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语言是人类之间交流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人类从一出生到六岁这段时期内是学习语言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语言发展最为快速的时期。儿歌文学形式为创造语言环境的最佳方式,在积极调动儿童对语言学习的主动性上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儿歌的语言韵律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和学习,能够最大程度地提升儿童对于语言学习的兴趣,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教材。
一、儿歌文学与语言教育的关系
语言信息的获得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语言交流的环境。在常规的氛围中,处于幼儿期的儿童本身能够进行语言的学习,但是如果想要使儿童的语言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必须要让儿童加入到系统的正规教育中去,这是必要的。学龄前儿童的知识初浅,生活经验有限,对世界的认识比较单纯,所以,儿歌的内容往往十分浅显,儿歌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描述自然景观或生活情景的,如日月风雨、鱼虫鸟兽、花草树木等,这些都是学龄前儿童常见的事物。儿歌以儿童的视角和语言来描述对事物的认识,表现儿童对社会生活现象的观点和感情,充满儿童童趣的天真与纯朴,成为儿童们最初的快乐体验。儿歌具有语言生动、用词简练和形式活泼等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深受儿童的喜爱。它集知识、趣味和实践于一体,是学龄前儿童语言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儿歌文学是一种短小精悍、玲珑剔透的体裁形式,它在题材的选择、语言的提炼、形象的塑造、结构的安排等方面,都讲究方法和技巧。许多儿歌文学中运用比喻、拟人、象征、夸张等手法来创造意境揭示主题,这里就必然蕴含着许多丰富的联想与想象。[1]儿童在入学前通过正规而又系统的语言学习,能够掌握较为丰富的词汇、规范的语法和句式,进而达到自如交流,这有助于其在后期的语言学习,能够降低难度和提高学习效率。儿歌文学作为一种语言形式,是儿童期儿童学习的很好范例,也是儿童比较喜爱的语言形式。经典的儿歌琅琅上口,容易阅读和记忆,在人们口中经久不衰地传颂着,儿歌对于学前期儿童的语言学习虽然有如此多的优点,但是就当前来讲并没有被广泛地应用和研究,目前的研究很多都是针对儿歌的艺术特性与文学创作,并没有从儿童语言学习的角度加以论证。本文正是基于这种前提下,从早期儿童的语言学习角度和儿歌文学之间的关系着手分析,考虑到儿童语言教育的现实情况,进而详细地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儿歌文学的语言特点分析
儿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始自于远古。儿歌称得上是儿童文学形式中一种比较古老通俗的文学载体,也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不过人们对于儿歌文学的整理和研究的时间并没有那么长久,迄今为止不到六百年的时间。一直到了明朝,人们才开始了对于儿歌文学的研究,儿歌文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较为著名的有明代吕得胜、吕坤父子编写的《小儿语》,这本书采用四言、六言的语言形式,宣传了做人的基本道理,语言简练、通俗易懂。到了清朝嘉庆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学者杜文澜在《古遥谚・凡例》中将“儿遥,小儿谣,婴儿谣”等统一归入到了“童谣”一类中,直至清朝光绪年间,著名的文学家周作人首次对儿歌做出了定义:“儿歌者,儿童歌讴之词,古言童谣”。具体来讲,儿歌的语言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拟人,韵脚相应
拟人和象征的手法在儿歌中应用比较广泛,出现的次数较为频繁,通常情况下,被比拟的对象极具普遍性、通俗性。在儿歌中,拟人的手法可以用在日月星辰、风霜雨雪中,也可以用于比拟花鸟虫鱼等等,无论是实体的还是无形的,不论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都可以通过作者的比拟手法,赋予其思想和人性化,最终以非常具体的生动的形象表现在儿歌中,呈现在儿童面前。如儿歌《风来了》:“风来啦,雨来啦,/雷公背着鼓来啦!/你敲敲,我敲敲,/敲得雷公弯了腰。”文中利用比拟手法将“打雷”比作形象化的“雷公敲鼓”,更容易让儿童在脑海中形成初步的印象。由此可见,在儿歌中所有的事物都能够利用比拟的手法进行处理,使得语言表达更加显而易见,更容易被儿童接受,并产生兴趣。
赏析儿歌时,不仅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有时还要欣赏者用生活经验去充实和丰富儿歌文学传达的内容。如儿歌《小茶壶》:“小茶壶/顶呱呱/客人来/乐开花/不断地鞠躬/不停地倒茶。”这首儿歌就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所谓象征,就是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特征是:象征体是形象的,象征的本体是抽象的。这首儿歌所表达的抽象概念是:“对客人要热情有礼”,但作者不直接说出来,而是把寓意寄托在象征体的描绘之中,以小茶壶“不断地鞠躬”“不停地倒茶”来象征对客人的“热情有礼”。这种表达方式,既含蓄、委婉,又能给人深刻的印象。教师在引导儿童欣赏之前,就要了解这首儿歌所用的象征手法,知道其象征体是什么,其本体又是什么,它是怎样寄寓所要表达的思想意义的。这样,才能准确地传达作者的写作意图。[2]
(二)常用叠词叠韵
叠词的应用对于儿童的语言学习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不同于其他的文学形式,儿歌文学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处于成长期的儿童,因此在儿歌中经常出现叠词,叠词的应用使得儿歌的语言富有较强的音乐性。如儿歌《看天》:“月亮圆圆,像个盘盘,我要上去,找你玩玩。星星亮亮,好像明灯,我要上去,拿你照明。天河长长,好像长江,我要上去,坐船逛逛。”除此之外,叠词比较符合儿童的语言学习特征,尤其是对早期学习语言的儿童而言,叠词的应用使得儿歌读起来更加上口。例如我们所熟知的“小蜜蜂,嗡嗡嗡,飞到西来飞到东”,全歌押韵,节奏感和生动感也较为强烈,容易记忆和背诵,有利于儿童语言学习兴趣的提高。还有二次重叠的。如儿歌《羊羊羊》:“羊羊羊,跳花墙”等。儿歌中出现的这种词语重叠的特点,与学龄前儿童言语中的大量重叠词有着很大的关系。
(三)韵律优美,朗朗上口
儿歌的节奏感凸显了儿童独有的韵律。儿歌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儿童,儿童在早期识字不多,理解能力不高,儿歌文学作为简单易懂的体裁,其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恰恰满足了儿童的学习特点,能够很好地听、读、赏、记。很明显,儿歌是最为适合儿童期的儿童学习语言的文学形式。[3]如儿歌《风》:“春天里,东风多,/吹来燕子做新窝。/夏天里,南风多,/吹得太阳像盆火。/秋天里,西风多,/吹熟庄稼吹熟果。/冬天里,北风多,/吹得雪花纷纷落。”这首儿歌主要采用“三三七”句式,所以读起来有节奏感,适合儿童大声朗读,可促进儿童对儿歌文学的记忆。
三、儿歌的句法特点对儿童语言影响
儿歌文学形式是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语言养料。于简单有趣的韵语中表明普通的事理。如儿歌《排排坐》:“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妹妹睡了留一个。”儿童们在诵唱这首儿歌时会认识到要懂得关爱他人,有好东西要与他人共同分享。口语化是儿歌的重要表达形式, 言语平白,通俗易懂。学龄前儿童主要通过“听”来接受儿歌,儿童的语言是寻常、简单和朴素的,儿歌是供儿童朗诵的,是从儿童的日常口语中经过提炼和加工而形成的规范化的艺术语言,所以具有浅显、明快、通俗、易懂和口语化的特点,易于儿童口头朗诵和流传。[4]如儿歌《蘑菇出来戴草帽》:“天上下雨,地上冒泡儿,/蘑菇出来,戴个草帽。”这首儿歌语言朴实自然、轻松活泼、浅显易懂,具有相当浓厚的生活气息与艺术感染力。
为了促进儿童的语言规范,便于儿童记忆,儿歌大多数采用较普通的主谓宾或谓宾的句法结构。如儿歌《娃娃睡》:“娃娃睡,盖花被。/娃娃醒,吃烧饼。”可见,儿歌的句法特点和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是息息相关的。儿童通常会在1-2岁掌握初步的语言,会说出比较简单的单句,这些句子主要由主谓语构成,具有词汇简单、结构单一、没有复杂的修辞手法等特点,一般为六个字以内。所以有些专家通常将该阶段儿童语言称为“电报式语言”。[5]由于这类句子结构的不完整性,有必要通过规范儿歌中句法结构对其进行熏陶。在儿童2-3岁时,尽管已经能够掌握一些复杂的句子,但是仍然以相对简单的句子为主。一些复杂的复合句已经由两到三个简单句逐渐形成,但是这些句子缺少连词与修辞手法。所以,为了使儿童能够理解儿歌,在儿歌中通常缺少连词,儿童只按照内在的意义联接成篇。综上所述,儿歌文学形式的句法特点完整,句子数量比例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对于核心部分以及附加部分应当利用简单的句子结构。由以上分析可知,结合儿童掌握语言的句法特点,利用儿歌文学能够有效地全方位地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6]儿童认字还不多,特别是七岁以前的儿童,对文学的欣赏主要还是以听赏为主,辅助阅读的形式。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儿歌进行分类后编集出版,以便儿童选读。因为每一个年龄段的儿童语言与认知能力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儿歌作为儿童语言学的辅助文学载体,我们可以考虑根据儿童的这些特点对儿歌文学进行详细分类。语
参考文献
[1]苗芳芳,李珊泽.儿歌与儿童语言教育[J].语文建设,2013(11).
[2]周作人. 儿歌之研究《儿童文学论文选集》[C].上海:少年儿童出社,1962.
一、特殊儿童语言障碍的分类
2006年4月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到2005年12月为止,我国0-14岁的残疾儿童为387万人,占残疾人数的4.66%。而国外特殊所占的比例也不低,前苏联特殊儿童的比率占5-8%;美国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占8-12%;英国"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检出率为20%。可见,特殊儿童在全球都是一个所占比例不小的人群。虽然,特殊儿童有许多不同类型的临床症状,但研究表明:听力残疾、智力发育迟缓、脑性瘫痪、自闭症、语言发育迟缓等类型的特殊儿童都存在较普遍的语言障碍问题。
黄昭鸣等(2006)认为言语障碍主要有四类: 构音障碍、口吃、发声障碍和听力障碍, 其临床表现为语言障碍主要有两类: 失语症和语言发育迟缓。
(一) 构音障碍
构音障碍包括运动性构音障碍、 器质性构音障碍和功能性构音障碍三类。运动性构音障碍是神经肌肉病变引起的构音器官的运动障碍, 出现发音和构音不清等症状。器质性构音障碍 是由于构音器官形态结构异常导致的构音障碍。其代表为腭裂, 可以通过手术来修补缺损,但部分患儿还会遗留有构音障碍, 通过言语训练可以治愈或改善。功能性构音障碍多见于学 龄前儿童, 指在不存在任何运动障碍、 听力障碍和形态异常等情况下, 部分发音不清晰。通过训练这种障碍可以完全恢复。
(二) 发声障碍
发声是指由喉头发出声波, 通过喉头以上的共鸣腔产生的声音, 即嗓音 。多数情况下, 声音障碍是由于呼吸及喉头调节存在器质性、 功能性或神经性异常引起的。常见于声带和喉头的炎症、 新生物及神经的功能失调, 发声异常作为喉头疾病的表现之一, 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三) 听力障碍
从言语康复的观点出发, 获得言语之前与获得言语之后的听觉障碍的鉴别很重要。儿童一般在 7岁左右言语即发育完成, 这时可以称之获得言语, 获得言语之后的听觉障碍的处理只是听力补偿问题; 获得言语之前特别是婴儿时期的中度以上听力障碍所导致的言语障碍, 如不经过听觉言语康复治疗, 获得言语会很困难。
(四) 口吃
口吃是言语的流畅。口吃表现为重复说初始的单词或语音、 停顿、 拖音等。部分儿童可随着成长而自愈,通过训练大多数患者可以得到改善。
(五) 失语症
失语症是言语获得后的障碍, 是由于大脑损伤所引起的言语功能受损或丧失, 常常表现为听、说、读、写、计算等方面的障碍。成人和儿童均可发生。
(六) 儿童语言发育迟缓
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言语发育落后于实际年龄的状态。最常见的病因有大脑功能发育不全、 自闭症、 脑瘫等。这类儿童通过言语训练虽然不能达到正常儿童的言语发育水平, 但是可以尽量发挥和促进被限制的言语能力, 不仅言语障碍会有很大程度的改善, 还能促进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特殊教育语言教师的专业化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机构中(包含聋校、特殊教育学校和机构)进行语言教育的教师的专业背景主要以下四类: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特殊教育学院听力语言康复专业、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等。他们的任职情况也分为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专职教师主要为语文老师、英语老师、以及语训教师。兼职教师主要是由于岗位需要临时充任的语言教师,通常都是语训教师(高珂娟 2008)。由上述情况可见,特殊教育学校和机构中教师专业背景比较复杂,岗位稳定性比较差。然而,语言是人获取知识以及交流沟通的工具,语言障碍会影响个体的生活、学习、交际等。因此,语言教师在特殊儿童的语言学习中占据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作为特殊儿童语言教育的实施者,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决定了语言教育的效果。
(一)了解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特殊儿童的语言教育要关注他们的兴趣、 需要、 认知与情感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形成等, 充分了解并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必须注意他们语言发展的特点和要求, 根据他们身心发展的客观进程来开展语言教育。特殊儿童的语言教育也注意他们的特殊性问题, 比如特殊儿童的生理缺陷、心理缺陷, 对于语言、 言语障碍的问题, 要运用特殊的方法, 采用特殊手段, 创设特殊的环境对特殊儿童进行语言教育。
(二)加强学科专业知识
作为语言教师,首先要掌握本族语即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技能,决不能因为特殊儿童语言能力的缺损和迟缓而忽视语言本体的知识。只要准确掌握了汉语言的知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特殊儿童提供正确完整的信息。同时,也使得教师具备了筛选教材的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特殊儿童的语言特点,选择不同的语言教材进行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三)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学习
不论是语文教育或者语训,都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因此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可以使教师积极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并在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特殊儿童学习的规律和特点,了解其学习语言和语训中的心理机制。
(四)创设语言教育的良好环境氛围
儿童语言的获得不仅需要先天的语言能力, 而且也需要一定的生理成熟和认知的发展, 更需要在交往环境中发挥语言的实际交际功能。 儿童是在语言交往的大环境中发展语言 意识、 获得语言形式、 习得语言规范, 最终获得交际技能的。由此看来, 语言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儿童的语言发展。研究发现, 部分有儿童的语言障碍来自于不良的语言环境, 如在儿童语言形成阶段受到复杂语言系统的干扰、 成年人不良的语言习惯、成年人对儿童语言表达的过分苛刻要求等, 均使儿童的语言获得过程遭到破坏 。因此, 在对特殊儿童进行语言教育时, 要为他们创设语言发展的良好环境, 包括规范的语言控制训练和良好的言语示范、交际环境等。
(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满足特殊儿童的学习需要
由于各种特殊儿童的语言障碍的程度不同,完全采用口语教学的方法与特殊儿童进行交流是不切实际的。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以口语为主,以手语、书面语、图片为辅的教学方法,充分使用实物、图片、模型、玩具、电脑等媒体进行教学活动。
三、结语
特殊儿童的"特殊性"决定了特殊教育教师的"特殊性"。只有深入了解了特殊儿童的语言特点才能有效地进行语言教育和语言训练,而特殊学校和机构的语言教师的专业化也为我国特殊儿童的语言发展和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1小学语文教师缺乏儿童文学素养语文学科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儿童文学素养,如果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不高,就会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从当前来看,小学语文教师仍然存在着儿童文学素养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儿童文学观念缺失,对儿童文学的认识不到位。二是缺乏理论素养。有的教师对儿童文学的内涵、体裁、美学特征、功能价值等儿童文学知识掌握不多。三是阅读量少,视野狭窄,儿童文学的感悟、审美、鉴赏能力都较差。
1.2儿童文学课堂教学现状一是对儿童文学美学特征掌握不够。首先,重其工具性而轻人文性。有的教师将儿童文学作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而忽略了它的审美性。其次,教学成人化。有的教师将儿童文学当做成人作品,在解读儿童文学时用成人的思维和观念去解读,成人化、功利化问题严重。在教学中采用逐字逐句分解的方式,忽略了审美性。本来应该生动的儿童文学课堂成了枯燥无味的说教方式。二是对文体特征没有掌握。文体意识弱化,文体知识掌握不够,容易将儿童文学当做其他文体一样教学。如有的教师将儿歌和儿诗当作一种文体进行处理。
2对策与建议
2.1转变儿童文学观准确理解儿童文学,全面掌握其内涵。首先,儿童文学是文学系统中的一种,要注重其对象是儿童,主要是为了满足儿童精神及心灵的文学作品。其次,儿童文学符合儿童的年龄及身心特点。再次,增加阅读量,增强鉴赏能力和感悟能力。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必须增加儿童文学的阅读量,可以尽可能地多地阅读国内外儿童文学。通过阅读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开拓视野,而且能够提升儿童文学素养。
2.2注重儿童情趣的培养儿童文学都具有独特的儿童情趣,丰富的想象,单纯的思想,是最吸引儿童的地方。当儿童读到这些充满儿童情趣的儿童文学作品时,就会产生激动、快乐、向往的情感体验,从而对儿童的心理、情感等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儿童文学教材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课文中的儿童情趣。儿童文学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现出来的童真童趣,有的通过儿童生活细节和戏剧化的故事情节,蕴含着纯真的儿童情感。如《狐狸和乌鸦》、《小松树和大松树》等都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具有生动有趣的故事情景,一个个充满童趣的生动活泼的儿童人物形象,容易给儿童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些儿童文学作品的儿童语言、情节,用儿童思维、儿童心理和儿童眼光去解读儿童文学作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是要以儿童情趣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想方设法让学生体验到儿童情趣,激发童心,感受快乐。
3抓住文体特征
一是了解构成及分类。儿童文学可以分为儿歌、儿诗、童话及儿童类的寓言、故事、小说、散文、戏剧、科学文艺等多种体裁。教师要全面掌握这些各类文体的特点、分类依据、原则与方法。
二是要了解各种文体特点。根据各种体裁特点去把握,才能更准确的理解。如儿歌与诗歌,都是韵文类,都比较注重语言的节奏韵律美,但是,儿歌更加注重节奏和用韵。同时,儿童内部的文体也有明显区别,儿童诗侧重点是“诗”,儿歌的侧重点则是“歌”,童话侧重叙事,注重的是外在的娱乐性和游戏性,儿童诗强调抒情与写意和抒情,强调的是内心、情感的体验和陶冶。
三是根据文体特点选择教法。如在儿童诗、儿歌教学方面,都要注重韵文体的特点,主要以朗读和背诵法为主,从而感受其节奏和韵律美的特点。但是,儿歌教学重点是语言训练,可以采用念唱与游戏相结合的方式,让儿童在游戏中快乐学习。儿童诗则应该将意象理解及想象作为重点,主要可以采用反复诵读、音乐、图片配合等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系统,从而让学生的审美情趣、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四是根据心理特点学习儿童文学。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儿童文学时,要从学生心理需求出发。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多采用悬念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可以组织开展一系列儿童文学学习竞赛活动,如在教学一些儿童寓言故事时,可以组织开展讲儿童寓言故事比赛活动,从而可以将学生学习儿童文学的积极性得到最大可能的挖掘和提升。
一、介绍
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儿童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儿童提供了一个非常棒的世界,他们可以得到乐趣。许多人认为儿童文学翻译比其他文学翻译更容易、简单。其实,儿童文学翻译的难度比成年人的难,甚至比成年人的难。儿童文学除了文学的一般特征外,还有其独特的特点。作为儿童文学的目标读者,不同于成人的儿童有着不同的语言能力和阅读要求。因此,儿童文学在许多方面都与成人不同,如主题、结构、语言风格等,译者必须牢记翻译过程中的要素。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儿童文学翻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然而,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文学翻译研究,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二、儿童文学概论
儿童文学是文学的一个分支,它包含有以儿童为主要目标的故事、书籍和诗歌。它在当代儿童读者的培养中起到了重要而有益的作用。
(一)儿童文学的定义
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特殊分支,很难界定。儿童文学是一种专为儿童而设计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要容易理解,必须生动。儿童文学通常是由成人编辑的。儿童也可以自己创造文学作品,通常他们的作品只包含图片或不合格的艺术作品。但是,因为大多数的孩子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最终创造的作品,由儿童所确定的成年人。在不同年龄的读者,儿童文学分为幼儿文学、儿童文学、儿童文学、青春文学、歌曲体裁,儿童诗歌、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散文的儿童,儿童电影和儿童科学文艺。偏于文学,它适用于老年人或年轻人。最重要的是接受儿童而不是讨论它的性质。当然,对于儿童文学来说,也有一些基本的东西,最基本的是教育孩子成功,而它只存在于儿童。
(二)儿童文学大特点
儿童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其独特的目标读者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分析了儿童文学的定义,可以在以下部分中发现儿童文学的一些特征。这些特点将从语言和情节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1、语言特点
儿童的词汇是有限的,因为他们是在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他们对复杂的单词和句子不感兴趣,他们选择表达自己的方式几乎是最简单的一个。相比较而言,生动生动的语言,使孩子们熟悉的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吸引他们的思想。而且考虑到儿童的特殊性,儿童文学作品应充满儿童情趣,满足儿童的审美情趣。
2、安排情节
儿童读物的语言特点,也应考虑到儿童文学中的情节安排。儿童文学作品的情节是清晰而简单的,而包含在内容中的人物通常是孩子般的。熟悉儿童体验的事物,是作家吸引儿童注意力的好选择,作家应尝试把儿童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作为儿童文学选择合适语言的考虑因素。
三、儿童文学翻译的原则与策略
如今,许多外国文学作品已经被翻译成中文,而儿童读者有着广泛的选择。为了更好地翻译文学作品,译者必须注意儿童文学翻译的原则和策略。
(一)儿童文学翻译的原则
为了把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成儿童读者,译者应遵循一些重要的基本原则。以这种方式,翻译文本将更容易接受儿童读者。
1、符合儿童的期待视野
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需要得到广泛的认同和理解。以儿童为目标读者,译者应考虑儿童的心理特征、文化知识、个人经历、审美趣味、阅读习惯和接受程度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把读者放在中心位置,把他们的期待和接受度放在考虑,这在儿童文学翻译中非常重要。但是儿童的期待视野已经改变,并扩展了现在,分析了儿童文学翻译如何在接受理论的指导下,在儿童的文化生活中不断地与时俱进。
2、代表儿童的语言
儿童文学翻译的语言应该是自然的,简单的,生动的,生动的,标准的,美丽的。自然和简单的语言可以帮助孩子理解故事,生动生动的语言可以使他们喜欢的故事,而标准和优美的语言可以帮助年轻的读者欣赏他们的母语。
(二)儿童文学翻译的策略
儿童文学翻译在儿童文学的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儿童文学作品对译文读者的忠实和优秀的翻译,促进儿童文学的发展,译者和学者应该高度重视翻译策略。
1、采用归化为主要策略
归化是一种目标语言文化导向的翻译策略。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原内容的陌生和需要翻译做为目标语读者原有的外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适应。它旨在使外国文本熟悉和接受的目标语言的读者。普遍认为,归化翻译策略的运用有助于减少理解难度,使译文更适合具有相对低接受能力的读者。儿童文学翻译应该保证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通过阅读理解和接受,这样他们就可以得到相似的印象,灵感和教育,作为原文的读者。
2、采用异化策略的补充
异化是指尽可能多的原始表达和文化的保存。它是一种源语言文化的翻译策略。它努力保持尽可能多的原始风味,以保持源语言文化。将异化翻译策略应用于儿童文学翻译的第一个原因是,如果将文化信息或信息的原文中的一些表达转化为归化策略,文化信息或信息可能无法在翻译中被传递。其次,翻译通常被认为是文化的移植和交流。儿童,像成年人一样,也有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和外国文化。恰当和适度的异化策略可以帮助满足儿童的需求。
四、结论
儿童文学作品在国内外都在儿童的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一个尝试,似乎远远不够,分析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儿童文学翻译及其策略,对我们来说仍然是一个很大的研究。本文作者衷心希望本研究能对那些对儿童文学翻译感兴趣的人提供帮助,并对翻译策略的研究有一定的帮助。(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
参考文献:
一、引言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用语言塑造形象,以此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创造者思想感情和客观世界。文学作品之所以能通过文字在受众心理产生视觉和听觉效果,主要与人类具有的共同生活经验有密切关系。谢天振先生说过儿童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如需将文学作品语言生动而形象地传达给读者,译者需对读者所处的特定的语言环境内的历史文化积淀、生活经验有一定熟悉和积累。[1]所以当一种语言环境中产生的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为了使读者产生与原作一样的艺术效果,译者须进行调整,把源语信息用译语独特的结构表达。
二、文学与文学翻译
文学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相对于其他有形客观可见的艺术形式,文学完全依赖语言在接受者脑海中勾勒图像并产生艺术美感。文学语言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语言,文学翻译所围绕的核心是对作品美学价值的艺术传达。张今对文学翻译的看法是好的文学翻译是译者用读者熟悉的语言把原著文学意境传达出来,让原著中的启发感动原汁原味地传达给读者。[2]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要传达原作基本信息、审美信息,展示作品艺术魅力,使读者得到审美愉悦。
三、儿童文学翻译
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分支,有文学的一般特征,又有自身显著特点。陈子典对儿童文学的定义:“切合儿童年龄特点,适合儿童阅读欣赏,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3]儿童文学在内容、形式和创作方法上与一般文学有许多不同处,核心在于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儿童性”追求上。[4]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儿童,在翻译时译者应时刻铭记儿童文学这一特殊点。袁毅提出“儿童文学翻译必须关注儿童读者,以儿童的视野为出发点,考虑到他们相对于成人读者在文学接受能力方面的特殊性。”[5]所以,在对儿童文学翻译时,译者应站在儿童立场,考虑儿童读者与成人读者所不同的理解水平、知识能力、人生阅历、审美需求等方面特点,在保持原作风格的基础上,用儿童所熟知喜爱能产生共鸣的语言,译出蕴含思想美、情感美、语言美的译本,使儿童读者在阅读中得到美的愉悦和美的陶冶。
四、儿童文学翻译
美学价值的艺术再现文学的根本是审美,文学翻译的主要功能和特征为审美价值的展现。这一原则适用于儿童文学翻译。为了再现儿童文学语言的审美属性,译者应把握好对原作中文学形象、文学意象和原作艺术情意的传达。
1.动态的文学形象的艺术展示
文学作品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艺术形象的塑造能力。为了表现美和创造美,文学作家必须塑造文学形象。作者将自己所感所想所悟融入对形象的塑造中,这时的文学形象便变得鲜活生动起来,仿佛有了生命有了脉搏的跳动,并能以一种直观的立体的多维的角度呈现在读者面前。儿童是感性的,其感知思维需要借助具体实物而发生。“充满画面感情景化的语言能以一种可触可摸的质感引导孩子去感同所受。”[6]所以对文学形象的塑造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便显得格外重要。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译者可多采用色彩鲜明、动态突出、形式多变的用词组合,力求给儿童读者描绘出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使文本生动和有趣,在不知不觉中吸引儿童读者,使他们在阅读中得到美的享受。
2.营造引人入胜的艺术意象
米盖尔这位有名的法国美学家曾说过:“审美形式只有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自由活动才是美的。”[9]意象则是能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自由活动的审美形式。因为意象是作用于人的头脑的,文学意象是产生于阅读过程中的,读者通过阅读,经过联系和想象,在脑海里筑构其一个浓郁的扣人心弦的文学世界。方卫平在《儿童文学接受之维》中提出,“寻找一个有趣的、自由的文学幻想世界,仍然是推动儿童进入文学阅读位置的最基本的心理动力。”[10]从这不难看出儿童文学作品中有趣而又充满幻想的意象的创设,是决定儿童读者阅读程度高与否的重要因素。
3.艺术情意的传达
文学创造起源于创造主体的情意冲动。作者通过塑造形象来抒感,表达自己的态度和价值取向。情感抒发使艺术创造成为可能并以一种意味深远的错综复杂的形式贯穿全文。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隐藏、透露着作者的情意性。在儿童文学翻译中,译者要时时不忘传情,让读者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艺术情感,能深层次地感受到文学作品蕴涵之美,移植作者的情感价值可通过措辞、语言的修饰、句法结构和语境等多途径实现。
五、结束语
以儿童为特征为基准而创造的作品才有可能实现儿童文学的艺术真实,儿童文学所蕴含的艺术美才有机会有可能被儿童读者所了解和接受。这一规则对译者来说尤为重要,在进行儿童文学的翻译时,译者应先吃透原文,调动译入语中最适宜的手段,时刻考虑到儿童的存在,译出儿童读者所喜爱的能接受理解的译文,把作品中生动有趣的事件、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充满个性的文字语言充分向儿童读者展示,真正为儿童创造出一个如鱼得水般身心愉悦的语言世界。
参考文献:
[1]谢天振.译介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31.
[2]张今.文学翻译原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14.
[3]陈子典.新编儿童文学教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3.
[4]教材编写委员会.儿童文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185.
[5]袁毅.浅论儿童文学的翻译[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4):73-76.
[6]庞灵芝.任溶溶儿童诗的情景化语言[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3,(3):45-48.
[8]E..怀特•夏洛的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一、引言
“伯吉斯动物童话”节奏明快、生动活泼、风趣幽默,充满爱心和智慧,能激发想象、启迪智慧、启发人性。其作者桑顿・沃尔多・伯吉斯(Thornton Waldo Burgess 1874-1965)是美国著名的儿童文学家和环保主义者,他的作品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传达了对大自然和小动物的深深热爱。本研究通过对伯吉斯所著动物童话“Old Granny Fox” 的汉语翻译,探索总结英语儿童文学汉译过程中语言处理的具体应对方法,旨在丰富英语儿童文学汉译的翻译技巧和翻译策略,从而为儿童文学汉译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二、儿童文学“浅显”的语言特点及对“Old Granny Fox”汉译的启示
由于儿童期是语言形成发展时期,且此阶段语言发展最为迅速,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有利于促进儿童语言形成、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儿童性格、人格形成。因此,儿童文学要发挥它的引领作用,就必须采用正确、规范化的语言,并以可接受性和超前性为原则。所谓的可接受性,指作品中的语言要适合儿童的理解水平;超前性,指作品中的语言要适当超出儿童的实际理解能力。儿童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生动活泼、富于动感的语言容易吸引其注意力,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激发其阅读兴趣;儿童特殊的心理、生理特征决定了其独特的语言能力、理解能力,过于文学化、成人化的语言会增加他们的阅读、理解障碍,因此儿童文学作品应该使用简单易懂、节奏明快、生动形象、富有动感的语言。本文主要基于语言浅显特点,探讨在伯吉斯动物童话的汉译翻译实践中语言处理的具体应对方法。
儿童文学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儿童,有限的学校教育经历使儿童基本处在完全口语化的语言环境中,因此,孩子最熟悉的语言是口语化语言。中文儿童文学的语言基本使用的都是孩子熟悉的儿童口语,译者首先要考虑到受众对象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因此翻译实践中,译者应该选用贴近儿童生活的口语。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文学的语言就是规范了的儿童口语,主要特点是浅显,能为儿童听懂、理解接受。艺术表达的浅显主要体现在用词、造句等方面。需要注意的是,浅显是儿童文学语言的一种追求,而不是语言品质的降低。“儿童文学语言的浅显不等于词汇贫乏、干瘪无味,也不是学‘娃娃腔’,而应该是浅而不薄、深入浅出,有丰富的内涵,是浅显与丰富的完美统一”[3]。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儿童应该接触规范且健康纯洁的语言,使用简洁流畅、浅显易晓且符合儿童阅读需求的语言把故事娓娓道来,自然能引起小读者的内心共鸣,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1.词语选择
从用词上看,儿童文学作品以口语中的词语,特别是以儿童熟悉的、意义简单明了的日常生活用语为主,尽量避免使用儿童生疏和不易理解的书面词语。在中文儿童文学中常使用简单易懂的在儿童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词汇。另外,儿童掌握的词汇主要是实词,其中以名词、动词、形容词为主。使用实词时,尽量避免抽象的词,而要使用具体形象的词。少用各种虚词,尽量选用儿童口语中的虚词,如用“可是”代替“但是”,用“就”不用“便”,用“和”不用“与”等。用词尽量使用本义,避免使用方言、成语、俗语等。进行英语儿童文学翻译时,要考虑儿童的理解能力,译者要尽可能在其理解范围内选择简单易懂、浅显亲切的词语。如:
例1:“For several days they had had very little indeed to eat, and they were so hungry that they were willing to take almost any chance to get a good meal.” [1]
初稿:“事实上,几天以来,他们一直几乎是、确实是……没东西可吃;他们实在是太饿了,他们愿意利用任何可能的机会吃到一顿好饭。”
终稿:“连着好几天,真的就是……没啥吃的!他们饿得实在受不了了!……做梦都想抓住哪怕是丁点儿的机会……好好大吃一顿!”
通过对比初稿和终稿译文可以看出,原来使用了“事实上”、 “确实”、 “利用”、 “任何”等常用于书面语的词语,而不是儿童的生活用语。这些词语要么偏成人化,要么文绉绉,儿童读者在阅读中会感到很陌生,从而影响译文的可接受性。终稿中笔者将这些词语改为 “真的”、 “就是”、 “抓住”、 “丁点儿”等容易理解的儿童日常生活词汇,以满足目标受众的阅读需求。调整后的译文能帮助生活经验不丰富的儿童理解红狐雷迪和奶奶饥饿的程度,更容易被受众读者接受。另外,在终稿中增加“做梦都想”、 “哪怕”等词语有助于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可以采用增译、删译等翻译方法以增强译文的可接受性。终稿中增译的词语把红狐雷迪和奶奶对食物的渴望刻画得更加真切,表达得更生动强烈,从而让孩子们很容易理解他们为了获取食物采取的疯狂行动。
2.句法重构
从句式运用看,中文儿童文学作品多使用简单句,少用复合句;多用短句,少用长句。这是由于儿童在表达自己认识的时候,多用简单句。三岁以后,儿童才逐渐使用复合句,到小学低年级,复合句使用比例也不算太高,且较少使用关联词。因此,儿童文学中的句式应照顾这些儿童特点,符合儿童“最近发展区”水平,如由于儿童语言认知水平不高,只能理解相对短小简单的句子,因此中文儿童文学家们在创作儿童文学尤其是幼儿文学时通常选用短小简单的句子。儿童文学翻译的目的在于满足受众读者的阅读需要,译者应该在充分了解儿童认知水平和语言特点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因此译者在儿童文学汉译过程中,对于其中较长的句子,应采用拆译或意译的方法对译语进行灵活的句法重构。
例2:“... From his hiding-place on the bank he had watched Quacker swim in and in until he was almost on the shore where old Granny Fox was whirling and rolling and tumbling about as if she had entirely lost her senses.”[1]
初稿:“……在鸭子嘎嘎差不多就要上到狐狸奶奶跌打滚爬装疯卖傻的河岸以前,雷迪一直从自己在河岸上的藏身地注视着鸭子嘎嘎一点一点地朝河岸游来。”
终稿:“……雷迪藏在岸上,一动不动,盯着鸭子嘎嘎一点一点、小心翼翼地朝河岸游来。嘎嘎马上就要上岸了,对!上河岸!狐狸奶奶在那里满地转呀转、滚呀滚、翻呀翻,像个疯子一样卖力地表演!就是这个河岸!”
英语多复合长句,即便在儿童文学中结构复杂的长句也不罕见。但中文儿童文学中常见的是按时间、空间或逻辑事理并置的短语或简单句。因此,动物童话汉译中要注意将一些长句拆分,把英语复杂的长句翻译成汉语排调式的短句子,以减少儿童的阅读理解障碍。在这个例子中,初稿采用与原文相似的长句式,但这种晦涩难懂的译文对儿童来讲冗长乏味。源文结构复杂, 主干是一个“until” 连接的时间状语从句,主句中包含一个介词短语做地点状语,“until”引导的结构中含有“where”引导的定语从句,定语从句中又含有一个连接词“as if”引导的方式状语从句。笔者翻译时打乱了原语结构进行句子重构,注意将长句化短,终稿译文将其划分为几个意群,将这个复杂长句转化为前后相连的短句, 这样由多个小句表达的短句形式比较符合儿童读者的心理、思维特点,有助于小读者对作品的理解。
三、结语
语言浅显的特点可以作为儿童文学汉译的语言标准之一,在此翻译标准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的汉译更易为中文儿童读者接受。通过在词法、句法层面增译、意译等多种翻译方法的合理使用,增强译文的浅显性,从而降低儿童读者的理解难度,让作品更为儿童读者喜闻乐见。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3C-0075-01
一、问题的提出
特殊儿童指由于生理的、心理的或社会的障碍,使其身心的发展异于正常发展规律,无法从一般的教育环境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需要借助教育上的特殊帮助,才能充分发展其潜力的儿童。我们如何应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语言训练、认知训练、生活训练等多方的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以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语言训练为例,正常儿童的语言是在生活情境、自然模仿、生活经验积累中自然习得的,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语言不仅相对正常儿童发展迟滞,还需要特殊教育教师以特殊的教育康复手段加以干预,才能发展出近于正常儿童的语言能力。这种特殊的教育康复手段包括情境教学法、影子助手、个别化教育计划、ABA行为疗法等,针对不同障碍儿童需要不同的教育康复手段。
二、影子助手
影子助手是特殊教育需要儿童集体、小组、一对一语言训练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是一种附加的刺激,在特殊儿童教学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示范、辅助、提升自发性的作用。同时帮助特殊儿童在指令和正确反应之间建立联系,更好地模仿、强化、理解、运用语言技能。
三、特殊儿童语言训练中运用影子助手的必要性
从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习得语言的特点看,特殊儿童习得语言停滞在字词的单纯模仿上,影子助手的运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从普校教学教师的单一示范转化为影子助手的示范,或者是教师与影子助手的互动。因为有了影子助手的示范,特殊儿童的语言习得从观察和模仿中自然穿越了停滞于字词阶段的瓶颈,在遵循语言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逐渐习得短语、句子、对话。
从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习得语言的途径看,特殊儿童习得语言的视觉学习先于听觉,影子助手的运用给予特殊儿童语言训练最及时的辅助。不同障碍类型的特殊儿童语言的特点不同,习得语言的方法也不同。对于自闭症儿童语言的习得,需要影子助手给予足够的介入,适当给予身体、动作、手势、方位、语言、视觉的辅助,才能让自闭症儿童语言的习得得到正强化。
从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习得语言的功用看,特殊儿童习得语言的功能性差,存在理解非字面意义的困难,影子助手的运用将特殊儿童语言训练置于情境教学中,刺激了学习语言的兴趣,起到了提升儿童学习自发性的作用,因而在教学中影子助手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四、影子助手在特殊儿童语言训练中的运用策略
在特殊教育需要儿童集体、小组、一对一语言训练课中,运用影子助手,促使特殊儿童从单纯模仿的认知方式向理解认知加工模式转变,从而最大限度改善特殊儿童在语意、语用上的异常,提高语言交流沟通的能力和效率。影子助手的运用需要明确角色,了解特殊儿童在语言、认知、沟通等方面的现有能力,掌握一定的运用策略,才能发挥作用。
(一)影子助手出现的时间、摆位及前期准备
影子助手通常情形下需全程参与课堂教学和训练,也可根据教学内容的设定在特定时间内出现;影子助手需与训练对象处在同一个水平位置;影子助手在课前需要了解教学与训练的内容、需要参与的要点以及学生的现在能力。
(二)影子助手协助的基本过程和程度
每一个回合的影子协助,必须有“指令――反应――结果――停顿”这四步。“指令”要短,但不可一成不变,如:苹果――找一找苹果――哪个是苹果――苹果在哪里?指令要在前一指令40%以上处理无碍下变换;“反应”包括语言反应、肢体反应、表情反应、眼神反应、情绪反应。影子助手要读懂“反应”,也就是“结果”,做出应对。“停顿”,就是要给予足够的等待。
影子助手参与的程度要不断变化,从完全参与到部分参与,最后实现不参与。要充分运用身体、动作、手势、方位、语言、视觉等参与方式。使用影子助手的目的是撤销影子助手,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
(二)影子助手运用的注意事项
首先,参与及时。在确定学生无反应的指令必须要零秒参与,减少学生错误反应的出现。其次,参与可以有反差。改变刺激物与其他物品的反差程度,以诱导学生作出正确反应。再次,避免出现无意识辅助。在完成指令的过程中,避免学生寻找与指令内容无关的信息。
参考文献:
[1]林宝贵.身心障碍学生特殊教育语言治疗评估[M].台湾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2.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61-01
当前,低段语文阅读教学现实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太关心语文,不够关心儿童;我们太关心教法,不够关心学法。教学中,文本、教师、学生,这三者在课堂中相遇、联系、碰撞、融合,而课堂教学的价值却由学生的“儿童特征”决定的,即“儿童本色”,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就必须考虑儿童的接受,必须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对象是儿童,尤其是低段语文阅读教学,是否契合儿童特征,是否具备儿童本色,决定着课堂教学的价值所在。那么,如何使低段语文阅读教学保持儿童本色呢?
一、深度动机中见童心
在教学实践中,追求深度的倾向,称之为“深度动机”,因为这比较多地表现在教师解读教材和进行预设时。那么“深度”,是否与儿童天真烂漫的特征形成矛盾,小学语文教学到底要不要“深度”,这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深度”。在我看来,深度,不是去刻意发现一个刁钻的解读角度,也不是去获得某个崇高的人文教条,而在于教学是否真正为儿童的言语能力发展服务,是否关照到了儿童的精神需求,也就是必须在深度动机中见童心,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而不是遥不可及。具体说来就是关注“四点”:确立价值点,立足发展点,顺应认知点,落实能力点。
(一)确立价值点,“人格”的奠基。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在于关爱学生的生命成长,让孩子心灵感动,开发学生的潜能,落实学生主体参与与学习,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儿童不应当只是为了受教育才出生的,只把儿童一味当作学习工具来对待,是对童年不该有的忽视和摧残。语文教学在学字习文的同时,关系到人的精神建设问题。因此,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将听说读写思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展个性,激发动机,满足学生的需要,扎扎实实学语文。
(二)立足发展点,“游戏”的精神。小学语文姓小,名语,我们应尊重儿童的生命状态,要从儿童出发,促进儿童发展。教师要自觉地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以儿童的视野解读课文,追寻儿童语文,凡是儿童需要的,有发展可能的,都应该尽可能地给予重视与满足。坚持让儿童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大脑去思考,双手去实践,心灵去体验。
(三)顺应认知点,“自我”的舒展。心理学家认为,小学生的感知与记忆以笼统的整体的感知为主;思维与想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情感与意志上,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活泼好动;情绪与性格上,对事物充满好奇,爱动脑,好提问。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要钻入蚁穴。”的确与成人相比,儿童有自己
的思维方式。因此,解读文本时,唤醒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具体形象,使学生入情入境;注重以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注重学贵有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与体悟文本的核心价值。
二、高雅气质中见童趣
语文教师要有诗的魅力,要有儿童的视野,举手投足间彰显着人文的气息,谈笑风生间透露出儒雅的气质,但高超的教学艺术不仅仅在于教师才情的展示,更在于对儿童生命个性的呵护与培育。以最简单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语言材料;以儿童为中心,用儿童的视角解读它;以儿童的角度观察课堂的语言学习状态,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丰富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而教师对儿童的理解与思考在于教师是否尊重儿童世界自然与本真的状态。因此,课堂中,教师的高雅气质与童心本质要充分融合,高雅气质中见童趣。
(一)呵护儿童的母语天性,培育儿童的语文阅读情感。儿童对语言有自发的好奇与热情,阅读课堂上,教师应该小心翼翼地呵护儿童的这一特点,并给予尽可能地放大。孩子刚学走路与说话时,没有人会因为他的步履阑珊而责备,没有人会因为他的咿咿呀呀而恼怒,有的只是宽容与鼓励,孩子才对此乐此不疲。就如杨明明老师所言:“要用学习的方式告诉孩子们,语文课是很快乐的,语文很可爱,语文很好学。”
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从不会到会的变化过程,从不会学到会学的过程,学生的认识由浅到深、情感从弱到强的过程。从上述教学环节中不难看出,在于老师的整堂课中,他精心呵护儿童的母语天性,学生是在发展的,是在变化的。
(二)提取儿童的生活经验,创设有效的语言教学情境。重视语言教学的情境性,根据具体情况,可以或者注重提取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注重将语句镶嵌在整体的文本语言环境中。
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为帮助学生理解“小鱼被困,面临死亡的危险”,我巧妙地提取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又将词语的学习放入整体的语句之中,使得语言的学习有了具体的形象感,情感得到了丰满。
这一教学片段充分挖掘学生的阅读体验,为有感情地朗读打好情感基础,更为下文中与小男孩的情感产生共鸣做好铺垫。
摘 要:本文根据儿童文学的基本特点以及儿童文学的语言特征从目的论的角度探讨儿童文学翻译的原则。
关键词 :儿童文学;目的论;翻译原则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179-02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自然语义元语言视角下英汉语义基元相关性的实证研究》(NJSY14277)
根据《儿童权利公约》中的规定,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因此从广义上讲,儿童文学是幼儿文学(3-6岁)、儿童文学(6-12岁)、少年文学(12-17岁)的总称,是专门为儿童所创作、适合各个年龄段儿童阅读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主要类型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等。
一、儿童文学的特点
1.教育性。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儿童的情感可得到熏陶,不良的行为可得到矫正,同时还能够激发儿童的思考能力和自我辨识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儿童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发育以及人格的培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儿童文学特别注重教育性。
2.形象性。形象性是儿童文学作品有别于成人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之一。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儿童文学作品中各式各样的形象应容易被接受。儿童年龄越小,作品越要重视形象性。不论是儿童故事还是诗歌作品,在人物的心理活动及人物性格的表现上都要注重富于动作性,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创造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
3.趣味性。儿童文学的趣味性可以使儿童通过轻松有趣的故事情节明白一些深刻的道理并得到快乐的体验。儿童对文学作品的喜爱主要来源于兴趣,复杂的不易理解的内容很难对儿童产生吸引力。因此无论什么形式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都要考虑其趣味性,失去趣味性的文学作品对儿童起不到任何潜移默化的作用。
4.故事性。儿童文学作品吸引儿童的主要原因在于故事的生动有趣。任何形式的儿童文学里面都会有个主人公,因为主要是针对儿童的,这个主人公不一定非得是人,也可是动物、植物甚至是一些无生命的物品,这更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因此我们看到的优质的儿童文学很少用大量的环境描写或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而是借助有趣的故事情节。
二、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
1.语言简洁易懂。文学作品应向儿童展现丰富多样的语言现象,但是因为儿童的理解能力有限,难以理解复杂的语言,所以,优秀的儿童文学的语言总是在简洁清晰、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展现语言的多样性。比如在安徒生童话《约翰奈斯的故事》里,约翰奈斯的父亲去世后,约翰奈斯很伤心,爬在父亲的尸体上睡着后做了个梦,故事里对这个奇怪的梦是这样描述的:“他在梦中看到太阳和月亮都向他问候,看到他父亲的身体很健康,有说有笑,这时一位头戴金色王冠的姑娘向他伸出了手,约翰奈斯的父亲说:‘瞧,你得到了一位全世界最美的姑娘。’他高兴的跳了起来,于是他醒了。”这段描述语言朴素,句式简单,却将这个奇怪的梦描述的非常生动。儿童通过阅读知道约翰奈斯很想念父亲,又会好奇他会不会真的遇上个世界上最美的姑娘,使整个故事充满了想象。
2.形象生动有趣。儿童文学的语言不仅要简洁易懂,更要形象生动。只有生动有趣的语言描述才能引起儿童的兴趣,激发其想象力。例如故事《豌豆上的公主》里有一段这样的描述:“大街上灯火通明,人们都在高兴的聊天,乘凉,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忽然,天空中刮起了一阵大风,紧接着可怕的暴风雨来了,厚厚的云层里闪过耀眼的闪电,巨大的雷声轰隆隆的滚来滚去,就像是一个巨人在天上奔跑,人们纷纷跑回家,关好门窗,准备在雨声的陪伴下美美的睡上一觉。”这段形象生动的描写让儿童对此情此景产生清楚、准确的印象,仿佛身临其境。
3.优美动听,富于想象。儿童文学必须优美动听、朗朗上口,并且留有想象空间,这样儿童才愿意读、愿意看。语言学家指出,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有一种“语言结构的敏感性”,这种敏感性主要体现在儿童对词语排列、语言的声音、节奏、重复和语言词语节拍等方面。比如儿童诗歌《小鸭爱说大话》:“小鸭呷呷,爱说大话,嘴能唱歌,脚能画画。画把雨伞,没有伞把,唱歌跑调,呀呀呀呀。”此儿歌用词浅显,节奏轻快,韵律十足,朗朗上口,深得儿童喜爱。
三、目的论
“功能目的论”(Skopos theory),又称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是指“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是一种翻译评价的新模式。“目的论”最早在1971年由德国学者莱斯(K. Reiss)提出,此后又有多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目的论在翻译中的指导作用进行了拓展,如1984年费米尔(H. J. Vermeer)指出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应该是译文在译入语文化中所要达到的预期功能,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功能对等;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学者克利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提出译文和原文的联系主要取决于译文在译文语境中的功能,也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原文中哪些内容该保留、哪些改删减、哪些需改写等都取决于译文在译入语环境中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功能目的论的优越之处就在于无论原文语篇和译文语篇在不同的语境下功能是否一致,在翻译的过程中都可根据译文的语境因素及预期要达到的目的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
翻译目的论有三个基本准则:目的准则、连贯准则和忠实准则。目的准则指译者在翻译前必须明确译文在译入语读者中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连贯准则是在目的准则的基础上,译文尽量保持语义及语境连贯,保证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忠实准则是指无论原文语篇与译文语篇在功能上一致与否,翻译时必须考虑原文与译文语篇之间的对应关系。翻译过程中,以目的准则为基础,做到忠实准则服从于连贯准则。
四、目的论指导下儿童文学的翻译原则
1.以儿童为中心,为儿童而翻译。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在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始终要明确译入语的读者是儿童。儿童文学的语言必须简洁、形象、生动,这就是儿童文学翻译在语言上要达到的目的。在儿童文学英翻汉的过程中,译者为达到此目的,在语言的使用上可多使用儿童口语、儿化音、用实体词解释抽象概念,或使用拟声词、语气词感叹词等,尽量使用简单句型。《Old Macdonald Had a Farm》是一首经典的英语儿歌,其欢快的旋律以及朗朗上口的歌词深得儿童的喜爱。
Old Macdonald had a farm. E-I-E-I-O
And on that farm he had some chicks. E-I-E-I-O
With a chick-chick here. And a chick-chick there
Here a chick. There a chick. Everywhere a chick
Old Macdonald had a farm. E-I-E-I-O
Old Macdonald had a farm. E-I-E-I-O
And on that farm he had some ducks. E-I-E-I-O
With a quack-quack here. And a quack-quack there
Here a quack. There a moo. Everywhere a quack-quack
Old Macdonald had a farm. E-I-E-I-O
译文:
老麦克唐纳有一个农场,咿呀咿呀哟
农场上有火鸡
这儿咯咯,那儿咯咯
这儿咯咯,那儿咯咯,到处咯咯
老麦克唐纳有一个农场,咿呀咿呀哟
老麦克唐纳有一个农场,咿呀咿呀哟
农场上有鸭子,咿呀咿呀哟
这儿嘎嘎,那儿嘎嘎
这儿嘎嘎,那儿嘎嘎,到处嘎嘎
老麦克唐纳有一个农场,咿呀咿呀哟
译文不但保留了原文的简单句型,并且将原文中的chick-chick、quack-quack也根据译入语的习惯译成非常形象的小鸡的叫声“咯咯”和小鸭的叫声“嘎嘎”,使得译文唱起来朗朗上口。
2.清除语言障碍,克服文化差异。根据目的论的准则,翻译目的决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任何形式的儿童文学都具有教育性。教育性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主要体现是其所传播的异国文化特色和情调。为了达到此目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清除语言障碍,克服文化差异,在不失童趣的基础上尽量保留原文中的文化特色及异国风情,让儿童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异国风土人情,拓展其知识面。下面我们看两组译文的处理方法:
I did not know what tears were,for I lived in the Palace of Sans-Souci,where sorrow is not allowed to enter.(Oscar Wilde,The Happy Prince)
译文:
我那时根本不知道泪水是什么,因为我住在喪溪殿里,忧愁是进不去的(Sans-Souci是德国国王腓特烈二世最钟爱的宫殿的名字,意思是“没有忧愁的”)。
Sans-Souci是德国国王腓特烈二世最钟爱的宫殿的名字,意思是“没有忧愁的”。原作者这样用是一种借喻的修辞手法,主要想表达当时没有忧愁。在翻译时如果直接将Sans-Souci翻译成“没有忧愁的”,那当然便于儿童理解,但是违背了传授异国文化知识的原则,因此笔者认为最好的处理方法是将其直接音译,再加以注释,让儿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3.准确再现童趣,激发创造想象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文化下所产生的语言具有不同的交际功能。根据目的论,原文语篇和译文语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交际功能无论相同与否,在翻译过程中都要根据译入语的语境及预期要达到的目的选择最佳的翻译策略,所以对儿童文学作品中表现童趣内容的处理尽量采用归化。我们看《爱丽丝漫游奇遇记》里一段对话的翻译:
“The master was an old turtle---we used to call him Tortoise”
“why did you call him Tortoise, if he wasn’t one”Alice asked.
“we call him Tortoise because he taught us,” said the Mock Turtle angrily. “Reallyyou are very silly!”
译文:
“我们的先生是一只老甲鱼——我们总叫他老忘。”
阿丽斯问道:“他是个什么王,你们会叫他老王呢?”
那素甲鱼怒道,“我们管这老甲鱼叫老忘,因为他老忘了教我们的功课。你怎么这么笨?”
原文中用Tortoise是因为它的读音和taught us相似,并不是真的把校长比作是老海龟,因此在译文中译者同样用了“老王”和“老忘”两个词读音相似的翻译再现了原文中的童趣。
儿童文学翻译家任溶溶先生曾经说:“儿童文学翻译有一个特点,就是读者对象十分明确,是孩子。而且不是笼笼统统的孩子,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还要分幼儿、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儿童文学翻译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以儿童为中心。要真正做好儿童文学翻译工作,在了解作品本身的同时,更要了解各个年龄段的儿童特点以及其文学基础,根据翻译原则及预期要达到的交际目的选择最佳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二)利用儿童文学的特征,促进学生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80%是由儿童文学构成的,儿童文学的语言和内容特点与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征相吻合,这是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教师要充分发掘儿童文学的内涵,发挥儿童文学语言和思想的启发性,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展开想象,从而形成互动的课堂。例如,《庐山的云雾》,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没有亲眼见过庐山,庐山的云雾学生没有身临其境的感知,因此庐山云雾的感受一方面是通过文章的语言,而另一方面则必须通过学生想象的感知。这时,教师借助音乐,引导学生在意境中听本课的朗诵,并闭起眼睛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并根据语言通过图画进行描述,通过画画和讲述,课堂的气氛逐渐活跃起来,庐山云雾的美景逐渐立体起来,在借助文章语言解释自己图画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掌握基本内容,并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感受语言的美丽。
(三)发挥儿童文学在课外阅读中的作用,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