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业发展汇总十篇

时间:2022-10-15 23:05:14

文化事业发展

文化事业发展篇(1)

“十五”期间,全市文化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文艺“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紧紧围绕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我市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文艺创作与生产成绩显著。几年来,全市文艺工作者以繁荣文艺创作与生产为首要任务,相继创作了《大渡壮歌》、《商颂》、《甲骨惊魂》、《殷都春秋》、《玄鸟西翔》、《故道情》等一大批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弘扬主旋律的戏剧和文艺作品。其中,《大渡壮歌》荣获全省第九届戏剧大赛银奖,舞蹈《扇韵》获全国第九届群星奖银奖,大型豫剧《故道情》获全省“五个一”工程奖。为加强对崔派艺术的研究和发掘,出版了《崔兰田传》、《崔兰田艺术研究》,完成了崔兰田戏曲音配像工程。

社会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开展节庆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专题文化活动及社区文化活动320余项。其中,配合全市“一申四创”工作、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抗击“非典”等活动,连续举办“欢乐今宵”双百场文艺演出、元宵戏曲晚会、*-*年中国·安阳殷商文化旅游节等,给广大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参加省级以上演展赛事活动百余项,获各类奖项近400项,为我市争得了荣誉。

农村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深入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市)、文化建设先进乡镇、先进文化大院和百强文化站、民间艺术基地等活动。“十五”以来,林州市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文化模范地区、“河南省文化先进县”;汤阴县(剪纸)、内黄县(农民画)被命名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安阳县曲沟镇(抬阁)被命名为“河南民间艺术之乡”;林州市城郊乡文化站等6个文化站被命名为“河南省百强文化站”。几年来,我市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下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文化设施建设有了较大进展。“十五”以来,全市各级政府加快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完成了安阳市群众艺术馆、安阳文化艺术学校教办楼、市解放影剧院改造、林州市“三馆”等一批建设项目。目前,全市共有县级图书馆5个,博物馆3个,文化馆、文化分馆11个。2003年安阳市图书馆、博物馆综合大楼正式动工,“两馆”规划占地102亩,建筑面积39248平方米。

文物保护与利用成效显著。以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龙头,加强殷墟保护与利用工作,按照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要求,完成了规划、展示和文本编制等工作。配合“四创”工作,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实施了袁林神道开通、天宁寺整体保护性修复和明、清仓巷街的翻建等工程。全市考古发掘工作配合城市基本建设,完成钻探面积300余万平方米,出土了一大批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文物资料。同时,强化和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制和安全防范措施,连续十年实现了馆藏文物安全年。

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几年来,认真贯彻“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配合全市“一申四创”等工作,组织开展了中小学校周边环境专项治理、暑假期间网吧专项治理等活动,共组织全市规模集中行动百余次,查处了一批违法案件,有效地净化了文化市场。同时,坚持用法律法规规范经营者的经营行为,提高经营者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培育、引导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包括音像、文化娱乐、演出、艺术培训等综合型文化市场体系,各类经营场所已愈千家。

尽管近几年来我市文化事业取得了突出成绩,但仍存在不少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城市文化事业经费短缺,农村文化事业经费没有保障,城乡文化设施陈旧、简陋,有的缺项,严重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专业艺术人才匮乏,文艺创作缺乏精品力作,与繁荣文化艺术事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文艺创作人员青黄不接,制约了我市文艺创作的繁荣。

——文化市场管理任务与管理力量差距悬殊,社会文化市场的管理和执法手段、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与日益发展的社会文化市场不相适应。

——影剧院设施陈旧,全市影剧院大多为六七十年代建设的陈旧设施,加之影剧院市场萎缩,影剧院的放映收入和效益下滑严重,全系统350名职工生活困难。

——文化产业层次低,发展缓慢,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亟待研究。

——文化体制、机制不活,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二、“*”期间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期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力求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同步发展,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在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民经济质量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艺术生产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充满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目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努力实现“文化兴市”的战略目标。

(二)总体目标

实施精品战略,抓好艺术创作与生产,创作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建设一批高标准、现代化、综合性、多功能的公益文化设施,实现县(市)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文化站。继续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创建文化先进乡(镇)”活动,全面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以加强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内容、基本活动方式为重点,完善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发展社区、企业、军营、校园、村镇文化,不断丰富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文化生活质量;切实落实文物保护“五纳入”,文物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管理,文物的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大力发展文物旅游业;申报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培植开拓城乡文化市场,引导健康的文化消费;积极开拓国内、国际文化市场,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逐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我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批优秀文艺人才和管理经营人才。力争经过5至10年的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河南的文化强市。

(三)目标和任务

1.艺术事业

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艺术创作“三贴近”和“两个面向”原则,繁荣艺术创作与生产。组织全市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挖掘题材,努力创作具有地域特色、时代特征,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艺术精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争创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文华奖”。强化艺术生产的市场意识,重视市场操作,要以市场为导向,搞好选题论证,把剧目生产、演出与市场运作作为一个产业来打造,并注重音像、影视作品等后续关联产品和延伸产品的开发利用。

坚持“三并举”方针,突出紧扣时代脉搏的现代戏创作。加强对优秀传统剧目的整理、加工和提高,积极继承和发展以崔派为代表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戏剧艺术。加强剧目建设,培养优秀戏剧人才,积极参加全省、全国戏剧大赛活动,力争每年都能推出新人、新作,五年内打造出一部舞台精品剧作,力争获得部级大奖。

进一步深化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通过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适时制定出扶持、资助、指导三种层次并存的改革方案,从养艺术转向培育、指导艺术发展和繁荣,使艺术创作、生产、演出、营销都处在市场竞争与广大观众选择的机制下,激励艺术团体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大众。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在省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文艺人才和一大批优秀的文化艺术管理经营人才,争创“梅花奖”。

加强艺术教育,遵循艺术教育规律,不断强化艺术教育质量,探索教育新模式。安阳艺校要整合现有资源,调整专业设置,寻求与其它高校合作,联合办学,校企联合办学,尝试订单式教育,争取办成艺术类高等专科学校。

2.社会文化事业

加强城乡文化建设。结合我市城市的功能和定位,高起点统筹规划城市文化建设,塑造鲜明的城市文化形象。将城市文化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之中。要根据“建成文化强市”和“安阳文化中心示范区”的目标,在城市文化发展上科学规划、提高品位、形成特色,努力形成全市文化集聚、辐射中心。各县(市)要着力在城市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文化人才、文化社区等方面注重地方特色,体现人文内涵,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个性鲜明的城市文化。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深入发掘民俗文化、民族民间文艺资源,积极创建全国和省民间艺术之乡、特色文化之乡,发展和引导集镇商贸文化、乡村假日文化,举办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农村文化活动。加大文化扶贫力度,加大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继续开展文化先进乡镇(街道)建设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满足农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

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以创建文化先进县为龙头,全面推进文化带(长廊)社会文化重点工程建设。在坚持标准、动态管理的基础上,到2010年,市级文化先进县达到在全市县(市、区)总数的50%左右。进一步活跃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广场文化。继续办好广场文化活动、节庆文化活动。鼓励文企联姻、文化单位与群团合作共同承办社会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开发地域特色文化。在加强研究、保护的基础上继承创新安阳悠久灿烂的文化,组织“一地一品”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以本地文化资源为纽带,推动多个领域的联动策划、系统开发和系列发展,加强地区间联动成片开发共建,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安阳区域特色的文化新形态。做好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建立分级保护制度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团体)、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等的申报、审核和命名机制。

加大我市群艺馆、文化馆和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场馆和设施建设力度。“*”规划的前两年,完成市群艺馆美术中心和音乐厅后续建设。到2010年,县文化馆、图书馆,乡文化站达到国家规定的建设标准,市内各区建有综合性的文化活动中心,社区、企业、学校、机关建有多功能的文化活动室,积极发展城乡文化中心户,在全市城乡初步形成各类文化设施齐全、布局合理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3.公共图书馆事业

健全完善公共图书馆网络,形成类型齐全、布局合理、藏书丰富、检索便捷的市、县、乡镇(街道)三级图书馆(室)体系。逐步把公共图书馆建设成为当地的中心馆和枢纽馆,起到龙头和示范作用。要在全市城乡大力发展图书馆服务网点,形成辐射网,形成寓文献阅读、情报服务、文化教育、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多媒体、多功能的文化服务设施。进一步建成由公共图书馆与高校、科研等系统的图书馆和情报机构组成的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体系,加强文献信息综合服务。广泛开展群众性读书活动,开展全民“知识工程”活动,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加快图书馆硬件设施的建设,努力实现图书馆的现代化、网络化、数字化。建成安阳市图书馆新馆,使之实现文献的数字化、缩微化、文献信息的远距离传输,成为我市的信息中心和学术交流中心,并于2008年争创全国一级图书馆。全市县以上图书馆全部实现自动化管理,达到国家规定的图书馆的设施标准。实行购书经费单列,保持藏书稳步增长。

4.文物和博物馆事业

深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落实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物保护管理新体制,使文物保护和利用成为我市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新的支撑点。

加强对殷墟遗址的保护。从*年到2020年,要在申遗成功的基础上,通过对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及控制建设区的协调建设,将殷墟保护区建成集文物保护展示、科学研究、宣传教育、旅游休闲为一体的遗址公园,成为文物保存完好,自然、人文环境协调的文物旅游胜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高新技术,加强国际合作,凸现文物遗址的表现力度,增强遗址的景观视觉效果,建立殷墟文物保护信息监测系统,达到实时监测与调控的保护与管理目的。

切实加强对我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在有效保护文物的前提下,充分发掘文物深层次内涵,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加强对文物开放单位的管理,制定文物利用规划,创造优美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处理好保护文物与发展旅游的关系,使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产业相互支持、协调发展,构建文旅结合产业链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20年,使我市文物发展事业与我市文物大市的地位相适应。文物综合开发利用收入有大幅度增长,实现“保护、利用、再保护”的良性循环。

不断推进博物馆事业发展。建设中国文字博物馆;完成安阳市博物馆新馆建设;积极支持民间艺术、古代建筑等特色博物馆的建设;大力推进博物馆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博物馆事业的整体水平;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各项职能,提高陈列展览的科学艺术水平,为社会奉献更好的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不同需求;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博物院等科研单位,利用现有文物保护科技力量,建设区域性、专题性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加强文博信息标准化研究,实现文物资源数字化,文物管理和信息传播网络化;扩大文博信息对外交流,提高我市文物资源和博物馆的知名度;加强文博专业人才的培养,逐步造就一支过硬的文博工作队伍。

5.文化市场建设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指导方针,以繁荣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管理促繁荣,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力争到2010年,初步建成演出、娱乐、音像、电影、网络文化、艺术品和文化艺术培训市场等在内的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形成以法治手段为主,综合运用行政、经济、舆论技术等多种监管手段的全方位管理模式,为发展先进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提供文化支持。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演出单位和举办演出活动,加快我市演出团体、演出场所、演出经纪机构发展,鼓励和扶持高雅艺术和民族优秀艺术以及面向基层、面向少年儿童的演出,积极引进外地优秀演出团体、艺人来安演出,提高我市演出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努力把殷商文化品牌推向世界。加强音像市场宏观管理,着力培养音像品牌企业,到2010年,连锁门店占全市连锁音像制品经营单位总量的50%以上。加强对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宏观调控和行政执法力度,建设、完善全市技术监管网络,探索长效管理机制,规范经营行为,改善行业形象;引导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向规模化、连锁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到2010年,力争连锁网吧占全市网吧总量的55%左右。深化电影发行放映体制改革,鼓励电影发行、放映一体化;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速影院升级换代改造;坚持政府扶持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做好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制订切合实际的娱乐业发展规划,大力倡导特色经营,推广量贩式等新的经营模式,倡导健康文明的经营管理方式。制定艺术品市场发展和管理的近期目标和长期规划,以繁荣市场为中心、以调整市场结构为重点,推广艺术品经纪、等模式。

加强表演团体和演艺人员的管理,打击违规、违法演出活动;积极探索有效的音像制品经营模式和监管措施,不断加大打击走私盗版的力度,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比较成熟规范的音像市场体系;加强网络文化监管,严禁经营含有色情、暴力、、迷信等不健康内容的文化服务项目,加强网吧行业自律,创建绿色网吧,组织健康有益的网上文化活动,形成文明上网的道德规范和舆论环境;认真解决影响文化娱乐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和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规范娱乐市场;规范艺术品经营秩序,建立诚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强化执法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对新形势下不断出现的新型文化经营活动尤其是高科技文化产品的监管能力,培养一支作风正派、业务过硬、能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行政执法队伍。

6.对外文化交流

充分发挥我市文化资源优势,以殷商文化为品牌,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拓宽交流渠道,扩大交流规模,提高交流层次,提高安阳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对港澳台、对外文化交流,组织优秀文化艺术团体赴港澳台、国外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努力将我市优秀文化艺术推出国门,推向世界。充分挖掘和发挥我市的文化资源优势,认真策划,组织甲骨文、殷墟文物、内黄农民画、汤阴剪纸赴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地展出,推进我市对外文化交流和经济建设。积极寻找途径,利用和台湾艺术团体原有的交流基础,进一步扩大影响。让崔派豫剧走出国门,并邀请港澳台等地艺术表演团体进行访问演出。

7.文化设施建设

“*”期间,要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展示我市形象与发展水平的文化设施,并加强对现有文化设施的改造和利用,使安阳市的文化设施面貌有较大的改观。一是积极推进河南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要立足部级博物馆的定位,有步骤、有重点、有计划的搞好该博物馆的各项建设工作,做好博物馆陈列、布展和文物征集工作,力争使该项目在“*”期间完成并投入使用。二是全力完成安阳市图书馆博物馆建设。要将该馆建成全省一流、全国中等城市一流,具有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和展示功能的公益文化建筑精品。三是配合殷墟保护工作,完成大型青铜雕塑“商魂”建设。四是加强对现有文化设施的改造。力争用3-5年时间,在现有国有影剧院、娱乐场所的基础上,经过撤并、转制、翻建,对现有国有文化设施进行改造,新建文化中心、会展中心、影剧院等一批综合性、群众性文化场所。要加强对城市建筑、街道社区及公共场所的文化形象设计和改造,科学合理地设计、建设城市雕塑等文化标志和文化符号,力求城市功能和城市文化形象的有机统一,塑造城市文化形象和城市性格,彰显城市特色和文化个性。五是强力推进县(市)文化设施建设。各县(市)要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步伐,重点建设1至2处标志性公益文化设施,着力提高文化设施的档次和品位,不断完善现有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影剧院等的设施,使其成为展示当地文化形象、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六是完成安阳文化艺术学校搬迁新建工作。

8.文化产业

积极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文化产业运行的框架,使文化产业创造的增加值每年以18%的速度增长,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培育以文艺演出业、文献信息业、文博展览业、影视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物旅游业和艺术教育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群体,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水平和文化产品档次。成立安阳市民办公助歌舞团、交响乐团、民族乐团和杂技团。通过租赁经营、整体拍卖、股份制改造等形式,转变经营机制,盘活各影剧院现有资产,积极探索困难文化经营单位解困、脱困之路。不断创新管理机制,逐步实现对国有文化经营单位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要充分发挥我市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探索把内黄农民画、汤阴剪纸以及丰富的文物旅游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的思路;进一步树立市场意识,逐步探索建立文艺演出、音像发行、文化旅游各类文化集团的路子。同时,积极培植书报刊、艺术培训、房地产开发等新的文化经济增长点,为我市文化事业的发展增添活力。

三、主要措施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度重视文化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纳入社会和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各级领导的目标责任制,繁荣发展先进文化,使文化与经济、政治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共同进步。

(二)加大对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力度,改变目前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的现状

一是对政府兴办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革命历史纪念馆等公益事业单位,给予经费保证,并保证其各项业务的正常开展。二是对高雅的、示范性的艺术精品创作生产增大扶持力度,改革投入机制,增加演出场次补贴,建立振兴崔派艺术专项资金和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专项资金等。三是加快文化设施建设,保证河南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尽快开工,并按期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各县(市)也要根据当地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新、改造或新建一批文化设施,特别是没有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或者是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达不到国家标准的县(市),要尽快立项建设。四是切实落实对文化事业经费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的政策,提高文化事业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

(三)加强文化管理干部队伍和专业文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水平,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文化管理干部队伍。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稽查机构和稽查队伍,严禁临时、借调人员上岗执法,提高文化市场管理水平,促进依法行政。大力加强专业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和后备人才的培养,积极筹建安阳艺术职业学院,培养高层次的人才,解决我市文艺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现象,实现我市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创新

文化事业发展篇(2)

《湖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湖南地税文化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地税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全员参与,全心投入,全力实施。各级地税机关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地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放到突出位置,持之以恒,一抓到底。”因此,加强湖南地税文化建设,促进湖南地税事业全面发展,是我们每一个地税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文化与地税文化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 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一个人有或者没有文化,指其运用文字的能力与一般知识,即指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前者是广义,后者是狭义。 文化,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叉”。均指此义。 “化”的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为鹏。”笼统概括一下,就是指各种事物有章有法地聚在一起非常“美好和谐”的一种现象就是“文”,用这种“美好和谐”的理念行之于一切,就是“以文化之”,就是“文化”的要求。 什么是地税文化?地税文化是全体地税人员在继承和弘扬先进文化的实践中,以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价值取向为基础所形成的管理理念、制度体系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它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构成,四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加强地税文化建设,说到底就是要以地税之文,化地税之人,树地税之魂,兴地税之业。 二、地税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地税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按照“依法治国”“、以税治国”基本方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总要求,大力发展以广大地税干部参与建设为主体的,体现地税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符合地税工作实际的,推动税收事业前进的地税文化。 由此可见,地税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着重强调了以下三个方面: 1、强调地税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马列、毛、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 2、强调地税文化建设的人本思想———以人为本。 3、强调地税文化建设的四性———特色性(体现税务特色)、———时代性(体现时代特征)、———实际性(符合地税工作实际)、———目标性(推进税收事业前进)。 (二)地税文化建设的原则 地税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五个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2、与时俱进的原则 3、讲求实效的原则 4、统一协调的原则 5、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地税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1、营造优雅美好的工作环境———法治、文明、和谐、规范。 2、建立科学实用的征管体系———符合地税实际,现代化。 3、保障健康发展的收入目标———地税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4、形成规范高效的管理机制———规范有序、严密高效、良性互动、运转协调。 5、建设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政治坚定、业务熟练、作风优良、团结协作。 6、树立公正务实的地税形象———公正执法、廉洁高效、团结进取、无私奉献。 三、地税文化的基本理念 (一)地税精神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奋斗,自强不息,公正执法、廉洁奉公。 (二)地税宣言 无私地为共和国聚财,真诚地为纳税人服务。 (三)地税誓言 忠于国家、恪守法纪、献身地税、服务人民。 (四)治税理念 依法治税、从严治税、科技兴税、科学管理。 (五)人才理念 尊重个性、开发潜能、倡导竞争、崇尚创新。 (六)管理理念 人本、民主、科学、质量、效率。 (七)服务理念 为经济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纳税人服务 (八)职业理念爱岗敬业、廉洁奉公、勤征细管、精通业务、诚实守信、文明服务。 (九)修养理念#p#分页标题#e# 自省、慎独、谦和、诚信 (十)价值理念 国家至上、事业至上、纳税人至上四、地税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物质文化建设 1、什么是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地税机关税收任务的组织完成及实现税收职能所进行的物质建设等物质成果。它处于地税文化的最外层。 2、物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强化地方税收征管,确保地方税收收入任务的优质、高效完成。 (2)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提高地方税收征管的科技含量。 (3)加强基层建设,改善各级地税机关工作人员办公、生活、征管的环境和条件。 (4)规范办税服务大厅管理,优化为纳税人和服务的环境。 地税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面的建设必须协调发展,尤其重要的是要牢牢夯实物质文化建设这个基础。没有物质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其它三个层面的文化建设就只能是空中楼阁。 (一)行为文化建设 1、什么是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指地税人员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活动文化,主要形态表现为行为规范、行为组织和管理。它处于地税文化的第二层。 2、行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统一着装上岗,推行挂牌服务; (2)规范执法行为,优化办税服务; (3)统一税务徽标,规范宣传用语; (4)运用多种载体,建立地税形象识别体系。 通过行为文化建设,将地税行业的整体形象地税人员的精神风貌传达给社会大众。 (二)制度文化建设 1、什么是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指地税机关为协调征纳关系、规范税收经营、强化内部管理等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所反映出来的文明成果。它处于地税文化的第三层。 2、制度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修改完善税收征管、办税服务、勤政廉政、人事管理、教育管理、内务管理等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形成程序化、标准化、系统化的制度规范,建立一个运转协调、规范有序、良性互动的制度体系。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税有税纪“,无规矩不成方圆。” 加强地税制度文化建设,有利于运用制度机制管理人,约束人,实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有错必纠、有违必处”的制度建设目标。 (三)精神文化建设 1、什么是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指在长期的税收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思想理念及精神成果。它处于地税文化的核心层,是地税文化的灵魂,是地税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柱。 2、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大力宣传地税基本思想理念,积极培育地税李东方:加强湖南地税文化建设促进湖南地税事业全面发展人员的共同价值观; (2)树立和推行地税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楷模的表率作用; (3)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地税事业的全面发展。 持之以恒地加强地税精神文化的建设,使地税的工作目标、管理理念、文化精神逐步地深入人心,从而更好地激发地税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增强地税事业的活力,更好地促进地税事业的全面发展。五、努力推进地税文化建设 (一)着力培养文化氛围,铸造地税团队精神。 加强地税文化建设,必须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里,使人耳濡目染,感受到爱岗敬业、奋发向上、乐于奉献、求真务实的气息扑面而来,在潜移默化中起着带动和导向的作用。 要营造这种文化氛围,必须唱好三部曲,即“洗脑、洗脸、洗嘴”。“洗脑”使干部职工思想上达到统一“,洗脸”使地税直观形象上达到统一“,洗嘴”使规范服务言语上达到统一。“三洗”的关键是“洗脑”。通过“洗脑”,培育地税干部职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税收观,达到统一和谐。思想上统一了才能和谐,和谐了才能增强大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例如汉寿地税局在地税文化建设中,注重“三有”“、四气”教育“,三有”即“让开拓者有位、让实干者有为、让贡献者有味”。“四气”即“底气、勇气、才气、正气”。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人人想开拓、个个讲实干、大家争贡献。2008年全局共提拔18人,奖励112人次,处罚26人次,树了正气,灭了歪风,促进了该局地税工作的发展。和谐聚力是培育和发挥团队精神的基石,是推动地税事业不断实现新的跨越的添加剂。 (二)努力拓宽文化阵地,凸显地税行业特点。 一是建立制度文化平台。 不断地制定完善各项制度,让制度的触角伸展到地税工作的每一个岗位,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使每一个地税人懂得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怎样去做,怎样做好,真正用制度去指导人、教育人、管理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制度出效益,这话一点不假。重庆华蓥市地税局重视岗位目标责任制建设,将税收工作分为办公室(内勤)、会计、出纳、档案、票证、纪检监察员、税收管理员、税款征收员等8个岗位,再细分为11个大项,80个小项,400多个细项,岗责明晰,内容翔实,操作性强。实施后,有力地推进了税收征管质量建设,促进了税收任务的持续稳定增长。#p#分页标题#e#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文化建设,切忌空洞、枯燥说教,要结合地税行业的特点,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 (1)开展学习活动。要求有计划、有安排、有检查、有总结。通过学习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升华境界,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思想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在这个方面,全国学习型先进班组、省级文明单位德山经济开发区地税局为我们提供了经验。该局在“以德化人,建设学习型机关”的活动中,造就了浓厚的学习氛围,结出了累累硕果。全局45岁以下的干部职工全部获得了本科文凭、计算机二级等级证等,48人考取驾照,5人被市局评为“计算机、征管、税收能手”,3人英语过四级。 (2)组织唱爱国歌曲。“诗言志,歌咏情”,通过组织干部职工高唱爱国歌曲,来抒发大家的爱国情怀,激发大家的工作斗志,将爱国之情化作报国之志,最终把报国之志化作完成地税征收任务的具体行动。 (3)开办兴趣协会。要根据干部职工的不同兴趣,不同爱好,因地制宜地开办各类兴趣协会,如书法协会、协会、健美操协会、京剧迷协会等,让大家在地税这个大家庭中感受到其乐融融,甘心情愿地“做地税人,干地税事,兴地税业”,甘心情愿地与税收同呼吸、共命运、承荣辱。 (4)创建地税网站。网络文明作为随着计算机互联网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现象,是以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作为物质载体,以上网者为主体,以虚拟的广博空间为主要传播领域,以数字化为基本手段,为人类创造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它既是传统文明的继承与发展,又是传统文明的特殊表现形式。加强地税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地税网站建设,加快网站建设,有利于地税文化的迅速传播,有利于地税信息的迅速沟通。汉寿地税局王成名同志敢想敢干,创建了全省地税第一个县级局网站,开发建立税收政策法规库,每年网上访问人数达到30多万人次。2008年4月17日,省地税局选定汉寿县为“省级数据采集处理征管系统”试点单位。 (三)强力建设行为文化,深化地税服务主题。 地税文化建设不是浮在精神上的海市蜃楼,而是要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当中。地税文化建设要把“三个服务”作为永恒的主题,要把纳税人满意与否作为衡量地税工作成效的主要标杆。不断加强行为文化建设,必须紧扣“三个服务”的主题。一是紧扣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主题,为发展地方经济添砖加瓦。 通过坚决执行税收优惠政策,积极落实下岗再就业,失地农民等税收优惠政策,抓好“政治工程”,“民心工程”;通过深入开展“富民惠民,改善民生”活动,扶持困难弱势群体,充分履行社会责任;通过执法型向执法服务型转变,来加强纳税服务,提高纳税人对税收执法的参与度,改变其被动纳税的局面,变“竭泽而渔”为“蓄水养鱼”。二是紧扣为广大纳税人服务的主题,落实“345”服务措施,“3”指“三时服务”,即“即时服务,限时服务,延时服务”;“4”指“四办要求”,即符合政策的坚决办,手续齐全的立即办,涉及多方的协调办,后续办理的预约办。“5”指“五零标准”,即办税服务零距离、执法流程零障碍、服务质量零差错、规定之外零收费、服务行为零投诉。三是紧扣为基层工作服务的主题,为基层创造宽松、和谐、高效的工作环境,机关干部要做到“三向”,即工作向基层深入,服务向基层落实,经费向基层倾斜,扎扎实实为基层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做基层的“知心人”“、贴心人”。 (四)全力打造文化形象,展示地税美好风貌。 俗话说“:佛靠金装,人靠衣装。”要提高湖南地税在社会上的公认度和美誉度,必须实施CI(形象)战略,塑造地税整体性形象。 1、规范地税办公楼外观形象及税务徽标设计。 通过设计特定的外观形象,特定的地税标识,来区别于其它建筑物,让其好看、好认、好记、过目不忘。 2、规范办税服务厅内的建设和管理。 各级地税办税服务厅的内部布局,都应体现一种文化现象,全面规范办税服务设施。譬如:设置税收宣传台,安放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宣传资料、业务书籍、报刊杂志等;设置电子触摸屏查询系统(市区),方便纳税人了解税收政策与办税程序;设置税法公告栏,对设计纳税人切身利益和需要向社会公告的新税收政策法规及时进行公告;设置办税引导牌,窗口功能标识,办税服务人员标识;设置咨询台、意见箱、留言簿;提供办税所需的各种表格、资料及必要的桌、椅、笔、墨、复写纸、老花镜、饮用水等,想方设法从各个方面想办税人之所想,急办税人之所急,使办税人踏入办税服务厅,就有家的归属感、温馨感。 3、规范地税公用物品。 不论是服装、牌匾、标识、引导牌,还是信封、信纸、名片等,都要按统一的规格、背景、色调精心设计,塑造地税系统鲜明、规范、统一的形象,使之潜移默化于干部职工的工作、学习中,让地税系统的每一个干部职工都具有从事地税工作的责任感、荣誉感、幸福感。

文化事业发展篇(3)

“九五”以来,我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专业艺术创作出现繁荣景象,连续举办了三届中国评剧艺术节,文化市场日趋活跃,基层文化建设大大增强,文化事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文化产业有了较大发展,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20*年营业收入27.6亿元,从业人员3万多人。

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我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还有很大差距:专业艺术工作发展相对缓慢,文化投入水平依然偏低,文化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滞后,文化经济政策还需进一步健全和配套,专业艺术人才老化、管理人才匮乏的现象比较严重,文化产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偏低。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逐步加以解决。

未来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我市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以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培育“四有”公民为目的,以繁荣文化艺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把文化事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来办,把文化产业作为经济的增长因素来抓,把文化环境作为投资环境的主要内容来建,实现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协调发展。

奋斗目标是:按照市委七届四次全会的要求,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建立拥有先进的文化设施、发达的文化产业、一流的文化精品、拔尖的文化人才、充满活力的文化体制、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各具特包的城市文化环境、协调联动的群众文化活动机制,基本建成文化强市。

二、主要任务

令后五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市委七届四次全会精砷,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总目标,解放思想、创新务实、与时俱进、奋勇争先,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高扬“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的主旋律,努力建设具有冀东特色的先进地域文化,在省内率先建成文化强市。

一一构建我市文化三大格局:即构建不同成份、不同层次共存的社会大文化格局;构建以国有成份为主导,国办文化与民办文化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构建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格局。

一一实施七大文化工程:

(一)狠抓精品工程.打造唐山地域文化品牌,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立足唐山文化底蕴,不断拓宽创作领域,提倡题材、体裁、形式、方法、风格的多样化,创作出一大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既能角逐文华奖、群星奖、梅花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又能适应市场需要的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今年内打磨唐剧《人影》、乐亭大鼓,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并力争取得好成绩。两年内实现我市戏剧梅花奖零的突破。五年内创作演出新剧目10台,再夺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群星奖。

着力抓好中国评剧艺术节、唐山国际皮影艺术展演等大型文艺活动,创新运作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唐山文化品牌活动。

(二)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工程。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以社区为重点,进一步实施假日文化、彩色周末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创新活动内容和方式,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大文化工作网络。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以县图书馆、文化馆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为枢纽,以村文化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文化网络。“十五”期间全市各县(市)、区全部建有独立图书馆、文化馆。

(三)实施文化市场繁荣工程。调整文化市场准入政策,提升入市企业的层次,积极发展现代流通形式,努力把总量调整和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引导文化市场由数量增长和粗放增长为主,转变到规模发展和集约发展为主。打破市、县(区)之间的壁垒,强化演出市场、出版物发行市场、娱乐市场、文物监管物品市场的管理。建立文化经营行业管理协会,强化行业自律。

(四)加强文物保护工程。妥善处理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搞好开发利用。配合我市四大兴市工程,搞好文物的勘探、挖掘、开发和利用。

(五)狠抓文化产业开发工程。加大文化艺术资源、产业资源的整合力度,进一步优化配置,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力争20*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营业收入达到50亿元左右。一是筹建渤海文化大厦,盘活现有土地、人才、物资资源,加大建华西道文化一条街开发力度,筹建高标准文化超市。二是抓住北京承办奥运机遇做好“奥运经济”大文章,形成较完备的体育市场体系。三是发展报刊、出版、印刷业。积极申请成立唐山出版社。四是加快建设唐山公众信息网及一批骨干网站,整合网络资源,发展网络文化。五是构筑现代广电大厦,创办音乐调频广播,推进广播电视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六是开发文化旅游业,依托“两沿一中心”(沿长城、沿海、市中心),建立文化旅游区。重点抓好乐亭三岛、滨海度假新城、翔云岛、清东陵、曙光山庄、青山关等精品旅游项目的建设。七是繁荣文艺演出业。组建公司、演出经纪公司、艺术人才经纪公司等中介机构,扩大优秀民族文化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份额。

(六)建设文化标志性工程。结合城市建设,突出抓好市博物馆、广电大厦、报业大楼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七)狠抓人才培养工程。激发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主体意识,广开渠道,培养造就一批德艺双馨的文化艺术尖子人才和管理人才。改善市艺术学校办学条─5─

件,扩大招生规模,五年内争取办成大专艺术院校,使其成为培养我市文艺人才的基地。鼓励有条件的院团开展社会办学,强化在职人员的专业继续教育。

三、保证措施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符合文化艺术发展规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一一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政府要从直接经办文化事业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精力转到管宏观、定政策、作规划、抓监管上来,转到依法行政、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推进事业单位逐步向社会化发展。

一一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单位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鼓励、支持文化产业单位面向市场,调整产业结构,走集约化、规模经营的路子,不断壮大竞争实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一一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推行以聘用制为核心的用人制度,建立符合文化事业单位特点的分配制度,允许实行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分配办法。提倡文化艺术人才的社会流动。在市县两级文化事业单位积极推行人事制和主要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

一一调整我市专业剧团布局。组建唐山评剧院。组建唐山皮影集团等一批非国有文化艺术团体,营造多种经济成分的文化团体并存和竞争的环境。

(二)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

一一各级政府要将文化事业投入纳入年度财政计划,重点扶持纯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不低于当年财政增长的幅度,对十六大提出的“四个扶持”的方面和原则有重点地支持和发展。

一一扶持具有我市鲜明地域特色,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艺术团体和文化项目。按国家提出的分类分级管理的政策,对我市评剧团、唐剧团、皮影团在定额定项财政补助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以支持剧团的发展。对我市专业艺术团体参加省以上有关赛事和活动的剧目生产等经费,财政要给予支持。

一一从已开征的文化事业建设费中,拿出一定比例设立文化事业发展基金,用以扶持文化设施建设,鼓励在发展我市文化艺术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为我市赢得荣誉的有关人员和单位。

一一扶持重要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的保护。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对我市玉田泥塑、乐亭曲艺、乐亭大鼓、冀东民歌等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在资金上给予扶持,以利于整合我市民间艺术资源,创新传统民间艺术,树立我市民间艺术强项名牌。

一一扶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市博物馆、唐山公众信息网、市数字图书馆和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唐山分中心的建设。

(三)健全和完善发展文化产业的经济政策。

一一资金扶持。在文化产业组建和发展初期,市财政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包括享受文化事业建设费、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和文化事业补助费等,用于改善事业发展条件,增强走向市场的能力。

一一融资政策。允许文化产业单位向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通过多种方式吸纳民间资本和外资,兴办文化产业和投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一公益性补偿。交由文化产业性单位承担的公益性活动和政府性任务,实行政府采购制或经济补偿制。

一一税费减免。公益文化设施建设用地执行划拨方式,文化事业可免征配套费,电影院等减半征收。

完善对文化事业的捐赠和赞助实行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捐赠和赞助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单位凡为文化事业服务的,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免征营业税,上缴的所得税返还用于文化事业和扶持文化企业。

文化事业发展篇(4)

近年来,我市全面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步伐,有力推进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截止20xx年,全市共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1个,公共图书馆7个,群艺馆、文化馆16个(文化分馆6个),文化站122个,文化大院2674处。中国文字博物馆即将建成开馆。市图书馆博物馆综合大楼于去年年底建成开放。今年上半年,安阳市博物馆新馆接待观众8万余人,市图书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接待读者共计159790人次。**市文博图三馆大楼占地50余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预计年底投入使用。20xx年,**县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县,*县、*县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今年投入使用,国家、省、市投资建设的我市1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改扩建工程已全部完成。

(二)抓重点,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明显

文物保护与利用。我市现有世界遗产1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71处,市级和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73处。*遗址、三杨庄汉代遗址被列入全国100处重要的大遗址保护项目库。今年以来,我市全力开展殷墟国家大遗址公园建设,花园庄村整体搬迁工作稳步推进,《殷墟遗址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和《殷墟大遗址公园建设及周边地区发展概念规划》修编、论证工作正在进行。国家4a级景区马氏庄园景区规划、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内黄三杨庄遗址二号坑保护展示馆主体工程完工。全市文物普查进展顺利,已调查登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976处。上半年文物钻探面积7.5万平方米,发掘墓葬400余座,出土器物400余件。举办了“埋藏在地下的商王朝”大型公众考古活动,开展了“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积极开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已收集线索10万余条。*县苏奇灯笼画、内黄李新张木板年画等13项遗产进入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部级5项、省级23项、市级36项。安阳县曲沟镇(抬阁)、内黄县(绘画)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县吕村镇(战鼓)、*县马上乡(狮舞)、龙安区龙泉镇(抬阁)被命名为“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三)抓引导,文化产业发展趋势良好

民间文化企业发展迅速。截止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637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109家,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402家,音像制品出租及零售126家。全市文化产业总量达到全市gdp的2.18%。河南凯瑞数码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刻录类光盘生产企业,年销售收入近5亿元。特色文化产业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市连续举办殷商文化旅游节、内黄二帝陵祭祖节、内黄枣乡文化节、林虑山国际滑翔赛等节庆文化旅游活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殷墟申遗成功,带动文化旅游业迅速发展,殷墟门票收入达到年均800万元以上;全市5家殷商青铜器制作企业产品品种达到20多种,年生产能力近5000件。民间文化产业开始起步。全市现有民间特色文化生产企业20多家。安绣由20xx年创业时期的36人发展到现在1200余人的规模,年产值达到1650多万元。20xx年,滑县建立了全国第一所刺绣学校——“安绣职业技术培训基地”,建设了制作、展示、销售为一体的安绣艺术馆,并成立了安绣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步伐加快。今年年初,我市决定以殷墟为背景建设一个传统文化产业聚集区,主要以对外接待、演艺、文物艺术品经营、餐饮娱乐为主;以安东新区为背景建设一个现代文化产业创业园区,主要以文博、会展、演出、印刷等为主,目前,两个文化产业聚集区规划正在制定之中。

今年以来,我市还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地市级文化产业协会——**市文化产业协会,与市财政局联合成立了安阳市文化投资公司。组织参加第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达成合作意向10个,展出交易额达1000多万元。同时,积极推进“两馆”4d影院建设,项目投资概算约需310多万元。

(四)抓成效,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我市是全省5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市之一。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按照“全面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积极推进公益性事业单位三项制度改革、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和国有艺术院团改革。顺利完成了电影管理整体划转工作;完成了东方红影剧院财务审计和不良资产核销、影剧院资产和土地评估等工作,编制了东方红影剧院《产权交易 方案》和《转企改制方案》,完成了其他5家影剧院的固定资产、债权债务、事转企职工经济补偿等数据测算,制定完成了《**市文化局文化体制改革方案》。该方案经市政府批准后,即可着手实施。同时,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演艺集团组建等工作也在进行中。按照省、市要求,上述所有改革工作将于年底前完成。

(五)抓精品,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多彩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解放60周年、甲骨文发现110周年。我们及早动手,从艺术创作和群众文化活动等各个方面,积极筹备庆祝建国60周年文化艺术活动。

艺术创作方面。为配合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庆典,正在组织剧本创作,拟推出一部殷商文化题材的室内舞台剧。以大学生村官为题材的大型豫剧现代戏《风过山野》剧本已完成,正在组织排演。以**市原康镇柏尖沟村原支部书记许东仓同志事迹为原型的电影《村支书日记》剧本已完成,正在筹资拍摄。同时,我局正在筹备创作一部以马氏庄园为历史背景的豫剧《马青霞》。

群众文化活动方面。春节期间,举办了元宵戏曲晚会、大型民间艺术表演等60多项文化活动。5月,举办了纪念**解放60周年系列广场文化活动和大型文艺晚会。积极开展20xx年“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9月份以来,组织举办了20xx中国·安阳殷商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并积极筹备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庆典系列活动。同时,各县(市、区)文化部门也精心组织专场文艺晚会、文化下乡、“百场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放映、书画展、诗歌朗诵、歌咏比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六)抓规范,文化市场管理扎实有效

20xx年,我市的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成绩优异,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先进单位”。今年以来,组织举办了“全市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销毁各类违法音像制品28500张;开展了针对物资交流会、庙会期间各类演出场所组织从事色情、暴力和严重违法表演活动的执法打击工作;加强文化娱乐场所的禁毒和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组织开展了全省统一的4次“闪电”行动,严格查处网吧接纳未成年人、超时经营等违规经营行为。今年以来,全市共检查市场14600(家)次,出动车辆1892(辆)次,出动执法人员12314(人)次,查处违规经营场所233家,立案调查191家,下发文化行政执法整改意见书274份,暂扣电脑主机、网络联结器197台(部),停业整顿29家,文化行政执法现场检查笔录1263余份,下达安全消防整改书200余份,文化市场经营秩序明显好转。加强法制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文化市场管理和从业人员素质。

二、关于文化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工作中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一是认识不够。在基层尤其是农村“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二是投入不足。乡、村、社区文化工作没有专项经费,一些必要的文化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三是设施落后。尤其是县(市、区)和农村,文化设施欠帐多,文化设备陈旧不堪;四是活动单调。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已不能满足当前人们的需求;五是队伍不强。随着工作量逐年加大,但基层文化队伍并没有随之扩大,尤其是不少乡镇文化专干在编不在岗,很难正常开展工作。

艺术创作与生产方面。专业艺术人才匮乏,文艺创作缺乏精品力作,与繁荣文化艺术事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文艺创作人员青黄不接,制约了我市文艺创作的繁荣。

文化市场管理方面。文化市场管理任务与管理力量差距悬殊,社会文化市场的管理和执法手段、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与日益发展的社会文化市场不相适应。

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一是企业规模小,产值总量低,还没有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没有形成文化产业链和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二是产品科技含量小,附加值低,还是以传统文化资源、传统工艺技术为主,竞争力不强。三是文化资源价值深度发掘不够,精品不多。四是市场体系尚未健全,文化与市场结合不紧密,文化活动的市场策划意识、能力还不够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有很大的自发性、随意性、盲目性。

文化体制改革方面。一是需要资金支持。市文化局下属影剧院均停业多年,外欠债务(1200万元)、内欠职工工资(500余万元)和养老保险金(150余万元),影剧院改革启动资金如不解决,转企改制很难实现。二是需要政策支持。改制过程中,在职工安置、招商引资等方面,需要相应的优惠政策支持,才能减少改革阻力,降低改制成本,实现改革目标。

三、关于新时期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当前,我们的文化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空前旺盛;二是党和政府对文化建设空前重视;三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经过多年积累,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扎实基础;四是我们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大发展大繁荣的先天优势;五是全球金融危机,恰恰是文化产业逆势上扬的难得机遇。因此,我们认为,必须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更新观念,坚定信心,牢固树立“四种意识”,切实解决“三个问题”。

文化事业发展篇(5)

打造“文化草原”品牌是鄂托克前旗推动文化产业建设的一大亮点。通过投资约2.2亿元打造上海庙 “草原大舞台”,制作鄂尔多斯歌舞史诗《神圣玛尼宏》,建造占地面积3900平方米的上海庙赛马场等,打造了一批具有草原特色的文化场馆和文艺作品,全力推广文化产业中的草原特色品牌,并形成了诸如全国沙漠赛车节、草原赛马节、文化旅游节、马兰花摄影节、中国西部摄影家创作基地采风活动及旗、镇、村草原那达慕大会等重大文化品牌。2009年,鄂托克前旗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鄂尔多斯文化之乡”“中国鄂尔多斯婚礼文化传承保护基地”和“中国鄂尔多斯马文化保护基地”;阿勒格苏勒德祭祀、蒙古族祭树和蒙古族奶酪制作工艺也成功申报首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推动下,文化市场也呈现迅速繁荣的趋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了图书发行、印刷广告、音像制品、互联网信息服务、文艺表演、文化旅游和艺术教育等竞相发展的文化产业群体。2011年全旗文化产业创收累计2.6亿多元,占GDP的比重为5%。文化产业集中度和聚集效应进一步提升,基本形成了政府调控、旅游拉动、园区示范、市场繁荣、整体推进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效益的提升,又进一步促动着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进入“十二五”时期,鄂托克前旗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又大幅增加,先后建成了一大批文化设施,以及以历史、民族、革命三大系列为主题文化的陈列展览厅、上海庙鹰骏主题文化公园。目前,全旗68个嘎查、村全部建有文化室,市级示范文化户达50多户。大力组织实施了“村村通工程”“虹波工程”“西新工程”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草原书屋等工程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鄂托克前旗乌兰牧骑近年来主动走向市场,大胆创新,成立了文化礼仪公司,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联合众多民间艺术团体,充实演员队伍,丰富演出节目,走向全国,跨出国门,先后赴西欧、非洲、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让鄂尔多斯原生态民歌传唱大江南北,并把蒙古族文化推向了世界。他们创作的一大批富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把发展先进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落到了实处。

文化事业发展篇(6)

一般认为,文化的生产和服务与其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差不多,套用一般市场规律即可。事实上,在许多领域里,文化的投入和产出并不那么直接。其一,它表现为近期投入、远期产出。许许多多的文化遗产至今仍然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一道著名文化景观可能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人气指数的支点,但它们在建成之初,也许只被理解为宏大辉煌、可以传世的“一般性”财产;而其建设者倾其财力和智慧,雕琢磨砺,考虑的也并非在有生之年用它稳赚一把。古人的杰出创造惠泽当代,而今人关于文化的鸿篇巨制也自然应当跨越时代、着眼未来。其二,它表现为此地投入、彼地产出。文化具有引发、辐射的功能。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惨淡经营,入不敷出,但其周边的土地、楼盘却一路升值;办学校可能花了政府不少的财政收入,但名校名师却成为地区营销的最大“卖点”。其三,它表现为局部投入、整体回报。最经典的例子是美国克里夫兰市的复苏。20世纪60年代末,居住者、投资者竞相诅咒这座毫无生机的城市,甚至为它举行“葬礼”。但当新市长的“明天克里夫兰”计划实施后,世贸中心、摇滚乐名人堂、棒球场以及洛克菲勒文化带却迅速焕发了这座“工厂化”城市的活力和魅力。

有了上述分析,我们就不难认同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在追求文化产品和服务效用最大化的同时,应注重从基础、底蕴等本质层面为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回报的能力。一些文化建设尽管有时只是城市形象和市民精神状态的改善,但它最终仍将通过提升城市吸引力和创造力而实现经济社会价值。文化是城市的底色。一切急功近利的创作至多只能算是“文化快餐”,应景敷衍只能增加“文化垃圾”。有些以“文化”为包装、片面追求短期效益的行为甚至还蜕变为拙劣的骗术。真正的文化必然反映民族的智慧和心理特征,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和文明品质。因此,当我们致力于地区文化建设的时候,那些传承不衰的文化经典,那些植根于群众的传统精神,无疑都能赋予我们再创造的灵感。

第二,文化作用力有自身的辐射半径,它可能跨区域也可能跨行业。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资源整合的角度注重对文化圈的研究,不仅追求单个产品、景观的收益,而且应当追求文化的带动作用和城市的整体升值。在文化建设中,文化圈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它是以某个有足够影响力的文化景观或其他载体为核心而形成的一个特殊发展区域。在这个区域中,不但文化自身具有厚度和活力,而且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于接受文化辐射而具有一定优势和整体特色。所以,在文化圈中,无论是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或文化设施,都不是唯一业态。它与其他服务业态、经济形式和社会组织一起构成“文化共同体”。我们应当在把握规律的前提下能动地构建新的文化共同体,更好地发挥文化的导引、激活功能。

第三,文化的产出常常是曲折的、间接的,在很多情况下,文化的产出与投入的价值很难用金钱来衡量。在发展文化的过程中,有的受益者并不因受益而考虑拿出钱来向文化产权单位投入。因此,政府作为地区利益的代表就必须制定适当的公共政策,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内来考虑文化投入与产出的平衡。例如,保护重点文物、古都风貌是全民受益的功德之举。但如果让文物单位和历史风貌保护区借助市场的力量自求平衡、就地平衡,其结果只能是文物不保、风貌不存、城市整体价值衰减。如果上一级政府能够本着“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跳出“文化”,从更大范围内考虑土地和资金的平衡,那么“文化”就有可能逐步走出朝不保夕的困境。

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关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拿文化来卖钱,搞什么“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和经济的互动,大约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文化作为背景自然地作用于经济。特定的民族心理、价值观念以及文化传统、社会风俗等一系列文化因素构成了经济活动的文化背景,它们通过影响经济活动主体的精神状态、思维习惯、行为方式进而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率。这种影响是潜在的、间接的,同时又是既定的、自发的。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曾描述了各地经济发展的文化背景:齐国“其俗宽缓阔达”,邹鲁“俗好儒,备于礼,地小人众,俭啬”,燕赵“丈夫相聚游戏,女子游媚富贵”,文化背景的差异总是通过经济活动的方式、规模、层次,曲折地反映出来,换言之,经济活动总是程度不同地渗透着来自“背景”的力量。

第二个阶段,文化作为手段主动地作用于经济,像企业文化、商业文化等。企业文化是一种出于直接经济目的的文化改造和移植。企业管理者在法人治理权限内进行企业建设,既吸收既定文化背景中的积极因素,又引入某些外部的优秀文化成果,以整合、生成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局部文化环境,从而激励、凝聚职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商业文化,就其狭义而言,是凝结在商品与劳务中的文化价值,并随着商品交换而传递给消费者。由于文化价值大大提升了商品满足需求的能力,因而商业文化成了唤起并满足新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力量。

第三个阶段,文化经济相互交融。当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程度时,文化在左右需求中的作用便越来越突出。人们不仅在文化活动中消费文化,而且在经济活动中追求和品味文化。在文明状态下,一切行为都是文化行为,一切商品和服务都成为文化的载体。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是一种必然趋势。所以,在发展文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把文化作为经济活动的背景、素材、手段,又要将文化的繁荣作为最终目标;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单纯的经济利益,也要重视经济活动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

有的人一提文化资源,就是遗产;一提文化发展,就是保护遗产、开发旅游。如果这样理解文化的话,我们就不是文化的创造者,而是文化的被动的守夜者。对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必须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重新认识。概而论之,约有三种情况:

文化事业发展篇(7)

广播影视是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大众传媒,也是极具开发潜力的文化产业。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文化传媒将成为新一轮的投资热点。如何把发展迅猛的文化传媒产业打造成中国经济的新亮点?除了转变发展观念,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以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转变广电运营的机制来实现广电事业产业的全面振兴。文化体制改革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广电媒体具有很强的政治属性,这些特征决定了在改革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创新。企业化管理、资本化运作只是破除体制障碍、实现资源共享的手段,它的核心是用全新的开放的市场观念来看待文化资源,来支撑文化产业持续向好的发展。

去年国务院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其中针对广电行业提出了“要紧紧抓住转企改制、重塑市场主体这个中心环节”“抓好广播电视节目制播分离改革”“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整合,鼓励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进行广电网络的区域整合和跨地区经营”等要求,为广电行业进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文化事业发展篇(8)

上海长远集团正式成立于2004年。集团的前身为成立于1999年的上海市虹口足球场鲁迅公园联合发展集团,是上海市虹口区体育局下属的事业单位。

2004年,虹口区委、区政府为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文化体育产业发展,将虹口区文化系统下属单位多伦现代美术馆、朱屺瞻艺术馆、曲阳文化馆、多伦文化旅游开发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国际电影院有限公司和体育系统下属单位上海市虹口游泳池等划归虹口足球场鲁迅公园联合发展集团。

2004年10月,上海市虹口足球场鲁迅公园联合发展集团更名为上海长远集团,采取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模式,归口虹口区国资委管理。

2、集团的定位

上海长远集团主要业务包括:经营管理大型文化体育场馆和公园,主办承办大型文化体育活动和会展,开发管理文化旅游和文化体育休闲。兼营业务包括:物业管理、电影放映、商业零售等。

上海长远集团的发展定位是:整合虹口中心区的文化产业资源,通过企业化运作,培育和发展虹口的文化产业,提升虹口区文化产业的能级,改善虹口中心区的城市形象,并通过产业经济效益积极反哺公益文化体育事业。

3、集团管辖的国有资产

上海长远集团是国有文化产业集团,集团的大部分资产属于国有资产(部分下属企业包含社会资本),主要包括:

(1)上海市虹口足球场――全国第一个专业足球场。

(2)上海市鲁迅公园――全国第一个体育公园和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起源地,坐落于公园的鲁迅墓是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3)上海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上海十大文化休闲街之一,完整保存着二、三十年代名人故居的“上海近现代露天建筑博物馆”。

(4)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全国第一个专业现代美术馆。

(5)上海市虹口游泳池――上海第一个公共游泳池。

(6)上海国际电影院有限公司。

二、资源整合

1、组建集团的初衷

上海市虹口区是上海开埠后最早接触西方文化的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淀,是“海派文化”的积聚地之一。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虹口文化事业发展迅猛,是上海唯一获得“全国文化模范区”称号的城区。

在以四川北路为轴线的虹口中心区,具有丰富的文化景观和功能资源――包括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四川北路商业街、鲁迅公园、虹口足球场等。但长期以来,这些文化资源管属于文化、园林、体育等部门和四川北路街道,由于在机制上存在责任、权利分隔,在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上缺乏协同,许多文化资源处于闲置和耗损状态,有些优质的文化资源遭到程度不同的自然和人为破坏。

2004年,虹口区委、区政府为了发挥虹口中心区的文化资源的区位优势,推进虹口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强化虹口的城区功能,优化虹口区都市型产业结构,决定成立区属文化产业集团――上海长远集团,以理顺中心区的文化资源管理开发机制,通过企业化运作将虹口中心区的文化资源与市场要素、资金要素、机制要素和运作要素结合起来,通过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同步发展,保障“文化虹口”发展战略的实现。

2、集团组建的过程

上海长远集团成立以后,首先委托文化产业专家机构和投资咨询公司对集团业务和管理进行全面调研,按集团发展定位,制订了《上海长远集团3-5年发展规划》,对集团的产业发展、组织管理作了系统研发。从2005年开始至2007年,上海长远集团按照发展规划,用三年的时间对集团的业务资源、管理资源和人力资源作了全面整合。

(1)业务资源整合

长远集团组建时,有近40个组成单位,分别来自文化、体育、园林等系统。集团下属单位所经营的业务涉及体育场馆管理、运动健身、公园管理、绿化工程、物业管理、房地产经纪、室内装潢、工艺品、旅行社、商务办公、影剧院管理、电影放映、广告展览、休闲娱乐、餐饮、贸易、商业(批发、零售)、客运服务、生活服务等80多项。由于业务门类众多,经营成本高,管理效益低。

集团对80多项业务进行了全面梳理,依据行业发展前景、集团的资源和能力、投入的强度和战略的重要性,将集团的业务区分为发展类业务(核心业务)、保持类业务和退出类业务。发展类业务是为关系集团经济效益并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的业务,保持类业务是集团承担的公益文化艺术场馆和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退出类业务是脱离集团产业主业,且经济效益一般的业务。以优势资源的整合配置为基础,以文化旅游、体育健身、大型活动、时尚娱乐业务为重点,通过资源配置和战略、人才、营运流程的有机结合,促进集团由传统的文体设施管理单位向文化产业集团的发展,实现由传统事业体制向现代产业体制的转型。

(2)管理资源整合

上海长远集团在管理资源整合上确立了集团总部、产业部和企事业单位(子公司、分支机构)三个层次的管理模式,建立了五部一室――行政管理部、旅游产业部、体育产业部、文化产业部、商务开发部和办公室(包括党办、行政办)――的组织架构。行政管理部下设规划研发、投资管理、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物业管理五个中心,产业部和商务开发部辖管相应的事业、企业单位。

集团总部的管理功能是:(1)集团战略规划、控制和协调;(2)集团财务预算和控制;(3)集团中、高层管理人员的人力资源发展、业绩考核;(4)集团大型投资项目的决策;(5)集团产业部的经营目标审核。

产业部的管理功能是:(1)产业部的发展战略规划、监控实施与资源协调;(2)产业部的财务预算和控制;(3)产业部人力资源发展、绩效评定和激励机制;(4)集团战略规划的实施和控制;(5)下属子公司或分支机构运作的管理和控制。

子公司或分支机构的管理功能是:(1)具体业务的年度计划、预算及实施事业部的规划;(2)业务运作的监控;(3)业务人员的业绩考核和激励机制设计。

文化事业发展篇(9)

事业也好,产业也罢,最大困难说到底就是一个“钱”字。几年前,在各类文艺团体、文化事业单位捉襟见肘、求助无门,政府又不愿投入或无力投入的情况下,我县直面困难,积极应对,及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工作的决定》,县财政每年安排20万元,建立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并明确规定各乡镇财政也必须设立2至3万元文化专项资金。

别小看这小小的20万元,它实际是县委、县政府为繁荣全县文化事业,而抛出的一个“火种”。有了这个“火种”,我们就开始了精打细算的运作,用它搭建了一个又一个颇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繁荣的舞台,把蕴藏在群众中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了一种“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集聚效应,一下子就让##的文化市场变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起来。2003年春,我们仅仅动用了专项基金中的5万元,推出了“爱我##、兴我##”系列文化活动。参加精品文艺节目调演和民间艺术大展演的单位多达82家,创作编排的节目达312个,直接参与演出的群众8000余人,汇演24场次。汇演中推出的##采茶戏《梆儿声声》,被市文化部门选送参加首届国际博兴小戏艺术节,囊括了剧目银奖、组织奖、编剧奖和演员表演奖等四项大奖,先后公演20多场,并在首届江西小戏小品大赛中获得特别奖,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靠着这种政府“点火”、群众“添柴”的运作思路,2004年一年,我们先后举办了各类群体性文艺演出40多场,送戏下乡70场,放映电影1068场,不仅极大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让##的文化事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展示了新的魅力,找到了新的舞台,为全县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条好途径:筑巢引凤,借鸡生蛋

靠着政府“点火”、群众“添柴”,##的文化活动开始热闹起来,但仅仅是热闹起来,离产业化和高效益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光靠政府的20万元,很难做大做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如何融入大量新鲜的血液,我们把目光转向了市场,用市场运作的方式一手抓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文化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

近几年来,我县多方筹资2500多万元,新建了全省一流的县级艺术中心、广播电视大楼等重要设施。引进外资2400万元,兴建高达15层的影都大厦。配合国家电影“2131工程”的实施,采取与企业联姻等多种方式,组织流动电影队下乡巡回放映,逐步实现了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目标,2004年实现创收23万多元。组建了##县广播电视网络传输公司,下设19个分公司。公司组建后,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维护,统一管理,全县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8%以上,去年收入达到500多万元,提高了全县电视收视覆盖率,夯实了文化产业经济基础,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发展演出、娱乐、电影、电视等项目的同时,我们还把目光投向了网络文化和旅游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全县有线电视传输网络的优势,与铁道通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九江分公司合作,投入500万元,首次在全市县级同行业中开拓了电话、互联网等电信业务,目前已发展用户1500余户。采取多种合作、合资的形式,精心包装推出的杨洲(佛教文化)、太平山(道教文化)、九宫山、柳山、豫宁等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五大风景区,着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促成了旅游与文化建设的完美结合。今年到目前为止,接待游客万人次,收入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和%。

一个好市场:花钱看戏,成为时尚

投入这么大,收益如何来?在这一点上,我们同样花了大量的精力,引导广大市民群众转变观念,着力倡导“文化消费不可少”、“精神需求更重要”的社会理念,从一点一滴做起,精心培育出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消费市场。

为了让老百姓有文化消费的需求、有花钱消费的愿望,我们一方面利用文化发展的专项基金,组织各种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吸引群众积极参与,让广大市民群众关注文化、热爱文化;另一方面,我们利用已经建成的好平台,发挥名人、名节目的效应,大胆地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把一批知名歌星、影星和外地演出团体请进了##。先后邀请了香港影视明星万梓良、内地歌星李琼、白雪等一批名人到##演出,创收18万多元,收到了“市场搞活、产业受益、群众满意”的“三赢”效应。万梓良来演出的时候,最高的票价卖到了140元一张,当时有人提出来,恐怕老百姓接受不了,但事实上却正好相反,上千张票,一个下午就抢售一空。

不仅老百姓舍得花钱看戏,一些团体和单位也对文化投入开始热心起来。2003年,我们同样用市场运作的方式,先后举办了“昂泰杯”首届青年卡拉OK大奖赛、戏曲山歌专场晚会和各种类型的知识竞赛,拍摄制作个人专辑、单位部门专题片、技术讲座等,仅此一项就实现全年创收6万余元。一个群众乐于参与、舍得花钱的文化消费市场已露峥嵘。

一套好机制:宏观引导,微观放活

文化市场鱼龙混杂,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良莠不齐,同样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中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为了让##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有一个健康的发展方向,我们按照“宏观引导、微观放活”的思路,建立了一套确保文化市场健康繁荣的好机制。

文化事业发展篇(10)

要想落实教育优先发展,首先要明白教育优先发展的内涵。教育优先发展就是把教育发展摆在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优先地位上,把教育看成是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的前提是在我国基本解决人民的温饱,然后将国家投资的重点、发展的重点放在教育的一种战略选择。教育优先发展其实就是一种投资,这种投资具有长远眼光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这就使得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具备了全局性、基础性、和长远性。优先是与全局中的其他事务相比较而言的,是指在长远的社会事务不能齐头并进时,在排序上使某一事务先行。一个国家,就长远发展的需要而言,把教育发展优先于社会其他行业是必要的。具体表现为,在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整体布局上,确立教育适度优先发展的地位;咋爱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多的为教育发展提供人力、财力、物力和政策上的支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内涵,政府起主导的作用,政府必须通过决策、组织、实施、评价等行为去落实,也只有施之以政府行为,才能带动各行各业支持“教育优先”的社会行为,从而保证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各类人才的目的达成。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认识教育优先发展不等于教育唯一发展,不可走极端。教育如果不能和社会其他事业发展保持应有的平衡,就会把教育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所以,教育优先发展也要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

2、教育优先发展的依据

2.1、理论依据

教育优先发展是由教育、人、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人的一生需要两种“食粮”,除了我们狭义上所说的“物质食粮”外,还有“精神食粮”。前者依靠农业生产,后者就要依靠教育。这就决定了农业和教育在社会各项事业中的基础地位。农业解决了人类的生存,教育决定着人类的生活质量。人类生命的延续其实就是文化的延续,文化延续的方式就是教育。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就在于:第一,人的生产与再生产;第二,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第三,教育在人和文化之间所起的传递和继承作用。教育、人、社会三者的关系问题,其实就是一个集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为一体的理论问题。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和人类的自身存在分为个体和群体两种基本形式,即个人与社会。一方面,在人类社会中,人类本质由个体决定,社会只是人类的群体形式,人类的发展归根到底总是落实到个体的发展上。因此,教育的作用、功能、意义、价值的发挥的基础就在于个体的健康成长、发展。教育作为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手段和工具,是促进人的成长、发展的结果。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直接决定了社会发展与进步,没有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社会无法存在与发展。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就其根本来说,是教育对个人的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和其集中的综合表现。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如果站在历史与大局的高度,并且主要从教育的正向功能来考察的话,它主要表现在民族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所需人才的造就两个方面。由于个体决定人类的本质,社会就是由无数个体构成,所以,人类的发展归根到底总要落实并首先表现在个体身上。社会的发展进步,靠的是全体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高素质国民的培养必须要由教育去实现。所以,不管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讲,还是全社会进步的角度来说,教育都具备了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教育优先发展势在必行。

2.2、政策依据

就历史而言,结束后,我国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我党的中心工作转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提出了“我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必须从科学和教育着手”的著名论断。邓小平同志充分肯定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强调了要发展经济和实现现代化,首先要发展教育,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可以说邓小平同志用一代伟人长远的目光为我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思想在80年代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思想得到了全党的认可,并被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首次正式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1996年,在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上,科教兴国战略正式被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1997年,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同志着重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再一次强调:教育是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今天的中国,在世界经济、政治、军事上都起这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想要持续繁荣下去,人才是关键,教育是根本。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就必须要有世界一流的教育。教育兴国、教育强国,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要求,是我们一代乃至今后几代人的共同任务。

3、教育优先发展的具体体现

3.1、经费投入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教育投入保持了持续性的较快增长,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有了较大的增加,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保障。教育资金投入的总量明显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持续较快增加;各级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不断增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与修订。

近几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增加教育投入,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第一,在义务教育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将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一是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二是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免除西部省区义务教育学杂费、免除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三是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政府承担起义务教育的全面责任。第二,在职业教育方面,中央将投入100亿元用于支持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第三,在高等教育方面,国家在继续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基础上,再投入25亿元,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第四,建立和完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政策。

3.2、特殊政策

特殊政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范生免费教育;二是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

3.3、教师地位和待遇不断提高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教师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地位和待遇也在逐年提高。国家要求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许多省份已开始执行这一规定。

二、实施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工程的几点建议

随着我市经济建设的深入,市委提出“教育、环保、安全三个优先发展战略”,其中教育是重中之重,根据我市教育发展的现状,为了成功实施教育优先发展工程,采取以下四方面的对策是必要的。

1、对教育优先发展的机制和体制进行创新。建议成立教育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市委常委同学校和教育重点项目直接联系制度,每年召开1—2次教育工作专题联席会议,专题研究教育问题。整合多部门办学力量,将全市所有与教育相关部门的校舍建设、师资力量调配、设备添置、招生培训安排等统一纳入市教育局统一管理,撤销现有的多余的教育辅导站,减少教育部门的内部管理层级,减少教育行政管理成本。实现每年集中力量办一两件大事、要事,促进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均衡发展。

2、逐步加大在教育上经费投入。一是逐步提高预算公用经费,达到或超过全省的平均水平。中小学校公用经费、校舍建设与维修和学校教学设备经费纳入全市的财政预算。逐步清理、化解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债务问题。对以前乡镇(街道)中小学的债务交由乡镇(街道)负责解决,市财政根据其实际情况给予一定补助。土地出让金按一定比例用于教育重点建设项目,确保中小学布局调整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二是加大对优秀教师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教师工资政策,教师三项奖金列入财政预算,落实地方出台的津贴、奖金等制度的教师与公务员一致,做到教师收入不低于公务员。对长期在农村中小学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发放特殊补助金,稳定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

3、逐步加快教育上的资源优化整合。尽快确定《XX市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中小学地区布局调整实行邻村跨乡(镇)办学。各乡镇(街道)要在建设规划中优先安排好学校、幼儿园的建设用地,提前预留。布局调整后闲置校产,由市政府统一处理,处理后所得资金全额用于学校建设。X年之内,基本完成义务教育阶段整体布局调整和标准化的学校建设;紧抓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好契机,加快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充分利用省、市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争取将我市的职业教育建设项目列入省级重点项目,获得省、市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快速完成公办幼儿园的建设。实施全市幼儿园布点规划,将重点放在乡镇(街道)公办幼儿园和房地产配套幼儿园建设。

4、加强教育发展软实力。

将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建立和完善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考核、奖惩机制。建立每5年对教师进行全员轮训制度。加大对名师、名校长的宣传力度,并对名师、名校长进行相应的奖励。促进全社会尊师重教良好风气的养成。评选十佳教师、校长,市政府给予每人一定数额的资金奖励。职业学校重点培养造就一批高级工以上的教师,加强职业学校教师技能功底与教育功底的双向同步发展。把农村义务教育摆在重要位置,组织骨干教师兼职支教、优秀教师巡回讲学,实行导师制度,科学合理地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扩张,促进教育的公平性。改革和完善考试评价制度,引导学校更好更快地推进素质教育,改变以往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进一步完善高中的招生制度,鼓励普通高中办出自己的特色。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积极创建省、市示范专业,改变职高教学“普高化”的错误倾向。实施名校集团化,充分发挥龙头学校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积极吸引外地品牌资源,主动与全国各大城市的优质学校合作办学。用足、用活、用好本市名校资源,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品牌。

上一篇: 履职尽责排查工作报告 下一篇: 工作心得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