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堂教学常规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7 15:44:05

小学生课堂教学常规

小学生课堂教学常规篇(1)

关键词 课堂教学常规 小学体育 构建重要性 构建内容 构建策略

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构建良好的课堂常规是确保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秩序的基本条件,也是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成效的重要前提。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身心各方面素质快速发育的关键时期,不但比较好动,而且好奇心也比较强,对于很多东西都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在上课的过程中很容易因为外界的干扰而出现注意力分散的问题,再加上这一阶段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弱,所以,很难约束自己认真的上完一节课。在这样的情况下,构建良好的课堂常规就成为了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成效的关键。鉴于此,本文就针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学常规的构建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构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重要性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小学体育任课教师和学生在开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所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也可以说是为了确保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工作顺利、高效进行而对教师和学生所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构建科学、明确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并在开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严格的落实和执行是非常重要的。概括来说,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首先,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构建,有助于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安全性。小学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方式来组织开展的,因此,在开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诸多器械练习和身体锻炼等方面的内容,学生之间的身体接触和器械接触也是难免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构建,则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对同伴的保护意识,同时,还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课前器械检查的安全意识,从而能够有效的降低教学中的安全隐患,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安全性。

其次,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构建,有助于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的维持。上文已经提到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是小学阶段学生的普遍特征,再加上小学体育教学多数情况下都是在室外进行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此时如果不加强管理,往往很容易出现课堂教学秩序混乱的问题。例如:在慢跑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因为肢体碰撞而引起相互推搡、打闹等等。而如果构建了科学、合理的教学常规,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了严格的执行,那么不但能够避免以上情况,而且还能够逐渐的让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序性。

最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构建,有助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构建与落实,能够让学生最大限度的避免外界不必要的干扰,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长此以往,必然会大幅度的提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构建的内容

要实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科学构建,首先必须要明确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主要内容,概括来说,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通常可以分为课前常规、课中常规和课后常规三部分内容。其中,课前常规主要涉及了教学计划的制定、备课活动的开展、教学常规和器材的安全检查、请假的处理以及教师候课等内容;课中常规主要涉及了集合整队与问好、教师点名,清点人数、安全见习生以及安全检查和安全教育等内容;课后常规主要涉及的是场地器材的整理收拾以及课后总结等内容。在开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构建工作时,必须要注意从课前常规、课中常规以及课后常规三个方面入手同时进行,以确保所构建的教学常规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三、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构建落实策略

首先,任课教师可以采用趣味认知的方式来让学生记住课堂教学常规,理解课堂教学常规。例如:可以采用歌谣的方式,将课堂常规编程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歌谣;还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将课堂教学常规的内容融入到小故事之中,通过“讲故事,说道理”的方式让学生记住课堂教学常规,理解课堂教学常规。

其次,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行为演练的方式来让学生体验课堂教学常规,接受课堂教学常规。习惯是练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所以,为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确保教学常规的贯彻落实,任课教师还可以采用行为演练的方式,来让学生切实的体验课堂教学常规,接受课堂教学常规。例如:通过集合整队演练来提高学生的集合速度,培养学生的集合整队意识。

最后,任课教师可以通过榜样示范的方式来让学生遵守课堂教学常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任课教师不但要通过自身对学生进行榜样示范,同时还要注意发现学生中的佼佼者,为学生树立同伴榜样,从而提高学生遵守课堂教学常规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评选声音洪亮小教练、集合迅速小标兵等等,以此激发学生遵守课堂教学常规的意识。

小学生课堂教学常规篇(2)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216

1 引言

在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中,仍存在较多的课堂常规问题,使得体育课堂教学也发生了较大改变。由于小学生大多是6~12岁的未成年人,其思想还未独立,自我约束力也较弱,故很难约束自己认真上完一节体育课,这就要求教师采取有效的方式,抓好小学体育课堂常规,以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育目标。

2 关于小学体育课堂常规的意义分析

体育课堂常规主要包含:集合整队、师生问好、清点人数及出勤、准备活动等内容[1]。这些内容既是维持正常体育课程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意义。

2.1 集合整队、师生问好的意义

在体育课程开始后,集合整队是最早的课堂常规。对小学生来说,集合整队能够将玩耍中的孩子聚集起来,且有利于号召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而师生问好则有利于学生礼貌、礼节的培养。

2.2 清点人数及出勤情况的意义

该环节是体育教师管理课堂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点名方式,教师能够较快认识学生,并让学生受到关注。在师生较熟悉之后,则采取清点人数的方法取代点名。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则能有效预防小学生由于擅自离开课堂而发生意外。比如,某位教师在课开始时先对人数进行了清点,在课中又集合对人数进行了一次清点,下课时再清点了一次,如果学生人数变少,就及时找出是谁缺席、为何缺席等,有效降低了学生由于缺席而发生意外的可能。

2.3 安排见习生的意义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经常会有许多较调皮的学生装病而不出勤,若安排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便能大大减少该类现象的发生。同时,安排见习生做相应的事,有效体现了“区别对待”的原则,在小学体育课堂常规中必不可少。

2.4 宣布课堂内容及要求的意义

在开始上课时,教师一般会向学生介绍本课学习的内容及任务,以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内容与目标,并做好心理与思想上的准备。比如,在上《立正、稍息》该节内容时,教师在完成了集合整队、清点人数等课堂常规后,则应向学生讲明本节课的任务是明白什么是立正、稍息,并能做好这两个动作。除此之外,教学还要利用相关要求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以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2.5 准备活动的意义

“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课堂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也要有充足的准备。与其他课程教学不同的是,体育教学的实现需要活动全身大部分肌肉,属于一门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课程。在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能够有效降低身体肌肉的粘滞性,使人体温度升高,然后促进人体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接受运动技能。同时,在接受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才能顺利完成难度与强度均较大的练习。除此之外,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还能降低伤害事故的发生率。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创新课堂常规的形式,只要达到教学目标即可。比如,有位教师曾经这样进行准备活动:在冬季上体育课时,学生大多怕冷而不愿意出去,教师便喊出一句话“老师今天设置了几个藏宝点,谁能找到就属于谁。”老师话刚说完,学生便活跃地开始寻宝旅程。待学生跑得满身大汗时,教师才宣布本节课的内容是“耐久跑技术”。由此可见,合适的准备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又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2.6 安全教育、检查的意义

在小学体育课堂常规教学中,开展安全教育及安全检查活动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因为小学生的安全意识较弱,故教师应通过安全教育反复强调安全的要求,学生经常听则容易记住,进而大大降低了伤害事故的发生概率。比如,教师在每堂课开始之前强调“上课期间,不能跑去楼顶玩”“不能和同学打架”等,学生在听多了之后便能在脑中有较深的印象,不仅能自己做到,还能有效监督身边同学的行为,对于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3 关于小学体育常规的若干思考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怎样开展体育课堂常规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及积极性,是小学体育教师当前面临的一大课题。以下是对小学体育课堂常规的若干思考:

3.1 根据学生兴趣进行课堂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故教师应在平时多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学时尽量选用与学生兴趣爱好相符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遵守课堂常规的参与性与积极性。比如,小学生喜欢玩,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将死板的内容转化为游戏,这样就能提高他们的参与性。

3.2 广开言路,加强创新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实践广开言路,加强创新。比如,积极收集可行性较高、效果较好的课堂常规,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经常向经验较丰富的教师学习,倾听他们的建议,并进行自我反思。在学习有效课堂常规的同时,还应加强创新,以满足不断发展的课程要求。

3.3 实行“教学三维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矫正及自我超越的一个过程[2]。课前、课中及课后反思,称为“三维反思”。课前反思怎样根据新教材特点及小学生特点进行课堂常规;课中反思如何将着眼点与学生的发展联系起来,课堂常规有利于学生发展与否;课后反思要不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否已落实。

4 结束语

总之,小学体育课堂常规的实施,对于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及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且直接关系到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体质锻炼,是小学生接受运动技能的重要途径。此外,在实施小学体育课堂常规时,教育者可根据实际采用多样化的方法或形式进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学要求与目标,促进我国体育教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生课堂教学常规篇(3)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1―0092―01

教学常规就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学环境中所要遵守的“纪律”。小学阶段是学生各种良好品质和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要借助体育课堂常规对小学生进行指导教育,以便使其更好地投入到体育学习中。

一、小学体育课堂上实施常规教育的意义

可进行体育课堂常规教育的内容通常包括:集合整队、检查人数、安排见习、队列练习、安全教育和检查、宣布课的内容、准备活动以及整理活动,等等。这些内容和教学活动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育课堂,这里面的每一部分都对体育教学起着重要作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1.集合整队。集合是一节体育课的开始,也是体育课的第一个常规。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得其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通过集合整队可以把学生集中起来,进而通过师生问好的形式来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同时,通过师生问好还能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好习惯。所以,体育课的集合整队、师生问好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道德感。通过体育课来培养小学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激励的品质,也为体育课的正常进行奠定了基础。

2.检查人数。大多数情况下小学生都会积极地上体育课,但是有些身体比较胖的学生或者成绩优秀的学生有时会故意逃避体育课。而检查小学生体育课出勤的情况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纪律约束,同时还能有效地防止学生擅自逃课外出的情况,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3.安排见习生。因为体育课的特殊教学情况,在教学中往往有些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参与体育锻炼,这时教师就要根据情况安排学生进行见习,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安排见习生也体现了体育课的区别对待原则。所以,体育课堂常规中安排见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4.队列队形练习。队列队形练习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身体姿势,提升小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同时还能活跃氛围,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衔接体育课的教学内容。

5.安全教育。安全问题是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小学体育课堂常规中需注意的重要常规之一。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安全意识差,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如果不经常叮嘱学生,学生就会麻痹大意,容易出现安全事故。所以安全教育也就成了教学常规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6.宣布本节课的内容和要求。教师在上课前提前宣布体育课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有心理准备,可以让学生知道这节课的内容,进而明确自己要做什么。同时,宣布课的内容和要求还可以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7.准备活动。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全身的肌肉,使其快速地进入到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充分的准备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不进行学习前的准备活动很容易影响学习效果,引发各种伤害事故,这样不仅影响学习,而且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恐惧心理。

二、 注意事项

怎样把课堂常规更好地融入到一节体育课,使其能有效地给学生带来快乐,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促进学生纪律性、道德素质的提升呢?这是每一个体育教师都要考虑的问题,下面就谈一下我的看法。

1.选择有效的课堂常规教育方式。课堂常规看起来事小,但是其意义却非常重大。教师在课堂常规中表现的各种情绪、各种方式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为此教师要在课堂常规中进行“以人为本”的教学,要充满爱心、充满责任,这样的课堂常规才能更好地融洽师生关系,促进体育教学的进步。

小学生课堂教学常规篇(4)

小学低段音乐教学对学生来说是音乐学习的启蒙阶段。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都要求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常规,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小学低年级阶段,对于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常规最为关键。俗语有云:习惯成自然。学生们只有在养成了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后,才会更加自觉、更加有效地进行音乐学习,更快地适应学习生活,更为积极主动地投入学校的集体生活。因此,在小学低段音乐教学课堂上,教师们应该注重对学生们进行学习常规的培养,使学生们尽快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能有计划并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们在音乐课堂上的学习常规,对于教师以后的音乐课堂教学以及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小学低段音乐课堂学习常规的缺失及成因

小学低段音乐课堂的学习常规与其他学科相比,既存在一些相同之处,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其不同之处在于:小学低段的学生年龄幼小,其自控能力较差,还没有定型了的学习习惯,有些学生比较顽皮,经常在课堂上出现打乱正常教学的行为,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对其进行提醒和监督。比如,有些孩子在聆听音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静听;有些孩子在跟着节拍做动作是处于过分兴奋和自由的状态,教师如何制止都无法使其停下来;有些学生在听音乐时,经常乱蹦乱跳,对良好的教学氛围无疑是一种破坏;而有些学生在回答教师的提问时,只管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想的答案而不注意倾听其他学生的回答,抑或你争我抢地回答,使课堂秩序一片混乱;在乐曲伴奏的练习中,有些学生会拿着乐器乱挥乱舞。这些现象都是小学低段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经常出现的不良现象,都是音乐课堂学习常规缺失的表现。而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既有来自教师方面的原因,也有来自学生方面的原因。

教师方面,有些教师在教学操作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学方式缺乏趣味性,不能充分地激发学生们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等,而有些教师则对于学生们表现出的一些问题行为反应过于敏感,处处设防,甚至动不动就对学生进行训斥,使学生们在音乐课堂上有一种压抑甚至害怕的感觉,教师的这种反应非但无助于维护课堂秩序,反而还会降低在学生们心中的威信,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尤其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对教师产生害怕的情绪,不利于他们学习。

学生方面,小学低段的学生,刚刚告别幼儿园,他们的视听说等方面的学习能力还较差,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反应不够敏感,不够专心,甚至烦躁不安等行为;有些孩子在课堂上的自控力弱,可能会出现活动过于频繁、情绪不够稳定、大声怪叫、注意力不集中等课堂学习常规缺失的现象。

二、小学低段学生音乐课堂学习常规的培养策略

1.以音乐为本位,以兴趣切入

古人有云: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在小学低段音乐课堂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常规也是如此。因此,培养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养成良好的学习常规,首先应该吸引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音乐课堂教学吸引学生兴趣的途径有很多,结合多媒体制作课件就是其中行之有效的一条。比如,在《数鸭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制作课件,通过一群会动的小鸭子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当将他们的兴趣提起来后,可以安排一个音乐小游戏,教师和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教师扮作赶鸭子的老爷爷,学生们扮演小鸭子,小鸭子跟着赶鸭子老爷爷去散步,当学生在游戏中出现合不上音乐节拍或者边走边大声说话等现象是,教师以“老爷爷”的语气,通过“哪只小鸭子没有跟上啊”“爷爷可不喜欢不乖的小鸭子哟”等游戏中的台词,提醒学生应该怎么做,不能做什么,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们在听音乐做动作时,就可以养成做动作时保持安静,跟上节拍等学习常规了。

动画、游戏、角色扮演,这些都是可以有效吸引小学低段学生兴趣的东西,将这些吸引学生兴趣的东西结合学习常规的培养,必定有所收获。

2.将学习常规的培养通过活动互动融入教学中

学习常规的养成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各种活动互动,让学习常规的培养融入音乐课堂教学之中,学生们在活动中轻轻松松地接受良好常规的熏陶,并将其永记于心。

讲故事、猜谜语、看图片、简笔画、歌表演、看课件、搞合奏等都是既能提起学生们的兴趣,又能穿插大量常规要求的互动活动。通过这些形式的活动穿插课堂学习常规,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学习常规。

比如,在《小乌鸦爱妈妈》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Flas,利用多媒体展现“喂食”“相聚”“庆祝”等场景,在此过程中融入静听的学习常规培养。

3.通过创设情境,在活动中设置学习常规

小学低段的学生天性好动、好玩、好模仿,他们可能经常犯错误,但是也很容易及时改进。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如果能设置一定的情境,可以使学生自主地融入该场景,使他们自己成为活动的主人翁,并以主人翁的态度进行自我约束,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常规习惯。

比如,在《青蛙音乐会》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请学生来做这场“音乐会”的主持,学生们可以在活动中做主持人,做指挥。同时,教师需要给他们准备相关的材料和道具。而在活动中,小主持们可能会遇到下面的同学不听指挥,器乐伴奏不合拍,场面混乱等问题,而作为活动的主人翁,学生就会思考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调动大家怎么做,思考完后付诸实施,解决问题,最终圆满完成音乐会,如此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碰到常规问题自行思考解决,学习常规的培养相应地就会有一定的成效。

三、结语

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都要求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常规,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音乐教学。小学低段学生存在一些学习常规缺失的现象,其原因有来自教师方面的,也有来自学生方面的。对小学低段学生进行音乐课堂学习常规的培养,可以通过提高兴趣、活动互动、创设场景等来实现。

参考文献:

小学生课堂教学常规篇(5)

首次将新课程提出的不太容易操作的"三维目标"简化为"二维目标",即"情感目标"与"知识目标"。表面上看似乎少了一维目标,但实际上已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兰维目标融在二维目标之中。这里所说的"知识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里的"情感目标",包含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上课方面

在教师上课方面,明确提出了8点要求,其中对教师本身提出了"严谨上课、文明上课"的要求;对课堂教学提出了"目标明确、教程简明、指令清晰、训练到位、调动有效、习惯养成"等6条衡量标准,这也是今后我市评价一节课是否符合教学常规的标尺。

1、目标明确

首次提出"课堂教学的双重目标"—情感目标与知识目标。长期以来,不少教师把"知识与技能"目标等同于课堂教学的全部目标,忽视了"学生情感培养、师生情感交流"的重要性,这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个明显误区。我们要追求情感目标与知识目标并重。因为,情感目标的实现是知识目标实现的前提与保证。

2、教程简明

首次提出"教程简明"。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丰富,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教程都特别的简沽,节奏控制得非常得当,且教学程序之间过渡自然流畅。新常规旨在引导教师把课堂从复杂变成简单,切忌把简单变成繁杂。如,用一句话可以解决的事,有的教师要花好几分钟时间来解决。把简单变复杂,是低效课堂的共同特征之一。

3、指令清晰

首次提出 “教师教学指令三要素”明确提出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指令包含三要素,即"明确的任务、约定的时间、恰当的检评"。指令是否清晰完整是判断一位教师是否富有经验的直观标志。教师指令清晰,教学过程就落实得到位,教学效果就一定会好c希望各位教师能够自觉地养成"发完整课堂指令"的好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4、训练到位

首次提出"当堂训练15分钟底线"。课堂教学高效决定于4个字一一落实到位。同样,练习尤其是笔头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我们提出当堂练习15分钟是课堂教学的底线,不能以任何理由减少或取消课堂练习时间L重返"以教代学、以讲代练、以口头头、以少数代多数"的错误之路。当然, 15分钟也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死规定,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更不能理解为教师每节课留15分钟让学生无目标地随意学习。这里的练习既可以是笔头练习,也可以是口头练习;既可以是师生互动,也可以是生生互助;既可以是集中时间练习,也可以是"分段讲授、讲练结合"。严格控制学生课堂练习的时间总量。

首先,提出"快速指导"的要求。面对学力差异日益严重的现状,中小学教师必须掌握在当堂练习过程中快速指导学习小组与个体学生的本领。只有不断地对后进生(甚至"放弃生")进行实质性的帮助,才有可能重树他们的学习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其次,将"建立学习互助小组,选用小组长,培养使用学科小先生"列入教学常规。与"保证当堂练习15分钟底线"一样,这一常规既是推动新课程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实质性举措;更是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策略。当然,学习小组与学科小先生一般要在小学中高年级以上推行。

5、调动有效

首次把调动课堂列入教学常规。面对学生现状,课堂调动越来越成为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一位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但缺乏课堂调动意识与能力,也就可以说这位教师缺乏作为教师的职业素质。教师在备课与上课时都应考虑,如何通过课堂调整、精讲精练、分段讲授、讲练结合、恰当评价、适时激励等途径,对全体与个体学生实施有效的课堂调动。实践证明,一位缺乏课堂调动意识与能力的教师将会越教越累。因此,首次把"调动有效"写人课堂教学常规之中。

6、习惯养成

首次把“教师上课随带‘五个一’”列为常规。可以说,当知识遗忘之时,剩下的就是方法与习惯了。新常规中提到教师上课应随带"五个一",其中的“直尺”有两个作用:一是用于教师规范做图,包括英语教学人门阶段的书写规范横线;二是用于当做教鞭,以保证教师在讲授时能避免自己的身体将板书内容遮住;"红笔"主要用于当堂练习时,教师对学生进行过程评价、练习批改、个体激励;"成绩册"主要用于记录课堂提问次数及打分、作业完成情况及其他课堂表现记录,以便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

首次将“学生上课随带‘五个’”列入常规。其中的"红笔"是用于课堂练习时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后的"同桌互批、小组长批改、小先生批改",用于学生自己订正练习的错误。实际教学中有必要时应增加"尺子",以备教学过程中的做图之用。

三、作业方面

首次提出"作业批改先生后师"的要求。长期以来,教师以一己之力替代全体学生批改作业已成为天经地义的事。事实上,这种教师替代学生进行作业批改的做法是违反"教学不替代"原则的,其批改的有效性值得商榷。新常规要求无论是学生学习疑问、课堂练习还是课外作业,都必须先问同学、先让同伴(同桌同学、学习小组长或"学科小先生")批改而后,教师全面检查、重点批改,注重讲评。初中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之外的科目教师,应追求才巴基本练习落实于课堂,把主要作业批改于课堂,课外作业应追求少而精,并做到"四有四必"(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错必纠、有改必评)。

四、辅导方面

首次提出辅导的重点从课外移到课内,把教师辅导改为"教师辅导与

同伴互助"并重。与以往要求不同,在要求课外辅导的同时,加强课内辅导。教师利用学生当堂训练时间,通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个体辅导""4人自然小组的同伴辅导""一对一辅导"等形式,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 实际学习困难,以促进学生学习信心的树立。在继续做好辅后工作的同时,特别要强化培优意识,提高优秀学生的学习成绩。

小学生课堂教学常规篇(6)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12-0032-05

南京市芳草园小学始建于1999年9月,建校两年之后,适逢课改浪潮,十余年课改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洗礼,让这所年轻的学校在对教学改革的不断思索和实践中渐渐成长。“轻负担、高质量、和谐发展”,这是芳草园小学一直践行的教学理念,它成为学校推进课改、落实现代教育的思想依据,让学校在与各种新思潮、新理念的碰撞中寻找适合儿童成长的教育、适合学校发展的路径,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海德格尔把教学阐述为:“教难于学,乃因教所要求的是:让学。”[1]这一阐述在四年前为芳小人谋求课堂教学变革开拓了新的思路。

一、本立道生:“让学”课堂新常规的内涵

对“轻负担、高质量、和谐发展”的追求最终要落实在课堂的构建上,体现在对教学常规的执行中。课堂常规是教学实践中所应遵循的基本规矩或程式。“教学常规的主要特性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基础性,教学常规反映的是基础的、通常的教学原则和规律;二是强制性,既然是基础的、通常的教学原则和规律,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就必须认真执行。”[2]

以生为本,本立而道生。课改让我们重新审视“教”与“学”的活动,在此之上建立新的教学观念,由基于教师付出的“教”,转变为让学生主动的“学”。随着对教学活动认识的更新,“常规”随之推陈出新,“让学”成为带动课堂新常规的必然选择。

关于“让学”之“让”,王尚文老师这样解释:“‘让’者,使也:既可以是‘逼使’、‘强制’,也可以是‘激励’、‘诱导’。当然,海德格尔所指的决非前者,而是后者。”[3]所以,“让学”,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将知识教授变为知识研究的过程,是“教”让位于“学”,教师将学习的时间、空间、机会等尽可能地让位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让学”的理念,让芳小的课堂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学生的“学”由“被动”走向“主动”,由“单一”走向“多元”,由“被控制”走向“会合作”。

1.“‘让学’课堂新常规”确定新的课堂价值取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4]课堂要适应未来的教育,不仅仅关注让学生“学会”这一目的,“让学”课堂新常规更重视“学会”这一的过程是否让学生“会学”。这种选择,让课堂价值不只体现在当下,不只“目中无人”关注学生的分数,它既着眼于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将来,这是一种“为人的成长”而存在的教育。

2.“‘让学’课堂新常规”催生新的教师行为

海德格尔说:“教难于学,乃因教所要求的是:让学。”“让学”课堂新常规提出之后,教师所肩负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责任和能力。“让学”课堂新常规把教师的主导定义为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帮助学生搭建学习框架,把创造作为“智慧”的核心。教师的作用发生变化,教师要花费更多时间判断学生的需要,推动和鼓励学生学习。

3.“‘让学’课堂新常规”构建新的课堂关系

“让学”课堂新常规让课堂的交流方式发生了转变,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这样单项的联接,变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更频繁的互动。

海德格尔说,“教师必须能够比他的学生更可教”[5]。作为“让学”者的教师自身要有学习的欲望,身体力行,“他不但先学后教,更在教中学,边学边教,特别是以教为学,和学生一起学”[6]。“让学”课堂新常规使得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同伴,他传授知识和技能,但不仅仅盯在知识、技能上,他能够带动学生学,能够参与学生学。

“让学”课堂新常规在教室里构筑着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生生关系,通过合作、探究、反思等方式,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碰撞、交流,再返回个体。“在教室里,各种各样的意见、想法互相呼应”,产生“如交响乐一般的教学”。[7]

4、“‘让学’课堂新常规”形成校本特色教育

在“十一五”期间,芳草园小学提出了“阳光儿童教育”,倡导构建“阳光课堂”,而“阳光课堂”的特质就是“让学”。走进“十二五”,学校进一步构建“阳光城”,更加关注师生在这座“阳光城”里的生活,课堂生活当然是其最核心的部分。“让学”课堂新常规的提出,在追求健康的教育生态的同时,彰显了学校个性,形成了校本特色教育,指导和规范着全体教师的教学行为。

二、道术相辅:“让学”课堂新常规的行动纲领

过去的教学常规多重在要求,并不具有操作性,对于教师而言,好似隔岸观景,知道目标就在对岸,却不知应该怎样到达。正如李希贵老师所担心的:“如果不把这些新的理念转化为老师们容易理解的东西,就很可能把好‘经’念歪了。而且,旧的模式不能用,新的套路学不来,教学秩序就会陷于混乱状态。”[8]

“让学”理念让我们自主构建芳草园小学特色的教育哲学,“让学”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道为本,术为用,为践行这一理念,把抽象的观念落实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让每一位师生受益,我们推出了《芳草园小学“让学”课堂新常规》,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行动纲领。《常规》由三部分组成:

1.一级指标的构建:凝练“让学”关键词

“让学”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让热爱,一个是让实践”,“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9]据此,我们将“让学”课堂的特质概括为四个词:乐学、自主、互助、多元。

(1)乐学。学习有三重不同的境界:知道―喜欢―乐在其中。我们的“让学”课堂,努力超越前两者,让学生爱上学习,对学习饶有兴致。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课堂注重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热爱,从而有效地实现学习动机由外在向内在的转化,最终达到“乐之者”的境界。

(2)自主。“自主”是“让学”课堂的核心要素。我国学者庞维国归纳出自主学习的特征:“一是要有建立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二是要有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三是要有建立在掌握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四是要有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10]

(3)互助。自主与互助是相辅相成的。“同伴互助学习”是“旨在促进同伴关系和个体认知能力,以一定的结合形式并根据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来组织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作为学习生命存在形式的‘同伴’在‘互助’这一活动过程中不断创生,建构起学习的意义和发展的价值”[11]。

(4)多元。“让学”课堂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真正面向每一个,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评价作为学习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不仅是检验学习活动的一种手段,更是促进和改善学习活动的一种方式。在同伴互助学习中,多元的评价主体、多维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及多样的评价方式,整合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习活动。

“乐学、自主、互助、多元”四大元素是我校“让学”课堂新常规的一级指标。包含对学生乐于学习的兴趣的关注和对放手让学生实践、及时指点实践的路径和方法的关注。

2.下级指标的构建:铺设“让学”途径

在新常规中,一、二级指标表达的是凭借“让学”课堂,我们着力培养学生的品质及基本途径。如果说一级指标呈现的是“目标”,那么二级指标则描述的是一种状态,从不同的角度细化了一级指标;而第三级指标,则是对教师的具体要求,只有教师按照教学新常规的要求一一落实,才可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让学”课堂的状态,才可能达成我们的培养目标。一、二、三级指标环环相扣,形成了“让学”课堂新常规――

三、和而不同:操作中凸显学科特性

“让学”新常规拟订后,我们更加关注操作中的策略,关注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指导。在实施中,我们组织了一批骨干教师成立学科核心小组,积极学习新常规,进一步讨论与归纳,在此基础上对各学科如何体现“让学”课堂新常规进行了研究,在实践中验证、调整与积累,以突显出学科个性,真正对老师的教学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各个学科既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与方法等共性目的,又有不同学科知识、学科思维、学科方法、学科应用等个性目的。因此,在“让学”这样一个基本原则下,“让学”的手段也不尽相同。“让学”课堂中的“以生为本”应当关注学科特质,而不能将“自主”“合作”“探究”等简单地变成形式,成为一种课堂上的技术炫耀;不能让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失去初衷,演变成“主体性神话”。

在骨干带领、全校推动对各个学科“让学”课堂新常规的研究中,“让学”新常规带有显著的学科特色出现在课堂上。以“让学”课堂新常规中“自主探究”为例,这是一种积极主动而非消极被动的学习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我们希望通过先学、质疑、探究这三个途径来达成目标。不同学科有不同学科的实现路径,试以语文和数学教学为例来加以说明。

1.“‘让学’课堂新常规”下的语文学科“自主探究”

从学科特点来看语文学习中的“阅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12]。“让学”课堂新常规下,教师应让学生直面经典,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

(1)先学。“先学”不是简单的预习,它要求教师基于特定的教学内容,有指导性地给出前置性学习的思路和建议。依照学生认知规律设计“先学单”,并考虑要适度的留白,给学生留有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先学单”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设计更多的选择,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学习工具、学习方式、学习素材,为自主探究搭建起飞的平台。以“让学”为核心的“先学”,不同年段应该有不同的要求,“随着他的成熟度允许他有更大的自由”。

(2)质疑。针对先学,教师要通过长期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并在课前对学生的质疑做出归类和筛选,优选出和教学内容与表达相契合的核心问题,并据此进行二次备课。以“让学”为核心的“质疑”,营造着“半肯”的教学文化。而“半肯”所营造的文化,是一种对话的文化、探究的文化、创造的文化。[13]所以这里说的“质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说是“从质疑到质疑”,学生在不断解疑的过程中,又不断提出新的问题。

(3)探究。与质疑相伴行的,一定应该有探究。尤其在语文学习中,更应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反复诵读,探究情感;发挥想象,探究意境;品读欣赏,探究内涵。因为,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14]对于有思维深度的问题,教师要给足学生不得少于10秒的候答时间,要求学生将思考所得以列提纲的方式做记录,并通过合作、辩论、头脑风暴等方式深入研究。即使是疑难焦点,也不急于揭晓,而应巧设台阶,引导学生逐步领悟。

2.“‘让学’课堂新常规”下的数学学科“自主探究”

我们的“让学”课堂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是数学学习的主要旋律。在数学学习中,自主探究的策略是:(1)基于媒体情境等,为探究提供环境支持。(2)基于学生的实践,提出真实的探究问题。(3)基于思维的碰撞,边合作、边探究。

比如,王天石老师执教的数学课《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新知■+■,激起学生认知矛盾,让学生从各自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试着自己解决问题,然后将自己方案自由地贴在黑板上,他们有的折纸,有的画图,有的通分,有的化小数……教师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将这些方法自然分类,引导学生们看似随机实则有序地汇报,引导他们互相提问,互相补充,反复对比,不断总结。在这样的数学学习环节中,培养了学生探索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探索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概括结论,培养探索思维的深刻性;充分利用争论和反思,培养探索思维的批判性;营造氛围,鼓励创新,培养探索思维的独创性。学生们的探究热情和探究能力超乎了教师的预想,让我们真切感受“让学”的意义。

“让学”课堂新常规让芳草园小学为了学生的成长智慧地前行:我们积极构建“让学”课堂新常规,在理念和操作之间架构桥梁;我们认真推敲各学科“让学”的策略,追求理想的课堂;我们反思“让学”对学校教育的意义――从课堂实践到形成学校对“让学”的文化诉求,开展“让学”课堂新常规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5][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M].郜元宝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28.28.

[2]冯发柱.落实素质教育要求 构建小学语文教学新常规[J].教学与管理,1998(09).

[3][6][9]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359.7.369.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00.

[7][日]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李季湄,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12:44.

[8]李希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67.

[10]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

[11]左璜,皇甫全.试论同伴互助学习的基础、涵义与研究课题[J].课程・教材・教法,2008(9).

小学生课堂教学常规篇(7)

假如把我们的学习、生活等比喻成一个游戏,则出现人们常说的要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音乐课堂也是如此,一堂课的顺利进行,需要良好的纪律做前提;课时教学目标的完成,需要良好的纪律做支撑。没有最基本的课堂纪律作保证,一切音乐实践活动都无法顺利进行。那我们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的课堂组织能力?建立怎样的音乐课堂规则?并把握好音乐课堂规则的尺度呢?

一、课堂常规培养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促进作用:课堂常规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是教师教学及管理艺术高水平发挥的结果。课堂常规培养可以形成积极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激励学生的参与精神,激发学生潜能的释放,从而圆满地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二)维持作用:课堂常规培养的维持作用指教师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较持久地维持课堂教学的基本秩序,形成比较稳定的教学环境,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二、课堂常规培养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全体性原则: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达到《音乐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全面性原则: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的能力以及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主体性原则: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师生的合作为基础。课堂常规培养只有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才能主动、活泼地去学习、去思维、去创造、去发展。

(四)民主性原则:建立平等、友好、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师生关系,形成教学成长,民主和谐的氛围,学生的个性才能达到充分地发展。

(五)发展性原则:要立足于学生的人格成长和学生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轻松与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和谐统一的发展。

三、课堂常规培养在教学中体现系统化

(一)制定音乐课堂学习常规,使学生有规可循

尊重学生,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以发展学生为目的,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经过师生共同讨论和协商制定出了学生音乐课堂常规,便于学生理解遵守,便于教师施行检查。

(二)落实音乐课堂学习常规,使学生习以为常

制定了规矩不执行相当于没有制定,甚至会产生反作用。所以,教师要在工作实践中注重把与学生商定的一系列音乐课堂常规制度落实到教学过程中,以此产生实践效应。

1、习惯“有备而来”

由于音乐课上课地点的特殊性,学生很容易因此而兴奋。又因为音乐课是学生眼中毫无压力可言的科任课,因此他们在排队去音乐教室的时候,组织纪律性差,时常出现在楼道内与同学说话或打闹的现象。为了减少和避免这种“排队乱”的现象,我要求学生在上楼时,双手在胸前拿书,嘴闭严,轻声走上楼。从班级教室走到音乐教室的这段时间,已经属于上课,必须保证学生的状态。

另外,每班两名课代表,一名负责课前来找老师报道,协助老师准备好今天课堂需要用的教具。另一名课代表专门负责学生的纪律,在班级门口整好队,安静的带到音乐教室门口。

为了保护音乐教室的环境,要求每一位来上音乐课的学生,带齐音乐书、五线谱、铅笔一支。也就是说,每位来音乐教室准备上课的学生,必须带齐四样学习用具(音乐书、五线谱、铅笔、鞋套)。

一切课前准备工作做齐后,听到音乐声,进教室。我要求学生每次以舞蹈的方式,来到音乐教室中。学生可根据听到的歌曲、乐曲旋律,做些律动或舞蹈动作,开心的“跳”到音乐教室里来。做这样的设计,第一是为了让学生自主的投入到音乐课里来;第二是从一点一滴,抓紧每一分钟,培养学生的表现力,为歌曲的创编,表演环节,做好基础。

很多好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是靠生活中的小细节积累起来的,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成江海。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自理能力还不够完善的小学生。面对条条框框的要求和制度,他们难免会犯些错误。比如:经常会出现忘带和落带学习用具的现象,出问题的频率非常高。而每一次出现问题,学生总是可以有借口,表现出一脸无辜的样子,请求老师原谅。面对他们每一次“小可怜”的样子,我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惩罚措施,希望可以以次来帮助他们改掉“小迷糊”的现象。凡是忘带或落带学习用具的学生,课前需要站在全班同学面前,解释清楚忘带或落带的原因,依据他的犯错情况,其他同学为他出谋划策,帮助他改掉不好的学习习惯。忘带鞋套的学生,我会让他单独坐在离教室门口较近的座位上。一是为了保持教室的环境卫生不被破坏,二是让他感觉到,认识到错误。每次课堂上,关于音乐的游戏和小活动非常丰富,没有带齐学习用具的学生,是不能参与进来的。他们坐在一旁,会感到很没意思,下一次上课前,他会仔细检查自己的学习用具。另外,忘带学习用具的学生,必须在当天的音乐课上,受到一次老师的表扬,以次来抵消犯的错,否则会被我毫不留情的记在成绩册上,直接影响总评的成绩。因此,那些忘记带齐用具的学生,虽然犯了错误,不能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可是上课的积极度却丝毫没有了可以抵消自己的错误,他们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几率大大增加了,学习的态度可谓非常认真。

2、习惯“约定成俗”

(1)变口令:可以在课堂上使用了“音乐代替命令”的方法,效果很好。在这一训练过程中,教师不必大声地喊叫“坐好、不要说话、起立、停下来……”口令,只需要弹奏相应的钢琴小曲片断,从而既能培养学生的听觉,又能营造浓郁的音乐氛围。

(2)给暗示:在学生集体演唱歌曲,如果发现个别学生在随便说话、没有聆听或未参与其中时,__________教师不用立即停下课来,可以走到该生近前, 轻轻用手碰一碰他(她) 的肩膀, 或用眼神示意他(她),或朝他(她)微微点点头,让学生感到老师已经注意到自己了,但又维护了自己的面子,没有当众批评自己。

(3)找优点:不论对哪个学生,教师都要善于从他们的身上找优点,并且应当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尤其是对待顽皮的孩子,教师更要通过找优点,激励他们在其他不足方面的进步。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先观察那些不守纪律的学生,找到他身上哪怕是最小的一个优点,先进行大力的表扬:“××同学,今天你唱歌时声音特别响亮,老师都被你的歌声打动了! 来,同学们,让我们大家都为××同学鼓鼓掌好吗? ”在全班同学的掌声中, 受表扬的小朋友肯定会喜滋滋的, 接着再对他提出要求:“希望你能继续努力,坐在小板凳上不随便乱动,不打扰别人,这样你会获得大家更多的掌声! 好吗? ”听到这样的话,这位学生会立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正它。

(4)拉勾勾: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先和个别经常不守纪律的学生约定好:“今天上课时, 只要你有好的表现, 老师就会在全班表扬你! 比如说:你坐端正了,老师会表扬你;你没有随便讲话,老师也会表扬你;你唱歌认真了,老师还会表扬你……同时请你自己记住了,老师上课时表扬了你几次,下课时你就可以到老师这里来领几颗五角星做奖励! ”说完再和小朋友伸手拉勾勾相互做保证。这样做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对上音乐课的积极性和对学习的兴趣。

(5)重评价:针对学生上课的优缺点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是鼓励性的、带有期望性的、公开的、公正性的。教师们可能有过这样的感受:当我们在第一次大声批评不守纪律的学生时,学生可能会立刻安静下来,但当我们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地大声批评时,学生可能就不再那么畏惧了,而老师必须拿出更大的气力来提高声音、声调,以停止学生不守纪律的行为。如此一来,这种方法就会渐渐失效。因此我认为,应当适度地使用惩罚,过程应有一定的“坡度”。例如,我们如果采用在课堂上给小组加星、扣星的方法时,当发现有一个学生不守纪律时,教师就可以先说明:“××小组,你们有一个组员不守纪律了,所以整个小组要被扣除一颗五角星! ”同时用目光提醒那个不守纪律的学生。如果该同学还是我行我素,依旧不守纪律,教师就可以采用点名批评的方式,并指出错在哪里。假如该名同学还是不理不睬,教师不必为批评该生而停下课来,可以在课后用谈心、鼓励、与家长沟通等方法解决。

3、习惯“有始有终”

(1)音乐的延续性:每节音乐课结束,下课铃声响起,我要求学生唱着学会的歌曲离开教室,并且,多媒体中仍旧播放刚刚学会的歌曲,做到“下课课不断”,让学生可以听着音乐走进教室,伴随着音乐离开教室;另外,为了音乐教室的环境整洁,我会一周安排两次(含两次)以上的卫生打扫工作。学生轮流对音乐教室的卫生进行整洁,一是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思想,二是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劳动,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保持好音乐教室的卫生环境。在每次学生做音乐教室卫生打扫的时候,我会特意为前来打扫卫生的学生播放课堂上学过的歌曲,让他们伴随音乐劳动,既培养了他们的音乐情操,从而又复习了歌曲,可谓是两全其美;在课间与学生碰面的时候,我也会和他们哼哼唱学过的歌曲;在听到窗外一个旋律的时候,我会就此和他们分析一下小旋律的名字和出处;就是这样,我不放过每一个可以让学生走进音乐,了解音乐的机会,培养他们关注音乐的能力。

(2)音乐的人文性:上完课学生回去后,我总能看到在教室里有几页脱落的音乐书静静地躺在墙角,捡起已满目沧痍的音乐书,内心不由涌起一股辛酸。音乐书啊,你何以到了这等地步。于是我规定:在期末结束时我要检查书,如有破损的扣期末分。这样一来,学生基本上能保管好自己的音乐书了,而且有许多学生还把音乐书包上了封面,音乐教室也变得干净了;有时布置作业,我会借着课堂上所学的歌曲,要求学生在课下搜集一些相关的音乐资料,等到下次上课时,根据学生的收集情况给较好的学生加平时分,并计算在期末成绩中,这样一来,学生收集资料起来就比较积极认真,丰富了音乐知识。

小学生课堂教学常规篇(8)

新课程要求小学生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采用英语来进行教学,从而构建一种英语交流的良好氛围。然而,目前小学英语课堂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些不足不容忽视,小学英语教师必须要正视这些问题,并且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当这些问题都得到解决之后,才可以让小学生接受规范的英语教学,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1]。

1.当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用语存在的不足

1.1.课堂用语不规范,说话错误多。 ①词形不准。There are two woman.(There are two women.) ②用词不当。Please make a sentence about “how old”.(Please make a sentence with “how old”.) ③搭配不全。Pay attention the difference.(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ce.)

1.2.课堂用语不系统。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使用英语用语较为随意。如:“同学们看看例句。”“Open your books at Page 27, 做练 。”

1.3.课堂用语不活泼。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经常可以见到下面这类语言:Good!Payattention to… Understand?在大部分的情形中,小学英语教师采用这些用语并非错误。但是,课堂中的情形是在不断变化的,而小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也会发生改变,教师采用的课堂用语也必须要做出改变。

2.强化小学英语课堂规范用语的措施

2.1.要提升教师对课堂用语规范化的认识。对于国内大多数小学生来说,英语课堂中教师所教的英语通常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英语的唯一途径。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必须保持积极且严谨的工作作风。倘若英语教师对于规范的课堂用语不够重视,在课堂中随意使用错误英语以及中式英语等,会对小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造成严重的影响。小学英语属于小学生学习英语的起点,一句不准确的英语语调,或者一个错误的英语句子,非常容易伴随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所以,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该尽量书写教案,而教师在课堂中所说的每一句英语句子都必须经过仔细思考,要保证这些句子没有错误之后再进行使用,如此能够防止因为准备不够充分,在课堂中出现错误的用语。

2.2.有效运用课堂教学用语。小学生因为刚刚接触英语,对于英语单词与句子了解非常少,而在英语课堂中所学习的句子也是非常简单的。而英语教师在课堂中采用的教学用语应该尽量简单,并且可以加上眼神、表情、动作、手势等方法给予辅助,也可以采用简笔画来加以提示。例如,在说“Look at the blackboard.”时,教师可以用手指着黑板;说“Say after me.”的时候可以用手指一下自己的嘴,倘若学生还不能明白,则可以采用手势表示“开始”,让学生跟着自己读;在说“Turn to page…”的时候,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翻书的图画,并在上面标注页码,与此同时,教师做翻书的动作示范。而教师在使用英语教学用语的进程中,不用去担心学生无法听懂,也不用对学生进行翻译,要将体态语言与直观教具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中不断加强语感。

2.3.恰当运用课堂教学用语。英语教师在课堂中要尽量避免使用母语教学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原则。“Speak English if possible, speak Chinese if necessary.”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做到课堂英语化,可以显著的促进学生排除对母语的依赖以及来自母语的干扰。英语课堂中,教师的每一句母语或者每一个词语都将减少学生用英语学习和思维的时间,打断学生采用英语进行联想与猜想的思维,剥夺学生采用英语听说的机会。英语课堂用语大部分都是需要反复使用的,教师只要长久坚持,学生在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下,迟早能够听懂这些课堂用语。而这种从不会到明白的进程本身就是英语教学的重要规律[2]。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努力实现课堂语言的规范化,帮助学习用标准正确的英语来进行语言交际,实现英语课程标准的二级目标,为学生在中学继续学习英语打好基础。

小学生课堂教学常规篇(9)

就小学阶段而言,本次“课堂变革”要解决的问题指向清晰。

(一)缘起:一份作业调查的启示

2012年,本地媒体刊发了六所城区学校一日学生的作业(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发现学生的不少课外作业中仍然是“读、写、算”这“老三样”,且“口味有点重”。照理课堂本就是读、写、算的场所,为何要留到课外去完成,这只能说明课堂上学生没有时间进行读、写、算,或者是在做跟读、写、算无关的事情。

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做什么事情呢?我们专门对大量的课例进行梳理分析,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40分钟的课堂时间,学生独立的学习(包括读书、思考、做题)仅有8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用在了师生对话上,这其中的一半时间用以教师的提问、分析与讲解,剩余一半的时间是学生的零散回答。难怪学生没有时间完成“读、写、算”的学习作业。

再看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我们分析发现,从教学内容上看,教师教的大多是学生一学就懂的内容,大多不是学生感兴趣或疑难的内容,大多是跟作业无关的内容,大多是教师方便教得认为精彩的内容。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教的活动”比较有结构、完整、丰富和多样,而学生“学的活动”则非常零散、机械和单调,更形不成结构。

为此,我们对日常课堂存在的问题作了一个基本判断:课堂上学生“学的活动”太少,很多应该学的内容没有学(如应完成的读、写、算内容),教学过程的推进主要靠师生对话。导致的结果是,课堂上学生学不充分,只有在课外作业上用功,必然造成作业的负担,这也是难减负的深层原因。

(二)教为主: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们称以上的教学状况为“教为主”课堂,课堂上的活动由教师说了算,学生在课堂上基本自主性较少,更多的只是听教师解读课文内容,偶尔应答一下简单提问,配合一下教师教的活动。这就是“教为主”的课堂。它表现在从备课开始,就进入了这种状态,是以“教师为中心”。它导致课堂成了教师单项预设并主观讲析、强势操纵的一项外来任务,而根本没有生成为学生自己的真实学习活动。

因此,虽然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出现了百花齐放、观念翻新的局面,但是课堂的高耗低效之症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而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主要矛盾是教师“教为主”导致学生学习实践的严重缺失。

(三)学为主:本次课堂变革的主要方向

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发展才是检验一堂课是否有效的标尺。学习是不能替代的。检验各种教法是否有效的标准要回到学情上来,即以与学生发展有关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效果来审视检验与教师教学活动有关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这样才能廓清当前种种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模糊认识,让课堂教学改革进入实质性突破的阶段。因此,建设“学为主”课堂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自然也成为了本次课堂变革的主要方向。

(四)学习活动:建设“学为主”课堂的切入点

如何构建“学为主”课堂呢?我们提出了“以学习活动的设计、展开与落实”为本次课堂变革的切入点和抓手,即备课重点是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不是课堂对话),课堂上组织展开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后反思学习活动的实施效果,其目的是以“教”的活动转向“学”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科核心能力。其流程是:学生需要学什么(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需求、学习难点、学习兴趣等选择教学内容)学生怎样学才好(充分展开学生的学习活动)。一句话,“学为主”课堂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来展开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生“学的活动”有较充分的完整时间,学生的学习经验有较充分的表达与交流,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学习经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任务和作用是引导、促进和评价学生“学的活动”。

二、课堂变革的路径与阶段

明确了课堂变革要解决的问题和方向,如何找到恰当的路径进行操作呢?基于学校和教师的差异,我们提供了1.0、2.0、3.0、4.0版等不同的课堂变革路径。

(一)1.0版课堂变革:教学改进

课堂变革并非一定从颠覆课堂开始,也可以从教学改进入手。1.0版课堂变革因为不涉及课程的大调整,不涉及教法的大改变,不涉及教学常规的大变化,且切入口小、精确度高、操作性强、风险小,又便于调整,所以容易入手。

1.使用一种方法

如语文学科可以多采用批注法、自读法,数学学科可以采用错例学习法、猜想法,英语学科采用RAP 说唱乐等方法进行教学。这些方法的使用增加了学生“学的活动”,也就改变了“教为主”的课堂状况。

2.运用一种工具

以科学学科为例。我市小学科学教师中专职教师仅占25%,有理科专业背景的仅占14%,部分小学没有配备专门的科学实验室,不少学校没有实验器具,科学教师的教学只能“纸上谈兵”。如何改变讲授为主的课堂?多采用“科学记录本”这一工具,让学生多观察、实验、记录、发现,完整地再现学生个体科学学习的轨迹,自然能改变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3.调整一个内容

有的学科教学内容根据时节、实情、生情调整学习内容、学习顺序,如此,就能契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起点,大大提高教学实效。

4.增加一个载体

课堂上增加“练习册、任务单、活动单、导学单”等学习载体,也能改变“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变“线性”为“板块式”的课堂教学结构,并借这些载体发挥“倒逼机制”的功效,扩大学生课堂“学的活动”,从而撬动“教为主”的课堂教学。

(二)2.0版课堂变革:重建教学

在教学改进的基础上,教师往往不再满足于简单方法的改变。因为一旦有了变革意识的觉醒和变革带来的行为变化的体验,就有了内在变革的信心和力量。2.0版课堂变革是重建教学,是对课程、常规、教研、评价等涉及教学及管理核心内容的打破和重组,这种重组实质是教学价值观的重建,是教学的深处变革。

1.课程重建:从国家课程到校本课程

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正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从2015年秋季开始的浙江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就给学校提供了课程重建的新天地。

如杭州天长小学的4+1课程整合:一年级常规课程经过整合和优化之后,集中在了周一到周四,周五定为“清包日”,这一天的书包里没有“国标”课本。(4+1模式) 整合后腾出来的这一天学什么呢?上午会有“2大1小”――2节大课和1节小课,每节大课1小时,每节小课半小时。大课时间,学生会进行数学游戏、形体训练和乒乓球等课程。半小时的小课,则是“持续默读”的最佳时机。到了下午,则是综合实践环节。

又如清华附小的1+X课程:一是学科内整合,如语文的1+X(通过引入多版本教材、调整教学内容的重点和进度、重新设定课时长短);二是跨学科整合;三是课内外整合。

重建学校的课程表,安排什么内容?如何安排?何时安排?这样的安排符合学习规律吗?这样的安排师生幸福吗?其实,重建的是学校的办学思想、教学管理谋略、课程理念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等。

2.常规重建:从空泛到具有针对性

这里的常规指的是教学常规。好的教学常规指向学科教学的内在规律,促使教师的日常教学潜移默化地朝着教学改革的方向行走。但很多的常规是空泛的,并无针对性和引领性。2015年,温州市教研院推出了《小学各学科教学新常规》,对原来的各学科教学常规进行了修改:增加了2011年版修订的课程标准内容、省学科教学建议和温州十年来的小学教研成果;减少了过时和在教学实践中不合适的内容;合并了一些重复的内容,使之更简练更明确。促进教师在“备课―上课―改作―辅导―监测”教学五环节方面以新常规促进教学的重建,尤其就近年来学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引领与规定,表现在:强调教学策划,从“备一节课”转变为“上一门课”,重视学期教学策划,达成学期学习目标;强调备课注重设计学习活动,注重学科核心能力的培养;强调作业丰富多样的同时,加强作业规范,推出作业批改双评价制度,即正确率和书写整洁度;强调综合评价。在纸笔测试的同时,也对日常学习表现、作业情况、学习兴趣和习惯等进行表现性评价。

3.课堂重建:从教到学

这里的课堂重建是一种深度的涉及教学结构及方式的根本性改革,有别于前文说的教学改进,它直指“教为主”课堂的顽固症点,采取精确的、根本性的做法。

构建一种结构。课堂重建从课堂教学结构改革开始最有力度。如瑞安新纪元学校开展的“三学循环”教学就是从学的活动出发构建“自学―议学―悟学”的课堂结构,从而根本上改变“教为主”的课堂。

运用一项技术。传统课堂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学情的全面反馈,即教师很难知道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大多要通过隔天批改完作业后才能知晓。为此,一些课堂变革试点学校借用平板电脑来翻转课堂,借用网络技术来进行作文评点和习题反馈,实现课堂上学情的即时反馈与了解,并据此随机调节教学内容和重点,实现个别化的针对性指导,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能,这在传统课堂里是无法做到的,而借助“互联网+”优势,将成为课堂变革的重要途径。

4.教研重建:从一节课到一门课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倡导的校本教研针对性地解决本校教学中存在的教与学的问题,但如今也存在着为活动而活动现象。因此,虽然做了很多的教研,但是教与学的问题依然存在,教学质量当然不高。教研重建就是要以教研转型来促进课堂变革,从研究理念到解决问题,从“关注一节课”到“上好一门课”,从听评一节课到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学科教学中的问题,从而实质性地提高本校的教学质量。

5.评价重建:从素养到实绩

课堂变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为此还要改变教师教学绩效评价重素养轻实绩的做法,改变教师教学评价中只重一节课忽视一门课的做法,改变职称评审、各类评比中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让“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成为牵动课堂变革的牛鼻子,真正让“轻负高质”的教师扬眉吐气,并帮助这些教师总结经验,推广做法。

(三)3.0版课堂变革:指向核心素养

前面谈到的1.0版和2.0版课堂变革是学校大多在做的,但是还有一个前提是为什么要做这些,所以课堂变革走向深处还要跟学校的育人目标结合,即学校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哪些核心素养。因为基础教育的本质在于它的基础性,随着时代的变化,基础性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拓展和丰富。从知识基础到能力基础再到道德基础,其中一定有一些核心基础,它是最基本的,同时又是不必过量和过度发展,能为未来留出更多发展空间和发展余地的,那就是“核心基础”。它是基础教育中的培养基、DNA,它在人的发展中起着高持久、高迁移、高关联、高被依存的关系。它的外延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和核心素养。

尤其是核心素养,现已成为全球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基础。它是一经习得便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有可能成为一生稳定的素养。国际上长达20多年的研究表明,只有找到人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才能解决好基础教育有限与无限的矛盾。比如身心素质、必备品质、关键能力。如每所学校对学生核心素养中“关键能力”(如思维能力、批判能力、解决能力)的理解与定位,将决定课堂变革的内容、方向和深度。

以核心素养切入进行的课堂变革,就是以育人目标为指引,再来对课程、教学进行审视,从而使教(学)什么、怎么教(学)之上还有“为了什么”(培养什么核心素养)的价值问题更加明确和自觉,这样的教(学)什么、怎么教(学)的课堂变革才具有真正的持久的育人力量。

(四)4.0版课堂变革:教育文化的建立

课堂教学总是存在着某种文化,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这里的“某种文化”,应该是课堂教学中内在的、深层次的、隐性的内容,涵盖了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一切要素。

换句话说,课堂教学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是师生课堂教学互动方式的文化,是影响师生精神生活的先进文化,是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教学规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的有机共同体。

课堂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尤其是课堂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其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决定了课堂变革的成败。有了这种教育文化,课堂变革就不再拘泥于形式、做法和规定,而是自觉的、主动的、个性的、创造的。一所学校形成了这样的教育文化,变革是随处的、自然的,这是一种内生的源源不断的力量。

三、课堂变革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要不要课堂变革的讨论上,必须明确倡导,因为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永远有值得提升的空间。但对于改革意愿不强的不勉强,改革条件不成熟的不急于上马,改革遇阻的允许调整;对于决心开展课堂变革的,则要抓住时机,积极而为。

2.课堂变革最初可能是“先学后教”“多学少教”这样的简单教学行为的调整。但关键是对“学生如何实现学习”的假设和理解,促进学生学习的真正发生。另外,小学课堂具有独特性,因此“学案导学”“预学单”等形式的运用,必须慎重,必须理解其学理与意义,更不可以加重学生新的负担作为代价。

3.课堂变革的关键追根溯源,是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向、选用科学的改革策略和项目抓手,并树立四种思维: 质量思维、整体思维、整合思维、辩证思维。

小学生课堂教学常规篇(10)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049-01

小学体育课堂常规建设管理教学效率近两年来愈来愈受到重视。然而,事实是,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往往忽略了良好课堂常规的养成对教学所产生的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据不同的班风、学生年龄特点,通过安全教育、激励评价、差异对待、培养自主能力,加强体育课前、课中、课后的组织与管理,在小学体育低年级教学中,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维持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一、体育课堂常规现存问题

1、疲于应对教学任务,“放羊式”的教学

由于教师编制受限,体育老师课时量多,应对教学任务之余,常显精力有限,造成对课改研究不深入,于是课堂教学荒废对常规习惯的要求,得过且过,不追求教学质量。

2、教师自我要求不高,课堂教学过于随意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课堂教学要求不规范,有些教师没能以身作则作用,课堂教学过于随意。如接听手机、聊天、随意离开上课地点等现象常常存在。

3、日常教学中肢体冲撞时而有之

近年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特别是集体项目,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不文明行为。在低年级的教学里也会发生因小事而引起你推我撞,毫不讲理,自私的行为,往往老师为了处理这样的小事,而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而进一步恶化了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体育课堂常规培育策略

1、培育安全意识是课堂常规建设的前提与保障

安全教育是教学的最基础内容,没有安全何谈教学。体育课堂,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课堂。而且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玩耍,自律性、控制能力差。在小学体育教学里,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安全意识,让学生知道体育课里哪些行为是安全的、哪些行为是不安全及这些不安全行为给他人可能造成的危害。让学生在每节课里,通过行为规范的训练,时刻牢记安全的重要性。

2、明确教学常规要求,让建设落到实处

(1)课前常规

服装:不带任何硬件物品上课;做好见习生的工作安排;听从体委在指定的地方集队。

要求:由小组长检查记录着装是否按要求,排队做到快、静、齐。

(2)课中常规

内容包括:按要求到达指定的地点上课,报告人数;清晰学习任务和内容;学习预见性的安全内容。

要求:认真听讲,积极参与小组和团队的学习,听从体育小干部的指挥,发挥个人与集体的力量。

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推动课堂常规建设

为了让学生在上体育课中,做学习的小主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我把年度计划、一个月一个星期的学习任务,甚至一节课里要解决的问题,清晰的告知学生,让学生心中有数,并制订个人学习计划。特别是一节课里要解决的主要内容,更是要学生保证向40分钟要质量,要时间。并告诉学生要学会为自己练习,不是为老师练习。如果在排队时,因某人的原因而影响了大家上课的时间,会受全班学生的共同监督和批评。让学生在团队里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4、针对低年级心理特点,完善激励评价

(1)争做领操人,吸引上课的兴趣

每一个学生都喜欢去表现自己,都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因此,在每一次课的准备活动部分,在男女生中产生各一人出来带操。要求课前常规做到的,例如,服装达到上课要求,纪律性好就可以了。至于动作规不规范、声音响不响亮,在带操中给予专门的指导。这样,学生在带操过程中,锻炼了学生大胆展示自我,敢用响亮的声音叫口令,渐渐地树立了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特别是平常表现一般的同学,更是渴望争取这样的机会。因此,通过争做领操人,能较好的约束学生在排队时规矩的养成。当然,为了鼓励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学生,适当的把要求降低,给纪律松散的学生一个机会,那么在下一次课堂里,纪律较差的学生也会很好的反馈上次课你给他的机会,慢慢地都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

(2)争抢自由活动时间,提高集队效率

每一个孩子都喜欢玩耍,特别是在体育课里运用各式各样的体育器材进行游戏,更是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因此,抓住这一特点,和学生约法三章:A准时到达操场;B全班集队时做到快静齐的;C不需要任何老师提醒的。都可以在上课前奖励5至10分钟的自由活动时间,做到放而不松。这样,当学生一次尝试到自由活动的乐趣后,在下次课,每一个学生都能较快的配合体育委员做好集队的工作。但如果是因其中几个学生没有做到的话,那么就要采取一对一的教育。否则,这几个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就会越来越放松自己,也就会越来越散漫。时间久了,就会变成“难教”的学生了,因为坏习惯已养成。所以说,在集队时一经发现不良现象,一定要及时给予纠正。

5、因班而异,进行差异性教学常规建设

上一篇: 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 下一篇: 网络经济的核心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