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17 15:45:28

医学免疫论文

医学免疫论文篇(1)

二、基于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

免疫学引入PBL的教学理念较以往的教学模式存在根本区别。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少有时间及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PBL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老师根据课堂的内容,结合临床案例给出问题,如流行性感冒期间,健康人群免疫系统如何抵抗病毒感染?乙肝疫苗为什么要多次注射?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求索学习,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探索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的综合培养。PBL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全面掌握基础理论架构和基本知识,而且让学生发现医学免疫学的发展规律,养成发展性的思维模式。PBL教学模式在免疫学应用有一定的特殊性,作为基础学科,医学院校教学安排较早,学生缺乏基础医学理论知识支撑,实行有难度。该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课时安排也提出较高要求。因此,在免疫学教学实践中,需要根据学情逐渐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对PBL进行应用。

三、转化医学理念教学模式

转化医学也称转化研究,是近年新提出的理念,强调将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使两者之间建立更为直接的关系。未来医学想要取得突破性进展依赖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结合,转化医学理念的出现有效地弥补了基础研发与临床治疗之间的鸿沟,注重学科间多层次、深层次的整合与合作,避免基础与临床的脱节现象,符合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整体方向。医学免疫学是桥梁学科,具备转化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贴合临床应用,靶向授课,增强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免疫应答是免疫学的核心内容,完整的机体免疫应答几乎涵括了免疫学大部分知识,是学习的重难点,牵涉的内容多且零散。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解难以让学生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应用转化医学则可以以学生感兴趣的临床常见病为例,与相关章节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如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与免疫学抗原章节相结合;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与HLA的关系;系统性红斑狼疮与自身抗体的关系等等。转化医学应用于免疫学教学最大的阻碍是:基础免疫学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工作,教学能力强却脱离临床实践,知识体系单一,缺乏实践性、应用性,存在一定的缺陷;临床免疫学教师有丰富临床经验,教学力量却较弱。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优劣势有待继续摸索。

四、融入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

20世纪60年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首次提出建构主义,80年代开始,渐渐在教育领域得以应用。建构主义理论重新诠释了学习的内涵,它最基本的理念是:知识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而来,并非被动接受和灌输,不同个体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理解不尽相同。建构主义学历理论强调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信息认知和加工的执行者,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隐含着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因为个人先前的经验知识与心理结构,学习过后,其原有的知识结构被转换、重组或者改造。免疫学理论枯燥,填鸭式讲解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免疫学教学实践,有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提高。讲授免疫学理论过程中,将教学过程分阶段逐级进行,注重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达成学员自我建构的目的。每完成一阶段学习后,提出综合性问题巩固所学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提高自行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旧知识的不断积累、冲突下,逐步完成免疫学的整体建构。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对学员的自学能力、自制力提出较高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也须随之改变。对于已经习惯被动学习的学生,如何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有待完善。

医学免疫论文篇(2)

2临床案例与最新的免疫学理论有机地结合

现时临床医学免疫学教材中自身抗体内容与组织结构存在不合理之处,与现时的最新免疫学技术有些“脱节”,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临床免疫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解决的一些实例详解给学生,结合荧光显微镜结果,做到实践与理论一起讲解。同时,把临床意义与检查项目也作详细分析,例如:当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时,可以出现多个抗体,如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及抗Sm抗体等,它们都可以出现在SLE患者血清中,但是前者的滴度高低与SLE的病情活动度呈正相关;而后者抗Sm抗体则与疾病的活动度无相关性,其出现只能作为一种记忆性抗体,可以较长时间出现在疾病的治疗前及治疗后。作为诊断SLE的金标准。

3参与检验质量控制,提高检验质量意识

室内质量控制对于检验医学来说十分重要,是由实验室技术人员利用统计学去评价实验室的可靠程度,是保证实验室所做结果的可靠性,检验报告是否可以发出的主要依靠。在每天日常的工作中,要培养学生做每一个项目都要有室内质量控制的意识,具体如下:首先科学设定靶值,在设定时,各实验室必需对每一个测定项目要自行确定靶值;不能说试剂盒给出定值就算了,设定时先连续测定同一批质量控制品20d,每天测定一次计算出的平均值作为暂定靶值。而常用靶值的设立是要依据前面20个及后面3~5个月的累计平均值作为常用靶值。其次还要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在日常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失控情况及原因分析,这一点对于提高学生的检验质量意识,立足培养下一代检验人才的成长十分有必要。

4原始记录、标本的保存及预防职业暴露

在带教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学会把当天的实验原始记录及已经检测的标本保存好,以备临床及患者对结果有异议时查看原始记录,必要时把标本调出来再重做实验。根据我科ISO15189医学实验室认可标准,已经检测的标本要保存1周;在工作过程中还得要教育学生做好预防职业暴露意识,如果发生职业暴露,通常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及时处理、报告原则、保密原则及知情同意原则。

医学免疫论文篇(3)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它的研究深入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在临床应用与疾病诊断防治中的价值日益凸显,极大地促进对免疫相关疾病发病机制的认识和治疗手段的研发,同时带动了应用研究与生物技术产业化进程[1]。因此,掌握免疫学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对于现代医学生今后从事临床或科研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医院校普遍免疫学课程学时较少,学生西医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中医院校学生专业特点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 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中医药与免疫关系密切,中医的一些重要理论与现代免疫学的基础理论有着密切联系,而现代免疫学在阐明中医药的作用机制以及促进中医药的发展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2]。目前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针对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五年制中医学、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的免疫学为必修考查课,课时为25学时,相对西医院校少。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反映免疫学的研究进展,又要突出中医特色,按照集体备课制定的教学大纲,主要讲授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包括导论、免疫识别的分子基础、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机体免疫应答的过程等。在导论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回顾免疫学悠久的历史。免疫学与中医关系密切,早在公元16世纪,我国就利用人痘苗防治天花,为后人发明牛痘苗和减毒活疫苗提供了宝贵经验。在介绍免疫识别的分子基础时,突出了免疫学基础知识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目前,许多传染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的诊断都是利用了免疫学的实验技术。在讲授免疫细胞和免疫应答时,课堂提及了Treg细胞是效应性T细胞的一个亚群,进一步补充了Treg细胞在疾病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的最新进展,尤其是传统中药有效成分毛萼乙素对这群细胞的调节作用。这样,在授课的过程中根据中医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在讲解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同时,结合学科研究进展和中医药知识介绍免疫学在医学中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本门课程的重视,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2 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课堂教学老师讲多少,学生就学多少,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往往“课上抄笔记,课后背笔记”,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本校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如在讲免疫应答的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时,便结合学生亲身经历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为什么要注射三针为例,来引导他们思考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规律及特点,从而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走上讲台针对一些研究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给予讲评,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比如在介绍T细胞活化双信号模型,让学生思考这一原理在肿瘤免疫治疗和减轻移植排斥反应中可以有怎样的应用,并围绕这一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树立了相互合作的团队意识。

3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免疫学一直是学生感到吃力的一门课,其研究的对象大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分子,各种免疫分子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和调控网络,名词与英文缩略语繁多,内容抽象,难懂难记。利用网络资源下载一些典型的、生动的图片、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比如: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功能,如果用flash演示,就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免疫球蛋白如何通过Fab段与抗原结合,又如何通过Fc段与自然杀伤(NK)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促进NK细胞活化进而发挥细胞毒作用。动画省去了教师冗长的说理,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还使抽象的知识形象生动。

4 结合实验、科研讲解

中医院校免疫学学时较少,实验课相对更少。为了让学生利用有限的实验课时学到更多的知识,在实验课上,除了对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和示范以外,还强调了该实验在基础和临床中的应用并突出其医学意义。比如结合实验课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单向免疫扩散来讲述抗原抗体的沉淀反应,这一方法常用于定量测定IgG、IgA、IgM和C3等血清蛋白,让学生充分理解沉淀反应的原理及应用。

在上好理论与实验课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免疫学知识和技术进展迅速,通过查阅文献、参与课题设计等可以让学生了解免疫学的最新进展,也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应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把教研室目前的主攻研究方向、中医药与免疫和自己的研究课题以及相关学术会议的信息介绍给学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建议他们成立科研小组,带领他们进入实验室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这将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初步形成,为毕业后开展创新性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5 加强教学检查:课后作业、期末考试与综述报告相结合

平时经常性地随堂提问,及时进行信息反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以适当调整教学进度与方法。采用几种方式相结合的手段检查学习情况。布置一些探究性作业,比如:“病毒感染后,免疫系统的整个防御过程是如何进行的”,题目综合性强,很难在书上找到现成答案,必须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免疫学进展迅速,为了紧跟学科发展,并让学生对本领域的发展和研究现状进行深入了解,本组织了综述报告的撰写,比如 :“中西医结合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治研究进展”,然后进行交流的方式。培养了学生文献检索的能力,开阔视野。期末考试全面考查综合学习情况。

对于免疫学发展中最新研究成果以课堂介绍、学生查阅文献进行书面综述、交流或讨论等多途径补充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们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进行了自学、交流和文献综合与写作的训练。

总之,结合中医院校学生专业特点并联系临床及科研实践讲授免疫学,并通过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知识的传授与应用结合起来, 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学生对教学效果普遍反映较好,而且有学生在进入重点西医院校或海外知名高校进一步深造后碰到相关问题仍愿意回头请教,建立了亦师亦友的良好合作关系。

医学免疫论文篇(4)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医学基础学科,是后续临床课教学的基础。实验课是医学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我校是自治区高等院校临床医学(全科医生方向)专业教学试点单位,自2010年以来一直承担着为社区医疗服务队伍提供合格人才的任务,藏族学生为该专业的主要生源。几年来的医学免疫学实验课教学实践表明,藏族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较为吃力,表现出一定的畏难、厌学情绪,不能掌握实验操作要领等现象也时有发生,直接影响着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未来社区医疗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医学院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在分析总结2013—2015年实验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实施了以网络平台为手段的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

1医学免疫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对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重视不够

医学实验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医学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在各个学科所占比重很大,有些甚至占总课时的一半以上[1]。我校由于教师数量的限制,医学免疫学教学长期存在着理论和实践不同步的现象,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在医学免疫学总学时中,实验教学仅占20%。对实验教学的不重视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还表现在质量上,教师实验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方式也是单一的“板书+教材”,并未与临床疾病进行有效联系,学生不能充分了解此实验在医学上有何具体、实际的意义。

1.2免疫学实验教学环节单调

目前的免疫学实验教学过程主要是: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对实验的基本原理进行简单讲述,实验前进行针对性讲解,然后进行实验操作,最后让学生对比已有的实验结果并写出实验报告。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过程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需要按部就班地进行重复性操作,过程单调,激发不了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创新性[2]。

1.3免疫学实验设计比较枯燥

以往大多数的免疫学实验过程是观看已有的切片、滴加试剂、进行无协作的实验操作、与已有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这些实验教学内容很难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在实验操作上,影响了学生继续进行实验的兴趣以及将已有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的积极性[3]。

2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

针对现有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存在的弊端,结合藏族学生的特点,我校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研室进行了教学改革,增加了1个验证性实验和1个综合性实验,引入了网络平台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主要做法包括引入中性粒细胞吞噬实验和巨噬细胞吞噬实验,通过体外实验和动物的体内实验,增加了学生实验技术内容,增强了学生实践与理论联系的积极性[4]。特别是通过QQ讨论组、Web链接、教师自制操作视频和实验相关PPT等网络平台进行实验前指导、实验讨论等,提高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2.1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实验指导,将实验教学材料和相关视频传送给学生

医学免疫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开设医学免疫学课程时,学生还未具体接触临床实践,但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疾病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实验教师可将实验内容与这些常见疾病进行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医学方面的综合素质。在实验前实验教师通过QQ讨论组将实验课程相关教学材料及视频的Web链接、教师自制操作视频和实验相关PowerPoint(PPT)传送给学生,规定时间让其写好实验预习报告并进行实验设计,进行讨论和答疑,取得良好实验教学效果[5]。

2.2实验结果的网络化应用

医学免疫学实验操作中经常使用显微镜观看切片,现可借助数码系统将切片进行拍照储存。可让学生将实验内容和结果制作成PPT,将实验过程进行整理、解释,发送至实验教师邮箱让教师批改,这样可增强该课程的趣味性和真实性。

3教改效果的验证与讨论

以我校临床医学(全科医生方向)专业2012级和2013级各25名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学生均为藏族生源。其中2012级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案,为对照组;2013级采用改革后的教学方案,为实验组。以细菌计数法测定中性粒细胞吞噬实验和细菌计数法测定巨噬细胞吞噬实验的教学效果为例,将两组学生的实验完成情况进行比较。中性粒细胞吞噬实验和巨噬细胞吞噬实验是医学免疫学的两类重要实验,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更直观体会到非特异性的固有免疫在机体中的防御功能,提高他们的医学免疫学相关实验操作技术和对实验过程的连续性的认识[4]。两组实验结果表明,对照组学生中性粒细胞吞噬实验与巨噬细胞吞噬实验顺利完成的人数比例均低于实验组学生(P<0.05)。从此次实验结果分析来看,针对学生对实验课重视不足的情况,实验教师应加强对网络平台的运用,多与理论教师互动,有效联系理论与实践,进一步丰富网络平台的实验教学内容,与临床更紧密地衔接在一起。

4结语

实验教学是医学免疫学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本文对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进一步剖析和改进。临床医学(全科医生方向)专业藏族学生理论基础薄弱,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有待提高,可以通过提高实验教学数量和质量来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梁.病原生物与免疫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3):118-120.

[2]时文艳,郑家庆,赵良中,等.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综合性实验探索[J].中国实用医药,2011(30):265-266.

[3]李雪璐,朱红,杨继文.关于病原生物与免疫实验学教学改革的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12):5344-5345.

[4]朱兆玲,周红,李美玉,等.吞噬细胞吞噬作用实验方法的改进[J].临床医学工程,2012(4):524-526.

医学免疫论文篇(5)

在学习任何学科的过程中,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换句话说,只有对所学学科提起了足够的兴趣,才能在该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有接受新知识的动力,对于新知识心向往之,才能够为以后在该学科上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1]。由于医学的学科特殊性,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绊脚石,尤其是对初学者来说,非常容易发生因为遇到困难就退缩心理的现象,甚至有些同学直接就失去了继续学习医学免疫科学的兴趣,这种状况的发生对医学免疫教学形成了无形的阻碍,所以如何将枯燥的医学免疫教学变为学生感兴趣的学科,是当下医学免疫教学工作人员需要探讨的问题。

1为医免疫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开始就会为后续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对于刚刚接触免疫教学的学生来说,第一节课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着先导性作用,如果在医学免疫教学中能使学生在第一节课时就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所以,对于绪论课讲师的要求也要有高标准,需要选择一些有经验的、能够以自己独特的讲课方式吸引学生的教授进行学生第一堂课的入门讲解,让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科激发起足够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克服对医学免疫学科的学习障碍。在绪论课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将医学免疫学科的特殊地位向学生介绍清楚,明确该学科的重要性,结合实际案例对医学免疫学科的重要性进行解释,并向学生展示出医学免疫学科在保障人类健康方面的杰出贡献。疫苗的发展时间很短,但是医学免疫中的各种研究成果却层出不穷,通过对医学疫苗的新学生进行上述多方面的引导,让学生对疫苗医学产生敬仰心理,提高学习积极性。第一堂课是否成功直接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热情相联系,所以就需要医学免疫的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出创造力,在最大程度上开发出学生对疫苗医学的兴趣。

2将高科技技术和多彩的语言环境应用到教学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等高科技技术已经走入了课堂,在医学免疫学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医学免疫学科中的重点难点通过生动形象丰富的感官效果传达给学生,使枯燥乏味的学习更易被接受。通过多媒体教学中的动态演示等可以帮助学生将一些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另外,在讲师进行医学免疫学的讲解时,应该注意讲课的方式方法,因为医学免疫学科本身就有一定的刻板性,如果讲课教师在讲课时不注意方式方法,只会更加增添学生对学习医学免疫学的抵触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讲课教师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医学免疫学中的知识进行讲解,发散学生思维,增加课堂活跃度,使学生在潜意识中提高对医学免疫的学习兴趣。

3结合实际例子对医学免疫进行学习

实践出真知,在任何学科的学习研究中实践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医学免疫的教学学习中结合一些与生活有紧密联系的实际例子,既能够开发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潜能,又能对学生在医学免疫学科中的不良学习情绪进行改善[2]。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对所学知识提出相悖问题,从而增大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科的探究,让学生不只是因为学习而学习,更是因为兴趣研究而不断接受新知识。

4通过免疫医学历史发展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每一种学科都有自己的发展史,医学免疫学也不例外,发展需要汗水和智慧做铺垫。通过在医学免疫学习中加入一些医学免疫发展历史,让学生更加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过程和发展中遭受的困难的坎坷[3],从而使学生在感受历史的同时感受到科学发展过程中经历的波折和成功的喜悦,例如向学生讲述加拿大免疫学家斯坦曼为了医学免疫事业的发展将自身的疾病投入到科学实验中并且最终成功延长生命的事迹,通过这些历史事迹的影响,加大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的学习兴趣。

5改善教学评价方式

在传统的医学考试测评中,大多侧重点都在对学科理论性知识点的考察,学生多只通过生硬的记忆来应对考核,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了解这些知识并且熟练的对这些知识进行应用。针对这种现象的应对方式是改良现在医学免疫教育的考核制度,在合理的情况下增大平时表现成绩的比例,激发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热情,并且对在课堂上对思维活跃的同学加以激励。在课堂中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讨论,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形式中获取新知识。

免疫医学的学生是免疫医学发展的后备军,只有后续部队的稳步发展才能让免疫医学未来的研究发展之路获得保障。由于免疫医学学科的特殊性质,造成了部分免疫医学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的消极心理的产生,但是相信通过教学工作者对免疫医学教学过程中的方式方法进行不断完善,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一定会激发起学生在免疫医学学科中学习热情和研究积极性,为我国的医学免疫事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医学免疫论文篇(6)

医学免疫学在医学类专业基础学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作为一门涉及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及基础医学的生长性和交叉性学科,对医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及知识的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1]在当代,医学免疫学发展非常迅速,在一些如肿瘤、感染、移植排斥及自身免疫等疾病的发生机制、诊断及其预防治疗中的发挥着非常重要作用,是医学生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教育中不可获取的一门课程。

医学免疫学教学包括基础和临床免疫两部分,其中基础免疫教学主要包括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免疫分子及免疫应答等内容,在医学免疫学教学占据主干,具有较强的理论及严谨的逻辑性。但是由于免疫学知识抽象、深奥,内容繁杂,学生理解起来较困y、枯燥,学习兴趣不能提起,致使免疫学的学习提升难度。因此,如何能提高其教学质量,使内容由深入浅、由繁化简,是每位免疫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针对延安大学医学院对临床学专业的改革以及临床学学生的特点,我们免疫学教研室在原有基础上查阅了相关文献、视频资料,还包括一些在临床方面的应用,同时将科研汇入到教学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也得到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对免疫学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一旦人们对一些事物激起了浓厚的兴趣,自然会主动去学习、去摸索、去实践,同时在此过程中产生美好的情绪、体验,因此,从第一堂课绪论开始就应引入故事,医学免疫学从发现到证实的每个知识点,都有一段感人的科学故事,比如将预防天花的“痘苗”的发现作为铺垫,将抽象的“免疫”具体化为学生们碰触过的事件,使学生们对“免疫的感念”有个初步的认知,在故事的背景下再阐明免疫的概念及免疫的功能等抽象的知识就顺理成章了。免疫学其他的概念同样有相关的故事,比如德国科学家贝林用白喉抗血清拯救白喉患儿故事,从而得出了抗体这章知识的学习。因而,在同学们学习的每一新章里,老师们都必须用心设计,耐心引导,同学们对相关章节的知识产生浓密的学习乐趣,以带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2]

二、提高学生对免疫学教学的重视

吸引学生对免疫学学习的重视,才能使学生有学好免疫学的决心,所以,将以下几点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1、纳入诺贝尔奖的教学

向学生们介绍关于医学免疫学在诺贝尔奖中所取得的主要业绩,提高学生们了解免疫学的重要性及其发展趋势。例如,早在1908年,俄国科学家伊拉・伊里奇・梅契尼科夫与德国科学家保罗・埃尔利希发现的细胞吞噬作用,从而取得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随后,奥地利的Karl Landsteiner 在1900 年发现了 A、B、O血型以及 1913 年法国的Charles Robert Richet对超敏反应的研究,分别获取了的生理学医学奖。到2000 年以后,仍然有关于医学免疫学的研究而获奖。其中艾滋病病毒的发现者Luc Montagnier 和 Francoise Barre Sinoussi两位科学家因此在2008年获得诺贝尔奖。此类科学家们的故事讲解可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讲课格外生动,引起学生对免疫学的重视性。

2、结合实验课教学

在讲授理论教学的同时,实验课的教学可验证其基础知识,能协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升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3-4]常见的免疫学试验分如凝集反应、ELISA、吞噬实验及单核细胞的分离及过敏原检测等。即可以提高学生科研操作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理论教学结合实验操作及其发生原理的讲解,引起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的重视。

3、结合临床病例进行教学

免疫学学习中穿插临床病例教学,可使抽象的概念易于理解、通俗易懂,同时提高了学生的重视。在免疫教学过程中 “免疫应答”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恰当插入病例,如“MHC”教学环节中,引入患有“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检查项目如“DR3”,结合病例进行讲解,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气氛,可提升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主动学习。教学过程中,把理论教学内容与临床病例相关知识紧紧融合在一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开阔了知识领域,而且能使医学免疫学的理论教学与临床病例更加紧密得结合在一起,能使学生在学习基础免疫知识的过程中,愈加深切地认识到,基础免疫的知识在临床中的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上几种教学方法可增加对医学免疫学教学趣味性,把索然无味的知识介绍的津津有味,使临床班的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免疫学相关的人物事迹、形象实验操作或临床病例相融合,大大减弱了对免疫学知识的理解度,同时提升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可使医学免疫学在学生的心目中烙下了的深深的烙印,对临床生将来无论从事的科研或临床工作都能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Boye S,Moen T,Vik T.An e-learning course in medical immunology:does it improve learning outcome?[J]. Med Teach,2012(9)649-653.

[2] 刘星光,陈祥,侯晋,等.以兴趣为导向的多元化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6(6)436-438.

[3] 郑源强,包玉龙,丁枫等.研究生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5(4)548-550.

医学免疫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226-01

实验教学是医学免疫学当中重要的部分,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完善学生的思维。

1 引导学生自觉形成个性化的思维

在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思维,如果只是一味的向学生灌输医学免疫学知识,那么就会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在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己总结学习方法,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有效的提高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2 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维

在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中,当学生对某一个问题产生疑问的时候,才会去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当中,从而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深刻的记忆,完善学生的知识面。因此,作为医学免疫学教师应该在每节课前的几分钟,根据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来设置相应的问题,突出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以此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启发。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运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去主动的思考问题,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平时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来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实验方法,以此来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提高实验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得到完善。

3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能力

所谓批判性思维能力主要是指运用唯物辨证法的基本法则,来完善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以形成。目前,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许多理论和结论都没有办法得到有效的解释,但是随着现代研究手段的不断发展,医学免疫学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作为医学免疫学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的去发现新事物,新知识,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注重培养学生质疑权威和教科书,使他们形成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只有这样才可以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以发展。

4 注意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

灵感主要来源于生活,想要开发学生的灵感思维,首先应该从学生的创新意识上出发。因此,作为医学免疫学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相应的问题和例题来启发学生的灵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的启发,并且教师不应该急于向学生提供思路和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大胆,有意识的判断正确的结果,不论学生所寻找的结果是否正确,教师都应该及时的进行鼓励和表扬,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从而有效的完善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灵感思维。

5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由于医学免疫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验方法和技能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加深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科学的实验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要在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完善学生的能力,对于实验中所产生的现象和容易发生的失误以及安全等应注意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牢记,在实验开始之前,学生要把方案在实验前交教师审阅,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创造成果,纠正某些实验方案的错误,提出某些实验方案的缺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不但可以加强实验操作过程的正确性,还可以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实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验中所出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失败中找原因,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教师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把学生带入科学探索情景之中,让学生亲自探求新知识,可以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信任学生和尊重学生,并且不断的改进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的方法,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从而养成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善于思考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成为创新能力的人才。

6 注意各学科的交叉,培养学生联系的思维方法

由于医学各个学科都存在相互联系的情况,如果把任何一门学科独立来看,都会使学生在理解上出现问题,很难真正的理解医学免疫学知识。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做好各学科的交叉学习,才可以使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的理解能力得以完善,获取更多的免疫学知识。例如当遇到学生较难理解的医学免疫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分析问题所在,以此来使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掌握医学免疫学的知识。除此之外,当学生对所学的医学免疫学知识模糊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复习,这样才可以在进行医学免疫学实验的时候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当医学免疫学实验中,出现和临床知识相关话题的时候,教师也应该进行重点的讲解,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全面完善学生的思维能力。

7 结语

综上所述,在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中,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首先应该探索和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并且形成一套有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有效的调动。除此之外,教师应该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觉形成个性化的思维,以及注意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注意各学科的交叉,培养学生联系的思维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希君,田飞,姚旌旗.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2):126-128.

[2]熊平源,王强,郭凯文,等.提高医学免疫学教学效果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2):122-126.

医学免疫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203-02

医学免疫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临床医学、药学和护理学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而且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因为其理论逻辑性极强,内容相对抽象,知识结构庞杂繁复,学生首次接触时均感到免疫学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而双语教学的应用,为高等医学院校师生掌握、传播和交流医学免疫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国家教育部要求医科类高等院校双语授课的课程比例应达到所开课程的5%~10%。目前,全国大多数医学高等院校都开展了基础课程的双语教学,部分院校开始了临床医学课程的双语教学。[1]国内外的双语教学实践证明,双语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潜质,能够使学生用两种语言思考和交流。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增多的今天,双语教学成为促使高等医学院校专业教育与国际接轨,培养新型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现在双语教学在高等医学院校的实施仍处于试验性阶段,这种新的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需要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本文就本教研室开展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实践谈了一些体会。

一、教师备课教材的选用

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大多选用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陈慰峰教授主编的《医学免疫学》作为中文版教材。我们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参考的英文原版教材包括:Abul K.Abbas和Andrew H.Lichtman主编的《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Charles A.Janeway等主编的《Immunobiology》以及Richard A.Goldsby等主编的《Kuby Immunology》。它们是西方国家高等医学院校采用的经典教材,也是国际公认的具有影响力的免疫学教材。这些教材虽然彼此之间在内容及编排上不尽相同,但均整合了医学免疫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前沿进展,信息量非常大。教材编写者用原汁原味、文法优美的英语对专业知识作出清晰准确、深入浅出的描述,而且重要的理论均有翔实的实验方法及研究过程的介绍。这些英文版教材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运用大量的照片和彩色图解,将免疫学理论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使我们的备课变得轻松。例如:B淋巴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过程是免疫学的核心内容,其中辅T淋巴细胞对B淋巴细胞的辅助作用是重点内容,整个辅助的过程涉及很多的免疫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而且这些相互作用具有时间顺序。如果整个过程只有相应的文字叙述,则不易理解。《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中用简单的四幅图将此过程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尽管双语教学的备课远较纯汉语教学工作量大得多,但由于使用了这些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并没有感到枯燥和繁杂,而是饶有兴趣,免疫学专业知识增长的同时,专业英语水平及授课效果均明显提高。

二、国外优秀的免疫学杂志是备课教材的必要补充

现代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技术成果经过专家的筛选、整理、编制成书,再出版发行,整个过程要花上多年,在学生开始使用时,有的观点已不够确切。[2]因此查阅近期出版的优秀的免疫学杂志是授课教师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手段。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参考的期刊包括:Annual Review of Immunology,Science,Trends in Immunology,Current opinion in Immunology,Immunit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等。我们将所阅读的文献及时总结,定期在教研室开展学术交流,营造了英语学习的良好氛围的同时提高了教研室整体教学和学术水平。

三、学生教材的选用

教材是教和学的重要依据。在基础医学教育中及早使用英语原版教材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其价格昂贵,不宜普及。学生用书多采用自编教材。我们教研室以《Basic Immunology》为蓝本,自编教材《Outline of Immunology》。本教材共12章,前9章为基础免疫的内容,先概述免疫学的基本内容,接下来介绍固有免疫,其后的内容是适应性免疫及免疫耐受;后3章是临床免疫的内容,涉及肿瘤和移植免疫、超敏反应和免疫缺陷。这本自编教材将免疫学的主要内容以图表的形式展现,使免疫学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辅助学生理解手中的汉语教材。但由于该教材文字表述较少,不能单独作为学生用教材,我们为学生提供了电子版本的英文原版教材,他们课下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

四、注重教学策略的应用,提高教学效果

1.师生双方都明确双语教学的意义和必要性,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我们在开展双语教学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让学生明确双语教学的目的,让学生知道这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帮助他们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培养英语思维和交流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主导作用,我们一方面鼓励学生要有接受新知识、接受新挑战的信心,在肯定他们有能力尝试这种新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面对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尽管免疫学的专业英语词汇相对于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要简单的多,但毕竟不是我们的母语,学生有思想顾虑很正常。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做好工作,争取他们的理解,充分调动其学习热情及学习主动性,师生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和学的任务。

2.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充分利用双语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免疫学相关知识专业。例如:医学免疫学概论中首先介绍的就是免疫的概念,我们在多媒体课件的一张幻灯上同时给出两段关于免疫的描述。一个是汉语教材上的概念:免疫(immunity)即通常所指免除疫病(传染病)及抵抗多种疾病的发生。另一个是《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中的一段叙述:In a broader sense,immunity refers to the ability to respond to foreign substances,including microbes or molecules。讲解该概念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将此段英语论述念给学生听,或是单纯的汉译英,而是解释:在将学生可能不懂的个别的英文单词解释后,重点强调ability这个单词,这样使学生们理解免疫是一种能力,进而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文教材中免疫的内涵。

3.授课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双语教学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为医学免疫学的授课提供了必备的手段,课件中内常加入英文图片和教学动画,使其内容丰富,并且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从而可以使免疫学比较抽象的专业内容变得易于理解。但需注意,不同教材对于同一种免疫细胞、膜表面分子或者相同的免疫应答过程的表示方法往往不尽相同。例如,辅T淋巴细胞在《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中用桔红色表示,而在《Immunobiology》中则用蓝色表示,所以为了方便学生在课上很快接受教学内容,课件选用的图片或者动画最好出自同一本国外原版教材。

4.根据学生情况,双语教学过程中逐渐增加英文比例。学生在开始阶段的学习中逐渐熟悉了抗原、抗体、免疫分子及细胞等医学免疫学基本内容的英文术语及表述,在学内容免疫应答时,便可以接受大比例英文的授课,并能理解所学的知识。

五、学生反馈意见的收集

授课一段时间后通过与学生座谈,同时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本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以及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授课进度、方法及内容的难易度进行了及时调整。总之,双语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需要不断完善,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去探索和实践。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携手前进,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春红,李涛,王亮.综合性大学医学双语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5,4(4):247-249.

医学免疫论文篇(9)

[关键词] 免疫组化; 质控; 病理; 医技人员; 沟通交流

[中图分类号] R446.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3-121-02

免疫组化是目前病理诊断方面广泛应用的新技术,在病理诊断鉴别肿瘤中起重要作用,也是指导临床肿瘤治疗和判断肿瘤预后的重要依据[1]。免疫组化发展较快,染色结果受多种复杂因素影响以及病理诊断和病理技术二者均充满个性化,颇具经验型,难以标准化,造成目前免疫组化质量难以令人满意[2],免疫组化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引起了业内极大的关注。因此,强化病理实验室免疫组化质控成为当前病理学科发展的迫切要求[3] 。

1 质控中医技人员沟通交流的重要性

1.1 对免疫组化质控的正确理解是基础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受制片因素、染色方法、染色流程、试剂质量、实验室条件等综合因素影响。同一种抗原可以在多种肿瘤或组织中表达,没有一种完全针对某一肿瘤或组织的特异性抗体,也给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正确判断带来困难和一定局限性。免疫组化结果判断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体现病理医技人员综合水平[4]。免疫组化具有非常强的技术性和实验性特性决定了要做好免疫组化确实不易。强化免疫组化质控,使免疫组化操作逐步规范化、标准化、正规化,对切实提高免疫组化染色质量,同时促进和提高病理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沟通交流是做好免疫组化质控的现实需要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免疫组化质控有一套比较先进的方法和程序,国内免疫组化质控方法正处于摸索之中,免疫组化质量尚未形成一个权威性标准。在免疫组化标准化欠缺足够重视、免疫组化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下,面对多种复杂因素影响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要做好免疫组化质控工作必须依靠病理医技人员通力合作。病理医生和技术人员历来关系微妙,如果都站在各自立场上,很难客观正确解读清楚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现象如染色结果表达与不表达,该不该表达的真正意义和原因,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可靠性将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免疫组化室内质控和室间质控中非常需要加强彼此之间沟通交流,发挥诊断医生主导作用,改变诊断医生只关心染色结果、技术人员只管技术操作的现状[5],实事求是综合分析判断整个免疫组化制片过程、染色过程、正确评估染色结果,从而促进免疫组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免疫组化病理诊断的质量和水平,和谐病理医技人员关系。

2 做好医技人员沟通交流的关键

2.1 相互理解和尊重

一般情况下,病理医生关注的只是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对染色结果判断体现医生业务水平。技术人员是免疫组化实际操作者,理论水平不足,操作受各种技术条件因素影响较大。医技人员相互之间应该尊重,不要各自从专业技术解读染色结果,应该站在对方角度理解各自专业的能力和局限。大家要充分认识到:做好免疫组化质控,提高免疫组化质量对病理医技人员都必须有一个认识过程和经验积累过程,正确解读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也需要有一个不断认识过程,并且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一些单位开展免疫组化质控但效果不明显,很大程度上是医技人员之间的理解和尊重问题以及出现问题后双方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医技人员之间相互理解和尊重应该是做好免疫组化质控的最关键因素,相互之间有效沟通交流是做好免疫组化的现实基础。

2.2 提高专业水平

专业水平不高,难以沟通。免疫组化发展较快,试剂种类增多、染色方法改进、操作流程更新,理论观念变化都需要病理医技人员加强学习。专业素质提高了,对染色结果原因有了客观理解和正确评估,更有利于病理医技人员做好免疫组化质控,提高免疫组化质量,认识免疫组化机制,有效发挥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和指导临床肿瘤治疗中的积极作用,共同推动免疫组化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3 医技人员有效沟通交流的方法和技巧

3.1 建立免疫组化工作单加强室内质控

免疫组化工作要标准化,需要有严格的质量控制。病理医技人员要根据自己实验室具体情况共同讨论制定免疫组化工作单内容,将制片程序[6]、试剂类型、染色方法、操作程序、适合的质控对照和实验条件细化列入室内质控免疫组化工作单,每次操作中都认真实时记录,客观反映免疫组化染色全过程,给医技人员正确判断染色结果,分析结果原因和总结经验提供客观依据和方向,为尽快找到一种较好的、标准化的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摸索出一种适合本实验室免疫组化质量控制的方法[7]打开思路。避免医技人员之间对染色结果缺乏依据猜测引发误解,营造科室宽松的学术氛围和正常和谐的专业技术反馈机制。在做好免疫组化室内质控中,摸索最佳抗体和染色流程、最佳实验室条件以及结果正确分析和问题原因查找更需要医技双方坦诚交换意见和建议。

3.2 参加全国免疫组化质控网活动搞好室间质控[8]

全国免疫组化质控网通过病理专家和试剂公司技术专家对统一分发切片的染色效果按照免疫组化质控标准测评,找出普遍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推荐最佳抗体和染色流程,为免疫组化染色规范化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参加的单位都得到较大提高。争取参与其中室间质控活动,了解专家对本单位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评估,分析本单位与优秀实验室的质量差异,病理医技人员可以明确知道本单位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真实情况,找到准确解读染色结果的方法,在较高技术层次对比中找差距,分析原因,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好方法好经验,不断改进操作提高免疫组化质量。这些无论对诊断医生还是技术人员在免疫组化规范化学习方面都是最便捷、提高最快、效果最明显的好方法。

病理医技人员之间相互沟通交流是打开免疫组化质控的一扇窗户,效果取决于病理医技人员共同努力,效应体现在免疫组化质量上。

[参考文献]

[1] 陈磊. 分子肿瘤病理学的新进展[J]. 癌症杂志,2007,26(1):106- 112.

[2] 刘复生,刘骅,吕福东,等.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J]. 癌症进展杂志,2007,5(4):355-361.

[3] 陈杰,郑杰,霍临明. 重视免疫组织化学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J].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5,34(2):65-66.

[4] 马大烈,白辰光. 免疫组织化学阳性标记结果的观察和判断[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3,19(5):557-559.

[5] 周小鸽. 重视病理医生在免疫组织化学应用中的主导作用[J].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4,33(6):77-79.

[6] 梁英杰.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制片的规范和质量控制[J].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04,13(2):262-264.

医学免疫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R39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7(b)-140-02

免疫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前沿的科学,发展很快,又是密切联系实际的应用科学。其理论与技术广泛渗透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等各个学科[1],其理论性强、内涵丰富、内容繁杂抽象,初学者很难理解和掌握,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免疫学教学质量呢?这就激励我们在教学实践工作中不断去寻找便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为了改变这种教者难教,学者难学的尴尬局面,我们在免疫学教学中不断摸索改进,总结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已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图解启示法

多媒体教学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我国的很多高校已经普及,这种教学手段为我们实施图解启示法教学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免疫学拥有大量的概念,各种免疫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丰富的免疫细胞发生作用的过程等等。如果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大量枯躁的文字讲解,学生根本无法理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免疫学这门学科丧失兴趣。于是我们恰到好处地采用了图解启示法。例如,我们在讲解内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的概念以及区别时,如果只是讲解内源性抗原由自身细胞合成,而外源性抗原则是外界物质入侵,就会显得有些抽象,这时我们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上的图1来讲解,这样就比较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又例如,我们在讲免疫球蛋白的两个特殊的结构J链和分泌片时,我们讲到J链是一富含半胱氨酸的多肽链,浆细胞合成,以二硫键的形式共价结合到Ig的重链上,功能是将单体Ig分子连接为多聚体;分泌片,为含糖肽段,由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以非共价形式结合到二聚体上,保护分泌型IgA,使之不受环境中酶的破坏,并介导sIgA的转运。这样讲解,可能同学们很难想象这个J链和分泌片到底在免疫球蛋白的什么位置呢?如果结合多媒体课件上的图2讲解,同学们就比较好理解。

2箭头示意法

免疫学当中,很多免疫学术语对我们初学者来说比较陌生,抽象深奥,同学们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繁杂的语言描述可能会使同学们感到一头雾水,为了把难于讲解和理解的内容转化成易于讲解和理解的内容,我们采用了箭头示意法来对一些内容进行讲解。例如,我们举例感染SARS时,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强弱决定着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我们就采用了如图3的箭头示意法。

图3 感染SARS后机体的反应

通过结合箭头示意法讲解以后,同学们头脑中就会形成一个清晰的轮廓,机体免疫功能正常,免疫功能下降以及免疫功能异常增强时,对机体产生了哪些不同的影响,就比较便于同学们掌握。可见,这种方法可化繁为简,便于学生记忆,激起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3临床思维法

免疫学理论知识繁多,如果不能与临床相联系,就会导致教师教之枯躁,学生学之乏味的后果。为了消除这种弊端,我们在进行免疫学教学时,尽可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基础免疫联系临床免疫,密切结合临床讲解免疫学知识。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陋习,进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为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我们在讲免疫应答发生在外周免疫器官,并且清除异物后,免疫细胞要发生凋亡时,举的例子是我们感冒时,颈部淋巴结肿大,是因为它是外周免疫器官,大量免疫细胞聚集到这里发挥免疫应答,所以淋巴结发生肿大,当感冒治愈以后,颈部淋巴结又恢复正常,就是因为发生应答以后,免疫细胞发生凋亡,保持机体正常的功能[2-4]。

综上所述,我们在免疫学教学中通过采用图解启示法、箭头示意法和临床思维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免疫学的兴趣,学生思维推理能力的培养也显著优于“填鸭式”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敬宁.适应学科特点,提高免疫学教学效果[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7(4):346-347.

[2]李速婷.实验教学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应用调查[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124.

[3]陈爽,鞠晓红,方芳.谈基础免疫学理论的几种教学方法[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7):187.

上一篇: 老人护工护理 下一篇: 发热患儿的护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