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的特征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5 16:51:30

探究性学习的特征

探究性学习的特征篇(1)

1.1能动性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更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动地探究学习。

1.1.1鼓励质疑。提出问题,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起点。为激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质疑的环境,并对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进行鼓励。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几乎在每堂化学课上都会遇到同学提出问题,有时候甚至同时有几个同学争着提问。他们的问题往往是:这个问题为什么是这样的?这个问题能不能从另外的角度去理解、我认为这个问题这样考虑更简单,等等。上述问题由学生提出,又由学生通过探究得到解决。可以认为,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他们的探究学习提供了载体,质疑是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发动机。

1.1.2引导自主编题。根据自愿原则,每次作业后让学生可以增加一个跟化学学习内容相匹配的自编问题(当然,不要求每个同学都做这样的作业),自编问题的质量要求从模仿到迁移到创新逐渐提高,并选择质量较高的自编题向全体同学推荐。我们认为学生自编化学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学习的过程。

1.1.3激励个性发展。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长,通过兴趣小组学习、参与社会调查、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等活动,使学生个性获得发展。

1.2过程性策略

在化学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上,在兼顾教学过程与结果的前提下,更注重让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为了使过程性策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得以实施,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1.2.1让学生共同设计发现化学规律、探求化学新知的方案或实验步骤,并参与寻求化学真理的实践活动。

1.2.2通过参与上述活动,让学生自己从中感情出探求和掌握新知的一般方法。

1.2.3教师成为教学过程的信息源媒介体、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学节奏的调控者。

1.3开放性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突破现行教材的限制,通过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提供开放的教学内容等手段,使学生的思维获得开放。

1.3.1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开放性可以引发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以教学情境作为起点,以开放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到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来,让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使思维获得发散,再对问题的各种可能原因或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主要原因或结果,并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从而使之获得化学探究学习所必需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从中感悟到理科学习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1.3.2形成开放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师生之间传统的我教你学的关系,建立起一种既是教与学的关系,又是教学活动共同设计者与参与者的关系。

1.3.3提供开放的教学内容。为使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及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向学生提供课本上未作介绍的相关化学资料,并让他们通过学习来解释或从理论上解决生产生活实践中所遇到的化学问题,如环保问题等等。

1.3.4给学生开放的时间和空间。在实践中通过让学生参加兴趣小组活动、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化学研究性学习将探究性学习的时间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将探究性学习的空间从教室拓展到了家庭、图书馆、实验室和电脑网络终端等。

2实施激励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的教师教学行为特征

在实施上述激励学生化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过程中,我们感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具有如下特征:

2.1注重化学探究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通过能动性策略的实施,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由教学过程中的被动执行,变为主动寻找探究内容、提出探究方案、实施探究活动、获得探究结果,其效果明显优于被动学习。如在学习离子晶体的物理性质时,大家通过对一系列数据的分析,发现影响离子晶体熔点的因素主要有两个:离子半径和离子的电荷。经过对不同数据间关系的探究,大家发现了如下规律(当其他因素相同或相近时):(1)离子半径越大,离子晶体熔点越低;(2)离子所带电荷越多,离子晶体熔点越高。到此时,这个问题的探究过程基本结束了,这时突然有个同学提出了下面的问题:如果有A、B两种晶体,按照离子半径判断,熔点应该A高,但按照离子的电荷判断,熔点应该B高,当出现这种相互矛盾的判断结果时,我们怎么办?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又激发起了大家进一步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接下来教师的处理方法是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已有数据之间的递变关系。通过探究,大家发现,当离子半径发生变化时,离子晶体熔点的变化范围在几十度到几百度之间,而当离子的电荷发生变化时,离子晶体熔点的变化均在一千度以上。这一发现,使大家找到了影响离子晶体熔点的主要因素,认为在离子半径和离子的电荷两个影响离子晶体熔点的因素中,离子的电荷占主导地位。这样,学生获得了规律,提出的问题也就顺利地从理论上解决了(当然在规律之中,也隐含有特例)。

2.2重视探究方法的训练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过程性策略的实施,让学生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探究学习的一般方法。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角度来看,科学方法不外乎两种形式――理性思维和观察实验。在将上述方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组织实施时,我们将它们改造成了如下形式:(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大胆假设、设计验证、迁移创新。(2)创设情境、顺应同化、抽象概括、获取新知、迁移创新。

在学生参与化学探究学习的活动中可以交替使用这两种组织形式。如在化学平衡的移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在探究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时,采用的是第二种组织形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并且对观察得到的信息进行抽象概括,获得化学平衡移动的一般规律;接下来的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时,则让学生根据已经获得的规律,对实验结果提出理论假设,然后进行实验验证,最后实验证明学生的假设是正确的。这样的结果使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呈现多样性,使学生内隐地受到完整的科学方法论的教育,也使学生得到探究方法的训练。

2.3加强创新精神的培养

开放性策略的实施,有利于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方法,如果这些观点、方法是独特而有效的话,那么他的创造学习就开始了。如在解决怎样检验NO2和Br2两瓶红棕色气体这一常见问题时,同学们提出了八种不同方法。有一个同学提出分别将两种气体加热,根据加热后气体颜色深浅的不同就可区别,紧接着另外一个同学提出将两种气体放到冰箱里冷却。当时大家感到的思路跟前面同学是一样的,仅仅是方法相反罢了。这时这个同学讲了他的观点:当两种气体降到一定温度时都会发生状态变化变为固体,此时一瓶中得到的是有色固体,而另外一瓶中由于N2O4首先固化,引起化学平衡移动,使NO2完全转化为N2O4而得到无色固体。到这时,大家才理解了他这种方法的原理,不禁为他别出心裁的思路而喝彩,确实这是一种大家不容易想到的奇异而有效的思路,具有创新的成分。

应该指出的是,对以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甚至不同的学生而言,所采取的激励学生化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可以是不同的,在教学实践应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教学策略,以期收到最佳的效果。

探究性学习的特征篇(2)

1.化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

学科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学科的学习特点,在实验中学习化学无疑是最有效又最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之一。在化学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和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化学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

2.化学实验本身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

化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目的,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有计划地实施探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地探究的过程。

3.化学实验为探究性学习中验证假说提供了科学方法

和科学家进行的科学探究一样,探究性学习也具有问题特征、收集信息特征、假设特征、验证特征和评价反馈特征。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针对发现的问题,在回忆总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基础上,做出大胆假设或猜想,并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假设或猜想进行证实或证伪。所以,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探究性学习时验证假设或猜想的主要方法,也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

二、化学实验作为探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1.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情境下产生的一系列学习活动。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在化学学习中,除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外,教师更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而化学实验是最形象、生动、直观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之一。

2.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经过多渠道的收集信息和深入的思考,将会提出有关问题解决的方案和问题答案的假设或猜想。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猜想或假设进行验证,是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常用的方法。

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体验和经历用化学实验验证假说和猜想的机会。教师要指导学生,特别是要帮助和指导那些有困难的学生完成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设计一些与假设或猜想“相违背”的实验方案和采用反证的实验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演绎的思维方法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最后要在实验中严格控制实验条件。通过实验验证过程中对实验条件的控制和选择,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了解到实验条件控制是实验的灵魂,从而有效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3.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

在化学教学领域中,长期以来人们过分夸大了实验所起的验证原理,通过形象、直观的方式获取知识和培养实验技能的作用。以化学实验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就必须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恢复化学实验探究性的本来面貌。

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要不断研究开发适合于探究性学习的化学实验,要注意从生产、生活实际中挖掘素材设计实验方案,因为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的实验探究性强,能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如钢铁的锈蚀和防护、燃烧和灭火、金属的活动顺序、气体和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都可以设计成很好的探究性实验。

三、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探究性学习

化学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但并非是唯一的途径。有些内容用探究性学习并不一定需要通过化学实验来进行,特别是对学生具有较多知识背景的内容和物质微观结构的学习更是如此。

2.营造良好的探究性学习的氛围

学生对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愿望,学习的进行在很大限度上取决于这种自然倾向的激发。教师必须注意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在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实验方案,即使是在对学生提出的不全面、不完善甚至错误的实验方案,也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在提出实验方案过程中的主动参与精神和创新意识。另外,教师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和探究,允许他们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受挫折的磨炼,并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注意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探究性学习的特征篇(3)

一、深刻理解化学基本理论的实验基础

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实验技术、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

二、设计实验必须有化学实验总体观

任何一个化学实验都包含以下内容:(1)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3)实验设计;(4)实验药品、仪器、装置;(5)实验操作及操作规程;(6)实验结果的处理。这六个方面的内容可称为化学实验的六要素。实验目的是核心;实验原理是达到实验目的的理论根据;实验程序是能否完成实验的关键,它的设计以实验原理为基础;药品、仪器、装置是物质保证,这些物质条件的选择是由实验原理和实验程序决定的,同时,对实验程序也起着制约作用;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是实验得以顺利、安全进行的保证,它的制定要由实验程序和实验用品来决定;实验结果的处理是对实验是否达到预期目所进行的检验,在解释实验现象、处理所测得的数据、分析实验误差等项工作中,必须对各要素进行综合分析。

三、充分体现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

1.化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即使在由经验化学向理论化学发展的今天,化学实验仍然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

学科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学科的学习特点,在实验中学习化学,无疑是最有效而又最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之一。在化学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和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化学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

2.化学实验本身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

化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目的,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有计划地实施探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地探究的过程。化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化学科学的任何一项重大的突破,无一例外地是经过化学实验而取得的。正如波义耳所说,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中学生化学学习中的化学实验,虽然绝大多数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再认识,但从本质上看,这一过程与科学家进行的科学研究中的化学实验是一致的。当化学实验被用作探究性学习的途径时,化学实验的创造性和探究性便充分显示出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所以,在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实验这个手段进行探究性学习。

3.化学实验为探究性学习验证提供了科学方法

和科学家进行的科学探究一样,探究性学习也具有问题特征、收集信息特征、假设特征、验证特征和评价反馈特征。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针对发现的问题,在回忆总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基础上,做出大胆假设或猜想,并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假设或猜想进行证实或证伪。所以,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探究性学习时验证假设或猜想的主要方法,也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

四、创造性是实验设计的灵魂

探究性学习的特征篇(4)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的功能,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对化学实验作为探究性学习途径的有关问题作初步探讨。

1 化学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的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价值观和和活动过程。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验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性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1.1 化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由经验化学向理论化学发展的今天化学实验仍然是化学学科发展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

学科的基本性质决定了学科的学习特点,在实验中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生动的实验研究和认识、理解物质。掌握化学基本原理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性,更有利于与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

1.2 化学实验本身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化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的一种方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目的创造性的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有计划地实施探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这在化学实验史上也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化学学科的任何一项重大突破,无一不是经过化学衩所取得的。正如波义耳所说:没有实验任何新东西都不能探知。中学生化学学习中的实验虽然大多数都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但从本质上看,这一过程与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进行的化学实验是一致的。当化学实验被用作探究性学习的途径时化学实验的创造性和探究性就充分显示出来了。

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也可以充分证明,他们学好化学的动机在很大成份上是从好奇心和兴趣开始的。化学实验不仅提供了认识事物的感性材料,而且还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力和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等。例如高中化学第二章碱金属元素上钠的化学性质:钠与水反应,就可以用实验直观教学,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可知钠为何浮在水面上,滴加酚酞溶液变红的原因。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的动手动脑,体验科学家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教学中,一个个有色有光的物态变化的实验现象,会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当获得成功时,将会产生极大的喜悦,激发起死他们进一步探究原因的动力。学生对化学现象的直接兴趣,会发展成为对化学知识的间接兴趣,直接兴趣结合间接兴趣就会成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巨大动力。所以,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实验这个手段进行探究性学习。

1.3 化学实验为探究性学习中验证假说提供了科学方法:实验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重要途径。在实验中要求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事实,如实反映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化学事实。如果看到的一些现象和化学事实与预期的现象及化学事实不符,或者测定数据有偏差,不应该臆造事实,涂改数据,而应该如实的记下看到的实验现象和实验事实,然后认真检查每一个实验环节,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拟出改进的措施。为保证实验成功达到预期效果,必须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实验。学生在实验时往往因为溶液浓度不准,操作不够正确,反应温度或反应物用量不当,仪器不干净等因素,导致实验不好或实验失败。要让学生注意或明确:实验就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科学研究要一丝不苟、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和科学家进行的科学探究是一样,探究性学习也具有问题特征、收集信息特征、假设特征、验证特征和评价反馈特征。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针对发现的问题,在回忆已有的知识经验、收集和整理整理信息的基础上,作出大胆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假设和猜想进行证实或伪证。所以,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探究性学习时验证假设和猜想的重要方法,也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

2 化学实验作为探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2.1 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情境下产生的一系列学习活动,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在化学学习中除了学生能够自主地发现问题外,教师更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和发现问题。而化学实验是最生动、最形象、最直观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之一。因此,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要特别注意化学实验中观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观察是一切真知灼见的来源科学发生有赖于观察,科学发展亦有赖于观察。对学生来说,具有良好的观察习惯,通过清晰的感知化学现象,才有可能透彻地理解和清晰地掌握化学知识。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决非一日之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探究性学习的特征篇(5)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因此,所有问题应启迪学生充分思考,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例如,讲家庭电路安全时,教者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教者提出,熔丝在什么情况下熔断,在电流过大的情况下熔断,那什么情况下电流会过大呢,学生猜想用电器使用过多,家里电路出现故障等,这些猜想都可从生活经验中获得相关的提示.通过开放的思维联系了实际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开放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特征

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开始,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学习“压力压强”时,教者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人在雪地里行走和使用雪橇在雪地里滑行的对比,让学生们思考它们的区别,请学生提出相关的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好的开端.

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性特征

探究式学习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因此,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主体特征,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独立思考,自主实践,主动学习.例如,在“研究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教学中,我们选择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猜想影响因素,再设计检验方式和途径,然后进行实践实验检验.教学活动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特征.

四、强化方法教育的特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熟练掌握一两道题不是最关键的,最重要的是掌握此类问题的解决方式,思维模式.探究式学习,是通过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探索真理的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应体现物理学研究方法教育的特征,对学生适时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初中物理教材中,潜存着许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最常见的“液体蒸发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探究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中的控制变量法;“研究电流电压”中的类比法;“得出牛顿第一定律”中的推理法;“研究力的概念”中的归纳法.另外,实验、观察、假说、比较、尝试、模型、理想化、抓主要因素等,也都是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学习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上述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体验和学习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

探究性学习的特征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及概括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培养相互间的交流、合作与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熟练地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

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

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忆学习方法,铺垫本节教学

1、师:大教育家孔子有句名言叫“温故而知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和5的倍数,先来看一道题:

下面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

364

420

75

736

1028

905

302

谁来介绍一下他们各有什么特征?(生回答)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2、游戏活动:猜一猜

学生出题,随意说一个数,老师迅速地作出该数是不是3的倍数的判断。

【设计目的:为了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形成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点,创设了一个《猜一猜》的游戏情境,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展开探究

1、观察数据,寻找探索规律

猜想“3的倍数可能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充分表达各种各样的猜想。

2、操作观察,初步发现

师:在刚才找出的3的倍数中任意选一个,用计数器把他拨出来,并记录下用了几颗珠子。

师:观察所用颗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所用颗数都是3的倍数。

师:其他小组所拨的数,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生:是的。

师:这个发现很重要,我们的研究有进展了。我们发现计数器上拨的3的倍数,所用的颗数都是3的倍数。

【设计目的:利用计数器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一方面,研究对象直观化降低了学生观察发现特征的难度,另一方面,使学生的思维更加聚焦于对数的特征的研究。】

3、逆向思考,完善新知

师:有了刚才的发现,我们能不能说“一个数,在计数器上拨出它,所用珠子的颗数是3

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这么说会不会有问题?

生:有可能不是。因为不是3

的倍数的数,用的颗数究竟是不是3

的倍数,我们还没验证呢?

师:接下来我们就找一些不是3的倍数的数,把他们在计数器上拨出来,看看他们所用的颗数是不是3的倍数。然后全班在一起交流。

学生操作、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

【设计目的:根据课前谈话,使学生自然地想到初次探究得到的结论倒过来说未必成立,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引导学生将这两种思路的操作过程做一比较,然后对研究方法做出选择。】

4、初步应用,归纳特征

师:现在给你一个数,不作除法,你怎样很快判断它是不是3的倍数?师说数,生判断,说方法。

师:现在让你来说说3的倍数具有怎样的特征,你会怎么说?

生回答:(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设计目的:在应用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把先前发现数颗数的特征转化为数本身的特征,让学生在操作中自然归纳得出。】

三、完成练习,巩固新知

下面各数是3的倍数的有哪些?

14

350

100

332

74

188

502

363

210

102

990

(这是一个基本练习,使全体学生都能对新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四、快乐游戏,应用新知

1、看谁最聪明

用你的方法判断下列各数是不是3的倍数?

3693693693

13693692

121212127

9233......3

(这道题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挑战性,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拓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巧填数字

在口里填一个数字,使每个数都是3的倍数。

口7

4口2

44口

65口

12口1

(这是一个综合练习,以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五、教学总结,提炼方法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怎样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

六、思维拓展

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的研究方法去研究一下其他数的倍数的特征吗?老师给同学们留一个探究作业:同时是2、3、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把你的研究成果与同学或老师分享。

【设计目的:在课堂探究之后,把学生引向独立的探究活动,给学生提出新挑战,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3的倍数的特征”属于数论的范畴,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有一定的难度。而2、5的倍数的特征是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基础。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断,必须把其他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用复习2、5的倍数特征,迁移到3的倍数特征上来,并设计了“猜一猜”环节,让学生随意报数,老师快速判断所报数是不是3的倍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探索的欲望。调动了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为学习新的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探究性学习的特征篇(7)

2.归纳提炼“倍数特征”规律探索的一般思路——弃倍法,能初步运用弃倍法推理出8、125的倍数特征;

3.在探究4、25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养成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体验探究的快乐。

教学目标设计依据

1.内容分析

“4、25的倍数特征”这个内容,是我们基于学生对“倍数特征”规律探究的系统认识增设的。一方面,它能帮助学生巩固在“2、5的倍数特征”学习时建立的研究方法结构,形成数学规律探索的常规研究模式(观察发现、形成猜想—举例验证、解释规律—归纳概括、形成结论)。另一方面,让学生获得研究方法的积极体验,归纳提炼出“倍数特征”规律探索的一般思路——弃倍法(即:从数的组成的角度,排除掉“确定是这个数倍数的那部分”,只考虑“余下部分”是否是这个数的倍数即可),为其他数的倍数特征探究做铺垫。

本课属于“运用已经形成的研究方法结构”(简称“用结构”)进行探究的阶段。由于25的倍数特征相对于4的倍数特征简单一些,末两位的数字只有00、25、50、75这4种情况,所以在设计时有意先安排25的倍数特征的探究。

2.学生实际

具备了什么——已探究了2、5的倍数特征,建立了“倍数特征”的研究方法结构,初步感受了“弃倍”的思想。

困难是什么——能运用已有的方法结构类推出25、4的倍数特征,却很难整体感悟出“倍数特征”规律探索的一般思路。在教学中可从两方面引导学生发现规律:(1)解释25、4的倍数特征,理解规律;(2)与2、5的倍数特征进行对比,找出共性。

提升些什么——归纳提炼出“倍数特征”规律探索的一般思路——弃倍法,能初步运用弃倍法推理出8、125的倍数特征。

教学过程

一、常规积累

1.2、5的倍数特征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2、5的倍数特征都只需要看个位?

3.我们是如何研究出2、5的倍数特征的?

师适时板书研究的方法结构。

设计意图:回顾2、5的倍数特征及研究的方法,为“用结构”作好铺垫。

二、核心推进

一放:小组合作探究25的倍数特征

出示情境:某单位组织职工外出参观学习,租用统一的小型客车,每辆小型客车上可以坐25名职工,每辆车上正好坐满。这次外出的职工可能有多少名?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问: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课题:25的倍数特征)

出示合作学习单:

1.独立思考:先确定研究的方法,再独立探究25的倍数的特征。

2.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形成统一意见。

3.汇报:(1)25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2)如何解释25的倍数特征?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全班对以下两种观点进行交流,看谁能以理服人?

(1)末尾是0或5;(2)末两位是25的倍数。

学生举反例验证,发现个位是0或5的数并不一定是25的倍数,比如10、35就不是25的倍数。

师对验证予以强调,并补充明晰:25的倍数的个位只有5或0,但个位是5或0的数并不都是25的倍数,我们需要看末两位。

师:现在谁来说一说,25的倍数特征是什么?能不能解释这一特征?

一收:归纳25的倍数特征,并解释特征

归纳:末两位是25的倍数,这个数就是25的倍数。

解释:由于百位及百位以上的数都是表示整百数,这些数都是25的倍数,如果末两位也是25的倍数,那么这个数也会是25的倍数,否则就不是25的倍数。

练习:快速判断下列哪些数是25的倍数。

60、350、8600、8674、12505、327525

设计意图:运用2、5倍数特征的研究方法结构,迁移类推研究25的倍数特征,逐步形成数学规律探索的一般研究方法,提升学习能力。

二放:独立探究4的倍数特征

出示情境: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整分米数,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可能是多少分米?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问: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点?(补充课题:4、25的倍数特征)

学生独立探究4的倍数特征,并解释4的倍数特征。

学生汇报时要求说一说研究的过程,尤其是从看个位到看末两位的“猜想—验证—猜想—再观察、再猜想—验证归纳”的循环研究过程。

二收:归纳4的倍数特征,训练数学语言表达的严谨性

归纳:末两位是4的倍数,这个数就是4的倍数。

解释:由于百位及百位以上的数都是表示整百数,这些数都是4的倍数,如果末两位也是4的倍数,那么这个数也会是4的倍数,否则就不是4的倍数。

练习:快速判断下列哪些数是4的倍数。

18、204、721、712、5944、7712322

设计意图:运用已有研究方法,经历独立探究过程,掌握并应用“4的倍数特征”。

三放:思考4、25的倍数特征的共性,整体感悟“倍数特征”规律探索的一般思路

思考:4、25的倍数特征具有共同的特点,都是看末两位,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2、5的倍数特征只需看个位,而4、25的倍数特征只需看末两位,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共性?

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重点放在问题2上。

三收:归纳提炼“倍数特征”规律探索的一般思路——弃倍法

1.整百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25的倍数,所以它们的倍数特征具有共性,只需要看末两位是不是25或4的倍数即可。

2.可以排除掉“确定是这个数倍数的部分”,考虑“余下的部分”是不是这个数的倍数即可,这种方法就是弃倍法。

设计意图:从倍数特征中的共性入手,归纳提炼出“倍数特征”规律探索的一般思路——弃倍法,为其他数的倍数特征探究作铺垫。

三、尝试应用

1.明明买了一束玫瑰,每枝玫瑰4元,老板收他94元。老板收的钱对吗?

2.出示: 50 145 283

(1)你能在里填上一个数字,使上面的数是25的倍数吗?如能,请写出可以填几。如不能,请说明理由。

(2)要使上面的数是4的倍数,该怎么填?

设计意图:巩固25、4的倍数特征,并能应用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概括深化

1.回顾4、25的倍数的特征。

探究性学习的特征篇(8)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习惯,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由于社会、家庭等种种原因致使很多学生个人主义比较严重,私心很强,缺乏合作、交流意识,不愿意和其他同学合作,有的干脆做漠不关心的旁观者。这些问题不解决,合作交流就会成为空话。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能力和力量是有限的,很多活动需要多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明白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是学习伙伴,都是合作者,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合作感受集体的力量,形成团队精神和集体责任感;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只有相互之间互教互学、取长补短,进行信息和知识的交流才能获取更多、更广的知识,从而让学生明确合作交流的意义和为什么要进行合作交流。三年级(上)“我的大树”的观察、“各种各样的叶”的搜集等的教学活动就能够让学生得到体会。因为一个人观察到的现象和收集到的叶的种类是有限的,只有合作交流才能更好的完成这些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白了合作交流的意义和进行合作交流的原因后,教师就要着手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学习环境,弯下身来和学生站到一条线上,参与到学生的合作、交流中,这样就能和学生保持民主、平等的关系。通过和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情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就形成了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再通过制订一定的规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认真倾听、遵守纪律的合作、交流习惯。

通过以上工作,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交流心理品质,为合作、交流学习方法产生实效奠定基础。

二、紧扣教学实际,不滥用合作、交流的方式

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法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条件合理的使用这种学习方法,更多的还是要让学生亲历探究。较简单的探究活动和学习内容,能让学生独立探究和学习的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例如《淀粉消失了》、《被压缩的空气》、《造一艘小船》、《测量物体的温度》、《导体和绝缘体》等内容就没有必要让学生合作进行探究;而《各种各样的花》、《各种各样的岩石》、《研究材料的特征》、《生物和环境》等复杂、综合的探究内容就必须采取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讨论、制订方案、探究和交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相互补充、更正和辩论,获取更科学、更全面的知识,从而更真实的完成教学目标。如果滥用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法,就会剥夺更多学生亲历探究的机会,也使合作、交流流于形式。

三、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

探究性学习的特征篇(9)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习惯,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由于社会、家庭等种种原因致使很多学生个人主义比较严重,私心很强,缺乏合作、交流意识,不愿意和其他同学合作,有的干脆做漠不关心的旁观者。这些问题不解决,合作交流就会成为空话。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能力和力量是有限的,很多活动需要多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明白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是学习伙伴,都是合作者,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合作感受集体的力量,形成团队精神和集体责任感;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只有相互之间互教互学、取长补短,进行信息和知识的交流才能获取更多、更广的知识,从而让学生明确合作交流的意义和为什么要进行合作交流。三年级(上)“我的大树”的观察、“各种各样的叶”的搜集等的教学活动就能够让学生得到体会。因为一个人观察到的现象和收集到的叶的种类是有限的,只有合作交流才能更好的完成这些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白了合作交流的意义和进行合作交流的原因后,教师就要着手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学习环境,弯下身来和学生站到一条线上,参与到学生的合作、交流中,这样就能和学生保持民主、平等的关系。通过和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情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就形成了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再通过制订一定的规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认真倾听、遵守纪律的合作、交流习惯。

通过以上工作,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交流心理品质,为合作、交流学习方法产生实效奠定基础。

二、紧扣教学实际,不滥用合作、交流的方式

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法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条件合理的使用这种学习方法,更多的还是要让学生亲历探究。较简单的探究活动和学习内容,能让学生独立探究和学习的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例如《淀粉消失了》、《被压缩的空气》、《造一艘小船》、《测量物体的温度》、《导体和绝缘体》等内容就没有必要让学生合作进行探究;而《各种各样的花》、《各种各样的岩石》、《研究材料的特征》、《生物和环境》等复杂、综合的探究内容就必须采取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讨论、制订方案、探究和交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相互补充、更正和辩论,获取更科学、更全面的知识,从而更真实的完成教学目标。如果滥用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法,就会剥夺更多学生亲历探究的机会,也使合作、交流流于形式。

三、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

探究性学习的特征篇(10)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6-0056-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科学探究(scientific inquiry)原本是指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是指“深入探讨,反复研究”。《牛津英语词典》中对“探究”的解释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学生建构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

中学化学开展“科学探究”教学,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积极贯彻到化学教学中去的一种教学方式,高中化学实施科学探究教学应有如下一些特征。

一、问题情境特征

科学探究是以问题为核心的,问题需是以情境或任务驱动的。科学探究作为一种个体认识化学的活动,是以展示情境中的化学问题为起点的,是学习者要围绕化学问题展开探究活动,提出的化学问题应与学生要学习的科学概念相联系,通过情境展示,当学生已有的科学知识与经验不足以对当前的客观现象或问题做出解释时,认知冲突就产生了,这种认知冲突促使个体产生探索的愿望和要求,引发其进行科学探究。

二、思维开放特征

科学探究注重探究过程,倡导学生思维的开放、独立思考、同伴互助、小组合作,倡导激励性的多元评价。个性张扬是当代中学生的时代特征,他们的思维活跃开放,科学探究的开放性特征利于学生的思维得到极大发展,同样的探究任务,由于学生思维的多元化、智能的多元化,会有多样化的方案、途径、设计等,这是课堂预设以外生成的动态资源,是课程过程中的财富,在教师的激励性评价下,学生的内在的学习驱动力会被更深度的激发,使学生愿学、乐学,对化学学科的态度会从兴趣到乐趣甚至是志趣。

三、实践探索特征

科学探究可以是实验探究、理论探究、文献探究、调查研究、研究性学习,这些都需要学生亲自参与探索过程,动手动脑。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且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的学科,化学的学科特点使科学探究在化学发展过程中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翻开化学发展的历史,我们清楚地看到,任何化学概念、理论和原理的形成与发展、任何化学发现或发明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无不与化学家们敢于开拓新的思路,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实验密切相关。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学习是中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著名化学家戴安邦认为“实验室是培养全面化学人才的最好场所”。

四、学生主体特征

科学探究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遵循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仿照科学家探求未知科学领域的途径,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核心,科学探究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主观能动性,能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学会独立思考、同伴互助、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科学探究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差异化教育。科学探究的自主性特征,能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驱动、任务驱动下积极主动、且有强力探究欲望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五、交流合作特征

科学探究倡导独立思考、同伴互助、小组合作,个体在探究中必须与人沟通、交流合作,发挥团队精神,才能取得成果,因此科学探究具有合作性特征。科学探究作为一种群体的知识建构活动,每个人都以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由于不同的人己有知识与经验的不同对同一事物、问题常常视角不同、理解不同,要想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另外的侧面,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就必须通过彼此间充分的合作和广泛的讨论。科学探究的特点具有可重复验证性,为合作交流中的疑问提供集体探究的公正平台,个体承担的是共同任务中的个体任务,个体间能进行平等的探讨、研究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并在探究过程中互相促进、完善、配合、有效沟通,利于个体共同的进步。

六、知识建构特征

在学生科学素养的构成要素中科学知识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科学知识作为载体能够培养和形成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探究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知识再生产过程的机会,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探究活动中,学生能够了解和学习假说、观察、实验、分析、比较、判断、归纳、概括等科学方法,以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背景建构提升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完成对化学知识由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螺旋式上升认知的过程,逐步建构完善自己的化学知识体系、科学知识与方法体系。

七、 能力培养特征

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和研究中学化学,一定能提高科学素养,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科学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问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获取和应用科学知识的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与责任感。这对学生的长远的学习能力与科学素养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持续进步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理解什么是科学探究,通过实际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与能力;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体现为: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善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学会多途径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八、思维发展特征

科学探究是一种思维的过程,是一种多方面、多层次的思维活动。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指出,探究是“对任何一种信念或假设的知识进行的积极、持续、审慎的思考”,探究的目的是通过使用解释、证据、推论和概括来证实信念。科学探究需要做观察、提出问题、查阅信息、提出假设预测、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解释数据、提出答案解释,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不仅要使用观察、分类、交流、测量、推论、预测、假设等一系列的科学方法,而且要使用概括、分析、类比、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来形成观点、得出结论,因此,科学探究的过程也就是科学思维发展的过程。

上一篇: 解决环境污染的建议 下一篇: 大学生科研项目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