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师培训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3 17:01:57

道德与法治教师培训

道德与法治教师培训篇(1)

一、民族地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针对凉山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来说,虽然实行了一年的时间,但是在一年中面临的困惑和存在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这些问题解决不了势必对严重阻碍《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发展。

(一)教材老旧更替的同时,教育教学理念没有同步优化

对于凉山州《道德与法治》课程使用的教材来说是教科版的,与老版的《思想品德》相比,七年级上册的变动不大,五个单元中只有一个单元是全新的内容。《思想品德》第四单元是《人与人之间》,《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是《谁为我们护航》。其它的四个单元在目录和内容上都有很强的相似性,当然在具体的内容上是有所调整和改动的。而七年级下册的内容有截然不同了,只有《思想品德》第三单元《无序与有序》和《道德与法治》第五单元《无序与有序》的单元题目一样,但是在每一课的内容上又基本不同。细心的老师会发现,七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其它四个单元内容多数是八年级《思想品德》选取而来的,在内容上是有所调整和改变的。针对《道德与法治》的教材来说,变化是非常大的,但是在授课的过程中,一些教师没有及时的研读《教学大纲》,也没有认真分析新教材和比对老教材,在教学上存在一定的思维定势。很多教师拿起教材就上课,首先结合老教材勾画知识点,觉得只要把知识点落实好了,学生的笔记整理好了,就万事大吉了。那么素质教育何在?道德熏陶何在?法制教育何在?教材老旧更替的同时,教育教学理念没有同步优化,这是凉山州《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仍然高度重视考试成绩,素质教育边缘化严重

凉山州每学年度都举行州、市级别的统考,各个学校相互比对,成绩被纳入目睹考试的有效基数。那么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层层施压,最后教师要晋级晋职也要拿成绩说话。自然而然,成?仍然成为目前《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临近期末考试,各学校各教研组,层层施压,想尽一切办法,大搞题海战术,定做复习提纲,让学生走上“背多分”之路。在新授课上,教师首先完成的教学设计就是知识点的落实和作业设计,所有的教学手段都是为提升学生成绩服务的,素质教育被严重边缘化,这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改版的初中是背道而驰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的不是读书记忆的机械,而是活生生的,充满情感和拥有是非观念的现代公民。

(三)缺乏有效的教师培训,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升

教学活动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部分。起引导作用的是教师的“教”,其关键作用的是学生的“学”。学生“学”不学跟兴趣的浓厚性有直接关系,如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与教师的“教”有关联性。为此,新形势下,如何提升教师的教学魅力和教学技能显得至关重要。教师这个行业圈子比较窄,工作之后很多的教师没有及时的开展“继续学习”,通过自学来提升教师的素养在一般老师身上很难完成,那么在职培训就成为提升教师素质的关键所在。一些学校每周都会召开教研组会议,也会有公开课交流,但是起到的效果不太明显。《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毕竟发生了一些调整和变化,一些老教师和没教授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老师也没有办法给出很好的建议,这也使得课程教学的质量不高。2016年开课以来,在此方面的培训较少,针对性的培训更少。一些农村学校的老师只能闭门造车。

二、新形势下优化民族地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对策研究

《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由于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调整,再加上实施的时间才一年,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一定的教学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我们可以总结经验,透过文献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策略,这样可以少走弯路,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强化教材教法研究,转变不合时宜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

《道德与法治》与《思想品德》相比,在教材名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都发生一定的变化,那么教学理念也应跟着发生变化。所以作为教师要强化教材教法研究,转变不合时宜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从个人、教研组到学校都要认真研读《教学大纲》,认真研究教学教法,实现资源共享,针对存在的教学困惑,通过集体的力量给与解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我国倡导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战略的需要,是培养现代公民的需要。那么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摒弃“唯分数是从”的理念,在重视智育的同时,强化德育、美育和法制教育。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让渡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在评价学生上也做到多元化,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品质发展,培养学生遵规守纪的观念,提升学生深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课《走进初中》 的时候,那么以往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讲解学校的一些基本情况,有条件的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其实针对这堂课来说,就是了解学校,认识新同学。那么要想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把理论课堂变成实践课堂。让学生走出教室,从既定的学校位置出发,一路讲解,一路观察,一路讨论,这样下来,学生对学校就会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并且在活动中也会认识新同学和新老师,这样的教学效果绝对比课堂讲授好得多。

(二)正确认识《道德与法治》课程,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不是让学生机械式的记忆相关知识,而是在课堂上,开展道德教化、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观念,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实现能力的提升和情感价值观念的塑造,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凉山州作为彝族地区,有自身的发展特点,在教学上也要适当的扩充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上要做到因地制宜。《道德与法治》课程针对的是全省的学情,那么针对凉山州来说,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渗透和增加有关“民族团结”、“禁毒防艾”“凉山历史”、“彝族文化”等内容。在评价学生上,关注学生的成绩,但是更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强化校际合作,学科融合,加快校本研修。

(三)做好相关培训,强化资源研发和共享

针对《道德与法治》 课程来说,毕竟是“新”课程,那么做好相关的培训就必不可少了。从教学大纲、教材教法、教学观念到教学模式等,都可以进行适当的培训。培训的方式很多,可以是专家培训、教师经验交流、赛课等等形式。目前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强化理论培训,突出实践交流。让有经验的老师,特别是教学理念新,教学成绩突出的老师现身说法。就西昌市区来说,阳光学校、航天学校、俊波外国语学校、天立学校、州民中、川兴中学等,都有一批能干的教师队伍,可以酌情甄选几位,做一次全州性的实战培训。强化与省教科所的联系,发挥州、市教科所的作用,举办相关的培训活动。另外,各学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各扫门前雪”,校际之间基本上很少有往来和联系,那么这是不利于《道德与法治》课程长远发展的。强化资源研发和共享是短时间内提升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最佳选择,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可以编写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和手册,给一线的教师答疑解惑,强化教师间的交流与沟通。已建立的教师微信群和QQ群,发挥它们的作用,让这些交流的平台成为促进课程教育教学发展的加油站。

道德与法治教师培训篇(2)

全面贯彻党的精神,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减轻学生和家长负担,规范教师从教行为,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切实净化教育环境,提升教育形象。

二、整改范围

本校全体在职教职工。

三、工作目标及工作原则

利用六个月的时间实施集中整改,正面引领,疏堵结合,惩防并举,重点解决本学校立德树人存在的短板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和师德专项教育培训学习,积极开展倡树师德典型活动,学习宣传师德模范教师典型事迹,树立教师队伍的良好形象。

(一)正面引领。以正面宣传教育为主,引导本校教师自觉遵守师德规范,形成学生、家长、社会等共同参与防治有偿补课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疏堵结合。在严肃查处本校教师师德师风违规行为的同时,注重疏导社会需求,统筹规划各类资源和需求,做好小学课后服务工作。

(三)惩防并举。加大师德师风违规行为查处力度,构建监督网络,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对教师以关心鼓励为主。

四、任务措施

(一)宣传发动(4-5月)

制定本校师德师风整改行动方案,召开动员大会,统一思想认识,启动“师德师风整改”行动,在全社会积极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形成多方协同的工作局面。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以集中学习、远程培训、校本研修为主要手段,加大教师职业道德培训力度,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二)集中整治(6月-10月)

1.加强师德理论、法规、政策学习。认真学习上级文件要求学习的文件、领导讲话和师德规范、法律政策。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文件精神,做到全员覆盖、人人知晓,人人写出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引导本校教师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拒绝有偿补课,自觉维护教师的良好形象和社会声望。

2.集中开展师德专题培训。在本校教师全员暑期集中学习期间,将师德列入寒暑假教职工集体学习必备内容,并进行以政策法规及师德师风为重点的测试;将师德培训列入新教师入职培训、班主任培训等各级各类培训的必备内容。并统一组织理论测试,登记相应学分。

3.开展治理教师有偿补课专项活动。8月份集中开展暑假教师有偿辅导专项整治行动,继续对教师有偿补课进行专项督察,以校长为首成立学校督查组,通过明察暗访、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了解有没有本校教师有偿补课现象。根据群众投诉情况,对违纪违规行为认真查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实行月整治月通报制度。学校与每一位教师签订《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拒绝有偿补课公开承诺书》,市、乡镇街道、学校三级联动,开展有偿补课集中整治。各乡镇街道和市直学校全面开展自查自纠工作,重点紧盯节假日、双休日等时间节点,对所属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开展全面检查和重点抽查。

4.继续开展新学期教师宣誓活动。9月新学期开学后,我校要组织新学期全体教师宣誓活动,采用泰安市教育局统一誓词,悬挂国旗,组织全体教职工代表参加。通过宣誓活动,引导教师自觉将师德规范内化为职业信念和行为品质,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和荣誉感。

5.积极鼓励我校教师参加全市小学教师文明礼仪展演。7月举行新泰市中小学教师文明礼仪展演。积极发动我校教师进行参与此活动,进一步提升我校教师道德水平和文明礼仪素养,全面展现教师队伍新风貌和教育新形象。

6.广泛开展倡树师德典型活动。结合教师节庆祝和表彰活动,积极开展评先树优、倡树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最美教师、教书育人楷模评选活动。

(三)建章立制(11-12月)

总结我校师德师风整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巩固治理成果,确保实效。针对存在的问题,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注重规范性、创新性、可行性、实效性,形成长效机制。

1. 建立师德奖惩问责机制。10月底完成对我校教师进行师德师风建设学年度考核,对每个教师进行师德考核定级,建立师德考核档案。把师德考核情况作为评优树先、提拔晋级、职称聘任的重要依据,教师年度考核优的前提师德考核优。建立师德考核黑名单,对师德考核不合格的,一票否决。对单位有师德失范被上级部门查实处理的,实行一票否决,单位师德考核成绩不能定为优秀等次。

2.参加全市定期师德轮训活动。鼓励我校教师积极参与全市开展的教师师德轮训活动。

3.参与学习师德先模教师活动。每年教师节后组织开展全市师德先模教师事迹报告会。届时鼓励我校教师参加全市师德先模教师事迹报告会,学习先模教师的光荣事迹,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4.构建监督防范预警机制。实行专项治理与日常督查相结合,构建治理有偿补课等违反师德行为的监督防范预警的长效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收集情况,督促相关管理责任单位或责任部门落实主体责任,加强日常管理和整治。及时了解治理情况,重点紧盯寒暑假、节假日、双休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核查举报和投诉反映的相关事件;重点查办教师违规有偿补课情节恶劣、严重违纪、败坏师德的行为。

5.畅通举报监督机制。主动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摸准实情要积极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吸纳家委会成员参加。对于群众反映出的问题,要逐项核实,及时回应,及时处理,发现违规现象,要立即予以纠正。

6.建立健全教师违反师德行为处理机制。完善《新泰市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等有偿补课管理制度。各学校与每一位教师签订《拒绝有偿补课公开承诺书》、《在职教师有偿补课专项事务报告》,完善监督网络,市、乡镇、学校三级联动,重点紧盯节假日、双休日等时间节点,对我校教师开展全面检查,严禁在职教师参与培训机构办学行为。

五、工作要求

道德与法治教师培训篇(3)

通过几年的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个人修养,不断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更新和拓展学科基础知识,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培养一批具有较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

二、培训内容与要求:

学科教学业务培训——以常规教学,新一轮教材培训为主要内容;教师基本职业技能培训——以教师信息技术、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

三、具体要求:

(1)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育要以人为本,提高教师依法施教意识为目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本阶段继续教育的首要内容。利用每周的政治学习时间对教师加强马列主义、有关教育论述的学习,树立教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识别大是大非的能力,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认真学习教育法律法规,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3)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规范教师自身的的言行、尊重学生、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增加协作精神,健全人格,提高教师们适应教育改革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能力。

学科教学业务技能培训

(1)课堂教学技能培训。

进一步抓好抓实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辅导学生,批改作业,教学效果检测等教学环节的常规培训。尽最大的努力,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让更多的教师采用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手段与形式,提高课堂效果。

培训时间:业务学习和教研活动时间内。

(2)德育教育、班队工作技能培训。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树立以德治国,以德治区,以德治校,以德治班的教育教学思想,了解前沿发展动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拓展专业知识,提高教研能力。进一步加强各类活动课及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探讨研究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方法,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任务,撰写经验总结,改进小学教育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学习时间:政治学习,班主任工作探讨,活动课研讨时间。

(3)新教材培训。

紧紧抓住市、区教研室各学科新教材的培训机遇,认真进行本校各学科新教材的培训与研究,帮助教师领会:

四、培训原则与措施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我校下一轮阶段继续教育仍坚持面向全体,统筹安排,分类指导,突出骨干,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业余为主,自学为主,短期培训为主的培训原则。在注重培训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先进性的同时,切实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践性。

道德与法治教师培训篇(4)

中学政治教学内容的选择,一是依据教材,二是依据大纲。凡是考纲中有的知识点就讲,没有的就忽略,考纲中能级要求高的就重点讲,能级要求低的就略讲。脱离学生实际,几乎不考虑处于青少年的道德需求、人生价值的追求。

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强调的是知识点的掌握,只要记住考试的知识点就行。对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提高几乎不作培养。

2.教师评价、教学效果评价的功利化。

评价一位教师,考试成绩几乎成了唯一的标准。对教学效果只看“考试成绩”,忽视教学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3.课堂教学评价的功利化。

学校为了提高政治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制定了课堂教学评价表,对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这些显性的评价占了较大比重,整个评价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

4.教学研究的功利化。

日常的教学研究,侧重点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把追求成绩的提高作为教学研究的终极目标,各级教学主管部门、各级教研员将教师的业务指导放在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并以此为基点举办各种形式的高考培训班、高考研讨会。

5.教师培训的功利化。

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教师培训侧重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培训、高考的指导,以及教师的教科研、论文写作的培训,对于政治教师迫切需要的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国家方针大政的解读、学科发展的趋势等关系学科生存和发展的内容比较少,甚至没有。

二、教学功利化的成因

1.高中政治核心价值和社会环境反差拉大,造成教学困难。

2.高考催生了教师的功利化思想,造成定位偏差。

3.教师教学水平缺失,造成有心无力。

三、教学功利化的危害

1.使高中政治课背离了新课改标准对其的定位。

2.导致思想政治课对学生无用的错解。

3.造成对学生真诚品德教育力的缺失。

4.出现学生“所学”不能应对“所做”的问题。

四、思想政治课功利化的矫正措施

1.改革高考考试内容,将高考从重知识、能力的考查转向重思想引领,强化学生的公民意识。

高考永远都是教学的风向标,始终指引中学各学科的教学,政治学科也不例外。这就需要省级主管部门在高考试题中设置一些能够反映学生思想倾向、思想动态的题目。政治教师要研究省级考试命题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变化程度的检测,通过实验、比较、调研、课题研究等方法形成一套可对学生价值观变化起到测试作用的题库,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到引领、导向作用。

2.政治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责任,树立责任意识、社会意识。

政治教师担负的不仅是知识传授,更多的是德育任务,国家的大政方针需要政治教师去解读、社会主流的价值观需要去引领、学生的爱国情怀需要去培养、学生的理想与前途需要帮助指明,一句话:政治教师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尽己所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懂得感恩,回报社会。为此,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改革对政治教师的评价,让学生、同行、家长说话,给政治教师宽松的教学环境,帮助他们履行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职责。

3.改革评价体系,用科学的评价方式推进政治课教学去功利化进程。

一要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将政治教师从学生考试的均分排名中解放出来,切实担负起德育的重任,让政治课堂成为丰富德育内容和形式的课堂;弱化政治学科在升学考试中的作用,让教师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二要改革课堂教学形式评价体系。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从注重知识与基础技能的传授、重视认知目标的评价,转向重视情感与价值观的评价,在教学内容的评价上不能一味强调“重难点的把握和突破”、“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多少”,强调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道德素养的提高的评价。

4.相关教育部门要改革教师培训的内容,减少教学的功利化色彩。

道德与法治教师培训篇(5)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1-0079-02

依法治校缘自“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依法治校就是利用法律来保证学校教育在法制的轨道上规范运行。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在全校开展党的理论政策教育的直接承担者,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的基础和关键。依法治校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系统地探讨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意义重大。

一、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是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校是我国学校管理的必然选择,坚持依法治校,用法律来规范教育相关方行为、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学校管理规范化的重要保障。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是依法治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依法治校的顺利开展。

(二)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

当今社会发展速度及知识更新速度非常之快,党的理论也是与时俱进地在创新,思政课教师的思想认识和知识水平也应不断前进,要根据实践发展的需要进行创新。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建立培训和继续学习制度、完善奖惩与激励机制,可以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业务水平,创新教师教学理念及方法,更好地完成党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和法律素养的重任。

(三)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是提高教师政治素养的重要举措

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承担着在全校开展党的理论政策教育的重任,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的基础和关键。然而,受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特征的影响,有些思政课教师在思想观念中难免出现缺乏坚定的政治立场、没有明确的政治信念、责任感不强等现象。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建立和完善思政课教师的准入制度和业务考核制度,是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的重要举措,对宣传党的理论政策、发展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面临的困难

(一)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长期以来,部分高校只关注专业课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资金和政策扶持的力度普遍不够,存在大量缩减实践课课时,不重视思政课等现象。一些高校无论是领导,还是教师、学生都更加注重专业课程,而忽视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高校思政课教师考核、职称评定更多地倾向于科研水平,对教学质量的好坏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许多思想课教师为职称和前程奔波,将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个人科研方面,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了影响。这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效果。由此可看出,学校在思政课教师队伍激励保障制度建设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

(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教育培训制度有待健全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思政课教师的需求数量和质量也不断提高,一大批青年教师成为教学主力,这些青年教师一般都是刚毕业没多久的高校毕业生,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及方法,需要及时进行专业培训;而与此不协调的是,思政课教师培训机会较专业课教师少,相应的培训机制不健全,思政课教师在继续深造、接受继续教育方面缺少继续提高的机会。

(三)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政治素养及业务能力考核机制缺乏

受当今社会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一些思政课教师在思想观念中缺乏坚定的政治立场,没有明确的政治信念,责任感不强,甚至在课堂上出现抹黑中国的言论,认为好的都是外国的,不好的都是中国的,存在所谓的“教马列而不信马列”的现象。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学习能力不强、理论功底不扎实,仍然靠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开展教学,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对学生提出的社会热点问题、党的最新理论问题不能很好地解答,在对待学生上也缺乏应有的耐心与关心。

三、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的途径

(一)完善思政课教师教育培养机制

完善新聘任思政课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制度。新聘任教师由于工作经验不足,在工作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制订新聘任思政课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制度,合理有序地开展新教师的岗前培训,可以使其较快适应工作环境,尽快胜任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其快速成长。学校可以采取集中培训与分阶段相结合的方式,就思政课教师在思想认识、教育法律法规、教学方法,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培训,使他们对思政课教师这一职业有更深刻的认识,引导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树立遵纪守法、乐于奉献、积极进取的思想,做一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

建立在岗思政课教师继续深造培养机制,使教师有机会不断提高学历层次、有机会参加多种形式的进修培训和学术研修,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可以采取顶岗置换研修、校本研修、远程培训等多种模式。为保证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政府及学校要根据相关政策予以其时间和费用上的支持。

健全思政课教师培训效果的调研和评估机制。在培训结束后,按照调研和评估机制做好培训的跟踪调研工作,对培训效果进行合理分析,总结培训取得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以使培训的效果达到最优。学校可以对培训后思政课教师工作情况进行调查,查看教师参与培训后工作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教学效果是否得到改善等。同时,引导思政课教师对参加培训给自己工作带来的影响进行反思和总结,明确自己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以进一步增强培训效果。

(二)构建思政课教师队伍政治素养及业务能力建设长效机制

建立合理的奖惩激励机制,把政治纪律与政治素养作为思政课教师考评的重要依据。如果思想课教师在课堂上散布有损国家形象的极端的错误言论,要根据影响程度及时给予教育纠正,甚至淘汰或转岗。把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及师德情况纳入考核之中,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出勤情况、品行情况进行考核,并要及时奖励成绩突出的教师,对不合格者予以淘汰,做到赏罚分明,以树立典型,给其他教师起到学习及警示作用。同时,组织思政课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教师“师德师风和学术道德”相关文件,并深入领会践行其内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这种结合中培养一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健全对思政课教师的宣传教育机制。通过宣传教育机制,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职业教育,帮助教师树立爱岗敬业,求真务实,乐于奉献的崇高的职业理想,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以及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高思政课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认识,培养教师“干一行爱一行”的乐业精神。要鼓励及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积极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党的相关会议精神,并把这些精神认真贯穿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提高工作积极性,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热爱工作,关心爱护学生,努力做一个受学生爱戴、受社会尊敬的好教师。

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合法权益保障机制,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要提高思政课教师待遇及教师的社会地位,并依法保证思政课教师平均工资水平、科研项目的审批、科研经费投入力度等不低于专业课教师水平。让思政课老师无后顾之忧,安心于工作。国家及学校要加强宣传教育,完善各项制度,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地位,重视思政课教师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基础作用。注重为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及生活提供基本保障,切实改善其待遇,关心其健康。

(三)确保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措施落到实处

学校及相关管理部门要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作为依法治校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完善部门分工及沟通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中的出现的问题。要对思政课教师编制管理、经费使用情况、教师聘用情况等各项工作进行督查。

学校要加大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情况的监管督导力度,提供相关服务,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并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及政策支持。要加强经费监管,检查教师工资待遇,培养培训等方面的经费投入有没有落到实处。加强考核督导,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情况作为督导的重要内容,并及时向全校督导结果,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在高校中传播党的先进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任,是高校党的理论和优秀思想道德的传承者。抓好依法治校环境下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不仅需要政府及学校的积极努力,同样也需要广大思政课教师坚持不懈的辛勤工作及积极的配合,只有各方共同努力、同心同德,才能使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有序推进。

[ 参 考 文 献 ]

道德与法治教师培训篇(6)

教师是社会上特殊而崇高的职业群体,是传承人类文明的使者和凝聚、传播社会文化的中坚力量,理当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楷模。全面提高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和能力,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新形势下提升教师素质的迫切需要,也是落实育人为本、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客观需要;既是大力推进依法治校、依法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和教师职业行为的时代需要,又是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内在需要。

一、提高教师法治素养是落实育人为本、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必然要求。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工作要求,强调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核心内容有三,即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些规定和要求必须落实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融入或渗透到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生活和学生管理之中,最终要切实落实到教师身上,落实到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神圣职责在于:既教书又育人。其中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但更为重要的职责是以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名受学生欢迎、让学生终身受益、终身难忘的教师,往往是在课堂的学科教学中和日常学生管理中善于挖掘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法律精神并向学生传播的教师,往往是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师。让学生对教师印象深刻、终身难忘的,不仅是教师传授的知识,更是教师的育人作为,即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适时进行的思想品质、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法律精神教育。最好的育人方式恰恰是寓于学科教学或知识传授之中的。教师的人格魅力、学术魅力,内在地包含着育人魅力,内在地包含着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法律精神。只教书不育人的教师是不称职的。目前,还有一些教师片面地认为:育人不是自己的份内事,只是德育课教师的事,自己只管教好书就行了。这是不称职的表现,也是不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表现。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的教师必须履行的义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由此可见,所有教师都有育人为本、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法定职责,都应当把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渗透或寓于课堂学科教学、学生生活和学生管理之中。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大力推进依法治校的新形势下,在加强对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新任务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应当高度重视并着力提升教师的法治素养,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普法工作;教师应当自觉学习相关的法治知识,充实调整知识结构,提升自身法治素养,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二、建立完善教师法治培训制度。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依法治校的新形势、新任务,加强对教师的普法教育,提升教师的法治素养,同样要以制度作保障,同样要建立完善教师法治培训制度。全国教育系统“六五”普法规划和教育部普法办《关于贯彻全国教育系“六五”普法规划进一步加强教师普法工作的通知》都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做好教师法制教育、培训工作,把法律理念和知识融入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积极推动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增加法制教育课程,为教师普法工作奠定良好基础。进一步完善教师法律培训制度,在教师的任职培训、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国培计划’课程体系中,明确法制教育的内容与学时,建立健全考核制度,重要的和新出台的教育法律、法规要实现全员培训”。这些规定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加强对教师的普法教育,建立完善教师法治培养培训制度。为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切实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高度重视教师普法工作,要从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大力推进依法治校的高度,将教师普法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为新形势下提升教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是要在师范院校和在教师培养的过程中,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增加法制教育内容,将宪法教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教育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列为师范教育必修或选修的内容,整体提升准教师的法治素养,为教师普法工作和为教师对学生实施公民教育、法制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要在教师准入即教师资格认定中,将申请教师资格者掌握相关法治知识、法律法规内容的情况,列为必要的测试或考核内容。四是要在教师的任职培训、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近两年启动实施的“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各种教师培训中,把法治知识、法律法规列为必要的培训内容,纳入培训课程体系,并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同时,鼓励各地推行或试行教师法治知识合格证制度,将教师是否取得此合格证作为认定教师资格和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和晋升的一项条件。五是要明确教师普法教育或法制培养培训的主要内容。教师要深刻理解和掌握“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基本内涵,深刻理解和掌握“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基本原则;要全面学习和掌握宪法的基本原则、制度和精神,树立宪法意识、公民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要围绕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要求,学习和掌握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六是要加强教师全员培训,即对已经颁布施行的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重要教育法律法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组织教师切实熟悉和掌握教育法律法规的规范、精神和内容;对新颁布施行的教育法律法规及相关法律法规也要组织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三、着力提高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和能力。虽然经过20多年的普法教育,我国广大教师的法治意识有了普遍提高,法治素养也不断增强,但少数教师依法执教意识淡薄、个别教师侵害学生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现象仍时有发生,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加强对教师的普法教育,根本落脚点就是要提高教师依法执教、依法施教的意识和能力,进而促进依法治校,促进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形成浓厚的学校法治文化氛围,全面提高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和能力。要通过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宪法、教育法律法规及相关法律法规、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明确教师依法执教的法定依据,即教师的法定权利、法定义务和法定职责。一要通过组织学习宪法及相关法律,使教师明确作为公民所拥有的基本权利和应当履行的基本义务,切实增强宪法意识、公民意识、爱国意识、国家安全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并认真履行公民的基本义务和正确行使公民权利。二要通过组织学习教育法律法规特别是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明确教师的法定权利、法定义务和法定职责。我国教师法集中规定了教师的权利、义务和职责。教师的法定权利有六项,分别可以简称为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教师的法定义务和法定职责也有六项,分别可以简称为遵纪守法义务、教育教学义务、思想教育义务、尊重学生人格义务、保护学生权益义务、提高水平义务。此外,其他教育法律法规以及一些地方性教育法规,对教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也作出了一些明确规定,如有的地方性义务教育法规就明确规定:教师“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学生有偿补习活动,不得到校外社会办学机构有偿兼职兼课,不得组织或者变相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社会办学机构举办的补习活动。”在推进依法治校的过程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学校,应当进一步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师的法定权利、法定义务和法定职责,准确把握其内涵,并全面把握其他法律法规所作的禁止性规定,让教师充分行使法定权利,全面履行法定义务,自觉远离禁止性规定。同时,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熟悉和掌握学生的法定权利和法定义务,熟悉和掌握学校、教师保护未成年人的职责,以依法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三要通过分别组织学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各级各类学校教师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职业道德规范,深刻把握教师职业规范的内涵,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教师应当把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心中的法律,敬畏之、尊重之、恪守之、遵循之,为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奠定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四要通过组织学习教育法律法规、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典型案例,明确作为教师应当禁止的违法行为。教师在履行职务的过程中,应当知法懂法守法,应当遵循有关的法律规范,不得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得应当作为而不作为,更不得乱作为。教师应当熟悉和了解作为教师应当禁止的违法行为,以增强依法执教的意识和能力。常见的教师违法行为主要有:(1)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2)侮辱学生,主要表现为讽刺、侮辱、谩骂学生,致使学生人格尊严和心理健康受到伤害;(3)侵犯学生财产权,主要表现为非法没收、罚款和乱收费等;(4)限制学生人身自由;(5)侵犯学生隐私权;(6)对学生进行非法搜查;(7)违法对学生进行负面宣传;(8)对学生进行害;(9)不作为或过失的失职行为,如对在校生未尽教育、管理、保护责任;(10)随意剥夺学生受教育权;(11)学术剽窃,等等。教师应当通过学法知法,准确把握自己的“权利边界”、“义务边界”、“职责边界”,摒弃一切违法行为。

四、着力加强法制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推进依法治校,进一步提高学校师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需要建立一支专门从事法制教育教学的教师队伍。高等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拥有的法学教师队伍,对师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师范院校除了在师范生的课程体系中应当增加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的法治课程外,可以增设法制教育教学专业,为中小学实施法制教育提供师资力量。中小学校应当积极引进和培养专门从事法制教育教学的教师,或者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提高学校对师生进行法制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全国教育系统“六五”普法规划明确提出:“建立中小学法制课骨干教师、专任教师培训制度”,“对中小学负责开展法制教育的专职或者兼职教师,进行系统的法制教育能力培训”;“本规划实施期间,要采取国家和地方分级培训的方式,保证每所中小学至少一名教师接受法制教育能力培训”。这就明确要求,各中小学要落实专门从事法制教育教学的教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专职或兼职的法制课教师的培训,“六五”普法期间每所中小学至少有一名法制课教师接受过法制教育能力培训。此外,根据国家《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将法制教育与学校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中小学法制教育要以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为主”的规定和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中小学认真实施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并着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这既能提高教师的法治素养,解决中小学教师普法教育问题,又能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潜移默化的法制教育,达到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增强法治意识、提升法治素养“双提升”的效果。

道德与法治教师培训篇(7)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积极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造就一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二、培训对象:

全校在职教师

三、领导机制:

为圆满完成本期师德专题培训任务,坚持管理育人,制度管人,特成立暑期师德专题培训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四、培训内容:

(一)结合深入开展“育人成才先锋” 创先争优活动和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大力弘扬“敬业、爱生、奉献”精神,不断增强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责任感。

(二)学习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结合实际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中挖掘典型事迹,身体力行,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三)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省义务教育条例》等教育法律法规,努力提高教职工思想政治和政策理论水平。

(四)结合“转作风、优环境” 工作主题,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打造志存高远无私奉献的优秀教师队伍。

五、学习形式

2019年暑期师德培训采取理论学习与交流研讨相结合,榜样示范与问题整改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等形式,务求取得实效。

六、培训要求

1、建立领导小组,统一要求。建立以尹学达校长为组长的师德培训领导小组。全体在职在编教职工都必须参加师德专题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端正学习,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师师德修养与教育教学水平。

2、合理安排,保证质量。在组织师德集中教育过程中,根据教育局要求并结合我校教师师德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既有针对性,又有理论性,更有现实的指导性。严格做到保质保量,合理安排,妥善组织集中辅导与教师自学,确保培训工作的时间与质量。

道德与法治教师培训篇(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作为生产力已经不再局限在某些新兴领域,而是更多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作为知识传播的重要手段与方法,其基础性与先导性的特质变得更加突出。高校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与知识创新的双重重任,自身的道德修养直接决定了其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目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水平制约着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需要,是教师全面发展的根本,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又称师德,是职业道德在教师职业领域的反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指高校教师在本职工作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以及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应该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爱岗敬业

这是师德建设的基础,是作为高校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政治素质。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忠诚党和人民的高等教育事业。同时,应该具有较高的责任意识,真正融入学生群体,走进学生生活,体会学生的内心情感和思想,认真对待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在生活上提供帮助,在学业上大力支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以人为本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教育“以人为本”就成为新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策略方针。对于教育的“以人为本”,并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以学生为本”,虽然在教育管理学角度,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处于实际教学管理活动的终端,但教育的“以人为本”并不仅仅单纯确立了学生的完全主体地位。做到“以人为本”,就要从个体出发,理解自身的感受,进而体会他人的情感与想法,通过自我认知,达到对他人的认知,进而达到对社会的认知,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因此,教育的“以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二一六年第三期人为本”允许在合理的范围内由教育的主客体根据其自身的特殊性进行调整;打破统一的培养与发展模式,坚持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根据自身的特点有特色地发展,取长补短,才能找出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从而取得成功。

3.为人师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若想尽职尽责履行教师职责,成为能够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必须要为人师表,做到言传身教。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坚持自身的道德底线,自觉抵制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要自觉遵守《教师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做遵纪守法的模范;要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敏锐性,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践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模范,要树立人民教师的崇高形象,积极工作,安于平凡,一心一意致力于党和国家教育事业。

4.严谨治学

高校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理论与实践水平,在教学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补充教学内容,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努力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培养出基本理论深厚,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学生。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高校教师的师德主流都比较好,但由于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善的师德体系,少数高校教师在师德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势必会影响到高校教师的整体师德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政治思想淡薄,价值观念失衡

受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一些高校教师逐渐放松了自己的思想道德教育,他们只重视业务工作,根本不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因此对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不学习、不关心,也不了解。造成一些高校教师集体观念淡薄、利己主义思想滋长,个别教师常常找借口逃避集体政治学习、缺席例会、推托集体活动,这种价值观念的失衡已经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师的道德行为,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2.重教书轻育人,缺乏师表形象

一些高校教师身在其位,无心施教,不精心备课,对教学的内容、方法缺少创新精神,授课内容更新不及时。有的教师虽然能完成作为教师最基本的教书的职责,但并不能达到育人的高层次境界。有的教师只顾完成授课任务,与学生沟通交流极少,以“自扫门前雪”的态度对待育人工作,这样的工作方法很难使自身融入学生当中,也不能及时有效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动向,造成了不能在问题发生的第一时间抓住要害解决问题。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注重自身修养,缺乏师表形象。有的言行不一,不能严肃执教;有的个人仪表不整,举止粗俗;有的不严格执行考纪考风;有的与同事之间缺乏相互尊重。种种与教师身份不符的行为都必将影响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

3.学术道德失范,学术行为不端

高校教师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学术责任。但是,近些年出现了一些学术道德失范的现象,一些教师严重缺乏正确的科研动机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造成学术功利化的后果。少数教师为了评奖、晋升职称或者申报学位点,急功近利,心态浮躁,不踏踏实实地搞科研,而是把心思花在弄虚作假上,要么伪造篡改数据,要么抄袭剽窃他人成果。这种学术功利化、不诚信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进而制约人才培养机制。

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问题是综合性的社会现象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外在客观原因和内在主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社会层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的侵入,导致一些教师过分追求经济利益,沉迷于金钱、物质享受。社会多元化的冲击已经使部分教师的道德与理想信念产生了动摇,混淆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过分满足物欲的区别。有些教师将社会不良风气带入校园,甚至带进课堂,对学生的社会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这种功利主义直接影响了高校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削弱了主流价值观中的奉献精神。

2.高校管理层面

长期以来,高校对师德建设缺乏政策导向,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措施,导致一些高校出现了“重业务、轻道德”“重科研、轻教学”等现象。高校在引进教师后,把教学和科研当成评价教师的标准,忽视了职业道德的培养,这种“重才轻德”的政策导向,直接导致教师忽视自身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另外,高校缺少一套系统科学的师德评价体系,现行的评价标准缺乏理性指标,导致在师德考核时,流于形式,未把师德作为与科研成果、教学成果同等重要的指标纳入到师德评价体系中。同时,有些学校虽然设置了师德评价体系,但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因此,未能对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产生作用。

3.教师层面

少数高校教师不同程度存在缺乏培养师德修养自觉性的问题,平时不重视对职业道德的修养培育,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价值,仅仅将教师当作一种谋生手段,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于学生在今后工作和学习上产生的影响,对其师德的追求被对一些物质利益的追求所替代。有些教师认为只要自己学历高,自然就受人尊重、受到重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少数教师片面强调学历,强调科研,却忽视师德。部分教师在工作之前没有经过专门的职业道德培训,仅靠内容有限的岗前培训不能够将教师职业道德内化于心,也很难使他们职业道德外化于形。

四、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建议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也是一项立体的工程,需要社会、国家、政府、高校从多方面出发,多层面地开展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工作。同时,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教师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也是不能忽视的部分,还需要教师个人主动、积极地加强对自身师德修养的培育,从而实现师德与专业技能的双提高。

1.构建高校师德建设的法律规范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师德法律规范体系,是从制度层面上使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师德建设自身具有自律性和非强制性,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工作,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针对性。这就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措施加以保障,比如进一步修订完善《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学术规范》等法律与规范,作为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外部保障。同时,要将师德建设纳入高校规划中,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以及具体的师德规范,使高校的师德建设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2.健全师德评价体系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是师德建设的基础内容和重要环节,同时也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考评体系提供一定的支撑和参考作用。建立健全高校师德评价体系是高校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有效的师德评价体系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起着示范和导向的作用。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应该具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衡量指标,既要体现出教师的社会价值和道德标准,又能使教师的个人价值和利益得到实现;既可以把师德评价充分体现出来,又要与教师晋升职称、评聘岗位等利益机制相结合,使教师从主观上重视对自身职业道德的提升与完善,实现师德评价体系的实效性。

3.加强师德教育培训严格高校教师的入职培训,增强培训的务实性,可以采用讨论会等形式进行师德培训交流,使师德深深植根于教师心中。加强监督师德教育的实施效果,可以将师德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计划,将师德实践引入到考查环节当中,使师德培训制度化、规范化。有关部门要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规范教师行为和育人观念的培训和辅导,设立相应的时间段,集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光荣感和社会责任感,真正实现教书育人。

4.加强自身师德修养要加强高校的师德建设,教师个人素质的提升是重中之重。这不仅需要专业技能的提升,更需要职业道德的成长与提升;要将师德教育融入知识教育当中,提高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反思教学过程,激发工作热情;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反思、体验、慎独、领悟;在个人言行方面,要尊重师德与社会主流价值导向,形成具有高度自律和道德标准的职业道德与个人品格;在日常工作中,要能够自我要求、自我约束,做到自尊自省自警自励,实现自身道德品质的完善和提高,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追求与师德成长的完美结合。

作者:金雪莹 金守强 单位: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沈阳师范大学 沈阳工会干校

参考文献:

〔1〕刘宇.当前我国教师师德建设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4,(6):45-47.

〔2〕陆岩.依托校园文化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

道德与法治教师培训篇(9)

二、总体目标:

1、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准,依法办学,依法治教,推出一批敬业爱生的师德标兵。

2、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切入,促进全体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知识更新与拓展。

3、加强教研活动的开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

4、建立健全有效合理的机制,加强青年教师培训,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为学校“青年骨干教师”。

三、具体目标与任务

1.全员培训

目 标:通过培训,提高全体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准,依法办学,依法治教,推出一批敬业爱生的师德标兵,杜绝违规的教育行为。促进全体教师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学手段的转变。

内 容:政治思想与师德教育,教改新动态,新课程与教学策略。

方 式:讲座、研讨会、考察等,并与自学相结合,侧重于实践活动(力求结合学校实际,为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服务)。

时间安排:每周一政治业务学习,第5、8、12周专题培训。

职能部门:校长室、教导处、及各教研组。

2.学历教育

目 标:鼓励教师参加本科进修,继续提升学历层次。

内 容: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

方 式:自我进修。

3.新教师岗位培训

对 象:工作未满三年的新教师

目 标:为使刚毕业到校的教师尽快适应我校教育教学实际,帮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教育教学业务,胜任岗位工作,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内容及要求: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规、学校管理制度、班主任工作、教育常规、新课程理念和教育教学艺术等。在学校安排下,青年教师要骨干教师为师,认真向师傅请教,主动请师傅指导班主任工作,听评课和检查教案。

活动形式:采取报告、讲座、观摩、讨论以及师徒结对等相结合的形式。

步骤及时间:上岗锻炼,全学年。

4.新课程培训

目 标:进一步领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以及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理念,帮助教师了解各学科课程改革的突破点以及对教学的建议,使教师能以此为依据,在对教材进行充分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制定相应的教学及评价策略。

内 容:各级新课程培训学习材料等。

活动形式:讲座、研讨观摩会等,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

5.教研活动

目 标:通过培训,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内 容:

1)每学期组织教师集体学习各科《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常规》及有关小班化教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文章等(不少于四次)。

2)继续加强校内、外教研活动,教研活动有计划,每次活动有主题,活动有记录考勤。

3)每学期组织全校性教学研讨活动。各学科全体教师参与听课、评课,共同探讨教法与学法,[莲山课~件 ]不断丰富认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每学年请有关的专家、教研员等来校做专题讲座。

活动方式及时间安排:

1)每学期开学前,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内容(1)的学习。

2)定期与不定期地开展教研活动,方式:观摩、考察、研讨会。

3)每学年进行优秀论文、经验总结、优秀备课组评选。

4)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论文评比。

四、组织机构:

组 长:雷x

副组长:张x 孙x

辅导员:杨x

成 员:各教导干事、教科研全体成员

职 责:

1)全面负责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划、实施、管理和总结工作。

2)负责校本培训方案的制定、实施和考核工作。

3)整理、留存有关继续教育的资料、考核成绩,建立培训档案等。

五、保障措施

1、设立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构建学校校本培训管理网络。建立由校长和资深教师组成的咨询小组,对培训内容、课程设置、培训过程进行指导。

2、积极参加各项教研活动,每学期请有关的教育专

专家、教研员来校做专题讲座。以备课组为依托,开展切有实效的教研活动,推进学科教学建设和小班化建设;以各类培训班、研修班为依托,开展青年教师培训活动,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道德与法治教师培训篇(10)

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77所(小学70所,低级中学4所,综合中学1所,幼儿园1所,师训教研中心1所),校舍建筑面积41351平方米,在校学生9303人(学前教育749人,小学4717人,初中2621人,普高801人,职高415人),寄宿生5091人(小学2120人,普通中学2971人),农村留守儿童2063人。教职工607人(幼儿教育21人,小学458人,中学228人),小学、初中、普高和职高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8.5%、96.4%、73%,小学教师的大专率和初中教师的本科率分别为72.4%和44.3%。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把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摆到了重要位置,以进步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以改善农村教师队伍状况和加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为重点,调整布局,深化改革,优化治理,注重成效,取得了明显进展。教育行政部分按照县政府的同一部署,有计划地进行学校布局调整,高标准、高水平新建、扩建、改建了部分学校,显着改善了办学条件。在重视外延建设的同时,注重提升内涵水平,认真抓好师德建设、人才培养、人事改革三项重点,以理论学习和法制教育、师德教育和技能培训,促进了教师队伍治理。

(一)治理从不规范走向逐步规范。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颁布,为教师治理提供了全面而可靠的法律依据。此外,与这些法律法规配套的其他一系列有关教师队伍治理与建设的文件,则为教师治理提供了科学的操纵办法。因此不管是教育行政部分还是学校,对教师治理的盲目大大减少,进步了其整体治理的科学性。

(二)治理增强了教师队伍的活力。教师聘任制的逐步推行、教师结构工资制的试行,教师聘任制与结构工资制相结合治理模式的探索,增强了教师的责任心与事业心、激进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进步了教育教学质量、也带来了学校工作的生机。

(三)治理使队伍建设取得了成绩。一是教师队伍总量稳中有增,基本满足需求。二是学校内部治理基本形成了由教师聘任制度、岗位负责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绩效激励制度等构成的治理体系。三是教师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进一步进步。四是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有所进步。

二、面临教师队伍治理的题目

我县教师队伍建设固然取得较好成绩,但是与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的奋斗目标、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广大群众的强烈愿看相比还存在差距。

(一)少数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薄,师德师风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题目。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少数教师的师德师风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相比,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之处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个别学校领导干部和少数教师滋生了、产生了“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与不注教学质量、忙于有偿家教的的现象。一些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上班时间从事商品经营活动。还有少数教师不尊重学生,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少数教师师德失范,损害了人民教师的形象。

(二)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教师队伍城乡分布、学段与学科结构不尽公道,教师分配、调配不尽公道,教师编制的结构性题目突出。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实施,初、高中教师按学科紧缺的矛盾突出且缺少学科带人头,普遍存在编制虽够却按科分配教师不足、胜任教学教师不足,出现有富余职员或是不称职职员的现象,并且学校的富余职员和不称职职员分流困难,一旦碰到教师病、产假或脱产进修等情况,任课教师就“断档”,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职员能进能出的机制尚未形成。由于结构性缺编,加上升学率压力,部分教师超负荷工作。

(三)师训经费不到位,影响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财政安排中小学教师培训和校长培训经费不足甚至未能落实,使学校只能以校本培训为主。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费紧张,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极少。培训的不足、继续教育的欠缺,导致现有师资队伍的质量与未来教育的不适应、现行教育教学方法的呆板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适应、现行教研方式的陈旧与指导教师教学的不适应,从而出现了“身在课改中,处在理念下,留在陈旧里”的普遍现象。

(四)教学本钱投进偏低,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经费来源只有学生的学杂费,既要按规定保证硬件投进,又要按需要满足教育教学,进不敷出,难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由于市县间、县乡间教师收进、福利待遇差别较大和高中、初中教师的层层由下向上的选拔,造成了县内优秀骨干教师因外调和转业向外流失,因选拔和调动的的内部流失,且特级、高级教师数目不足、年龄偏大,在培养指导中青年教师方面,发挥作用不够,学校骨干教师队伍难以稳定、难以形成且新老交替面临形势严重,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下降。

(五)学校班子建设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学校班子老化,班子凝聚力、影响力较弱,班子成员运用现代学校治理理念与遵循现代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缺陷难以适应治理需要;二是少数学校用人随意,不能真正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任人机制,造成班子佣肿、人浮于事,甚至导致骨干教师流失;三是个别学校领导素质较低,拜金主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意识、不集众意主观臆断倾向存在,至使学校治理混乱与教育教学水平停滞不前甚至逐渐落后。

三、加强教师队伍治理的建议

优化教育结构,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在我县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富有活力,与时俱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我们建议:

(一)进步教师队伍职业道德水平

建议县政府和教育部分在师德建设上要认真抓好教育、制度和治理三项建设,规范教师从教行为,进步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教育观,增强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引导教师形成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教书育人为核心精神品质;引导学校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赏罚机制,建立鼓励教师教有创新、学生学有发展的“评教体系”和“评学体系”。坚持实施师德建设长效治理,建立有效的师德建设监视机制,对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有损教师形象的行为,应予批评教育乃至行政处分。同时,在教教师有偿教育题目是当前社会反响强烈的热门题目,政府、教育行政部分和各学校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认真研究,制订相应的治理办法,正确地加以引导,禁止从事以营利为目的有偿教育。

(二)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氛围

建议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要有计划地运用各种形式,加强尊师重教的*宣传。广泛宣传《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的战略地位和我县教育教学各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宣传教育战线上敬业奉献、为人师表的模范教师和先进事迹等等。力争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参与教育的良好氛围,使教师真正成为受人尊重、令人羡慕的“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三)保障培训经费,进步教师待遇

建议政府、教育行政部分及学校“三位一体”,采取给一点、补一定、筹一点的办法,启动以进步全体教师素质为主的“提升工程”和以骨干教师培育为主的“名师工程”,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安排和组织教师培训,构筑和完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通过外出学习培训、教育部分集中培训、教研科研活动培训、立足岗位校本培训等方法,促进教师教育思想的“刷新”、知识结构的拓展、能力结构的激活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重视教育的外延发展,对学校的硬件建设作必要投进,更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注重进步教师的福利待遇和改善教师办公教学条件,让教师真正工作顺心、在校安心、教学尽心、生活舒心。政府按财政增长水平,逐步进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别是农村和边远学校教师的福利待遇,让教师的“身价”有增无减,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四)理顺治理体制,优化队伍结构

上一篇: 读书笔记文学 下一篇: 病人护理措施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