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创空间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2 09:53:46

思创空间设计

思创空间设计篇(1)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不断地发展,使得人类已经逐渐进入了一个信息时代的社会,以创新科技为主题的信息时代的特征就是使得科技园区的主导模式发生了改变:由以往的劳动密集型逐渐转向以高科技研究发明为主导的智力密集型,与此同时,现代创新科技园区更加注重人的创新科技能力,这就给园区的科技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建立良好的交往空间,就是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创造更好地条件,而环境对于培养人的思维的作用是十分积极的,这样就有利于现代创新科技园区能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一、以交往空间为核心进行整合与重构

创新科技园区的核心就是交往空间,所以在设计时要有具备相应的功能的组织方式以及空间布局策略与该核心相适应,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在将交往空间作为核心对科技园区的功能以及空间布局进行整合和重构。所谓整合与重构,就是依据园内各个功能空间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在一个核心思想的指引下,采用一种利于学科交叉、资源共享的布局模式,在工作功能以及服务功能的空间之外,有一个较大的交往空间,这个交往空间内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而这个核心思想就是以交往空间为核心。这就能使得交往空间成为联系各个功能器件的纽带,整体的交往环境就更优质。

1、功能上的整合

以中国移动手机动漫基地为例,该项目位于厦门市集美新区杏林湾畔,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越。规模25万平米,功能为研发办公。设计过程中,通过与业主沟通,了解方案能否能结合厦门地域文化是十分关注的,通过分析建筑所在城市的区位、周边建设情况、地形地貌以及历史文化特征,并将这些特征与移动企业现代化业务基地相结合,通过现代建筑手法,设计出了具有独特个性和浓郁文化气息的建筑群。

图1中国移动手机动漫基地效果图

在该项目中,在设计园区的建筑群的时候,以园区的基本功能,也就是研发办公,结合其高级功能,即交往空间,再结合工程项目的预算,对整个园区建筑群的设计布局到建筑形态的设计都要紧密的结合以上的方方面面。除了满足建筑的基本功能,建筑设计并不一定是理性的,所以在设计该园区建筑的时候采用了现代的建筑手法,立意于科技、交往空间,所以建筑效果极具现代化的风格。

2、场地的重构

人们常常过分关注建筑的使用功能,并将其作为建筑设计的首要部分。场地的重构却得不到重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和谐和人文关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认真解读建筑的意象定位,将建筑融入到整个城市的文化氛围之中,重新构建建筑的空间、功能、布局、形式、技术与建材等意象,以城市文化为背景,将传统文化风貌与现代化设计融为一体,打造具有城市空间文化特征的优秀建筑。场地重构将建筑的多种功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造价方面来看,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建筑空间的使用率,提高了使用效益,而通过优化设计,降低了建筑成本。

二、建立多维流动的交往空间体系

人的活动离不开环境,尤其是创新科技园区的环境更是影响着科技人员的工作状态和交往行为。所以构建一个多维流动的交往体系,对于一个创新科技园区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以下以中国移动苏州研发中心为例展开说明。

该基地位于苏州市高新区科技城内,距离苏州市中心14公里,距离无锡市中心22公里,周边多条快速公路以及高速公路,到达苏州和无锡均十分便捷,基地西邻太湖,东依大阳山,景观优势突出,生态人文条件优越。规划总用地约470亩,地块环绕平王山平王湖公共绿地。32万平米,包括研发办公、实验室、餐厅、通信机房等,图2为地理位置图。

图2中国移动苏州研发中心地理位置图

在这个项目的规划设计中,以寻找园区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平衡点作为其发展战略,以“依水和生”为规划设计理念,其中“和”体现一种动态的静止关系,“生”体现一种静止的动态关系,是“和谐共生”的体现,是中国移动企业文化的体现。同时从苏州城市文化、企业文化和自然环境中提炼元素符号并融入设计之中。设计的重点是要塑造出一个鲜明而清晰的整体项目形象。设计尊重自然环境肌理,采用南北向网格式布局形式。只有采用独特简洁的开发策略才能经受住由分期建设、各种建筑类型组合、设计要求改变等一系列考验。设计时,紧紧扣住“科技”这一主题,座椅在建筑造型的设计上,尽量满足年轻的科技研发工作者对科技的理解与参与,让其首先在建筑层面上就有强烈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在设计景观建筑时,要充分考虑“交往空间”,这正是本建筑群的核心,所以设计时要结合舒适性以及这些场合的社交功能,使得园区内的人员与自然环境以及建筑结合起来,使科技人员在园区内容易建立一个交流活动更加方便舒适,有有助于提高其工作灵感。创新科技工作人员的想法以及心态是且比俄语一般行业的工作人员的,其学识、见闻、敏感性均是有较高水平的,所以,在设计的始终,都要考虑这些工作人员的需求,而工作人员的需求,不单单是在基本功能的实现上。图3为该园区的效果图。

图3中国移动苏州研发中心效果图

图3中国移动苏州研发中心效果图

该园区在设计的时候就强调了科研人员在此环境中的可参与性,通过点线面全方位对交往空间进行多维的布置,使其与工作空间相互结合,为科研人员提供舒适的工作、休闲、交流、娱乐的机会。同时多层次的景观空间,使得园区不仅仅是一个单调的产业园概念,在另一方面,还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交往空间。为科研人员的枯燥的工作环境变得更加有生气,彰显工作和休闲的多元性,体现人文关怀以及个性空间。园区设计中,注重环境效益的体现,最大限度的在园区设计中结合环境理念,将环境效益最大化的发挥出来,通过环境设计弥补单纯建筑设计的不足,体现出园区的人文性与空间性。

结束语

在当今的建筑行业的发展中,生态可持续就是趋势,同时也是建设创新科技园区的内在要求。因此,在创新科技园区的设计中结合生态节能等相关的技术,使得苑区内的交往空间的物理条件更加舒适,容易消除人的疲劳,激发研究人员的创新思维,这对提高工作效率是有积极意义的。另外,创新科技园区在交往空间的设计上,应实现智能化,使得进驻园内的企业可以实现高效的通讯。综上,笔者以中国移动手机动漫基地以及中国移动苏州研发中心为例,从功能的整合以及场地的重构两个方面对创新科技园区交往空间的设计提出了看法,并从园区设计中,成本设计方面简单分析对园区设计的影响,希望我国的创新科技园区建设向更远的未来发展。

思创空间设计篇(2)

关键词: 展示设计;空间构成基础;创意构思

展示设计从艺术设计学科发展到一个综合的设计学科,是现代科学技术与产业化的发展进程,逐步地拓宽展示设计的表现形式和空间形式。展示设计既是环境空间艺术,也是视觉传播艺术。展示空间视觉效果是图形、图像、符号等通过在空间的传播,展现空间的视觉形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即要强调展示空间设计的必要基础知识,同时非常注重空间的创意与构思,空间塑造就如同建筑一样是一种和自然的心灵唱和。好的空间应该是有思想的,国际顶尖的空间设计,都有自己的灵魂在里面。它将一座城市的文明,一种民族的文化,完美的融合了进去。

1.对展示空间的再认识

空间的虚实关系,不要把空间等同于实体的立面造型。展示空间:是空间组成的多维空间。在展示空间内,观者可闻、可问、可见、可摸,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体验、感受、参与。由此证明,展示空间是流动多维空间。展示设计中空间规划成为展示艺术中的核心要素。所以,在对空间设计进行探讨之前首先明确空间的概念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每一个设计师需要把它当做理念的基石铭记在心的。

2.展示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

展示空间设计为人们提供最好的信息传播方式,所以展示本来的目的就是要打破封闭的模式,将信息诉诸大众,努力促进双方的沟通与意向。现代化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更追求效率,要求空间的组合布局更合理、人流布局通畅、强调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感受。

展示空间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 一.采用动态的、序列化的、有节奏的的空间展示形式。二.在空间设计中考虑人的因素,使空间更好的服务于人。三.以最有效的空间位置展示展品。四.保证展示环境的辅助空间和整个空间的安全性。展示设计的空间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所以在空间设计上采用动态的、序列化的、有节奏的展示形式是首先要遵从的基本原则,这是由展示空间的性质和人的因素决定的。这就要求展示空间必以此为依据,以最合理的方法安排观众的参观流线,使观众在流动中,完整地、经济地介入展示活动,尽可能不走或少走重复的路线,尤其是不在展示的重点区域内重复,在空间处理上做到尤如音乐旋律般的流畅,抑扬顿挫分明有致。使整个设计顺理成章。在满足功能的同时,让人感受到空间变化的魅力和设计的无限趣味。

展示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我们教学中的重点,要求学生必须很好的掌握,空间设计是展示设计的的重要环节,一个精美的展示设计离不开非一般的空间设计。在展示设计中,空间设计是展示设计的灵魂,它决定着一个展示设计的风格、形式、构造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它可以决定展示设计的结构是怎样的,展示设计的功能区怎样划分,展品怎样陈列等重要的因素。

3.空间的设计思路

我们在做一个展示空间设计项目的时候,设计师在设计方案和创作的过程中都会寻找灵感,首先我们要对设计品牌进行分析,譬如公司的logo以及企业文化等等。其次完成平面布局是最基本的设计要素,拿到一张项目原始平面图,首先应对其功能和形式进行合理平面布局,然后就可以用平面来联想空间的形式。在展台设计中可以联想出整体的展台空间,而在商业空间中通常平面布局可以轻松的联想出顶面的造型。

4.空间的创意与构思

当代的展示设计已经发展成为现代科技成果的综合体现,并且融入了新数码手段,声光电一体的方法,对设计师对空间设计提出了高要求。所以塑造合理的并且有创意的空间设计是构成展示设计中的关键。如何做出有创意的空间设计已经成为设计师一直在探索的话题。

因而在展示设计中应该注意两个因素:空间和造型。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把艺术造型活动比喻成展示设计的肉体,而空间则认为是展示设计的灵魂。那么如何才能使展示空间独具特色,吸人眼球呢?还有如何才能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空间呢? 首先应明确空间的设计思路,再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空间灵感源。

一.主题和立意:任何艺术创作,无论是文学,绘画,还是音乐,都必须要有创作主题,即所谓立意。展示空间设计和创作也是如此。立意是作者创作意图的体现,是创作的灵魂。在创作构思前应该先有立意。目前大多数设计师和学生在创作和实践中构思淡的多,立意却往往被忽略,或将立意与构思的概念混淆,创作思维混乱,即使有构思也往往抓不住中心主题。

二.空间构思新颖:创作的立意确定后,关键就在于构思。构思并非一般的思考,而是围绕立意进行积极的,科学的发挥想象力的过程。构思是建筑师运用建筑语言表达立意的手段,构思如果偏离创作主题,设计将会缺乏表现力。

上述几点是在展示空间设计教学中的一点总结,希望学生们能更好的掌握空间设计的基础与创新。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许多发达国家的展示设计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动态陈列的形式

这种动态陈列的形式就不仅仅是点、线、面、色、光的结合,而是运用了现代科技的手段,利用现代声像技术、摄影技术、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等方法,在展示现场中创造一个更为逼真的场景,使观众完全置身于一个更为真实的虚拟空间之中,观众们可以用自己的心理变化来体验永远运动的客观世界。

思创空间设计篇(3)

空间设计是三维度立面的设计,包括建筑设计、室内空间设计、展示设计、景观设计等多个设计领域,空间设计强调不同空间之间的组合设计包括空间的大小、形态、色彩、肌理等。空间设计对象具有三度空间的属性,不同于平面设计思维,具有空间感知特性。因此空间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的建立势在必行。如果观念陈旧,意念狭窄,其作品必将毫无生气。相反,立意明确,思路开阔,则会事半功倍。

一、空间设计与思维

设计离不开创造性思维,设计思维的核心是创造性,它贯穿于整个设计活动的始终。创造的意义在于突破已有事物的约束,以独创性、新颖性的崭新观念或形式体现人类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开拓新的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的有目的的活动。

设计思维,泛指在设计过程中建立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基础之上的各种思维形式,包括立意、想法、灵感、创意、重大技术决策、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等。

设计思维是感知、知觉、记忆、体验、意念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综合体现,设计师的思维模式是多重性的,既有感性层面的非逻辑性,同时又具有理性层面的逻辑性思维。

空间设计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建筑空间为人类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室内空间为人类精神需求提供舒适的居家空间;景观设计为人类提供赏心悦目宜人的居住环境,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空间中进行,空间设计同时也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地域性和文化性是决定空间设计必不可少的因素,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审美观念,审美观念的形成又是由人的思维方式造成的,这种思维意识也是人区别与动物的基本属性。人类有意识地创造不同的空间形式来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古埃及的金字塔是埃及人民灵魂不灭思想在建筑中的体现;新巴比伦王国的空中花园是国王对王后爱情的体现;古希腊的神庙是希腊人民对神崇拜的体现;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教堂是对上帝无限敬仰思想在建筑上的体现;在空间设计过程中,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必然会在空间设计过程有所体现。因此在空间设计过程中,设计师的不同思维模式和方向,包括空间认知度和感知度、环境因素(形、光、色、质等)、行为学和心理学等都对最终的设计结果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空间设计与设计概念

设计概念的提出是设计者在逻辑性和非逻辑性综合作用下对设计提出的诸多设计思维总结。作为空间设计师,首先要求设计师通过前期调查得到理性资料,分析甲方的具体要求及方案意图,综合地域特征、文化特色等客观因素加之设计师具备的空间设计思维方式并结合设计草图提出一系列感性的设计概念。

1、 逻辑性与非逻辑性

空间设计具有强烈的目的性,要求设计出来的空间必须符合人的需求,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同时又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原始人居住的巢居、部落和现代人居住的集合住宅区不仅是物质和精神的需要,更是建筑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因此空间设计具有逻辑和非逻辑双重属性。

不同的功能需求要求有相对应的空间类型,古希腊的神庙祭祀需要高大宽敞的空间(石材梁柱体系),中世纪的宗教狂迷需要高直向上气氛诡秘的哥特式教堂(尖券、飞扶壁)、现代工业生产需要大跨度明亮的厂房(框架结构)、各种博览会需要更大跨度体空间满足展览的需求(桁架、网架结构)。空间和技术是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空间设计具有逻辑性的特点。这种逻辑性思维有具有两种特性:构造体系和演算系统。构造系统需要设计者具备一定的逻辑性思维,对建筑体系有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演算系统要求设计者具有良好的理科基础以便合理推算出合理的结构受力情况。这些空间设计的技术问题都离不开逻辑性思维。这些逻辑性思维方式体现在具体的空间设计过程中就能转化为科学的指导方法,对设计进行技术支持,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那么是不是空间设计完全就是逻辑性思维呢?答案是否定的。空间设计最终的实现虽然离不开逻辑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设计的过程也是非逻辑的过程。古希腊神庙离不开古典柱式;哥特式建筑离不开色彩斑斓的玫瑰窗;北京奥运水立方更离不开泡泡的异想天开;巴洛克、洛可可式的室内设计形式、中国古典园林的“一池三山”模式和日本园林的“枯山水”无不是设计师们非逻辑性思维的感情结晶体,每一个惊世骇俗的设计都离不开设计者的奇思妙想。非逻辑思维包括了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等创造性思维方式。设计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自觉和灵感都能让设计者打破常规、开拓思维,创造的目的在于以非逻辑性的思维方式想出新的方法、提出新的理念、做出新的设计。空间设计活动的过程就是以创造性思维方式以三维空间形式形成设计构思提出设计概念并最终实施设计的过程。

2、 空间设计概念的形成

设计概念的提出关键在于理念思维的提出与运用。空间设计概念的提出即要求设计者对方案做全面的调研准备也必须具备一定的空间认知能力;空间设计概念的提出分为感性和理性即逻辑与非逻辑,理性部分包括方案分析(地形地貌、人文环境、环境光照、空间功能分析等)、甲方即客户分析(客户职业、设计定位等)、市场调查(材料、配套设施、报价等)、资料收集(参考图片、数据统计等);感性部分即设计概念的提出,在通过前面几部分的深入分析之后,设计师需构思出整个项目大的思路和想法,而这些思路和想法又是源于自身的感性思维,进而可以遵循思维的一些常见模式――抽象、概括、归纳等将我们的想法进行筛选过滤找出其内在关系,进行设计定位,最终形成设计概论。

三、空间设计与设计方法

1、 空间设计方式与思维模式

设计离不开思维,设计概念的提出首先是想好的过程再是实施的过程。设计概念离不开设计师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对设计方法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空间设计的思维领域是四维空间,要求设计者必须对空间有深刻的理解。

中国伟大思想家老子有一段话“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 ”其意义在于强调具有使用价值的不是围合空间的实体部分,而是空间本身即虚的部分。这段话明确指出“空间”的重要性。空间的形成包括实体和虚体两部分。实体即围合空间的部分,指实实在在可以感受到的东西,例如建筑的外轮廓、室内的墙面、园林的树篱、构筑物等等。虚体即我们所说的空间,由实际起作用的部分。

空间感作为空间设计的特征,可以扩展到城市、街道、广场、里弄、公园等等,凡是经由人固定和限定的一个空的部分,即成为一个包围起来的空间。建筑、室内、园林是实体和空间的统一构成,同时还具有同空间同样重要的时间含义,我们通常说到“四维空间”,空间的三维空间即长、宽、高,或理解为空间坐标系的X、Y、Z轴。而四维空间是指空间中的时间性是指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即人在空间领域中行进时随时间的推移所得到的空间体验不断变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可称空间设计为“四维空间”。

空间设计的方式主要包括围合、覆盖、突起、下层、架空、质地几种方式,在三维空间的思维模式下设计出公共空间、半公共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等不同的空间形式,从而产生出适合不同人群需要的空间类型。

2、 从经验主义谈空间设计方法

(1) 直觉设计法

设计的灵感总是出现在转瞬即逝之间,灵感一旦出现就立即凭借直觉绘制涂鸦画面更有利于好的创意的产生,这种方式不仅适用于空间设计,其他艺术设计类型也通用。作为一名空间设计者,如果平时喜欢涂鸦,同时具备一定的空间比例概念,那这种涂鸦式的方式就很适用,从涂鸦开始慢慢习惯空间设计,进而踏入空间设计领域。当然这种设计方法建立在设计者平时的经验积累上,没有一定的专业积累灵感也只是昙花一现,最终无法形成完整的形态。

(2) 草图设计法

草图和涂鸦有很大的区别,草图的绘制不同于涂鸦,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结合一定的理性思维进行思维的一种设计方法,通常我们称之为泡泡图设计法,利用泡泡图就能比较分析,这种方式设计者必须有缩尺的概念,先将所要设计的空间大小依据性质进行缩尺概括,然后同性质或互补的空间,依据空间缩尺大小圈在一起,慢慢的形成平面草图,这是一个由简到繁,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过程,通过对空间的反复推敲比较,形成大概的空间分割布局,这种方法使用半透明的拷贝纸结合平面图很好使用,是空间设计最基本的一种设计方法。

(3) 模型设计法

思创空间设计篇(4)

灵感(Inspiration),是一种创作思维的外在催化,是在设计创作过程中瞬间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思维状态。它以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为基础,具有偶发性和即逝性。创意(Originality),是一种创作能力的内在积累,是将某种新的创作可能性组合成设计作品的过程,这些设计作品既要具有原创性,又要符合既定的目标用途。笔者认为,提高人的内在设计修养是作品创作灵感和创意的基础。

一、餐饮空间中灵感与创意的设计主题

创意是餐饮空间的设计精髓所在。通过创意可以将餐饮空间变为物质和精神双重消费的场所。创意的来源是摸不到、看不见的虚无的东西。人的大脑是创意的来源、灵感涌现的关键。无论餐饮空间的主题如何不同,人们都是通过灵感来展开思维活动,经过互动后产生创意,使空间成为餐饮文化的延伸。

(一)以民族文化为设计主题

餐饮空间设计离不开地域性和民族性。民族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应注重“神似而非形似”,通过不同角度来诠释并创新文化,将文化渗透到主题餐饮空间设计的各个层面上,让顾客通过菜品、服务、环境甚至一个很小的图案去感受民族文化的迷人魅力,使整个空间的表现力具有更深的延展性和文化性。

(二)以形态元素为设计主题

人们对餐饮空间环境的认识是一种整体与细部之间的、反复交叉的思维过程。细部元素对人思维的强化,有助于人产生合理的联想与暗示。被赋予到空间中的形态元素应与企业文化、流行文化等相关联,可以是一种抽象元素、具象元素、技术性元素或装饰性元素等。主题元素的提取、变形、重构、再生、表达是此类餐饮空间设计的关键所在。

(三)以特定环境为设计主题

以特定环境为主题,通过塑造个性的空间环境氛围,使目标顾客群获得富有个性的体验感受。这种追求“差异化”的个,通过创造独特的“符号”来证明,一旦主题选择不当就会造成经营的高风险。因此,市场分析、主题的选择以及主题文化的深层次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以技术手段为设计主题

随着技术与材料的快速发展,在餐饮空间中借助声、光、电、多媒体等多种高技术手段,综合考虑技术、形式、结构的相互统一,通过技术再现真实的主题环境,可以带给人全新的视觉感受和情感的共鸣。

二、餐饮空间设计中的灵感与创意

餐饮空间设计是一个从主观到客观,再从客观到主观的不断实践的过程。整个设计创意的过程建立在艺术创想与实践经验基础之上。在项目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经过前期对整个项目的了解与把控,通过项目提案过程表达灵感与创意结果,定准项目设计方向,以专业的视角带动客户视觉联想,通过合理的设计创意帮助客户获取更大商业利益。

餐饮空间设计中的灵感与创意由餐饮空间的功能需求和主题理念所决定,需要设计师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全方位的设计策划理念。设计师应用心体会顾客的空间体验,将看到过、听到过、感受过的记忆作为构思的源泉,在灵感涌现的瞬间,将灵感周边相关材料从这些记忆中搜寻并整合起来形成创意,使设计意念从虚拟形象转化为物化形象,并最终完成设计。

仅仅有创意不够,必须把创意落实到具体设计中。在餐饮空间设计的最初阶段,通过设计团队集思广益。设计方案最初可能只是一个初步的设计意向,即选择哪个概念为主题,在做好相关文字及图片资料定位后,以“提案”的形式与甲方交流。在与甲方的设计意图达成一致后,通过主案设计师把握设计方向,将这种表象到抽象的过程通过图像思维的方法记录下来,用笔将一闪即逝的灵感落在纸上。在记录的过程中,由于新的或偶发图形的产生,会激发设计者的创意。图像思维过程是设计师对信息进行整理、筛选、变化的过程。信息的交互过程越多,创意的选择余地越大。在初步主题构思完成后,再结合设计过程中的限制条件将方案加以完善,通过平面布置草图完成对空间设计中功能分区、交通流线、防火分区、家具陈设、设备设施、原有结构等方面的协调与完善,通过绘制大量草图进行反复的推敲与论证,最后得到符合设计需求的平面布置图,为下一步从平面向立体空间转化的设计过程做好准备。在进行室内空间设计时,需将内部空间的各个界面作为一个连续整体来对待,可通过草模、电脑建模来辅助思维,将创意概念通过材料、色彩、造型、灯光等实体要素表达出来,最后以方案效果图及深化施工图的形式加以完善。

四、餐饮空间中的“精神设计”

设计是让人认识到事物本质的工作。所谓“精神设计”,即对其内在文化的挖掘。设计师需要用透视本质的眼睛寻找创意,用穿透表象的思维连接灵感。餐饮空间设计是在借助美学的同时与感受相结合,激发消费者的视觉神经,利用音乐、多媒体、雕塑等手段,通过顾客对就餐环境及设计元素的观察与联想,达到某种期望的主题情景,引起人心灵的共鸣。如“辽河渡口”餐厅设计,其灵感源自辽河文化。这种主题鲜明的地域文化是其他一般餐厅不可复制的优势。经营者和设计师通过对辽河文化深入的了解和提炼,将该地域文化中零散的创意元素整合为能够传达辽河文化独有文化底蕴的鲜活场面。在餐厅中可以看到老式锁头、香包、模具、劳动工具等物件,这些物件都是对顾客外在的刺激,从而激发顾客对空间“精神设计”的共鸣。更重要的是,经营者为契合餐厅文化主题,经过对辽菜的精心挖掘,以及对地域食材和菜品的改良,让顾客对从美食到文化的就餐环境难以忘怀。这种由“品尝美食”到“关注文化”的“渡心旅程”重构了餐饮文化的内涵。

思创空间设计篇(5)

2完善环境艺术设计空间构成教学的对策

环境艺术设计中针对空间涵义与构成的教学,教师需要寻找出于环境艺术专业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而不是将建筑专业的空间构成教学内容进行简单地复制。同时教学当中也需要将造型艺术作为主体,广泛吸收不同造型艺术的空间理论实践知识,促进学生对于园林、建筑空间营造方式的研究与感悟,掌握环境艺术空间涵义与空间表现技巧。注重空间意识培养。空间构成教学中有着非常多的概念与理论,课堂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后期的主体性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发现一些学生在实践设计当中对于空间的功能性考虑欠缺,空间造型语言不同意,创造性不足。究其根本性原因,在于对空间感与空间想象力的掌握力度不够。因此,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学生初期的空间形态构成教学,在此过程当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空间涵义知识理论基础,也要在教学中贯穿针对人的生理与心理空间需求设计的理论分析。具体教学当中,教师必须要注重对学生的空间意识的培养与教育,打破传统造型艺术空间概念与习惯。以造型艺术作为根本,促进学生掌握雕塑、绘画以及工艺美术的空间表现技巧,领悟园林营造以及建筑的空间表现;并且也要借鉴舞蹈、音乐等艺术对于时间空间驾驭的方式,加强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时空综合属性的领略。重视空间审美固定性。环境艺术教学中注重环境整体的设计意识及设计风格的教学研究。一些教师在环境艺术教学实践中,由于忽视了环境的空间艺术特征,忽略了对于地方环境特征及本土文化的研究,过于追求流行,盲目宣扬“舶来品”,对“洋”工艺与材料的效仿与抄袭使得设计脱离了本土地域文化特色。没有个性与文化内涵的环境艺术形象必然无法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在空间构成的教学当中,需要加强学生整体意识的灌输,环境艺术根植在周围的环境当中,同周围的环境保持着内在的联系,这也是空间审美的固定性的体现。只有让学生领悟并掌握这种固定性风格,才能够发挥出个性化的艺术创造,打造出区别其他造型的艺术。锻炼创造性思维。我国南朝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当中提到:“歌谣文理,与世推移”,其意思为时展会使得文学艺术的创作环境发生变化,文艺创作以及设计观念也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而如何在不断发展的时代以及不断变化的社会审美需求中创造出更好的作品,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具备创造性思维。空间构成教学中,需随时注意空间设计最新的发展动态,通过先进的网络资源以及新媒体方式,有效结合最新的设计观念与思路。新的时代观念语境为空间构成教学带来了鲜活的意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对时下一些优秀的空间设计案例进行欣赏与分析,提升学生的创作兴趣,增添设计思路。

思创空间设计篇(6)

有一种情况,就是设计者设计出轮廓,用空白空间表示一定的图形。例如,用曲线勾画出花的形状,在中心位置点上花蕊,那么在花蕊和曲线中间的空白空间就表示了花瓣,就是花瓣的形状。这是空白空间的一种概念,体现一定的图形形状。

2.增强图形的美感,给设计者充分的发挥空间

平面设计也是一种创作活动,是体现设计师思想的一种创作活动,并不是简单的图形元素的摆放。一幅好的平面设计作品都体现设计师的某种思想或理念。对于设计师来说,空白空间是一个可以充分体现创作思想和运用创作手法的区域。合理的空白空间设计,能增强图形的美感。如果没有空白空间,设计师只能将所有的元素进行位置的摆放,而无法体现出自己的思想。而有了空白空间,设计师发挥的空间就大大增加了。不同位置的空白空间设计,体现出设计师的不同水平和不同创作理念。

二、让空白空间在平面设计中发挥作用

1.巧妙设计空白空间的位置

一面墙是空白的,但是它的空白是死板的、毫无生气的,通过空白的墙,并不能看到什么或者想到什么,但是平面设计中的空白空间要有意义,要有生气,不能死板。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时充分调动各种元素,利用画面上有的图形突出空白空间的意义。举个简单的例子:画面中间有一张床,这时观者就能看到一张床,无法进行其他联想,这张图的空白空间的设计就是失败的,四周的空白空间就是死板的,体现不出任何意义。但是如果把这张床放在图形的一角,在另外一边画上太阳,整个图形就变得生动起来,这张图就让人感觉到在阳光的照射下,温暖、舒适的生活环境,给人一种愉悦的享受。所以,空白空间的位置设计很关键,要让空白空间有生机、有活力。

2.空白空间和图形元素完美融合

平面设计本身就是二维空间的创作,这两个空间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要想设计出来的作品美观、体现一定的创作意境,就要将这两个空间合理利用,巧妙设计,将这两个空间进行完美融合。一张图包括图形元素和空白空间。如果图形做出来让人感觉图形和空白空间是分开的,这张图的设计就是失败的。如果设计出来的图让人感觉图形和空白空间是一体的,共同体现一种思想、一种概念,这张图的设计就是成功的。

思创空间设计篇(7)

(一)通过形态分析,建立图形关联

形态意识是将图形的内在结构传达至大脑,形成具有关联性图形识别的外在感应系统,从而形成典型性的图形案例。形态意识是图形学的初步思维过程,即图形(内在结构)——图识(外在感应)——图例(原理、哲理)是形态意识的思维过程。例如,中国传统建筑当中的徽派建筑,其在总体布局上受地理位置影响,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更显富丽堂皇。我们通过欣赏徽派建筑结构特征(图形)产生印象,建立图识;进一步进行规律性语言的总结,形成图例。在这一过程中,图形、图识、图例之间的联系是设计雏形到创意思维过程拓展的第一步,直接为设计提供可供参考的设计依据。因此充分运用形态意识,建立起图形、图识、图例之间的联系,是启发创意思维的有效途径。

(二)尝试实体组合,创造空间立体

综合的思维研究过程体系,第一步从形态思维中的图形、图识、图例开始,初步确立整体思路后逐步进入到下一造型意识思维即实体意识。实体意识是形态意识的具象化表现,具有立体多面性、虚实性等多种空间思维表现。实体造型的组合、切割与创造对空间设计来说,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无论从空间环境中实体的大小、疏密、相互之间的联系还是具体的功能性,都是从实体开始的。因此,充分运用实体意识建立立体形态组合与构造,是设计的中期阶段,是创意思维过程的第二步,是将设计灵感运用到实际设计的主体实施阶段。

(三)通过直觉意识,建立空间搭配与交互

综合的思维研究体系的第三个阶段是直觉意识,直觉意识是实体意识的进一步思维走向。直觉意识是以熟悉与当前情境有关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依据,是对空间的场性、渗透性以及对功能与形态关系的整体把握能力,以及对材料构造与形态关系敏锐的捕捉能力,这是经验与直觉的结晶,是个性与审美的传达阶段。

二、空间设计中形态构成要素的作用与体现

形态是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特定表现形式。在空间设计中设计师一直在寻找一种指导空间形态设计的学习手段和方法,而这种手段和方法正是形态构成的本质,即开发潜在的创造性思维造型能力及方法(形态分析法)。在空间设计中主要的形态构成要素可以分为两大类:有形要素、无形要素。

(一)有形要素的作用与体现

有形要素是形态构成中的物质性因素,主要是指在构成学领域的主要造型要素,如平面构成中用于空间限定的主要因素点、线、面、体,点以位置为主,线以方向、长度、形状为主,面以面积、形状为主,体以形状、量感为主。再如色彩构成中用于空间形态的主要因素,包括色彩、形状、肌理等。形态构成中有形要素在整体造型设计中起基础作用,如同人体的骨骼与血肉,支撑整个空间。清晰认识有形要素的造型规律与空间形态的关系,运用空间形式造型法则来推敲设计,是设计师在设计时合理运用的关键。

(二)无形要素的作用与体现

无形要素是形态构成中的关系性因素,主要指在构成学领域中的主要情感要素。从空间设计的意义来看,空间的视觉形态主要包括造型(形象)与情感(寓意),也就是形象与神态,即形态。形态构成中的无形要素在整体设计中起指导性作用,使整个空间散发出独特魅力与生机。无形要素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设计师的经验积累和对事物的敏锐洞察力。认真学习与研究无形要素的美学效果产生原因与人的情感要素,挖掘事物的深层寓意,是设计师在设计中提升设计层次的关键。

思创空间设计篇(8)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1-0086-02

室内设计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创造性过程,是在创作过程中对知识和实践的综合性考量,直觉和想象力又在设计过程中为其注入创造性的灵感要素。而在当前的室内设计创作实践中,设计工作从事者在初学阶段,往往忽视立意与构思存在的必要性,或者将立意与构思的概念模糊化、非理性化等诸多设计矛盾的出现,导致创作思维过程的杂乱无章,使得设计方案在工程验收时,设计效果的最终呈现缺乏设计语言的联系性、完整性、系统性。因此,在创作过程中,明确的立意和创造性的构思是对室内设计中理论、施工、构造、经济预算、政策法规、社会关系等方面最细化的追求和探索性的提炼。

一 室内设计的立意之源

室内设计的立意之源即:对创作设计任务书的充分认识与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大量实际案例的设计经验进行概括总结,以实现从“量”性案例到“质”性案例的过渡。从“质”性的设计实践经验中进行借鉴,赋予设计立意“新的源素”,以寻求启发设计立意的源动力,为创造性设计立意的产生做前期准备。“质”性案例的立意借鉴是具有探索性质的,是在优质观点内容的前提下,发现前人提及但并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设计实践与研究中尚未涉及的内容。勒,柯布西耶“新建筑五点”的立意是对现代主义建筑发展新趋势的探析;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其流水别墅“有机建筑论”的立意是对建筑新含义的初探;安藤忠雄“光影建筑”的立意是对光魅力的设计追求;密斯,凡德.罗对现代工业社会设计语言的创造性理解等。探索性质中的设计立意体现了多样并存、多元共生的设计语言,对整个设计行业的创造性、复杂性、多样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研究意义。顾名思义,探索性的立意同样涉及到室内设计及其理论研究的各个层面,对不同层面探索性立意的提炼,是室内设计从事者长期学习、研究理论发展、关注学术动态、积极参与设计实践的探索性积累。

向存在于学习,在解读设计创作任务书时,在深入剖析室内设计的性质、内容及要求的基础上,从历史资料及实践中寻找“设计记忆”:把设计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凭直觉去把握”或者“凭印象去把握”的设计组成更能接近于设计创作任务的本质。从曾经的“印象记忆”即通过五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而得到的外界刺激性设计语言中寻求设计立意的印象表现;从“语言记忆”即通过语言或者文字信息获取的设计立意中寻求设计立意的语言表现。“质”性的设计实例和设计经验通过“印象记忆”与“语言记忆”的集合体,为设计立意提供了借鉴性的立意源。勒,柯布西耶曾说过:“一个建筑师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创造阶段,即前半生是‘构筑’阶段,后半生是‘解构’阶段。”因此,对创作设计任务书的设计要素分类,将体现空间特性的关键问题或关键要素进行挑选,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其各个关键要素以及活动组织空间的联系性,使设计立意归纳成一个整体,成为一个新的立意源。在立意之初,将设计组成的有机整体进行“记忆”分解,对设计实践进行化整为零的设计再立意,从原始的设计立意元素人手,进行设计立意的反向推理以及设计立意创造性的提炼概括。存在就是道理,设计创作任务书上的设计目标要真实反映空间体验者的需求,在历史中寻找设计的“规律点”、“设计记忆”,旨在为室内设计的立意捕捉已存在的、可转化的、新的设计立意源。

在设计领域里,无论是建筑、绘画、雕塑,还是舞蹈、音乐,都必须要有创作立意。创作立意是创作意图和想法的直观体现和形式表达。从整体性角度来看,室内设计立意的确立涉及到功能分析、功能材料、构建构造、形式与风格、形象与含义等多向思维的延伸。

二 立意与设计语言的联系性

我们在设计立意及大量原始知识积累完善总结的基础上,运用立意与设计语言间的相关设计准则,对功能流线、装饰材料、施工工艺、空间体量、光影色彩、设计构造等设计要素进行全面性地组织和整合,最终形成能够完全表达出设计立意与建筑语言间所特有的室内空间设计形象。

任何设计所传达的最重要的目的都是以满足人的需求及本体的实用性为出发点,而设计立意则直观地反映着当代社会生活层面的精神追求。因此在全球化背景影响下,使得设计立意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以新中式室内设计为例:新中式室内设计是探寻本土意识之初,建立在对本土文化深入解读的基础上逐渐出现的新型设计风格类型。新中式室内设计艺术受众的普及型,是室内空间使用者生活需求、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体验更高层次精神追求的直接反映,使得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建筑元素、符号和肌理得以最合宜的体现与传承。当代是一个和谐化、多元化、科技化的社会,在传统文化认知的基础上,将当代的新科技、新材料、新研发的施工工艺与优秀传统文脉相结合,用当代人的审美,实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顺承、转化,设计出富含“出新”、“传神”的新事物。最终设计成果的展现符合现代人对精神生活以及中国传统神韵的追求,使室内设计具有和而不同的艺术感染力,以满足室内设计的多样性使用需求。室内设计的人性化本质特征源于以人体尺度为基础的建造,以行为研究为基础的美学规律是一种大致的定向标准:室内设计应在美感上取悦于眼睛以及其他躯体的直接感受;满足体验用户的偏好以及实际需求;识别对客观实体空间的设计要求;在设计构成材料的选择上注重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实用性和转化性。室内设计以业主和使用者的需求进行适合空间文脉的逻辑思考,将各个空间的使用性质,意想中的活动组织关系在情调与氛围、形象与风格、舒适与环境、色彩与色调、空间的焦点与朝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设计体系,达到室内设计的最优化。

立意是室内设计中建筑语言完美体现的根本,立意的确立是一种思维过程不断完善的体现,设计语言间内在关系的必要性,要求暂定的设计立意需反复地细化调整和完善,以实现设计语言的已知条件与必要条件最优化的设计立项。如若成熟完善的设计立意与设计语言间存在矛盾时,我们需重新考量设计立意与设计语言的矛盾性,在矛盾中发现问题,根据问题的特殊性寻求合理的设计立意解决问题,使设计立意与设计语言间达成和谐的设计表现。

三 立意与构思的思维性对接

从室内设计领域里,立意基础上的“印象记忆”与“语言记忆”为设计构思提供着借鉴性的意义,及从历史性设计实践中找寻已存在的反复发生的“规律点”,将其作为设计的已知条件,并在以上基础上加以独立思考,考虑现有的问题以及前所未有的“新事物”,然后再结合设计创作任务书实现自己的设计立意与设计构思的思维性对接。

创作构思贯穿设计的全过程,大到总体的综合设计,小及每个设计节点的处理,整体的设计构思对设计立意的实现起着主要的作用。以宁波博物馆为例:王澍在设计前期,就将一些老城改造以及民居拆迁后废墟中具有年代感的旧砖瓦进行分类收集,并实现新颖的设计立意与设计构思的完美对接,使得建筑与环境周边关系的设计构思自此成为城市的“新名片”。展馆内整个空间组织关系分为三层,三个馆之间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有一定的联系性,参观者必须实现馆与馆之间的空间转换过程,在内环境与外环境之间建立特殊性的联系。博物馆的整体性设计以“出新”、“传神”的设计理念,建筑表皮将本土传统的建筑元素、建筑文化与现代施工技术工艺融为一体,建筑外观整体、简洁、沧桑韵昧十足,而造型严谨,充分体现了现代新中式本土建筑的文化性、创新性、功能性、艺术性、环保性和超前性,在当今设计多元化并存的思潮中,称之为“旧元素新组合之典范”。

在室内设计领域,设计工作从事者通过设计草图和概念语言两种表现形式,对立意与构思的思维演变过程进行设计表达,从设计整体表达入手,使设计表达深化至室内每个设计节点的处理,形成整体中有局部,局部中有整体的哲学辩证关系。在设计构思阶段,若以设计任务书所提供的特定空间或动感的经验为出发点,其设计表达应为设计平面的透视图以及剖面图表现,并在平面中建立三维的立体空间,在剖面图中表达以人为活动为基础的构思形象。设计表达在设计伊始,就以360。的探索性贯穿设计思维演变的整个过程,记录设计每一个阶段的观念形成、思维调整、设计变化与空间发展,诠释内部空间在创新点、空间组织关系、施工工艺、设计构造及细部节点设计中的思维性对接与系统性整合。在设计立意与设计构思的整合阶段,使立意与构思间以一个设计点为中心,辐射至整个环形设计体系。

构思是在立意的基础上,以立意为核心,对现实设计展开积极的、科学的思考。创作中的设计立意确定后,构思即成为设计创作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构思是设计师运用建筑语言表达设计立意的方式,在设计立意基础上,好的设计构思具有独特性、巧妙性、整体性等优势,用以表达最优化、最和谐的空间组织关系。若设计构思脱离设计立意,便会使设计缺乏表现力与生命力。

四 总结

1 设计工作从事者的设计立意与设计构思,要具备充沛的知识储备以及独创性的思维才华、认识改造熟悉实物的能力,并给予新事物一定的意义、能觉察到未来的发展动向和参与创造性的设计实践。

2 独创性的设计立意与设计构思是设计从事者对设计创作任务的设想、规划、经济预算、政策法规、社会关系、设计构造等方面整合的前提下,对大量设计实践案例的设计思维进行“质”性挑选、概括总结和提炼升华,实现为我所用,唯我独用的创造性设计表现。

思创空间设计篇(9)

室内设计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创造性过程,是在创作过程中对知识和实践的综合性考量,直觉和想象力又在设计过程中为其注入创造性的灵感要素。而在当前的室内设计创作实践中,设计工作从事者在初学阶段,往往忽视立意与构思存在的必要性,或者将立意与构思的概念模糊化、非理性化等诸多设计矛盾的出现,导致创作思维过程的杂乱无章,使得设计方案在工程验收时,设计效果的最终呈现缺乏设计语言的联系性、完整性、系统性。因此,在创作过程中,明确的立意和创造性的构思是对室内设计中理论、施工、构造、经济预算、政策法规、社会关系等方面最细化的追求和探索性的提炼。

一室内设计的立意之源

室内设计的立意之源即:对创作设计任务书的充分认识与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大量实际案例的设计经验进行概括总结,以实现从“量”性案例到“质”性案例的过渡。从“质”性的设计实践经验中进行借鉴,赋予设计立意“新的源素”,以寻求启发设计立意的源动力,为创造性设计立意的产生做前期准备。“质”性案例的立意借鉴是具有探索性质的,是在优质观点内容的前提下,发现前人提及但并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设计实践与研究中尚未涉及的内容。勒•柯布西耶“新建筑五点”的立意是对现代主义建筑发展新趋势的探析;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其流水别墅“有机建筑论”的立意是对建筑新含义的初探;安藤忠雄“光影建筑”的立意是对光魅力的设计追求;密斯•凡德•罗对现代工业社会设计语言的创造性理解等。探索性质中的设计立意体现了多样并存、多元共生的设计语言,对整个设计行业的创造性、复杂性、多样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研究意义。顾名思义,探索性的立意同样涉及到室内设计及其理论研究的各个层面,对不同层面探索性立意的提炼,是室内设计从事者长期学习、研究理论发展、关注学术动态、积极参与设计实践的探索性积累。向存在于学习,在解读设计创作任务书时,在深入剖析室内设计的性质、内容及要求的基础上,从历史资料及实践中寻找“设计记忆”:把设计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凭直觉去把握”或者“凭印象去把握”的设计组成更能接近于设计创作任务的本质。从曾经的“印象记忆”即通过五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而得到的外界刺激性设计语言中寻求设计立意的印象表现;从“语言记忆”即通过语言或者文字信息获取的设计立意中寻求设计立意的语言表现。“质”性的设计实例和设计经验通过“印象记忆”与“语言记忆”的集合体,为设计立意提供了借鉴性的立意源。勒•柯布西耶曾说过:“一个建筑师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创造阶段,即前半生是‘构筑’阶段,后半生是‘解构’阶段。”因此,对创作设计任务书的设计要素分类,将体现空间特性的关键问题或关键要素进行挑选,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其各个关键要素以及活动组织空间的联系性,使设计立意归纳成一个整体,成为一个新的立意源。在立意之初,将设计组成的有机整体进行“记忆”分解,对设计实践进行化整为零的设计再立意,从原始的设计立意元素入手,进行设计立意的反向推理以及设计立意创造性的提炼概括。存在就是道理,设计创作任务书上的设计目标要真实反映空间体验者的需求,在历史中寻找设计的“规律点”、“设计记忆”,旨在为室内设计的立意捕捉已存在的、可转化的、新的设计立意源。在设计领域里,无论是建筑、绘画、雕塑,还是舞蹈、音乐,都必须要有创作立意。创作立意是创作意图和想法的直观体现和形式表达。从整体性角度来看,室内设计立意的确立涉及到功能分析、功能材料、构建构造、形式与风格、形象与含义等多向思维的延伸。

二立意与设计语言的联系性

我们在设计立意及大量原始知识积累完善总结的基础上,运用立意与设计语言间的相关设计准则,对功能流线、装饰材料、施工工艺、空间体量、光影色彩、设计构造等设计要素进行全面性地组织和整合,最终形成能够完全表达出设计立意与建筑语言间所特有的室内空间设计形象。任何设计所传达的最重要的目的都是以满足人的需求及本体的实用性为出发点,而设计立意则直观地反映着当代社会生活层面的精神追求。因此在全球化背景影响下,使得设计立意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以新中式室内设计为例:新中式室内设计是探寻本土意识之初,建立在对本土文化深入解读的基础上逐渐出现的新型设计风格类型。新中式室内设计艺术受众的普及型,是室内空间使用者生活需求、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体验更高层次精神追求的直接反映,使得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建筑元素、符号和肌理得以最合宜的体现与传承。当代是一个和谐化、多元化、科技化的社会,在传统文化认知的基础上,将当代的新科技、新材料、新研发的施工工艺与优秀传统文脉相结合,用当代人的审美,实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顺承、转化,设计出富含“出新”、“传神”的新事物。最终设计成果的展现符合现代人对精神生活以及中国传统神韵的追求,使室内设计具有和而不同的艺术感染力,以满足室内设计的多样性使用需求。室内设计的人性化本质特征源于以人体尺度为基础的建造,以行为研究为基础的美学规律是一种大致的定向标准:室内设计应在美感上取悦于眼睛以及其他躯体的直接感受;满足体验用户的偏好以及实际需求;识别对客观实体空间的设计要求;在设计构成材料的选择上注重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实用性和转化性。室内设计以业主和使用者的需求进行适合空间文脉的逻辑思考,将各个空间的使用性质,意想中的活动组织关系在情调与氛围、形象与风格、舒适与环境、色彩与色调、空间的焦点与朝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设计体系,达到室内设计的最优化。立意是室内设计中建筑语言完美体现的根本,立意的确立是一种思维过程不断完善的体现,设计语言间内在关系的必要性,要求暂定的设计立意需反复地细化调整和完善,以实现设计语言的已知条件与必要条件最优化的设计立项。如若成熟完善的设计立意与设计语言间存在矛盾时,我们需重新考量设计立意与设计语言的矛盾性,在矛盾中发现问题,根据问题的特殊性寻求合理的设计立意解决问题,使设计立意与设计语言间达成和谐的设计表现。

三立意与构思的思维性对接

从室内设计领域里,立意基础上的“印象记忆”与“语言记忆”为设计构思提供着借鉴性的意义,及从历史性设计实践中找寻已存在的反复发生的“规律点”,将其作为设计的已知条件,并在以上基础上加以独立思考,考虑现有的问题以及前所未有的“新事物”,然后再结合设计创作任务书实现自己的设计立意与设计构思的思维性对接。创作构思贯穿设计的全过程,大到总体的综合设计,小及每个设计节点的处理,整体的设计构思对设计立意的实现起着主要的作用。以宁波博物馆为例:王澍在设计前期,就将一些老城改造以及民居拆迁后废墟中具有年代感的旧砖瓦进行分类收集,并实现新颖的设计立意与设计构思的完美对接,使得建筑与环境周边关系的设计构思自此成为城市的“新名片”。展馆内整个空间组织关系分为三层,三个馆之间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有一定的联系性,参观者必须实现馆与馆之间的空间转换过程,在内环境与外环境之间建立特殊性的联系。博物馆的整体性设计以“出新”、“传神”的设计理念,建筑表皮将本土传统的建筑元素、建筑文化与现代施工技术工艺融为一体,建筑外观整体、简洁、沧桑韵味十足,而造型严谨,充分体现了现代新中式本土建筑的文化性、创新性、功能性、艺术性、环保性和超前性,在当今设计多元化并存的思潮中,称之为“旧元素新组合之典范”。在室内设计领域,设计工作从事者通过设计草图和概念语言两种表现形式,对立意与构思的思维演变过程进行设计表达,从设计整体表达入手,使设计表达深化至室内每个设计节点的处理,形成整体中有局部,局部中有整体的哲学辩证关系。在设计构思阶段,若以设计任务书所提供的特定空间或动感的经验为出发点,其设计表达应为设计平面的透视图以及剖面图表现,并在平面中建立三维的立体空间,在剖面图中表达以人为活动为基础的构思形象。设计表达在设计伊始,就以360°的探索性贯穿设计思维演变的整个过程,记录设计每一个阶段的观念形成、思维调整、设计变化与空间发展,诠释内部空间在创新点、空间组织关系、施工工艺、设计构造及细部节点设计中的思维性对接与系统性整合。在设计立意与设计构思的整合阶段,使立意与构思间以一个设计点为中心,辐射至整个环形设计体系。构思是在立意的基础上,以立意为核心,对现实设计展开积极的、科学的思考。创作中的设计立意确定后,构思即成为设计创作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构思是设计师运用建筑语言表达设计立意的方式,在设计立意基础上,好的设计构思具有独特性、巧妙性、整体性等优势,用以表达最优化、最和谐的空间组织关系。若设计构思脱离设计立意,便会使设计缺乏表现力与生命力。

四总结

1设计工作从事者的设计立意与设计构思,要具备充沛的知识储备以及独创性的思维才华、认识改造熟悉实物的能力,并给予新事物一定的意义、能觉察到未来的发展动向和参与创造性的设计实践。

2独创性的设计立意与设计构思是设计从事者对设计创作任务的设想、规划、经济预算、政策法规、社会关系、设计构造等方面整合的前提下,对大量设计实践案例的设计思维进行“质”性挑选、概括总结和提炼升华,实现为我所用,唯我独用的创造性设计表现。

3在旧事项中进行提炼借鉴,在“印象记忆”和“语言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概念草图表现,不断推进概念草图表现的细化水平,从整体到局部逐步详尽的设计表达,透析每个设计要素的组成与整合,从而在固有的旧事物基础上创作出新的事物,满足用户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多样化需求。

4能在设计立意与设计构思的独创性、地域性、环保性等方面恰如其分地结合当代多元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设计语言,并保持与国际接轨的设计立意与构思才能历久弥新。综上所述,在室内设计创作实践中,设计工作从事者的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和评估设计立意与设计构思在设计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在设计立意与设计构思的表现手法上强调思维性的转接,形成系统性的整合体,使设计作品具有系统性的设计语言,对接性的设计立意与设计构思;按照全球化、国际化、地域化的标准来考量设计立意与设计构思与室内设计的本质性联系。

参考文献

[1]宫宇一彦著,马俊,李妍译《.建筑设计的构思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王澍《.设计的开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郝曙光《.中国当代建筑思潮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郑曙旸《.室内设计思维与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思创空间设计篇(10)

一、追逐审美的脚步

素描是创造,它用画笔勾勒创作者的艺术思想,是对美的追求;设计是创造,它用独特的艺术方式描绘创作者的艺术理念,亦是对美的追求。世间的各种创造都可被视为一种思维运动,在思维运动中探寻美,从抽象概念到具象形态的演变,随后又诠释出更深刻的理念,而这一理念可以被认为是创造者最初探寻的那种美,只是通过实体更加明了地展示给大众,从而使人们达成共识。不难看出,创造的最初灵感来源就是对美的追求,在自己的主观意识里认定一种理想境地,于是拓展思维,最终呈现出来,这就是创造的实质,也是最根本的目的。设计素描和平面设计都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其中包括创造者的审美意识。设计素描是平面设计的基础,是创意的来源。通过对设计素描的训练,可以更好、更准确地把握平面设计的创作过程,追逐审美的脚步。设计素描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培养设计师的造型表现能力的同时,更能提高其形象思维能力,这是认知形状和创新形态的有效途径。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往往会和自然相结合,提炼自然元素。设计素描用一种特定的审视方式认识自然,并从中发掘与设计相关的因素,形成与设计命题有联系的意象。这种特定的审视方式就是审美意识,它包含外部形态的描绘、材质质感的把握和特定的文化内涵与精神的体现,还有一种空间感上的满足,能够加强物体空间的复杂形式。平面设计通过平面图像反映广阔的空间形态与认知,通过视觉感染力引起观赏者的共鸣。平面设计是吸引眼球的,强调通过视觉冲击传达作品的主题,体现深刻的含义,由表面上的美引发心灵上的美。优秀的作品必须以具备美感为前提,造型美、材质美、思想美俱佳才能触动观赏者的心灵。设计素描从造型到表达方式都会有多种训练方法,在训练这些方法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我们的审美意识,因为训练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造型能力,更是提高创造力的有效方式。设计师没有正确认识理想的画面,是不能创造出理想作品的。这种训练在平面设计中可以起到推动性作用,让作品的画面感别具一格,色彩更加饱满,内涵、寓意更加深刻。所以,设计素描可以激发设计师的审美意识,增强设计师的审美能力,为作品增添丰富的美感。

二、明暗关系增强视觉感染力

在创造活动中,设计素描是交流构思的视觉语言,是传递思想的视觉媒介,是探索意境的视觉桥梁。明暗关系对比所体现的视觉感染力是设计素描中重要的创作手法之一,是一种创造矛盾空间的方式。画面中的明暗比例可以突出主体,强烈的对比可以激发画面的冲击力。这一手法同样可以应用到平面设计中,在构思画面时,可以加入明暗对比因素,简洁而又能快速地表达主体,使人一目了然。设计素描基本上是用铅笔作图,所以它的明暗关系取决于创作者的用笔力度和线条的细密程度,并没有其他的色彩。但在平面设计中,往往会运用到很多色彩,这里的明暗对比就不像设计素描那么单一、明了,除了黑白以外还有很多色彩方面的明暗对比。如何将设计素描中的明暗关系引入平面设计值得我们深思。在开始布置画面时,应该以塑造画面物体的空间感和质感为主要目的,着色时可有意加强画面明与暗之间的矛盾冲突。在色彩选用方面,可以利用冷暖色调、纯度对比以及色相之间的变化,有意使它们之间对立、排斥,就像设计素描中的矛盾空间。明暗交界线往往是矛盾冲突的高峰、分水岭,以交界线为界向暗部逐渐变暗直至反光,又逐渐向亮灰、亮过渡,这就使明与暗之间互相渗透和贯通。色彩也是这样的方式,几种矛盾冲突的颜色在交界线中相互渗透,最终获得画面的和谐。这种冲突往往极其抢眼,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画面的层次感,提升感染力。

三、点、线、面打造平面中的空间艺术

在自然界中,点是海边的沙石,是夜幕中的明星,是花海中的露珠……既能独自成型,又能成群展示。点是构成一幅作品的基本元素,从主体物到配景,都有点的足迹。线是摄影家镜头的焦距,是掌舵者导航的路线。线是点运动形成的轨迹,是从一端通向另一端的衔接者,是画面中物体造型的构造者。面可以是一幅精心绘制的图案,可以是一座车水马龙的城市,可以是一片浩瀚无垠的海洋。当人们不经意抬头仰望,天空便是面的写照。面是形象的呈现,从有形到无形,面都扮演着叙述者的角色。在画家眼中,世间万物都由点、线、面构成,这三者可以相互转化,相辅相成,它们都具有大小、形状、色彩、肌理等造型元素。由此可看出,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关系。当我们扩大或缩小视野时,点、线、面可以随着观察的角度产生转变,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种空间感。跳出一个维度到达另一个维度,所感知的事物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设计素描由点、线、面组成,无论是元素替代、形态变异还是投影变异,都建立在点、线、面的基础上,这三者是满足造型方法的基本工具。平面设计的最终表现是通过平面形成的,但它不局限于平面上的欣赏,其意义在于设计师必须通过平面设计作品(视觉上的感染)体现空间上的交流,即在平面中探寻一种空间艺术。上文提到,点、线、面是打造空间感的有力途径,而设计素描时刻都渗透出点、线、面的痕迹,所以,通过对设计素描的训练,正好能培养我们在画面上呈现出空间感的能力,这是一种美妙的应用方法,也是一种艺术手段。如何将设计素描中的点、线、面应用到平面设计中是设计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当我们在设计一件平面作品时,可以通过点的排序组成一些线或者图案,而后将其特有的规律以视觉形式展示给观众。这些规律可以形成多种样式,由上至下、由前到后、从小到大,都能拉伸出空间感,形成一种运动的空间。如,画面中的一个小点随着数量的增加慢慢变成一个面,通过这种量变的过程引发视觉上的质变,我们的视线就会随着变化而变化,从而带动思维上的变化,仿佛那不仅仅是一张平面图案,而是一部动感的影像,随着画面丰富的层次不停播放,从而使观赏者置身其中,体会设计师的理念。在设计素描中,线的运用是多种多样的,不局限于直线,还有曲线、弧线等。如,在画物体投影的时候,往往会运用到排线的方式,疏密有致,从而提升空间感。这些方法在平面设计中也很奏效。平面设计仰赖设计师孜孜不倦地尝试与探索,进而展现人们生活的美好。

参考文献:

[1](美)丽莎•萨瓦塔.平面创意资源库——黑白与双色设计.马刚,韩燕,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高岭.黑白灰——一种主动的文化选择.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3]李涵,刘咏清.设计素描.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 小班安全教学 下一篇: 初中化学专题训练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