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患儿的护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17 15:45:29

发热患儿的护理

发热患儿的护理篇(1)

[中图分类号] R735.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3(c)-0138-02

发热是各种疾病的常见症状,正常的发热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在一定范围内的体温升高有利于发挥防御功能,但如果超过了正常范围且发热持续不退就会使心脏负担增加,机体内部的耗氧量也大大增长,到了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就可能导致脑部供氧不足,从而引起脑缺氧、脑水肿和神经细胞的坏死[1]。由此可见,发热并不可小觑,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降温将对人体的身体健康和成长造成严重的影响。而小儿患儿又不同于成人,尤其是年龄很小的患儿往往主诉能力较差,在持续发烧的时候只表现出简单的哭闹,这就需家长或护理人员密切观察,积极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为了进一步分析发热患儿的护理措施和护理效果,现选取该院2010年12月―2011年12月间收治的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热的90例进行分组试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热的90例为研究对象,患儿最高体温均超过了38.5 ℃,患儿入院时由于部分家庭采取了一些自助降温措施,因此部分患儿的温度有较小程度的降低。有30例患者家长在家自行物理降温,44例患者服用退烧剂,另外16例患者没有采取任何降温措施。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中有23例为男孩,22例为女孩,最大年龄为12岁,最小年龄为3个月,平均年龄(4.56±3.11)岁;对照组中有25例为男性,20例为女性,最大年龄为12岁,最小年龄为2个月,平均年龄(4.43±3.09)岁。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包括:初步判断患儿的发热原因,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发热时间、持续时间判定患儿的发热原因。然后是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由于小儿还生长发育的基础阶段,各组织结构的发育不够成熟,其体温调节中枢不够健全,会由于各种外界因素受到影响,比如季节气候变化、年龄、饮食、哭闹、以及衣被等,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这些因素,根据气温的变化增减小儿的衣物,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控制室内温度变化,不可忽冷忽热,为患儿提供充足的食物摄入,为小儿提供安静的休息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2]。如果是在天气冷的冬季尤其要注意患儿保温,防治感冒发生,保温过程中要注意着重四肢等末梢部位的保温,摄入的食物应为加热的,不吃冷饮。在手足口病、流感等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要注意防治感染,必要的时候进行疫苗接种。在温度高的时候,小儿机体代谢会增快、各种养分、能量的消耗也就比较多,而患儿的胃肠道蠕动减弱,消化液生成和分泌减少,影响消化和吸收,加之体质虚弱,应注意患儿休息,多饮水,同时进易消化、清淡、流质饮食和液体补充[3]。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析患儿发热情况,并根据其发热程度实施降温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病情护理、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2.2.1 体温上升期 这个阶段也是发热的初始阶段,及时有效的措施对于发热的控制有着良好的效果。同时,体温的上升往往与病情和患儿的体质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发烧是缓慢的过程,可能需要长达几天的时间才会上升到峰值,而有一些发热则非常迅速,可能几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就达到了峰值。其症状主要是皮肤血流减少而汗腺并没有分泌汗液,身体散热情况非常差[4]。患儿往往表现出面色苍白、发冷、皮肤干燥、或者寒颤及抖动。对于此时期的患儿,其护理措施主要是让患儿卧床休息,适当的增减盖被和衣物,保持环境的安静,不要让患儿受到惊吓及其他外界刺激;如果患儿发冷或者颤抖则可以适当增加衣物或者在足部放置热水袋,待患儿体温逐渐升高的时候拿开。注意在这个时期不适宜采用冷毛巾敷额头。应多让患儿饮水,使体内保持充足的水分,患儿的饮食不宜选择干燥的食物,应多为其摄入流食,比如稀饭、蛋汤、绿豆汤等等,多食新鲜蔬菜以及水果[5]。

1.2.2.2 高热持续期高热持续期 顾名思义,这一时期也就是患儿的体温达到了高峰值的时候,并且这一高热期如果得不到及时的降温措施将持续保持。在这一时期,患儿的皮肤血管便逐渐开始扩张散热,患儿的体表血流量慢慢的增多,患儿初始表现出呼吸急促、面色潮红、脉搏加速等症状,这时候应积极的为患儿测量体温,当体温超过38 ℃的时候可以给予适量的退热剂,如果温度得不到控制并持续上升的话,患儿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比如呓语、胡言乱语、行为障碍、神志不清,并可能伴有头痛、头晕、嗜睡、不安等并发症,还有一些情况严重的患儿可能出现呕吐、浑身无力、虚弱及食欲不振等[6]。

这一时期的患儿应及时送往医院,积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尽量解除由于高热带来的痛苦。一般的护理措施为:取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冷敷头部、冰水灌肠等,通过这些强制的手段降低体温,以免体温过高对患儿的脑、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造成影响或伤害。同时,这一时期的绝大部分家长往往由于对孩子的担心而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就相关的知识、治疗情况等信息及时的告知家长,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解除患儿家长的紧张心理。同时对患儿家长进行护理措施的相关健康教育,使家长能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给患儿进行降温,以减少高热惊厥等并发症的发生[7]。

在小儿发热患儿护理中,往往会在患儿实施了降温30 min后再次进行体温测定,一者是检查患儿的高热是否得到控制,另外是由于家长习惯于以这次体温来衡量退热措施是否有效。但大量的临床统计资料表明,绝大部分高热患儿在采取降温措施30 min其体温并没有非常明显的下降或者没有下降,甚至可能出现继续增长的势态。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降温措施、不同病情的患儿其降温效果也各不相同,而很多患儿家长由于对其中内情不够了解因而更加紧张,认为护理人员没有采取正确的方式或者没有积极的降温。这就需要护理人员耐心的为家长解释,安抚其焦虑心理,避免引起医疗纠纷等事故发生。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对患儿的口腔进行护理,由于患儿处于高热状态,其唾液的分泌也就相对减少,降低了口腔的自我清洁能力,如果存在食物残渣就很容易引起细菌大量繁殖最终导致口腔炎、齿龈炎等口腔疾病的发生。可以用消毒棉签擦拭也可以用淡盐水含漱[8]。

1.2.2.3 体温下降期 这一时期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体温逐渐下降并恢复至正常水平,患儿的皮肤逐渐红润,并可能大量出汗,因为家长要及时为患儿更换衣物,并积极的鼓励患儿多进食蔬菜、水果及易消化的食物。查看外界温度,可让患儿适当的外出散步及简单的活动,吸收新鲜空气。

1.3 效果判定标准

显效:患儿体温处于正常水平,皮肤恢复红润,无头晕、头痛等现象;有效:患儿体温有下降现象但没有恢复至正常水平,皮肤略显干燥;无效:患儿体温无下降或上升,皮肤干燥、头痛、头晕等症状未得到减缓。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中显效35例,占总数的77.78%,有效9例,占总数的20.0%,无效1例,占总数的2.22%,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中显效25例,占总数的55.56%,有效10例,占总数的22.22%,无效10例,占总数的22.22%,总有效率为7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小儿发热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如果得到了及时的处理并不会有较大的影响,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则可能对患儿的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及时的观察患儿的病情发展情况,了解和掌握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降低发热患儿体温、促进小儿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该次研究可以看出,对于发热患儿除了要进行常规的护理,还要从体温开始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等各个时期分别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并从皮肤、口腔、心理护理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儿及患儿父母的治疗依从性,从而促进患儿早日恢复。

[参考文献]

[1] 白雁荣,范国义.100例手足口病留观患儿护理体会[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9):1137-1138.

[2] 陈立华,李清华,王婕,等.发热患儿肛温与腋温测量值差异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9(10):42+44.

[3] 陈艳.发热患儿家属相关知识水平与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及分析[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11):116-118.

[4] 闫红.亚低温治疗应用于重症手足口患儿的护理体会[C]//2013年河南省儿科优质护理服务规范管理培训班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郑州:河南省护理学会,2013.

[5] 朱艳君.多频振动排痰机应用于危重患儿的护理体会[C]//2013年河南省儿科优质护理服务规范管理培训班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郑州:河南省护理学会,2013.

[6] 杨关芬,陈静,蓝琴,等.发热患儿家庭护理现状调查及对策[C]//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社区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北京:中华护理学会,2012.

发热患儿的护理篇(2)

对于患有猩红热的患儿来说,其在治疗期间可伴发变态反应、感染、中毒等情况,若治疗不当或护理不当,极易引发多种并发症,给患儿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1]。因此,在予以猩红热患儿有效治疗的同时,还应高度重视对患儿的护理干预,以有效控制病情进展,使患儿早日恢复健康。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猩红热患儿的护理对策及安全管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40例猩红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经检查均确诊为猩红热,且存在扁桃体充血、头疼、肿胀、咽痛等症状,在发病初期均出现草莓舌,体温持续5 d以上达30~40℃,且在24 h内均出现鸡皮疹情况。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n=20)和对照组(n=20)。试验组中,男女性患儿比例为8∶12;年龄3~7岁,平均年龄(4.53±0.55)岁。对照组中,男女性患儿比例为7∶13;年龄2~8岁,平均年龄(4.49±0.52)岁。两组患儿的基础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已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研究对象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即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及时做好患者身体清洁,并按照医嘱用药。试验组患儿给予全面护理干预及安全管理。(1)环境护理:应对患者所住病房定期开窗通风,确保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光照充足。若患儿家庭允许,可每日以醋酸熏蒸消毒病房空气,并限制进出病房人员,禁止吸烟,以防污染空气,导致患儿感染。同时,应叮嘱急性期患儿在2~3周内绝对卧床休息,以促进病情的恢复,以防心、肾及关节出现并发症[2]。(2)病情监测:对于急性期患儿护理人员应每30 min巡视1次,观察患儿的脉搏、呼吸、体温、血压等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儿面色等病情变化,同时应定时巡视患儿咽部分泌物、口腔黏膜变化情况,及时询问患儿咽部疼痛问题,并及时查看患儿是否存在呼吸困难、关节疼痛、耳道流脓、眼睑水肿等情况;密切监测患儿的尿液颜色、性质、量等,以免患儿并发变态反应性疾病而加重病情及增加治疗难度[3]。若在巡视期间发现患儿出现异常,应立即告知医师进行及时处理。(3)发热期护理:发热是患儿最常见的初期症状之一,对于处于发热状态的患儿应予以温水擦浴、头部冷敷等物理降温,切记避免使用冷水或乙醇擦拭来降温,以免刺激患儿皮肤引发更为严重的并发症。若经物理降温仍无法有效降低患儿体温,患儿体温仍保持在38.5℃以上,可予以患儿适当退热剂,并告知家属多喂患儿水,,在发汗期间应做好患儿的保暖工作,但避免过度捂汗,以免阻碍降温[4]。同时,应及时更换床品、衣物,确保皮肤干燥,以免潮湿、着凉等引发皮肤瘙痒。(4)用药护理:临床需通过青霉素、头孢类抗菌药物治疗猩红热,以上药物须先行皮试确认患儿无过敏情况后方可使用,在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的患儿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应立即停用药物,并告知医师处理。在行静脉滴注时,尽可能留置针管,以免患儿哭闹不配合治疗,同时应注意及时调整滴速,滴速不宜超过30滴/分[5]。(5)皮肤护理:患儿在出疹时应做好皮肤清洁工作,沐浴时应用温水,避免用热水,并禁用肥皂、乙醇等擦拭皮肤;若患者存在严重皮肤瘙痒情况,可外涂炉甘石洗剂;当患儿退疹脱皮时,切忌不可撕剥脱皮,可由护理人员用消毒后的剪刀剪掉;及时修剪患儿指甲,用纱布将患儿指甲包好,以免患儿用指甲抓痒损害皮肤;若皮肤出现小面积损伤,可擦涂5%碘伏,并包扎棉质消毒敷料,避免出现感染。此外,尽可能让患儿穿着棉质衣物,尽量避免穿着化纤类或绒布内衣裤,以防瘙痒严重;及时更换患儿床品,确保床上用品干净、整洁[6]。(6)口腔护理:及时清洁患儿口、鼻及咽部,对于年龄偏大的患儿可于睡醒时或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于年龄偏小的患儿可用药棉蘸生理盐水擦拭口腔,并嘱患儿家属多喂患儿白开水,为防患儿嘴唇开裂,可涂膜液状石蜡[7]。(7)饮食护理:嘱患儿家属予以患儿易消化、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并按照患者病情予以针对性饮食方案,对于咽痛的患儿可予以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对于发热期患儿宜以清淡饮食为主,并告知患儿家属少食多餐,禁食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8)传染预防护理:在患儿症状消除前,均应行隔离处理,且在经过3次咽拭子培养呈阴性后方可解除隔离,并严格限制探视人员。同时,消毒患儿所用一切物品。(9)健康宣教:应向患儿家属详细讲解疾病知识、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以提高患儿家属知识掌握度,进而使患儿家属能够积极协助患儿顺利完成治疗。(10)心理护理:因隔离及病情,患儿易出现哭闹等焦躁、不安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应热情与患儿交流,转移患儿注意力,以缓解患者不良情绪,通过轻柔的话语鼓励患儿配合治疗。k安全管理:为确保患儿住院期间的安全,应告知患儿病房内所有器具、用物的使用方法,不可随意触动医疗器械,以免引发意外。对于行留置针的患儿,应告知患儿家属留置针注意事项,并告知家属切不可随意行降温处理;对于接触患儿的人员应佩戴口罩,并消毒手部,对于患儿所使用的所用物品进行消毒,包括玩具,以免交叉感染。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消除时间、门诊治疗时间、治疗效果及患儿家属满意度。治疗效果分3个标准,显效:患儿经治疗及护理后疹退后皮肤脱屑、咽峡炎、发热及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等临床症状彻底消除;有效:患儿经治疗及护理后以上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无效:患儿经治疗与护理后,以上临床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以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评定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满分100分,分为十分满意(85分以上)、较满意(65~85分)、不满意(65分以下)3个等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除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

护理后,试验组患儿退热时间、咽痛消除时间、皮疹消除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3.19±0.99)d、(3.01±0.25)d、(4.19±0.99)d、(6.52±1.32)d;对照组患儿退热时间、咽痛消除时间、皮疹消除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5.18±2.03)d、(5.24±1.49)d、(6.35±2.43)d、(10.51±2.53)d。试验组患儿退热时间、咽痛消除时间、皮疹消除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对比

护理后,试验组患儿中显效14例,有效5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患儿中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0.0%。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对比

试验组患儿家属中十分满意19例,较满意1例,不满意0例,护理满意度为100.0%;对照组患儿家属中十分满意8例,较满意7例,不满意5例,护理满意度为75.0%。试验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猩红热为感染、变态反应与中毒三者病变结合所致疾病,为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好发于儿童。发热、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咽峡炎等为其主要临床表现[8-11]。若未予以患者及时的治疗与护理,可导致病情反复发作,甚至引发心肌炎、关节炎、肾炎等并发症,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对于猩红热患儿来说,因其自身意识尚未完全,因此除了有效的针对性治疗外,还应予以患儿适当的护理干预及安全管理,才能确保患儿得到有效的治疗,并有效预防并发症,从而促进患儿病情的改善,确保患儿顺利出院[12-15]。全面护理干预从环境、病情、患儿所处疾病各时期及用药、皮肤、口腔、饮食、传染预防、健康宣教、心理、安全管理等方面入手,予以患儿全面的护理干预。其目的在于经环境护理严控交叉感染,遏制病情的进展;经病情监测最大程度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免病情进展;经发热期护理控制患儿体温,以防并发症加重导致治疗难度加大;经用药护理强化患儿治疗效果;经皮肤护理强化患儿病痛所致其他损伤及感染等;经口腔护理强化患儿呼吸道护理,提高患儿舒适度;经饮食护理增强患儿机体抵抗力,以利于病情的改善;经传染预防护理降低病情传染的可能;经健康宣教提高患儿家属疾病认知与护理干预措施掌握度,以确保其协助医护人员做好患儿配合,以利于治疗的顺利完成;经心理护理减少患儿哭闹等情况,并稳定患儿家属的情绪,以确保整体疗效;经安全管理减少患儿交叉感染的可能,强化整体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试验组患儿退热时间、咽痛消除时间、皮疹消除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给予猩红热患者科学、合理的全面护理干预及安全管理措施可使患儿病程显著缩短,并显著改善患儿的病情。

参考文献

[1]刘维量,寇增强,房明,等.2008—2017年山东省猩红热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9,46(1):15-19.

[2]荣红.心理护理在猩红热患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6):221-222.

[3]张欣.针对性护理对猩红热患儿康复及并发症的影响[J].皮肤病与性病,2020,42(3):465-466.

[4]王小芳.对猩红热患儿进行优质护理的效果探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22):278-279.

[5]贾媛媛,赵保玲.全方位护理干预对猩红热患儿住院时间及患儿家属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9,42(5):148-149.

[6]陈慧琴.猩红热患儿36例的临床护理干预[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9):360-361.

[7]王岩.临床路径在猩红热患儿诊疗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22):168-169.

[8]王小芳.对猩红热患儿进行优质护理的效果探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22):278-279.

[9]袁晓楠,牛峥彬,王伟,等.48例猩红热患儿的护理对策及安全管理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01):248-249.

[10]高雪芬,李国华,樊婷,等.山西省2005—2018年猩红热流行特征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6):720-721.

[11]刘利,姚树生.小儿烧伤合并外科性猩红热的护理[J].东方药膳,2020(15):263.

[12]刘春英.临床护理路径在猩红热患者诊疗护理的实施效果研究[J].养生保健指南,2018(14):67.

发热患儿的护理篇(3)

[关键词] 门诊护理干预;小儿热性惊厥;预防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3(c)-0147-03

Application of Outpatient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redicting the Febrile Convulsions in Children

ZHANG Yan-hua

Fenglin Outpatient Department, Paediatric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outpatient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redicting the febrile convulsions in children.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134 cases of fever children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5 to October 2016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67 cases in each,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the outpatient nursing intervention,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the routine nursing, and the occurrence of febrile convulsions and qualified situation of health education of children’s parents were observed and the nursing satisfactory degree of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was evaluat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febrile convulsions and education qualified rate of children’s parents, nursing attitudes of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nursing operation, health education and emergency handling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3.0%, 92.5%, (96.8±2.5)scores, (97.5±2.1)scores, (94.8±3.4)scores, (97.9±3.1)scores vs 11.9%, 79.1%, (91.4±2.7)scores,(92.2±2.3)scores,(88.9±3.2)scores,(91.8±2.8)]scores,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Outpatient nursing intervention; Febrile convulsions in children; Prediction

小菏逼冢常见急症之一即为热性惊厥,出生后6个月至3岁间均有可能首次发病,热性疾病初期为主要的诱发原因,且在体温突然升高至39℃时极易复发,但患儿5岁以后基本不会再复发。热性疾病患儿治疗期间,一旦出现热性惊厥,会引来部分患儿家长的抱怨,甚至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因此,儿科临床中一直十分重视热性惊厥的预防工作。护理为预防小儿热性惊厥的手段之一,但常规护理的效果并不理想,为改善预防效果,该研究以该院门诊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发热患儿134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门诊护理干预方法,取得较为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该院门诊收治的发热患儿134例,随机抽取67例作为观察组,男41例,女26例;年龄3个月~6岁,平均(3.1±1.2)岁;发热原因:上呼吸道感染26例,感冒19例,支气管炎12例,化脓性扁桃体炎10例;入院体温37.7~40.8℃,平均(38.6±0.8)℃。剩余67例作为对照组,男39例,女28例;年龄3个月~7岁,平均(3.3±1.3)岁;发热原因:上呼吸道感染24例,感冒20例,支气管炎14例,化脓性扁桃体炎9例;入院体温37.9~40.5℃,平均(38.9±0.9)℃。纳入标准:①患儿就诊原因均为发热;②患儿及家长均对该研究知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7例,两组患儿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接受相同的热性疾病对症治疗,期间,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包含基础护理、呼吸道护理、吸氧护理等。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观察组患儿给予门诊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 健康教育 患儿因发热在门诊中就诊后,护理人员可以在其家长候诊期间展开调查,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给予家长健康教育,增强患儿家长的预防意识及预防能力。在实施之前,先利用事先设计好的调查问卷调查相关情况,如患儿年龄、既往病史、发热情况、家长对发热后果的认识等,调查之后,护理人员依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的给予患儿家长健康教育,提升患儿家长对发热相关知识、预防热性惊厥知识的掌握程度。首先,让患儿家长了解到在小儿热性惊厥发生征兆中,最为明显的一项即为发热,且体温突然升高时,发生风险更高,与此同时,不明显表现也同时存在,告知家长在家期间要对患儿的体温变化情况密切监测,发现升高时立即做出处理;将小儿热性惊厥发生时的其他预兆详细的介绍给患儿家长,如呼吸急促、体温突然升高、烦躁不安等,便于患儿家长及时的发现患儿的异常情况,并能够正确处理,减少热性惊厥的发生可能[1]。需保证患儿休息充足,保温工作适当开展,患儿出汗后,衣服应立即更换。

1.2.2 病情监测 医生诊治患儿期间,护理人员应对患儿病情变化情况作出严密的观察与监测,对患儿的体温、脉搏定时测量,掌握变化情况,并对患儿的意识、精神状态变化情况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异常。患儿如不足10岁,治疗时无法使用退烧药物,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将患儿衣服适当松懈、调控室内温度等。护理人员在进行物理降温操作时,应将操作要点、具体方法等讲解给家长,便于家长实施。患儿发热时,具体的降温措施应依据实际情况确定,并注意指导患儿家长,保证患儿家长学会正确的降温措施,如患儿患有四肢冰冷,并表现出畏寒时,可给予患儿擦浴,擦浴液体为30%温乙醇,或30~35℃温水,患儿皮肤发红后,即可停止擦浴,护理人员进行擦浴操作时,还应将相关的注意事项告知患儿家长,如控制擦浴时间不超过20 min、注意给患儿保暖等[2]。

1.2.3 预见性处理 患儿治疗期间,如出现热性惊厥的征兆,护理人员应立即给予患儿降温措施,先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并让家长协助,增加患儿的饮水量,必要时,给予患儿地西泮针剂0.30~0.52 mg/kg,肌肉注射[3]。一旦患儿发生热性惊厥,护理人员立即给予患儿地西泮针剂,剂量0.30~0.52 mg/kg,静脉注射。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期间热性惊厥的发生情况,判断标准为单纯性小儿热性惊厥的诊断标准;观察两组患儿家长健康教育合格情况,合格标准为占患儿陪伴总数85%以上[4]。患儿末次治疗时,利用门诊自制的调查问卷调查患儿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包含护理态度、护理操作、健康教育、应急处理,各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护理满意度越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n(%)]表示计数资料,利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热性惊厥发生率及家长健康教育合格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热性惊厥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家长健康教育合格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患儿及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及家长对护理态度、护理操作、健康教育及应急处理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小儿热性惊厥属于内科疾病,临床上比较常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对患儿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小儿发生热性惊厥后,经过治疗,大部分能够良好的恢复,预后较好,但仍有部分患儿预后较差,会发展为癫痫。目前,尚未完全明确热性惊厥的发生机制,多数学者认为,患儿神经细胞结构与功能异常与其发生密切相关[5]。小儿尚不具备完全的大脑皮质功能,即使是极弱的刺激,小儿大脑在刺激下的兴奋性也非常强,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突然发生且放量比较大,引发热性惊厥,通常为短时间发作,并不会影响大脑[6]。

不过,高复发率为小儿热性惊厥的主要特点之一,反复发作会极大的影响小儿的智力发育,因此,儿科临床中治疗发热患儿时,非常重视预防热性惊厥的发生,以保证患儿的智力、生理等健康成长。研究指出,医院外为小儿热性惊厥的主要发生地,如患儿家长能够及时的发现并给予恰当的处理,可保证患儿安全,但实际情况时绝大多数患儿家长缺乏相关知识,在患儿发生热性惊厥时无法恰当的实施处理,增加分泌物阻塞气道、咬舌等症状的发生风险,甚至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7]。

医院门诊治疗因发热就诊的患儿时,为预防热性惊厥的发生,护理人员会以口头宣传的方式给予患儿家长健康教育,但从实际的护理工作实践发现,常规的健康教育及护理方式中,规范性比较差,导致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家长并不具备护理患儿、预防热性惊厥的良好能力,使热性惊厥的发生率仍然比较高,而且患儿一旦发生热性惊厥,部分患儿家长会将全部的原因归结为医护人员,产生埋怨等情绪,甚至与医护人员发生纠纷[8]。近年来,临床预防小儿热性惊厥时,开始采用门诊护理干预措施,通过健康教育、病情监测等手段,避免热性惊厥的发生,并提高患儿家长的预防能力,提高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程度,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风险。据一项调查研究[9]显示,发热小儿在门诊就诊期间,护理人员给予全面的护理干预后,可增强患儿家长对预防知识及保健知识的掌握程度,护理完成后,通过问卷调查,家长健康知识的掌握率可达到94.2%,而具有良好健康知识的家庭中,小儿热性惊厥的发生率低至2.8%,该研究中,观察组患儿给予门诊护理干预后,小儿热性惊厥发生率3.0%,家长健康教育合格率92.5%,符合前人的研究结果,表示该研究中的门诊护理干预措施具有极强的临床实践意义。

患儿及家长就诊后,候诊期间,护理人员主动调查患儿家长对小儿发热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从而有针对性的给予其健康宣教,增加家长对小儿发热的认知,促使患儿家长形成主动预防的意识[10]。同时,采取多种方式让患儿家长准确的掌握小儿热性惊厥的发生征兆,如高热、呼吸困难等,有助于在家时有效的观察患儿,及时的发现发生征兆,避免热性惊厥的发生。此外,患儿治疗期间,护理人员还将物理降温的措施详细的讲解、演示给患儿家属,使患儿家长能够准确的掌握降温方法,便于在家监测患儿体温时实施,实现家庭中及医院中均能有效的预防[11]。患儿在门诊接受治疗期间,护理人员还对患儿的体温变化情况、意识变化情况等严密的观察,预防性的实施各项护理操作,减少热性惊厥的发生可能,并在患儿出现体温升高时,及时的实施物理降温,降温无效后给予患儿相应的药物,而患儿一旦发生热性惊厥,立即静脉注射地西泮针剂,促使患儿疾病能够更为快速的恢复,尽早痊愈[12]。在该研究中,观察组患儿及家长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中,护理态度(96.8±2.5)分、护理操作(97.5±2.1)分、健康教育(94.8±3.4)分、应急处理(97.9±3.1)分,高于对照组的(91.4±2.7)分、(92.2±2.3)分、(88.9±3.2)分、(91.8±2.8)分,具有良好的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小儿热性惊厥属于临床常见病,开展预防该疾病发生工作时,应用门诊护理干预后,可增强患儿家长的预防意识,提升患儿家长的预防能力,使患儿家长参与到热性惊厥的预防工作中,提升预防效果,降低热性惊厥的发生率,避免热性惊厥对患儿疾病恢复及健康生长的影响,利于患儿预后的恢复,提高患儿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增强患儿及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郭伟中.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J].医学综述,2016,22(15):3070-3072.

[2] 翟明媚,邱爽,周红艳.小儿高热惊厥危险因素的探讨及门诊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22(10):134-135.

[3] 鞠淑美.小儿高热惊厥应用护理干A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1):276-277.

[4] 唐恒愿.护理干预在门诊小儿高热惊厥临床治疗上的应用效果[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7):190-191.

[5] 蔡槿.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及护理体会[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7):255-256.

[6] 付珊珊,弓少华.综合性护理干预对预防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临床效果探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12):270,265.

[7] 田晶.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8(3):250-251.

[8] 罗尚珍.小儿高热惊厥的病情观察及护理[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24):206-207.

[9] 王凤玲.综合性护理干预对预防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4):336-338.

[10] 李步云.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相关因素的临床探讨[J].当代医学,2013,8(21):85-86.

发热患儿的护理篇(4)

结果: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儿经过综合性护理方法后,均表示较为满意,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较少。

结论:经临床研究表明,对小儿高热惊厥落实综合性护理,能够有效减轻患儿的发病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高的护理效果。

关键词:小儿高热惊厥护理分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372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259-01

在目前,小儿高热惊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是一种小儿时期特有的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研究认为,小儿高热惊厥可能与患儿的年龄、高热、遗传以及感染因素存在联系。在临床治疗上,采用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及治疗对策,能够有效减少疾病的复发率,有利于患儿的预后改善。此次临床研究中,我院对收治的30例高热惊厥患儿进行研究,采用了综合性的护理措施,效果显著[1]。详细报道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09年2月份到2012年8月份收治的30例高热惊厥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有21例,女性患儿有9例,年龄范围2个月到6岁,平均年龄为3岁。首次发病年龄为2个月到5岁,平均发病年龄为2岁。其中有8例患儿存在复发记录,6例患者仅复发一次,复发次数最大为3次。有18例患儿发病期间的体温为38度到39度,有11例患儿体温为39.1度到40度,有1例患儿体温为40度以上。

1.2纳入标准。

(1)患儿均符合高热惊厥的诊断标准。

(2)患儿在开始发热的12个小时内出现惊厥症状。

(3)患儿体温突然升高时,出现短暂性全身惊厥,并存在意识丧失情况。

(4)患儿经神经系统以及EEG检查,结果显示正常。

(5)患儿存在阳性家族史。

(6)患儿存在复况。

1.3护理方法。

1.3.1一般护理。对于惊厥患儿,需要对其惊厥现象进行控制,并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防止患儿出现脑损伤。患儿惊厥发作时,护理人员需要将患儿平卧,头部侧偏,对其人中穴以及合谷穴等穴位进行刺激,并结合医师吩咐进行药物治疗,包括静注安定以及鲁米那;或者使用安定栓剂以及水合氯醛进行灌肠处理,药物需要保留在1小时以上,保证药物的充分吸收。

1.3.2呼吸道护理。患儿发作时,需要使用配有纱布的开口器放置于患儿的上下臼齿中间,防止患儿发作期间咬伤舌头。患儿惊厥过程中,口腔会出现大量的分泌物,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进行清理,防止患儿出现窒息。另外,对患儿进行及时的供氧,改善患儿的缺氧现象。

1.3.3高热护理。高热护理主要包括了物理降温以及药物降温两个内容。其中物理降温中可以采用冰帽进行降温处理,从而使患儿的脑组织代谢降低,减少氧气的消耗量,促进患儿脑细胞的恢复。另外,还可以使用温水或者浓度为35%的酒精进行擦洗。天气较冷时,需要对患儿进行保暖,防止病情加剧。药物降温主要使用布洛芬混悬液或者儿童型双氯芬酸钠栓剂进行降温处理。护理人员在对患儿进行降温时,需要对患儿的生命体征以及出汗情况进行记录和观察,防止患儿出现虚脱,降温之后每一个小时需要记录一次体温。由于患儿发热,衣被容易被汗水浸湿,因此护理人员需要进行更换。患儿发热容易引发口腔炎,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每天对患儿进行一次口腔护理。患儿降温后能量消耗较大,因此需要多进行水分补充和营养供给,并进行卧床休息。

1.3.4心理护理。疾病会给患儿带了较为严重的心理压力,患者一般表现为紧张、不安以及恐惧等心理反应,出现哭闹和沉默现象。因此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对患儿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并对患儿的病情以及疾病的知识进行讲解,从而降低患儿的心理负担,缓解患儿不安的情绪。另外还需要保持患儿护理环境的舒适和卫生,交流过程中态度保持亲和,动作保持轻柔,从而拉近护患关系。

1.3.5病情观察。医护人员需要对患儿惊厥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另外记录患儿发作持续时间以及间断时间。对于持续发作时间较长的患者,则需要警惕可能容易出现反复发作。对患儿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一般高热的出现会导致痉挛的加剧,从而使氧气的消耗量加剧,导致脑水肿的出现。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对患儿的体温变化进行严密观察。另外还需要观察患儿的血压、瞳孔以及呼吸变化等。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其他症状,包括是否有呕吐、皮疹以及口气等。另外还需要对患儿的意识和精神状态进行观察。

1.3.6预防护理。对于不存在病史的患儿,在平常需要多加进行活动,提高自身的体质,提高患儿的免疫力。并注意对气温改变以及外界环境的变化,并进行衣物的增减和行为调整。

对于存在病史的患儿需要落实急救处理,从而使患儿的痉挛现象得到消除,并使生命体征得到维持。患儿出现发热现象,则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降温处理。药物的使用需要结合医师的嘱咐,并合理规范地进行服用。

1.3.7健康教育。落实全面宣教,从而使疾病的知识得到普及。护理人员需要对患儿的家属进行指导和教育,从而使患儿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

2结果

所有患儿经过综合性护理方法后,均表示较为满意,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较少。

3讨论

小儿高热惊厥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对于该病,医护人员需要做到有效的治疗和全面的护理,防止患儿因得不到改善从而反复发作,最终发展成癫痫。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对患儿加强密切观察,并掌握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护理对策,落实健康教育,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儿的康复率。

在此次临床研究中,我院对30例高热惊厥患儿进行综合护理,效果显著。可见,护理工作的周全性直接关系到了患儿的恢复,医护人员需要加强重视力度[2]。

发热患儿的护理篇(5)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0-0098-02

doi:10.14033/ki.cfmr.2015.30.049

高热惊厥又称为“热性惊厥”,是一种与发热相关的惊厥现象,以婴幼儿多见。由于惊厥发生时患儿出现眼球固定、上翻、斜视、头向后仰、牙关紧闭、抽搐、面色发紫、意识丧失等症状,严重的还将会导致患儿发生舌咬伤、窒息等意外,若反复发作可致脑损伤,导致智力低下,个别患儿可发展为癫痫。在高热惊厥患儿治疗中,做好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提高患儿临床治疗疗效。路径式护理针对性较强,可细化到每日护理工作,根据合理方案制定合理表格,使护理工作标准化、直观化,避免漏洞。本研究对80例高热惊厥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高热惊厥患儿中的应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80例高热惊厥患儿,患儿均符合临床相关诊断标准:第一诊断为热性惊厥患儿;初次发作为4个月~5岁者;体温达到38.5℃以上者;既往无热性惊厥史;符合住院指症患儿。依据随机数字表方法将高热惊厥患儿分为两组,即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男58例,女22例,观察组患儿平均年龄(2.3±0.3)岁。对照组平均年龄(2.0±0.3)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在临床治疗中,对对照组患儿采取传统护理,即根据医嘱及护理常规实施护理,护理人员应随时观察患儿的病症以及体征变化,详细记录患儿临床中的各项数据,密切观察患儿的康复信息,对临床并发症及时进行预防。

1.2.2 观察组 对观察组患儿采取临床护理路径。临床护理路径表格的制定是通过笔者所在科主任、主治医生以及科护士长和责任护士依据高热惊厥治疗特点与护理特点,并结合笔者所在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时间用表格的横轴表示,护理的项目用表格的纵轴表示(护理表格略)。住院第1天,根据临床路径治疗,依据第1天护理计划,快速准确地执行各项治疗与护理方案;做好临床沟通护理,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方式,与患儿家长做好信息交流以及沟通工作,在患儿入院时,护士要用和善的态度以及温柔的说话语气,这样可以消除患儿及家长的陌生感,缩短彼此间的距离,严密监测患儿神志及体温,注意体温波动情况,多与家长沟通,做好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消除其陌生感及紧张情绪,对患儿及家长交待治疗期间注意事项,取得配合,做好各项宣教工作,防止意外发生。遇到患儿家长都不配合的情况,可让家长在治疗室外面等候,应用亲切、温和的语言耐心解释,缓解家长的不安情绪,等到打针成功后再把患儿交给家长;住院第2~3天,根据制定方案具体实施,定时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变化,做好记录,协助患儿做好各项检查,并加强饮食、用药、疾病方面的健康宣传,考虑患儿病情,关注家长的心情,能够设身处地多为患儿着想,通知医生,做好基本护理工作;住院第4~6天,在执行护理计划的同时,为出院患儿做好出院指导,协助家长办理出院手续,嘱咐定期门诊复诊,指导家长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积极引导患儿进行治疗,提高其自信心,指导家长掌握预防惊厥的措施,提升护理干预效果[1]。最后,观察分析两组患儿临床疗效。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经临床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病情得到极大改善,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家长健康知识掌握水平及护理满意度均具有显著优势,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路径主要是在专业医疗机构中,通过多个专业人员对某一特定疾病而制定的一种标准性照顾计划,是一种医疗模式,实施该模式可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缩短其住院天数,在治疗高热惊厥患儿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就是利用专业医疗健康模式,对患儿实施标准化照顾护理,使临床护理工作更加直观化,优化临床护理效果[2-3];通过逐项完成路径式护理表格中的任务,护理工作具体细化到每日之中,提升了临床护理质量;同时,成立专门护理路径小组,组织护士对患儿病情进行讨论,严格按照护理路径对患儿进行护理,可优化临床护理流程,帮助患儿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效降低患儿住院医疗费用,缩短其住院时间[4-6];在该护理中,还可以减少护士进行书写记录的时间,提高护士工作效率,通过逐项完成路径式护理任务,使临床护理工作不会出现遗漏,并能够及时发现潜在危险,提前给予正确干预,防止惊厥再次发作,改善患儿预后[7]。

对患儿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还可以帮助家长增加对疾病的了解、认知,加强健康知识掌握,注重预防,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使患儿与家长可以主动参与治疗,提高家长的临床满意度。其中在本次患者临床治疗中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健康知识掌握水平及护理满意度均具有显著优势,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本研究结果充分证实,对高热惊厥患儿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提高患者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自杰.病程不同时段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7):3816.

[2]曹建英.高热惊厥患儿的中西医结合救治及护理[J].护理研究,2010,24(15):1377-1378.

[3]戴丽霞.综合护理干预对小儿高热惊厥患儿康复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10):17-18.

[4]舒辉.高热惊厥患儿的护理及家长的健康教育[J].全科护理,2010,8(10):871-872.

[5]陈辉丽.高热惊厥患儿20例急救护理体会[J].河北中医,2011,33(6):923-924.

[6]毛君芳.223例小儿急性高热惊厥的病因分析及其综合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70-73,76.

[7]张凤伟,郭秋菊,陈小萌,等.阶段性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0):29-30.

[8]黄爱肖.对高热惊厥患儿家长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健康教育的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0):92-93.

发热患儿的护理篇(6)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398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27-01小儿高热在临床上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通常情况下,小儿正常体温常以肛温36.5-37.5℃,腋温36-37℃衡量。如果患儿的腋温超过37.4℃,且在一天之内体温波动超过1℃以上,可认为发热[1]。由于高热对于患儿的影响很大,如果达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护理,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患儿发生死亡等情况,为此,对小儿进行有效的护理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次研究选取了我院在2010年6月――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160例高热患儿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通过对两组采用两种不同的护理模式进行对比研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临床经验总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0年6月――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160例高热患儿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归性分析。另外,根据患儿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其中男性患儿89例,女性患儿71例,年龄在3个月-4岁不等,平均年龄为1.5岁。患儿病程在6小时-14天不等,平均5.8天。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以及病情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对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护理,即对患儿家属进行用药指导以及嘱咐其在饮食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项,患儿应尽量卧床休息,且为了方便患儿的身体散热,不宜给患儿盖过厚的被褥。在环境方面,要保持病房的通风,室温一般控制在调至24℃-26℃为宜,保持室内的干燥度,并且为了方便患儿的休息,要避免过多的人员流动,为患儿营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在饮食方面应以清淡为主,由于患儿因高热食欲较差,为此可给患儿提供高蛋白和易消化的食物,帮助患儿恢复体能,增强其抵抗力。此外,还要提供富含纤维的食物,防止患儿发生便秘[2]。

1.2.2对于观察组患儿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个性化综合护理干预。如果患儿的体温较高且降不下来,则可对其采用物理降温来调节,通常可选用冰敷或酒精擦拭。对于高热不退的患儿,还要预防其发生惊厥,如果患儿在治疗期间面色发白,则应及时向医生报告。一旦发生,则应迅速将其头偏向一侧,并及时对其呼吸道进行处理,防止在此期间因吸入异物而导致窒息[3]。

1.3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

两组患儿在接受两种不同的护理模式后体温均大幅下降,但是观察组患儿的降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在并发症以及满意度等方面的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对比

组别1例数13小时内降温效果(℃)1满意度护理前1护理后1满意1不满意1有效

率(%)观察组180137.7±39.8136.5±37.217812197.5对照组180137.6±39.9137.1±38.1166114182.53讨论

小儿高热在临床上十分常见,近些年来,随着环境的日益污染以及气候的多变,小儿发生高热的几率明显上升,由于患儿病情较重,若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及护理,很容易导致患儿发生死亡等情况,严重威胁了患儿的健康成长。此外,调查显示,小儿产生高热症状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通常情况下病毒感染以及细菌性感染的可能性比较大,因此针对高热患儿的病因,从而采取紧急处理的方式显得十分重要。冰敷或酒精擦拭作为降温的物理手段,可以有效地帮助患儿在短时间内降温。我院通过采用两种不同的护理模式发现,在对患儿采用个性化综合护理干预后,患儿家属的满意度为97.5%,相比于对照组的82.5%具有明显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

综上所述,个性化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缩短患儿的降热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适合在临床中推广使用。参考文献

[1]秦凤华,田春贤,桑伟群,侯江红,单海军,王雅丽,董志巧.中药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规范化护理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2).

发热患儿的护理篇(7)

感冒属于呼吸系统疾病,小儿属于感冒易感人群。小儿一年四季都有可能患得感冒,其中冬春季感冒发生率最高[1]。在感冒时最主要的临床症状是发热,小儿家长更加关心的问题也是小儿感冒发热情况。因此,本文主要阐述小儿感冒发热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效果,为小儿感冒发热处理提供合理的参考意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95例感冒发热患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都呈现感冒的临床症状。其中,男45例,女50例;年龄3个月~4岁,平均年龄(2.03±0.05)岁;体温38.6℃~40℃。患儿的主要症状是体温>38℃,同时还伴有咽喉疼痛、咳嗽等情况。

1.2护理方法

1.2.1一般护理 在患儿感冒发热期间,尤其要保持房间通风,保证新鲜的空气进入房间,同时温度控制在20℃最为适宜,湿度在50%~60%之间。让患儿多饮用水,不能捂闷,针对患儿情况,采取合适的退热措施,不能过量使用退烧药物。其次,当患儿发热时,要减轻患儿的衣物,不可穿太多衣服。当患儿体温达到39.0℃时,要立即给予其退烧药物。在感冒期间,患儿会出现恶心甚至呕吐的情况,此时要让患儿禁止饮食,待其好转以后,让其食用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最后,患儿感冒,家属会比较紧张,与此同时,医护人员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耐心地向家长解释患儿的情况,说话B度要温和,树立患儿家属的信心,使其配合医院工作。

1.2.2饮食护理 在患儿感冒期间,要密切注意患者的饮食状况,多食用清淡的流质食物,如水果榨汁、粥以及面条等。饮食时要少吃多餐,不宜食用油腻的食物。在患病期间,患儿更需要充足的水分,补充因为代谢旺盛而丧失的水分。患儿感冒恢复后的1 w内,其呼吸系统仍处于不健全的状态,损伤患儿肺部的通气功能,余热没有完全消除。家属可以要煮一些冰糖雪梨,最终达到润肺止咳的效果。

1.2.3口腔护理与服药护理 保持患儿的口腔清洁是护理的重要部分,2次/d用温水冲洗患儿口腔,坚持饭后漱口。对于一些年纪比较小、不会漱口的患儿,可以用浸满盐水的棉签清洁口腔,清洁3次/d。在做好口腔护理的同时,医护人员还要监督患儿服药,体温

1.3评价标准 评价实施护理对策前后的护理效果,自制满意度评价表,主要分为满意、不满意、基本满意等几个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专业的统计学方法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当P

2结果

经过密切的临床观察,实施正确的护理对策后,患者的满意度(75例,78.95%)明显高于实施护理措施前(93例,97.89%),P

3讨论

儿科最常见的疾病要属小儿感冒发热,在患儿感冒期间,医护人员要密切关注患儿的临床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3.1对患儿的体温进行观察 当患儿的腋温超过37.4℃,并其在1d之内患儿的体温不断波动,波动超过1℃便属于发热。当患儿的腋温在37.5℃~38.0℃时属于低热,处于38.1℃~39.0℃则属于轻度中度发热,39.1℃~40.0℃属于高热,当体温超过41.0℃时属于超高热。患儿发热时间超过2 w时属于长期发热,发热时要及时地为患儿量体温,4 h测量一次最为合适。测量的部位主要包括口腔、耳部、颈部等。对于年龄超过5岁的儿童,最好采用口腔温度计测量,而对于年龄偏小并且不配合的患儿,医生采用直肠温度计进行测量比较好。注意测量温度的时间,口腔以及温度不低于3 min。

3.2对患儿的神志进行观察 患儿的病情严重情况不能完全通过体温高低来判断,因为患儿尚未形成对温度准确控制的体温中枢[2]。当患儿病情较轻微时,其体温可以达到40.0℃,病情更为严重时,其体温达到38.0℃。当患儿出现感冒发热的情况时,医生更需要观察患儿的神志。想要了解患儿感冒的轻重状况,可以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病情较重的患儿其精神状态比较差,会哭闹不止,甚至嗜睡、很难被唤醒。而病情较轻的患儿通常比较好动、精神状态良好。

3.3观察患儿的临床症状 ①观察患儿的面色:患儿脸色红,说明患儿持续高热,面色呈青色表明情况更加严重[3]。当红色减退时,表明其热退。面色暗淡、眼神呆滞说明患儿的病情严重,患儿皮肤呈现暗紫色或紫色,说明患儿出现皮肤出血情况。②观察患儿出汗情况:在患儿感冒发热期间,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出汗量、出汗时间。出汗说明热量在散失,但是大量的出汗会导致患儿虚脱,所以要密切关注。③观察并发症的情况:当患儿出现感冒高热、咳嗽不止、呼吸比较困难时,持续如此可能会引发肺炎等并发症。患儿耳朵流脓、耳痛时,要防止患儿出现中耳炎并发症。

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实施正确的护理对策后,患者满意度(75例,78.95%)明显高于实施护理措施前(93例,97.89%),说明经过临床观察与采用正确的护理对策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因此,对于感冒发热患儿,要进行密切的观察,并采用恰当的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孙月,李斌.小儿风寒与风热感冒的预防及护理要点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16(03):1-9.

[2]贺永兰.婴幼儿感冒的护理对策及预防分析探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5,89(03):16-23.

[3]罗慧玲.辩证施护在外感发热物理降温中的实施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3(1):56-58.

[4]刘安,李俊安,韩涛,等.连不同药物治疗流行性感冒疗效以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分析与探讨[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5,09(02):1576-1577.

发热患儿的护理篇(8)

小儿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神经系统病症,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6个月~3岁为高发人群,发病率约为6.5%[1]。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该年龄段少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成熟,相比于成年人,其惊厥阈值显然较低,在小儿高热惊厥影响下,就极易对其神经系统产生高热刺激反应,使患儿出现呼吸急促等异常反应,大脑供氧量也会显著下降,进而产生脑部缺氧、脑细胞坏死等诸多并发症[2]。急救与护理作为患儿病情发作后最先接受治疗环节,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患儿生命安全。

在对高热惊厥患儿进行急救与护理整个过程中,应该以快速、及时、有效、科学为主要原则,其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改善患儿呼吸,增加氧气吸入量;②采用穴位刺激法与药物治疗法,对惊厥进行有效控制;③给予吸氧,以强化脑部氧气供给量;④在控制惊厥同时快速建立静脉快速通路,以及及时对其进行降温治疗;⑤护理过程中要为患儿提供温馨、舒适的治疗环境;⑥安抚患儿及其家属的紧张、焦虑等不良情况;⑦在患儿治疗与康复过程中,详细观察并记录患儿病情变化情况;⑧采用相应措施,避免产生并发症。

1 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措施

1.1改善患儿呼吸,增加氧气吸入量。解松患儿贴身衣物尤其是颈部衣扣,以降低衣物对其呼吸道造成压迫。患儿住院后,最好不对其进行移位治疗。治疗过程中,让患儿取侧卧位,即将患儿水平放置于病床上,头偏向左侧或右侧。对患儿口鼻分泌物进行检查,并及时给予清理,避免其误吸。如果患儿口腔开合无异常,则视其病情给予吸痰;如果患儿口腔紧闭,则应确保不对其造成损伤情况下将其口腔打开,注意不能强行撬开,以免对牙齿造成损伤,之后将裹有纱布压舌板放置于上下牙齿之间,以预防患儿将舌头咬伤[3]。如果患儿出现抽搐现象,不应强行对其牵拉,以防将其筋骨拉伤。

1.2对惊厥进行有效控制 严格按照医嘱进行镇惊治疗,可采用穴位刺激法与药物治疗法对患儿惊厥症状进行有效控制,以让患儿的抽搐在最短时间内得以缓解或彻底治愈。①穴位刺激法:多次按压患儿的相关止惊厥穴位(人中、合谷等),以缓解惊厥现象;②药物治疗法:地西泮(安定):剂量为每次0.1~0.3mg/kg缓慢静注,症状不缓解可15~20min后重复使用,1d之内可用3~4次。如果患儿的病情较为严重,则可以联合苯巴比妥治疗,一般选择缓慢静注给药,药量为每次10mg/kg,如果患儿的症状未见好转,效果仍不显著的话,则可以用10%的水合氯醛进行灌肠治疗,用量为0.5ml/kg,一般最大剂量不超过10ml,保留时间尽量延长,以达到更好疗效[4]。为了预防患儿出现药物中毒现象,治疗过程中尽量减少对某些药物的持续应用,尽量不联合两种以上的镇静药物同时给药。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儿生命体征与不良反应情况,如果药物暂缺,则对其进行按压或穴位针刺等治疗。

1.3及时吸氧,强化脑部氧气供给量。在对患儿口鼻分泌物进行彻底清理以及药物治疗后,应尽早让患儿进行吸氧治疗,通常采用低流量并适当提高氧流量吸氧方式,预防患儿由于缺氧而对脑组织造成严重损伤。另外,要视患儿病情,选择鼻导管吸氧,吸氧流量设为1.5L/min;也可以采用面罩吸氧,吸氧流量设为3.0L/min。吸氧期间,应密切留意患儿缺氧情况,确保其脑部氧气供给量充足,以提升血液中血氧浓度,进而达到快速改善组织缺氧症状[5]。

1.4建立静脉快速通路 对患儿及时建立快速静脉通路,注意输液顺序,这样能够有效确保静脉注射给药快速、彻底地注入患儿体内,这对其后期治疗具有重大意义。静脉通路血管选择上,最好选择弹性较佳的大血管。对病情严重患儿而言,可利用静脉通路注入20%甘露醇,应在30min内注射完[6]。过程中,要记录好抗生素应用间隔时间,随时留意药物注射是否顺畅、渗透,以预防皮肤组织出现坏死情况。

1.5及时进行降温治疗 高热会加重患儿痉挛症状,进而加重脑缺氧,诱发脑水肿。因此,应该严格按照医嘱采用物理降温方法与药物治疗方法对患者及时进行降温处理,并做好体温变化详细记录。①物理降温治疗:将冰袋放于患儿头部、颈部、腋下、腹股沟等位置,同时进行擦拭,以达到降温目的。需要注意的是,秋冬季节应慎用,以防患儿受凉感冒。另外也可以进行温水拭擦,水温控制在32℃~36℃,反复多次擦拭患儿,动作应轻柔,直到患儿皮肤泛红,血管扩张为止,这样有利于散热。或使用退热贴让退热贴上凝胶中的水分汽化带走热量,以达到降温目的;②药物治疗方法:根据患儿的病情,给予口服药物降温或注射药物降温。体温下降的目标为36.5℃~38℃,这对小儿高热惊厥的复发能起到较大的预防作用。降温治疗后2h内应对患儿的体温进行再次测量,及时为其更换汗湿衣物,预防汗液吸收、皮肤热量蒸发导致受凉进而加重病情。让患儿多喝开水,或给予静脉补液,以避免出汗造成虚脱。如果患儿体温恢复常态,则要注意适当增减衣物,确保其舒适度。如果患儿持续高热,退热药可在间隔5h左右重复给药,但注意24h内不能超过4次,用药过程中要及时给予补液,以帮助患儿排汗、利尿、排毒[7]。另外要对进行水电解质紊乱纠正与酸碱度平衡调解治疗。

2 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措施

2.1确保就诊环境整洁舒适 每天安排卫生人员对病房环境进行打扫清理,以确保医疗环境整洁。另外,要避免大声喧哗,确保患儿能在安静环境下休息、接受治疗。应适当开窗透气,以确保室内空气清新,光线柔和,营造出一个温馨的诊治氛围,让患儿保持较好心情进而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2.2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心理护理 临床实践经验表明,当患儿进行诊治时,其家长常会出现紧张、激动、焦虑、害怕等不良情绪。因此,治疗前后,护理人员应该强化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心理疏导,除了协调医生进行治疗外,还应该注意患儿及其家属心理情绪,耐心向家属讲解小儿高热惊厥相关知识、治疗方法、治疗目的等,以让其对疾病有进一步认识。也可以采用HAMA量表评价患儿家属心理状态变化情况,评分越高表明患儿家属负面情绪越严重,得出评分结果后,应采取相应心理护理措施,以缓解其不良情绪[8]。当患儿精神状态恢复时,过度恐慌也会对治疗效果造成一定影响,因此要对患儿进行安抚,投其所好,尽可能地满足患儿各种合理需求,让其配合治疗。

2.3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 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与各项生命体征,包括神志、体温、脉搏、呼吸、血液、心率、瞳孔等,以及时发现病情转归[9]。同时详细记录患儿用药情况。

2.4进行并发症预防与对症治疗 康复治疗期间,要在对患儿病情进行密切监测的同时,要应该格外留意其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时与医生沟通,并严格按照医嘱进行并发症对症治疗,以确保患儿病情变化能够在第一时间及时发现,并尽快采取有效措施给予治疗。护理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范标准进行无菌操作,保持与患儿家属良好沟通,同时密切注意患儿口腔卫生与治疗后营养均衡。

2.5患儿康复后的健康宣教 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治疗前后健康宣教。①治疗前:帮助患儿及其家属尽快熟悉医院环境,对其采用相应教育方式进行随时、反复教育,以让其初步形成良好治疗心态;向患儿及其家属全面介绍各检查项目与治疗目的、注意事项等;②治疗后:提醒患者动静结合,发病期应注意休息;提醒患者保持客观心态,病情允许情况下进行适度运动锻炼;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叮嘱其定期到院复查;另外,要让患儿家属知道,小儿高热惊厥较易复发,出院后要预防各项因素造成高热,一旦小儿体温异常,则应及时到院检查,查清原因后对症治疗,若无法及时抵达医院,患儿家属应立即让患儿取侧卧位,将筷子等类似物放置于患儿上下齿之间,预防患儿舌头被咬破,同时尽快对其进行物理降温,让温度尽快退下来;嘱咐患儿家长注意小儿体质锻炼,及时接种疫苗;如果发现小儿有情绪不对、哭闹、嗜睡等情况时,要尽快为其测量体温,一旦发现异常则应立即处理,避免病情恶化。

2.6其它基础护理 患儿皮肤较容易损伤,因此对其进行治疗与护理过程中,动作要轻柔,各个项目最好集中进行,避免对患儿进行移位。患儿惊厥病发时,应禁止饮食,待其苏醒且病情得以有效控制后,再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清淡可口为主,同时应注意营养搭配,确保营养均衡摄入[10]。注意安全,避免出现坠床与刮伤等事故。患儿治疗结束后,由护理人员向患儿家属发放问卷调查表,对治疗与护理服务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医生技术操作水平、用药合理性以及护理人员服务态度、规范化操作等,最后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其满意度。

3 总结

小儿高热惊厥并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引起,患儿发热超过38℃以上较容易出现惊厥,因此成为高热惊厥。由于小儿自身免疫力较差,抵抗力较弱,容易诱发急性感染进而出现高热现象,病情严重的话,大脑代谢、耗氧量、血流量等指标就会发生变化,使大脑处在一个过于激动状态。再加上小儿大脑发育未完整,下丘脑大量放电后,就会造成惊厥。临床治疗上,应立即采取控制惊厥、降温、供氧、保持呼吸顺畅等治疗,同时配合环境护理、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病情观察、并发症防治、其他基础护理等护理服务,提升患儿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蔡虎英,李秋涓,熊衍君.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护理[J].全科护理,2015(14):1312-1313.

[2]赵翠梅,梅景华,吕月平,等.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2014(4):362-363.

[3]薛莹莹,孙瑞平.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99-100.

[4]刘红良.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32):558-559.

[5]邱道禄.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35):265-266.

[6]莫君.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1):123-124.

[7]吴霞,徐宏.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1(27):870-871.

[8]卢江黎.56例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护理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5(7):265-266.

[9]康英.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5(1):130-131.

[[10]韩国娟.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护理[J].健康导报:医学版,2014(7):78-79.

[11]崔焱,张玉侠,尹志勤.儿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04.

[12]刘永红.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护理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5(28):210-211.

[13]曾艳莉.探究小儿高热惊厥的综合护理措施[J].医药,2015(1):50-50.

发热患儿的护理篇(9)

【中图分类号】R47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2

布洛芬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美国FDA唯一共同推荐的儿童退烧药[1],其相对于针剂的副作用较小同时相对于对乙酰氨基酚具有起效快和持续时间长以及副作用小的优点。

1.布洛芬用药的选择

1.1 退热剂的使用时机

小儿发热是机体抵御病源微生物的正常反应,一定程度的发热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2]。同小儿布洛芬时,体温高低与患儿体质、营养状况、时间等密切相关,但与病情的严重程度不相关,即并不是体温越高,病情越严重,因此在退热的过程中,我们应积极寻找治疗原发病,不要单纯一味退热。但下列情况应考虑使用退热剂:

(1)当发热的患儿表现出头晕、头痛、等不适,或是烦躁不安、易激惹时;

(2)当家长对患儿发热的问题感到很紧张感或很恐惧的时候,而且患儿肛温≥39.0℃(口温38.5℃,腋温38.2℃)时;

(3)当患儿肛温≥39.0℃(口温38.5℃,腋温38.2℃),又不能有效评估患儿有无不适时,可考虑酌情使用退热药。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建议2个月以下婴儿肛温38.5℃以下时,应首先分析病因并且以物理降温为主,不主张先用退热剂。

1.2 布洛芬的适用条件

主要适用于6月龄以上儿童。布洛芬儿童推荐用量为每6小时一次,每次5-10mg/kg,每24h最多4次。肾脏功能不好及脱水患儿要谨慎使用。常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不良反应,同时有诱发哮喘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G-6-PD缺乏的患儿可使用布洛芬,临床中虽未见明显溶血性贫血危险,但也应注意使用剂量。

2.布洛芬用药过程的护理

针对发热患儿,首先要明确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路径,实施正确的护理措施,达到退热、消除病因的目标。除了定时测体温和查房外,此过程中主要有以下护理问题值得注意:

(1)患儿服用布洛芬后应卧床休息,保持病室的正常温度和湿度,环境安静,通风良好;特别是使用布洛芬出汗后,要保持皮肤清洁,衣物干燥。

(2)患儿服用布洛芬后因为机体需要时间吸收药物,可能并不会马上见效。但发热时,机体温度每升高1℃,心率每分钟平均增加10~15次[3],心率的加快使心输出量增多而加重心脏负担,所以对于有心脏疾患的患儿在使用布洛芬治疗时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心率、脉搏等生命体征。此外,5岁以下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很容易诱发高热惊厥,所以有高热惊厥病史的患儿或者有高热惊厥征兆的患儿应及时配合物理降温。

(3)物理降温应该首先解开包被或松开衣服有利于散热;一般发热患儿可以使用35~40℃的温水在大血管分布的地方,如颈部、腋窝、腹股沟及大腿根部进行擦浴,至皮肤微微发红,达到退热的效果。另外必要时可以采取冷盐水灌肠来退热。对于儿童我们不主张使用酒精擦浴,酒精擦浴可引起体温骤降,过敏等同时因为小儿皮肤薄嫩酒精可经皮肤吸收引起中毒。

(4)因为布洛芬退烧作用比较强,退烧过程中可能会导致人体大量出汗,因此使用布洛芬退烧时需时刻注意患儿是否有脱水、入量不足等,必要时可通过静脉补液。护理人员应及时告知家长脱水征兆并定时巡视检查。

(5)因椴悸宸彝ü肾脏代谢,所以肾功能不好的患儿应注意谨慎使用布洛芬。同时可能存在的情况是家长并不清楚患儿肾功能,或者家长单方面认为患儿肾功能正常。因此需要护理人员及时告知家长此问题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影响,并且及时巡视观察患儿体征。

(6)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告知家长不良反应的症状以及判断方法,最好辅以图片展示,以便一旦发生不良反应患儿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处置。观察患儿有无恶心、呕吐、皮疹等不良反应,程度不重时告之家属这属于正常反应,不必紧张,如出现严重反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

(7)发热患儿主要表现为烦躁、哭闹或精神萎靡,进而不配合治疗等。作为护理人员要用温和的语言、温婉的态度和耐心对待患儿,使患儿在护理实施过程中尽量消除因恐惧而产生的不配合。

3.布洛芬用药心理护理

良好的医患关系是一切治疗和护理成功的基本保证,护理人员与患儿家长的关系直接影响到患儿家长心理状况的评估与护理干预的效果。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首先要了解患儿及家长的心理,并及时予以疏导。针对布洛芬用药家长可能会产生如下心理状态:

(1)焦虑,患儿发热尤其发生高热时,家长表现出最多的是焦虑,尤其担心患儿长时间发热,会不会“烧坏脑子”,即影响脑功能,反复询问医护人员。

(2)不信任,一旦患儿表现体温不降,或降温后又持续升高,家长会误认为是医护人员治疗措施不利,从而对医护人员产生不信任感。

(3)恐惧,3岁以内患儿可能出现高热惊厥,表现为双眼上翻、全身抽搐等临床症状。一旦出现,家长都会出现恐惧、害怕,担心患儿有生命危险。

家长出现以上表现时,护士除了及时有效地解除患儿高热,还应主动与患儿家长多沟通,提高其对患儿病情的认知度,尤其长期发热、病情反复的患儿,更要向其家长做好基本知识宣教。灵活、通俗地进行讲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发热,了解有关医学及护理常识,解释退热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解除家长因患儿发热而引起的焦虑、恐慌,取得他们的信任和配合,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利于患儿疾病的康复。

同时在患儿痊愈后护理人员也应做好卫生宣教工作,提醒家长:小儿呼吸道的防御功能较差,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应尽量避免带小儿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游玩;避免接触患病人群,提倡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较大患儿给予高热量、优质蛋白、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加强体格锻炼,增强抵抗力;天气变化,注意增减衣服。

参考文献

发热患儿的护理篇(10)

高热惊厥是儿科的一种常见病,根据统计,3%—4%的儿童至少发生过一次高热惊厥。小儿惊厥的发生率是大脑发育不完善,刺激的分析鉴别能力差,弱的刺激就可使大脑运动神经元异常放,引起惊厥。针对小儿高热惊厥疾病,临床医生应当给予患儿准确的诊断和对症治疗,以有效改善患儿的病情,并促进患儿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出现此种疾病的患儿,首先要对患儿进行急救处理,然后对患儿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其中,采用全方位护理的效果较为显著,对于患儿的帮助较大1。现选取我院在2008—2011年间收治的73例小儿高热惊厥患者,对其采用急救基础上加入全方位护理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回顾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08—2011年间收治的73例小儿高热惊厥患者,其中,男性40例,年龄在7个月—3岁之间,女性33例,年龄在9个月—4岁之间,所有患儿均经临床诊断为高热惊厥,其均出现了神志不清、意识丧失等小儿高热惊厥典型症状,需要进行急救处理。对所有患儿采取及时的急救措施,将73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对照组35例,观察组患儿采用全方位的护理措施,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对患儿出现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进行对症处理,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措施如下。

1.2 急救

1.2.1 呼吸道通畅 惊厥的发病较为急骤,需要进行及时的抢救和护理,要及时将患儿的衣领解开,并保持患儿平卧,将头偏向一边,及时将口鼻中的分泌物清理干净,同时要将压舌板放入患儿的牙齿中,以防出现唇舌咬破的现象,同时还要防止患儿出现窒息2。

1.2.2 吸氧治疗 患儿由于受到疾病的困扰,会出现缺氧现象,因此,医护人员要及时给予患者吸氧治疗,如果患儿的脸色发绀明显时,要及时给予患儿面罩吸氧治疗。

1.2.3 降温处理 可采用温水或浓度为30%—50%的乙醇进行擦浴降温。也可采用冷生理盐水灌肠或冰敷降温,冰敷时冰袋应放置在患儿颈旁、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此外,遵医嘱予药物降温3。

1.2.4 药物治疗 首选安定针控制患儿症状,或遵医嘱进行相关对因治疗。给予患儿地西泮治疗,0.3—0.5mg/kg,进行静脉注射治疗,也可以采用保留灌肠方法治疗,苯巴比妥,10—15mg/kg,进行肌内注射治疗。如果患儿出现不良反应,临床医生要及时停止治疗,并给予患儿对症治疗。

1.3 护理 对照组患儿接受基础护理,观察组患儿则接受下述所有护理内容。

1.3.1 基础护理 注意观察患儿的皮肤情况,如温度上升期,患儿全身皮肤有紫绀,四肢冰冷,需保暖,加快血液循环等;温度下降期,一般患儿会大量出汗,应及时更换汗湿衣物,保持皮肤干燥,以免再次着凉。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儿,临床医生要进行及时对症处理,以确保患儿生命体征的稳定。

1.3.2 安全护理 病房环境应保持安静,防止强光照射而引起患儿不适。在进行诊疗及护理时,应防止动作过于粗暴,防止所有无谓的刺激或按压而导致的骨折。病床应装护栏,避免患儿坠床。另应加强临床观察,防止患儿舌咬伤。

1.3.3 生命体征监护 在对患儿进行急救之后,医护人员要对患儿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护,对于患儿发生惊厥的实践、症状等进行详细的记录,并针对患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症处理,以减轻患儿的痛苦。此外,对于患儿的心率、体温、呼吸、面色、血压等身体指标,医护人员也要进行严密的观察,并记录相关数据,以检查患儿身体指标的改善情况。如果患儿出现身体指标不稳定,或偏离正常值的情况,护理人员要及时报告临床医生,对患儿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患儿的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5。

1.3.4 饮食护理 患儿出现高热症状时,机体的消耗量增加,而胃肠功能降低,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导致患儿消瘦,机体免疫力降低。因此,应当指导家属为患儿提供一些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合理搭配,均衡饮食,以及时补充能量,提高机体免疫力。

1.3.5 心理护理 患儿在发生高热惊厥疾病时,会出现神志不清、意识丧失、烦躁、哭闹等情绪,给医护人员的护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此种情况,医护人员应当保持护理的有序进行,不能够过于强硬,以免误伤患儿,对于情绪不稳定的患儿,医护人员应当安慰和鼓励患儿,并确保护理操作的准确度和熟练性,以取得患儿家长的信任,从而缓解其内心的焦躁情绪,更好的对患儿进行有效护理4。

1.3.6 健康教育 患儿病情稳定后,医护人员要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告知家属关于高热惊厥的相关知识及护理,并指导家长学会观察体温变化,使得家长能够在患儿出现相关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时给予必要的急救处理。

1.4 疗效标准 对患儿在用药及护理24个小时后进行疗效判定,显效:患儿的症状和体征明显消失,体温恢复到正常范围内,各项身体指标恢复正常。有效:患儿的症状和体征有所消失,体温下降,但仍旧处于正常体温之上,各项身体指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无效:患儿的症状和体征无消失,体温没有下降,仍旧处于高热状态,各项身体指标没有恢复。

1.5 统计学分析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差异较小,无实际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比较,并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差异显著,有实际统计学意义(P

2 结 果

经过一系列的治疗,两组患儿的病情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观察组38例患儿中,显效19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2.1%,对照组35例患儿中,显效14例,有效13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77.1%。

3 讨 论

高热惊厥是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儿科疾病,主要是由于患儿的大脑发育不完善,刺激的分析能力较差,弱的刺激就会导致大脑的运动神经元出现释放异常现象,从而引起惊厥。此种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紫绀等,对于患儿的正常成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针对此种疾病,临床医生要及时给予患儿准确诊断和对症治疗,以有效改善患儿的病情,并促进患儿生活质量的提高。高热惊厥对于患儿的影响较大,需要进行及时的对症处理,以确保患儿的生命安全,在对患儿实行急救处理后,对患儿采取全方位护理的效果较为显著。

在对患儿实行急救护理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患儿呼吸道的通畅性,以确保患儿可以吸收充分的氧气,以维持基本的生命体征稳定。然后给予患儿基础护理、安全护理、生命体征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以有效改善患儿的病情,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基础护理和安全护理可以保证患儿的生命体征稳定,以实现后续治疗的有效性。生命体征监护,对于患儿发生惊厥的实践、症状等进行详细的记录,并针对患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症处理,以减轻患儿的痛苦。对于患儿出现身体指标不稳定,或偏离正常值的情况,医护人员要及时报告临床医生,对患儿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患儿的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饮食护理,临床医生应当知道患儿家属为患儿提供一些高营养、高热量的食物,并将食物合理搭配,以引起患儿的食欲,从而使其能够补充充足的影响,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更好的抵御疾病。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应当安慰和鼓励患儿,并确保护理操作的准确度和熟练性,以取得患儿家长的信任,从而缓解其内心的焦躁情绪,以确保患儿可以积极配合治疗;健康教育,医护人员要向其家长做好关于高热惊厥疾病的宣传工作,告知家长相关的医学知识,以使家长可以及早确定患儿病情,并给予其急救措施,以确保患儿生命体征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邢晓晴.小儿高热惊厥的病情观察及护理[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0,74(03):78—79.

[2] 蔡素芳.对56例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分析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52(03):63—64.

上一篇: 医学免疫论文 下一篇: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