而学术推广的核心是专家支撑和研究基础。中成药大品种培育很难离开知名专家学术引导和支持,而各领域专家资源有限。因此,企业和产品的学术专家资源整合能力和团队建设一定程度上反应企业中药大品种培育能力。企业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借助具有专家资源优势的平台,建设适合企业产品发展的学术专家团队,支撑企业学术发展。

4.5产品的安全性研究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与重视

齐二药事件、万络事件、“欣弗”事件等重大药害事件的发生为药品安全监管敲响了警钟,引起了社会人民的普遍关注[4],我国相关部门加强了对药品安全监管的重视并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5]中强调要加强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等关键环节的管理,打击虚假申报行为,严格审评审批药品,建立健全药品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把好市场准入关;《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6]提出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的通知》[7]中要求强化药品全过程质量监管:严格药品研制监管、严格药品生产监管、严格药品流通监管、严格药品使用监管。然而,在本次的问卷调研中发现,企业对药品安全性研究关注小,导致相关指标平均分、满分占比、8分以上样本总数占比均较低,与上述的政策环境分析不一。药品安全关系着人民的健康水平、生命安全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企业应积极开展安全性研究相关工作、主动建立产品“风险预警体系”、规范表述产品的不良反应,有效控制药品风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提高我国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5展望

近年来,随着中药大品种的迅速崛起,推动了中药行业的产业化发展,使得中药产业在医药行业的影响力不断增加,企业应把握市场机遇,通过系统规划、顶层设计等培育具有竞争性的战略大品种,强化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地位,提高企业的产业影响力[8]。通过本次问卷调查,由企业人员对中药大品种培育影响指标进行客观评分,对数据的统计及分析结果对企业开展大品种培育工作具有积极指导作用。但是,仅从企业样本数据来评价影响指标的重要性是不全面的,课题组将对医疗机构、科研单位开展调研,对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对三方面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科学筛选影响力大的指标,进行定量赋分,为潜力中药大品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更好地指导企业开展大品种培育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吴春明.医疗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D].济南:山东大学,2007.

[2]曹艳民.基本药物政策实施现状及成效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S].2001.

[4]杜丽华.关于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的思考[J].中国药房,2007(23):1761.

[5]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S].2007-03-31.

医药产业调研篇(7)

中图分类号:F26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187-04

引言

医药产业集群是指处于以医药产业为核心、相关辅产业为支撑,在某一地域范围内高度集聚,相互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并形成其综合竞争力的地域医药产业综合体。其中,制药企业生产其产业集群最终产品,科研机构和医药技术企业提供药品生产所需要的产业技术支持和中间产品供给,公共平台等相关服务机构为产品商(供应商)提供营销、金融保险等相关服务。医药产业集群为提升医药产业竞争力、区域竞争力、国家整体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良好发展的医药产业集群是一个区域经济实现快速、提升医药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

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行业,涉及到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医药产品是用于诊断、医治或预防人或其他动物疾病的特殊商品,在使用上具有极强的专属性,在质量上具有极度严格性,在时效上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在消费上具有被动性,在需求上缺乏弹性。医药产品的研发过程较长,包括从基础研发、实验室的试验、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获取新药证书到正式生产等主要阶段。这些特殊属性使得其研发、生产和经营具有不同于一般行业的独特运行机制。因此,如何正确分析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提高其竞争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应用GEM因素分析模型研究了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分析了集群竞争力,力求为企业以及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现状分析

通化是“中国三大天然药库”之一,现已查明的药物资源有1 133种,已开发利用的有90多种。通化市是吉林省医药产业基地,是中国首家被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授予“中国医药城”称号的城市。在丰富的资源禀赋支持下,通化医药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迄今为止已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为手工作坊制药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较先进的工业化制药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为由保健品向治疗药转化的产品结构转型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创新发展阶段。

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需求,又加大了生物制药的研究与开发,以特色重要和生物药为依托,形成了两大医药板块企业集群。在产业集群的管理上,本着企业、政府、社会联动的服务原则,扶持企业做大地方医药产业品牌。

在创新的驱动下,截至2007年,全市医药企业可生产21个剂型4 605个品种,其中:自主研发的130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3种,中药保护品种103种,进入医保目录品种699种。其中,“东宝集团”的基因重组人胰岛素填补了国内空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可以生产人胰岛素的国家,这个项目已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

目前,全市已有制药企业94户,约占全省的1/3。其中8户企业已进入全国中药工业利润百强行列,2009年修正药业集团以产值116亿元位居全国制药工业第四位。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实现总产值215.5亿元、增加102.2亿元、利润14.2亿元,分别占全省医药工业的49%、58.4%和35.4%。医药工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连续多年排名第一,产业总量和效益连续二十二年居全省首位。2010年1―6月份,通化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实现产值135.5亿元、增加值50亿元、利润8.6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45.4%、35.2%和53.6%,医药产业发展持续向好。

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初具规模,已经重点建设“集安市新开河人参产业园区”、“柳河医药工业园区”、“辉南医药工业园区”、“东昌中药产业园区”、“梅河口医药工业园区”和“通化开发区医药物流中心”。同时,初步形成了以 “修正”、“东宝”、“金马”、“万通”、“华夏”、“振国”、“紫鑫”和“茂祥”等为代表的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到2009年末,通化市近百户医药企业中,有44户企业改制为股份制公司,41户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其中9户企业发展为集团公司。

目前,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效应已经显现,形成了产值上百亿的龙头企业带动,不断出现新兴企业的良好局面,现已拥有近百家医药企业。2009年底,全市医药企业产值超亿元的有19户、利润超千万元的企业9户,医药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优势地位已经形成。2007年、2009年,其医药产业集群被中国社会科学联合中心评为“中国百家产业集群”。国家先后授予通化市为“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医药)”、“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2010年2月,又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医药产业示范基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的自然增长、老龄化比例的加大以及医疗体制改革和药品分类管理的实施,为通化医药产业集群持续高速增长提供了有利环境。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通化医药产业集群在专业分工,合作创新能力,品牌声誉和区域整合等方面的核心竞争优势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在发展中还面临着产业链不紧,效率低,协作性不强,单纯追求地域空间上的集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优化升级困难等问题。因此,提升通化市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引导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医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是医药产业行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GEM 因素分析模型

GEM 因素分析模型是加拿大学者 Tim Padmore 和Hervey Gibson 于1998年在钻石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 [3~4]。该模型采用一种系统方法来评估产业集群的优势和劣势,它的方便性在于能把握集群的关键症状,并提供解决这些症状的分析框架。

GEM模型确定了影响企业集群竞争力的六大因素,包括“资源”、“设施”、“供应商和相关辅助产业”、“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本地市场”、“外部市场”。六个因素被分为三对:(1)“因素对I”――基础(Groundings)包括“资源”和“设施”;(2)“因素对II”――企业(Enterprises)包括“供应商与相关辅助行业”和“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3)“因素III”――市场(Markets)包括“本地市场”和“外部市场”。GEM模型是这三个“因素对”名称第一个字母的缩写,根据GEM模型研究的结果,两两因素间可以互补,这种互补作用在“集群量化过程”中可以得到体现。

为了清晰地了解一个产业集群的竞争力,GEM模型尝试对影响集群竞争力的各个因素进行量化。通过量化可以使企业了解自己的优劣势,为以后的发展指明方向,同时也方便相似集群的比较研究。对影响集群竞争力的六个因素赋值。每个因素可赋值1到10分(最高为10分,而5分为平均水平),赋值过程是一个主观的评定过程,需要评分者对相应的标杆(benchmark)有充分的了解。各分值表示的意义如下:10分――非常优秀,具有世界级的竞争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数一数二;9分――优秀,具有世界级的竞争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排名前五名内;8分――良好,具有本国范围内独一无二的优势;7分――不错,具有本国范围内的竞争优势;6分――及格,具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实力,但没有竞争优势;5分――适当及格,具有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的实力;4分――水平有限,具有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实力;3分――水平很有限,与全国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可能影响到整个集群的发展;2分――水平较差,离全国平均水平较大距离,这种差距对集群造成的影响已经显现;1分――很差,离全国平均水平较大距离,这种差距已经严重阻碍集群的发展。

最后按照下面的经验公式计算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总得分:

GEM=2.5*[(A+B) *(C+D)*(E+F)] 2/3

其中,A-F表示各个因素的得分。

如果一个集群六个因素的得分都在5分左右(达到平均水平),那么它的GEM得分为250左右,说明此企业集群的竞争力达到国内平均水平;而当六个因素的得分达到8分左右(在本国范围内有很强优势),那么它的GEM得分将在640左右,说明此企业集群竞争力在国内来说是相当高的;如果所有因素的得分都接近10分,那么本企业集群竞争力的GEM得分会接近1 000,说明此企业集群的竞争力是世界级的。

有两类数据,都是来自问卷调查,第一部分调查的目的是调查各个因素的权重;第二部分调查的数据是企业家根据通化医药产业集群运行的状况对各因素的打分。

首先,遴选专家。本研究中所选取的专家涵盖产、官、学、研专业背景,具体的受访专家为:医药产业的企业家30位;政府官员和工作人员10位;专家学者20位。

其次,设计与填答问卷。此部分的具体做法是:第一,设计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咨询表。第二,以电子邮件或者亲自送达等方式向他们发出问卷,由这些专家通过两两比较重要程度的方法,对各层子元素对上层因素的重要性给予评分。

最后,分析与整理结果。针对第一次问卷过程,在个别显著不同于全体平均的项目,以电话及电子邮件询问受访者,探清其价值取向,探究其原因,是来自个人的偏好,或是对问卷的不了解,尽量使整体获得意见上的收敛。将各位专家第一次判断意见汇总,进行对比,再分发给各位专家,由专家比较自己同他人的不同意见,修改自己的意见和判断或者保留意见不变。将专家的评分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结合第二部分问卷数据,应用GEM模型计算,得出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GEM得分。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可以初步计算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的GEM得分是分521。这说明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处于全国上等水平,比预期得分要高。从调查中可以看到,“中药开发”,“地域资源”等的得分是较高的,而“高新制药”,“高科技研发”以及“国际竞争”的得分是最低的。这正是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的软肋。从调查中也可以看出,医药企业之间的合作还是低水平的,并没有形成“战略联盟”,而在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方面的认识也是只限于本企业,而且并没有把这方面作为提高竞争力的核心战略。

三、GEM模型下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

GEM 因素分析模型对影响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的要素分析从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角度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为分析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提供了依据。根据GEM分析的结果,我们对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分析如下。

1.资源要素层。通化地处东北亚经济圈腹地,是国家边境开放城市。同朝鲜、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的经贸合作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地缘人缘上的优势,有着独特的区位条件。优越的地理条件为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所依托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提供了基础条件。

长白山素有“立体资源宝库”之称,仅通化市境内就有中药植物资源1 133种,资源优势为通化市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化生态资源良好,林业、中草药材、野生动植物和矿产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备,能源充足,资本市场活跃,土地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中药之乡、葡萄酒之乡、人参之乡、优质大米和滑雪之乡,是全国创业辅导重点城市。

通化市是中国中药材的主要产地,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到2006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 582.6公顷,年生产中药材27 964吨,总产值50 139万元。在种植上,实施了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保证了优质原料的提供。目前,通化已成为吉林省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部级长白山中药材基地和国家医药出口基地。

2.科研创新要素层。通化市积极鼓励医药企业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大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企业积极寻求与科研院所、高校协作,以企业为主建立长期合作科研机构50余个。产学研结合为企业从三个方面带来了明显变化:在改善装备创新工艺、提高检测水平、实施GMP改造上得到了全面提高;在医药教育体系建设和培养人才上得到加强;在创新项目和成果开发上有了突破性进展。修正药业集团先后与天津大学、吉林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中科院上海研究所、珠海民彤医药研究所、长沙维神医药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取得良好的业绩。推出了一类、二类新药多个品种,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但是,通化医药研发的主体仍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内部设置科研机构的比重较低,以企业为主题的可以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医药产业属于典型的技术先导性产业,国际跨国公司注重新药品的研究开发,每年用于研发的经费高达10%~15%;而国内药品进行研发的经费不足利润的2%。企业投入少、创新能力差一直是困扰通化市医药发展的深层次关键问题;人才评价机制和鼓励机制不健全使得医药企业缺乏专业性的科研创新人才,许多企业极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要靠仿制和克隆。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科研配套条件,大部分企业无法成为医药研发的主题,使得一些关键性产业化技术长期无法实现突破,制约了医药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等领域延伸;产品更新换代缓慢,无法及时跟上和满足市场需求。由此造成通化医药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长期处于低端锁定的状态。

3.市场要素层。通化医药产业集群内大部分企业名牌产品少,企业之间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雷同,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众多企业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围绕一个产品进行生产,不注重在产业链条的延伸上下工夫。目前,通化医药产业集群在全球分工体系中还处于加工制造环节,缺乏上游的研发,设计环节和下游的市场营销环节的延伸。由于医药企业普遍缺乏有国际药品市场运作经验的专业人才,国际化经营能力薄弱,产业链无法充分延伸导致产品附加值低,国际竞争力弱。

4.环境保护要素。制药工业是全国六个重污染行业之一,特别是制药行业中的原料药生产,产生废物大,污染危害严重。在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6 000多家工业污染源重点监控企业中,医药企业占117家。许多医药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生产条件相对偏差,工艺落后,为最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不注重环境保护,不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周边植被土地破坏严重,水体和大气污染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使企业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依托。

5.政府要素层。通化市政府将基地建设作为医药城建设的基础工程,坚持以产业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以人才为动力,扎扎实实地做好基地建设的每一项工作,使基地更具备科技含量和引导作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科技基地建设,巩固了“中国医药城”技术创新领先地位。

传统的国有制药企业既是通化制药产业的基础,也是其发展的瓶颈。通化市在发展制药业上遇到的第一道坎,就是企业的体制,冗员众多、包袱沉重、技术老化、运转不灵活。为了提高企业经营活力与效率,通化市政府进行了不断深化改革,推进企业的股份制改造,通化市委、市政府进行了不间断地接力式改革。这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经营活力。

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社会法人投资为主题,加强和完善药品专利和商标等工业产权的保护,保证投资新药的企业对专利产品的工业和销售在保护期内拥有独占权。以构建医药研发基地,生产基地,仓储基地为主体,大力打造大型医药物流平台,不断提升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

四、提升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途径

通过GEM分析,我们对提升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建议如下。

1.体制创新:转变管理方式,调动企业积极性。第一,传统制药企业的体制僵化,冗员众多、技术老化,既是通化制药产业的基础,也是其发展的瓶颈。为了提高企业活力,要对其进行深入彻底地改革,进行充分的股份制改造,调整企业组织结构。第二,加大产业整合力度,通过组织形式的转变,提高产业经济效益。本着政府协调、行业组织、市场引导、企业运作的原则对区域内外的企业进行整合,以满足企业的扩张与发展。通过联合、租赁、并购和重组等手段,对医药企业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医药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形式能形成与世界大型跨国集团对等竞争的世界级大企业,加速构建区域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为了提高通化市医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行业内部横向并购重组扩大规模,尤其是对中药行业等传统优势行业,以发挥整体优势,实现规模扩张,稳固国际市场份额,形成能与世界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对等竞争的大型企业。第三,积极推进人才管理体制创新。一是依靠大专院校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并与省内外大学与科研机构联合成立药品研究机构。二是用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到通化工作,其中包括在外阜建立技术研究中心,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智政策。三是鼓励机关干部和工作人员脱离原单位到企业工作或自主创业,这些政策措施将为通化医药企业进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2.市场创新:构建“走出去”平台,拓展市场发展空间。第一,医药产业、特别是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与传播,既要市场信同,更需要主文化认同。在一定意义上说,拓展市场、传播中医药文化是中华医药走出去的重要环节。因此,企业需要树立开放的全方位的市场营销理念,积极抢占国内市场,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实行双轮驱动、重点突破、逐步占领、做大品牌的营销战略。第二,搭建医药和生物制药“走出去”的平台。由政府协调组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积极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加快国家化发展步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先走出去,以参股控股、并购、租赁、境外上市,建立研发中心或在外设厂等方式,利用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研究能力和优秀人才,生产在国家上适销对路的产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发挥集群优势是提升通化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实现超常规的资源集聚,资产增值和资本扩张,形成强大的竞争实力,加速构建区域性医药产业集群,努力提升通化医药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第三,认真研究国际营销策略。中国中成药一直是东南亚市场的主要货源,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在东南亚一带发展医药加工项目,并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建立医药产品销售网络,广泛传播中医药产品,使这些国家逐步形成畅通的国际市场销售渠道。企业做出真正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自主创业产品,建立中国的生物制药产品,创造世界品牌。

3.加大中药产业的扶持力度。中药产业是中国的传统产业,但目前中国中药产业发展缓慢,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仿制和克隆药品泛滥,缺乏行业标准和规范,这些问题成为制约中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通化市具有良好的中药产业背景,其中的大部分医药销量都来自于中药。因此,要加大对中药产业的扶持和保护。通过建立中药标准化制度,可以提高中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增强重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建立标准可以有效应对技术壁垒,合理保护中国中医药产业的自身利益。要建立和完善中药服务网络,加快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中医医院和县级中医医院建设,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广泛传播和弘扬中医药优秀文化,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潘爱华.泰州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高山,王静梅.基于GEM模型的江苏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3):235-248.

[3]仇保兴.小产业集群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医药产业调研篇(8)

[DOI] 10.13939/ki.zgsc.2015.22.079

1 引 言

医药产业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在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产业体系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将医药产业中的生物医药划为战略型新兴产业,并制定了到2015年生物医药的产业规模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0%以上的战略性目标。黑龙江省在“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将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着力在生物工程药物、抗生素和化学原料药、现代中药领域实现突破。建设疫苗、动物疫苗与诊断试剂特色产业研发平台,突出中药技术优势和传统特色,壮大现代中药产业。到2015年,生物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0亿元。哈尔滨市依托国家生物医药园区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内的29家医药企业设计生产能力年产值可达100亿元。2013年园区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利税26亿元。其中,2013年10月15日,哈药品牌以201.63亿元的价值,跻身《2013年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第18位,成为荣登此榜单的中国医药类品牌最高排名。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占全省主导地位,分析影响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也更具说服力。

2 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1)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业绩。图1为2002-2012年哈尔滨市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及其增长率,不难看出,哈尔滨市医药产业整体呈逐年增加态势,只是增幅略有波动。到2012年全省医药工业总资产2979171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净值656176万元,从业人员40809人。实现医药工业总产值1951415万元,比上年增长3. 28%;T业增加值62044万元,销售收入1869285万元,利润总额239001万元。

(2)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资源。哈尔滨市政府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十二五”重点发展的新兴战略项目,已经形成以哈药集团为龙头、利民医药园区和开发区医药园区为侧翼的“品”字阵容。现有初具规模的生物医药企业72家,除少数从事生物提取的企业外,大多数生物医药企业还是以传统中成药、化学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此外,哈尔滨市许多高校和研究所都具备开发研究生物医药的实力,为生物医药产业的研究和开发输送了大批专业性人才(见表1)。目前,在全省范围内,生物产业申报专利430项,其中发明专利364项,实用新型专利66项;生物医药专利138项。

(3)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建设。哈尔滨利民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位于哈尔滨利民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是哈尔滨“北跃”战略的重点发展区域,地处松花江北岸、呼兰河西南岸。作为哈尔滨辐射龙江北部广大腹地的门户地区,交通便利,地理优势突出。园区于1998年辟建,2002年2月被省政府正式批准为省级医药科技园区。共执行国家和地方火炬计划及“863”计划项目21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二类新药7个。医药园区企业63家,现在生产16个剂型841个医药品种,其中高新技术产品4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达50个。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

利民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与省医学科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合作,共同建设利民生物医药研发中心,该研发中心具备生命医药领域技术创新服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项目储备、企业孵化和创新人才培养五大功能,可以为园区企业以及我省生物医药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和配套服务。使之成为全省医药产业集聚区、全省唯一的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全国唯一的中俄合作健康产业园、中国北方药谷。

3 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影响因素分析

3.1主要影响因素指标的选取

主要影响因素指标的选取见表2。

3.2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2.1模型的构建

(1)样本数据指标标准化转换

设样本数据矩阵为X= ,即n个指标,m个样本。将此矩阵标准化后得到新的矩阵Y=

,标准化的变形公式为

,经过把指标数据化后,样本的方差和均值为1,0。

(2)按照累积贡献率提取主成分

计算各主成分的贡献率

,且按照累计贡献率的准则,即累计贡献率( )(

)1≥85%为准则,提取k个主成分。

本文基于以上理论依据,选取哈尔滨市医药制造业2002-2012年的企业平均规模、“三资”企业外商直接投资、资金率税率、人均产值、R&D投入、专利申请数量、居民药品费用、产业结构调整八个方面的指标运用SPSS19.O软件对影响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水平进行主成分分析。

3.2 2样本主成分分析

本文依照前面建立的5个方面的8个指标对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进行了分析计算,将上述评价指标设定为x1,X2 "'X8,得出最终结果(见表3和表4)。

主成分表达式为:

F1=0.291X1+0.155X2+0.395X3+0.398X4+0.398X5+0.414X6-0.362X7+0.374X8

F2=-0.388X1+0.812X2+0.209X3+0.209X4-0.177X5+0.037X6-0.177X7-0.199X8

主成分分析结论:

第一主成分分析。根据第一主成分的表达式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主要是资金利税率、人均产值、R&D经费内部支出、专利申请数、产业结构调整的综合指标。可见,第一主成分集中反映了企业效益能力、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是企业自身能力的体现。

第二主成分分析。从表达式可以看出第二表达式是集中反映了企业平均规模、“三资”企业外商投资、居民药品费用的综合指标。从企业实力和市场需求两方面影响着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由此可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主要受企业自身的效益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产业结构的影响,企业实力和市场需求占次要地位。因此,要发展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就必须从企业效益、创新方面人手,同时调整产业结构,使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能够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4 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存在问题

(1)产品科技含量低,核心竞争力不强。目前,哈尔滨市以医药企业为中心的研发体系尚未形成,大部分企业对于研发的投入明显不足,甚至不足销售收入的1%。同时,缺乏专业的科研人才和专业设备也是导致哈尔滨市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核心竞争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科技成果难以从实验室中走出来,高校、科研院所不能充分发挥其知识集聚的积极作用。同时缺乏创新驱动力,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缺乏大、中、小企业间建立起来的上下游产业链关系,产品大多属于模仿、复制的层次,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不能走出国门,大多数还停留在中国制造的浅层次。

(2)创新环境有待加强、产业结构仍需调整。针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政府在其中不能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是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面临的又一主要困境,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扶持力度也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导致了政府政策与企业、市场之间的严重脱节。优惠政策和市场规律在运用上不够练达,中介组织仍须进一步培育和加强。非但不能形成上中下游的产业链,还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的发展。

(3)复合型人才稀缺、培养机制不健全。生物医药科技产业的发展急需既懂医药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而我省正是缺乏此类人才,尤其是能驾驭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将帅之才更是奇缺。多数生物医药企事业单位尚未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真正落实好,人力资源开发、升值的认识和措施没有真正到位,分配机制、激励机制还有待完善,“勇于创新、敢为人先、鼓励竞争、容忍失败”的创新氛围和创新文化以及“注重潜力、人尽其才、人才辈出”创新环境的营造尚需时日。

5 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1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研发能力

提升创新能力。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新型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医药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加速医药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增强行业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整合医药科技创新资源,建立开放的共性技术平台,推动科技资源共享。同时,要加大研发投入的力度,培养科研人才,明确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集中资源,大幅度提高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依靠创新投入促进研发水平的提高。努力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进程。

5.2 政府主导和支持关键重大技术的研发

医药产业调研篇(9)

2我国医药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医药产业的发展,制定了鼓励扶持医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在企业融资和税收优惠方面给予推动。截至2013年12月底,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为20593亿元,同比增长18%,利润总额为2072亿元,同比增长17.76%;医药制造业的主营业务成本为14639亿元,同比增长18.60%[3]。然而,我国医药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在产业链各环节还存在不谐调,我国医药技术创新水平相对较低,研发投入产出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

2.1医药企业规模偏小

目前,我国医药企业绝大部分为中小型企业,年销售额在亿元以上的企业不足200家,而辉瑞于2008年全年的销售额就比我国数千家医药企业全年的销售额总和还要多[4]。医药技术创新过程受到市场、技术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规模大的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稳定性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具有资源优势,而规模小的医药企业在研发、生产和营销环节由于条件限制而缺少规模经济性。当今世界医药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成为一种趋势,我国医药企业因为受到规模小创新能力低的限制难以实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这也阻碍了我国的医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进程。

2.2医药企业研发投入总体不足

医药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研发投入具有更高的要求。以欧美的医药企业为例,其研发强度一般维持在18%左右,而同期我国主要医药企业研发强度普遍在5%以下[5]。我国大部分医药企业在研发投入方面差强人意,我国医药制造业的整体研发投入强度仅有1.6%左右,远远落后于欧美领先企业。另一方面,我国生物医药企业拥有的研发机构也比较少。从表2可以看出,2000-2012年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占比不断上升,但直至2012年也仅有19.6%的生物医药企业拥有研发机构,机构人员平均数也仅有68人,尚不能形成成熟的技术创新的主体。2.3医药知识产权数量较少现阶段,我国医药产业发展模式以模仿创新为主,自主知识产权较少。2012年,我国生物医药专利数量达到了9580件,有效发明10073件。从全球范围来看,我国生物医药专利申请量占比6%,与美国、日本、欧洲还有很大差距。同时,模仿创新的药物在法律上并不受专利法保护,导致模仿药物市场竞争激烈,从长远看不利于药物市场发展。

2.4研发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当前,我国医药产业以医药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对医药产业至关重要的医药技术创新活动长期被忽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受困于企业规模,很多中小企业承担不了技术创新的成本;另一方面我国医药产业尚未形成完善的医药技术创新体系,医药企业没有意识到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就人才层面上来说,医药企业中研发人员的数量远远低于生产和销售人员,研发人才队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缺乏高层次的自主研发人才,导致我国企业对外来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不足,难以推进二次创新的进程,也就无法提高技术创新的产出。

3提升我国医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3.1完善医药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法规

我国应当进一步完善医药技术创新相关政策法规环境,借鉴日本、印度等国经验,增强对医药技术创新体系的调控。在财政税收和金融扶持方面,政府可以对企业采取更灵活宽松的政策,通过实施直接援助进一步加大对研发型医药企业的资金支持。同时政府也可以在研究经费投入、专利和药物审批、税收等方面给予系统化的优惠政策,比如对于创新药物的销售收入,政府减免相应企业的所得税,或者建立新药研发专用基金,以此来间接补贴创新企业的成本。

3.2建设健全医药技术创新体系

我国医药企业技术创新要立足于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途径。我国医药企业存在集中程度低,规模不经济的问题。这就导致了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竞争缺乏效率,大多数企业的竞争方式还处在初级阶段,创新方式很少,这种“小而散”的行业市场环境会阻碍我国制药产业发展。实现以市场为导向,就必须提升产业集中度,减少数量,提升质量,实现资源整合。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提高我国医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利用科研资源,提高产学研有效转化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应设立国家新药研究开发相关基金,鼓励医药企业与高校合作建设实验室等,做到最新的研究成果能迅速转化为生产成果,以市场为导向,能解决科研与市场的脱节。最终实现高校、科研院、企业构建产学研的联盟,实现强强联合,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3.3实施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对于医药企业而言,研发的投入需要通过一定时期的市场独占来获得回报,只有研发者的利益得到保护,才能使研发、生产、营销形成良性循环,减少和避免假冒伪劣产品干扰市场秩序。在具体的政策执行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政府要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完善相关制度、制定相关法规、建立舆论监督,切实保障专利持有者权益,使知识产权保护成为全社会的一种自发行为;二是政府要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知识产权、发明专利的保护力度,严惩非法侵害专利权的行为,严厉制裁恶意侵犯别人知识产权的行为人和机构;三是积极搭建促进医药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推动和完善医药专利信息网络和公共数据库的建设,针对我国医药企业小而散的现状和特点,分层次建立医药服务体系和平台,鼓励医药企业开展医药技术创新。

医药产业调研篇(10)

(一)在国际、国内市场推动下,产、销继续较快增长

2007年国际医药贸易,尤其是对原料药及中间体的贸易需求仍将稳定增长,目前,已明确了卫生事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医改方案有望在2007年出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正在各地推广。根据“十一五”规划,2007年的覆盖面将扩大到全国县(市、区)总数的80%,农村市场医药消费的巨大潜力正在逐渐显现。因此,虽然人民币的进一步升值可能降低医药出口的竞争力,但随着国内外医药需求的稳定增长,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医药工业的生产、销售仍将继续以较快速度增长,2007年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的增长率将保持在18%左右。

(二)在市场和政策环境推动下,医药行业面临重大调整

为解决当前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国家正在加快医改进程,加大医药购销环节商业贿赂的打击力度,整顿药品研制、生产、流通秩序,在医疗器械领域实施GMP认证试点。为提高三废治理水平,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清洁生产,国家发改委、国家标准委新近了《医药产品取水定额》,2007年还将在出台《制药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推行医药工业的资源和环保新标准,提高行业门槛。

随着医改的加速,社区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发展,将改变目前药品消费过分集中于城市大医院的市场格局。各项政策和医药专项的出台和实施,使医药企业在研发、生产、营销等各环节上的运作方式都面临重大调整,行业资源将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行业进入门槛,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对行业的未来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三)成本上涨和药价下行压力依然存在,效益增长不容乐观

能源紧张、原材料价格上涨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瓶颈,同时也是医药行业在未来中长期发展中必须面对的挑战。在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提高的同时,医药产品的价格持续走低。在2006年的3次实施药品调价之后,2007年1月又了354种药品实施调价,尽管在药品价格的调整中区分不同药品,采取有降有升的政策,但中长期内国内市场药品价格的总体趋势仍将呈现下行趋势。

从发展趋势来看,医药行业效益持续20多年高速增长的态势正在发生变化,效益水平趋降,进入平稳增长期。2007年,在深入展开整顿与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和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大背景下,医药行业经济效益水平将维持在10―12%水平。

根据2006年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和当前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预计2007年1季度的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增长率保持在18%左右,与2006年全年水平持平,同期利润增幅将会在8%左右,仍将处于历史的低位。

二、2007年工作重点和政策建议

(一)鼓励创新,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要求,积极制定有利于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加大对医药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医药创新体系;扶持一批优势企业,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高创新能力,实现从仿制为主向仿创结合,逐步走向自主创新发展道路。

(二)加快技术创新,进一步挖潜降耗

在生产成本上升、药品价格走低,企业盈利空间受到严重压缩的不利形势下,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和工艺改进,重视新工艺、新技术包括清洁生产工艺、污染治理技术、循环经济技术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重视以先进技术、适用技术改造和提高老产品的技术水平,开发附加值相对较高的深加工产品,淘汰落后工艺、落后设备和落后产品。同时,进一步挖潜降耗,节约水、电、粮等基础资源,节约化工原料,以消化成本上涨因素,提高经济效益。

(三)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各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制定相应办法,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农村医药市场开发,逐步解决农村用药难的问题,进一步拓展国内药品市场。

加强国际合作,研究国外市场需求,建立医药产品出口信息平台,加强医药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指导医药企业境外注册和相关认证。在“十一五”期间,设立医药制剂产品出口专项,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确切、国际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产品出口,提高医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产品走出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企业和资本走出去发展模式,大力开拓国际新兴市场领域;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妥善应对国际间的贸易摩擦。

建立完善的境外投资管理监督机制,简化审批程序,主动为企业“走出去”搭建平台,对重点企业在对外投资信贷、海外投资所得税、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研究制定药物制剂出口的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疗效确切、国际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制剂产品出口,提高医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深入开展医药政策研究,为医药发展良创造好的外部环境

对近年来医药产业政策的实施进展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研究当前医药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下一步医药改革提供政策性意见。加大政府卫生投入,积极稳妥地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推广,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和使用等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在定价、采购、税收等相关政策上确保基本药物的生产和临床供应;实施药品通用名处方制度;完善药品定价管理制度;加快医药“分开核算、分开管理”的进程,逐步解决“以药养医”的问题,充分、合理地利用好我国有限的医药卫生资源。

(五)综合治理医药商业贿赂

各级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多方面采取措施,多管齐下,继续全面展开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的综合治理,积极探索教育、制度、监督并重,惩治和预防相结合的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创造公平的药品市场竞争环境。

(六)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

上一篇: 工商管理概述 下一篇: 中小企业节能减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