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栽培管理措施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3 17:01:34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篇(1)

近些年来,我国的农作物种植水平尤其是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已经在原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水稻质量的好坏与产量的高低关乎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改进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是确保水稻产量的重要技术。由于水稻的品种各异,各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不尽相同,因而,需要了解不同的无公害水稻栽培措施,学会因地制宜地栽培无公害水稻。通过研究改进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不仅有利于提高水稻的产量,还能加快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提高我国有限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1无公害水稻栽培措施的概述

无公害水稻栽培措施作为种植技术的一种,是近年引进的水稻新品种栽培技术。由于我国绝大多数无公害水稻的中期管理是保障中、后期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管理的关键,也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阶段。因而在水稻的营养生长阶段,要合理施加苗肥,促进秧苗的生长,该期间主要进行的是间苗、定苗活动。为了促进水稻的正常生长,需要连续进行无公害水稻栽培措施,比如对无公害水稻栽培进行合理灌溉,以利于我国水稻获得更高的产量。穗期阶段是水稻营养器官的发育旺盛期,雌雄穗也逐渐分化,这是水稻生长的黄金阶段,对水稻的产量起决定性作用。因而无公害水稻栽培措施是我国近年来引进的一种水稻栽培技术。为了促进水稻产量的提高,农民应当补施粒肥,为水稻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无公害水稻栽培措施有利于充分利用水稻栽培活动的积温,大幅度地提高我国的水稻产量,创新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

2无公害水稻栽培的主要问题分析

2.1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落后

由于我国的农业历史悠久,许多农民往往凭借积累下来的经验进行农业生产。然而随着全球变暖和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现如今农民在进行无公害水稻栽培时,往往忽视适时播种,错过了水稻播种的最佳时期。为了盲目追求高产,农民为了盲目追求高产,农民栽培水稻秧苗的密度过高,使得水稻平均吸收的营养成分降低,影响了水稻的正常生长。由于每种水田土壤的成分不同,农民在进行无公害水稻栽培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水田土壤的选择,过度不合理的施肥造成水田板结,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

2.2水稻易受稻田有害生物的危害

稻田的有害生物滋生主要是由于水稻在生长过程主要经历苗期阶段、穗期阶段和花粒期阶段等主要阶段。苗期阶段是水稻的营养生长阶段,穗期阶段是水稻营养器官的发育旺盛期,花粒期阶段,是水稻形成籽粒的关键的生殖生长期,因而如果田间管理技术不善会导致水稻幼苗生长缓慢,虫害泛滥,进而导致水稻根部被腐蚀,水稻产量下降,使得水稻与其他植物的差距较为明显,遇到强风大雨会被吹倒或淹没,抗倒能力极差。

2.3水稻栽培过程中施肥技术不合理

不合理的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使得水稻株杆易折断,水稻生长的根部容易被腐蚀,易使稻田的有害生物放肆生长,极其不利于水稻的健康生长,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的落后也会导致水稻施肥不均匀,水稻获得的养分不均匀足以导致水稻产量下降,过度不合理的施肥会造成稻田出现板结和土壤肥力下降的问题。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水稻的生长,不利于水稻的产量的提高。

3完善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的策略

3.1改进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

科学合理的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包括选择适宜的土壤和优良的无公害水稻品种,对水稻进行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细心整地,对水稻种子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和合理灌溉以保证充足的养分,对稻田进行科学管理,选择科学时间收获水稻等,这些都是保证水稻高产的重要前提条件。具体而言,根据国家的标准和具体的地理环境精选良种;水稻秧苗的密植度不可过高或过低,要依据水稻品种的地力和特性而定;细心整地,做好稻田土壤的防晒处理工作,合理控制稻苗插秧的深度;根据稻田的走势适当开挖排水沟渠,方便稻田的及时排水工作;根据水稻的不同生长期做好各阶段的养分保持工作。

3.2有效控制稻田有害生物的滋生

为了有效控制稻田有害生物的滋生,完善科学合理的稻田田间管理措施,选择抗病品种的水稻,科学合理的施肥和合理灌溉以保证充足的养分,采用轮作、深耕等措施来有效地控制稻田有害生物的滋生。农民应当加强水稻的田间管理工作,根据水稻的不同生长期做好各阶段的养分保持工作和稻田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保证水稻的透光通风条件,对水稻进行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细心整地,加强田间管理工作,对稻田进行科学管理,适时保证水稻秧苗的密植度,使水稻的透光通风等条件得到有效满足。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篇(2)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0-47-1

1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措施

1.1 品种选择

适宜优良品种的筛选,是强化栽培能否得到预期效果的关键之一。通过不同试验点的大区对比,结果表明:强化栽培技术在重穗型品种上应用的增产效果明显大于常规品种。

1.2 小苗移栽

在壮秧的基础上,通过短秧龄移栽以实现低节位分蘖的早生快发,充分发挥其分蘖优势。在叶龄分别为3、4、5、6、7、8叶6个处理中,以秧苗4叶时移栽产量最高,平均每亩单产691.6公斤,随着移栽叶龄的增加,产量逐渐下降,4叶比最低的8叶增产68.6公斤,增加比例为11.0%。水稻强化栽培移栽秧龄以12~16天较为适宜,12天叶龄移栽的平均亩产分别为622公斤与635.3公斤,比24天移栽(对照)增6.3%与5.3%;16天叶龄移栽的平均亩产分别为615.3公斤与608公斤,比24天移栽(对照)增5.1%与0.8%。可见,利用小苗移栽,能充分利用低节位分蘖而形成大穗,为高产奠定基础。

1.3 适当稀植

通过稀植,可增加水稻个体的营养面积,促进个体的生长发育。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单位面积栽植密度减少,水稻单株分蘖能力明显加强,有效分蘖时间延长。根据试验结果,水稻强化栽培移栽密度每亩以0.8~1.1万丛为宜,采用单本插。对于分蘖力强、移栽秧龄15天内的品种,选择下限;对于分蘖力中等、秧龄大于15天移栽的品种,选择上限。同时,栽植密度对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影响较大,适当稀植有利于减轻纹枯病的发生程度。

1.4 湿润灌溉

根据密度、施氮量、搁田时期三因子两水平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搁田时期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不同处理间成穗率有较大的变化,各处理成穗率的变异系数为5.5%。提早搁田、稀植、减少施氮肥等措施有利于成穗率的提高,在生产中,对于分蘖力强的品种,应改变以往单一的排水控蘖措施为肥水双控的方法来提高其成穗率,从而提高其产量。为此,强化栽培技术的水分管理在适当稀植的前提下,提倡薄水插秧,前期湿润灌溉,提早搁田,幼穗分化期灌薄水,灌浆结实期灌饱水,后期干湿交替活到老。

1.5 增施穗肥

科学合理地施用肥料是强化栽培技术能否成功应用的重要环节,据试验结果:

一是明确了强化栽培条件下无机肥的施用量。据多年试验,供试品种为两优培九、丰两优1号、中浙优1号,结果表明,强化栽培每亩无机纯N用量14~16公斤,P2O5 用量3.0公斤,K2O用量6.0公斤较为理想。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视当地土壤肥力状况确定其上下限。

二是明确了有机氮无机氮的配比。据试验结果,供试品种为丰两优1号,每亩用量有机氮∶无机氮以3∶7为佳,即强化栽培有机氮亩用量以7公斤左右较为理想,且全部作基肥。

三是明确了无机肥的施用方法。据试验,亩化肥纯氮用量16公斤,P2O5用量3.0公斤,K2O用量6.0公斤的前提下,纯氮的施用方法以基肥∶分蘖肥∶穗肥为6∶2∶2产量最高,平均亩产623.9公斤,比对照(全部作基肥)亩增90.1公斤,增16.9%。另据对比,K2O施用方法以基肥∶穗肥为8∶2最理想。同时,增施穗肥能提高水稻的稻米品质。据试验,供试品种为丰两优1号,纯N用量14公斤/亩,P2O5用量3.0公斤/亩,K2O用量6.0公斤/亩。经中国水稻所稻米品质检测中心化验,结果表明:施用穗肥对稻米的蛋白质、直链淀粉含量、精米率有较大影响,穗期追施氮、钾肥能提高稻米蛋白质含量、精米率和降低直链淀粉含量,从而有效提高稻米的营养、碾米和食物品质。

1.6 病虫草害防治

根据农技部门的病虫情报及时防治,要特别重视“三虫一病”的防治工作,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确保高产稳产。草害的防治,提倡以化学除草为主,耘田能有效控制杂草,但在目前生产条件下难以推广。据试验,在强化栽培条件下,对耘田一次、耘田二次、化学除草三个处理进行大区对比,结果表明:耘田二次增产效果显著,比对照(化学除草)每亩增产40.2公斤,增产7.9%。插后60天田间调查,耘田二次的每平方米杂草株数为8株,耘田一次的为23株,化学除草的为17株。

2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应用前景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篇(3)

水稻旱育宽行密株栽培技术增产增效试验示范是一整套以水稻旱育秧、宽行密株栽培为主,结合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配套的水稻栽培模式[1,2]。浙江省桐庐县旧县街道2007年引入进行试验示范,采用“旱育秧、强化栽培、宽行密株、测土配方、植保统防”等水稻旱育宽行密株栽培技术体系,为桐庐县水稻的增产增效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市场经济和农产品优质无公害的需求。该地水稻不论是原有品种还是栽培技术现状,都难以适应优质稻米加工的需求。为了从根本上提升桐庐县水稻产量和品质,促进水稻生产由产品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2007年该县引进优质水稻品种“中浙优1号”,在桐庐县旧县街道进行了面积72hm2的试验示范。其目的在于节本增效,逐步寻求适合本地水稻栽培的技术措施。

通过2007~2009年的试验示范结果调查,示范方72hm2单季稻平均产量8 782.5kg/hm2,产值17 565元/hm2,纯收入8 835元/hm2;比桐庐县平均对照栽培增产982.5kg/hm2,增收1 965元/hm2。由此说明,水稻旱育宽行密株栽培技术是一项投入少、效益好的先进实用技术,具有节种、节水、节工、节肥、节约秧田等特点,对于全面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节本增收效果显著。

1增产措施

1.1秧田培肥

前1年冬季种油菜和青菜作秧田的秧苗素质最好,地上部百苗干重比不培肥的提高0.5g以上。前1年冬季种油菜和青菜的秧田带蘖率为66.8%,而冬季空闲田的秧田带蘖率反为36.9%。

1.2播种期与播种量

与常规育秧比较,降低播种量可以明显提高秧苗素质,使水稻抽穗提前,增加每穗粒数,降低空秕率,提高千粒重,提高水稻成熟度,改善大米品质。播种期与播种量是影响秧苗素质的重要因素。旱育稀播处理的秧苗壮,插后返青快,抗逆性强,产量高。根据试验,中浙优1号品种宜选择5月12~15日播种,播芽谷30g/m2左右为宜,播种量为225~240 kg/hm2,秧本比为1∶20左右[3]。

1.3旱育秧田基追肥

前1年种油菜和青菜的土壤,本身含有大量的有机质,一般不安排施有机肥。旱育秧做畦时,用含氮、磷、钾各15%的复合肥600kg/hm2,均匀撒施在已经杂草清理好的畦面上,拖拉机干打松土,准备做畦播种,秧苗出苗后分别在一叶一心期和二叶一心期追施46.4%尿素112.5kg/hm2,实践表明,规范化旱育秧,秧田期追肥能明显提高秧苗素质,促进群体发展,提高分蘖成穗率,实现优质高产。

1.4旱育秧栽培密度

秧苗宜在4.5叶左右移栽,单本插,保基本苗16.5万株/hm2左右,行株距30cm×20cm。宽行有利于通风透光,提高土温,增加有效穗,达到增穗、增粒、增粒重的目的。

1.5旱育秧肥料施用

施纯n 150~225kg/hm2、p2o5 120kg/hm2、k2o 60kg/hm2。基肥占75%,分蘖肥占15%,穗肥占10%。穗肥施含氮、磷、钾各15%的复合肥75kg/hm2,在播种后60d时追施效果较好。根据调查,在旱育壮秧浅插的条件下,氮肥施用量210~225 kg/hm2,可保证水稻产量和经济用肥,防治水稻贪青晚熟不利等因素[4]。

1.6水稻大田基肥施用

全层施肥,肥料入渗较均,肥效不易散失,有利于诱导根系向下生长,可提高肥料利用率,均衡供应整个生长期内对养分的需求,进而达到高产、稳产。

1.7培育壮秧和秧苗素质

第1叶鞘长度以少于3cm的秧苗分蘖成穗率高,因此应采取控水控温措施,严防第1叶鞘过度伸长。秧苗带蘖移栽,其成活率较高,在82.3%左右,未成活蘖多于7d内死亡,生产上要采取浅插、插后浅水层等措施管理,提高秧苗带蘖的成活率。旱育秧与常规育秧相比具有发根力强、根系生长旺盛的特点,在分蘖肥的使用上应宜早不宜迟,旱育秧分蘖节位在1~8节,其中以3~6节为优势节位,生产上应采取有利措施,促进低节位分蘖早生快发,促使其健壮生长。

2增产分析

2.1旱育秧与常规秧比较

培肥秧田,降低了播种量,改善了秧苗生长环境,为秧苗根系和地上部分健壮生长、培育壮秧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条件,秧苗素质明显提高。壮秧主要表现在秧苗的充实度,发根力、茎粗、干物质量、第1叶鞘等几个方面,其根系发达,养分充足,发根快,抗逆性强,返青早、生长速度快。旱育秧苗移栽到大田返青快,不败苗;而常规育秧苗移栽到大田返青慢,败苗严重。说明在同等肥水措施下旱育秧的秧苗素质较高,通过合理稀植及大田管理,旱育秧的每穗总粒数增多、千粒重增加,空秕率下降,有效穗数减少,产量要素达到了最佳产量水平组合。在大米品质上,提高了整精米率和透明度,提高了效益。

2.2个体发育与群体发展协调

宽行密株基本苗16.5万株/hm2,比常规减少10.5万株/hm2,落田苗54.0万株/hm2,比常规减少79.5万株/hm2。从宽行密株栽培技术角度来看,其结构有利于水稻整个生育期过程,个体能得到充分的发育,协调个体发育与群体发展的关系,为丰产打下基础。

2.3分蘖成穗率及群体质量提高

宽行密株栽培插秧时做到壮、早、稀、浅(壮苗、早插、稀植、浅插),则分蘖发生早、多、快、育秧秧苗素质高,且在较低温条件下(日均气温达到15℃)插秧,主茎生长点分化每片叶片的时间延长,可使其下部叶片叶腑里的一个分蘖原基有较多的分化时间,使形成分蘖的机会增加,早插后昼夜温差大,可诱发分蘖早生快发;早插后低温条件下,秧苗生长缓慢,人为拉长了水稻的营养生长期,使有效分蘖期延长,有效分蘖增多,分蘖成穗率提高。旱秧应适期早播,优势才能越明显,一般比常规育秧分蘖期提前7d,齐穗期提前10d。

2.4结实率和千粒重提高

由于旱育秧秧苗素质高,插得早,行株距大,分蘖早,有效分蘖多,营养生长期拉长,干物质积累多,单株发育好,加之由于宽行密株分蘖多,新根部数量多,保持时间长,后期叶片、根系不早衰,抽穗早,灌浆时间长,成熟好,有利于提高结实率、千粒重和大米品质。

3增产建议

从试验示范效果来看,水稻旱宽行密株栽培技术在桐庐县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但应用此项技术增产增效,提高社会和生态效益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要强化主导品种的宣传推介,优化品种布局;二是进一步统一思想,规范栽培方式;要统一育苗,统一播种管理;三是实现水稻品种由高产型向优质型转变;四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升技术标准和技术到位率,在育秧技术上坚持固定秧田,培肥秧床,适时早育,适量播种量,科学灌水、控温,培育带蘖健壮秧苗。在大田生产上应坚持早插稀植(宽行密株),浅水层管理,坚持控氮、增磷、补钾,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采用节水控灌技术;五是转换推广机制,推行集中商品化供秧,提高技术到位率,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加快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的步伐,促进水稻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4参考文献

[1] 姬立军,李鸿.盐碱地水稻旱育栽培技术[j].伊犁农业科技,1992(3):8-9.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篇(4)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011

为了找到种植水稻既能省工、省力,又能增产增收的技术措施,在文华办建设村联丰组进行了水稻免耕抛秧栽培试验。现将试验小结如下:

1 试验地点及田块基本情况

试验地点选择在文华办建设村联丰组冯春梅责任田。田块面积为0.164hm2,海拔276m,E105°46′13″,N28°33′9.7″。属常年泡冬田,紫色砂坭,田块平整,中等肥力,且肥力均匀,水源充足,灌溉方便,前茬作物水稻。此田块在今年水稻粮增工程市级示范点内,试验示范效应好。

2 试验材料

水稻品种:湘优109;肥料:尿素(N 46.4%)、普钙(P2O5 16%)、硫酸钾(K2S 50%)、农家肥、塑料膜。

3 试验设计

3.1 育秧方法

按照水稻旱育浅植育秧技术规程,采用旱育保姆包衣育苗。

3.2 试验方法

采用抛秧栽培技术栽培,田块不进行翻犁耕耙,即全田免耕抛栽,每平方米抛秧20窝,确保抛足13334窝/667m2,大田管理技术措施与水稻半旱式、宽窄行常规栽培大田管理一致。稻谷成熟时进行测产验收,按对角线3点取样办法进行实割实测推算。

4 试验过程

4.1 播种

选用杂交水稻品种湘优109,于3月8日播种,按照水稻旱育秧技术要求,利用沼肥、配合施用旱育保姆包衣应用,培育标准的多蘖、矮、壮、秧苗。

4.2 大田抛栽

抛栽前即4月13日,施用腐熟农家1300kg/667m2,尿素10kg/667m2,磷肥50kg/667m2,钾肥7kg/667m2,锌肥1.5kg/667m2作为基肥,以便加速杂草和稻桩的腐烂,于 4月16日抛栽,抛栽前对于田块凹凸不平整与有杂草的地方稍作平整清理 ;抛栽时抛秧高度控制在2.5m左右,使秧苗均匀落下。边后退边抛秧,先抛70%,30%用于补空,避免出现叠苗、密苗和大的空当;抛栽密度为20窝/ m2,折合13334窝/667m2。

4.3 大田管理

4.3.1 水浆管理

抛栽后2~3d内不灌水,遇晴天灌浅水,促进早立苗。立苗后保持浅水层,促进早分蘖。遇大雨天及时排水,防止漂苗。抛栽的秧苗立苗快,分蘖节位低,分蘖势强,全田苗数上升快,应在有效分蘖终止期前3~5d早搁、重搁田,避免无效分蘖过多、过旺。

4.3.2 肥料管理

原则上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结合抛秧技术措施, 施肥掌握前重、中控、后补的原则。抛栽的秧苗没有缓苗期,分蘖早且快,应施足基肥,基肥占总施肥量80%。栽后于4月23日,追1次尿素,并结合施用杀虫双大粒剂与除草剂,防治1次二化螟与田间杂草;在幼穗分化期追施1次钾肥促进颖花分化,抽穗杨花期施用尿素2kg/667m2,结合喷叶面肥,提高结实率。

4.4 病虫草害防治

5月6日,施用6%密达颗粒0.5~0.7kg/667m2,撒施或喷雾,防治1次福寿螺,同时施用除草剂防治1次田间杂草;5月22日,杀虫单粉剂防治1次二化螟为害,同时井冈霉素预防1次纹枯病;6月30日,用醚菊酯防治1次水稻螟虫;7月17日使用三环唑、多菌灵、井冈霉素防治1次纹枯病与稻瘟病为害;8月7日,用10%醚菊酯100g兑水40kg/667m2喷雾,防治1次稻飞虱为害。

5 测产验收

试验于8月16日组织单位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测产验收。

6 田间观察记载及结果

6.1 生育期记载(表1)

6.2 经济性状及测产验收表

经组织测产验收,对水稻品种的经济性状进行考查,其结果见表2。

6.3 经济效益比较

用此试验的投入产出与本农户的其它肥力水平、施肥、病虫防治等栽培技术管理措施基本一致,并以半旱规范化栽培的常规栽培方式的投入产出相比较如下表3。

7 结果分析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篇(5)

通过研究数据表明,我国因为病虫草害导致的经济损失有30%,不同的水稻栽培方式对病害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对于水稻的栽培方式的探讨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对水稻的研究,逐渐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来推动先进农产品的生产进程,进一步强化经济发展水平。

一、不同的水稻栽培方式

机插栽培方式。进行湿润育苗,挑选出质量优良的秧苗,运用插秧机统一栽植,这种方式插秧效率高,质量能得到保证,减少人工费用,育苗用地利用率高。

抛插栽培方式。先用容器钵体对秧种进行培育,根部带有营养土块,人工进行掰开分秧,在种植时,连带着土块采取均匀抛洒事物方式,使得秧苗落到稻田中。能够节省时间,减少人力,实施方便为后期的产量得到保证。

直播栽培方式。减少了育苗和移植步骤,把稻谷直接种植到稻田中。这对稻谷品种有要求,不能所有品种共用一种稻田。这项技术比较适合干旱地区的稻谷播种,关键就是节省时间,减少人力。

二、不同的栽植方式对病虫害防治的不同影响

1.一般的稻苗病害

稻瘟病能在不同时期危害水稻的不同位置,比如苗、叶、节等位置,损害性较大。纹枯病这种是在叶鞘上产生小斑点,后期发展成大斑点。在直播栽种方式中出现的最多。稻曲病在谷穗就容易引发病害。各种不同的栽植方式使得稻种发育的情况各不相同,天气变化、气候因素、空气温湿度都会加重稻曲病的发生。人工栽植情况较好,位置安排有所选择,空间布局合理;进行机插存在着缺陷但是发病情况也较少出现,所以稻曲病在直播栽植方式发生几率高。苗种之间太密集,空气不流通,水汽散发慢,附近环境的变化都会引发病情的加重。

2.通常的稻苗虫害

稻纵卷叶螟。在平原地区数量较少,一般存在于山地。机插方式和直播方式提高了水稻的免疫力,对于螟虫的侵害,稻苗能够有效避免。然而加上人工栽种,这几种方式一般是5、6月份,正是螟虫繁殖期,然而却使得稻苗数量急剧减少,会影响后期的稻种产量。

稻飞虱是另一种普遍的虫害。既会影响到水稻产量,还会使得水稻发生“虱烧”,导致稻种毫无产量可言。对于各种栽培方法对稻飞虱的影响进行了科研调查,对稻飞虱和它的天敌进行实时监控,得出结论,人工栽植对水稻发生病害的影响最重,机插位于次列,直播方式影响不太大。

三、对于病虫害防治的解决措施

1.先进科W的防治策略

农业生产不再局限于以往的耕作方式,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对于种植水稻的个体户,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没有认识到科学种植的重要性,使得水稻种植效果不可观。政府要增加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推广指导,深入到基层,向种植人员宣传科学种植方法和正确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在种植管理期间,规范管理,合理种植,选择合适的栽培方法,促进苗的茁壮成长。

2.强化政府监管职能

水稻的需求量很大,全球市场都存在供不应求的情况,然而和水稻直接联系的人口在日益增长,田地在逐渐缩减,使得我国在进行水稻种植时场面混乱,缺乏系统性,对田间施肥、灭虫期间常出现问题。如施肥时间缺乏合理控制,施肥量缺乏明确规定,过多或过少;对杀虫剂的任意喷洒,会给苗带来不同程度的损伤和影响食用安全。政府在对水稻种植进行扶持和监管时,要规范栽培方式,科学指导,加强监管力度,保证民生食品安全和经济增长。

3.推广新型科研成果

袁隆平教授被授予了“杂交水稻之父”,在我国有很多具有成效的农业科研成果,他曾提出水稻产业一直受到农机和农艺的限制,使得水稻良种不能较好地发挥效益。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没有形成相关体系,缺乏彼此协调的农业操作技术系统,水稻的种植方法、品种栽培、操作行为等和当前农机操作的标准还有很大区别。要认识到农机农艺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它的作用,通过稻苗进行科研分析,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苗种健康了,免疫力就强,受到病虫害影响的可能性就会减小,就能够防止引发后续状况,因此进行科研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四、结语

政府要增加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推广指导,深入到基层,向种植人员宣传科学种植方法和正确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在种植管理期间,规范管理,合理种植,选择合适的栽培方法,促进苗的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篇(6)

中图分类号:S5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118-2

笔者从2007年开始,不断探索水稻强化栽培的技术和实际效果、试验、示范田由小渐大,今年已种植上千亩。实践证明:水稻强化栽培是能挖掘水稻品种产量潜力,促进水稻增产的新型栽培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具有适时早栽、根系发达、耐肥抗倒、病虫害轻、高产高效的特点,是水稻增产增收的必要技术措施。

1 栽培技术

1.1 品种选育

选择优良品种,选择分蘖力、抗倒力强、穗型较大的高产优质杂交组合(Ⅱ优602、Ⅱ优7号等品种)。

1.2 适时稀播旱育秧

根据大英县金元乡的自然条件,冬闲田在3月10-15日播种,两季田在3月15-20日播种。利用旱育秧技术培育适龄壮秧。

1.3 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在秧苗长到4-5叶时直插本田。按40-50cm×40-50cm规格,单窝三苗呈等边三角形种栽植,株间距8-10cm,做到稀中有密、密中有稀。

1.4 平衡施肥

一般亩施纯氮10-12kg,五氧化二磷6-8kg,氯化钾10-12kg,在施肥方法上,改底、追一道清的施肥方式为全生育期施肥。底肥占50%,追肥分2-4次施用。一般底肥亩施人畜肥1000-1200kg、尿素6-10kg、过磷酸钙25-30kg、氯化钾5-8kg、锌肥1kg。秧苗返青后追施提苗肥,亩施尿素6-8kg。栽后15-20天追施分蘖肥,亩施尿素4-6kg、磷肥15-20kg、氯化钾5-7kg。拔节至孕穗期亩施草木灰40-60kg或氯化钾5-7kg。抽穗后10-15天看苗酌施粒肥,一般亩施尿素2-3kg。

1.5 科学管水

分蘖前期,湿润或浅水干湿交潜灌溉,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分蘖后期“够苗晒田”,即全田总苗数达15-18万苗时,排水晒田,减少无效分蘖。排水困难的田块,亩总苗数达到12-15万时开始排水晒田;幼穗分化至抽穗扬花期,浅水灌溉;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养根保叶促灌浆。

1.6 综合防治病害

我地危害水稻主要病虫害是螟虫和稻瘟病,5月下旬防治一代二化螟和叶瘟,7月中旬-下旬,注意防治穗颈瘟、二代二化螟和三化螟。

2 效果明显

2.1 早发优势明显

由于水稻强化栽培采用了中、小苗稀植,增大了秧苗生长空间,促进了分蘖的早生快发,据田间试验调查,从移栽到分蘖出生只有4天时间,而常规栽培由于移栽时叶龄7叶左右,秧龄超过了30天,苗体较大,栽后有不同程度的败苗现象,从移栽到分蘖出生需6-7天时间。

2.2 低节位分蘖多,成穗率高

据2007年和2008年田间调查,水稻强化栽培低节位(主茎上1-5叶位)分蘖占总茎蘖的75.3%,穗数占总穗数76.1%,高节位(主茎上6-10叶位)分蘖的比例相对较低。而常规栽培的高节位分蘖和低节位分蘖数量基本相当。

2.3 根系长而旺

据2008年度对两个不同栽培模式调查,强化栽培的根系长而旺,靠近土表面的根根毛多,而常规栽培的根系相对短,根毛也相对少,强化栽培每株地下部干重达27.3克,成熟期单株地下部干重比常规栽培增加26.7%(表1)。

2.4 植株延缓衰老

水稻强化栽培是采用中、小苗早栽,延长了本田营养生长时间。同时由于稀植增大了个体生长空间,通透性好,株间小气候环境良好,可延缓植株衰老,据调查,至成熟期单茎还有2-3片绿叶,从而为大穗型品种的后期提供了充足的养料,促进了大穗的形成,增加了粒数和粒重。而常规栽培进入齐穗后,下部叶片过早衰老,至成熟期一般只有一张绿叶。

2.5 经济性状良好

通过近三年大区对比产量及其构成汇总看,水稻强化栽培的穗着粒和实粒增加较多,增产增幅达15.8%(表2)。水稻强化栽培技术采用干湿交替灌溉的田间管理,有效地降低田间湿度,大大地抑制了后期易发的纹枯病,据调查,水稻强化栽培与常规栽培对比,纹枯病发病力减轻10.3%。

由此看来,水稻强化栽培增产增收效果明显,平均亩增稻谷89.6kg,每公斤稻谷按市场价1.5元/kg计算,每亩可新增产值134.40元,扣除肥料增加的投入50元,用工投入20元(每亩多增加投入工日1个,每个工日20元),每亩可新增效益64元左右,而且还节省用种,减少农药施用次数。

3 体会

3.1 增产潜力大,符合水稻增产需求

通过三年来的实践,水稻强化栽培明显地改进移栽秧龄、种植密度、水分管理、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措施,充分发挥水稻植株个体生长潜能,以足穗、大穗获得高产,增产潜力巨大,并且生产成本下降,有利于提高水稻单产水平,符合农民增产增收的需求,值得大面积推广。

3.2 防治前期赤枯病(坐蔸)是必不可少的技术环节

根据笔者的观察,水稻强化栽培由于采用中、小苗早栽,我地常年是在4月中、下旬移栽,气温相对较低,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坐蔸”田发生,从而不同程度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因此,早防早治水稻赤枯病是必不可少的技术措施,对烂泥田、冷浸田、泥脚深的田块,作好排灌系统,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土壤通透性。每亩可撒施石灰40-50kg,中和土壤酸性,消除有毒物质,在水稻生长前期,实行浅水勤灌,及时薅秧,以增强土壤通透性。当水稻发病后,应立即排水,中耕晒田。缺素型“坐蔸”应及时补充营养元素。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篇(7)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是一种高产高效新技术,其核心内容是通过采取选择分蘖力强的大穗型品种、小苗移栽、单本(或少本)稀植、浅湿灌溉、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注重平衡施肥和穗肥的施用等技术措施,以强化稻株个体生长环境,充分挖掘(或强化)稻株个体生产潜能。

1单季稻强化栽培的好处

1.1高产稳产高效益

单季稻实行强化栽培能显著增产增效。如2006年我市示范单季稻强化栽培技术约33.3hm2,普遍获得了高产丰收。根据对寿昌镇刘家村、航头镇南八村、珏塘村5位农户的实割实收产量调查,16块强化栽培的单季稻田共2.06hm2,平均产量达到9928.5kg/hm2,比采用传统种植技术的同一单季稻品种产量增加1125kg/hm2左右,增产幅度达到13%左右,直接增收1800元/hm2左右。其中寿昌镇刘家村施国才和航头镇珏塘村孙根土、孙水林等农户的产量都超过10.5t/hm2,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2007年全市示范种植强化栽培单季稻346hm2,普遍获得高产丰收,根据14个镇乡119户15.47hm2强化栽培的单季稻实产调查,平均产量9168kg/hm2,比相邻农户常规栽培的单季稻增产1471.5kg/hm2,增产19.1%,平均增收2648.7元/hm2。

1.2省种子

单季稻实行强化栽培,采用旱育秧短秧龄(10~15d)移栽,一般大田只需要种子6kg/hm2,比传统半旱育秧长秧龄(30d左右)移栽,大田要节约杂交种子3.75kg/hm2左右,可以节省种子款105~120元/hm2。采用半旱育秧短秧龄(12~18d)移栽,一般大田只需种子7.5kg/hm2,比传统半旱育秧长秧龄(30d左右)大田可节省种子2.25kg/hm2,可以节省种子款75元/hm2左右。

1.3省秧田,节省育秧和拔秧用工

单季稻实行强化栽培,采用旱育秧短秧龄(10~15d)移栽,大田只需要秧田90m2/hm2,与传统半旱育秧长秧龄(30d左右)移栽相比,要节省秧田900m2/hm2以上。因此,大大节省了秧田整理、播种、施肥、灌水和拔秧的用工,一般大田可以节省育秧和拔秧用工15d/hm2左右,节省费用600元/hm2以上。采用水育秧短秧龄(12~18d)移栽,大田只需要秧田300~450m2/hm2,与长秧龄(30d左右)半旱育秧相比,要节省秧田450~600m2/hm2。因此,大田可以节省秧田整理、播种、施肥、灌水和拔秧的用工7.5d/hm2左右,节省费用300元/hm2以上。

1.4节省插秧用工

单季稻实行强化栽培,采用旱育秧短秧龄移栽的,每个劳动日可以插秧933.8m2左右,采用半旱育短秧龄移栽的,每个劳动日也可以插秧733.7m2左右,与传统半旱育秧长秧龄移栽相比(每个劳动日插秧466.9m2左右),可以大大提高劳动工效,节省一半左右的插秧时间。大田至少可以节省插秧用工费用375元/hm2以上。同时,还可以减轻挑秧和插秧的劳动强度。

1.5节约稻田灌溉用水

单季稻实行强化栽培,大田水分管理以湿润灌溉为主,改变了长时间深水层灌溉的老习惯,可以大大节约稻田用水,能够节约提水用电和放水用工,达到节省灌水成本的目的。特别是在缺水地区,能大大缓解农田争水的矛盾和纠纷。

1.6方便防病治虫田间喷药

由于强化栽培要求做到挖沟起畦栽培,对防病治虫田间喷药等操作十分方便和有利。

2单季稻强化栽培技术

2.1品种选择

选择穗大粒多、分蘖能力强、后期转色好、增产潜力大、米质较优的品种,如中浙优1号、两优培九等,积极试验示范川香8号、内香优18等新品种。

2.2育秧

2.2.1旱育秧技术。①选好旱育秧田,施足基肥。选择菜园地、油菜田或临近单季稻大田的其他肥沃疏松的边角地,大田需要秧田90m2/hm2,苗床施三元复合肥(含量45%)750g/m2加过磷酸钙750g/m2作基肥,施肥后细耙苗床畦面。②药剂浸种,适时播种。大田用种子6kg/hm2,采用2000倍的“402”药剂浸种,浸后洗净,并催芽露白后,在5月20日前均匀地播种在苗床上,用木板压实,浇水后,覆盖焦泥灰或细土。天气下雨和阴天还可以覆盖一层小拱棚地膜,以起到防雀防鼠的作用。天晴时,小拱棚两头要及时通风,防止高温伤苗,晚上要盖好通风口,既保暖又防鼠。齐苗后,要及时揭膜通风炼苗,先日揭夜盖,拔秧前3d完全揭膜。③适时起苗,适龄移栽。强化栽培旱育秧适宜秧龄为10~12d,最长不超过15d。由于播种较密,秧龄太长(超过15d)将严重影响秧苗质量,最终影响单季稻产量的提高和增产潜力的发挥。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篇(8)

1、本田管理不当

水稻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有密切的关系。根据研究,水稻生育期的时间长短可通过栽培措施调节,当田块肥力很差,插植密度大,移栽后肥水供给不协调,施肥较少,营养供给不足,在预期内没有达到足够的苗数,导致水稻群体过小,群体较弱,不封行,生育进程加快,秧苗不能继续进行营养生长而不正常地提早进人生殖生长,造成早穗。

2、秧田管理不当

水稻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播种过密或干旱少肥,养分条件差,秧苗的生长发育则会受到严重影响。条件极度恶劣则秧苗不能继续进行营养生长而不正常地提早进人生殖生长,造成早穗。大棚育苗温度管理不当也会造成早穗现象的发生,尤其是在秧龄2.5叶时,大棚温度稳定持续超过25℃,诱导了成花基因的表达,水稻成花激素积累增加,叶原基分化转化为花原基分化,从而发生早穗。寒地水稻秧苗对温度的敏感期为二叶一心期,当苗床温度连续2 d超过25℃时,生长点受高温刺激而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进入幼穗分化,如果苗床温度超过30℃以上秧苗素质显著变劣。目前生产上存在的问题是农民过分要求较高的株高,而忽略了对秧苗素质的要求,为了得到便于栽插的较高的秧苗而减少通风炼苗的时间和次数,甚至不炼苗,使苗床温度过高而导致秧苗提早进入幼穗分化。

3、选用过早熟品种

在水稻生理上,营养生长期分为3个阶段:基本营养生长期、感温期、感光期,后2个阶段是可变的(称可变营养生长期),遇到高温短日照,可变营养生长期缩短,提前进入生殖生长,出现早穗。水稻品种不同其感温性也不同,一般感温性强的早熟品种出现早穗的现象较普遍。北方水稻一般为感温性强的品种,温度高可使水稻生育期缩短,提前抽穗。品种熟期越早,对温度的反应就越强烈,因此越早熟的品种越易发生早穗。

4、移栽时秧龄过大

一般早穗的发生可用以下公式表示:移栽秧苗叶龄期≥(该品种主茎叶龄数-5)。例如,主茎11叶的品种,当秧苗叶龄达到6片叶时,移栽后一般就会出现早穗,秧龄越大,早穗发生程度越重。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只要满足它所需的积温就会抽穗成熟。品种的生育期愈短,从播种至幼穗分化所需的积温也愈少,如秧龄期过长就容易在秧田期间满足其积温,提早进入生殖生长,栽插后很快抽穗,造成早穗。

二、预防措施

1、插适龄秧

适时早插可延长水稻营养生长期,改善水稻生长环境,有利于植株健壮,这是防止水稻早穗的有效措施,也是实现高产稳产的重要举措。根据品种特性,确定育秧期和移栽期,做到壮苗适时移栽。如果种植当地中早熟品种。应配套育小苗,秧苗叶龄不要超过3.5叶;对超秧龄的秧苗,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如移栽前重施起身肥,以利秧苗在插秧后早返青,早分蘖,促进营养生长,延迟幼穗分化期。

2、品种选择

寒地水稻品种一般是早熟品种,对温度较敏感,感温性较强。而寒地的气候特点是前期升温慢,中期高温时间短。后期降温快,气温是寒地水稻生产的主要影响因子。因此,水稻品种应选择在当地可以安全抽穗成熟的品种。避免选用过早熟或过晚熟品种。

3、加强苗期管理。培育壮秧

培育壮秧是防止水稻早穗的有效措施,在精细整地的基础上,应施足底肥和壮秧剂,适量稀播,播种量应控制在250-350 g芽种/m2(最多不能超过500 g芽种/m2)。在秧苗期必须加强水、温、肥的管理。适当早通风炼苗。如当2,5叶龄温度超过25℃时,应通风降温,避免和减少管理不当造成早穗的发生。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篇(9)

水稻的栽培需要一定的技术,对于一般采用的直播栽培技术和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只要在采用的过程中做好每一个细节,优化相关的步骤和措施,都会大大提升水稻的产量。

一、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分析

在水稻的栽培技术中,实践证明采取直播高产栽培技术已经成为优化水稻种植提升水稻产量的重要方法之一。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采取这种直播栽培技术的时候要从水稻育种的选择、播种、土地翻耕、田间播种以及后期管理上下功夫,做好每一个步奏,这种才能确保水稻的优质高产。

(一)水稻育种的选择

直播水稻一般来说,水稻的根系分布较为肤浅,如果处理不好就极易出现水稻倒伏的情况,所以在育种选择的时候,种子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尽量选择前期生长迅速并且具有一定的抗倒伏和病虫害的种子,能早熟最好。比如湘早籼 32号、中 98―1 9及早优 143 等 。

(二)浸种与播种

在水稻播种的时候,对种子要进行一定的早期处理。首先是水稻种子的晒种,尽量选择发芽率高的水稻种子,要晾晒的时候,把种子薄薄地摊开在晒垫上,依据光照的强度做好翻晒,这样所有的种子才能均匀的接受阳光,保持种子的干燥程度一致。在水稻种植晾晒的过程中,要对种子进行筛选,对于不合格的或者残缺的种子挑出来,对于病、杂种子进行摒弃。再选种的过程中也可以使用盐水帮助选种,将水稻种子倒入配制成的盐水之中,捞出杂质和秕粒后,再后用清水冲洗。选择好种子之后,要做好下一步的浸种工作,在浸种的过程中掌握好水温,一般在 40°左右的,紧接着用石灰水浸种12H,主要是消毒,最后清水冲洗。直播水稻对土地的整理要求极高,所以耕地要早些翻耕,把耕地弄得整齐平整一些,高低落差控制在 3cm以内。在直播水稻的正式播种的时候,要把握好时间,直播水稻往往要比移栽水稻要迟播一周至十天 , 播种的时候还要了解相关的气候环境,往往早稻直播最好是日平均气温在 1 2℃以上,每一个地方具有各自的环境,所以播种也要因地制宜,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播种的时候,如果面积较小,可以采取人工播种的方式,这样操作起来也很简单,但是一定要确保播种均匀,这样出苗率才会较高。在播种的用量上,杂交水稻所需要的质量控制在每公顷40至45kg。对于水稻种植面积较大的地方,可以采取机械播种,切记漏播和重复播种的问题。

(三)直播后的水稻田间管理

在水稻直播之后,还有很多的后续工作要做,并且也有关键性的工作。要想提升水稻的产量,需要在不同的时期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在水稻的苗期,就有以下工作需要认真完成。首先是查苗和补苗工作,在水稻出苗后,要及时快速的查看水稻出苗的情况,对于没有出苗的地块要及时的给予补齐,对于缺苗较为严重的地块,要及时的补苗,可是采取移密补稀,也可以专门的进行修补。其次是做好田间的水浆管理,做到田面不积水。在稻田干旱的时候,灌溉要在下午4点之后进行,还要确保水稻的扎根。水稻的后期管理,还需要重视水稻病虫害的发生,比如防止稻象甲的出现,可以结合人工和药物处理的方法。在直播水稻拔节期还要做好防止倒伏。和病虫害防治工作 。

(四)水稻长穗期的管理

在水稻的栽培管理过程中,长穗期的管理是非常关键的,这个期间水稻处于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键阶段,对水稻的产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需要做好如下工作,在水稻的幼穗分化期,是水稻生长最快的时候,也是需要营养和水分最多的时候,那么为了给水稻提供给足够的水分和营养,一定要做好水浆的管理,不能出现缺水少水的情况,如果出现不利的生产环境,水稻的花粉粒将无法正常 发育 ,肯定会造成营养不良,出现成粒数少 、空壳多的情况。另外,在水分的供应上要确保适量,水温合适。同时,也要做好水稻病虫害的防治。

二、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分析

在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中,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使用也很广泛。在此种栽培技术下,首先要整理好耕地,做好整地作畦,上实下松、上细下粗,还要设计好稻田的排水,确保排水的畅通,畦整平后用壮秧剂加干细土充分混拌,用木板压平后,浇透水就可播种。在水稻的苗期管理中,做好灌溉的合理设计,为了促使秧苗的根系发展,在灌溉的时候应该把握时机,秧苗不卷叶不浇水、床土不开裂不浇水。如果遇到大雨天,还应该做好防水工作,在此期间还要做好施肥工作。依据每平方播种子50 g的质量来算计的话,总用种量催芽后可将破胸谷均匀的撒播在床土上,也可以用分畦称量多次撒播的方法,撒播后用木板轻轻镇压使种子三面入土。通过过筛细土分分几次用手撒覆在苗床上,并将种子盖严,种子撒播后,用漏壶式喷雾器喷水。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尤其是对稻曲病的防治 在喷药时要均匀 对准稻株中下部无水田块,可在晴天中午高温时拌毒土撒施。为了确保水稻营养的供给,可在不同的生长时期进行酌情的施肥,要严格的控制有机肥 、纯氮 、钾等 的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至于采取何种高产种植技术,需要依据各地区的环境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做到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主要分析了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和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希望能对我国的水稻种植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篇(10)

关键词水稻早穗;原因;预防措施

水稻早穗现象多发生在对温度敏感的早熟品种上,南方早稻发生较多,减产幅度较大,近几年黑龙江也经常发生[1]。水稻早穗是指水稻秧苗在秧田期间幼穗已开始分化或发育,移栽后早则10 d,迟则1个月就开始抽穗的现象[2]。早穗已成为水田地块常出现的现象,一般减产10%~40%。现简要概括早穗形成的原因,希望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1早穗原因

1.1选用过早熟品种

在水稻生理上,营养生长期分为3个阶段:基本营养生长期、感温期、感光期,后2个阶段是可变的(称可变营养生长期),遇到高温短日照,可变营养生长期缩短,提前进入生殖生长,出现早穗[2]。水稻品种不同其感温性也不同,一般感温性强的早熟品种出现早穗的现象较普遍。北方水稻一般为感温性强的品种,温度高可使水稻生育期缩短,提前抽穗。品种熟期越早,对温度的反应就越强烈,因此越早熟的品种越易发生早穗。

1.2插秧后持续高温

一个品种一个生长期所需的积温是相对稳定的,春夏如果温度过高,则过早地满足了品种所需的有效积温,幼穗分化提前[3]。插秧后持续的高温会加快水稻生育进程,提前进入生殖生长,从而发生早穗现象。

1.3秧田管理不当

水稻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播种过密或干旱少肥,养分条件差,秧苗的生长发育则会受到严重影响,条件极度恶劣则秧苗不能继续进行营养生长而不正常地提早进入生殖生长,造成早穗[4]。大棚育苗温度管理不当也会造成早穗现象的发生,尤其是在秧龄2.5叶时,大棚温度稳定持续超过25 ℃,诱导了成花基因的表达,水稻成花激素积累增加,叶原基分化转化为花原基分化,从而发生早穗[5]。冯雅舒[6]等也认为,寒地水稻秧苗对温度的敏感期为二叶一心期,当苗床温度连续2 d超过25 ℃时,生长点受高温刺激而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进入幼穗分化,如果苗床温度超过30 ℃以上秧苗素质显著变劣。目前生产上存在的问题是农民过分要求较高的株高,而忽略了对秧苗素质的要求,为了得到便于栽插的较高的秧苗而减少通风炼苗的时间和次数,甚至不炼苗,使苗床温度过高而导致秧苗提早进入幼穗分化。

1.4移栽时秧龄过大

一般早穗的发生可用以下公式表示:移栽秧苗叶龄期≥(该品种主茎叶龄数-5)。例如,主茎11叶的品种,当秧苗叶龄达到6片叶时,移栽后一般就会出现早穗,秧龄越大,早穗发生程度越重[1]。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只要满足它所需的积温就会抽穗成熟。 品种的生育期愈短,从播种至幼穗分化所需的积温也愈少,如秧龄期过长就容易在秧田期间满足其积温,提早进入生殖生长,栽插后很快抽穗,造成早穗。

1.5本田管理不当

水稻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有密切的关系。据研究,水稻生育期的长短可通过栽培措施调节,当田块肥力较差,插植密度大,移栽后肥水供给不协调,施肥较少,营养供给不足,在预期内没有达到足够的苗数,导致水稻群体过小,群体较弱,不封行,生育进程加快,秧苗不能继续进行营养生长而不正常地提早进入生殖生长,造成早穗。

2预防措施

2.1品种选择

寒地水稻品种一般是早熟品种,对温度较敏感,感温性较强。而寒地的气候特点是前期升温慢,中期高温时间短,后期降温快,气温是寒地水稻生产的主要影响因子。因此,水稻品种应选择在当地可以安全抽穗成熟的品种,避免选用过早熟或过晚熟品种。

2.2加强苗期管理,培育壮秧

培育壮秧是防止水稻早穗的有效措施[4],在精细整地的基础上,应施足底肥和壮秧剂,适量稀播,播种量应控制在250~350 g芽种/m2(最多不能超过500 g芽种/m2)。在秧苗期必须加强水、温、肥的管理,适当早通风炼苗。如当2.5叶龄温度超过25 ℃时,应通风降温,避免和减少管理不当造成早穗的发生。

2.3插适龄秧

适时早插可延长水稻营养生长期,改善水稻生长环境,有利于植株健壮,这是防止水稻早穗的有效措施,也是实现高产稳产的重要举措。根据品种特性,确定育秧期和移栽期,做到壮苗适时移栽。如果种植当地中早熟品种,应配套育小苗,秧苗叶龄不要超过3.5叶;对超秧龄的秧苗,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如移栽前重施起身肥,以利秧苗在插秧后早返青,早分蘖,促进营养生长,延迟幼穗分化期。

2.4加强田间管理

确保肥床旱育,杜绝常规育秧,保证移栽时的秧苗个体生长健壮。若出现早穗现象,不要弃耕,应加强对水层的管理,即不晒田、不断水,精心管理,及时增施化肥,促进水稻分蘖,靠水稻分蘖也可减少稻谷损失。一是及时追施穗肥,提高成穗率,争取大穗,一般施尿素75~120 kg/hm2、硫酸钾150~225 kg/hm2,促进分蘖早生快发;二是补施花肥,一般苗色淡绿或落黄稻田,增施尿素30~45 kg/hm2,再结合磷酸二氢钾叶面喷施,提高结实率。

3参考文献

[1] 矫江,许显滨.黑龙江省稻米市场与生产中常见问题[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43-144.

[2] 李洪宝,王海龙.对水稻早穗的发生原因及预防[J].农业与技术,2007,27(4):118-119.

[3] 杜永杰,徐永武,徐金兰.水稻早穗发生的原因及预防[J].垦殖与稻作,2003(4):61-62.

上一篇: 企业税收风险控制 下一篇: 利基市场的定义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