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1 08:33:59

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篇(1)

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到党的十七大,到“两型社会”建设,到国家“十二五”发展纲要的正式公布……“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建设生态文明”的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已成为一个新的有重大意义的发展方向。[1]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如何把握它的历史背景和实现条件,如何认识它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如何平衡方方面面的利弊得失,如何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些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作为起步不久的伟大战略,十分需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点出发,研究怎样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伦理观念形塑方面的优势,探索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方法和途径,形成科学有效的生态文明观教育理论,以达到顺利推进这一伟大战略的目的。我们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下,进行生态伦理教育,形成生态文明的伦理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进行的工程。这既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也有其不容忽视的理论意义和实际运用价值。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

生态文明观伦理形塑的合理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可以也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选择从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进行生态文明的伦理教育,应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前提和逻辑起点,它有其充分的合理性。

1.生态文明观的树立,内在地蕴含着要开展生态伦理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

生态文明观的树立,无非两个途径:一是现实的生态困境和“生态危机”对人们的教育,因生态忧患意识的产生获得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生态文明观念。进而产生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感和行动;另一个就是通过学校教育,习得生态文明的观念。为实际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好准备,而学校教育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可见,生态文明观的树立,内在地蕴含着要开展科学的生态伦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当以尊重生态价值为特征的生态伦理成为植根于人们心灵深处的人格特质时,才能克服那些危及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观念上的、深层次的文化痼疾,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实现人、社会和自然的协同进化。

2.与现有社会文明的其他规范相比,生态伦理具有独特优势

对人的行为的规范,一方面是社会的法律体系和各种规章制度的规范、各种社会习俗等外部力量的约束,但是,这些会使人感受到其主体性受到抑制,因而常常伴随精神上的痛苦。另一方面是思想道德的规范,它使人内心有了德性的引导,从而在调节自己的行为时能感受到自由、尊严和幸福。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尤其是这样,既要有法律的规范,更应该作为一种德性进入人们的心灵之中。加上生态环境本来就与人们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因此,建设生态文明一旦进入人们的德性世界,成为人们的道德追求,就会彰显出不可小视也不可代替的独特优势。通常情况下,某种伦理原则和规范一旦形成,就必须借助于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人的存在和社会进化的观念体系、实践路径、实施方法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才能具有真正持久的生命力。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生态伦理教育并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基础。

3.探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伦理教育的依赖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依赖大批具备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念的人的有效实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及时弄清在目前的中国,要培养这样的具有生态意识、生态伦理的人如何入手?要开展生态伦理教育、树立生态文明观念面对的首要问题是什么?生态伦理教育又如何保障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态文明观的树立中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等一系列问题。借助有效科学地展开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生态文明观的伦理形塑研究,可以较好地认识和有序地解决这些问题。

4.思想政治教育在人们观念形成中作用独特优势明显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着眼于人们的思想。人的思想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制约人们行为的各种因素组成的综合系统,它包括动机系统、心理过程系统、观念系统。在这些因素中,思想政治教育又侧重于人们的政治思想及观念系统的构建。政治思想所关心的主要是国家与社会的前途与命运,以及如何认识和解决各类社会矛盾。政治思想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之一,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各种社会意识中居于首要的支配的地位。同时政治思想也是社会政治经济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们的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法律思想、伦理观念等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理应站在时代前列,以加强现代生态文明观念的传播和帮助人们树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念体系为己任,努力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任务。

其次,从学科发展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已实现了学科体系的跨越式发展,正在迈向精细化研究的新台阶,一大批研究专著的问世表明,这个学科不仅研究方式多样化,还呈现出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态势。从专业人才培养来看,该学科已建立起自己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他们建功立业的实践表明,这个专业优势明显,风格独特。在此基础上介入和开展生态文明伦理观念教育优势十分明显。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

生态文明观伦理形塑的可行性生态文明作为人类历史的新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人们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切入,将生态文明理解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台阶。卢梭曾对使工业文明过分膨胀的工具理性侵蚀人的道德理性、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发出过警告。马克思、恩格斯更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所导致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异化做出过深刻的反思。1972 年,在罗马俱乐部发表了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1987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了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 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推动了全世界的生态环境建设。这些都为进行生态文明观的伦理形塑提供了现实基础。从理论方面说,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主要集中在以下两大方面:一是自20 世纪中 期以来,面临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学者们将关于生态环境的理论思考推向了广阔的领域。西方的生态主义,生态后现代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等对如何保护生态环境问题有非常丰富的理论探索。这些无疑对我们怎样树立生态文明观以及树立怎样的生态文明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二是近年集中于对生态文明的特征的研究,国内以姜春云、张云飞、刘湘荣、廖福霖、李锦、陈寿明、吴凤章等为代表的大多数学者,对生态文明的特征都有深刻研究。这些为进行生态文明观的伦理形塑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如:巩英洲对生态文明时代人类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所作的深刻的哲学审视和理性描绘;杨通进、高予远对现代社会生态转向和生态文明的构建这一正在展开的历史过程的描绘;薛晓源、李惠斌的《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对当前生态文明研究的理论进展做了很好的概括;[2]姬振海在对生态文明问题研究中,将文明分为意识文明、行为文明、制度文明、产业文明四种的学理创新;[3](P35-37)苗启明在提出制度文明之后,进一步将社会生态文明区分为生态-技术文明、物质-财富文明、制度-权力文明、精神-规范文明和生活-行为文明五层双质结构,以及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深层思维方式:熵理思维方式;[4](P51-55)特别是最近张云飞先生关于生态文明历史方位的分析等,都极具启发意义。[5](P5-11)这些研究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生态文明观的伦理形塑研究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前期研究成果。

然而,许多研究者只是借用“生态文明观”这个概念,借用国外生态学理论、工业化发展的得失经验来阐述今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对什么是生态文明观、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应该和可以坚持怎样的生态文明观、怎样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等类似问题的研究却十分少见。国内外的学者对于怎样树立生态文明观的研究也不多见,研究成果相对稀少。就实践层面来看,仅有局部的、少量的诸如兴办“绿色学校”、提倡“生态旅游”、建设“生态大省”、“生态城市”、“生态村镇”的类似实践。对怎样树立生态文明观问题的研究还远未形成系统的、明晰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参与机制。至于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伦理教育与树立生态文明观的研究进行理论整合,探索其实践路径、应对策略的基础研究则几乎为零……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生态文明观的伦理形塑研究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具有较大的创新空间和较好的研究基础和条件。同时,该研究的有效展开,还必须在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中就如何突破难点、选准重点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等环节上精心设计,以保证研究的可行性。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生态

文明观伦理形塑的价值和意义1.理论价值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由于生态危机的强烈影响,使得全人类不得不面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危机,又由于生态危机的产生和克服都不是孤立的,必须以系统的方法才能解决。因此,人们应该选择和坚持什么样的生态文明观,如何倡导和弘扬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人们观念塑造方面的独特优势,就成为必须及时展开科学研究的问题。如前所述,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观的树立的研究尚没有充分展开,研究成果相对稀少、专著也未曾见到,远未形成系统的、明晰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机制。因此,对这些方面的问题做出系统研究,既能体现生态文明观的时代精神,又能建立一整套进行实际树立生态文明观的理论体系,填补理论研究方面的空白。

2.实际运用价值

“建设生态文明”虽然写进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但在现实中人们究竟会把生态文明摆到何等地位,以及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其真正成为一种文明趋势,“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尚任重道远。伟大的事业,急需大批具有现代生态文明观的优秀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应该依赖自身在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优势,顺应时代呼唤,在办学经验丰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不断迈上新台阶的基础上再立新功,以解决当前的新问题。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生态文明观伦理形塑的研究,不仅可以探索在当代中国树立生态文明观的途径与方法,推进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认识和寻求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还可以加深我们对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和实践的系统论证,增强实践操作效果。此外,还有助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实践的现实问题,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崭新的时代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并为各级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具体的实践指导,从而增强其运用性。

四、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

有效开展生态伦理形塑教育1.确立可行的研究目标

首先,要探索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介入我国公民树立生态文明观的领域和方法,为在国家层面上建立起称得上中国特色的、具有现代意义的、能推动社会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献计献策。其次,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向培养社会急需人才实践转化的途径与方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的创新,为培育符合中国国情的、多层次的、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用之才而努力。第三,努力论证以下观点:(1)在当代中国树立生态文明观的特殊性;(2)生态文明观的树立与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态伦理教育关系密切;(3)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伦理教育的有效实施离不开生态伦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4)生态文明观的树立离不开社会意识形态的良性控制;(5)高校应成为生态文明观的倡导者,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伦理教育的实践者和中坚力量。通过这些研究,努力在可行性方面打开道路。

2.构建科学的研究内容

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篇(2)

建设生态文明之要义

生态文明不只是生态、环境领域一项重大研究课题,而是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经济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协调、发展平衡、步入良性循环的理论与实践,是人类社会跨入一个新的时代的标志。

记者: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十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 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再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一个历史的高度。请您谈谈我们党对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的理念经历了哪些阶段?

何发理:我们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从十五大到十得到了不断提升和创新。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科学发展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中共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党的十正式将建设生态文明写进。

从这些发展理念的不断完善中,我们明显感觉到,发展的理念一以贯之,但具体目标更加明确,战略地位越来越高。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单纯的生态保护、环境改善这么简单,而是一种发展理念的革新,发展思路的提升。

记者: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到“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指引,再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路径,并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社会文明相提并论,融为一体,体现了一种国家准则。那么,从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容和意义方面看,该如何去理解?

何发理:从核心内容看,最重要的内容和终极目标是科学发展。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在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基础上升华出的更高形态的人类文明。生态文明不同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生态关系的具体表现,是天人关系的文明,涉及体制文明、认知文明、物态文明和心态文明。由此可见,生态文明是一种超越民族、阶级、国家的人类社会全方位、系统、科学的文明,同时也是一种发展的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对中国和世界一切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汲取,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科学扬弃。如何正确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科学发展观已经给予了注解。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这要求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的文明,是更强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文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正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文明形态,最终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服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从现实意义上看,它是对工业文明的完善和提升。生态文明是在吸取人类社会历史所有文明成果基础上尤其是工业文明的精华基础上,通过对工业文明反思而产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工业文明将人类物质文明建设推向了一种极致,而工业文明最大的缺陷在于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没有兼顾或者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生态关系。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对工业文明的否定,而是用人与自然相统一、相和谐的观念对工业文明的完善和提升,也就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同步、并进。

建设生态文明之要求

生态文明重在建设,重在实践,难在坚持。其核心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记者:面对资源的枯竭与不可持续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未来十年,甚至更久我们所要坚守的责任与使命,这不仅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效性,更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请您谈谈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从哪方面入手,才能使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

何发理:首先,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破解环境问题必须从转变发展方式上寻根源、找办法、求出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其次,要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要用新思路新举措来解决资源环境约束问题。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和攻坚方向。加快构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形势要求,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出路所在。

第三,要加快构建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国民经济体系。资源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利用资源、影响环境,单独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推行节约环保,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必须根据自然环境承载力规划经济社会发展,把节约环保的要求全面体现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每个环节。

第四,要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既要为科学发展固本强基,又要为人民健康增添保障。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更要密切关注和从严控制“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不能放松对生态环保的要求,努力不欠生态环保新账、多还旧账。

第五,要不断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体制机制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建立和完善职能有机统一、运转协调高效的生态环保综合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综合运用财税、价格等经济杠杆,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资源环境经济配套政策。抓紧制定实施生态文明目标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绩效考核。要加强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促进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建设生态文明之实践

“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百姓富、生态美”是陕西全面建设西部强省的目标,是建设生态文明陕西的具体部署,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记者:陕西作为西部地区的中心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省委、省政府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何厅长您作为陕西生态治理、环境保护职能部门的领导者,对陕西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做出了有力的推进和卓越的贡献,请您谈谈如何实现陕西的“生态美”?

何发理:首先,要发挥环保倒逼机制,构建绿色生产体系。近年来,产业结构偏重和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消耗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已成为陕西乃至全国的首要问题。在工作实践中,要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到从生产源头和全过程来减少环境污染,推动环保工作由传统的末端监管向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延伸,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其次,要着力打造民生环保,营造绿色生活空间。良好生活环境是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我们的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农村环境问题日益显现,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一是以“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为目标,切实加强水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二是以“让人民呼吸清洁的空气”为目标,着力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切实解决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气环境问题。三是以“让人民吃上放心的食品”为目标,大力推进农村环境保护,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

第三,要树立“天人合一”理念,建设绿色生态环境。要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并重,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重点防护林、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七大生态建设工程。要结合陕南陕北移民搬迁、重点镇建设以及有条件的农民进城落户等政策,把生态环境脆弱区的群众向城镇及集中居住点集中,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要认真抓好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实施,切实维护秦岭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启动关中大地园林化建设,大力实施城市森林化、城镇园林化、村庄林荫化、渠路林带化、农田林网化、河流湿地景观生态化、出入境口优美化、荒山荒坡全面绿化等8大建设项目,努力构建秦岭山地水源涵养林生态景观区、关中平原田园生态景观区、渭北台塬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区3大功能区。要加强陕北能源区的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坚持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以及“开发一块、绿化一片”的要求,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提升。

第四,要培育生态文明社会新风尚,着力推动心灵环保。生态环境道德观和价值观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内容进行部署。加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和行业职业教育,推动将环境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的进程。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拓宽渠道,鼓励广大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积极引导、规范公众有序开展环境宣传教育、环境保护、环境维权等活动,维护自身的环境权益和社会公共环境权益。

建设生态文明之未来

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篇(3)

谢极表示,贯彻十七大精神,在我们现实的工作当中,如何实践生态城市这一理念以及如何来实现生态城市建设,这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是我们需要思考,更需要进行认真研究和落实。谢极表示生态城市,应从以下四个环节入手。

第一,要有生态文明建设这样一个理念。理念具有引导发展战略、引导发展方向的作用。全社会首先应该有生态文明建设这个理念,形成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识。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绝非一个部门就可以实施。

第二,城市规划设计应体现生态文明这个理念。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求我们在规划设计中,遵循生态城市这一理念,在规划的初始阶段就要体现生态文明的概念,从而落实在规划的方方面面。

第三,应该考虑如何把这些规划和设计组织实施好。生态城市建设的实施,靠全体民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度,需要号召全体民众的力量来贯彻落实。当然,政府也应制定相关的一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推动生态城市的建设。目前,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正在进行8个节能减排示范城市的综合性政策试点工作,也是在探索生态城市的建设途径。

第四,生态文明,涉及到我们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上的转变。生态文明建设能不能贯彻落实好,最终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方式是否发生了真正的转变,是否是按照生态文明这个理念来转变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以最小的环境资源影响的代价,为人们提供比较满意的生态和生活方式。实现生态城市建设,最主要的还是要靠全民的生态环保意识,靠社会的力量。

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篇(4)

2014年,密云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1.9亿元,同比增长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499元,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855元,增长10.2%;全县林木生态覆盖率达83%,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分别下降4.85%和7.6%,大气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超额完成市定下降2%的年度任务。

这样的成绩,在更加注重内涵式增长的新常态下显然极易得到普遍性关注。在中国经济因20年高速增长造成环境恶化、发展难以持续的大背景下,密云是如何质效兼顾地制订发展规划和目标的,又是如何结合生态优势打造产业格局的?探索过程中取得哪些创新和突破?围绕这些问题,《财经界》日前专访了密云县副县长蒋学甫。

生态与经济的平衡术

《财经界》:在密云县政府网站上,“红色密云、绿色密云、金色密云”被放在最为显目的位置上,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蒋学甫:事实上,这是密云对自身发展的形象定位。2011年8月,密云县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凝炼提出了密云形象,既红色密云、绿色密云、金色密云。

红色密云是指密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是党领导密云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形象。绿色密云是指密云有着山青、水净、天蓝的绿色优美环境,有着绿色发展理念、绿色文明行动,是北京环境最优美、生态质量最好的区县。金色密云是指密云人民抓住发展机遇,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步入了快速发展期,发展后劲十足,财政收入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的速度增长,密云的未来充满了金色的希望。

《财经界》:既要打造生态质量最好的绿色密云,又要创建高速增长的金色密云,密云的“平衡术”是什么?

蒋学甫:密云“有山有水、又大又美”,要在经济发展中保护好环境,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达成的共识是: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全局,不断探索和创新发展模式,不断完善政策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财经界》:按照这一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密云近年来展开了怎样的探索,制定了哪些具体发展目标?

蒋学甫:自2001年被原国家环保总局列为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以来,密云在北京市就率先推进了生态建设和生态文明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2009年起,县委、县政府又根据密云功能定位和首都发展的新要求,全面深化密云特色科学发展体系,坚持继承与创新,制定了“密云生态涵养发展区工作方略”,提出了“三个走在前列”奋斗目标,确立了“绿色国际休闲之都”发展定位,明确了密云的产业方向、产业结构、产业布局,明确提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前提是保护环境,核心是加快发展,根本是促进富民,力争“十二五”期末经济建设走在北京市五个生态涵养发展区前列、社会建设走在北京市郊区前列、生态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体系造就“金与绿”

《财经界》:通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在您看来,目前密云在机制管理方面有哪些创新?

蒋学甫:十几年来,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以水源保护为重点,生态元素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的密云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体系日趋完善。

总体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制定并全面落实《密云县生态文明建设纲要》,开展密云生态服务价值评估分析,初步建立了生态文明基础数据库。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密云水库及周边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具体而言,一是率先成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导机构;二是高标准创建全覆盖保水防控体系;三是率先创建网格化生态管理体系。

所谓网格化生态管理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将网格化生态管理理念引入生态文明建设管理的方式,体系中涵盖“一网建设、二级指挥、三级平台、四级管理”。2012年6月,密云已在全北京市率先实现网格化工作全覆盖。

《财经界》:我们知道,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密云县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努力,是否形成一些好的专项资金机制?

蒋学甫:在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投入方面,密云县不断强化保障机制。《密云县生态文明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县政府每年筹集不低于财政收入10%的资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专项引导资金。持续增加县财政投资力度,2009年以来,全县生态建设资金投入年增长15%。

同时,密云每年投入7633万元,成立了共15000余人的“六护”(护水、护河、护山、护林、护地、护环境)队伍。“六护”工作机制的有效运行,使密云县生态环境管理逐步趋向于精细化、制度化、常态化。

此外,密云还不断创新生态建设投融资机制,2007年密云县政府主导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以“保护水源地环境,促进水源区发展”为己任的公募基金会――北京水源保护基金会,拓宽了筹资渠道,完善了“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财经界》:新常态下,GDP至上的考核机制已难以适应生态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密云的先期实践中是否形成了一些好的探索?

蒋学甫:实行分区差异化考核,是密云通过长期探索挖掘出的一条可行性路径。

密云按照生态与发展、保护与建设、当前与长远统筹兼顾的原则,根据自然条件、人口分布和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在过去“库南城镇产业发展区”和“库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基础上,将全县区域细分为新城核心区、绿色发展区、绿色拓展区、水源保护区四个功能区。基于不同功能区发展的重点不同,设定不同的分值及权重,在考核的具体内容上也有所区别和侧重。

具体而言,新城核心区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权重分别为20%、50%、30%。绿色发展区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权重分别为40%、30%、30%。绿色拓展区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权重分别为30%、35%、35%。水源保护区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权重分别为20%、30%、50%。

生态文明的制度保障

《财经界》:我们看到,此次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中,制度创新成为一个核心任务。您对此如何理解?

蒋学甫:首先,这是深入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的要求,这既是建设美丽中国愿景的首要选择,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途径。

其次,制度创新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的硬实力,先进的制度体系是生态文明的软实力。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表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是单一的制度设计,而是制度结构的创新和制度体系的构建,最终在全社会制定或形成的一切有利于支持、推动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约束性、规范性和引导性规定和准则。

此外,制度创新也是破解生态文明建设瓶颈制约的有效途径。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深刻、持久和重大的“生态革命”。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现有法律、制度、政策尚不完全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通过制度创新,对现有制度体系进行继承与发展,有利于“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财经界》:那么,您如何评价密云当前的机制体制创新,哪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

蒋学甫:目前,密云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了深化实施的重要阶段。全县已形成“保水是第一责任”、“保护环境是前提”、“生态涵养发展区要坚持科学发展”的基本共识,“以生态促发展、以发展促生态”的方式取得一定成效。

但在未来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瓶颈和难题,需要进一步解决。比如,密云生态建设补偿机制需进一步强化创新。尽管县财政每年拿出财政收入的10%用于环境建设,但密云水库周边镇村污水处理厂站建设和维护费用、库北生态保护专项转移补助资金偏大,还需要进一步结合地区经济社会承载能力,继续完善国家、市和县级的生态补偿机制,创新发展市场化生态补偿新方式。

此外,绿色低碳循环体系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也需进一步拓展。具体包括:低端产业亟需加快退出;节能减排空间和潜力需要进一步挖掘;企业清洁生产和部分城镇(乡)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水平距离国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城市生态管理精细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各行业和广大居民自觉自主参与的程度还需进一步提高。

以绿色为特征的产业布局

《财经界》:经济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作为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密云如何规划产业支撑点?

蒋学甫:2010年7月,密云县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提出把休闲旅游产业作为密云的战略性重要支柱产业,把密云建设成为以绿色为特征,以国际为水准,以高端重大项目为支撑,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国际休闲之都。

《财经界》:按照这一总体设计,密云是如何安排产业方向、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

蒋学甫: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密云坚持走绿色高端高效高就业的产业发展之路;在产业结构上,以环境友好型工业为主要支撑,以休闲旅游产业为战略支柱,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为重要基础,以总部经济为后发优势;在产业布局上,建设“两区”(县经济开发区和非水源保护区中的产业园区)、“两带”(潮河产业带和白河产业带)、“一基地”(密云总部基地―密云生态商务区),进一步明确了密云经济发展的着力点。

《财经界》:生态产业发展成效如何?

蒋学甫:长期以来,密云一直坚持绿色招商、严格项目准入,积极鼓励引进“高精尖”、市场前景好、节能环保、税收贡献率高的项目,加快生态优势不断向发展优势转化,探索出一条紧紧围绕绿色、循环、低碳的产业发展路径,并形成很多先进模式和启示。

司营子村循环农业就是一个产业转型的成功案例。司营子村位于冯家峪镇地处密云水库上游,合同肉鸡的养殖业原是冯家峪镇的一个重要产业,但养殖业管理一旦放松,将对环境和水源构成严重威胁。为此,司营子村坚决由高污染、高风险的肉鸡养殖业退出,转向零污染、以生产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完美实现了农业生态循环发展:既可以有效利用当地的栗枝、秸秆等废弃资源,出完耳的废弃菌棒(菌渣)还可作为无土栽培基质生产蔬菜,也能进行堆制和沤制处理,生产绿色有机肥料。

紧邻密云水库东岸、地处清水河下游北岸的阶地上的太师庄循环农业园,以种植食用菌和蔬菜为主导产业链,其为较好处理及利用园区内生产废弃物(蔬菜秸秆等),专门建设了300立方沼气池,并配合建成沼液滴灌系统,沼气用于锅炉房、温室、厨房作燃料,沼液作为肥料浇灌蔬菜,沼渣作为优质肥料可短期内快速提高地力,形成一个完美的沼气循环闭合利用。

首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则通过严格的环保管理、长期的研发投入等措施打造出一座“生态矿山”。如为加强生产废水、生活污水的回收利用,其自建了污水泵站,将污水全部输入尾矿库,经自然沉淀澄清后返回选矿再利用;为实现尾矿100%利用目标,其不断加大投入,先在尾矿坝建设二级泵站时安装了旋流器、振动筛等分级设施,而后又建设尾矿提取建筑用砂车间,最后又增加压滤机等设施,将尾矿浆中的细砂全部提取出来,从而实现当期尾矿零排放。

《财经界》:在生态文明探索中,密云一直在谋求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产业优势,密云生态商务区可以说是一个成功案例,目前来看,其具有哪些生态特色和优势?

蒋学甫:这的确是密云凭借生态环境优势打造的“以山为景、以水为魂、以绿为染、以河为镜”的商务园区,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园区的建设和产业定位两个方面。

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篇(5)

理念、观念、创意,都是统领人们行为的指导思想,来源于实践,对客观实际的认知,对事物发展趋向准确的把握,对未来科学的预测,从而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决策。建设自然现代宜居宜业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的企业、社会,需要城市广场搞好生态示范。生态广场不仅要突出绿色,即绿化种植,回归自然,符合生态学原理,进行园林绿化造型,还要将绿色、生态理念贯穿于广场设计、施工管理始终,节省能源。所谓特色就是因地制宜,体现鲜明的地域性,与众不同的人文性,与时俱进的时代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大庆近年来充分发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发祥地、“百湖”、湿地的优势,修建了乘风广场、创业广场、铁人广场、时代广场、乘风湖生态园、黎明湖公园等大小数十个城市广场,为改善城市环境,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了巨大作用。企业文化的重要任务是运用企业共同价值观念培养先进的企业精神,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良好的企业形象(CI)具有极大的魅力,是企业竞争制胜的重要武器。企业形象设计系统或称企业识别系统(CIS),其实质是企业差别化战略。差别化最基本的要求是突出企业个性,有个性才有差别,有差别才能识别。个性越强,特色越鲜明、越突出,越有影响力、竞争力。企业经营如此,广场建设概莫例外。

二、创建特色生态绿化广场的基本路径

要坚持绿色生态、以人为本的方针,进行科学化、人性化设计、施工和管理。有一个经典设计故事给我们以启迪。迪士尼乐园举世闻名,它的设计者是美国哈佛大学建筑学院的院长格罗培斯。迪士尼乐园经过3年建设,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即将对外开放,但各景点之间的路径该如何设计让格罗培斯绞尽脑汁,之前50多个设计方案没有一个让他满意。后来,他与施工部门沟通,在院内撒上草籽,提前开放。一年后,乐园里的草地被游人踩出许多条小径,格罗培斯让人按着这些踩出的痕迹铺设了人行道。在1971年举行的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此路径设计被评为最佳设计。其所以受到肯定和赞扬,是由于设计秉持两个原则:科学性和人性化。这告诉我们,大庆广场设计、施工、管理诸如植物景观设置、道路铺设都应根据大庆油田地方特色,从客观实际出发,突出绿化生态、以人为本。

第一,突出生态,突出绿化。绿色,即生态、自然,是广场的生命。绿化规模的大小,花草是否合理配置,山石、水等自然景观与小品、雕塑等人文景观是否和谐布局,本土典型性的文化元素是否有机融入,是衡量广场生态化程度高低,特色是否突出的重要标志。植物是创造生态自然环境的要素。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要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目标,充分发挥植物的景观功能、游憩功能、保健功能和文化功能。打造绿色自然的生态广场,应在广场上针对不同的地形特点,根据园林绿化的系统性、植物造景主题的可持续性,科学规划植物景观,达到平面上的系统性、空间上的层次性、造型上的艺术性、风格上突出主题性,形成美轮美奂四季多变的绿化景观。

第二,重视细节,便民服务。以安全方便,保护绿化生态为原则合理铺设广场车行道、人行道、公路,拐弯处设置警示牌,增加照明设施。即防止树木影响游人安全,又避免道路破坏园林景观。要因地因人制宜设置文体活动场所和运动机械,加强保安巡视。适当地点设置厕所,方便群众。

第三,立足本土、节约挖潜。从经济角度考虑,要节约投资,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势,因形就势进行改造,减少土方量,做到城区内土方平衡。围绕“大庆”、“铁人”等因素,在充分利用现有植物材料的同时,引进一些植物材料,增加生物的多样性,建立良好的生物圈,尽量保护和利用自然湖岸。借鉴乘风湖生态园经验,利用湖底清理出的淤泥和建筑垃圾堆积出“湖心岛”。用水生植物设计制作“生物浮岛”、水上浮排花坛,增添特色景观的同时还能净化水质。借鉴乘风广场的经验,适当融入大庆精神元素,增强大庆地方特色,提高大庆知名度、美誉度。

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篇(6)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7-0222-02

生态文明现在已经成为国内外的一个热门话题了;但由于生态文明建设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涉及到人们的价值观的更新,生活方式、教学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一系列的转变从而形成新的绿色的理念、生态的理念。从根本来说,如何构建生态社会的知识体系,如何形成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念,这决不仅仅是环境学科、生态学科、经济发展学科所面临的问题,而是人类社会进入生态文明社会,涉及到我们整个根本教育理念的更新,尤其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如果没有教育的率先进行这场革新,走在前头,大力进行生态文明观的普及,那么其他领域和其他行业的变革尽管有些会走在前头,但这只某个阶段某个领域某个方面,最后它们都将难以持续推进的。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重要性,和如何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进行探讨。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可以说是时代的呼唤,现实的要求。

1.进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的呼唤。 生态文明观的提出,不仅是人类发展观的革命,而且展示了一种崭新的社会文明观。这种社会文明观摈弃了过去“人类中心主义” 的立足点,不再从人类自身的狭隘利益来看待自然界,而是以更高的境界和更广阔的视野把人类和环境、社会发展融合一起。这就从一个新的角度把人类的精神世界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极大丰富了大学教育的内容。与此同时,这种崭新的社会文明观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生态文明观提出了优化人类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强调生态文明、代际平等以及人文生态价值趋向。以往大学生谈社会发展,大多是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角度,而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 ,我们必须加进自然这一因素,确立四位一体的新观念。这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更高的阶段上充分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生态学意义的需要。

2.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这是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中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他明确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而生态和谐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这就要求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固树立生态道德观念,自觉地将生态意识内化为自我的道德观念,并用以指导我们的行动。

3.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是否具有生态文明观念是衡量当代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尺度。生态文明观念是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要求和体现,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道德关怀,自觉承担起对自然环境的道德责任,体现了人类道德进步的新境界,体现了人类自我完善的新发展。自然环境是人民群众的衣食之源、生命健康安全的保证,也是生产发展、经济腾飞的自然条件,是公众的根本利益所在。良好的生态道德素质和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社会衡量大学生的全面素质的重要尺度。要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大力加强生态文明观念教育,让广大学生具有良好生态意识。

生态文明观是一种高水平的发展模式,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注入了新的内涵。

首先,要求当代大学生善待自然环境,发挥人类特有的自觉性和创造性,保持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其次,要求大学生树立新的价值观,既要肯定人类生存发展的权利,也要肯定自然界生存发展的权利。最后,要求大学生树立新的道德观,要有保护环境的责任感,要为后代保留足够的资源。

因此,当代大学生是否掌握环境知识,具有生态文明意识,是否懂得如何保护环境和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知识和生态理念,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通过专业的环境、资源、生态知识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观。并使大学生掌握一定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能,在全社会普及生态文明的科学知识,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现代社会,对生态文明观念的认知和践行既是青年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融入社会的基本要求。青年学生朝气蓬勃,自我发展意识强烈,但有些学生往往急于求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社会系统整体价值的认同,缺乏对自然的关爱和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文明要求人们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民族利益和全人类利益、当代人的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利益统一起来,产生一系列的责任、义务及行为准则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拓展,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也为当代大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提供了思想上的帮助与指导。

4.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想在社会中有所作为,必须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如今,党和国家把社会发展的内涵进一步扩大,在原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注入一个科学、全新的内容――生态文明。这就对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出了新的要求,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成为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可持续发展观,都说明生态文明是人性与生态性全面统一的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的内涵在文化价值观上,体现为对自然的价值有明确的认识,实行符合自然生态原则的价值需求、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生态文化、生态意识成为大众文化意识,生态道德成为普遍道德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生态文明观作为一种整体观、协调观、持续观和平等的价值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人类自我意识的飞跃。一方面,其要保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达到可持续发展,就要求人们要树立长远观念、全局观念、全球意识、平等观念和质量观念,高扬人文理性旗帜,追求真善美,理解人生目的、价值与人生幸福,具有全新视野和全新智慧;另一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改变了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观中颠倒人与物、目的与手段的错误认识,从而恢复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的尊严。正是由于生态文明观的这些深刻内涵和特质,我们才能说正确的生态文明观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社会的发展必须是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因而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世界观教育。人是自然中的一员,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作为一个“自然的存在物”,人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界这个生存家园,正是自然界这个“无机的身体”孕育和维持了人类这个有机的生命体。

大学生生态文观树立是需要通过教育来引导的,在党和国家强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今天,大学生要自觉树立生态文明观,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生态人文等教育。

首先,树立崇尚自然、热爱生态的生态道德意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追求自然美已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应该以此为契机,按照美的原则和规律,不失时机地把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到尊重自然、珍惜生态、保护环境方面来。如考虑购买物品的耐用性、可循环利用性,垃圾袋装和分类投放,回收废旧电池等。其次,要唤起生态良知。自然界任何生命的存在,都有其内在的价值,都应当得到人们切实的尊重和关爱。善待生命是人的重要道德良知。在日常生活中,应养成关爱生命、不折花木、不乱踩草坪、爱护小动物等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反对虐待动物、吃野生动物的不道德行为。第三,要树立起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在中国现实的国情条件下,盲目追求高消费会给有限的自然资源造成极大浪费,而任何挥霍、浪费资源和财富的行为都将危及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因而是不道德的。每一位大学生都应以节俭和适度消费为荣,如关水龙头、关灯、不浪费粮食等。这一美德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第四,要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生态文化建设不仅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体现。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要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一是要抓好生态知识的普及工作,利用校园宣传、网络服务、课堂教育、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开展各种生态知识普及活动,使大学生在学习科学和人文知识中充分认识生态发展的规律,提高对生态发展的认知度。二是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建立和完善生态道德规范并在德育活动中加以灌输,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环保意识,把生态道德教育与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结合起来,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三是充分利用高校科研优势,创造先进的生态文化。高校在理论的探索方面有着很好的优势,组织相关人员加强对生态文明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或以生态发展的角度考虑科技的创新,并把理论研究成果或科技成果反馈社会,直接或间接推进生态文明的进程。这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能直接分享教师的研究成果,而且可以切身感受到社会对生态文化的认同程度,有利于生态文明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省略,天津日报,2007-10-24.

[2]韦建桦.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创建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4).

[3]韦建桦.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创建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柳亚.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思考:下[J].当代经济,2008,(8).

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篇(7)

材料一 2006~2012年我国环境治理、科研投入和经济成就

材料二 2006~2012年我国节能减排主要指标情况

注:①我国每万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美国的2.3倍,欧盟的4.5倍,日本的8倍。

②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空气污染指数PM2.5(细颗粒物)经常超过300微克/立方米的重度污染标准。

(1)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经济信息。(8分)

(2)结合材料,运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中。(12分)

【命题立意】本题坚持了新课标高考命题关注社会生活、不回避社会热点的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社会热点为背景,重点考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经济生活知识。本题在重视对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综合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经济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经济知识、描述和阐释社会经济现象、论证和探讨经济问题的能力,很好地彰显了政治学科的特色与魅力。

【解题思路】第(1)问属于图表分析题。解答图表分析题的关键是首先要读全、读准材料,图表的标题、标注和图示、图表数值(横向和纵向)等均不能忽视;其次,还要从图表直接反映的信息中找出其内在联系或本质问题;最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图表进行解读、阐释。在本问中,材料一的“表”揭示了我国环境治理、科研投入和经济成就的关系;材料二的“图”揭示了我国每万元GDP能耗与空气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在逐年下降,“注”揭示了我国每万元GDP的能耗远高于主要发达国家,以及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PM2.5超标,空气质量重度污染,由此可分析说明材料一、二共同表明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不容乐观,必须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第(2)问属于“怎么办”类问答题。解答时重在审清设问,把握题眼。从设问角度看,本题限制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知识范围;从设问指向看,“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中”,关键点在于“如何……融入”。其次,灵活掌握解题方法。要紧扣设问指向,结合材料中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万元GDP能耗等信息,运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举措的相关知识,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能源资源保护等角度进行阐释、论证和探究。

【参考答案】(1)材料一、二反映了2006-2012年我国在GDP总量实现较快增长的同时,科研经费投入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也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每万元GDP能耗和空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在下降;但是,我国每万元GDP能耗与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说明我国在节能降耗、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2)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和节能降耗方面的科研投入,大力推进环境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加强生产发展过程中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需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落实到每个企业和每个家庭。

二、真题启示

1.“经济生活”试题易与社会经济生活热点、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结合命题,反映了试题的时代性特点。“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重大的社会经济热点问题,更是关系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问题,体现了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导向。除浙江卷40-(1)(2)题以外,山东卷30题(2)“科技创新”、安徽卷38题(2)“技术创新”,重庆卷13题(3)“社会公平”,福建卷39题(2)“美丽中国”等都有异曲同工之处,充分反映了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热点和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这就启示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关注社会经济生活热点、关注经济发展的动态,同时又要注意提练社会经济热点与《经济生活》模块知识的结合点,并进行适度的拓展训练。

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篇(8)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林峰海书记就曾表示:“临沂是革命老区,沂蒙精神享誉全国,山好水好的生态环境是不可替代的发展优势,是十分珍贵的城市品牌,决不能因为大气污染让沂蒙精神蒙上灰尘,也绝不让临沂发展的成果因大气污染打了折扣,也绝不让人民群众的健康受到损害。” 临沂市委书记林峰海( 右三) 会见本刊记者一行

而今,林峰海再次向《财经界》记者强调:“临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召开了全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动员大会,向社会作出了‘为了沂蒙的蓝天和人民的健康――向大气污染宣战’的庄严承诺。当前,这场大气污染防治的硬仗还在进行中。”

林峰海说:“临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光是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更是1100万人民群众的要求。临沂的干部、群众、企业都真正走向了转方式、调结构的生态发展之路。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要想彻底扭转生态环境局面肯定要付出代价,需要有破釜沉舟的精神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当然,这还离不开我们的人民群众、干部和企业家识大局的胸怀和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支持。

《财经界》:2014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批)的通知》,贵市作为首批入选的城市,目前来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展如何?

林峰海:根据国家六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批)的通知》要求,我市在前几年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的基础上,继续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做法和模式。总的来看,目前全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已经全面铺开,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工作进展情况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召开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动员大会。为了在全市营造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浓厚氛围,2014年11月19日,我市召开了高规格的全市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动员大会,对全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进行了安排部署和动员号召,吹响了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号角。

二是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出台后,市委市政府组织制定了我市《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围绕加快“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提出了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重点任务,明确了工作措施和责任,突出了体制机制创新重点,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三是明确了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2014-2015年工作要点。围绕《山东省临沂市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实施方案》“三个示范定位、七个建设目标、八项重点任务、六大保障措施”的主要内容,出台了《临沂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2014-2015年工作要点》,筛选确定了77条2014―2015年临沂市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工作重点,并将建设任务明确分解落实到市直相关部门,成为我市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行动“路线图”。

四是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重点项目建设。按照“工作落实项目化、建设投入项目化”的要求,各县区、市直各有关部门提报了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重点项目,通过对这些项目进行分类梳理,从中筛选了495个项目,建立了“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重点项目库”,对每个项目制定了具体的推进计划,确定了“路线图”和时间表,明确责任分工、责任主体和责任人,确保项目快速有序推进。

五是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宣传。为深入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不断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先后在《临沂日报》、临沂电视台等主要媒体开辟了“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共筑生态文明新家园”专栏,并组织有关新闻媒体深入县区进行采访,推出了一组“县区绿色发展报告”,展示各县区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形成的好的经验做法,在生态经济建设、土地生态建设、水生态建设、林生态建设、大气生态建设、文化生态建设和制度生态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等进行了全方位宣传报道。

《财经界》:《关于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批)的通知》要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对此您如何理解?

林峰海: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规范和监督、约束力量,从而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发展方向,提供行动的标准,促使生态文明建设更好更快地进行。这就对我们提出了要求:制度先行,用制度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临沂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探索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更应是题中首要之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包括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具体到临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来说,应在已建立的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基础上,继续健全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财经界》:通过先期探索与实践,贵市在发展生态文明方面形成了哪些亮点和有效的建设模式?

林峰海:首先,大气生态明显改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研究出台了《全市大气污染防治2015年攻坚行动方案》和《全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今年空气质量改善幅度进入全省前6位、主要指标位次不进入全省后3位、空气质量指数瞬时值不出现全国排名末位,2016年、2017年在全省排名每年再提高一个位次”的攻坚目标。今年上半年,全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PM2.5四项污染物浓度指标同比分别下降35.4%、16.9%、17.4%、24.8%,改善幅度均居全省前三位;优良天数增加33天,同比提高18.2个百分点;获山东省生态补偿金额全省第一。

其次,水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一是加强水污染防治。建立了“点源治理、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河流生态”四级递进的流域治污模式,累计投资106.32亿元用于水污染防治,流域整体环境得到提升。我市成为全省继青岛之后第二个出水水质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的城市。二是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14%,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6191,重点全市再生水回用率达到26%,新建建筑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三是加强水源地保护。启动实施了环湖隔离防护、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河道综合整治、岸堤水库除险加固和库区移民村建设等五项工程,每年治理水土流失250平方公里。2012年,我市成功创建了全国第五个、淮河流域第一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四是积极创建国家水生态文明市。2012年,我市成功创建全国第一个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2013年7月,又被国家水利部正式批准为全国45个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之一。

第三,林生态建设往纵深推进。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扎实开展林生态建设。一是实施水系绿化。2010年以来,全市共完成水系造林82.3万亩,建设提升湿地公园16 处,创建省级以上湿地公园10处。二是实施环城绿化。按照“一环两带五区”的整体布局,进一步扩大环城森林范围,高标准建成50万亩环城森林,形成了“森林围城、进城、绿城”的城乡综合绿化格局。三是实施山区绿化。采取工程造林、专业队造林、大户承包、企业租赁等方式,开展荒山造林植树绿化,努力扩大植被覆盖。2010年以来,全市共完成荒山造林14万亩。

第四,生态文化建设扎实推进。一是加强生态文化载体建设。以弘扬沂蒙红色文化、书圣文化、孝文化、滨水文化等为主题,规划建设沂蒙红色文化展览馆、书圣阁、阳光沙滩等特色生态文化场所17处,建设生态文化科普教育基地26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处,形成了公园、爱国教育基地、科普基地“三位一体”生态文化载体。二是开展生态文明系列创建活动。通过开展“乡村文明行动”、“美在农家”、“两型”示范创建等活动,多渠道、多方式加强全社会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截至2014年底,全市累计创建部级生态示范区7个,有6个镇(村)入选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三是积极推行文明生活方式。大力推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建立完善鼓励绿色消费、低碳消费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积极开展“我为沂蒙添绿色”等生态文明公益和志愿活动,让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牢扎根。

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篇(9)

2“绿色经济”的实现路径

2.1树立生态观念

推进“绿色经济”,生态观念的树立是第一步,因为绿色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人,只有当人有生态意识和生态动力时,才能实现绿色经济的高度发展。生态观念是一种重视生态系统完整、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的一种文化,生态观念体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生产领域、消费领域,并对各个领域有深远的影响,如何树立生态观念,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前提与重要课题。首先,加强宣传力度,针对不同的群体采用不同的手段进行宣传,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作用,通过视频、动漫等新的传播形式传播生态理念。同时也不能忽视传统传播媒介的作用,如贴标语、组织生态活动等。其次,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将生态理念融入到每一种形式的教育中,如中小学生的课堂、大学生课堂、党员干部的培训课堂、各种公司的培训课堂。最后,通过名人效应注入生态理念,时尚是一种潮流,是人们对美的一种追求,如果将生态元素与时尚相结合,会使生态元素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生态理念也随之深入人心。只有当人们有了生态的观念,生产、消费才会绿化,“绿色经济”的发展才有思想基础。

2.2创新“绿色”技术

“绿色经济”是一种将传统经济绿化或是将保护环境活动利益化的一种经济行为,无论是绿化传统经济还是从环保活动中获得利益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都是需要产业技术的升级与创新。而我们说的技术是指“绿色技术”,是为了使产业绿化的技术,如污水处理技术,不是指生产新型产品但有高排放、高污染的技术,如何实现绿色技术的升级与创新,是“绿色经济”发展的核心课题。首先,要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我国如今的教育体制无法适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所以需要改革教育体制。其次,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最后,国家要给予资金上的支持与帮助。在新时期,科学技术无论对经济的发展还是环境的保护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能拿下这个制高点,我国的“绿色经济”将会取得长足的发展,并最终取代传统的经济实现经济的成功转型。

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篇(10)

1、引言

近年来,城市建设越来越重视滨水区域的打造。滨水区域已成为城市的重要景观资源。许多城市结合滨水区建设高端居住社区、重要公共设施、市政广场、公园绿地等,进而带动周边地块的商业开发,大大提升土地价值。滨水区域良好的环境景观可以缓解人的工作压力、调节城市小气候,美化城市空间。但对其进行开发建设过程中,必须研究区域自然恢复能力问题,如果发展过度,超过生态系统承受能力,将对城市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破坏,甚至影响整个城市的发展。

2、齐齐哈尔市滨水生态绿化空间建设现状

目前,齐齐哈尔市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与建设已成为市民所关注的焦点。齐齐哈尔市以一江(嫩江)一湖(劳动湖)为依托,重点打造滨江、沿湖生态绿化空间,进行了劳动湖南扩、浏园景区综合治理等规划建设。浏园景区改造规划重点研究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自然与人文统一的理念,研究人文景观以自然景观的关系。在建设中尽量减少人工的矫揉造作,重视自然材料的运用。自然景观人工化问题近年来已十分严峻,我们必须充分分析其中的相关问题,加强对自然生态景观的保护策略。遵循天然,尊重自然的形成才能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滨水生态绿化景观。

3、滨水绿地设计思路探析

目前,滨水绿地设计过程中还存在照搬、抄袭优秀设计模式的现象。但是优秀设计并不适用于所有地区。真正好的设计是因地制宜。公元前514年,吴国大臣伍子胥曾经“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阖闾大城旧址经史料记载和专家认证,即苏州古城。体现了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城市建设思想。如今,我们提出建设城市的、自然的、生态的滨水空间,就必须把握自然属性。甚至精细到研究区域动植物群落关系。只有植物群落的完善和健全,才能有效保护野生动物,体现生态规划理念。大量移植的“ 名花异木”,钢筋混凝土砌筑的冰冷护岸这些近期的绩效反而会对长远的生态环境带来灾难性影响。城市滨水绿地建设要研究系统性。城市滨水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植态系统中能流、物流、物种迁移的生态廊道。但长期以来,在许多绿地景观规划建设中,没有经过充分的调研和科学的论证就仓促上马,结果则事与愿违。因此,对滨水绿地规划设计应健全严格、详细的设计审查、施工管理制度。

如何从生态角度考虑城市滨水绿地的建设呢?对滨水生态驳岸的设计是滨水绿地生态规划的重点之一,自然原型驳岸、自然型驳岸以及人工自然型驳岸到底采取哪一种?。怎样才能尊重所谓自然原文化?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湿地公园的设计就面临六大问题和挑战:第一大问题: 如何遵从生态设计原则、秉承场地文脉、满足多重体验需求?第二大问题: 如何保护、恢复与重建生态湿地?第三大问题: 如何解决世博期间人流等候与疏散问题?第四大问题: 如何解决场地千年一遇防洪标准与湿地之间的高差问题?第五大问题: 如何满足会时与会后场地的双重需求?第六大问题: 如何运用现念和先进技术营建后滩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从研究挖掘四种文明入手1)“滩”的回归:保留滩涂,湿地,回归自然,追忆渔猎文明。2)田园江水:借用农业元素,体验农业文明。3)工业遗存:保留工业化时代遗迹,回顾工业文明。4)后工业生态文化:构建生态系统,建立多重体验与开放空间,畅想后工业时代文明。为综合解决以上六大问题,提出以下六大设计对策:第一大设计对策:四种文明串写场地脉络。第二大设计对策:三带一区建构湿地基底。第三大设计对策:三场九园、步道网络编织交通体系。第四大设计对策:梯地禾田梳理场地高差。第五大设计对策:弹性设计满足双重需求。第六大设计对策:生态理念引领技术航向。湿地生态景观层是黄浦江滩地景观的回归:保留滩涂、湿地,追忆渔猎文明。农耕文明景观层是场地农耕文明遗迹的体现:借田园江水,体验农业文明。工业文明遗存层是场地工业时代文化的见证:保留工业时代遗迹,回顾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体验层是后工业时代特征的反映:建立便捷的、多重体验空间,畅想后工业文明。“双滩谐生”为结构特征建立湿地体系,共有滨江芦荻带、内河净化湿地带、梯地禾田带和原生湿地保护区四个部分组成。其中滨江芦荻带和原生湿地保护区主要指与黄浦江直接相邻的外水滩地,而内河净化湿地带主要是指场地中部的人工湿地系统。湿地的功能分区:湿地功能分区主要分为自然湿地保护区、人工湿地展示区、湿地游览活动区。外滩湿地分区:外滩湿地结合原有岸线改造主要可分为砾石滩、原生湿地、粗沙滩和码头区。内滩湿地净化功能分区主要分为沙砾滩过滤区、植物综合净化区、植物床净化区、梯田过净化区、重金属净化区、病原体净化区、营养物净化区和水质稳定调节区。

4、结论

齐齐哈尔市滨江滨水生态绿地的建设可以借鉴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湿地公园的设计思路。滨水区域的生态绿地建设并不是大量投入资金就能建设好的,还需要正确的设计理念引导,从生态角度出发,着眼与长远。

参考文献:

[1]《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湿地公园的设计》何美才。

上一篇: 建筑公司发展规划 下一篇: 护理信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