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途径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8 17:06:55

中学德育途径

中学德育途径篇(1)

道德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教育中重要的部分。教学过程中有多种途径进行德育教育,数学的历史悠久,我国人民在数学学习中投入了大量的智慧,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德育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实施,探究数学教学中渗入的德育教育途径。

一、因材施教的德育教育

1.依据数学历史的德育教育。数学在中国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其发展经历了古代数学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繁荣期和中西数学的融合期。例如,在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中出现了数学的图案或圆点,西周出现了勾股定理,甲骨文中出现了数学记录等等。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中国数学教学史的介绍,并与西方数学发展历程相比较,可以让学生领会到我国数学发展灿烂文明的文化财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民族自豪感,促进爱国情怀的培养。2.根据高中学生数学教学特点进行德育教育。高中是学生思维快速发展的阶段,数学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途径、不同方法去思考问题,培养创造能力的发展。高中数学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把数学教学的知识点与有关德育教学联系起来,引发对学生爱国思想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现出数学发展也是通过不断解决矛盾、促进事物向前发展的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发展、创造能力和发现能力。3.依据教材进行德育教育。高中教材是针对学生知识传承和思维培养编写的,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对思维和知识的教育。德育教学存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适当渗入德育教学思想,但是教学中要保证主要部分的实施,又要保证德育教学的渗透。因此,学生通过教材学习得到知识、培养思维,又能适当进行德育教学,才能达到德育渗透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

1.课前合理引导。数学教学在课前学生预习掌握住课程知识点。教师有意识引导数学知识的历史,学生了解数学课外的知识,意识到数学在中国的悠久的历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德育教育。随着教育制度和教育目标的发展,数学教学模式和方式出现了快速的发展,以往的死记硬背的方法不能适应数学教学,也不能促进数学的德育实施。课前备课不仅要对知识进行合理预习和规划,还要注意德育教育在其中的渗透。2.课堂中随机寓德育教育与知识教学中。高中数学中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为主,培养学生的辩证的思维。辩证唯物主义在德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数学课堂教学包括知识教学和辩证唯物主义,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形成并运用到德育观念。例如,通过两个圆之间位置的传授,能够让学生得到:物质时刻能够运动,不同的运动方式产生不同的结果。3.课后小结的德育途径。课后对数学的总结和练习,总结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论联系现实。例如对问题进行解决时,有时会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选择最方便合理的方法。这和高中生对人生的选择一样,人生之路多样,选择符合自身的发展的方向,并积极坚定地坚持下去,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

中学德育途径篇(2)

足球运动是世界范围内开展最广、影响最大的运动之一,深受当代高中学生的喜爱。目前,校园足球呈蓬勃发展之势,普高足球生也在大量地增加,但足球生的德育目前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必须得到我们的重视。因为,德育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理想追求的标准,德育教育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高中学校应以学生自身发展为重,努力探索适合提高学校足球生德育工作水平的新途径,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1当前高中足球生思想品德问题的分析

高中足球生普遍存在思想品德较差的问题,这是制约普通高中足球运动顺利开展大问题。

1.1价值取向扭曲

表现为不诚实,投机取巧、追逐名利,行为与穿着上过度模仿球星,价值取向扭曲,缺乏内在素质的提高。为数不少的足球生向钱看齐,生活中贪图享乐,互相攀比乱花钱。

1.2团队精神欠缺

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核心是协同合作,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球队的高效率运转。有些足球生自我意识突出,大局观念不强,服务意识不够,唯我独尊。团队精神要求足球生在比赛时要多传,多配合,进行传接球的时候,一定要给对方传出舒服的球。中国球员在场上时表现欲望很强烈,总是想证明我能做什么,这个时候往往会犯错误。

1.3组织纪律性差

不少球员缺乏组织纪律性,不遵守校规校纪,逃学、打架、抽烟喝酒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一些球员甚至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表现在赛场上是不遵守教练的要求、教练的意图贯彻不到位。

1.4球员意志薄弱

部分球员在训练和学习过程中怕苦怕累,意志薄弱,对长期进行艰苦训练认识不足,对足球的热情由狂热到逐渐失去兴趣,训练不投人,心理抗挫折能力差,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灰心丧气,甚至打退堂鼓等。

1.5精神生活空虚

大多数球员是因为爱好足球而踢球的,但也有小部分球员,是来打发时光,混日子的。从整体来看,有相当一部分球员对学习不重视,除了训练,就是睡觉、上网吧玩游戏,精神生活非常空虚。

1.6公德意识缺乏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关心集体与他人,不尊重家长、老师、教练和裁判,公德意识缺乏。

2足球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

2.1深化以球育德理念

要始终将足球育人的功能摆在首位。评判足球运动发展水平和成效,固然要考虑竞赛成绩,但从足球运动的宗旨看,更重要的是彰显足球的魅力和功能,让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技能、养成主动锻炼的自觉意识、形成团结协作的优秀品格,促进学生良好的品质的形成。使队员们养成遵守行为规范、积极向上、团结合作、相互帮助的良好品质。让足球生在足球活动中,快乐参与、快乐体验、快乐成长。让良好品质的形成伴随足球生的整个人生成长历程。

曾经有一段时间,社会上有关足球的负面新闻特别多,足球几乎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但事实上,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有其特有的魅力和精神,中国足球的负面新闻,都是因为“人”有问题而不是足球本身的问题,说穿了是球员思想品德问题。学校充分利用自己的特色来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形成特点鲜明的校园足球文化,大搞“德育足球”,深化以球育德、以球育人理念,切实提高足球生的思想品德,就会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受到家长的高度认可,如此方能切实发挥大球运动的大作用。

2.2提炼足球运动价值

学校要提炼推进足球运动的价值,搞好顶层设计。要让高中学生感受到足球运动的快乐。如院桥中学在省二级特色高中评比中,总结了足球的核心价值与附加价值:

在此基础上,强化并提出了“校园足球特色文化的活动理念”。以球育德,培育优秀品质;以球益智,促进素质提升;以球健体,练就身体素质;以球会友,提高团队精神;以球兴校,凸显足球特色。

2.3严肃处理违纪球员

球员出现违规违纪情况后怎么办?管理者敢于严惩犯错队员吗?大多数主教练都首先考虑的是要成绩的,在要成绩的前提下,很多时候,主教练会不舍得处罚队员,哪怕是校长说了,假如是由于处罚主力队员,导致成绩不好的话,不找主教练负责的时候,恐怕也没有主教练会真的就愿意不要成绩了。但学校往往在坚持规范化、严肃化管理的时候,就会和这种不舍得处罚之间成为一组尖锐且必然并存的矛盾,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办?假如管理者在胆识和决心上存在题,校园足球运动的发展必然在质上存在问题,最终必然导致在水平上滑坡。领导层要敢于在哪怕是足球运动困难重重的时候,把成绩放在管理之后来做决定,对球员的违纪违规现象决不妥协,该处分的处分,该停训的停训,该禁赛的禁赛,该开除的开除。没有严格的管理不可能有校园足球的健康发展。

2.4多种途径春风化雨

注重实践体验。教育追求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学到的东西终生不忘并融会贯通,内化为自身素质并转化为自觉行动。要达到这一目的,经受现实生活的千锤百炼,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途径。体验教育是一个道德认知的过程,是一个道德情感升华的过程,一个道德实践过程,也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足球队员只有通过体验教育树立远大的理想,磨练坚强的意志,形成健康的心里品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终生受益。

进行专题教育。每周一举行的升旗仪式,声情并茂的“国旗下的讲话”,通过讲传统、讲历史,在庄严的仪式中让队员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更加坚定理想和信念。每年清明节组织队员到烈士陵园扫墓,让队员们不忘历史,珍惜今天,辅导员多方查阅历史资料,并认真记录整理,每年清明节组织队员们到陵园为烈士扫墓,在纪念碑下为他们讲解有关历史,用先烈的英雄事迹鼓舞和感召队员。让队员们在烈士纪念碑前进行庄严宣誓,让他们明白自己肩负的重任。

组织开展军训。可开展阶段性地有针对性的军训活动,增强球员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吃苦耐劳精神,增强球员的生活纪律、训练纪律和比赛纪律。这些事情看起来微小,但都是很可贵的,其效果在球员的成长过程中会逐步显现出来。

强化过程管理。建立每个足球生的个人档案,每周每学期都有考核总结,进行评比打分,每周进行反馈。对存在题,及时进行有效地解决。考核分与比赛上场的机会、升学的推荐直接挂钩,树立竞争的气氛,培育足球运动的正气。在球员取得成绩时,要在第一时间进行广泛宣传,增强球员荣誉感,帮助球员树立自信心,激发他们的训练热情。如山东济南市的“红黄牌制度”。学校通过“红黄牌制度”对校队队员的学习进行监督,教练员与班主任及时沟通,校队队员的文化课成绩一旦下降,便及时亮“黄牌”,采取措施停止足球训练,联系文化课老师为其补课,待学习成绩恢复后再行归队;对文化课成绩不断下降的队员,则直接给予“红牌”,责令离开校队。严格执行“红黄牌制度”后,家长发现自己孩子的文化课成绩不仅没有下降,反倒有了新的提高,体质则有明显增强,性格变得更为坚强,团队合作意识有了显著提高,也越来越懂事了,自然会支持自己的孩子踢足球。

2.5疏通人才成长通道

校园足球越往上走发展越艰难,普通高中处在足球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升学和就业的直接压力。而与体育部门相比,教育部门对校园足球的改革具有更大的操作空间。因此老师和基层教练都在憧憬,也许未来教育部门将把学生体质状况和体育特长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作为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并通过招生考试,疏通足球人才成长通道,只要能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这对校园足球的发展一定是个利好。

高中全国足球特色学校应与高校有尽可能的合作,最好签订合作培养协议,为高校直接输送足球特长生,如此足球特长生的出口可基本得到保证,从而有效解决球员的出路问题,消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教育部在这方面可有更大的动作。

3结束语

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是一项艰居的、耐心的,持久的的育人工作目标,高中足球生的道德教育要做到切实的提高,不仅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努力研究、探索和工作,而且需要行为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当两个积极性都能充分发挥之时,才能切实提升德育的实效,开创出一番新局面。

中学德育途径篇(3)

体育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体育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为大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文化活动的日益丰富,大学生的运动方式也出现了多元化,由此引发了大学生的道德标准和行为模式的变化。所以,必须要加强高校大学生德育知识的渗透,提升大学生的德育素质。体育课作为德育教育的载体,除了能够教给大学生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能够促进大学生德育素质的发展。

一、体育与德育的关系

(一)体育是进行德育教育的载体

体育是德育活动进行的载体,不管是进行文化课程学习还是进行实践锻炼都需要有一定的体能作保障。因此,学生要锻炼出一副良好的体能,才能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体育教学活动虽然需要良好的体能做保障,但是技能和思想(德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体育活动的内容丰富多样,不同的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是不同的,比如,田径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耐力,发扬坚忍不拔的精神,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再比如,一些集体性的球类运动,需要团队成员不仅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还要有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团体功效;对于体操等一些技能性较强的运用项目,能够培养大学生谨慎、沉着等方面的特性。因此,我们说体育是德育教育渗透的载体。

(二)体育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个性的有效途径

首先,体育能够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精神风貌,体育是一项高尚的文化娱乐活动,很多学生参加体育学习的目的之一是锻炼身体,另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其次,加强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上进心和集体主义感,实现大学生思想品德和个性的发展。

二、德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一)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遵守体育规则的意识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体育教学中也是如此。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遵守体育规则的习惯是体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精神能够长久传承下来,主要是由于体育规则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一个团队能够成功也是由于团队成员能够遵守团队规章制度,在进行一切行动之前将团队利益始终放在首位;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体育锻炼,不私自脱离团队进行锻炼,且按照老师的要求在规定的场地进行锻炼;另外,课程结束之后还要按照规则将体育器材随时借还,方便下次使用。教师只有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了严格要求,才能培养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为高校大学生以后走上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德育渗透过程中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实现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缺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适的教学计划。另外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时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德育学习兴趣。比如,对于一些耐力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重点磨练他们的意志,让他们在练习障碍跑步教学中将栏架看成前进中的困难,只有征服它才能走向成功,锻炼学生的自我挑战意识。另外,教师可以在德育课堂渗透过程中加入一些集体性的游戏项目,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在德育教学渗透方式方面,高校教师要将一些最新的方法引入进来,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力争上游,奋勇拼搏的竞争精神;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让他们意识到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团队要拧成一股绳,为集体争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加入一些奖励政策,对于在竞赛中胜出的一方可以给予精神上的激励,让他们尝到胜利的果实;对于失败的一方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战胜困难。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在高校体育课堂上,学生在体育课上要学会同他人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使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都能够得到发挥,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这种精神使得团队的成员能够积极发挥个人的优势,并且对成员不足的地方进行互补,充分调动各个成员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一种默契的台作方式,推动整个团队的成功以及团队创造性过程的发展。可以安排一些团队活动如足球、篮球、排球、接力跑等集体性的体育竟赛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长此以住,学生通过融入集体来感受团队,感受团队的成败带给自己的快乐和难过,从而体会到要想成为一个高效的团队,全体成员必须要紧密配台,只有团队成功了个人才能成功,个人与团队其实是密不可分的。

(四)教师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发挥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调查显示,高校体育教师的德育水平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德育水平。教师作为高校体育德育渗透的主体,必须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水平,另外还有具有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丰富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当前,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体育教师也要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才能满足学生不断增强的需求,才能够在面对新问题、新情况的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才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进而才能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的体育教师队伍,使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发挥最大功效。

三、结语

总之,德育教育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还能够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作者:李静文 单位:曲靖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邓艺雄.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J].科教导刊(下旬),2015,(01).

中学德育途径篇(4)

1完善学校职能,提高道德素质

学校首先要制定相关政策,使一系列德育活动按计划逐步落实。如根据时事分阶段安排“学党史、强党性,做先锋”知识竞赛和“聚焦蓝色经济,争当创业先锋”演讲比赛、“学雷锋、树新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革命传统主题教育、爱劳动主题教育、以“歌颂青春、爱我家园”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 “等等,所有这些活动在学校的统筹计划下按部就班的进行,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

要重视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师德师风建设体系,通过树立典型、开展专题教育活动等手段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其中在对班主任的任用上,学校更是严把质量关,把那些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热心班主任工作的优秀教师吸收到班主任队伍中,并进行系统严格的专业培训,从而可以大大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要充分重视校园环境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名人事迹、励志名言等陶冶学生情操,通过橱窗、班报等宣扬主题思想,通过评比栏、光荣榜等督促学生自律。总之学校尽一切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了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更健康的发展,学校还可以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辅导和培训,并通过校园广播、国旗下讲话、职教文苑等形式和内容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摆脱心理困惑,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生活。

2提高老师素质,改革教育理念

在教师职能方面,首先着手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要利用课余时间,对专业教师展开技能培训,通过老教师的专业指导和年轻老师的努力学习,要充分利用寒暑假期时间对教师分批次的展开校内和校外业务培训,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针对威海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开展的优质课评选活动,学校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多次组织骨干教师听课、评课、议课,掀起一股备课讲课的热潮,使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成长进步。通过以上各种培训,让教师的专业技能得到明显提升。

组织全校教师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要加强教风建设,定时进行教师政治业务学习,有针对性的就教师业务和政治思想上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演讲比赛”和“立足职教,做足人生”的主题演讲比赛,促进师德的良好地展。开展“师生谈心,转差促优”活动,督促每位教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休息时间,坚持每周至少与受助学生谈心一次,引导其树立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和培训,让教师的教育理论得以更新,并将其应用于日常教学工作,在授课教案中增设了德育专栏,利用每节课的三五分钟的时间向学生灌输德育内容;在课外活动中开办校刊、电台等,通过征文、稿件等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3强化家庭教学,营造和谐氛围

在强化家庭教育方面,针对学生及学校的特点,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让家长了解学校,了解家庭教育的独特性,让家长参与到学生道德素质建设中来,进一步促进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化;采用《致父母的一封信》及家长的回信,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也让学生理解父母,双方互相尊重,共同进步;在家庭生活中,父母通过经常性的交涉谈心、全家出行、一起参加社会活动等,促进家长和孩子的心灵沟通。通过这些活动,使学校和父母都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波动,以便及时调整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中学德育途径篇(5)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b)-0-01

当前,社会经济、政治、道德、文化以及精神等领域正经历着深刻变化,在这种变化下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新时代的道德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现实中中学语文教学德育功能的发挥受到较大影响,主要表现为单纯的语文知识教育,道德教育的政治化,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缺失,等等。因此,该文对中学语文学科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进行了探析,有利于语文学科中道德教育的

发展。

1 当今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及要求

1.1 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

正确深入理解学校道德教育内涵,是开展好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前提。首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教育。当今,中学道德教育中,要着重突出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传统,开展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美德教育。其次,进行理想教育。对中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理想教育过程中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心。再次,幸福观教育。当今的青少年普遍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对于幸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社会的影响,当今社会存有一些不健康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因此,应加强以人生观、价值观为内容的幸福观教育。同时,进行生命道德教育。生命道德教育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开展生命道德教育,有效改善学生对于生命认知的不足,这是促进青年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除此之外,对中学生要进行挫折教育,使中学生获得对挫折的正确认识和态度,提高对挫折的容忍力和超越力,让学生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

1.2 道德教育的要求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学德育对学生提出了具体的道德要求。就语文学科来说,首先,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教材因而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新理念,这是促进道德教育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得以落实的重要保证,也为今后中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开展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其次,以中学德育目标为指南。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引导他们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成为社会主义未来的接班人。因此,语文学科教学应结合本学科特点,寓德育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认真落实本学科的德育任务要求,也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再次,学校必须与家庭、社会密切合作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校应完善和落实《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各项要求,使课堂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从而全方位地开展和落实好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

2 道德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师素养的要求

2.1 学识素养的要求

现代语文教育对教师的学识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更新观念,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首先,要认真学习教育学和教学论,从中获得教书育人的理论指导。其次,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研究语文教学,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再次,加强实践性能力的修炼,提高自身备课、组织教学、教学表达以及教学应变等能力。

2.2 心理素养的要求

语文教师要在自己工作实践中正确地认识自己,做到自信、乐观,角色定位正确。建立起积极的自我意向,对待学生友善。其次,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加强这方面的修养,以自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影响和教育学生。再次,教师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较强的自控能力。尤其不应在学生面前流露出因生活与工作上的困难与挫折而产生的消极的情绪。除此之外,在现代语文教育中,具备高尚的道德风范,才能为学生树立堪称表率的楷模,以自己的示范唤起对真、善、美的追求。

2.3 道德素养的要求

首先,强化教师意识,教师要热爱教师职业,要有法制观念,自觉地法律法规。其次,强化改革意识。当前,语文教师要可持续发展,要变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再次,强化实践意识。教师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宝贵的情感体验,才能不断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标,才能锤炼意志,使自己的修养意志逐步坚强起来。

3 中学语文学科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

途径

3.1 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语文教师应在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同时,逐渐形成正确的的道德情操。首先,通过学习学习作品,学习作者的伟大人格。如学习鲁迅的《孔乙己》、《阿Q正传》等文章,让学生体会作者疾恶如仇的品格。其次,中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如通过学习《荷塘月色》可对学生迸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习《背影》、《纪念白求恩》等文章,都可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

3.2 重视语言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通过多样内容的语言教育不断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比如,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文中的字、词、句,使学生意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感受到语言的丰富多姿。同时,加强语文教学中书法教育。在语言教育中,书法教育是重要的内容之一,进行书法教育本身就是传承传统文化,它在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3 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指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情感品质和情感的教育活动。语文学科具有突出的情感性,即强调语文教育的人格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语文学科的情感因素主要体现在语文教材中。比如,以“母爱”题材为例的作品,就在于情感真切浓郁,以情育人,使学生受到作品中所流溢的崇高情感的熏陶。

3.4 加强语文课外活动

首先,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如书法比赛、演讲比赛、讨论、辩论会等。其次,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阅读有着重要的德育意义。比如,阅读《史记》等名著可以传承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文化;阅读《读者》等可以对提高学生的情操具有积极的作用。再次,重视传统文化传播。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涵,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

参考文献

中学德育途径篇(6)

进行德育,不仅要有正确的内容,而且要有恰当的途径。常有这种情况,教师对学生所讲的内容是正确的、有针对性的,但实际上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其原因就与德育途径选择不当或不畅通有关。为此,必须针对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采取优化策略,以确保德育途径畅通,顺利实现德育目标。

一、中小学德育途径的重点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为了向青少年学生施加德育影响而组织进行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活动和工作。它是德育工作在教育对象那里取得效果的基本渠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桥梁。德育途径规定了实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所必须经过的基本通道或路径。

根据我国现行中小学德育大纲的规定,并结合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应重点抓好以下德育途径:第一,教学途径。包括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如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等)与其他各学科的教学。第二,活动途径。包括课外与校外活动(含劳动与社会实践),共青团、少先队所组织的各种活动。第三,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教学途径统一要求缺陷的弥补者,是活动途径的主要组织或指导者,是学校德育向家庭、社会德育延伸的搭桥者。第四,家庭、社会等校外环境。wWW.133229.coM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空间,父母是学生发展的第一任教师。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广阔空间,社会的各种事件、变化等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全方位途径。

上述四个途径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并寻求优化的策略。

二、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

1.教学途径不畅通,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

教学途径不畅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在中小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成为其他所谓“主课”的牺牲品,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教学内容陈旧僵化、教学方法单调死板、教学评价重知轻行。二是其他各科教学未能做到寓教育于教学之中,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顾教书,忘了育人,认为那是德育课老师和其他德育工作者的事;有的教师则游离于教材之外生硬添加或简单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反感。这些均导致教学途径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让学校德育的实施丧失了主阵地。

2.活动途径走过场,形式大于内容

由于活动途径有着特殊的外显魅力,所以活动被很多学校、老师所青睐,但实践中许多活动途径只是走过场并未取得预期的实效,形式大于内容。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搞起计划来相当正规和庞大,似乎很受重视。诸如:搞多少次主题班会、主题队会,请名人做多少次报告,搞多少次参观、访问、调查等等。当然这些活动本身是好的,但若只追求形式和数量,就会使这些活动徒有虚表,而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言谈举止中存在的很多具体、实际的问题则不一定能解决。

3.班主任工作急功近利,智育重于德育

面对升学的压力和外在歪曲的评价、物质的诱惑,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往往落在短期内能够抓出成效的智育上来,而不大钟情于吃力不讨好的德育。其实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进步并不是班主任的主要职责(说极端点它都不是班主任的职责),而是班主任工作的副产品。“班主任的具体任务和职责很多,其中的一项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班主任的主要职责应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等较为深层的有关思想认识领域的规范与引导。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是各科教师优秀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强烈、学习态度端正的必然结果,这并不能成为班主任工作的根本追求,更不能成为评价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指标。

4.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相分离,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有人曾形容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是强调奉献的教育,强调学生高尚品格的形成;家庭德育是实惠教育,强调自家的孩子在与外界交往时不吃亏;社会德育是利己教育,突出自我发展,有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痕迹。这些说法也许是不恰当的,但却也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未成年人方面,尤其是在德育方面相互分离,各自为政,未能形成一股有效的合力共同地作用到未成年人身上。学校是高处不胜寒,孤掌难鸣;家庭钟情于孩子能否在学业上继续深造,将来出人头地;社会不太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不良影响,“社会教育对我们所说的,把父亲和师长所教育的思想全部推翻。”这种分散的、甚至有点相悖的德育影响阻碍了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健康成长。

三、优化中小学德育途径的策略

1.恢复教学途径的主渠道地位

(1)必须恢复德育课在学校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同时改革德育课的教学与评价,真正发挥德育课专门的教育、养成作用。第一,确保专门德育课的教学时间,不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第二,及时更新并不断吸收新的德育素材,让学校德育素材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现实。第三,改革德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学校其他各科的教学都在探索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而作为专门培养人思想品德的德育课本应该是这场变革的先导,更不能落伍了。小组讨论与合作、采访或追寻身边先进人物、参观、辩论、社会实践、主题演讲、情感体验等都可以成为德育课教学的策略。第四,打破以试卷、笔试、背诵有关道德条款等以考查德育知识为主的德育课评价体系,构建融面试、道德实践活动、义务劳动、爱心体验等为一体的,以考查知行统一为主的德育课教学评价体系。

(2)必须明确德育“工作”不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专门工作,也是学校全体员工的工作,只是科任教师在学校里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所施加德育影响的方式有别罢了。“任何人没有权利剥夺任何教师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权利,任何教师也没有权利放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义务,德育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还活动以育人的本真面目

(1)开展活动之前必须明确活动的育人目的,并依此来检验活动的成败。有的时候也可能需要活动来“做做秀”,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应该通过活动达到其他途径所不能达到的最佳德育效果。

(2)活动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活动过程中每个细节的认真处理,所以对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突发事件、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言谈举止等都要加以认真对待。正所谓成功的活动必须考虑到所有方面,但失败的活动只要有一个细节没有考虑到则足以导致。

(3)活动的数量、类型应因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而定,不是数量越多越好,不是活动越热闹越好。如对于激发学生的同情、友爱之心来说,一个贫家子弟发奋成材的现身说法,可能比声势浩大的向灾区人民捐款要来得更为直接和有效。

3.让班主任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中学德育途径篇(7)

进行德育,不仅要有正确的内容,而且要有恰当的途径。常有这种情况,教师对学生所讲的内容是正确的、有针对性的,但实际上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其原因就与德育途径选择不当或不畅通有关。为此,必须针对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采取优化策略,以确保德育途径畅通,顺利实现德育目标。

一、中小学德育途径的重点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为了向青少年学生施加德育影响而组织进行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活动和工作。它是德育工作在教育对象那里取得效果的基本渠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桥梁。德育途径规定了实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所必须经过的基本通道或路径。

根据我国现行中小学德育大纲的规定,并结合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应重点抓好以下德育途径:第一,教学途径。包括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如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等)与其他各学科的教学。第二,活动途径。包括课外与校外活动(含劳动与社会实践),共青团、少先队所组织的各种活动。第三,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教学途径统一要求缺陷的弥补者,是活动途径的主要组织或指导者,是学校德育向家庭、社会德育延伸的搭桥者。第四,家庭、社会等校外环境。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空间,父母是学生发展的第一任教师。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广阔空间,社会的各种事件、变化等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全方位途径。

上述四个途径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并寻求优化的策略。

二、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

1.教学途径不畅通,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

教学途径不畅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在中小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成为其他所谓“主课”的牺牲品,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教学内容陈旧僵化、教学方法单调死板、教学评价重知轻行。二是其他各科教学未能做到寓教育于教学之中,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顾教书,忘了育人,认为那是德育课老师和其他德育工作者的事;有的教师则游离于教材之外生硬添加或简单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反感。这些均导致教学途径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让学校德育的实施丧失了主阵地。

2.活动途径走过场,形式大于内容

由于活动途径有着特殊的外显魅力,所以活动被很多学校、老师所青睐,但实践中许多活动途径只是走过场并未取得预期的实效,形式大于内容。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搞起计划来相当正规和庞大,似乎很受重视。诸如:搞多少次主题班会、主题队会,请名人做多少次报告,搞多少次参观、访问、调查等等。当然这些活动本身是好的,但若只追求形式和数量,就会使这些活动徒有虚表,而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言谈举止中存在的很多具体、实际的问题则不一定能解决。

3.班主任工作急功近利,智育重于德育

面对升学的压力和外在歪曲的评价、物质的诱惑,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往往落在短期内能够抓出成效的智育上来,而不大钟情于吃力不讨好的德育。其实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进步并不是班主任的主要职责(说极端点它都不是班主任的职责),而是班主任工作的副产品。“班主任的具体任务和职责很多,其中的一项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班主任的主要职责应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等较为深层的有关思想认识领域的规范与引导。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是各科教师优秀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强烈、学习态度端正的必然结果,这并不能成为班主任工作的根本追求,更不能成为评价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指标。

4.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相分离,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有人曾形容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是强调奉献的教育,强调学生高尚品格的形成;家庭德育是实惠教育,强调自家的孩子在与外界交往时不吃亏;社会德育是利己教育,突出自我发展,有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痕迹。这些说法也许是不恰当的,但却也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未成年人方面,尤其是在德育方面相互分离,各自为政,未能形成一股有效的合力共同地作用到未成年人身上。学校是高处不胜寒,孤掌难鸣;家庭钟情于孩子能否在学业上继续深造,将来出人头地;社会不太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不良影响,“社会教育对我们所说的,把父亲和师长所教育的思想全部推翻。”这种分散的、甚至有点相悖的德育影响阻碍了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健康成长。

三、优化中小学德育途径的策略

1.恢复教学途径的主渠道地位

(1)必须恢复德育课在学校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同时改革德育课的教学与评价,真正发挥德育课专门的教育、养成作用。第一,确保专门德育课的教学时间,不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第二,及时更新并不断吸收新的德育素材,让学校德育素材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现实。第三,改革德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学校其他各科的教学都在探索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而作为专门培养人思想品德的德育课本应该是这场变革的先导,更不能落伍了。小组讨论与合作、采访或追寻身边先进人物、参观、辩论、社会实践、主题演讲、情感体验等都可以成为德育课教学的策略。第四,打破以试卷、笔试、背诵有关道德条款等以考查德育知识为主的德育课评价体系,构建融面试、道德实践活动、义务劳动、爱心体验等为一体的,以考查知行统一为主的德育课教学评价体系。

(2)必须明确德育“工作”不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专门工作,也是学校全体员工的工作,只是科任教师在学校里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所施加德育影响的方式有别罢了。“任何人没有权利剥夺任何教师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权利,任何教师也没有权利放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义务,德育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还活动以育人的本真面目

(1)开展活动之前必须明确活动的育人目的,并依此来检验活动的成败。有的时候也可能需要活动来“做做秀”,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应该通过活动达到其他途径所不能达到的最佳德育效果。

(2)活动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活动过程中每个细节的认真处理,所以对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突发事件、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言谈举止等都要加以认真对待。正所谓成功的活动必须考虑到所有方面,但失败的活动只要有一个细节没有考虑到则足以导致。

(3)活动的数量、类型应因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而定,不是数量越多越好,不是活动越热闹越好。如对于激发学生的同情、友爱之心来说,一个贫家子弟发奋成材的现身说法,可能比声势浩大的向灾区人民捐款要来得更为直接和有效。

3.让班主任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中学德育途径篇(8)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许多崭新的社会观念、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想开始不断地渗透到学校这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系统中来。一方面学校德育体系中的某些固有原则、方法,不能对其中的积极因素做出及时反应和吸纳,使学校德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受到学生消极抵制;另一方面对部分消极因素所带来的影响无所适从,致使德育工作逐渐失控。因此,研究和解决中学生德育教育现状与有效途径,已经提上中学德育的重要议事日程。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我国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中共中央总书记强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央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出发所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这既体现了党对青少年一代的厚望,又使我们感受到责任的重大。在目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重视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二、环境因素及影响

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些外部因素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环境因素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必要条件。

社会环境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成年人的榜样作用等构成。社会环境对中学德育有着较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信息社会呈上升趋势。学校的青少年不可能与社会隔绝,他们在接受学校德育之前,总是通过各种渠道已经接受或正在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学校德育要完全排除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根本不可能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控制它,抵制其消极因素,利用其积极因素。

父母的态度、家庭的作风是影响青少年态度和品德的重要因素,但这种观点并没有被家庭教育者普遍认识和接受。目前随着独生子女比例的不断增大,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更多地表现为:过度关心子女的物质生活条件,忽略对子女的了解研究;过度的感情投入,忽视了对子女爱而勿溺、严而有格的家庭教育方式;过高的目标期望,忽视了对子女的榜样示范教育。

学校环境主要由教风、班风、校风和学生校内外交往关系等构成。学校环境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培养的最重要的外部环境。在品德教育过程中,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学校德育必须考虑的两个因素,但这也是学校德育无法实施全程控制的因素,唯学校环境是可以被控制和操纵的。优秀的中学德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总是把建立良好的学校环境作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中心任务,并借助良好的学校环境去教育个体。当然要发挥学校环境因素的积极作用,其基本途径就是通过学生自身的交往与活动促使学生自觉接受。

三、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面对德育本身存在的问题,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德育应如何做才能有成效?

3.1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在学校,教师是学生最依赖的人,是最重要的师表,是学生最活生生的人格榜样,教师举手投足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不能只是道德的传声筒和会说话的教科书,教师应该成为鲜活的、人格丰满的生活者,应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做学生的榜样,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才会心服口服,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中学德育途径篇(9)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1—0005—02

一、前言

高校德育是由德育的各项基本要素和相应的配套制度、规定构成,是一个有形、有序、可行、可控、可测的稳定系统组织,是按计划执行的德育实践系统工程。高校德育是完整的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体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1]。体育德育是指体育教育者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按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良性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从国内学者在此问题上所进行的研究工作,以及国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对中外德育研究的比较分析情况统计来看,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较少,多数研究仅仅是停留在德育的理论探讨,很少从单个学科的层面去分析德育的渗透途径,因此,本文围绕德育的特点及其优越性,深入探讨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的价值以及相互联系,并提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二、高校体育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写道:“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体育之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高度概括了体育的功能以及德、智、体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清晰地指出人的身体及其感觉机能是构成所有知识技能、社会行为的物质基础。目前在高校中,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已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是生活在特定文化环境中的独立实体,对教育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性和较强的主观能动性。而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以及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却主要以灌输为主要形式,缺乏实践性和时代性的道德教育很难实现科学性、系统性和高效性。德育如果脱离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和现实需要,其效果就会大大降低。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其效果能够直接作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形成及发展,并逐渐改变其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对大学生品德的养成是有重要的影响,具有潜在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功能。因此,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活动,可以进一步发挥和渗透高校德育的功能,大学生在认同中接受教育,在教育中体会快乐,只有在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中,通过自我选择与自我体验、经过自我内化,这样的德育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优越性

高校体育教学德育教育具有直接参与性、动态性、身心合一性、社会性等特点,正是这些特点,充分体现出高校体育教学德育教育的优越性:高校体育是德育教育的最好载体,是学生亲身感受德育教育的最好平台,是一个能将智慧、体质、意志和精神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教材,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它处处与人的思想品德、意志品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道德是作为主体的学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自我建构而成。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从事体育活动,尤其是参加运动竞赛时,往往情绪高涨,其潜在的品质和思想作风最易真实地表现出来。德育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主要优越性表现为: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总结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德育因素,循序渐进地进行德育渗透,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使学生们不仅热爱体育运动,更要在运动中感受一种体育精神,树立勇于拼搏的决心和信心,体验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情感,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尊重学生的感受,注重、认同并鼓励学生的运动实践体验,使德育置于整个自然与社会生态系统之中,让体育德育似春雨润物般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内化为他们的生命需要[3]。

四、高校体育教学德育渗透的途径

1.发挥高校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

德育教育的过程不是单纯的教师影响学生的过程,而是双方交互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首先是由体育教师的主动活动发起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施加影响,而成为德育教育的主导,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为: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学与德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教师是整个德育过程的主导,但由于大学生作为德育过程中最基本要素,是高校体育教学德育工作中内化的主体,因此,我们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准确掌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状况,创造性地探索高校体育教学德育教育的方法、策略和技巧,将德育主体与德育客体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高效率的完成“自主性内化”。

2.重视隐蔽的德育课程、加强德育的渗透力度

高校体育教学德育的渗透,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德育内容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基础之上,向时代和生活开放,不断从社会变革中吸纳新鲜的思想道德养料,充分发挥体育课中的载道和渗透作用,拓展德育传递的空间,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乐,实施隐性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始终,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高校体育德育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多彩的实践活动,或是在体育课程中师生之间做一次坦诚的交谈、聊天等等。这些隐蔽课程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能有效避免老师直接说教的缺陷,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觉接受德育教育。隐性课程还可以避免学生的逆反心理,对学生思想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实施德育时应该善于把显性德育方法和隐性德育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使两者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3.重视高校体育课内外相结合对大学生的熏染作用

高校体育课外活动是高校体育课程的延伸和补充,与大学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德育融于生活,它具有凝聚、陶冶、导向等方面的功能。良好的体育课内外活动是塑造大学生坚定政治信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阳光、空气和土壤,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重要的精神环境和心理氛围。所以我们不仅在内容选材上强调德育,而且在教学方法上、课堂组织形式上都应该始终贯彻德育的教育目标,未来的校园必然是开放的充斥德性的生活化的校园,所以,要注意挖掘、整理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体育课内外活动内容,充分利用现有体育资源,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创造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不同的校园环境对德育教育产生不同的影响,丰富多彩的课内外体育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施展个性的场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不断地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运动的快乐,锻炼学生的运动参与和团结协作的能力等。

4.努力提高教师自身道德修养,发挥教师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事实证明,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的前提,是作为主体的体育教师应该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良好的师德修养与人格魅力。伴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同时,高校体育教师的综合质量也需要全面提高,要依靠教师的专业知识和道德品质,不断研究德育教育新情况、新环境、新问题,不断适应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工作需求,凭借教师的个人素质,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加强品德修养,拓展文化视野,激发教师“自我更新”发展,才能建立一支高素质、高品质、高水平、高情操的师资队伍,在实施过程中主动调控发展方向才能使德育工作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中学德育途径篇(10)

中图分类号:G631;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1-0008-01

德育渗透于体育教学过程,不仅是当前形势下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广大体育教师教学理念转变的必然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呢?本文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简要论述。

一、明确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内容

(1)合作与竞争意识培养。首先,大部分体育运动离不开团体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极为重要。其次,有合作就有竞争,在竞争过程中一步一步地突破自我,在积极进取的道路上斗志昂扬,永不认输,增强自身实力,是学生以后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得以立足的重要保证。当然,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达到互利共赢是喜闻乐见的情景。体育工作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有目标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例如,在足球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以提高学生的足球技术作为基本目标,还需要切实培养足球队员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不管是先锋主力,还是守门队员,都需要与其他队员紧密合作,提高默契度、信任度。只有大家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才能获得成功。竞争意识能让学生在成功时再接再厉,达到更高的目标,失败了也不气馁,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努力拼搏,永不言弃。

(2)传统美德教育。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固然重要,但一个合格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还应该具有高尚的人格,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人的长远发展依赖于传统美德教育,以人为本,引导学生成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才,是教育的根本。

(3)心理承受能力培养。生活和学习中往往伴随着失败,但有些学生经受不了挫折,容易陷入困境。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另一方面,是因为传统教育缺乏对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进行培养。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部分学生因条件优越产生的脆弱的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不要盲目鼓励,而要依据学生的能力采用较高的标准,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

二、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1)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遗传因素与生活环境的差异,塑造了不同学生迥异的性格,形成了不同的兴趣和特长。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观察入微,耐心细致地发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注重因材施教。通过学生的行为,看到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然后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正确的方式进行引导,改变学生的一些错误观念,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例如,有些学生体育基础较差,对体育活动抱着随便玩玩的心态。作为体育教师,要耐心引导他们参加体育运动,并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这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的关键。而对于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应该树立高标准,进行更严格的要求,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2)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完善教育技巧。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容易产生叛逆心理,不太容易接受被强行灌输的教学内容,灌输式教学模式也往往得到相反的效果。这就需要体育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不仅要注重新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以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要明确体育教学目标,组织具有教育意义的体育活动,不断总结经验,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特长,获得实践经验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在体育活动中完成对学生的德育。例如,体育活动往往比较辛苦,有些学生容易对老师产生埋怨情绪,课堂纪律较差。这时,体育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一个身份互换的活动,让学生充当老师,课堂活动由学生设计,纪律由学生维持。这样,在增进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生发展平等的朋友关系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教师工作的辛苦,理解教师,尊重教师的教学成果,同时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3)结合体育活动的特点进行德育。体育活动种类丰富,不同的体育活动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不同。体育教师要结合不同的体育活动特点,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思想道德教育。例如,部分学生耐力不够,对需要耐力的体育活动如长跑产生恐惧心理,下意识地逃避对这类活动的练习。实践证明,长跑是一项非常有益的体育活动,它锻炼的不仅是学生的耐力,更能培养学生不怕困难、敢于挑战、坚持不懈的精神。教师要利用真实的例子,在长跑教学活动中教育学生勇于克服跑步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克服自己的惰性。就像面临生活中的困难一样,坚忍不拔,勇往直前。

三、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德育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体育教学应该利用自身优势,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体育活动中接受德育,磨炼意志,获得启迪,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素质,更好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未来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 车辆安全监管 下一篇: 保险管理法律法规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