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语言训练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6 16:03:33

儿童语言训练法

儿童语言训练法篇(1)

相关数据表明,截止到2005年12月份,我国14岁以下的残疾儿童数量达到了387万人之多,占到了我国全体残疾人总数的5%。相关研究表明,语言发育迟缓、脑性瘫痪、智力发育迟缓、听力残疾以及自闭症等类型的特殊儿童普遍存在着语言障碍等问题。人们应该如何对特殊儿童语言障碍进行矫治,并且培养特殊儿童的语言表达的能力,更好地将特殊儿童语言潜能开发出来,这些都成为了语言治疗人员以及特殊教育工作人员必须要面对的困难和必须完成的任务。下面,笔者就试论特殊儿童语言康复的内容与手段。

一、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的内容

(一)特殊儿童前语言能力训练

所谓的前语言时期语言能力训练就是指特殊儿童能够说出的第一个具有意义的单词前时期。在前语言时期中,特殊儿童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儿童大多数已在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刺激,并且为自己学习语言做准备工作。这一阶段中,实施语言康复训练的目的就在于帮助特殊儿童积累一些语音表象,发展特殊儿童语言学习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因此,实施康复的内容主要包括诱导特殊儿童进行无意识交流,训练特殊儿童通过不同音长、音强以及音调的哭叫声来表达儿童生理的需求以及儿童的情感,培养儿童听觉的敏感度,使儿童能够对语言产生一定的敏感性,引导儿童能够发出一些单音节,鼓励其逐渐发出一些连续音节,培养特殊儿童交际的倾向,并且使其能够理解和表达一些具体概念词。

(二)特殊儿童词理解及表达能力训练

伴随着特殊儿童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特殊儿童开始有意识和有能力学习一些常用的词汇,并且开始使用语言来和外界进行互动。在这一阶段中实施特殊语言训练的目的就在于能够使特殊儿童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将他们所表达的主要内容转变成为简单语言符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词语。与此同时,特殊教育工作人员还要通过实施词汇训练来帮助特殊儿童扩大其自身的词汇量,加深特殊儿童对于词汇和词义的理解。

(三)特殊儿童词组理解及表达能力训练

特殊儿童进入到一个全新的语言发展阶段的时候,他们就会将词组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使用。因为词组具有很强的语法规则,习得词组结构就表示他们已经能够掌握一些语义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标志儿童语言发展步入到了一个发展的阶段。所以,在实施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过程中,必须要将词组训练作为主要内容和重要内容。

二、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的手段

(一)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要结合传统方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计算机多媒体能够为特殊儿童提供一个生动有趣以及立体形象的语言训练材料,并且能够把成分替代、反复强化以及预言示范等等特殊儿童语言教育手段通过计算机的程序来实施,这也就从本质上强化了传统的特殊儿童语言训练教育过程中有效的手段实施。与此同时,要求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必须要成为一种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活动,要求特殊教育人员实施全程的指导。原因就在于,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必须要通过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能力以及与学生的互动来实现。

(二)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要结合认知进行拓展

人类表达客观世界最为重要的渠道和手段就是语言,但是,在语言表达过程中的前提就是认识,认知思维是所有语言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特殊教育工作人员在进行语言训练内容设计以及语言训练方法选择的过程中,都必须要综合考虑特殊儿童认知的能力,根据其认知能力来选择一种特殊儿童能够通过自身努力而达到的康复训练目标。与此同时,特殊教育工作者还要巧妙并且充分地利用各种手段来强化特殊儿童对于语法规则以及词语含义的认识和理解,只有在理解这一基础之上,儿童才能够在不同情境里面灵活地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句子或者词语。

(三)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要结合生活实际

实施语言康复训练最终的目的就在于使特殊儿童能够充分运用语言,因此,在实施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那些特殊儿童生活过程中需要的语言;在选择语言康复训练教材的时候,必须要尽自己最大努力来将特殊儿童日常生活过程中经常使用的词语、词组以及句子作为重点的训练内容;在选择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方法的时候,必须要选择那些贴近特殊儿童生活的场景来实施训练,并且要将学校资源以及家庭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在对特殊儿童语言康复效果评估过程中,同样要尽可能的对儿童运用日常语言的能力进行评价。

三、结语

本文中,笔者首先从特殊儿童前语言能力训练、特殊儿童词理解及表达能力训练以及特殊儿童词组理解及表达能力训练这三个方面阐述了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的内容,接着又从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要结合传统方法、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要结合认知拓展以及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要结合生活实际这三个方面探讨了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的手段。

儿童语言训练法篇(2)

关注儿童听力障碍的原因,最大限度地避免;关注儿童听力障碍的康复,最大程度的恢复;关注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最大程度的帮助。上海新华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黄治物

为听障儿童尽早搭建语言输入方式

生后第1年是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因为小儿必须从聆听语言直至自发地学说。听障儿童只有通过特殊训练才有语言的发育,最理想的是一旦诊断为听力障碍时就开始,必须为听障儿童提供一种语言输入方式,例如,可视性符号语言,能为以后的口头语言发育提供基础。

由中耳炎导致传导性听力障碍者,可通过助听器或外科手术来改善(根据儿童年龄行经鼓膜切开术伴或不伴增殖体切开术)。

感觉神经性听力障碍可通过各种助听器得到帮助,在诊断后尽可能早地安装放大助听器(即使只有6个月的婴儿)。

对双侧性感觉神经性耳聋,可将双耳放大器放在耳廓后或用耳内助听器以获得最大听力,并使听力定位发育。

双侧性听力极度丧失的2岁以上儿童,不能完全从安置这样的放大助听器中获益,而适宜作电子耳蜗植入。无论耳聋是先天性或后天性,耳蜗植入在许多极度耳聋的小儿中可形成听音交流,但似乎对那些已有语言发育小儿的效果更好。

脑膜炎后耳聋的小儿可发生内耳骨化。他们必须尽早植入耳蜗以获得最佳效果。通过植入脑干刺激电极可帮助由于肿瘤破坏听神经而导致耳聋的小儿。

听障儿童要因材施教

听障儿童听力语言康复的发展经历了手语法、口语法和全面交流3个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起,全面交流训练法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的常用的听力语言康复方法有如下几种——

口语训练

采用多种方法对听障儿童进行口语训练,主要包括发音器官训练、让听障儿童掌握发音方法和加强对听障儿童的语句训练三个方面。

公文式教学学习法

其教育思想是强调培养“生存技能”,具体学习方法包括因材施教、重视自学、小步渐进、让听障儿童主动学习、立足于家庭教育等。

情景自然口语法

本法关键是通过设置真实或虚拟的生活情景,让老师或家长和听障儿童在丰富听语言环境下对话,启发听障儿童学习语言及知识,使听障儿童学习兴趣盎然,为听障儿童学习语言、全面康复提供物质基础,增强康复效果。

听障儿童教学模式

该模式由集体教育、个别化康复和家庭康复三部分组成,从集体教学、个别化康复和家庭康复三方面入手,将听觉康复、言语矫治和语言教育的内容渗透其中,真正做到机构康复与家庭康复相结合、集体教学与个别化康复相补充、教师、家长和治疗师相配合,共同实现听障儿童全面康复的目标。

全纳教育

全纳教育不是针对某一类别的残疾儿童,而是面对所有正常、超常、残疾及介乎于正常与残疾之间的各类儿童,帮助每一个儿童接受适合其需要的普通教育。全纳教育认为,全纳是一种态度、价值和信仰,它强调尊重每个儿童特殊的禀赋和需要,强调给予儿童平等参与所有教育活动的机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全纳教育将越来越受到重视,“聋健合一”就是听障儿童早期康复全纳教育的有益尝试。

计算机辅助言语训练系统

不依赖于专业语音设备和言语康复训练师,主要依靠计算机系统软件的方法,其主要根据听障儿童言语训练的特点以及语音的声学性和生理性的关系,基于语音特征视觉反馈的训练方式,提出了目标训练法和对比训练法,并针对听障儿童的发音异常和构音异常,设计了从基础训练、构音训练到清晰度训练的计算机言语辅助训练模块。该训练系统以言语刺激中的重要语音对比作为目标,提供声音和视觉反馈,并结合先进的训练技术维持人工耳蜗患儿接受训练的兴趣,比较人工耳蜗患儿训练前后言语要素的识别正确率以衡量其言语识别能力的提高情况,从而增强人工耳蜗患儿对提高言语识别能力的信心。

影响语言恢复的不仅仅是听力

以下是影响听障儿童语言恢复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中残余听力是首要因素,但是影响语言恢复快慢好坏的却不仅仅是听力。

残余听力

听障儿童残余听力保留的好坏是其听力语言恢复或重建的先决条件,决定着其听力语言最终恢复的效果。一般认为,听力损失达到70分贝左右的儿童中89%经过完整周期的科学、秩序、有效的语言恢复训练,均能达到听力语言的全面康复,一般可入正常小学就读并接受正常教育,完成高中及大学教育,此后和正常人一起工作,回归主流社会。

听力损失在80分贝左右的儿童配戴高功率优质助听器后经过长期刻苦、科学、有效的听力语言恢复训练,配合望唇、触震觉功能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也能恢复听力语言,大部分及部分也能进入正常小学并接受正常教育,以后和正常人一起生活学习。

听力损失在90分贝以上者即使配带高功率优质助听器也毫无作用,患儿只能靠视觉和其他知觉通道,除智能极高者外,靠听力语言训练恢复听力语言,一般没有效果,近似徒劳,所以,听力损失在90分贝以上的听障儿童仍要争取各种积极而有效的治疗和电子耳蜗技术,使听力恢复到70~80分贝以上,然后进行听力和语言恢复训练,最终恢复听力和语言。

智力和观察力

智力和观察力是听障儿童聋而不哑的重要条件。有的患儿听力稍差,但智能高,观察力敏锐,对语言十分敏感,表现在对他人的表情、动作、唇动、周围情景配合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好,也能对别人的语言心领神会。

听障的年龄

3岁后和婴幼儿时期发生听障者,在相同听力损失情况下,语言差异很大。3岁后大脑已发育到70%~80%左右,基础语言已趋于成熟,所以3岁后听障者多有良好的保留听能和语言。因此,对3岁前发生听障的儿童或婴幼儿应当尽早开展听力语言恢复训练,巩固和发展保留听力和语言,使听力和语言恢复更为容易。

小贴士:婴幼儿听力损失的简易判断

1~3个月,对于突然而来的巨响(如关门声、鞭炮、耳边拍手)等毫无反应。

3~6个月,有声音时不会张望寻找声源。

6~9个月,不会望向讲话时被提及的人或物体。

9~12个月,无法听从动作指示作出反应,如:把球给我。

12~15个月,还未能说出第一个单字,如:爸、妈、灯、车。

15~18个月,对隔壁房间或距离较远的呼唤声无动于衷。

18~24个月,还未能运用两个字的词句。

儿童语言训练法篇(3)

1.对构音障碍的儿童,家长和老师需要配合,让儿童经常练习韵母构音的训练、声母构音的训练,经常练习听自己和别人的言语,练习发音,练习在社会性言语交往中学习语言。开始时,先让儿童模仿发音,当模仿正确时,训练其自发地发出正确的音,可从单音词到词组到句子;当儿童能够很容易发出正确音时,可通过朗读和对话形式进行,如与他人交谈等。训练应循序渐进,以调动儿童参与训练的积极性。

2.对发声障碍的儿童,首先要让儿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嗓音需要加以改变。可利用录音磁带帮助儿童发现自己的问题,使他们明白自己应该克服的是什么;然后教给儿童正确发音、学会控制声音,对于经常大声叫喊、说话的儿童要帮助他们减少大声叫喊、说话的次数,降低声音的响度,并让他们认清滥用声带这种不良习惯的后果。可以运用行为矫治法改正这一习惯,如有的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喜欢大喊大叫,教师可让他暂时停止游戏活动,告诉他按平常的声音说话,矫正后再去玩。

3.对口吃儿童,首先应消除引起口吃的心理和社会因素。父母、教师及其他人不要过分注意或议论儿童的语言缺陷,不要模仿、嘲笑或谴责他们甚至严厉地强迫他们矫正。这样既可消除儿童口吃产生的焦虑、恐惧的紧张情绪,避免口吃加重,也可以减少环境的强化作用,让口吃自行消退。如果此法仍不能制止口吃,则应有目的地进行言语矫正训练,要求儿童放慢语速,有节奏地说话,耐心帮助他们克服口吃的毛病。可给儿童一定的任务,如要他们打电话,到商店买东西,向陌生人请教等。当口吃儿童对自己的行为变得轻松自如并能流利地说话时,要及时奖励,加以强化。

4.对语言发展迟缓儿童,应先弄清病因,如果是医学方面的原因必须先进行医学治疗,倘若存在心理方面的不良因素,应先让他们接受心理治疗与咨询,然后再根据儿童语言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语言训练,包括认知训练、词语训练、语法训练、会话训练及礼貌用语训练。要尽量消除妨碍儿童语言发展的因素,创造轻松、愉快的训练气氛,以利于儿童语言的发展。要为儿童建立良好的交往沟通氛围,鼓励儿童大胆表达。

5.对于语言能力丧失的儿童,可通过适当的语言治疗,使他们的语言机能得到改善;可进行实用交流能力的训练,来提高其在实际交流中的信息表达能力;也可通过家长指导和环境调整,要让儿童的家长及其他家庭成员了解语言交流的特征,以促进个体间良好的交流;还可通过心理咨询,消除由于语言问题造成的心理方面的问题。

(二)创设优良的语言环境

语言环境对言语和语言障碍儿童的康复训练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创设优良的语言环境,可以加强对儿童的语言刺激,起到调节、矫治言语和语言障碍的作用。如:教师创设一种和谐、融洽的教室气氛,教育其他同学不要模仿和嘲笑他们,减少他们在班集体中的压力;根据儿童的兴趣和爱好组织丰富多彩的游戏、比赛等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儿童学习说话;父母、教师和同伴要尽可能多地和儿童交流和沟通;多组织儿童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如参观、访问、游戏、郊游等,扩大儿童的生活范围,让儿童在活动中了解社会,在与人的交往中丰富语言内容,扩大词汇量,并教给儿童更多的具体适应社会场所的活动方式、技能,以培养其自信心和成功感。

(三)抓住关键期进行训练

言语和语言障碍儿童的康复和训练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应在儿童言语发展的早期抓起。人类学习和掌握语言的关键期是2-6岁,在这一时期儿童学习语言最快、最多,效果最好。为此,我们应及时早发现有言语和语言障碍的儿童,充分利用关键期这一有利因素,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语言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口腔训练、发音练习、拼读练习、看图学词学句、看动作学句、拟声练习;练说日常生活用语、礼貌用语;口算练习,数数等。要给儿童丰富的语言刺激,让其模仿各种语音,接触更多的实物,使儿童理解并认识这些声音的意义,并与各种物体,身体各部位,各种人物关系对应起来,为语言表达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合课堂教学矫正言语缺陷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语言的艺术表现,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这一点,对发展和提高儿童的言语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针对言语和语言障碍儿童的特点拟订教学计划,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言语缺陷的矫正。首先,应上好说话课,有步骤地组织安排说话训练。对个别有严重障碍的儿童,还要进行必要的课下单独训练。其次,应重视课堂提问,让儿童理解问题,并作出正确的反应,要多鼓励儿童回答问题,以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再次教师要为儿童提供语言典范,努力提高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儿童语言训练法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3C-0075-01

一、问题的提出

特殊儿童指由于生理的、心理的或社会的障碍,使其身心的发展异于正常发展规律,无法从一般的教育环境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需要借助教育上的特殊帮助,才能充分发展其潜力的儿童。我们如何应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语言训练、认知训练、生活训练等多方的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以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语言训练为例,正常儿童的语言是在生活情境、自然模仿、生活经验积累中自然习得的,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语言不仅相对正常儿童发展迟滞,还需要特殊教育教师以特殊的教育康复手段加以干预,才能发展出近于正常儿童的语言能力。这种特殊的教育康复手段包括情境教学法、影子助手、个别化教育计划、ABA行为疗法等,针对不同障碍儿童需要不同的教育康复手段。

二、影子助手

影子助手是特殊教育需要儿童集体、小组、一对一语言训练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是一种附加的刺激,在特殊儿童教学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示范、辅助、提升自发性的作用。同时帮助特殊儿童在指令和正确反应之间建立联系,更好地模仿、强化、理解、运用语言技能。

三、特殊儿童语言训练中运用影子助手的必要性

从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习得语言的特点看,特殊儿童习得语言停滞在字词的单纯模仿上,影子助手的运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从普校教学教师的单一示范转化为影子助手的示范,或者是教师与影子助手的互动。因为有了影子助手的示范,特殊儿童的语言习得从观察和模仿中自然穿越了停滞于字词阶段的瓶颈,在遵循语言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逐渐习得短语、句子、对话。

从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习得语言的途径看,特殊儿童习得语言的视觉学习先于听觉,影子助手的运用给予特殊儿童语言训练最及时的辅助。不同障碍类型的特殊儿童语言的特点不同,习得语言的方法也不同。对于自闭症儿童语言的习得,需要影子助手给予足够的介入,适当给予身体、动作、手势、方位、语言、视觉的辅助,才能让自闭症儿童语言的习得得到正强化。

从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习得语言的功用看,特殊儿童习得语言的功能性差,存在理解非字面意义的困难,影子助手的运用将特殊儿童语言训练置于情境教学中,刺激了学习语言的兴趣,起到了提升儿童学习自发性的作用,因而在教学中影子助手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四、影子助手在特殊儿童语言训练中的运用策略

在特殊教育需要儿童集体、小组、一对一语言训练课中,运用影子助手,促使特殊儿童从单纯模仿的认知方式向理解认知加工模式转变,从而最大限度改善特殊儿童在语意、语用上的异常,提高语言交流沟通的能力和效率。影子助手的运用需要明确角色,了解特殊儿童在语言、认知、沟通等方面的现有能力,掌握一定的运用策略,才能发挥作用。

(一)影子助手出现的时间、摆位及前期准备

影子助手通常情形下需全程参与课堂教学和训练,也可根据教学内容的设定在特定时间内出现;影子助手需与训练对象处在同一个水平位置;影子助手在课前需要了解教学与训练的内容、需要参与的要点以及学生的现在能力。

(二)影子助手协助的基本过程和程度

每一个回合的影子协助,必须有“指令――反应――结果――停顿”这四步。“指令”要短,但不可一成不变,如:苹果――找一找苹果――哪个是苹果――苹果在哪里?指令要在前一指令40%以上处理无碍下变换;“反应”包括语言反应、肢体反应、表情反应、眼神反应、情绪反应。影子助手要读懂“反应”,也就是“结果”,做出应对。“停顿”,就是要给予足够的等待。

影子助手参与的程度要不断变化,从完全参与到部分参与,最后实现不参与。要充分运用身体、动作、手势、方位、语言、视觉等参与方式。使用影子助手的目的是撤销影子助手,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

(二)影子助手运用的注意事项

首先,参与及时。在确定学生无反应的指令必须要零秒参与,减少学生错误反应的出现。其次,参与可以有反差。改变刺激物与其他物品的反差程度,以诱导学生作出正确反应。再次,避免出现无意识辅助。在完成指令的过程中,避免学生寻找与指令内容无关的信息。

参考文献:

[1]林宝贵.身心障碍学生特殊教育语言治疗评估[M].台湾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2.

儿童语言训练法篇(5)

语言是人们交际、思维、学习、交流的情感工具,是文化传递的载体。而口头语言更是人与人之间直接沟通、交际的工具。儿童在出生的后半年,就开始进入语言学习的关键期:从自发发音到模仿语言,从单词句到双词句到短句,从学习语言中获得快乐到逐渐用词汇进行学习和交流。游戏是儿童早期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每个儿童都需要游戏,残疾儿童也不例外。研究表明,支持残疾儿童参与使用的游戏可以促进他们的认知及语言发展。所以,对于有语言障碍的儿童进行语言训练时,机械地反复模仿跟读,孩子会感到枯燥无味,容易厌倦,训练效果差,然而,如果训练员将训练目标溶入到游戏之中引导孩子主动参与,既符合其身心特点,又能激发其主动参与活动的主动意愿,寓教于乐,且能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下面结合实践教学就如何将游戏溶入到语障儿童的语言训练中,谈谈个人的一些初浅的认识:

1 策略1、用游戏法提高患儿的语言基本沟通能力

幼儿的语言基本沟通能力有:眼目接触、专注力、轮流作转、游玩技巧、模仿能力、概念建立、沟通动机。

对于语言发展迟缓的儿童常有伴如下表现:缺乏与人目光接触、专注力、模仿能力差,基本概念未建立,游玩技巧处于随意地摆弄或抛出玩具这样一个最初的感觉运动游戏阶段,因此对于此类儿童在训练其言语的理解与表达之前,先要提高其语前能力。根据儿童活泼好动、喜欢颜色鲜艳、发光带响的玩具这一心理发展特点,在日常的生活中或训练时可用奇妙的口袋 、吹肥皂泡、手指偶、带响玩具、推球传球等游戏来促进和发展儿童的轮流作转、专注力等语言基本沟通能力。

2 策略2:用游戏法加强语言理解能力,学习听懂指令并能执行

对幼儿进行语训,可以从模仿听指令、理解别人的语言开始,游戏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贴近幼儿生活的游戏可以为其创设一定的交流情境,激发其说话的愿望。例如,在日常的语言训练过程中为了提升儿童的语言理解及遵从两部指令的能力,我通常会设置下面游戏来达到训练目的:

游戏《听话好孩子》

准备:把不同的物件(数量因小组人数而定)分布于教室周围,儿歌磁带及录音机。

活动:音乐响起时,孩子们可随教师自由做动作,待音乐一停,孩子们需要立刻停止不动,训练员说出指令(例如:把苹果放于篮子里)孩子们根据指令做出适当动作。

3 策略3:用游戏法提高游戏能力,增进发音的频率与清晰度,训练模仿发音、字、词、语、句等,从而促进应答性语言发展

孩子游戏行为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语言的发展。在孩子的游戏中,老师以游戏的口吻,介入孩子的游戏,进行指导和点拨,在提高孩子游戏水平的同时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3.1 利用游戏法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智障儿童的认知、记忆、抽象、概念、理解和分析能力低下,导致他们的语言发展缓慢,词汇贫乏、语言单调、言不达意,答非所问,并且缺乏连贯性、条理性、颠三倒四、丢词落句,使别人无法理解,因此在日常的训练中,训练员可利用以下游戏去帮助儿童纠正日常生活中常出现的语病,起到丰富儿童词汇、发展思维及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

(1)拼句游戏。以发展儿童语言为目的的一种游戏,通过看图拼句、接龙拼句、问答拼句、指令拼句、节奏拼句、拼音学话等多种有趣的拼句形式,引导儿童正确使用词汇,学说完整、连贯的句子。

(2)想象游戏。如:在儿童玩《超市购物》、《娃娃家》等角色游戏时,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游戏,根据游戏主题及游戏情境的发展适时适度的引导孩子用语言进行协商、计划、设计、,完成对游戏内容(主题、情节)、角色、玩具或材料、规则、背景的安排,从而促进其语言的发展。

(3)猜谜游戏。 对智障学生来说有一点难度,可以从身边的事物入手,如日常用品、熟悉的动物等,先说后猜,并说说是从哪里猜出来的。对智障程度较轻的学生,还可以教给他们创编谜语(儿歌)的方法,从而发展思维。

3.2 利用游戏法训练发音,促进发音的清晰度

唇腭裂术后儿童常见的语音问题主要有:共鸣障碍、构音障碍、声音异常等问题。②在对其进行发音和拼音的矫正训练中,训练员可利用游戏训练模仿发单音、单字、词、语、句等,从而增进发音的频率与清晰度。如:在训练唇腭裂术后儿童语音的元音发音时,除了训练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发音的口形、舌位并结合自身示范让孩子观察模仿外,还可用以下游戏来训练:

《山谷回音》。

目的:提高儿童的目标音的清晰度。

玩法:训练员选定一目标音,双手模仿喇叭状放于两颊,训练员先大声地念出目标音后,请儿童模仿回应,看谁模仿的发音最准确。

另外训练发音时,也可让孩子配合看与目标音相关的图片,增加孩子的兴趣和训练的趣味性,如可采用以下游戏:

(1)《配对乐》玩法:训练员准备好所训练目标音相关的配套图片两副,训练员与儿童各手持一副,训练员分别出示其中的一张并大声念出其目标音,儿童依照从自己卡片中找出与之配对的图片,并模仿念出目标音。

(2)《齐揭晓》玩法:训练员将所需训练的目标音配套卡片分别倒扣在桌面,然后与儿童轮流翻看卡片并大声的读出卡片所反应的目标音,看谁正确的最多,奖励小贴画。

在孩子基本能独立正确发目标音后,训练员也可利用比赛性质的游戏来巩固其发音准确性,如:训练员事先将孩子所要练习的目标音列于一张表格内,请孩子独立发音,发对一次就用小印章拓一个图案,以此作为鼓励,或者还可以依次累计小图案,累计规定数量的图案后可奖励其最喜欢的玩具。

4 策略4:用游戏法增强患儿口肌能力、口肌活动能力和对口肌的控制

唇腭裂术后的儿童及脑瘫儿童大多存在口唇的肌力弱,舌的灵活性不够,腭咽闭合不全等口肌方面的问题,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在日常的训练中,可从以下几方面通过游戏去训练:

4.1 利用游戏法对患儿进行口唇的运动练习:改变双唇的张力及形状,有助于双唇音的发展和讲话的口形变化,尤其对双侧唇裂术后的患儿应加强练习。

游戏(1)开火车 玩法:在日常的训练中,可组织儿童相互将手搭在肩膀上玩开火车的游戏,边玩边模仿火车响,说“呜”音越长越好。

游戏(2)口技表演 玩法:训练员播放节奏鲜明、欢快的音乐,儿童随音乐节奏做咂嘴、弹舌、鼓腮等动作。

游戏(3)在白纸上印口红印。

游戏(4)用棒棒糖在小孩的唇上转动,然后慢慢将糖果棒拉出,鼓励小孩用唇钳紧,阻止糖果棒被取出。

4.2 利用游戏法增强软腭的运动幅度,帮助患儿提高控制气流的分配能力,促使完成腭咽闭合,减轻鼻音。在日常训练和生活中,可进行以下游戏:

(1)墨水吹画。

(2)做不要说话的信号:说“嘘”。

(3)吹燃烧的火柴及蜡烛,吹碎纸片、气球、羽毛等。但要注意安全。

(4)用吸管吹水泡或肥皂泡等。。

(5)鼓胀两颊做漱口状,并将气流从口唇挤出。。

总之,对于语障儿童来说,成人即使不直接指导游戏也要促进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之间的游戏交流,成人干预最主要的是鼓励言语残疾儿童在个体游戏或社会游戏中进行语言表达及学会使用标准化、模式化的语言。

儿童语言训练法篇(6)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特点主要表现为:(1)极端孤僻,不能正常与他人交往;(2)言语发育迟缓,交流障碍;(3)行为方式刻板,兴趣狭窄。

一、孤独症儿童训练要遵循的原则

针对孤独症儿童的训练要遵循以下原则:教育与生活融合原则、协调发展原则、最佳刺激与及时强化原则。

1.教育与生活融合原则

寓教育于生活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孤独症儿童由于语言运用障碍,无法正常交流。即使有语言能力的孤独症儿童,也存在回声式语言、语言韵律失调等言语问题。因此,可以通过模仿动作、口型和发音、问答互动的训练方式刺激儿童的语言神经,提高其主动言语沟通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时常和孩子交流,多让孩子参加言语交际实践活动,提高孩子的主动表达能力。

2.协调发展原则

协调发展即是在教育训练过程中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发展现状为前提,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孤独症儿童的身体、心理素质,并开发潜能,促进身心协调发展。

3.最佳刺激与及时强化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中,给予孤独症儿童最佳的刺激。独症儿童喜欢固定的环境和刺激物,这能使他们安定下来。因为不能同时接受各种刺激,所以,要在他们熟悉的情境中变换刺激种类,由单一感知觉增加到多种感官感知,不断补充新的学习内容。但要随时观察好儿童的表现,掌握好刺激的最佳水平。

二、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可采用的训练方法

正确的训练方法是训练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以上原则指导下,可采用多种训练方法。

1.语言训练法

语言沟通是生活之本,但却是孤独症儿童的一大障碍。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教师可以从言语行为、会话技能等方面进行言语沟通行为训练,也可创设情境进行示范,吸引儿童学习的注意力,但要适度,给予儿童正确的引导。

2.游戏疗法

通过游戏活动来帮助孤独症儿童走出自闭的世界,解除情绪上的恐惧、不安。在游戏过程中可借助一定的中介(如,孩子喜欢的物品和人物)通过角色转换,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和个性完善。

3.音乐疗法

音乐通过刺激多重感官可以打开孤独症儿童的内心世界。通过音乐给孩子提供安全的感官环境,播放音乐或者唱歌时,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消退防御能力。

儿童语言训练法篇(7)

自闭症的孩子在早期行为方面往往就已存在明显异常,比如单调重复的做一件事,缺乏与他人甚至父母之间的目光对视,对父母缺乏依恋,等等。但父母最早注意到的往往是孩子语言方面的问题,即不说话。家长最着急发展的也是孩子的语言能力。因为自闭症儿童因为语言障碍,缺乏与他人的交流;又因为缺乏人际交流,反过来会加剧语言发展的迟缓,形成恶性循环。自闭症孩子的语言会经历单音字、双音词、短语、完整句子,乃至复述、背诵一首诗、一个故事,但是仅仅是机械的语言模仿,却不能命名客体,阅读、讲述图片。大多数自闭症儿童其实在婴儿期就出现了非常明显的语言落后的现象,这些儿童到了某个时期该发出哪些音的未能表现出来,再通过语言能力的测评,其结果显示大多数儿童在理解、表达、操作等方面普遍落后于同龄儿童,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语言发育迟缓、无语、器官运用能力差等症状。

研究分析得出,因构音器官发育障碍造成孤独症儿童语言落后的只占极少部分,大部分儿童存在刺激方法和自身能力上的不足,由此得出,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可以通过训练矫正,使其得到发展。

那么如何开发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能力呢?

自闭症学生的语言能力各不相同,从无语言交流到能进行相当复杂的交流。他们大都有严重的语言缺损情况。但是无语言和有语言的自闭症儿童语言能力的训练与开发是不同的,应对症下药。

一、对没有语言的孩子

有些孤独症儿童的视听正常,但根本没有语言,甚至连发音都不会。这些自闭症儿童开口说话犹如打破坚冰一样,是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突破。

1、从兴趣入手。有些语言,特别是那些较难理解或较难发音的词语,儿童一时半会儿是讲不出来的,如果硬逼着他们“鹦鹉学舌”,只会使孩子感到紧张和痛苦,失去对学语言的兴趣。因此,我们在语言训练中,要发现孩子对什么最感兴趣,这可能包括吃的东西,如冰淇淋、糖果或饮料等。当孩子按照要求做了某件事或完成了某项任务,父母就可以用这些东西奖赏他们,但更多的是要有语言、用父母快乐的表情、用拥抱或亲吻的动作来对孩子表示鼓励。

2、模仿口部动作。教孩子模仿口部动作,像张大口、闭嘴、打哇哇、伸收舌、弹响舌、舔舌、咬舌、模仿发声等等,以锻炼口、舌、唇、齿的灵活性。让孩子知道听指令做事,理解某些动作的意义———拍拍手表示高兴、摆摆手表示再见、拉拉手表示友好。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开始下一步的训练了。

3、运用夸张的声音和手势。在和孤独症孩子沟通时,我们的声音、速度、语调要很夸张。同时还要注意运用丰富的手势和激动的、夸张的表情。夸张的表情和手势是语言学习中的重要因素。因为老师很活泼,很好笑,才会使孩子从自己的世界里走出来,引起孩子的注意。加上利用的视觉方面的线索,来帮助他理解语言的含义。

4、重点突出,反复练习。因为这部分自闭症儿童没有语言,因此我们要循序渐进,在一段时间内只教小儿学习一个特定的词语,并且让孩子有足够的练习时间,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当然,对孤独症儿童说话,其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必须假以时日才会慢慢开花结果。

二、对有些语言的孩子

这些孩子开始说话的时间往往迟于同龄儿童。他们有少量语言,但却不会运用,而且经常用词不当。鹦鹉学舌、自言自语。尽管有些孩子会说一些单词或简单的句子,但是却不能主动使用语言与人沟通。

1、增加语言刺激。对于这部分孩子,因为他们有语言,但是多半是鹦鹉学舌,不理解真正的意思。因此我们要多跟孩子说话。很多家长在孩子3-4岁前后急迫地要求孩子说话,但由于结果与期望值相差太远,于是失去信心,放弃努力,认为孩子反正也是听不懂、说不出,就不再对孩子多说了。殊不知,此时正是孩子大脑发育的又一关键时期。孤独症儿童由于其自身的发育障碍,本来需要比正常儿童更多的刺激,如果减少与孩子说话的练习,就会使他失去了语言发育的条件和机会。

2、设计轻松的游戏。自闭症儿童也具有儿童的天性——爱玩。因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游戏,让孤独症儿童在愉悦的、轻松的心态下接受教师有目的性的语言交往训练。训练中弃除死板的教学方式,而是训练者把握时机地进行引导,完成顺理成章式的训练,这种方法既利于孩子对这句话所对应的情境理解,游戏法除了给语言交往创造宽松环境和有利时机,同时,对孤独症儿童健康心态的培养也有促进作用。如在教室中设置“娃娃家”“小医院”的角色游戏区,有利于孩子在游戏扮演中学习语言。

3、讲故事训练语言能力。听故事也是孤独症儿童理解性语言学习的良好途径。尤其对于有一定语言基础的孤独症儿童,他们对语音、文字信息具有较强的记忆能力,听(看)故事不仅能够拓展儿童的经验,丰富其情感,发展其想象力,而且可以让他们温故而知新,一些新的语言信号可以通过上下文的情节得以理解。如《拔萝卜》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拔呀拔呀拔不动”和“××拉着××”这两个句子在故事中反复出现,孩子往往会对这些不断重复的语言发生浓厚的兴趣,乐于模仿。

4、矫正和发展并行。对于有语言的自闭症儿童,许多语言是重复的,无意义的,因此我们需要对其进行一一矫正。但是“矫正”也要和“发展”要并行,在矫正中发展,在发展中矫正。在我们着力解决孤独症儿童语言发展滞后性和独特性问题的同时,也应循着正常儿童的发展规律去思考、去设计。

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开发需要大量地利用其它活动及日常生活的场合进行训练。注意不断提醒,不断地泛化复杂性的语言。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训练毕竟是一个个长期的过程,这期间必然不能缺少家长的配合,学校的训练是有限,只有家庭训练和学校训练的紧密结合才能真正使那些孤独症的孩子最大限度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争取早日使他们走出孤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浇灌这些迟开的花儿吧!

儿童语言训练法篇(8)

作者单位:454000河南省焦作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

孤独症是一种发生于儿童期,以语言障碍、社会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刻板重复的行为为主要症状的严重发育障碍。Kanner于1943首次提出“婴儿孤独症”[1]。现将近10年来本院儿童心理门诊诊治中发现的92例孤独症患儿分析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为焦作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门诊2001年3月至2009年6月的全部孤独症病例(92例)。男75例,女17例,男女比例为4.41:1;年龄1岁1个月~9岁6个月,其中5岁以内者86例,占93%;本组患儿75例为第1胎,17例为第2胎,父母大专以上学历56例,高中或中专23例,初中10例。小学3例,城市65例,农村27例,城市和农村比例为2.4:1,母内向21例,父内向4例。

1.2 诊断标准 符合 DSM-Ш-R孤独障碍的诊断标准[2]; 儿童行为检查表(ABC)诊断标准; 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克氏量表(CABS)诊断标准。

1.3 辅助检查 ①脑CT检查:41例未见异常,3例轻度脑萎缩,2例轻度外部性脑积水,46例未作;②智力测定:采用儿童心理发育量表及韦氏智力测验,80~90分者2例,

1.4 相关因素 早产儿、足月小样儿13例,足月有窒息史7例,系抱养出生情况不明1例,多动综合征18例,多发性抽动症3例。

1.5 临床表现 家长回顾患儿最早出现异常时的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2岁5个月。早期表现主要对人缺乏兴趣,平常不注视父母的走动,6~7个月还分不清亲人和陌生人,不会咿呀学语,只是哭叫或显得特别安静,不合群和多动等。大多患儿在2岁后明显表现出与正常儿童的差异。其中个别患儿在1岁半以后出现言语及认知能力倒退。特征表现:喜欢圆形或自转,爱好广告和天气预告,有明显自伤或攻击行为,注意力严重不集中,行为刻板[3]。部分家长由于怀疑小孩“耳聋”而初次就诊。

1.6 治疗方法

1.6.1 心理治疗 让父母全面了解病情,树立信心,与子女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关爱儿童,让子女有安全感,经常带小儿户外活动及与同龄儿接触。同时对父母进行指导,提供专业的教育帮助,以帮助父母在家庭环境中进行行为治疗。

1.6.2 行为及教育矫治 48例患儿在本院接受ABA训练、行为强化治疗及图片交换沟通训练,根据患儿的核心症状及其相关特征,安排最有利的教学策略,同时应用行为矫治的原理,有计划地密集而长期的疗育,每周5次,每次1 h,回家后由家长继续巩固。

1.6.3 语言训练 在本院治疗的48例患儿中有35例语言发育迟缓或没有口语,通过辅助发音及口腔功能锻炼,建立自主语言。

1.6.4 感觉统合训练 在行为及教育矫治后进行,由一名专业训练师与家长陪同共同完成,促进患儿各种感受器官感受信息,增强运动的协调性,5次/周,1 h/次。

1.6.4 药物治疗 补充微量元素、赖氨酸等,个别患儿给予抗精神病药以改善其退缩、反复常同行为、多动、情绪不稳、生气和暴怒等行为。

2 结果

接受训练的48例患儿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其中34例训练3个月以上,依恋母亲或训练师,听指令,有交往性微笑,目光交流增多,语言表达有所提高,其中18例无任何语言的患儿出现自主发音,能说出简单称呼,但仍存在刻板语言及行为,运动协调能力增强,能简单与同龄儿交往。14例训练1个月,在听指令上有所提高,言语增多,中止训练后很快倒退。实践表明,干预年龄越小(在5岁以下),训练时间越长越连续,家庭越配合,训练效果越好。

3 讨论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的发育障碍,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多在2岁前发病,现病因不明,儿童孤独症的发病率近年来有明显攀高趋势,这可能与现代社会电磁辐射的广泛存在,某些环境毒素,饮食结构不合理,过食“酸性食物”有密切关系,同时,也可能是因为家长的意识提高,有助于该病的检出。

本资料显示,孤独症儿童在各层次家庭中呈梯度分布但这并不能说明高层次的家庭是孤独症的易发因素,这种梯度分布可能是由于家庭文化层次越高,越易及早发现本病。93%的患儿集中在5岁以内,其中高峰年龄段为3~4岁,男女比例为4.41:1,发育商均明显落后于同龄儿水平,小部分患儿有明确的窒息史,微量元素检查普遍缺锌,大部分缺铁,个别有铅超标。绝大部分患儿以语言障碍就诊,在2岁以内已表现出明显异常,但因家长存在侥幸心理,使首次就诊时间至少延误1年以上。2~3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孤独症儿童教育训练的最佳时期,延迟就诊,直接影响了训练效果及预后。年龄越小,训练时间越长越密集,效果越好。Luiselli和Sisson进行的研究比较了3岁的患儿干预的结果,前者与后者相比较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这可能说明4岁是获得改善的足够小的年龄[4]。因此孤独症的早期确诊至关重要,应广泛开展孤独症的早期宣传教育及相关知识的普及,加强基层儿童保健工作对该病的识别能力,对所有可疑的婴幼儿,尤其是出现语言发育落后者,都应进行孤独症的筛查,对不完全符合诊断标准,但又具备孤独症三大核心症状(社会互动障碍、语言沟通障碍及反复同一和局限的兴趣)者,均应纳入孤独症疑似病例,进行早期干预及治疗。

在我国,教育干预,行为训练已是孤独症儿童康复的主要手段,孤独症儿童的教育需要老师、家长、医生的紧密配合,还需要社会的普遍关注,现有的教育培训机构多为民办机构,几乎都在省会城市,并且数量十分有限,费用高,大多数患儿家长只能望而兴叹。要满足广大孤独症儿童的治疗需求,应该在基层建立康复中心,培训更多的训练医师。孤独症的治疗不能依赖药物,本文中,笔者对孤独症儿童制定具体、个别的治疗方案,主要采取ABA训练、行为强化、语言训练、感觉统合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早期诊断,持之以恒的训练,是训练成功的关键。由于训练时间长,显效慢,父母工作忙以及经济等原因,多数儿童中途停训,使训练效果有限。如何让更多的孤独症儿童能够接受康复训练,这需要家庭的大力配合及社会的大力支持。

参 考 文 献

[1] 李雪荣.现代儿童精神病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74-185.

儿童语言训练法篇(9)

1.1一般资料 2010年4月~2013年l0月在本院康复科进行语言训练患儿共计86例。其中,语言发育迟缓40例,运动性构音障碍15例,语言发育迟缓+构音障碍31例。男51例,女35例,年龄2~6岁。所有患儿均符合语言障碍的诊断标准。脑瘫的诊断按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制定的诊断分型标准。语言障碍的诊断标准按李胜利修订的CRRC语言发育迟缓诊断标准[1]。

1.2语言障碍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 智力障碍儿童由于大脑受到损伤的部位与程度各有所不同,其语言发展的水平也是十分不相同的。一般地讲,有如下1.2.1言语发生的晚,词汇贫乏,口头表达能力差,理解能力差正常儿童约从2~3个月起就开始了"牙牙学语",口头语言能力到5~6岁时已基本形成。但是,智力障碍儿童往往要到3~5岁或十几岁时才开始说话。学龄期(6~12)智力障碍儿童语言水平低下的主要特征是词汇量少,对词语涵义的理解只停留在事物的具体性上,不能真正的抽象概括,达不到掌握概念的水平。他们讲话时,词汇十分贫乏,常常用词不当,语句不连贯,很难完整的讲述一件事或一般大意。有时甚至难以完整的讲完一句话,只能用少量的词语来表示一句话的意思。他们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也很差,常听不懂他人讲话的意思。

1.2.2发音不准,吐字不清智力障碍儿童由于发音系统各器官的损伤或大脑皮层语言中枢损伤等原因造成了他们构音困难,即发声器官在构音过程中,构音的方式、位置、速度、强度或动作协调发生问题,以至发生的语音错误。这使得他们对于相似的音节或相似的词,往往是读得"四不象"。

1.3方法 语言训练由专业的语言治疗师采取一对一的训练方法,在安静,宽敞充满童趣的环境中进行训练,并且尽量把训练时间安排在儿童注意力比较集中的时间段。30 min/次,5次/w,连续治疗4个月。训练内容包括:①注意力集中训练选择一些容易引起儿童注意的图片、玩具、声音进行训练。让患儿充分感受视觉、听觉、触觉的刺激,增加患儿对人和物的注视。②改善交流态度的训练尽可能以游戏形式使患儿感到开心并乐于交流。③扩充理解的训练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训练患儿注意手势符号的存在并理解其意义,还有幼儿语与成人语的导人,词汇的扩大等。④构音改善的训练其内容包括唇的张开、闭合、前突、缩回、舌的前伸、后缩,上举向两侧的运动力等。要求对着镜子做,便于患儿模仿和纠正动作。⑤发音训练待患儿可以完成以上动作后,随后做无声的构音运动,最后轻声引出靶音,原则是先发元音,然后发辅音,辅音先由双唇音b、P、m音开始,能发辅音后,要训练将已掌握的辅音与元音相结合。⑥导引气流法的训练通过吹纸、吹乒乓球、吹蜡烛等集中和引导气流,还可以训练患儿延长吹气,有效地控制气息。⑦表达能力训练根据图片和实物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日常生活交流能力训练。⑧语音矫正训练等。20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4个月。

1.4疗效观察 显效:语言功能较前有显著提高,经S-S检查法评定,在原有基础上提高1个阶段者。有效:语言功能较前有明显改善,经S-S检查法评定,有2个项目通过。无效:语言功能无明显改善,通过项目在2个以下。

2结果

86例患儿中,显效75例,有效9例,无效2例,语言功能改善显著,达到97.7%的治愈率。

3讨论

3.1脑瘫患儿的语言发育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脑损伤为主要原因,其次是受语言环境影响较大。另外,由于脑瘫患儿存在机体运动障碍及异常姿势,这也势必导致患儿产生不同程度的构音器官的功能障碍,脑瘫儿童的口唇、舌、下颌、软腭、鼻咽腔等构音器官的运动障碍,会直接影响到言语的清晰度。而语言训练的作用就在于借助于口唇和舌的运动训练,结合听觉和视觉刺激,从患儿熟悉的语言、物品和动作开始,由易到难,刺激患儿的语言器官。

3.2加强与家长的配合方面,家庭是智力障碍儿童的主要生活场所,家庭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着人际交往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家长要有意地安排儿童去参与,指导他们去讲些什么、干些什么,从中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家长有时可以有意创设一些情境,让他们利用这些情境来模拟学习语言。家长要经常带他们走出家门,去接触大自然与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家庭中的语言训练和学校中的语言训练,并不是两个独立体,互不相干。家长和教师应该保持长期联系,共同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语言训练。

3.3智力障碍儿童语言能力发展比较迟缓,常常会出现差错、闹些笑话。但是他们也知道害羞,不好意思。特别是当他人嘲笑或指责时,会变得胆怯不敢做声或出现故意捣乱等反常行为。对这些情况,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倍加耐心,细心观察,注意避免。对他们细小的正确表现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而且要当着众人面称赞他。

儿童语言训练法篇(10)

[中图分类号] G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3-082

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教育也在不断深入改革。如今,“零拒绝”“全纳教育”已经不再是口号,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大部分轻度智障儿童都能够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随班就读。因此,培智学校教育的对象以中重度智障学生为主,而这些接受教育的对象由于大脑发育迟缓,且伴随着心理及行为障碍等原因,而普遍存在着发音困难、口齿不清、言不达意、无语症等言语障碍。这种障碍使中重度智障儿童的思维受到极大限制,大大减少了与他人沟通的机会,也几乎失去了参与社会交往的能力。为此,如何提高中重度智障儿童的语言能力,成为培智学校教育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一、中重度智障儿童语言训练的原则

对中重度智障儿童来说,语言训练的最主要内容应是沟通能力的训练,重点应该放在口语理解和口语表达上。

中重度智障儿童的语言训练主要通过生活自理、简单劳动、适应社会等方面,这些方面的训练会使中重度智障儿童的生活技能和口语表达都得到提高,因而各项教育和训练活动都要与语言训练结合起来。为此,我们在训练时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1.生活化原则

中重度智障儿童总的教育目标是尽可能少的按照监护人的命令进行自我生活料理。这一教育目标决定了中重度智障儿童的语言训练必须服从生活化原则,即以儿童日常生活为学习的主要内容,并在日常生活学习的每一细节中都贯穿着语言训练,进而把教育训练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使中重度智障儿童和现实生活之间保持密切联系,让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

2.实用性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可提供语言训练的内容不计其数,但鉴于中重度智障儿童运动、智力、语言等方面的水平低,感知的范围有限,作为该项目的教育者,需要在所选择的训练内容上贯彻实用性原则,最好是按照每个中重智障儿童的接受能力进行个别化教学。也就是说,根据中重度智障儿童的生活需要和实际能力,适可而止,允许他们找相近的音来代替难发的音。我在教学时就发现一种现象,有的中重度智障儿童的听知觉能力很强,主要用听觉来学习,听课质量很好,有时你看她似心不在焉的在玩手指,但她能正确回答你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而有的中重度智障儿童的视知觉能力很强,写字快且不出错,但是听觉并不是那么好,这时候用同样的标准和学习方法来要求此类儿童,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落实训练计划时,贯彻实用性原则是很有必要的。

3.反复训练原则

中重度智障儿童由于其感知能力方面的缺陷,教育者不需要着急,如有的儿童需一年时间才能把“你”“我”之间的关系分开。所以,在中重度智障儿童的语言训练中,应小步子,多循环,不断强化巩固,才能使他们形成技能。

二、中重度智障儿童语言训练的实施方法

对于中重度智障儿童来说,有的言语障碍可以有明显的改观,有的只能略有改善,进步都比较缓慢,所以对他们的训练也应持有现实态度。对中重度智障儿童的言语要求应是适当地提高清晰度,不要求他们在发音方面很准确。在遵循以上三种原则和中重度智障儿童本身特点的基础上,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语言训练。

1.肌肉紧张状态的克服

克服肌肉紧张状态是语言训练的第一步骤,只有使中重度智障儿童的肌肉组织放松,他们才能更好地完成各项动作;只有使中重度智障儿童的全身趋于放松状态,排除大肌肉群的紧张性,才能使他们口、舌等器官的小肌肉得到调控,发挥其说话的作用。一般都从头、颈、肩、胸、腰、腿等部位的运动开始,再过渡到下巴、唇、舌等部位的精细运动。

2.言语器官及发音训练

言语器官训练主要是训练伸张时的力度和幅度,这对于清晰地发音很重要。比如对舌的训练有两种:一是可以让舌头尽量往外伸,再缩回,反复四次,慢慢增加训练次数。中重度智障儿童的注意力很难维持长时间的集中,难维持长时间的训练,因而可在他们嘴巴前放一样他喜爱的食物,比如糖,让他舔一下,再缩回,重复几次。二是让舌头沿着唇沿舔一圈,可在嘴唇上涂上一层糖,以吸引中重度智障儿童的注意。

中重度智障儿童的语言能力受很多因素影响,所以不能要求他们发音准确,只要被人们听懂即可。训练可进行发音游戏,比如模仿说话,听马路上的车鸣声、打哈欠声、猫叫声、哭声、笑声、笛声等的录音磁带。让中重智障儿童模仿自己能发出的声音,这有助于他们获得成就感,激发说话的欲望。

3.词汇训练

语言的基本材料是词汇。可不教中重度智障儿童拼音教学,先教他们汉字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字,并且从具体到抽象,在他们掌握词汇之后,就可以教一些简单的句子。比如在学习了“大米”这一词后,不仅要介绍大米的形状、大小、味道,还要开展购物游戏。同时,在带领中重度智障儿童参观粮店时,帮助他们练习说话,如“这是大米”“把大米饭给妈妈吃”等,要尽量让他们把话说完整,再要求重复说。

4.创设情境,在教学中训练语言能力

教学是对话交流的一种活动。教学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师生间的直接交流。因此,对中重度智障儿童的语言训练不只是语文课的任务,其他课程也应把对中重度智障儿童的语言训练作为培养目标。如在数学课中让中重度智障儿童读应用题,摆一些教具,要求他们自己编应用题。又如,在劳动课中学习种花,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几个花盆,通过讲解示范,让学生自己学会种花技能,最后用语言来表达种花过程,这样中重度智障儿童的生活技能和语言发展就能同步进行。

5.传话训练

传话训练不仅可以提高中重度智障儿童的理解与表达能力,而且可增强他们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生活适应能力。教师在进行传话练习时,一定要注意语言的精炼。如可以让一名中重度智障儿童传话给另外一名同班同学,说“老师叫你”,这样他就容易听懂,然后用不同的方式传话给另一名同学。如果用复合句表达内容,中重智障儿童会难以理解,如“叫某某去老师办公室用水把抹布弄湿后擦桌子”,等这会造成他们只听到几个词,而究竟干什么就无从理解,给他们造成压力,失去学习的兴趣。

三、教师在中重度智障儿童语言训练中的作用

提到教学过程,那么教师就应该包括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师,教师在促进中重度智障儿童的语言发展过程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

上一篇: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概念 下一篇: 教育学生的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