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信息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1 08:33:59

护理信息

护理信息篇(1)

1.1通过护理质量控制体系的检查所得信息我国医院普遍实施的三级医院的护理质控体系和质量检查标准,我院实施护理部――护理单元护士长――专业护士(相当于管床护士)三级质控检查体系。每日动态检查控制和每月的全面质控检查相结合,分级收集质量信息。护理部每日的质量信息是通过护士长夜查房、护理部质量控制人员白天对各护理单元巡视所得的信息,包括全院各护理单元患者数、人力、重点患者(危重、手术、分娩、新患者等)护理落实情况及其他重点事项等。护士长通过每日5次查房(4次床边交接班、1次重点患者的护理措施检查),科内质控小组的每周定期检查信息反馈(消毒隔离、文件书写、急救物品、病区综合质量等)获取本护理单元患者的护理过程及结果信息如护理措施落实、人力物质配备状况等信息。专业护士通过对本组患者的护理评估检查获得护理措施落实、辅助护士工作质量、病房管理、文件书写等质量信息。

1.2直接质量信息指直接影响患者的服务质量,包括护理并发症上报信息(如压疮高危或已发压疮报卡,输液反应、静脉炎、意外损伤等护理并发症报卡)和差错事故上报信息,此二类信息于24h内上报护理部。来自服务对象的信息、服务对象的信息是质量的金标准:包括满意度调查信息、服务对象投诉信息等。

1.3间接质量信息指间接影响患者服务质量。与护理相关的人财物的信息包括加床情况、危重患者数、新患者数、人员与工作量配比状况、护理用品的质量等。

2护理质量信息的特点

(1)连续性、动态性:护理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质量信息的获取必然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时间上的动态性,如白班、夜班、节假日等时间段均不能忽视。人员上的动态性,如新上岗护士,各班次上岗护士、专业护士等各级人员的心理状态、业务素质均会影响服务产品质量。管理者需要把握质量信息的收集、随时调整、以保证产品质量恒定。(2)医疗护理结果的不可逆性导致管理者不能放过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偏离质量的信息,医疗服务产品的特点是不可重复性,必须重视过程质量,及时纠正过程偏差。

3护理质量信息的应用

3.1质量信息的应用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随时评价护理质量信息。各级质控人员检查过程中对质量信息及时分析处理,护理部白班收集护士长夜查房表了解各护理单元患者数、夜间工作量与人力是否匹配,夜间护士工作状况、夜间病区环境状况、有哪些重点患者。医疗过程不能重复,医疗结果不可逆转,最重要的是安全。对质量信息的分析要把有关安全的问题放在首位。通过1周环节质控分析确定周重点,如某月脑外科连续发生3例输液反应,虽然药品细菌培养未发现问题,但对输液操作过程加强无菌技术的监控和全面检查,将影响患者护理质量的因素降到最低点。质量信息应用过程中要放到系统中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质量信息评价需要管理者再加工,把握整体观,摒弃片面性。偶然性的问题,及时纠正,体系问题及时完善;日常工作中应动态识别质量信息,放到系统中分析,调整流程针对不合格项目查找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如基础护理不达标,是否人力不够,晨间护理时间安排不妥;药品拿错是未坚持三查七对,还是药品放置标识不清?3.2质量信息反馈的活用动态反馈――动态管理呼唤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及时调节现场控制的力度,让反馈贯穿于管理者的工作,有利于达到同期控制。在我院实施的护理质控体系,重视反馈的作用,随时反馈,逐级反馈。护理部质控员在巡视重点患者时、护士长参加床边交接班时、专业护士工作过程中,随时查、随时反馈。我院各护理单元建立有信息反馈本,护士长将质量问题记录在上面,每班护士都要查看并签字。避免护士倒班,不能及时了解信息。定期反馈――每周重点反馈,每月底护理部对环节质控总结和终末质控结果结合奖惩反馈。定向反馈――对来自服务对象的信息定向向护理单元反馈,做到责任分明,及时改进工作。质量信息的反馈是对员工质量标准的最好培训。护理质量管理始于标准,终于标准。临床上常常重视质量现象,忽视质量教育[2]。质量信息的反馈以沟通为要:临床环节质控反馈过程中直接反馈到责任人,目的为了及时修正和今后避免,临床上常常是有很多因素造成的质量问题,注意与当事人沟通,可以很好的取得认同,彰显标准。质量信息的反馈可帮助管理者调节检查手段。质量信息的反馈可帮助管理者调节资源分配。

护理信息篇(2)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计算机应用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可以迅速收集、大量储存、灵活处理和检索显示所需动态资料,并可进行对话的计算机系统[1]。近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和医院局域网与广域网的链接,更加速了护理信息共享和护理技术优势互补,并为护理信息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

1 护理信息系统

护理信息系统系指一个由护理人员和计算机组成,能对护理管理和业务技术信息进行收集、存贮和处理的集合;是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3]。护理信息系统的根本驱动力在于避免医疗事故与差错,提高医护质量[4]。

2 nis构成

2.1 护理质量管理系统 将护理质量控制小组的检查结果输入计算机,可随时为管理者提供护理质量的相关准确信息、查询手段及规范的决策方案[5]。

2.2 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通过计算机实现护士个人基本情况和业务技术档案的无纸化管理,便于管理者进行有效的人员调配和对科室护士工作负荷的了解。

2.3 护理成本管理系统 管理者能随时通过网络掌握护理物资的数量、分布及使用情况,便于调配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2.4 临床护理信息系统 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治疗信息、重症监护等方面的信息系统。

2.5 护理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主要由人员档案系统、继续教育学分系统、质量控制系统、人力资源调配系统、业务信息系统以及系统维护等模块组成[6~9],几乎涵盖护理管理工作中涉及的各类信息。

3 nis的护理管理的应用

3.1 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电子计算机作为先进的管理手段广泛应用于护理质量的控制与评价,是现代护理思想、方法和手段的集中体现,提高了护理质量现代化管理水平,是护理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10]。护理管理者能随时掌握护理质量信息动态,为质量评比、质量分析、下个周期考核重点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临床护士、护士长能及时得到质量信息反馈,使各护理单元很快对质量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提高工作质量。厉群等[11]报道的浙江省金华市第二医院开发的“护理质量管理子系统”,包括病区质量管理与护理部质量管理两部分,具有登记与查询两大功能。该软件的应用使护理人员考评及科室护理质量管理量化,减少了主观因素对护士绩效评价的干扰,提高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由于信息反馈快,管理者从而很快发现和纠正问题,变终末质量管理为环节控制,减少了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满意率。

3.2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3.2.1 在人力资源调配管理中的应用 由于患者对护理的需求量和质量不断增高,是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的情况更显严峻。利用该分类系统,护士长只需将病房中病人需执行的护理项目在预先制定的表格上作记号,然后由专人输入计算机,经软件运行就可以得到病房每班需要多少护士,护理部可据此对全院护士进行统一调配,从而做到根据病人的实际需要,科学合理地调配人员[12],有效避免护理单元人浮于事和超负荷运转现象的出现。

3.2.2 在人员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利用此类nis,将护理人员信息,包括个人简历、技术职称、护士注册、进修情况、工作经历等输入保存于计算机,避免手工记录产生的误差。管理者使用系统的查询功能,可以全面掌握全部护理人员的信息,了解护士层次结构和分布,为人员、人才管理提供依据。

3.2.3 在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护理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要求护理人员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以适应学科发展现状。在网络环境运行下,护士可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机动地参加院内统一的培训和考核,而各级护理管理人员则可根据自己的权限查询分管人员的培训与考核结果,有效地解决由于护士倒班,难以参加院内统一培训的难题。

3.3 在护理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近年来控制医院成本意识不断增强,护理是重要的成本中心。第九十四医院将护理成本分为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护理成本核算基本模型。它的应用不但可以保存数据的完整性,提高护理成本核算的自动化程度,而且有效地控制了护理成本,为我国相对独立、完整的护理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3]。有助于把医院管理中的未知因素转变为已知因素,减少盲目性,从而不断提高成本管理水平,使医院管理者能够选择最佳方案,做出正确科学决策。

在当今信息时代,计算机在护理工作中的运用经历了从单机上开发单任务的nis到单机上开发多任务的nis再到在医院局域网环境下开发nis的发展阶段。随着护理信息化工作的发展,移动工作站、护理专家系统、远程护理会诊咨询系统等nis的不断建立和完善,护理管理才能真正实现信息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 朱玉森,李红,孙艳红,等.以病人为中心建设“护理信息系统”.实用护理杂志,1998,14(5):269.

2 王艳红,李继平.护理信息系统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护理研究,2005,19(2):189.

3 陈健.护理信息系统的新进展.护理学杂志,1999,14(4):203-205.

4 李包罗,马琏,赵艳伟.护理信息系统发展趋势.中国护理管理,2008,8(12):5-9.

5 吴妙玲,陈秀强,何伟民.护理质量综合评价软件的开发.护理研究,2001,15(3):175-176.

6 刘燕玲,张秀英,席艳荣,等.护理信息网张哗管理的研究与软件开发.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0):763-765.

7 程薇,齐卫东.护理管理支持系统设计与实施.护理杂志,2001,18(5):38-39.

8 关如红,荣玉葵,谭家声,等.护理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1,11:19.

9 陈君英,马红丽,钟初雷,等.护理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医疗设备,2001,14(11):22-23.

10 杨银深,刘晓玲,梁金霞,等.护理信息系统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齐鲁护理杂志,2008,14(23):47-49.

护理信息篇(3)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计算机应用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可以迅速收集、大量储存、灵活处理和检索显示所需动态资料,并可进行对话的计算机系统[1]。近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和医院局域网与广域网的链接,更加速了护理信息共享和护理技术优势互补,并为护理信息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

1 护理信息系统

护理信息系统系指一个由护理人员和计算机组成,能对护理管理和业务技术信息进行收集、存贮和处理的集合;是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3]。护理信息系统的根本驱动力在于避免医疗事故与差错,提高医护质量[4]。

2 nis构成

2.1 护理质量管理系统 将护理质量控制小组的检查结果输入计算机,可随时为管理者提供护理质量的相关准确信息、查询手段及规范的决策方案[5]。

2.2 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通过计算机实现护士个人基本情况和业务技术档案的无纸化管理,便于管理者进行有效的人员调配和对科室护士工作负荷的了解。

2.3 护理成本管理系统 管理者能随时通过网络掌握护理物资的数量、分布及使用情况,便于调配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2.4 临床护理信息系统 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治疗信息、重症监护等方面的信息系统。

2.5 护理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主要由人员档案系统、继续教育学分系统、质量控制系统、人力资源调配系统、业务信息系统以及系统维护等模块组成[6~9],几乎涵盖护理管理工作中涉及的各类信息。

3 nis的护理管理的应用

3.1 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电子计算机作为先进的管理手段广泛应用于护理质量的控制与评价,是现代护理思想、方法和手段的集中体现,提高了护理质量现代化管理水平,是护理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10]。护理管理者能随时掌握护理质量信息动态,为质量评比、质量分析、下个周期考核重点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临床护士、护士长能及时得到质量信息反馈,使各护理单元很快对质量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提高工作质量。厉群等[11]报道的浙江省金华市第二医院开发的“护理质量管理子系统”,包括病区质量管理与护理部质量管理两部分,具有登记与查询两大功能。该软件的应用使护理人员考评及科室护理质量管理量化,减少了主观因素对护士绩效评价的干扰,提高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由于信息反馈快,管理者从而很快发现和纠正问题,变终末质量管理为环节控制,减少了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满意率。

3.2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3.2.1 在人力资源调配管理中的应用 由于患者对护理的需求量和质量不断增高,是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的情况更显严峻。利用该分类系统,护士长只需将病房中病人需执行的护理项目在预先制定的表格上作记号,然后由专人输入计算机,经软件运行就可以得到病房每班需要多少护士,护理部可据此对全院护士进行统一调配,从而做到根据病人的实际需要,科学合理地调配人员[12],有效避免护理单元人浮于事和超负荷运转现象的出现。

3.2.2 在人员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利用此类nis,将护理人员信息,包括个人简历、技术职称、护士注册、进修情况、工作经历等输入保存于计算机,避免手工记录产生的误差。管理者使用系统的查询功能,可以全面掌握全部护理人员的信息,了解护士层次结构和分布,为人员、人才管理提供依据。

3.2.3 在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护理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要求护理人员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以适应学科发展现状。在网络环境运行下,护士可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机动地参加院内统一的培训和考核,而各级护理管理人员则可根据自己的权限查询分管人员的培训与考核结果,有效地解决由于护士倒班,难以参加院内统一培训的难题。

3.3 在护理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近年来控制医院成本意识不断增强,护理是重要的成本中心。解放军第九十四医院将护理成本分为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护理成本核算基本模型。它的应用不但可以保存数据的完整性,提高护理成本核算的自动化程度,而且有效地控制了护理成本,为我国相对独立、完整的护理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3]。有助于把医院管理中的未知因素转变为已知因素,减少盲目性,从而不断提高成本管理水平,使医院管理者能够选择最佳方案,做出正确科学决策。

在当今信息时代,计算机在护理工作中的运用经历了从单机上开发单任务的nis到单机上开发多任务的nis再到在医院局域网环境下开发nis的发展阶段。随着护理信息化工作的发展,移动工作站、护理专家系统、远程护理会诊咨询系统等nis的不断建立和完善,护理管理才能真正实现信息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 朱玉森,李红,孙艳红,等.以病人为中心建设“护理信息系统”.实用护理杂志,1998,14(5):269.

2 王艳红,李继平.护理信息系统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护理研究,2005,19(2):189.

3 陈健.护理信息系统的新进展.护理学杂志,1999,14(4):203-205.

4 李包罗,马琏,赵艳伟.护理信息系统发展趋势.中国护理管理,2008,8(12):5-9.

5 吴妙玲,陈秀强,何伟民.护理质量综合评价软件的开发.护理研究,2001,15(3):175-176.

6 刘燕玲,张秀英,席艳荣,等.护理信息网张哗管理的研究与软件开发.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0):763-765.

7 程薇,齐卫东.护理管理支持系统设计与实施.解放军护理杂志,2001,18(5):38-39.

8 关如红,荣玉葵,谭家声,等.护理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1,11:19.

9 陈君英,马红丽,钟初雷,等.护理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医疗设备,2001,14(11):22-23.

10 杨银深,刘晓玲,梁金霞,等.护理信息系统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齐鲁护理杂志,2008,14(23):47-49.

护理信息篇(4)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是指由计算机及其相关的和配套的设备、设施(含有线、无线等网络,下同)构成的,按照一定的应用目标和规则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等处理的人机系统,包括互联网、局域网、移动网等。

第三条*市行政区域范围内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市公安局主管全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管理工作。

*市公安局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分局具体负责市区范围内(萧山区、余杭区除外)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管理工作。

各县(市)公安局和萧山区、余杭区公安分局负责本行政区域范围内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管理工作。

国家安全机关、保密机关、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及政府其他有关职能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管理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保密机关、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及政府其他有关职能部门,应当建立协调合作管理机制,共同做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管理工作。

第六条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保密机关、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及政府其他有关职能部门在履行管理职责过程中,应当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保守其秘密。

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单位和个人应当协助公安机关等有关职能部门做好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管理工作。在公安机关等有关职能部门依法履行管理职责时,使用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本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技术资料。

第七条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重点维护下列涉及国家事务、公共利益、经济建设、尖端科学技术等重要领域和单位(以下简称重点安全保护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

(一)各级国家机关;

(二)金融、证券、保险、期货、能源、交通、社会保障、邮电通信及其他公用事业单位;

(三)重点科研、教育单位;

(四)有关国计民生的企业;

(五)从事国际联网的互联单位、接入单位及重点政务、商务、新闻网站;

(六)向公众提供上网服务的单位;

(七)互联网络游戏、手机短信转发、各类聊天室等互动栏目的开发、运营和维护单位;

(八)其他对社会公共利益有重大影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单位。

第二章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单位的安全管理

第八条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单位应当建立人员管理、机房管理、设备设施管理、数据管理、磁介质管理、输入输出控制管理和安全监督等制度,健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保障本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

第九条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单位应当确定本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责任人。安全管理责任人应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宣传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政策;

(二)组织实施本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管理制度和安全保护技术措施;

(三)组织本单位计算机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四)定期组织检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情况,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第十条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单位应当配备本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人员。安全技术人员应履行下列职责:

(一)严格执行本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技术措施;

(二)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运行情况进行检查测试,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三)计算机信息系统发生安全事故或违法犯罪案件时,应立即向本单位报告,并采取妥善措施保护现场,避免危害的扩大;

(四)负责收集本单位的网络拓扑结构图及信息系统的其他相关技术资料。

第十一条重点安全保护单位应当建立并执行以下安全保护管理制度:

(一)计算机机房安全管理制度;

(二)安全管理责任人、安全技术人员的安全责任制度;

(三)网络安全漏洞检测和系统升级管理制度;

(四)操作权限管理制度;

(五)用户登记制度;

(六)信息审查、登记、保存、清除和备份制度;

(七)信息保密制度;

(八)信息系统安全应急处置制度;

(九)其他相关安全保护管理制度。

第十二条重点安全保护单位应当落实以下安全保护技术措施:

(一)系统重要部分的冗余措施;

(二)重要信息的异地备份措施和保密措施;

(三)计算机病毒和有害数据防治措施;

(四)网络攻击防范和追踪措施;

(五)安全审计和预警措施;

(六)信息群发限制措施;

(七)其他相关安全保护技术措施。

第十三条重点安全保护单位的安全管理责任人和安全技术人员,应当经过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知识培训。

第十四条重点安全保护单位应当对其主服务器输入输出数据进行24小时监控,发现异常数据应注意保护现场,并同时报告公安机关等有关职能部门。

第十五条使用和销售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必须是依法取得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销售许可证的产品。

进入本市销售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的销售单位,其销售产品目录应报市公安局备案。

市公安局应定期通告,公布合格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目录。

保密技术专用产品的管理,按照国家和省、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单位发现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发生安全事故和违法犯罪案件时,应在24小时内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并做好运行日志等原始记录的现场保留工作。涉及重大安全事故和违法犯罪案件的,未经公安机关查勘或同意,使用单位不得擅自恢复、删除现场。涉及其他管理部门法定职权的,公安机关应当在接到报告后及时通知有关部门。

第十七条计算机信息系统发生突发性事件或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危及公共安全或损害公共利益时,公安机关等有关职能部门应当及时通知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单位采取安全保护措施,并有权对使用单位采取暂停联网、停机检查、备份数据等应急措施,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单位应当予以配合。

突发性事件或安全隐患消除之后,公安机关等有关职能部门应立即解除暂停联网或停机检查措施,恢复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正常工作。

第三章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检测

第十八条重点安全保护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新建、改建、扩建的,其安全保护设计方案应报公安机关备案。

系统建成后,重点安全保护单位应进行1至6个月的试运行,并委托符合条件的检测机构对其系统进行安全保障体系检测,检测合格的,系统方能投入正式运行。重点安全保护单位应将检测合格报告书报公安机关备案。

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设、检测等按照国家和省、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检测包括以下内容:

(一)安全保护管理制度和安全保护技术措施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二)计算机硬件性能和机房环境;

(三)计算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可靠性;

(四)技术测试情况和其他相关情况。

市公安局应当根据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的行业特点,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公布重点行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的安全要求规范。

第二十条重点安全保护单位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设备更新或改造时,对安全保障体系产生直接影响的,应当委托符合条件的检测机构对受影响的部分进行检测,确保其符合该行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的安全要求规范。

第二十一条重点安全保护单位应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定期委托符合条件的检测机构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安全保障体系检测,并将检测合格报告书报公安机关备案。对检测不合格的,重点安全保护单位应当按照该行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的安全要求规范进行整改,整改后达到要求的,系统方能继续运行。

第二十二条公安机关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相关行业安全要求规范,对重点安全保护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

(一)安全保护管理制度和安全保护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

(二)计算机信息系统实体的安全;

(三)计算机网络通讯和数据传输的安全;

(四)计算机软件和数据库的安全;

(五)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审计状况和安全事故应急措施的执行情况;

(六)其他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情况。

第二十三条公安机关等有关职能部门发现重点安全保护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危及公共安全或损害公共利益的,可委托符合条件的检测机构对其安全保障体系进行检测。经检测发现存在安全问题的,重点安全保护单位应当立即予以整改。

第二十四条检测机构进行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检测时,应保障被检测单位各种活动的正常进行,并不得泄露其秘密。

检测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相关规范进行检测,并对其出具的检测报告承担法律责任。

第四章计算机信息网络公共秩序管理

第二十五条互联网络接入单位以及申请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单位和个人,除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外,还应当自网络正式联通之日起30日内到公安机关办理安全备案手续。

第二十六条用户在接入单位办理入网手续时,应当填写用户备案表。接入单位应当定期将接入本网络的用户情况报当地公安机关备案。

第二十七条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应当按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的规定向公安机关申请信息网络安全审核。经公安机关审核合格,发给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信息网络安全许可证明后,再向文化、工商部门办理有关审批手续。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变更营业场所地址或者对营业场所进行改建、扩建,变更计算机数量或者其他重要事项的,应当经原审核机关同意。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变更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注册资本、网络地址或者终止经营活动的,应当依法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并到文化行政部门、公安机关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八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必须使用固定的IP地址联网,并按规定落实安全保护技术措施。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应按规定对上网人员进行电子实名登记,登记内容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上网起止时间,并应记录上网信息。登记内容和记录备份保存时间不得少于60日,在保存期内不得修改或者删除。

第二十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下列危害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活动:

(一)未经授权查阅他人电子邮箱,或者以赢利和非正常使用为目的,未经允许向第三方公开他人电子邮箱地址;

(二)故意向他人发送垃圾邮件,或者冒用他人名义发送电子邮件;(三)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传播有害手机短信;

(四)侵犯他人隐私、窃取他人帐号、进行网上诈骗活动;

(五)未经计算机信息网络所有者同意,扫描他人信息网络漏洞;

(六)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鼓动公众恶意评论他人或公开他人隐私,或者暗示、影射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

(七)其他危害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行为。

第三十条从事信息网络经营、服务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制订安全保护管理制度,对本网络用户进行安全教育;

(二)落实安全保护技术措施,保障本网络的运行安全和其的信息安全;

(三)建立电子公告系统的信息审核制度,设立信息审核员,发现有害信息的,应在做好数据保存工作后及时删除;

(四)发现本办法第二十九条中各类情况时应保留有关稽核记录,并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

(五)落实信息群发限制、匿名转发限制和有害数据防治措施;

(六)落实系统运行和上网用户使用日志记录措施;

(七)按公安机关要求报送各类接入状况及基础数据。

第三十一条发现计算机信息网络传播病毒、转发垃圾邮件、转发有害手机短信或传播有害信息的,信息网络的经营、服务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技术措施予以防护和制止,并在24小时内向公安机关报告。

对不采取技术措施予以防护和制止的信息网络经营、服务单位和个人,公安机关有权责令其采取技术措施,或主动采取有关技术措施予以防护和制止。

第三十二条公安机关应对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安全状况、公共秩序状况进行经常性监测,发现危害信息安全和危害公共秩序的事件应及时进行处理,并及时通知有关单位和个人予以整改。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给予6个月以内停机整顿的处罚:

(一)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单位未建立安全保护管理制度或未落实安全保护技术措施,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

(二)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单位不按照规定时间报告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发生的安全事故和违法犯罪案件,造成危害的;

(三)重点安全保护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未经检测或检测不合格即投入正式运行的。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办法规定,销售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未向公安机关备案的,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接入单位或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单位和个人不办理安全备案手续的,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给予6个月以内停机整顿的处罚。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取得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信息网络安全许可证明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的,责令限期补办手续,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有本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行为之一的,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给予6个月以内停机整顿的处罚。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办法第三十条和第三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给予6个月以内停机整顿的处罚。

第三十九条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单位的安全管理责任人和安全技术人员不履行本办法规定的职责,造成安全事故或重大损害的,给予警告,并可建议其所在单位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其行政处分。

护理信息篇(5)

选取2012级中级护理专业(中职二年级)的班级2个,其中1202班的62人(男生2名)按照常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作为对照组,1203班的64人(男生3名)加用信息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作为观察组。两个班级的学生在年龄上无明显差异,医学基础课程成绩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

对照组班级学生采用常规多媒体演示的形式进行授课,即以课堂为中心,主要采用讲演法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内容寻找典型病例,然后教师利用自己的临床经验为学生进行病例分析。观察组班级在常规教学基础上加用信息化方式进行教学,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将本教研组精心准备的相关教学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上传到学校网站。教师在上第一堂课时,告诉学生学校网站网址,并指导学生进行注册和浏览。同时,将学生分为10组,每组6~7名学生,选一名各方面能力均较强的担任组长。

(2)每讲述完一个内容都要求学生登陆学校网站的试题中心进行单元自测,然后组长将公认的难题进行汇总并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在合适的时间进行解答与释疑。

(3)每开始讲述一个疾病都先进行任务布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媒体、网络等资源搜集相关的病例资料,以组为单位将资料汇总融合成一个尽可能复杂的病例,在组内进行分析讨论,同时组长将该组的最终病例资料通过QQ、微信或Email传送给教师。教师先将各组的病历资料进行整合,然后以整合后的病例为蓝本,添加一定的剧情和某些意外情景,编写成简单的标准化病人剧本,在疾病内容讲述完之后,请组内另外的老师进行剧本演示,同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在下次课前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以组为单位制定出最佳的处理方案。教师会在下次课上对学生的方案进行点评,并作出系统的总结。

1.2.2教学效果观察指标

分别以两个班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及教学结束后考核成绩作为观察指标。其中最终考核包含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两个部分,这两部分的考核均采用百分制,其中理论知识包括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各占50%;操作中的常见护理技术操作能力占70%,应急思维处理能力占30%。

2结果与分析

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班级的教学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班级。观察组班级在常见护理技术操作能力得分与对照组班级无明显差异(P>0.05),在专业实务考核上有一定差异(P<0.05),但实践能力及应急能力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班级学生(P<0.00)。

3讨论

常规的儿科护理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充当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学生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是被动的接收者和灌输对象,其学习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学的优劣。大多数学生常常只会将教师教的知识进行机械复制,然后在测试中学着应用,对知识的掌握空洞、片面。信息化教学则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则充当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在教师创建的情境、协作与对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具体、全面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有助于临床思维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护理信息篇(6)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高职在校生338人,其中三年制203人,五年制135人。

2.调查方法

(1)调查工具

采用P.A.T.C.H量表第二部分(护理信息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量表),其中包括WORD、图形程序、数据库、EXCEL、教育软件、互联网、E-Mail、PPT、专家决策系统、医院信息系统、护理信息系统、多媒体设计、聊天室、论坛讨论、虚拟仿真、互联网广播/视频、远距离传输的信息装置等18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进行赋分。赋分如下:“不知道”=0;“没有经验的新手”=1;“有些经验,程度高级一点的初学者”=2;“应付自如,能胜任的使用者”=3;“精通的、熟练运用的使用者”=4。各条目总和即为该护生护理信息能力得分,分数越高,表明该生护理信息能力越强。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共发放调查问卷345份,回收345份,有效问卷338份,有效回收率98%。

(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进行描述性统计和t检验。

二、结果与讨论

1.高职护生护理信息能力水平整体偏低

本调查采用P.A.T.C.H.护理信息能力部分,总分得分范围为0~72分,而本次调查中,护生得分为10~30分,7.1%的护生得分为10~15分,42.3%的护生得分为16~20分,42.6%的护生得分为21~25分,8%护生得分为的26~30分,高职护生护理信息能力整体水平偏低,与临床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护生信息意识薄弱;计算机课程教师的专业是计算机专业,不具备医学专业知识;缺乏针对性教材。

2.不同学制高职护生护理信息能力具有差异性

不同学制高职护生护理信息能力得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

三、对策

1.强化高职护生的信息意识

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为适应信息时代护理事业的发展,学校应增强护生的信息意识。学校可采用双证书教育,增设护理信息技术等课程,要求学生在校时必须获得相应证书,从而减少与临床需求之间的差距。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领导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作为护理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师需要具有计算机、护理和医学信息管理等专业知识。因此,护理专业可以聘请医院的护理骨干或鼓励教师到医院等医疗场所学习先进护理知识和临床护理信息技能,以培养学生适应职业能力的岗位需求。

3.编写护理信息技术教材

护理信息篇(7)

    护理管理中人、财、物、时间、信息等因素是重要的资源。质量信息是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质量造成影响的信息,护理质量信息是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获取的有关产品质量的信息;是对护理质量评价所得。质量信息在管理者进行检查和控制职能中得以体现和运用。有效应用质量信息才能起到质量控制的作用。医疗护理是一种特殊的产品――服务产品中的特殊产品,有其独特性,在管理活动中其质量信息的应用也有其独特过程。护理管理过程中质量信息的正确应用能够及时调整产品质量,保持产品的恒定优质,确保患者得到优质服务。现根据我院的护理管理实践进行如下探讨。

    1  护理质量信息的来源

    1.1  通过护理质量控制体系的检查所得信息  我国医院普遍实施的三级医院的护理质控体系和质量检查标准,我院实施护理部――护理单元护士长――专业护士(相当于管床护士)三级质控检查体系。每日动态检查控制和每月的全面质控检查相结合,分级收集质量信息。护理部每日的质量信息是通过护士长夜查房、护理部质量控制人员白天对各护理单元巡视所得的信息,包括全院各护理单元患者数、人力、重点患者(危重、手术、分娩、新患者等)护理落实情况及其他重点事项等。护士长通过每日5次查房(4次床边交接班、1次重点患者的护理措施检查),科内质控小组的每周定期检查信息反馈(消毒隔离、文件书写、急救物品、病区综合质量等)获取本护理单元患者的护理过程及结果信息如护理措施落实、人力物质配备状况等信息。专业护士通过对本组患者的护理评估检查获得护理措施落实、辅助护士工作质量、病房管理、文件书写等质量信息。

    1.2  直接质量信息  指直接影响患者的服务质量,包括护理并发症上报信息(如压疮高危或已发压疮报卡,输液反应、静脉炎、意外损伤等护理并发症报卡)和差错事故上报信息,此二类信息于24h内上报护理部。来自服务对象的信息、服务对象的信息是质量的金标准:包括满意度调查信息、服务对象投诉信息等。

    1.3  间接质量信息  指间接影响患者服务质量。与护理相关的人财物的信息包括加床情况、危重患者数、新患者数、人员与工作量配比状况、护理用品的质量等。

    2  护理质量信息的特点

    (1)连续性、动态性:护理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质量信息的获取必然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时间上的动态性,如白班、夜班、节假日等时间段均不能忽视。人员上的动态性,如新上岗护士,各班次上岗护士、专业护士等各级人员的心理状态、业务素质均会影响服务产品质量。管理者需要把握质量信息的收集、随时调整、以保证产品质量恒定。(2)医疗护理结果的不可逆性导致管理者不能放过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偏离质量的信息,医疗服务产品的特点是不可重复性,必须重视过程质量,及时纠正过程偏差。

    3  护理质量信息的应用

护理信息篇(8)

管理信息系统是运用信息科学理论和计算机技术方法建立的以信息资源整合利用为核心、以信息安全为基础、面向决策支持来处理信息的软件系统,是医院护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对中医医院护理管理业务工作及流程进行全面分析,构建中医医院护理管理信息系统框架体系,有利于加速中医医院护理管理信息化发展进程,提高中医医院护理管理质量和效率。

1研究背景

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是中医药事业实现现代化、科学化的重要基础。为全面深化中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色与优势,提高中医药科技竞争力,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总体部署和要求,在卫生部领导下高度重视中医药信息化工作,加快构建中医药标准规范技术体系,并先后颁布了《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方案》《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三五”规划纲要》等文件均要求各中医医院充分遵循统筹规划、重点实施的原则,落实和统一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任务。我国护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中医护理学学科起步较晚,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部分医院甚至尚未建立护理管理信息系统,极大地降低了工作效率,制约了护理管理水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卫生服务的要求日益增多,但我国护士数量仍存在巨大的缺口,不能够满足病人的需要。通过发展中医医院护理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护理资源的优化配置,在降低护理人力成本的同时提高护理质量,能有效地节约医疗卫生资源,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医院的压力,在现有环境下为病人提供最优质的护理服务。中医信息化、标准化工作的不断推进为中医医院护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供了一些基础,但系统在总体规划、功能实现、互联互通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提高中医护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迫切需要为中医医院护理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体系框架来指导系统的建设,以提高系统建设的效率和质量,保证护理管理信息系统规范、科学、健康的发展。

2研究目的

随着“互联网+医疗”的深入发展,临床护理管理逐步向数据化、精细化管理的方向迈进。现代化护理管理对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医院庞大的过程控制所产生的信息库中,充分开发利用护理管理所涵盖的信息资源,并将这些信息资源按一定逻辑层次关系进行归纳整合,形成具有护理管理特色的信息项集合,构建一个规范有序的护理管理信息系统体系,确保护理管理工作中所需的各类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和客观性,为科学管理、科学计划、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并为医院护理管理者提供科学、高效、便捷的管理模式。当前的中医医院护理管理信息系统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护理管理发展的要求。中医医院护理管理信息系统体系框架是以护理管理学理论为指导,将信息技术与现代护理管理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针对中医医院护理管理现实需求和发展要求,从信息规范与利用的角度构建中医医院护理管理信息系统体系框架。通过对中医护理行为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对象的数据管理,实现人、财、物、业务等护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中医医院护理管理系统软件的可靠性、可维护性和可移植性,使中医护理管理趋向同质化、规范化、科学化。

3中医医院护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级中医医院护理信息系统功能基本依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1年10月颁布的《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着重于以护士工作站信息系统为主导的临床应用系统建设,对护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关注不足,导致各中医医院的护理管理信息系统质量水平与应用状况参差不齐,严重制约了护理管理人员统筹全局、综合管理的能力。影响我国中医医院护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的主要问题除政策法规和业务管理等方面外,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中医医院护理管理信息系统内涵不明确,系统功能单一,没有全面覆盖临床护理业务管理,难以发挥系统便捷、智能、高效的优势,限制了护理管理发挥更大的作用。具体内容为:①各中医医院护理管理信息系统缺乏统一规划和技术规范,各自独立建设,与医院其他系统兼容性差。②多数中医医院护理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的功能不全,系统偏向性明显,不能完全涵盖临床实际过程中护理管理的所涉及的全部内容,不能满足护理管理人员的深度应用需求。③部分中医医院护理管理信息系统没有进行护理管理流程的再造与优化,仅仅是将纸质表单照搬到系统中,不能有效地实现闭环化、智能化的护理管理。④现有的中医医院护理管理信息中医特色不鲜明。⑤各地的中医医院护理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交互标准不一,形成多个“信息孤岛”,优质医疗资源无法共享和发挥最大效用。护理管理集成度、融合性较差,各系统软硬件高度融合需要进一步提高。⑥系统信息安全措施不全,病人个人隐私保密与医疗信息安全存在较大隐患。⑦缺乏全国统一的系统建设应用评价体系,各地护理管理的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4中医医院护理管理信息系统体系构建研究

4.1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现场调研法分析中医医院护理管理业务域,构建中医医院护理管理信息系统体系框架;通过专家咨询法等研究方法对已形成的中医医院护理管理信息系统体系的总体框架表单进行审核,反复讨论,并根据专家意见对该框架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4.2技术路线(见图1)4.3研究内容4.3.1资料收集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中国知网收录的护理管理及护理管理信息化相关文献496篇;护理管理及护理管理信息化相关书籍8本;10家国内公司或医院现有护理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模块;中医医院护理管理表单800张;湖北省中医医院护理管理业务流程。4.3.2资料整理以最新版的《护理管理学》《中医护理管理学》《卫生经济学》等教材为基础,研读中医护理管理规范化文件、现行护理管理相关政策及国内外行业标准,对已收集的护理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模块、800余张护理表单、专家咨询结果等资料进行归纳总结、聚类合并。4.3.3框架构建根据收集整理的资料划分中医医院护理管理业务域。通过信息模型分析方法,从中医医院护理管理业务领域出发横向定界、划面,从中医护理学科体系及医院护理管理角度出发纵向理线、分层,初步形成中医医院护理管理信息系统体系的总体框架。4.3.4专家咨询邀请12名湖北省中医院护理管理专家对中医医院护理管理信息系统体系框架进行3轮咨询,根据专家意见对该框架进行修改和完善。4.4研究结果中医医院护理管理信息信息系统体系框架的构建是以护理管理学理论和卫生经济学理论为指导,系统框架内容应与护理管理学学科体系内容趋于一致。本框架将中医医院护理管理信息系统整合为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力资源管理、业务资源管理4个部分,根据其属性再划分不同层级的子类目。具体框架见图2.

5小结

管理的核心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2]。护理管理需要从资源的角度来对所有护理资源进行分析,以指导对护理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框架设计。然而,目前各医院常以问题为导向来指导护理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系统建设者往往不具备护理管理理论知识和实际管理经验,导致系统不能完全满足护理管理人员的实际需求,同时也不利于信息共享,加剧了信息孤岛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护理学科的发展;不完善的护理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会导致部分管理数据丢失,失去了借助医院信息化建设实现全人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现代化护理管理的本质需求。中医医院护理管理信息系统体系框架的构建是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医医院护理管理业务进行梳理,帮助系统建设者对中医护理管理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对实现护理信息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该框架的构建对护理管理信息数据集和数据元标准的编制也具有指导作用。通过信息技术与临床护理管理深度整合,建设中医医院护理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是医院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病人护理质量、促进病人健康的潜在需求。

参考文献:

护理信息篇(9)

【中图分类号】R4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1007-02

医疗保健中信息技术的运用需要三大要素:群体、个体、信息系统。医疗保健是一个多变的环境因为信息技术的快速变化。个人态度,个人能力以及信息需求也与信息系统的使用息息相关。最后,电子信息系统在工作过程中的使用以及整合影响医疗保健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1]本文的目的是描述护理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对于电子信息系统的认知理解状况,重点在于宏观的描述信息系统。

背景:

资料和方法

样本的收集采取的是特征群体面谈的原则,于2013年春天采集。一线以及二线的护理管理者参与了此次面谈。8组特征群体分别来自不同的组织机构,访谈时间大约为每组2-3个小时,面谈的信息完整记录。每组面谈至少配置2名研究员,2名研究员中的其中1位负责介绍此次面谈的目的,意义,并且带领每组切入话题,比如劝导参与者分享他们的观点等等,另一名研究员则是负责记录此次面谈。护理管理者应邀参与此次面谈,他们需要满足以下标准,他们需要熟悉人力资源管理,并且对于信息学的知识有所涉猎,自愿参与特征群体面谈。调查个人及单位都采用匿名处理。调查数据分析针对面谈内容采取归纳总结的分析方法。ATLAS分析软件也运用于此次调查中。分析结果表明主要类别为护理管理工作中对于电子信息系统的赞成者和反对者”。其中包含三个子类型:(1)护理管理者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解;(2)管理信息系统的可用性;(3)个人能力和工作进程的发展。

护理管理者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解

大部分护理管理者都能赞同计算机一级电子信息系统是日常工作进程中必备的元素之一,他们也提出信息技术在健康护理机构已经上升到了战略高度,因此,护理管理者有机会作为护理代表深入了解IT行业的运用。[2]

护理管理者在信息系统使用的先决条件部分达成共识,即足够的计算机硬件资源,舒适的计算机使用环境,基本的个人使用计算机技能,电子信息系统的了解,恰当的计算机升级服务。护理管理者以及其他护士都很渴望使用计算机资源,以至于护理管理者开始担心电子信息系统变得如此重要,一旦系统崩溃,一切医疗工作都将终止。

护理管理者使用一些电子信息系统来完善他们的护理功能。例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财政管理系统,临床信息系统,交流信息系统等等。

使用信息系统利弊皆有。护理管理者认为使用信息系统加强了他们作为管理者的角色的作用,同时也便于他们的管理有序进行,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信息系统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护理管理者,有些护理管理者并没有使用信息系统。即使同一个医疗机构也不是所有的护理管理者都在使用信息系统,这种传统方法和电子信息系统方法管理的不同步浪费了大量的工作时间。[3]

同时,尽管信息系统的便利使得护理管理者从中受益但是信息系统的维护所花费的经济代价有时十分巨大。

管理信息系统的可用性

护理管理者对于信息系统的可用性评价十分严苛。可用性被分为两类,一类为信息内容使用障碍,一类为信息系统使用障碍,虽然护理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使用信息系统,但是他们也发现有些信息在信息系统中缺失的现象。当信息系统中只有相关联的信息时,对于护理管理者来使用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信息系统的复杂性或者是没有权限等原因。有些数据并没有得到及时更新,所以有些护理管理者会质疑信息的实效性。

信息系统使用障碍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同一系统中存在不同的版本。并且一些系统正处于开发初期或者调试阶段,因此使用起来极为不便,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对于信息系统的长远规划严重不足。

个人能力和工作过程的发展

实施信息系统对于护理管理者是一个挑战,护理管理者从四个方面描述了这种挑战:管理,被管理者,环境,变化的工作过程,护理管理者必须以身作则,使得被管理者以他们为榜样,被管理者的个人能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护理管理者为了能够使得他的团队能够很好的运用信息系统,应该对于团队中被管理者的能力有所认识,创造一个乐观,积极的学习氛围,改变传统的工作过程是管理导向的范畴,使得被管理者能够认同接受新的工作过程。

护理管理者也需要清晰的认识到实施信息系统的普及化会增大他们的工作量,他们必须妥善处理好之间的关系。

讨论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描述护理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对电子信息系统的理解运用,通过护理管理者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可用性,个人能力和工作进程的发展这三个方面阐述。

参考文献:

护理信息篇(10)

参考已发表的文献[3-7]并结合临床经验自制护理不良事件评估表,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由评估表评定为具有护理不良事件高危风险的患者。选择实施信息化管理前,2013年9月-12月护理不良事件的高危患者20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18例,女82例;年龄25~86岁,平均(70.5±4.5)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05例,初中49例,高中32例,中专及以上14例;高危因素:高龄(≥70岁)173例,糖尿病95例,高血压105例,心律失常25例,贫血18例,呼吸衰竭20例,帕金森病15例,意识障碍(定向、记忆力丧失和谵妄)20例,眩晕35例,体质虚弱19例,视觉、听觉障碍33例,服镇静催眠药10例,服抗抑郁药3例,陪护因素27例,3个月内有跌倒史3例。选择实施信息化管理后,2014年9月-12月护理不良事件的高危患者200例为观察组。其中男125例,女75例;年龄28~83岁,平均(69.5±5.5)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01例,初中54例,高中34例,中专及以上11例;高危因素:高龄(≥70岁)169例,糖尿病102例,高血压110例,心律失常28例,呼吸衰竭22例,贫血15例,帕金森病13例,意识障碍(定向、记忆力丧失和谵妄)21例,眩晕33例,体质虚弱18例,视觉、听觉障碍26例,服镇静催眠药11例,服抗抑郁药3例,陪护因素25例,3个月内有跌倒史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高危因素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护理不良事件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2014年1月,医院信息化管理中心依托现有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护理不良事件信息管理系统。管理系统使用的操作系统为MicrosowindowsXP,数据库为Oracle。信息中心以运行中的HIS为支撑平台,在临床护士工作站的护理病历模块中建立评估表单,在护理部模块中建立护理不良事件统计表。

1.2.2设计制作信息化护理不良事件评估表单和统计表

评估表单的内容有:患者的基本信息、护理不良事件评估的风险因素、患者的高危属性、防范措施、动态干预记录、终期效果评价、评估者及干预者的评价及签名、表单运行的说明。统计表分为压疮、导管意外滑脱、跌倒/坠床统计表(分在院与出院患者)。

1.2.3评估表单的运行

护士在床旁对患者进行评估后,在计算机中登录临床护士工作站后,双击患者的床位信息卡,进入医嘱处理界面,打开护理病历模块,点击增加所有项目,即显示各种表单,双击所需表单建立评估表(包括跌倒/坠床、管路滑脱、压疮高危患者的风险评估表),将床旁评估的结果录入表单。表单自动录入患者的一般信息(姓名、床号、诊断等),减少护士录入时间,避免录入错误[8]。表单中的评估项目分为单项选项和复选选项,单项选项直接点击确认,复选选项在下拉菜单中点击确认,录入所有信息之后点击保存,评估表的信息即刻上传护理部。1.2.4统计表的运行高危患者出院、解除高危属性、发生不良事件时,护士通过点击终期评价栏相应的选项(发生、未发生、管路滑脱类别、跌倒/坠床伤害级别,压疮分期、预后等项目),完成终期评价栏目的填写,点击保存,信息即上传至护理部对应的统计表。

1.3评价指标

高危及发生不良事件患者的评估起效时间,即科室上报护理部的时间与护理部首次到达科室进行护理干预的时间差。高危患者中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高危患者中发生不良事件的人数/高危患者总人数×100%。高危患者中护理不良事件漏报率=未报例数/应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总数×100%。未报例数:通过环节质量监控、电话回访和查看病历资料,发现及统计对照组和观察组中跌倒/坠床、管路滑脱及压疮高危患者中发生不良事件的未上报例数。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两组高危及发生不良事件患者的评估平均起效时间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高危患者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高危患者中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漏报率比较,观察组高危患者护理不良事件的漏报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上一篇: 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下一篇: 人事管理工作流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