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28 08:50:52

文化自信论文

文化自信论文篇(1)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回顾百年中国的文化发展历程,我们清楚地发现,中国共产党自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始终把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当作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精心呵护,大力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六大突出强调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做出了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十七大做出了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决策。而十八大提出要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建设文化强国靠什么?靠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是一种强大精神力量,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文化自觉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觉这个概念最初由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提出。他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而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及其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既要坚守自己的优秀文化,又要通过交流和交融,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既要正确对待自己的文化,又要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

一、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同属认识论的范畴,都是对文化的属性、价值、影响、作用等方面的根本认识

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提升文化自觉需要我们有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我们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现代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就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生命力的信念。鲁迅曾经写过文章,驳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说法,认为当时虽有“自欺力”的笼罩,但我们还是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曾说中国自有科学的共产主义以来,人们的眼界提高了,中国的革命也改变了面目。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又自豪地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比方美国的国务卿艾奇逊之流,他们对于现代中国和现代世界的认识水平,就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普通战士的水平之下。”毛泽东这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非同一般,号召力强,极大地激励了我国人民,在我国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高潮。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清醒地认识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郑重提出:“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以上这些都是引领中华文化前进的领袖人物从认识论的角度深刻认识不同时期的文化发展以及社会思潮,始终以强烈的文化使命感追求文化的先进性,引领中华文化融入人类文明的主潮,同时也充分说明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推动文化发展具有极端重要性。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供动力和支撑。

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有了文化自觉才能有文化自信,有了文化自信才能有文化自强,文化自强又会产生新的文化自觉

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目的是要实现文化自强。文化自强本质上是对文化强国的向往追求,实现文化自强需要我们有对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灵魂的正确把握,对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培养的协同推进。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而对文化的认识,形成了文化自觉,进而形成文化自信。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发展过程看,陈独秀有了初始认识,表现在对中国青年提出的抉择六义上:自主的非奴隶的,进步的非保守的,进取的非退隐的,世界的非锁国的,实利的非虚文的,科学的非想象的。希望青年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主人。瞿秋白作了新解,并在《赤都心史》中说:“人处于各种民族不同的文化相交流或相冲突之时,在此人类进步的过程中,或能为此过程尽力,同时实现自我的个性,即此增进人类的文化,或盲目固执一民族的文化性,不善融洽适应,自疲其个性,为陈死的旧时代而牺牲,竟或暴露其无知。”在延安时期,毛泽东主张对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殖民文化进行坚决批判,同时要大力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并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文化纲领,其根本性质,必须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坚定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至此,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基本形成。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念,坚持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精神武器,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行动纲领,并在强调经济建设是新的历史时期党的中心工作的同时,又特别指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性地位,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重视科学和教育,成为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文化行动指南。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达到了新的高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以更加强烈的文化自觉、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更加积极主动地担当起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自强。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正逐步显现出其应有的国际地位。以传播中华文化的孔子学院为例,从2004年底至今,已在全球开办了387所孔子学院和509所中小学孔子课堂,覆盖了全球108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当地社会各界的欢迎。今年我国作家莫言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也说明了我国的文化影响力和软实力正在悄然壮大。

三、充分发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十八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好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关系,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一是要深化对文化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文化是国家发展和繁荣的强大力量,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在当前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必须站在时展和民族振兴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是要加强对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深刻认识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当前应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文化发展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保持清醒头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处理好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学习吸收外来文化与发扬光大民族文化、繁荣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等关系。

三是要强化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当前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应以强烈的责任意识,自觉担当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共同意志、提振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下大力气解决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价值扭曲等问题,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四是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应充分尊重和肯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大力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们前进的精神力量。

五是加强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宣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也是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与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结合,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大力弘扬当代中国先进文化。

六是要加强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是人类社会所共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开放性文化,它承认并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要坚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原则,积极学习、辩证取舍、科学吸纳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在博采众长中不断赋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大生机和活力。

此外,还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坚持以文化创新为动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力发展广西文化产业,建设民族文化强区

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具体行动。努力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壮乡风格、和谐兼容的民族文化强区,必须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着力打造千亿元文化产业,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当前,广西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仍处于全国中等偏下水平,总体实力偏弱。根据自治区统计局的有关数据,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只有18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88%,而且自治区各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超10亿元的市分别为南宁市59.29亿元、桂林市34.2亿元、柳州市19.08亿元、玉林市18.13亿元。这四个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30.7亿元,占全区的比重达到72.54%,其他10个市只占全区的三分之一,地区发展不平衡明显。文化服务业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8年的67.83%,下降到2010年的54.68%,下降了13.15个百分点。与全国相比,广西壮族自治区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为主体的核心层文化服务业比重较低,文化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如2010 年广西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业实现总产出为161亿元,实现增加值37.71 亿元,相当于当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0.9%,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4%。在全国新闻出版业中,印刷复制业一直是全行业的主体产业,2010 年的总产出占全行业的65%,增加值占全行业的60.5%。而在广西新闻出版业中,印刷复制业的总产出比重偏低,2010 年仅80 亿元,占全行业的49%,低于全国16 个百分点。另外,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发展格局仍然比较单一,投资结构不够合理。缺乏大型的文化产业交易平台以及文化产权交易所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具有创新、创意、研发水平的文化企业不多,创造内涵深刻、形式新颖、技术先进的精品力作和知名的文化品牌有限。体制改革仍然滞后,整体创新能力不强,用人机制不灵活;社会投资不积极;艺术创作队伍的市场意识还不够强;文化产业政策还有待完善和进一步落实;文化产业设施落后,文化产业经营机制与发展速度不相吻合,文化市场管理监督仍有死角;新旧体制间的矛盾仍然存在冲突,等等。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我们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认识广西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与不足,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将人文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要按照中央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企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加快文化事业与文化企业剥离,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中介服务机构,提升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充分发挥文化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二)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

要尽快瞄准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制定和实施推进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从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性财政专项投入,对列为重点文化产业的项目给予低息或贴息贷款,通过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带动广西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实施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财政税收政策,鼓励和吸引各种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产业,形成文化产业多元投资的新格局。

(三)积极培育以国有为主导的文化产业生产经营主体,引导和扶持民营文化企业有序生产

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广西要进一步整合优良资源,对国有文化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将它们打造成广西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使它们成为打造千亿元文化产业的排头兵。大力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放宽市场准入。对民营文化企业,在资金扶持、项目审批、政府采购、职称评定、命名表彰等方面,切实做到与国有文化单位一视同仁。

(四)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工程

广西已经具有一批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产业人才,但他们大多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要建立科学的文化产业人才成长和选拔机制,为文化产业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环境。创新文化产业人才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充分激发人才创新能力。充分利用高校的平台培养文化产业人才,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五)注重创意、打造精品的发展策略

要增强文化创意对文化产业领域的渗透, 使最新的文化创意和设计理念延伸到文化产品和服务生产、制作、传播、营销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提升相关产业的文化含量和文化附加值。对内要增强竞争力,对外要加大宣传力,强化对企业以及产品的宣传包装,努力提高知名度,打造出自己的品牌。

(六)积极开发利用广西本土文化资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山水文化、海洋文化、生态文化魅力独特,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得天独厚。深入研究本地文化资源的精髓,高质量地深度开发利用本地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选择。我们要重点发展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海洋文化、生态文化,巩固提升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印象·刘三姐》、漓江画派、广西出版等一批文化品牌,使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精品享誉中外。

(七)在市场开发上要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广西沿海、沿江、沿边,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连接中国与东盟的桥头堡。广西在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与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等国有不少相似相通之处,文化产品容易引起这些区域民众的共鸣。同时,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东盟国家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要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平台,以东盟国家为重点,打造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国- 东盟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的综合平台。

(八)坚持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支撑

文化自信论文篇(2)

当前,咖啡受众群体的年龄层范围正在拉大,这无疑给咖啡的消费市场带来无限的潜力,而星巴克便是整个咖啡行业中不得不提及的一个,其创造和树立了极高的品牌价值、品牌形象,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它的企业文化,包括它的自身文化内涵、管理文化和营销文化,不仅仅是一杯咖啡的企业文化,而这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人们慢节奏生活中最有代表性、最具典型的一种消遣方式,潜移默化地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1星巴克的蜕变到文化建立

星巴克的文化自信,首先表现在它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第一,《大白鲸》中的Starbucks是一位极具人格魅力的大副,喜欢喝咖啡,这与星巴克所处的咖啡行业相关联;第二,星巴克的标志象征,是来源于一幅15世纪纳维亚的双尾美人鱼图案,代表对咖啡内涵的执着追求,该标志由最初的棕色变成了现今的绿色,更呈现出星巴克休闲、安静与放松的特质,同时也放弃了标志原有的文字,显得更加自由。

星巴克的文化自信,不仅仅表现在它本身所具有的内涵,还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一无二的品牌文化形象。1971年,第一家星巴克店坐落于西雅图市中心的鱼市派克市场,主要用于出售高质量的咖啡豆和咖啡器材,而在1987年霍华德・舒尔茨收购星巴克之前,星巴克在西雅图仅有的6家店铺也只卖咖啡豆,由此来看,霍华德・舒尔茨的到来,给这个原本经营形式单一的企业注入了新的创造力和管理模式,重新定位了这个企业的核心价值:那就是企业文化品牌的树立。1994年,霍华德・舒尔茨聘请莱特・梅西对全球的连锁店进行重新设计,力图把星巴克做成美国版的意大利咖啡屋,致力于向顾客提供具有休闲性质文化的“星巴克体验”,它所标志和销售的已经不仅仅是一杯简单而又普通的咖啡,更是一种体验式的文化。对于文化的本身,星巴克依靠其独有的“咖啡宗教”特质,轻易突破了全球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界限。

2星巴克发展中的管理文化

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说过: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们在群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的目标。随着企业的发展,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管理体系,便是企业本身的一种管理文化,星巴克的管理文化中最突出的就是“人性管理”。对于舒尔茨来说,童年特殊经历培养出一种平和、从容、成熟的心态,使他在企业员工管理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更加注重人性化的管理,把员工放在第一位,以员工为上。

2.1全员医疗计划

在霍华德・舒尔茨关于童年的记忆中,是一名卡车司机的父亲,由于一时疏忽,在工作中摔伤了自己的脚踝,而且在当时根本就不存在工伤赔偿这一医疗保障制度,让原本经济条件就不好的家庭一下子陷入了窘境。正是这一特殊的童年经历,让舒尔茨在管理星巴克的员工时为他们提供了医疗福利保障,除此之外,他还建议将医疗保险覆盖给那些24小时工作的兼职员工。自1988年以来,星巴克已经实施对所有的兼职人员支付医疗保险费用。

从长远上看,星巴克的全员医疗计划对于企业本身来说算得上是一项“投资”,毫无疑问地,对于员工来说更是一项巨大的福利。全员医疗计划是企业关于员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优惠政策,其大大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了员工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和对于它的热爱,最终的结果使得星巴克员工的工作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员工的潜意识里形成了属于星巴克的管理文化形象。

2.2“豆股票”计划

由于父亲的贪婪酗酒,原本对他没有多大好感的霍华德・舒尔茨,在1953年父亲的离世之后,开始对他的看法有所改变,逐渐明白是当时的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障促使父亲走向衰颓,这也给他在管理星巴克员工过程中带来了启发:一个企业的精神面貌,绝大多数取决于员工本身,而员工的积极性来自于企业带给他们的激励机制和福利分红。

2.3独特的人员管理方式

企业的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就是人员管理,人员管理的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因而,星巴克对于人员管理也是十分注重的。相较于一些人员管理机制还不是特别成熟的企业,星巴克的人员管理模式便从中脱颖而出,并成为咖啡行业乃至世界所有企业的代表。在当时,身为星巴克CEO的舒尔茨,不惜花费大价钱去培训新来的员工,比起其他公司只是表面上的形式流程,星巴克对于员工的培训工作落实到每个细节,可以说得上是一丝不苟。到目前,星巴克的分店已经遍布全球,员工数量也随之不断大幅度增加,但这并不影响它的管理效果,针对这现状,星巴克公司的内部设有独立的星巴克监察委员会,用来确保各个分店管理人员将公司秉持的爱护员工、尊重员工的理念贯彻落实。

3星巴克崛起中的营销文化

营销,是指企业通过销售手段把产品提供给具有需求欲的消费者,并从中获取自己应得的经济效益。但是,对于星巴克而言,把香醇的咖啡出售给消费者仅仅是一种物质上的提供,更多的是要做到带给顾客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这才是它创办的理念所在。舒尔茨的“将心注入”说的就是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了解他们内心的真正需求,尽可能给他们创造一种美的享受,使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后能有放松的场所,而正是因为这一特点,星巴克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品牌文化逐渐深入消费群众的心里。

3.1“第三空间”的定位文化

星巴克的人性关怀,是对企业员工的关怀,更是对消费者的一种关怀,俘获了消费者的内心是成功的关键之处,它将消费者脑中的情感区域牢牢抓住,对准了他们的心理需求,致力于为他们提供第三个生活的场所,放松和闲谈的场所,这就是“第三空间”,一个感性的空间,吸引顾客长久光顾的真正所在之处。

3.2营销中的广告创意

文化和精神上的体验已经成为星巴克咖啡品牌直抵消费者内心的关键要素。与其他公司不同的是,星巴克并没有花大价钱请明星来为自己的品牌代言,而是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由其发展成为自己的广告特色之一,来吸引大众的眼光。其中,不得不提及的一个广告要素就是由星巴克公司自己开发、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音乐传播模式。音乐是作为一种最没有沟通障碍的世界文化,星巴克通过它来传递一种轻松、舒适的经营理念,触碰了消费者的内心需求,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共鸣更是吸引了大量的顾客。由此可见,星巴克在营销过程中的音乐广告创意是一种成本低但效益高的方式,也是它在营销的过程中形成的特有文化。

参考文献:

文化自信论文篇(3)

在201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上强调:“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1]

这里将文化自信上升到“三个自信”根本的角度进行论述,是一重大理论创新。坚持贯彻学习这一重要论述,理清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的关系,领会这一论述的主要依据,从而进一步坚定和提升文化自信,对中国文化的复兴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一、文化自信是“三个自信”的必然诉求与深切呼唤

强调,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自中国共产党的十以来,在对继承弘扬中华文化进行系列重要论述的基础上,多次强调也要坚定和提升文化自信。

1.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的关系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与文化自信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是“三个自信”蕴含了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就是坚定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包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这条道路的基本内容。理论自信,就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这个理论体系具有系统性,它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内容。制度自信,就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三个层面。文化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制度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坚定“三个自信”,本身蕴含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人们选择、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人化”和“化人”的过程。

二是“三个自信”的根源在于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2]“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选择、创新和发展,都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之上。因此,文化自信是“三个自信”的根基、血脉和源泉,为“三个自信”提供智力支持、价值支撑、精神动力。没有文化自信,“三个自信”便失去了立足发展的土壤。我们要分析和挖掘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之所以成功的深层底蕴。

三是“三个自信”需要升华为文化自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迅猛发展,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连习惯于“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的西方国家执政当局、新闻媒体和学者,都不得不给予认可。比如,提出“历史终结论”的福山,也逐步修正了自己的观点,认同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和长足发展。

2.文化自信的价值所在

“三个自信”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表现。我们需要对“三个自信”所蕴含的文化性质进行升华和提炼,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最新成果塑造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和鼓舞人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大道上做出更大的成就。

二、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性使然与优势驱动

强调,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4]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中华文化在当代的集中体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自信,强调的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这一自信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之上。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一是具有民族性,它扎根于中国大地,是中华民族的创造,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二是具有科学性,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为指导,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潮流。三是具有群众性,它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是群众创造、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四是具有时代性,它成长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随着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的不断发展而与时俱进。五是具有实践性,它来源于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并用于指导这一实践。六是具有开放性,它注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优势

与封建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具有腐朽、没落的一面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富有朝气的、蓬勃向上的、具有美好发展前景的先进文化。它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顺应全球化和改革开放时代的发展要求,有利于保持、激发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全社会的能动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激发人的潜能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民主和谐,有利于凝心聚力、团结起来共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和考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和支撑下,我们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坚持文化自信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先进文化,我们必须坚定自信。要主导和引领多元文化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离不开文化自信。批判和反对各种错误思潮,抵御外来腐朽文化的侵蚀和演变,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也离不开文化自信。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树立良好国家形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同样离不开文化自信。

要真学、真懂、真用、真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首先要真信。要实现文化的自觉和自强,必须坚持文化自信。这一文化自信体现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的过程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5]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繁荣的根本和基因,文化自信必须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6]坚持文化自信也离不开与其他优秀文化的对比,只有在与其他优秀文化进行交流、发生作用的过程中,才能对自身文化进行正确的认知,才能让自身文化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发现自身的特质和优势。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核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因此,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在坚持文化自信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支撑和精神动力

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7]这就从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强调了坚定文化自信、推进当代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延续、经久不断的根本特质,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深入推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一日千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更加频繁、竞争更加激烈,文化与经济、政治、科技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科技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凝聚民族意志和激发创造活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相比于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更处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其他方面都应该围绕文化进行谋划、布局和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更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期待。

“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要“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坚持文化自信,这将有利于我们汇聚万众力量、鼓舞精神斗志、克服艰难险阻、不断创造辉煌,为我们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价值支撑和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戚义明.文化自信壮行复兴路――学习十以来同志关于继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论述[J].t望,2014(23).

[2].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3].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7.

[4].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

[5]云 衫.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J].红旗文稿,2010(15).

文化自信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高校政治理论课是当前我国对大学生群体宣传进步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与主战场,它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五门必修基本课程。政治理论课不仅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与马克思主义教育,而且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也起着重要作用,是培养全球化背景下当代我国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很多高校的实际教学中,政治理论课往往只突出和注重思想政治在教育方面的作用与功能,对于它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与功能往往被忽视。本文拟从政治理论课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方面的功能入手,重点探析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文化素质如何通过政治理论课教学来培养。

1 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功能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存在令人担忧的弱化趋势。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来自西方的文化学说、理论、观点、人物纷纷利用各种机会在中国粉墨登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改变着中国普通百姓的文化观念,在接受新事物较快的大学生群体中这种影响或改变更甚。在2003年一次中国文化名人评选活动中,歌星王菲和已故影星张国荣与鲁迅、老舍、巴金、钱钟书等文学、文化大师共同入选,足见当前国人对文化价值的评判、对文化理想的追求、对文化自觉的认知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与此同时以美欧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占有绝对优势的政治经济支撑下,利用互联网等各种渠道向中国扩大影响力。他们以功利的务实主义为基本特征的文化价值理想,很容易误导、诱导我国民众用极端挑剔、苛刻的眼光去审视、放大自己的不足与问题。长此以往,我国民众、特别是青年学子们对自己文化产生不自信、不认同,最终变得美丑不分、是非不明,不加取舍地一味追求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自由观和民主观。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自然会被摧垮。

面对严峻形势,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大学生自觉抵御西方文化攻势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政治理论课本身也具备这一功能。首先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的专业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目标与任务的一致性。政治理论课主要是引导、帮助大学生在面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时候知道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解决问题。而文化素质教育在于让大学生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接受特定文化环境熏陶、进行社会文化活动与实践,来全面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素质,保证其身心协调发展。因此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专业的文化素质教育尽管重点、性质不同,但都可以帮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这个个体自然具有一定的文化自觉性与文化自信力。其次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内容上与大学生专业文化素质教育是相融交叉的。在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中,最重要的已不是各种不同的专业素质,而是人文素质。所谓“做学问前先做人”即是这个道理。

2 政治理论课教学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手段

2.1 强化主流文化

在当前全社会掀起构建和谐社会的热潮中,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民族基石、以改革开放为时代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主流文化的内核。总体而言这一主流文化内核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为主流形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在当前社会现实中,多元文化的出现与兴起强烈冲击着主流文化的地位。部分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挑战、冲击和侵蚀下难以经受诱惑,不时出现怀疑和否定主流文化内核的思想行为,使大学生信仰危机在社会转型期表现得较为严重。如果任由这种局面存续下去,和谐社会、主流文化的根基必然会遭到危害。有鉴于此,要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必须旗帜鲜明地抵制反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和思想,强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表征的主流文化内核及其地位。

在强化主流文化过程中,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者完全不用遮遮掩掩、扭扭捏捏,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理论宣传优势理直气壮地用主流文化激发大学生勇于参与和谐社会构建的热情、鼓励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培养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自觉性与自信力。对此,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者可以首先主动切入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难点、热点问题,通过阐发理论和论证实践来增强主流文化在解决相关问题方面的说服力。然后以形势政策教育切入大学生思想实际,通过解决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困惑、盲目、浮躁、彷徨等问题来增强主流文化凝聚力。再者,在大学生所钟爱的互联网上狠抓主流文化信息建设,加强多媒体、互联网应用和管理,挖掘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多媒体数字引导功能,全方位、多层次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网络环境,让它成为宣传主流文化的新阵地。最后要在有机统一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过程中,对学生的个性差别予以重视,以主流文化的共性吸纳、包容个性,使主流文化成为所有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2.2 整合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础,亦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宝库。然而,在西方文化蜂拥而入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播与普及中优越性渐失,发展动力严重不足。因此,政治理论课教学有责任挑选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在大学生中传播、普及。在大学生于政治理论课上领略和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他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尊心自然能得以增强。具体而言:

首先,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充分发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道德资源、思想资源与教育资源。当代大学生身处社会转型期,对传统文化精髓的了解表现得极为迫切。在此前提下,整合并向大学生介绍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元素势必正面影响他们的意识、思想与行为,非常有利于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比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传统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远大理想等等都是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以利用的活生生的好素材。

其次,在利用优质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要特别注重为传统文化赋予时代精神内涵和意义,即传承历史、面对现实、走向未来。当前,大学生孝敬父母、忠诚祖国、尊重师长等思想意识有逐渐淡化的趋向。对此,传统文化中的百善孝为先、忠君报国、尊师重道等思想内容有必要与时俱进、加以更新,填充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涵。这也为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有关孝顺、忠诚、诚信等新的教学内容。因为只有在思想穿透力较强的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才能让大学生重拾传统文化的要义与精义,并从中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最后,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自觉地坚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发展历程中,深受封建小农思想和宗法制度的影响,具有难以改变的狭隘性和保守性,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建立有百害而无一利。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在运用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时,不仅首先自己要正确区分糟粕与精华,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择善而从之,提高他们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明辨是非的道德判断力。

2.3 正视西方文化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以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的国际优势,经常以人道主义为幌子推行西方式民主、自由价值观念,公然挑战和试图取代其他国家和民族符合本国家和民族国情的、历史形成的意识形态。在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侵蚀和影响下,我国社会上日渐盛行实用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与我国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相违背的思潮,有的时候这些思潮在年青学子当中尤为泛滥。在校大学生受此影响的几率和程度也越来越高,直接干扰和破坏了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有鉴于此,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对西方文化有正确的认知与对待,让他们在吸收西方优秀物质文化成果的同时,也能有效抵制与我国国情不相符合的那些文化侵害,提升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鉴别能力和对本国文化的创新发展能力,这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关键手段。

为发挥和利用好这一手段,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特别注意为大学生拓展视野,让大学生能够自主地判断如何理性对西方文化进行吸收和批判。让大学生建立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吸收西方有价值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资源,这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同时也让他们形成一种谨慎的意识去批判西方对我国有害的文化糟粕,这是文化自觉的表现。因此,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使大学生在充分认识中国近现代史基础上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之于当前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重大意义,使大学生能够自觉、自信地站在本民族立场来扬弃西方文化。

3 结语

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今天,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已经成为一项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深远的时代课题。毋庸置疑,政治理论课教学在这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功能优势,关键是要以强化主流文化、整合传统文化、正视西方文化为手段在教学中切实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培养新鲜血液、注入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治邦.换位互动式教学法[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2—4.

[2] 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04—106.

文化自信论文篇(5)

[2]陈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 思想政治 教育研究,2005(3).

[3]孙祥军.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与创新[D]. 山东师 范大学,2007(6) .

[4]齐卫平. 基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反省[J]. 思 想理论教育,2012(1):22 .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641.

[6]郑永廷. 论高校文化发展与文化自觉[J]. 思想理论教育,2012 (1):5.

[7]弗兰西斯?薛华. 前车可鉴——西方思想文化的兴衰[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75.

[8]哈拉尔德?米勒. 文明的共存——对塞缪尔?亨廷顿“文明 冲突论”的批判[M]. 郦红,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51.

[9]刘先春,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根基——关于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的理论总结[J]. 理论学刊,2011(2).

文化自信论文篇(6)

关键词: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企业,组织结构

1电子商务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

促使企业形成柔性的扁平化组织结构。电子商务技术信息处理效率高,企业网络内的每一个终端可以同时获得全面的数据与信息,使企业内外的信息传递更为便捷、直接,高层管理者接近了生产第一线,中层管理者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技术代替了管理中层。柔性的组织结构可以使管理者充分授权,减少管理层次,增强组织内横向沟通以及与外部环境的沟通,加快对市场和竞争动态变化的反应。

企业组织结构与信息技术系统之间保持一致。企业需要与其他企业建立稳定的依赖关系以降低环境的不确定性,利用信息技术降低协调成本,建立企业组织内及组织之间的协调机制,从而形成企业的非产品、成本、技术等方面的虚拟核心竞争力。

跨职能工作团队成为企业组织结构的基础。根据特定任务和业务流程建立的具有监督、激励、约束等职能的工作团队,直接面向生产任务,实行自我管理,它取代了层级组织结构成为电子商务企业组织结构的基础。电子商务改变了企业与消费者的联系模式,跨职能工作团队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及时了解消费者的个性化和多元化消费需求,以进行快捷的研发和生产。

企业组织之间加强虚拟运作。以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利用网络技术把供应商、生产商、顾客甚至竞争对手等独立的企业连接而成的动态的、临时的虚拟企业,这样,各个网络成员的组织结构精炼且富有弹性,它们技术共享、优势互补、联合开发,能够形成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2电子商务企业组织结构类型

电子商务企业的组织结构围绕生产制造功能的流程结构向服务型组织结构转变,根据用户的需求反馈意见并将设计或改进的方案传达给制造企业。而核心企业通过契约或控股关系与制造企业、销售商按产品价值流联结成企业链。根据核心企业的特性划分,电子商务企业组织结构有生产性和非生产性两种类型:

生产性网络。其关键在于保持对市场变化的高度敏感性和研发设计能力,及时反馈顾客意见及需求,并不断改进产品的功能和提高产品质量。重点是集中优势能力进行新产品开发、产品的关键设计、商标管理及售后服务和营销,同时通过契约等方式将生产、制造过程分包给下游厂商。

非生产性网络。主要强化专业化生产和核心技术的开发,进行品牌和商标的管理与经营,以及销售和提供服务,通过企业形象策划、良好的物流系统等手段,将制造商、销售商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电子商务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电子商务企业组织结构模式总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由传统的金字塔型的层级制组织模式向开放的网络型结构转变。但电子商务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涉及到管理观念、经济体制、管理制度等诸方面因素,企业要想进行组织再造,彻底改变传统的层级结构,除必须考虑所属行业的要求以及结合企业现状,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更新观念。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要全面转变和更新企业经营观念与思路,树立全面、整体化和战略意义上的电子商务理念。同时,培育员工的组织创新意识,树立信息化概念,在整体系统思想指导下进行流程重组,组织再造。

慎重选择。电子商务企业组织结构设计要根据企业所处的环境和发展战略,在激进式和渐进式两种电子商务组织变革模式中慎重选择。激进式变革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在短时间内建立信息化的组织结构,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全面的、大幅度的调整,而这种超调量大又会导致组织平稳性差。与之相反,渐进式变革则是通过对企业组织进行持续的、小幅度的局部调整,实现由传统组织模式向电子商务组织模式的转变,这种变革超调量小,但波动次数多,变革持续的时间长,这样有利于维持组织的稳定性。

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的历史文化不仅成为构建电子商务企业组织结构的阻力,而且也会导致新的企业组织结构无法有效的运行。因此,在实施企业组织结构重组之际,建立与新组织结构相适应的企业文化,积极营造充分发挥知识和信息化的电子商务企业文化。

加大管理信息系统与管理软件的开发和使用。电子商务企业组织结构模式需要信息管理技术的支持,这就要求企业的设备、人员、组织和企业文化等全面实行信息化,建立用于在新型组织执行新任务的管理人员的决策支持系统和用于支持组织单元决策的自动化信息系统,以及利用数据库和数据挖掘技术的管理软件。

参考文献:

文化自信论文篇(7)

一、推进自动化,必须提高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目前,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现状是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滞后和应用软件多乱,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系统整体水平的提高。目前系统的主要矛盾不是硬件设备的缺乏,而是硬件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取得共识是系统建设思想上的一次飞跃,它使我们的观察视野从计算机系统扩大到整个档案信息管理。这一认识上的转变给我们的启示是: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内涵包括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其中首要的是档案业务要规范,档案标准要建立健全和真正实施。档案标准和规范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推进档案自动化建设,必须抓好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掌握好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二、自动化建设要着眼于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

根据系统论思想和集成化要求,档案信息自动化建设的着眼点应是整个系统,组成系统的纵向和横向的各个节点都应达到一定水平,并通过网络加以联通,这样才能发挥整体优势,提高系统的综合能力。部分节点甚至一个重要节点的障碍,都可能造成系统的梗阻。当然,要求每个节点的装备水平和应用能力齐头并进是不现实的,不可能“齐步走”。鼓励和支持先进单位提高水平,在一些单位进行较高水平的试点,以取得值得推广的经验,对整个系统是有利的,但其基本出发点应是为了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只有少数先进的节点不可能组成先进的系统。

三、有重点地抓好数据库建设

目前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从总体上看仍处于由文件处理向信息管理系统的过渡阶段,完成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数据库建设。开发和建设数据库系统是国家档案信息工程的核心和基础,是工程的主体。数据库的含义是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对资料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方便的使用。建立数据库系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经过由低到高、由单个到群体的循序渐进过程。经过试点,数据库经验中最主要的有:领导重视,统一认识,坚持计算机技术人员同档案业务人员协同配合;面向应用,建立“活库”,以利用频率和使用效率考核数据库的“活性”;突出重点,由单一库向系统库发展等。当前若能把综合数据库的完善提高和各单位档案目录库建立起来,通过网络联接形成开放的分步式数据库群,将使自动化系统效率大大提高一步。

四、慎重选定技术路线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为当代技术革命的主要特征。目前,对我国档案信息自动化工程影响最大的技术是微机工作站、服务器性能的提高,网络技术的成熟及数据库技术和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局域网、广域网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开通。在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条件下,选择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技术路线是十分重要的,应当推行适应的先进技术,使经济效益的合理性和技术的先进性相统一,技术路线的选择要符合我们的实际。档案部门对先进技术的潜在需求很大,但现实的需求又往往跟不上,宏观监测需要的信息量和使用频率同微观经济需求有很大差别,因此不断发生买了设备不能充分利用,建了网络而传输量很少的情况。要实事求是地分析现状,充分考虑先进技术的发展,再进行每一项具体的决策。

五、实事求是地改进管理体制

集中统一是管理任何社会化大生产所必需的方式,信息自动化这一高新技术系统也不例外。人机结合是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方针,其含义为档案业务人员直接使用微机开展工作,这亦是研究自动化系统管理时必须考虑的原则之一。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体制,要能使高度集中管理和方便使用相结合。目前我国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体制,同时存在集中统一管理不力和使用不方便的问题,主要方面是集中统一管理不力,这同我国档案工作是在各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和系统建设从“微机起步”有关。应下决心解决分散现象,从管理制度上保证业务技术规范、标准,硬软件的选用,上下各个层次和各专业办公自动化等都应纳入统一的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管理之中,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不能各行其是自建系统,造成信息分割和资源浪费。也要下决心解决方便使用的问题,如长期将档案部门的“硬任务”集中于一个部门,在档案部门这一信息系统之内再组建一个“档案信息系统”,就很难提高档案工作整体水平。建立集中统一管理下的分散式系统,是较理想的模式,但这种高技术结构,必须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不具备这些条件,从集中向分散过渡,反倒有可能退回到分散式。

六、充分发挥系统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

档案自动化系统建设是档案部门投资最大的项目,在资金筹集和管理使用方面,较好的做法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实行中央拨款、地方拨款、单位自筹和争取外援相结合,资金使用上做到按项目管理,进行项目论证并跟踪考核。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没有在国家和地方财政长期建设发展计划中立项,档案信息自动化项目资金大多通过领导特批解决,为此耗费了各级档案部门领导很大精力。“九五”建设规划被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作为国家经济信息化优先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定名为“金信工程”,为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打下了良好基础,但要落到实处,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各地也应及早积极争取。存在的问题之二是在资金管理上不够科学合理,有分散和浪费现象。如有的项目因各种原因不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这都有待于今后注意改进。

七、重视人才管理

文化自信论文篇(8)

1.1系统安全

空管自动化系统平台只是一个软件层面,在这个层面内,提供了各种业务的服务界面和系统入口。该自动化系统平台有较多功能,如显示子系统、飞行计划处理子系统、雷达数据处理子系统、航迹融合子系统等。系统中存在的大量子系统会使得系统内数据格式不断进行转换,而且要对数据进行快速处理,这就要求系统具备格式转换、计算融合、空域规划等功能。另外,在空管自动化系统中,还会包含管理体系规定及系统信息相关活动,我国空管自动化系统在各个单位中所使用的各不相同,但是容易产生问题的环节上都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系统软件和服务易产生漏洞,当系统中开发的端口过多,另外,系统在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过程中存在无用服务,如SMTP服务、SNMP服务、WEB服务等。另外,空管自动化系统平台主机安装的三方软件由于技术原因,可能会存在安全漏洞,一旦第三方软件出现安全漏洞,这种安全漏洞会通过漏洞扫描软件的识别,必将导致系统主机受到漏洞的影响,发生安全问题。另外系统在进行共享公用时也会出现安全问题,当多个系统在同一个主机运行时,或多个业务公用一个主机,将会使得主机内各个系统相互影响,某一个系统出现安全问题将对其他系统产生影响。系统密码安全是保障信息安全的关键,但是在一些空管单位系统中,系统密码存在不安全的现象,密码不安全的直接表现就是弱密码。弱密码通常是组合简单,一些空管系统管理人员喜欢将密码设置为自己的生日、电话等,这显然是对系统密码不负责任的表现。另外一些系统密码实行默认设置,这也存在安全隐患。

1.2管理安全

对空管自动化系统安全进行研究时,必须要考虑到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具有不可预测性,空管自动化系统发生安全问题多数是来自于人为原因。通过对空管工人人员进行管理,能够有效的控制人为因素对空管系统安全的影响。管理安全是空管系统安全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空管自动化系统中的关键部分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在空管自动化系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当前空管单位在安全管理制度上存在制度内容缺失,如外部人员安全管理、系统设施安全检查制度、安全巡查事件报告机制等,没有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将使空管单位系统安全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一些单位制定了安全管理制度,但是空管单位工作人员自身缺乏信息安全意识,使得安全管理制度不能有效得到执行,没有安全监察进行监督,使得安全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或是信息安全策略体系不完整,结构松散,信息安全责任不明确。从这些问题中可以发现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在于员工上,因此对于空管单位来说,进行完善的信息安全教育和培训对加强空管自动化系统信息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空管单位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并对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明确的职责划分,实行岗位信息安全监督保证空管系统信息安全。

1.3网络安全

空管信息系统是由网络拓扑和物理布局共同构成的,在网络结构中有着多种外接网络数据信源。为了获得雷达数据需要连接雷达网络数据,类似于这种外接数据的还有外接气象网络数据、外接报文网络数据等。网络拓扑结构包括了路由器、数据处理器等硬件设备。空管系统对服务器的控制力度不足,很多单位的系统仅仅通过防火墙来对信息进行防护,虽然空管系统网络面向的是内部访问,但是也应对此进行重视。服务器系统在网络访问控制上缺乏控制策略。因此建立有效的管理策略,实行多重信息防护策略是加强服务器控制的直接方式。一些单位在网络设备上没有良好的防护,空管单位应该对终端IP实行严格的控制,防止冒名登录IP情况的发生。另外网络设备维护权限管理不够严格,没有对登录账户进行划分。空管单位要对内部人员的账户定期进行检查和确认,并对不同职级、不同部门账户设置相应的权限,严防跨部门登录账户情况的出现。

文化自信论文篇(9)

一、在思政课中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思政课是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也是党和国家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因此,依托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1)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的具体措施。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文化自信状况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实现。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充分利用高校思政课的平台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就是对大学生“引导和栽培”的具体践行。

(2)高校思政课的职责所在。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作为党和国家向大学生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政课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将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心、报国行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3)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大学生在大学时期的理论和实践储备将关乎未来的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大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建立文化自信,是个人提升内涵、成长成才的必然需要。文化内涵会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保障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得失观,以昂扬乐观的心态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实践中。

二、新时代及其对思政课文化自信培育功能的挑战

新世纪以来,我们生活各方面都发生巨大变化,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新的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思政课教学带来巨大挑战。

(1)新的教师结构的挑战。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是影响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新时代,80后、90后青年教师也加入到思政课教师队伍中,他们生活在中西方多元文化影响中,学习在高校大规模扩招背景下,部分青年教师缺乏政治信仰坚定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并非“真信与真教”,不能客观正确地分析中国国情,部分教师这种“不真信”言行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并为学生文化自信构建带来巨大挑战。

(2)新的教学对象的挑战。新时代,作为成长在改革开放红利中的新一代00后已步入校园,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构过程多数受到以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等为特征的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不少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颇。一些大学生对主流文化认同不够,导致马克思主义经典文化认知不足、中国革命文化遗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不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淡化等现象;一些大学生对西方外来文化盲目认同,不善甄别,全盘接纳导致信仰缺失、崇洋媚外等现象。同时,部分机构、学校对思政课的重视仅仅挂在嘴上并未落实实践,使得学生对思政课重视程度不够,这又加大了以思政课为平台构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难度。

(3)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挑战。新时代,网络、电脑、手机已然普及并成为重要教学媒介,思政课的教学方法与内容都发生较大的变化。在教学方法上,微课堂、翻转课堂、慕课、智慧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逐渐取代传统以老师为主体的课堂,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逐渐取代传统以黑板和粉笔为特征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上,思政课除了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还要结合新时代的国情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讲好“四个自信”和“中国梦”等最新思想。这些变化对思政课中的教学主体与客体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新时代开展思政课以及提高其教学实效性增加难度。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文化自信培育的实践路径

面对新时代为高校思政课文化自信培育提出的挑战,我们需要从提高教育主体素质、加强教学过程改革等方面保障大学生坚守中华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面向未来对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提高教师人文素质。高校是思政课教师成长的平台,高校要通过提高福利待遇、提供学习机会等方式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关怀,使思政课教师建立起职业使命感、自豪感。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素养和人文素质,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保持家国情怀,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严于律己,完善人格魅力,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起高度的文化自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论文篇(10)

一、办公自动化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上传下达科学化。办公自动化作为信息处理与管理的数据库。是决策的支持系统和信息工具。通常办公室的业务,主要是进行大量文件的处理,起草文件、通知、各种业务文本,接受外来文件存档,查询本部门文件和外来文件,产生文件复件等等。所以,采用计算机文字处理技术生产各种文档,存储各种文档,采用其它先进设备,如复印机、传真机等复制、传递文档,或者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传递文档,是办公室自动化的基本特征。实行办公自动化后。秘书工作的大部分业务都可以借助先进的办公设备进行处理,可充分利用积累的文件数据,实行文字处理、信息传递、存贮与检索的现代化管理,大大地提高了工作速度和效率。 左右联系标准化。学院办公室是学院工作的领导进行决策的场所。领导做出决策,指示,除了文档上的往来之外,更深层的工作,实际上是信息的收集、存储、检索、处理、分析,从而做出决策,并将决策作为信息传向各基层单位或校级相关部门。通过应用办公自动化,可以将文档格式、文档管理编码、信息、交换格式、名词术语等标准化,有利于实现信息交换,扩大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地保证信息的完整与安全性。 内外沟通窗口化。办公自动化在高校行政秘书工作中充当着窗口的角色,办公自动化程度的高低反映出行政秘书效率与质量的高低。首先,通过办公自动化。行政秘书不仅能够及时了解机关环境的变化,而且有利于机关领导及其他同事了解自身工作,拓宽对外联系面。同时。通过邮件、聊天群等,秘书可以和单位的领导或其他同事进行信息传递、信息共享。使信息流动速度加快,避免因信息流动不畅而引起的矛盾,从而有效协调内部关系。其次,行政秘书通过互联网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去浏览网站,及时了解校内校外各类的相关信息或变化情况。

二、办公自动化要求行政秘书必备的素质与技能

上一篇: 典权制度论文 下一篇: 社会保障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