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知识梳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0 17:12:5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欧姆定律知识梳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欧姆定律知识梳理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9-0227-01

测量电阻是初中物理教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考察学生能力的热点命题之一。伏安法测电阻就是用一个电压表和一个电流表来测量待测电阻,因为电压表也叫伏特表,电流表也叫安培表,因此,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的方法就叫伏安法测电阻。它的具体方法是:用电流表测量出通过待测电阻Rx的电流I,用电压表测出待测电阻Rx两端的电压U,则可以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R=U/I求出待测电阻的阻值RX 。通过对各省市中考试题的分析可以发现,测量电阻除了用伏安法来考查外更多的是利用伏安法衍生出来的其他测量电阻的原理和方法,常见为单表(只用电流表或电压表)测电阻,它们可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欧姆定律,串联、并联电路知识的能力。以下是笔者对初中物理人教版中常用到的几种单表测电阻的方法进行梳理

1.安阻法测电阻

安阻法测电阻是指用电流表和已知电阻R0测未知电阻Rx的方法。利用的是欧姆定律和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知识。如图1所示是安阻法测电阻的基本电路图,图中,我们先闭合S1,断开S2记下电流表的示数为I1;然后我们再闭合S2,断开S1记下电流表的示数为I2,然后根据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以及欧姆定律有: U0=UX即: I1RX = I2R0所以RX= I2R0/ I1根据这种方法可以延伸以下的情况:1.1 电路图:图2

测量方法:

①S1合,S2开测出电流表的示数为I1;②S1 、S2闭合,测出电流表的示数为I2;③Rx=(I2-I1)Ro / I1

图1图2图3

1.2 电路图:图3

测量方法:

①S1合,S2打开测出电流表的示数为I1;

②S1、S2闭合,测出电流表的示数为I2;

③Rx=I1Ro/(I2-I1)

图4图5

1.3 电路图:图4

测量方法:

①S接a时电流表示数为Ia;②S接b时电流表示数为Ib

③Rx=IaRo /Ib

4、电路图:图5

测量方法:

①S1、S2闭合电流表示数为I1

②S1闭合,S2断开电流表的示数为I2

③则Rx=I2Ro /(I1-I2)

对于以上安阻法测电阻,可以归纳为利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或利用电源电压不变作为恒量,然后利用欧姆定律知识列一元一次方程,求待测电阻的。

2.伏阻法测电阻

伏阻法测电阻是指用电压表和已知电阻R0测未知电阻Rx的方法。利用的是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的知识。

如图6所示就是伏欧法测电阻的原理图,在图中, 我们让S先接时a处,记下电压表的示数为Ua,接着让S接时b,记下电压表的示数为Ub ,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以及欧姆定律有: Ub/ Ro=( Ua-Ub)/ Rx ,所以Rx=(Ua-Ub)R0/Ub

图7图8图9

根据这种方法可以延伸到以下的情况:

2.1 电路图:图7

测量方法:

①S1、S2闭合,电压表的示数为U1

②S1闭合,S2断开电压表的示数为U2

③则Rx=(U1- U2)R0/U2

2.2 电路图:图8

测量方法:

①S1、S2闭合,电压表的示数为U1

②S1闭合,S2断开电压表的示数为U2

③则Rx= U2R0/( U1-U2)

对以上伏阻法测电阻,可以归纳为利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都相等作恒量,然后利用电源电压不变特点及欧姆定律知识列一元一次方程,求待测电阻的。

3.利用单表(电压表或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测量待测电阻阻值

篇(2)

九年级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到比热容、欧姆定律、电功率的计算等这几个教学难点时,就需要多加注意这些重点难点,并且对其进行恰当的处理,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1.比热容在热学课程教学

比热容是涵盖四个物理量的综合概念,新课程实施后,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和认识比热容,并且引导学生用比热容说明生活中简单的自然现象。

1.1本课的重点在于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利用比热容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而难点则在于掌握热量的计算相关公式。教师首先应当从生活引入,通过实验建立概念,学生生活经验相对较少,教师可以根据人教版物理教科书做演示实验:用相同的电加热器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发现加热水需要的时间较长,然后比较它们吸收热量的多少,看看这两种物质的吸热情况是否存在差异,最后实验表明说明水所吸收的热量较多。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再更换其他的液体或固体来做此实验,最后更多的实验都表明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等、并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不同,使学生深刻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教师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设定质量和升高温度的乘积被除以吸收的热量是何原因,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1.2学生掌握比热容概念后

教师可以通过定量实验的方法使学生自主计算热量的相关计算公式。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质量不同物质A和物质B,一定时间后在自制的表格中记录它们升高的温度和吸收的热量,教师需要根据加热器功率和加热时间提供热量数据,并且认为这是A、B吸收的热量,学生在教师带领之下探究表格,可以自主计算出“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温度乘积的比值”,计算公式有具体数据的支撑,因此更加易于理解。

2.直流电流教学中欧姆定律的学习

在电学中,电流、电压和电阻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联系是被欧姆定律这一条实验定律所揭示的,而欧姆定律一直就是电学实验定律的中心。

2.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归纳出欧姆定律

在欧姆定律的教学课时中,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看到电流跟电压还有电阻之间的关联,总结出欧姆定律。而在教学过程中,本课时的难点就在于如何设计实验,如何分析实验中所取得的实验数据并进行归整总结,如何评估实验后得到的结果。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猜想和假设,自主进行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带领学生制定计划与实验方案,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在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让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得到提升。

教师在学生汇报实验方法时做适当的提示与补充,完善学生提出的需要准备的实验器材,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比如在电路上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来改变电源电压的取值。

根据学生的分析和汇报,教师将学生的实验思路和方法进行总结,实验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控制电阻不变,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并使其成倍数变化,再观察通过电阻的电流的变化情况,找出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第二步需要分别接入电路的,应当是阻值显示为倍数关系的不同类型电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为了保持电阻两端的电压维持某一个固定值不变,就应当适当得调节滑动变阻器,同时观察电流的变化,从而能够准确地找出电阻与电流之间的联系。

在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数据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轮涨得出结论,给出评价,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实验和观察的能力,但本课教学容量大,教学时间紧,教师不可一味放手,在适当的时候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使本课圆满完成。

3.电功率是电学的重点内容

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得过程也可以说是电流做功的过程。电流做功的多少跟电流的大小、电压的高低、通电时间的长短都有关系。作为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电功率等于电流与时间之比。

3.1体会电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概念

教师在本课时的教学中,应当着重引导学生理解电功率的概念,通过实验或者举例让学生认识到电功率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而难点则在于如何理解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区别与联系。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标准,引导学生根据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通过做演示实验引入课题,从实验中得知电流做功有快慢之分,引导学生得出电功率的知识以及电功率的意义从而得出定义公式以及单位和换算关系。

教师可以通过比较800W的电吹风机与40W的灯泡在相同的时间内消耗的电能让学生理解功和功率的区别与联系,同时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对电功率进行分析,便于学生加深理解。通过设置课堂练习和演示实验,例如将两灯泡先后并联和串联接入家庭电路中,观察灯泡的发光情况,探究灯泡的功率是否改变了,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利用灯泡铭牌上得电功率判断灯泡的亮暗,要一并考虑电压的影响,最后得知用电器的正常工作状态和非正常工作状态,指导用电器的功率不是固定不变的。

教师最后结合电功率和电功率的计算以及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板书,梳理本课所学知识,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记忆,最后让学生掌握运用于解题。

4.总结

由简单到繁杂,由浅显到深刻的认识规律是物理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足够的铺垫,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物理教学的探究性,但同时,也要顾及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串联作用,知识的系统性和结构性才能够保持。

教师要使学生能够全方面的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从而认识到应用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并且在探究过程中,科学思想得到熏陶,能力得以提升,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获得知识。

参考文献:

[1]陆长海.中学物理重难点教学的几点建议[J].考试(教研).2010年12期

篇(3)

欧姆定律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内容、公式欧姆定律的应用伏安法测电阻串联、并联电路电阻的特点

二、知识梳理

(一)欧姆定律的探究(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1.探究方法:控制变量.

2.实验电路图:如图1所示.

3.实验结论:在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二)欧姆定律

1.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表达式:I=■

3.适用范围:欧姆定律所研究的电路是电源外部的一部分或全部电路;在非纯电阻电路中(如含有电动机的电路),公式中的U、I、R的关系不成立.

4.适用条件:欧姆定律公式中的各个物理量具有同一性,即I、U、R是对同一段电路(或导体)、同一时刻(或状态)而言的.

5.公式变形:由欧姆定律数学表达式可得到公式R=■、U=IR,用于计算导体的电阻和导体两端的电压.

(三)欧姆定律的应用

1.伏安法测电阻

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原理是R=■.用伏安法测量导体电阻的大小,即用电压表测量导体两端的电压大小,用电流表测量导体中电流大小,根据公式R=■,即可得到导体电阻的大小.在用伏安法测电阻时,要正确选择电压表与电流表的量程,同时,要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以减小实验误差.

2.推导串联电路的总电阻

如图2,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可知:

I=I1=I2,U串=U1+U2

再根据欧姆定律变形公式可得:

IR串=I1R1+I2R2

所以,R串=R1+R2

结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导体电阻之和.(若有n个导体串联,其总电阻为R串=R1+R2……+Rn)

3.推导并联电路的总电阻

如图3,根据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可知:

I=I1+I2,U=U1=U2

再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可得:

■=■+■

所以,■=■+■

结论: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导体电阻倒数之和.(若有n个导体并联,其总电阻为■=■+■+……+■)

三、典型例题

例1 由欧姆定律数学表达式可以得出公式R=■.关于此表达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导体两端的电压是原来的2倍时,导体的电阻也是原来的2倍

B.当导体中电流是原来的2倍时,导体的电阻是原来的0.5倍

C.当导体两端的电压增加几倍,导体中的电流也增加几倍,导体的电阻不变

D.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为零时,导体的电阻也为零

解析 公式R=■是由欧姆定律数学表达式变形得到的,它表示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导体电流的比值是不变的,它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跟导体两端电压、电流均无关.

答案 C.

例2 小明同学想探究“一段电路中的电流跟电阻的关系”,设计了如图4所示的电路图(电源电压恒为6V).

(1)根据小明设计的图4,用铅笔将图5的实物连接完整.

(2)小明将第一次实验得到的数据填入了下面表格中,然后将E、F两点间的电阻由10Ω更换为20Ω,让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 移动(选填“A”或“B”),直到电压表的示数为 V.此时电流表的指针位置如图6所示,请把测得的电流数值填入表格.

(3)小明根据实验数据得到如下结论: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请你对以上的探究过程和得出的结论做出评价,并写出两点评价意见: ; .

解析 (1)连接实物图时,电压表要并联在定值电阻两端,并注意选择合适的量程;连接滑动变阻器要注意连接“一上一下”两个连接柱.

(2)因为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电阻和导体两端的电压均有关,所以探究“一段电路中的电流跟电阻关系”时应控制定值电阻两端电压相同.当E、F两点间的电阻由10Ω更换为20Ω时,如果滑动变阻器滑片P不移动,则电压表示数会变大,为了保持电压表示数不变,滑片P应向B端移动,直到电压表示数与第一次实验时一样,即4V.

(3)通过数据分析找出物理规律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常用方法,但仅通过一两次实验数据就得到结论并不科学,常常会使结果带有偶然性,因此需要进行多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有条件限制的,结论缺少前提条件.

答案 (1)如图7所示.

(2)B 电压表的示数为4V 0.2

(3)实验次数太少(没有进行多次实验);结论缺少“电压一定”的前提条件

例3 小华想测出一个电阻Rx的电阻值,将选用的器材连接成如图8所示的电路,R0为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由于电源电压未知,所以,没能测出电阻Rx的阻值.请你选添合适的器材,帮他完成这个实验.要求:(1)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分别画出电路图,简要说明实验方法,并写出电阻Rx的表达式.(2)每一种方法在不拆除原有电路接线的条件下,只允许选添一种器材和导线接入电路.

解析 方法1:如图9,用电流表测出通过Rx的电流I,用电压表测出Rx两端的电压U,则电阻Rx=■.

方法2:如图10,用电流表测出通过Rx的电流为I,用电压表测出Rx和R0两端的总电压为U,则电阻Rx=■-R0.

方法3:如图11,先用电流表测出电路中的电流为I1,再将导线并联在电阻Rx两端,测出电流表为I2,则电阻Rx=■R0 .

点评 本题采用特殊方法测量电阻.因为已有电流表,这样就可以测出电阻Rx和已知电阻R0的电流值.但由于缺少电压表,因此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如何测量出电阻Rx两端的电压.解决本题的方法是开放性的,只要能测出电阻Rx两端的电压(或Rx和R0两端的总电压),即可利用R=■求出电阻Rx的阻值(或电阻器Rx与R0的总电阻,从而可求Rx的阻值).另外,将导线并联在电阻Rx或已知电阻R0两端,可使得电路中电流发生变化.根据电流表的数值,并利用欧姆定律即可求出电阻Rx的阻值.

例4 在学校举行的物理创新大赛上,小明和小红所在的科技小组分别设计了一种测量托盘所受压力的压力测量仪,如图12、图13所示.两装置中所用的器材与规格完全相同,压力表是由电压表改装而成,R1为定值电阻,阻值为10Ω,R2为滑动变阻器,规格为“10Ω 1A”.金属指针OP可在金属杆AB上滑动,且与它接触良好,金属指针和金属杆电阻忽略不计.M为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它缩短的长度与其所受的压力大小成正比.当托盘所受压力为零时,P恰好位于R2的最上端;当托盘所受压力为50N时,P恰好位于R2的最下端,此时弹簧的形变仍在弹性限度内.

(1)图12装置中,当P位于R2的最下端时,电压表的示数为3V,则电源电压是多少?

(2)图12装置中,压力25N的刻度位置标在电压表表盘多少伏的刻度线上?

(3)在图12、图13两种装置中,两个压力表的刻度特点有何不同?试说明理由.

解析 (1)图12装置中,当P位于R2的最下端时,

电路中的电流I=■=■=0.3A.

电源电压U=I(R1+R2)=0.3A×(10Ω

+10Ω)=6V.

(2)图12装置中,当托盘所受压力为25N时,P恰好位于R2的中点,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R2为5Ω.电压表测R2两端电压.

电路中的电流I=■=■=0.4A.

电压表的示数为U2=IR2=0.4A×5Ω=2V.

压力25N的刻度位置标在电压表表盘2V的刻度线上.

(3)图12装置中压力表的刻度是不均匀的,图13装置中压力表的刻度是均匀的.

篇(4)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1)通过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这个实验,探究导体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的关系,体会控制变量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逻辑推理,探究导体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的定量关系。

(3)通过运算,知道电阻率的的物理意义及电阻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4)通过“加热日光灯丝,观察欧姆表示数变化”这个实验,了解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2.2能力目标

(1)经历实验探究或逻辑推理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2.3情感目标

(1)通过对各种材料电阻率的介绍,加强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

(2)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求知欲望,增强学习兴趣.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阻定律;

难点:电阻率。

4.器材准备

电压表,电流表,直流电源,滑动变阻器,电阻丝示教板,酒精灯,电阻丝(一根),多用电表。

5.教学流程

环节一 旧知链接,多媒体展示问题。

(1)电阻的定义式:,电阻是反映的物理量。

(2)n个阻值同为R的电阻串联,电路的总电阻为,n个阻值同为R的电阻并联,总电阻为。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识热身。

环节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问题1、为了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应该如何操作?

根据欧姆定律可知,只要增加导体两端的电压或降低倒导体的电阻即可。

(师)问题2、给定一个导体,如何测量它的电阻?(学生自己设计电路)

从上述问题可以看出,导体的电阻与两端的电压以及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那么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哪些因素有关呢?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导体的电阻究竟跟什么因素有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环节三 新课教学,分组实验、探索定律。

(1)影响电阻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呢:(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

(2)解决办法——控制变量法 引导学生设计表格。

(3)实验探究:

A、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电路图(教师投影打出)。

B、出示电阻定律示教板、说明板上的几种金属材料。

C、引导学生连接电路,并说明注意事项。

D、依次对四种金属材料的电阻进行测量。

E、对数据进行分析:

定性观察——R与长度、横接面积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小组合作动手做实验,测量数据,通过比较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初步得出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4)逻辑推理探究:

分组活动:A、理论探讨电阻R与长度L的关系 n个电阻串联。

B、理论探讨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n个电阻并联。

投影展示电路图

设计意图:通过理论探讨得出分析导体的电阻与和它的长度的关系、与它的横截面积的关系

(5)实验:探究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投影展示):

A、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等式的形式写出用导体长度l、导体横截面积S表示电阻R的关系式,比例系数用一常量表示,此等式为_____________。

B、已知上述试验中,导体长度l=50cm,直径d=0.50mm,横截面积S=1/4πd2=1.96×10-7m2,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分别计算上面四个导体的比例系数,并填入填入表格。

C、分析上述比例系数的物理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比例系数即是电阻率,并使学生清楚的知道不同物体的电阻率不同,从而得出电阻定律的表达式。

环节四 总结规律,深化理解。

由学生总结电阻定律:

(1)内容:同种材料的导体的电阻R跟它的长度L成正比,跟它的横截面积S成反比;导体电组与构成它的材料有关。这就是电阻定律。

(2)公式:R=ρ

教师指出:式中ρ是比例常数,它与导体的材料有关,是一个反映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称为材料的电阻率。

电阻率ρ:

(1)电阻率是反映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

(2)单位:欧·米(Ω·m)

[投影]几种导体材料在20℃时的电阻率

学生思考:

(1)金属与合金哪种材料的电阻率大?

(2)制造输电电缆和线绕电阻时,怎样选择材料的电阻率?

设计意图:通过对电阻率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电阻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环节五、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演示实验:将日光灯灯丝(额定功率为8W)与演示用欧姆表调零后连接成下图电路,观察用酒精灯加热灯丝前后,欧姆表示数的变化情况。

学生总结:当温度升高时,欧姆表的示数变大,表明金属灯丝的电阻增大,从而可以得出:金属的电阻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教师:介绍电阻温度计的主要构造、工作原理。如图2.6-5所示。

图2.6-5 金属电阻温度计

学生思考:锰铜合金和镍铜合金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极小,怎样利用它们的这种性质?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强化训练。

环节六:自主完善,意义构建。

篇(5)

物理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而物理概念又是从实际生活中概括而来的,有着严格的界定."亚里士多德错觉"告诉我们,日常生活的习惯和经历往往会让我们产生一些肤浅的、感性的经验,而这些经验有时会与科学的物理概念相违背,这就不可避免的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如果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前概念而展示新概念给学生看,这样从表面看,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新概念,但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又会按照自己头脑中的前概念去处理.这时,若是引入思维导图,则可以很好的解决此类问题.

整个中学物理大致上可以分为热学、电磁学、力学、光学、声学等几个大的部分,每一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以声学为例,声学一块在初中物理苏科版中涉及很多,但笔者经过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后总是觉得声学是初中物理的难点之一,而令人费解的是声学领域中初中学生能够接触到并感兴趣的例子尤其多.如回音、超音速飞机、趴在地上听敌人数量的例子等等.这些例子一旦讲出来学生的兴趣都会非常浓厚,但是在实际教学到对应的知识的时候,如声音的介质种类以及对声音传播的影响、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等问题的时候,学生在前后联系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尤其是在声音的特征一节中涉及到声音的音调和响度两者的区别的时候,以及在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再引入频率的问题的时候,有很多学生在接受上明显存在问题.于是笔者立刻联想到了思维导图,并手绘了一个思维导图,在声音的新课导入的时候用于创设情景.学生在看了思维导图之后既唤醒了自己的潜在知识,而且又能更好的接受新概念. 从实际效果来看,使用思维导图引入的课,效果明显好于不使用思维导图的情况.

二、课堂分析环节巧妙运用,以思维导图促进概念系统形成

物理知识是人类认识物质运动的基础条件,也是学习物理的直接对象,在物理学中,物理现象、物理概念以及定律等共同构成了物理知识.物理概念反映的是物理现象的一些共同点和本质属性,是对于人们头脑中意识的抽象概括.物理现象只有经过物理概念的概括才能被学生吸收,这也是学习物理规律的基础所在.就这点来说,物理概念在思维导图的引领下进行有效联系,在整个学生思维中物理学体系构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比如在初中物理中,学好力学可以促进学生物理思维的初步搭建以及为高中物理的力学部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可以通过对力学部分的学习,使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一个档次.另外力学问题跟同学们的生活实际联系又异常紧密,通过对力学知识点一个个的学习中,对力学问题一个个的解答中逐步培养起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产生对物理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而初中物理力学的知识架构中纷繁复杂,合力、分力、平衡力、非平衡力、速度、方向等等因素同时抛出,让一些思维能力尚未完全发展的学生一下难以接受.笔者就针对上述部分设计出了如图2的思维导图.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抛出,促进学生练习思维导图,逐步的让知识在大脑中结构化、系统化.

三、难点突破环节巧妙运用,以思维导图提升分析理解能力

在初中的物理学中,已经开始重视对学生的概念教学了.但是仍有很多学生觉得物理概念理解困难,难以背诵和应用;物理规律虽然容易背诵,但是却很难有效的运用;部分学生也反映在课堂上能够听懂,但在课后的习题中却很难融会所学的知识.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困难使得学生对整个物理学的学习都产生了恐惧.我们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不难发现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在这样几个方面.

1.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是松散而零星的,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而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就会出现困难.

2.学生没有经历过认知的冲突过程,认知性知识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思维导图的使用能够增加学生的结构意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实际能力. 例如,初中物理的欧姆定律内容,不仅仅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部分重点内容是:欧姆定律表达式及其所揭示的物理意义、欧姆定律表达式的变形和应用 、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技能,与这些重点内容相关的考点很多,如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实验的电路图的设计、实物图的连接、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实验所得数据的分析等等都是常见却困难的考点.很多学生由于基础知识掌握本不牢靠,加之知识的运用能力稍弱,于是常常会出现卡壳的现象,也知道如何做,就是找不到那把钥匙.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只要把已知知识点进行简单梳理,根据知识脉络梳理出问题的解决思路并可最终解决.例如这样的一道题目:有一定值电阻,如果在它两端加12 V的电压,通过它的电流是0.4 A,那么它的电阻是Ω;如果在这个电阻器两端加15 V的电压,那么通过它的电流是A,它的 电阻是Ω.象这种欧姆定律的综合运用题目考察的比较活.笔者在一些同学解题卡壳的时候请这部分同学绘制欧姆定律的思维导图如图3.结果很多同学在按照思维导图操作之后能迎刃而解.

综上所述,我们从学生课后学习的角度出发,思维导图的引进是对传统学习的一种创新和革命.这种方式给学生提出了新的学习要求,也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增加了学习的乐趣,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下得以提高.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要更加重视对物理教学内容的分析和实践,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法,积极推广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学中的作用.

四、教学反馈环节巧妙运用,以思维导图检验教学实际效果

篇(6)

此教材对物理量的引入是高度重视的,基本上所有物理量的导入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情景之下,真可谓是水到渠成. 但有些物理量的引入本人觉得很不自然,非常僵硬,学生是被接受的;有些为了引入新课而引入新课;有些引入新课后再通过学习而不能解释其情景. 如九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三节“功”. 教材的流程是:先举例滑轮、扫帚等机械再提出问题(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呢?)探究活动(探究斜面)分析数据(Fs与Gh近似相等)得出结论(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引入“功”(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物理意义的量) .从知识建构的角度和学生认知的规律来看,编者的意图是想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引入“功”的意义和必要性.编者在编写这个内容的时候用心良苦.问题是:斜面这个机械出现在学生面前太唐突,凭学生现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不知道斜面是派什么用场的.教材中,斜面没有象杠杆和滑轮那样,探究其使用所带来的好处;况且斜面这一机械只在前一节内容的“读一读”栏目中提到过.学生很难根据Fs与Gh近似相等,就认为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物理意义的量. 只能机械的、被动的接受“功”这个物理量.第十一章第四节功率,功率的引入本人觉得没有体现功率的意义(价值).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是有主观情感在里面的,概念的引入没有意思,学习动力就不足,影响学习效率.课本中功率的引入简单(这点挺好,知识引入的越简单越好,难度大,理解难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但感觉只是让学生体会到有做功时有这么个快慢的区别,对于为什么要有这个物理量的作用没有体会.第十二章第二节“内能 热传递”为了引入内能而设置了一个汽油燃烧释放能量的情景,此情景给学生的感觉就是多余的并且抽象.不如直接回顾初二学习的分子动理论引入新课自然,也能做到温故而知新;同时还为下面学习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埋下伏笔.第十四章第三节欧姆定律,这一章是以设计一盏调光灯为探究背景,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将探究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但编者在这一节又设置了一个问题是:小灯泡上标有“3.8 V 0.3 A”的字样的含义是什么?本想调动学生探究的激情,这本是件好事.但学生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没有能够解决这问题而挫伤了积极性,真是适得其反.对于第十一章第二节滑轮的引入,课本是用一个活动:“如何把木料运上楼”“想一想、做一做”引入新课,有点麻烦不简单.其实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不学习下面的内容是根本想不到的,学生生活中也很少看到装修时用滑轮把木材运上楼,大部分是用绳子吊上楼或肩扛上去.完全可以用吊车来代替,效果会更好.

2 例题设置不合理

第十四章第三节欧姆定律这一节,通过完整的探究性学习搞清了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从而得出欧姆定律.为了加深欧姆定律的的理解和运用,编者举例通过计算让学生体会用欧姆定律解决电路问题的有效性.但笔者认为在此举的两个例题太难且没有考虑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触电事故是在九年级下册第十五章第四节才学,更不知道双线触电,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例二是计算出三次电阻再求平均值作为电阻R的阻值,学生刚拿到这题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他们不会想到要求平均值减小误差;而此内容正好是下节(欧姆定律的运用)中的测定值电阻实验,况且没有相应的例题巩固,显然此例题放在这里有点超前,应该放到下节课作为例题较合理.本节课后的“WWW”第2、3、5作为例题是很好的,既简单又能解决实际问题,还能巩固本节课重点实验以及改进实验.真可谓一举多得.

3 “WWW”中有些习题设置不合理

课本后的“WWW”中习题的设置,编者本想让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既激发学习兴趣又体现教材的实用性,反映最新科技发展动态的宗旨;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部分题目不易操作,比方说,要求上网查资料的,社会调查的等题目,在农村学校,受条件限制,这类题不好做;最好换一些可操作的题目;结合考试实际(部分章节)再增加点习题就更好了,这样可少用或不用其他资料.有些习题与本节课内容不符,如第十四章第二节 “WWW”中第三题查阅超导研究、应用的历史和最近进展,超导这一内容是在第一节“读一读”中介绍的而本节课根本没有这方面的内容;与其放在此处不如放到第一节内容后更合理.有些习题难度太大,学生根本不能理解,只能死记硬背,违背了新课标的理念.如:还是变阻器这一节,第一题“活动:替代法测电阻”,编者的意图是让变组箱的使用与连接放在“WWW”中加以训练,通过亲身体验认识“等效替代法”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其实[HJ2.1mm]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要求太高,难度太大,刚学完滑动变阻器就做这个实验,学生不能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Rx等于R,只是强加给学生的一个实验.笔者认为放在最后一节“欧姆定律的应用”的“WWW”中较好,能体现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能在最后一节对特殊法测电阻加以归纳.但这一节的第二题“测量一个阻值约为数百欧的电阻”,笔者在几年的教学中从来没有一个学生能独立设计出测量方案,都是补充了测电阻的特殊法后才能做出来.笔者认为这样的习题加深学生学习的难度,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 “伏安法测电阻”这一重要实验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巩固,偏离了侧重点.建议《欧姆定律》这一章的WWW练习重新编写,重点要降低难度,让习题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巩固性强.

篇(7)

教学是有规律的,教学也是有模式可寻的.所谓“模式”,是为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具有规定性的教学策略.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明确的主题、特定的目标,具有可操作性的程序,同时包含了以某种教学策略为主导的多种教学策略.为此,提高复习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构建复习教学模式策略.

1.1 科学定位复习教学功能

构建复习教学模式,首先需要对复习教学功能进行科学定位.笔者认为,科学定位复习教学功能,应基于物理课程目标、符合复习教学特点、遵循认知发展规律.在多年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对复习教学功能做了如下定位:复习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还应引导学生串联、整合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对认知结构重新组合;复习教学还要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更应为学生训练思维、发展能力和形成科学方法积极创造条件,更好地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

1.2 探索实践情境复习模式

在情境复习模式的探索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反思与否定、探索与实践、应用与推广”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对“传统模式”的反思与否定.在“传统模式”中,教师按教材顺序把复习内容分成若干部分;然后,逐一进行梳理,每完成一步通常就以例题形式进行强化;最后,辅以巩固练习和作业布置.“传统模式”被教师一直沿用至今,究其原因是教师操作简单、轻松应对.反思“传统模式”,我们认为很难全面实现新课程所要求的三维目标,知识梳理基本是新授课的简单重复,学生很难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强调知识本身多,联系实际少.同时,由于知识梳理耗时较多,学生在自主分析、交流协作等方面明显不足,牺牲了学生科学方法的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为此,在反思基础上,我们对“传统模式”予以否定.第二阶段,是“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复习教学功能定位,结合《教学模式》的理论学习,在多年复习教学实践、总结的基础上,构建了如下“情境复习模式”:

物理情境再现 归纳联系 运用知识与方法应用 迁移丰富 重建解决新问题

“情境复习模式”的主要环节:(1)根据复习教学目标,创设能激化学生思维活动的物理情境;(2)学生联系、运用已掌握的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与实验、分析与探究、讨论与交流等活动,完成对物理情境的探究;(3)引导学生再现知识要点,并归纳渗透其中的科学方法;(4)将知识要点和科学方法融入新问题中,引导学生以“应用、变通、迁移”等方式来探究新问题,丰富、重建学生的原认知.

第三阶段,是“情境复习模式”的应用与推广.在本区域内,我们组织教师举行多轮次的“情境复习模式”的教学观摩、专题讲座,倡导教师感悟、实践“情境复习模式”,并深入课堂进行了大量的教师个案指导.目前,“情境复习模式”已得到本区域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同和广泛实践,区域物理教学质量连年攀升、优势彰显、成效显著.

2 明晰复习教学目标策略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预期.任何类型的课堂教学,都必须明晰与其相应的、合理的教学目标.为此,提高复习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明晰复习教学目标策略.

2.1 强调教学目标的“三维性”

任何认知目标的达成,必须有它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在认知活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相应的情感.为此,明晰复习教学目标,首先要强调目标的“三维性”,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复习目标设计时,应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并将其充分体现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之中.只有这样,确立的教学目标才可能做到明晰具体,才可能突出学生主体.

2.2 关注教学目标的“合理性”

教学目标是否合理,也会对教学效果产生较大影响.衡量教学目标的“合理性”,主要考察教学目标能否发挥其应有作用.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指向作用、激励作用和标准作用.教学目标的指向作用,是通过影响学生的注意力而实现的.有了明晰的目标,学生在活动中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目标有关的事件上.教学目标的激励作用,指的是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特定对象的积极性.一个难度适中的目标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引起持久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为实现该目标而不懈努力.教学目标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标准,教学目标确立之后,用可靠的数据检测教学效果是否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而体现教学目标的标准作用.

3 探索复习教学方法策略

不同课型,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不同教学阶段,也应体现教学目标的阶段性.然而,教学目标的不同,就决定了所要采取的教学方法也是不同的.为此,提高复习教学的有效性,还必须探索复习教学方法策略.

3.1 提出有效问题策略

提出问题是重要的教学方法策略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和满足好奇心的当然方式.笔者认为,衡量问题有效性的关键是,要体现指向性、新颖性、系统性和启发性.一要体现指向性,提出的问题必须清晰地指向教学目标,能帮助教师最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二要体现新颖性,提出的问题必须构思新颖,既要摆脱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更要增强学生对“新问题”的探究欲望.三要体现系统性,提出的问题必须从宏观角度将所要复习的知识有机整合、串联,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四要体现启发性,提出的问题必须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指导学生归纳解决一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在《欧姆定律》单元复习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如下四个问题:(1)利用实验室提供的器材:电源、开关、小灯泡、滑动变阻器和导线(实物图略),请你自制一个调光灯,并满足滑片向右移动时灯变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回顾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等知识.(2)运用你学过的知识,设计测量该小灯泡电阻的实验方案.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小灯泡的电阻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求灯丝电阻平均值是毫无意义的.(3)能否用该电路来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规律?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与欧姆定律探究过程相关的两个问题(问题略).(4)你能用欧姆定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吗?引导学生分析欧姆定律与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结合的两个问题(问题略).

篇(8)

首先,课堂小结是对本节课新知识的梳理和归纳,对所学概念、性质、规律等进行系统的梳理归纳,形成相应的知识网络。例如:前几天听的九年级物理《测量电压》一节,有的老师在课的结尾列知识网络作为小结(如图1)。

以上小结简明扼要,知识脉络清晰,体现了前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这个知识框架,学生很容易理解电阻和变阻器的相关知识。

其次,课堂小结是对本节课所渗透的物理思想及探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进行梳理总结。这是深化学生思维的重要内容,也是课堂教学的升华所在。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关键在于他对整节课知识的产生、发展、延伸过程中所体现的物理思想及方法的认识程度。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而言,一堂课的收获不仅仅是记住了几个物理概念,解决了几个物理问题,而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解决问题是可以用不同策略的。这些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渗透着物理思想及方法。当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问题的理解,对常用物理思想和方法有一定认识的时候,学生的思维才真正得到了升华。例如:在学习光学、磁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有建模思想,在速度、密度、压强、浮力、功率、电阻、欧姆定律、电功、电功率等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都要用到控制变量法。以《电阻和变阻器》一节的教学为例,很多执教老师在小结过程中很自然地渗透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的应用。这样,通过精彩实用的课堂小结,学生对本节课中渗透的物理思想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便有了深刻理解,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便会灵活运用。

另外,在物理习题课、讲评课及某些新授课中,对于典型习题的小结也非常重要。比如:一题多解,变式训练,经典的生活背景题目等。在小结归纳时,让学生在经历同一问题有不同解法的过程中,体会殊途同归的感觉;让学生体验生活现象物理化的过程中,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对这些问题的小结,就是学习过程的反思和升华。对于多题一解问题,电学中的动态电路分析就是典型的一例,老师在这类课上就要通过对题目进行归类处理,归纳出方法:分析简化电路→电阻变化→电流变化→局部电路两端电压变化→电流表、电压表示数的变化。通过小结,让学生能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再次,课堂小结是对本节课进行纵横的综合联系,抒发学习感受。现在的初中物理课堂,学生都要经过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免费论文下载经常听到学生在谈收获的过程中说出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会了和其他同学互相帮助、相互合作、共同提高,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到了与他人交换意见的重要性等等。前几天的优质课评比过程中,听到一位老师在进行“科学探究 欧姆定律”一课的小结时,有的学生说:“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动力,电阻是电流的阻力,要想增大电流,就要增大电压动力,减小电阻阻力。同样,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想提高学习成绩,就要增大学习的动力,同时要减小学习的阻力。”通过联系、类比学生能抒发自己的学习感受,老师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也体现着课堂小结的重要性。课堂小结是课堂结束前的又一个,目的是把所学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化为学生内在的学习品质。按照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出学习知识的思路,抒发学习过程的感受。

最后,课堂小结还能巧设悬念,启发探究兴趣。在课堂小结时可以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让学生有一种“且听下回分解”的期盼,通过悬念把学生引入“别有洞天”的洞门口,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自觉兴趣。从而使这堂课的小结成为下一节课的开端,使前后知识相互衔接。例如:在对《阿基米德原理》一节进行小结时,可以向学生质疑“怎样才能让密度比水大的金属铁漂浮在水面上?”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这无疑对活跃学生的思维,训练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有价值。下课后学生一定去探究讨论,甚至有的会自发地去做一些探究小实验,这样就为下一节《物体的浮与沉》中浮沉条件的应用作了铺垫,埋下了伏笔。通过这样的小结,学生将在开动思维机器、深入分析探究直至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启发了求知欲望,从精神上和知识上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做好了最充分的准备。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起着画龙点睛的功效,切忌流于形式。课堂小结更是一门艺术,小结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精心的设计,才能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才能使初中物理课堂实现精彩“落幕”。

参考文献:

[1]赵冬梅.几种常见的语文课堂小结方法[J].黑河教育,2012(6):23.

篇(9)

事实验证,在物理复习课中,一当老师提出一些创设性的问题,则学生精神振奋,可以精力集中地思考问题,这就是明显反映了学生需要通过问题来复习“基础知识”的迫切要求。问题是物理的心脏,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理所应当地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因此,选题时,各题组要紧紧围绕课时复习目标,使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解题规律,重复出现,螺旋式递进,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学生掌握问题的来龙去脉,加速从模仿到灵活运用的过程,能深深印入到学生的脑海中。在《电》的课程设计上,我精选了如下例题:

“精典例题”1: 如图甲所示,两根足够长的直金属导轨MN、PQ平行放置在倾角为θ的绝缘斜面上,两导轨间距为L。M、P两点间接有阻值R的电阻.一根质量为m的均匀直金属杆ab放在两导轨上,并与导轨垂直,整套装置处于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磁场方向的垂直斜面向下.导轨和金属杆的电阻可忽略.让ab杆沿导轨由静止开始下滑,导轨和金属杆接触良好,不计它们之间的摩擦。

(1)由b向a方向看到的装置如图乙所示,请在此图中画出ab杆下滑过程中某时刻的受力示意图;

(2)在加速下滑过程中,当ab杆的速度大小为v时,求此时ab杆中的电流及其加速度的大小;

(3)求在下滑过程中,ab杆可以达到的速度最大值.

题中的三个问题指向性非常明确,从(1)问中直接将对空间例题图的受力分析直接引向平面图进行受力分析,(2)问中直接将学生引导到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电磁感应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求加速度及电流问题上,,在第二问的基础上,对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分析,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最大。

这道题涉及的基本知识较多,包括: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单棒导体切割磁感线类问题)、楞次定律―右手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安培力、牛顿运动定律;涉及的物理分析方法有: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熟练应用左右手定则、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对物体进行运动的动态分析等。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处在高二阶段的学生,只有极少部分的学生能完成全部问题。

“精典例题”2:MN为中间接有电阻R=5Ω的U型足够长金属框架,框架宽度d=0.2m,竖直放置在如图所示的水平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B=5T,电阻为r=1Ω的导体棒AB可沿MN无摩擦滑动且接触良好。现无初速释放导体棒AB,发现AB下滑h=6m时恰达稳定下滑状态。已知导体棒AB的质量m=0.1kg,其它电阻不计。(重力加速度取10N/Kg)

求:(1)AB棒稳定下滑的速度;

(2)此过程中电阻R上消耗的电能;

第一个问题是“精典例题”1的应用,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解决一问后,教师以问题的形式过渡:“电磁感应过程中产生的电能是凭空产生的吗?”“电能是由什么能转化而来,又是通过何种形式进行转化的?”进而带领学生开始对能量问题进行研究。

反思之一:此节复习课优点之一在于所选题目具有基础性、针对性、量力性、典型性和层次性。基础性:复习题的选择避免开始就是偏题、怪题和难题,这对巩固基础知识是非常不有利的;其次,复习题应该具有针对性,不要让一些无用的“野鸡”题目冲淡了重点;再次习题应该具有量力性,难度适中,太容易则不易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深度,太难则成为学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让学生望而生畏,抹杀学生的自信心。要把握一个“度”,让学生“跳一跳,够的着”,题量也要适中,并不是做的越多效果越好。还有,习题应该典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起到有“一题”涉及到“一类问题”的效果,而不是就题论题,所以课后还要有选择性地布置作业加以巩固。

反思之二:如何提高物理复习课的质量,使师生辛勤劳作,换得丰富的硕果?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听懂学会,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安排练习的机会。

篇(10)

物理复习是物理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是系统总结学生前期所学内容的必要方法之一。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知识调理,建立知识网络或框架,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复习的宗旨所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好复习工作,做到针对性强,复习效率高呢?现谈谈我的一些做法与感悟。

一、吃透新课改初中物理课程特点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试图改变以往物理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倾向,力求能充分体现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的物理课程体系。新课改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特别是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创新能力,要求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突出学生主体作用。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要学习新课程理念,并将它用于教学实践中,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制定周密的复习计划,做到有条不紊

制定计划注意三个方面:第一是学生,它包括学生的基础知识、兴趣、态度、情感等。第二是教材和大纲。如初中物理的十个重点知识内容:①光的反射规律和平面镜成像特点;②凸透镜成像规律;③串、并联电路的特点;④欧姆定律;⑤电功率;⑥力的概念;⑦二力平衡和浮力;⑧密度;⑨压强;⑩功、功率和机械效率。教师在复习时要拟出每部分所用课时节数,按知识模块进行归类、梳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让知识由点扩展成面,弄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这样才能在考试时做到思维敏捷,得心应手。第三是物理教师本人,它包括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所掌握的复习材料及复习设想。在初步做到“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再制定复习计划。整个计划我把它分为三部分:一是总计划;二是阶段性计划(即各阶段的复习内容);三是每周、每节课的计划。

三、落实计划、学用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不少初三学生对物理课很感兴趣,觉得好玩,但要求他们用所学物理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时。他们会不知所措。这是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缘故,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把物理学活学透。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以致用,用书上的原理方法、科学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例如:冬天窗玻璃上会有一层冰花、夏天扯开冰棍外的纸后会冒“气”这些从物理学角度发觉某些自然现象给予的信息。我在复习“杠杆”那节内容时,以杠杆为例让学生分析出“小小秤砣压千斤”的道理,并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些常见的问题。如有的不法商贩“扣秤”、“缺斤少两”,通常采用的哪些手段?分别利用什么原理?让学生自己回忆“杠杆平衡条件”,列出来表达式,画出示意图。通过以上例子的学习,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有了更深的理解,从而运用自如。又如我在复习“惯性”那节内容时,让学生回忆上体育课时,他们的立定跳远成绩和三级跳远成绩哪种跳的更远?学生结合实际很快得出正确结论。又如在复习“浮力”时,我让学生周末去码头观察船舶上标着的“吃水线”搞清轮船的“排水量”是怎么回事。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教师要提醒学生处处留心,将所学物理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四、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复习物理概念、公式、定理的同时,要领会其中的物理思想方法。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和良好学习习惯。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应是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教科书的相互交流、合作、启发和补充的过程。教师角色应该从以往的那种“授业者”转变为“研究者、探索者、合作者、服务者”。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发散思维能力是物理教学的最高境界和物理新课标的归宿。我一般要求学生一题多解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处理问题。例如我在复习“物体质量”那节内容时给学生出了一道开发智力的例题。某物理实验室有一个不等臂天平,你能用它正确称出物体的质量吗?说出你的办法来。我让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探究、交流,并鼓励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我发现经过我的引导和同学们的合作,他们得到以下三种方法:①称量法:先将物体放在左盘,在右盘加砝码m1至天平平衡,再将物体放入右盘,在左盘加砝码m2至天平平衡。由杠杆平衡条件得;

②代换法:先将物体放入左盘,在右盘加砝码至天平平衡,砝码总质量为m1;再取出物体在左盘中加砝码至天平平衡,砝码总质量为m2,故m物=m2

③杠杆法:找一刻度尺分别量出左右两力臂长度L左和L右,由杠杆平衡条件可得:m物=,可求出物体质量。这时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身上的潜能被充分调动,浑身有使不完的劲。这种综合性很强的例题,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知识转变力能力,将枯燥的说教,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体,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五、抓中考题型、专题训练,提高应试能力

1、复习最后阶段的训练,既要有导向性还要有针对性,并且要回归到物理课本内容加以有针对性的训练,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视新题型和新考点、热点试题。做一些相关训练题,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3、积极关注学生的“得分点”,积极发现学生的“失分点”。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找出学生失分率较高的类型题、针对学生薄弱环节,重点突破。

上一篇: 土木工程与工程管理 下一篇: 财会审计类专业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