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栽培管理措施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3 17:01:34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篇(1)

近些年来,我国的农作物种植水平尤其是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已经在原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水稻质量的好坏与产量的高低关乎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改进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是确保水稻产量的重要技术。由于水稻的品种各异,各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不尽相同,因而,需要了解不同的无公害水稻栽培措施,学会因地制宜地栽培无公害水稻。通过研究改进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不仅有利于提高水稻的产量,还能加快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提高我国有限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1无公害水稻栽培措施的概述

无公害水稻栽培措施作为种植技术的一种,是近年引进的水稻新品种栽培技术。由于我国绝大多数无公害水稻的中期管理是保障中、后期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管理的关键,也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阶段。因而在水稻的营养生长阶段,要合理施加苗肥,促进秧苗的生长,该期间主要进行的是间苗、定苗活动。为了促进水稻的正常生长,需要连续进行无公害水稻栽培措施,比如对无公害水稻栽培进行合理灌溉,以利于我国水稻获得更高的产量。穗期阶段是水稻营养器官的发育旺盛期,雌雄穗也逐渐分化,这是水稻生长的黄金阶段,对水稻的产量起决定性作用。因而无公害水稻栽培措施是我国近年来引进的一种水稻栽培技术。为了促进水稻产量的提高,农民应当补施粒肥,为水稻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无公害水稻栽培措施有利于充分利用水稻栽培活动的积温,大幅度地提高我国的水稻产量,创新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

2无公害水稻栽培的主要问题分析

2.1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落后

由于我国的农业历史悠久,许多农民往往凭借积累下来的经验进行农业生产。然而随着全球变暖和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现如今农民在进行无公害水稻栽培时,往往忽视适时播种,错过了水稻播种的最佳时期。为了盲目追求高产,农民为了盲目追求高产,农民栽培水稻秧苗的密度过高,使得水稻平均吸收的营养成分降低,影响了水稻的正常生长。由于每种水田土壤的成分不同,农民在进行无公害水稻栽培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水田土壤的选择,过度不合理的施肥造成水田板结,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

2.2水稻易受稻田有害生物的危害

稻田的有害生物滋生主要是由于水稻在生长过程主要经历苗期阶段、穗期阶段和花粒期阶段等主要阶段。苗期阶段是水稻的营养生长阶段,穗期阶段是水稻营养器官的发育旺盛期,花粒期阶段,是水稻形成籽粒的关键的生殖生长期,因而如果田间管理技术不善会导致水稻幼苗生长缓慢,虫害泛滥,进而导致水稻根部被腐蚀,水稻产量下降,使得水稻与其他植物的差距较为明显,遇到强风大雨会被吹倒或淹没,抗倒能力极差。

2.3水稻栽培过程中施肥技术不合理

不合理的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使得水稻株杆易折断,水稻生长的根部容易被腐蚀,易使稻田的有害生物放肆生长,极其不利于水稻的健康生长,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的落后也会导致水稻施肥不均匀,水稻获得的养分不均匀足以导致水稻产量下降,过度不合理的施肥会造成稻田出现板结和土壤肥力下降的问题。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水稻的生长,不利于水稻的产量的提高。

3完善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的策略

3.1改进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

科学合理的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包括选择适宜的土壤和优良的无公害水稻品种,对水稻进行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细心整地,对水稻种子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和合理灌溉以保证充足的养分,对稻田进行科学管理,选择科学时间收获水稻等,这些都是保证水稻高产的重要前提条件。具体而言,根据国家的标准和具体的地理环境精选良种;水稻秧苗的密植度不可过高或过低,要依据水稻品种的地力和特性而定;细心整地,做好稻田土壤的防晒处理工作,合理控制稻苗插秧的深度;根据稻田的走势适当开挖排水沟渠,方便稻田的及时排水工作;根据水稻的不同生长期做好各阶段的养分保持工作。

3.2有效控制稻田有害生物的滋生

为了有效控制稻田有害生物的滋生,完善科学合理的稻田田间管理措施,选择抗病品种的水稻,科学合理的施肥和合理灌溉以保证充足的养分,采用轮作、深耕等措施来有效地控制稻田有害生物的滋生。农民应当加强水稻的田间管理工作,根据水稻的不同生长期做好各阶段的养分保持工作和稻田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保证水稻的透光通风条件,对水稻进行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细心整地,加强田间管理工作,对稻田进行科学管理,适时保证水稻秧苗的密植度,使水稻的透光通风等条件得到有效满足。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篇(2)

1定位模拟模型的构建和作用

1.1模型的构建根据2004~2005年在潮州市农业科技发展中心和潮安县官塘镇农科站的试验,杂交水稻丰优998、培杂泰丰、特优253、优iv3550等中迟熟组合本田期生育时间一般为90~95天,其中秧苗移栽期至拔节期(幼穗分化)和拔节期至始穗期各30天左右,始穗期至成熟期为30~35天。根据移栽期、拔节期、始穗期和成熟期之间的生育时间以及品种的特性把移栽期至拔节期定为分蘖生长阶段,拔节期至始穗期定为幼穗发育阶段,始穗期至成熟期定为开花结实阶段。同时根据不同阶段的栽培目标,结合水稻产量因素(穗数、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对养分和水分的生理需求,确定肥料种类、施用时间及水分灌溉,从而构建成外方内圆、逆时针方向的可视定位模拟模型图(图略)。

1.2模型的作用定位模拟模型在水稻模型化栽培管理中主要有4个作用:(1)创新水稻栽培管理模式。利用定位模拟模型代替传统栽培管理方法,实行按图施工、按图管理的模型化新技术方法。(2)为计划制订本田期栽培管理措施提供时间依据。按模拟模型图,把水稻本田期的主要生育期和生育时间及肥水管理措施定位在图中,在制订各项管理措施时可作为依据。(3)明确不同生育阶段的栽培目标。根据模拟模型图,分蘖生长阶段早施速效氮肥,促进分蘖早生快长,提高分蘖成穗率;幼穗发育阶段足施长效三元复合肥,促进幼穗分化发育(具有促花和保花双重作用),达到壮秆大穗;开花结实阶段巧施速效氮钾肥,促进灌浆结实,提高结实率和粒重。(4)节本增效,提高经济效益。按模拟模型图所制定的肥水管理措施,在应用中可达到节约生产成本、增加稻谷产量、提高经济效益等作用。

2定位模拟模型的应用方法和效果

2.1模型的应用方法定位模拟模型是一个外方内圆、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可视模型图。外边正方形4角分别表示产量构成的4种因素,内圆分别由4圈构成:外圈表示本田期生育时间;第2圈为不同生育阶段;第3圈包括不同生育阶段的组成要素;第4圈(功能区)由主要生育期和肥水管理措施等构成。模型的生育时间准确率在95%以上,应用时可从秧苗移栽期开始根据生育时间按图操作。如早造4月5日插秧,5天(4月10日)内施第1次分(促)蘖肥,10天(4月15日)内施第2次分(壮)蘖肥;20~25天(4月25~30日)开始露、晒田;插秧后35天左右(幼穗分化2期)施幼穗肥;插秧后约65天可施齐穗肥。在具体确定施肥时间时,应结合品种特性、生态条件和其他管理措施灵活运用。

2.2模型的应用效果

2.2.1试验概况 试验于2004年晚造和2005年早造分别在潮州市潮安县官塘镇农科站进行。供试水稻品种(组合)早造为特优253,晚造为优Ⅰ3550。土壤质地为砂壤土,肥力中等,试验小区面积113.4 m2,重复2次。试验设模型施肥和常规施肥两种处理,其中模型处理每667 m2施尿素20 kg(分蘖肥2次占80%,齐穗肥占20%)、三元复合肥20 kg(幼穗肥占100%)、氯化钾10 kg(齐穗肥占100%);常规处理每667 m2施尿素27 kg(分蘖肥2次占60%,幼穗肥2次占30%,齐穗肥占10%)、过磷酸钙20 kg (基肥占100%)、氯化钾15 kg(基肥占60%,幼穗肥2次占40%)。两种处理肥料各折合纯N 12 kg、P2O53 kg、K2O 8.5 kg。各小区四周筑土埂防串肥,田间管理按当地常规方法进行。插秧至成熟定点调查苗茎数和穗数,收获前每小区各取5株作室内考种,收获后各小区稻谷晒干称产量。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篇(3)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0-47-1

1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措施

1.1 品种选择

适宜优良品种的筛选,是强化栽培能否得到预期效果的关键之一。通过不同试验点的大区对比,结果表明:强化栽培技术在重穗型品种上应用的增产效果明显大于常规品种。

1.2 小苗移栽

在壮秧的基础上,通过短秧龄移栽以实现低节位分蘖的早生快发,充分发挥其分蘖优势。在叶龄分别为3、4、5、6、7、8叶6个处理中,以秧苗4叶时移栽产量最高,平均每亩单产691.6公斤,随着移栽叶龄的增加,产量逐渐下降,4叶比最低的8叶增产68.6公斤,增加比例为11.0%。水稻强化栽培移栽秧龄以12~16天较为适宜,12天叶龄移栽的平均亩产分别为622公斤与635.3公斤,比24天移栽(对照)增6.3%与5.3%;16天叶龄移栽的平均亩产分别为615.3公斤与608公斤,比24天移栽(对照)增5.1%与0.8%。可见,利用小苗移栽,能充分利用低节位分蘖而形成大穗,为高产奠定基础。

1.3 适当稀植

通过稀植,可增加水稻个体的营养面积,促进个体的生长发育。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单位面积栽植密度减少,水稻单株分蘖能力明显加强,有效分蘖时间延长。根据试验结果,水稻强化栽培移栽密度每亩以0.8~1.1万丛为宜,采用单本插。对于分蘖力强、移栽秧龄15天内的品种,选择下限;对于分蘖力中等、秧龄大于15天移栽的品种,选择上限。同时,栽植密度对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影响较大,适当稀植有利于减轻纹枯病的发生程度。

1.4 湿润灌溉

根据密度、施氮量、搁田时期三因子两水平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搁田时期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不同处理间成穗率有较大的变化,各处理成穗率的变异系数为5.5%。提早搁田、稀植、减少施氮肥等措施有利于成穗率的提高,在生产中,对于分蘖力强的品种,应改变以往单一的排水控蘖措施为肥水双控的方法来提高其成穗率,从而提高其产量。为此,强化栽培技术的水分管理在适当稀植的前提下,提倡薄水插秧,前期湿润灌溉,提早搁田,幼穗分化期灌薄水,灌浆结实期灌饱水,后期干湿交替活到老。

1.5 增施穗肥

科学合理地施用肥料是强化栽培技术能否成功应用的重要环节,据试验结果:

一是明确了强化栽培条件下无机肥的施用量。据多年试验,供试品种为两优培九、丰两优1号、中浙优1号,结果表明,强化栽培每亩无机纯N用量14~16公斤,P2O5 用量3.0公斤,K2O用量6.0公斤较为理想。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视当地土壤肥力状况确定其上下限。

二是明确了有机氮无机氮的配比。据试验结果,供试品种为丰两优1号,每亩用量有机氮∶无机氮以3∶7为佳,即强化栽培有机氮亩用量以7公斤左右较为理想,且全部作基肥。

三是明确了无机肥的施用方法。据试验,亩化肥纯氮用量16公斤,P2O5用量3.0公斤,K2O用量6.0公斤的前提下,纯氮的施用方法以基肥∶分蘖肥∶穗肥为6∶2∶2产量最高,平均亩产623.9公斤,比对照(全部作基肥)亩增90.1公斤,增16.9%。另据对比,K2O施用方法以基肥∶穗肥为8∶2最理想。同时,增施穗肥能提高水稻的稻米品质。据试验,供试品种为丰两优1号,纯N用量14公斤/亩,P2O5用量3.0公斤/亩,K2O用量6.0公斤/亩。经中国水稻所稻米品质检测中心化验,结果表明:施用穗肥对稻米的蛋白质、直链淀粉含量、精米率有较大影响,穗期追施氮、钾肥能提高稻米蛋白质含量、精米率和降低直链淀粉含量,从而有效提高稻米的营养、碾米和食物品质。

1.6 病虫草害防治

根据农技部门的病虫情报及时防治,要特别重视“三虫一病”的防治工作,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确保高产稳产。草害的防治,提倡以化学除草为主,耘田能有效控制杂草,但在目前生产条件下难以推广。据试验,在强化栽培条件下,对耘田一次、耘田二次、化学除草三个处理进行大区对比,结果表明:耘田二次增产效果显著,比对照(化学除草)每亩增产40.2公斤,增产7.9%。插后60天田间调查,耘田二次的每平方米杂草株数为8株,耘田一次的为23株,化学除草的为17株。

2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应用前景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篇(4)

水稻旱育宽行密株栽培技术增产增效试验示范是一整套以水稻旱育秧、宽行密株栽培为主,结合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配套的水稻栽培模式[1,2]。浙江省桐庐县旧县街道2007年引入进行试验示范,采用“旱育秧、强化栽培、宽行密株、测土配方、植保统防”等水稻旱育宽行密株栽培技术体系,为桐庐县水稻的增产增效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市场经济和农产品优质无公害的需求。该地水稻不论是原有品种还是栽培技术现状,都难以适应优质稻米加工的需求。为了从根本上提升桐庐县水稻产量和品质,促进水稻生产由产品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2007年该县引进优质水稻品种“中浙优1号”,在桐庐县旧县街道进行了面积72hm2的试验示范。其目的在于节本增效,逐步寻求适合本地水稻栽培的技术措施。

通过2007~2009年的试验示范结果调查,示范方72hm2单季稻平均产量8 782.5kg/hm2,产值17 565元/hm2,纯收入8 835元/hm2;比桐庐县平均对照栽培增产982.5kg/hm2,增收1 965元/hm2。由此说明,水稻旱育宽行密株栽培技术是一项投入少、效益好的先进实用技术,具有节种、节水、节工、节肥、节约秧田等特点,对于全面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节本增收效果显著。

1增产措施

1.1秧田培肥

前1年冬季种油菜和青菜作秧田的秧苗素质最好,地上部百苗干重比不培肥的提高0.5g以上。前1年冬季种油菜和青菜的秧田带蘖率为66.8%,而冬季空闲田的秧田带蘖率反为36.9%。

1.2播种期与播种量

与常规育秧比较,降低播种量可以明显提高秧苗素质,使水稻抽穗提前,增加每穗粒数,降低空秕率,提高千粒重,提高水稻成熟度,改善大米品质。播种期与播种量是影响秧苗素质的重要因素。旱育稀播处理的秧苗壮,插后返青快,抗逆性强,产量高。根据试验,中浙优1号品种宜选择5月12~15日播种,播芽谷30g/m2左右为宜,播种量为225~240 kg/hm2,秧本比为1∶20左右[3]。

1.3旱育秧田基追肥

前1年种油菜和青菜的土壤,本身含有大量的有机质,一般不安排施有机肥。旱育秧做畦时,用含氮、磷、钾各15%的复合肥600kg/hm2,均匀撒施在已经杂草清理好的畦面上,拖拉机干打松土,准备做畦播种,秧苗出苗后分别在一叶一心期和二叶一心期追施46.4%尿素112.5kg/hm2,实践表明,规范化旱育秧,秧田期追肥能明显提高秧苗素质,促进群体发展,提高分蘖成穗率,实现优质高产。

1.4旱育秧栽培密度

秧苗宜在4.5叶左右移栽,单本插,保基本苗16.5万株/hm2左右,行株距30cm×20cm。宽行有利于通风透光,提高土温,增加有效穗,达到增穗、增粒、增粒重的目的。

1.5旱育秧肥料施用

施纯n 150~225kg/hm2、p2o5 120kg/hm2、k2o 60kg/hm2。基肥占75%,分蘖肥占15%,穗肥占10%。穗肥施含氮、磷、钾各15%的复合肥75kg/hm2,在播种后60d时追施效果较好。根据调查,在旱育壮秧浅插的条件下,氮肥施用量210~225 kg/hm2,可保证水稻产量和经济用肥,防治水稻贪青晚熟不利等因素[4]。

1.6水稻大田基肥施用

全层施肥,肥料入渗较均,肥效不易散失,有利于诱导根系向下生长,可提高肥料利用率,均衡供应整个生长期内对养分的需求,进而达到高产、稳产。

1.7培育壮秧和秧苗素质

第1叶鞘长度以少于3cm的秧苗分蘖成穗率高,因此应采取控水控温措施,严防第1叶鞘过度伸长。秧苗带蘖移栽,其成活率较高,在82.3%左右,未成活蘖多于7d内死亡,生产上要采取浅插、插后浅水层等措施管理,提高秧苗带蘖的成活率。旱育秧与常规育秧相比具有发根力强、根系生长旺盛的特点,在分蘖肥的使用上应宜早不宜迟,旱育秧分蘖节位在1~8节,其中以3~6节为优势节位,生产上应采取有利措施,促进低节位分蘖早生快发,促使其健壮生长。

2增产分析

2.1旱育秧与常规秧比较

培肥秧田,降低了播种量,改善了秧苗生长环境,为秧苗根系和地上部分健壮生长、培育壮秧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条件,秧苗素质明显提高。壮秧主要表现在秧苗的充实度,发根力、茎粗、干物质量、第1叶鞘等几个方面,其根系发达,养分充足,发根快,抗逆性强,返青早、生长速度快。旱育秧苗移栽到大田返青快,不败苗;而常规育秧苗移栽到大田返青慢,败苗严重。说明在同等肥水措施下旱育秧的秧苗素质较高,通过合理稀植及大田管理,旱育秧的每穗总粒数增多、千粒重增加,空秕率下降,有效穗数减少,产量要素达到了最佳产量水平组合。在大米品质上,提高了整精米率和透明度,提高了效益。

2.2个体发育与群体发展协调

宽行密株基本苗16.5万株/hm2,比常规减少10.5万株/hm2,落田苗54.0万株/hm2,比常规减少79.5万株/hm2。从宽行密株栽培技术角度来看,其结构有利于水稻整个生育期过程,个体能得到充分的发育,协调个体发育与群体发展的关系,为丰产打下基础。

2.3分蘖成穗率及群体质量提高

宽行密株栽培插秧时做到壮、早、稀、浅(壮苗、早插、稀植、浅插),则分蘖发生早、多、快、育秧秧苗素质高,且在较低温条件下(日均气温达到15℃)插秧,主茎生长点分化每片叶片的时间延长,可使其下部叶片叶腑里的一个分蘖原基有较多的分化时间,使形成分蘖的机会增加,早插后昼夜温差大,可诱发分蘖早生快发;早插后低温条件下,秧苗生长缓慢,人为拉长了水稻的营养生长期,使有效分蘖期延长,有效分蘖增多,分蘖成穗率提高。旱秧应适期早播,优势才能越明显,一般比常规育秧分蘖期提前7d,齐穗期提前10d。

2.4结实率和千粒重提高

由于旱育秧秧苗素质高,插得早,行株距大,分蘖早,有效分蘖多,营养生长期拉长,干物质积累多,单株发育好,加之由于宽行密株分蘖多,新根部数量多,保持时间长,后期叶片、根系不早衰,抽穗早,灌浆时间长,成熟好,有利于提高结实率、千粒重和大米品质。

3增产建议

从试验示范效果来看,水稻旱宽行密株栽培技术在桐庐县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但应用此项技术增产增效,提高社会和生态效益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要强化主导品种的宣传推介,优化品种布局;二是进一步统一思想,规范栽培方式;要统一育苗,统一播种管理;三是实现水稻品种由高产型向优质型转变;四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升技术标准和技术到位率,在育秧技术上坚持固定秧田,培肥秧床,适时早育,适量播种量,科学灌水、控温,培育带蘖健壮秧苗。在大田生产上应坚持早插稀植(宽行密株),浅水层管理,坚持控氮、增磷、补钾,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采用节水控灌技术;五是转换推广机制,推行集中商品化供秧,提高技术到位率,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加快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的步伐,促进水稻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4参考文献

[1] 姬立军,李鸿.盐碱地水稻旱育栽培技术[j].伊犁农业科技,1992(3):8-9.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篇(5)

前言:为了全面提升水稻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垦区400亿斤粮食的生产目标,为分局起到示范和带动标准化生产,检验科研技术成果,综合集成各种栽培措施,达到高产目标;目前垦区的一些高产创建工作在近年来取得了较高的产量,主要是因为高产创建栽培技术措施把叶龄模式理论以及器官通神理论作为指导基础,结合水稻驻京也的培育进程,水稻作物的长势以及叶色的变化情况进行相关诊断,对各生育期的灌溉、施肥、病虫防治等栽培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掌控,从而保障了水稻作物的安全成熟,以达到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本文将结合本场的实践经验,对高产创建栽培技术措施进行进一步探究。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试验时间、地点、供试土壤地力指标

本试验于2014年在八五九农场,供试土壤为草甸白浆土,多年老水田,有机质含量为3.76;PH值5.5;速效磷19ppm;速效钾143ppm;速效氮232ppm; 速效硅2100.1 ppm。5月插秧期、返青期气温高水稻生长较快;6月份分蘖期雨水较大,分蘖迟缓;7、8月温度高水稻长势良好。7月中、下旬在水稻抽穗、扬花期出现长时间低温多雾天气、对水稻的正常生长和产量有一定影响,而且导致各个处理普遍发生细菌性褐斑病和褐变穗。

1.2 试验材料和方法

试验品种:龙粳31,主茎11片叶。

采用钵育摆栽技术、磁南偏西23.5度高光效栽培技术、施用有机肥、合理施肥模式、严格水层管理、增施叶面肥等栽培措施,力求达到高产目标900公斤/亩。面积不少于12亩地。

1.3取样及测定方法

全田随机抽取3点,每点1m2进行调查分析,在水稻整个生育期中对株高、有效分蘖个数、无效分蘖个数及相应叶龄进程进行田间调查。同时对水稻的穗数、每穗立数、结实率及千粒重等产量性状进行调查对比分析。按此公式进行产量计算: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85%。成熟时,全田实收进行测产,收获时,扣除边际1米,以避免边际效应,减少误差。

1.4 主要栽培技术

1.4.1育苗:气温稳定通过5℃,置床温度稳定通过13℃开始播种,每盘播芽种80-100g,采用钵盘稀播培育壮苗,按照旱育大苗方式育苗。

1.4.2插秧:气温稳定通过15℃开始插秧,带蘖插秧促早分蘖,密度9寸×3寸,密插,每穴7-10株,每平米保穗数700穗。

1.4.3施肥:每亩施用农家腐熟有机肥300kg,化肥总施用量氮、磷、钾总和每亩不低于30kg,其中氮肥16kg,磷肥6kg,钾肥12kg,其中氮肥按照基肥:蘖肥:调节肥:穗肥:粒肥=2:3:1:2:2施入,磷肥和硅肥总量基肥100%施入,钾肥总量60%做基肥施入, 40%做穗肥在孕穗期施入,同时在孕穗期开始每5-7天茎叶喷施磷酸二氢钾+爱丰+喜耕田+硫酸锌叶面肥一次。

1.4.4灌溉:浅湿灌溉与间歇灌溉相结合,延长水线的长度,采用智能化控制灌溉,井水综合增温技术和排水循环利用技术,达到增加水温的目的。

1.4.5其他管理技术按照寒地水稻技术规程进行。

2 栽培技术措施

2.1 旱育稀植培育壮苗

合理稀植是培育壮苗的基本措施,是增产的基本前提。根据设计,播量为100-120粒/dm2。苗期管理的原则是前期以保温为主,中期以控温为主,后期以炼苗为主。温度管理方面,播种至出苗期以保温为主;出苗至1.5叶期,温度控制在28℃,1.5~2.5叶期,温度控制在25℃;2.5~3.5叶期,温度控制在20℃.如超此温度几十通风炼苗,可在早晨7点以后接膜通风,通风口先大后小,下午3点以后盖膜保温。水分管理方面,要控制水分,促进根系发育。掌握“三看”,浇水必定浇透。插秧前一天,做好“三带”。

2.2 及时插秧、合理密植

根据多年栽培经验,5月15日-5月25日为水稻高产移栽期,结合我场5月份气温情况、所选地块土壤肥力情况以及计划产量,确定插秧时期为5月16日,结合高光效栽培模式,采用宽窄行人工摆栽方式,大垄40cm,小垄20 cm,株距10 cm,每穴一钵,7-10株/钵,达到平方米有效穗数800穗。水稻栽培行向为西南-东北,角度为磁南偏西23.5度,利用罗盘矫正角度。

3 结果与分析

3.1水稻生育期、叶龄调查

水稻各生育阶段时间以及叶龄调查情况,调查得出与往年相比,今年水稻生育期有所提前,大约提前7-9天左右。

3.2 田间测产

通过3点取样调查得出,亩产量分别为850.49Kg、795.41 Kg、804.63 Kg,平均亩产量为816.84 Kg。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篇(6)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011

为了找到种植水稻既能省工、省力,又能增产增收的技术措施,在文华办建设村联丰组进行了水稻免耕抛秧栽培试验。现将试验小结如下:

1 试验地点及田块基本情况

试验地点选择在文华办建设村联丰组冯春梅责任田。田块面积为0.164hm2,海拔276m,E105°46′13″,N28°33′9.7″。属常年泡冬田,紫色砂坭,田块平整,中等肥力,且肥力均匀,水源充足,灌溉方便,前茬作物水稻。此田块在今年水稻粮增工程市级示范点内,试验示范效应好。

2 试验材料

水稻品种:湘优109;肥料:尿素(N 46.4%)、普钙(P2O5 16%)、硫酸钾(K2S 50%)、农家肥、塑料膜。

3 试验设计

3.1 育秧方法

按照水稻旱育浅植育秧技术规程,采用旱育保姆包衣育苗。

3.2 试验方法

采用抛秧栽培技术栽培,田块不进行翻犁耕耙,即全田免耕抛栽,每平方米抛秧20窝,确保抛足13334窝/667m2,大田管理技术措施与水稻半旱式、宽窄行常规栽培大田管理一致。稻谷成熟时进行测产验收,按对角线3点取样办法进行实割实测推算。

4 试验过程

4.1 播种

选用杂交水稻品种湘优109,于3月8日播种,按照水稻旱育秧技术要求,利用沼肥、配合施用旱育保姆包衣应用,培育标准的多蘖、矮、壮、秧苗。

4.2 大田抛栽

抛栽前即4月13日,施用腐熟农家1300kg/667m2,尿素10kg/667m2,磷肥50kg/667m2,钾肥7kg/667m2,锌肥1.5kg/667m2作为基肥,以便加速杂草和稻桩的腐烂,于 4月16日抛栽,抛栽前对于田块凹凸不平整与有杂草的地方稍作平整清理 ;抛栽时抛秧高度控制在2.5m左右,使秧苗均匀落下。边后退边抛秧,先抛70%,30%用于补空,避免出现叠苗、密苗和大的空当;抛栽密度为20窝/ m2,折合13334窝/667m2。

4.3 大田管理

4.3.1 水浆管理

抛栽后2~3d内不灌水,遇晴天灌浅水,促进早立苗。立苗后保持浅水层,促进早分蘖。遇大雨天及时排水,防止漂苗。抛栽的秧苗立苗快,分蘖节位低,分蘖势强,全田苗数上升快,应在有效分蘖终止期前3~5d早搁、重搁田,避免无效分蘖过多、过旺。

4.3.2 肥料管理

原则上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结合抛秧技术措施, 施肥掌握前重、中控、后补的原则。抛栽的秧苗没有缓苗期,分蘖早且快,应施足基肥,基肥占总施肥量80%。栽后于4月23日,追1次尿素,并结合施用杀虫双大粒剂与除草剂,防治1次二化螟与田间杂草;在幼穗分化期追施1次钾肥促进颖花分化,抽穗杨花期施用尿素2kg/667m2,结合喷叶面肥,提高结实率。

4.4 病虫草害防治

5月6日,施用6%密达颗粒0.5~0.7kg/667m2,撒施或喷雾,防治1次福寿螺,同时施用除草剂防治1次田间杂草;5月22日,杀虫单粉剂防治1次二化螟为害,同时井冈霉素预防1次纹枯病;6月30日,用醚菊酯防治1次水稻螟虫;7月17日使用三环唑、多菌灵、井冈霉素防治1次纹枯病与稻瘟病为害;8月7日,用10%醚菊酯100g兑水40kg/667m2喷雾,防治1次稻飞虱为害。

5 测产验收

试验于8月16日组织单位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测产验收。

6 田间观察记载及结果

6.1 生育期记载(表1)

6.2 经济性状及测产验收表

经组织测产验收,对水稻品种的经济性状进行考查,其结果见表2。

6.3 经济效益比较

用此试验的投入产出与本农户的其它肥力水平、施肥、病虫防治等栽培技术管理措施基本一致,并以半旱规范化栽培的常规栽培方式的投入产出相比较如下表3。

7 结果分析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篇(7)

通过研究数据表明,我国因为病虫草害导致的经济损失有30%,不同的水稻栽培方式对病害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对于水稻的栽培方式的探讨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对水稻的研究,逐渐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来推动先进农产品的生产进程,进一步强化经济发展水平。

一、不同的水稻栽培方式

机插栽培方式。进行湿润育苗,挑选出质量优良的秧苗,运用插秧机统一栽植,这种方式插秧效率高,质量能得到保证,减少人工费用,育苗用地利用率高。

抛插栽培方式。先用容器钵体对秧种进行培育,根部带有营养土块,人工进行掰开分秧,在种植时,连带着土块采取均匀抛洒事物方式,使得秧苗落到稻田中。能够节省时间,减少人力,实施方便为后期的产量得到保证。

直播栽培方式。减少了育苗和移植步骤,把稻谷直接种植到稻田中。这对稻谷品种有要求,不能所有品种共用一种稻田。这项技术比较适合干旱地区的稻谷播种,关键就是节省时间,减少人力。

二、不同的栽植方式对病虫害防治的不同影响

1.一般的稻苗病害

稻瘟病能在不同时期危害水稻的不同位置,比如苗、叶、节等位置,损害性较大。纹枯病这种是在叶鞘上产生小斑点,后期发展成大斑点。在直播栽种方式中出现的最多。稻曲病在谷穗就容易引发病害。各种不同的栽植方式使得稻种发育的情况各不相同,天气变化、气候因素、空气温湿度都会加重稻曲病的发生。人工栽植情况较好,位置安排有所选择,空间布局合理;进行机插存在着缺陷但是发病情况也较少出现,所以稻曲病在直播栽植方式发生几率高。苗种之间太密集,空气不流通,水汽散发慢,附近环境的变化都会引发病情的加重。

2.通常的稻苗虫害

稻纵卷叶螟。在平原地区数量较少,一般存在于山地。机插方式和直播方式提高了水稻的免疫力,对于螟虫的侵害,稻苗能够有效避免。然而加上人工栽种,这几种方式一般是5、6月份,正是螟虫繁殖期,然而却使得稻苗数量急剧减少,会影响后期的稻种产量。

稻飞虱是另一种普遍的虫害。既会影响到水稻产量,还会使得水稻发生“虱烧”,导致稻种毫无产量可言。对于各种栽培方法对稻飞虱的影响进行了科研调查,对稻飞虱和它的天敌进行实时监控,得出结论,人工栽植对水稻发生病害的影响最重,机插位于次列,直播方式影响不太大。

三、对于病虫害防治的解决措施

1.先进科W的防治策略

农业生产不再局限于以往的耕作方式,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对于种植水稻的个体户,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没有认识到科学种植的重要性,使得水稻种植效果不可观。政府要增加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推广指导,深入到基层,向种植人员宣传科学种植方法和正确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在种植管理期间,规范管理,合理种植,选择合适的栽培方法,促进苗的茁壮成长。

2.强化政府监管职能

水稻的需求量很大,全球市场都存在供不应求的情况,然而和水稻直接联系的人口在日益增长,田地在逐渐缩减,使得我国在进行水稻种植时场面混乱,缺乏系统性,对田间施肥、灭虫期间常出现问题。如施肥时间缺乏合理控制,施肥量缺乏明确规定,过多或过少;对杀虫剂的任意喷洒,会给苗带来不同程度的损伤和影响食用安全。政府在对水稻种植进行扶持和监管时,要规范栽培方式,科学指导,加强监管力度,保证民生食品安全和经济增长。

3.推广新型科研成果

袁隆平教授被授予了“杂交水稻之父”,在我国有很多具有成效的农业科研成果,他曾提出水稻产业一直受到农机和农艺的限制,使得水稻良种不能较好地发挥效益。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没有形成相关体系,缺乏彼此协调的农业操作技术系统,水稻的种植方法、品种栽培、操作行为等和当前农机操作的标准还有很大区别。要认识到农机农艺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它的作用,通过稻苗进行科研分析,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苗种健康了,免疫力就强,受到病虫害影响的可能性就会减小,就能够防止引发后续状况,因此进行科研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四、结语

政府要增加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推广指导,深入到基层,向种植人员宣传科学种植方法和正确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在种植管理期间,规范管理,合理种植,选择合适的栽培方法,促进苗的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篇(8)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业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如何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稳定水稻产量,进一步提高水稻生产效率成为众多水稻主产国的重点目标,而目前田间管理包括栽培方式、种植密度、肥水管理等,这些影响因素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不同的栽培方式的改变往往会影响病虫的发展,对于病虫的发展,怎样才能尽量减少病虫危害现如今也是很重要的。

一、对近10多年水稻栽培方式的转变分析

在2000年以前,水稻的培养方式主要是手栽,大概85%以上的水稻都是采用手栽的培养方式来培育的,而在21世纪之后,科技发达了,随着机械化农业的进步,手栽稻的面积逐渐下降,特别是2005年以来,手栽面积迅速下降,近几年大部分水稻的栽培方式改为机插。

二、影响水稻病虫的产生的分析

2.1水稻栽培方式带来的影响。水稻培养方式由手栽方式渐渐的向机插方式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其他种类的栽培方式,也就是很多不同的地方栽培方式是不同的;水稻的生育期普遍推迟了,像麦套稻、直播稻生育期要比普通的手栽稻推迟10到15个小时,这种推迟期的变化,在前期不利于灰飞虱、二化螟、三化螟等内源性害虫的发生,在后期却有利于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等两迁害虫滞留为害,这两迁的害虫世代的增加,以至于危害水稻的时间就会增加,但同时有利于稻曲病发生。对于直播稻田落谷前大部分不进行浸种处理,导致水稻恶苗病发生几率大大增加。

2.2分析对内源性螟虫的影响。对于二化螟的发生程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一些山区仍然偏重发生,三化螟的发展程度也在逐年下降。下降的原因:一代螟虫无适生寄主,在整个市里手栽稻主要集中在丘陵山区,手栽稻落谷早,一般在5月初落谷,而机插秧或直播稻要到5月中下旬或6月初落谷,一代螟虫没有适生田块;水稻易感期与三化螟易侵入期错开了,机插秧或直播稻比常规手栽稻晚了7到10个小时,与三化螟易侵入期错开;三化螟是单食性害虫,在近几年水稻病毒病发生较重,秧田多次用药压低传毒媒介灰飞虱的发生基数,且水稻是三化螟的唯一寄主,而二化螟寄主除了水稻外,田边杂草、玉米往往都是它们的寄主。

2.3分析对两迁害虫的影响。发生期延长,为害的世代增加了。在2000年以前这些两迁害虫在8到9月份就陆续回迁了,而2000年以后,由于轻简栽培面积大,水稻生育期普遍推迟,食疗条件有利,所以尽管在9月底到10月份初,这些两迁害虫还是滞留在这里,导致形成了危害。

2.4分析对纹枯病的影响。水稻的纹枯病在水稻产业上是常发重发病害。直播稻和手栽稻相比较,前期苗小、空间大、屏蔽度低、纹枯病发生的几率小,在后期由于基本苗多、密度高、透风透光条件差,直播稻纹枯病重于手栽、机插稻等其他栽培方式。

2.5分析对灰飞虱和水稻病毒的影响。水稻病毒总体呈下降趋势。对于水稻病毒病主要有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轻简栽培方式不利于灰飞虱和病毒病的发生。因为轻简栽培方式的播种期推迟,水稻易感病生育期错过了一代灰飞虱迁入传毒高峰期,加之抗病品种的推广应用。对于条纹叶枯病近年发生呈逐年下降趋势,主要是在手栽稻为主的山区。因为在生产上没有抗黑条矮缩病水稻品种,近年黑条矮缩病在山区明显加重。通过大量的调查不同栽培方案下秧田灰飞虱和条纹叶枯病发病情况,结果表明:轻简栽培方式使灰飞虱和条纹叶枯病轻于常规水育秧田,而对于在山区,黑条矮缩病发生面积在后山的比例较大,主要因为后山区主要是手栽稻区,在5月份初九大面积落谷育秧,秧苗感病期遇上灰飞虱成虫迁入高峰期。即使在丘陵重发区,直播稻、机插稻发病也较轻。

2.6分析对稻曲病的影响。稻曲病在水稻孕穗至抽穗扬花期遇多雨天气有利于该病的发生流行。而多种栽培方式的并存,有利于稻曲病的发生。在栽培方式多样化之后,生育期参差不齐,水稻破口抽穗期从8月上旬一直持续到9月上旬,导致部分水稻的抽穗扬花期遇到连阴雨天气,已成为水稻上的常发性病害。近几年稻曲病呈加重发生趋势,直播稻播种量高、基本苗多、密度大、田间郁闭、通透性差,这一系列原因都导致稻曲病发生,从而不利于水稻的生产。

三、对水稻栽培方式演变所产生问题的应对措施

水稻栽培方式的演变,实际上对病虫发生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但水稻栽培方式的变化是必要的,即使有危害也要进行变化,对于新时期栽培方式变化带来的病虫发生特点、发生的规律有所变化的现状,需要想出适合的办法来应对产生的后果,以达到对水稻生产率的最小影响,加强研究,对于应对措施,主要有:

3.1对基础进行研究,加强测报。在调查的时候,要注意扩大调查的面积,增加调查点,及时掌握不同栽培方式水稻病虫发生动态,从基础开始研究发生变化的原因,为实时分类指导防止提供准确的数据。认真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病虫发生的研究,对水稻病虫的治理与管理也要做深入的研究,多利用科学方法来对病虫进行有效的防治。

3.2在政策和技术上进行指导。对于政府部门,一定要对水稻农业发展方面重视起来,要进一步加强商品化的集中育供秧、机插秧补贴和推进力度,可以试着以乡村为单位统一进行育种、统一进行供秧、统一进行机插,通过行政措施对农民进行科学引导,最终实现科学种田。在现如今,水稻的品种多,栽培的方式也较为复杂,随着培育方式的改变生育期也在不断变化着,所以为了适应变化,对于技术部门一定要从基础抓起,坚固每个细节,在技术上正确指导,同时对于不同的地区所产生的不同情况一定要做好分地区、分方式、分播期的分类指导,减少农民不懂药而乱用药的发生,对于指导一定要科学合理,来的提高防治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3.3加强社会化服务的力度。对于水稻农业一定要加强重视,做好为农民提供水稻从种植到收取的全程综合服务,统一机耕、统一品种、统一药剂浸种、统一播期、统一秧池无纺布覆盖和统一机插,使秧苗素质一致、生育期一致、病虫发生一致,可以有利于统一用药,更好的控制病虫害。

四、结语

对于目前水稻种植业的发展,水稻栽培方式会不断变化和发展,病虫害一定会存在,并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要想水稻加大生产量,必须对水稻发展变化按时进行调查,并不断改进,这样才更利于水稻产业的发展。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篇(9)

中图分类号:S5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118-2

笔者从2007年开始,不断探索水稻强化栽培的技术和实际效果、试验、示范田由小渐大,今年已种植上千亩。实践证明:水稻强化栽培是能挖掘水稻品种产量潜力,促进水稻增产的新型栽培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具有适时早栽、根系发达、耐肥抗倒、病虫害轻、高产高效的特点,是水稻增产增收的必要技术措施。

1 栽培技术

1.1 品种选育

选择优良品种,选择分蘖力、抗倒力强、穗型较大的高产优质杂交组合(Ⅱ优602、Ⅱ优7号等品种)。

1.2 适时稀播旱育秧

根据大英县金元乡的自然条件,冬闲田在3月10-15日播种,两季田在3月15-20日播种。利用旱育秧技术培育适龄壮秧。

1.3 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在秧苗长到4-5叶时直插本田。按40-50cm×40-50cm规格,单窝三苗呈等边三角形种栽植,株间距8-10cm,做到稀中有密、密中有稀。

1.4 平衡施肥

一般亩施纯氮10-12kg,五氧化二磷6-8kg,氯化钾10-12kg,在施肥方法上,改底、追一道清的施肥方式为全生育期施肥。底肥占50%,追肥分2-4次施用。一般底肥亩施人畜肥1000-1200kg、尿素6-10kg、过磷酸钙25-30kg、氯化钾5-8kg、锌肥1kg。秧苗返青后追施提苗肥,亩施尿素6-8kg。栽后15-20天追施分蘖肥,亩施尿素4-6kg、磷肥15-20kg、氯化钾5-7kg。拔节至孕穗期亩施草木灰40-60kg或氯化钾5-7kg。抽穗后10-15天看苗酌施粒肥,一般亩施尿素2-3kg。

1.5 科学管水

分蘖前期,湿润或浅水干湿交潜灌溉,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分蘖后期“够苗晒田”,即全田总苗数达15-18万苗时,排水晒田,减少无效分蘖。排水困难的田块,亩总苗数达到12-15万时开始排水晒田;幼穗分化至抽穗扬花期,浅水灌溉;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养根保叶促灌浆。

1.6 综合防治病害

我地危害水稻主要病虫害是螟虫和稻瘟病,5月下旬防治一代二化螟和叶瘟,7月中旬-下旬,注意防治穗颈瘟、二代二化螟和三化螟。

2 效果明显

2.1 早发优势明显

由于水稻强化栽培采用了中、小苗稀植,增大了秧苗生长空间,促进了分蘖的早生快发,据田间试验调查,从移栽到分蘖出生只有4天时间,而常规栽培由于移栽时叶龄7叶左右,秧龄超过了30天,苗体较大,栽后有不同程度的败苗现象,从移栽到分蘖出生需6-7天时间。

2.2 低节位分蘖多,成穗率高

据2007年和2008年田间调查,水稻强化栽培低节位(主茎上1-5叶位)分蘖占总茎蘖的75.3%,穗数占总穗数76.1%,高节位(主茎上6-10叶位)分蘖的比例相对较低。而常规栽培的高节位分蘖和低节位分蘖数量基本相当。

2.3 根系长而旺

据2008年度对两个不同栽培模式调查,强化栽培的根系长而旺,靠近土表面的根根毛多,而常规栽培的根系相对短,根毛也相对少,强化栽培每株地下部干重达27.3克,成熟期单株地下部干重比常规栽培增加26.7%(表1)。

2.4 植株延缓衰老

水稻强化栽培是采用中、小苗早栽,延长了本田营养生长时间。同时由于稀植增大了个体生长空间,通透性好,株间小气候环境良好,可延缓植株衰老,据调查,至成熟期单茎还有2-3片绿叶,从而为大穗型品种的后期提供了充足的养料,促进了大穗的形成,增加了粒数和粒重。而常规栽培进入齐穗后,下部叶片过早衰老,至成熟期一般只有一张绿叶。

2.5 经济性状良好

通过近三年大区对比产量及其构成汇总看,水稻强化栽培的穗着粒和实粒增加较多,增产增幅达15.8%(表2)。水稻强化栽培技术采用干湿交替灌溉的田间管理,有效地降低田间湿度,大大地抑制了后期易发的纹枯病,据调查,水稻强化栽培与常规栽培对比,纹枯病发病力减轻10.3%。

由此看来,水稻强化栽培增产增收效果明显,平均亩增稻谷89.6kg,每公斤稻谷按市场价1.5元/kg计算,每亩可新增产值134.40元,扣除肥料增加的投入50元,用工投入20元(每亩多增加投入工日1个,每个工日20元),每亩可新增效益64元左右,而且还节省用种,减少农药施用次数。

3 体会

3.1 增产潜力大,符合水稻增产需求

通过三年来的实践,水稻强化栽培明显地改进移栽秧龄、种植密度、水分管理、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措施,充分发挥水稻植株个体生长潜能,以足穗、大穗获得高产,增产潜力巨大,并且生产成本下降,有利于提高水稻单产水平,符合农民增产增收的需求,值得大面积推广。

3.2 防治前期赤枯病(坐蔸)是必不可少的技术环节

根据笔者的观察,水稻强化栽培由于采用中、小苗早栽,我地常年是在4月中、下旬移栽,气温相对较低,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坐蔸”田发生,从而不同程度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因此,早防早治水稻赤枯病是必不可少的技术措施,对烂泥田、冷浸田、泥脚深的田块,作好排灌系统,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土壤通透性。每亩可撒施石灰40-50kg,中和土壤酸性,消除有毒物质,在水稻生长前期,实行浅水勤灌,及时薅秧,以增强土壤通透性。当水稻发病后,应立即排水,中耕晒田。缺素型“坐蔸”应及时补充营养元素。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篇(10)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是一种高产高效新技术,其核心内容是通过采取选择分蘖力强的大穗型品种、小苗移栽、单本(或少本)稀植、浅湿灌溉、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注重平衡施肥和穗肥的施用等技术措施,以强化稻株个体生长环境,充分挖掘(或强化)稻株个体生产潜能。

1单季稻强化栽培的好处

1.1高产稳产高效益

单季稻实行强化栽培能显著增产增效。如2006年我市示范单季稻强化栽培技术约33.3hm2,普遍获得了高产丰收。根据对寿昌镇刘家村、航头镇南八村、珏塘村5位农户的实割实收产量调查,16块强化栽培的单季稻田共2.06hm2,平均产量达到9928.5kg/hm2,比采用传统种植技术的同一单季稻品种产量增加1125kg/hm2左右,增产幅度达到13%左右,直接增收1800元/hm2左右。其中寿昌镇刘家村施国才和航头镇珏塘村孙根土、孙水林等农户的产量都超过10.5t/hm2,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2007年全市示范种植强化栽培单季稻346hm2,普遍获得高产丰收,根据14个镇乡119户15.47hm2强化栽培的单季稻实产调查,平均产量9168kg/hm2,比相邻农户常规栽培的单季稻增产1471.5kg/hm2,增产19.1%,平均增收2648.7元/hm2。

1.2省种子

单季稻实行强化栽培,采用旱育秧短秧龄(10~15d)移栽,一般大田只需要种子6kg/hm2,比传统半旱育秧长秧龄(30d左右)移栽,大田要节约杂交种子3.75kg/hm2左右,可以节省种子款105~120元/hm2。采用半旱育秧短秧龄(12~18d)移栽,一般大田只需种子7.5kg/hm2,比传统半旱育秧长秧龄(30d左右)大田可节省种子2.25kg/hm2,可以节省种子款75元/hm2左右。

1.3省秧田,节省育秧和拔秧用工

单季稻实行强化栽培,采用旱育秧短秧龄(10~15d)移栽,大田只需要秧田90m2/hm2,与传统半旱育秧长秧龄(30d左右)移栽相比,要节省秧田900m2/hm2以上。因此,大大节省了秧田整理、播种、施肥、灌水和拔秧的用工,一般大田可以节省育秧和拔秧用工15d/hm2左右,节省费用600元/hm2以上。采用水育秧短秧龄(12~18d)移栽,大田只需要秧田300~450m2/hm2,与长秧龄(30d左右)半旱育秧相比,要节省秧田450~600m2/hm2。因此,大田可以节省秧田整理、播种、施肥、灌水和拔秧的用工7.5d/hm2左右,节省费用300元/hm2以上。

1.4节省插秧用工

单季稻实行强化栽培,采用旱育秧短秧龄移栽的,每个劳动日可以插秧933.8m2左右,采用半旱育短秧龄移栽的,每个劳动日也可以插秧733.7m2左右,与传统半旱育秧长秧龄移栽相比(每个劳动日插秧466.9m2左右),可以大大提高劳动工效,节省一半左右的插秧时间。大田至少可以节省插秧用工费用375元/hm2以上。同时,还可以减轻挑秧和插秧的劳动强度。

1.5节约稻田灌溉用水

单季稻实行强化栽培,大田水分管理以湿润灌溉为主,改变了长时间深水层灌溉的老习惯,可以大大节约稻田用水,能够节约提水用电和放水用工,达到节省灌水成本的目的。特别是在缺水地区,能大大缓解农田争水的矛盾和纠纷。

1.6方便防病治虫田间喷药

由于强化栽培要求做到挖沟起畦栽培,对防病治虫田间喷药等操作十分方便和有利。

2单季稻强化栽培技术

2.1品种选择

选择穗大粒多、分蘖能力强、后期转色好、增产潜力大、米质较优的品种,如中浙优1号、两优培九等,积极试验示范川香8号、内香优18等新品种。

2.2育秧

2.2.1旱育秧技术。①选好旱育秧田,施足基肥。选择菜园地、油菜田或临近单季稻大田的其他肥沃疏松的边角地,大田需要秧田90m2/hm2,苗床施三元复合肥(含量45%)750g/m2加过磷酸钙750g/m2作基肥,施肥后细耙苗床畦面。②药剂浸种,适时播种。大田用种子6kg/hm2,采用2000倍的“402”药剂浸种,浸后洗净,并催芽露白后,在5月20日前均匀地播种在苗床上,用木板压实,浇水后,覆盖焦泥灰或细土。天气下雨和阴天还可以覆盖一层小拱棚地膜,以起到防雀防鼠的作用。天晴时,小拱棚两头要及时通风,防止高温伤苗,晚上要盖好通风口,既保暖又防鼠。齐苗后,要及时揭膜通风炼苗,先日揭夜盖,拔秧前3d完全揭膜。③适时起苗,适龄移栽。强化栽培旱育秧适宜秧龄为10~12d,最长不超过15d。由于播种较密,秧龄太长(超过15d)将严重影响秧苗质量,最终影响单季稻产量的提高和增产潜力的发挥。

上一篇: 企业税收风险控制 下一篇: 利基市场的定义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