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专题训练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2 09:53:46

初中化学专题训练

初中化学专题训练篇(1)

跳水早期专项化训练是指从小开始进行跳水的专门化基础训练,使运动员打好专项运动能力所需的各器官系统的技能、运动素质、技术、心理、智力等方面的基础,为今后专项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创造准备性条件。这一概念体现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早期专项化是基础性训练;二是早期专项化是准备性训练,即为培养未来的优秀跳水运动员而进行的训练。

每一个运动项目都对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少年儿童期间,有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正处在旺盛的发展阶段,但这种发展并非同步进行,而是有着一定先后顺序的,即有机体在自然生长发育过程中客观存在着各种运动素质发展快慢不一的差异,这种规律被称为运动素质的敏感发展期。这一时期是专项能力提高的黄金时期,如跳水所需的协调能力、反应能力、对时空的辨别能力、节奏能力等,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快速的发展。如果这一时期以一般性全能发展的训练为主体,就会贻误专项素质发展的大好时机,所以跳水早期专项化训练打好专项能力基础是基础训练的宗旨,但在训练中应根据运动员个人特点合理安排负荷强度及训练手段。科学的早期专项化训练所打下的基础,无疑对未来发展运动技术水平起到直接作用。

2、竞技跳水早期专项化训练的年龄界限

随着现代跳水的迅速发展,世界冠军的年龄明显年轻化,达到世界水平的训练年限也有所缩短,因此开始跳水专项化训练的年龄也相应提前,这是竞技跳水的发展规律。《跳水教学训练大纲》中对跳水训练进行了阶段划分并有着年龄要求:初级阶段7~9岁,中级前期10~12岁,中级后期13~15岁,高级阶段16~17岁。初级阶段的训练任务是培养运动员的跳水兴趣及基本技术。从早期专项化训练的要领来看,可以把初级阶段开始的年龄作为跳水早期专项化训练的开始年龄。

开始初级阶段训练的年龄主要集中在4~6岁,峰值在6岁,4~5岁开始参加训练的人数有增多的趋势。进入中级前期的运动员的年龄分布在8~10岁,曲线起伏不大,峰值不明显,人数相对比较集中。跳水运动员过早进入专业化训练的趋势十分明显,比大纲规定的年龄(10岁)提前1~3岁进入中级阶段。因此可以看出跳水早期专项化训练的年龄明显提前。由此提出我国现阶段竞技跳水运动员开始早期专项化的适宜时间为5~6岁。

3、跳水早期专项化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早期专项化训练对培养运动员跳水兴趣,掌握跳水基本技术并充分利用各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如果教练员不加强对训练的调控,必然会造成运动员的伤病增多,严重的可能会影响运动员的身体发育,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教练员在训练中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是早期专项化训练的关键问题。

3.1 早期专项化训练的目的是培养跳水运动员的兴趣,正确地掌握专项基本技术,全面发展运动员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通过技术训练推动专项所需的相关身体素质发展。跳水早期专项化训练应以技术训练为主,专项素质与一般素质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2 由于少儿特殊的生理、心理状态,教练员应加强对训练负荷的合理安排,对技术、素质训练要严格控制训练强度,每一项目的训练时间不应超过40分钟,训练负荷应控制在运动员可承受负荷的60~80%之间。

3.3 素质训练中应以柔韧、灵敏、协调性的发展为主,不应进行大强度的力量及力量耐力训练,技术教学应以直观教法为主,利用游戏引导少儿跳水启蒙训练,培养浓厚的兴趣。

3.4 正确处理少儿跳水运动员训练与文化学习之间的关系。

4、结论

初中化学专题训练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风景园林学是关于土地和户外空间设计的科学和艺术,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它是以“生物、生态学科”为主,并与其他非生物学科(例如土木、建筑、城市规划)、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等学科相结合的综合学科。建筑初步课程作为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关于建筑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其授课目的就是为以后的课程设计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启蒙教学的课程,其在风景园林专业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大体有三个方面:训练风景建筑表现技巧;训练风景建筑制图方法;训练风景建筑设计方法和原理。通过两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发现在该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以及专业方向上存在一些问题。

1存在的问题

1.1内容庞杂

目前,课程的训练内容很多,既要有建筑知识的涵盖,又要有绘图的基本训练、模型的制作以及构图色彩方面的训练,虽然这些都很重要,但是内容过于庞杂,之间又没有联系,结构也很松散,容易让学生把握不到课程的主要方向,疑问重重。

1.2课程之间协调差

建筑初步课程的安排都在一年级,课程内容广泛,与其他很多课程的内容重复,讲授深度较浅显,每个内容都是蜻蜓点水,讲授较为不合理。

1.3重基本功训练,忽视思维训练

目前,大部分院校的建筑初步课程还是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以训练绘图基本功为主要目的,忽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导致很多学生喜欢模仿资料范例,设计成果平淡无奇,过多地重视图面效果。

2改革的措施

2.1教学方法

对风景园林专业来说,建筑初步课程是建筑的启蒙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更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改变原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以期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2.2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以教师、课本、黑板为中心的填鸭式的、封闭的、单向的向学生传播知识,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学要求。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形象和生动,比较适合风景园林专业的特点。另外在教学中应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应发展“讨论式的教学”,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应适当地安排讨论,组织师生交流与共享查阅的资料及调查的案例,讲述分析的过程及结果,促进大家共同进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在各个课题设计的最后阶段,应开展“展示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展示自己成果的同时也可以学习他人的处理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使教学得以延续。

2.3教学内容

根据风景园林专业的特点,应对“建筑初步”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改变,使建筑初步课程真正成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建筑启蒙课程。笔者认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建筑初步内容可分为以下四部分:建筑绘图基本功训练、形态构成设计、小型建筑设计以及相应的理论知识。

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都是非艺术生,大部分学生的美术基础几乎为零,在绘图的基本功训练上都需要加强,特别是建筑的表现,需要更为严谨的绘图方式,为将来景观建筑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课时较少,在作业上应选择综合性的训练项目,压缩作业周期,减少临摹抄袭,追求高效、全面的训练项目,使学生的思维融入到设计的作品中去。另外,在形态构成部分应和学生全面地讲解造型的塑造规律以及思维形式的转变,通过对建筑要素的提取、归纳和总结来对形体进行把握与塑造。由于前面的铺垫与学习,在最后的小型建筑设计课题部分,是学生对前面所学内容的一次较为真实、具体的综合性练习。制作模型和绘制课程作业最直接最有效,在模型的制作和图纸的绘制过程中,可以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制作能力结合起来,使初学者更直观有效地体验到自己的创作中去,真正达到“做”、“想”、“画”的结合。

3结语

风景园林专业的建筑初步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与其他课程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各部分之间相互补充,共同形成一个整体。围绕着建筑初步的教学改革,要不断加强训练途径,提高办学条件和优化教学手段,形成课内课外的结合,理论专业知识与基础训练内容的结合,使建筑初步真正成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建筑启蒙课程。

初中化学专题训练篇(3)

全军第十六次院校会议后,初级任职教育走向理性和成熟,但在如何与部队训练保持协调一致发展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方面是因为初级任职教育院校的教学力量生成途径相对单一,主要来源于院校的毕业生和从部队选调的干部。总体上讲,实现了系统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的有机结合,在-定程度上基本上满足了任职教育需要。但随着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院校受自身资源条件、所处环境和师资构成的制约,难于迅速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力量,以致教学工作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滞后性。另一方面,院校教育与当前部队训练同步发展不够,尤其是对教育训练研究模式上存在较大脱节,导致经过任职教育院校培训的干部学员回到原单位后,所学知识难以应用于实践,有时甚至还与部队训练实际差距较大。因此,如何适应部队训练需求,改进现行教育模式,使任职教育更进一步贴近部队训练实际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1.初级任职教育与部队训练协调发展基础是构建一体化育人平台

加强院校与部队协作,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科学搭建育人平台至关重要。一个科学、实用的育人平台应该着眼于未来作战需求,有一定的超前性和较高的科技合量。这就需要初级任职教育院校与部队通力协作,共同探讨院校教育与部队实践中存在的重难点问题,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搭建既能便于任职教育,又能促进部队军事训练的一体化“双赢”教学平台。一方面,院校不但可以借此进行教学科研攻关,解决部队训练的难题,还可以根据部队军事训练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在育人平台上设置课题,并通过部队与教研人员的集体攻关,有效解决部队军事训练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从而达到既能解决制约部队军事训练的“瓶颈”问题,也能提高院校教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和部队干部组训水平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这一平台,还可使院校及时了解和掌握部队军事训练现状,以便发挥院校的教学科研人才优势,弥补部队训练问题研究力量不足的现状,从而达到加快院校教学科研成果向部队训练实践转化的步伐,促进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

2.初级任职教育与部队训练协调发展的核心是健全人才资源合训合用机制

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院校和部队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着各自的优势。因此,有必要在上级管理部门的统筹协调下,加大院校与部队合训合用的力度,通过人才资源的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达到共同育人的目的。

2.1 加大院校教员到部队代职力度。当前初级任职教育院校的教员中有不少是从地方高校引进的人才或直接从军事院校毕业的学员,这些教员都是由“课堂”走向“讲台”,缺乏任职经历,对部队没有真实的体会;即使是从部队选调来的教员,也有不少多年与部队处于“隔离”状态,很难准确把握部队现状。目前院校虽然有代职机制,但在落实上力度还不够,导致不少教员不了解部队、不熟悉本专业发展情况,致使授课过程中存在空对空的尴尬局面。为此,院校应加大教员代职力度,使每个教员每隔几年就代职一次,与部队保持相对的“紧贴”。院校要通过增加教员到部队任职锻炼的机会,让代职教员深入基层,参加部队的综合演练、重大军事演习等活动,摸清部队军事圳练现状,吸纳部队训练改革成果。

2.2 增加部队优秀军官到院校任教数量。部队许多优秀干部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积累出许多宝贵经验,让他们到军校任教,把自身的知识财富和实践经验贡献出来,有利于增强任职教育针对性。为此,部队要积极主动推荐优秀干部,院校要善于利用部队人才资源,为其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首先,可以从部队聘任兼职教授。通常是聘任部队领导为军校的客座(兼职)教授,让他们担负一定的教学任务。其次,可以聘请优秀军官到院校进行专题研讨,与培训对象共同研讨岗位任职的能力素质需求。再次,可以聘用优秀教练员代课。根据教学任务,聘任有-定专业特长和教学能力的部队教练员担任军校的教员,为院校教学积累宝贵经验,促进院校教学质量提高。

3.初级任职教育与部队训练协调发展关键是紧贴部队训练完善教学体系

初级任职教育应以部队军事训练为牵引、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科学构建适应部队军事训练需求为目的的教学体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管理机制,从而进一步推进任职教育的整体创新,为部队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3.1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任职教育具有明确的岗位指向性、很强的实践性和适应性。因而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采取向部队进行问卷调查、面对面座谈、部队领导、专家交流等方式,深入部队调研,分析掌握基层岗位任职和未来作战对初级指挥军官的能力需求,据此研究构建各类人才的能力素质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区分不同培训类型和教学对象,统筹设计课堂教学、实践锻炼、第二课堂、校园氛围及其他硬件教学资源,科学制定各类培训对象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于任职教育周期普遍较短,与部队实际联系紧密,应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其处于动态更新之中。

初中化学专题训练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277-02

近年来,随着大量高新技术装备列装,海军对专业士官人才的需求规模不断扩大,对专业士官的能力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士官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前,士官教育一般划分为初级预选、初级、中级、高级四个层次,初级预选士官培训处于基础地位,其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增强预选士官发展潜力,为初中、中级、高级士官的教育训练奠定基础;二是提高岗位任职能力,为执行作战训练任务奠定基础。军事院校承担着初级预选士官的培养任务,为部队培养大批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士兵,但从“实战”的具体要求来看,他们的能力素质、发展潜力还有不少差距,还不能完全适应确保“打赢”的岗位任职需求。为此,必须积极推动初级预选士官院校培训改革,瞄准实战,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提升预选士官的岗位任职能力,为确保“打赢”奠定人才基础。

一、初级预选士官特点分析

初级预选士官院校培训的对象是刚完成入伍训练的新士兵,通过分析总结,其主要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了解部队不足。初级预选士官在院校培训时,到部队时间仅有几个月,军事素养还不高,对部队的要求、装备实际情况了解有限,还处于在逐步适应的阶段,对院校培训的意义认识理解不深,思想上、情绪上容易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

2.学习目的不明确。初级预选士官院校培训期间,往往难以把握所学知识与岗位任职之间的关系,对高新技术装备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多数受训对象仅重视装备操作技能,对专业基础理论兴趣不高,没有充分理解理论知识对个人发展潜力的重要作用,对未来复杂作战环境中武器装备有效运用与基础理论之间的关系理解还不深入,学习的目的性、指向性还不是非常明确。

3.学历水平不均衡。近年来,通过对初级预选士官班的教学对象的问卷调查、摸底考试,发现他们的基础知识掌握参差不齐,文化水平差别较大,少数受训对象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多数为高中学历、还有少部分仅有初中水平,受训对象学历水平不均衡。

4.理论基础薄弱。初级预选士官普遍具有“90后”的显著特点,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对于新事物容易产生较强的兴趣。但是,他们的专业理论基础还比较薄弱,高新技术装备相关知识接触不多。摸底考试表明,与专业技术课程学习相关的数学、物理课程,大部分人成绩不理想,对信息化装备涉及电子对抗、指挥自动化等专业基础知识的了解非常少。

二、初级预选士官院校培训存在的问题

各院校初级预选士官培训按照上级统一要求开展,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较为相似。从近年来某型末端武器防御系统的初级预选士官培训实践看,结合“能打仗,打胜仗”的总体要求进行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培训渠道单一,受训时间过短。初级预选士官是刚完成入伍训练的新兵,其培训教育工作一般由院校承担,渠道相对单一。而院校与部队存在一定差别,受高新技术价格昂贵且部队更新需求迫切的限制,院校往往缺少实装,在初级预选士官实操培训方面存在很大制约。另外,初级预选士官在院校需要完成装备理论、操作等课程的学习,受士兵服役期只有两年的限制,他们院校接受教育的时间不能过长,目前安排的受训时间一般仅有几个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培训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目标。

2.需求不清晰,课程设置不合理。士官作为未来作战的主要力量,其专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更好地应对现代高技术战争复杂多变的情况。初级预选士官教育课程设置必须在准确掌握部队士官人才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论证。然而,士官到底应该掌握哪些专业技术基础知识、装备知识、专业技能、作战理论,掌握到什么程度才能满足“能打仗,打胜仗”的总体要求,在部队缺少实战经验的条件下,很难准确把握,造成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以某型末端防御武器系统初级预选士官班为例,共设置20门课程,除了政治、文体等课程外,专业基础课共5门、专业课共9门,由于初级预选士官在校时间短,安排这么多的课程,他们很难有效掌握。

3.培训手段单一,学习热情待加强。士官是一个技能性很强的岗位,需要他们熟练掌握装备操作使用技能,以便在战场上能够根据战况和指挥员指令,准确、迅速地操作装备完成预定的任务。而院校普遍缺少实装训练手段,现役装备尤其是高新技术装备缺口很大,模拟训练器材也不完备,造成初级预选士官的课程授课方式主要是课堂讲授,授课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初级预选士官是刚刚入伍的新战士,还处于了解部队的过程中,对高新技术装备缺少整体性认识,还不能充分理解其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作用,加之课程的内容专业性太强,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率较低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质量。

三、提高初级预选士官院校培训水平的措施

1.改革培训模式。秉承“能力核心”的教育理念,按照“筑牢发展根基,持续提升能力”的改革目标,对单一的阶段性的初级预选士官院校培训模式进行改革。以部队实际需求为导向,结合初级预选士官特点和部队实际工作,打造“院校培训、部队训练、网络助学、教员送教”一体化的持续性培训模式,促进院校与部队有机融合,推动初级预选士官教育水平持续提升。院校培训以理论基础为主,侧重发展潜力培养;部队训练以装备操作维护为主,侧重基本技能培养;网络助学以军网为依托,建设网络课程,打造作战理论与方法、外军主战装备及战法、典型案例等教学资源,侧重能力素质的持续培养;教员送教以部队装备使用中的问题为导向,由部队提出需求,院校派出教员到部队进行针对性的授课、现场辅导,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模式可充分发挥院校人才资源、部队装备资源优势,形成培训合力,也便于灵活调整课程内容,克服初级预选士官在校培训时间短的弊端,可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初级预选士官院校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

2.完善组织机制。一体化培训模式涉及院校、部队两个不同主体,培训活动环节多,要有效推动初级预选士官院校培训模式改革,必须重视组织机制建设,推动形成以“院校―部队”为主体的初级预选士官培训领导机构和专家组,建设领导负责、专家全程指导机制,建立学院和部队之间的沟通联络渠道,全面推动培训工作顺利转型。领导机构负责协调多方资源,制定具体措施,在切实掌握部队需求的基础上,推动相关教学单位,形成教育教学详细方案,确保培训活动顺利进行;专家组负责教学方案优化、教学辅导、教员送教等工作,确保初级预选士官培训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3.调整课程与教学内容。初级预选士官院校培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设置是关键,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原则,从部队实际需求出发,优化调整课程与教学内容。在调整过程中,注意充分调研,抓住初级预选士官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明确未来作战需求,全面掌握部队士官岗位的划分设置、职责权限、能力标准,在部队协助支持下,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全面论证。在论证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三个关系”,一是要把握初级预选士官培养与初级、中级、高级士官培训之间的关系,明确初级预选士官院校培训的基础性地位,在此基础上,优化课程设置;二是把握装备维护岗位与装备作战使用岗位对知识结构的不同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对装备维护岗位人员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侧重于装备组成、原理、维护技能等,而对装备作战使用岗位人员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有适当拓展;三是把握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之间的关联关系,明确不同岗位人员培训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课程的比例,切实做好发展潜力培养与岗位任职技能培养的平衡。在明确“三个关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岗位,灵活调整课程内容,突出教育重点,为快速提高初级预选士官能力素质奠定基础。

4.优化教学班次和教学方法。对教学班次和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必须从初级预选士官特点出发,坚持“能力导向”原则。针对初级预选士官学历水平不均衡、接受能力差异的特点,按照岗位能力需求,优化教学班次。按照学历水平、接受能力的高低将初级预选士官院校培训的单个专业班次划分为高级班和初级班两个班次,采用小班化教学。初级班以实操课为主,理论课为辅,理论课与实操课学时比例为3:7左右,侧重于实操技能培训;高级班实操课与理论课并重,学时比例为1:1左右,关注发展潜力、实操技能均衡发展。在教学方法上,避免“满堂灌”教学方法,增加案例式教学比重。从近年来的案例式教学实践看,案例式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增强初级预选士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5.加强训练手段建设。初级预选士官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对操作维护技能的要求很高,而技能培养不能脱离实践教学,因此,必须加强训练手段建设。在院校不具备实装教学条件的情况,一方面应该尽快加强训练手段建设,配备体系完整的模拟训练器材,强化模拟训练。另一方面,需加强院校、部队培训资源的有机整合,促进优势资源共享使用。

初中化学专题训练篇(5)

进行总复习的意义有五:(1)对教材进行梳理、提炼、去粗取精,突出有效信息;(2)复杂问题简单化;(3)抽象知识形象化;(4)零散知识系统化;(5)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

进行总复习的目的:复习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复习不是对已学知识的简单重复和重现,而是从更高层次和角度对所学知识、技能、方法进行重新认识和再学习的过程。所以,加强对复习教学的研究,能彻底改变简单罗列、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复习模式,使复习成为促进师生共同提高的过程。

二 合理规划复习进程,科学安排复习时间

初中化学课程安排仅一年,新授课结束后离中考只有一个多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规划、科学安排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第一阶段:进行系统复习,形成知识网络。

时间安排:两周。

阶段目标:检查并及时解决学生知识理解上的障碍,通过对知识点的梳理归纳,将整个初中化学各知识点按结构和脉络融合形成体系,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

复习内容: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奧秘、化学实验与活动探究、化学计算、化学与生活等。

复习要求:“细、低、全”。“细”是指复习要全面细致,不遗漏教材和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基础知识。“低”是指复习中把握中下难度,不偏离教材内容和考试说明的范围和要求,不选孤僻怪异的题目,做到不脱离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全”是指复习要针对全体学生,第一轮复习的中等难度就是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掌握考试说明所要求的“双基”知识。

注意事项:(1)用好课标、考试标准、教材(找准考点,落实基础);(2)合理使用资料,防止用资料代替教材,引导学生重视教材;(3)训练要适当,防止以做题、讲题代替复习;(4)问题引领课堂,重视情景创设,防止一听就懂,一做就错。

第二阶段:进行专题复习,完善知识结构。

时间安排:两周。

阶段目标:要求学生能正确辨析各知识板块的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总结综合问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内容:根据学生对新课的知识掌握情况,教师自命知识专题,通常有气体制取,物质的分类,物质的鉴别,物质的分离、提纯、除杂质等专题。

复习要求:主要以专题讲解和专题训练为主,然后进行综合训练。

注意事项:(1)研究考题、缩小范围、找准专题、做好专题复习;(2)做好专题训练,精选、精练、精讲,切忌过多过滥,对学生存在的知识盲点要有针对性的训练;(3)要杜绝仍由教师独占课堂40分钟的做法,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练习、复习、小结、思考的时间。

第三阶段:进行模拟演练,中考仿真训练 ,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时间安排:两周。

阶段目标: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进一步总结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分析和解决综合、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随着学业考试的日益临近,主要精力应当放在消除弱点、弥补漏点、调整心理方面,把卸下学生心理包袱作为重要任务。

复习内容:中考仿真模拟训练、考前适应性训练。

注意事项:(1)进一步研究中考试题,对考试大纲中的样题示例进行分析,整理考试信息,更加明确中考试题的特点、结构、难易比例,知识考查的呈现方式;(2)提倡教师组卷(所选卷应题目典型、题型新颖,难度宜小,保证训练价值);(3)回归教材、加强记忆,加强考试技能技巧的训练。

三 认真研究教材,准确把握复习方向

认真研究教材和教材上的题型,准确把握复习的广度和深度,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体现。试题源于课本,从课本知识点,能力点衍生而来。复习的关键首先要过好教材关,在总复习中必须重视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认真研究学业水平考试样题,掌握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从而理清复习思路,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专题训练篇(6)

1.抓好一条经线――以记叙文为主的写作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的写作是这样描述的:“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不难看出,记叙文写作是初中作文教学的重点。从各地中考命题情况来说,记叙文占了极大的比重。因此,在七至九年级,要把记叙文的训练作为一条主线。七年级侧重训练写人叙事的记叙文,要求从生活中选择材料,能将一件事情记叙清楚,能通过详略得当的几件事写人。八年级侧重训练写生动的记叙文,能写好细节,有一定感悟。九年级侧重训练写厚重的记叙文,能进行生动的细节描写,能写出人物、事情的厚度,有较为深刻的思考,文章主题深刻。而对于说明文可以在七年级学习了说明文单元后,指导学生写简单的说明文;八年级学习了生动说明后,指导学生写生动的说明文。九年级上学期可以指导学生写简单的议论文。进一步细化训练目标和过程。比如训练写叙事的记叙文,可以从有条理地写清楚一件事情,到有详有略地写一件事情,还可根据选材,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角度进行训练。再如训练写人的记叙文,可以指导学生由写亲人开始,再到写身边的人,如老师、同学等,再到平写平时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人,如食堂工人、清洁工、交警……这样系统有序地分类推进训练,有助于促进学生作文水平循序渐进地提高。

2.抓好两条纬线――单元(主题)写作和专题训练

在明晰七到九年级的写作训练方案后,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作用,将阅读教学、文体训练、单元(主题)写作、专题训练进行有机整合。在运用教材中单元写作材料时可以打乱它原有的顺序为我所用,有计划形成某一类作文的系列训练。

同时,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技法的专题训练,教师在新接班时,应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专题调查,了解学生作文的优缺点,根据学生的作文能力进行合理归类,整体构思和分类设计作文专题训练的方案;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制定相宜的阅读和作文提升计划。如可分步骤进行审题训练、谋篇训练、描写训练、详略训练、升华训练等;从描写角度来看还可进行人物描写、场面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专题训练。

3.写好两类小文章――片段练习与应用文写作

片段训练内容广泛、反馈迅速、操作灵活,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初一起始年级,学生练习写人的记叙文时,不妨辅之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为专题的片断训练。到了初三再回归记叙文的写作训练时,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指导学生以侧面描写、气氛渲染、场景烘托为专题的片段训练。为了训练学生观察和描写的能力,语文教师必须做一个有心人,既要有较为详细的计划和相应的训练步骤,又要善于抓住生活的细节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应用文写作被不少老师忽略,这主要是因为中考很少考到,即使训练也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十分不利的。应用文的训练,教者要做到心中有“谱”,灵活安排。比如班委会要开展活动,布置学生拟一则通知;班级开展爱心捐助,要求学生写一份倡议书;哪位同学遗失了物品,起草一则寻物启事,等等。

二、拓宽训练途径,重视作文实践

1.自由作文

定期抽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习,给学生最少的限制,最大的自由,让学生有真正的表达自我的机会。写作内容不作要求,大到国家大事,小到路边新闻,读了一本书,看了一部电视剧,碰到一个陌生人,想起过去的事,幻想未来的情况,只要是有感而发,都可以写;文体不设限制,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作文批改方式上也给予学生自由,可采取老师批阅、组内互评、交换修改、流改、集体修改等方法,同时,留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整理、回味。这种自由作文,体现人性回归,学生不把写作看成是高不可攀,而是我手写我心的自由表达,就必然能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2.情境作文

通过情境的设置,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增强情感体验,激发写作欲望。作文情境给学生提供了多向思维、多角度思维的契机,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设置了一个启迪心智的温床。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步完善了情境作文教学法,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并从古典文学理论“意境说”中汲取营养,逐步探索出一条“创设(情境)――体验――想象――描绘(情境)”的情境作文教学的路子,不少老师运用情境作文教学法进行公开教学获得一致好评,情境作文已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作文教学方法。

3.对话作文

传统的作文教学一直以教师为阅读对象,阅读对象的单一、无变化,使学生作文流失了生命营养和人文价值。“对话作文”是以平等对话的理念为基础,关注学生作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从作文功能入手,激发学生表达的需求与热情,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我们利用“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要求学生与父母与老师与同学与朋友进行作文对话,回忆生活的点点滴滴,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父母、老师、同学、朋友阅读作文后及时作出回应。这样的作文因为有了明确的阅读和交流对象,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大大提高,作文往往能发挥出较高水平。

初中化学专题训练篇(7)

    二、体会英语语法的实际应用。语法的复习要兼顾句法和词法。句法以掌握五种基本句型为核心,还要复习宾语从句,状语从句、定语从句等,在掌握句法的基础上,分析理解词法。词法以动词为重点,掌握正确的时态用法。在复习中要注意理清语法知识脉络,使之系统化。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归纳语法规则,再以语法规则指导语言实践,从而提高理解语法概念和规则的能力以及运用规则的能力。 

    三、正确使用交际用语。学习日常交际用语的目的,是使同学们具备与讲英语的人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首先应能听懂别人所讲的日常交际用语,并能做出正确的应答,还应在听别人讲英语时,结合自己所处的场合、情景等,理解对方的大意。在复习中,要能运用《日常交际用语简表》中的表达方式进行简单的交际。 

    四、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对初中毕业生来说是一种较高水平的能力要求,主要考查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要提高理解能力,首先要有一定的词汇量和丰富扎实的语言知识,同时还要提高思维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常识和其他文化背景及风土人情常识。这就需要同学们保证一定量的课外阅读,并有意识地进行阅读技巧训练,如精读、略读、选读、速读、带着问题读,利用关键词、关键句去领悟隐含的意思等。 

    五、抓好听力训练。要想具备良好的听力,必须靠平时反复训练。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强化性听力训练,熟悉测试题型。结合听课文原声带、听力训练题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六、强化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背诵典型的范文,大量的习作练习和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组织文章的能力,运用已学词汇进行描写的能力。

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

1、阶段训练(XX年3月初-4月底 )

指导思想:按教材内容顺序,抓纲靠本,使学生从零散知识的学习自然过渡到知识的系统归纳上,使基础知识更加条理化。

在材料的整体处理及时间分配上,我们拟订在三月初开始着手总复习,抓住课本,从初一开始,初一上下册花一个星期时间复习,从初二内容起两天复习一个单元,重要单词、词组、句子,让学生对照着去复习。同时在课上老师按时态等把语法总结复习一下,再由老师针对学生的一些薄弱知识分单元编写一些练习讲义给学生加以练习,每个单元出一份练习,主要题型为:词组翻译、选择题、首字母填词、词语释义、词形转换、翻译句子等。。由于针对四月底的口语考试,在这段时间内,我们还要穿插进行口语的复习辅导,故大概在在四月底可以完成第一轮复习。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坚持打破传统的复习模式,不搞填鸭式、满堂灌,而是利用提问式、讨论式、辩论式、启发式等方法让学生归纳、总结,群策群力,互相补充或由师生共同归纳出各个阶段的知识要点、难点及考点。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有发言的权利,有查漏补缺的机会。

2.专项训练(2011年5月初~5月底)

   指导思想:在阶段训练的基础上,进行语法专项练习并针对中考题型进行专项强化训练,提高对各种题型的解题能力。针对中考题形进行分项练习,因此,结合我市的中考题型,对阅读理解、翻译句子、单项选择、对话缺词填空和书面表达等进行专项训练,并把重点放在学法的指导、解题技巧的点拨上,引导学生了解、熟悉各个题型的特点,强化分类练习。

3.模拟训练(2011年6月)

   模拟训练是考前大练兵,是中考前的热身训练阶段。运用一些模拟题,就模拟考试时间、考场要求、答题方式等,对学生进行应考、应试技巧的训练,反复培养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和应变能力。

初中化学专题训练篇(8)

俗语说,成功的选材就是训练成功了一半。不论是专业队还是业余队,选材工作一样不可忽视。有了好苗子,就有成功的希望。因此,初一新生进校,我们就把选苗的工作重点抓。对于身体形态正处于发育高峰时期的初一新生的选苗工作尤其要做细致和认真。学校体育训练队要形成梯队,需要处理好比赛衔接问题。全体体育教师都要深入到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等场所,处处留意,观察学生苗子的反应、模仿、步型、灵敏、耐力、弹跳等能力表现。“蚕食性质”的选苗比较准确,初一就组建稳定的体育训练梯队,带队体育教师训练的劲头就更足。

二、制定训练计划,严格训练制度

高水平运动队的培养,必须有3年计划、学年训练计划、近期训练目标和周期训练内容,不可急于求成。学年计划根据学校训练的特点分为两个阶段即上学期和下学期,按东莞的季节气温都较高全年都可以确定为主训练期。在训练时间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每周训练十次,其中包括大课间5次,每次40分钟,大课间时间短在训练内容上重点加强基础素质训练。使队员一开始养成正确的跑、跳、投的姿势,培养动作的节奏感,促进神经肌肉的协调性,如快速的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蹬跑、车轮跑、短距离加速跑等专门性辅助练习,让队员找到良好的自我感觉。下午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训练1小时,多些专项素质和专项技术技能因素训练。此外,把柔韧性练习穿插到每次准备运动,同时带有技术性放松练习放在课的结束前进行,这样可提高训练的练习密度,也有利于初中学生身体形态的发育。全学期除期中、期末文化课考试停训外,不管天气如何都要坚持训练。

严训练,严要求。制定严格的训练制度是提高运动技、战术水平的好办法。要让带队老师和队员要明确严格训练的目的,使学生懂得完成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按水平层次因材施教。如果带队教师要求不严,队员思想上就不够重视,训练随意性比较大,队员的流失就很严重。我们带队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须首先以身作则,树立好榜样,这样才能保证训练队的稳定和高效。

三、做德、智、体三育工作,争取家长、班主任的支持

如果把学校比做人才加工厂,那么,德育搞不好要出危险品。智育搞不好要出次品,体育搞不好要出废品。德、智、体全面发展并不意味是简单的组合,而是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地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体育是基础,是搞好德育和智育的保证。

在东莞经济条件良好、学生普遍怕吃苦的地方,带好学校课余训练队,意味着“三分训练七分工作”。

首先,带队教师需要放我国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的课件给学生看,使学生从进队开始养成认真训练,树立为校争光的信念。再结合本队的典型例子,如106班张伟聪同学在一次训练中扭伤了脚,康复后马上主动提出要回队参加训练,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带队最擅长抓学生思想教育,做到细致入微才能为学生刻苦训练打好思想基础。2008届中长组的黄伟杰同学腿长体型匀称,肺活量比较大,我确信是中长跑的好苗子。他初一第一学期选入田径队参加长跑项目。学生有热情和比较喜欢团队活动,但有的父母反对,父母可能是心疼孩子和希望一门心思地学习文化课,坚决不准其参加训练,造成有的学生在学校偷偷摸摸参加训练影响训练效果。初一时代表班级参加学校长跑比赛又没有拿到名次。当时,该队员思想上已不想继续训练。经过老师跟他交流和谈心,以及开导,帮他重新树立信心,还多次电访家访,向家长讲清道理,讲明课余训练目的、时间、方法以及文化课学习之间的纠结具体问题,消除家长的顾虑,通过多次和他父母沟通,取得父母的支持,经过一年的系统训练后,他初二参加市比赛就获得800亚军好成绩。后来一直坚持训练和文化课学习两不误,高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体育大学。

其次,班主任要明确自己对学校体育教育应负的责任,指导学生对全面身心健康成长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走进重智轻体的“误区”,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体质下降,反而影响文化成绩。课余训练的主体是学生运动员,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在于调动队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设立奖惩制度。对积极参与、进步快、出勤率高的学生给予个人德育加分,在评奖学金、三好学生等方面要作加分因素。对班主任支持并且参加人数多的班级加分,作为评文明班级优先考虑。改变过去认为学生的体育活动只是体育教师的事,与班主任无关的错误看法。班主任参与协助抓体育活动和训练,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提高学生文化课学习的效率。

四、完善课余训练的管理

得力的课余训练管理制度是使训练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十年的摸索,如今我们东华学校体育训练工作有了自己的一套常规和制度。全面提高基层学校领导对课余训练的认识。每学期开学初就把各级各类赛事的时间计划拟定出来,对每届运动员选拔、带队教练队伍的组建等,都要有学校领导直接计划和指导,有体育科组长牵头,确定学校训练队的师资、场地器材设备等,形成一个与学校教育相适应、协调的业余训练管理制度。

学校课余训练的质量和水平主要靠教练,学校应选派技术技能过硬、专业理论知识丰富、乐于奉献的体育教师专任教练。减轻训练队的专任教练课时量,以保证教练从事课余训练的精力和体力。学校定期对带训练的教师的业务水平、出勤、训练业绩进行抽查,辅以奖优罚劣,监督和鼓励他们,并为其创造学习条件,不断提高业余训练队教师队伍水平。体育科组定期对带队教练和训练效果进行检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调节和整改训练节奏,实现预期训练目标,以保证训练质量以达到参赛预期比赛效果。现在我们学校训练队已经形成了上规模的训练体系,所以每年已经是出赛必赢,参赛必胜的赛场王者。

五、结语

总之,学校体育训练是体育教师充分发挥自己专长和能力的体现;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亮点。在口号和行动之间,体育教师应创造各种条件更深入细致地分析和改进技术上的某些细节问题,以便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创造优异成绩。课余训练和体育教学不分家,学校体育教学是“基础”,课余体育训练是“提高”,必须在全面开展的基础上建立起“课余体育训练”的塔尖。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专题训练篇(9)

【关键词】

初中 语文教学 听说训练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驾驭水平的要求不断提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更为注重听说读写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在以往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及相关教育工作者片面追求学生读写能力水平的提升,而忽略了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进步。近年来,关于初中生语文听说训练的相关研究不断增多[1]。

一、初中语文听说训练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在生活中的行为方式和接受、理解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尤其是语文听说能力水平[2]。比如一个初中生的语文听说能力水平差,那该学生在上数学或历史等科目的时候可能发生无法理解教师讲授内容的现象,而学生的“说”能力差将直接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地将自身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老师,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初中是一个综合学习的阶段,学习内容增多、难度加深,对听说能力的要求水平也更高。因此加强初中生语文听说能力的训练极为必要。

二、现阶段初中语文听说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初中语文听说能力极为重要,但是在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很少注重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在初中语文听说训练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3],具体分析如下。

1.学校不注重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训练

现阶段很多学校和教师的教学理念仍很传统,仍以应试教育模式来培养学生,片面注重学生读写能力及应试能力水平的培养,认为语文听说能力并不重要,也无需浪费时间在语文教学当中进行听说能力训练和培养。

2.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训练落后

现阶段我国缺乏对语文听说训练的专门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使用陈旧的教材及落后的听说训练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其教学思想与社会及学生的自身发展严重不符,不能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3.语文听说训练专业化不强

现阶段,虽然有些学校对学生进行了语文听说训练,但是训练的专业化水平很低,首先,缺乏对学生普通话内容的教学,导致学生普通话水平很差;其次缺乏对学生“听”的专门训练,导致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无法把握“听”的重点;另外缺乏对学生听说训练的系统化教学,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有效的学习,听说能力水平很差。

三、初中语文教学听说训练思路的构建

基于以上分析,本人充分运用前人研究成果并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初中语文教学听说训练思路的构建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1.提升师生对听说训练的认识水平

导致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听说训练环节的缺失或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师生对语文听说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师生对听说训练的认识水平,意识到其重要性,切实落实听说训练。因此教育机构必须加大听说训练的宣传力度,并定期对语文教师进行培训,以此来提升教师的认识水平,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落实听说训练,并向学生讲解其重要价值。

2.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听说训练

想要彻底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水平必须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听说训练,让学生掌握听说训练要领。对于“说”的训练教师应该从正确发音、拼音开始,对学生系统讲解普通话的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的普通话能力水平。对于“听”的训练教师应该由易到难向学生传授“听”的要领。

3.分层教学

每个学生的听说能力水平各不相同,对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划分,针对每一层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学习特点对其进行有效的听说训练,提升教学效率

4.拓展听说训练内容

听说训练内容的选择是决定训练质量的重中之重,有针对性的听说训练内容能够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学生听说能力水平,但是一旦听说训练内容选择不但会浪费学习时间,更有可能使学生误入歧途。传统听说训练仅局限于教材内容,毫无新意,学生积极性不高,训练效果很差。对此教师应适当引入课外内容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例如,在讲解初一沈复的《童趣》一文时,可以事先准备一些关于沈复的趣事资料,通过讲解和让学生阅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延伸课堂内容。

5.注重听与说的结合

部分学校及教师在进行听说训练时将其分裂开来进行讲解,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也不利于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听”与“说”的教学结合起来。例如在讲《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教师可以在讲课之前播放关于课文的优美阅读音频,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想象紫藤萝瀑布,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感想或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进行阅读。

【结 语】

初中生听说训练对学生学习能力水平的提升、综合能力的培养及学生今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现阶段一些教师和教育机构还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初中语文教学的听说训练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各教育机构及教育工作者必须共同努力将初中语文教学中听说训练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专题训练篇(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当今的建筑师,由于行业的不断更新,传统的设计、画施工图已经不能满足行业的要求。新的技能配备应运而生,结合设计做相应的社会调查;符合人居的环境评估;亟待开拓的公众参与;还有项目可行性研究、设计任务书的制定、阶段规划、经济估算分析都是对当今建筑师新的挑战。而我们的课堂是否给学生进行了顺应社会发展的导向,这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课堂教给学生的只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想,更多地要靠学生自己在以后的实践中摸索提高。这种现象对建筑初步的教学来说是很不利的。针对以上现象,笔者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对高职院校《建筑初步》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究。

2 现状问题分析

2.1学生特点

首先,我们的教学对象长期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高压政策下,不能运用“手脑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因此,建筑初步教学的首要问题是引导学生转变思维方式,从完成作业完成试题到真正触摸抽象与具象并存的建筑设计理念与方法。为了转变学生的重数理、废人文艺术的现状,适度的艺术训练是有效的方式,可以挖掘学生的审美能力于创造潜力。

其次,我们的学生均为普通高中理科生,美术基础几乎为零,也缺乏审美能力。建筑初步要求从基本表现方法开始,学生的基本表现技法能力也十分薄弱,只有让学生通过不断的作业练习来加强自己的表现能力。这就加大了教学的难度,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虽然掌握了基本的方法,储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是缺乏图式化的语言表达能力,针对这些问题,教学工作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2课程特点

建筑初步课程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基础设计课程,对后续专业设计课的学习意义重大。本校该课程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前后连贯性差,教学目的不够明确,难以为后续课程铺垫,并形成连贯的系统。由于没有架构好建筑的基本知识体系,导致部分学生在进入专业设计课的时候,存在不知所措感。已经学习的知识,不知如何展开应用。建筑初步课程涵盖的教学内容庞大而复杂,理论知识涉及中西方古典建筑基本知识、西方现代建筑简介;实践内容包括传统的基本技法表现、专业基础知识,空间思维的拓展训练,对结构、材料的认知以及设计的基本方法内容。

3 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建筑初步课程教学旨在彰显重视实践这一点。应该以“学生学完这门课可以掌握哪些实践技能”为教学导向,确保高职教育为未来的职业之路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应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积累与素质确立教育起点,并建立一套教学目的鲜明、组织结构严密、教学内容编排合理、充满理性的教学结构体系。

3.1改革内容

在教学内容选取上,针对三年制高职教育,将课程内容进行压缩。保留以下教学模块:建筑设计基础理论、建筑表达技能、建筑认识认知基础训练、建筑构成基础训练、建筑设计基础训练。

其中,本校每学期设置独立的教学实践环节,有教学计划中大一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对应的独立实践环节为“建筑认识实习”,这就将建筑认识认知基础训练分化。笔者认为应该调整建筑初步课程的开课时间,与“建筑认识实习”有效衔接。另外,建筑表达技能加强建筑配景、建筑仿宋字、线条绘制的训练,弱化或取消耗时较多的建筑渲染;并将此模块设置为课后训练环节,监督学生循环练习,并在期末以上交作品集的方式进行考核评分。建筑认识认知基础训练建立在完成建筑基本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并尝试将理论知识图像化、趣味化、实践化。在建筑基础知识章节进行时,让学生抄绘古典柱式、斗拱、中国传统四合院等重要内容用来巩固和加深记忆。建筑基础知识章节完成后,布置“初看建筑”的专题训练,让学生选择各自感兴趣的角度将所学理论以图像化的形式表现出来,避免的高职学生对纯理论内容的排斥。建筑构成基础训练内容主要围绕建筑形态与空间所需的技能训练,把初步课程教学改革难点“形态构成”与高职院校建筑专业基础课程教学重点“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高职教育的重点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但由于建筑设计本身的专业特点,创新意识不容小觑。在有限时间里把授课重点放在平、立构成基本形的提炼、构成法则以及空间限定的类型和手法上,通过一组四个形态与空间的作业练习为建筑形态与空间分析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建筑构成基础训练应与空间分析与表达相结合,大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独立实践环节所对应模型制作,可以作为建筑初步课程的延续,令建筑初步课程连贯与延伸。在建筑形态与空间分析与表达中,通过“平面分析”和“平立转化”两个作业的练习,主要是将已有经典建筑重构再生成的过程,真能够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空间和形态从二维平面到三维形体的生成与相互转化。最后通过大二对应的独立实践环节的模型制作,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这种关系的理解。

3.2改革创新

本课程的改革与创新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避免了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为了使学生掌握技能而演变出的“绘图员集训”,使我们的学生能够被导向正确,成为有创造创新意识的人才,实现未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 思创空间设计 下一篇: 苏教版音乐教学反思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