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5 16:21:24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篇(1)

稻瘟病可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造成危害,具体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不同类型,其中以叶瘟、节瘟、穗颈瘟危害最为严重。苗瘟:由种子带菌造成,常发生于3叶前。受害后,苗基部变灰黑,上部变褐,若田间湿度较大,则可产生灰黑色霉层(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瘟:根据病斑可分为4种类型,即慢性型、急性型、褐点型、白点型。慢性型病斑边缘褐色带有淡黄色晕圈,中央灰白色,由暗绿色小斑扩大为梭形斑,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发展较慢;急性型病斑呈近圆形或椭圆形,叶片正反面均有褐色霉层;褐点型病斑一般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白点型病斑在嫩叶上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一般不产生孢子。节瘟:水稻抽穗后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绕节扩展,病部变黑,易折断。穗颈瘟:穗颈部初现褐色小点,造成枯白穗和秕谷。

2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次年借风雨传播至寄主形成中心病株,其形成的分生孢子可进行再侵染。其在适温高湿,有雨、雾、露的气候条件下利于发病,菌丝生长适温26~28℃,孢子形成的适宜相对湿度在90%以上,生长适温25~28℃,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h。温度适宜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

3 发病原因

3.1 施肥不当

水稻生产中偏施氮肥或施氮肥过多,造成叶片过嫩,水稻发棵猛,封行早,稻苗贪青,抗病能力弱,易引发稻瘟病。

3.2 播期过晚

东北部地区,若水稻播期推迟,则容易遇上平均气温20℃左右,多雾、天阴或阴雨连绵的天气,容易导致稻瘟病的发生与流行。

3.3 种植品种不当

不同水稻品种,其抗稻瘟病的能力不同,一般情况下粳稻比籼稻、晚稻比早稻容易感染稻瘟病,即使同一品种,其不同生育期感染能力也不相同。

3.4 稻田水分管理不当

稻田长期灌深水不排;漏水田管理不好,孕稻期、抽穗期缺水;山区直接引用冷泉水灌田。在这3种情况下,水稻根部吸收养分的能力降低,叶组织薄弱,病菌容易侵入。

4 防治方法

4.1 选用抗病品种

因地制宜选用2~3个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品种。选用无公害水稻品种,要把握4个原则,即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和品质性。对这些原则要进行综合考虑,不可仅追求产量。

4.2 无病田留种,处理病稻草,消灭菌源,稻草处理

水稻收获后,应把稻草全部收回,不能留在田中,如要使用必须经过10~15d高温处理(50~60℃),才能施在田里。发病严重的稻草应烧毁。

4.3 种子处理

做到浸种选药正确,彻底浸种消毒,可杀死种子上所带病菌。可用10%浸种灵乳油5000~6000倍液浸种5d左右,10mL可浸种30~40kg,注意一浸到底,不用清洗直接催芽;或用25%咪鲜胺乳油1袋(10mL)兑水40~50kg配成药液,浸种60kg,视温度浸5~7d,每天搅动1~2次,一浸到底。

4.4 加强肥水管理

按水稻需肥规律,加强肥水管理是预防稻瘟病的有效措施之一。根据水稻品种特性、地力水平科学配制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不能偏施氮肥,应增施硅肥。水稻生长过程中,看苗追肥,使水稻在抗病较弱的3个险期落黄。适度排水晒田,可以促使稻根新生根的萌发,增加根部的吸收能力;能控制肥效,促使正常落黄;使茎叶老健,增强抗病能力。

4.5 化学药剂防治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篇(2)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水稻最常见的病害就是稻瘟病,因为稻瘟病的危害,水稻的产量每年都会遭受程度不同的损失,在稻瘟病流行的年份内,水稻会减产10%以上,严重的会达到40%以上,有的地方甚至会颗粒不收。近几年中,不断推广新的水稻品种,对稻瘟病形成了有效的控制,但是,稻瘟病的病菌是复杂的,新的水稻品种在种植面积的扩大以及种植年限的延长后,很容易丧失抗病性能,使稻瘟病肆虐。

1 稻瘟病防治中存在的挑战

1.1 稻瘟病的变异

水稻稻瘟病自身能够准性生殖,而且存在异核的现象,始终存在致病的变异,形成的生理小种具有众多的致病性,而且会对抗病的水稻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1.2 水稻品种抗性丧失

水稻抗病性能的单一性是造成水稻品种抗性丧失的原因,水稻品种单一会造成定向选择稻瘟病的病菌群体,寄生度强的细菌会成为优势小种,使水稻品种的抗病性能丧失。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怎样提高水稻品种抗病性能的持久性以及将水稻品种的种植时间延长。

2 防治稻瘟病的措施

我们应根据稻瘟病的规律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在加强研究抗瘟性的水稻品种的同时,针对水稻品种抗性的丧失问题以及稻瘟病病菌变异的情况,分析稻瘟病形成的条件,提出防治稻瘟病的有效方法,建立稻瘟病的防治体系,能够做到持续的控制水稻的稻瘟病。

2.1 培育与推广抗病的品种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研究推广抗病性能优良的水稻品种,但是抗稻瘟病的品种在大面积的推广几年之后,会发生抗性丧失的情况。品种的抗病性是由环境、寄主以及病菌等因素所决定的,那么,品种抗性丧失的问题也是由这3个方面决定的。

2.1.1 品种布局的合理性

水稻稻瘟病防治中需要着重研究的就是病菌与水稻间的规律,每一种水稻的抗病性能根据不同的病菌是不同的,而且在地区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性,因此,我们在选择水稻品种时要充分的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水稻品种的布局合理,同时,避免一种水稻的长时间大范围的种植,将水稻的抗病性能是时间延长。

2.1.2 对品种的抗性加强监测

我们所说的水稻品种抗病性能使相对的。稻瘟病的发生需要许多的条件,包括适宜的条件,稻瘟病生理小种的数量达到一定值或者是生理小种成为优势小种等条件。因为病菌在不同地区是不同的,同一个水稻品种的抗病性能在不同地区中也是不同的。因此,对水稻品种加强监测,可以研究水稻品种在不同地区中的抗病性能的状况,可以及时的发现抗性下降或是抗性丧失的品种并且及时的进行更换。

2.1.3 品种混合种植

在种植水稻时,选择不同的水稻品种混合种植,这样能够有效的避免稻瘟病的病菌小种进行定向选择,将致病小种菌源量进行稀释,同时,植物间具有的障碍效应,能够明显的减轻稻瘟病发生的程度,这是利用生物的多样性防治灾害。

2.1.4 加强抗病品种的创新

加强抗病品种的创新,增加抗病遗传的多样性是在水稻稻瘟病的防治中重要的方法,在对水稻品种进行创新时,不同品种抵御稻瘟病的危害程度是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

2.2 人工诱导抗性防治稻瘟病

人工诱导抗性能够很好的防治水稻的稻瘟病,但是人工诱导抗性的成本高。大部分诱抗剂达不到理想中的效果,而且在单独使用时,对水稻稻瘟病不能形成有效的控制。

2.3 合理施肥

水稻稻瘟病会因为不合理施肥而发生,过多的施用氮肥会为稻瘟病的病菌提供养料,使稻瘟病的危害加深,程度加重,但是氮肥过少不能达到理想产量,因此,提倡合理的施肥,提倡氮肥、钾肥以及磷肥合理的配施,增加硅肥的使用,能够使硅化水稻表皮的细胞,水稻抵抗病菌的能力也会增加。

2.4 药剂的防治

目前,我们在对水稻稻瘟病进行防治时,最主要的方法依旧是使用药剂来防治水稻的稻瘟病。在使用药剂防治稻瘟病时,对稻瘟病起到防治作用的药剂很多,例如治疗稻瘟病的春雷霉素等;预防稻瘟病的三环唑等;复合性的灭稻瘟一号等以及预防稻瘟病与治疗稻瘟病的富士一号等。全国范围内使用最广,防治稻瘟病效果最好的药依旧是三环唑。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药剂防治水稻的稻瘟病时,要做到及时,根据水稻的生长周期进行施药。

3 水稻稻瘟病综合的防治技术体制

在选择本地区的水稻品种时要充分的依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将抗病性能降低的品种更换,将丧失抗病性能的水稻品种淘汰。选择不同品种的水稻进行混栽。使用诱抗剂,增加水稻的人工诱导抗性。依据不同水稻品种对肥的承受力进行合理的施肥,在保证产量的情况下尽量的控制稻瘟病的危害。

实行实时监测,运用药剂来防治稻瘟病。在选择药剂时,依据稻瘟病程度的不同进行选择,同时轮换施用药剂。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注重污染的问题。

4 结语

水稻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如果发生稻瘟病将会严重的影响水稻产量,影响粮食的产量。本文对水稻的稻瘟病防治方面的问题提出对策,希望可以建立一套能够有效防治稻瘟病的体系,达到控制稻瘟病的目的,切实的保障水稻的产量,同时希望文中提出的措施对策可以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篇(3)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1;S48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123-01

Abstract To compare the control effect of several fungicides,field randomized block test was us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six medicines on the field treatment effect of Pyricularia oryzae Cav.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pesticides tested agent of rice blast had certain control effect. 40% iprobenfos 2 250 mL/hm2 got the best control effect,and was 90.3%. Followed were control effects of 40% kitazin EC 2 250 mL/hm2,the control effect was 88.3%;50% carbendazim of 3 000 g/hm2 of the control effect was the worst,and was 72.6%.

Key words yice blast;pesticides;control effect

稻瘟病又名稻热病,属于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稻梨孢菌(Pyriculariaoryzae),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无孢科梨孢属。我国每年因稻瘟病造成减产约100万t[1]。稻瘟病一直是危害山东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2013―2014年山东鲁南稻区稻瘟病(穗颈瘟)发生较重,尤其是临沂、日照两地,部分稻田几乎绝产。为保证山东省水稻产量稳步增长,加强稻瘟病的防治刻不容缓[2]。防治稻瘟病的常用药剂为三环唑、异稻瘟净等。一般情况下连续多年使用同种杀菌剂,造成杀菌剂的药效下降。因此,在防治水稻稻瘟病时,根据稻瘟病不同时期的发生特点,合理选择不同药剂是针对病原菌抗药性的有效办法。为此,笔者于2014年在山东省鱼台县稻瘟病常发区开展了不同药剂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药效试验,旨在筛选出防效好的穗瘟病药剂,为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设在鱼台县清河镇相里村试验田,按当地栽培条件正常管理。供试水稻品种为圣稻14。选取山东稻区常用的稻瘟病防治药剂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N-(2-苯骈咪唑基)-氨基甲酸甲酯]、40%稻瘟净乳油[N-(2-苯骈咪唑基)-氨基甲酸甲酯]、40%稻瘟灵可湿性粉剂(1,3-二硫戊烷-2-叉丙二酸二异丙酯)、40%异稻瘟净(S-苄基-O,O-二异丙基硫代磷酸酯)、7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1,2-二(3-甲氧碳基-2-硫脲基)苯]6种药剂。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7个处理,分别为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A)、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 000 g/hm2(B)、40%稻瘟净乳油2 250 mL/hm2(C)、40%稻瘟灵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D)、40%异稻瘟净乳油2 250 mL/hm2(E)、70%可湿性粉剂甲基托布津1 050 g/hm2(F),以喷清水作空白对照(CK),每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26.6 m2,随机排列。于8月14日水稻破口20%施药1次,8月20日水稻齐穗期第2次施药,用手动喷雾器对水750 kg/hm2,均匀喷雾防治。

1.3 调查内容及方法

调查方法按照参考文献[3-4]中的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点调查6丛,每小区调查30丛,于黄熟期进行稻瘟病发病情况调查,记载穗数、发病穗数和病级,计算每个小区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水稻稻瘟病情分级标准:每小区随机取5点调查,每点查50穗以上,以穗为单位记录分级。0级为无病;1级为每穗损失5%以下;3级为每穗损失6%~20%;5级为每穗损失21%~50%;7级为每穗损失51%~70%;9级为每穗损失71%~100%。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计算公式[5-6]如下:

病情指数=(各级病穗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数×9)

×100

防治效果(%)=(空白对照病指-药剂处理病指)/空白对照病指×100

2 结果与分析

经观察和调查,6种药剂施用后,无异常现象发生,各处理与CK的水稻生长基本一致,没有发现试验药剂对水稻植株生长结实产生不良影响。

由表1可知,各供试药剂对稻穗颈瘟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以处理E防效最好,效果达90.3%,处理C效果为88.3%,处理B的防效最差,效果为72.6%。

3 结论与讨论

目前,鲁南稻区的稻瘟病生理小种基本上以粳型小种ZF1为主,情况比较简单[4]。从大田喷施防治效果来看,各供试药剂各处理对稻瘟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以40%异稻瘟净乳油2 250 mL/hm2防效最好,效果达90.3%,40%稻瘟净乳油2 250 mL/hm2,效果为88.3%,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 000 g/hm2的防效最差,效果为72.6%。

这几种药剂不可长时间持续使用,应该更换使用,防止由于长期使用一种药剂引起小种变异而产生抗药性,或者2种或几种混合使用以达到较好地防治效果。另外,实际生产中,为便于操作,提高效率,防治稻瘟病的药剂可以与防治纹枯病、稻曲病及杀虫剂配合施用。

4 参考文献

[1] 洪剑鸣,童贤明.中国水稻病害及其防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9-61.

[2] 刘振林,杨军,金桂秀,等.山东水稻稻瘟病发病规律,特点及防治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4):105-106.

[3]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生测室.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3:71-74.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篇(4)

中图分类号: S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082-1

敌瘟磷(edifenphos)属于二硫代磷酸酯类杀菌剂,具有很强的内吸性,对稻瘟病菌的几丁质合成和脂质代谢有抑制作用,使病原菌失去繁殖和侵染能力,从而达到杀死病原菌、防治病害的目的。除对稻瘟病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之外,还对纹枯病、胡麻叶斑病、小球菌核病、玉米大小斑病、麦类赤霉病等亦可防治。另外对人畜无毒、无残留、无污染,符合现代环保要求,适合生产绿色食品使用,高效低毒的杀菌剂[1]。

30%敌瘟磷乳油是广东省佛山市盈辉作物科学有限公司在国内独家经营该品种的企业。为了明确敌瘟磷制剂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用药量等使用技术,为进一步大面积应用提供依据,2010年我们进行了敌瘟磷等防治水稻稻瘟病田间药效试验。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药剂

供试药剂:30%敌瘟磷EC(佛山市盈辉作物科学有限公司);

对照药剂:40%稻瘟灵EC(澳大利亚纽发姆有限公司),市售;

75%三环唑WP(浙江锐特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1.2 供试品种及防治对象

试验作物:水稻品种为水稻空育131。

防治对象:水稻稻瘟病(叶瘟、穗颈瘟)。

1.3 试验地及种植情况

试验地设在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土壤类型为轻度沼泽化草甸土,有机质含量1%左右,pH6.2。试验小区秋翻地,春整地,人工整平,5月10日水整地,5月22日插秧,插秧规格20cm×16.6cm。小区单排单灌,排灌良好,田间管理实行常规管理。

1.4 试验方法

共设5个处理,处理1:30%敌瘟磷120mL/667m2;处理2:30%敌瘟磷100mL/667m2;处理3:30%敌瘟磷80mL/667m2;处理4:40%稻瘟灵100mL/667m2;处理5:75%三环唑25g/667m2;处理6:清水对照(ck)100/667m2。试验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每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面积24m2。于7月7日水稻破口期及7月22日水稻孕穗期各喷雾一次,喷液量为45L/667m2。

1.5 调查时间及方法

1.5.1 调查时间 施药前调查病情基数,第2次施药后15天调查病害。

1.5.2 调查方法 水稻稻瘟病采用对角线取样的方法调查,每处理取5点,每点取10株,共50株,3次重复,计算出稻瘟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2]。

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计算方法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3]。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水稻的安全性

供试药剂30%敌瘟磷乳油对水稻安全,不影响水稻抽穗、开花和灌浆。

2.2 防治效果

30%敌瘟磷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效果30%敌瘟磷乳油防治水稻稻瘟病,药后15天,叶瘟、穗颈瘟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见表1。

3 小结与讨论

以上试验结果表明:

(1)30%敌瘟磷三种不同处理对叶瘟的防效分别为97.0%、92.2%、89.1%,试验剂量内与两个对照药剂处理相比,药效高于或不差于对照药剂。

(2)30%敌瘟磷三种不同处理对穗颈瘟的防效分别为91.6%、86.4%、82.2%,试验剂量内与两个对照药剂处理相比,药效高于或不差于对照药剂。

(3)30%敌瘟磷EC防治水稻叶瘟每667m2用药量以80mL为宜、30%敌瘟磷EC防治水稻穗颈瘟每667m2用药量以100 mL为宜。稻瘟病严重时,可以适当提高用药量。对水稻安全,于水稻破口前期和齐穗期施药两次,可有效控制叶瘟、穗颈瘟为害。

(4)敌瘟磷为国内厂家生产,与同类型的进口药相比,具有更好的性价比,可以在水稻种植区大范围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夏娇.30%敌瘟磷乳油的气相色谱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04,17(1):9-11.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篇(5)

中图分类号 S435.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129-02

为了展示水稻不同生育阶段解决方案对水稻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效,重点观察各处理对水稻后期穗瘟、稻曲病等防治效果以及对水稻的增产效益。于2013年8―11月(晚造)在龙川县龙母镇白佛村进行示范,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示范田概况

示范田靠近县道,地势平坦,土壤性质、肥力均匀一致,前茬种植水稻,一年两熟,属于水稻高产种植区。水稻种植品种为深两优5814,种植方式为抛秧。

1.2 示范设计

此次示范试验共设3个处理,分别为试验示范区:于封行期用福戈防治稻纵卷叶螟、三化螟和白背飞虱,阿米妙收防治纹枯病和叶瘟;于破口期(主要为减数分蘖期)用福戈防治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阿米妙收防治稻曲病和穗瘟等穗期病害,三环唑防治穗瘟,顶峰防治稻飞虱;于齐穗期用福戈防治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阿米妙收防治稻曲病和穗瘟等穗期病害,三环唑防治穗瘟,顶峰防治稻飞虱。常规用药区(对照):于分蘖期和长穗期分别施药1次,所用药剂为20%阿维三唑磷+井冈霉素+国产吡蚜酮,长穗期另加75%国产三环唑,按照当地习惯齐穗期不喷药。空白对照区:不施用任何药剂进行病虫害防治。3个处理面积分别为6667、533、133 m2。

1.3 示范方法

分蘖期施药采用水枪,喷药液量为1 200 L/hm2,破口前和齐穗期施药统一用电动喷雾器18型,药液用量750 L/hm2,喷头喷细雾。收获前5 d进行药效调查,按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农药田间药效示范准则》进行。

稻曲病调查方法:采用双平行线调查法,各小区查200丛水稻,记载发病丛数,计算丛病率;再在调查丛病率中的各小区中随机取样10点,每点取1丛,记载总株数及病株数,计算病株率;调查10丛总粒数及病粒数,计算粒病率;将各处理的平均丛病率、株病率、病粒率分别与对照比较,计算出丛防效、株防效和粒防效[1-2]。

稻瘟调查方法:采用对角线取样方法,每小区调查30丛稻,并根据以下分级标准记录病级,计算各处理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0级:无病;1级:每穗损失5%以上(个别枝梗发病);3级:每穗损失6%~20%以上(1/3左右枝梗发病);5级:每穗损失21%~50%(穗颈或主轴发病,谷粒半瘪);7级:每穗损失51%~70%(穗颈发病,大部半瘪);9级:每穗损失71%~100%(穗颈发病,造成白穗)。计算公式如下[3-6]: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稻曲病的防效

该示范试验空白对照区面积仅为133 m2,而且靠近试验示范区的公路边,两边是先正达防治区,因此病害危害不重。以常规用药区作对照,计算试验示范区的病害防效。从表1可以看出,试验示范区对稻曲病的防效十分理想,丛防效、株防效、粒防效分别为88.3%、81.9%、93.3%。

分别对试验示范区与常规用药区病丛率、病株率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病丛率T值=3.05>T0.05=2.262,差异达显著水平;病株率T值=4.72>T0.01=3.250,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2.2 对稻瘟病的防效

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示范区对稻瘟病的防效也比较理想,试验示范区、常规用药区、空白对照区的病情指数分别为1.93、15.49、4.04,与常规用药相比,病指防效达到87.5%。

2.3 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试验示范区稻穗品质明显优于常规用药区。

2.4 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试验示范区各项产量指标均高于常规用药区,结实率增加3.1个百分点,千粒重增加0.95 g,增幅4.5%,理论产量增加2 700 kg/hm2,实际产量增加2 227.5 kg/hm2。

2.5 安全性评价

通过整个水稻生育期的观察,不论是对水稻还是对周围的环境均无不良影响,安全性较好。

3 示范结论

此次试验示范表明,于封行期用福戈防治稻纵卷叶螟、三化螟和白背飞虱,阿米妙收防治纹枯病和叶瘟;于破口期(主要为减数分蘖期)用福戈防治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阿米妙收防治稻曲病和穗瘟等穗期病害,三环唑防治穗瘟,顶峰防治稻飞虱;于齐穗期用福戈防治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阿米妙收防治稻曲病和穗瘟等穗期病害,三环唑防治穗瘟,顶峰防治稻飞虱效果较好,可以达到控制龙川县晚稻水稻中后期综合症“稻瘟和稻曲病”和水稻增产的目的。

此次试验空白对照区靠近马路边,两边是试验示范区,且面积较少,稻曲病和稻瘟病发生较轻,测产时产量较常规用药区高,因此,此次试验空白对照区各项指标仅供参考。试验示范在广东穗瘟和稻曲病发生较重区域如优质常规稻区和山区等的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7]。

4 致谢

该示范试验魏均明、蒋先兰、周启华、周开全、郭秀江等均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一并感谢。

5 参考文献

[1] 唐春生,高家樟,曹国平,等.稻曲病病情分级标准的研究和应用[J].植物保护,2001(1): 18-21.

[2] 刘永锋,陈志谊,陆凡,等.水稻稻曲病控制技术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4(3): 42-45.

[3] 刘郁,桑海旭,王井士,等.75%肟菌・戊唑醇WG防治滨海稻区主要病害最佳施用时期的研究[J].世界农药,2013(3):59-61.

[4] 徐秋菊,韦彦,颜群,等.0.3%多抗霉素水剂防治水稻稻瘟病田间药效试验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3): 14635.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篇(6)

中图分类号 S435.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8-79-02

水稻稻瘟病[Pyricularia grisea (Cooke) Sacc.]是水稻生产上的三大病害之一,在我国各水稻产区均有发生,俗称火烧瘟、叩头瘟等在水稻整个生育期中都能发生。因稻瘟病的发生为害时期与部位不同,主要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等,特别是穗颈瘟的发生造成瘪粒增加、千粒重下降,严重时整株水稻形成白穗,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稻米质量[1]。因此,采用切实有效的方法防治稻瘟病,尤其是穗颈瘟的防治就显得特别重要。而在稻瘟病的防治过程中,于防治的关键时期选择高效低毒的环境友好型农药又是稻瘟病防治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为了筛选出更多可供选择的高效低毒防治药剂,在防治过程中交替使用,从而提高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笔者于2012年选择了几种杀菌剂在水稻稻瘟病防治的关键时期进行穗颈瘟防治效果田间对比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环境条件 试验地设在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石板乡,试验地三面环山,四周均种植水稻。试验田土壤为黑壤土,适量多施氮肥,灌溉正常。试验作物为籼稻,品种为中优117。施药前水稻处于破口初期,之前未用过任何杀菌剂。

1.2 试验药剂及施用剂量 详见表1。

1.4 施药方法 每hm2按750kg的用水量,采用HD-400喷雾器将试验药剂按处理剂量兑水稀释后对稻株均匀喷雾,空白对照喷施清水。

1.5 施药时间和次数 试验共施药2次,第一次施药为水稻破口初期,气温21~29℃,相对湿度98%,微风,此后出现 2d小雨,1d中雨;第二次施药为齐穗期前,当天多云,气温19~26℃,相对湿度95%,此后出现 2d小雨。

1.6 调查方法与分级标准 由于穗颈瘟无药前基数,待黄熟期穗颈瘟病情稳定后于9月22日调查1次。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取50穗,共调查250穗。按下列分级标准记录发病情况,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分级标准:

0级:无病

1级:每穗损失5%以下(个别枝梗发病)

3级:每穗损失6%~20%(1/3左右枝梗发病)

5级:每穗损失21%~50%(穗颈或主轴发病,谷粒半瘪)

7级:每穗损失51%~70%(穗颈发病,大部分瘪谷)

9级:每穗损失71%~100%(穗颈发病,造成白穗)

1.7 药效计算方法 按照以下公式,根据穗颈瘟各级发病株数,计算病情指数,然后利用对照区和处理区的病情指数计算防治效果,并采用DPS软件新复极差法(DMRT)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2]。

病情指数=[∑(病级×相应病级株数)总株数×9]×100

防治效果(%)=(1-[药剂处理区病情指数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药剂对水稻植株生长的影响 在本试验条件下,在整个试验期间各供试药剂处理后对水稻叶片、植株的正常生长未见不良影响,各药剂在施用过程中对水稻安全。

2.2 各药剂对水稻稻瘟病的控制效果 采用DPS数据分析软件对各药剂的防治效果进行Duncan新复极差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施药后各药剂对水稻穗颈瘟均有一定的防效,30%嘧菌酯・咪鲜胺微浮剂600g/hm2、75%三环唑水分散粒剂450g/hm2、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 500g/hm2、20%稻瘟酰胺悬浮剂600g/hm2、40%稻瘟灵乳油405g/hm2、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375g/hm2和30%嘧菌环胺乳油300g/hm2的防效分别为67.10%、78.10%、79.44%、75.80%、72.40%、66.70%和65.83%。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各药剂对稻瘟病的防效与空白对照之间均成显著性差异,其中,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 500g/hm2的防效最高,与75%三环唑水分散粒剂的防效相当,二者差异不显著,但与其余各药剂之间的防效均呈显著性差异;另外防效相对较高的两个药剂75%三环唑水分散粒剂450g/hm2和20%稻瘟酰胺悬浮剂600g/hm2的防效相当,差异不显著;40%稻瘟灵乳油405g/hm2的防效与20%稻瘟酰胺悬浮剂600g/hm2的防效相当;其余3个处理药剂30%嘧菌酯・咪鲜胺微浮剂600g/hm2、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375g/hm2和30%嘧菌环胺乳油300g/hm2相对最低,其彼此间的防效相当,差异不显著,但分别与其余各药剂处理的防效呈显著性差异(表2)。

3 结论与讨论

根据参试的7个药剂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试验可以看出,各药剂对穗颈瘟都具有一定的防效,而且对水稻植株生长安全,同时几种药剂的防效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防效达70.00%以上的有4个药剂,这些药剂可作为水稻生产上防治稻瘟病时交替使用,以降低稻瘟病菌产生抗药性的风险,延长药剂的使用年限,提高防治效果。

在稻瘟病防治过程中,应注重掌握该病害的防治关键时期,针对水稻穗颈瘟的防治,在稻瘟病常年较重发生的区域或田块,应在水稻破口初期和齐穗期前分别选择对应的药剂进行及时防治[3-4],以进一步提高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刁春友,朱叶芹.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测报与防治[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9-52.

[2]唐启义,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26-347.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篇(7)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104-02

稻瘟病是江城县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常年发生面积1 533.33 hm2左右。近几年,由于气候的不断变化,品种抗性的降低,其发生面积、危害程度日趋严重,特别是2012年和2013年,发生面积分别占水稻种植面积的48.9%和54.4%,产量损失达120~140 t,严重影响了江城县水稻生产的发展。本文就此病的发生症状及发生流行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对策,以便今后更好地指导防治。

1 发病症状

由于江城县特定的地理位置,立体气候下的立体农业特点显著,加之种植品种抗性的影响,水稻发育的各阶段稻瘟病均有发生,造成减产明显,减幅10%~20%,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1-9]。根据危害时间、部位不同,稻瘟病主要表现为节瘟、苗瘟、穗颈瘟、叶瘟。其中以叶瘟和穗颈瘟危害最为严重。

1.1 节瘟

水稻抽穗后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逐渐围绕节部扩展[2-4],使整个节部变黑腐烂,易折断,发病早影响结实或形成白穗。

1.2 苗瘟

苗瘟一般在三叶期前发病,由种子带菌引起,受害后,病苗基部灰黑色,上部变褐卷缩枯死,若田间湿度较大,基部可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

1.3 穗颈瘟

穗颈瘟发病后在穗颈部初生褐色小点,扩展后可使穗颈变成褐色或黑褐色,在病部有灰绿色霉层。发病早而重的可造成白穗,发病轻时秕谷增多,千粒重降低,影响产量。

1.4 叶瘟

叶瘟在秧苗三叶期后至抽穗均有发生。病斑主要表现为4种类型,分别为慢性型、急性型、褐点型和白点型,其中最为常见的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急性型病斑近圆形或椭圆形呈暗绿色水渍状,病斑正反两面均有褐色霉层,在天气转晴后,可转为慢性型;慢性型:慢性型病斑边缘褐色带有浅黄色晕圈,中央灰白色,由暗绿色小斑扩大为梭形斑[1-9],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发展较慢;褐点型:褐点型病斑一般在高抗品种的老叶尖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局限于两叶脉间,不产生孢子;白点型:白点型病斑在嫩叶上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3-5]。

2 发病流行因素

2.1 气候适宜

稻瘟病是典型的气候型流行性病害。当气温在20~30 ℃,田间湿度在90%以上,稻株体表水膜保持6~10 h的情况下,稻瘟病容易发生。江城县年平均气温为18 ℃,年降雨量为2 260 mm,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886 h,相对湿度为85%,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别是每年的6―8月降雨量占全年的60%~70%,而6月中旬至8月上旬,江城县一季中稻正处于分蘖盛期、孕穗期、抽穗期和灌浆期,若遇阴雨天,就有利于稻瘟病发生流行。如:2014年7―8月连续的降雨天气,使国庆乡田房村种植的宜香673、丰优香占、冈优725平均稻瘟病发病率、病情指数、损失率分别为36.2%、13.6、18.3%;最高病穗率、病情指数、损失率分别为56.3%、29.1、30.3%。

2.2 菌源充足

由于近年来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老龄化,多为妇女,在春季或秋季整地时,耕层较浅或不耕地现象突出,加之,发病田块管理粗放,稻草处理不及时或随处堆放,使得田间病源基数增大,以为下一年稻瘟病的发生提供了大量菌源。

2.3 品种抗性下降

目前,江城县主要种植的水稻品种多为冈优系列和宜香系列。由于同一抗病品种连续大面积种植,增加了病源菌对抗病品种的选择压力,加速了病源菌的适应性变异[1-6],使抗病品种短期失去抗性,成为感病品种。

2.4 肥水管理不科学

过分集中追施氮肥,不施或少施磷、钾肥,造成稻株软弱、嫩绿、徒长现象,使株行间密蔽,抗病性降低。在管水方面,深灌和冷水串灌、漫灌的现象长期存在,不能做到浅水勤灌,造成稻株根系发育不良[1-4],抗病力降低。

2.5 防治不合理

现在有些农户对稻瘟病危害认识不足,前期预防不够重视,出现大面积危害症状时才重视喷药,导致错过最佳防治时期。还有的农户为了省工、省事,采用几种药剂对15桶水喷施1 hm2田块的做法,防效甚微。

3 防治措施

3.1 减少菌源基数

对种子消毒。病草、病谷是稻瘟病菌的越冬场所,也是翌年的初次侵染源。水稻收获后要及早处理病稻草,要彻底烧毁已发病田块的稻草及草堆下的秕粒和空壳。发病田块不能用作后茬秧田。不能用病草催芽[4-6]、盖种、扎秧把。留种时,用盐水选种,清除病秕谷。

3.2 选用抗病品种

必须因地制宜引进新品种进行试种、选育,淘汰感病品种,从根本上减少病害流行几率。同时,在发病区域应及时调整主栽品种,推广抗病性高、丰产性好的品种,每年品种布局应搭配种植或轮换种植,以延长抗病品种的使用年限。

3.3 加强栽培和肥水管理

大力推广水稻品种生物多样性混栽技术,增加品种自身抗病能力,增强水稻抗逆性,控制稻瘟病的发生蔓延。肥水管理应根据水稻品种特性和地理水平,采用配方施肥技术,科学配制基肥,不偏施、迟施过量氮肥,增施磷、钾肥,使稻株体内可溶性氮化物减少,促进根系纵深生长。合理用水,以水调肥,促控结合,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实行“浅―湿―干”间歇灌溉技术,做到浅水勤灌,适时晒田。

3.4 加强监测预警

从水稻播种开始,认真监测其发生流行情况。特别是往年发病较重的田块,在水稻分蘖盛期、孕穗期、破口期等生育阶段,加大普查力度,根据水稻苗情、长势、长相,综合分析当地气象预报和历年发病情况,做出稻瘟病的发生趋势预报,及时、准确地发出简报。

3.5 及时开展药剂防治

3.5.1 突出穗瘟的预防。预防穗瘟要着重在抽穗期进行保护,特别是在孕穗末期或破口初期(即破口5%~10%时)施药1次。抽穗80%时施第2次,发病较重的田块灌浆期应补施药1次。防治对象为感病品种种植区或病害有发展趋势的田块。常用药剂有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40%异稻・三环唑悬浮剂1 000倍液[1-5];40%硫环唑悬浮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40%富士一号乳油1 000倍液。

3.5.2 抓好叶瘟的防治。防治从秧苗移栽开始用20%或75%可湿性粉剂稀释液浸秧根3~5 min[1-3],也可移栽前4~6 d用40%异稻・三环唑悬浮剂1 000倍液对秧苗喷施,带药移栽的秧苗,防效可达90%。对大田叶瘟防治,要及早控制发病中心,一旦田间出现急性病斑而天气又有利于病害发生时,应及时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40%异稻・三环唑悬浮剂1 000倍液喷雾,叶瘟要连防2~3次。

4 参考文献

[1] 姜虹.浅谈江城县稻瘟病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4(20):96.

[2] 张仁义.水稻稻瘟病发病特点及防治方法[J].农民致富之友,2015(1):61.

[3] 于海燕,赵兵,徐环宇,等.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2(24):148-149.

[4] 梁章灯,刘昌便,彭长华,等.稻瘟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22):130-131.

[5] 张德承,王雪青,黄家泺,等.高寒山区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吉林农业,2014(3):84-85.

[6] 褚孝渭.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J].农民致富之友,2014(9):66.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篇(8)

稻瘟病是一种突发性甚至是毁灭性的病害,是由稻瘟病菌侵染水稻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水稻感染稻瘟病后一般减产20%-30%,高的可减产60%以上甚至绝收,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而水稻是前进农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占农场总播种面积的60%,近几年来稻瘟病在农场水稻主产区时有发生,呈现不断蔓延和扩大趋势,虽然没造成大面积流行,但是已对农场水稻生产造成影响。结合前进农场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1.稻瘟病发病症状

水稻整个生育期各部位均能发生稻瘟病,根据发生时期和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等,常发生并且危害大的主要有叶瘟和穗颈瘟。我场水稻发病以叶瘟、穗颈瘟危害比较严重,对水稻产量影响大。

1.1叶瘟

一般在7月上、中旬发生。在田间常见的有急性型与慢性型病斑。急性型病斑近圆形,绿色,病斑正面和背面有大量的灰绿色霉层。慢性病斑由急性病斑转化而来,病斑多为梭形、纺锤形,一般为褐色,中间灰白色,最外层为黄色晕圈,病斑背面产生灰绿色霉层。

1.2节瘟

节瘟多在水稻抽穗前后发生,以离地不远位置的发生较多,有时2~3节同时发病,伸离叶鞘后的茎节部感病后,初期在稻节出现针头大的褐色小点,褐点扩大后变黑色,逐渐围绕节部扩展,使节部糜烂断折,植株倒伏枯死,有的节部病斑还可向节间伸延,造成茎秆弯曲。

1.3穗颈瘟

发生于水稻颈部,一般在8月上旬出现,在穗茎上病斑初为暗褐色小点,以后扩展使穗茎段变褐色或黑褐色。从穗颈向上下蔓延,穗颈瘟在孕穗后期至始穗期最易感染发生,轻者影响结实、秕粒增多,重者形成白穗。

1.4谷粒瘟

颖花在开花前最易感病,病斑大,黑褐色或灰黑色,可蔓延至整个谷粒,米粒变黑,不充实。谷粒在后期发病,病斑呈椭圆形,褐色,米粒较充实,可造成种子带病。

2.病原

稻瘟病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丛梗孢科,梨形孢属。病斑上的灰绿霉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从气孔伸出丛生或从病部穿透表皮单独伸出,不分枝,间或分枝,有2-8个隔膜,基部稍膨大,无色或略带褐色,顶端尖细。分生孢子着生在分生孢子梗的顶端,分生孢子梨形,基部钝圆,顶端狭窄,无色透明,有2个分隔,少数1-3个分隔,萌发时每个细胞都可长出芽管。分生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25-28℃,所需的最短时间为6-8小时。

稻瘟病菌对不同水稻品种的侵染和致病性不同,表现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我国的稻瘟病菌有7群128个生理小种。

3.传播途径

稻瘟病的病菌主要靠空气气流传播,在当年发病的稻草上越冬,次年7月上旬,温度适宜时,病稻草上的病菌借气流传播到水稻叶片上引起发病。在病斑上发生大量的灰绿色霉层就是病菌,靠风、雨再传染到其他叶片、节、穗颈上,造成持续发病。水稻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种植感病品种、插秧密度过大、施用氮肥过多过晚,都会导致发病加重。若7月中下旬阴雨连绵,雨日多,形成低温、高湿,光照少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

4.发病条件

4.1气候

气候条件不仅影响水稻植株的抗病能力,并直接影响病菌的繁殖,传播和侵染。

温度:最适于稻瘟病菌繁殖和侵入的温度为25-28℃,水稻连续遭受数天低温再转为正常温度时,3-6天后稻株抗病性显著降低,尤其夜间有15℃以下的低温影响更明显,因而晚稻抽穗期遇寒露风或骤然降温,常加重穗颈瘟的危害。

湿度:平均相对湿度90%以上时有利于病害发生,雾多雾重或时晴时雨,雨日多,阴雨连绵等湿度大的天气,病菌生长繁殖快,孢子形成多,侵入率增高。

光照:光照不足有利于病菌孢子形成,萌发和侵入,并使稻株同化作用缓慢,呼吸量减少,淀粉与氨态氮比例低,硅质化细胞少,组织柔嫩,抗病率降低,易发生病害。

4.2品种和生育期

在导致稻瘟病发生流行因素中,水稻本身的抗病性是主要的。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发病程度不同,幼苗3-5叶期、分蘖盛期和孕穗期至抽穗始期最易感病,同一器官(如叶、茎节、穗等)在幼嫩时期较老熟时期易感病,所以在水稻分蘖盛期,新叶增长速度最高时最易感染叶瘟。

4.3栽培管理

稻瘟病的发生与肥水管理关系密切。

肥料:氮肥种类、用量、施用时期对发病轻重影响最大,一次性过量施用氮肥比分次施用或在保肥力差的沙土、浅土田比粘土、深土田上施用都更有利于病害流行。偏施、迟施氮肥使稻株贪青徒长,组织幼嫩,硅质化程度下降,株间通风透光不良,田间湿度增高,都可加重病害发展。适施补施磷钾肥可提高稻株的钾氮比,促进氮的正常代谢,降低可溶性氮化物含量,增加茎秆纤维素,稻株组织坚硬,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

灌溉:水分管理对稻瘟病的发生流行影响也很大,稻田长期深灌,冷水串灌使土温水温降低,土壤缺氧,根系发育不良,降低生活力和抗病力。同时田间湿度增大,有利于病菌生长繁殖。

5.防治措施

防治稻瘟病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选用高产抗病品种为基础,及时药防为重点,尽可能的消灭最初的侵染源,加强田间栽培管理,在关键时期及时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

5.1选用高产抗病品种

选择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为经济有效地办法,因地制宜选用高产抗病优质品种,并做到品种合理布局和轮换,避免种植品种单一化。

5.2减少菌源

水稻收获后对发病稻田的稻草要及时销毁烧掉,彻底清理干净,发病田杜绝秸秆还田。另外要做好播种前的种子处理,种子播种前晒1-2天,采用亮盾、锐胜对水稻种子进行包衣。

5.3合理施肥

水稻施肥应坚持掌握以土定产、以产定肥、有机无机相结合、氮磷钾平衡使用的原则。实行测土配方施肥,科学施用氮、磷、钾肥,适时适量追肥,切记过量、过晚施用氮肥。

5.4加强栽培管理,合理灌溉

依据水稻需要,科学合理灌水,一般采用“浅水勤灌,干干湿湿”排灌方法,分蘖末期结合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可使稻株生长健壮,抗病力增强,提高稻株抗病力。从而使病害不发生或少发生,低洼稻田要经常排除积水,漏水田要注意及时灌溉。切记稻田长期淹水。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篇(9)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139-02

水稻稻瘟病又称“瘟病”,是旧县镇水稻生产上的第一大病害,在流行暴发年份,轻者减产5%~20%,严重的导致颗粒无收,给当地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此,笔者通过调查,结合当地环境特点,总结了稻瘟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现报告如下。

1 发病症状

1.1 苗瘟

病菌侵害幼苗基部,出现灰黑色,使秧苗卷缩枯死,主要是由种子带菌或播种时所用的带菌覆盖物所引起。

1.2 叶瘟

叶瘟一般在分蘖盛期发病,发生在叶片上,危害严重时,水稻矮缩形成“坐草”,可根据其侵害叶片形成不同的病斑将其分为4种类型。一是急性型。病斑暗绿色,发展很快,初呈微细粒点状、圆形,以后逐渐扩大,像半粒绿豆状两端变大,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斑中心灰绿色、斑外缘呈水渍状,背面产生灰青绒毛状霉层。二是慢性型。病斑梭形,中毒部为黄色晕圈,边缘坏死部红褐色,中心崩坏部为白色,褐色线条贯穿病斑中间为坏死线,病斑在天气潮湿时,可产生孢子。三是白斑型。斑点白色,一般呈圆形,少数呈不规则形,大的如油菜籽大,病斑上没有孢子,高温晴天时急性型初期可转变为白斑型。四是褐点型。斑点褐色,很小,一般不扩大多数初限制在2个叶脉中间,这种病斑多在抗病品种和稻株下部老叶上发生,病斑上不产生孢子[1],枝梗、穗轴、穗颈受害,先呈褐色后变灰色或黑色,在发病早而重的田块穗颈可形成白穗,这种白穗因无虫孔可区别螟害,节稻瘟初呈褐色小点,后向四周扩大,节部组织被破坏后下凹,表面长1层灰青色的霉。

1.3 粒瘟

粒瘟发生在谷壳和护颖上。病轻时,见少量褐色的点,病重时,可见灰白色或水渍状暗灰色病斑,谷粒护颖上的病斑开始为黄白色,后变灰色或灰黑色。

1.4 节瘟

节温常发生于穗颈下1~2节,稻节初生褐色小点,病斑环状扩大,病节凹陷,变黑褐色、易折,潮湿时形成灰绿霉状物。

1.5 穗颈瘟

穗颈、穗轴或枝梗上发病,初期病斑呈水渍状黄褐色小斑,环绕穗颈、穗轴和枝梗,后扩展成灰黑色病斑,穗颈瘟发生早,会形成白穗,似螟害状;但穗瘟的穗轴上无虫孔,稻穗在穗颈病部弯垂,后期可在病部折断,湿度大时穗颈病部生出灰绿露状物,发生迟的病稻穗秕谷增加,千粒重降低,米质变劣。

2 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稻种上越冬,成为翌年诱发稻瘟病的初次侵染源,在旧县镇有用稻草作圈肥的传统习惯,未腐熟的圈肥及病秕谷都是翌年稻瘟病的初侵染源,稻种带病菌,在薄膜育秧的条件下易引起苗瘟,在分蘖期和孕穗期,气温在20~28 ℃和高湿条件下,容易引起叶稻瘟流行,孕穗后遇到20 ℃左右低温,能减弱水稻的抗病力而引起穗颈瘟发生。适宜温度,多雨潮湿病害发生流行严重,偏施氮肥引起生长过旺,土壤干旱缺水或长期深灌,冷水灌田或日照不足,也是旧县镇发生稻瘟病的主要原因。

3 发病原因

一是稻瘟病的防治上,一部分农民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容易造成前期轻视稻瘟病,到病害严重时,又难于防治,防治效果不好。二是重水稻生产,轻病稻草的外理,由于病稻草作圈肥后未完全腐熟就用作育秧时的覆盖物,导致病菌传播秧苗,未完全腐熟的病稻草还施用到大田作农家肥,成为病菌的源头。三是品种更换过慢,不同水稻对不同病菌的抗性存在差异。一部分农民一个品种连种几年,致使水稻抗性减弱,稻瘟病发生严重。

4 防治措施

4.1 加强预测预报

及时提供稻瘟病的预测预报给当地农民,并向其普及基本的防治措施,提高其对稻瘟病防治的主动性,科学指导其合理生产水稻,减少稻瘟病的暴发几率。同时科研部门要加强对水稻抗稻瘟病新品种的选育[2],农业部门要做好各个品种的抗病对比,筛选出抗病力强的品种并大力推广种植,为农民种植抗病品种提供优质稻种。按照有关稻瘟病监测和调查办法,对旧县镇水稻各生育期的病害进行全程系统调查和监测,准确掌握病菌的动态,为有效防控稻瘟病及其造成的危害提供依据。

4.2 综合防治

针对稻瘟病只危害水稻的特征及其传播的特点,抓住有利时机,狠治稻瘟病。一是及时清除已感染稻瘟病的稻草,不能直接将其扔在一边或在附近堆放,更不能用其进行任何的农事活动,若要使用应将其充分腐熟,以减少病菌再次侵染水稻的机会。二是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土壤特点,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性好、高产的优良水稻品种,并合理轮作,减少因长期种植单一水稻品种而带来的稻瘟病。目前,旧县镇可选用抗稻瘟病品种有云粳29、云粳31、合系35、合系40、靖粳8号及靖粳9号等优质稻种。三是种子消毒切断菌源,用15%石灰水浸种,或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浸种24 h,杀灭种子上附着的病菌。四是加强水稻生产期间的大田管理及水分管理。合理、科学施肥,视苗情追肥,适当增施有机肥、减少施氮肥。栽培管理,施足基肥,根据苗情分期分次追肥,避免过量、过迟施用氮肥,适当增加有机肥、磷肥、钾肥。水稻种植要浅水勤灌,分蘖后期要适时晒田,促进稻株健状生长,增强抗病力。五是适时用药防治。这是提高药性的关键,对提高稻瘟病的防治效果作用显著。防治时要防止苗瘟和叶瘟,根治穗劲瘟。防治时要 “以防为主,综合防治”,一旦发现感染稻瘟病要及时施药,对于发病中心要持续施药,每5~7 d施药1次[3-4]。穗颈瘟防治上,在水稻破口前2~3 d用药防治,隔7~10 d再用药1次,施药时间应选择晴天10:00或16:00以后,药剂可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5 kg/hm2,或30%稻瘟灵乳油1.5 L/hm2,或40%克瘟散乳剂1 200倍液,或50%稻瘟净乳剂600倍液,对叶瘟和穗颈瘟都有较好的防病效果[5-6]。

5 参考文献

[1] 王维超.稻瘟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5):165-166.

[2] 巫晓云.宣城市宣州区灰飞虱发生情况及防控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5):185-186.

[3] 陈聪.20%壳寡糖·三环唑可湿性粉剂配方初探[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08.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篇(10)

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发生范围广,流行速度快,危害重。于都县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一般减产10%~20%,重的减产40%~50%,甚至绝收,严重影响水稻产量。现结合于都县稻瘟病历年发生为害特点,将其综合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症状

稻瘟病因发生的时期和危害部位不同,可分为叶稻瘟病、节稻瘟病、枝梗瘟、穗茎瘟和谷粒瘟[1-2]。其中,叶瘟和穗茎瘟对产量影响很大,叶瘟多危害叶片,常发生在分蘖盛期、拔节期及幼穗形成期。稻瘟病表现在叶子上的病斑是棱形的,四周黄褐色,中间褐色,中心部分是灰白色的圆形点,病斑两端有延长的黑褐色坏死线,病斑单生或汇合成棱形大斑。急性病或其他型病斑遇潮湿天气,背面产生灰褐色霉层,发病严重时造成白穗。

2发病原因

2.1气象及地理因素

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病稻草和病稻种上越冬,当气温为20~30 ℃,相对湿度90%时,且有雨、雾、露存在有利稻瘟病发生[3]。尤其是温度在24~28 ℃,湿度愈高愈有利发病。于都县稻瘟病一般在5月开始发病,6—7月为发病盛期,6月如遇连阴雨,有利叶稻瘟流行,7月中下旬如遇阴雨寡日,有利穗颈瘟流行。阳光和风直接影响发病程度,风力和风向直接关系到病菌传播的距离和方向,距离病草和病田近以及下风方的稻田发病重;日光可促进稻株生长老健,提高抗病力,同时可抑制病害发生和蔓延。山区因地势高,光照少,水温低,气流强,云雾多,结露时间长,水稻生活力减弱,有利于病菌传播、侵染和发病,往往发病重于平原稻区。

2.2栽培管理问题

种植密度过大,使田间植株个体营养空间小,稻株瘦弱、素质差,整体呈现郁蔽,容易引起发病。肥料施用不当,在氮肥施用过多或过晚的条件下,水稻徒长、贪青晚熟,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如2009年于都县水稻前期秧苗小,6月又遇低温,水稻分叶不足,有些农户为促进稻苗快速生长而持续、过量追施氮肥造成水稻植株疯长,叶片柔软披垂,使稻株体内碳氮比降低,硅质化细胞数量减少,硅质化程度减弱,有利于病菌的侵入、生长和繁殖,同时降低水稻的抗病性,加重了稻瘟病的发生。稻田长期深灌和冷水灌溉,造成土壤缺氧,产生有毒物质,妨碍根系生长,降低植株的抵抗力,有利于稻瘟病的侵染。病原菌在感病的稻草和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的侵染源。

3综合防治措施

3.1农业防治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有效措施之一。但一个抗病品种在一个地区不能连续种植,因稻瘟病适应性强,新的致病生理小种很快形成,使该品种抗病感病。因此,要避免品种的长期单一种植[4]。二是减少菌源。对发病稻草及时进行烧毁,可减少初次侵染菌源。三是科学管理,提高水稻抗病性。根据土壤肥力、品种特性、苗情长势、气候条件等情况合理施肥。一般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多施有机质肥料,配施磷、钾肥。适施氮素化肥,防止过量集中施用氮素化肥,避免徒长,确保禾苗健壮。缺钾田块追肥增施钾肥150 kg/hm2左右,可使茎秆内纤维素等增加,组织强硬,可增加稻株抗病力[5]。科学用水,水稻生长前期实行浅灌勤灌,分蘖末期适时晒田,后期干干湿湿,促进根系活力旺盛,增强抗病力,抑制病菌的繁殖和侵染。

3.2药剂防治

种子播种浸种消毒处理能消灭表面携带的各种病菌,降低种子带菌率,预防或减轻苗期病害发生,药剂可选用25%咪酰胺乳油或强氯精等。秧田期出现苗瘟要掌握发病初期用药,及时扑灭发病中心。在移栽前2~3 d喷施1次超级送嫁药,秧田用75%瘟失顿可湿性粉剂900 g/hm2对水750 kg喷雾,可减轻大田叶瘟病。在水稻分蘖期至孕穗期,叶片初见叶瘟病斑或出现急性病斑时,应及时喷药防治,控制发病中心,可选用75%瘟失顿或40%稻瘟灵。对稻瘟病常发区和感病品种,一定要掌握防重于治的原则,全面进行药剂预防,掌握在破口始穗初期喷第1次药,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600 g/hm2或40%稻瘟灵乳油1 200~1 800 mL/hm2对水750 kg喷雾,齐穗期再喷第2次药。如生长嫩绿,多肥贪青,叶片上有新病斑出现和多雨多雾地区,于灌浆期再防治1次。防治穗瘟病和枝梗病时一定要注意防治方法,一般选择在晴天10:00以前或16:00以后喷药,对水量必须充足,以确保药液能在叶片上保持一定的吸收时间。

4参考文献

[1]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手册》编委会.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手册[M].北京: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2006.

[2] 闫芝芬,张红心.稻瘟病菌致病毒素的活性测定及其影响条件[J].华北农学报,1998,13(3):41-45.

上一篇: 德育原则的概念 下一篇: 安全教育小常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