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3 17:01:44

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设计

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设计篇(1)

根据教育部的心理健康总纲来看,心理健康的整体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得他们具有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为了达到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许多学校纷纷开展了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旨在提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全面提高素质教育。但是从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的现状来看,心理健康教育课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最根本的原因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师无法真正掌握开展教育课的设计原则,将心理健康课当成传统课程来授课,导致心理健康课成为了心理学知识的教育课,失去了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的根本目的。

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设置是按照传统课程的时间来设置的,学生没有自和控制权,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发起和推动的,学生仅仅是课程的参与者,不是课程的主导者,任课教师也没有过多的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心理健康教育课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和教育部要求以及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初衷相背离。

心理健康教育课初衷是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体现了对人的精神关怀,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的心理上,而不是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上,从实际出发,对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心理进行关注和关怀,这对于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来介绍设置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基本设计原则。

一、一致性原则

在设置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之前,教师需要设计一个初步的教学大纲,围绕一个主要的目标对学生展开教育,围绕整体的教学目标开展各项活动,为了遵循一致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环节设置时充分考虑到以下的问题:第一,通过本教学环节的设置,学生可以收获到哪些知识,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否有积极作用;第二,本环节的教学任务的设计怎样才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细节应该如何把握;第三,当教学环节的设计逐步清晰时,教师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预估计,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否使学生获益,是否需要前期铺垫,教学活动是否需要进行改动等等问题都需要教师进行掌握,避免出现缺乏实践意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现象。只有这些问题都得到解决,才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目标的一致性,学生才能够专注于课堂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情感,层层深入,突出教学的重点,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

二、普遍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全体和个别相结合,既要考虑全体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又要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设计时,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的选择要具有普遍性,要来源于高中生的日常生活,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起到教育的作用。选取的内容要符合高中生的发展,集中体现高中生的需求,从日常细节出发,而不是找寻具有极端性的案例进行学习,这样很可能会起到反作用,引起学生的排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以高中生的心理为主,要在学生感觉身心愉快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分享和体会,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收获的总结,从而促进心理成长。这样才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初衷,引导高中生有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做好学生人生路上的心灵导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趣味性原则

众所周知,现如今的高中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课程学习紧张并且面临着升学压力,所以一周一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起到让学生放松的目的,使学生放松自己紧绷的神经,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课枯燥无味,或者和传统课程无异,从侧面给学生增加了无形的压力,那么会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所以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要遵循趣味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具有自己课程的特色,需要着重和传统课程区别开来,有趣的课堂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幽默有趣的课堂互动才能够让学生暂时忘记学习上的重大压力,身心得到放松,压力得到缓解。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不能盲目的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要根据课程设计的原则,围绕课程目标努力使课堂变得充满趣味。

四、知识传授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的依据是心理学知识,但是并不仅仅指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单纯的传授心理学理论知识,心理学知识具有高深的理论,有些知识需要反复的推敲,对于高中生来说,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不是培养专业的心理学人才,所以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只需要在我们设计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积极参与课程活动,深入体验,得出自己的收获即可。这也要求教师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时,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而不是心理学概念的讲解,要淡化心理学理论知识,对于高深的理论一带而过,着重于学生情感的体验与收获。将心理学教学理论作为授课的理论支撑,注重心理学原理在中学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简单概括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设计的基本原则,希望这些教学原则能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教育部大力倡导学生全面发展,注重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着重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高中阶段学生具有很大的升学压力,极有可能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希望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促进学生向着积极、乐观的状态发展。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设计篇(2)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

设计团体心理辅导,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协助与服务来助人自助,它是一个教育过程,具备教育活动的性质,其目的是以是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而心理健康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根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的民族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从中不难发现,团辅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两者的目标都具有相似性,可以把两者的理念相互融合,进一步拓展、创新。因此,笔者根据团辅理论,借鉴专业的技术,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特点,尝试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

1根据授课内容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根据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高职学生成才与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的策略与训练、高职大学生情绪的调节、高职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调适、高职学生挫折心理的调控、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因此,要推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必须设计针对以上教学内容的活动主题,使教学内容变得既生动有趣又便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如教授“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这一情景时,可以设计“我是谁”的团辅活动,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同事进行了自我剖析。

2根据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方案设计

实施办法在一个情景的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团辅活动的设计可以单一,也可以采用多重形式和方法,只要能够密切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即可,不要本末倒置。如过游戏环节设计时间过长,虽然学生互动性高,课堂也会很活跃,但是这样占用了过多的时间,就不能进行充分的分享和讨论,后期的理论分析阶段学生也就很难进入,教学效果不好。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

“团体心理辅导”模式的具体操作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下面以情绪与调节单元为例,阐述笔者在课程教学中所实施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教学内容:高职大学生情绪调节教学目标:使学生认知情绪,识别自我情绪的多样性,通过情绪轮稳定性测试尝试管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1)探究自我的负面情绪:让学生雨大家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的负面情绪,要求描绘得尽量具体。请其他同学相互讨论,帮助分析出引发这种负面情绪的行为或心理的原因。

(2)收集情绪形容词汇:将学生分成六人一组,要求每组在五分钟内尽可能多的在一张卡纸上写出表现基本情绪的词语,写好后让其中一组学生和大家分享其想到的词汇,其他组别分别进行补充。

(3)讨论放松情绪的方法:通过组织学生互相分享自己有效调节情绪的心得体会,找出共性的内容,组织起来,变成通俗易懂的放松情绪的方法。

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设计篇(3)

B844.2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不断涌现的各种新技术、新应用正在以其无所不及的触角和超乎想象的巨大威力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状态与发展前景,课程教学亦置身其中。近年来,一种被称为“微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方式悄然兴起。10分钟左右的视频展示,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单个知识点的讲授……微课程以其“短、小、精、趣”的特点,迎合了移动信息时代要求和大众心理,在国内外课程教学领域中得以快速发展。这一股“微课风”也逆袭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彻底打破了原有的封闭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近乎取缔了之前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的身份;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的个性化需求,较大幅度地推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总之,微课程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与学的方式正发生着重要而有意义的变化,引人思考。

一、 微课程:信息技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对接要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心育课程有机结合的产物。从两者之间对接的可行性上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反思体验、轻知识灌输,重应用性和关注点,轻学科化与系统性,比较适用微课程教学。从笔者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微课程教学的实践上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之中,将心育知识碎片化、教学交互即时化、学生学习个性化、课堂教学体验化、教师发展专业化;对满足大学生们对于心理课程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产生了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能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对于心理课程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应用中,微视频的制作是整个微课程实施的支点。一个一个的微视频都是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特别是重难点。它的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指向性明确,设计与制作都是围绕着这个知识点展开。开发与制作成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不但能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也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所有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相对适中,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我校广大师生可以流畅地在线观摩查看,当然也可灵活方便地将下载反复使用。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基本上能看到主要的知识点,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时间自选备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可以让学习者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充分利用零碎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思考,大学生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能获得最大可能的满足。

(二)能较幅度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重视学生个人体验的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不仅仅在于掌握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而且更加在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传统的“一师一堂”的课堂式教学难以给学生“反刍”的空间,而微课在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运用简明生动的微课视频和《学习内容与个人反思学习单》,引发学生的体验,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和经历来建构心理健康知识,体验、感悟知识背后的意蕴,通过体验与实践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旁观者、接受者师生的交流多数时候是单向的。而通过微课,核心的知识点学生已在课前预习,课堂中师生之间用以多向交流,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讨论与分享,学生在多元互动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从而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教学效果自然更显著。

(三)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课程任课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学习的重要教育资源,教师的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通过微课学习和反思,分享到的不仅是丰富的教学资源,更是各自的教学智慧,这种研修方式更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通过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不断深入反思,归纳总结,借助微课这一工具,可以将隐性成果显性化、显性成果标准化、研究成果传媒化、科研门槛草根化,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此外,通过微课进行听评课、教研活动的方式突破了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变革了教师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也将会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 微思考:微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在将微课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结合过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通过“课前观看微视频学习知识、课上进行知识讨论与内化”的方式实现了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革新。为检验其效果,我们进行了教学实践与研究。在实践研究中发现,有的课堂教学并没有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分析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教学仅仅做到“形似”而非“神是”是教学实践效果没有明显提升的主要原因。事实上,要真正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有效实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课堂教学,笔者认为需要从重新定位师生角色,重组心育课堂内容,重建课堂教学对话等三个基本方面着力。

(一)重新定位师生角色

微课程教学设计与应用让新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深刻地认识到现代化信息时代我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也是知识的贩卖者。教师学习知识,并向学生出售知识。然而,信息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微课的开发,取缔了教师的这一优越的身份和地位。海量的知识信息在网络上堆集,以供挑选与取用。较之旧时代的教师,新时代的教师、特别是大学教师,在学生已具备较好自学能力的情况下,在课堂教学中面临着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大的挑战和更多的机遇。

(二)重组心育课程内容

微课程比较适用于比较独立的核心概念或知识点,对比较复杂的教学内容,微课程可能鞭长莫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多以专题形式出现,容易将知识内容进行切片处理,比较适用微课程教学的应用与实践。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重组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师的“教”的设计,更要注重学生“学”的设计。精心制作微视频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教学得以实施的支点。

(二)重构课堂教学对话

马丁・布伯区分了三种对话:装扮成对话的独白、技术型对话以及真正的对话。将这个分类引入到教学改革,可以发现师生之间的教学对话也可以分为独白型教学对话、技术型教学对话和生命型教学对话。第一重是教师用预设的标准答案对学生进行提问,表面上看起为是师生对话,实际上是教师自说自话的独白。第二重是教师只关注自己教学行为技能的表现,而忽略对行为技能背后的教育意义;只涉及到对话者的心智,不涉及个人情感或意义。第三重对话是师生之间互相尊重,把他人置于与自己平等的位置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通过对学习内容的感悟和体验进行的心灵碰撞与交流。微课程框架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对话正是需要对话中每一位参与者都真正心怀对方或他人的当下,并带着他自己与他们之间建立一种活生生的相互关系。在独白型和技术型对话中,教师只是作为公共知识的代言人,其个体生命往往是缺席的。我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不仅是教书,更不要忘记了育人育心。教师自我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课堂教学对话的重要资源,教师的整体在场与完全投入有助于形成师生的相互信任,有助于营造平等的对话氛围,使学生的真实思考和想法体现出来,师生之间的对话就成为真诚、平等、真实的精神相遇。

参考文献:

[1] Shieh,Davi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09,(26):1-13

[2] Educause. 7 things you should know about Micro lectures [EB/OL].

[3] 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4] 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1、华

[5]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基础教育课程,2013,4

[6]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设计篇(4)

近几年,翻转课堂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的热点话题。2007年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开始使用屏幕捕捉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他们把结合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网络,以此帮助课堂缺席的学生补课。更具开创性的是,两位教师逐渐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节省出课堂时间来为在完成作业或做实验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不久,这些在线教学视频被更多的学生接受并广泛传播开来。由于很多学生在每天18时至22时之间下载教学视频,以至于学校的视频服务器在这个时段经常崩溃,翻转课堂由此而生。萨尔曼•可汗致力于发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带来了“未来教育”的曙光。他认为翻转课堂指的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在家中上课,然后到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一起解决疑问。学生通过在网上观看教学视频,根据自己的时间和步调控制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由老师按教学大纲来控制进度的教学方法。至今可汗学院的教学材料全部免费,目前全世界约有2万间课堂把它作为自己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了。近几年,翻转课堂在教育教学领域掀起了一股教学改革浪潮,一些教师开始探索和研究翻转课堂在教学中如何应用,与此同时相关的研究成果逐年递增。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笔者在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展开了翻转课堂的应用与探索。

二、研究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改善心理机能,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心理教学要通过帮助学生理解心理情绪健康的原则,使学生学会辨别认知系统中理性与非理性信念的区别,掌握与之辩驳的方法与策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原则帮助自己和他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同时也是素质教育课程,对心理健康理论和技能的内化非常重要。但是,一些高校在上课过程中实行大班教学,总学时少,学生在课下遇到疑惑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内化效果不理想。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谈论法、角色扮演法等,目的是想增强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发现在课堂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学生在课后内化效果不尽如人意。目前,国内关于翻转课堂的调查研究和定性研究较多,但是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较少。笔者认为,翻转课堂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在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基础上,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也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把翻转课堂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不仅能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传统课堂上的教学管理问题,而且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力求设计出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翻转课堂模式。

三、研究内容

1.研究思路。设计符合本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以微信公众号和腾讯QQ群为平台,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课前、课中和课后,每个具体教学阶段的任务不同。本次研究把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应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是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新任务。2.研究设计。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翻转课堂模式,应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网络平台的选择和教学流程的设计。(1)选择网络平台。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而诞生,网络平台载体的选择和运用是实行翻转课堂的重要基础。网络平台主要承担着课程资料信息、支持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检查学习效果的重要功能。微信和QQ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最常用的网络交流工具。(2)设计教学流程。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翻转课堂的教学流程具体分为四个阶段:①准备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确定网络平台、整合教学资源。首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如哪些知识采用讲授法、哪些知识采用发现法,要明确哪些知识适合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学习、哪些知识适合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分析等。选择网络平台时,一方面要注册微信公众号,通知学生及时添加关注。另一方面要创建QQ群,邀请学生加入,进群后要修改自己的群名片,以做到实名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翻转课堂模式在教学中主要以PowerPoint展示教学内容、视频、测验、练习题和拓展性知识等。②课前阶段。在课前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网络平台教学资源信息、推进学生完成课前学习和发现综合焦点问题。教师应借助微信公众号和QQ群推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如引导学生学习PowerPoint,督促学生完成课堂检测和练习题,鼓励学生在QQ群论坛中进行知识难点和问题反馈,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在线分组讨论。教师需要根据课前学生的反馈和讨论,以及练习题的答题情况,找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对此进行综合分析后设计教学环节。③课中阶段。课中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讨论和成果展示。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后,学生派代表总结本组讨论结果和体会。对此,教师需要对各组的成果展示进行点评。学生可以把讨论结果、体会感悟等上传到微信公众号或者QQ群中,供教师和同学们课后继续讨论和交流。④课后阶段。课后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督促学生在课下完成反思,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具体方法是在线辅导或者讨论,也可以选择情景模拟,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研究价值

1.创新程度。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改变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传统教学形式,从以教师讲授为主变革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这是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新挑战和新探索。2.应用价值。翻转课堂模式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有其优越之处,它能改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思考和逻辑能力,使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交流。五、结束语把翻转课堂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是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探索和新尝试。这样的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讨论、分析、互动和沟通,能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翻转课堂模式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他们发现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不再是满堂灌的课堂形式。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学生真正做到了把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的问题解决。

作者:苏晓芳 张焕 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设计篇(5)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164-02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具有通识教育性质的高校公共课程,该课程对于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养成、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1]。传统的公共课教学通常包括课堂知识传授和课后知识内化两个教学任务[2],其中教师理论讲解时间所占比例大,知识内化主要在课后进行。为加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很多教师采用了融合讨论分析、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多种方法为一体的多元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丰富了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促进了知识的内化,但也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难题。首先,将多种教学方法同台运用在少课时、大班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教师可能面临更大的课堂管理和时间分配压力。其次,教师在课前主要围绕教案编写和课件制作备课,很少与学生沟通和互动,关注的多为普遍性问题,较少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问题以及兴趣点和盲点,使得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参差不齐。再次,知识内化主要依靠学生在课后完成,而课后师生沟通依然少,当学生遇到问题时缺乏教师引导和朋辈帮助,易于导致知行脱节。

如何克服以上难题,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焦点问题之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既符合高校师生的网络习惯,又符合师生互动交流的心理需求;既能辐射全体学生,又能聚焦个体学生[3];既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又能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二、翻转课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适用性

在理论上,翻转课堂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核心理念异曲同工。翻转课堂在本质上是翻转教学理念以及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角色,其整个教学活动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更多地考虑和关注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实际问题。在人本主义思潮盛行的教育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理念、方式等也获得了重要的启示;其目标在于健全人格和幸福心理的培养,其教学过程旨在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生活和发展过程中的困惑,并引导其自我解决问题。此外,翻转课堂和心理健康教育一样,不局限于有限的教育空间和时间,而是深入实际生活中促进知识内化,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故而,两者都追求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其实质是对人的关注。以人为本,既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对单一学生个体和整个学生群体的关注,又是翻转课堂中的差异认同和有教无类。以人为本,既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对自我潜能和生生影响的关注,又是翻转课堂中的自我教育和朋辈引导。因此,将翻转课堂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在理论上是现实的。

从操作上,将翻转课堂运用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是切实可行的。翻转课堂对学习主体有着时间、认知能力以及网络操作能力三方面的要求。翻转课堂教学在课前,需要学生用大量的时间自主学习,而大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较之中小学生更为充裕和自由,因此满足了翻转课堂对学习主体在时间上的要求。不管是课前、课内还是课后,翻转课堂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控性和自觉性,以确保课前自学、课内讨论和课后反思的顺利进行,大学生的认知能力、监控能力已接近成人水平,因此满足了对学生主体认知能力的要求。翻转课堂要借助于网络平台实施,大学生正好是信息数字化时代的主流群体,对网络信息、视频课程有着更强的适应性和偏好,且熟知网络操作,故而满足翻转课堂对学习主体在网络操作方面的要求。因此,将翻转课堂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在操作上是可行的。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

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教育模式,需解决的关键问题集中在选择网络平台以及设计教学流程两个方面。

1.网络平台的选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网络媒体的发展而诞生,网络平台的选择和设计是实施翻转课堂的重要基础。网络平台承担着资料信息、支持互动系统、检测学习效果的重要功能。腾讯QQ和微信是目前国内高校大学生较常用的网络交流工具。QQ群是基于腾讯QQ的多人沟通平台。QQ群不仅可以供群成员聊天,还为群成员提供群公告、群相册、群文件、群活动等服务。微信公众平台是进行一对多网络媒体行为活动的平台,分为服务号和订阅号两种账号类型。其中,订阅号有权限每天为用户推送一条以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图文消息等形式呈现的信息资讯。大学生普遍通过智能手机访问互联网,在智能手机上只要装载腾讯QQ和微信等交流软件,在网络通畅的条件下都可以实现有效的网络沟通。因此,将QQ群和微信公众平台作为翻转课堂的网络平台具有现实可能性。由此,网络平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及学生,三者共同组成翻转课堂的学习空间。

2.教学流程的设计。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特点,该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为准备、课前、课中和课后四个阶段。①准备阶段。首先,确定每个教学主题的教学目标,并明确每个教学主题具体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其次,构建网络平台。创建QQ群后,教师需要熟悉各项功能的操作;学生加入QQ群中后,以“学号+姓名”的方式修改群名片,以做到实名。教师注册微信公众平台后,先熟悉功能、管理、统计等操作,然后邀请学生添加关注。QQ群和微信公众平台的名称力求让人印象深刻,并突出课程特色。最后,整合教学资源。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以PPT呈现的教学内容、教学视频、调查和测验、习题以及拓展性知识等。其中,PPT需要精练简单、清晰易懂;视频可以精选网络上优秀的教学资源,也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录制,其长度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内容应具有针对性;课堂调查和测验旨在了解学生学习时的困难和相关的心理困惑;习题是由教师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所设计的思考题;拓展性知识是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实验、研究进展等。②课前阶段。课前阶段的第一个步骤是教学资源。教师将各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上传至QQ群空间,以供学生课前学习,并将相关的心理知识和资讯通过微信平台推送给学生用户,实现扩展阅读。教学资源之后,教师需要借助于网络平台推进课前学习,如引导学生通过PPT和视频自主学习,督促学生完成课堂调查和测验、习题,并鼓励学生在群论坛中进行疑难反馈;如果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呈现多样性,则可以在线分组讨论。最后,教师根据课前互动、调查、测验、习题等情况,寻找普遍性的焦点问题和个别化的难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据此设计或调整课堂教学活动,使之更加科学、合理。③课中阶段。教师在课中阶段面临两大任务。一是实施课堂讨论。课堂中,教师除了讲授、答疑之外,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组的标准具有多样性,可以按照随机原则分组,也可以根据目标主题分组,可以七八人一组,也可以三四人一组。分组后,小组成员围绕知识理解、疑难困惑等进行交流讨论。此时,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课堂讨论的组织参与者、不合理认知的辨别者、问题解决的促进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会得以启发、课堂参与能力得以提高、学习态度得以升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二是组织成果展示。课堂讨论结束后,学生整理小组讨论结果和个体感悟体会,以进行成果展示。成果展示的方式有多种,学生个人或小组还可以在课后将讨论结果、感悟心得制作成PPT、微视频、动画等上传到QQ群或微信公众平台,以供老师和同学们进行课后讨论和交流。④课后阶段。在课后,教师再次转变自己的身份,成为课后反思的促进者。反思策略可以通过在线辅导或讨论促进学生的认识,也可以通过情境案例题或实践模拟题提升学生的实践生活能力。在课程结束一段时间后,教师可以继续和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保持互动和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并指导其生活和实践。

四、总结与展望

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从固守静态的教育空间到构建流动的教育空间,从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过程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是高校公共课教学改革的新尝试和新体验。超越以往的教学方式,翻转课堂在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的同时,还促进了教师的潜能开发,在完成学习认知的同时,还促进了情感的交融――即实现了成人和成己、认知和情感的同一。在翻转课堂的四个教学阶段中,准备环节是基础铺垫,课前环节是物质保障,课中环节是灵魂动力,课后环节是提升反思。在具体设计和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还应考虑并解决一些重要问题。如,寻求适用于文字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策略,并力求这些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结合传统的评价模式,形成科学的翻转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等等。这些都是翻转课堂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设计篇(6)

早在2005年,南昌大学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课”作为全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并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需要,开设了多门选修课,形成了一套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点上开花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

多年来,南昌大学一直开展大学心理健康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从教学理念的更新到教学体系的建设;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教学环节的组织;从教学内容的设计到实践环节的实施诸多方面探索新形势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H化新模式。H化探新的根本目的是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创造一种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在参与活动中获得感悟,从Health(健康)到Happiness(幸福),促进心理成长。

一、南昌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H化探新途径

1.创建了“1(通识课)+n(多门选修课)”的课程模式,为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搭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平台。

创建了“1+n”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即以公共基础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32课时,2学分)为龙头,以其他十门相关公共选修课为辅助,前者主要解决大学生的共性问题,后者则主要是为了满足特殊群体大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从而搭建一个通过课堂的教育、训练和辅导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平台。

2.精选教学内容,创立了“焦点教学法”。

实践证明,单纯以系统知识的灌输和掌握为目标的课堂教学,其效果不太理想。受到现代短期焦点治疗理论的启发,我们针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面临的典型问题选择授课的内容,同时以问题解决的思维决策过程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过程作为教学的目标和焦点,让学生学会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立了焦点教学法。所谓焦点教学法,就是一堂课针对一个焦点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问题解决思维,然后在短时间内由教师讲授焦点原理,即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要用到的原理,这些原理在课前一般都必须经过教师的精选,强调实用,而不片面求多求全地向学生灌输所谓的系统知识。

3.课堂讲授与心理训练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从本质上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其性质应该是以实践为主的。从这个思想出发,在总计32个课时的课程中,在课堂上通过对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进行训练,矫正学生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巩固学生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训练方法主要包括:放松训练法、系统情绪脱敏法、表象意念训练法、集中注意训练法、心理游戏训练法等。

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了“悟践循环互动”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遵循大学生心理、行为发展的一般规律,根据“悟践循环互动”的原则,创造性地设计了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创设情境参与体验知觉经验整合经验迁移经验巩固经验内化经验形成品质,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

4.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大课程”概念,创建了体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从一开始,该课程就非常注重实践性,由最初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进入课堂,到现在又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课堂回归生活、从理论回归实践的道路。基于此观点,课程组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大课程”的概念,即本课程没有严格的课堂、课外、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界线,而是统合起来共同实现本课程的育人目标。2004年南昌大学“一个中心、四个支点,创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获得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5.创新作业设计。

“自古真知出实践,从来发展靠创新”,创新作业设计在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评估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鼓励学生自主评估,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在自主中学会学习,体验乐趣,这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新的一条主旋律。课程采用的作业设计方式是课堂作业与焦点教学法配套,主要按照焦点问题解决的要求进行设计;课外作业一般与跟踪教学法配套,主要按照学生的知识技能迁移、素质养成的要求进行设计。

6.考试灵活多样,注重素质考评。

本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因而,考试形式灵活多样。具体分值分布为考勤10分,平时成绩(即作业、小组讨论、课堂发言、团体训练、心灵感悟等方面的成绩)30分和期末成绩60分,最终的考评为满分100分。期末成绩除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外,更注重学生的成长,所以设计了诸如“生命线”、“咨询案例分析”、“自我成长分析报告”、“大学生涯规划报告”和“对于课堂上你印象最深的一项心理活动,谈谈你的心理感悟”等内容,学生普遍反映这样的考试内容让他们对自己以后的成长思路更加清晰,而且不会像其他课程那样会在心理上有负担和压力感。

7.课程评价体系多元化。

一方面,建立了学生评教、学生自评、教师互评、专家评价、心理测试等多元化交互评价体系,加强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否有效,学生最有发言权,学生可以通过学校教务处平台对教学全流程进行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既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将评价变成了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形成了积极、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另一方面,该体系有利于促进教师获得反馈,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

8.建立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专用场地。

以体验式教育为主,将大学生置身于“南昌大学心理素质拓展基地”,通过真实情境的体验,满足大学生的好奇与探索世界的需求,将潜能开发、素质拓展、自我探索、积极冒险等活动纳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课课程中,以“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将课程教育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团队氛围中学会沟通与协作,从而实现从健康走向幸福的课程目标。拓展项目包括三大类小项目。竞技项目有:地钻网、激流勇进、电网和胜利墙;信任练习项目:信任背摔,障碍盲行;团队协作项目:携手并进、礼让通行、移花接木、孤岛求生、有轨道列车。

二、H化探新成果应用及效果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结合学生发展需要的特色。

大学生心理心理健康课程设计不同特色的教学内容,以符合学生的不同需求。该课程的特色是从新的视角、新的观念、新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在高层次上给学生指出努力方向,引导青年学生形成阳光心态、开发心理潜能。

2.灵活应用团体训练课程,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特色。

为使学生印证课本所学知识,寓教于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开设一些针对性强的团体训练活动课程,不仅受到学生欢迎,而且具有实效。诸如: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增强班级凝聚力,培养团结合作精神的团体训练活动课程。团体训练以开展心理活动为主,同时辅以讲解。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心理行为训练,这是一般“传授—接受”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团体心理互动方式,符合青年人渴望交往、渴望友谊的特点和需求,这样的心理健康课程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利用团队活动的力量很好地解决心理冲突和矛盾,培养出积极健康的心态。

3.结合热点难点问题,及时进行有效心理辅导与干预。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组成部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结合学生的心理动态,不失时机地做好心理疏导和干预工作的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课程中增加了公共突发事件心理应对内容,加强心理关怀和疏导,让每个学生能够掌握心理健康及自我调节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保证每个学生在有心理困扰时能随时随地得到求助和关注,努力营造一种“积极乐观心态面对,健康生活方式应对,大家相互帮助鼓励,防甲流抓学习双不误”的校园氛围。

4.提高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促进了在校大学生H化,即从Health(健康)到Happiness(幸福)的转变。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和研究,一方面大学生通过课程体系的学习,心理健康保健意识有了极大提高,另一方面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2009年南昌大学组织学生参加江西省首届“关爱生命阳光心灵”高校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南昌地区昌大分赛区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总决赛,学校指导的校园心理情景剧《爱之涅槃》最终以90.87的高分获得江西省一等奖,并且因积极参加本次大赛及成功承担分赛的组织工作获得优秀组织奖。2011年参加江西省首届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大赛总决赛获二等奖。

5.提供了丰富的心理辅导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有了问题随时获得自助和他助的资源,从而实现心理的幸福转变。

例如: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平台(提供网络课程、在线心理辅导、在线测评等),建立了13个学生公寓心理辅导室,出版了《心灵有约报》(6期/年),设立了心理辅导热线电话。

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设计篇(7)

各个高校的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必修课、选修课、心理讲座、网络视频课等不同形式的心理课程。在开设心理必修课的学校一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时为8个学时,仅仅普及最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选修课一般是随机组班,每位学生四年内只能学习一学期,学生来自不同的年级,各个专业,其知识背景和认识水平各不相同。任课教师选择适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选择满足各年龄层次的学生需求的课堂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影响课堂效果。心理专题讲座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开设的场次可能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缺乏连续学习解决问题的机会。网络课程缺少现实课堂的互动和心理体验。

1.2 教学教材滞后

心理健康课程是知识传授与心理体验、行为训练的综合课堂,目前教材内容多是理论概念学习,忽视互动实践环节。同时课程教材内容的动态性和发展性不足,某些教材内容固定化,不能及时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虽然目前众多学者依据实际应用编制新教材,但由于标准不统一,教材质量参差不齐。

1.3 师资力量薄弱

专业任课教师较为缺乏,某些由具有心理咨询师三级证的辅导员或教师担任,由于未受过专业心理训练,在运用心理学的理念来进行教学,在运用心理知识和技能与学生沟通方面,在觉察学生心理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将心理案例分析、心理体验等课堂互动融入到知识教学中等方面不是很熟练,很难实现教学目标。

1.4 课堂设计缺乏实践

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侧重在心理知识普及,忽略了心理体验、行为训练等心理技能培训。同时在教学方法多的选择方面,多媒体教学,单向知识传输,缺乏互动。

1.5 课程效果评价单一

以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采用传统考试时发现,难以反应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2]。教学实践中意识到心理健康课程的独特性,将其改为考查课,但是由于考查方式没有统一的标准,随意性较大,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大学生心理是变化性,发展性的,在课程效果评价方面亟需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

2 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建议

2.1 设置合理的课程标准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按照教育部要求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覆盖全体学生;或者在第一学期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在其他学期开设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形成系列课程体系。

2.2 选编优质教材

根据教学目标,在听取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组织各高校教学第一线的专家教师,依据实践教学经验编著合理的具有实性的教材,并定期进行检查更新。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2.3 提高师资素质

组成授课团队,课前进行集体备课,相互观摩学习,定期进行培训,学期结束进行教学反思,对教学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培训和指导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实践活动,作为课堂实践活动的拓展。

2.4 设计合理的课堂内容

近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建议课程内容主要由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了解自我、发展自我以及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三部分组成。 大学生心理随着年龄增长、经验阅历的增多,所遇到的心理困惑也会不断变化。课程的内容依据不同年级的心理需求有所侧重。例如新生主要是适应问题,侧重学习和掌握在人际交往技巧,情绪管理方法,学习思路的转变等技巧。大二和大三学生关注情感问题、生活琐事等,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培养健康恋爱观和择偶观。大四个人发展的思考和就业压力大学期间生涯规划、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压力和挫折。

2.5 改进教学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理念在于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心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根据教授内容设置互动环节,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自我,将教师教育引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执行助人自助的理念。适合心理学专业授课特色的讲课方式有课程讲授、心理测试、课堂活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体验活动、情景表演、团体训练角色扮演等。例如在讲授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主体,在明确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课堂讲授、心理测试、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首先是通过课堂讲授,运用案例导入法,通过现实案例,使学生直观认识生命、了解生命的意义。第二步通过科学测评法,认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将班级进行分组,小组讨论识别心理危机的信号。设置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模拟情境,学生积极参与模仿,在模拟仿真的问题情境中学习并掌握初步的干预方法,学会预防心理危机,珍爱生命。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也可以邀请专家讲座,举办各类心理活动作为补充教学形式。

2.6 有效的课程效果评价

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设计篇(8)

一、心理健康课教具与传统学科教具的差异分析

心理健康课教具多由心理教师根据活动设计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这与传统学科的教具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心理健康课教具以活动为导向,传统学科教具则以知识为导向。以数学教学中“圆的周长”为例,教师多采用圆形实物、测量软尺、直尺等作为教具;以物理、化学等学科为例,实验工具固定性较强,教师一般不需要费尽心思自主选择。尽管近年来传统学科教具逐渐表现出多样性和特色化,但多以知识作支撑,变化不大,主要是表现形式的差异。因此,传统学科教具选择的统一性和固定性减少了教学设计的难度。而心理健康课教具则主要以教学需要的活动为导向,活动多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前提进行选择和设计,相对传统学科,心理健康课的教具选择空间更大,对教师的自主性要求更高。这增加了教具选择和设计的难度。

二、目前国内关于教具研究的现状分析

从学段来看,目前国内对教具的研究以幼儿园和小学居多,主要原因在于幼儿和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以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从学科来看,数学、物理、化学等需要动手操作的学科居多。从关注点来看,对教具的设计制作关注较多,针对教具的使用和功能多是笼统探讨,很少从教具的准备(包括设计制作)、发放(时间、顺序、方式等)和回收的完整过程进行探讨。心理健康课上的教具不仅仅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而且是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参与完整的课堂,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

三、心理健康课教具的教育价值探讨

(一)细致用心准备教具,保证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教具的准备能够体现教师的做事风格和习惯,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笔者执教的三年级学业发展辅导心理课“我的学习好习惯”中,需要为学生准备纸质红蓝苹果,给每个学生发放4个蓝苹果和4个红苹果,这样每个班级需要的蓝红苹果加起来320个,加上要准备多余的苹果,一共有400多个,数量比较多。为了保证分苹果的有序性和高效性,笔者在上课之前抽出时间,用回形针将4红4蓝苹果固定在一起,多余的苹果分别用几个回形针固定。上课过程中,笔者执教的班级在分发教具的时候速度非常快,节约了时间,同时增加了主题分享和升华的机会。教师对教具的准备态度和方式,不仅有利于教学开展,更重要的是学生会从教师的做事风格和习惯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笔者认为,教师权威是保证学生自觉学习的前提,教师权威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知识权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学识渊博;第二种是处事权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行为处事的利落细致;第三种是人格权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强大的人格魅力。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和模仿性,教师应该在教具的准备中细致用心地设计安排,让学生在教师的处事权威中受到积极的引导,在学习、做事过程中学会自觉地、细致有序地、高效有速地进行安排。

(二)巧妙有序发放教具,保证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心理健康课具有自己的学科独特性,教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心理课教具多为教师自制或需要学生在课堂过程中完成,教具制作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第二,心理课教具的种类多样,尤其是小学心理课。第三,心理课教具的发放有一定要求,一般会根据活动的开展有序地分发教具。在笔者执教的四年级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心理课“我的身份牌”中,教具为四张纸卡,分别是“我的自画像”“我眼中的我”“他人眼中的我”“我的与众不同”。教案设计要求教具制作的过程便是课堂展开的过程,最后需要用彩色丝带将四张纸卡连结在一起。由于教具较多,教具发放的要求就相对提高。本次课上过两次,第一次,有的教师把所有的教具一起发放,结果学生都忙碌于系彩色丝带,玩纸卡,根本没有用心讨论对自己的认识,有几个比较细心的女生一直在关注自己打的蝴蝶结是不是好看,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再次教学时,我们决定将纸卡按照顺序发放,最后发放彩色丝带,给大家统一的时间,将本次活动的收获连结在一起,教学效果提高很多。教具发放的时间、顺序、方式需要教师巧妙设计,才能达到最优教学效果。

(三)把握时机回收教具,保证课堂管理的高效化

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设计篇(9)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但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推广,其视角都主要集中在中小学和高等院校,而较少投射职业学校。与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相比,职校生中普遍存在着自卑、抑郁、厌学、早恋等心理问题,必须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众所周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多种形式,但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应该是任课教师,而不是少数的心理咨询师与治疗师。广大学校教师是学生日常学习活动的直接接触者,他们能够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发展需要进行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有力的保障。因此,本文拟就任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力量的整合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整合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任课教师在向学生进行授业、解惑的同时要注意积极挖掘和整合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职校生在校主要学习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其中各门课程都蕴含着各具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资源,如文化基础课中的语文、英语和德育等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调控自我、健全人格的心理教育内容;专业理论课中的建筑、机电、数控、电气自动化等课程,包含着很多训练学生观察、注意、思维和想象等认知活动的内容,同时这些内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一丝不苟的学习作风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对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整合主要集中在本课程的教材、辅导书、学生作业、试卷等一切与学生有关联的资料。其中在教材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任课教师整合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主要途径,各科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辅导书是教材内容的延伸,也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学生作业与试卷,除了反映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掌握情况,还能透射出学生的性格、喜好,为教师提供了其心理成长的相对“真实”的信息。

二、设定课堂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目前,国内学者郑和钧提出的学生素质发展的三维教学目标体系被广泛运用于学科教学,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有力证明。那么,在学科教学中如何科学合理地设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呢?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能舍本逐末

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首先必须完成的是学科本身的知识、技能、能力的内在规定性目标,这是学科教学的“主目标”。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只是“副目标”。后者服从于前者,为前者“锦上添花”,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不能主次不分,更不能本末倒置。

2.设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要符合学科及其教材的特点

目标设定时既要充分考虑并利用本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同时要区别各学科之间的“质”的差异性,是直接进行渗透,还是通过教学过程进行渲染,或者借助活动来获得心理体验,要依据各学科及其教材的特点来定。再者,设定目标不能牵强附会,为了心理健康教育而教育,而应自然贴切地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3.设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

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不尽相同,他们面临的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不尽相同,任课教师只有针对学生自身发展中的问题设计目标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如对新生与毕业班学生的差别设计,对纪律散漫和秩序良好的班级学生的差别设计,对不同专业班级学生的差别设计,等等,都是任课教师设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需注意的方面。

三、整合任课教师的课堂管理模式

课堂管理是任课教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心理氛围的营造,师生互动的方式,对偶发问题的处理,对学生课堂反应的评价,对学生的关注程度等。任课教师会根据不同的班级特点选择不同的课堂管理模式,但无论哪种模式,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师的教学目标,其中包括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教育。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师应积极协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行为,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让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尊重、信任、友善与理解,受到激励与感化,从而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并维护心理健康。

四、注重评价对学生心理教育的作用

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加大了对学生评价改革的力度,评价的方式变得多样化,评价更注重过程评价、自我评价,评价开始注意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评价也越发重视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这些都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独到而重要的影响作用。

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设计篇(10)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愈发宽泛,不再仅仅依靠传统的媒体平台来浏览信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但是网络上的信息驳杂,充斥着大量的负面信息,由于中小学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极易被这些信息所误导,进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这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中小学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不畏挫折和挑战,从而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1课程模式建立的依据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传统的应试学科,是以情感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学生可以信赖教师,将心中的烦恼倾诉出来,教师也会竭尽所能的帮助学生摆脱烦恼的困扰,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使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优良品格,能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学习和生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要用较为温和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构建多种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学生的言谈举止之间发掘学生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制定针对性的解决策略,确保学生能够发自内心的接受教师的教导和帮助,并且主动配合教师的工作,有效的控制个人情绪,与同学保持友善的交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会真正的发挥实效。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构建

2.1讲授式教学模式:

无论哪个学科都需要理论知识作为基础,而讲解理论知识最为常用的模式就是讲授式教学模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不例外,教师要将心理学、健康学的一些知识用多媒体播放出来,增加知识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学会用知识来解决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讲授式教学模式又不单纯的仅是由教师说,学生听,而是要采取一定的策略,让学生能够参与进来,以便教师探查学生的真实想法,随时把握课堂节奏,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教师可以在正式教学之前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无形中就会提高课堂专注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会更为透彻。教师在讲完课堂内容后,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来回答预设问题,检验课堂教学成果。值得注意的是,讲授式教学模式应与其他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在课堂时间内只有很少的时间用来讲解知识,更多的是要与学生互动,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走上学科化之路。

2.2活动式教学模式:

活动式教学模式可以说是最受教师欢迎的一种教学模式,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所以应用该模式取得的教学效果也尤为显著。教师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在行动中感受情感,把握情绪,教师适时地进行指导,让学生理解活动的意义,比单纯的说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然而这种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缺陷,就是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如果学生的年龄太小,只会沉浸在热闹的氛围中,对活动设置的目的往往无法深刻的理解,致使活动的价值无法体现出来。所以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重视加强活动后的理论指导,防止课堂活动流于形式。

2.3对话式教学模式:

对话式教学模式是运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理念进行设计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要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提出一个课题,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做法。比如说心里感到难过、沮丧的时候都是怎么调节情绪的,如何能够让自己重新振作起来。小组与小组之间也可以共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当然教师在这期间也要参与到每个组的讨论活动当中,朋友式的与学生“对话”,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任何观点与方法,无论正确与否,无论健康与否都不简单地批评和指正,而是通过小组的讨论和辩论,利用理性的思维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从而解决价值冲突。但课堂毕竟是课堂,单纯的讨论避免不了形式过分的单一,不宜过多的采取这种模式。同时,对话式教学模式受学生年龄和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并不很适合。

2.4诱导式教学模式:

教师创设具体情境,以引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反应,在学生积极参与和教师根据心理学原理有目的的诱导下,学生自觉进行自我教育,发展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这就是诱导式教学模式的内涵。所采用的方法可以有角色扮演、心理游戏、心理训练、参观访问和行为强化等,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情境的设置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尽量选择身边的事例,这样学生才会产生想要表达的欲望。第二,在操作体验中,教师要以尊重、理解和接纳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的参与和投入。第三,在问题感知阶段,用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完成价值观念的思考和价值冲突的揭示,使学生形成合理的观念和行为。

结语:

学校不仅是教导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更是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学生成人的摇篮,如今,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应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积极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构建多种课堂教学模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使学生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于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上一篇: 高血压的预防和注意事项 下一篇: 综合管理工作职责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