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审计类专业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0 17:12:54

财会审计类专业

财会审计类专业篇(1)

为满足科技政策制定和科技发展规划,以及科研经费、科技人才、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统计和管理服务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别于1987年、1993年、1998年、2012年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调整工作,基本形成了比较科学、完整、规范的本科专业目录体系。经过四次调整,财政学专业(含:税收学)归属经济学类,授经济学学位;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由经济学类调归工商管理类,授管理学学位。由此,国家层面完成财政学、会计学专业(简称为两专业)学科门类区划。

(二)共性研究必要性

五彩缤纷的世界,美好人生的同时,也成为人类本身不断学习的对象。基于生存需要,无论从生理到心理,人生来就有一种习惯认识、记忆个体差异的倾向,自然性容易忽视或不注意事物间的某些联系,惯用固有、片面的意识去思考、处理现实中的问题。但依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可知,要全面正确把握事物矛盾,不仅需要分析个性,还要研究共性。然而,笔者在财务实践中却发现,人们对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学科过于注重两者差异理解,已造成两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职称评审的困难。因此,本文旨在分析、展示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共性,以促使人们对两专业的相通性形成全面、深入的认识。

二、财政学、会计学学科专业财务实践理解

由于缺乏财政学、会计学专业相结合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经验,大多数时间、场合,企事业单位习惯与坚持采用国家对财政学、会计学专业的分类标准,在财务实践中将两专业作为不相关学科看待,结果正是这种看似合理或正确的理性选择,反而造成了两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与职称评审方面极大的障碍与不公平。

(一)财政学、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

当前,国内两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分布在四个方向:一是行政单位,指国家政府部门;二是事业单位,代表为科研院所、学校与医院;三是金融机构,指银行、保险公司、投资机构;四是公司企业,分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表1是对两专业毕业生四个方向的就业情况展开的统计分析。通过分析表1可得出如下结论:其一,财务工作专业性强,大多数单位招聘财务人员会自然遵循国家学科分类,专业要求多限于会计学、财务管理两专业,较少招聘财政学、审计学专业学生;其二,政府、财税审计部门、事业单位是招录财政、审计学专业的主力军,但不排除财会类专业;其三,外资企业中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较重视个人素质,会招聘财政学、审计学专业优秀毕业生;其四,较高层级的单位招聘财务人员会给学习财政、审计学专业人员招考机会,可能此类单位领导人与人事部门学科专业阅历相对丰富或更关注应聘人综合素质;其五,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能适合于各类型单位财务工作,财政学专业多适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这些结论本身就是问题症结所在,财政学、审计学专业就业范围远不及会计学专业广泛。从学习为最终就业目的看,会计学是较财政学、审计学更具选择价值的专业,理性应当选择会计学,如此可能影响高校财政学、审计学专业的发展,若选择财政学、审计学专业,则需要自身承受一定程度的就业不公平。

(二)财务人员职称评审问题

职称评审跨度时间长,条件要求高,牵系每个人切身利益,几乎是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整个职业生涯都必须加以应对的问题。然而,相对于其他专业技术岗位,财务人员却面临职称评审系列选择单一,会计职称评审困难,部分省市无正高级会计师职称等问题困扰。

(1)职称系列选择单一。笔者对四川省部分事业单位调研发现,人事部门对财务人员职称评审,通常不考虑财务人员原所学专业对应的职称类别,均要求参评会计师职称类别,即财政学、金融学专业,虽属经济学门类,可一旦从事财务工作,职称评审就只能走会计职称系列。而事实上,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所包含的内容看,财务人员更应走经济职称系列,而不是会计职称系列;更可以走经济职称系列,而不是其他与经济不太贴切的岗位却走经济职称系列。

(2)会计职称评审困难。会计职称评审困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计资格考试通过难。据财政部信息显示,自1992年开始至2014年22次、累计3343万人报名参加的各级全国会计资格考试中,仅515.60万人通过考试取得相应级别的资格证书,年均通过率15.42%,只略高于2005年以来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所有科目14.70%的平均合格率。由此可见,各级会计资格考试难度非同一般,并且随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与会计准则变革,考试内容和深度也在不断增加,通过难度变得更大。二是评审资格条件要求高。职称评审包含有学历、年限、科研成果、计算机水平、外语能力与工作经验方面的要求,相对财务岗位繁忙、严格的工作特性,财务人员达到会计师职称评审所要求的全部条件并非易事。而且,相对其他学科专业,会计师职称评审的有些具体条件还会更加严苛,如经济师考试报名:获硕士学位,从事专业工作满一年即可参加,而会计师则要求两年。

(3)部分省市无正高级会计师职称。汇总分析各省、市、区高级会计师资格评审条件的通知或试行办法可知,截至当前,我国还有山东、四川、浙江、北京、新疆、等14个省级区域未完成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评审试点改革工作。事实上,其中相当一部分省、市、区,无论从经济发展水平,还是财经人才培养情况,均更早满足完成此项工作的条件。而目前的现实情况是,作为这些区域的会计岗位从业人员,无论个体条件何等优秀,职称发展均没有机会达到同专业高校教师岗位教授级职称级别。

三、财政学、会计学学科专业共性分析

(一)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同一性

从研究范围、对象、理论基础与假设前提看,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应视为不同的专业,如财政学理论基础是经济学,而会计学是管理学;经济学学科前提是理性经济人假设,而管理学科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定义的人、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等等。但若从财务实践角度分析,两专业则可归为同一专业。

1.共同的职业道德要求会计职业道德是财务人员日常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会计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这是国家层面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问题的规定,也是修订后《会计法》在原法第二十三条关于“会计人员应当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规定的基础上充实、强化的一项重要内容。1996年6月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进一步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进行明确,主要包括六个方面:①爱岗敬业;②熟悉法规;③依法办事;④客观公正;⑤搞好服务;⑥保守秘密。这些法规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本身及教育问题的重视,具体到用人单位则更加重视财务人员职业操守,常把之作为考核财务人员工作能力的首要指标。因此,从此意义上,作为培养财务从业人员的主力军,财政学、会计学已不再是一门单纯教授专业技术的学科,更像是一门融入整个专业知识学习过程的品德教育课。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要求已经成为两专业学习历程的共同起点与归宿点,据此两专业就可以视为同一专业。

2.统一的发展指导思想我国作为文明古国之一,财政、会计的思想由来已久,如西周时期就设置会计官职“司会”,掌管国家和地方财物。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有限,财政、会计主要是国家记量、核算经济成果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分工专业化,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财政、会计理论、方法的重大变革,两者分别演变成不同的学科专业,一个与国家经济活动相联,另一个与工商业活动密切相关。尽管如此,作为财务实践中的核算方法,两者又有统一的发展指导思想,以单位收支确认、折旧计提原则的发展情况为例,当前,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遵循权责发生制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与计量,并对本单位固定资产采用一定方法计提折旧;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则采用收付实现计量经济活动,对固定资产不提折旧。然而,随着国家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向权责发生制、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原则方向发展已成趋势,相关文件正在商讨之中。但这些仅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部分内容,未来国家财务会计发展是一个大财务体系,即《会计法》制定大原则,各类单位财务工作都在这些原则指导下运行。同时,统一发展思想不仅是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也可能成为国家各类经济管理制度的发展方向。

3.相同的财务核算原理会计核算管理是财务实践中最为基础,但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无论管理会计、决策会计,还是财务管理、财务审计都离不开核算管理,它是财务岗位核心工作能力之一。按照国家学科分类,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存在明显区别,但具体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与公司企业会计,两者核算原理基本相同:其一,经济计量共同要求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其二,报表编制都要求试算平衡;等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现国家相关部门正积极研讨,预借鉴企业会计报告的编制经验,将财政预算会计中的收支明细表并入资产负债表之中,统一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状况。相信,不远的将来,两者报表编制体系会变得更加趋同。

(二)“大”财务思想的提出

1.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专业相关性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相当于一人两个名称,在许多高校,两专业课程设置几乎相同,属于完全财务类专业。同样,会计学与审计学专业也属于完全财务类专业,两专业所学内容基本相同,仅差别于一两本专业书。同时,实践中会计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工作经验也是实施审计监督的重要基础。因此,该三个专业都属同一类专业,均应归入财务类科目。

2.“大”财务思想观点通过上文分析可知,从财务实践角度,财政学、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专业间存在明显共性,完全可以归属为同一财务类专业,通称大财务专业。为有助于消除这些学科专业差异性的习惯认识与理解,并促进不同岗位人才交流,以上述专业间共同性为基础,本文提出财务实践中的“大”财务思想观点: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财政学专业都是大财务类专业,这些专业在财务实践中可视为等同,关于它们的一些规定不应做过度区分,反而还应简化合并与相互借鉴使用。

四、提高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共性认识的建议

(一)修订高校专业目录

国家教育部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其规定,作为各高校专业设置及其调整遵循的准绳,也成为用人单位设置岗位要求依据的指南。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满足人才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共进行了四次大规模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调整工作。基于国家第五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征求意见,笔者建议如下:其一,新目录规定中增加说明财政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都是财务类专业的内容;其二,授予学位信息中增加标注财政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都可授经济学、管理学学位的内容。通过如此调整,进一步体现科学、规范、拓宽的目录修订原则,改善以往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的教育观念与模式。

(二)完善相关职称评审制度

提高两专业及大财务专业共性认识,体现在职称评审过程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职称评审制度。首先,国家关于大财务专业的技术资格考试规定过于条块分明,影响大财务专业共性认识提高与专业技术人才流动,若按照“大”财务思想,相关主管部门应考虑对各条块考试管理规定进行整合,形成统一大财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管理办法;其次,职称评审中岗位聘任存在专业过分限制,不仅影响专业间共性研究,也会造成岗位设置不公平,如会计岗位职称评审只认同会计资格考试,而不认可相应级别审计、经济、统计资格考试。并且,同一专业不同工作岗位,对应的职称级别也存在较大差异。

财会审计类专业篇(2)

一、“比较”的审计模式的提出

(一)审计“免疫系统”理论。

刘家义审计长在2008年召开的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上,系统地阐述了国家审计的本质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这一创新理论。刘审计长认为:“国家审计从促进广泛的社会受托责任履行、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秩序的角度,发挥着预防、揭示和抵御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的免疫系统功能”。在医学上,“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是机体保护自身的防御性结构,……构成免疫系统的核心成分是淋巴细胞,它使免疫系统具备识别能力和记忆能力。……免疫系统具有以下功能:一、保护:使人体免于病毒、细菌、污染物质及疾病的攻击。二、清除:新陈代谢后的废物及免疫细胞与敌人打仗时遗留下来的病毒死伤尸体,都必须藉由免疫细胞加以清除。三、修补:免疫细胞能修补受损的器官和组织,使其恢复原来的功能”。正是由于审计发挥着与机体中免疫系统类似的防护、纠错和改进功能,刘家义审计长才提出国家审计的本质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

(二)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基础是“比较”。

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基础是淋巴细胞,它使免疫系统具有识别能力,能够发现非己物质,及时调动巨噬细胞吞噬外来入侵,从而使免疫系统发挥预防、纠错和改进的功能。国家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基础是什么呢?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又是如何得以实现呢?归纳起来,可以用“比较”一词来概括。

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具有高度的辨别力,能精确识别自己和非己物质,以维持机体的相对稳定性;同时还能接受、传递、扩大、储存和记忆有关免疫的信息,针对免疫信息发生正和负的应答并不断调整其应答性”。与其相似,国家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首先必须能够发现或者察觉审计事项的实际情况偏离预先确定的目标、标准或者指标的异常现象,进而察觉风险、揭示问题、找出原因、提出建议,促使利害关系方及早采取预防、纠错或者改进措施。审计事项的实际状况与预先确定的目标、标准或者指标的偏离,我们将其定义为“差异”(Difference)。差异包括有利偏差和不利偏差即“异常”(Anomaly)或者问题(Finding),而发现“差异”或者“异常”的关键就是将审计事项的实际状况与预定目标、标准或者指标进行比较,因此可以说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基础是“比较”。

(三)“比较”的审计模式。

根据上面的分析,发挥审计功能的基础是“比较”。更进一步,我们可以用“比较”这一核心概念,将各种审计业务统一起来,形成“比较”的审计模式。不同类型的审计业务,从审计过程看,没有太大的差异,都可以用一种类似于逻辑学中思维形式结构的方式来表示(见图1):审计事项A,比较(可以视为一种运算符),审计评价标准B(即预先确定的目标、标准或者指标),A与B相比较的结果C.在获得比较结果的基础上,作出审计评价;寻找问题(不利偏差)成因,提出审计建议。

在“比较”的审计模式下,各类审计业务的思维模式、审计过程相同,差异主要体现在审计评价标准、审计事项的选取,比较结果及其后续应用等几个方面。下面简要说明审计评价(比较)标准、审计事项、比较结果是如何在划分审计业务类型中发挥作用的。

1.审计评价(比较)标准和比较结果是区分财政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的重要标志。财政财务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报告的财政财务收支、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资源使用是否符合公认标准做出独立评价和合理保证的一种审计业务。财政财务审计的公认标准主要是指公认会计原则或者除公认会计原则外的其他会计制度和财经法规。而绩效审计则是对照相关标准,对审计项目(可以是政府机构、组织、具体项目、某项业务活动或者某项职能)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作出独立评价,并找出影响项目经济性、效率和效果的因素,为信息使用者提高绩效、改善经营、降低成本、合理决策提供有用信息。财政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的主要差别,一是评价(对照)标准存在差异。财政财务审计的评价标准相对固定,主要是公认会计原则或者其他特定会计制度,以及相关财经法规。而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千差万别,既可以是预定目标、行业指标或者国家标准,也可以是管理原则、良好实务或者商业惯例。二是比较的结果不同。财政财务审计对照会计原则或者会计制度,评判被审计单位对经济活动的记录和反映是否遵守公认原则,比较的结果是“遵守”或者“未遵守”,是“对”或者“错”。而绩效审计对照有关标准,评判的主要不是对和错,而是实现既定目标的程度,与预订标准的差异程度,从而说明审计项目是否具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可见,审计评价(比较)标准和比较结果的差异,是财政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2.审计事项是区分专项审计调查与绩效审计的重要标志。专项审计调查与绩效审计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审计事项的差异上。很多时候,专项审计调查被视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绩效审计,其与绩效审计的区别主要是,专项审计调查的特定事项,通常涉及一个或多个行业、地方、多个部门或者单位,由于其审计事项涉及的面较广,因而专项审计调查反映的问题具有较强的宏观性、采取的方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而绩效审计选取的审计事项涉及的单位较少,一般仅针对被审计单位或者项目。

3.审计结果是区分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调查)的主要标志。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计业务类型,目的是通过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地区、部门、单位或者企业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进行审计监督,揭示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清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责任,准确把握和正确评价领导干部所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为组织人事、纪检监察、行业主管及其他相关部门监督、评价、考核和任用干部提供参考依据,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可见,财政财务审计、绩效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结果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经济责任审计实质上是对财政财务审计、绩效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结果的再利用,是在财政财务审计、绩效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的基础上,建立财政财务审计、绩效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结果与被审计领导干部责任之间的直接、间接联系。而财政财务审计、绩效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尽管也要分析问题成因并查找责任人,但问题责任人并不针对某个预先确定的领导干部。

二、“比较”的审计模式在审计中的运用

(一)“比较”模式下的审计过程。

在“比较”模式下,各种类型的审计业务方法大体相同,在审计方法上不用去严格区分究竟开展的何种类型的审计业务,只需根据审计目标,选取适当的审计评价(比较)标准和审计事项,并在比较基础上,分析比较结果成因、分清责任、提出建议。具体讲,“比较”模式下的审计过程可以描述为:分解、细化项目总体审计目标,形成审计具体目标;找到可以反映具体审计目标的审计评价标准和能够为具体审计目标是否实现提供审计证据的审计事项;审查审计事项,获取有关审计事项实际状况的证明材料;将审计事项的实际状况与审计评价标准进行比较,得出比较结果;根据比较结果,查找差异成因和分清责任;作出审计评价和提出审计建议。

对于上述审计过程,可以用两个图形表示,一个是审计目标的分解和审计事项的选取(见图2);一个是审计“比较”过程(见图1)图2和图1的结合,就构成了适用于各类审计业务的完整审计过程。

财会审计类专业篇(3)

    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大多数时候难以、也没有去区分开展的审计业务类型,比如开展财政财务审计时,审计人员会自然延展到绩效审计内容;开展绩效审计,也会关注真实性和违法违规问题。但如果要审计人员具体说清各种类型的审计业务有什么差异,审计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估计很少有审计人员能够说清楚。为何审计人员没有严格区分财政财务审计、绩效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也不能说清各种审计业务之间的差异,仍然能够将各类审计业务开展起来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各类审计业务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遵循一致的规律,审计人员在实践中不知不觉运用了这些规律。如果我们能够掌握这些规律、让审计人员自觉地运用这些规律,就可以减少审计人员的盲目性,不至于面对不同类型审计业务时,纠缠于概念,却不知该如何实际操作。本文以审计“免疫系统”理论为基础,提出用“比较”这一核心概念,将开展各类审计业务的模式统一起来,便于审计人员理解、掌握和运用。

    一、“比较”的审计模式的提出

    (一)审计“免疫系统”理论。

    刘家义审计长在2008年召开的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上,系统地阐述了国家审计的本质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这一创新理论。刘审计长认为:“国家审计从促进广泛的社会受托责任履行、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秩序的角度,发挥着预防、揭示和抵御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的免疫系统功能”。在医学上,“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是机体保护自身的防御性结构,……构成免疫系统的核心成分是淋巴细胞,它使免疫系统具备识别能力和记忆能力。……免疫系统具有以下功能:一、保护:使人体免于病毒、细菌、污染物质及疾病的攻击。二、清除:新陈代谢后的废物及免疫细胞与敌人打仗时遗留下来的病毒死伤尸体,都必须藉由免疫细胞加以清除。三、修补:免疫细胞能修补受损的器官和组织,使其恢复原来的功能”。正是由于审计发挥着与机体中免疫系统类似的防护、纠错和改进功能,刘家义审计长才提出国家审计的本质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

    (二)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基础是“比较”。

    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基础是淋巴细胞,它使免疫系统具有识别能力,能够发现非己物质,及时调动巨噬细胞吞噬外来入侵,从而使免疫系统发挥预防、纠错和改进的功能。国家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基础是什么呢?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又是如何得以实现呢?归纳起来,可以用“比较”一词来概括。

    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具有高度的辨别力,能精确识别自己和非己物质,以维持机体的相对稳定性;同时还能接受、传递、扩大、储存和记忆有关免疫的信息,针对免疫信息发生正和负的应答并不断调整其应答性”。与其相似,国家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首先必须能够发现或者察觉审计事项的实际情况偏离预先确定的目标、标准或者指标的异常现象,进而察觉风险、揭示问题、找出原因、提出建议,促使利害关系方及早采取预防、纠错或者改进措施。审计事项的实际状况与预先确定的目标、标准或者指标的偏离,我们将其定义为“差异”(Difference)。差异包括有利偏差和不利偏差即“异常”(Anomaly)或者问题(Finding),而发现“差异”或者“异常”的关键就是将审计事项的实际状况与预定目标、标准或者指标进行比较,因此可以说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基础是“比较”。

    (三)“比较”的审计模式。

    根据上面的分析,发挥审计功能的基础是“比较”。更进一步,我们可以用“比较”这一核心概念,将各种审计业务统一起来,形成“比较”的审计模式。不同类型的审计业务,从审计过程看,没有太大的差异,都可以用一种类似于逻辑学中思维形式结构的方式来表示(见图1):审计事项A,比较(可以视为一种运算符),审计评价标准B(即预先确定的目标、标准或者指标),A与B相比较的结果C.在获得比较结果的基础上,作出审计评价;寻找问题(不利偏差)成因,提出审计建议。

    在“比较”的审计模式下,各类审计业务的思维模式、审计过程相同,差异主要体现在审计评价标准、审计事项的选取,比较结果及其后续应用等几个方面。下面简要说明审计评价(比较)标准、审计事项、比较结果是如何在划分审计业务类型中发挥作用的。

    1.审计评价(比较)标准和比较结果是区分财政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的重要标志。财政财务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报告的财政财务收支、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资源使用是否符合公认标准做出独立评价和合理保证的一种审计业务。财政财务审计的公认标准主要是指公认会计原则或者除公认会计原则外的其他会计制度和财经法规。而绩效审计则是对照相关标准,对审计项目(可以是政府机构、组织、具体项目、某项业务活动或者某项职能)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作出独立评价,并找出影响项目经济性、效率和效果的因素,为信息使用者提高绩效、改善经营、降低成本、合理决策提供有用信息。财政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的主要差别,一是评价(对照)标准存在差异。财政财务审计的评价标准相对固定,主要是公认会计原则或者其他特定会计制度,以及相关财经法规。而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千差万别,既可以是预定目标、行业指标或者国家标准,也可以是管理原则、良好实务或者商业惯例。二是比较的结果不同。财政财务审计对照会计原则或者会计制度,评判被审计单位对经济活动的记录和反映是否遵守公认原则,比较的结果是“遵守”或者“未遵守”,是“对”或者“错”。而绩效审计对照有关标准,评判的主要不是对和错,而是实现既定目标的程度,与预订标准的差异程度,从而说明审计项目是否具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可见,审计评价(比较)标准和比较结果的差异,是财政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2.审计事项是区分专项审计调查与绩效审计的重要标志。专项审计调查与绩效审计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审计事项的差异上。很多时候,专项审计调查被视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绩效审计,其与绩效审计的区别主要是,专项审计调查的特定事项,通常涉及一个或多个行业、地方、多个部门或者单位,由于其审计事项涉及的面较广,因而专项审计调查反映的问题具有较强的宏观性、采取的方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而绩效审计选取的审计事项涉及的单位较少,一般仅针对被审计单位或者项目。

    3.审计结果是区分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调查)的主要标志。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计业务类型,目的是通过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地区、部门、单位或者企业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进行审计监督,揭示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清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责任,准确把握和正确评价领导干部所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为组织人事、纪检监察、行业主管及其他相关部门监督、评价、考核和任用干部提供参考依据,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可见,财政财务审计、绩效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结果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经济责任审计实质上是对财政财务审计、绩效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结果的再利用,是在财政财务审计、绩效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的基础上,建立财政财务审计、绩效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结果与被审计领导干部责任之间的直接、间接联系。而财政财务审计、绩效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尽管也要分析问题成因并查找责任人,但问题责任人并不针对某个预先确定的领导干部。

    二、“比较”的审计模式在审计中的运用

    (一)“比较”模式下的审计过程。

    在“比较”模式下,各种类型的审计业务方法大体相同,在审计方法上不用去严格区分究竟开展的何种类型的审计业务,只需根据审计目标,选取适当的审计评价(比较)标准和审计事项,并在比较基础上,分析比较结果成因、分清责任、提出建议。具体讲,“比较”模式下的审计过程可以描述为:分解、细化项目总体审计目标,形成审计具体目标;找到可以反映具体审计目标的审计评价标准和能够为具体审计目标是否实现提供审计证据的审计事项;审查审计事项,获取有关审计事项实际状况的证明材料;将审计事项的实际状况与审计评价标准进行比较,得出比较结果;根据比较结果,查找差异成因和分清责任;作出审计评价和提出审计建议。

    对于上述审计过程,可以用两个图形表示,一个是审计目标的分解和审计事项的选取(见图2);一个是审计“比较”过程(见图1)图2和图1的结合,就构成了适用于各类审计业务的完整审计过程。

财会审计类专业篇(4)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1-0066-02

事业单位一般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成立,在县级以上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构进行事业单位登记,并取得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由于事业单位设立和管理的特殊性,其会计核算及审计也有别于企业单位,本文就此作一探讨。

1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有关规定

1.1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

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作了明确规定,其核算特点主要有:

第一,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

第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认定标准和会计核算。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认定标准比企业要低,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的一般设备和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的专用设备确认为固定资产。对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事业单位购置的固定资产按资金来源分别借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事业支出”、“专款支出”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同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因此,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第三,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管理和核算。事业单位对外投资,需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事业单位按实际支付的投资款,借记“对外投资”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

第四,事业单位收取各项资金的会计核算。事业单位收到的资金主要分4项内容,分别为:

(1)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包括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代收的基金、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无主财物变价收入和其他按预算管理规定应上缴预算的款项,以及事业单位按规定代收的应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

收到该类资金,不作为事业单位的收入,而应通过“应缴预算款”或“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核算收取的资金。

(2)事业单位收到的从财政部门取得的纳入预算管理的各类事业经费或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

收到的该类资金作为事业单位的收入,应计入“财政补助收入”或“上级补助收入”科目。

(3)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不含应当上缴财政的资金和应当缴入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以及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和部分经财政部门核准不上缴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

收到的该项资金作为事业单位的收入,应计入“事业收入”科目。

(4)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即经营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如取得的对外投资收益、固定资产出租和外单位捐赠收入。

收到的该项资金作为事业单位的收入,应计入“经营收入”或“其他收入”科目。

1.2 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后的会计核算规定

我国从2001年开始逐步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事业单位通过增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这一资产类科目,核算财政授权支付情况下,所取得授权支付额度的增减变动。该科目借方,记录收到财政下达的授权支付额度,该科目贷方记录授权支付的支出数,余额为授权支付额度的余额数。

1.3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规定

2007年1月1日,我国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根据《财政部关于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的通知》,事业单位应在“财政补助收入”科目下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二级明细科目,并在二级明细科目下按照《2007年政府收支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的“项”级科目设置明细账,同时要求事业单位应在“事业支出”科目下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二级明细科目,并在二级明细科目下按照《2007年政府收支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的“款”级科目设置明细账。

目前,每年的政府收支分类都有个别调整,事业单位应按当年的政府收支分类的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2 对事业单位进行审计时需关注事项

针对事业单位上述会计核算的特点,注册会计师在对事业单位进行收支审计时,除按照正常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进行审计外,对其核算的特殊性也应制定相应的审计策略和方法,以降低审计风险实行审计目标。笔者认为,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事业单位开立的银行账户是否符合规定。事业单位开立银行账户应经财政部门批准,并取得中国人民银行核发的开户许可证。关注事业单位开立的预算外资金收入汇缴专用存款账户是否只核算预算外资金收入上解款项,是否做到及时足额上缴同级财政专户不挪用资金;开立的预算外资金支出专用存款账户是否只办理、核算同级财政部门从财政专户核拨给单位使用的资金及该部分资金的支出,不应发生资金收入款项和其他业务。

第二,事业单位的各项资产管理是否规范。应关注资产是否如实入账、账实是否相符、是否定期盘点,是否存在固定资产不入账或擅自处置、变卖不上缴等资产流失现象。

财会审计类专业篇(5)

作为我国大会计学科中一个新兴专业,财务管理专业依托于传统会计学科,并不断吸收管理学、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发展势头迅猛,成为各校工商管理学科中的一个主流专业。南京审计学院财务管理系在实践中探索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结合社会需求和既有学科优势,将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建立在具有较强优势会计学、审计学和金融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形成了特色鲜明、支撑扎实、系统完整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南京审计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一)以“大审计”学科为支撑平台,培养具有复合性知识结构的财务管理人才 作为国内唯一一所以“审计”命名的高校,经过多年的办学积累,南京审计学院形成了以“审计学”为龙头的经、管、法、文、理、工等学科群谱,而其中会计学、审计学和金融学成为最具特色和实力的学科。由于会计学、金融学与财务管理在学科属性上的邻近关系,使得会计学、金融学成为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最为重要的支撑平台。审计学作为我校的立身之本和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优势学科,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独特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财务管理与审计学的学科属性从大类上说,均属于工商管理学科。从学科内容来看,财务管理学关注组织的价值管理。而现代审计学的范围也从传统的报表合规性审计发展为涵盖工程项目审计、内部审计、绩效审计、环境审计、管理审计等不同领域,这些扩展实际上是对受托责任绩效(财务绩效、投资绩效、环境绩效,但重点和基础还是财务绩效)的关注,与财务管理关注组织的财务绩效是一致的。其区别仅在于两者关注的视角不同,财务管理从组织自身的角度关注绩效,而审计学则从外部第三方的角度关注绩效,并对其进行审计评价。因此,审计学与财务管理从学科理论上可以相互支撑与渗透。在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着力凸显审计特色,充分利用审计学科优势,在专业选修课中加大审计学相关课程的供给,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的视角来分析和看待组织财务问题。从审计行业来看,随着财务咨询等非传统审计业务在审计机构业务构成比重的增大,审计人才能力需求也从传统的单一审计能力发展为包含财务知识的复合型能力,使得拥有审计素养的财务管理人才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

(二)依托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财务管理人才 南京审计学院地处我国经济增长最具活力和增长潜力的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为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市场需求。未来10年至20年,长三角地区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将逐步发展成为高增值的制造业、高知识的服务业中心、世界性的金融中心之一,从而产生对财务管理、财务咨询和服务人才的大量需求。财务和会计专业也从传统的以记账、算账和报表审计为主发展到以上述业务为基础的一体化财务决策、咨询和服务,从组织经理人的帐房先生发展为经理人组织价值创造的合作伙伴,因此,其对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也逐步从以单一的财务会计拓展为以财务知识为主体,并具有扎实的信息技术基础和宽厚的人文知识,良好的国际文化素养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从生源结构上看,财务管理专业的生源70%以上来源于江浙两省,学生对本区域的文化习俗非常熟悉,其就业去向也大部分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同时由于地理优势,我校与区域内的许多企业和政府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师生在区域内进行实习和实践锻炼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因此,依托区域经济发展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财务管理人才,是我校财务管理专业办学的重要立足点和人才培养的主要特色之一。

(三)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工作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 随着区域经济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区域内各类组织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工作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在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我校立足于区域经济日益国际化对人才能力需求的要求,不断在教学师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提高国际化程度。2004年开始,在与澳大利亚科廷科技大学合作办学过程中,通过引进重点课程,派出师资进修,植入国际先进教育思想,引进了国际财务管理教育的先进理念、知识架构、内容体系,还直接引入了相关课程,如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英文课程。2006年,通过与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公会(CGA)的合作,引进了CGA的相关课程,将专业教育与执业资格教育有机结合,除了鼓励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直接修读相关课程获取职业资格外,也将其相关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入到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来,实现国际化和职业化的融合。从近三年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许多学生被国际大型会计事务所、跨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录用,还有一些学生被北美和澳洲重点大学录取为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二、复合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能力结构

(一)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教育部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教育部的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涵盖了所有普通高校,包括研究型高校和应用型高校,应用型高校包括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高职高专和以中高级管理人才培养为主的一般普通高校。从对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师资条件和生源质量看,教师和学生的理论素养大大高于一般应用型高校,从培养实践看,本专业初次就业和毕业后用人单位的反馈分析来看,我们的毕业生就业单位层次相对较高,毕业后经过2年至3年大多能成为所在单位财务管理的骨干。因此,培养目标不能定位于操作型实务人才,也不能是研究型人才,而应该是具有一定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这样既区别于高职高专学校,也区别于研究型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来看,其岗位能力需求不能局限于实务操作。我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中大型工商企业、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占很大比例。我们就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及我校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对2006年至2008年期间接受我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抽样60家开展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院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高,专业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即“上手快、后劲足、实用性强”,从毕业生的职业成长路径看,大部分在毕业后3年至5年内成为单位财务部门的业务骨干和财务部门负责人。从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生源质量和办学条件来看,具有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条件。我们的招生在第一批次,生源质量高于一般211学校。因此,从学生能力潜质和就业能力需求来看,单纯的事务性操作人才不能作为我们的培养目标。我院会计、审计专业基础雄厚,培养经验丰富,社会声誉好,加上两个主要支撑专业管理学和金融学均为我院优势学科,具备培养以“会计”为基础,以“财务”为核心,以“管理”和“金融”为发展的复合型财务人才的资源条件和办学实力。

(二)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特征分析 教育部对财务管理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定位为,主要学习财务、金融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财务、金融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问题的基本能力。根据应用型人才对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要求,结合我们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调研,以及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探索总结出财务管理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征为:拥用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宽厚的专业基础、综合人文素养和一定的国际视野,具备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业务技能,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知识结构上,除了重视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外,应该重视会计、财务、管理与金融知识的复合,以适应动态商业环境下公司财务管理外部环境和内部决策、实施过程日益复杂化的知识需求。在能力结构上,除了具备一般的财务技能,能在财务管理专业内多方位开展工作外,还应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适应相邻专业工作的基本能力,在动态商业环境下分析和解决实际财务问题的能力,在组织变革中引领组织财务发展的创新能力。因此,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为具有财务意识、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财务专才”,同时对会计学、审计学和金融学具有较强领悟能力和一定基本技能的“财经类通才”。这种“财务专才”+“财经通才”的能力结构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组织及其不同发展时期对财务管理及其相邻专业岗位的技能需要,具有较强的发展后劲和岗位迁移能力,成为组织财务管理方面的专家和管理层创造价值的重要伙伴。

三、复合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置思路 为了支撑上述“财务专才”+“财经通才”的能力结构,在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的构成比例中,改变以往过分强调专业主干课和专业课的课程供给结构体系,采取两头大、中间小的课程结构体系,加大通识教育课和专业选修课的供给,按照“通、实、精、活”的原则,通识课与其他专业真正打通,培养学生的基本思维能力和科技人文素质,奠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格局。专业基础课强调真正基础扎实,构成对后续专业课的支撑,并在学生职业生涯的中期和后期发挥重要作用。专业主干课和专业课做到少而精,强调探索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专业选修课多而活,重点是强调与复杂动态的理财环境相对应的理论与方法,强调课程的灵活多变,课程更新周期快。

(二)专业主干课和专业课设置 根据专家的意见和对国内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比对分析,选择的专业主干课为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投资学和高级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为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内容,中级财务会计为会计类课程;会计是财务分析和决策的基础,因此在专业基础课开设了会计学基础后再开设中级财务会计,以加深对会计信息生成和利用的理解;投资学为金融学课程,在财务活动的三个环节,即筹资、投资和分配业务中,投资是中心,投资的需求决定了筹资的规模,投资的预期收益构成了筹资成本的约束条件,而投资的现实收益则成为财务分配的基础,因此将其作为重点内容单独设置为专业主干课。专业课设置为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国际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为会计学课程,是财务决策的信息基础,国际财务管理主要研究组织在国际化经营环境下的财务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为动态商业环境下的战略生成与实施相关的财务管理,按照与职业能力需求相联系的课程设置原则,这些课程都植入了与注册会计师考试和财务分析师考试相关的内容,从而将专业课、专业主干课和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联结起来。

(三)专业选修课的设置 在方案论证过程中曾经提出了专业选修课的两种设置思路。第一种思路,以学科属性出发,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按学科模块分会计类、审计类、财务类、财税类、管理类、金融类等多个方向分别设置,即以课程供给为设计导向。其优点是模块同质性高,便于课程组织,即从供给出发设置课程,其缺点是不能与学生就业选择的能力需求直接联系。第二种思路,从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出发,按学生毕业去向分为三类,一部分继续深造,一部分主要在工商企业从事财务工作,还有一部分主要在金融机构和其他组织从事财务工作。由此,将专业选修课分为财务理论、企业财务、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财务几个方向分别设置,即以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为设计导向,这种设计模块内部同质性低,模块之间课程存在交叉,课程组织难度较大。最终确定的设置思路为第二种设置方案,实现了专业选修课程的模块化与毕业生主要服务组织的财务管理岗位的能力需求对接。

(四)实践课程设置 根据复合应用型人才能力发展的要求,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别重视试验和实践课程的设置。将实践与试验教学分为分为验证性试验、应用性试验、探索性试验和创新实践训练。验证性试验和单项应用性试验嵌入到理论教学中,不直接单独设置科目和安排时间,其教学内容和方法在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中规定。而综合应用性试验和探索性试验则安排单独的时间,集中实施,同时通过鼓励学生社团通过开展研究性课题、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方式开展探索性试验和创新实践。设立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室,联合学工部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培训,通过就业指导讲座、模拟面试、就业成功经验交流会等多种活动,使学生充分了解就业环节与就业政策,锻炼就业技巧,提高就业能力。

四、复合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证

(一)促进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创新 在教学内容确定后,教学方式的创新就成为影响教学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培养应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需要出发,我们对教学方式的改革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首先,加大了实践和试验教学的规模,并改革了具体实施方式。实践与试验教学分为分为验证性试验、应用性试验和探索性试验,我们将验证性试验和单项应用性试验嵌入到理论教学中,不直接单独设置科目和安排时间,而是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规定,这样改革以前强调实践将实践和试验教学单独独立成科,与其所依赖的理论课程切割的做法,将理论与实践真正融合,使理论知识与其应用的组织情境和实现方式相融合。而综合应用性试验和探索性试验则安排单独的时间,集中实施,强调在这两类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还鼓励学生社团通过开展研究性课题、竞赛等方式开展探索性试验和实践,如全校性的财务案例分析比赛和财务建模比赛。在日常教学中,强调教学过程是一个多主体参加的立体、互动的过程,从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过程的组织、学生作业与反馈、考核方式确定、考试命题、评分标准等都由课程组集体讨论,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总体要求相适应,加大过程考核的力度,改善考核方式,形成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财务管理的职业素质。

(二)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师资和教学内容的国际化程度 根据区域经济国际化程度日益增大的现实,财务管理专业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也日益国际化。通过引进国际化课程和教材,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条件下工作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一方面,我们在巩固基础外语地位的同时,加大了双语课程的开设;另一方面,我们在原有的课程中嵌入国际化的思维方式和具体内容,使得教授的所有财务管理知识和方法,既具有中国特有的制度和文化背景,又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同时,我们通过与澳大利亚科廷科技大学、CGA的合作,在引进国际化课程的同时,通过请进来和送出去等方式,提高了教师的国际化教学水平,在引进相关课程内容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学习了国外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

(三)加强与职业界的联系,将人才培养过程与学生的职业成长过程相衔接 在人才培养方面,除了课程设置要征求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各职业界的意见外,将教学内容主动与各职业团体的资格课程相衔接,将有关职业考试的内容嵌入到相关课程体系中,但这种嵌入职业资格考试内容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在考虑学科知识、能力形成与职业成长三者相互作用规律的基础上的有机融合。从而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学生的职业成长路径主动对接,同时也避免目前一些院校将基础课程变成考研辅导课、专业课程变成职业资格考试辅导课的弊端。在师资培养上,鼓励青年老师积极参与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的财务实践,在一些重要企业的财务管理岗位挂职锻炼,结合教学科研实际开展一些问题导向的应用型研究,并整理加工作为课程教学的补充内容。改革实务类课程的组织方式,一些实务类课程聘请职业界有经验的人士来授课,或主办各类实践竞赛活动,积极参与职业团体组织的各类比赛,以提升学生对职业环境的认知。

五、结语

尽管从1998年首批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以来,南京审计学院就不断进行培养方案的改革和创新,也受到学科专家和人才市场的充分肯定。但由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加之我国经济转型期组织理财环境和财务管理工具的不断完善,财务管理方法也日益复杂,复合型财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项改革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培养乃至整个财务管理学科的建设和重构,至今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改革的长期效果还有待于校内外专家和人才市场的动态检验。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这一变革过程的关键阶段和主要内容进行阶段性总结,同时也希望更多的财务教育界和实务界的专家共同关注财务管理专业培养人才模式的变革,从人才的供需两方面共同推进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本文受江苏省2011年高等教育教改重点课题“基于情境认知与职业能力开发的本科会计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1JSJG051)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集群经济条件下供应链成本管理研究:组织吸收能力的中介效应”(项目编号:10YJC630354)支持

参考文献:

财会审计类专业篇(6)

从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招录所的岗位中来看,需求量最大的当数“中文”类岗位,其中又要以“汉语言文学”为主打专业。在2010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总招录人数516人中,仅中文类专业所需人数就有62人。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汉字也是现在仍在使用的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字像汉字那样历尽沧桑、青春永驻。汉语言文学的诞生是文字和语言长期“水融”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智慧结晶。“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耳熟能详的诗句,以及同样取自诗经中的“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国民,而且不断地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总是羡慕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文学大师和国学大师,并且我们都梦想成长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汉语言文学不断地调整课程设置以符合学科建设和当代需求。它是以通过对文学和语言的学习与研究,达到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的目的。

汉语言文学可谓是文职工作的万金油专业,公务员、教师、媒体记者及编辑都是不错的毕业工作选择。这些岗位和职位往往需要具有较强的文字处理功底、应用文写作以及撰稿能力。现在各种企业每天都需要处理大量的公务文件和办公事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担任秘书、行政助理以及文员的岗位也算是专业对口,而且最近这一类的社会需求不断呈现井喷态势。

开设汉语言文学的高校主要是以文科为强势主打的综合性院校和师范院校,其中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等都是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重要阵地,也是汉语言文学改革和发展的中流砥柱。

财政学是出现在经济相关岗位招录信息中条数最多的字眼,成为整个公务员岗位招录信息的专业明星。在全部49个部委的招录需求中,财政专业招生人数总计达到52人,算是需求量大的专业,而且在网络上也具有极高的人气点击率。

财政学能成为招录的重点对象是和其专业性质分不开的。总的来看,财政学主要是利用税收更好地配置各种资源、调节收入分配,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和监督;从细处着手,财政学还关注重点税金的收缴和征收以及各种税的征税范围与税率。对于这一点,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有所接触,一些过度消费对人体健康不利,对生态环境、社会秩序造成危害的产品,诸如烟、酒、酒精、鞭炮、焰火以及多数人无财力享用的奢侈品和非生活必需品,诸如名贵首饰、珠宝、化妆品等都是高税费的征缴对象。再者,每个参加工作的人每个月的工资收入应该上缴多少税费,以及超过一定工资门槛的缴费比例都是财政学的学习内容。在某些层面上来说,财政学的不少知识都可以应用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和生物细胞工程这样的专业相比,财政学倒不失为一种“微观”学科,具有相当的实用性。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各企业为了加强自身的竞争力而不在市场经济中被淘汰,势必首先规范财务管理,强化资本运作,需要大量的财经人才参与公司发展,而且时下通过税务规划进行合法避税成为很多公司的关注热点。另外,一些个人也将选择目前国外流行的聘请咨询师税务规划的方式来合法减少税务支出。所以,从综合的角度来评价,无论是企业的重视程度、薪资待遇还是职业前景,财政学都具有相当的诱惑力。

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武汉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都是培养财政学专业学生的“革命根据地”,这些院校在专业排名的评估中都得到了A+或者A的量化等级,位列专业排名中的“第一集团”。

随着我国反腐倡廉力度的进一步增大,反贪反腐败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各地又开始刮起了审计风暴。审计风暴的横扫使得众多国有大型企业和银行系统暴露出大量违纪违规问题,审计学专业也因此“一夜成名”,逐渐为大家所知。

审计具有检查权、调查取证权、采取临时强制措施的权力,具有对被审计单位违反预算或者其他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行为的处理权和处罚权,因此相当一部分审计学专业的学生能感受到一种威慑权力所带来的自豪感,感觉十分过瘾;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审计具有较为客观的公正性,如果审计缺乏公正性,也就丧失了权威性。审计人员理应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进行实事求是的检查,作出不带任何偏见、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并作出公正的评价和进行公正的处理,这样才能取信于审计授权者或委托者以及社会公众。

财会审计类专业篇(7)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认识到审计监督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从80年代起,中国陆续恢复建立了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虽然审计的发展有过低潮,但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完善,中国三大审计监督机构和体系逐渐完善,三种监督体系都建立了自己的准则和法规,三大审计监督体系都走上了依法审计、规范发展的道路。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审计学科的建设和教学的发展却一波三折,其发展走了不少的弯路。

一、审计学科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三大审计监督体系的恢复和国家相关审计法规的出台,中国的财经类院校开始建立审计专业,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中国的财经类院校基本上都建立的审计专业,但是遗憾的是,当时虽然认识到审计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但对审计的对象、审计的定位及审计与会计的关系的上认识模糊。在审计的对象上,主要认为审计的对象就是财务会计及其延伸的相关的内容,审计的目标就是对财务的再监督,认为审计就等同于财务审计,当时非常流行的一句话就说明了这一点:“有不懂审计的会计,没有不懂会计的审计。”一个审计人员如果不懂会计的话,是没有办法从事审计的,在这种认识下,当时所有审计专业都设置在会计学院或会计系,所有审计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围绕财务审计来进行。同时在课程的学习顺序上,对于四年的本科教育来说,前两年半是在学习会计的内容,和审计没有任何的联系。等会计学的差不多啦,才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学一些审计内容,而会计专业的学生基本上也要学习一学期的审计课程,这样在大学四年的课程设置和安排上,会计和审计专业学生基本没有大的差异。应该说,这样的审计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不但误导了学生,同时,也误导了教育界管理层。顺理成章地,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教育部合并相近专业,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背景下,审计专业作为会计专业的近似专业被合理地砍掉了。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除了南京审计学院外,全国所有的财经院校全部停止审计专业的招生。

造成以上认识的原因是非常明显的。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虽然中国的三大审计监督体系都已建立并得到了发展,但是,发展最好,影响最大的仍然是作为社会审计出现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在九十年代初,中国内部审计的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连一部象样的法规都没有,国家审计虽然机构比较健全,也没有自己的国家审计准则。而配合当时国家发展失常经济的需要,作为经济领域中介机构的社会审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1991年国家首次组织了注册会计师的全国统考,此后除了1993年外,每年坚持考试,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注册会计师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并且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92年颁布了最高法律形式的专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并且在1995年和1996颁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注册会计师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职业而存在,这些都是其他两种审计所无法比拟的。而且,作为中介机构的以公布为目的的社会审计和其他两种审计相比,就会引起社会的更多关注,在这种的背景下,独立审计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展示自身的实力也成了社会和在校学生的一个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在审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以注册会计师为中心的财务审计自然成了审计专业的重点,很多高校为了就业的需要,直接将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审计辅导书作为校内审计专业的教材,财务审计成了审计专业的核心,在审计教师的研究上,以注册会计师为核心的财务审计成为理论研究者的中心。这些都是造成前面所述对审计专业认识存在误区的原因。

在审计专业被砍掉后的几年中,审计的发展非常迅速,在审计领域发生很多影响进程的代表性事件。在2001年,中国和美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中都出现了一些代表性的负面影响的大事,象中国的银广厦和美国的安然事件,导致社会开始反思社会审计的弊端和不足,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和重视内部审计。同时,适应社会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和新要求,代表国际内部审计最高水平的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IIA)重新全面修订其《内部审计准则》,中国的内部审计协会的成立、美国CIA考试的引入中国和借鉴国外准则的优点并结合中国国情颁布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促进了中国内部审计的提高和发展,中国内部审计开始借鉴国际上先进的审计理念,不在满足于以财务审计审计为中心,转而以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效益审计等为其中心;同时,国家审计在李金华审计长的领导下开展的公布国家审计结果以促进社会监督和被审计单位整改的审计风暴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每年的审计结果的公布都会引起媒体的广泛报道和追逐,而且在内部审计准则颁布前,为了规范国家审计,审计署也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及其具体准则。无论是国家审计,还是内部审计,为了创造价值,产生效益,都在逐渐降低财务审计的比重而加大控制审计、风险审计、绩效审计、投资审计等,这一切都让社会认识到审计体系不等同于社会审计,审计对象不限于财务审计。以往将审计和会计混为一谈的看法远远不能够满足审计对象日益复杂的需要,认为只要懂了会计就可以干好审计的观点如果说套在注册会计师审计上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套在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上则是完全错误的。所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国家教育部在2002年起开始逐步在全部财经院校恢复设立审计专业,为审计人员的培养翻开了新的一页。

二、审计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但是审计专业的恢复并不代表审计教育水平的恢复,因为即使原来设置审计专业的院校,由于几年的审计专业的取消,审计师资队伍也受到影响,况且,经过审计环境变化,审计专业定位、培训目标、审计课程设置、审计师资团队的建设以及教材编写、教学方法、课程重心、教学与实践等问题都是必须要考虑问题,如何在恢复后,搞好审计专业的学科建设、教学建设,抓好审计人才的培养呢?我认为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改变观念,认识到审计专业不同于会计的特殊性,搞好审计学科建设。

前面已经介绍,审计专业的发展和学科建设之所以走了弯路,就是因为对审计的认识存在误区,如果这种认识的误区不能够澄清、改变,即使审计专业恢复了,在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上、审计专业定位上、审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仍然会犯一些类似的错误。认识审计的特殊性,就是要了解当前审计发展的大趋势和大方向,认识到审计专业不但为注册会计师的发展服务,还要为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服务;也要认识到,随着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发展,其非财务审计的比重将占据主要位置,在这种形式下,在课程的设置上也要转变观念。

2、重新界定审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由于社会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关注,使人们错误地以为审计就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审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往往都是培养面向注册会计师的财务审计人员,这种培养目标和方向虽然针对性非常强,但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太差,就业面太窄,不能满足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对管理审计、工程审计、控制审计、合规性审计等多类型、多方向审计的客观需要,最终使审计专业走入绝境。随着内部审计的发展和壮大,内部审计将成为审计专业最主要的就业方向,适应这种客观和学生就业的需要,就要变以注册会计师就业为主的财务审计为以三种审计监督体系均衡考虑尤其是内部审计为主要就业方向的综合性的审计人才,改变以前的以财务审计为主的专业培养方向,将审计专业毕业生培养成多方向的、多目标的学科交叉型复合型人才。

3、重新设置审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满足培养综合性审计人才的需要。

适应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需要,以往审计专业专业审计主干课程的设置往往是设置《审计学原理》、《审计学》、《审计理论》等以财务审计为主的课程。随着审计培养目标的转变,审计专业的主干课程也顺理成章地作相应地调整。而目前,无论是国家审计还是内部审计人员,往往都是一专多能,对多个审计领域都有所涉猎,适应这种需要,以后审计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审计方法、审计工具和基本思路,同时对不同类型的审计都要开设不同的专业课程,可以设置的主干课程有〈审计学原理〉、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的〈财务审计〉、以管理审计、绩效审计和风险审计为核心的〈内部审计〉、以合法性、舞弊和任期经济责任为主的〈国家审计〉、以及造价咨询中介机构为主的〈投资审计〉等,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置,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培养适合审计需要的复合性人才,为学生打开不同的就业窗口。

4、配置合理地师资队伍

财会审计类专业篇(8)

一、“比较”的审计模式的提出

(一)审计“免疫系统”理论。

刘家义审计长在2008年召开的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上,系统地阐述了国家审计的本质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这一创新理论。刘审计长认为:“国家审计从促进广泛的社会受托责任履行、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秩序的角度,发挥着预防、揭示和抵御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的免疫系统功能”。在医学上,“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是机体保护自身的防御性结构,……构成免疫系统的核心成分是淋巴细胞,它使免疫系统具备识别能力和记忆能力。……免疫系统具有以下功能:一、保护:使人体免于病毒、细菌、污染物质及疾病的攻击。二、清除:新陈代谢后的废物及免疫细胞与敌人打仗时遗留下来的病毒死伤尸体,都必须藉由免疫细胞加以清除。三、修补:免疫细胞能修补受损的器官和组织,使其恢复原来的功能”。正是由于审计发挥着与机体中免疫系统类似的防护、纠错和改进功能,刘家义审计长才提出国家审计的本质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

(二)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基础是“比较”。

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基础是淋巴细胞,它使免疫系统具有识别能力,能够发现非己物质,及时调动巨噬细胞吞噬外来入侵,从而使免疫系统发挥预防、纠错和改进的功能。国家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基础是什么呢?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又是如何得以实现呢?归纳起来,可以用“比较”一词来概括。

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具有高度的辨别力,能精确识别自己和非己物质,以维持机体的相对稳定性;同时还能接受、传递、扩大、储存和记忆有关免疫的信息,针对免疫信息发生正和负的应答并不断调整其应答性”。与其相似,国家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首先必须能够发现或者察觉审计事项的实际情况偏离预先确定的目标、标准或者指标的异常现象,进而察觉风险、揭示问题、找出原因、提出建议,促使利害关系方及早采取预防、纠错或者改进措施。审计事项的实际状况与预先确定的目标、标准或者指标的偏离,我们将其定义为“差异”(Difference)。差异包括有利偏差和不利偏差即“异常”(Anomaly)或者问题(Finding),而发现“差异”或者“异常”的关键就是将审计事项的实际状况与预定目标、标准或者指标进行比较,因此可以说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基础是“比较”。

(三)“比较”的审计模式。

根据上面的分析,发挥审计功能的基础是“比较”。更进一步,我们可以用“比较”这一核心概念,将各种审计业务统一起来,形成“比较”的审计模式。不同类型的审计业务,从审计过程看,没有太大的差异,都可以用一种类似于逻辑学中思维形式结构的方式来表示(见图1):审计事项A,比较(可以视为一种运算符),审计评价标准B(即预先确定的目标、标准或者指标),A与B相比较的结果C.在获得比较结果的基础上,作出审计评价;寻找问题(不利偏差)成因,提出审计建议。

在“比较”的审计模式下,各类审计业务的思维模式、审计过程相同,差异主要体现在审计评价标准、审计事项的选取,比较结果及其后续应用等几个方面。下面简要说明审计评价(比较)标准、审计事项、比较结果是如何在划分审计业务类型中发挥作用的。

1.审计评价(比较)标准和比较结果是区分财政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的重要标志。财政财务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报告的财政财务收支、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资源使用是否符合公认标准做出独立评价和合理保证的一种审计业务。财政财务审计的公认标准主要是指公认会计原则或者除公认会计原则外的其他会计制度和财经法规。而绩效审计则是对照相关标准,对审计项目(可以是政府机构、组织、具体项目、某项业务活动或者某项职能)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作出独立评价,并找出影响项目经济性、效率和效果的因素,为信息使用者提高绩效、改善经营、降低成本、合理决策提供有用信息。财政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的主要差别,一是评价(对照)标准存在差异。财政财务审计的评价标准相对固定,主要是公认会计原则或者其他特定会计制度,以及相关财经法规。而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千差万别,既可以是预定目标、行业指标或者国家标准,也可以是管理原则、良好实务或者商业惯例。二是比较的结果不同。财政财务审计对照会计原则或者会计制度,评判被审计单位对经济活动的记录和反映是否遵守公认原则,比较的结果是“遵守”或者“未遵守”,是“对”或者“错”。而绩效审计对照有关标准,评判的主要不是对和错,而是实现既定目标的程度,与预订标准的差异程度,从而说明审计项目是否具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可见,审计评价(比较)标准和比较结果的差异,是财政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2.审计事项是区分专项审计调查与绩效审计的重要标志。专项审计调查与绩效审计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审计事项的差异上。很多时候,专项审计调查被视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绩效审计,其与绩效审计的区别主要是,专项审计调查的特定事项,通常涉及一个或多个行业、地方、多个部门或者单位,由于其审计事项涉及的面较广,因而专项审计调查反映的问题具有较强的宏观性、采取的方法具有较大的灵活

性。而绩效审计选取的审计事项涉及的单位较少,一般仅针对被审计单位或者项目。3.审计结果是区分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调查)的主要标志。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计业务类型,目的是通过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地区、部门、单位或者企业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进行审计监督,揭示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清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责任,准确把握和正确评价领导干部所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为组织人事、纪检监察、行业主管及其他相关部门监督、评价、考核和任用干部提供参考依据,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可见,财政财务审计、绩效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结果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经济责任审计实质上是对财政财务审计、绩效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结果的再利用,是在财政财务审计、绩效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的基础上,建立财政财务审计、绩效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结果与被审计领导干部责任之间的直接、间接联系。而财政财务审计、绩效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尽管也要分析问题成因并查找责任人,但问题责任人并不针对某个预先确定的领导干部。

二、“比较”的审计模式在审计中的运用

(一)“比较”模式下的审计过程。

在“比较”模式下,各种类型的审计业务方法大体相同,在审计方法上不用去严格区分究竟开展的何种类型的审计业务,只需根据审计目标,选取适当的审计评价(比较)标准和审计事项,并在比较基础上,分析比较结果成因、分清责任、提出建议。具体讲,“比较”模式下的审计过程可以描述为:分解、细化项目总体审计目标,形成审计具体目标;找到可以反映具体审计目标的审计评价标准和能够为具体审计目标是否实现提供审计证据的审计事项;审查审计事项,获取有关审计事项实际状况的证明材料;将审计事项的实际状况与审计评价标准进行比较,得出比较结果;根据比较结果,查找差异成因和分清责任;作出审计评价和提出审计建议。

对于上述审计过程,可以用两个图形表示,一个是审计目标的分解和审计事项的选取(见图2);一个是审计“比较”过程(见图1)图2和图1的结合,就构成了适用于各类审计业务的完整审计过程。

(二)“比较”的审计模式应用举例。

以收费公路专项审计调查为例,比如项目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审计调查,发现并揭露收费公路投资管理和运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检查、评估收费公路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收费政策、决策管理的完善和规范。上述总体目标可以细分为3个具体审计目标:第一,收费公路投资管理是否合法、合规,具有绩效;第二,收费公路运营管理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具有绩效;第三,公路收费政策目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否实现。对于具体审计目标,又可以继续细分,直至找到明确的评价标准和能够为评价标准提供审计证据的审计事项。比如,对于收费公路运营管理方面的具体审计目标,又可以细分为收费公路可行性研究是否科学,立项、审批是否合法、合规,建设管理是否合法、合规、科学,建设资金筹集、使用是否合法、合规和具有绩效等更为具体的审计目标。这些具体审计目标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有关部门或者行业的技术经济标准。而为评价标准提供审计证据的审计事项包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立项、审批、建设程序和建设单位的财务收支等事项。具体审计时,通过检查、观察、询问、外部调查等方法审查审计事项,获取反映审计事项实际状况的数据、指标和情况,将审计事项的实际状况与评价标准进行比较,比如将建设单位实际的建设程序与相关法规对建设程序的规定进行对照,将项目建设时间与预定建设时间进行比较,出现不利偏差即为问题,比如未按规定程序进行招标,或者因建设项目设计不合理,临时更改设计造成建设时间延迟,建设资金闲置和建设成本增加等。前者属于违规问题,后者属于绩效问题。其他审计目标的实现方式与此类似。

从上例可以看出,无论是合规性审查,还是绩效审查,采用的方式相同。对于不同的审计业务类型也是如此。例如,收费公路专项审计调查,既包括财政财务审计的内容,比如对某个收费公路项目财务收支进行审查;也包括绩效审计的内容,比如对收费政策效益和某条收费公路经济效益的审查;甚至包括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比如发现收费公路存在挪用资金的问题,而挪用资金的责任人是交通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这项审计内容实际又属于交通部门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的范畴。

三、结论>

在“比较”的审计模式下,所有的审计业务变为根据审计目标和分解后的具体审计目标,选取审计事项和审计评价标准(指标),将审计事项实际状况与审计评价标准比较,发现不利偏差,追溯偏差成因及确定问题责任人,提出审计建议的过程。在“比较”模式下,审计人员可以不再纠缠于究竟开展的是何种审计业务,需要考虑的,一是如何根据审计目标和分解后的审计具体目标,选取审计评价标准和审计事项。二是采取何种方法审查审计事项,从而获取反映审计事项实际状况的数据、指标、情况,并形成审计证据。审查审计事项的方法可以是我们熟悉的检查、观察、询问、外部调查、重新计算、重新操作、分析等基本方法,也可以是在审计基本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问卷调查、内容分析、结构性访谈、案例研究、前瞻性评价综合等其他方法。三是针对发现的不利偏差,追溯问题成因,提出审计建议。(陈磊)

主要参考文献:

财会审计类专业篇(9)

有人说审计就是“抄账”,可见审计学专业确实与会计学专业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一大学科门类下的两个分支。会计主要是面对账目和数码,比较标准样式化,特别是如今会计信息管理化,大部分公司和单位都是用会计软件,很容易就学会操作。而审计是要在会计账目标基础上检查核对,发现问题和破绽,看是否有犯法违规假账等问题,需求深厚的会计和审计功底。且审计的主要对象是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合格的审计师必须清楚国际会计准则、掌握审计技术、具备敦实的审计理论与实务,具有注册会计师(CPA)、注册内部审计师(CIA)和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的业务知识与专业技能,能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以及社会形态媒介机构投身审计实务、会计鉴定、资产评估以及教学、科学研究办公的高级专门人才。然而会计资料则是审计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说审计和会计具有不可分割的二元性。由此可见,审计学专业的学生除了应该精通会计学专业的知识,还应该能“凌驾”于会计之上对其账务支出进行监督审查。那么审计学专业在本科阶段都要学习哪些知识呢?

审计学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审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会计、审计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审计问题的基本能力。主干课程有管理学、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经济法、税法、审计学原理、内部审计、政府审计、舞弊审计、审计准则与法规、审计与认证业务、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经过本科四年学习后,审计专业的毕业生应该能系统地掌握审计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审计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熟悉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了解国内外审计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还要能运用计算机处理有关会计和审计业务,尤其是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较强的外语和语言文字能力。这么看来审计专业果然是一个知识综合、学风严谨的专业,那么就业前景又如何呢?

审计按照主体分为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曾提到的国家财产的“看门狗”主要是指政府审计;企业的卫士和保健医生指的是企业内部的审计;而证券市场不吃皇粮的经济警察则指的是社会审计。在当前的经济环境和政治背景下,审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审计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可在大中型公司和跨国企业投身内部审计岗位,也可在政府审计部门和公检法部门投身审计查缉与鉴定岗位,或者在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企业等媒介机构投身审计服务与咨询岗位,还可以在学院和科学研究部门投身教学和科学研究岗位。

在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提到,2011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比例增加最多的职业类为财务、审计、税务、统计。审计学专业毕业生从历年应届生就业情况来看,在各级机关就业的占总就业人数的20%左右,事业单位占15%,各类企业占50%,金融单位占20%。可见,审计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非常广。既可以通过公务员考试途径进国家审计署所属的各审计分局;还可以应聘社会审计工作,也就是类似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这类工作对个人素质、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尤其是所谓的全球四大(普华永道、德勤、安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都有严格的筛选程序,每年的竞争也是异常残酷,最后拿到“offer”的毕业生一般都绝非等闲之辈;另外还可以选择各个行业的内部审计部门,例如航空、电信、石油和电力部门。在了解了审计学专业及就业前景后,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咱们国家都有哪些学校开设有审计专业呢?

全国仅有20多所高校开设有审计学专业:河北经贸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天津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审计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石河子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学院、广东商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金融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等。其中最为亮眼的当属南京审计学院(以下简称“南审”)。南京审计学院是国内惟一以“审计”命名的财经类高校,从就业趋势和社会声望上来看均可匹敌全国各大重点财经类高校。学校前身为始建于1983年的南京财贸学院,在全国高校中第一个开办了审计学专业。在20年的专业建设历程中,审计学专业不仅涵盖上述三个审计方向,而且利用人才优势,突出了工程审计方向。1991年南审由国家审计署直属;1993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00 年 3 月,经教育部批准,保留审计学为目录外专业。从此,南京审计学院成为全国惟一设置审计学本科专业并以此名称招生的高等学府。为适应国际化进程,南审开拓了关于内部审计的项目研究和教学交流方向,2007年9月,南审和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共同开发了国际内部审计教育合作项目(简称IAEP);2011年南京审计学院审计科学与技术专业还被江苏省列为高校“优势学科”。迄今为止,南京审计学院也是国内惟一一所被IIA认定的内部审计高等教育的合作级院校。

目前,南京审计学院审计学专业的特色方向有:其一,ACCA方向,进校后选拔。培养具备扎实的会计学、审计学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知晓国内外会计、审计惯例,能在社会中介组织、政府审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跨国公司、外资机构及其它涉外、境外组织从事会计、审计、管理咨询等工作,具有国际专业执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ACCA是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的简称,总部在英国,ACCA考试是国际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ACCA方向全部采用ACCA原版英文教材教学,学生参加ACCA全球统考(可免考5门)。完成第一阶段的学习、考试,并提交专业论文后,可申请牛津布鲁克斯大学的学士学位。完成14门课考试(含免考5门),取得国际认证的专业执业资格,可以申请牛津布鲁克斯大学的硕士学位,优秀毕业生可以直接报考博士研究生。其二,IAEP方向,进校一年后选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具备审计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够熟练运用外语及现代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面向大中型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IAEP(Internal Auditing Education Partnership Program)项目是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IIA)在全球高等院校中推广的利用现有会计和信息系统中的课程,建立起支撑内部审计的跨学科教育项目。通过IIA专业委员会的严格评审,南京审计学院于2007年9月加入了IIA的IAEP项目,成为其合作院校。目前,全球有38所高校加入了IAEP项目,大部分学校在美国,而南京审计学院是亚洲地区两所高校之一,也是中国唯一一所被IIA认定的可以开展内部审计高等教育的院校。对于审核合格的院校,IIA将承认其学生内部审计课程的成绩。通过该项目,学生可以获得在全球各大企业集团实习或工作、参加IIA组织的各种全球性会议、到国外合作高校交流访学的机会,在毕业时有机会获得由IIA审核通过的资格证书。IAEP方向的部分专业课程直接由美国等国高校的教师进行全英文教学。

财会审计类专业篇(10)

关键词:

财务审计;审计业务;创新;发展

正常运营的企业中必定会涉及财务审计事项,根据不同企业之间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时间对于企业内部的财务情况进行审计和考核。以此判定企业在发展中的盈亏状态,并根据审计结果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1.财务与审计

财务与审计两个工作存在本质上的不同。其中财务的主要工作通俗讲就是,企业日常经营的财务收支管理,属于企业日常经营的业务范围。审计则具有评定和考核的作用,权属上讲审计工作高于财务工作,财务工作需要向审计工作负责。审计工作在进行核查财务工作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善要求或是处罚意见。

1.1传统财务审计的作用传统财务审计根据企业的财务报表和财务数据进行审计,并根据审计结果得出审计报告。主要的作用为考核受审单位的财务状况,行政财务审计中针对出现的问题,则会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罚,严重时甚至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内部审计相对于行政审计更为严格,但主要是针对账务和支出的审计,相较于行政审计的行政处罚,内部审计积极意义更大一些。

2.财务审计

财务审计一般情况下特指两类的审计工作。其中分别为政府主导的行政性审计工作,以及企业主导的内部审计工作。

2.1企业内部财务审计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工作按照企业规定,对于下属企业或本身进行专业的财务审计。一般情况下企业内部财务审计,主要有季度性审计和跨年审计两种审计方式。两种财务审计工作中,基本审计业务都相同主要是通过企业的资金报表、收支证明、发票等财务收据进行审计。其中跨年财务审计会涉及企业全年整体财务状况的分析和评定。

2.2政府财务审计相较于企业内部财务审计,政府的财务审计工作带有一定行政指令。企业在接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之后,然后提供相应的审计资料。主要涉及的审计资料为报税证明、发票开具情况与企业收入等方面的审计。上级主管部门的财务审计人员,会根据企业提供的审计资料和行政单位的内部登记资料,进行双向的核对。最后形成审计报告,审计结束之后审计人员会根据审计结果,为企业开具审计意见和决定,以此完成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

3.财务审计与审计业务创新的融合与发展

传统的财务审计和审计业务工作,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人工进行核对报表和书面资料。此种方法在当下的时展中,不足以全面应对企业中的财务审计工作。存在效率低下、出错率高、风险性高等特征。在此种情况下如何加快财务审计与审计业务创新的融合与发展,也引起了大多数人的关注。在此现状下使用网络审计、加强审计人员专业技能等概念也随之提出。

3.1网络审计区别于传统审计多由人工操作的方式,网络审计的方法是通过网络软件进行审计工作。此类网络软件经过大量的试验之后投放市场,并取得了良好的客户体验。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背景下,网络审计的便利性也大大地提高。财务审计和审计业务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操作,极大地提升了财务审计工作的效率。3.2加强审计人员专业技能财务审计工作是一门既简单又复杂的工作,在审计工作进行中。审计人员除了必备的财务专业知识外、统计学知识和互联网知识也要达到一定标准。其中涉及数据的统计,软件的应用。为了保证财务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政府部门和企业审计部门,要经常性地对审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市场中应用率较高的审计软件和常用的专业型软件,要及时地进行学习。保证审计人员跟进时展进程、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审计能力。

3.3改变审计模式传统的财务审计和审计业务都是根据企业或政府部门规定,在固定的时间段进行审计工作,此类工作设计下会涉及较多的问题。如原始账单或报表出现错误,但因时间久远凭证丢失无法找回,造成审计中的错误出现。在此情况下,单日审计的概念被提出来,单日审计指每天都进行审计工作,随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正。以此替代固定财务审计,既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也方便了政府部门的审计工作。

3.4改变财务审计的作用提起财务审计和审计业务,大多数财务人员都会认为财务审计就是找毛病。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时代在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财务审计工作作为企业运营中的一个核心工作,也需要适应企业的发展。审计人员需要转变思想,从过去的发现问题提出处罚,转变到发现问题帮助改善。政府部门也需对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并联的处理方法进行改善,不能一直以处罚为主。需要改变其工作思想,使得财务审计和审计业务工作改变和创新,达到促进企业良性发展的目的。

4.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财务审计与审计业务也需要跟进时展的步伐,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减缓了受审部门与上级部门之间的矛盾。但财务审计与审计业务是一项专业而又严肃的工作,所以要求财务审计与审计业务在创新的融合发展中,一定要保证其专业性和准确性,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无误,能够为受审单位提供准确的参考标准,最终促进财务审计与审计业务创新的融合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方优波.财务审计与审计业务创新的融合与发展[J].中国商论,2015(30):11-12.

[2]孙艳华.会计师事务所新业务拓展现状与创新研究[J].财经界,2015(15):207,209.

上一篇: 欧姆定律知识梳理 下一篇: 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