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植规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8 09:34:53

水稻种植规划

水稻种植规划篇(1)

1 高纬寒地水稻种植

2010年,为落实吉炳轩书记关于“加快培育玉米、水稻、大豆等高产优质新品种,扩大良种覆盖,实现粮食高产”的要求,爱辉区启动了高纬寒地水稻种植实验。2011年,100亩高纬寒地水稻试验成功,筛选出适合本地气候条件的品种,黑交06213和黑交9709。为扩大水稻种植规模,打造北部水稻实验区,省水利厅通过“小农水重点县”“节水增粮行动”等项目给予支持。2012年,全区结合1211国道和311省道两侧区域优势,建设高纬寒地水稻10780亩,其中,核心区坤站村发展高纬寒地水稻6298亩,新建水稻育秧大棚136栋,引进规模种植大户4户,组建水稻专业农民合作组织2个。

2 高纬高寒地区水稻产量测算

2011年9月下旬对爱辉区高纬高寒地区早熟及早熟品种开发与节水示范项目水稻产量进行测算,测算选择了两个品种,共采集六个点,每点面积为0.9 m×1.0 m=0.9 m2。见下表。

备注:黑交06213按去杂15%计算产量,黑交9709、按去杂10%计算产量。

根据以上两个品种,各个测点去杂后的实际测算产量为:黑交06213平均亩产量1267.3斤,黑交9709平均亩产量为881.92斤。

2012年10月中旬对爱辉区高纬寒地早熟极早熟水稻品种开发与节水示范项目水稻产量进行测算。测算选择了两个品种,共采集六个点,每点面积为0.9 m×1.0 m=0.9 m2。见下表。

备注:黑交06213、黑交9709按去杂10 %计算产量。

根据以上两个品种,各个测点去杂质后的实际测算产量为:黑交06213平均亩产量为1078.32斤;黑交9709平均亩产量为837.80斤。

水稻种植规划篇(2)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以机插秧为水稻种植机械化的主导技术和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创新机制,重点突破,通过政策扶持、行政推动、市场引导,全力推进水稻种植机械化进程,进一步提高全区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和作业服务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目标任务

全区力争2012年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水稻机械化种植率达到80%以上,其中机插秧率达到70%以上),高速乘座式插秧机新增80台以上,实现水稻机械化种植面积6.5万亩,其中机插秧面积5.6万亩。基本形成水稻种植“标准化育秧、机械化插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新模式。

三、重点工作

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根据省、市农机化规划要求,我区要力争2012年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各镇(涉农街道、园区)要根据当地水稻生产情况,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水稻种植机械化工作方案,要把责任落实到村、到组、到田块。各镇(涉农街道、园区)2012年水稻种植机械化各项准备工作要在3月底前全面落实到位。

2.强化宣传,营造氛围。机械化插秧是水稻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主要变革。各有关单位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通过开展科技入户、现场演示会等形式,切实从提高思想认识和技术推广两个方面加强宣传,让广大农民了解机插秧的好处和优势,从思想上消除顾虑,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户和基层干部发展水稻种植机械化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水稻种植机械化的良好氛围。

3.典型示范,整体推进。各有关单位要认真研究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的方法路径,切实改变农民生产习惯,提高组织化程度,以整体推进的方式推动水稻种植机械化任务的落实。对已进行机插秧的村要积极实施整村全面推进;对未进行示范的镇(涉农街道、园区),要在各村普遍建立示范点,做到每村都进行机插秧。要充分调动村级的积极性,通过村干部、大户的带头示范,推动全村水稻种植机械化,达到整体推进的目的。

4.创新机制,强化服务。要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经营形式和服务方式,从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加大对种田大户、农机专业户和农机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重点建设专业化育供秧基地,培植壮大机插秧专业合作服务组织,引导他们提供“一条龙”、“保姆式”的服务,全面加速机插秧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产业化进程。

四、保障措施

1.建立机构,明确责任。各有关部门要把水稻种植机械化工作摆在农业工作的重要位置。区委、区政府将成立水稻种植机械化领导小组,各镇(涉农街道、园区)也要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有关部门为成员的水稻种植机械化领导小组,制定工作目标,明确责任分工,狠抓措施落实。要抽调精干人员充实机插秧工作队伍,确保生产环节人员力量配备到位,把面积、育秧、插秧指导和维修服务等工作,落实到人。

水稻种植规划篇(3)

关键词:五常市;产业发展;影响因素

五常市位于我国黑龙江省的东南部,这个地区因为是水稻的优势产区,所以地方上的经济一直是由本地的水稻种植来进行带动的,五常市近几年来的农业生产上的规划与区域上的布局等产业上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就。

一、水稻生产取得重大进展

2000年以来五常市水稻种植面积发展到10万hm2,单产一直稳定在8000kg/hm2左右,这一时期水稻面积仅占粮食种植面积的40%,然而总产却占64%。是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发展最快,种植面积最大,平均单产最高的稻区,成为国家重要商品粮优质水稻生产基地。

二、水稻栽培技术变革与发展

20世纪50年代,五常稻区水稻生产主要是散播、点播,依靠自然灌溉盲目发展;60~70年代采用湿润育秧、薄膜湿润育秧技术,但产量忽高忽低,面积上下波动,抗灾能力弱,发展缓慢;90年代结合推广寒地水稻旱育苗稀植栽培技术开展的水稻优质高产高效超稀植和大中棚育苗技术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0~2004年全面推广大中棚育苗、稀植壮秧、大垄双行稀植栽培技术,出现了9000kg/hm2的典型,这些不同特色的技术模式和高产典型,都为五常稻区由中产向高产乃至超高产发展提供了经验,对整个黑龙江省170万hm2稻区具有很强的幅射作用,让大家看到了黑龙江省稻区水稻由低产向中产进而向高产再高产发展的潜力。

三、水稻种植得到快速发展的几个原因

1.适宜的品种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水稻良种培育上的技术研究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以水稻闻名的五常市为了水稻未来的发展可以得到较好的保障,在选种的问题上一直具有非常严格的标准,在研究的成果上先后推出了品质较好的“松梗”系列等品种。这些新近研究出的质量优良的品种为水稻的产量与稻米的品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保障,并且通过大面积的种植实验证明这些品种的确实具有很多的优势,例如熟期或是抵抗能力上的都具有明显的效果。但是众多的品种中多种优势集一身的品种确是少见的,其中有一种品种引起了技术人员的关注,就是早熟品种,水稻的种植种类中在成熟期上共分为三个主要的品种,第一个是晚熟品种,这个品种在生长期间表现出来的优势是对光温的变化较为敏感,所以在生长的过程中生长期的天数就会因为光温的变化出现延长的情况,这也就使得在对晚熟品种培育的过程中需要增加在培育上的成本输出,所以越是早熟的品种越是具有优势,针对这样的特点,五常市在稻米品种的选育上也已经确定了一些长势良好的品种。

3.培育壮秧技术明显提高

五常市在水稻的种植的地区主要推行种植方式是宽行稀植,这种种植方式在技术上的优势是壮秧到位率较高,想要壮秧技术上的到位率得到相应的提升就必须将秧田上的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主要的措施是尽量推行大棚育苗的方式对水稻苗进行培育,这种培育上的方法具的优势是可以对水稻苗生长的环境提供良好的环境,因为此时生长过程中的水稻苗处于脆弱期,并且对于温度与湿度上的要求都比较高,如果水稻苗在培育的过程中没有得到良好的照顾,移出大棚进行水田上的种植时会因为稻苗自身上的问题而影响到后续生长过程中的包浆与抽穗的环节的质量,进而导致产量上的出现较大的变动。

4.加快单项技术综合组装研究

综合高产的技术的运用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结合国外种植技术的优势,进行实验与发展的结果。不仅在种植技术上的发展得到相应的进步,也在生产的规模上进行革新,现如今五常水稻种植基地在生产的模式上主要采用的是标准化生产,在品种的选择上主要以“早、稀、控、晒”的栽培模式进行栽植,对单产产量进行保障的同时也在新品种技术开发上加大资金与研究的力度,尽量利用多种渠道对水稻品种进行开发。

与此同时,政府在此时也应发挥政策上的调动优势,尽量将水稻上的科研到种植之间涉及的几个步骤利用政府的主导力量进行无缝的衔接,争取工作上的交换与合作质量达到最高。这些机制在运行的过程中就会相互的扶持与合作,不仅利于水稻产销一体化模式的形成,也利于科技推广上的通道得到进一步保障。五常稻区要进一步提质增效加快发展,必须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积极推广以选用优良品种为载体的“两早、两稀、两控、两晒、两防”栽培模式,在确保提高单产同时继续扩大优质品种的应用面积,提升水稻生产的科技含量。

四、结语

我国优质稻米的故乡,五常市在现代农业建设的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带动作用,因为地域与气候上的综合条件造就了五常地区成为了现代农业建设上的领头羊。为了让五常市在产业升级方面的Ф作用得到发挥,应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上的试验步伐,不仅仅本地区应加紧建设的速度,政府也应积极的对地区的农业上的产业规划进行政策上的优惠,尽量使得稻米产业的发展得到优良的规划。

水稻种植规划篇(4)

一、增产原理

一是增大了“边际优势”,具有“双边际优势”的增产效果。水稻宽窄行栽植只解决了行距间的通风透光和“边际优势”问题,窝距间的通风透光和边际优势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采取水稻宽窄行套宽窄株错窝栽植后,窝距间也实现了宽窄栽植,既发挥了行距间的宽行优势,也发挥了窝距间的宽株优势,具有“双边际优势”的增产效果,主要体现在有效穗、穗粒数和实粒数显著增加。

二是通风透光性好,光能利用率提高。水稻宽窄行套宽窄株错窝栽植,行距间具有比宽窄行栽植更大的通风透光空间,因为错窝栽植,行距间的宽度增加,最大宽度包括了一个宽行和一个窄行的距离,这样就在窝行距之间形成了一个长方形的大空间,具有“立体三围”强化栽培的增产效果,使稻苗从基部向上呈放射状,健壮挺拔,生长势旺盛;稻苗基部清爽,单株分蘖多,茎秆粗壮,有效穗数增多。由于通风透光性好,病虫危害轻。

三是改善了生态环境,协调了群体与个体的矛盾。水稻宽窄行套宽窄株错窝栽植与一般宽窄行栽植密度完全相同,只是把株距调整为宽窄距,加上窄行间的错窝栽植,每两株秧苗的四周都有通风透光的大空间,做到了“稀中有密,密中有稀”,既能发挥单株分蘖力强、穗大粒多的优势,又能保证有足够的有效穗群体。同时,株间小气候明显改善,在相对稀植栽培的环境下根系发达,吸收养分的能力得到加强,水稻单株成穗率提高,结实率高。

二、主要技术措施

与传统栽培技术比较,水稻宽窄行套宽窄株错窝栽植技术具有嫩秧早栽、稀植壮株、湿润强根、控苗壮秆、足肥高产的特点,其主要技术措施如下:

1. 旱育稀播早栽。宽窄行套宽窄株错窝栽插,以旱育秧最好,并适当稀播,秧龄以3叶至4叶1心时栽植为宜。因为旱育秧分蘖早、返青快、栽后第二天可见新根发生,第三天就有新分蘖长出。早栽增加了低位分蘖数,能形成更多的分蘖和有效穗,以利大穗形成。

2. 划厢器划厢移栽。移栽前按栽植规格制作好划厢器,栽植规格一般为(40+27)厘米×(13+30)厘米或(40+27)厘米×(13+27)厘米,亩栽0.92万~1.0万窝,每窝2株和3株相间栽植。移栽前2天耙田,做到“田平水浅”,待田水沉清后用划厢器划厢,只需按照划厢印记栽插即可,有利于浅栽和栽插规范化,提高栽插质量。

3. 测土配方施肥。因田测土配方,适当增加养分投入。提倡年前多施有机肥培肥地力,增施钾肥和微肥。一般底肥是氮磷钾配合施用,磷肥和锌肥全部做底肥,BB肥、钾肥按75%和40%比例施用。追肥以氮素肥为主,搭配BB肥。穗肥以钾肥为主,增加适量的BB肥。做到底肥足、追肥早、穗肥巧。

水稻种植规划篇(5)

复线途径我镇共6个行政村;涉及24个村民小组,130余个院落,农户1200余户。高速公路沿线共有耕地近4000余亩。地势平整土壤肥沃,耕作基础条件优越,但目前沿线可视范围内的农业产业布局不规范,多以水稻、小麦、油菜等传统种植业为主,而且参差不齐;经营粗放,发挥的经济效益低下,特色产业点少、规模小,加上复线建设造成部分田块形状不规则,沟渠损坏,少部分耕地排灌不方便,有待于进一步的恢复和完善。

二、发展规划的具体方案和操作办法

通过复线两边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规划落实一些具有带表性发展条件较好,经济效益佳的农业产业,可进一步提升全镇农业发展的知名度。同时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逐步做大做强这些产业,推进我镇农民致富,现分村规划如下:

(一)茶店子村:复线途径1组、2组、10组、12组、18组、13组,全长2.1公里。

1组、2组沿高速路两侧近1公里,结合多年的杂交水稻制程,技术稳定,基础条件好,在两侧成片规划,可视范围内纵深发展种植杂交水稻制种,结合杂交水稻制种收打早的优势,通过川芎种植专业合作社牵头,采用土地流转的方式,集中经营,在8月份再种植400亩的药材—川芎

10组地处高速出入道口,由于院落及建筑物较密集,又紧邻泉,可采取先进业主结合泉的开发,按上级要求规划种植花卉苗木,充分发挥交通地理位置优势,开设休闲农业特色的农家乐。

以1组文全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依托,辐射到13组张加军的花卉、果蔬基地、采取种植户以土地或现金入股的方式,壮大合作社资金实力,在该两个组沿线发展特色果蔬大棚基地200亩。

(二)桂兰村高速途径4个组,总长2.25公里,有310余户农户,耕地862亩。

依托该村2组在高速公路边有70亩养鱼场和10余亩河滩地(种植的树木已成林)。以及原机砖厂10余亩荒地,共近百亩,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引入业主和资金修建农家乐。1组和3组沿线利用种植大户带动当地农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成立花卉生产专业合作社,建设花卉种植地300亩。

8组因高速复线建设车道出入口,边沿土地切割零散,凹凸不平,加之修建有收费处及生活服务区。建议由林业等有关部门采取租赁土地的办法种植树木,改善出入口周边环境,面积约120亩。

(三)年画村:高速复线途径2个组,全长1公里,农户120余户,耕地170余亩

该村由于位于中国年画村4A级景区的区位优势在高速入口周边耕地依托依托建全种植专业合作社,规模化发展特色花卉苗木和无公害草莓种植60亩,上档次、上规模,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优势,发挥休闲体验农业最大效益。

(四)金星村复线途径该村6个组,全长0.5公里,农户338户,沿线耕地1045亩。

结合该村地理位置较偏,河滩地多,耕地质量不高等实际情况,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引进业主在复线以北、齐清公路以西的河滩地内引进业主种植花卉苗木,面积50亩,在齐清公路东,依托原妙相院临近马尾河,通过栽植林木,引进农家乐业主一户,发展休闲农业。

在复线以南,齐清公路以西,以射水河为界的现有农户为主,通过引导,种植双低优质高产油菜示范片180亩,在齐清公路以东,以马尾河为界,以现有农户为主,通过引导,种植优质高产小麦示范片430亩。

(五)金土村复线途径3个组,全长0.9公里,涉及农户200余户,耕地600余亩。

由于该村复线两边土地已纳入总体规划集中,即将面临征地拆迁,可用于农业产业规划的土地较少,所以根据去年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推广已有经验基础,计划在复线打造300亩水稻超高产强化种植示范基地。

(六)光明村复线途径该村13、14两组,全长约0.26公里,现复线沿线一直是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议维持当前种植业不变。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根据复线沿线各村的产业状况和经济基础及农业生产条件,初步做以上规划思考,但在规划中也反映了一些困难。

1、部分村涉及拆迁规划,种植产业难以合理布局。

水稻种植规划篇(6)

根据杭州市统一部署,计划通过3年时间,完成全区10个粮食功能区建设任务,使之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区、解决季节性抛荒的带动区、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区、社会化统一服务的先行区和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的示范区。区、镇、村要三级联动,根据分年建设规划方案,尽快完成*年度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抓紧制定好2009年生产规划和工作计划;要进一步搞好土地规划利用,明确粮食生产功能区的主导地位;要进一步明确粮食功能区管理主体和运作主体;要进一步制定落实保障机制,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资金主要以市、区二级财政投入为主,整合其他相关渠道财政专项资金,对于市级项目建设补助资金,按市政府有关文件要求,区财政按照1:1给予配套补助。区国土、农业、财政等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

二、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

(一)继续实行粮油种植大户直接补贴政策

1.对种粮大户(指全年稻麦种植面积20亩及以上农户)以及运作管理规范的粮食专业合作社社员,按实际种植面积给予50元/亩的补贴,其中省财政补贴20元/亩,市财政补贴10元/亩,区财政配套补助20元/亩。

2.对种粮大户的良种补贴。根据浙农科发〔2009〕2号文件明确的省定水稻主导品种,确定早稻:金早47,晚粳稻:嘉991、秀水09、秀水123,杂交粳稻:秀优5号、浙优12、甬优9号,作为我区2009年度水稻良种补贴对象。对于购买并种植上述水稻良种的种粮大户,给予20元/亩的补贴,其中省财政补贴10元/亩,区财政配套补贴10元/亩。

3.继续实行油菜种植大户(指全年油菜种植面积5亩及以上的农户)直接补贴政策,按实际种植面积给予40元/亩的补贴,其中省财政补贴20元/亩,区财政配套补助20元/亩。

(二)认真落实国家农资综合直补、水稻良种补贴等政策

由区农业局负责对镇乡上报的分户实际种粮面积进行审查核实,由区财政根据审核后的数据通过“一折通”直接发放资金,以确保国家农资综合直补、水稻良种补贴资金以及国家油菜良种补贴资金等真正按实际种植面积及时足额落实到农户手中。同时,对种粮大户直接补贴等同类补贴,也须通过“一折通”直接发放,实现基础数据共享,资金一次性发放。

三、完善农机购置和作业补贴政策

1.对购置补贴产品目录内农业机械的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组织给予补贴,加大对农民购买和应用插秧机、烘干机等农业机械的支持力度,鼓励粮食收购企业等提供场地,与种粮大户合作开展粮食烘干业务。

2.继续对本区应用水稻机械化插秧的农民给予每亩次70元的补贴(其中省财政补助16元,区财政配套补助54元);继续对油菜机械化收获作业的农民给予每亩次40元的补贴(其中省财政补助16元,区财政配套补助24元);对接受植保合作社或注册开展植保服务的粮食、农机合作社(纳入病虫统防统治面积全季300亩及以上)统防统治服务的农民,按种植面积给予40元/亩的补贴(其中省财政补助16元,区财政配套补助24元),对服务粮食面积超过300亩(含)以上的植保合作社(或植保小分队),区财政给予10元/亩的良药推广补助。

四、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

大力推广应用水稻机械插秧、水稻强化栽培、水稻免耕直播、病虫害综合防治、农药减量控害、测土配方施肥等适用增产节本技术,以粮食功能区为示范龙头,继续开展水稻高产示范竞赛和万村示范活动。进一步完善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重点抓好条纹叶枯病、褐飞虱、稻纵卷叶螟等水稻重大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

五、加强耕地保护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实施低产田改造,重点抓好7个低改示范工程,确保完成全区4200余亩低产田改造任务,认真组织实施标准农田地力提升工程建设;大力实施“沃土工程”,在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的同时,积极采取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料等措施,以提高农田土壤肥力。

六、大力推进粮食生产规模经营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鼓励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培育发展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出户给予一定奖励。动员季节性抛荒农户流转土地,由种粮大户或粮食专业合作社种植早稻等粮食作物。加快培育粮食生产(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优先安排国家和省级农业财政扶持项目,引导其开展水稻代育、代耕、代种、代管、代防、代收、代烘等社会化服务,推进粮食生产环节的规模经营。大力发展订单生产,支持种粮大户开展粮食加工、销售活动,鼓励粮食企业与种粮大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

七、继续实行水稻政策性农业保险

对种粮大户的保险金额为400元/亩,保费为20元/亩;对种粮散户的保险金额为200元/亩,保费为10元/亩,各级财政均给予90%的补助。

八、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服务

水稻种植规划篇(7)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水稻生产机械化重要意义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指标和重要内容,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直接体现。水稻是我市第二大粮食作物,水稻稳产则粮食安全。加快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是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保证粮食供应安全的重要保障;是解决水稻生产劳动力短缺、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实现水稻生产节本增效、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之需和迫切之举;是改善农民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年全市稻麦联合收割机保有量11000台,水稻收获机械化水平已达88%;水稻插秧机保有量1293台,种植机械化水平仅有10%;水稻机械化植保、精米加工等环节机械化水平也较低。目前,全市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体系日趋完善,推广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特别是近两年,农民认知程度明显提高,发展态势较好,部分地区已经步入了快速发展期。加快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步伐,努力提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已是民心所向、生产所需。

二、明确目标,努力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综合水平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水稻安全生产为目标,通过政策扶持、典型示范、项目带动、市场引导,加快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推广应用,加快形成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提高我市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

(二)目标任务

1.巩固提高水稻收获机械化水平。到“*”末,稻麦联合收获机保有量达12000台,水稻收获机械化水平由现在的88%提高到92%。

2.重点提升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到“*”末,全市插秧机保有量达5900台,水稻机插秧达40%以上。*、2009、2010年插秧机保有量分别达2400台、4000台、5900台以上,机插秧水平达17%、28%、40%。新沂市、铜山县、邳州市、沛县、睢宁县、丰县、贾汪区机插秧水平分别达到85%、45%、40%、35%、30%、30%、35%。新沂市力争率先实现水稻机械化插秧示范县,其它县(市)、贾汪区要各建成1个万亩连片机械化插秧示范区和3个以上机械化插秧整体推进镇。

3.稳步推进水稻机械化植保和秸秆机械化还田水平。“*”末新增高效植保机械1000台套,新增秸秆还田机1500台,捡拾打捆机及其他加工配套机械300台套,秸秆机械化还田与综合利用水平达40%。

三、狠抓落实,科学谋划水稻生产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各地要根据当地水稻生产的总体规划,制订本地区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规划,排出年度目标任务,强化工作落实,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四个一”目标,即:一批机插秧示范带头人,一批机插秧示范方,一批机插秧示范村,一批机插秧示范镇。

(二)扩大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现场会、演示会等形式,让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更多的农民了解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了解农机财政购置补贴的扶持政策,进一步调动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积极性,积极参与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推广应用。(三)典型带动,稳步推进。各地要积极扶持发展机插秧大户,精心挑选示范带头人,在水稻育种、机插、机植保、机收、秸秆机械还田等方面,培育不同类型的典型,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通过典型的实绩和成效带动面上推广。

(四)创新机制,强化服务。要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经营形式和服务方式,从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加大对农机大户、种田大户和农机服务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建立起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运行机制和体制,努力提高水稻生产的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提高机具的利用率和作业效益。

四、强化领导,强力保障水稻生产机械化健康发展

水稻种植规划篇(8)

横山县是水稻生产大县,水稻是该县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横山县水稻生产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新形势下,为进一步焕发水稻产业的旺盛活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种粮收益持续增加,对横山县水稻生产情况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认真调查。

横山县位于陕西省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无定河中游,榆林市中西部,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相接地带,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在无定河、芦河两岸,水资源丰富,浇灌方便,土质肥沃,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2 815.8 h,年平均气温8.6 ℃,≥10 ℃的有效积温3 259.7 ℃,无霜期146 d,且雨热同季,生产水稻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 横山县水稻生产现状

1.1 生产规模

1981―2007年,全县水稻播种面积由1 533.33 hm2增加至5 333.33 hm2,增加3 800.00 hm2;稻谷总产量由4 800 t增至4.4万 t,占全县粮食总产的比例由7.5%提高到40.0%;平均产量由3 127.5 kg/hm2增至8 214.0 kg/hm2,提高了约1.6倍。从2008年开始,水稻种植面积逐年萎缩,到2013年种植面积不足3 000 hm2。

1.2 栽培技术

横山水稻生产大体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即由传统生产阶段、塑料薄膜育苗卷秧移栽阶段,发展到目前全面推广早播旱育稀植栽培技术阶段,产量分别由1 500~2 250、4 500~6 000 kg/hm2增加到现在的8 250~9 000 kg/hm2。其中京系21和通粳288栽培面积占87%,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普及率达96%。

1.3 加工作坊

目前,全县规模较大的稻谷加工企业2家,年稻谷加工能力2 200 t,小型大米加工作坊逾60处,几乎遍布全县每个水稻种植村,年加工能力逾6万t,主要以个体户、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初加工。

2 发展优势

2.1 水资源优势

横山县共有大小河流114条,稻田主要集中在无定河和芦河两岸,其中无定河在县境内流经6个乡镇1个农场95 km,年平均流量19.12 m3/s,水量充沛,年均径流量5.66亿m3,主要集中在7―9月,占全年的55%以上。流域内主干线及各支流都没有污染源,水质洁净,为优质淡水资源。

2.2 技术优势

通过水稻生产的2次技术革命,农业部门已将小苗卷秧带土移栽技术、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完全传授给了广大稻农,水稻产量已由最初的1 500~2 250 kg/hm2,迈上了6 000~7 500 kg/hm2的台阶,目前已突破了9 000 kg/hm2大关。品种也逐渐被优质高产品种所替代,技术推广取得显著成效。

2.3 品质优势

横山县水稻生产区处在无定河、芦河两岸,毛乌素沙漠南缘,远离工矿企业区,土质砂壤,昼夜温差大,光合效率高,水源洁净,排灌方便。通过引洪漫淤、冬闲过水,加厚耕层、抬高田面、增强地力、淹埋杂草、溶盐消碱,稻田土壤的理化性状有利于生产优质大米。加工后的横山大米,米粒光滑饱满、晶莹透明,煮出的米饭软硬适中、清香油润。

3 存在的问题

3.1 组织化程度低

全县水稻以家庭为主体的千家万户自主生产,仅有的几个水稻专业协会不能正常运转,难以发挥作用,作为村级基层政权,只有宣传、引导、服务的义务,没有强迫干预的权利,要将一个村几百户的种植意向统一起来,难度大,政策也不允许。种植水稻的田块,条块分割严重,缺乏统一规划,大部分不适宜机械化作业[1-2]。

3.2 稻田大面积撂荒或者改种其他作物

由于种植水稻的作业环境差,渠道维护难,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低,种植水稻的纯收入多年基本保持在6 000~7 500元/hm2,明显低于同期种植玉米、大豆、西瓜等其他作物,致使全县水稻种植面积锐减。截至2012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仅为2 000 hm2,有逾666.67 hm2改种玉米、豆类等其他作物,其他稻田全部撂荒。

3.3 产业化程度低

由于不能实现产销衔接、优质优价,农民发展优质水稻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优质品种区域布局、标准化保优栽培技术等措施难以落实[3];大米加工企业经营规模小,设备落后,加工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加之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意识差,宣传力度不大,财政底子薄,扶持能力有限,历经多年,横山大米的品牌依然没有形成,影响了优质水稻产业的发展,这是制约横山县水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4 建设重点

4.1 发展特色水稻,打品牌战略

按照优质水稻生产标准要求,规范目前推广的水稻旱(下转第66页)

(上接第64页)

育稀植栽培技术,引进推广工厂化育秧、机插、机收、机脱技术。按照“示范引路、分步推进”的原则,通过建设横山县优质无公害大米百亩示范田、千亩丰产方、万亩大样板,大力推广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2年内把横山县大米注册成为全省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形成横山水稻生产特色,打造横山大米品牌。

4.2 建设龙头企业,带动周边稻区

到2015年建成一批水稻龙头企业,5 333.33 hm2无公害水稻全部实现“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综合经营,真正体现“公司+基地+农户+科技”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引进先进的大米加工设备,年加工大米达到3.2万t,实现产值1.28亿元,75%的农户参与水稻产业生产与经营,稻农人均纯收入达到1 000元。

4.3 倡导规模经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组建由加工龙头企业牵头、村民自愿参加的新型专业合作社,引导群众进行土地的合理流转,使摞荒稻田、闲弃滩涂向种田能手、经济组织、龙头企业集中,让农村富余劳动力放心从事第二、三产业。同时,把品种、技术引进来,产地品牌打出去,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4]。

5 发展趋势

5.1 引导土地合理流转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鼓励和支持通过专业合作社(协会)或家庭农场将一个村或几个村的种植规模统一起来,提高稻农的组织化程度,对田、渠、路进行统一规划,推广机插、机收、机脱等机械化作业技术。

5.2 加大水稻补贴规模

继续增加水稻补贴资金规模,补贴资金向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为充分发挥良种的作用,加快良种推广步伐,应形成水稻良种的育、繁、推支持长效机制,设立水稻引种、繁育、推广专项资金,每3年引进一批包括优质杂交种在内的水稻优良品种,对水稻原原种种性保纯、良种繁育及农民使用良种予以补贴,使稻农形成年年使用良种的良好习惯。

5.3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支持龙头企业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农户更多地分享加工销售收益。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原料基地、节能减排、培育品牌。

6 参考文献

[1] 王婷.榆林沙区衬膜水稻栽培技术研究与构建[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水稻种植规划篇(9)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农业现代化工程十项行动计划”,加快农业机械化推进行动,大力推广机插秧,全力控减直播稻,力促全镇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

二、工作目标

1、水稻种植机械化目标。完成机械化种植面积3万亩,机械化种植水平达75%。其中机插0.9万亩以上,机插率23%以上。

2、插秧机具推广目标。新增高性能插秧机40标准台(乘坐式插秧机1台折合标准台3台),新增水稻条播机15台。

3、示范区建设目标。村级建设千亩机插秧示范片5个以上,水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和高速、231支线、建宝路、盐金线、镇村公路两侧500米范围内不得种植直播稻,实现机械化种植全覆盖。(详见附件2)

三、工作安排

召开全镇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推进会,成立领导小组和服务机构。按照目标任务,划定示范区和作业区域,并落实责任到人。按作业区域下达《水稻机插秧作业任务书》到有作业能力的作业组织。开展机插和育秧技术培训班,规范育秧操作流程和机插秧作业质量标准;机插期间,全力做好机插质量检查、机插实绩考核和插秧机技术服务工作;机插结束,做好大田管理技术指导工作。

四、扶持政策

1、作业补助。凡实施机插秧连片区域达200亩以上的作业组织(个人),且完成当年插秧机购置任务的,给予每亩30元的作业补助,直接补贴到作业组织(个人)。

2、商品化育秧基地补助。对商品化育秧基地建设连片规模达到10亩且新增播种流水线的,给予5000元的补助;购买育秧硬盘的,给予每张2元的补助(在部省高产创建项目中列支)。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镇政府成立“沿河镇水稻种植机械化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建立相关服务机构(详见附件1),具体负责全镇水稻种植机械化推进工作的组织实施、协调督查、指导服务,确保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目标。各村(居)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村(居)主要负责人为“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第一责任人,村主任为直接责任人。

2、深入宣传发动。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培训等途径,大力宣传机插秧技术节本增效、增产增收、抗病抗倒的优势,切实改变人工直(撒)播传统落后和风险较大的生产方式,引导农民采用先进的机插秧技术,努力营造加快推进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水稻种植规划篇(10)

宋殿发也观察到了基地的土壤,松散、生物多样化。小生物在土壤中生长繁衍,有效活化土壤,增加肥力。宋殿发表示,他看到了是一条完整的生态链。

“有机缘与陈博士相识,引进高端的有机种植技术,协助我将有机大米的种植引入正规,这是我近几年来最开心的事。”宋殿发回想起这一幕,一脸满意的笑容。

中药除虫

“我们生产的有机大米,完全不施农药化肥,田里的害虫采用的是中药除虫技术。”宋殿发介绍,齐盛粮油坐落在黑龙江五常市的山河镇,有“中国优质稻米之乡”美誉。公司目前有1200亩有机大米种植基地,所用除虫技术是从有多年有机种植经验的台湾宝胜引进的。

中药除虫在外人看来还是很新鲜的技术,但齐盛粮油有机大米基地已经在去年全面采用了中药除虫的技术,宋殿发谈及这个技术时,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2009年前的宋殿发,已经有了19年的水稻种植经验,但主要集中在常规大米的种植。当时该公司已经发展为五常市知名的中型米厂。然而,宋殿发却在此时欲转型,成为全国上千家有机企业中的一员。

为何突然转型做有机大米?宋殿发给出的答案是,健康食品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国家也鼓励发展健康产业。对企业自身来讲,是一个长远发展的方向。

依托长白山脉张广才岭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一一丰富的天然水域资源,肥沃的土地生态资源和充足的日照,宋殿发走上了有机大米品牌自创之道。然而,转型之后的情形远比宋殿发想象中的艰难,缺管理,缺技术……

2009年一整年宋殿发完全靠自己找资料、寻技术,开始了有机大米的种植之路,在缺乏经验和技术的情况下,这一年他费了不少心血,最终却收效甚微。

转机是该年的一个展会上,宋殿发与陈博士相识,双方于2012年正式达成合作,建立300亩有机水稻种植基地,开启水稻高科技种植模式。宝胜派了一组技术人员长期驻扎在齐盛粮油基地,为齐盛粮油解决各种种植技术问题,并且协助齐盛粮油工作人员一起做管理。正是这次机遇,为齐盛粮油引进了中药除虫等先进的有机农业种植技术。

有机种植是改变原始的粗放型耕作方式,核心是运用先进技术的现代农业。以往种植常规水稻时,遭受不同的病虫害侵袭后完全是凭经验、无序、没有科学规划的喷洒农药,造成了食品存在安全风险。但有机种植是严禁使用农药、化肥等物质。

宝胜的中药除虫是采用多种天然中药材为配方的制剂驱虫灭虫,辅以中西方原始的防虫方法,打造出的天然杀虫剂,在业界被称之为食品级制剂。此制剂可以轻松消灭高度农药都束手无策的抗药害虫,对其他生物如牲畜、水产以及对人体都安全无害。宋殿发开心地说,这种制剂在不会致使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杀灭各种害虫。

微生物造肥

齐盛粮油在此前常规种植时,每亩地产量在1500-1700斤左右,有机种植后降低到1100-1300斤。宝胜技术人员检测后,表示这是由于此前施用过多的农药、化肥,造成土壤造肥能力下降的原因。

有机种植第一关是土壤改良,技术人员首先着手检测该基地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根据检测结果,摒弃以往的化肥,取而代之的是宝胜的微生物有机肥。该肥料是以海鲜及海鱼内脏作为营养源,培植出各种强势益菌群。

利用微生物为土壤造肥,有效活化土壤。并且,该肥料中的强势益菌群能有效消灭土壤中的病菌、线虫等,激发植株抗病、防虫潜力。土壤中的微生物、真菌、蚯蚓等微小生物大量增加,它们维持了整个土壤的生命和活力。

经过改良后的土壤,外形明显疏松了很多,整个基地的土壤酸碱性、营养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土壤更适合水稻的生长。

通过以菌治菌方式对土壤进行活化还原,有效降解土壤中的农药和化肥残留,一年的时间就能使土壤还原到天然的状态,基地也渐渐还原到了原始的生态环境。宋殿发表示,大米的产量今年应该会有一定的提升。

随后,宋殿发播下了齐盛粮油种植基地19年来的第一批有机水稻秧苗一一五常市稻花香米2号、4号,采用地下水灌溉。借助五常大米的优质品质,宋殿发为旗下品牌产品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打造了今天“盛浪米道”绿色有机大米品牌。

从选种、生长、技术监管、技术产品的使用、病虫害的防治、生物材料的使用等等,宝胜技术人员从开春一直待到秋后,为基地做监管。

每年秋收后,将收获的水稻分批次送往专业的检测公司进行检测,合格后才可上市销售。宋殿发说,“我们的大米每年都通过了台湾SGS(318项)及国内SGS(182项)检测,检测结果均不含农残。”SGS是全球认证符合最高食品标准的检测标准,国内通过其检测的其他农作物是较少见的。

有机联盟

齐盛粮油水稻种植面积4700亩,其中有机水稻种植1200亩,绿色水稻种植1000亩,无公害种植2500亩。宋殿发借助宝胜的规划意见,将有机、绿色、无公害种植按有机联盟种植。

所谓有机联盟,是指以村的形式将三种种植方式进行区分。齐盛粮油借助当地地理优势,专门规划一个村种植有机水稻,邻村专业种植绿色或无公害水稻。

一般而言,有机农作物基地应该是一块完整的地块,中间不得夹有常规生产的地块。为保证有机地块不受到周边常规地块的污染,必须在两个地块交界处建立缓冲带或物理障碍带,如河流、山丘等。而有机联盟种植的形式避免了可能受到邻近地块的污染。在国内有机种植当中当属比较完善的种植模式。

上一篇: 水电工程档案 下一篇: 创新技术培训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