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思维的策略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3 16:46:20

培养思维的策略

培养思维的策略篇(1)

在过去的20多年间,无论在教师培养还是课堂教学方面,反思或反思性思维都成了流行的话题以及教师和学生努力达到的标准[1]。尤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教育、医学以及语言教学等领域与反思性思维相关的论著颇多,有学者甚至将反思性思维作为批判性思维的同义词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2]。尽管提倡反思性思维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学术界对反思性思维缺乏系统的界定。这种概念的模糊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如难以区分反思性思维与其他思维;难以评价反思性思维能力;难以研究反思性思维的训练效果[1]。鉴于此,有必要理清反思性思维的概念和标准,以及教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反思性思维,构建反思型课堂。

一、反思性思维的概念及特点

1.反思性思维的概念

谈及反思性思维的提出者,普遍认为是美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他所撰写的《我们如何思维》一书1910年出版,1933年进行了再版扩充。在其早期的论述中,杜威将思维根据其重要性分为四类:头脑中的各类漫无定规的想法;个体对自己没有听到、见到和觉察到的事物形成的想法;个体未考虑是否存在根据就对某种征象得出的信念;最后一种是经过认真搜索充足证据所得出的信念。杜威认为最后一种形式才算是真正的思维[3]。在1933年的新版《我们如何思维》一书中,杜威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反思性思维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个体对于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照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导出的结论,所进行的主动、持续和周密的思考[4]。

2.反思性思维的特点

杜威认为反思性思维是最好的思维方式,较之其他几种思维方式,反思性思维具有明显的特点:(1)反思性思维是连续性的,是对所考虑问题的一种反复、严肃和持续不断的沉思。与其他零散的、漫无目的的想法不同,反思性思维是由一系列被思考的事情组成的,各连续的部分相因而生、相辅相成、相互制约。(2)反思性思维是以结论为导向的。它不是头脑中先想而后快的一个过程,反思性思维需要对一系列想象做出说明,导出理由充分的结论。(3)反思性思维是基于信念的。信念是个体对事物的价值、特性等做出的判断,而这些判断不一定具有充分的证据支持,反思过程中个体会不断对自己提出的信念加以证实。(4)反思性思维对个体的探索精神有促进作用。前面提到,人的信念包含着理智和实际的信仰,需要个体不断探索支持其的理由。反思性思维将推动个体进行自觉而有意义的探索,为理智的信念寻求坚实的基础。

二、反思性思维的价值

在杜威的教育哲学中,实用主义和社会改良主义是核心。他一直反对学校和教师把预先确定好的内容灌输给学生,以训诫的形式管理学生,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早在其《我的教育信条》一书中,杜威就指出教育应不断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5]。可见杜威把学生的发展视为一个渐进发展和意义建构的过程,期间学生的经验、意识和思维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

1.反思性思维可以使学生脱离冲动,使其行动归于自觉

根据杜威的说法,反思是将人与低等动物区别开来的能力。动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往往依靠本能的冲动采取行动,它们对自己行动将会产生的后果无任何预见,也不会考虑一种行动与其他行动之间的差异。而反思性思维能力可以使人不凭借本能,而是通过思维与判断根据尚未出现和未来的事物进行规划,并对行动的目的和结果有一定认识。对学生的思维引导和训练可以使他们逐渐学会对每一行动进行明确规划,做到深思熟虑,形成自觉。

2.除实现行为自觉之外,反思性思维还可以使学生为自己及他人的将来进行某些系统性的准备

反思性思维使人从个体和群体的生存、安危和未来发展的角度出发,不断改善生存条件、创造新的事物。从最初的生火到现在的发电,从古老的荒原小径到如今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从原始的千里传信到现代的网络沟通,无不是人类反思能力促进的结果。反思性思维的培养会使学生从小养成为未来做准备的意识,从先人的经验、个人的体验出发,不断反思,更好地揭示那些隐蔽的、不完善的和遥远的事物。

3.反思性思维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并赋予它们不同的价值

同样的文字、物体或世间事物的变化对于有反思能力的人来说会远远超越事物自然存在的意义,他们会进行感受和反思,挖掘事物所隐含的价值和象征意义。正如杜威所举的简单例子,一块石头对于没有反思能力的人就是一块石头而已;而对于有反思性思维的科学家、考古学家,这块同样的石头会蕴含其矿物特质或者是几百万年前的地质状况等信息。通过反思性思维的训练,学生将学会以不同的视角看待最常见的事物和现象,学会对各类经验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将来的可能经验做出推理,从而得到尽量好的成果并防止坏的结局。

4.反思性思维可以使学生提高控制力,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

反思性思维的这一价值体现了思维对于经验的拓展作用。经验和知识的形成要经过观察、反思、推理和总结等几个环节,当学生对自己反思过的事物或他人的经验成果进行进一步反思的时候,一方面会加深以往经验的意义;另一方面,通过对他人经验的理解和反思,会进一步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摆脱惯例的束缚,扩大自己的控制力。

三、反思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杜威将教与学比作是一个卖和买的过程,尽管这一过程存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但过程中主动权更多地在学生。因为教学不能使原本不会思维的学生学会思维,而是让他们在原有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学会更好地思维,因此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的习惯和倾向,那么培养的过程会收效甚微。教师只有使教学立足于学生的思维倾向,在其已有的思维基础上进行训练,依托学生自身的资源,让教学更适应学生,才能让学生学会更经济、更有效地使用其已有的思维能力[3]。

1.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的好奇心是思维培养中最具活力的原始材料。自古以来,好奇心一直被视为哲学与科学发展的源泉,人类探索和创新的推动力。杜威将学生的好奇心归为三个层面:体能层面、社会层面和智力层面,三者呈递进关系。在体能层面,好奇心只是个体生命力的外在体现,学生对外界的事物仅有直观的感受,不断摸索和体验。尽管这些基础的活动很难界定在思维和智力层面,但是它们却是思维最基本的原材料。在第二层面,学生在社会的影响下开始对观察到的事物设疑、思考,开始向周边的人提问以解惑。这些探索与思考不断推动他们去探索问题深层的东西。在这一层面,反思性思维处于蓄势待发阶段。直到智力层面,学生才开始对内心的疑问进行思索、探究、推理和解答,这一层面的好奇心是反思性思维发展的推动力。人的好奇心强弱不同,关注点不同,持续时间不同。有些人的好奇心会长期强劲,而有些人的好奇心会很快消退,需要及时抓住机会并正确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避免教条主义,积极营造民主气氛,通过问题及答案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设问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所表露的好奇心予以保护,引导他们向高层次思维发展,引导他们不断学会向别人求教、向书本等多种资源求教的探索意识。

2.客观判断并指导学生培养联想能力

联想是人对经历过的或者正在面对的事物所产生的想法或信念,是自发进行的思维过程。联想的能力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不同的人联想的快慢速度不同、广度不同、深度不同。教师应对学生的联想能力给于客观而全面的判断。对特定科目或问题,有的学生表现的思维敏捷,联想丰富,能对相关的问题给出多种反思性看法;而有的学生显得迟钝,毫无联想力。教师一定要搞清楚这是学生自身能力的缘故,还是由于兴趣的原因。因为学生对自认为没意义、无趣的内容会表现得反应迟缓,对自己关注的东西反应积极而强烈。从思维培养的角度看,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在联想方面实现平衡发展。尽管联想速度的快慢、联想面的宽窄以及程度的深浅并不能说明学生反思效果的好与坏,但是联想太快容易陷入思维的肤浅与草率;联想太少,很多时候显示学生思维贫乏;联想过多则会使学生对反思事物的逻辑关系难以把握,往往因一种情况引出多种看法而无所适从;联想太浅会让反思浮光掠影,流于表面形式,不能对问题形成深入思考。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客观、发展的角度看待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适度联想,培养最佳的思维习惯。

3.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条理性是反思性思维培养的较高层面。前面我们提到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联想力,但是仅有这些还不能达到反思性思维的要求。学生观察事物,产生初步的疑问和各种各样的想法,但这些零散无章的疑问和联想是不能称之为反思的。一定要使这些环节形成有秩序的、符合逻辑的、连续的过程,再加以理智的分析,结合先前的经验,针对相同的目标,形成有价值的结论,这才是反思性思维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成人不同。成人对事物的观察和联想往往基于自己的生活和职业等明确的需求目标,其思维的线索会更清晰。而学生缺乏这种环境来形成连续而明确的行动方式和目标,其反思信念的来源往往会受教师、学校、权威或社会思潮的影响,产生短暂与多样性的判断与想法。但是,学生存在的这种困境也成为了教育的机会。教师可以根据未成年人的实际情况为他们选择和安排适当的思维活动。这些活动既要适合未成年人的智力发展水平,还要考虑活动对于他们当前生活和将来责任的教育意义,要具有持续性、条理性的内在特征,最大限度地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敏锐性和连贯性,协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4.创设有效培养学生优良思维习惯的环境

前面谈到的策略主要关注学生的个体思维发展层面。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外在条件的保障,如教师、教材和学校环境等。首先,教师要研究学生个体的思维特点和习惯,了解外界因素对学生思维能力可能产生的影响,有意识地设计和运用思维训练的方法。其次,教师自己还要为学生做好榜样,因为榜样比训教更为有力。无论在人格方面还是在课业方面,教师对事物所持有的信念和采取的方式会引起学生这样或那样的反应,形成某种态度。另外,在教材的使用方面,教师一定要避免填鸭式的教法和教条式的定论,以免把学生培养成心智上的奴隶。教师应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自身经验相结合,把教学内容作为刺激学生思维的资源,设计反思性问题,调动学生探求的热情,使学生沿着一条逻辑线路持续探索并发现问题的答案,鼓励学生为自己的答案提供合理论证。总之,教师应成为思维训练的枢纽,以丰富的知识、灵活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培养。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优良思维习惯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反思性思维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一个观察事物的过程和一个调查研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能把个人经验中的智慧要素表现出来,能通过自己或他人的经验对事物形成新的认识,是有创造性的。教师应以开阔的胸怀和极大的责任意识全身心地投入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努力创造条件,精心设计思维训练方法,让学生从自己理智的创造中品尝快乐。

参考文献

[1] Rodgers,C.Defining Reflection Another?Look at John Dewey and Reflective Thinking[J].Teachers College Record,2002.

[2] Ennis,R.H.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s:Their Nature and Assessability[J].Informal Logic,1996.

[3] 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M].伍中友,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培养思维的策略篇(2)

新课改实施以来,地理学科教学活动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就要采取一些措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但有益于初中生学习地理知识,更有益于提升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呢?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望抛砖引玉,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一、优化教师导课艺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自然离不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无限好奇与积极探究。多年来,笔者在初中阶段地理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感受到了优化导课艺术是非常重要的激趣策略。譬如,在教学“保护环境”时,我播放了《一个真实的故事》音乐视频,极大地渲染了课堂氛围,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南亚”时,为学生讲了一个西游记的故事,告诉学生,当前唐僧西天取经的目的地就在今天的南亚地区。

二、运用地图质疑、解疑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是地理现象最形象、直观、综合的描述形式,也是地理学科特有的语言和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地图,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和现象间的相互关系,剖析各种抽象、复杂的地理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发展形象思维,提高综合和创新思维能力,使教与学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时,可先让学生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得出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的特点:东亚、南亚、西欧和美国东北部地区人口最稠密;而高山、寒冷、沙漠和湿热地区则人烟稀少,甚至无人定居。然后结合《五带分布图》和《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世界人口稠密地区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亚热带和部分热带地区的平原地区或近海地区的结论。

总之,我们要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精心设计教学模式与授课策略,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培养思维的策略篇(3)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1.057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art curriculum standards" has been widely concerned, in the middle school art teaching proces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rt curriculum standards" is very important. "Art curriculum standards" to advocate for students of art thinking training, because of this, teachers must constantly sum up their own work experience, the use of appropriate teaching methods, training students in the art of thinking.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cultivation strategy of fine arts thinking in middle school fine arts teaching, aiming at providing som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art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s.

Keywords art courses; art thinking; teaching methods; strategy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思维具有重要的地位。美术教育作为培养中学生美术思维的根本方法和手段,美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便是提高中学生审美意识和能力,最终为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培养中学生美术思维已经成为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样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美术思维来提升中学美术的教学水平、质量和效果。学生美术思维能力中的主要因素包括创新能力、抽象理解能力、观察能力以及人文意识,而中学生的人文意识又十分薄弱,同样欠缺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但是,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想力很强,这便要求美术教师充分结合学生这一特征,提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美术思维培养策略。

1 中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美术思维的作用

颁布和实施《美术课程标准》以后,中学美术教学的要求更高,目标更加明确。但是,在中学美术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美术这门学科并非考试的重点学科,因此,常常作为次要科目而被学生忽视。美术教育越来越零碎化和扁平化。虽然中学美术教学的内容不断增多,但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时间却在不断缩短。想要改变这一局面,要求中学美术教师必须要明确主次矛盾,提升美术教学效率、水平和有效性,对学生素质进行培养。这里所说的主要矛盾就是中学生美术思维,培养学生美术思维,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决美术造型的问题,还可以从根本上扩大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触类旁通。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进而解决自身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学生在形成美术思维以后,可以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美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主要通过设计、雕塑以及绘画等对世界进行掌握和认知,美术家通过运用自身长久以来形成的思维进行创作,所运用的造型手段和艺术方式恰巧是美术家美术思维的体现。因此,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一节课、每一环节、每一阶段的教学中,都要注重引导中学生对美术思维进行运用,通过美术思维来思考和创作。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中学美术教学有效性,还可以从根本上落实美术课程的目标,运用艺术的角度和眼光来掌握世界和认识世界,从本质上提高中学生的素质。

2 美术思维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2.1 创新能力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艺术的灵魂就是创新,形成美术作品的具体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作者创作美术作品的目的在于表达自身思想情感,同时表达了文化思想。正因如此,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创新能力。中学阶段是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最强的阶段,中学生的思维并不会受到很大束缚,创新能力很强。所以,教师要在自身教学过程中,对中学生思维特征进行充分运用,尽最大可能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维来创作美术作品,表达情感。在美术教学时,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进行发掘,使学生在描摹共同对象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身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创作出不同的形态和作品。

2.2 理解力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相对于形象思维能力来说,抽象理解能力属于关于形象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对作品质感、色彩、面、点以及线的观察上。很多美术作品均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特别是抽象作品,想要促使中学生对作品进行良好的理解,必须要对学生抽象理解能力进行挖掘、发挥和运用。同样运用大量色彩的两幅作品,中学生必须要运用理解力来对作品中的美术语言进行准确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作品构图来明确作品表达的真正含义。

2.3 观察力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在构成中学生美术思维的所有要素中,观察力是重要要素。若艺术创作者缺少敏锐观察力,便不可能成长为优秀的艺术创作者。学习艺术的人起初都是在模仿,创造同样是将无数次模仿作为前提和基础,美术绘画同样如此。美术绘画对于观察力的要求十分严格,所以,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和运用观察力迫在眉睫。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不管是学习素描,还是学习处理色彩的方法,都必须要具有很强的观察力。所以,教师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提升中学生的观察力。这样学生便可以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敏锐观察作品的差别。学生可以运用平面图和立体图,组织学生进行对比,进而提升学生的观察力。

2.4 人文意识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人文性就是美术的根本性质,美术自身就是文化,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授造型处理、色彩处理、绘画技巧等知识,还要注重和文化进行有机结合。教师在教授美术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应用人文意识,对学生人文意识进行强化和提升,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美术的文化特征,了解和掌握美术作品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引导学生通过美术思维来理解美术作品的人文内涵,提升中学生的人文意识。

3 中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美术思维的具体策略

3.1 培养学生个性思维

美术作品风格从本质上体现了作者的个性思维差异,美术作品的作用和意义在于对美的记录和感知。欣赏和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就是体验美的作品,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多地将注意力放在训练学生着色技巧和绘画技巧方面,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不能明确学生个性思维对于美术作品创作具有的巨大影响力,进而忽略了中学生对于美的感知和体验,最终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教育教学导致学生在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缺少灵活性,所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缺少自身风格和个性。美术教师想要对学生个性化思维进行培养,必须要对学生认知空间和视野进行扩展,对学生阅历进行丰富,促使学生通过日积月累养成与众不同的差异性,这便是对学生创作养分的培养,从本质上提高中学生艺术创作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大自然中感受自然,促使学生回归到自然之中,通过亲自到大自然中开展写生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进而临摹出大自然的风景和实物,最终促使学生明确事物的根本和真相,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以及创作灵感。又如,教师可以带动学生深入到社会之中,鼓励学生体验生活和感受生活,艺术的源泉和根本就是生活,艺术同样能够反映生活。通过增强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

3.2 转变教学策略和思维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体,教师H仅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归根结底,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教师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命令学生学习什么便画出什么,否则定会培养出画匠,而非画家。与中学其他学科不同,美术学科并没有标准答案。学生通过想象力和创造力所做的作品便是最好的作品,因此,学生必须要具有独树一帜和别具一格的美术思维。所以,在教师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的同时,必须对传统教学策略和方式进行创新,改变示范和讲解的美术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思维,运用引导方式,使学生通过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来构思作品。在学生提出新的想法和思路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鼓励他们将自身想法变成现实。比如,在教授学生蔬果绘画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想象如何构图。蔬果在学生的生活中常常出现,教师告知学生将蔬果作为工具,进而开展构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明确蔬果和其它东西之间的关系,如蔬果和动物的关系、和人类的关系等,至于如何构图和如何联系一起,便交由学生来进行实践,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思维。

3.3 注重强化人文意识

新课程中已经明确规定,美术课程最为根本和基本的性质就是人文性。想要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必须要对学生人文意识进行不断强化。这便要求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的同时,注重为学生营造人文氛围,促使学生受到感染,进而自觉强化学生自身人文意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很多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和内涵进行发现以及感知,教师要特别为学生选取人文气息很强烈的作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学生人文意识进行强化。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做人的品质、原则、道理等,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和品质。

4 结语

总而言之,美术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情操进行陶冶,从根本上开发学生之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当前形势下,在我国教育体系之中,美育是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传统教育思想对美育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这从根本上制约中学生的发展。但无论如何,中学美术教师必须要正确认识到中学生的特征,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准确掌握学生思维特征,运用美术思维规律,进而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颜晓晨.中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美术教育研究,2014(4):133-133.

[2] 罗秀菊.通感审美模式应用于初中美术教学的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4):114-115.

[3] 陆玲.挖掘学生美术思维“火花”――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J].新课程导学,2014(6):15.

[4] 周长萍.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思维创新的引导[J].新课程・上旬,2016(4):256.

培养思维的策略篇(4)

民法思维是指按照民事法律的逻辑和理念来分析、解决民法问题的思维。民法思维是学习民事法律人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也是民法学习当中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的法律思维能力之一。一般而言,民法思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以及民法理念的强化。

(一)民法思维具有抽象性

民事法律规范具有一般性,而现实中发生的一个个民事案件则具有特殊性。在分析民事案件的时候,我们必须进行仔细的观察、分析,将案件的焦点问题从案件本身抽象出来,并使其与相关的民事法律原理、规范相衔接,最后才能正确的解决问题。民事法律关系体现的是与公民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它无疑是纷繁复杂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掌握案件事实背后本质的民事法律问题,进而分析、推理,那么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民法本身就是由具体而又复杂的社会生活抽象而来,民法所涵盖的民事权利能力、民事法律关系等概念均具是抽象的,所以必须培养自身的抽象思维能力与之相衔接。

(二)民法思维强调逻辑性

民法知识体系是依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的有机整体。它看似繁杂,其实内部都是环环相扣的,点和点之间都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而不是粗糙地糅合、堆砌在一起的。民法有自己总览全局的调整范围、调整原则以及调本文由收集整理整手段,这些综合性的规定限制约束着民法分则的具体内容的实施。可见,民法总则和民法分则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民法分则的内容不能逾越总则的概括规定。所以,在民法学习中,我们必须特别注意民法思维中的逻辑性。掌握逻辑性就好比顺藤摸瓜,势必会让我们的民法学习事半功倍。

(三)民法思维强调独特的民法理念

我国民法是在借鉴、吸收、继承法德大陆法系民法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法律体系。民法经过悠久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高度概括性的民法理念,这些民法理念是民法体系的精髓和支撑,他们在民法体系当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一般来说,民法解决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纠纷,在民法当中公民平等的享有民事权利和平等的履行义务,所以民法理念包括私权至上、主体平等以及私人自治。

二、高职教师民法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民法思维能力培养的目的

民法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法律人的全面培养。相信学了法律,但是不能利用法律解决案件,是法律人的耻辱,也是现今法学教育的悲哀。社会需要的是实干人才,而不是只会死记硬背法律条文的书呆子。法学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将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投入到实践当中,实现法律的价值,而不是将法律知识束之高阁。民法思维能力的培养无疑有利于法学教育的实现,即法律人在脱离的学校之后,能够运用自己的民法思维能力灵活而又具有创造性地解决所面对的纷繁的民法问题。另外,民事法律关系其实也是法学教学必须达成的最基本的而又无比重要的目标之一。

(二)高职教师民法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1.培养民法概念分析能力

概念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当中,对所感知的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概括而形成的。民法概念可谓民法体系的基石,我们在民法学习中首先接触到的便是民法概念。民法概念是相关民法问题本质特征的整合,有着自己独有的内涵和外延。培养民法概念分析的能力,掌握概念当中的要点以及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区别无疑有利于整个民事法律体系的学习。民法概念是民法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认同,它将民法的相关内涵以简短的句子、简单的语言表述出来,能够给法律学习者更加深刻和直观的印象。所以,培养民法思维能力应从分析民法概念开始。

2.培养民法条文分析能力

民法条文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民法条文有着严密的逻辑顺序,即一定的行为模式和一定的法律后果。民法条文是根据一定的立法精神制定出来的,民法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等均体现在其中。严格来讲,几乎没有一个法条能够独立解决民事法律问题。所以,在规定同一问题的不同法条中,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法条的性质,才能解决适用问题。一般而言,法条有任意性法条和强制性法条、不完全性法条和完全性法条、上位法条和下位法条以及同位阶的法条,这些法条之间有着一定的限制作用,只有对相关法条进行分析,才能适当的解决问题。 因此,培养民法条文分析能力有利于民法思维能力的培养。

3.培养民法立法分析能力

培养思维的策略篇(5)

一、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既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条件,也是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主动改变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实施诱导式、探究式教学模式,改变教师一言堂、霸占课堂的不良局面,形成以学生为真正的学习主体,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良性教学氛围. 因此,笔者努力践行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把自己逐渐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帮助学生,使学生愿意接受自己的教育,主动接受自己的引导. 尤其是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敢于大胆探索、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探讨之中思维与思维之间必然产生碰撞的火花,其创新思维也必然得到激发和锻炼.

例如,关于“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学,笔者不是上来就开讲,而是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其计算的方法和步骤,我把学生分成三个学习组,然后拿出三张不同颜色的卡纸,让第一组剪出两个一样的直角三角形,第二组剪出两个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第三组剪出两个一样的钝角三角形. 接着,我引导每一组进行组内拼图,并说出本组拼出图案形状有什么特点. 我还让三个学习组分别交换三角形再进行拼图,结果各组得出的结论惊人的一致:任意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学生通过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原来的三角形,发现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的图形,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图形面积的一半. 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图形的底和高相等. 于是得出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二分之一. 这里,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的作用是引导、鼓励、参与,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要表现在各组的第一次拼图过程、交换三角形后的拼图过程、拼图特点的总结以及三角形面积的推理过程.

二、创设创新思维的教学情境

创设创新思维的教学情境,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的沃土. 小学数学本身是抽象的、枯燥的,那么笔者按照变抽象的为形象的、变枯燥的为有趣的教学思路,选择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实例,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将数学课堂激活,使学生愿意学习数学、想学习数学、乐于学习数学.

例如,关于“商不变规律”的教学,操作程序如下: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思维,笔者采取学生喜欢的讲故事方式导入新课,于是就设置了一个“猴王分桃子”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一天,美猴王辞去弼马温的官职,回到了花果山,并带来了很多桃子. 但是如何把这些桃子分给小猴子呢?美猴王想出了一个点子,先把六个桃子分给两只猴子,两个猴子都得到三个桃子,但是其他猴子都不愿意了,因为自己没有分得桃子. 美猴王这时灵机一动,说这样吧,把六十个桃子分给二十只猴子,结果还有一些猴子不满意,因为他们也没分到桃子. 于是,美猴王一拍桌子说,把六百个桃子分给二百只猴子,这时小猴子可高兴了,心里想六百个桃子啊,这么多!可是最后分到手仍是每人三个桃子. 于是,笔者马上抛出问题:这里的谜团如何解开呢?这就需要我们学习“商不变规律”. 学生喜欢听故事,故事中融入数学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带入故事中,从听故事到讨论问题,可以看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适宜的教学情境,具有启发性的情境和问题就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深厚沃土.

三、突破定式思维,培养开放思维

小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内在因素是突破自己的定式思维,形成开放性思维模式,这也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内在源泉. 由于学生习惯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思维往往形成一定的定式,尽管这种定式还未成熟,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 因此,需要突破定式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运用开放的课堂、开放的课题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

例如,学完“长方体的体积”后,笔者设计开放性、生活化的练习题,以突破学生的定式思维.夏天来了,大家都特别爱游泳. 某游泳馆中的游泳池长度是50米,宽度是25米,深度是3米. 如果现在将水注到1.5米,水价是一立方米4元,那么,这池水需要交水费是多少元?这里,不仅涉及长方体的体积,还涉及其他数学知识的运用,这道题开放性强,学生需要从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开放性思维也有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提高学生从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也是践行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有效途径. 只要我们教师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创新思维的教学情境,敢于突破学生的定式思维,培养其开放思维,那么,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就一定会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培养思维的策略篇(6)

中图分类号: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4-0041-01

在英语学科中,思是指学习者的抽象性思维(Abstract thinking)、创新性思维(Creative thingking)和逻辑性思维(Logical thingking)等。英语思维能力是指培养学生随时随地都能用最简洁的英语流利纯正地表达头脑中的所思所想的能力。

学生学习英语注重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从这些方面来看,可以说我国小学英语的教学是比较成功的。但是我国小学英语课程是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开设的,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凸显出来。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教师如何做才能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呢?

一、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

大家都知道,无论是学习英语还是其他学科,中国学生学习的勤奋程度不差于任何一个国家,甚至比他们更加努力。在中国,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还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生面对的就是一张考试卷。但是,学习英语的目的不只是考试,而是还可以同外国人交谈。因此,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朱智贤等人专门通过实验研究来揭示教育在思维发展中的作用。结果证明,“教育是作用于思维发展的决定因素合理的、适当的教育措施,把握客观诸因素的辩证关系,能挖掘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巨大潜力, 并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说,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延伸,从而有效地帮助学习。小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此时仍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而思维导图正是架起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桥梁。此时小学生初步接触第二语言,无论是单词还是句子的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运用思维导图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编写思维导图,能够有效地辅助教学。久而久之,学生便养成了英语思维习惯。

二、创设真实情境,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

我国开设小学英语课程以来,不同地区的学校所使用的英语教材不尽相同,并且小学英语的教材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变化之中。无论教材怎样改变,小学所涉及的知识点都没有变,语言也没有变。笔者注意到这些年来教材的不断变化,体现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在内容上更加接近生活,在形式上越来越完整。这些教材变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在教材中增添各种各样的精美图片和趣味性的故事。编者越来越注重通过真实的情景的设置来合理地编排教科书。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和改变教学策略,注重创设真实的英语情景来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如《BBC小学英语》的3B教材第三课“How Much Is It”,本课涉及到了各种水果的名称,及对价格的询问所涉及的相关用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方面是在教授新单词部分,教师准备多种水果图片,这样在教学中能够给学生一个最直观的感受,然后教师会提出几个关于水果的问题,如Do you like fruits ? Which fruits do you like best ? Why do you like it?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让学生通过不断地说来加强对单词的记忆,从而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无形记忆。第二方面就是对所学的句子巩固提高,可以设计人物角色扮演活动,把整班同学分成四组,选取一些学生轮流当售货员,一些同学当买货者,让学生用英语自由地交流和购买水果。对售货员和买货者有个硬性规定,就是No Chinese!如果在每节英语课上教师都尽力去还原当时的语言环境,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教学,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忽略汉式思维并能很自然地转换为英语思维。

三、丰富跨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

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跨文化是指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要学好英语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去那些讲英语的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紧密相联系的。中国的文化与外国的文化会有很大差异。所以,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地丰富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如《EEC小学英语》的4A教材第一课“Good Morning,Mom”中,涉及到句型What is for breakfast ?及一些关于食物单词如orange、egg、milk 、jam、toast。教师在讲授本课内容时,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查一些资料,关于外国人经常吃的食物有哪些?如salad、 turkey 、bread 。其次,教师可以给学生留这样一个任务:制作一张关于食物文化的调查表格,让学生展示中国和外国的早餐种类有多少?然后向学生们介绍外国人通常吃哪些食物?从而让学生意识到中西文化间的区别。这只是很小的文化差异,随着年级的增长,教师可以适当地多延伸一些跨文化的知识。文化的范围很广,如这个国家的历史、艺术、、开放程度,这对我们小学英语教师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

教法又称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发展的方法。依据不同的指导思想,我们可以把教学方法大体归为两大类,即注入式和启发式。注入式就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很显然这种教学方法缺点是忽略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改革的今天,这种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启发式则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指导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的方法。启发式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积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几点尝试。如《EEC小学英语》的3B教材第五课《You Look Great!》中,首先,教师与学生进行简单的问候 Good morning ! How are you today ? I’m fine . Thank you . And you ? I’m fine ,too . 其次,教师在导入环节运用谈话法导入。You wear a new cap ! You look great ! 然后教师会问全体学生 Yes or no?OK .Let’s say together ! You look great ! Let’s chant ! 这样,在导入环节教师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新授环节,笔者以讲授法和演示法为主,教师首先为学生创设合理的语言环境,然后展示教材中一张图片,Do you remember our good friends ? Where are they ? Do you want to go with them ?Ok, Let’s study !向学生播放flas。让学生看过第二遍后,带领同学们模仿,最后设计一个 A Show Time !让学生把这节课所学习知识展现出来。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下,不但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能够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采用以实际训练为主的练习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如说话的练习,小作文和创作的练习,技巧的练习,解答问题时的练习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而不能长期使用一种教学方法。教师运用教法的综合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对于小学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英语的教学离不开教法,但在教学中怎么“教”,才能充分培养小学生英语的思维能力,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研究。

小学生作为英语的初学者,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可忽视,绝非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策略,注重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愉快的氛围。

培养思维的策略篇(7)

【关键词】高中数学思维能力策略

高中生数学思维,是指在中数学学习中学生在对数学问题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类比、归纳、综合、分析、演绎等高中数学基本方法进行推理和论证,理解并掌握高中数学知识并运用它解决具体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对数学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

1.高中生数学思维发展的特点

高中生数学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抽象逻辑思维较初中时期更为日新月异的迅速发展,慢慢占据相对优势的地位,同时形象思维也随着逻辑思维的发展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这两种思维在高中时段学习中并驾齐驱的迅猛发展且日渐成熟,较初中时段会有质的飞跃;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发散性以及深刻性有了显著地提高,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同个体在遇到不同问题时会表现的有所差异且并不完全成熟,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这都是由于他们的知识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经验不足造成的。高一年级是高中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是为进一步学习高中数学知识、方法打好基础的阶段,是数学思维能力得以进一步迅猛发展的关键起始阶段;同时,它也是学生能否从初中阶段顺利衔接进入高中学习的一个关键时期;高一年级具备的这两个“关键”性使得教育者应更加注重这个时期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

2.培养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注意情感因素和心理素质的启迪和培养,激发积极思维人是有情感的,人的思维总是伴随着情感而进行,情感可以激励思维,相反也可以形成思维障碍。最近,美国心理学家提出情感智力的新概念――人的智能是智力因素与情感因素的矛盾统一体,智力、情感是智能的两个不同反映侧面。在数学教学中忽视情感与心理素质的教育诚然是一大失误。没有水的池塘不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和情感的教育不称其为教育。我们所期盼的奇迹只能萌芽于热情,胎动于鼓励,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充分关注情感教育。

2.1营造和谐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情感是人与人之间良好沟通的桥梁,学生喜欢某一学科往往是从喜欢这门学科的任课教师开始的,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那么,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全面关心照顾中,教师的外在形象气质、优雅的举止行为、广博的知识、扎实的功底、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亲切灵动的教学方式都会让学生想要亲近教师,从而自发自愿的、饶有兴趣的进入该门学科的学习中。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吸引学生努力完成课程学习的助跑器和剂。

2.2激发兴趣是进行思维训练的前提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做为一种非智力因素,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强有力的学习催化剂,天才的秘密就在于强烈的兴趣和爱好能有效的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探求知识,研究规律,把握方法,从而创造性的运用知识。不过,学习兴趣也不完全是天生的,也是要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进行思维训练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

2.2.1数学史与数学教学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将丰富的数学史料引入数学课堂,让他们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演变和数学家刻苦钻研概念、定理及公式的来龙去脉,使难以接受的数学内容更加人性化,改变学生“数学是枯燥的”的误解,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也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情感。

2.2.2学而知疑深思,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来源于疑问,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将会极大地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变被动参与教学为主动,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给学生创设机会,培养自主探求积极思考,追求真理,探求真知的良好思维品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正如古人所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2.2.3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应用题选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结合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培养思维的策略篇(8)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成为中考甚至高考的不可逾越的障碍。数学学习的困难导致许多学生放弃高考,这一问题一直为教育学界与专家们所关注。然而,对于学生如何来学习数学,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进行入手,以期能够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1.数学思维的特性

数学思维通常与一般思维有着质的区别,其抽象性是其思维的本质特征。一般思维具有具体性,有着可操作性。而数学思维兼具一般思维的特点,而同时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是具体事物的高度概括。

数学语言的准确性、逻辑性使得数学思维具有高度的严谨性。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重点。

2.学生学习数学的困境

2.1心理弱势导致数学学习能力弱势

数学思维给予学生广阔的学习空间,也给学生思维带来无限的延展。然而,掌握利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的同学,在现实的学习中,会有如鱼得水的感觉。但对于掌握数学思维的同学来说,没有思维的驾驭能力,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步履维艰,难以得到心理的成功感。久而久之,便对数学失去信心,原本比较复杂的问题也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问题的本身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对于数学问题产生心理上的畏惧感,从而使得学生对数学相关问题采取听之、任之、弃之的态度。

学科心理弱势导致学生对科目,甚至到对其他科目的厌学,我们称之为“关联性”。在接触新的与数学相关科目时,有着潜在的心理弱势,进而不会有良好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去学习其他科目,如数学、物理、化学、几何等。从而,产生相关学习的劣性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数学学习的最初阶段,心理优势造就了后续的学习,弱势心理必然会影响其学科本身或其他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2.2外界因素的影响系统性

数学知识的逻辑性使得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要一步一步扎实地学习,因此学生很难有跳跃性的突破。数学知识的学习是环环相扣,互为基础的。然而,由于些许外界因素的影响,诸如生病、休学、留级等,数学基础较好的同学可能在学习过程错过部分章节的学习。进而导致后续学习的困难,难以跟上节奏。数学思维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系统与周期并存,失去对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数学思维的培养则会陷入困境,而短期难以提升。

3.数学思维的培养的策略

3.1适时进行动机培养

数学思维的启蒙阶段通常在小学阶段,而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在后续的学习中,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而自发地进行学习。然而,在错过培养兴趣的最佳时期,可能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兴趣不浓或厌学。因此,时机的把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学生对具体问题抽象化之前,重点在于使学生对具体事物的属性有所熟知,才能把握问题的根本,进而形成抽象思维。在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期间,引导和调动其思维的转型是难点。因此,动机的培养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原则是从微观到宏观角度出发,使用抽象思维来简化具体的事物。

3.2强化实物数据印象形成

在现实教学场景中,安排与数量相关的教学器材与设施,使学生在预先设置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相关数学知识的教育与影响。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实物教具或较多的实例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可触摸性的知识实体,尤其是在基础教学阶段。实例或实体显得至关重要。

3.3设疑式课堂教学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艺术更为关键。即使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如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提问题”法对学生思维设置一定的障碍,让学生以组的形式对问题进行思考。最后,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重点和详细的讲解。讲解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疑问节点的解决。解决问题后,进行类似情境反复设置,进行反复演练,以达到对“质疑―讨论―归纳―提升”模式的环节学习系统的不断强化,使学生在自我质疑和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实现细节的完善与思维品质的锻炼。

3.4“开放式”教学模式思想

数学思维具有极为广阔的延展空间,可以包含世间万物,以任何事物为主体,通过特殊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这种思维在世界各国人们的心中存在着共性的特征,些许表达方式差异,但所承载的数学原理、规则与规律大体相同。因此,在数学思维培养的过程中,“开放”的主体思想要把握清晰,开放的课堂、灵活的授课方式,开放的思维方式都是培养数学思维必不可少的条件,使所学知识或原理能够适时适度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只是数学思维培养的载体,是数学思维培养个案。学习者注意知识在数学思维培养中的地位,更好地理解“开放”二字的内涵,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培养。

4.结语

思维的培养有着多变性与不稳定性,同时,也有着较大的开拓性。在数学思维的培养中,开拓性表现得更为突出,因而,基础教育在思维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多数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后续的数学知识学习中,理解能力较强,接受知识相对较快。并且,许多学生对有深度的数学题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习题演练和学习,甚至先于教师所讲的内容进行自我学习。

参考文献:

培养思维的策略篇(9)

下面谈一下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 问题驱动策略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问题的终结点.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明确学生思维的方向,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学习“圆周角”一节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圆心角的概念,这时教师可以在同一平面内,分别画出角的顶点在圆外、圆上、圆内(包含圆心)的三种情况.

问题1:点A在O外,点B、B、B在O上,点C在O内,则∠A、∠B、∠B、∠B、∠C应该分成几类?为什么?

问题2:探究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之间的数量关系.

操作:(1)画出一个任意O及O上的任意两点A、B(如图2);

(2)画出所对的圆周角.

研讨:所对的圆周角有多少个?它们可以分成几类?

归纳:(1)通过操作,学生会发现所对的圆周角有无数个(如图3);(2)在所对的无数个圆周角中,可分为三类:圆心在圆周角的一边上(如图4①)、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如图4②)、圆心在圆周角的外部(如图4③).

操作:(3)在图4中,设所对的圆周角为∠ACB,并画出所对的圆心角∠AOB(如图5);

研讨:(1)图5中,哪一幅图最简单?∠ACB与∠AOB有怎样的数量关系?(2)另两幅图中是否也有相同的规律?你打算怎样研究?

经过思考,学生不难发现图5①较简单,∠ACB=∠AOB,通过研讨、交流学生会认识到需将图5②、③化归为图5①,从而构造出过C点的直径(如图6).

最后得出“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是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由此可见,问题是驱动学生思维的“催化剂”.

二、 创造性思维策略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的具有高度的独创性.它的思维方式不是孤立的、单一的,而是刻意创新的思维,是一种独创思维.它常常能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放射性的联想,产生一种新颖、独特和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例如:求运算式+++…+的值(结果用n表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1)设计如图7所示的正方形求+++…+的值;

(2) 设计如图8所示的三角形求+++…+的值.

总之,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发展了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才能揭示事物本质,思维的创造性、批判性才能更好的体现出来,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的发展.

三、 抽象思维策略

概念、判断、推理是抽象思维的三大形式,在教学中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抽象思维的基础,只有在概念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正确判断,进而进行推理,达到发展抽象思维的目的.

如:“ m2+1994m是一个平方数,求m的最大整数值”,需要使学生掌握正整数、完全平方数的概念的基础上做出判断.

要使m2+1994m是一个平方数,可设m2+1994m=x,而x>m,故存在正整数k,使x=m+k,于是m2+1994m=(m+k)2=m2+2mk+k2,

只须求出k即可,推理过程为:

m=.

因为m>0,所以1994-2k>0 , 即k<997.

因为越大,k2越大,而1994-2k越小,

所以k取996,取得所求最大整数为m==496008.

培养思维的策略篇(10)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物理教学的启发作用,使学生优化思维过程,学会思维方法,克服思维障碍,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使物理教学真正有效地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创设反常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1.引发观念性认知冲突

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出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结构相“矛盾”的问题情境,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去寻求解决物理问题的策略。如对于水的导热性能,学生根据自己的物理“常识”会认为水是热的良导体,在教学中教师可做“沸水养鱼”的对比实验。当给试管加热直至水烧沸时,产生了反常现象:鱼仍在水中“悠闲”地游动。这一事实极大地冲击了学生的物理“常识”,使他们无不积极思考,质疑旧的观点,提出新的看法,探索奥秘所在。

2.引发知识性认知冲突

教师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适时地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中学生思维的完整结构已基本形成并趋于稳定,他们的认知结构完全可以接纳知识的同化与顺应。通过创设知识性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自主探究意识,有助于引发学生借助类比的思想方法逐步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不断地丰富、提高和发展自己的探究思维品质。

3.引发应用性认知冲突

在解决物理应用性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创设脱离物理模型的适用条件或忽视物理意义而导致的认知冲突,引领学生获得思维冲突体验,清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盲点”。在讲解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时,根据库仑定律,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F=kQ1Q2/r2,即相互作用力F与距离r的平方成反比。由此可设一认知冲突,若纯粹从数学角度上看,当电荷间距离r0时,电荷间的作用力F便无穷大了,但事实上,当r0时,带电体便不能看作点电荷,公式也不再适用了。面对这一认知冲突,学生又陷入深思中,重新思考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重新思考什么是点电荷。此时教师点拨,库仑定律只适用于真空中的点电荷之间,即电荷间的距离必须远远大于带电体的尺寸,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二、抓住事物本质,拓展知识外延,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1.延伸法

学生理解或实际运用概念时,有时会不自觉地缩小或扩大概念的外延,因而造成错误的结果。在教学中恰当地对物理事件进行延伸、演变,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弄清物理知识的内涵与外延的过程中,进行思维训练。

2.演示法

教师利用学生的形体、实物标本、模型、挂图等或进行演示实验,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因惊叹结果的微妙而去质疑问难,探索思悟。在进行《机械波的产生》的教学时,机械波的形成条件及其传播特点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机械波,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模拟连续的“人浪”来创设教学情境,再进一步引导和探究,进行《机械波的产生》的学习,课堂的难点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克服了。

3.比较法

比较是在头脑中确定事物共同点与不同点的思维过程。物理中有许多相近的物理概念及规律,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具有不同的本质属性,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简单化,产生混淆,区分不清。所以教师应加强概念和规律的辨析,通过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同异综合等比较方法,引导学生更全面深刻地认识物理概念及规律,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三、引导质疑究难,打破学习定势,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1.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思维品质,重要的是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启发和鼓励学生提出设想,发表见解,引发争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实验验证,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2.重视错例评讲

进行错例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从本质上把握物理过程,从各种复杂的因素中抓住主要矛盾,实现思维能力的提高。错例包括两种:一种是题目本身存在问题;另一种是表面上正确、实际上错误的解题方法或过程。题目本身存在的问题,可能是不存在真实解,也可能是未考虑到特殊情形,还可能是题目本身的描述含有不确定成分等。另一种错例主要来源于学生,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回答和解题中发现各种典型的、隐蔽的错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质疑、论证、剖析。

上一篇: 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下一篇: 社交媒体现状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