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健康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7 17:29:3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儿童的健康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儿童的健康教育

篇(1)

1 健康教育内容及防治方法

1.1健康教育讲座

专科医护人员对儿童家长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防治与健康教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家长传授儿童斜弱视的有关眼保健知识,让家长了解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成功治疗儿童斜弱视的关键,充分认识学龄前是治疗儿童斜弱视的有利时机。

1.2采用面对面的交流

利用就诊时机进行健康宣教,让其了解视觉检查是发现儿童斜弱视的重要途径,对首诊儿童必须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准确的屈光检查及验光配镜对诊断斜弱视和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1.3儿童弱视的防治

通过健康宣教,使儿童家长增长了一定的斜弱视防治知识。临床治疗斜弱视的主要原则为合理矫正屈光不正和增加弱视眼的使用。弱视治疗需要综合进行,具体方法包括:(1)键眼遮盖法:其为一种传统而有效地弱视治疗方法。遮盖健眼或视力相对较好的眼,遮盖必须严格彻底,避免患儿偷看。遮盖的时间根据患儿的视力和年龄而定,年龄越大则应酌情延长遮盖时间。每月复查一次,复诊时注意双眼的视力变化,警惕发生遮盖性弱视。(2)视觉刺激训练:运用弱视治疗仪的红光(波光640μm)闪烁刺激弱视眼,使视觉中枢提高兴奋性。每日治疗一次,直至弱视治愈。(3)家庭治疗方法:患儿家长可在家对患儿进行精细目力训练,包括穿针线、穿珠子、描图、用筷子夹珠子等增加弱视眼的应用。此方法不仅可以训练眼、手、脑协调能力,还可以唤醒黄斑部休眠的视细胞及其视觉通道,以促进视觉中枢的兴奋。弱视治疗虽然方法很多,但要因人而异,治疗过程短则半年,长者达到2-3年,且方法繁琐枯燥,所以说,儿童和家长对治疗的依从性与治疗效果关系密切。

2 结果

通过防治与健康教育,使儿童家长充分认识到:学龄前是治疗斜弱视的有利时机;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成功治疗斜弱视的关键;视觉检查,散瞳检影,验光配镜的必要性,弱视训练的重要性;健康教育科普知识的传播,使儿童家长对眼保健知识和斜弱视防治知识有所提高,增加了自我保健意识,建立了良好的遵医行为和正确的健康行为观念,从而增加了弱视儿童的就诊率。

3讨论

弱视是儿童发育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其发病率高,对视力影响较大。近年来,儿童弱视的防治与健康教育受到广泛关注,防治与健康教育的宗旨是通过专业医护人员对患儿以及广大家长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眼部健康教育及宣传,使其了解弱视的防治和眼部保健知识,用知识的力量理性的正确的与疾病斗争。防治与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医护人员在患者整个医疗护理中对其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健康宣教,内容及方法包括健康教育讲座、面对面交流、与医护配合,使其了解有关疾病的康复和保健防治知识,用知识的力量与疾病作斗争。结果提示: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成功治疗斜弱视的关键;有目的、有计划实施防治与健康教育是降低弱视儿童发生率的重要和有效措施。

篇(2)

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结果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家长对儿童保健和预防接种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加强。见表1,表2。儿童家长满意度由2009年的87.05%(1597例)上升到2012年的99.00%(204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6,P<0.05)。

3讨论

儿童保健健康教育是社区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西部偏远地区,由于受文化、经济条件、职业、风俗、医疗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家长对儿童健康保健的认识普遍薄弱,并存在错误认知,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甚至威胁儿童生命。为提高社区儿童家长的保健知识、树立科学的保健意识、掌握正确的保健方法,实施积极、有效的早期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

预防接种是指在经科学传染病疫情监测与人群免疫水平分析后,利用预防性生物制品(俗称疫苗),针对传染病易感人群(主要是儿童),按照国家和省级相关免疫程序的规定,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预防、控制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目的。

我中心近年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手足口病仍是6岁以下儿童发生传染病的主要疾病,其次是麻疹、急性感染性腹泻病、小儿麻痹症、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百日咳、甲型肝炎等疾病不容忽视。故分析适龄儿童未接受或为全程接受免疫规划疫苗的原因,实施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是增强儿童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关键。

篇(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1097-02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我院的现有资源,观察在2013年8月到9月来本院弱视门诊就诊弱视儿童,被确诊后确定为研究目标,随后随机抽选20位弱视儿童的家长作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健康教育路径的规划 首先本院对确定的调查对象进行充分的了解,然后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以及家长对弱视知识的需求进行调查问卷的编制。

1.2.2 健康教育路径的内容 根据本院对调查对象的了解分析,其中百分之九十的家长希望在患病儿童进行治疗时得到本院对其进行和弱视疾病相关的发病机制以及预后的知识指导;其中百分之九十五的家长希望在患病儿童进行治疗时得到本院对其进行和弱视疾病相关的散瞳注意事项知识指导;其中百分之五十的家长希望在患病儿童进行治疗时得到本院对其进行和弱视疾病相关训练方面知识的指导。然后根据患者家长的相关希求以及本院的实际情况进行调差问卷的编制,在编制过程中添加了以下几点内容:①患者的个人资料。其中主要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家长的姓名、行呗、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②患者家长对其子女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其中主要包括弱视的基本知识、弱视的治疗方法、弱视的训练方法、弱视的健康训练规范以及和弱视相关的散瞳等注意事项。在这个部分中对家长设定八个和弱视知识相关的题目,采用1-8的量化加分,分数的高低决定着家长对弱视知识的了解程度的高度。

1.2.3 健康教育的实施 对患者家长进行弱视疾病的健康教育时前,需要门诊护士对患者家长详细的解释健康教育路径的内容和重要性,得到患者家长的支持,然后向患者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后,门诊护士需要向患者家长进行耐心的健康教育,给患者家长讲述与弱势疾病有相关的相关知识以及怎样配合医院治疗弱势疾病的相关知识。待患者三个星期后来门诊进行二次确诊时,门诊护士需要对患者家长再次进行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家长对患者病情的了解以及是否配合医院的治疗进行患者弱视康复训练的监督。

2 结 果

将20名家长在健康教育前后对调查问卷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打分量化,共分为三个等级,如果平均分在0-3分之间为较差,平均分在3-6分之间为一般,平均分在6-8分之间为较好。在健康教育前调查问卷显示,对弱视知识了解达到较好层次的家长人数为0人,占总人数的百分之零,对弱视知识了解达到一般层次的家长人数为7人,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三十五,对弱视知识了解达到较差层次的家长人数为13人,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六十五,品均分为2.9分,健康教育后的调查问卷显示,对弱视知识了解达到较好层次的家长人数为10人,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五十,对弱视知识了解达到一般层次的家长人数为9人,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五,对弱视知识了解达到较差层次的家长人数为1人,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五,品均分为5.8分。在健康教育前后对护士也对家长回答与弱视有关知识问题的正确率做出了分析,对于弱视发病机制的问题,健康教育前的家长回答的正确率为百分之十五,健康教育后家长回答的正确率为百分之八十五;对于散瞳目的以及散瞳的注意事项的问题,健康教育前家长回答的正确率为百分之五,健康教育后家长回答的正确率为百分之五十;对于弱视健康康复训练的问题,健康教育前家长回答的正确率为百分之五,健康教育后家长回答的正确率为百分之八十。

3 讨 论

根据调查结构分析,健康教育前后家长对弱视知识的了解判若两人,由对弱视知识的掌握为白纸程度转变成能够良好的配合医院的治疗,督促其子女在家进行康复训练,对弱视的发病机制、散瞳的目的以及注意事项知识和弱视健康训练等知识做大了系统的掌握,说明健康教育路径模式在门诊弱视儿童健康教育过程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1.1 对象 我县两乡镇14岁以下儿童,共5148人,调查510名儿童。

1.2 方法

1.2.1 调查问卷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两乡镇510名儿童进行了饮食习惯、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的问卷调查,6岁以下(不包括6岁)儿童由家长回答,6岁及以上儿童由本人回答。其中428名儿童有吃零食、不吃早点、爱吃烧烤、喝生水等不良饮食习惯,占调查人数的83.92%;472名儿童不定期洗澡、没有勤剪指甲和勤换内衣等不良卫生习惯,占调查人数的92.55%;449名儿童家中没有每天开窗通风的习惯、睡前不洗脸刷牙、饭前便后不洗手、长时间看电视等不良生活习惯,占调查人数的88.04%。

1.2.2 健康教育方式 针对调查结果我们对两乡镇14岁以下5148名儿童进行了健康教育干预。采取与儿童家长和学校签定监护责任书,针对两乡镇儿童存在的问题,编印了“关爱生命,呵护健康”的健康教育宣传单,向每个家庭发放张贴;举办家长培训班,纠正家长不良生活习俗,明确家长的责任,旨在监督儿童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统一编印了健康知识讲座教材,在学校开设卫生课,由卫生院专业人员任教,保证每学期开设1-2节课程;学校为学生免费提供开水,爱委办组织人员定期开展环境卫生清扫;村委会每月举办一期健康知识专栏等措施。

2 结果

经过采取措施,三月后我们进行了回访调查,上述不良习惯得到基本纠正。部分家庭因单亲或父母外出打工,儿童由爷爷、奶奶照顾没有得到彻底纠正外,其余儿童不良生活习惯、个人卫生和饮食习惯都得到纠正。见表

3 讨论

本资料是由我县为“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关爱儿童健康成长”,贯彻落实“一法两纲”采取的措施,资料来源真实可靠。健康教育是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传播和学习健康知识的各种活动,促进人们自愿主动地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加强自我保健观念和行动,优化日常行为和生活环境,从而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1] 。从本文资料看,健康教育的作用是明显的。通过对调查家庭具体情况分析,儿童良好的素质培养主要在家庭和学校,父母和老师的作用不容忽视。医务人员、媒体和老师是获取健康教育知识的主要来源。本文调查结果显示,510名儿童中有16名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照看,8名儿童是单亲家庭,其不良习惯没有得到彻底纠正,表明随着农村大量外出务工人员造成留守儿童增加,留守儿童及单亲家庭儿童的素质培养,已是学校(托幼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需要重点关注的特殊人群。

通过对儿童行为的健康教育干预,14岁以下儿童的个人卫生、饮食卫生及生活习惯得到较好的规范,对提高今后的生活质量,预防疾病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留守儿童是经济飞速发展的产物,是农村近几年来存在一个难题,政府关注,学校关心,社会也在呼吁。然而,作为一个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还是得不到应有的爱。他们多半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伯伯、亲戚或朋友照顾,都不在父母身边,根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与呵护,缺少亲情的抚慰,心理的健康成长缺乏应有的督促和正面引导。因此,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加之今天的社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日益横行,社会环境也日趋复杂。这一切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冲击,也波及到了校园,波及到了学生。再加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受家庭的宠爱、社会的宠爱等种种原因,造成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增多,其中存在心理异常甚至心理疾病的学生已占了不小比例。近些时间来,中学生自杀事件屡见报端,厌世厌学、重度抑郁等精神案例也是层出不穷,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日益显露出来,更是令许多教育工作者头痛不已。而人们都是将这些归责于学校教育的失败,认为在你手上教出问题了就是你的责任。素不知,这些都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没有很好从小就关注他们的心理成长,没有很好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一些困惑,才使得他们没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去应对今天的挫折。

据全国各地的调查报告显示,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不容乐观。如在某地区抽样调查显示:中小学中34%有心理障碍,12.5%有心理缺陷,28.1%有心理异常;在大学抽样调查中,心理疾病率达20.23%等等,大量事实表明,目前我国青少年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青少年学生的主要疾病,如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导致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暴力等。如何用积极的自我形象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增强青少年学生抵抗压力疾病的免疫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

首先家庭教育的缺失, 在许多家长看来,自己的孩子年幼无知,需要被教育;不知责任,需要被管制;乳臭未干,需要被扶养长大;不谙世事,需要被保护……农村来说许多家长们往往是视而不见。没有看到孩子的成长变化过程中的好与坏,有的家长根本就没有文化,又何谈教育孩子,就这样地恶性循环。有的农村家长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子女,甚至长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平时也极少和子女沟通,从而使缺少关爱的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心理问题日益严重。而有的家长沉浸于不健康的娱乐中,对子女的教育缺少关心和耐心,甚至以简间单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子女。这些都很容易造成子女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和不健康心理的产生。更严重的是有可能出现心理疾病,诸如厌学厌世、冷漠与孤独、过度自卑、嫉妒心理、抑郁与焦虑、社交或异往障碍、对抗行为等待。这些结果的产生都是源于农村家长的自身素质的低下和教育子女的观念陈旧。

篇(6)

1.逆反心理

有关数据调查显示,很多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逆反心理,有较强的对抗情绪,个人安全感严重缺失,对于他人没有任何信任感。正是由于留守儿童潜意识中对他人存在严重的不信任,才会导致其产生逆反心理,在生活中表现出强烈的逆反行为。留守儿童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存在严重敌意,对于监护人、教师、亲属的管教表现出较强的逆反性特征。

2.厌学心理

很多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家庭的关爱与温暖,感情受到严重创伤。在此背景下,很多留守儿童在课堂中表现出精神不集中、萎靡不振、神情呆滞等,经常会受到教师的批评。这样就会造成留守儿童学习兴趣较低,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

3.失落心理

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家庭的关爱,也得不到他人的认可,教师、同学等经常会疏远留守儿童。这样,留守儿童的交际圈就会不断缩小,既渴望与他人交往却又表现出强烈的畏惧情绪。与此同时,即使留守儿童在学习及生活中有所进步,也很难得到他人的认可与表扬。长此以往,留守儿童就会产生强烈的失落心理。

二、教师如何通过语文教学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思想的引领

对留守儿童来说,在他们身心发育成长阶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对今后的人生及心理健康发展极其重要。教师应当在语文课堂上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民族优良传统及优秀美德,如勤劳、善良、孝顺、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等。

笔者身为班主任又是语文教师,所教班级学生大多为留守儿童,曾经多次在语文教学中对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选取适合留守儿童的优秀文章加以解读。如在讲解《满江红》中岳飞英雄事迹的时候,强调了岳飞精忠报国、忠贞爱国的优秀品质;在讲解《木兰诗》的时候则强调花木兰的孝顺;在讲解《过零丁洋》时,结合文天祥个人经历展开叙述,则让学生了解文天祥的个人信念与气魄。班级的留守儿童通过学习这些优秀文章,树立了爱国、爱集体、爱校、爱家、爱我们身边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意识,从而改善了自身冷漠、自私的心理。正是由于通过思想引领对留守儿童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才使其通过语文学习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培养自身的责任感。

2.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环境,辅以感人的语言影响学生,引起学生共鸣。

笔者在讲述《离骚》时,讲到屈原投汩罗江自尽时,声音低沉,眼含热泪:“一代诗人壮志未酬……”同学们鸦雀无声,有的女生甚至流下了热泪。这样,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还讲解了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当权者陷害、抗日英雄杨靖宇的肚子被日军剖开,里面只有树皮、草根等事例。留守儿童通过笔者的激情讲解,被那些英雄人物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感染,从而激发了强烈的报国情感,树立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决心。

需要注意的是,真挚的道德情感来自于教师本身的道德修养。作为教师,平时一定要修身、养性、自我完善,以此达到最高境界。此外,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还要多关心留守儿童,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无法给予的温暖,让留守儿童充分地信任自己。这样,留守儿童就会感受到教师给予的关爱,对教师无条件地信任,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切实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联系生活

篇(7)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017-01

所谓单亲家庭是指由于丧偶、离异、分居或者构成家庭主体的成员不齐全的家庭。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因此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他们没有安全感,没有温暖,没有了精神支柱,心理比一般孩子更脆弱。面对艰难的现实,他们对亲情有着更强烈的渴望,希望自己的心能被安抚。他们生活在正常人的群体中,既受到正常儿童的影响,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他人,所以这种相互之间的影响是应该受到关注的。因此,我们应更加关注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

一、单亲儿童的心理特征分析

(一)自卑心理

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孩子不得不随单亲生活,或寄居在亲戚家里,他们的某些需要由于经济或其他原因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得到满足。例如,在放学、上学时,看见别的同学常有人接送,而自己却很少有人接送,对比中逐渐产生自卑,在心理上感到矮人一截。其中因父母一方犯罪而离异的家庭的学生表现得更为突出。

(二)胆小、孤僻心理

一些家庭在解体过程中或不停地吵闹,或长期冷战,家里充满了火药味,甚至把子女当成了出气筒。这些孩子在家庭的紧张气氛中战战兢兢地生活;也有的单亲家庭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一切包办;还有的单亲家庭的父母为了给自己争口气,对孩子要求过分严格,造成孩子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情况都会成为孩子胆小、性格孤僻的原因。具体表现为不敢与人交往,不敢说话,不敢回答问题,总是独自躲在一旁,甚至由于过于紧张话不成句,面红耳赤,浑身出汗。

(三)多疑、嫉妒

单亲家庭学生多疑和嫉妒的心理特征比正常家庭的学生显得突出一些,调查显示前者比后者高约3%。我认为,这种心理的产生与自卑心理有关,同时虽然自卑,但潜意识里还是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于是就乱猜疑,好嫉妒。

(四)自暴自弃心理

由于家庭环境的变化带来了心灵上的创伤。特别是父母离异后缺乏必要的家教,他们心理上封闭性强,自卑感严重,性格孤僻,尤其生活在父母重新组建的家庭中,复杂的家庭关系时刻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绪,个别遭受各种虐待的学生对父母失去了信任,对周围的人也很冷漠,甚至产生对在温馨家庭生活的学生嫉妒与憎恶的变态心理。他们中的大多数学习成绩下降,85%的人在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属于待进生。

二、对单亲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鉴于单亲儿童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教师应该弄清单亲儿童的心理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并加以正确的引导。

(一)用心呵护他们幼小的心灵

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家庭是每一个孩子的梦想,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更是希望如此。家庭的缺失使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伤害,他们不愿意把这些破碎的家庭故事与别人分享,想使之成为自己心中的秘密。作为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遇到一些与父母相关的课文或故事时,避免提问他们,要用心维护他们的自尊,让这些单亲的孩子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情感天空。

(二)用友情弥补亲情

单亲家庭的孩子最缺少的是父母的关爱,他们生活的班集体的班风和同学之间的良好关系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教师要处处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的动作、一次诚恳的表扬、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在他们的心里泛起层层涟漪。教师的爱虽然不能代替父母的爱,但可以弥补父母的爱。生活在一个充满友爱真情的班集体里,他们会感到生活充满生机,感到自己不幸之中又特别幸运。过生日时,教师组织全班同学给他祝贺,每人一句真诚的祝福、一个小小的礼物,也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在与单亲孩子接触的时候,应采用“情感投资”“捕捉闪光点”等方法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倾听的方法让他他们倾吐自己的心声,宣泄自己的矛盾情绪,然后再对过激的情绪进行正确指导。以他们的聪明来鼓励他们一定会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以树立自信心。此外,还应利用课余时间帮助解决他们学习上的困难,尝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要多与家长沟通交流

班主任除了要多与单亲儿童的家长沟通之外,还应该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商讨孩子的教育方法,向家长汇报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思想表现,并指导家长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另外,还应定期对单亲家庭进行家访,和家长促膝谈心,讲清情理,不要因家庭的变故而忽视了子女的教育,使孩子不因家庭变故而对个性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篇(8)

通过接触常见的动物和植物,使学前儿童初步认识生物体简单的结构和功能及其生长和发育,在此基础上逐步地且粗略地认识人体各部分的解剖生理特点。学习保护身体的一些方法,逐步建立关心、保护身体健康的意识。

2、体育锻炼与健康

通过体育活动,培养体育兴趣和锻炼的习惯,促进学前儿童身体发育,增强体质,并促进学前儿童智力、品德、心理素质和交往能力的发展。

在幼儿园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体操:包括徒手操、轻器械操、模仿操等(各年龄班具体内容见户外体育活动设计流程体操部分)。

篇(9)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7.199

口腔健康教育是现阶段临床广泛开展的一项教育服务措施, 对于提高人们的口腔保健意识、防范各类口腔疾病的发生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 2012年10月, 作者对本市某小学80例学龄儿童展开进行了口腔健康教育, 并通过对实施前后的口腔卫生习惯合格率及牙菌斑指数进行对比与分析, 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效果,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本市某小学80例学龄儿童及其相关资料, 其中男42例, 女38例, 年龄7~12岁, 平均年龄(8.2±2.5)岁。纳入测试牙齿无缺损、无染色剂过敏体质以及能够配合研究者, 排除患有全身系统疾病、重度牙龈炎及其他口腔疾患儿[1], 所有入组儿童均接受口腔健康教育, 且其家属均已完成知情同意书的签署。

1. 2 方法 对80例儿童的龋齿病、牙菌斑指数及口腔卫生习惯等进行详细记录, 以完成健康档案的建立。再给予所有入组儿童1个月的口腔健康教育, 具体包括:①普及口腔保健基础知识。由1名具备多年经验的口腔医师对儿童授课, 通过为儿童讲解相关的口腔知识, 诸如乳牙概念、恒牙结构以及牙齿类型和功能等, 加深儿童对口腔基础知识的掌握, 此外, 还需对牙菌斑、龋齿病因及其好发部位等进行着重介绍, 以便儿童在刷牙时注意保持这些部位的清洁。②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淀粉、糖类等食物能够与牙菌斑发生酸性反应, 损害牙釉质, 并最终导致龋齿病。因此, 教育时应告知儿童不过量食用薯片、糖果等食物, 尤其是临睡前最好不要食用。日常食用这类食物或餐后应注意用温开水或盐水漱口, 以防淀粉或糖分等残留在牙齿上, 诱发龋齿病。此外, 高纤维食物能够与牙齿相互摩擦, 对于清洁牙齿有一定效果[2]。为此, 教育时还需告知儿童平时多进食蔬菜、瘦肉等富含纤维的食物。③学会正确刷牙。告知儿童正确刷牙对于清除牙菌斑、保持口腔清洁的重要性, 并教会儿童选择适合自己口腔的小头软毛牙刷, 以便在避免不适感的同时, 对其牙齿及牙周组织等加以清洁, 同时告知儿童应至少刷牙2次/d, 刷牙时尽量选择“竖刷法”, 以便有效的清洁牙齿。④定期口腔体检。告知儿童及其家属定期(6个月左右)到口腔医院体检1次, 以尽早发现并治疗口腔疾病, 进一步确保儿童牙齿能够健康发育。

1. 3 观察指标 以世界卫生组织的口腔检测指南为参考, 对本组80例儿童进行口腔体检, 同时记录好餐后牙菌斑指数以及教育前后各项口腔卫生习惯的合格例数等。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健康教育前后口腔卫生习惯合格率比较 经教育后, 本组80例学龄儿童各项卫生习惯的合格率均较其教育前明显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80例学龄儿童健康教育前后牙菌斑指数比较 经口腔健康教育后, 本组80例儿童牙菌斑指数均降至(1.63±0.42)%, 与健康教育前的(3.14±0.53)%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结

学龄儿童的牙齿正处于发育阶段, 此期间儿童的日常饮食又多为软食和甜食, 加之不少儿童有饮食不良习惯存在, 很容易导致其发生龋齿、牙周炎等口腔疾病[2]。据最新一项数据统计, 目前我国学龄儿童中, 有超过76.55的儿童患有龋齿病, 且每1例儿童有接近4.5颗龋齿存在。可见加强口腔健康教育对于减少龋齿病发生率、提高儿童口腔保健意识有其重要意义。彭彩燕[3]研究对100例学龄儿童实行口腔健康教育, 发现教育前后学龄儿童对各项口腔保健知识的掌握率有了很大提高, 且在牙石检出率、龋齿病及牙龈炎发病率等方面, 均有很大改善。在本次研究中, 作者通过为80例学龄儿童实施普及口腔保健基础知识、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学会正确刷牙及定期口腔体检等一系列口腔健康教育, 结果发现, 80例儿童教育后的各项卫生习惯合格率均较其教育前有明显提高(P

综上所述, 在学龄儿童的口腔保健中实施健康教育有确切效果, 能够在促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的同时, 尽量避免牙菌斑的产生, 适合在今后的临床上普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少萍, 张斌, 杨蓉, 等. 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7):972-973.

篇(10)

结果:所有支气管哮喘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显著,咳嗽、胸闷、气急等症状明显减轻;临床体征也显著改善,肺部哮鸣音减弱或消失,住院时间缩短,患儿及监护人对疾病的认知度和自我管理显著提高。

结论:给予支气管哮喘患儿适宜的临床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措施可提高患儿临床疗效,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减少哮喘的复发率。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儿童护理干预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1-0090-02

流行病学统计发现,我国14岁以下城市儿童的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发病率为0.5%~2.0%,同时也呈逐年上升趋势[1]。哮喘能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及身心健康,也给患儿家庭带来心理及经济的负担。目前对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治疗重在预防,而适宜的临床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措施对于儿童哮喘的一级防治尤为重要。本文总结我院对于儿童哮喘的护理工作的措施,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我科住院62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其中男36例,女26例,平均年龄(8.3±4.5)岁。入选标准符合我国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2003年版)中的诊断标准[1]。

2护理干预措施

2.1雾化吸入护理。目前雾化吸入是首选的药物治疗方法,具有起效快、不良反应少以及药物剂量小等优点。在患儿住院氧气雾化吸入时,护理人员应将氧气流量调至不小于6L/min,这样可以保证产生的气雾微粒能沉积于小气道和肺内[2]。在雾化吸入同时,用空掌在患儿背部反复轻拍,方向为由下至上,可以促进痰液排出。鼓励患儿多饮水,必要时可适当给予患儿静脉补液,保证足够水份的摄入,有利于痰液稀释并排出。

2.2心理护理。哮喘急性发作时,由于儿童因喘憋会出现烦躁不安、害怕等不良心理情绪状态,同时家长也会造成烦躁、无措、紧张等心理反应。由于患儿适应能力较成人差,对家长的依赖感较大,因此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儿的性格特点以及年龄段不同予以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护理人员态度要热情和蔼,技术操作娴熟,消除患儿与家长的恐惧心理,使之保持平和心态和宽松环境,以赢得家长和患儿的信任感[3]。

2.3饮食及环境护理。由于哮喘患儿的呼吸道水分蒸发明显较多,因此要保证患儿的水分摄入,可给予患儿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等刺激性食品的摄入,尤其是要避免容易诱发过敏的鱼虾、蟹、海鲜等食物。哮喘急性发作时,以流汁或半流汁食物为主。要注重病房的环境,要注意流通新鲜空气,病房的温度和湿度要调节到适宜程度;避免使用刺激性消毒剂,防止灰尘飞扬[4]。

3健康教育

3.1入院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要详细给予患儿及家长讲解哮喘相关的临床知识,如发病机制、诱发因素、临床表现、诊疗常规及预后等。可根据这些临床知识制作健康教育手册,发放给患儿家长。对哮喘用药的知识以及治疗疗程等进行简易的分析与交代[3]。

3.2住院健康教育。要指导患儿及家属正确的雾化吸入方法,第一次的吸入过程时要仔细演示给患儿及家长学习,再由患儿及家长自己操作,以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操作。要交代患儿及家属儿童哮喘的治疗的长期与持续性,即便缓解期也需要预防用药[2]。

3.3出院健康教育。要给患者制定适宜的家庭护理计划,要保证适当的活动和休息。要嘱咐患儿家属按时服药,提高患儿的依从性。在出院前再次告知并演示雾化器的使用方法,并交代雾化器需要定期保养。要注重避免接触相关过敏物质,提高患儿的自控和减轻焦虑能力[5]。

4结果

经过一系列的相关临床相关护理措施,所有支气管哮喘住院患儿的临床症状,如:咳嗽、胸闷、气急等症状改善显著;临床体征也显著改善,肺部哮鸣音减弱或消失,住院时间显著缩短,患儿及监护人对疾病的认知度和自我管理显著提高,达到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5总结

儿童支气管哮喘的防治要注重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相结合,其中给予患儿以适宜的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措施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临床护理要从雾化治疗、心理治疗以及饮食环境等多方面着手来整体护理干预,使得支气管哮喘儿童能很快得到有效控制。患儿在入院、住院及出院后要给予健康教育,以积极预防或减少哮喘的发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2):100-102

[2]兰瑞芝,刘美丽.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时雾化吸入及护理干预[J].临床肺科杂志,2008,13(1):129-130

上一篇: 初中数学重点难点 下一篇: 土木工程的基本属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