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的核心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7 15:44:06

网络经济的核心

网络经济的核心篇(1)

网络经济效应对效率价值的需求

传统反垄断法也追求效率的法律,但传统竞争理论认为,市场能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达到有效的资源配置,反垄断法的核心价值是竞争,通过竞争能够实现效率、消费者利益、自由、公正等价值。

但是,“网络经济效应”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网络外部性”,是网络经济中最特有经济现象和本质特征。“当一种产品对用户的价值随着采用相同的产品、或可兼容产品的用户增加而增大时,就出现了网络外部性。”网络外部性是一种正外部性,即某个网络的参与者越多,这个网络的价值就越高。网络经济显现出明显的边际效益递增性。例如,随着入网人数增加,信息网络平均成本明显递减,其边际成本也随之慢慢递减,但随入网人数的增加,网络的收益却同比例增加;越大网络规模,就越高边际收益和总收益。

由于网络经济效应的存在,网络经济中若以竞争为核心价值会引起难以调和的冲突。网络经济中,由一个福利最大化的垄断者垄断可能是最优的结果,完全竞争并非最优结果反而是次优结果。况且,在网络经济中除了垄断和竞争是否有效率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之外,限制竞争的行为也可能具有经济效率。因此,在一定情况下过分强调竞争的价值反而会背离了反垄断法所要实现的效率目标,不仅不能解释为何要干预过度竞争与恶性竞争,也不能解释为何反垄断法能容忍垄断状态、市场高度集中和适用除外领域的存在。

因此,网络经济效应所带来的主要特点是对效率的重要性以及效率的考察方式和以前不一样。网络经济并不是要否定竞争价值的重要性,但要以效率为核心价值,竞争是手段,消费者利益是最终结果。

知识型经济对创新价值的追求

网络经济是突出的知识型经济和创新型经济,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创新是网络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网络立法,包括反垄断,对创新价值的追求也越来越突出。

传统经济中垄断地位一旦形成,市场中的竞争力量就会消减,垄断与竞争呈此消彼长的关系。但是网络经济中的产品多是知识产品,网络经济中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知识与技术创新的竞争。企业为达到攫取垄断利润的最终目的,用新思想、新技术转化为新产品去占领和扩大市场。“但继起的创新又使持久的垄断永不可能出现。创新对垄断的这种正反作用,使得创新的频率不断加快,新的市场规模和市场容量不断出现。”围绕新产品、新标准进行的竞争,始终是企业追求的主要目标,也是企业据此形成市场支配地位的主要手段。,网络经济除了知识产权和创新因素以外,几乎不存在传统经济中的规模经济、必要资本等难以克服的进入障碍,使垄断企业面临较大竞争压力,并使竞争与垄断间呈现出较高频率的交替性和互为强化与激化关系。虽然垄断在特定的条件下有压制和排斥竞争的一面,但在网络经济市场中更有促进竞争、把竞争引向高级化的一面。这是一种与传统垄断市场结构不同的新型垄断市场形态,可称之为竞争性垄断。

创新的商业含义是生产质量更好成本更低的产品,这和反垄断法中效率的价值目标出现一个竞合。因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在这样一个接连不断创新过程中,才能够保证经济持续不断发展。创新与效率是不相矛盾的,创新是形式,效率是实质,对创新的追求其实也就是从侧面对效率的追求。创新不但为占支配地位企业提供了强大压力和动力,并且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体验。尤其在网络经济、创新经济背景下,创新速度是越来越快,令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和可替代性增强,也使企业的竞争激烈程度超出一般预测能力。网络经济中,创新与竞争的关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竞争可以提升质量,创新可以使竞争向高层次发展。二是当竞争和创新发生矛盾时,创新价值一定情况下可以高于竞争价值。保护创新,最终是对人的重视,对消费者利益的重视。

因为知识产权是维护创新的,一般来说,维护创新的方式就是给予专有使用权。反垄断法意在消除独占,而知识产权保护意在消除竞争,两者虽有矛盾,但在保护消费者利益、促进创新、提高效率目的是统一的。高度垄断与竞争是网络经济的基本特点,企业是靠创新争夺垄断地位,所以在网络经济中重点不是消灭垄断,而是抑制垄断对创新的消极影响。

可见,评判网络经济中的垄断是否合理的标准是创新价值,针对网络经济的反垄断法其价值目标除了以效率为核心之外,其重心还在于创新。对有益于创新,有益于加速技术更新换代的市场垄断,反垄断政策要放松监管力度,即忽略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价格因素,可对这样的市场集中予以鼓励和支持。

网络经济的核心篇(2)

[中图分类号]F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8-0037-04

1、概念的基本分析

1.1 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的提出

1990年,美国战略研究学者普拉哈拉德与英国伦敦商学院教授麦哈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论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提出:“核心竞争力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就企业而言,企业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核心产品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它们的集合。概括地说,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提供企业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基础的多方面技术、技能和知识的有机组合。

本文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能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而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独特的知识和能力。它是处在核心地位的、影响全局的竞争力,是一般竞争力的统领。核心竞争力不但是企业获得明显竞争优势的保障,还是企业开辟新领域、建立新的利润增长点、寻求不断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本质是让消费者得到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产品、服务和文化。

1.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如下六个方面的要素:

1.2.1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企业竞争力获得的基础,人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制定者、执行者、创新者和评估者。如何留住人,发挥人才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贡献和把人力资源与企业有机结合在一起,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首要问题。

1.2.2 核心技术

拥有自身的核心技术是企业获得竞争力的关键条件,核心技术表现为专利、产业标准及不同形式的知识,核心技术重复使用会使价值连续增长,具有报酬递增特征。

1.2.3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越强,其产品的技术含量、质量、性能、工艺水平和服务水平就会越高,产品进入市场的障碍就越少,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就越强,企业的竞争力也就越强。

1.2.4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企业文化使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按照企业一致性的发展目标而努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使员工自觉的协调配合,减少内部冲突及管理费用。

1.2.5 管理体系

通过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方面,对企业资源利用的研究和开发,对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管理,实施各项管理的职能。有效的管理体系能够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发挥企业系统的优势,产生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方式方法,从而把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的优势。

1.2.6 营销系统

营销系统包括营销技术和营销网络,企业通过营销技术将高效的产品以低廉的价格向顾客提供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商品和劳务;而营销网络是企业推销产品和售后服务的前沿阵地,其主要功能是产品的销售、市场调查、营销宣传、技术支持和市场开拓。

1.3 网络经济的概念

网络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互联网为主)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形态。绝不能把网络经济理解为一种独立于传统经济之外、与传统经济完全对立的纯粹的“虚拟”经济。它实际上是一种在传统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的高级经济发展形态。

2、网络经济给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带来的机遇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运行、发展的动力源和生命线。网络经济给企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构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机会,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网络信息有利于企业实现规模效益

网络经济具有和传统的经济形态不同的生产方式和交易媒介。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更好的适应网络环境,一种以信息资源、技术为基础的企业合作规模效益在不同程度上也影响了企业的生产、交易成本,其具体表现在:

(1)规模效益降低了企业的生产和营销成本。企业要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就需要建立规模经济。企业可以利用网络沟通需求信息,共同采购,从而实现低价格带来的成本优势。利用网络进行商务活动则只需要增加少许成本就能增加新客户。

(2)规模效益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合作经营内的企业可利用信息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企业在短时间内了解到各地区,各种产品的供求信息与市场价格,从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供应商和销售对象。信息技术减少了厂家与消费者之间的环节,从而缩减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费用。另外,良好的沟通也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减少因理解不同而产生的成本。数字化产品可以不依赖物质载体就能够完成交易,减少了交易双方的时间和费用。因特网和其他信息工具的标准化也有助于减少商家的转移成本,使其能在较低成本上增加选择,提高效率。

2.2 网络经济下可以实现按需定制、差异化生产

由于市场经济的成功转型与发展,大规模生产方式下的统一标准和规格的产品不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的需求,因此,企业必须向按需定制的、小规模的、柔性化的生产模式转换。网络经济环境为建立这种差异化的生产模式创造了更好的条件,网络经济可以使企业根据需要转换经营模式,能够及时地掌握消费者的需求情况,建立起基于网络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在网络经济环境下,通过电子商务方式,企业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向消费者提品和服务,制定具体的差异化策略。

2.3 网络经济为企业战略联盟拓展了企业合作范围

网络经济时代,全球化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迅速建立适应新环境的企业战略联盟。它是企业之间或企业的单元组织之间通过互联网而形成的临时性、松散性,为分享共同成本而形成的网络化的战略联盟共同体。不同的企业将自身具有竞争优势的技术或资源作为联盟企业内部进行贸易的合作资本,与其他企业交换本企业所需要的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资源,实现技术、信息资源的优势互补,以达到双赢的效果。另外,通过建立或加盟虚拟企业,企业可以寻找合适的资源、技术或产品销售;也可以与其他企业共同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达到降低技术研发风险,新产品迅速推向市场的目的。由于参加战略联盟的企业具有不同的优势,从而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强联盟内各企业的竞争力。

2.4 网络经济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电子商务和计算机网络改变了组织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加强了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使中层管理的作用大为降低,并减少了管理层次,从而导致组织形式的巨大变革。这种组织形式通过水平、对等的信息传

递来协调企业内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活动,实现了动态管理,使信息顺畅、及时,使各方信息向决策中心的反馈更加迅速,从而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极大地调动了组织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促进了相互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形成学习型组织,使组织能更好的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

2.5 网络资源促进企业实现优化配置

网络经济的核心是电子商务,它将成为一种经济主导模式而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需要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重视持续地、更快地获取知识,并努力实现组织中团队内部的知识共享,以此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使企业实现持续性发展,建立竞争优势。互联网络的兴起,使得传播信息的速度、传递的信息流量达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电子商务借助它实现了公司内部信息的沟通与知识的共享,完成外部信息的收集,使得企业能够建立和完善具有学习能力的组织结构,并不断地将获取的信息加以分析和总结。通过这种不断的学习使组织具有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企业能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促使企业间的技术、设备等要素合理运作,避免重复建设,优化资源配置。

2.6 促使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延伸

核心竞争力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延展性,拥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总是在不断地寻找一个新的供其延伸的核心业务。网络经济作为一种直接经济模式,使中间商的业务受到极大的冲击。电子商务使得市场交易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了无限的拓展,企业甚至可以在零库存的情况下维持正常的商贸业务,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此外企业可以在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开发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达到建设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3、网络经济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对策

3.1 制定适应网络经济的企业发展战略

在网络经济时代下,资源整合机制是核心竞争力赖以生成的重要因素。在制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时,一是要着眼于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发展需要,利用互联网络平台,在考察企业当前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明确目标,充分调动和有效运用各种有效资源,通过内部挖掘和外部获得等手段,卓有成效地培育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二是在继承和发挥现有经验和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全面审视自身的产品、核心技术、组织管理和市场竞争四个方面的能力状况。三是要适应国内外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企业自身的特点,并与企业整体发展目标相一致,体现统一性和连续性。四是要把企业构建和发展成一个创新型的学习组织,在不断学习、积累经验的过程中,增加企业所特有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超越的竞争能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2 挖掘网络资源下的企业资源优势

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网站。通过企业网站,可以给用户提供一个了解企业及产品的窗口。互联网可以加强企业内部各组织、各成员之间的联系,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和信息反馈的速率。在营销运作的虚拟网络平台上,企业可以宣传产品品牌、企业形象、服务内容,沟通与外界的商贸联系,开展电子商务业务。同时,建立全面涉及企业内部生产、销售、供应、经营以及管理等几个主要环节的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通过企业网站的交流可以帮助企业以最快、最详尽的方式获得市场的需求信息与供给信息,发现新的市场机会,并确定企业及产品的市场定位,设计、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并制定合适的价格与分销渠道,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企业的产品信息以低成本、高效率的形式传递给市场用户。

企业要将信息技术引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之中,并且要在互联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建立一种全新竞争战略。因此,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通过企业信息化,推动企业全面的管理变革,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最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赢得竞争优势。

3.3 建立网络经济下的企业技术联盟

网络经济的出现,企业规模经济的竞争日益加剧,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任何一个企业以其有限的资源和能力,不可能长期保持某种产品的技术优势,也不可能长期拥有生产某种产品的最优生产技术。企业单独进行研究与开发的风险也不断地扩大,一旦竞争失败,投入巨额建立的专用性资产及在技术开发中积累的资料都将作废,这种巨大的损失往往也是单个企业所无法承受的。而建立技术联盟可以分担研究与开发的技术标准,促进技术的兼容性,避免单个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的风险和盲目性。通过建立技术联盟,共同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共享信息资源,实现技术优势互补,不断使各自技术的独立价值尽可能提高,而且使共同网络外部价值最大化,以达到双赢的协同效应。

3.4 构建网络经济下的企业管理模式

网络经济下,企业的管理正发生深刻的变革。一些旧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已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企业的管理创新应朝着知识管理、战略管理、人本管理、绿色管理、组织结构柔性化、经营管理信息化的方向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系统化、标准化、专业化和一体化的特征,要求企业组织成为一个集规模化、柔性化和集成化为一体的有机系统,使得应用网络技术的企业对物资流、资金流、人才流和信息流等方面的管理得到改进和强化,各种先进、规范的管理软件及其管理信息系统得到应用。企业之间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加强合作,使得企业组织的各个环节能够共享信息资源,分摊管理成本。同时,利用互联网,企业的管理层收集、处理和传递信息的效率大大提高,打破了传统企业对管理幅度的限制,提高了管理层的管理能力和效率,为企业规模的扩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5 利用网络优势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企业面临着新的市场环境。消费需求日益呈现个性化、多样化,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使中小企业有效地实现与顾客之间的直接沟通,从而使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得到充分重视和最佳满足。企业将不再急于制定产品策略,而以研究顾客的需求为中心,根据不同顾客的具体要求进行产品生产和服务,开展定制营销以满足不同需求。企业通常利用互联网上的电子公告栏或电子邮件与顾客进行讨论,根据顾客的不同需求,设计出符合顾客个性特点的产品,从而建立一种适应网络环境的差异化生产模式。

在网络平台上以客户为中心,能够在服务客户、满足其需求的同时,传播企业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增强顾客对品牌的认识,保证顾客的品牌忠诚度。以客户为中心是企业创建品牌,进行一系列营销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它使企业真正具有优势竞争力。只有在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灵活、反应迅速的企业才能得到最好的需求,企业的价值和利润也相应会得到最大的实现。

3.6 加强对企业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企业的创新能力取决于创新型科技人员的数量和质量

及其组织方式。作为创新型的科技人员,不仅要发明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应用新工艺,而且要产生新思想、提出新观念、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制度、追求新管理。在网络经济时代下,企业更要加强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在网络经济的强烈冲击下,要不断开发新的产品来避免市场的淘汰。这就需要企业把人力资本的重心倾斜到科技创新,给科技和管理人员更多的自由,在工作方式、作息制度、经费开支等方面采取不同于一般员工的管理方法。这样才可以提高开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其次,要改变过去那种科研成果与物质奖励相脱节的体制,对在市场开拓、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技术培训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给予重奖,以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建立一种有利于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的新机制。要把科技人员的创造发明、技术革新、管理创新等以股份的形式参与分配,用科学的方法把他们的知识和技术转化为资本,从而使他们的贡献与自己的切身利益和企业的发展紧密相连。

另外,企业要尽快完善机构设置,加快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培养,使人力资源管理走向正规化、专业化;建立规范化的管理机制,以便具备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使员工在企业制度的规范下能够具有安全感;建立科学的薪酬管理体系,适当拉开薪酬差距,运用灵活的工资形式,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

3.7 借助技术创新构建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有了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能够研制开发并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高技术和高质量的产品,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在当前,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变化如此迅速,企业必须以全新的学习来全面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企业要在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信息集散机制,强化市场信息的收集和调查分析,重视市场信息反馈,根据用户的意见改进产品,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技术创新的核心所在就是要开发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企业要积极引进和培养自己的研发人员,同时要设计出一套合理、明确和及时的激励机制,以鼓励创新的行为;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依托机制,凭借他们的技术实力和技术成果,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

4、结论

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本在于以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支撑,以技术、管理、资本、企业文化等为手段,通过利用网络资源的有机整合和企业发展的战略运用,形成一种互动的自我强化动力发展系统,使企业不断突破成长上限,保持持续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杨汉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发展新趋势[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

[2]李新家,网络经济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何有缘,穆维松,等,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管理[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32―36.

网络经济的核心篇(3)

(二)四川省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分析

1.点度中心性

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的中心度是通过点人度和点出度进行衡量的。从点度中心性的指标值(表1)来看,成都市的点出度值在旅游综合经济空间网络、国内旅游经济空间网络、人境旅游经济空间网络三个网络中都远远高于其他城市,反映出成都市在四川省旅游经济空间结构中的核心地位,是整个四川省区域范围内的打一散辐射中心。在旅游综合空间网络中,点出度值次于成都的是乐山市和资阳市,点出度值高于均值的地区只有3个,体现出重要的对外辐射功能。比较点人度之后发现,高于均值的地区有绵阳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眉山市,说明这几个城市在整个区域中能够吸引一定的外部资源,具有相对较强的聚合效应。从国内旅游空间网络来看,点出度值高于均值的地区有成都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资阳市和阿坝州;点人度高于均值的地区有绵阳市、广元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和雅安市。从人境旅游空间网络分析,成都市点人度和点出度都保持了最高的值,是名副其实的四川省人境旅游集散中心;乐山市在人境旅游空间网络中也有着重要的打一散辐射功能。

2.中间中心性

从旅游综合经济空间网络(表2)来看,攀枝花市、沪州市、德阳市、广元市、广安市、达州市、雅安市、巴中市、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11个地区的中间中心度为0,处于空间网络的地位,完全没有控制其他单元的能力;自贡市、南充市、宜宾市、资阳市4个地区的中间中心度较弱,说明这4个地区与四川省其他地区旅游经济空间联系较少,对其他地区的旅游经济控制能力也较弱;成都市的中间中心度最高,其次是乐山市、眉山市、内江市、遂宁市和绵阳市,反映出这6个地区在四川旅游综合经济空间网络中属于核心圈层,与其他地区的联系较紧密,拥有较大的控制其他地区的能力。从国内旅游经济空间网络来看,攀枝花市、沪州市、德阳市、巴中市、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7个地区的中间中心度为0,自贡市、广元市、遂宁市、内江市、达州市、资阳市6个地区的中间中心度较弱,说明这13个地区处于四川省国内空间网络的位置,对其他地区的控制力较弱,旅游经济空间联系较弱;成都市的中间中心度最高,其次是绵阳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雅安市、广安市,反映出这8个地区在四川国内旅游空间网络中属于核心圈层,与其他地区的联系较紧密。从人境旅游经济空间网络来看,除成都市和乐山市以外,其他19个地区的中间中心度均为0,说明成都市和乐山市处于四川省人境旅游空间网络的核心地位,其他地区处于位置。

3.空间网络结构分析

(1)四川省旅游综合经济空间网络结构分析

从四川省旅游经济空间网络图(图1)来看,攀枝花市和巴中市与四川省内的其他地区没有任何联系;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达州市、沪州市、广元市六个地区都只与成都市有联系;德阳市接受成都市的旅游辐射,与绵阳市双向互动;其余的地区都最少和其他三个地区有联系。对网络结构图进行度数中心度分析,其中节点面积大小代表指标值的大小,可将四川省旅游综合经济空间网络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地区是成都市,其中心度要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说明成都市是四川省旅游综合经济网络的中心节点,其在区域范围内的影响力也最大;第二等级地区包含乐山市、内江市、眉山市、遂宁市、资阳市,这几个地区都位于成都市的周边,位于四川省区域范围的中间位置,除内江市外,都属于成都经济区;第三等级地区包含雅安市、自贡市、宜宾市、广安市、南充市、绵阳市;第四等级地区包括广元市、凉山州、阿坝州、达州市、沪州市、德阳市、甘孜州、巴中市和攀枝花市,这几个地区大都距离核心节点成都市较远,属于四川省地理位置的地带,与网络空间内其他城市之间的联系较少;巴中市和攀枝花市这两个地区完全属于孤立地带,对外辐射和对内聚集旅游流的能力很弱。

经过核心一分析发现,成都市、自贡市、沪州市、绵阳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和眉山市属于四川省旅游综合经济网络空间的核心单元,其他地区属于空间单元。核心区的关系密度是0.25,区的关系密度是0.00,虽然存在较为明显的核心一区,但是核心区内部的联系紧密度不高,节点之间联系不紧密,区内部节点无联系。经过派系分析发现,四川省旅游综合经济空间网络主要分为六大派系,分别为成绵遂南、成遂南广、成遂内资、成乐眉雅、成乐眉资、成内眉资。在有向网络中的派系,是强派系,派系成员两两之间都存在双向的关系;如果三个成员之间,某两个成员只存在单向联系,那么这三者就不构成一个派系。因此,以上六个派系成员之间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旅游经济合作基础,旅游跨区域合作、产业融合有望在这几个派系中实现。

(2)四川省国内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分析

在四川省国内旅游经济网络空间(图2)上,攀枝花仍处于孤立点,与其他20个地区没有任何联系;甘孜州只和雅安市发生联系,德阳市的国内旅游发展受到成都市和绵阳市的辐射,沪州市在国内旅游空间网络上和成都市、宜宾市有联系;其他地区之间联系较紧密,呈现网络状结构。四川省国内旅游空间网络可以分为五个等级:第一等级地区是成都市,是四川省国内旅游经济网络的核心单元,也是四川省最重要的国内旅游打一散中心;第二等级地区包含乐山市、眉山市、资阳市、南充市、绵阳市和宜宾市;第三等级地区包括广安市、内江市和遂宁市;第四等级地区包括广元市、阿坝州、雅安市;凉山州、巴中市、德阳市、达州市、甘孜州、攀枝花市、沪州市、自贡市属于最后一个等级。

网络经济的核心篇(4)

    故早期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情报学等领域,探索人际关系网络、学术研究领域内的合作、引文引用以及知识共享等[13-15]。近些年,部分学者尝试将该方法应用到城市空间经济联系等领域中,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1)密度,指的是网络中各个成员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其高低代表群体成员平均互动程度的多寡,从中可以看出成员的互动管道和程度,是网络分析中测定的重点指标,其公式为式中:D为网络密度,k为节点(企业)数量。D值越大,节点之间的联系就越多。当D=1,说明网络节点之间都有联系;当D=0时,则节点之间都没有联系。(2)中心性分析中心性分为点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和中间中心性三种形式。点度中心性是测量网络中单个节点结构位置的指标,如果一个点与其他许多点直接相连,则该点就具有较高的点度中心度,其公式为强度。接近中心度则是以距离为概念来计算一个节点的中心程度,与别人越近者则中心性越高,反之则越低,但是接近中心度要求网络必须是完全相连图形,才能计算,故较少采用。中间中心度测量一个人作为媒介者的能力,也就是占据在其他两人快捷方式上重要位置的人,其公式为是行动者i到达行动者k的捷径数。(3)凝聚子群“凝聚子群是满足如下条件的一个节点子集合,即在此集合中的节点之间具有相对较强的、直接的、紧密的、经常的或者积极的关系”[17]。凝聚子群密度主要用来衡量一个大的网络中小团体现象是否十分严重,可以从关系的互惠性、子群成员之间的接近性或可达性、子群内部成员之间关系的频次、子群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密度四个不同的角度来度量。(4)核心-边缘结构核心-边缘结构分析根据网络中节点之间联系紧密程度,将网络中的节点分为两个区域,即核心和边缘区域,处于核心区域的节点在网络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2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2.1研究区域概况2010年1月,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皖江城市带),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形成“一轴双核两翼”的发展空间格局。作为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先试区”,皖江城市带必将依托自身优势和政策扶持,成为承接我国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皖江城市带是中西部地区面向长三角经济合作的桥头堡、出海大通道的咽喉和门户,是沟通中国中西部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廊道,区域水上运输便利,铁路、公路交通网密集。紧邻长三角经济圈,能够接受长三角经济发展的辐射,实现与长三角地区产业分工互补,是我国东中西部发展的杠杆和桥梁。

    2.2数据来源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皖江城市带内的9个中心地级市,不包括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根据国务院的批复,2011年8月22日地级巢湖市撤销,为便于统计分析,仍沿用原地级巢湖市数据。原始数据采用安徽省统计局编制的《安徽省统计年鉴》(2011),力求反映最新的皖江城市带城市群经济联系状况。

    3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社会网络分析

    借助描述区域空间相互作用强度的引力模型[18],计算出皖江城市带各城市间的空间经济联系值(表2)。根据表2中皖江城市带城市间的空间经济联系值,应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绘制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网络结构图(图1),同时进行密度、中心度和中心势、凝聚子群和核心-边缘结构分析。

    3.1网络密度分析密度值大表明城市间经济联系渠道和合作越多,能够从其他城市获得联系的途径越多。通过计算,发现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网络密度为0.9306,网络中存在的关系数目为67,这表明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网络密度很高,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紧密,处于一种较强经济联结状态。城市间的经济合作增强了皖江城市带区域经济实力,促使城市功能定位得到优化,有助于推动经济一体化的发展。3.2网络中心度和中心势分析

    3.2.1点度中心度由点出度分析可知:合肥的点出度最大,反映了合肥处于皖江城市带中的核心地位,对其他城市的经济辐射功能远大于皖江城市带内的其他城市;点出度次于合肥的依次是巢湖、安庆、芜湖。这四个城市的点出度之和占皖江城市带城市点出度总量的65.1%,表明这四个城市对其他城市的空间经济辐射功能较大,对其他城市经济产生较大影响;但滁州、马鞍山、宣城、池州、铜陵点出度较小,可能是滁州和马鞍山这两个城市靠近南京,近年来较好地融入了南京都市圈的发展,而宣城、池州、铜陵可能是受空间距离以及自身实力的影响,受到中心城市经济辐射作用相对较弱,发展速度和程度相对其他地区明显要慢。由点入度分析可知:合肥、安庆、芜湖、巢湖点入度值都较高,这些城市属于经济发展较快速城市,它们与皖江城市带其他城市积极地建立联系,对外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利用;合肥、芜湖的点入度明显高于点出度,说明合肥、芜湖对周边城市的接纳作用大于自身对其他城市的经济辐射影响,不断的整合利用外部资源,与其他城市积极建立并加强经济联系。

    3.2.2接近中心度合肥、芜湖、安庆、宣城、巢湖的点出度和点入度分别排在前五位,皖江城市带点出度和点入度都比较大,其差别不大,说明这些城市与其他城市的通达性良好,经济联系也最为紧密。其他城市的点出度和点入度较小,说明这些城市与其他城市的通达性一般,经济联系也较为一般。

    3.2.3中间中心度由中间中心度可知,合肥、芜湖、安庆、巢湖、宣城的中间中心度最高,均为1.548,表明五者在皖江城市带中处于核心圈层,空间经济联系较强;马鞍山、铜陵的中间中心度分别为0.893、0.298;池州、滁州均为0,说明这些城市处于皖江城市带的边缘位置,空间经济联系较弱。

网络经济的核心篇(5)

故早期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情报学等领域,探索人际关系网络、学术研究领域内的合作、引文引用以及知识共享等[13-15]。近些年,部分学者尝试将该方法应用到城市空间经济联系等领域中,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1)密度,指的是网络中各个成员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其高低代表群体成员平均互动程度的多寡,从中可以看出成员的互动管道和程度,是网络分析中测定的重点指标,其公式为式中:D为网络密度,k为节点(企业)数量。D值越大,节点之间的联系就越多。当D=1,说明网络节点之间都有联系;当D=0时,则节点之间都没有联系。(2)中心性分析中心性分为点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和中间中心性三种形式。点度中心性是测量网络中单个节点结构位置的指标,如果一个点与其他许多点直接相连,则该点就具有较高的点度中心度,其公式为强度。接近中心度则是以距离为概念来计算一个节点的中心程度,与别人越近者则中心性越高,反之则越低,但是接近中心度要求网络必须是完全相连图形,才能计算,故较少采用。中间中心度测量一个人作为媒介者的能力,也就是占据在其他两人快捷方式上重要位置的人,其公式为是行动者i到达行动者k的捷径数。(3)凝聚子群“凝聚子群是满足如下条件的一个节点子集合,即在此集合中的节点之间具有相对较强的、直接的、紧密的、经常的或者积极的关系”[17]。凝聚子群密度主要用来衡量一个大的网络中小团体现象是否十分严重,可以从关系的互惠性、子群成员之间的接近性或可达性、子群内部成员之间关系的频次、子群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密度四个不同的角度来度量。(4)核心-边缘结构核心-边缘结构分析根据网络中节点之间联系紧密程度,将网络中的节点分为两个区域,即核心和边缘区域,处于核心区域的节点在网络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2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2.1研究区域概况2010年1月,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皖江城市带),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形成“一轴双核两翼”的发展空间格局。作为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先试区”,皖江城市带必将依托自身优势和政策扶持,成为承接我国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皖江城市带是中西部地区面向长三角经济合作的桥头堡、出海大通道的咽喉和门户,是沟通中国中西部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廊道,区域水上运输便利,铁路、公路交通网密集。紧邻长三角经济圈,能够接受长三角经济发展的辐射,实现与长三角地区产业分工互补,是我国东中西部发展的杠杆和桥梁。

2.2数据来源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皖江城市带内的9个中心地级市,不包括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根据国务院的批复,2011年8月22日地级巢湖市撤销,为便于统计分析,仍沿用原地级巢湖市数据。原始数据采用安徽省统计局编制的《安徽省统计年鉴》(2011),力求反映最新的皖江城市带城市群经济联系状况。

3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社会网络分析

借助描述区域空间相互作用强度的引力模型[18],计算出皖江城市带各城市间的空间经济联系值(表2)。根据表2中皖江城市带城市间的空间经济联系值,应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绘制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网络结构图(图1),同时进行密度、中心度和中心势、凝聚子群和核心-边缘结构分析。

3.1网络密度分析密度值大表明城市间经济联系渠道和合作越多,能够从其他城市获得联系的途径越多。通过计算,发现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网络密度为0.9306,网络中存在的关系数目为67,这表明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网络密度很高,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紧密,处于一种较强经济联结状态。城市间的经济合作增强了皖江城市带区域经济实力,促使城市功能定位得到优化,有助于推动经济一体化的发展。3.2网络中心度和中心势分析

3.2.1点度中心度由点出度分析可知:合肥的点出度最大,反映了合肥处于皖江城市带中的核心地位,对其他城市的经济辐射功能远大于皖江城市带内的其他城市;点出度次于合肥的依次是巢湖、安庆、芜湖。这四个城市的点出度之和占皖江城市带城市点出度总量的65.1%,表明这四个城市对其他城市的空间经济辐射功能较大,对其他城市经济产生较大影响;但滁州、马鞍山、宣城、池州、铜陵点出度较小,可能是滁州和马鞍山这两个城市靠近南京,近年来较好地融入了南京都市圈的发展,而宣城、池州、铜陵可能是受空间距离以及自身实力的影响,受到中心城市经济辐射作用相对较弱,发展速度和程度相对其他地区明显要慢。由点入度分析可知:合肥、安 庆、芜湖、巢湖点入度值都较高,这些城市属于经济发展较快速城市,它们与皖江城市带其他城市积极地建立联系,对外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利用;合肥、芜湖的点入度明显高于点出度,说明合肥、芜湖对周边城市的接纳作用大于自身对其他城市的经济辐射影响,不断的整合利用外部资源,与其他城市积极建立并加强经济联系。

3.2.2接近中心度合肥、芜湖、安庆、宣城、巢湖的点出度和点入度分别排在前五位,皖江城市带点出度和点入度都比较大,其差别不大,说明这些城市与其他城市的通达性良好,经济联系也最为紧密。其他城市的点出度和点入度较小,说明这些城市与其他城市的通达性一般,经济联系也较为一般。

3.2.3中间中心度由中间中心度可知,合肥、芜湖、安庆、巢湖、宣城的中间中心度最高,均为1.548,表明五者在皖江城市带中处于核心圈层,空间经济联系较强;马鞍山、铜陵的中间中心度分别为0.893、0.298;池州、滁州均为0,说明这些城市处于皖江城市带的边缘位置,空间经济联系较弱。

3.2.4中心势整个网络的标准化点入度中心势和点出度中心势分值越接近1,网络集中趋势越明显。可以通过计算得出用点度中心度来衡量的点入度和点出度中心势分别是32.039%和8.336%,网络的点出度中心势相对较大,说明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网络关系中存在着较大的不均衡性,也就是较少城市在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而相当多的其他城市处于边缘地位。以接近中心度衡量的点入度和点出度中心势分别是13.69%和14.29%,也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对整个网络的标准化点入度中心势比较发现,皖江城市带中各城市间经济联系存在不对称和不均衡现象。以中间中心度衡量的中心势结果是0.63%,说明网络的中心度较低,表明处于中间位置控制资源的城市数量较少,中心城市的核心地位较低,尚未形成强有力的对外影响。综上可知,点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及中心势分析与经济联系网络中心性的测度结果相互吻合,都表明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存在不均衡性,网络中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

3.2.5中心度统计指标皖江城市带各城市经济往来的网络内部不均衡性在表4的统计指标中得以体现。在该网络中,点度中心度的点出度和点入度的平均值为155;接近中心度点出度和点入度的平均值分别为94.074、94.321,这4个中心度指标的平均值说明皖江城市带9个中心城市间的经济往来的整体性较强,内部凝聚力较强。另外,点度中心度的点出度和点入度平均值均为155,但它们的方差却分别为5275.778和29388.89;点度中心度的点出度最小值为63,最大值却达到为270;点度中心度的点入度最小值为24,最大值却达到597。而且中间中心度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差距很大。中间中心度的统计数值也反映了各个城市间的不均衡,存在分层现象。这些都说明点度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的分布不均衡,有相当多的经济来往是通过一部分核心城市开展的,这种倾向导致形成网络的核心区域。

3.3凝聚子群皖江城市带中的凝聚子群是研究哪些城市间存在相对较强的、直接的、紧密的、经常的经济联系。本文采用Ucinet软件中的CONCOR进行聚类分析。如果空间经济联系网络内的子群较多,不利于整个网络成员之间的直接广泛交往,即子群内部之间交流比较密切,而与外部子群之间的交流较少,这样的网络结构不利于整体网络的发展。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网络中存在4个子群:第1子群成员为合肥;第2子群成员有池州、铜陵;第3子群成员有宣城、马鞍山;第4子群成员有芜湖、安庆、滁州、巢湖。子群间的密度系数如表5所示。表5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网络子群间密度系数整体来看,对凝聚子群内部及相互间的密度比较发现凝聚子群间的密度系数较高,说明皖江城市带内城市空间经济联系较强。第1子群对第3、第4子群城市经济联系的密度系数分别8.5、61.75,说明合肥对皖江城市带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紧密,第1子群对第2子群城市经济联系的密度系数为3,表明合肥对池州、铜陵的经济联系较为一般;第2子群对第1、第4子群城市经济联系较大,而对第3子群城市经济联系较小,表明池州、铜陵对合肥、芜湖、安庆、滁州、巢湖的经济联系较为紧密,而对宣城、马鞍山的经济联系较为一般;第3子群对第1、第4子群城市经济联系较大,而对第2子群城市经济联系较小,表明宣城、马鞍山对合肥、芜湖、安庆、滁州、巢湖的经济联系较为紧密,而对池州、铜陵的经济联系较为一般;第4子群对第1、第3子群城市经济联系较大,最为显着的是对第1子群的影响达到130.5,而对第2子群城市经济联系较小,表明芜湖、安庆、滁州、巢湖对合肥、宣城、马鞍山的经济联系较为紧密,而对池州、铜陵的经济联系较为一般。第1子群合肥作为皖江城市带区域的中心城市,对其他城市的经济影响较大,作为皖江城市带经济发展的核心,其极化效应还小于扩散效应,吸引着其他城市的各种生产要素不断向合肥集聚。第2子群、第3子群内部的城市经济联系较弱,对第1、第2子群的经济影响也非常小,说明这些城市在皖江城市带中处于一种弱边缘地位,主要接受其他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第4个子群的密度系数最大,达到10.917,第4子群对第1、第3子群城市经济联系较大,表明这个子群城市内部之间来往密切,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远高于皖江城市带其他子群的经济联系,在经济联系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对其他中心城市具有一定的辐射能力。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每个凝聚子群的中心城市要积极带动区域内的经济一体化,克服行政的不对称,打破各自为政、市场分割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等不良局面,加速经济资源的自由流动,加强区域间的经济交往与合作,有效促进区域的整体协调发展。

3.4核心—边缘结构核心—边缘模型分析的目的是研究网络中哪些节点处于核心地位,哪些节点处于边缘地位。通过对空间经济联系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分析发现,皖江城市带核心区为合肥、芜湖、安庆,其他城市属于边缘区,这与中心性分析的结果正好相吻合。从网络联结密度来看,核心区成员的联结密度达24.167,而边缘区成员的联结密度仅为1.333,核心区与边缘区的联结密度为3.333。说明核心区成员之间的经济联系最为紧密,边缘区城市内部的经济联系较少,核心区与边缘区相互之间的紧密程度一般,表明皖江城市带城市空间经济联系网络中存在明显的分层状况。4结论与探讨本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对皖江城市带经济一体化进行分析,总体看来,目前皖江城市带区域空间经济联系程度较高,向经济一体化方向发展。主要表现为:皖江城市带经济关系网络整体密度为0.9306,处于很高水平;就点度中心度来说,合肥的点出度和点入度最大;由接近中心度可知,合肥、芜湖、安庆与其他城市的通达性良好,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由中间中心度可知,皖江城市带城市空间经济联系网络关系中存在着不均衡,合肥、芜湖、安庆的核心地位较高;从凝聚子群分析来看,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网络中存在4个子群,其中芜湖、安庆、滁州、巢湖与合肥的经济来往较大,其余子群城市都与合肥的联系较为密切,而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较少,网络中存在明显的结构分层;从核心-边缘模型角度,合肥、芜湖、安庆为核心区,其他城市为边缘区。为了更好提升皖江城市带的区域空间经济联系,促进一体化进程,提出以下对策:

(1)内部与外部联系优化在皖江城市带内部空间经济联系方向优化的基础上,结合经济联系网络变化趋势,强化与外部相关城市的经济联系,使之全面融入长三角地区。进行内部优化,培育空间经济联系的重要节点城市合肥、芜湖和安庆,发挥其强劲的辐射作用,增强与城市带内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化合—巢—芜—宣轴线、马—芜—铜—池—安轴线、安—合—滁轴线;对外部城市进行拓展,加强南京、杭州、武汉、南昌等外部城市的空间经济联系。

网络经济的核心篇(6)

随着“三网融合”步伐的加快和互联网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加上长期以来广电网络的管理模式,广电网络的发展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使其不能充分发挥文化消费品的属性,影响了广电网络的发展。经济新常态下,随着有线网络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基于有线电视网的各项业务迅速发展,广电网络需要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获取用户的应用需求,进行分析,根据用户的需求分析策划内容,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观念,利用互联网技术把最新的资讯快速、便捷地通过移动端传递给客户,调整运营、推陈出新,满足客户对网络资源的使用需求。如何结合当下的市场实际需求和了解用户新的消费理念,来完成产业升级和构建新的盈利模式,这才是广电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1.共享经济模式下广电网络核心竞争力

1.1什么是共享经济模式

共享经济主要是通过新兴技术平台,将商品、服务、技能、时间以及生产能力、设备等闲置资源和能力,在不同主体间进行共享,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的新型经济模式。共享经济在新技术和“互联网+”背景下具有强大的发展优势和潜力,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产模式、企业运营模式。其主要特点是,通过第三方建立的市场平台,以信息技术为纽带实现商品、服务和技能等使用权的共享,借助第三方市场平台进行商品、服务的租赁、交换或者借贷等活动,成本低廉、灵活性强。共享经济通过基于位置的服务(LBS)为多样化的服务提供了可能,基于社交网络平台(SNS)建立的信任机制为使用权的交易提供信用保障,使得供给与需求方通过共享经济平台进行交易。

1.2广电网络新的核心竞争力

广电网络作为网络的运营商和网络用户的服务者,优势在于有着庞大的基础用户使用基数,这是其他非互联网运营企业所无法达到的优势,再利用共享经济模式创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市场平台,摆脱以往只把核心竞争力放在广电网络的基本建设和怎样让用户续费的循环当中,而是要发挥以互联网基础建设为核心,不断提升用户使用体验,降低用户网络使用成本,通过共享经济模式创建的以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为基础的市场平台,对用户做线上的内容流量服务,并利用平台中的大数据针对用户体验做出个性化的线下产品服务,完成产业升级增强新的核心竞争力,以摆脱以往互联网运营商只是互联网产业链中信息数据“搬运工”的角色。这也正如总理之前提出的互联网+思维和服务业升级的国家经济转型的宏观趋势,而广电网络正是符合这一历史机遇的见证者和执行者。

2.广电网络当前的困局和发展方向

2.1有线数字电视所面临的困局

有线数字电视是我国广播电视中长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随着国家整体网络基础建设的完善,特别是移动网络的兴起和移动网络技术上的日益成熟,网络电视已逐渐替代传统的有线数字电视,成为广大用户所使用的新的电视媒体信息获取渠道,其主要原因是网络电视的成本更低,更易让用户感觉实惠,虽然在观看体验方面与传统的有线数字电视有着根本的差距,但是因为观看成本更低,用户基本上都会选择几乎是免费的观看渠道——更差的网络电视,而不是选择观看体验更好的付费有线数字电视。这也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必然现象。

2.2广电网络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

在广电网络主体架构和运营方面,随着个体用户网络使用的成本不断降低,比如移动、联通等网络运营商,已逐渐将用户的网络使用业务,变成了其主流业务的附属品或是赠送品,再加上广电网络由于受到骨干网络出口限制,以及处于其他网络运营服务商的激烈竞争下,其似乎在用户上网体验方面也没有丝毫优势,特别在网络运营维护成本不断提高和新的网络技术不断更新,所需要的设备采购成本投入也在大大增加的前提下,最终可能面临业绩下滑和利润大幅缩水的局面。如果再不找到新的运营增长模式和转变运营思路的话,很有可能将被互联网时代所淘汰。

2.3广电网络发展方向需要互联网思维

广电网络作为网络出口运营商,提供给广大用户的上网服务,这种上网服务是互联网的基础,也相当于网络信息数据传输的载体,这也是目前广电网络最具竞争的核心竞争力,怎样发挥这种核心竞争力使其产生新的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转变以往的传统思维,既然网络的基础建设在手中,完全可以转变以往只为了卖带宽和提供上网服务,等到用户费用到期后再争取用户继续续费这样的传统循环,因为这种传统循环在互联网时代随时可能被终结。既然用户需要上网就必然要通过广电网络才能连接到互联网中,作为上网用户的第一接入者,利用自身优势结合互联网思维的共享经济模式给用户提供线上内容服务,建立起适合不同上网人群的单个或多个互联网市场平台,通过对市场平台的运营和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用户线上流量分析,制定出适合潜在线下消费用户的产品,做到在以上网服务为基础的前提下,进行线上内容引流、线下私人订制的互联网理念,摆脱之前的核心竞争力只为了不断的传统循环,和以往网络出口运营商只是互联网产业链中信息数据“搬运工”的角色。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和大数据经济背景下,网络出口运营商想要走出传统经济模式,完成产业升级的核心就是建立大数据平台,重新掌握这套“清算”系统,从而利用广大的用户基数为基础,以数字经济为依托,靠着网络的基础建设和技术上的巨大优势,创建以共享经济模式为核心的用户单个或多个体验平台,完成数据链上的流量采集和大数据清算,从而把控当下的用户消费升级的趋势,制定准确的线上流量引导和线下良好的消费体验,最终是以互联网基础服务为“清算”核实,将互联网+思维伸向各个产业,不断寻求企业利益增长的新边疆。

3.广电网络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

3.1广电网络面临新的技术升级

目前广电网络的基础建设已比较完备,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提升用户的上网体验,长期用的EPON技术马上将要被GPON技术所代替。EPON和GPON是无源光网络技术的两大主流技术,两种都是用光纤传输的形式,从性能指标上GPON要优于EPON,但是EPON拥有了时间和成本上的优势。EPON和GPON系统的组成不同,EPON系统由局侧的光线路终端(OLT)、用户侧的光网络单元(ONU)和光分配网络(ODN)组成,是单纤双向系统。GPON系统通常由局侧的OLT、用户侧的ONU/ONT和ODN组成,通常采用点到多点的网络结构。从技术角度,EPON全程采用的以太网技术可以有效地传输IP数据包业务,不需要进行协议转换。GPON采用源格式传输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支持TDM服务,并且可以快速提供对未来新业务的支持。EPON继承以太网的优良传统,进入门槛很低,EPON芯片的价格低。GPON芯片功能复杂,技术门槛较高,GPON光模块对芯片要求很高,芯片价格难以下降。GPON光模块的成本要高于EPON光模块。在速率等级上,EPON仅支持上下行均为1.25Gbit/s的速率等级,GPON可以支持下行1.25Gbit/s或2.5Gbit/s,上行155.622Mbit/s、1.25Gbit/s、2.5Gbit/s多个速率等级。

3.2广电网络的产业升级

广电网络作为网络出口运营商,在做好用户上网体验服务的前提下,利用自身常年积累下的广大用户基数和良好的企业品牌,发挥在技术、服务、渠道、组织等方面的优势,创建新的产业创新形势,建立起用户基数庞大的共享经济模式的市场平台,将线上内容引流和个性订制相结合,依托市场线上平台中的大数据为支撑,不断对用户进行深层次探索分析,发觉用户当下的消费趋向和潜力,以货真价实、物美价廉的消费品满足用户潜在消费需求,并可发挥共享经济模式的特点,与其他某些相关产业企业进行合作共赢,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升级。广电网络的发展要做到,不再只是提供用户网络基础使用的传统续费模式作为企业盈利的主要途径,而是在此基础上大力发掘互联网的共享性和大数据化,不断找到适合自己的盈利增长点,最终完成产业的步步升级。最终要完成广电网络不断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还是需要广大爱岗敬业的广电人,当下的广电网络发展面临着重重的危机和挑战,同样这也是一种互联网时代大环境下市场转变和产业升级的机遇,迎难而上、不断创新也正是广电人的特点,在做好以往传统服务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的增值业务,企业内部不断培养创新型团队建设。广电网络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危机与机遇并存的当下,不断加强自身已有的核心竞争力和开创新的核心价值,完成产业的升级。

作者:王凯 单位:山东广电网络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

参考文献

[1]刘士辉.EPON技术在广电网络双向改造中的应用[J].中国传媒科技,2013(08):162-163.

网络经济的核心篇(7)

回顾会计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一条重要的线索:不同的经济形态,有着不同的生产方式,不同的生产方式又具有不同的管理模式,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会计方法要与管理的模式相适应。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由农业经济社会开始,经过工业经济社会,发展到网络经济的新时代,传统会计方法的某些方面在网络经济的发展的制约便显现出来。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管理方式和会计方法上必然要作出改进,在网络经济的环境下,企业通过Internet / Intranet不断开拓市场,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提供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大量涌现出没有固定经营场所、没有固定办公地点的虚拟企业。虚拟企业的实质是借助电子商务手段,突破企业间的时空界限,通过业务外包等形式在全球范围内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动态配置和优化组合。为了适应这种新的经济形态,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必须作出更新,网络会计的产生也就势在必然。

一、网络会计的主体与职能

(一)网络会计的会计主体

会计假设是人们在长期会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在会计工作中遵循的约定,是保证会计活动正常开展的基本前提。目前被普遍接受的主要有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四个方面的假设。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会计的一般原则,如划分收益支出与资本支出、历史成本、权责发生制等。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虚拟企业所形成的商业环境普遍存在,而虚拟企业是建立在利益共享原则基础上的临时性结盟组织,他们根据任务的要求和市场变化迅速进行重组分合,使会计核算的主体、内容都呈现出模糊状态。

会计主体是会计服务的特定对象,它规定了会计活动的范围。确定会计主体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能够控制其资源,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二是独立进行会计核算并提供会计报表。为讨论网络会计的会计主体可以对虚拟企业作如下分类:(1)聚集型虚拟企业,即在虚拟企业中划分层次和结构,核心企业对供应链进行管理和控制,虚拟企业利用网络充当买卖中介,实现直线营销。(2)价值链型虚拟企业,这类企业是虚拟企业采取的主要形式,核心企业把价值链中低层次、非核心的业务活动,外包给其他最好的专业公司去做,以较少的投入取得最佳的回报。在这种类型企业中,核心企业是生产作业链的主导,上下游企业互为顾客,在网络环境中组成一个联合体。(3)联盟型虚拟企业,即各自拥有关键技术和资源的企业,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制定统一的标准,加强相互产品的兼容性,以达到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的目的。

无论哪一种类型的虚拟企业,其一,都必须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为了有效的组织生产和经营,明确虚拟企业内部的利益分配,必须相互提供会计报告;其二,虚拟企业必须自主营运其资源,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以按照传统的标准,虚拟企业应该是网络会计的主体。特定的会计主体决定了网络会计与传统会计或电算化会计的区别,会计电算化是采用电子计算机和会计软件处理普通实体企业的会计业务,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算账,是会计技术手段上的改进,没有突破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的核算范围,所以会计电算化还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网络会计。

(二)网络会计的会计职能

传统会计的两大职能,一是进行会计核算,二是实行会计监督。会计核算就是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综合的记录计算与分析,以价值指标来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会计监督职能是在全面系统的反映经济活动的同时,对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考核和控制。在虚拟企业中对经济活动的记录与控制是超越时空和多方位的,网络数据的安全至关重要,原有的核算与监督两大职能的内涵难以满足网络经济发展的要求,网络会计的发展,要求赋予会计职能以新的内容,网络会计职能,应由传统核算型转变为动态管理型,监督职能转变为全方位的安全控制职能。

网络会计要以全新的方法对各项会计数据作出表述,最大限度的满足虚拟企业对网络会计信息的要求。网络会计为客户提供的会计信息有两个特征:一是实时化提供会计信息。这是网络会计有别与传统会计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会计核算将事后的静态核算提前到事中的动态核算,由于及时处理会计数据,经济业务一旦发生和确认后,就立即存入服务器,自动进入网络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检测和处理。方便快捷的产生反映经营状态和资金状况的动态会计信息。二是多元化提供会计信息。传统会计只能按照行业统一标准提供规定模式的相关指标和数据,而不同的顾客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是不同的,网络会计应该以满足顾客需求为首要任务,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会计完全可以提供多元化的会计信息,例如市场行情,经济合同的执行情况,生产环境等等。

二、网络会计的基本体系

(一)网络会计的基本架构

网络会计必须采用网络结构系统来设计,按照内部体系和外部体系分别设置。对内与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处理系统相连接,对外通过公用系统多极链接融入整个社会网络。内部会计系统作为整个经营管理网络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各个具体业务处理点紧密相连,从各个业务处理环节直接输入基本数据,并通过网络系统按设定的路径及时的传送到会计系统的中央处理机上,形成一个以电子联机实时处理的网络化控制的信息系统。网络会计对外部的连接主要是通过收集相关的经济业务信息,如网上购销,网上办税等,并进行相关业务的处理,通过设置会计频道方式向外界会计信息和相互交流,保持与外部的沟通。设置内部和外部网络会计系统,有利于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和以业务为中心的责任考评,协调好各成员的协作关系,同时能够实时的反映与核算经济业务,及时地会计信息,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二)网络会计的组织构成

按照虚拟企业内部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虚拟企业可以分为二类,即主导型虚拟企业和平等型的虚拟企业。主导型虚拟企业是以某个掌握核心技术或资源的企业为主体,去组织其他企业而形成的虚拟企业。平等型虚拟企业是企业各个成员均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或资源,提供的产品互不矛盾,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组成的虚拟企业。

在主导型虚拟企业中,企业的会计组织可以采用两种方式来设置:一种是在主导企业会计机构的的指导下,根据事先达成的会计制度或标准,由各个成员的会计机构利用网络自主进行核算。另一种是在主导企业设置会计处理机构,处理和控制整个虚拟企业全局性的事务,各个成员只设置业务输入终端。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都必须经过各个成员的一致同意。在平等型虚拟企业里,各个成员企业一般各自设置会计机构,依据多方达成的协议,利用网络各自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

(三)网络会计的核算方法

传统的会计方法包括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分析的方法、会计检查的方法。网络会计的主要任务是对内进行协调、核算、控制和管理,对外提供有价值的会计信息,其方法也就围绕其主要任务来确定,通常应包括会计核算的方法和会计控制的方法。现就虚拟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于会计核算作以下设想。

1、设置更为灵活的会计账户体系。

传统会计严格的按照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来划分账户类别,许多账户的名称和使用方法较为抽象,非专业人士难以理解。在网络会计的环境中,实时的会计报告系统随时反映综合的信息,并且信息的内容易于公众所理解。因此,要尽可能按照虚拟企业的经济业务内容来设置账户体系,账户的名称要简明、易懂,账户的结构只设“增加、减少、期末余额”,取消“借、贷”符号;采用现金收付实现制,取消跨期摊提账户,以避免人为的调节成本和利润的现象;账户的余额要反映现时价值,即每日按照市场的报价进行调整,以便动态的反映企业资产的价值。总之,设置的账户应与网络会计处理系统相适应,又能被外界普遍接受。

2、自动化、无纸化、实时化的报告系统。

传统的会计报告具有内容高度综合,报告数据可比,信息格式统一,定期以书面形式发表等优点,但是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客户对信息的要求愈来愈高,传统报告提供的信息单一,人为的调节报表数据,信息内容相对滞后等问题已显现出来,因此,网络会计报告无论从内容和形式都应作出较大改革。自动化、无纸化、实时化的报告系统是网络会计报告的重要特征。从存储技术上看,会计报告的载体由纸质存储发展到磁介质、光电介质存储。从数据的录入来看,网络会计报告系统已由手工录入发展到借助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库系统,自动计算、分类、和组合,随时产生能够满足特定需要的会计报告。从会计报告的传输形式来看,已由人工传递、邮政递送、报纸公开发表,发展到通过互联网传送或公开,报表的传送不在受到时空的限制。从会计报告的内容来看,网络会计报告能提供一切用户感兴趣的信息,包括按照统一标准产生的信息和特定要求定制的信息,既有过去已经发生的信息,又有正在发生业务的信息,同时又有对未来的状况进行的预计。因此,网络会计报告的报告应该是多元化的,全方位的。对于虚拟企业内部各成员间的相互提供的报告应根据多方的约定来实现,对于向虚拟企业外部的报告则应根据立法或有关部门的相关规定来执行。

网络经济的核心篇(8)

前言: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网络时代的影响中,我国企业在提升自身竞争力时应将重点逐渐向网络创新上转移,这主要是由于企业之间的竞争形势及手段的转变造成的,现阶段网络战略的对抗成为企业展现自身综合实力的方式之一,单一的企业竞争几乎不复存在,对公司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利益等存在较大联系。本文从互联网经济下企业价值网络创新架构和途径入手,对新时期我国企业提升竞争力、创造更多经济效益的方法展开了研究。

一、创新架构

(一)核心企业

在互联网经济时代,需要搭建一个有效的竞争平台,核心企业就是该平台的组织者,同时也能够引领各项网络战略的实施。在互联网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它的引领者地位得以巩固。现阶段的经济环境中,产业地位和企业创新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反馈机制,这就导致核心企业的战略决策愈发重要。传统经营模式中,企业只要创新价值网络即可,网络经济条件下,核心企业还应当担负起重要的引领责任。因为新的经济环境中,给企业造成重要挫折的机会增多,例如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中,包含了极大的威胁性,如果新的商业模式能够顺应经济发展趋势,会促使旧模式完全失去作用,如传统的图书销售受到当当网的网上图书销售的严重冲击等。同时核心企业在引领价值网络创新过程中,还应当在理念及目标上进行创新,即该核心企业应当在不断的发展中,运用自身的成就促使价值网络在技术和理念上及时更新,相关调查显示发展中国家要想解脱产业结构化的束缚,就应当重新构建相关产业链和供应链等,同时在对节点企业进行吸纳过程中,要对战略资源和创新能力进行充分的考察,同时设立科学机制来鼓励信息和交易的互动等[1]。

(二)节点企业

在互联网经济不断发展中,价值网络体现出模块化这一重要特征。它指的是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自动将该系统分成不同模块,各模块之间应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进行重组并发挥重要功能,从而提升整个网络的核心竞争力,在某一领域当中形成独特的优势。该模块具有可重组和拆分的功能。当经营者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发现自身无法从多个领域获得经济效益时,就会将自己的经营固定在专一领域中,提高竞争力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对规模和技术等进行创新。模块化能够将经营领域中的专业性进行提高,同时能够将分工中的过多成本减少。在模块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网络型生产方式出现了多级多类的模块供应商,在优化该模块的创新途径中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单个模块优化时,供应商应给出完成的方案来发挥模块的整个功能,下移决策点的创新,对于开发制造商相应创新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作为载体,价值模块能够极大的推动产业融合,单个模块中拥有大量的不同种类技术,这样一来就更有利于促进创新的产生,从而提高价值网络竞争力[2]。

二、创新路径

(一)制度方面

价值网络是否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同网络制度是否得到有效创新具有重要关联。对制度进行创新,首先体现在治理方面,提高治理机制应用效率,从而促使不同节点企业之间,在面对不同的环境及时有效的调整彼此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网络效率。利益分配机制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要建立在充分掌握其内容的基础之上,例如,对交叉持股、长期合同和共同投资等方面的详细了解,从而核心企业在对其构建和引领网络平台组织的过程中能够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值得注意的是,利益分配机制在构建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难度,单一企业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利润衡量,更无法促使经济效益的快速产生。运营中的价值网络,跨企业边界是实现企业创新的基础,这就导致激励制度更加复杂。同时,在内部机制的创新方面,可以说企业职工拥有较高的创造性思维能够推动互联网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模块化的互联网经济中,企业经营者能够运用更佳的地位及更快地速度构建自身核心竞争力。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应不断鼓励职工为实现自身梦想而大胆进行创新。在先进的内部创业制度下,能够将更多的培训机会和资源提供给相关员工,同时为优秀职工提供保险,鼓励其进行自主创业,如果失利还能够重新回归企业进行工作[3]。

(二)管理方面

针对价值网络而言,对管理方式的创新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首先,管理大数据。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过程中,各种类型的数据大量产生,对其进行收集过程中应积极使用先进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及时将各种信息提供给用户,还能够提高企业工作效率。不论是针对单个的社会经济主体还是针对企业价值网络都应当对大数据进行创新,过程中可以创新价值主张和业务流程等。同样,在对大数据进行创新的过程中,核心企业仍然应处于引领地位;其次,物联网管理方面。在对互联网经济运转形势进行转变的过程中,物联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网络成员的工作效率,促使其充分发挥自身价值。现阶段信息的传递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云计算和云储存对于提高信息利用率更有较大的作用,物联网能够促使数据和信息进行有效的交换,从而从根本上提高竞争力。现阶段对于物联网管理的创新有职能控制、识别和运营等,价值网络在运行过程中拥有更高的效率,有助于对成果的创新并获得更高经济效益[4]。

结论:企业在实施价值网络运营过程中,受到了互联网经济的重要影响。信息时代的到来,导致跨企业的战略实施和管理开始出现,网络化发展趋势明显。在这种情况下,节点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出现了模块化特征,这一特征能够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较高的创新机会,新时期互联网经济下,企业价值网络的创新途径有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两方面。(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陈文基.商业模式研究及其在业务系统设计中的应用[D].北京邮电大学,2012.

网络经济的核心篇(9)

一、网络会计的主体与职能

(一)网络会计的会计主体

会计假设是人们在长期会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在会计工作中遵循的约定,是保证会计活动正常开展的基本前提。目前被普遍接受的主要有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四个方面的假设。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会计的一般原则,如划分收益支出与资本支出、历史成本、权责发生制等。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虚拟企业所形成的商业环境普遍存在,而虚拟企业是建立在利益共享原则基础上的临时性结盟组织,他们根据任务的要求和市场变化迅速进行重组分合,使会计核算的主体、内容都呈现出模糊状态。

会计主体是会计服务的特定对象,它规定了会计活动的范围。确定会计主体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能够控制其资源,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二是独立进行会计核算并提供会计报表。为讨论网络会计的会计主体可以对虚拟企业作如下分类:(1)聚集型虚拟企业,即在虚拟企业中划分层次和结构,核心企业对供应链进行管理和控制,虚拟企业利用网络充当买卖中介,实现直线营销。(2)价值链型虚拟企业,这类企业是虚拟企业采取的主要形式,核心企业把价值链中低层次、非核心的业务活动,外包给其他最好的专业公司去做,以较少的投入取得最佳的回报。在这种类型企业中,核心企业是生产作业链的主导,上下游企业互为顾客,在网络环境中组成一个联合体。(3)联盟型虚拟企业,即各自拥有关键技术和资源的企业,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制定统一的标准,加强相互产品的兼容性,以达到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的目的。

无论哪一种类型的虚拟企业,其一,都必须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为了有效的组织生产和经营,明确虚拟企业内部的利益分配,必须相互提供会计报告;其二,虚拟企业必须自主营运其资源,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以按照传统的标准,虚拟企业应该是网络会计的主体。特定的会计主体决定了网络会计与传统会计或电算化会计的区别,会计电算化是采用电子计算机和会计软件处理普通实体企业的会计业务,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算账,是会计技术手段上的改进,没有突破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的核算范围,所以会计电算化还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网络会计。

(二)网络会计的会计职能

传统会计的两大职能,一是进行会计核算,二是实行会计监督。会计核算就是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综合的记录计算与分析,以价值指标来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会计监督职能是在全面系统的反映经济活动的同时,对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考核和控制。在虚拟企业中对经济活动的记录与控制是超越时空和多方位的,网络数据的安全至关重要,原有的核算与监督两大职能的内涵难以满足网络经济发展的要求,网络会计的发展,要求赋予会计职能以新的内容,网络会计职能,应由传统核算型转变为动态管理型,监督职能转变为全方位的安全控制职能。

网络会计要以全新的方法对各项会计数据作出表述,最大限度的满足虚拟企业对网络会计信息的要求。网络会计为客户提供的会计信息有两个特征:一是实时化提供会计信息。这是网络会计有别与传统会计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会计核算将事后的静态核算提前到事中的动态核算,由于及时处理会计数据,经济业务一旦发生和确认后,就立即存入服务器,自动进入网络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检测和处理。方便快捷的产生反映经营状态和资金状况的动态会计信息。二是多元化提供会计信息。传统会计只能按照行业统一标准提供规定模式的相关指标和数据,而不同的顾客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是不同的,网络会计应该以满足顾客需求为首要任务,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会计完全可以提供多元化的会计信息,例如市场行情,经济合同的执行情况,生产环境等等。

二、网络会计的基本体系

(一)网络会计的基本架构

网络会计必须采用网络结构系统来设计,按照内部体系和外部体系分别设置。对内与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处理系统相连接,对外通过公用系统多极链接融入整个社会网络。内部会计系统作为整个经营管理网络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各个具体业务处理点紧密相连,从各个业务处理环节直接输入基本数据,并通过网络系统按设定的路径及时的传送到会计系统的中央处理机上,形成一个以电子联机实时处理的网络化控制的信息系统。网络会计对外部的连接主要是通过收集相关的经济业务信息,如网上购销,网上办税等,并进行相关业务的处理,通过设置会计频道方式向外界会计信息和相互交流,保持与外部的沟通。设置内部和外部网络会计系统,有利于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和以业务为中心的责任考评,协调好各成员的协作关系,同时能够实时的反映与核算经济业务,及时地会计信息,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二)网络会计的组织构成

按照虚拟企业内部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虚拟企业可以分为二类,即主导型虚拟企业和平等型的虚拟企业。主导型虚拟企业是以某个掌握核心技术或资源的企业为主体,去组织其他企业而形成的虚拟企业。平等型虚拟企业是企业各个成员均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或资源,提供的产品互不矛盾,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组成的虚拟企业。

在主导型虚拟企业中,企业的会计组织可以采用两种方式来设置:一种是在主导企业会计机构的的指导下,根据事先达成的会计制度或标准,由各个成员的会计机构利用网络自主进行核算。另一种是在主导企业设置会计处理机构,处理和控制整个虚拟企业全局性的事务,各个成员只设置业务输入终端。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都必须经过各个成员的一致同意。在平等型虚拟企业里,各个成员企业一般各自设置会计机构,依据多方达成的协议,利用网络各自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

(三)网络会计的核算方法

传统的会计方法包括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分析的方法、会计检查的方法。网络会计的主要任务是对内进行协调、核算、控制和管理,对外提供有价值的会计信息,其方法也就围绕其主要任务来确定,通常应包括会计核算的方法和会计控制的方法。现就虚拟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于会计核算作以下设想。

1、设置更为灵活的会计账户体系。

传统会计严格的按照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来划分账户类别,许多账户的名称和使用方法较为抽象,非专业人士难以理解。在网络会计的环境中,实时的会计报告系统随时反映综合的信息,并且信息的内容易于公众所理解。因此,要尽可能按照虚拟企业的经济业务内容来设置账户体系,账户的名称要简明、易懂,账户的结构只设”增加、减少、期末余额”,取消”借、贷”符号;采用现金收付实现制,取消跨期摊提账户,以避免人为的调节成本和利润的现象;账户的余额要反映现时价值,即每日按照市场的报价进行调整,以便动态的反映企业资产的价值。总之,设置的账户应与网络会计处理系统相适应,又能被外界普遍接受。

2、自动化、无纸化、实时化的报告系统。

传统的会计报告具有内容高度综合,报告数据可比,信息格式统一,定期以书面形式发表等优点,但是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客户对信息的要求愈来愈高,传统报告提供的信息单一,人为的调节报表数据,信息内容相对滞后等问题已显现出来,因此,网络会计报告无论从内容和形式都应作出较大改革。自动化、无纸化、实时化的报告系统是网络会计报告的重要特征。从存储技术上看,会计报告的载体由纸质存储发展到磁介质、光电介质存储。从数据的录入来看,网络会计报告系统已由手工录入发展到借助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库系统,自动计算、分类、和组合,随时产生能够满足特定需要的会计报告。从会计报告的传输形式来看,已由人工传递、邮政递送、报纸公开发表,发展到通过互联网传送或公开,报表的传送不在受到时空的限制。从会计报告的内容来看,网络会计报告能提供一切用户感兴趣的信息,包括按照统一标准产生的信息和特定要求定制的信息,既有过去已经发生的信息,又有正在发生业务的信息,同时又有对未来的状况进行的预计。因此,网络会计报告的报告应该是多元化的,全方位的。对于虚拟企业内部各成员间的相互提供的报告应根据多方的约定来实现,对于向虚拟企业外部的报告则应根据立法或有关部门的相关规定来执行。

网络经济的核心篇(10)

在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网络文化已成为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网络时代社会思潮的重要载体与形式。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方式与机制,形成舆论引导与利益引导、政策引导、理论引导的统一与互动,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全新的时代课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原则与方法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原则

网络文化环境中,意识形态建设的环境有了根本改变,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网络文化的有效引领,就必须充分把握住网络生存方式与网络文化的特殊性和规律性,遵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占领网络文化阵地,给多样混杂的网络思潮以正确价值指引,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思潮与精神家园,为网络化生存方式与发展方式中全体人民团结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与精神支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其目的性是十分明确的。相比之下要把握并遵照“规律性”却要困难得多,一是由于网络传播的特点,根本改变了传统媒介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特点;二是网络文化自身的虚拟性、多样性、开放性、多变性,也不断对主旋律宣传的方式方法提出新的要求。能否真正把握住网络传播规律、切合网络文化特点,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真正占领网络文化阵地,能否最终实现对多样价值的引领。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方法论探索

(1)对话方式。一是“理论自觉体系”建构中的对话。根据唯物史观的揭示,意识形态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生活实践而言具有滞后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发挥超越、引领其他文化价值形态的强大逻辑能量,体现自身在多样价值中的科学性、先进性与比较优势,就必须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性。马克思指出:“理论的方案需要通过实际经验的大量积累才臻于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自觉体系”建构中要通过不断的沟通、交流和互动的方式,实现反省和超越自身的“理论自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趋圆融与严密、日臻科学与完善。“理论自觉体系”建构中的对话包括:与经典马克思主义对话;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对话;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新发展对话;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对话:与西方国家建设经验和人类共同文明成果对话等。“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网络化生存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体系内外的知识、价值系统对话无处不在。通过不断地沟通、对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在无限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与开放知识信息、多样价值系统中,不断实现自身理论自觉,发挥整合其他文化价值的强大力量。

二是“信念教育体系”建构中的对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构建网络受众信念体系的过程,必然是摒弃了单项度的刚性灌输方式,必然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对话过程。包括多样价值环境中对人世的探求、对人世活动的理想与价值追求的对话;对道德信念、道德人格追寻中的对话:对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公共性价值渴望和呼唤中的对话;对人的尊严和主体性高扬中的对话;对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等人的终极关怀问题进行反思中的对话。在网络文化的虚拟世界中,尽管人的社会性、生活的现实性被淡化,但人对美好心灵、美丽人生的追求是任何时刻都存在着的。在多样价值混杂的网络文化中,关于人的价值与信念的对话有其独特魅力,因为这种对话所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是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冷冰冰的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重视人的发展和人文关怀,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价值向度,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先进性。通过对话的方式,切合网络受众主体性不断提升和价值性需要,进入受众自主的价值世界,为广大受众营造精神家园、提供价值指引,进而建构网络文化中为网络受众所广泛接纳的科学信念体系。在网络文化多样价值环境中,网络受众有多样价值选择的自,但却容易迷失在杂乱价值世界中。只有交往、对话、厘析与明辨,才能在多样性价值世界中找到主导性、科学性价值。

(2)阵地文化建构方式。阵地文化建构的第一步是阵地资料管理,它是指网上意识形态数据库的管理模式,就是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具有强大的存储、检索和互动功能的信息与传播平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论体系通过专业网站、网页、栏目或消息报道等形式链接到网络上,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阵地资料的建设与管理。在网络传播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强化阵地意识,加强自身阵地建设,不断开发和完善适应网络文化环境的技术模式、软件模式、资料模式和教育模式,构建丰富、全面、即时、灵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阵地资料。

阵地资料管理目的在于形成强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阵地文化”,并以之为出发点实现对其他文化价值形态的整合与引领。建基于阵地资料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阵地文化培育,一方面要引导广大网络受众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对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信念;另一方面,又要倡导人文关怀,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合理解决网络受众的现实生活难题与切身利益需要,科学解释现实社会道德问题,有效解决多样社会下的人们价值冲突,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传递时代精神、塑造时代品格、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价值导向与精神动力作用。为此,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文本数字化建设与人文精神培育结合起来,既重视引领人的政治信仰与理想信念,又重视人的价值实现与生命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建构的阵地文化,是多样性文化中的主导性文化,也是网络文化多样价值中的先进文化、科学文化,发挥着引领时代风气之先,凝聚与整合其他文化形态的巨大能量。

(3)“网语体系”运用方式。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话语方式与言语表达是人类社会不同文明方式最集中、最直观的揭示。网络作为现时代人的生存方式与发展方式,它对人的精神价值世界的深刻影响的途径之一就出于网络对人的语言环境 的改变。马克思说:人们“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网络语言是网络受众尤其是青年群体以网络生活为主题创造出的“键盘语言”,是网络文化下的社会思潮的载体,是网络时代网络受众“新的言语”形式。

网络语言生成于网络多样价值的环境中,是网络时代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与话语形式。它的前卫性、叛逆性、简约性、直观感性化,体现了信息时代的网络受众求新、求异的个性特征,及其对社会生活理解和批评的率真性情。网络语言出现与兴起,很大程度冲击着传统规范化、样板化的思想教育的话语体系,给意识形态建设带来巨大冲击与挑战。在网络文化多样价值环境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及其对其他价值的引领,将无法回避网络语言兴起带来的挑战。网络语言就其性质而言是中性的,它给思想教育带来冲击与挑战的同时,也为现代人的思想解放、主体性发展、个性创造提供了沃土。网络境遇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应对之策,恰恰在于如何使中性的网络语言为自身建设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直面“话语权”挑战,一方面要把握网络语言的规律与趋势,对个性张扬的网络语言以科学有效的引领与规范:另—方面又要汲取与借鉴网络语言的积极因素,开发并运用自身的“网语体系”,通过网络受众喜闻乐见的话语风格与表达形式,找准理论宣传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自己的“网语体系”,使其有效融入网络受众尤其是青年群体的“交往话语”之中。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支撑体系与保障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全新的时代课题,也是复杂而艰巨的难题,它不仅需要确立科学的原则与方法,而且还需要形成强有力的支撑体系与保障机制。

1.经济基础支撑。马克思说过:“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环境中,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和人们利益关系的复杂性,必然造成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在复杂利益关系、多样思想文化中占居主导地位、发挥引领作用,归根结底要通过它所代表和反映的经济基础来支撑。因此,只有不断通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2.价值事实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主观的观念形态,是建立在与之相对应的客观的价值事实基础上的,后者对前者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在多样价值并存的网络时代,要让广大网络受众选择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必须在客观层面上创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现条件,让广大网络受众享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事实。为此,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着力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扩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基础,进而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多样文化中的整合力与引领作用。

上一篇: 小学生课堂教学常规 下一篇: 贸易条件理论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