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15 16:26:10

中学生心理教育

中学生心理教育篇(1)

关键词 中职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人格 团队能力

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效而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心理健康的学生,内心一定是充满阳光的,并且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项行为活动中去,从而来不断地提升自我,实现自己的价值。特别是在素质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改革的主张保持一致,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极大地促进意义。

一、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一)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目前中职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已经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问题。很多学生受到家庭因素和影视教育的影响,他们很容易性格孤僻、不合群,始终将自己放到一个比较封闭的环境中去,导致了人际交往的障碍,这对于个人的发展和成长十分不利。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普遍偏差,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发育,成为未来发展的阻碍因素。

(二)学习压力较大,造成心理扭曲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造成了心理的扭曲。同时,由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很多同学都为自己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担忧,认为学习是今后唯一的出路。这种错误的心理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个人的发展和发育。加上青春期本来具有的内心错乱心理,很多学生的心理容易扭曲、变形,他们无法正视自我,从而造成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降低了自身身心的不平衡性。

(三)以自我为中心,无法正确认识自己

受到国家政策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很多中职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长期以来,他们是整个家庭的中心,这就很容易造成他们自我、骄傲等心理现象的出现,从而影响到了个人的人际交往。同时,个人主义、盲目攀比、自我认识不足等问题也凸显出来,他们往往不能客观理性地来认识自我,对于自己的有点和缺点都无法进行有效的衡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成长。总而言之,面对越来越多的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要对此进行足够的重视,以此来帮助他们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实现个人心理健康发展。

二、如何实现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通过体育锻炼来调解学生情绪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及时环节学生的情绪问题。比如太极拳,要求静中生动、静中生智,能平缓情绪,克服急躁、冲动等不良情绪,遇事能冷静对待,有条不紊的处理突况,对自我情绪调节和控制都有很好的提升作用。体育活动为学生心理压力的释放提供了很好的排解途径,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他们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应该减少理论教育,通过具体的体育项目和体育活动来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二)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团队能力

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很多项目都是与学生团队能力息息相关的,团体运动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接力赛、双打乒乓球等,都是多人参与的团体项目,均有利于学生交流沟通、感受集体力量,从而融入人群,改善孤僻等性格。将个人放到团队中去,他们能够感受到自己力量的不足,深刻地认识到团队力量的巨大,在与人的交流和沟通中,他们的思维方式、认知态度、心理问题都得到了有效地改善,从而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进步。

(三)注重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中的体现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体现,是保证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首先,作为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意义。在体育教学课堂上,应该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比如通过讲故事、做游戏、与学生谈话等方式来进行,从而来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重塑自信心,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类心理问题。其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该对症“下药”,结合学生平时的表现情况来进行准确有效地判断,从而来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解决之道,实现个人的发展和进步。

三、结语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实现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不断地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素质、实现个人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意义。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善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帮助学生环节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实现个人心理素质朝着更加健康的状态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体育教学课堂中有效的完善自我,对于自己有更加清晰地认识,从而来不断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中学生心理教育篇(2)

中学时期是一个人初步树立什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际观和认同观的重要阶段,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更是奠定个入今后发展成败的关键所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搞得好,打好了根基,社会和谐氛围的营造也会在人生的起跑阶段得到夯实:心理健康教育搞不好,中学牛首先从心理上孤仪自己,与亲人、师长、朋友乃至社会为敌,构建和谐社会也将成为空中楼阁。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以及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一、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误区

在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存在几点误区:一是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在中学教育中普及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二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三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属德育工作,是专职心理辅导老师的任务;四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心理测试;五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二、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就目前的现状看,中学生的精神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其原因大多是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地调适和解决。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中学生心理问题频频出现。并且人数越来越呈上升趋势呢?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对新环境的适应刚入校的中学生面临两种新的环境一个是生活环境。比如同学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新型师生关系的定位,集体学习中要面对比家庭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个人独立生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等等。另一个是学习环境学校老师的讲课方式和小学教育不样了,教育方式的不同需要学生白己逐渐适应。这两个环境,都要求学生很快地适应。

2、人际交往“踏着铃声进课堂,同到家里学习忙,互联网上诉衷肠”。这句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部分中学生的交际现状。现代中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等。导致中学生交际困难有以下几个原因:目前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对其教育不当造成了一些负面效果,如任性白私、为所欲为:由于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包办使独生子女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交际困难一方面导致中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因无倾诉对象,有问题的学生更会加重心理压力,还易导致心理疾病。由于些电影电视中“哥们义气”、“江湖兄弟”观念的不良影响,导致一些心理偏激的中学生盲口模仿位帮结派,打架斗殴,偏离了人生的航向

3、个人情感中学生因生理特征的发育逐渐成熟,使得他们心理上也产生了变化。表现在情感卜就出现了对异性生理“秘密”探求的渴望,对异性同学借懂的、无理性的爱恋,我们称之为“早恋”。有的中学生因为“暗恋”,又迫于学校和家长的制约不敢表达,于是便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封闭起来,从而导致精神不振,学习下滑;还有的中学生因为性格上的外向或向成年人模仿,在中学就谈恋爱,他们在帅生中要么不被理解而被排斥,要么囚沉迷于所谓的“感情”而小能自拔。学生的情感问题,如果不能在行为上正确教育、心理上恰当引导,则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有的甚至发展为精神疾病。这就要求中学生转变学习方法以适应学校教学,改变过去的被动,做到主动自觉。然而许多学生往往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有茫然失措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从而由兴奋转为自卑、消沉,部分学生处于难以适应的境地,久而久之产生厌学心理。中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白律性差,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另外还有参加考试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等、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

5、现代网络与计算机现代教育已将计算机和网络引入了中学课堂。不少学生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学生对网络产生依赖性,有的甚至染上网瘾,沉溺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久而久之,会影响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不利干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迷恋网络还会使人产生精神依赖性,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举化失常、神情恍惚、胡言乱语、行为怪异中学生还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一方面家长所给的零花钱已远远不能满足上网所需要的开销,另一方面又深陷网络不能自拔,此时心理健康教育如不及时跟上,稚嫩的中学生难免走向人生的反向

三、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对策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除了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思想教育能力外还必须有心理辅导能力,不断提高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及心理健康知识素养。

2、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大量而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

真正做到实处

中学生心理教育篇(3)

心理教育是一种直接关注“人的心灵深处”的人本性教育,也是一种关注社会对个人心理影响的社会性教育。从深处讲,它直接触及人的“心灵根部”;从广处讲,它直接关涉个体与周围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探究心理问题的社会根源。年龄一般为15一20岁左右的中职生.面临着复杂的社会转型环境.具有特定年龄的心理特点。正处于人格塑造的“关键期”。因此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需要更高的艺术性和更大的“心理投入”。更需要“社会学的想象力”。对中职生进行心理教育。需要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与发展规律以及社会的要求。正确、慎重地定位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的实施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心理教育化解人的心理矛盾和提升人的心理素质的功能.使它成为青少年学生心灵成长的建设性桥梁。[1]

一、心理教育的存在问题

1.学校方面。中职学校教育只注重专业技能和就业方面的学习,而不注重对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疏导和处理。有的学校以为学生在校平安无事就行,而认为没有必要投入一定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与辅导。有的学校将心理教育误认为是个别教育,只能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不宜大量的实施,担心大规模开展心理教育会对学生的就业和学校招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还有的学校虽有心理教育机构,但进行实际辅导的效果不明显。没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心理状态。

2.中职生自身方面

2.1自卑心理

中职生在初中读书时成绩差,是被老师们排斥或忽略的对象,基于家庭原因,选择职校多半属于无奈之举。到中职学校学习以后,中职生在面临着学好专业技能压力的同时,还面临着就业压力。他们因为学习基础差,接受能力较弱,在学习专业技能的时候会感到力不从心,就会使自己的自卑心理越来越重,导致了消极的学习状态,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兴趣也不高,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自卑心理对学生的正常学习产生了阻碍作用,也是极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2.2交际障碍

刚入校的中职学生带有一定的幼稚性、幻想性、依赖性等特征。在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以及异性关系中,出现种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有的因羞怯,缺乏与人交往的勇气而不敢与人交往,有的因自负而不屑与人交往;有的在交往中缺乏宽厚、包容,而无法与人交往。特别是部分学生为独生子女,舒适无忧的成长环境以及家长的不正当溺爱,使其任性自我,在与人交往中往往过于注重自己的感受,而不能进行换位思考,很容易与人发生矛盾;另外,中职院校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5 岁到20 岁之间,价值观、人生观还不够明确,个人不够成熟,在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际时,部分学生会因不够自信而出现语无伦次现象,形成恶性循环。[2]

2.3青春期

中职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也称为青春烦恼。

2.4不良个性

有些中职学生性格急躁、冲动,过分争强好胜,自我评价过高,碰到力所不能及之事,为了“面子”勉强撑着去做结果往往导致失败。久而久之,这种挫败感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今后即使遇到有能力去做的事情,也会怯弱退缩。由于不同生活习惯和个人性格的差异,在人际交往中或多或少地出现矛盾也是正常的。但有些同学不能把握自己,采用自私、冷漠的态度对待他人和集体,同学关系紧张、不合群。

二、影响中职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

1.家庭方面的因素。从很多中职学生家庭来看,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候,缺乏必要的沟通。不能经常性的对孩子的成长进行必要的关注。孩子有时处于失控状态,极其容易养成各种不良的行为习惯。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一旦问到孩子的学习不理想时,就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极易使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更大的创伤。

2.学校方面的因素。学校一味地采用严厉的管束教育,用苛刻的标准要求学生,对学生出现错误后严厉批评,甚至有些学校采取体罚情况。这些学生从心理角度而言更加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关注和赏识,但是他们往往难以得到必要的激励,因此,就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不良心理,对教育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很多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不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地疏导,长此以往,就会导致不良行为的产生。

3.社会方面的因素。一是不良社会风气,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攀比心理等,对中职生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导致很多中职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二是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喜欢上网的中职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为网络信息鱼龙混杂,中职生凭着自己的阅历、心理品质等,难以辨别真假、分清是非。其中,网络色情、暴力对中职生的影响最大,导致中职生出现很多不良甚至是违法犯罪的行为。很多中职生在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三是从社会评价来看,普遍认为职教要低于普教。在中职生就业时,容易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严重影响了中职生的积极进取心理。

三、加强中职心理教育的策略

1.加强心理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做好学生教育的基础。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加强中职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增加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同时要组织相关教师积极外出参观学习、参加心理咨询培训,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并使他们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师。

2.认真做好入学指导,积极开展心理辅导

中职新生对即将开始的学习生活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可以组织新生参观学习、生活环境,利用参加集体活动来增进与新同学的友谊。同时教师尽管的让新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主要学习内容,提高新生的职业意识,清楚以后的就业方向。另外可以建立心理咨询室,新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科学的开展自我调节,在学生自愿和隐私权受到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心理辅导,提高学生自我调节能力,保持学生的积极情绪,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肯定其取得的成绩,挖掘学生的潜能,争取更大的发展。[3]

3.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新生入校后,应根据学生情况建立新生档案,跟踪心理变化情况,关注有问题倾向的新生,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心理咨询的有效性,同时要及时与家庭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指导工作。

4.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管理工作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紧张、压力大的新环境极易让新生压抑自我,不能放松心情。所以应努力营造温馨的校园环境,让新生在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尽快消除人际之问的隔阂,使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能彼此敞开心扉,增进感情,解除心理压力。

总之,中职学生心理教育问题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关系着中职生能否适应社会就业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中职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不断创新中职学生的心理教育与辅导方法,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心理教育策略,采取激励性教育方式,鼓励中职生树立积极的心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家校携手确保心理教育质量,提高中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加强对中职教育的正面宣传,以促进中职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中学生心理教育篇(4)

下面谈谈中学生心理偏差的纠治。

一、思想教育法。

1、强化理想教育。首先,传统上的理想教育有许多合理之处,但从现在的社会情况及学生情况看,必须强调让学生清楚社会和个人现实,明确自己的未来,后确立远大的理想。每个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一样,家庭经济实力有差别,家庭相关背景不一样,将来对学生个人教育的支持、就业的提携也就完全不同。如某一学生家庭贫困,而确立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科学家,就不够现实。学生明确了这一点,就不致于使理想和现实产生矛盾,产生心理障碍。"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悲剧并不少见。

其次,让学生明确,美好的未来对每个人的努力都是公正而均等的。每个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以现实为出发点,从现在做起,必须为可能的将来奋发攻读。我们要教育学生千万不可在努力的问题上徘徊,不可为前途产生无端的忧虑,因为只有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和能力基础,才能实现每个人的既定目标。这样,才能使学生以正常的心态对待学习及挫折。

2、青春期教育问题。中学生容易产生的异性情感和对异性的想往,甚至做不切实际的追求。要防止一味的批评、指责或鄙视他们的现象出现,因青春期教育不当而造成的心理偏差在中学生中比例很大。作为教育者,对中学生的异性情感要注意疏导和迁移,我们不可以把其贬为一种不光彩的行为,我们对学生要从思想上进行疏导,解除学生的思想包袱。除了让学生掌握青春期有关知识外,还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进行迁移,如书法、绘画、歌咏、体育比赛等,使学生的异性情感融于知识的荟萃、情操的陶冶和集体氛围的情趣之中。

对青春期思想上易产生问题的方面可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让学生明是非,如"为什么中学生不能早恋?""当有早恋倾向时怎么办?""什么样的婚姻观才是健康的?"等等。可把男女生分开,就一些较敏感的话题指定专门的人组织探讨,以防有些话题说不出口而影响教育效果。"婚姻的理想"和"理想的婚姻"应成为中学生青春期教育的一个重点,包括"结婚的理想年龄"、"理想的婚偶"、"理想的家庭模式"等问题都应认真讨论,组织者可联系现实生活中幸福与不幸的婚姻例子教育学生,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青春期的思想教育应放开一点,大胆一点,过去进行青春期教育时欲言又止、"犹抱琵琶半遮脸"的做法已不适合思想开放的现代中学生。

二、劳动矫正法。1、适量的劳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对劳动的需要是人的正常的心理需求,任何心理需求的满足都有一个适量的问题。现代中学生普遍的劳动不足,也是造成他们心理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他们不承担一定的劳动,久而久之,自然把别人对自己的照顾和保护看做理所当然,渐渐地,周围的人在他们的身边逐渐缩小,他们重视自己的需求,忽视他人的存在,只想到索取,忽视付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凡事都得依赖,这本身是一种不健康心理。只有成功的劳动教育才能使中学生体会到劳动者劳动的辛苦,才能培养出稳定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因此,中学生承担适当的劳动是获得健康心理的基础。

2、劳动能从行为过程对心理偏差进行纠治。"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人已体会到,不健康状态及心理对人的危害,艰苦劳动对人的坚强意志及健康心理有巨大作用。有这样的一种经历,许多人可能都体验到:当心情恶劣时,有时我们就选择一种体力劳动以发泄。在劳动中,经历了许多艰苦的细节,当我们满身大汗地完成任务时,心里的愉悦是难以言喻的,这时候对原来的问题的看法已截然相反,甚至惊异于自己竟会产生如此的想法;这时候,只觉得周围阳光灿烂,鸟语花香,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自己已充满了信心。--劳动的魔力竟有如此之大。因此,安排劳动以纠治心理偏差是一个有效且必要的措施。

三、体育锻炼法。利用体育锻炼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体育锻炼改善心理环境,增进心理健康,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实验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常人。有的学生怕羞、自卑感强,可多安排游泳、跨栏、单双杠、跳高等项目的锻炼,使他们克服胆怯、害怕心理,以勇敢的精神战胜困难跨越心理障碍,既锻炼了胆量,也增强了自信心。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则多安排一些集体活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拨河等,使他们逐渐与同学相互沟通感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遇事急躁、易冲动的学生,应多参加太极拳、越野等需持久的项目锻练,以帮助他们调节神经中枢系统,有效缓解和改善急躁、易怒、冲动等不良情绪,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四、心理咨询疏导法。中学应设立心理咨询处、心理咨询信箱、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使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就当前各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情况看,心理咨询活动开展得较少,应有的效益没有体现出来。

在学校的心理咨询活动中,要注意给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以安慰,以疏导,不仅要使其开心,更要力图使其将不愉快的经历当作自我成长的良机。心理咨询活动要竭力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看待个人所经受的挫折与磨难,从危机中看到生机,从困难中看到希望。要竭力使来心理咨询的学生自己想通问题,自己认清问题的本质,知道该怎么做,达到了人们常言的心理平衡。要使学生从挫折中认真反省自我,总结经验教训,增强生活智慧,以更好的应付日后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挫折。要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自我,开发自我,激励自我,避免依赖他人,增强个人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形成健康的心理。

五、活动纠治法。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课内外、校内外,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中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1)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特别是课堂上,要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环境气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这些,学生健康心理就有了基础。(2)集体精神是积极向上的,是一种凝聚力。经常参加集体活动,可以消除同学之间或师生之间因不健康心理而产生的紧张的关系及敌对心理,形成互相友爱、关系融洽、密切合作的良好人际关系。同学之间彼此亲近,相处愉快,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就能互相帮助,互相安慰与鼓励,获得积极健康向上的力量。

中学生心理教育篇(5)

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对策

1.开设心理健康课

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增设心理健康课程或有关讲座,向学生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心理防卫能力。心理健康课不仅要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同时更要进行心理训练。

2.建立心理服务机构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配备专职及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咨询、矫正心理障碍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进行个案分析,加强心理咨询与治疗

少部分青少年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缺陷,表现在性格、情绪和行为的偏异,导致社会适应性不强。为此,对青少年的个体心理行为偏异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矫治,使其适应学习与社会生活。

4.建立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

对有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为其建立健康档案表,针对学生填写的档案表中所反映出的各种问题,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他们心理困惑的成因,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保健工作,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5.纠正家长在教育认识上的偏差

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使家长懂得除了要重视学生的生活、智力开发外,还要重视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

中学生心理教育篇(6)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以受教育者为主体,尽可能开发每个人的潜能,养成其优良心理品质,预防和消除各种适应性问题的教育,也就是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教育。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即是综合素质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又是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保障。

那么,针对目前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一、教学生学会感恩

为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我曾经搞 了这样一次调查,询问学生们有没有被身边的人和事感动过。其中多数学生认为生活中没有令他们感动的东西,有的只是埋怨:例如,父母对他们的期望过高,让他们觉得压力很大;老师对他们要求太严格,使他们觉得不舒服等。这些学生多数家里都比较富有。而另一些来自农村,家境贫穷的学生普遍认为:在生活中,使他们感动的东西太多了,最大的感动就是来自父母的恩情――在家里特别贫困的情况下还把他们送进重点中学,父母已经尽力了。这个调查的结果,类似一个寓言。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认为自己太不幸了,到上帝哪儿去诉说自己的不幸,上帝告诉他:其实你是个很幸福的人,与盲人相比,你有明亮的眼睛,与下肢残疾的人相比,你有健康的双腿,你有手有脚,应感谢我对你的造化,努力用你的双手去创造幸福吧!这个人听了后,觉得上帝说的话有道理,有了对生命健康的感动,再也不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了。

我曾经带过这样一个学生,她是个孤儿,靠村里的救济生活,上学也是学校给免费的,她一个人回家要写作业,还得自己做饭,洗衣服,但是她从未迟到过,学习非常努力,而且经常帮助他人,为集体做好事,我被她的精神感动了,课余时间常常为她辅导功课。记得有一次学校要开家长会,要求每个学生都要给父母写一封信,布置完任务,正当我准备离开教室时,一个怯生生的声音问道:“老师,我写不写?”我愣了一下,原来是那个孤儿,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写!给我写!”只见她眼睛猛的一亮,激动地眼泪快要下来了。那封信,她写得非常感人,在信里,她表达了对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的感激,而且说,她很想叫我一声“妈妈”。后来,她考上了一所师范学校,但是学费很高,她交不起,我帮她找了政府的有关部门,学费的问题终于解决了,临走时,她来看我,流着眼泪不停地说:“谢谢老师”。

现在,每当我新接一个班的时候,我教给学生的第一课就是――学会感激。当父母在自己面前“唠叨”的时候,我们应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当老师批评的时候,我们应感谢老师的认真负责及对自己的重视;当同学指出自己的不足时,我们应感谢他们对自己的帮助。如果以这种心态去思考问题的话,我们就会少一些怨恨,多几分感激,也会增添许多快乐。

二、多给学生一些“阳光雨露”。

中学生心理教育篇(7)

一、任课教师在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心理素质教育不能单纯的依赖于少数心理咨询专职教师,任课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1、课前备课时,应挖掘教材深度,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课程的重要性及学习的乐趣。

2、在授课的过程中,营造积极的心理环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注重进行认知训练和主体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

3、精心设计学科作业,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认识,激发学生的个体潜能、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

4、采用适当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评,评价尽可能客观公正。在课外互动中,力图建立良好健康的师生关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心得体会

1、营造良好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与本科教育不同,高等职业教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育更为注重岗位能力培养,课程设置不是从学科体系出发,而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wWw.133229.coM作为任课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确立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自学习惯和能力的培养。突出实践环节教学,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

2、授课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状态

由于课程设置、教学时长、班级人数等诸多原因,任课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十分有限,常常只限于自己所教的课程当中,因而,对学生的了解往往是不够全面的。任课教师可以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从整体的学习气氛,学生的面部表情,可靠的提问反馈等方面关注学生。针对大学授课人数众多、课时集中等情况,可以采取“区域法”,将学生化整为零,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一步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优化教学效果。

3、帮助学生明确自身优势,树立职业道德观念

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以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相结合式的教育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在教学环节中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应注意辅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指导学生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目标,引导学生在规划职业发展方向时,选择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发挥自我优势。通过介绍成功就业的典型案例,引导他们正视现实、树立信心。

4、做好留、降级学生的心理疏导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学生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成绩总体下滑,多门课不及格被留、降级的学生也明显增多。这种现象不仅对学校的教学、生活管理造成诸多不便,而且使学生自己的心理也受到巨大压力。留、降级学生一般心理较敏感,对新班级缺乏认同感,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或交际困难,导致长期处于后悔、自卑、孤独的情绪下,一旦有外界刺激就很容易心理失衡,易产生过激行为。

任课教师应该善于发现留、降级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使他们重新树立起对大学生活的信心,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融入新的集体、新的环境。

5、面对突发事件,开展心理干预

大学生与父母的沟通逐渐减少;与老师的沟通多局限于课程之上:与同学(通常以宿舍为单位)之间却因为年纪相仿、兴趣相投,住宿、学习、生活全部在一起,比较容易建立深厚的情谊,这种情谊有时甚至超过了一般血缘亲属关系。而一旦有学生发生意外事件,比如意外受伤甚至死亡,与之关系密切的其他学生情绪会出现极大地波动,此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保持积极向

上的乐观情绪,进行行之有效的心理干预,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调节挫折心理,协助学生适应、度过危机,尽快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

6、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心灵交流

中学生心理教育篇(8)

中学体育教学作为基础教育,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体育教育针对的是青少年,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特别是初中生正处在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并行并存的时期。其身心的发展相互交错,相辅相成,忽视任何一方面,都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一、研究背景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加强全面素质教育、坚持“健康第一”,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的首要职责。人的健康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身体健康,无疾病;一个是心理健康,心情舒畅。两者健康,才称得上健康,缺一不可。在人的一生中,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在一定时期存在着心理问题。权威调查显示,由于繁重的课业负担、升学压力、家长期待等压力,中小学生不同程度存在“焦虑厌学”“考试恐惧”“学习障碍”“网络成瘾”“敏感叛逆”“青春期躁动”等心理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辅导与矫治,则会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甚至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在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的教育,使我们能及时了解当前中小学学生实际面对的各种生活压力和心理负担,明确新形势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方法、特点和规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制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途径,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开展这项研究的目标是从宏观到微观,全面、科学地调查研究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和重点、难点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关心学生心理成长,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二、实施原则及方法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教育者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根据体育课的特点,运用体育理论,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全体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的一切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工作就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同时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指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体育工作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教育工作,注意学生活动的有机联系和整体性,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作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防止和克服教育工作中的片面性。

(二)形式多样的体验式活动原则。

1.体育教学之中针对心理胆小的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在体育教学中更为突出,应试教育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过程中,体育、美育显得更加重要。在体育教学中,针对学生中胆小脸红、怕羞、自卑感,可多安排参加游泳、跨栏、单双杠、跳高等项目的锻炼,使学生克服胆怯、害怕心理,以勇敢的精神战胜困难跨越心理障碍。锻炼了胆量,增强了自信心。

2.体育教学中针对性格内向的学生。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则多安排一些集体活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拨河等,逐渐与同学相互沟通感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遇事急躁、易怒,容易冲动的学生,应多参加太级拳、越野、射击等动作缓慢、持久的项目锻练。有利于帮助他们调节神经中枢系统,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稳定情绪。对于有效缓解和改善急躁、易怒、冲动等不良情绪均有裨益。

中学生心理教育篇(9)

教育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作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教师施教的方式、观念、内容、风格等方面各有不同的特点,作为受教的学生群体也因为个性、认知、生活环境等的差异对于同一个教师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人们常说“严师出高徒”“因材施教”等,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更愿意和随和的老师进行沟通或者互动。此两者并不存在根本上的差异,从教育的目标上来讲,不同风格的教师合理运用教育心理学,都会达到同样的教学目的。由此可知,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一、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

长期从事学生教育的教育工作者都会或多或少地运用到一些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优秀的心理学家。另外,不可忽视的是,在当前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工作者并没有很好地重视这一方面,包括一些教学业务能力很突出的教师在内,能够主动花费时间、精力研究教育心理学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的教师仍然是很少一部分。为达成教学目标,大部分的教师专心于专业领域的深入研究或思考,希望通过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来进行很好的施教,这是值得鼓励的事情。只有深入了解教育心理学,清晰认识学生的阶段心理和性格特点,并做出相应的教育方式调整,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标。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学生共同特点就是学习基础差、自我意识比较突出、个性差异较大等,另外此类专业对于就业性要求更直接,学生要进行角色的转变和调整。如何达成教学目标,做到因材施教,并能够完成学生适应社会的心理转变,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是需要重视并推广的课题。不少职校辅导员就反映学生难教,管理上做不到得心应手。在这方面,就更应该强调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中的运用了,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能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教育问题,从而采取合理的教育方式;能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并进行修正;能帮助教师结合实践教学进行研究;可以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可以确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通过这个理论,把学习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类学习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念,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健全发展和完善。以此为依据,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此阶段正是价值观确定及对自我认识要求强烈的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差异以及家庭背景等因素,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思想差异进行认真分析与疏导,帮助学生度过心理上的困惑,让每个学生充分认清自身,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开阔的眼光看待即将进入的社会环境。思想问题解决了,学生自然对于学习有了新的认识,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内而外的一种求知。

2.罗森塔尔效应的应用有助于教师采用合理的教育方式

很多人熟悉教育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它也是在教育领域中很被推崇的一个教育理论。通过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做实验被肯定的学生得到了教师更多的期望与欣赏,老师正面的、积极的态度鼓励了这些学生,由此学生的信心得到加强,成绩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于当前的职校学生而言,欣赏与肯定是教育工作中很重要的部分,这些学生大部分在校成绩不甚理想,信心不足,加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是学生学好学习任务的前提。欣赏和肯定则是增加学生学习信心的有效途径。

3.斯金纳强化理论的应用为如何修正学生的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

教育心理学一个重要的分支内容是关于行为主义理论,在这个理论中,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教学过程也经常涉及,这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后果会对行为发生作用,所以通过对影响行为后果的办法来改变或者修正行为,教育中常常称作正强化或负强化,如果教师对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行为进行肯定与鼓励,那么学生下次进行同样行为的几率就会有所增加,通过不停的强化从而使良好的学习行为变成学生固定的学习行为。正强化的方法一般为表扬、改善学习条件、安排重要事情等,负强化则主要实施为批评、降级、处罚等,教师可以在教育过程中通过这些方法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与修正。

4.促进教师的教学提高

教师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与实践,调整和完善教学过程,一方面促进了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另一方面使教师对于自身的工作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拓宽了教学视野。

所有的老师不可能以同一个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根据个人情况,教师可以确定自己的教育特色或者风格,或严师型或亲和型等,通过教育心理学的运用,发挥自己的优势所在,达成同样的教学目标。

作为研究学校情景中教与学基本规律的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不是研究的课题,而是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合理运用的有效工具,只有运用好这个工具,教学过程才能是双边互动的过程、教学相长的过程。充分认识到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对于教师的施教或者是学生的学习将不再是压力或者烦恼,教师教中有乐,学生学中有趣,有利于形成一个良性的教育循环过程。

参考文献:

[1]鲁茜.“罗森塔尔效应”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2011.

中学生心理教育篇(10)

到底该怎么样预防学生上网成瘾呢?以下就怎样有效预防学生上网成瘾,本人提出了几点拙见,希望能抛砖引玉,以引起大家疗救的注意:

一、端正态度,树立理想,用信念指引人生方向。

中学生之所以迷恋网络,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他们失去了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这就需要广大教师特别是从事学生心理教育的老师更应该加强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情操鼓舞人。可以利用主题班会、板报、演讲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寓理想教育于课堂实践,寓人生指引于课外延伸。让学生们从古今中外、身边周围的许许多多的鲜活的事例中感悟理想信念的宝贵与珍重,从而自觉地跳出网络世界的荒诞与虚妄,回到触手可及的美好现实中来,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快乐生活。当他们的态度端正了,理想确立了,他们就会自觉形成免疫的抗体,百毒不侵,网瘾也就不攻自破了。

二、家校联合、多管齐下,构筑祛除网瘾的立体网络。

教师平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身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不仅从学生文化课的学习入手,还注重于学生生活技能、生存能力的培养,逐步过渡到学习基本技能的培养。这样不仅可以强化他们的素质,同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但戒除学生的网瘾决不是学校一方所能单打独斗的事情。教师无法唱独角戏。这就需要学校与家长乃至社会的广泛接触和密切配合,从而构筑一道立体的防护网。

教师可以多与他们的家长联系,统一对网瘾学生的施教理念和方法。

为防止学生上网成瘾,教师应多联系家长对孩子上网时间做出一定的限制,以免孩子沉迷其中难以自拔。另外,要求家长监督学生做到安全上网。比如,在计算机里安装过滤程序或者“防火墙”,以屏蔽不良网站;还要求家长掌握相应的电脑知识,熟悉孩子经常去的网站和聊天室,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学校也可以与公安、关工委、工商等部门进行密切联系与配合,呼吁他们积极查处不良网吧,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一有发现,及时举报。网瘾学生由于失去了上网场所,渐渐的也就会收心了。

三、积极引导,活动怡情,转移网瘾学生兴趣偏好。

教师在运用课堂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之外,还应该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以此来引导学生正确健康的娱乐方式,从而转移他们不健康的网瘾偏好。

教师在平时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的活动,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可以让那些平时沉迷于网络的学生转移注意力,让他们感受到健康有益的娱乐方式的无穷魅力,领略到“山外青山楼外楼”的辽阔风景。

上一篇: 儿童交通安全教育 下一篇: 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