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患儿的护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17 15:45:29

发热患儿的护理

篇(1)

[中图分类号] R735.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3(c)-0138-02

发热是各种疾病的常见症状,正常的发热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在一定范围内的体温升高有利于发挥防御功能,但如果超过了正常范围且发热持续不退就会使心脏负担增加,机体内部的耗氧量也大大增长,到了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就可能导致脑部供氧不足,从而引起脑缺氧、脑水肿和神经细胞的坏死[1]。由此可见,发热并不可小觑,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降温将对人体的身体健康和成长造成严重的影响。而小儿患儿又不同于成人,尤其是年龄很小的患儿往往主诉能力较差,在持续发烧的时候只表现出简单的哭闹,这就需家长或护理人员密切观察,积极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为了进一步分析发热患儿的护理措施和护理效果,现选取该院2010年12月―2011年12月间收治的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热的90例进行分组试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热的90例为研究对象,患儿最高体温均超过了38.5 ℃,患儿入院时由于部分家庭采取了一些自助降温措施,因此部分患儿的温度有较小程度的降低。有30例患者家长在家自行物理降温,44例患者服用退烧剂,另外16例患者没有采取任何降温措施。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中有23例为男孩,22例为女孩,最大年龄为12岁,最小年龄为3个月,平均年龄(4.56±3.11)岁;对照组中有25例为男性,20例为女性,最大年龄为12岁,最小年龄为2个月,平均年龄(4.43±3.09)岁。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包括:初步判断患儿的发热原因,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发热时间、持续时间判定患儿的发热原因。然后是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由于小儿还生长发育的基础阶段,各组织结构的发育不够成熟,其体温调节中枢不够健全,会由于各种外界因素受到影响,比如季节气候变化、年龄、饮食、哭闹、以及衣被等,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这些因素,根据气温的变化增减小儿的衣物,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控制室内温度变化,不可忽冷忽热,为患儿提供充足的食物摄入,为小儿提供安静的休息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2]。如果是在天气冷的冬季尤其要注意患儿保温,防治感冒发生,保温过程中要注意着重四肢等末梢部位的保温,摄入的食物应为加热的,不吃冷饮。在手足口病、流感等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要注意防治感染,必要的时候进行疫苗接种。在温度高的时候,小儿机体代谢会增快、各种养分、能量的消耗也就比较多,而患儿的胃肠道蠕动减弱,消化液生成和分泌减少,影响消化和吸收,加之体质虚弱,应注意患儿休息,多饮水,同时进易消化、清淡、流质饮食和液体补充[3]。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析患儿发热情况,并根据其发热程度实施降温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病情护理、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2.2.1 体温上升期 这个阶段也是发热的初始阶段,及时有效的措施对于发热的控制有着良好的效果。同时,体温的上升往往与病情和患儿的体质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发烧是缓慢的过程,可能需要长达几天的时间才会上升到峰值,而有一些发热则非常迅速,可能几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就达到了峰值。其症状主要是皮肤血流减少而汗腺并没有分泌汗液,身体散热情况非常差[4]。患儿往往表现出面色苍白、发冷、皮肤干燥、或者寒颤及抖动。对于此时期的患儿,其护理措施主要是让患儿卧床休息,适当的增减盖被和衣物,保持环境的安静,不要让患儿受到惊吓及其他外界刺激;如果患儿发冷或者颤抖则可以适当增加衣物或者在足部放置热水袋,待患儿体温逐渐升高的时候拿开。注意在这个时期不适宜采用冷毛巾敷额头。应多让患儿饮水,使体内保持充足的水分,患儿的饮食不宜选择干燥的食物,应多为其摄入流食,比如稀饭、蛋汤、绿豆汤等等,多食新鲜蔬菜以及水果[5]。

1.2.2.2 高热持续期高热持续期 顾名思义,这一时期也就是患儿的体温达到了高峰值的时候,并且这一高热期如果得不到及时的降温措施将持续保持。在这一时期,患儿的皮肤血管便逐渐开始扩张散热,患儿的体表血流量慢慢的增多,患儿初始表现出呼吸急促、面色潮红、脉搏加速等症状,这时候应积极的为患儿测量体温,当体温超过38 ℃的时候可以给予适量的退热剂,如果温度得不到控制并持续上升的话,患儿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比如呓语、胡言乱语、行为障碍、神志不清,并可能伴有头痛、头晕、嗜睡、不安等并发症,还有一些情况严重的患儿可能出现呕吐、浑身无力、虚弱及食欲不振等[6]。

这一时期的患儿应及时送往医院,积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尽量解除由于高热带来的痛苦。一般的护理措施为:取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冷敷头部、冰水灌肠等,通过这些强制的手段降低体温,以免体温过高对患儿的脑、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造成影响或伤害。同时,这一时期的绝大部分家长往往由于对孩子的担心而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就相关的知识、治疗情况等信息及时的告知家长,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解除患儿家长的紧张心理。同时对患儿家长进行护理措施的相关健康教育,使家长能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给患儿进行降温,以减少高热惊厥等并发症的发生[7]。

在小儿发热患儿护理中,往往会在患儿实施了降温30 min后再次进行体温测定,一者是检查患儿的高热是否得到控制,另外是由于家长习惯于以这次体温来衡量退热措施是否有效。但大量的临床统计资料表明,绝大部分高热患儿在采取降温措施30 min其体温并没有非常明显的下降或者没有下降,甚至可能出现继续增长的势态。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降温措施、不同病情的患儿其降温效果也各不相同,而很多患儿家长由于对其中内情不够了解因而更加紧张,认为护理人员没有采取正确的方式或者没有积极的降温。这就需要护理人员耐心的为家长解释,安抚其焦虑心理,避免引起医疗纠纷等事故发生。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对患儿的口腔进行护理,由于患儿处于高热状态,其唾液的分泌也就相对减少,降低了口腔的自我清洁能力,如果存在食物残渣就很容易引起细菌大量繁殖最终导致口腔炎、齿龈炎等口腔疾病的发生。可以用消毒棉签擦拭也可以用淡盐水含漱[8]。

1.2.2.3 体温下降期 这一时期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体温逐渐下降并恢复至正常水平,患儿的皮肤逐渐红润,并可能大量出汗,因为家长要及时为患儿更换衣物,并积极的鼓励患儿多进食蔬菜、水果及易消化的食物。查看外界温度,可让患儿适当的外出散步及简单的活动,吸收新鲜空气。

1.3 效果判定标准

显效:患儿体温处于正常水平,皮肤恢复红润,无头晕、头痛等现象;有效:患儿体温有下降现象但没有恢复至正常水平,皮肤略显干燥;无效:患儿体温无下降或上升,皮肤干燥、头痛、头晕等症状未得到减缓。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中显效35例,占总数的77.78%,有效9例,占总数的20.0%,无效1例,占总数的2.22%,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中显效25例,占总数的55.56%,有效10例,占总数的22.22%,无效10例,占总数的22.22%,总有效率为7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小儿发热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如果得到了及时的处理并不会有较大的影响,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则可能对患儿的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及时的观察患儿的病情发展情况,了解和掌握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降低发热患儿体温、促进小儿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该次研究可以看出,对于发热患儿除了要进行常规的护理,还要从体温开始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等各个时期分别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并从皮肤、口腔、心理护理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儿及患儿父母的治疗依从性,从而促进患儿早日恢复。

[参考文献]

[1] 白雁荣,范国义.100例手足口病留观患儿护理体会[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9):1137-1138.

[2] 陈立华,李清华,王婕,等.发热患儿肛温与腋温测量值差异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9(10):42+44.

[3] 陈艳.发热患儿家属相关知识水平与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及分析[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11):116-118.

[4] 闫红.亚低温治疗应用于重症手足口患儿的护理体会[C]//2013年河南省儿科优质护理服务规范管理培训班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郑州:河南省护理学会,2013.

[5] 朱艳君.多频振动排痰机应用于危重患儿的护理体会[C]//2013年河南省儿科优质护理服务规范管理培训班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郑州:河南省护理学会,2013.

[6] 杨关芬,陈静,蓝琴,等.发热患儿家庭护理现状调查及对策[C]//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社区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北京:中华护理学会,2012.

篇(2)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在临床上是常见的疾病,患儿常伴有发热症状,若发热症状严重时,可使患儿出现抽搐、惊厥等情况,患儿家长极易对治疗效果产生怀疑。循证护理是护理人员运用科学、可信、有价值的研究结果作为证据,根据患儿具体的情况、愿望与需求,并结合临床护理的经验,给予患儿最佳、有效的护理[1]。本文选取2010年4月――2012年4月呼吸道感染患儿76例,将其按双盲随机方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38例与对照组3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循证护理干预,两组患儿治疗结束后,将其治疗结果进行对比,观察组取得了颇为满意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们选取2010年4月――2012年4月呼吸道感染患儿76例,将其按双盲随机方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38例与对照组38例,其中:男42例,女34例;年龄在2-12岁,平均年龄为4.6±1.7岁。患儿就诊的体温在38-39.8℃,平均温度为38.5±0.2℃。排除合并有其他疾病的患儿。两组患儿是在家长知情同意情况下将其按双盲随机法分组,所以年龄、性别、体温等方面相比较,没有显著差别(P>0.05),数据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

1.2.2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循证护理干预:①提出问题:第一,给予患儿退热药物30分钟后,仍没有较好的退热效果,家长心里会很焦灼,易引发护患矛盾。第二,当患儿熟睡时,仍采用肛温测量方法,易引发家长不满,也不利于患儿恢复。②需要解决问题:第一,肛温与腋温的差异。第二,对于病情不同的发热患儿,应采取的降温措施。第三,降温措施实施后起效时间应为多少。③循证支持:采用退热、体温、发热、小儿等关键词,从知网查询文献47篇,根据文献的科学性,同时结合临床经验与患儿具体情况,确定结论。④护理干预:第一,体温测量方法。有资料报道[2],对997例患儿进行不同的体温测量方法,其体温差异结果显示,当外界温度达25℃时,肛温比腋温高0.3℃,若外界温度低于25℃时,腋下温度与肛温相差较多且不固定。根据上述结果,我们将室温调整为25℃,并与患儿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让其了解肛温测量的准确性与重要性,取得家长的配合,另外在患儿熟睡时,采取腋温测量方法,结果酌情加上0.3-0.5℃做为患儿的体温测量值;在患儿清醒时,采用肛温的测量方法。第二,退热方法:首先,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向其讲解小儿发热相关知识以及体温骤降危害等,缓解其恐惧、焦虑的不良心理状态,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另外,对体温≤38.5℃的患儿,暂不给予退热药物,指导其多饮水及对症处理,严密观察患儿的体温变化情况。对患儿体温≥38.5℃的患儿,遵医嘱给予口服药物,同时给予全身温水擦浴与局部的酒精擦浴。对超高热且伴全身的中度症状患儿,给予温水擦浴降温,暂不给予退热药物。对四肢冰凉症状的患儿,采取药物降温治疗,给予保暖。对始终不能够退热的患儿,重复给予药物进行降温,并补充水分。第三,体温测量的时间:物理降温后30分钟给予患儿测量体温;药物降温1小时给予患儿测量体温[3]。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资料与数据进行分析,将χ±s为计量资料的表示方法,行t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的判定标准为P

3讨论

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引发的急性炎症,常感染的部位为鼻腔、喉、咽等,其病发率较高且不受条件的约束[4]。若患儿高热处理不当,会造成脑部、肾脏等器官损害[5]。我们在采用循证护理过程中,对患儿发热因素给予综合性考虑,同时采取了较多预防性措施,提高了治疗的效果与家长的满意度。我们改变了传统的肛温测量方法,因其忽视了患儿与家长的感受,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测量方法,融洽了护患间的关系,也提高了患儿治疗的依从性。我们采用全身温水擦浴与局部酒精擦浴降温方法,提高了降温效果,同时也减轻了患儿身体大面积接触到酒精,而引起刺激性的反应,这样更有利于热散发。从本次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患儿体征与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说明了将循证护理应用于呼吸道感染的发热患儿治疗中,能够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治疗时间,减轻了患儿家长的精神与经济负担,提高了患儿家长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融洽了护患间的关系,有效降低了医疗纠纷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白雁荣,范国义.发热患儿的护理体会[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8(03):23-24.

[2]刘桂苹.浅谈儿科传染病发热时降温措施选择[J].中国实用医药,2011,11(02):157-158.

篇(3)

对于患有猩红热的患儿来说,其在治疗期间可伴发变态反应、感染、中毒等情况,若治疗不当或护理不当,极易引发多种并发症,给患儿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1]。因此,在予以猩红热患儿有效治疗的同时,还应高度重视对患儿的护理干预,以有效控制病情进展,使患儿早日恢复健康。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猩红热患儿的护理对策及安全管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40例猩红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经检查均确诊为猩红热,且存在扁桃体充血、头疼、肿胀、咽痛等症状,在发病初期均出现草莓舌,体温持续5 d以上达30~40℃,且在24 h内均出现鸡皮疹情况。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n=20)和对照组(n=20)。试验组中,男女性患儿比例为8∶12;年龄3~7岁,平均年龄(4.53±0.55)岁。对照组中,男女性患儿比例为7∶13;年龄2~8岁,平均年龄(4.49±0.52)岁。两组患儿的基础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已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研究对象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即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及时做好患者身体清洁,并按照医嘱用药。试验组患儿给予全面护理干预及安全管理。(1)环境护理:应对患者所住病房定期开窗通风,确保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光照充足。若患儿家庭允许,可每日以醋酸熏蒸消毒病房空气,并限制进出病房人员,禁止吸烟,以防污染空气,导致患儿感染。同时,应叮嘱急性期患儿在2~3周内绝对卧床休息,以促进病情的恢复,以防心、肾及关节出现并发症[2]。(2)病情监测:对于急性期患儿护理人员应每30 min巡视1次,观察患儿的脉搏、呼吸、体温、血压等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儿面色等病情变化,同时应定时巡视患儿咽部分泌物、口腔黏膜变化情况,及时询问患儿咽部疼痛问题,并及时查看患儿是否存在呼吸困难、关节疼痛、耳道流脓、眼睑水肿等情况;密切监测患儿的尿液颜色、性质、量等,以免患儿并发变态反应性疾病而加重病情及增加治疗难度[3]。若在巡视期间发现患儿出现异常,应立即告知医师进行及时处理。(3)发热期护理:发热是患儿最常见的初期症状之一,对于处于发热状态的患儿应予以温水擦浴、头部冷敷等物理降温,切记避免使用冷水或乙醇擦拭来降温,以免刺激患儿皮肤引发更为严重的并发症。若经物理降温仍无法有效降低患儿体温,患儿体温仍保持在38.5℃以上,可予以患儿适当退热剂,并告知家属多喂患儿水,,在发汗期间应做好患儿的保暖工作,但避免过度捂汗,以免阻碍降温[4]。同时,应及时更换床品、衣物,确保皮肤干燥,以免潮湿、着凉等引发皮肤瘙痒。(4)用药护理:临床需通过青霉素、头孢类抗菌药物治疗猩红热,以上药物须先行皮试确认患儿无过敏情况后方可使用,在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的患儿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应立即停用药物,并告知医师处理。在行静脉滴注时,尽可能留置针管,以免患儿哭闹不配合治疗,同时应注意及时调整滴速,滴速不宜超过30滴/分[5]。(5)皮肤护理:患儿在出疹时应做好皮肤清洁工作,沐浴时应用温水,避免用热水,并禁用肥皂、乙醇等擦拭皮肤;若患者存在严重皮肤瘙痒情况,可外涂炉甘石洗剂;当患儿退疹脱皮时,切忌不可撕剥脱皮,可由护理人员用消毒后的剪刀剪掉;及时修剪患儿指甲,用纱布将患儿指甲包好,以免患儿用指甲抓痒损害皮肤;若皮肤出现小面积损伤,可擦涂5%碘伏,并包扎棉质消毒敷料,避免出现感染。此外,尽可能让患儿穿着棉质衣物,尽量避免穿着化纤类或绒布内衣裤,以防瘙痒严重;及时更换患儿床品,确保床上用品干净、整洁[6]。(6)口腔护理:及时清洁患儿口、鼻及咽部,对于年龄偏大的患儿可于睡醒时或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于年龄偏小的患儿可用药棉蘸生理盐水擦拭口腔,并嘱患儿家属多喂患儿白开水,为防患儿嘴唇开裂,可涂膜液状石蜡[7]。(7)饮食护理:嘱患儿家属予以患儿易消化、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并按照患者病情予以针对性饮食方案,对于咽痛的患儿可予以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对于发热期患儿宜以清淡饮食为主,并告知患儿家属少食多餐,禁食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8)传染预防护理:在患儿症状消除前,均应行隔离处理,且在经过3次咽拭子培养呈阴性后方可解除隔离,并严格限制探视人员。同时,消毒患儿所用一切物品。(9)健康宣教:应向患儿家属详细讲解疾病知识、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以提高患儿家属知识掌握度,进而使患儿家属能够积极协助患儿顺利完成治疗。(10)心理护理:因隔离及病情,患儿易出现哭闹等焦躁、不安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应热情与患儿交流,转移患儿注意力,以缓解患者不良情绪,通过轻柔的话语鼓励患儿配合治疗。k安全管理:为确保患儿住院期间的安全,应告知患儿病房内所有器具、用物的使用方法,不可随意触动医疗器械,以免引发意外。对于行留置针的患儿,应告知患儿家属留置针注意事项,并告知家属切不可随意行降温处理;对于接触患儿的人员应佩戴口罩,并消毒手部,对于患儿所使用的所用物品进行消毒,包括玩具,以免交叉感染。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消除时间、门诊治疗时间、治疗效果及患儿家属满意度。治疗效果分3个标准,显效:患儿经治疗及护理后疹退后皮肤脱屑、咽峡炎、发热及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等临床症状彻底消除;有效:患儿经治疗及护理后以上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无效:患儿经治疗与护理后,以上临床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以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评定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满分100分,分为十分满意(85分以上)、较满意(65~85分)、不满意(65分以下)3个等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除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

护理后,试验组患儿退热时间、咽痛消除时间、皮疹消除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3.19±0.99)d、(3.01±0.25)d、(4.19±0.99)d、(6.52±1.32)d;对照组患儿退热时间、咽痛消除时间、皮疹消除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5.18±2.03)d、(5.24±1.49)d、(6.35±2.43)d、(10.51±2.53)d。试验组患儿退热时间、咽痛消除时间、皮疹消除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对比

护理后,试验组患儿中显效14例,有效5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患儿中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0.0%。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对比

试验组患儿家属中十分满意19例,较满意1例,不满意0例,护理满意度为100.0%;对照组患儿家属中十分满意8例,较满意7例,不满意5例,护理满意度为75.0%。试验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猩红热为感染、变态反应与中毒三者病变结合所致疾病,为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好发于儿童。发热、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咽峡炎等为其主要临床表现[8-11]。若未予以患者及时的治疗与护理,可导致病情反复发作,甚至引发心肌炎、关节炎、肾炎等并发症,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对于猩红热患儿来说,因其自身意识尚未完全,因此除了有效的针对性治疗外,还应予以患儿适当的护理干预及安全管理,才能确保患儿得到有效的治疗,并有效预防并发症,从而促进患儿病情的改善,确保患儿顺利出院[12-15]。全面护理干预从环境、病情、患儿所处疾病各时期及用药、皮肤、口腔、饮食、传染预防、健康宣教、心理、安全管理等方面入手,予以患儿全面的护理干预。其目的在于经环境护理严控交叉感染,遏制病情的进展;经病情监测最大程度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免病情进展;经发热期护理控制患儿体温,以防并发症加重导致治疗难度加大;经用药护理强化患儿治疗效果;经皮肤护理强化患儿病痛所致其他损伤及感染等;经口腔护理强化患儿呼吸道护理,提高患儿舒适度;经饮食护理增强患儿机体抵抗力,以利于病情的改善;经传染预防护理降低病情传染的可能;经健康宣教提高患儿家属疾病认知与护理干预措施掌握度,以确保其协助医护人员做好患儿配合,以利于治疗的顺利完成;经心理护理减少患儿哭闹等情况,并稳定患儿家属的情绪,以确保整体疗效;经安全管理减少患儿交叉感染的可能,强化整体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试验组患儿退热时间、咽痛消除时间、皮疹消除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给予猩红热患者科学、合理的全面护理干预及安全管理措施可使患儿病程显著缩短,并显著改善患儿的病情。

参考文献

[1]刘维量,寇增强,房明,等.2008—2017年山东省猩红热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9,46(1):15-19.

[2]荣红.心理护理在猩红热患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6):221-222.

[3]张欣.针对性护理对猩红热患儿康复及并发症的影响[J].皮肤病与性病,2020,42(3):465-466.

[4]王小芳.对猩红热患儿进行优质护理的效果探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22):278-279.

[5]贾媛媛,赵保玲.全方位护理干预对猩红热患儿住院时间及患儿家属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9,42(5):148-149.

[6]陈慧琴.猩红热患儿36例的临床护理干预[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9):360-361.

[7]王岩.临床路径在猩红热患儿诊疗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22):168-169.

[8]王小芳.对猩红热患儿进行优质护理的效果探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22):278-279.

[9]袁晓楠,牛峥彬,王伟,等.48例猩红热患儿的护理对策及安全管理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01):248-249.

[10]高雪芬,李国华,樊婷,等.山西省2005—2018年猩红热流行特征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6):720-721.

[11]刘利,姚树生.小儿烧伤合并外科性猩红热的护理[J].东方药膳,2020(15):263.

[12]刘春英.临床护理路径在猩红热患者诊疗护理的实施效果研究[J].养生保健指南,2018(14):67.

篇(4)

小儿病毒性脑炎是一组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软脑膜弥漫性炎症综合征。多数患儿由于病情严重,发展为重症病毒性脑炎,临床症状危重,危及生命健康[1]。由于患儿年龄较小,身体机能较弱,在给予及时有效治疗的同时,还需配合相应的护理干预。为了提高护理的有效性,促进患儿良好预后,本文对影响患儿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根据相关因素,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50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儿27例,女患儿23例,年龄8个月~8岁之间,平均年龄(5.1±1.1)岁,病程2~6d,平均病程(3.1±1.0)d。50例患儿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预后相关因素分析对50例患儿的疾病情况及临床治疗与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重症病毒性脑炎预后的相关因素。通过分析得出,影响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预后的因素包括发热时间、惊厥时间、意识障碍时间。发热、惊厥、意识障碍时间越短,患儿预后越好;而发热、惊厥、意识障碍时间越长,患儿预后就越差。这是由于患儿在感染病毒后,自身免疫系统会与病毒进行对抗,导致内环境稳定性被破坏,患儿的神经系统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出现发热、惊厥、意识障碍等。时间越长,说明患儿的神经系统影响越严重,直接影响患儿治疗及预后。

1.2.2护理对策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发现,发热、惊厥、意识障碍时间的长短是影响患儿预后的重要因素。对此,护理人员应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进行干预。对于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家属,护理人员要加强健康教育。比如当患儿出现长时间发热、惊厥、意识障碍时,必须提高重视,立即带孩子就医。发热护理。如患儿出现发热症状,护理人员首先需要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温度25℃左右,湿度55%左右。保持室内通风,利于患儿降温。为了更好地帮助患儿降温,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物理降温,如盐水冰袋降温、温水擦拭降温等。如患儿高热不退,需要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避免患儿发热时间过长。惊厥护理。为缩短患儿惊厥时间,护理人员需根据患儿惊厥诱因及时进行护理干预,如患儿惊厥诱因为脑水肿,需及时进行脱水治疗;如惊厥诱因为呼吸道痰梗阻,则需要立即进行吸氧排痰处理。意识障碍护理。当患儿发生意识障碍时,护理人员需要立即给予患儿吸氧护理,并保持患儿口腔、皮肤、眼睛的清洁和湿润。为促进患儿意识恢复,护理人员可以加强对患儿的按摩护理,以此来改善患儿血液循环。同时护理人员还可以帮助患儿被动活动,以此来促进患儿恢复。

1.3观察指标

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重症病毒性脑炎预后的相关因素。观察患儿护理前后运动能力:采用运动能力评定量表(FAM)对患儿肢体运动能力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表示运动能力越好,肢体神经损伤越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x±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影响重症病毒性脑炎预后的相关因素

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预后的相关因素有发热时间、惊厥时间、意识障碍时间。见表1。

2.2观察患儿护理前后运动能力评分

护理后运动能力评分明显高于护理前,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讨论

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病情危重,患儿年龄较小,治疗较为复杂,且预后较差。对此,护理人员应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患儿治疗效果及预后效果。因此,必须充分了解影响患儿预后的相关因素[2]。本次研究发现,发热时间、惊厥时间、意识障碍时间都是影响患儿预后的因素。据此,护理人员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护理对策,护理效果良好。护理对策包括家属健康教育、发热护理、惊厥护理、意识障碍护理。其中家属健康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家属对病毒性脑炎的认知度,在患儿发病后能够正确处理,并第一时间带患儿就医;发热护理在于通过各种护理措施缓解发热症状,缩短患儿发热时间;惊厥护理在于通过各种护理措施来缓解患儿惊厥症状,缩短患儿惊厥时间;意识障碍护理在于通过护理尽快促进患儿恢复意识。当患儿发热时间、惊厥时间、意识障碍时间缩短后,患儿的预后效果自然能够得到提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预后相与发热时间、惊厥时间、意识障碍时间有关。苗蕊[3]在既往研究中也指出发热、惊厥、意识障碍时间是影响患儿预后的重要因素,其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患儿护理后运动能力评分明显高于护理前,对比差异显著(P<0.05)。这是因为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注重分析影响患儿预后相关因素,采取了有效的针对性护理对策,以此提高患儿护理效果[4]。护理对策主要为护理人员针对患儿发热、惊厥、意识障碍等问题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目的在于缩短发病时间,减轻疾病对患儿的影响,进而更有利于患儿预后。综上所述,在分析影响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预后因素后,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可以有效提高患儿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志晓,陈国洪,王媛.影响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4):61-63.

篇(5)

小儿高热惊厥是一种常见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复发率,本文对小儿惊厥高热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和护理方式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组患儿中,男性患儿23例,女性患儿17例;患儿年龄在6个月~7岁,平均年龄为(3.62±2.63)岁。对照组患儿中,男性患儿22例,女性患儿18例;患儿年龄在5个月~7岁,平均年龄为(3.43±2.85)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高热惊厥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儿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具体方法概括如下。

1.2.1日常护理 高热患儿多表现为高热、口干、嗜睡等临床症状,护理人员应该重视患儿的皮肤护理,及时为患儿擦拭身上的汗液,及时更换潮湿的衣裤,防止患儿因着凉而病情恶化[1]。给予患儿口腔护理,用棉签蘸取生理盐水来擦拭患儿的口腔和嘴唇,及时清除患儿口腔和鼻腔的分泌物。高热患儿的水分消耗大,应让患儿多饮水,保证每日足够的液体量,及时补充电解质和水分,维护患儿体内的水盐平衡。在饮食方面,高热患儿机体对营养的需求量大,且消化功能有所下降,应该给予患儿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满足正常的生理需求。

1.2.2安全护理 对于急性高热、病情危重的患儿,应该及时给予吸氧治疗,改善患儿的缺氧症状,合理控制氧流量;立即建立静脉通道,保证患者及时的补液和给药。患儿在住院期间,应该加强安全防护,预防患儿因抽搐发作而坠床,必要时可以为患儿使用约束带[2]。遵医嘱为患儿备好牙垫,防止抽搐发作时咬伤舌、唇。严格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密切观察患儿的症状,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医生做好处理[3]。

1.2.3降温护理 一般而言,如果患儿的体温高于38℃,应该给予患儿头部物理降温;如果患儿的体温高于38.5℃,应该给予患儿全身性物理降温及药物降温[4]。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有:①合理控制室温,以18~20℃为佳,注意通风换气;②头部降温:使用干净的毛巾,于浸湿后放置于患儿的额头,或者使用局部的物理降温贴贴于患儿的额头;③乙醇溶液擦拭:乙醇溶液的浓度控制在30%~50%,温度应该在32℃~35℃,擦拭患儿的四肢、颈部、手心、腋窝与腹股沟处等位置,特别是血管丰富的地方,有利于散热[5]。

1.2.4高热惊厥护理 如果患儿出现高热惊厥症状,应该立即采取去枕平卧位,保持患儿呼吸道的畅通,松解衣领,让患儿的头部偏向一侧,清除其口腔的分泌物,以防止窒息。给予压舌板或开口器垫于患儿上下臼齿之间,防止惊厥发作时咬伤唇舌。遵医嘱给予患儿镇静,止惊,降颅压药物治疗。首选抗惊厥药物为苯巴比妥钠注射液,剂量一般按体重3~5mg/kg。也可以给予地西泮注射液,严重者可重复滴注。

2结果

2.1发病原因 入选本次临床研究分析的80例患儿的发病原因如下所示:上呼吸道感染58例(72.50%)、下呼吸道感染9例(11.25%)、肠道感染10例(12.50%)、化脓性脑膜炎2例(2.50%),输液反应1例(1.25%)。

2.2临床特点 患儿的腋下温度在38.5~40.0℃,8例患儿在惊厥发作之前有惊跳、抖动、发呆、烦躁不安等先兆,其他患儿均为突然发作。惊厥发作时,患儿意识丧失、头向后仰,双眼上翻、凝视或斜视,口吐白沫,面部及四肢出现强直性或阵挛性抖动。发作时间在30 s~5 min。

2.3临床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 实验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

3讨论

小儿高热惊厥是指患儿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意外感染所导致的发热38℃以上时出现的惊厥现象,属于儿科的常见病症,多发作于6个月~3岁的患儿[6]。小儿高热惊厥具有较高的临床复发率,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小儿高热惊厥症状,患儿很容易转变为癫痫。为了巩固和提高小儿高热惊厥这一疾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本院临床人员对高热惊厥患儿的临床护理方案进行了调整,把原有的常规护理方案升级为综合性护理方案。综合性护理方案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日常护理、安全护理、降温护理、高热惊厥护理等内容。此外,根据实际需求的需要,给予患儿和家长心理干预,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7]。

从本次临床研究的结果上看,综合性护理干预效果十分显著,有效提高了患儿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杜建慧.小儿高热惊厥病因探讨及家庭预防护理措施[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09:1438-1439.

[2]刘娜.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全科护理,2009,31:2843-2844.

[3]毛君芳.223例小儿急性高热惊厥的病因分析及其综合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5,01:70-73,76.

[4]李星.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临床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5,05:13-14.

篇(6)

结果: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儿经过综合性护理方法后,均表示较为满意,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较少。

结论:经临床研究表明,对小儿高热惊厥落实综合性护理,能够有效减轻患儿的发病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高的护理效果。

关键词:小儿高热惊厥护理分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372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259-01

在目前,小儿高热惊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是一种小儿时期特有的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研究认为,小儿高热惊厥可能与患儿的年龄、高热、遗传以及感染因素存在联系。在临床治疗上,采用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及治疗对策,能够有效减少疾病的复发率,有利于患儿的预后改善。此次临床研究中,我院对收治的30例高热惊厥患儿进行研究,采用了综合性的护理措施,效果显著[1]。详细报道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09年2月份到2012年8月份收治的30例高热惊厥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有21例,女性患儿有9例,年龄范围2个月到6岁,平均年龄为3岁。首次发病年龄为2个月到5岁,平均发病年龄为2岁。其中有8例患儿存在复发记录,6例患者仅复发一次,复发次数最大为3次。有18例患儿发病期间的体温为38度到39度,有11例患儿体温为39.1度到40度,有1例患儿体温为40度以上。

1.2纳入标准。

(1)患儿均符合高热惊厥的诊断标准。

(2)患儿在开始发热的12个小时内出现惊厥症状。

(3)患儿体温突然升高时,出现短暂性全身惊厥,并存在意识丧失情况。

(4)患儿经神经系统以及EEG检查,结果显示正常。

(5)患儿存在阳性家族史。

(6)患儿存在复况。

1.3护理方法。

1.3.1一般护理。对于惊厥患儿,需要对其惊厥现象进行控制,并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防止患儿出现脑损伤。患儿惊厥发作时,护理人员需要将患儿平卧,头部侧偏,对其人中穴以及合谷穴等穴位进行刺激,并结合医师吩咐进行药物治疗,包括静注安定以及鲁米那;或者使用安定栓剂以及水合氯醛进行灌肠处理,药物需要保留在1小时以上,保证药物的充分吸收。

1.3.2呼吸道护理。患儿发作时,需要使用配有纱布的开口器放置于患儿的上下臼齿中间,防止患儿发作期间咬伤舌头。患儿惊厥过程中,口腔会出现大量的分泌物,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进行清理,防止患儿出现窒息。另外,对患儿进行及时的供氧,改善患儿的缺氧现象。

1.3.3高热护理。高热护理主要包括了物理降温以及药物降温两个内容。其中物理降温中可以采用冰帽进行降温处理,从而使患儿的脑组织代谢降低,减少氧气的消耗量,促进患儿脑细胞的恢复。另外,还可以使用温水或者浓度为35%的酒精进行擦洗。天气较冷时,需要对患儿进行保暖,防止病情加剧。药物降温主要使用布洛芬混悬液或者儿童型双氯芬酸钠栓剂进行降温处理。护理人员在对患儿进行降温时,需要对患儿的生命体征以及出汗情况进行记录和观察,防止患儿出现虚脱,降温之后每一个小时需要记录一次体温。由于患儿发热,衣被容易被汗水浸湿,因此护理人员需要进行更换。患儿发热容易引发口腔炎,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每天对患儿进行一次口腔护理。患儿降温后能量消耗较大,因此需要多进行水分补充和营养供给,并进行卧床休息。

1.3.4心理护理。疾病会给患儿带了较为严重的心理压力,患者一般表现为紧张、不安以及恐惧等心理反应,出现哭闹和沉默现象。因此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对患儿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并对患儿的病情以及疾病的知识进行讲解,从而降低患儿的心理负担,缓解患儿不安的情绪。另外还需要保持患儿护理环境的舒适和卫生,交流过程中态度保持亲和,动作保持轻柔,从而拉近护患关系。

1.3.5病情观察。医护人员需要对患儿惊厥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另外记录患儿发作持续时间以及间断时间。对于持续发作时间较长的患者,则需要警惕可能容易出现反复发作。对患儿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一般高热的出现会导致痉挛的加剧,从而使氧气的消耗量加剧,导致脑水肿的出现。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对患儿的体温变化进行严密观察。另外还需要观察患儿的血压、瞳孔以及呼吸变化等。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其他症状,包括是否有呕吐、皮疹以及口气等。另外还需要对患儿的意识和精神状态进行观察。

1.3.6预防护理。对于不存在病史的患儿,在平常需要多加进行活动,提高自身的体质,提高患儿的免疫力。并注意对气温改变以及外界环境的变化,并进行衣物的增减和行为调整。

对于存在病史的患儿需要落实急救处理,从而使患儿的痉挛现象得到消除,并使生命体征得到维持。患儿出现发热现象,则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降温处理。药物的使用需要结合医师的嘱咐,并合理规范地进行服用。

1.3.7健康教育。落实全面宣教,从而使疾病的知识得到普及。护理人员需要对患儿的家属进行指导和教育,从而使患儿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

2结果

所有患儿经过综合性护理方法后,均表示较为满意,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较少。

3讨论

小儿高热惊厥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对于该病,医护人员需要做到有效的治疗和全面的护理,防止患儿因得不到改善从而反复发作,最终发展成癫痫。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对患儿加强密切观察,并掌握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护理对策,落实健康教育,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儿的康复率。

在此次临床研究中,我院对30例高热惊厥患儿进行综合护理,效果显著。可见,护理工作的周全性直接关系到了患儿的恢复,医护人员需要加强重视力度[2]。

篇(7)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0-0098-02

doi:10.14033/ki.cfmr.2015.30.049

高热惊厥又称为“热性惊厥”,是一种与发热相关的惊厥现象,以婴幼儿多见。由于惊厥发生时患儿出现眼球固定、上翻、斜视、头向后仰、牙关紧闭、抽搐、面色发紫、意识丧失等症状,严重的还将会导致患儿发生舌咬伤、窒息等意外,若反复发作可致脑损伤,导致智力低下,个别患儿可发展为癫痫。在高热惊厥患儿治疗中,做好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提高患儿临床治疗疗效。路径式护理针对性较强,可细化到每日护理工作,根据合理方案制定合理表格,使护理工作标准化、直观化,避免漏洞。本研究对80例高热惊厥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高热惊厥患儿中的应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80例高热惊厥患儿,患儿均符合临床相关诊断标准:第一诊断为热性惊厥患儿;初次发作为4个月~5岁者;体温达到38.5℃以上者;既往无热性惊厥史;符合住院指症患儿。依据随机数字表方法将高热惊厥患儿分为两组,即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男58例,女22例,观察组患儿平均年龄(2.3±0.3)岁。对照组平均年龄(2.0±0.3)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在临床治疗中,对对照组患儿采取传统护理,即根据医嘱及护理常规实施护理,护理人员应随时观察患儿的病症以及体征变化,详细记录患儿临床中的各项数据,密切观察患儿的康复信息,对临床并发症及时进行预防。

1.2.2 观察组 对观察组患儿采取临床护理路径。临床护理路径表格的制定是通过笔者所在科主任、主治医生以及科护士长和责任护士依据高热惊厥治疗特点与护理特点,并结合笔者所在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时间用表格的横轴表示,护理的项目用表格的纵轴表示(护理表格略)。住院第1天,根据临床路径治疗,依据第1天护理计划,快速准确地执行各项治疗与护理方案;做好临床沟通护理,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方式,与患儿家长做好信息交流以及沟通工作,在患儿入院时,护士要用和善的态度以及温柔的说话语气,这样可以消除患儿及家长的陌生感,缩短彼此间的距离,严密监测患儿神志及体温,注意体温波动情况,多与家长沟通,做好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消除其陌生感及紧张情绪,对患儿及家长交待治疗期间注意事项,取得配合,做好各项宣教工作,防止意外发生。遇到患儿家长都不配合的情况,可让家长在治疗室外面等候,应用亲切、温和的语言耐心解释,缓解家长的不安情绪,等到打针成功后再把患儿交给家长;住院第2~3天,根据制定方案具体实施,定时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变化,做好记录,协助患儿做好各项检查,并加强饮食、用药、疾病方面的健康宣传,考虑患儿病情,关注家长的心情,能够设身处地多为患儿着想,通知医生,做好基本护理工作;住院第4~6天,在执行护理计划的同时,为出院患儿做好出院指导,协助家长办理出院手续,嘱咐定期门诊复诊,指导家长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积极引导患儿进行治疗,提高其自信心,指导家长掌握预防惊厥的措施,提升护理干预效果[1]。最后,观察分析两组患儿临床疗效。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经临床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病情得到极大改善,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家长健康知识掌握水平及护理满意度均具有显著优势,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路径主要是在专业医疗机构中,通过多个专业人员对某一特定疾病而制定的一种标准性照顾计划,是一种医疗模式,实施该模式可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缩短其住院天数,在治疗高热惊厥患儿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就是利用专业医疗健康模式,对患儿实施标准化照顾护理,使临床护理工作更加直观化,优化临床护理效果[2-3];通过逐项完成路径式护理表格中的任务,护理工作具体细化到每日之中,提升了临床护理质量;同时,成立专门护理路径小组,组织护士对患儿病情进行讨论,严格按照护理路径对患儿进行护理,可优化临床护理流程,帮助患儿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效降低患儿住院医疗费用,缩短其住院时间[4-6];在该护理中,还可以减少护士进行书写记录的时间,提高护士工作效率,通过逐项完成路径式护理任务,使临床护理工作不会出现遗漏,并能够及时发现潜在危险,提前给予正确干预,防止惊厥再次发作,改善患儿预后[7]。

对患儿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还可以帮助家长增加对疾病的了解、认知,加强健康知识掌握,注重预防,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使患儿与家长可以主动参与治疗,提高家长的临床满意度。其中在本次患者临床治疗中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健康知识掌握水平及护理满意度均具有显著优势,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本研究结果充分证实,对高热惊厥患儿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提高患者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自杰.病程不同时段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7):3816.

[2]曹建英.高热惊厥患儿的中西医结合救治及护理[J].护理研究,2010,24(15):1377-1378.

[3]戴丽霞.综合护理干预对小儿高热惊厥患儿康复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10):17-18.

[4]舒辉.高热惊厥患儿的护理及家长的健康教育[J].全科护理,2010,8(10):871-872.

[5]陈辉丽.高热惊厥患儿20例急救护理体会[J].河北中医,2011,33(6):923-924.

[6]毛君芳.223例小儿急性高热惊厥的病因分析及其综合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70-73,76.

[7]张凤伟,郭秋菊,陈小萌,等.阶段性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0):29-30.

[8]黄爱肖.对高热惊厥患儿家长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健康教育的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0):92-93.

篇(8)

doi:10.14033/ki.cfmr.2016.36.05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6-0109-02

高热惊厥是小儿群体中常见急症[1]。呼吸道感染患儿发病初期容易出现高热惊厥,如果患儿没有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可能发生反复惊厥,脑部严重受损,最终影响其智力发育[2]。本文对针对性急救护理用于小儿高热惊厥患儿护理中的效果进行研究,并于2014年7月-2016年7月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82例小儿高热惊厥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小儿高热惊厥患儿中,随机选取8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于2014年7月-2016年7月入院治疗,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41例、对照组41例。研究组中,男23例,女18例,年龄6个月~5岁,平均(2.36±1.10)岁,对照组中,男22例,女19例,年龄6个月~6岁,平均(2.73±1.22)岁。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急诊方法进行护理,患儿取平卧位,将其衣服、裤子解开,将其呼吸道分泌物、异物清理干净,将患儿头部偏向一侧,如果抽搐严重,则将纱布置入患儿口中,拉起床栏,做好保护措施。在此基础上,研究组患儿应用急救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其内容如下。

1.2.1 急救处理 窒息患儿及时予以人工呼吸,对患儿人中穴、合谷穴等穴位进行中强度刺激,若患儿持续惊厥,则注射地西泮或水合氯醛、苯巴比妥,并对患儿病情进行严密观察。快速建立静脉通路,选择弹性较好、较粗的血管进行留置针穿刺,患儿持续抽搐,则予以20%甘露醇,半小时内滴注完毕。及时对高热患儿进行降温处理,采用乙醇擦洗、带冰帽、枕冷水、冷盐水灌肠或在患儿腹股沟、腋部、颈部等大血管位置旋转冰袋等物理方法进行降温,如果高热不退,则遵照医嘱使用退热剂。科学应用抗生素,对腹泻患儿予以补水、离子、碳酸氢钠,以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1.2.2 病情观察 对患儿病情进行密切观察,对患儿惊厥次数、惊厥持续时间、间隔时间等进行详细记录,对患儿血压、呼吸、瞳孔等情况进行连续监测,警惕脑水肿的发生。如果患儿惊厥不止,及时予以甘露醇,如果发生休克、呼吸衰竭,则及时予以抢救。

1.2.3 用药指导 护理人员给患儿使用安定药物时,注意控制输液速度,不可过快,该药物可能引发血压、呼吸频率、心率下降等不良情况,护理人员需要严密观察患儿各项生命体征,与此同时,不可连续多次使用相同止痉挛药物,或短时间内应用多种药物,避免出现不良情况。

1.2.4 皮肤、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加强对患儿的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洁净、干燥,及时换下潮湿衣服、被褥、床单等,如果患儿体液流失情况较严重,则及时予以补液。护理人员予以患儿流质、半流质食物,选用清淡、容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喂患儿温开水等。护理人员加强对患儿的口腔护理,每天用盐水清洁患儿口腔2次。

1.2.5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儿情绪状态,及时安抚焦虑、恐惧、哭闹的患儿,使用轻柔的语言、轻轻拍背等方式安抚患儿。护理人员为患儿创造良好的环境,保持室内温度、湿度、光线适宜,并通过播放动画片等方式来转移患儿的注意力。护理人员加强对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向患儿家长讲解治疗进展情况,消除患儿家长的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向患儿家长讲解并高热惊厥的相关知识,包括高热惊厥发生的原因、症状、治疗方法、配合要点等,与患儿家长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1.2.6 环境护理 护理人员努力创造整洁、温馨的环境,及时整理、清洁病床,保证室内环境舒适、干净、安静,给患儿准备颜色明亮、鲜艳的床单、被套等,给儿童准备卡通玩具、玩偶等,创造患儿喜爱的环境。护理人员以亲和的态度来帮助患儿及其家长,及时满足患儿及其家长的合理需求,让患儿及其家长获得关爱。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儿退热时间、惊厥消失r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并用自制调查问卷调查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按百分制计分,分为满意(>90分)、一般满意(70~90分)、较差(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Excel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

2 结果

研究组患儿退热时间、惊厥消失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高热惊厥的发生可能与患儿大脑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兴奋神经递质失衡、神经髓鞘不完善等有关[3]。惊厥持续时间过长,会给患儿脑部带来严重损害,需要予以患儿及时有效的处理。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儿退热时间、惊厥消失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韦|.针对性的急救护理措施在小儿高热惊厥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医学信息,2015,18(11):326.

[2]刘婷.针对性急救护理措施在小儿高热惊厥患儿急诊护理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6,29(17):144-145.

[3]李远芬.62例小儿高热惊厥急救及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6):90-91.

[4]劳金泉,黄伟萍,谢丽冰,等.儿童惊厥病例院前急救特点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121-122.

[5]于翠香.43例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护理及出院健康教育[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3):58-59.

篇(9)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398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27-01小儿高热在临床上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通常情况下,小儿正常体温常以肛温36.5-37.5℃,腋温36-37℃衡量。如果患儿的腋温超过37.4℃,且在一天之内体温波动超过1℃以上,可认为发热[1]。由于高热对于患儿的影响很大,如果达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护理,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患儿发生死亡等情况,为此,对小儿进行有效的护理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次研究选取了我院在2010年6月――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160例高热患儿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通过对两组采用两种不同的护理模式进行对比研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临床经验总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0年6月――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160例高热患儿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归性分析。另外,根据患儿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其中男性患儿89例,女性患儿71例,年龄在3个月-4岁不等,平均年龄为1.5岁。患儿病程在6小时-14天不等,平均5.8天。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以及病情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对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护理,即对患儿家属进行用药指导以及嘱咐其在饮食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项,患儿应尽量卧床休息,且为了方便患儿的身体散热,不宜给患儿盖过厚的被褥。在环境方面,要保持病房的通风,室温一般控制在调至24℃-26℃为宜,保持室内的干燥度,并且为了方便患儿的休息,要避免过多的人员流动,为患儿营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在饮食方面应以清淡为主,由于患儿因高热食欲较差,为此可给患儿提供高蛋白和易消化的食物,帮助患儿恢复体能,增强其抵抗力。此外,还要提供富含纤维的食物,防止患儿发生便秘[2]。

1.2.2对于观察组患儿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个性化综合护理干预。如果患儿的体温较高且降不下来,则可对其采用物理降温来调节,通常可选用冰敷或酒精擦拭。对于高热不退的患儿,还要预防其发生惊厥,如果患儿在治疗期间面色发白,则应及时向医生报告。一旦发生,则应迅速将其头偏向一侧,并及时对其呼吸道进行处理,防止在此期间因吸入异物而导致窒息[3]。

1.3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

两组患儿在接受两种不同的护理模式后体温均大幅下降,但是观察组患儿的降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在并发症以及满意度等方面的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对比

组别1例数13小时内降温效果(℃)1满意度护理前1护理后1满意1不满意1有效

率(%)观察组180137.7±39.8136.5±37.217812197.5对照组180137.6±39.9137.1±38.1166114182.53讨论

小儿高热在临床上十分常见,近些年来,随着环境的日益污染以及气候的多变,小儿发生高热的几率明显上升,由于患儿病情较重,若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及护理,很容易导致患儿发生死亡等情况,严重威胁了患儿的健康成长。此外,调查显示,小儿产生高热症状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通常情况下病毒感染以及细菌性感染的可能性比较大,因此针对高热患儿的病因,从而采取紧急处理的方式显得十分重要。冰敷或酒精擦拭作为降温的物理手段,可以有效地帮助患儿在短时间内降温。我院通过采用两种不同的护理模式发现,在对患儿采用个性化综合护理干预后,患儿家属的满意度为97.5%,相比于对照组的82.5%具有明显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

综上所述,个性化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缩短患儿的降热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适合在临床中推广使用。参考文献

[1]秦凤华,田春贤,桑伟群,侯江红,单海军,王雅丽,董志巧.中药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规范化护理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2).

篇(10)

感冒属于呼吸系统疾病,小儿属于感冒易感人群。小儿一年四季都有可能患得感冒,其中冬春季感冒发生率最高[1]。在感冒时最主要的临床症状是发热,小儿家长更加关心的问题也是小儿感冒发热情况。因此,本文主要阐述小儿感冒发热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效果,为小儿感冒发热处理提供合理的参考意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95例感冒发热患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都呈现感冒的临床症状。其中,男45例,女50例;年龄3个月~4岁,平均年龄(2.03±0.05)岁;体温38.6℃~40℃。患儿的主要症状是体温>38℃,同时还伴有咽喉疼痛、咳嗽等情况。

1.2护理方法

1.2.1一般护理 在患儿感冒发热期间,尤其要保持房间通风,保证新鲜的空气进入房间,同时温度控制在20℃最为适宜,湿度在50%~60%之间。让患儿多饮用水,不能捂闷,针对患儿情况,采取合适的退热措施,不能过量使用退烧药物。其次,当患儿发热时,要减轻患儿的衣物,不可穿太多衣服。当患儿体温达到39.0℃时,要立即给予其退烧药物。在感冒期间,患儿会出现恶心甚至呕吐的情况,此时要让患儿禁止饮食,待其好转以后,让其食用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最后,患儿感冒,家属会比较紧张,与此同时,医护人员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耐心地向家长解释患儿的情况,说话B度要温和,树立患儿家属的信心,使其配合医院工作。

1.2.2饮食护理 在患儿感冒期间,要密切注意患者的饮食状况,多食用清淡的流质食物,如水果榨汁、粥以及面条等。饮食时要少吃多餐,不宜食用油腻的食物。在患病期间,患儿更需要充足的水分,补充因为代谢旺盛而丧失的水分。患儿感冒恢复后的1 w内,其呼吸系统仍处于不健全的状态,损伤患儿肺部的通气功能,余热没有完全消除。家属可以要煮一些冰糖雪梨,最终达到润肺止咳的效果。

1.2.3口腔护理与服药护理 保持患儿的口腔清洁是护理的重要部分,2次/d用温水冲洗患儿口腔,坚持饭后漱口。对于一些年纪比较小、不会漱口的患儿,可以用浸满盐水的棉签清洁口腔,清洁3次/d。在做好口腔护理的同时,医护人员还要监督患儿服药,体温

1.3评价标准 评价实施护理对策前后的护理效果,自制满意度评价表,主要分为满意、不满意、基本满意等几个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专业的统计学方法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当P

2结果

经过密切的临床观察,实施正确的护理对策后,患者的满意度(75例,78.95%)明显高于实施护理措施前(93例,97.89%),P

3讨论

儿科最常见的疾病要属小儿感冒发热,在患儿感冒期间,医护人员要密切关注患儿的临床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3.1对患儿的体温进行观察 当患儿的腋温超过37.4℃,并其在1d之内患儿的体温不断波动,波动超过1℃便属于发热。当患儿的腋温在37.5℃~38.0℃时属于低热,处于38.1℃~39.0℃则属于轻度中度发热,39.1℃~40.0℃属于高热,当体温超过41.0℃时属于超高热。患儿发热时间超过2 w时属于长期发热,发热时要及时地为患儿量体温,4 h测量一次最为合适。测量的部位主要包括口腔、耳部、颈部等。对于年龄超过5岁的儿童,最好采用口腔温度计测量,而对于年龄偏小并且不配合的患儿,医生采用直肠温度计进行测量比较好。注意测量温度的时间,口腔以及温度不低于3 min。

3.2对患儿的神志进行观察 患儿的病情严重情况不能完全通过体温高低来判断,因为患儿尚未形成对温度准确控制的体温中枢[2]。当患儿病情较轻微时,其体温可以达到40.0℃,病情更为严重时,其体温达到38.0℃。当患儿出现感冒发热的情况时,医生更需要观察患儿的神志。想要了解患儿感冒的轻重状况,可以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病情较重的患儿其精神状态比较差,会哭闹不止,甚至嗜睡、很难被唤醒。而病情较轻的患儿通常比较好动、精神状态良好。

3.3观察患儿的临床症状 ①观察患儿的面色:患儿脸色红,说明患儿持续高热,面色呈青色表明情况更加严重[3]。当红色减退时,表明其热退。面色暗淡、眼神呆滞说明患儿的病情严重,患儿皮肤呈现暗紫色或紫色,说明患儿出现皮肤出血情况。②观察患儿出汗情况:在患儿感冒发热期间,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出汗量、出汗时间。出汗说明热量在散失,但是大量的出汗会导致患儿虚脱,所以要密切关注。③观察并发症的情况:当患儿出现感冒高热、咳嗽不止、呼吸比较困难时,持续如此可能会引发肺炎等并发症。患儿耳朵流脓、耳痛时,要防止患儿出现中耳炎并发症。

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实施正确的护理对策后,患者满意度(75例,78.95%)明显高于实施护理措施前(93例,97.89%),说明经过临床观察与采用正确的护理对策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因此,对于感冒发热患儿,要进行密切的观察,并采用恰当的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孙月,李斌.小儿风寒与风热感冒的预防及护理要点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16(03):1-9.

[2]贺永兰.婴幼儿感冒的护理对策及预防分析探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5,89(03):16-23.

[3]罗慧玲.辩证施护在外感发热物理降温中的实施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3(1):56-58.

[4]刘安,李俊安,韩涛,等.连不同药物治疗流行性感冒疗效以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分析与探讨[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5,09(02):1576-1577.

上一篇: 医学免疫论文 下一篇: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