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举措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30 14:50:15

技术创新举措

技术创新举措篇(1)

一、房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1.经济时展的基本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更新速度也在逐渐加快,而房屋建筑施工技术也不例外。在经济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建筑施工技术创新已经和企业经济同等重要,这既是经济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利用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技术,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使建筑企业发展壮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2.建筑企业发展的根本途径。随着市场改革的深入,建筑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建筑企业如果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不仅需要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品牌形象,而且更重要的是对施工技术进行创新,以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从而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房屋建筑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1.施工技术中的应用问题。很多施工单位在房屋建筑施工中,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盲目加快施工进度,对施工技术的应用不够重视,没有将其切实应用到施工环节中,从而使得房屋建筑的施工效率受到不利影响。同时,很多施工单位对施工技术的应用不当,不是没有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进行施工操作,就是没有将其贯穿于房屋建筑施工的整个流程,从而使房屋建筑施工质量大受影响。

2.施工技术中的安全问题。很多施工单位的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施工技术的要求和标准不是很清楚,在技术应用方面欠缺经验和技能,使得技术管理的水平低下,施工现场的操作杂乱无序,从而为房屋建筑施工埋下了安全隐患。

3.施工技术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在房屋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涉及到土方的挖掘和混凝土搅拌等诸多的施工环节,如果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应用不当或者机械设备操作失误,既可能会损坏施工设备,又会对施工现场及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影响了施工区域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

三、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

1.施工设备与材料管理。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需要做好施工设备与材料的管理工作,如选择合适的电力系统和电源;注重施工用水和生活用水的管理;合理利用施工材料和施工设备;做好施工设备的养护工作;避免施工材料的浪费等。

2.施工技术的管理。施工单位需要做好施工技术的管理工作,这是施工技术应用的关键环节。例如在房屋建筑施工前,施工单位需要做好施工方案和施工图纸设计工作,明确施工材料和施工设备的堆放位置;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配合监理单位进行施工环节的监督和审核工作,保存好各项施工技术材料;在工程施工结束后,配合验收单位进行竣工验收,做好工程量核查等。

3.施工质量的管理。施工质量管理是房屋建筑施工管理的重中之重。首先,施工单位需要做好施工前的质量管理,如检查施工材料的质量、施工设备的性能和施工现场的布置等。其次,施工单位需要做好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如检查施工操作流程,注重施工技术的应用,以及各个施工环节的相互衔接等。最后,施工单位需要做好施工结束后的质量管理,例如验收资料的整理和审查;评价工程施工质量,测试工程施工的技术指标等。

四、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举措

1.建立施工技术创新的扩散机制。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既要重视施工技术的创新工作,又要注重施工创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建立完善的施工技术扩散机制,将施工创新技术及时应用到房屋建筑工程的现场施工中,以提高施工的质量和效率。对于施工单位而言,因施工创新技术的扩散速度与其经济效益的增速成正比,因此,应加快施工创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提高房屋建筑价值奠定基础。

2.构建施工技术创新平台。施工技术的创新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是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在长期的施工中经验和知识积累的结晶。因此,施工单位需要构建施工技术创新的平台,研究房屋建筑功能与成本之间的关系,为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和施工条件。同时,构建技术创新平台也有利于施工单位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减少施工材料不必要的消耗与浪费,提高施工的效率和质量,缩短工程施工的周期,为施工单位控制施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奠定坚实的基础。

3.培养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方面,施工单位需要培养施工人员的职业素养,使其从使用者的功能需求为出发点,在工作中做到恪尽职守,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和施工要求进行技术操作,不能在工作中,任意更改技术操作流程。这样可以减少因施工人员操作失误造成的经济损失,避免因施工质量不合格而带来的返工,增加施工单位的成本支出。另一方面,施工单位需要加强对施工人员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例如定期开展技术知识培训和考核;邀请专家举办技术知识讲座;举办操作技能比赛活动等。

技术创新举措篇(2)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地质勘查中地质找矿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矿产资源的需求,与当前矿产资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对地质勘查找矿技术的探究与创新,已经成为了地质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不断对地质找矿手段进行创新和利用,才能实现找到更多矿源和资源的目的,以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找矿勘查技术的发展现状

进行矿产勘查工作,首先要调查和了解地下地质的结构和岩浆的活动,对矿床最可能赋存的部位进行确定,并明确探矿工程的施工地点,从而查明矿床内矿产资源的存量。

当前国内矿产勘查技术的发展,在长期的研究发展下实现一定水平的提高,不仅能够使用比较齐全的勘查方法,而且还能够探索和开发新方法。在近几年,我国在矿产勘查上对国外的先进探矿仪器设备进行了大批地进口,例如金属矿高频地震仪、高精尖分析测试仪和大功率的电法仪器等先进设备。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对探矿仪器的研究设计也有一定的突破,不但满足了国内矿产勘查的技术需求,而且还能够实现出口。

通过对国内外高端探矿仪器设备和探矿方法的使用,在矿产勘查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方法和思路对深部找矿产生了约束,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迫切的需要研究和开发新理论、新技术来改善现状。通过不断提高的技术创新,才能为研究复杂地形地质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撑,促进矿产勘查事业的发展。

三、找矿勘探技术的发展要求与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大,地质矿产勘查技术作为地质找矿的关键,要求其技术必须实现快速的发展,趋向成熟化和规范化。

在勘查技术方面,人类为地质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机遇,而且也为地质勘查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现代地质在勘查技术上将更着重于降低选矿技术的生产成本,使其更具有经济价值,也要在不断的勘查矿产实践中,总结其成功的实例中所运用到的科学知识,摸索出新的实践理论,使其获益于勘查技术的发展。

矿产勘查和开采的深度在不断的加强,随着矿产勘查工作的逐渐深入,勘查的方向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实现转变,更着重于隐伏矿、深部矿、难识矿。深部地质钻探找矿工作的进行,在勘探方法以及各种勘探技术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除了对地面探测精度的大力提高之外,还要不断发展井中观测,实现较高的井-地结合的矿产观测水平。此外,还要提高综合反演能力,突破各勘查方法之间的条件约束,使得反演的结查与实际的地质情况更加吻合。

要通过对勘查的技术和方法的成效更新,解决勘查难度增大的问题;要对勘查理论进行不断的完善,使得矿产勘查的工作得以延续。实现现代地质找矿勘查技术工作中,对勘查技术研究与应用的不断创新提高。

四、地质找矿勘察技术的创新

1、 综合应用现代找矿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矿产勘探的方法数不胜数,现在的找矿技术已经是远离越来越复杂,操作越来越简单,涉及的学科领域越来越广泛。在技术创新上,要对传统的从地表到深部进行的找矿方法继续进行深入的探究,改善这种找矿方法实现的效果,在找矿方法上要进行综合的应用以及联合的解释。要从岩石的物理性质差异的角度出发,认识深部地质的结构和成矿规律,可以通过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使用精密的地球物理仪器进行测量,从而获得准确的数据。检测时还要适当的对数据和图标进行校正,并输出高精度的资料图谱。

2、“地、物、化三场异常相互约束”技术方法

在技术发展上,可以使用“地、物、化三场异常相互约束”的技术方法,实现高效的迅速地实现矿产勘查的目标,特别是在老矿山的深部以及它所能覆盖住的区域的预测中,可以发挥出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对这种技术的使用中,还要提高线圈的边界以及戏迷线圈的准确率;通过研究,加强其环境勘探中对穿透地表深度勘探的能力;同时要通过实践研究,提高在比较复杂环境中勘探矿产的准确度,

3、X荧光技术

在受到一定波长的光的激发后,某些物质会在极短的发射出元素X特征射线。而通过荧光技术勘察的方法,能够对低下隐伏构造和矿体的赋存位置进行具体的指示,还能明确的划分矿体的边界,并且能够确定矿体的厚度。通过对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的使用,能够灵活机动的、及时的获得元素的成分和品位,实现很好地找矿效果,因此,射线荧光分析技术在地质行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4、甚低频电磁法

随着对矿产资源的不断深入勘查,以及矿产的开发生产和对找矿的实践,大量的浅部矿和表露矿已经被开采殆尽,剩下能够开采的浅层矿产资源越来越少,需要不断的进行深层的矿产资源开发,增大了矿产开采的难度。

针对这种情况,甚低频电磁法能够得到很好地利用,这种方法在使用能够实现勘察迅速、方便快捷的效果,而且在勘察方式上也比较灵活。使用甚低频电磁法,是通过用Fraser滤波等处理所测得的数据,根据地质研究控矿规律和矿体的赋存规律,对掩盖区异常的地质体和产状以及展布的方向进行有效的圈定,并对矿体空间赋存的部位进行预测,为找矿额度提供相应的依据。甚低频电磁法运用的最佳时间是在场强较稳定的时间域,因为甚低频电磁法在选择信号源的时候会受到一定的限制,特别是电磁波的强度会受到时间的影响,在日出或者日落时受到的影响最大。这样才能使甚低频电磁法在使用时,实现经济、高效、快速、便捷的突出效果。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矿产资源需求,就必须在地质找矿勘查技术方面拓展出更多的创新点。因此,要加强自主创新与科学技术的研究深入,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找出更加便捷的、有效的地质找矿勘查方法,有力的提高地质找矿勘查技术,为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技术的支持。

参考文献:

技术创新举措篇(3)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房屋建筑业已经取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加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房屋建筑中施工技术与施工质量。因为房屋施工的相关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到人们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所以施工单位一定要加强房屋施工技术,以保障房屋的实际质量。

一、房屋施工工程技术创新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当前对房屋建筑施工工程进行技术创新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具有极重要意义,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改革创新是充分适应时代需求的必要途径

虽然我国在房屋建筑业上取得了非常显著的发展,但是如果与西方较发达国家对比,我国房屋建筑相关工程技术表现出严重的不足与滞后性,特别在创新房屋施工技术具体实践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上升空间。社会生产力是衡量社会、国家文明程度与进步程度的基本准则。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可以给技术创新带来更好的管理与经济基础,同时,技术改革创新也能促进生产力更好更快地发展,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然而我国房屋施工行业相关技术创新的当前现状还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力快速发展的需求,该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会影响到我国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所以房屋建筑施工企业在未来的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努力提升技术改良与技术创新的能力,将技术改革创新作为自身努力的主要方向。

2.技术改良创新是施工企业在社会竞争中获得生存的必要手段

目前社会各行各业竞争都已经呈现出自热化的发展趋势,所以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中,如果被沦为弱者,那将会面临着被淘汰的悲惨结局。房屋施工企业在面临激烈的竞争时,如果盲目扩张,在技术方面跟不上,资源分散,就会导致专业化管理水平逐渐下降,最终企业会变得非常脆弱,以致失去了市场竞争力。所以,房屋施工企业一定要认真思考整个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及应对竞争的方法策略。然而房屋施工企业如果想在竞争中处于持续优势,并取得稳定发展,那么就应坚持把持续发展作为导向,将技术创新作为手段,努力实现企业综合效益目标。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一定要努力去满足市场的相应需求,企业要充分地进行市场调查及预测,创立建筑开发的新手段,建立好人员绩效评估机制,逐渐建立起适合企业现实需要与满足市场竞争需求的技术改良创新机制,并积极地将技术创新有效成果应用于实际施工中。

二、我国在房屋建筑施工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

1.安全隐患问题

目前我国房屋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安全隐患方面的问题,致使安全事故频频发生,该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话题。造成安全隐患的原因主要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相应施工人员未严格按照建筑工程相应的操作规范作业,该情况是导致房屋施工中频频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房建施工人员自身安全意识太淡薄,且缺乏良好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第三,施工企业尚未

形成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管理水平非常低下,建筑施工现场特别混乱,极易发生安全事故。第四,在实际施工中,所选用的具体建筑材料和机械设备不达标, 致使安全事故不断发生。

2.施工技术实际管理不当

房建施工技术管理贯穿于整个房建施工过程中,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房屋施工质量、成本、与进度等各个方面,同时与房建施工中安全事故的出现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目前有部分施工单位普遍存在着施工技术实际管理水平低的情况,致使技术管理欠当,极易造成施工现场出现混乱,安全事故发生频发。

3.房建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技术问题

在土建工程中,混凝土技术是重点之一,特别是在建筑框架以内或者剪力墙,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特别重视该几个部分。工程的实际安全使用中混凝土本身的质量会受到部分影响,所以工程施工中最首要的目标则是要进行管理控制,当前混凝土技术已在实际施工中开始使用,然而混凝土在实际施工中频频出现问题。比如在给距离远的搅拌站运送混凝土过程中会影响到其质量,同时通过混凝土进行实际施工时,经常产生的问题就是振捣棒所插入部分深度不到位,这就造成了蜂窝麻面以、振捣密实度不够等众多质量问题。综上所述,严格控制所选原材料是管理混凝土工作首先做的。除此之外,还要控制振捣的实际间距,具体表面处浆振捣务必要有保证,在密集之处应采取人工振捣措施,振捣时要采用带刀片的一些振捣工具,时间不应超过所选混凝土的实际初凝时间。

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举措

1.坚持技术创新理念

市场经济本来就属于相对开放的环境,在该环境下生存与发展的企业,想要具备强劲的竞争力,在面临各种挑战时,都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然而对于房建工程施工单位来说,要实现技术创新就必须先要树立起创新理念。企业在扩大资本实力及资源积累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将创新理念作为引导,努力加强施工管理,促进工程各环节施工技术创新,尝试一些科学创新策略,并通过企业自主创新或技术合作等方式,来实现房建工程施工过程中技术创新。如果离开了科技创新,任何研发及生产都只不过是纸上谈兵。所以在当今激烈社会竞争中,房建施工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稳住脚,就绝不能摒弃施工技术创新理念。另外,房建企业如果想持续营利,就应该树立起高效率的改革创新理念,然而高效率不单纯表现为技术创新的速度快、能力强,而且还应表现为技术创新在转化成实际生产力时速度快、能力强。

2.房建施工企业应该使用低碳施工技术

低碳环保型建筑指的是在建筑物自身使用寿命内,所选建筑材料及实际施工过程中,减少像化石这样的非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同时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当前国际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均采用低碳环保房屋工程建筑。低碳建筑所采用的是地能热泵与智能布线供电系统、节能门窗、太阳能利用、

雨水收集过程中水利用等低碳技术。低碳型建筑不仅能使建筑物中碳的排放量大大降低,同时还能减少工程中的实际能耗。

3.健全施工技术改革创新体系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过程中,还要不断完善和创新自身机制,即建筑工程施工企业需要搭建创新团队,增强企业组织结构的灵活度,并且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改革体系上进行创新,以提高其市场核心价值和竞争力。由于建筑工程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不断地更新换代,,因此,不仅要加强企业内部人才引进,更要加强对自已在工作的建筑施工人员进行后期培训和考核激励机制的施行,加强他们专业性的培训和培养,重点放在灌输建筑工程技术创新的本质和精髓,而绝不仅仅简单地检查监督工程质量,。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房建工作的施工质量、舒适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当加强思想重视,不断创新技术,提高施工质量和管理水平,这样才能确保我国房屋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振,李旭.浅析房屋建筑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应对[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8).

[2]梁冰.关于我国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3(14).

技术创新举措篇(4)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施工技术是建筑施工企业发展和生存的基础性资源。建筑业已经逐渐成为市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生产活动朝着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建筑工程的各个项目管理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需要不断总结施工过程中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

2 建筑施工的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建筑施工技术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但随着施工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建筑结构日趋复杂,建筑施工技术必然要进行不断地革新与优化。我们应当依据施工中的技术路线而选择合理的优化方案,具体而言,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依据建筑垂直发展以及作业面窄与施工进度紧的特点,不断提高垂直运输体系的施工效率;其次,要依据建筑物逐层施工的特点,不断提高施工作业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效率,加强施工各工序间的衔接,强化总承包管理的力度; 最后,要依据建筑作业环境差的特点,不断提高、优化结构施工工艺,增强建筑施工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3 施工技术问题

3.1 基础施工缺乏依据

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很多房屋建筑在施工基础时,手上并没有详细的地质详勘报告,而是参照附近已有的建筑群的基础设计资料来进行施工设计,就给房建工程带来了很大程度的安全隐患。

3.2 材料质量影响技术质量

材料质量问题、施工技术、管理维护等都会影响房屋的防水质量,建筑防水工程质量低劣直接决定了房屋渗水发生可能性的高低。

3.3 房屋裂缝问题

房屋楼面裂缝问题主要是由混凝土施工不符合标准造成的。其一是由于混凝土骨料在沉降的过程中受到了阻碍,致使混凝土塑性沉降出现了裂缝,这主要是因为混凝土塌落的程度过大、沉陷过多所引起的,此外,模板绑扎、模板沉陷或移动时也会引起此类裂缝的出现。

3.4 结构设计问题

房建结构要同时承受垂直荷载和风产生的水平荷载,还要具有抵抗地震作用的能力。一般低层结构的水平荷载对结构影响较小,但在高层建筑中,水平荷载和地震作用是重要因素。随着高度的增加,位移增加很快,过大的侧移会影响建筑使用,会造成非结构构件和结构构件的损坏。所以必须将结构的侧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3.5 污染问题

房建工程施工技术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包括建筑材料不合格带来的空气污染以及建筑设计施工缺乏节能环保意识导致建筑能耗增加以及施工过程中造成的光污染、噪音污染等。污染问题的存在不利于生态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4 房屋施工技术分析

4.1 混凝土工程

混凝土是房屋建筑施工的主要原料,混凝土工程的发展程度已经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房屋建筑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混凝土施工技术也是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主要部分。我国的预拌混凝土技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推动了混凝土泵送技术的发展。在真正运用混凝土施工技术到房屋建筑工程中时,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混凝土碱与集料的反应,要注意在施工过程中的各种低碱水泥、砂石料、外加剂等原料的选用,尽量选择品质较高的膨胀剂和减水剂。混凝土的质量对于房建工程的质量而言,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混凝土配料的过程中要考虑使用优选低碱水泥、低碱活性集料、低碱外加剂等。随着时代的进步,混凝土工程的施工技术也在不断完善,我国也在不断地研发配置更高性能的混凝土。

混凝土的运输是一个重要方面,泵送混凝土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式,泵送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其坍落度应该尽量小,以避免在振捣过程中混凝土产生离析和泌水。而输送管道应该尽量少用较弯较软的管,传送混凝土的泵机出口要配备一定长度的水平管,再接弯头。混凝土的浇筑是一个重要的步骤,将混凝土运到施工现场之后,要及时进行浇筑,待其失去流动性之后浇筑比较困难,不能进行二次加水。

4.2 钢筋工程

对于钢筋工程的施工,首先,要保证钢筋表面的洁净,对于钢筋表面的泥土、油污等要处理干净。其次,在施工之前要利用机械或者人工方式将钢筋调直,尽量保证钢筋没有局部的弯曲、小波浪等。第三,钢筋切断时要根据具体的型号、直径、长度等进行搭配,以最大的利用效率将钢筋利用起来。第四,对钢筋做弯曲处理时,要根据具体的形态要求操作。钢筋弯钩有半圆形弯钩、斜弯钩和直弯钩,不同形状的弯钩具有不同的尺寸要求。最后,钢筋具体的下料长度要根据各个构件的尺寸以及混凝土的厚度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之后定出最合适的长度。

4.3 模板工程

要合理构造模板,以防止模板之间的变形不同使得混凝土出现裂缝,而且需要注意的是,模板和支架都要保证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防止负载超过一定限度之后变形过大造成混凝土开裂。其次,也需要合理地把握拆模的时间,不能过早或者过晚拆模,过早或过晚拆模对于混凝土的质量都有影响。一般来说,在保证工期的情况下,常采用三套模板,因为房屋楼板出现裂缝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初期的混凝土强度比较低,负荷过重产生,模板工程可以使施工的荷载分散。

4.4 框架柱纵筋搭接施工技术

在异形柱纵筋中,可以用机械连接或者采用对接焊技术。然而,有的时候,施工单位为了降低成本,常常采用搭接的方法。在搭接框架柱纵筋时,可能会使得框架柱纵筋的搭接部位截面尺寸变小,该部位的箍筋没有发生尺寸变化,从而使得框架柱的纵筋不能紧靠箍筋。

对于这一问题,施工人员可以适当地向上延伸下部的框架柱纵筋搭接的部位,使之向外弯折,这样,上部的框架柱纵筋可以通过弯折段和下面的框架柱纵筋的轴线对齐,从而满足框架柱纵筋搭接的要求。5 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

5.1 创新的内容

在施工技术方而要有所创新,适应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跟随市场的发展,管理的创新要从观念、技术、组织机构等一些方而加以创新。其中,观念的不断创新要根据施工单位的实际情况和施工管理体系的内在要求,寻找符合实际的管理模式,因此,要适应市场的运行体系和发展规律。

5.2 施工单位与施工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和建筑行业创新思路

在房屋建筑施工的阶段,施工单位和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他们之间需要的是沟通。同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这其中就需要不断的总结,在总结中走创新的路。

6 结束语

房屋建筑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影响了建筑行业的发展。无论是建筑行业还是社会层面,对此都十分关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一方面是对于施工技术要不断更新,不断研发更安全、更环保的技术应用到建筑中去。另外,对于房屋建筑施工中的各种问题,也要及时发现并及时改进。

技术创新举措篇(5)

讲“技术创新红利”,不能不讲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卢卡斯(Lucas)。上世纪80年代,卢卡斯等将知识作为“内生变量”放入生产函数中,从而在理论上揭示了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何谓“技术创新”?笔者认为技术创新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引入,具体指从投入品到产出品的整个物质生产过程所发生的“革命性”变化或称突变。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进步的作用比20世纪更为显著。信息技术已成为诸多生产要素中的第一要素,统领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为经济增长作贡献。

同时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产生了一些新人。笔者在《人本体制论》指出,这些新人既是技术专家,也是商人,同时也是艺术家;他们不喜欢传统观念,不喜欢等级制度。在乔布斯和马云们的身上,我们已经看到这种迹象。

由上可见,一国要建成“人本导向的国家”并获得持久的竞争力,不能仅仅依靠资源禀赋和要素成本的红利,还必须着力挖掘新的红利,其关键的一招是寻求创新驱动的红利。

中国“技术创新红利”挖掘出来没有

对于“中国技术创新的红利挖掘出来没有”这一命题,世界经济论坛(WEF)的《2011-2012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依据全球竞争力指数(GCI)对全球142个经济体进行评测。 GCI由基础条件、效率提升、创新与成熟度三大类共12个项目决定。在2011-2012年度竞争力排名中,瑞士、新加坡和瑞典位列前三位,这三国共同点是在创新方面有较强的实力。以瑞士为例,其在12个大项中表现均很强劲,其中最强的三项为创新、技术设备、劳动力市场效率。

再看中国在12个分项的排名:制度第48名,基础设施第44名,宏观经济稳定性第10名,健康与初等教育第32名,高等教育与培训第58名,商品市场效率第45名,劳动市场效率第36名,金融市场发展第48名,技术设备第77名,市场规模第2名,商务成熟度第37名,创新第29名。由此可见,尽管中国在市场规模、宏观经济稳定性方面优势明显,但在创新方面的表现却差强人意,特别是在技术设备、高等教育与培训等方面亟待提高。

2011年7月,“信息技术和创新基金会”(ITIF)发表的题为《大西洋世纪》的研究报告也传达出类似的信息。该报告对全球40个国家和若干国际经济体的“全球创新型竞争力”(Innovation-based Global Competitiveness)进行评估。中国在40个经济体总排名中,位列第34名,而另外两个东亚国家——韩国和日本则分别位列第5位和第11位。这也反映出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在“创新型竞争力”方面的明显差距。

总之,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在迅速崛起,逼迫我们奋起直追,如中共十提出的那样,“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通过实施“创新立国”战略,释放中国“技术创新红利”。

释放中国“技术创新红利”要有战略思维

如何释放中国“技术创新红利”?从战略思维的角度,有三条必须把握:

把握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性趋势。2001年笔者在《关于先进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及发展规律性研究》中,提出了五条规律性认识:一是科学发明——技术创新——产业化推进的基本路径;二是量变——部分质变——根本质变的运行方式;三是开拓新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的两条主要战线;四是局部发达地区创造——向国内更大范围扩散——向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的空间运动规律;五是利用后发优势促进某一产业乃至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这五条中,科学发明、技术创新是基础性的东西。

把创新列为第三波转型即整体转型的重点。当前,“中国正面临第三波历史大转型”。这是从民族复兴角度提出的整体转型战略。在 “人本、绿色、创新、协调”的八字方略中,创新发展战略与人本导向战略、绿色发展战略、协调(内外、产业、区域、城乡)发展战略属于同一战略层级。

制定中国自己的创新立国战略。笔者在《创新立国战略》一书中指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的是战略性、宏观性和思想性,而不是战术性、微观性和技术性。创新立国战略是一个涵盖国家、产业、企业三个层面在内的创新体系。它不仅涉及“技术自主创新”,更涉及“制度创新”问题。

释放中国“技术创新红利”要有切实举措

第一个举措是国家层面创新。这是释放中国“技术创新红利”的制高点。释放中国“技术创新红利”,首先应推动国家层面的创新。

第二个举措是产业层面创新。这是释放中国“技术创新红利”的栋梁。针对“加工大国”的现状,应就如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及如何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分析。

第三个举措是企业层面创新。这是释放中国“技术创新红利”的主体。新时期企业创新应遵循的四大要点,即自主创新为基础、应用创新为核心、实施企业差异化战略、打造企业主导的产学研一体化体制。

第四个举措是创新型科技人才。这是释放中国“技术创新红利”的基础。要界定清楚“人才”、“创新型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内涵与特征,构建一套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中外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提出相匹配的实施方略。

第五个举措是创新型教育。这是释放中国“技术创新红利”所需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寻找解决高校包括“行政化”在内的根深蒂固的制度性缺陷,对高等教育制度进行重大改革。

第六个举措是知识产权保护。这是释放中国“技术创新红利”的法制保障。应从中国知识产权战略、中国知识产权的创造、中国知识产权管理及运用,特别是法律保护等方面着手。

技术创新举措篇(6)

近些年来高等院校逐步走向多元化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扩招,这无疑给高等院校的教育施加了更大的压力,为减轻教育压力,高等院校需要贴切市场需求,办出具有特色的教育,培育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当前计算机的应用已普遍推广,计算机技术已渗入到各行各业,拥有计算机技术对于毕业生来说是必要的,因此计算机教育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计算机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往的教育方式已经落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与时俱进,要对计算机教育进行创新。

1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的弊端

受传统教育方式和个体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存在很多弊端,主要体现在学生素质较差、院校师资薄弱、传统教育过于守旧、院校欠缺教育的投入等,这些弊端使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受到了制约,以下将对这些弊端进行分析研究。

1.1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问题

由于高职院校的入学条件较为宽松,学生的整体素质偏低,知识文化的根基也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差,这就造成了学生计算机知识面过于狭窄,所能学会的也只是计算机知识的皮毛。而对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一部分学生,他们接触计算机可能会较早一些,同时也存在一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从未接触过计算机,这样从整体学生中看可以看出,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认识参差不齐,这些问题都会影响计算机教育的实施。

1.2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的问题

高职院校师资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师资相比是薄弱的,教师的教学技术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高职院校的教师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机会较少,采取的计算机教学举措也比较落后,教学习惯偏向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教学的创新,这些都完全脱离了计算机教学的特点,长期以往,自身的教学水平也会停滞不前,跟不上计算机教学的发展。

1.3教学观念问题

目前我国的教育仍以传统教育为主,传统教育提倡的是应试教育,所有知识的学习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的通过,学习知识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而高职院校教师为了提升学生考试的通过率,进行考前指导学生选择考点,并对考点进行侧重复习,而计算机知识的非侧重点则一概不论,一方面导致学生忽略了计算机的应用,另一方面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受到了局限,得不到延伸。这种教学观念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能动性,直接影响了计算机教育的创新。

1.4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教师一般为完成教学任务,对课堂计算机知识的讲解一带而过,主要侧重于计算机理论的讲解,缺乏对学生实际操作的引导,而院校对实践课程的安排也较少,为了使学生完成过级考试,挑选重点考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不要求学生的运用和实践能力,导致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失去兴趣而不够重视这门课程。

2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创新的举措

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能迎合现在的计算机教育,而针对目前计算机教育存在的弊端,高职院校更应该着重进行计算机教育的创新,以下便对计算机教育创新的举措进行说明。

2.1针对学生的情况实施分层教育

目前在高职院校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时,是以班级作为单位进行开展的,所有学生的教学资源和接受的授课内容都是相同的,而学生整体的个人素质不同,对计算机的了解程度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进行分层教学,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三个级别: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种,在教学的过程中,优等生在掌握好课内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可以进行课外延伸和对外实践,中等生再学会课内理论后还需要学会进行操作,对于学困生,要求可以稍微偏低一些,掌握好理论知识的同时,一些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必须要学会,与此同时还应该制定新的教学计划,针对学生计算机掌握程度采取不同的教学计划。

2.2加强高职院校的师资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导向者,也是教学的根本,加强师资建设也就是提高教学的水平,而加强高职院校师资建设应该做到如下几点:(1)高职院校应向计算机教师提供培训和深造的机会,以提高其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素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才会提升;(2)高职院校可以加强同其他院校的联系,让院校计算机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学术问题,并届时开展学术研讨会,将计算机的市场需求同计算机的教学融合在一起;(3)教师应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4)高职院校应适当引进高素质教师,以点带面,使整个计算机教师团队的素质得以提高。

2.3计算机教学方法的改革

目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方法仍比较传统化,其主要是将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传输给学生,而计算机技术与知识往往是需要通过操作实践来完成的,过于传统化会给计算机教育带来一定的弊端,所以计算机教学的方法应该着重去培养学生的操作水平。首先,计算机教师应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主动性,并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层次因材施教。其次,计算机教师应该将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创新,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营造出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而并非是教师个人的课堂,活跃的课堂能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再次,计算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在计算机知识重点的基础上向计算机课外知识进行延伸,增加学生知识的覆盖面,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3实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创新举措的意义

实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创新举措,无论是对社会、组织和个人都是有所帮助的,所以计算机教育创新举措是势在必行的,计算机教育创新举措实施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点:(1)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创新举措的实施,有助于社会高科技人才的发展,为国家科学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2)实施计算机教育穿心举措有助于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升高,更有助于完善院校的教育体系,从而强大高职院校的内部实力;(3)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创新举措的实施,有助于学生的培养,能够促进毕业后的就业,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4)计算机教育创新举措的实施,能提升教师的个人素质,能够强化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也得到了更新,教育水平更加得到了提高。

4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并无止境,计算机教育创新也是没有止境的,国家的科学教育创新之路任重而道远,这需要全体参与科学教育的人员努力去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技术创新举措篇(7)

〔中图分类号〕F127.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5)06-0115-03

2015年9月四川省获批成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这是继2000年9月绵阳被确定为国家唯一科技城、2007年6月成都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3年3月攀西成为国家唯一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2014年10月天府新区获批成为部级新区以来,四川全省域再次进入部级重大试点范围,其里程碑意义毋庸置疑;在国家层面,启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是自贸区改革试验以来推出的最重大的改革举措。如何认识四川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中的定位?如何把握四川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基础与特色?如何确定“先试先行”的主要内容?这些问题对四川当前和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 在全国布局中把握“四川试验”的基本定位

1. 区域定位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确定,是国家战略布局的结果,八个“试验区”分别位于华北(京津冀)、华东(上海)、华中(武汉、安徽)、华南(广东)、东北(沈阳)、西北(西安)和西南(四川)。区位不同,定位有别。每一个试验区都有自己的区域定位。“四川试验”的区域定位是辐射西南的内陆大省,要体现四川省和西南地区市场化发育尚不够充分、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创新要素多样且复杂的区域性特征。不同区域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这是我们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现实基础。

2. 目标定位

此次改革试验的总体目标是形成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的长效机制,在创新相关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改革突破。我们认为,按照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要求,与区域环境条件相适应,“四川试验”三年(2015-2017)目标定位可以是,在市场充分竞争、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管理体制、军民融合的创新资源配置、产权改革为核心的创新人才激励、内陆开放创新高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改革突破,目标期内形成一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举措和政策,显著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形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动力。

3. 功能定位

在总体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有探索市场和政府有效作用机制、探索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途径、探索创新者动力和活力有效举措、探索深化开放创新有效模式等四方面任务。在功能和特色定位上,不同试验区,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性。据相关信息,北京已经提出发挥首都特色新型智库作用,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海提出要建立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武汉提出打造产业创新中心;西安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沈阳着力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广东凸显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等等。从八个试验区的部署看,“京津冀”作为一个“区块”,其“改革试验”主要功能和特色是要突破行政区划、实现京津冀一体化;上海、广东市场发育相对成熟,或有近邻外部经济体的优势,其“改革试验”主要功能和特色是提出最大限度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的科技、经济、金融、教育、人才、户籍、社保政策等。

四川作为内陆大省,其发展有以下特点:一是转型发展处于战略转折期。国家“一带一路”等南向、西向战略实施,使得四川等区域从过去的“三线”跃升为新一轮开放创新的“前沿”;二是科技教育资源大省,但不是强省。区域内既有大量中央科研机构、国防重装、部属高校,也有众多的地方高校、央企和民企,科技资源丰富但分割严重,体制创新障碍典型,问题复杂。

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主要功能和基本思路可以是,以军民融合体制建立,作为探索破解体制障碍的切入点;以企业为核心的科技管理体制创建,作为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模式探索;以技术产权深化改革,作为激发创新者动力和活力的新举措;以“南丝绸之路”和西向通道建设,作为新一轮开放创新的新模式。

二、 在省情基础上确定“先试先行”的主要内容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要问题导向、系统设计、全面创新、先行先试。“先行”什么?“先试”什么?对于地方来说,试点包括三方面任务,一是已明确了具体方向、需要落地的改革举措;二是已明确了基本方向、全面推开有较大风险、需要由中央授权地方开展先行先试的改革举措;三是正在探索并取得一定经验、需要局部试验和推广的相关改革举措,以及地方在事权范围内自主提出、对其他区域有借鉴意义的相关改革举措。

基于四川基本省情和前期工作基础,我们认为可以选择以下四方面内容,按照时间和路径要求,先行先试。

1.“双城互动”,军民融合。“成都首位城市”和“绵阳科技城”以及“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是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主要载体。军民融合成为国家战略,方向已经明确,民,民参军,也有大致思路。但是,制约军民深度融合的体制、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依然突出。涉及后勤保障、设备维修、国防动员等领域的军民融合,可以先行一步;涉及尖端武器装备、航空基础设施工程等领域的军民融合,全面推开有较大风险。需要国家和军方授权,也需要从技术转移成熟度方面遴选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航天航空等领域军民融合的技术目录;需要从省级部门、省部联席会议、军民联席会议层面提出深化军民融合发展的推进措施、政策体系和实现途径。

2.企业主体,创新融合。检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成功的重要标志是市场要发挥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企业要成为创新的实际主体。企业无论属性、大小,都是平等的市场竞争者,都是全面创新改革的重要推手。因此,以企业为核心建立科技与创新管理“新体制”是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重要内容。科技与创新管理“新体制”包括: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经济管理部门职能界定和转变,市场准入、市场监管制度的清理与重建,行政审批制度进一步改革,以企业为中心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要素流向市场、流向企业的激励政策的完善等。

3.产权界定,激励创新。建构利益分配机制,让创新人才获利,让创新企业家获利,是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制度设计。职务发明专利技术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三权”),如果只是全部下放给项目承接单位,仍然不能解决专利权人自主决定科技成果的合作实施、转让、对外投资和实施许可等问题,仍然不能将技术发明贡献与技术发明人利益挂钩。通过专利所有权变更,“三权”合一,在制度设计上打通创新、专利、所有权、利益、权益的关系,才能真正激发创新者的动力和活力。需要探索并解决的问题是,在职务发明专利归属上界定单位(集体)与个人的权益边界、确定个人或混合所有权的法律基础、专利技术权人同时作为管理人员(领导干部)的组织要求的冲突与协调等。由此探索并提出的相关具体改革举措对其他区域有借鉴意义。

4.西向战略,开放创新。京津冀一体化、长江流域经济带、“一带一路”经济带是新时期国家发展的三大战略。四川位于“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经济带的交汇处,是国家对冲TPP,西向、南向发展的战略支点。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思考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一是以新一轮开放创新前沿特大中心城市的意识,着眼长远,主动作为,主动规划,互联互通;二是努力提高蓉欧快铁营运水平和效益,加强欧亚物流大通道建设;三是发掘“南丝绸之路”文化意蕴,开启开放创新门户建设;四是继续推进成都区域性国际化都市建设,把成都打造成创业创新要素集聚区、开放合作创新核心区和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同时形成内陆地区开放创新的配套政策和具体举措。

三、在工作组织上研判“先试先行”的具体举措

四川全省域进入部级重大试点范围,具有里程碑意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要问题导向、系统设计、全面创新、先行先试。“先行”什么?“先试”什么?对于地方来说,推进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必须有落地的举措。我们有八点具体建议。

1. 进一步简政放权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行政审批“权力清单”,建立快速审批通道,精简程序,优化流程,提高效率。进一步简政放权,全面清理和调整与创新相关的审批、认证、收费、评奖事项,试行“科技经济事务并联”审批制度和有条件事项“变注册为登记”的制度。

2. 建立公平竞争市场体制

统筹推进地方立法,及时开展涉及创新的法规、规章的废止、修改和立项工作。改革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破除不合理的市场准入,试行微型创业型企业“零成本准入”制度,保证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创新领域。

3.健全全面创新改革领导机制

成立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谋划和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各项工作。建立四川地区全面创新改革协调协作机制,完善部级协调小组、军民协调小组、跨部门跨地区协调小组工作机制。推行由政府部门、企业、驻川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人员参加的定期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建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

“区”中有“区”,突出重点。在绵阳已有工作基础上,成都-绵阳“双城互动”,建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精心确定民、民参军行业领域、技术目录和时间安排;拟定《四川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工作条例》和相关政策,确保国防安全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5. 设立全面创新改革投资基金

扩大政府创新投资引导基金规模,支持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四川转化和产业化。创新国资创投管理机构,允许符合条件的国有创投企业建立跟投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放宽境外资金进入领域限制,成立多层次、多元化全面创新改革基金。设立全面创新改革资金,建立跨部门的财政科技项目统筹决策和联动管理制度,统筹使用各类科技投入专项资金。建立“科技创新券”制度和“创新公共产品购买”制度,开展补助政策试点。

6.试行科技成果“三权”改革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由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其使用、处置和收益权全部下放给项目承接单位、项目组和职务发明人,探索“三权合一”和“混合所有”制度,激励创新者自主决定科技成果的合作实施、转让、对外投资和实施许可等转化事项,并合法确定相应收益。

7. 创设保障创新者合法收益的制度

技术创新举措篇(8)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冬天的到来,但对于民族软、硬件产业而言,我看到的却是春天,紧接着还将是炎热的夏天!”在日前举行的2008年中国IT两会上,中联部信息办副主任任锦华当众如是说。任锦华在10多年的信息化实践中,知难而进,始终坚定不移地推进国产化。他的判断,自有他的理由和依据。

我也曾经在11月24日的专栏讨论《4万亿当中的IT机会》。之后发现,很多读者对此颇感兴趣,尤其是文末关于“民族软、硬件企业将在政府主导下,开展新一轮的技术攻关和市场突破”的看法。现在看来,这一话题显然还值得追踪探讨,因为中央和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举措,仍在密集地推出和落实之中。前不久,中央出台了关于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其中有两项措施尤其值得IT从业者关注。一是其中的第六项措施: 加快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支持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加快产业技术进步,大力发展服务业。二是其中的第10项措施: 加大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两项措施对于IT业的重要性呢?一是它们明确了自主创新的技术领域将得到明确的资金支持,因为3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告诉国人,市场并不能换来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二是意味着,在推进民族软硬件产业做强做大的过程中,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资本的重组不可避免,并且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政策契机和资金环境。最近国家各相关部委的一系列重要动作,已经清楚无误地显现出若干端倪。

11月10日,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了“核高基”重大专项2009年课题申报指南。近1个月以来,我看到、听到身边的很多信息化用户、软硬件企业和科研院所,都在积极“组队”,踊跃申报。国家发改委12月4日宣布,今年新增1000亿元中央投资中,用于支持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16亿元投资计划已全部下达。给予支持的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主要包括: 建设知识创新三期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和改造项目、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加快建设下一代互联网项目、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及产业化项目等。

自主创新的意志空前坚决,资金扶持的力度前所未有。全球金融危机中,民族自主创新迎来前所未有的新契机。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民族软硬件产业大规模重组必将上演。它们有的将以松散的联盟方式,在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中共同进退; 有的则将以资本重组的方式,进行技术积累和规模扩张,对市场做出更为凌厉的反应。中国IT自主创新的“诺曼底登陆战”,就此打响!

技术创新举措篇(9)

今年2月7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设立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试验区范围包括攀枝花市全部县(区)及凉山州、雅安市部分县(市),共13个县(市、区),总面积3.1万平方公里。这是目前国家批准设立的唯一一个资源开发综合利用试验区,标志着攀西资源开发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对于攀枝花来说,一定要紧紧抓住这次国家发改委批准设立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重大历史性机遇,积极与国家、省发改委对接,加快编制试验区发展规划,做好顶层设计。

着力在优化财税体制、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整顿规范矿产开发秩序、推进直供电交易试点等方面进行创新,形成具有推广意义的做法和经验,充分发挥试验区的示范作用,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为做大工业总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举措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调结构、促转型”是“十二五”时期工业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也是提高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攀枝花应着力实施技术改造和重大项目建设,全力推动钒钛、机械制造、矿业和太阳能产业发展壮大,逐步实现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同时,要大力发展轻工业,调整轻重工业结构。2012年攀枝花轻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4.1%,重工业结构十分明显。要使工业经济保持健康发展,必须重视轻工业的发展。

举措三:形成多点多极支撑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保有储量67亿吨,有“中国钒钛之都”的称号。从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来看,攀枝花发展钒钛产业具有天然优势。要紧紧依托丰富的钒钛磁铁矿资源,厘清发展思路,不断壮大钒钛产业规模,把钒钛产业培育成千亿产业集群,成为攀枝花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打造百亿企业和百亿园区,形成一批有带动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通过培育千亿产业、打造百亿企业和百亿园区、发展县域工业,使攀枝花工业经济形成多点多极支撑局面,加快由“钒钛资源之都”向“钒钛产业之都”和“钒钛经济之都”转变,为做大工业总量夯实基础。

举措四: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要生产就必须有资金,融资贯穿于企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应开阔视野,积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除了搞好金融机构贷款外,还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目前攀枝花仅有“攀钢钒钛”一家企业上市,上市企业太少对工业经济发展不利。

应鼓励从事钒钛、机械制造、矿业和太阳能生产的企业做大做强,选择发展比较好的企业上市,通过资本市场配置钒钛资源,使企业做得更大更强。

举措五: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举措篇(10)

一、2020年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年来,科技创新实现大幅跃升,创新主体加速成长,xx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评审,净增科技型中小企业xx家,总数达到xx家。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新增省级技术创新中心xx家,总数达到xx家,居全省第四位。农村科技始终走在全省前列,新增1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总数达到xx家,位居全省首位。科技合作频率高、成果多,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达成战略合作。

(一)高站位谋划、高标准实施、高规格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出台系列政策措施。为加快创新型XX建设,推动全市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专门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表彰了2019年度XX市科技创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印发了《关于深化科技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2个政策专件,明确了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等。市委、市政府把科技创新摆在事关全局的突出位置快速推进,为推动全市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二)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增强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坚持以科技创新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通过实施系列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科技支撑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能力明显提高。

(三)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工程,创新主体呈现快速发展的蓬勃态势。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引导推动优势科技资源和创新服务向企业集聚。制定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专项工作实施方案》《2020年精准服务重点科技型中小企业活动实施方案》,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对象建立“一企一档”,实行“一企一策”,开展“一对一”辅导。走访调研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xx家,举办区域性高企培训x次,举办科技型中小企业专题培训活动x次。

(四)加快实施创新平台扩量提质工程,提升了高质量发展服务支撑能力。新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总数达到xx个,位居全省首位。新增x家省级孵化器,总数达到xx家;新增x家省级众创空间,总数达到x家;新增xx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总数达到xx家。新认定x家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打造产业发展的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五)加大科技扶贫力度,推动精准扶贫脱贫。围绕精准扶贫,以科技扶贫项目和科技普及培训为抓手,集成科技资源,为贫困县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贫困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实现全覆盖。加快农业创新主体培育,实现科技服务团队贫困县全覆盖,精心选派“三区”人才到贫困县开展科技服务,开展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培训班。

(七)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协同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积极对接京津、长三角、珠三角等先进地区,以平台建设、人才引进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吸引更多先进科技成果到我市孵化转化。科技合作频率高、成果多,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签订校地、校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xx个;

(八)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厚植了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落实科技成果“三权”下放、股权期权激励等政策,使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有效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科技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科技管理改革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落实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专件,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充分释放创新创业活力,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九)积极培育创新文化活动,营造了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通过科技活动周、创新创业大赛等品牌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技活动,加大对创新文化、创新政策、创新人才、创新主体、创新成果的宣传力度,有效提高了全民科学意识、科技能力和科学素养。全年不间断开展科普活动,营造学科技政策、懂科技政策、用科技政策的良好创新氛围。

二、2021年重点工作安排及主要举措

2021年,市科技局将继续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贯彻落实《XX市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为主要抓手,进一步强措施、抓落实,着力突破创新瓶颈,着力提升服务能力,着力以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新亮点,开创新局面。

在坚决完成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等常规工作任务的同时,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举办系列精准对接活动。围绕我市产业体系转型升级需求,采用小而精的模式(“规模小、专业领域精、对接企业精”),推动形成我市与中科院科技创新资源的稳定合作对接机制,促进更多一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上一篇: 犯罪预防的基本原则 下一篇: 法务部合同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